学科建设与发展规划范文

时间:2024-04-18 17:46:38

学科建设与发展规划

学科建设与发展规划篇1

【关键词】城乡规划;城乡建设;作用分析

城乡建设是现阶段的国内的重要任务,并不断为社会各界所重视与认可。城乡建设涉及的内容广泛,需要结合地区和人们的实际需求,科学的展开整体布局与规划。城乡规划是提高城乡建设质量的关键因素,通过城乡规划可以有效的对城乡的资源和空间进行分配,促使城乡建设更加符合人们的生活需求,有效的提高了城乡建设的质量和水平。借助城乡规划来加快城乡建设的速度和水平,推动国家的城乡统筹全面发展。

一、城乡规划的概述

城乡建设不但要完成城乡建筑的建设与设计,还需要科学的对城乡的基础设施进行建设,促使城乡居民的生活质量和生活水平可以得到有效的提升,推动城乡的科学发展。而城乡建设,需要站在全局的角度,科学的对城乡资源进行统筹规划,促使城乡建设更加符合人们的生活需求,积极推动城乡经济的协调与全面发展。

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使得城乡规划涉及的内容日渐全面,在满足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基础上,科学的对城乡的建设与发展进行规划。促进城乡资源可以得到全面的统筹与发展,提高城乡资源的利用效率。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结合城乡人口密度,科学的对城乡的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设施等进行规划,促进城乡建设更加合理有效。发挥城乡居民的监督与参与作用,使城乡居民可以积极的参与到城乡建设中,促使城乡建设可以得到全面的提升。城乡规划还将对城乡的未来发展和经济结构等进行调整规划,促进城乡经济得到全面的提升,积极实现城乡的可持续性发展,并全面对科学发展观进行落实。

二、城乡规划在城乡建设中的作用

城乡规划在城乡建设中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可以有效的推动城乡建设的质量与效率,促使城乡建设更加符合人们生活的实际需求,推动城市的可持续性发展。

(一)城乡规划为城市建设提供法律基础

城乡建设在实际过程中,需要遵循国家制定的相关法律法规和城乡建设基础任务,从而使得城乡建设更加符合城乡居民和经济发展的实际需求,提高城乡建设的可靠性。传统的城乡建设过程中,一些不合理的问题始终影响城乡建设的质量和城乡建设的水平,许多城乡建设的相关法律法规已经不能满足现阶段的城乡建设需求。而城乡规划,可以有效的为城乡建设提供法律基础,城乡规划法是近年来新出台的关系到城乡建设的法律法规,具有极强的约束能力,站在城乡建设全局的角度,科学的对城乡建设的职能划分、城乡经济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等进行规范,有效的改善城乡居民的居住情况和生活情况。而且,城乡规划法中对城乡建设中危害城乡居民基本利益和权利的因素进行控制,促使城乡建设更加重视“以人为本”的建设理念,推动城乡建设的顺利进行。

(二)城乡规划对城乡建设的调控作用

城乡规划对城市建设具有宏观和微观的调控作用。因为城乡建设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泛,不仅涉及到了城乡的政治、经济,还包含了科教、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等内容。宏观调控方面,需要国家制定科学合理的宏观调控措施,使城乡建设能够与现阶段国家的基本发展目标和发展势头相符合,满足科学发展观的基本需求。政府有关部门通过城乡规划,对经济和资源的使用情况进行调控,协调城乡建设中的经济体系结构和社会发展方向,科学的对城乡的资源分配、空间利用、城乡基础设施布局等进行调控,促使城乡建设的可持续性。微观调控方面,在满足城乡建设整体规划的基础上,合理的对城乡建设的细节进行调控,通过对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设施等的建设,突出城乡建设中的人性化设计。

(三)科学统筹城乡资源,推动城乡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在实际的城乡建设中,城乡规划需要站在城乡建设的全局角度,科学的对城乡的各类资源进行分析,并制定合理的应用计划。合理的空间布局是确保城乡建设有序、环境整洁、特色鲜明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城乡规划的有效实施,可以对城乡的空间资源进行合理的利用,对建筑物、构筑物等进行科学的设计,从而建设一个健康舒适的居住空间。城乡规划还对水资源、土地资源等进行统筹规划,促进资源的利用效率能够得到全面的提升。科学合理的城乡规划可以降低城乡建设过程中对环境的影响,推动城乡建设可持续发展。

(四)推动城乡经济发展,缓解城乡两极分化

通过对农村资源的有效开发,提升农村的创业热潮,增加农民的经济收入,来推动城乡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促使农村人口的生活质量和生活品质得到全面的提升,最大限度的缩短城市与农村之间的差距,缓解城乡两极分化的现状。合理的城乡规划可以使城乡居民积极参与到城乡建设中,提高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和文化建设,缩短城乡教育、文化等的差距,推动城乡的全面进步与发展。

三、结束语

城乡建设主要致力于广大农村的改造与建设,以及对城乡的地资源、自然资源等的合理利用。通过城乡建设推动城乡的经济发展,缩短城乡的经济、文化等差距。科学合理的城乡规划,是站在全局的角度,科学的对城乡建设进行规划指导,促进城乡建设的质量和水平能够得到全面的提升,为人们营造一个舒适、现代的生活空间。

参考文献

[1]王伟.浅谈城乡规划在城乡建设中的作用[J].知识经济,2012,13:72.

[2]纪冬梅.浅议城乡规划在城乡建设中的价值[J].科技创业家,2014,03:167.

[3]孙施文.重视城乡规划作用,提升城乡治理能力建设[J].城市规划,2015,01:86-88.

学科建设与发展规划篇2

一、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形成的共识

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思想,同样也是推进**规划事业又好又快发展的行动指南。我们紧密结合**规划工作实际,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方面形成了八点共识:

1、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坚持解放思想。思想解放的程度决定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速度和质量。贯彻落实科学发展,首先要解放思想,拓宽规划思路,转变规划理念。只有在规划理念上胜人一筹,才能在城乡发展上先人一步。为此,要进一步树立科学规划的理念,深入开展规划战略研究,对人口布局、空间布局、交通布局、产业布局和土地利用、城市文化特色营造等问题进行持续动态研究,促进城乡资源配置最优化、利用最大化。着重研究**与周边大城市的交通关系和产业关联度,谋划大交通体系和特色产业的集聚空间,营造新的竞争优势。进一步树立绿色生态观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妥善处理好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的关系,经济增长和环境保护的关系,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切实改善和保护全市域生态环境,提升生态城市形象。

2、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坚持规划先行。城市的科学发展首先要有科学的规划作为蓝图。规划既是践行科学发展观的先行者,也是城乡建设发展的引领者。因此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坚持规划先行,认真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保增长、快转型、促发展”的决策部署,科学谋划,合理布局,充分发挥规划的调控和引导作用,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又好又快地发展。

3、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规划工作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最根本的就是要确立“人本”思想,着力转变思想观念,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以满足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生存需要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讲科学、重规律、谋全局、想长远,促使规划更加贴近时代、贴近社会、贴近群众、贴近实际,切实维护城市的长远利益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让规划实践最大化地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4、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坚持城乡统筹。城市和乡村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城乡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就是要发挥规划在城市化和城乡一体化进程中的公共政策作用,统筹城乡发展、优化资源配置。重点要统筹安排城市和村镇布局,统筹安排人民生活、产业发展和资源环境保护,统筹安排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设施建设,努力实现城乡“规划一张图、建设一盘棋、管理一张网”。

5、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坚持集约发展。科学发展观是一种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新发展观。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就是要在规划过程中深入实施集约发展、可持续发展战略,依据资源和环境承载能力,合理确定建设规模和建设标准,力争以最小的资源消耗和环境代价取得最大的经济社会效益。依据产业特色,科学调整生产力的布局,促进人才集聚、产业集聚、空间集聚,营造各具特色的产业集群,提升产业竞争实力。

6、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坚持依法管治。城市规划是城市建设和管理的章程,既有法定的强制性,又有执行的周期性,一切建设项目必须在规划的框架内进行。因此,践行科学发展观的成效关键在于规划的真正落实。必须依法开展城乡规划编制,严格执行各项规划法律法规,不断提高城乡规划工作的透明度,切实加强城乡规划监管,确保城乡规划得到有效实施。

7、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推进机制创新。规划机制创新,是推进规划事业科学发展的重要保障。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根据规划工作的特点,进一步创新规划编制体制,加大设计市场开放力度,引入市场竞争机制,提升规划编制质量。进一步完善规划审批机制,细化规划会审、规划公示和听证机制,促使规划项目审批制度化、规范化,实现阳光规划。进一步严格批后监管机制,实现全程技术监管、逐层逐步核验,确保规划落实不走样。进一步健全违法建设查处协作机制,密切与建设、城管、国土等部门的协作,推进联合执法,切实遏制违法建设行为。进一步健全城乡规划考核机制,落实奖惩措施,增强规划考评比重。进一步健全人才激励机制,适度推行竞争上岗、择优提拔,营造有作为就会有地位的工作氛围,尝试建立绩效工资制度,为规划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政策和制度保障。

8、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注重队伍建设。事业兴衰,关键在人。建设一支高素质的规划人才队伍是服务**科学发展的基础和保证。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由于利益和投资主体的多元化,规划工作从方式、体系、内容、领域和特性都已发生了变化,正在逐步从物质规划到综合规划、技术领域到非技术领域转变,这些都对规划人员的知识结构、素质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迫切需要规划工作者不断加强学习、转变理念、优化服务,创新举措,切实提高协调利益关系的能力、统筹兼顾的能力和拒腐防变的能力,为服务**又好又快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所取得的成效和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党的十六大以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走出了一条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率先发展的新路子。尤其是规划局成立以来,局领导班子认真学习、领会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意义、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根本要求,紧紧围绕建设更加富裕和谐秀美新**、打造“三个一流城市”的战略目标,健全规划编制体系,加强城乡规划管理,充分发挥规划引领和调控作用,使规划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满足人民群众需求。城乡面貌焕然一新,城市特色日益彰显,城市化水平快速提升,城乡规划工作取得了较好成绩。

1、以先进理论为导向,规划意识进一步增强。在加快城市化和城市现代化的进程中,城市规划处于“龙头”地位,是政府指导城市建设和管理城市的基本手段。城市发展的决策者和管理者的理念和眼光往往决定着所在城市今后的发展方向和水平。因此,我局领导班子认真学习科学发展观,系统学习现代城市规划的最新理论、基本知识、法律法规,认真吸收借鉴国内外城市规划、建设与管理的先进理念和经验,努力做到以高水平规划引领高水平建设和发展。同时,为让更多人了解规划、遵守规划、参与规划、监督规划,我局结合《城乡规划法》实施,广泛开展城乡规划法律法规的宣传,大力普及城乡规划知识。举办形式多样的规划法规知识讲座和业务培训20多场次,规划网站年均点击率达3万多人次,年均咨询建议300余条。市民的规划法规意识和参与意识明显增强,全社会对规划的关注和支持度不断攀升。

2、以引领发展为理念,规划编制进一步完善。要实现城市规划的“龙头”作用,必须牢固树立和落实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根据城乡规划全覆盖的要求,相继开展了从市域城镇体系规划、镇村布局规划到城市总体规划、各镇总体规划的修编调整工作,开展了市域建设与非建设用地范围内的各类控规、详规、专项规划、城市设计及村庄规划等规划编制工作。截至目前,规划编制已基本实现全覆盖,中心城区控规总面积达113.72KM2。规划编制的数量逐年增加,近三年来,共编制完成市级各类重要规划60多项,配合编制专项规划28个、村庄规划152个。仅今年,就编制完成市级各类规划21项、指导完成镇村规划75个,规划经费投入1500多万元。《2008-2020年**市城市总体规划》顺利通过省政府审批,10个镇总体规划成果和《城市水上交通旅游专题规划》等5个规划通过市政府审批,编制完成宁杭城际轨道交通站前区控规等各类控规、详规12个,指导完成村庄整治规划50个,为城乡统筹发展提供了科学指导。

3、以改革创新为手段,规划机制进一步健全。一是规划设计竞争机制不断健全。通过完善规划编制招标、邀标及委托管理机制,逐步开放规划设计市场,加强了与高资质、讲诚信的规划设计公司的联系与合作,有效提升了规划设计水准。二是规划论证决策机制不断完善。健全了由规划委员会、专家评审会、市民顾问团组成的规划评审组织,基本形成了“政府决策、规委审查、部门把关、专家咨询、社会监督”的规划评审管理机制,提升了规划方案的民主性和科学性。三是项目审批机制不断优化。建立了重大规划项目设计方案会审制度和网上逐级审核审批机制,进一步完善了科室间的规划审核协作机制和首接人责任制,优化了审核审批环节,有效提高了规划审批的质量和效率。2008年共办理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110份,办理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301份,办理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1953份,办理私人建房规划许可证283份,办证率由2006年的74%提高到去年的81%。

4、以阳光规划为目标,规划监管进一步加强。一是狠抓规划公示。进一步完善了规划和项目方案批前公示、批后公布、公开查阅等操作程序,健全了网站公示、报刊公示、工程现场公示等操作举措,切实增强了规划的透明度。二是健全社会监督。主动接受人大监督,切实履行规划实施情况报告制度。主动接受公众监督,广泛征询和听取社会各界的意见和建议,并及时反馈,确保规划科学、合理、民主。三是加强项目批后管理。实行项目管理责任人制度,严格把好放线关、验线关、竣工验收关,严格建设工程全程跟踪管理,确保规划意图正确实施。四是强化规划执法监察。去年共核查有证建设项目2550只,查处有证违法建设项目26只,查处率达100%,规划执法刚性明显增强。同时,积极响应市宜南山区非法占地违法建设专项整治行动,全面梳理规划许可项目,认真排查各类违法建设,为全市整治行动的顺利进行提供了规划保障。

5、以数字化技术为支撑,规划信息化建设进一步提升。扎实推进地形测绘和数据更新工作。去年完成阳羡风景区145平方公里测区1:2000比例尺全数字地形图航空摄影测量。完成城区地形图修测7.13平方公里,更新入库2.8平方公里。指导督促各镇新增村镇1:1000地形图100平方公里,实现村镇镇区地形图覆盖率100%。组织开展“数字**”三维仿真及规划辅助决策系统的开发与建设,已基本完成48平方公里区域的三维建模工作,为城乡规划提供了科学的数字支撑。

6、以高效服务为宗旨,机关作风与效能建设进一步推进。组织全体机关干部外出参观学习,努力打造学习型团队。认真办理

“两会”提案、建议,热情接待群众来信来访。全年共办理两会提案和建议102件,满意率100%;答复和处理人民来信21封,办结率100%。切实加强机关制度建设,对全局各项制度进行了全面梳理并装订成册。同时,加大了制度执行的力度,有力地促进了机关作风的转变和工作效率的提高。我局被评为2007-2008年度市文明机关。在千人评议机关活动中,去年我局名次比上年跃升了14位。

近几年来,我局围绕科学发展的要求,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得到市委、市政府的高度肯定。但对照形势的发展以及市委市政府的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期望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突出表现在:在规划理念上,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不够深,运用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规划的战略思维和创新意识还不够强,服务科学发展的思路还需进一步理清;在规划的决策上,无论是规划的编制,还是规划的审批都还存在薄弱环节,对城乡统筹问题、社会老龄化、小汽车进入家庭、文化传统保护、新农村建设等还缺少深入研究与系统规划,规划水平有待提高;在规划的实施上,规划跟着项目走的现象依然存在,“一书两证”的管理仍然比较薄弱,历史文化和自然资源还缺乏有效保护,管线综合建设问题突出,基础设施配套薄弱;在规划的监督上,规划的社会大监督体系还不健全、规划公示的程度还不够,规划展示馆亟待建设;在规划管理上,符合科学发展观的内部运行机制还不够健全,一些制度执行不力,工作运转和衔接不够顺畅,工作效率有待提高;在规划执法上,一些地方违法建设的现象依然十分严重,执法监察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强。

深刻剖析产生上述问题的原因,既有客观的,也有主观的,客观因素主要有:

一是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规划工作面临的形势更加复杂,各种矛盾更加集中。规划局的成立和市民规划意识的提高,使全社会对城乡规划工作有了更高的期待;在**转型发展的新阶段,规划工作的标准更高,难度更大,任务更加艰巨。

二是缺乏固定的规划公示场所(如规划展示馆),以及与市民群众进行面对面交流和沟通的平台,许多规划无法进行详尽展示,广大市民群众很难直观地了解规划、参与规划、监督规划,规划公众参与程度和规划透明度不够强。

三是人员配备明显不足,专业人才比较紧缺,乡镇基层单位规划从业人员力量更显薄弱。我市仍缺少对重大项目进行会审的的专家库,仅凭相关部门进行会审,规划的前瞻性和科学性很难得到保障。同时,由于受镇财力影响,部分镇村规划编制经费投入明显不足。结合历史原因,各镇普遍存在规划编制数量偏少、覆盖深度低、设计水平档次低的状况。

四是面对城市空间的快速扩张,各管线行业主管部门虽然都已经编制专项规划,但在实际实施过程中由于涉及到建设计划、建设资金、行业规定等因素,缺乏统筹协调,管线与道路同步建设困难重重,道路重复开挖现象时有发生。

五是规划控制意识不够强,有的领导干部仍然将规划停留在“图上画画、墙上挂挂”的意识状态,对城乡规划的全局性、综合性、战略性及其公益性、强制性认识不足。一些群众、企业规划法规意识淡薄,各类违法建设时有发生。

主观因素主要有:

一是学习钻研不够透彻。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理解还不全面和深入,对以人为本的核心要求、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和统筹兼顾的方法,掌握运用还不太好。还没有完全上升到世界观、方法论的高度,灵活运用科学发展观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观察、分析、处理规划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二是规划研究不够深入。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不够,对一些问题在认识上被动转变多,主动转变少;对城乡建设发展的战略性、前瞻性问题研究不够,对新形势下做到统筹兼顾以及一些焦点难点问题的处置缺乏行之有效的办法和措施。

三是规划理念不够成熟。在城乡一体化规划中,未能很好地处理好经济发展与城镇规划的关系,城市和镇村、镇村和镇村之间协调性不足,影响和制约了城镇的发展空间。有时会因急于引入某些项目而受到来自各层面压力的影响,动摇规划理念,在招商过程中迁就建设单位,坚持大原则放低小要求,导致有些建设项目与周边环境不够协调,一些重要资源缺乏共享,影响了本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四是规划管理不够精细。在大量业务工作的压力下,放松了对规划精细化管理,在技术规范和规章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方面投入的精力不够,拘泥于个案的处理,对规划创新考虑较少,科室间的协调机制不够完善,影响了规划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的提高。

五是规划编制不够及时。城市和镇总体规划修编后,详细规划、专业规划设计相对滞后,一些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配套服务设施布点规划尚未完全编制,规划区的整体功能不够完善,城乡建设规划依据不足。同时,由于对上级政策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预测不足,上位规划和下位规划衔接不畅,导致规划频繁修编,规划的稳定性和严肃性得不到保障。

六是规划刚性执行不够有力。规划监察执法人员多为年轻同志,执法过程中缺乏经验,对有些刁钻、蛮横的建设单位监察还不够深入,执法还不够彻底。由于处置立案、定性、裁量等法规程序繁琐,影响了处罚效率。加之执法人员相对较少,与城管和相关监察部门缺乏联合执法的有效机制和对策,局部地区违法建设没有得到有效遏制,严重影响了规划的刚性和权威。

七是机关作风建设成效不够明显。领导班子成员针对行业发展的一些重大问题调查研究不够;深入基层,分类指导,帮助基层解决实际问题不够。局机关在服务基层方面,仍存在办事拖拉、效率不高的问题,存在纪律松弛、作风不够严谨的问题,存在责任心不强的问题,存在工作不细、作风不实的问题。

针对上述存在的不足和问题,我们将在下阶段的学习实践活动中,高度重视,认真加以改进。着力转变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观念,把先进的思想理论转化为强大的精神动力,把科学发展观转化为科学规划的先进理念,促进规划发展的政策措施,提高领导发展的实际能力,真正把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全市城乡规划工作的各个方面。

三、进一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主要思路和措施

当前,全球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影响日益显现,给各行各业、无疑也给城乡规划工作提出了新挑战。但机遇和挑战、利和弊都是相对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关键在于我们能否深刻认识和把握住危机中的先机。国家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宽松的货币政策,把扩大内需、加大基础设施和城市功能性载体建设力度作为保增长、促发展的主要手段。我市城乡规划工作要积极适应新形势,正确把握新机遇,紧紧抓住城乡统筹发展这根主线,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始终坚持服从服务又好又快发展这个大局,按照以人为本、城乡统筹、集约发展的总体要求,解放思想,创新思路,突出重点,强化措施,不断提升城乡规划编制水平,切实加强规划管理,坚定不移地加快城市现代化和城乡一体化进程,促使城市和农村、新城和老城、基础设施和自然环境保护等各个层面、各个板块的发展得到协调推进,为实现全市“保增长、快转型、促发展”目标作出应有的贡献。下阶段,我局进一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主要措施是:

1﹒强化学习,进一步加强理论武装。坚持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为局机关党的理论武装的首要内容,切实抓好全局党员学习科学发展观的教育培训工作。采取个人自学、专题讲座、集中培训等多种形式,努力提高全体党员干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综合素质。

2﹒深入研究,进一步提高规划决策水平。深入开展规划战略研究。加强对空间布局、交通布局、产业布局和土地利用、生态保护、城市文化特色等持续动态跟踪研究,促进城乡资源配置最优化、利用最大化;深入开展城市重点区域规划研究。加强城市重要地块的城市空间、城市景观、城市风貌的规划研究,努力体现现代化城市新的品位;深入开展规划政策研究。洞察国内外规划实施的新标准和新技术,并结合实际,研究制定适合本市的城市设计要求与技术规范,发挥城乡规划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公共政策作用。

3.突出重点,进一步推进规划多层次覆盖。按照市委、市政府提出的打造太湖西岸最具影响力城市的目标要求,全力推进各类规划的编制和深化工作,努力实现城乡规划的全方位、高质量、多层次覆盖。今年将开展编制各类控规、详规、专项规划等27个规划。着重抓好五个方面:一是结合城乡统筹发展,加快完善城乡规划体系。扎实开展全市域范围内的各类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年内要完成各中心镇规划区内控规的编制,力争两年之内实现所有镇规划区范围内控规全覆盖。二是结合创建最佳人居环境城,着力加快城市重要区域的深化与细化。高标准编制东氿南、北两侧区域控规及文化中心、东氿广场等公共建筑设计方案,加快完善老城区道路、管网、河道、出入口、沿街立面等环境整治改造规划,切实改善人居环境,提升城市品质。三是结合创建国家生态市,着力完善生态环境保护和利用规划。以城东新区开发为契机,加快完善东氿北侧湿地公园和东氿南岸梅林温泉度假区规划,提升城市生态休闲品位。以实施旅游振兴战略为契机,进一步深化完善阳羡湖度假区、云湖生态景区、水上交通旅游等规划,彰显生态山水旅游特色。以宜南山区违建整治为契机,加强对市域生态敏感区的规划控制,实现功能开发与生态保护构建并举。四是结合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着力加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加快完善《东风巷历史街区保护规划》等古街区、古建筑和相关文保单位的保护规划。着重陶瓷文化的规划整合、挖掘,彰显陶都底蕴,传承历史文脉。五是结合城乡和谐发展,加快推进新农村规划建设。深化完善新型农村社区(村庄)规划,制定和落实村庄保留、整治和归并计划,切实改善农民生产生活环境。

4﹒创新举措,进一步加强规划管理。一是加强规划编制管理。制定年度城市规划编制计划,密切与相关部门的联系,统筹计划的有效落实。二是加强规划实施管理。严格规划会审制度,把好“一书两证”发放关。严格项目批后管理,促使规划意图顺利实施。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的统筹管理。做好与建设、交通、供电等部门的衔接,协调工程进度。三是加强规划监督管理。细化规划公示和听证等操作程序,自觉接受人大、政协和社会各界的监督,广泛听取意见和建议。拓展宣传渠道,加快各级规划展示馆建设,力争年内高标准完成市级规划展示馆主体建筑,为公众参与规划提供平台。四是加强规划监察管理。加大执法巡查力度,健全违法建设预防、发现和联合查处的工作机制,完善乡镇规划考核制度,切实提高规划刚性执行力。

5.注重更新,进一步提升规划信息化水平。一是完善办公自动化系统。加快开发建立各规划办与中心窗口间的电子报批系统,实现零距离对接和一站式服务,提高审批效率。二是完善城市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加强对规划基础资料的修测、收集、整理、补充及更新入库管理,年内要完成92平方公里铜官山风景区1:2000比例尺全数字地形图航空摄影测量,100平方公里1:1000的地形图测绘和2平方公里的地形图更新入库,切实提高城乡规划管理和行政服务的数字化水平。三是按照建设“数字**”目标,继续加快“数字**”三维仿真及规划辅助决策系统的开发建设进程,为城市规划科学决策提供技术保障。

6﹒主动服务,进一步加强规划作风和效能建设。一是加强干部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大规划专业人才的引进力度,特别是加强各镇规划专业人员的配备,以提升村镇规划管理水平。进一步突破人才“瓶颈”,推行干部交流轮岗换岗,健全人才锻炼成才和激励机制,创造人才脱颖而出的良好环境。进一步抓好学习、培训和规划调研,不断提高干部职工的知识水平和业务能力。二是加强机关作风建设。以市“千人评议机关”活动为契机,落实机关作风与效能建设长效管理机制,强化工作责任制、责任追究制,从制度上推动作风的转变,力争千人评议机关位次在去年的基础上再次实现进位。三是加强群团组织建设。大力支持机关工会、共青团、妇女等群团组织,围绕局中心任务和党支部的中心工作,结合实际广泛开展多种形式、有益干部职工身心健康的活动,营造奋发有为、团结和谐的学习、工作、生活环境。

四、切实加强领导班子自身能力建设,着力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坚定性和自觉性

围绕推动科学发展、服务科学发展,以提高领导水平为核心,以强化教育培训、贯彻执行民主集中制、改进领导作风、健全科学的领导机制和工作机制为重点,着力在以下六个方面抓好领导班子建设:

1.加强理论学习,提高整体素质。牢固树立与时俱进、不学习就落伍的观念,争做学习型、知识型、业务型的领导干部。局领导班子成员带头加强科学发展观等先进理论学习,修订完善党组集体学习计划,每月集中一次中心组理论学习,切实提高政策理论素养。认真制订个人自学计划,确保学习时间和效率。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把理论学习与提高规划工作水平结合起来,坚持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学用相长,努力改善知识结构,创新领导方法,不断提高科学思维、科学决策、科学管理的能力,力争成为政治思想水平高、精通业务的领导者。

2.加强思想沟通,增强班子团结。充分利用民主生活会的形式,加强班子成员间的思想交流。注意把学习党的重要理论、党的先进性教育和民主生活会结合起来;把汇报工作与思想交流结合起来;把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结合起来。既坚持原则,又不固执己见;既敢于批评,又不纠缠恩怨;既相互谅解,又不背后拆台。注意经常开展谈心活动,做到有意见及时交换,遇到难题随时通报,有反映及时提醒,形成一个讲团结、顾大局的管理集体。

3.健全规章制度,规范行政行为。进一步健全完善机关管理制度,坚持把严格管理、严格监督贯穿于干部工作的全过程,切实做到以制度管人管事,促进机关管理走上有序化规范化的轨道。明确各岗位的职责范围和办事程序,形成责权分明的工作机制。增强党员干部谋事干事的自觉性,推进机关各项工作有效落实。

4.坚持民主集中,提升决策水平。按照“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的方针,管全局,议大事,凡重大决策应坚持由局务会集体讨论决定。班子成员既要根据集体的决定和工作分工,履行好自己的职责,又要关心全局,积极参与,维护执行领导集体的决策和决定。从讲政治的高度正视矛盾,不回避问题,妥善处理各种关系。

5.切实转变作风,狠抓工作落实。局领导班子带头坚持求真务实、埋头苦干的作风,深入基层,实地调研,注意听取基层和广大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努力解决涉及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坚持实事求是、民主评议的作风,健全工作督促检查机制,实行定期检查、汇报交流、年终述职考评,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坚持勇于开拓、大胆创新的作风,进一步精减会议,优化服务,创新举措,切实提高机关工作效率。

学科建设与发展规划篇3

论文关键词:城乡规划,城乡建设,作用分析

一、城乡规划的概述

城乡建设不但要完成城乡建筑的建设与设计,还需要科学的对城乡的基础设施进行建设,促使城乡居民的生活质量和生活水平可以得到有效的提升,推动城乡的科学发展。而城乡建设,需要站在全局的角度,科学的对城乡资源进行统筹规划,促使城乡建设更加符合人们的生活需求,积极推动城乡经济的协调与全面发展。

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使得城乡规划涉及的内容日渐全面,在满足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基础上,科学的对城乡的建设与发展进行规划。促进城乡资源可以得到全面的统筹与发展,提高城乡资源的利用效率。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结合城乡人口密度,科学的对城乡的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设施等进行规划,促进城乡建设更加合理有效。发挥城乡居民的监督与参与作用,使城乡居民可以积极的参与到城乡建设中,促使城乡建设可以得到全面的提升。城乡规划还将对城乡的未来发展和经济结构等进行调整规划,促进城乡经济得到全面的提升,积极实现城乡的可持续性发展,并全面对科学发展观进行落实。

二、城乡规划在城乡建设中的作用

城乡规划在城乡建设中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可以有效的推动城乡建设的质量与效率,促使城乡建设更加符合人们生活的实际需求,推动城市的可持续性发展。

(一)城乡规划为城市建设提供法律基础

城乡建设在实际过程中,需要遵循国家制定的相关法律法规和城乡建设基础任务,从而使得城乡建设更加符合城乡居民和经济发展的实际需求,提高城乡建设的可靠性。传统的城乡建设过程中,一些不合理的问题始终影响城乡建设的质量和城乡建设的水平,许多城乡建设的相关法律法规已经不能满足现阶段的城乡建设需求。而城乡规划,可以有效的为城乡建设提供法律基础,城乡规划法是近年来新出台的关系到城乡建设的法律法规,具有极强的约束能力,站在城乡建设全局的角度,科学的对城乡建设的职能划分、城乡经济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等进行规范,有效的改善城乡居民的居住情况和生活情况。而且,城乡规划法中对城乡建设中危害城乡居民基本利益和权利的因素进行控制,促使城乡建设更加重视“以人为本”的建设理念,推动城乡建设的顺利进行。

(二)城乡规划对城乡建设的调控作用

城乡规划对城市建设具有宏观和微观的调控作用。因为城乡建设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泛,不仅涉及到了城乡的政治、经济,还包含了科教、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等内容。宏观调控方面,需要国家制定科学合理的宏观调控措施,代写毕业论文使城乡建设能够与现阶段国家的基本发展目标和发展势头相符合,满足科学发展观的基本需求。政府有关部门通过城乡规划,对经济和资源的使用情况进行调控,协调城乡建设中的经济体系结构和社会发展方向,科学的对城乡的资源分配、空间利用、城乡基础设施布局等进行调控,促使城乡建设的可持续性。微观调控方面,在满足城乡建设整体规划的基础上,合理的对城乡建设的细节进行调控,通过对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设施等的建设,突出城乡建设中的人性化设计。

(三)科学统筹城乡资源,推动城乡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在实际的城乡建设中,城乡规划需要站在城乡建设的全局角度,科学的对城乡的各类资源进行分析,并制定合理的应用计划。合理的空间布局是确保城乡建设有序、环境整洁、特色鲜明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城乡规划的有效实施,可以对城乡的空间资源进行合理的利用,对建筑物、构筑物等进行科学的设计,从而建设一个健康舒适的居住空间。城乡规划还对水资源、土地资源等进行统筹规划,促进资源的利用效率能够得到全面的提升。科学合理的城乡规划可以降低城乡建设过程中对环境的影响,推动城乡建设可持续发展。

(四)推动城乡经济发展,缓解城乡两极分化

通过对农村资源的有效开发,提升农村的创业热潮,增加农民的经济收入,来推动城乡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促使农村人口的生活质量和生活品质得到全面的提升,最大限度的缩短城市与农村之间的差距,缓解城乡两极分化的现状。合理的城乡规划可以使城乡居民积极参与到城乡建设中,提高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和文化建设,缩短城乡教育、文化等的差距,推动城乡的全面进步与发展。

三、结束语

城乡建设主要致力于广大农村的改造与建设,以及对城乡的地资源、自然资源等的合理利用。通过城乡建设推动城乡的经济发展,缩短城乡的经济、文化等差距。科学合理的城乡规划,是站在全局的角度,科学的对城乡建设进行规划指导,促进城乡建设的质量和水平能够得到全面的提升,为人们营造一个舒适、现代的生活空间。

参考文献

[1]王伟.浅谈城乡规划在城乡建设中的作用[J].知识经济,2012,13:72.

[2]纪冬梅.浅议城乡规划在城乡建设中的价值[J].科技创业家,2014,03:167.

[3]孙施文.重视城乡规划作用,提升城乡治理能力建设[J].城市规划,2015,01:86-88.

学科建设与发展规划篇4

关键词新建本科院校 学科建设 发展机制

1 新建本科院校创新学科建设管理机制的重要意义

学科建设是一所高校办学质量和办学水平的重要体现。新建本科院校要想使基础薄弱的学科建设获得良好发展,进行有效的学科管理是必不可少的。作为新建本科院校,创新学科建设的管理体制,建立规范的学科发展良性机制,是实现学科可持续发展的有效保障,是推进学科优化、办出特色的制度保证。

2 新建本科院校学科建设管理机制存在的问题

新建本科院校由于负责学科建设的职能部门不一,各部门在学科建设中的职责范围划分不够明确,又缺乏校一级专门机构的有效协调,造成各职能部门之间规划一致性、工作协调性、政策衔接性不够。有的学校虽已成立了专门的校级学科建设管理机构,但因种种原因,要么没能从真正意义上强化建设,要么未赋予实际的工作职能,而仅仅是作为争办学位点的阶段性机构,因而亦未能有效地履行其应有的职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导致科研规划、学科队伍、科研对人才培养作用的发挥等诸多方面难以科学整合和协调。不少院校学科建设的规章制度还不够成熟,学科建设发展的激励与约束机制还没有真正形成,学科建设的决策与评价机制还有待完善。因此,创新学科建设管理机制,成为新建本科院校亟待解决的现实性课题。

3 新建本科院校创新学科建设管理机制的路径选择

3.1 建立学校、院(系)、学科内部三级学科负责制

学科建设是一项综合性、系统性工程,既需要学校众多部门的配合协作,又需要有校一级的综合管理机构。因此,学科建设的管理必须要有层级性,要建立学校、院(系)、学科内部三级学科负责制,使其在学科建设中各自发挥应有的职能作用。

3.1.1 校级层面

新建本科院校可借鉴传统高校学科建设管理经验,在学科建设工作之初就设立校一级的学科建设领导机构,如建立学科建设办公室或学科建设领导小组,由主管学科建设的校领导亲自挂帅,以便统一认识,统筹协调各职能部门的学科建设工作,避免在解决问题时互相推诿扯皮,为学科建设营造良好的环境。具体职责主要包括:①根据学校不同发展阶段和社会需求,结合学校的总体发展战略,制订出学科建设与发展规划,明确学科建设的奋斗目标和要求,保证学校学科建设总体目标的实现;合理构建学科布局并进行学科结构的优化配置,促进各学科的协调发展。②统筹协调科研处、教务处、人事处等学科建设职能部门的学科建设工作;制定切实可行的管理制度,使学科建设工作有章可循。③负责日常的事务管理、信息沟通,协调和监督各学科的发展,参与新学科的筹建等,以保证学科建设工作的可持续发展。

3.1.2 院(系)层面

各院(系)要在学校学科建设总体规划的指导下,制定本单位的学科建设规划并组织实施。每个院(系)应对二级学科按照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全面规划,突出重点,制定既切合实际,又具有前瞻性的学科建设发展规划,建立健全院(系)学科建设管理制度。为保证学科建设工作落到实处,要建立学科建设目标管理责任制、学科学术带头人责任制、科学研究课题组长负责制、专业负责人负责制。同时,院(系)要处理好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之间的关系。

3.1.3 学科内部

在学科内部,要实行学科带头人负责制。各学科要在学校学科总体规划下,制订本学科的建设发展规划,以增强学科建设的指导性,减少盲目性。为保证学科建设能有计划地、有步骤地进行,学科内部可实行学科负责人岗位责任制管理,既要赋予学科负责人一定的权利,在人、财、物等资源调配使用上享有自主权。同时也要明确其职责,实行目标考核绩效管理制,奖惩的幅度可适当加大。

3.2 实行项目管理、规划管理相结合的学科建设管理模式

目前大学学科管理主要采用立项管理和(下转第207页)(上接第183页)规划管理两种形式。立项管理是当前高校对学科建设管理普遍采用的模式,是指以立项为管理形式,以项目为管理对象,由上级主管部门或学校组织专家进行立项认证,由项目负责人全面负责,规定建设周期,系统全面地进行项目建设,强调中期检查,淘汰和终期验收等监控管理手段的学科管理模式。由于立项管理在建设前期进行了充分的认证,避免了盲目性,开展中期检查和终期验收,对学科建设进入良性循环提供了有力保障。但对于交叉学科等新兴学科与当地经济紧密结合且基础欠佳,需获得大力支持才能迅速发展的学科,就须采用立项与规划管理相结合的管理模式,制订学校阶段性的学科建设规划,按规划组织各学科的建设。

3.3 建立绩效优先的学科发展重点建设机制

在学科发展问题上,新建本科院校须引入绩效优先的重点建设机制。对于符合学校办学定位、基础较好、又已经形成一定竞争优势的学科,学校应给予重点支持,努力打造品牌学科和优势特色学科,以此带动学校整体的学科建设,实现在较短的时间内构建成较完善的学科结构体系。对列入重点建设的学科,学校可给予一些特殊的政策倾斜,使其脱颖而出。

3.4 建立资源共享、相关学科交叉支撑的学科发展集约性机制

为了使相关学科相互支撑形成合力,在学科组织的构建中,新建本科院校可打破按院(系)、教研室单一学科组建的固化学科组织结构,建立相关学科动态、流动组合的柔性组织机制,或按二级学科组建教研室或学科组,统一协调、规划学科建设,整合优化学科资源。

3.5 完善学科队伍管理机制

新建本科院校师资力量薄弱,缺少高水平学科带头人,学科梯队结构有待完善。因此,新建本科院校应加大师资的培养及引进力度,深入推进人才观念的转变,实施多种形式的选才、用才机制,特别是学科带头人的培养和引进;完善中青年学术骨干的培养和激励机制;加强内部管理体制改革,根据学科发展的有限目标及重点学科带头人的基本要求设置岗位,实行公开招聘、平等竞争、择优上岗、严格考核、合同管理,建立“能者上、庸者下、平者让”的动态管理机制,以优化更新学术梯队。

3.6 构建多维学科评估机制

学科评估机制是对学科建设进行调控的重要手段,是促进学科建设不断提高质量和水平的有效方法。新建本科院校要建立学科专业质量监控体系,完善学科评估机制。首先,要科学地制定学科专业评估指标体系,使其能够全面、客观地反映学科专业发展现状,及时发现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其次,要实现全方位评估,应包含学校内部评估和外部评估两个方面的内容;最后,要采取多种方式评估,评估结果要以适当形式向社会公布,逐步形成学科专业品牌效应和自我淘汰机制。

参考文献

[1]何华生,王云兰.对新建本科院校学科建设的思考[J].法制与社会,2008(11下).

[2]宋凡金.对新建本科院校学科建设的思考.

[3]朱中华.关于新建本科院校学科建设的思考[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8(1).

[4]杨德磊,刘凌云,马长波.新建本科院校学科建设的对策与措施[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1.

[5]许长城.新建本科院校学科建设的几点问题与思考[J].四川兵工学报,2008(8).

学科建设与发展规划篇5

关键词:体育院校;学科规划;学科建设;互联工程

中图分类号:G81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612(2006)10一1397~03

学科规划与学科建设是学校工作的龙头,是学校发展的主旋律,学科建设的状况从根本上反映和体现学校的办学水平、办学特色、学术地位和核心竞争力。

体育院校是研究体育学问和培养高级体育人才的场所。高等体育院校的专业设置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学科规划与建设,而体育科学的学科体系分类又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学科的属性与内容。日本川村英男著《体育原理》把体育科学分为三个层次:即分科体育学、基础学科和相关学科;胡晓风1980年《关于体育科学体系的若干问题》把体育科学分为:体育学学科、基础学科和运动学学科;熊斗寅1983年《论体育学的科学体系》将体育科学分为:体育自然科学类,体育社会科学类,体育管理科学类;卢元镇1995年《体育科学》将体育科学分为:社会科学群、管理学科群、自然科学群、数学学科群、信息学科群;国家教育部《授予博、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学科、专业目录》将体育学科分为:体育人文社会学、体育教育训练学、民族传统体育学和运动人体科学。基于上述分类可以看出:体育学科具有应用实践性、交叉综合性、整合协同性的特征,因此,基于系统科学的学科互联工程是制定和优化体育学科的规划与建设的可能途径。

本研究从体育学科的特点出发,运用系统原理,确立指向性、科学性、可操作性的学科规划与建设原则,寻找体育学科规划与建设新的增长点,进而提出体育学科建设的学科内系统互联、学科系统互联和学科外系统互联的完整工程。

1 研究方法

采用文献资料法,查阅相关文献资料10余篇,通过互联网查阅相关资料,以取得相关的数据。采用访谈法,走访了教育部、体育总局相关部门,国内具有博士学位点的部分体育院校相关领导、调查有关的数据。

2 学科规划与学科建设的原则

学科规划是学科发展的战略、策略和谋略。学科建设则是实施这一规划的过程,两者紧密联系,不可分割。没有学科规划,学科建设将失去方向;没有学科建设,规划将成为一纸空文。制定学科规划和实施学科建设,有其内在的原则。

原则是客观规律的反映,是人们长期实践中的经验总结,基于文献综述、专家论证和实践摸索,得出能反映学科规划与建设规律的若干原则,为体育学科规划与建设提供理论依据。

2.1 指向性原则 体育学科规划与建设必须与学校的发展战略目标相一致,并为实现这一目标服务。这种指向性集中体现在学科的结构定位、水平定位和地位定位方面,这就要求我们在体育学科规划与建设中必须树立起“基地意识”、“一流意识”和“特色意识”,这样才能体现优化结构、突出重点、汇聚团队、构筑基地的建设思想。

2.2 科学性原则 体育学科规划与建设必须科学、合理。要做到科学规划应考虑以下几个方面问题。其一,按照“三个面向”的要求,努力把握时代的发展,社会进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体育所提出的需求;其二,从本校的实际出发,全面分析现有学科结构、特色和水平,优势、弱势和劣势。其三,按照教育规律特别是学科发展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的客观要求办事。通过学科交叉融合,相互依托,优势互补,支撑发展,形素质与科学精神相结合的实施素质教育的校园氛围,形成良好的学科建设软硬件工作环境。

2.3 可操作性原则 体育学科规划与建设必须可操作,即目标明确,重点突出,措施切实可行。根据体育院校的实际情况,确定明确具体的学科建设目标,如目前体育院校处于什么位置,以什么层次为主,主要在哪些领域为社会服务,从中找出自己的特色,围绕特色学科,加大投入,加强建设。这样才能具有可操作性,从而实现学科建设的目标。

3 体育学科规划与建设互联工程的构建

目前,体育院校学科建设的现状是注重体育学科内的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即称为“三大建设”,忽视体育学科内的学科基地建设、研究所建设、实验室建设;注重体育学科内的资源整合来申报研究课题,从而形成就“体育论体育”的现状,忽视借用体育学科以外的资源,通过学科研究基地的平台建设,促进体育学科的建设。因此,为了更大限度地利用系统内外的资源,体育学科规划与建设必须构建互联工程。

互联工程是一个纵横交叉的系统工程,具有层次性、板块型和网络化特征,它包括了学科内系统互联、学科系统互联和学科外系统互联工程三个层次(图1)。

3.1 体育学科系统内互联 体育学科系统内互联包括学位点、学科方向、研究所、学科基地、社会服务、实验资料等相互依托、相互支撑的网络系统。

学科方向是形成学科特色的前提,学科方向的凝炼要以研究所和学科基地为支撑。学科基地必须建立在坚实的学科基础上,并与学科建设方向紧密结合。依靠实验资料、依靠基地开展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社会服务,通过互联为提高学科建设水平提供软硬件支撑。

宁波大学体育学院《关于实施新世纪学科建设工程的若干意见》中提出三步走的发展规划,第一步重点是充分利用现有基础,建立与完善与学科建设紧密结合的科研机构、学科基地、实验资料中心等互动平台,建立学科建设的保障体系(经费投入机制、分配使用制度、考核制度等),理顺学科建设管理体制,找准学科建设的定位,形成特色,并在每个学科方向上建立一个研究所,学科方向带头人和研究所所长实行责任教授制,动态地整合体育学院的资源,使各种资源得到充分利用,通过整合,体育学院已获得了体育教育训练学优势特色后备学科和体育人文社会学重点学科的政策支持,取得了阶段性的建设成果。第二步、第三步主要通过申报省、部级的研究基地和申报高级别的科研课题,进一步利用和争取体育学院以外的各种资源,形成多学科合作共建体育学科的良性运作机制。

3.2 体育学科与其它学科互联 体育学科是一门交错性、渗透性较强的综合学科,它的发展需要运用其它学科最新的研究成果,需要借助于其它学科的资源,根据学科发展的目标,优化结构,突出重点,形成特色。因此,通过课题和研究基地的建设作为载体,整合其它学科的力量,形成多学科的合作攻关的研究氛围,是学科建设的重要内容。

笔者就省、部级及以上课题立项和国家体育总局体育人

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建设的情况做了一项调查,在2001-2003年期间,获得省、部级及以上课题立项:浙江大学11项,华南师大10项,苏州大学8项,南京师范大学6项。这些院校同时又获得国家体育总局体育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的建设项目。通过研究基地的建设与高级别课题的立项,汇集其它学科的人才资源,进行合作攻关,出精品成果。这些都说明了体育学科与其它学科互联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也验证了这样一个事实:重视课题的申报、立项和研究基地的建设的体育院校,都无不例外在学科建设方面走在全国的前例。

3.3 体育学科与学科外系统的互联 体育的社会化是体育学科发展的趋势,体育学科与学科外系统的互联是体育学科发展的重要动力源。它包括与社区互联、与高水平竞技互联和与政府体育行政部门互联等网络系统。

3.3.1 体育学科与社区互联 通过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基地的建设,为社区培养社会体育指导人才;通过体质、体能实验中心建设,为社区居民科学锻炼提供服务,并为本学科的研究提供素材。

3.3.2 体育学科与高水平竞技互联 通过与高水平运动队联姻,建立省队校办的训练基地、企队校训的培训基地,以培训、训练基地建设促进体育学科建设,如宁波大学体育学院与省队联办浙江省女子足球训练基地、竞技健美操训练基地等,这给体育学科的发展提供了外源性的支持。

3.3.3 体育学科与政府体育行政部门互联 通过社科研究基地建设,其研究成果为政府有关部门决策提供参考,同时通过基地建设,提高体育科研的质量和档次,有利于出精品成果;通过学科共建或联合审报科研项目,以汇聚相关部门的人才资源,促进交叉,服务地方,为政府行政的内容更贴近社会需要、贴近时代、贴近科学服务。使学科发展与政府“作为”融为一体,以取得“双赢”的效果。

上述三个层次的互联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联合体。并通过一定的载体来整合各层次的资源,如:系统内互联以课程群建设、学科建设为载体;与其它学科互联以较高等级课题作为载体进行学科渗透与互补;与学科外系统互联以学科基地建设为载体,通过服务政府有关部门的咨询需要和社会需求,使学科建设在政、需、研一体化中得到强化。

4 结 论

1)体育学科规划与建设是一个系统互联工程。大中小系统应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为依托。然而,其规划与建设必须与学校的发展战略目标相一致,并根据本学科的实际,吸纳系统内外的“能量”,优化结构,突出重点,形成特色。

2)高水平师资队伍的建设是加强学科建设的关键。目前与其它学科相比较,体育学科梯队的学历、职称结构偏弱。因此,通过引进与培养、重在培养的途径,建立合理的学科梯队结构;同时通过机制创新、制度创新、努力创造和优化有利于优秀拔尖人才脱颖而出的政策环境和学术环境。此外,给学科梯队教师交任务、压担子,使学术队伍快速成长。

3)增加投入,改善条件,优化环境是加强学科建设的保证。体育学科建设的硬件投入往往是较大的,可以通过各种联办承办体育的形式带动体育场地设施的建设;通过研究基地的建设改善科研条件;通过申博、申硕,增加经费的投入。

4)提高学术水平和人才培养能力是学科建设的核心。上述三方面的努力,归根结底都是为了提高学科的学术水平、学术实力和一流人才的培养能力。因此,体育学科规划与建设必须紧紧围绕这个核心来进行。

5)精品工程是加强学科建设的基础。因此,在学科规划与建设中同时要规划与建设精品教材、精品课程、重点研究所、重点实验室、重点专业。使体育院校学科建设互联工程与精品建设工程有机结合,统筹规划。全面推进体育院校学科建设工程持续、健康、协调的发展。

投稿日期:2005-01-20

基金项目: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编号:FLB030640)。

作者简介:陆亨伯(1957-),男,浙江宁波人,研究生,教授,研究方向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

学科建设与发展规划篇6

关键词:城市规划;管理对策;经济发展

Abstract: Along with the pace of construction of our country to speed up the city, city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has increasingly become the focus of attention. According to many years engaged in the city planning perspective expounds the countermeasures of management of city planning at present, how to strengthen the planning theory of scientific city planning, city planning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Key words: city planning; management countermeasures; economic development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

一、城市规划管理问题对策

1、强化城市规划的严肃性

加强城市规划的法制化进程,包括规划阶段和实施阶段都要注重法律的在其中的重要作用,提高规划的严肃性,这与城市规划的性质分不开,法制建设是保证规划顺利实施的重要保证。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出台,真正将我国城市规划纳入法制化的轨道,但目前地方性法规仍然需要完善。因此,要避免规划失效,使城市朝着人类所期望的方向发展,必须加大执法力度,推进执法进程。完善执法措施,强化对规划主体和客体的约束机制。

2、搞好生态城市建设

生态城市一词发端于上世纪7O年代初,由于世界工业的大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污染达到了非常严重的地步,自然环境减少了,人们赖以生存发展的自然界遭到了破坏,于是许多发达国家开始大力推进生态城市的建设,并注重环境的保护,他们提出:不能牺牲下代人的利益来维持今天的奢侈。所以西方发达国家对于生态城市建设有着丰富的经验,我们要注重借鉴并加以吸收,在城市建设中要节约保护水资源,加大环保力度,建立健全与生态城市有关的法律法规和制度,加快生态城市的建设步伐。

3、加强公众参与,确保规划公开

城市的规划管理涉及不同利益主题的行为,政府、开发商、投资者、普通市民等与城市的规划管理都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我们在城市规划管理中要完善有关信息公开制度、群众参与程序,构筑起不同主题都能在城市规划管理中得到顺畅表达的体制机制,提高城市规划的科学性和可行性,在法律上,政府应当设计一些公开城市规划管理的信息的范围、时机、方式等制度,保证政府在从事城市规划管理的行政行为时,能充分听取有关利益主体的呼声.

4、要突出城市特色,彰显城市个性

在城市规划建没管理中,要根据城市的历史、人文、自然条件,从城市的功能定位、产业发展、空间布局、标志性建筑等多个方面,充分展现城市的个性特征,精心塑造城市的特色形象。要努力在城市的特色、个性上做文章,使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城市名片,成为创优环境、积聚人气、推进发展的无形的“金字”招牌。

二、加强科学城市规划编制理论

1、树立历史使命感和强烈的责任感

城市规划编制工作意义深远,它是为城市将来的发展绘制蓝图,是一件面向未来为子孙后代谋福利的大事。规划工作部门以及与规划有关的工作部门肩负着这一光荣的历史使命,应本着对历史负责、对子孙后代负责的精神,聚精会神、高质量地把规划编制工作切实做好。

2、打破利益格局,完善规划体系

打破目前规划主管部门不一、政出多门、各自为政、自我规划的格局,从根本上解决规划种类太多太滥的问题,构建一个覆盖城乡、规划体系完善的“大规划”格局,将各部门规划纳入“大规划”体系,从而避免规划自相矛盾、利益错综复杂、协调利益困难和政出多门等现象的发生。完善规划体系,将国土规划、城镇密集地区规划、城市群规划、经济区规划等区域性质的规划纳入规划体系,作为政府认定规划贯彻下去。规划一经审查通过,即具有法律效力,任何部门、任何个人、任何开发商都不得违背,也无权违背。要树立规划意识,强化规划观念,严格按规划办事,确保规划的权威性。

3、多方参与编制,共同制定规划

城市规划是一门大学问,科学编制城市规划离不开多方参与,这就要求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工程技术等方面的专家和技术人员积极参与。实行开放式规划编制,让尽可能多的专家与技术人员参与城市规划编制和规划方案论证。同时,让更多的社会组织和公民参与规划讨论,参与规划方案制定。城市规划是城市各方利益的重新调整,必然涉及社会各方面的利益,政府要广开言路,吸纳民意,保障民众的知情权和参与权,减少后续规划实施中的阻力。

4、加强监督管理,保障和谐发展

在城市建设中,应克服急功近利的心理,努力避免建设性破坏、建设性浪费,要切实保护城市生态资源和环境。开发、建设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要防止拆了建、建了拆的重复建设,切实加强质量监督、管理,杜绝豆腐渣工程。加强综合协调,防止不同主体的互相扯皮,现在电力、电信、燃气、给排水等都涉及地下,由于缺乏统一调控,各自为战,导致没完没了地挖土填埋,互相干扰,浪费严重,这种情况必须提到重要议事日程,尽快加以解决。要加强监管,把违法建筑处理在萌芽状态。

三、城市规划经济发展要求

1、坚持“以人为本”,把握规划的前瞻性与经济性的辩证关系

人是我们人类社会得以延续和发展的根本,没有人,再好的东西也失去了它存在的价值。因此,城市规划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正确把握规划的前瞻性与经济性的辩证关系。紧紧围绕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协调发展这一中心议题,既要顾及一个地方的经济实力,把握规划的经济性,讲究量入为出,又要洞察宏观发展大局,看到本地方未来发展的趋势,适度超前,把握规划的前瞻性,做到既照顾经济性的前瞻性,又照顾前瞻性的经济性,使规划的前瞻性与经济性和而辩证统一。

2、坚持“科学发展”,把握规划的科学性与前瞻性

要坚持“科学发展”,把握规划的科学性与前瞻性,高起点地定位城市目标,高标准地编制城市规划。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和区域发展,中心城市与周围县(市)的发展,人口、资源、环境的和谐发展,科学论证并确定城市的定位、功能、规模、发展方向,使城市规划经得住历史的检验。要尽快建立健全领导、专家、群众相结合的规划决策机制,完善规划管理体制。要着力提高规划队伍的专业水平和整体素质,积极引进和培养规划设计人才,进一步理顺关系、加强管理、夯实基础。要放开规划设计市场,舍得付出代价,吸引国内外的优秀规划单位参与规划,请国内外著名专家参与评审,选出优胜方案。要大力推行城市规划公示制度,强化规划决策的公众参与和规划实施的社会监督。

3、坚持“因地制宜”,把握规划的特色性与经济性

一个城市没有了特色,就好像一个人没有了灵魂。要坚持“因地制宜”,把握规划的特色性与经济性,做足做好特色规划这篇文章。充分发挥一个地方固有的自然资源和历史底蕴优势,努力打造特色城市、历史文化城市。在不刻意、不强掘的前提下,将一些在历史上起过进步作用的人文历史挖掘出来,规划并融入城市的发展进程中;在保持地方特色文化的同时,立足实际,根据地方的财力,适度超越,规划好城市的目前与未来,给子孙后代的城市发展留下无穷的空间与弹性。

四、结束语

学科建设与发展规划篇7

问: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的基本内涵是什么?

答: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是为探索未知世界、发现自然规律、实现技术变革提供极限研究手段的大型复杂科学研究系统,是突破科学前沿、解决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重大科技问题的物质技术基础。归纳起来,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具有以下几个基本特征:一是设施的科学目标和国家使命明确,设施通常针对特定的科学问题和国家战略任务而部署建设,体现国家意志,在国家科技基础能力建设中处于核心地位;二是设施的科学技术基础深厚,设施的技术难度大、系统复杂性高,必须经过长期研究,突破大量难关,对精密制造、特种材料、测控测量等技术和工艺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三是设施兼具工程和科研双重属性,设施建设是一项复杂系统工程,必须严格按照工程规范精心组织和管理,同时由于运用了大量新的科学原理、新技术,建设过程中还需要开展许多研究试验和技术攻关;四是设施的科学寿命较长,设施面向科技长远发展建设,建设起点高,技术指标先进,往往要通过长期稳定运行、不断改造提升和持续科研活动才能更好地实现其科学价值;五是设施的开放共享程度高,设施都是由国家投资建设和支持运行,其公共属性和资源稀缺性决定了开放共享是它的本质要求。把握好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的基本内涵和特征,对统一认识、更加科学地建设和发展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具有重要意义。

问:请简要介绍《规划》的编制背景。

答: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学习跟踪到自主创新的过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一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萌芽期,围绕“两弹一星”研制任务,建造起一些大型科研支撑装置,掀开了设施建设的序幕;二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成长期,面对国际形势的变化尤其是我国改革开放后科技需求急剧增加的形势,以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奠基为标志,陆续兴建了中国遥感卫星地面站和兰州重离子加速器等设施,设施建设迈出新步伐;三是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后的发展期,为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兴建了上海光源、海洋科考船和地壳运动观测网等一大批设施,设施数量、建造规模和覆盖领域逐步扩大,开启了设施建设的新篇章。

近年来,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发展的国际国内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从国际看,美国、欧盟、英国、日本和澳大利亚等发达经济体在已经拥有相当规模的情况下,进一步推出了科学目标宏大、创新性突出、技术水平高的设施长远发展规划,印度、巴西和韩国等新兴国家也作出类似部署,这些规划的实施将对国际科技竞争格局产生重大影响。从国内看,近年来我国设施建设取得了较大成绩,但面对科技进步的新形势,以及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新要求,必须站在更高起点长远谋划设施建设。党的十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要求将创新作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力量。综合考虑国际发展态势、国内发展现状,在综合国力和科技实力快速提升的大背景下,我国有需要也有能力制定一部适合我国国情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长远规划,支撑我国由科技大国向科技强国迈进。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关注我国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和发展。2005年7月,国家科教领导小组会议要求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有关部门做好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长远规划。《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对加强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进行了系统部署,提出了明确任务,要求建设若干大型科学工程和设施,强调国家要继续加强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在中央和地方建设投资中作为重点予以支持。《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指出要建设和完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

基于以上要求,从2009年9月开始,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科技部、财政部等共9个部门成立《规划》编制领导小组,组织150多名专家组成咨询委和专家组,历时三年多时间,在开展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发展战略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国际发展趋势与国内科研基础,数次征求各有关方面意见并修改完善,形成了《规划》。

问:《规划》对当前我国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的现状和发展形势有怎样的基本判断?

答:《规划》从建设和研发投入、国际地位和影响、运行效率和共享水平、科技经济社会综合效益四个方面,对我国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取得的成就进行了总结和回顾。《规划》认为,目前我国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的规模、技术水平和国际影响力都已迈上新台阶,为下一步全面推进设施建设储备了丰厚的人才、技术基础和建设经验。同时,《规划》也指出我国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尚存在总体规模偏小、数量偏少,学科布局系统性不够,开放共享和高效利用水平仍需提高,管理体制机制亟待健全等问题。

《规划》从科学前沿的革命性突破对设施建造的要求、设施对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的作用、国际科技竞争合作对设施建设发展的需要,以及我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对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行赋予的新使命和责任等方面,深入分析了我国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规划》认为,我国设施建设总体处于由局部突破迈向整体推进的关键时期,必须加快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突出设施建设在我国总体发展战略中的基础性、前瞻性和战略性作用,优化设施布局,提升技术水平,加强人才培养,形成较为完善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体系,促进自主创新能力提升,有力支撑创新型国家建设和创新驱动经济发展战略的实施。

问:《规划》在实施期限方面是如何考虑的?

答:从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的历程看,其从概念提出到付诸建设再到投入运行,往往需要历经十几年甚至数十年时间,如我国近年布局建设的500米口径射电望远镜(FAST)、强磁场等设施,各自都经过了10年以上的前期探索和预研。从国际上相关规划制定的经验看,世界主要国家普遍制定面向长远的设施发展规划,如美国能源部了《未来的科学装置——二十年前瞻》,欧盟为期10年到20年的《欧洲研究基础设施路线图》。同时,为及时反映科学技术的发展变化,以及解决规划实施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世界各国普遍对设施中长期规划适时进行修订更新,以保持其科学性和时效性。如美国每4年左右对科学装置规划进行修订,欧盟每两年对设施路线图进行一次更新。

考虑到以上情况,结合我国国情,为统筹探索、预研、建造等设施发展阶段,《规划》展望到2030年,对未来20年设施的发展方向和路径进行了描绘。同时,为体现阶段性目标,指导当前建设工作,《规划》明确了“十二五”期间的重点建设任务。此外,考虑到当前科技和产业发展正孕育着新的突破,未来发展会不断产生新的需求,今后拟以5年为期对《规划》进行修订。

问:《规划》的指导思想、建设原则和建设目标是什么?

答:《规划》的指导思想充分体现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和要求,强调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落实全国科技创新大会部署和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要求,着力体现国家战略意图,以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和支撑重大科技突破为目标,以健全协同创新和开放共享机制为保障,加快建设完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体系,全面提升设施建设水平和运行效率,为我国科技长远发展和创新型国家建设提供有力支撑。在上述指导思想的统领下,在部署建设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时,要坚持着眼长远、服务大局,科学谋划、系统布局,重点突破、实现跨越,创新机制、持续发展等原则。

《规划》采用中长期目标与近期目标相统筹,定性和定量目标相结合的方式,提出了国家重大科技基础建设和发展的具体目标。其中,中长期目标瞄准本世纪中叶我国基本实现现代化和建设科技强国的战略远景,在综合考虑科技发展趋势、设施建设现状和国际发展态势的基础上,总体描述了未来20年设施建设要取得的预期状态和效果。近期目标瞄准2020年我国基本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的要求,描述了“十二五”期间设施建设要达到的预期效果,并从设施技术水平、对科技发展的支撑能力、设施体系发展和运行管理制度建设等方面进行了细化。

问:《规划》选择未来20年我国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发展重点领域是如何考虑的?

答:《规划》对我国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中长期发展的重点科学领域进行了系统安排,主要基于以下三方面的考虑:一是兼顾传统大科学装置领域与学科交叉及新兴学科发展需求。粒子物理和核物理科学、空间和天文科学等传统大科学领域的研究对设施规模和技术性能要求不断提高,生命科学、地球系统与环境科学等领域的研究正在向综合性、系统性和整体性的方向发展,逐渐演变为新兴大科学领域,越来越多研究活动要求建造复杂的大型研究设施。二是兼顾国际发展趋势与国内基础。美国科学装置规划分为为先进计算、能源科学、生物与环境研究、核能科学、高能物理、核物理科学六大领域;欧盟设施路线图按社科与人文、环境科学、能源、生物医学及生命科学、材料科学、天文学、天体物理学、核物理与粒子物理学、计算与数据处理等领域进行部署。我国设施建设发展长期跟踪借鉴欧美经验,学科布局总体上较为接近,但也有一定的自身特点。三是兼顾学科发展与国家战略需求。设施建设既要瞄准探索自然奥秘、揭示科学原理、研究基本科学问题等科学发展需求,又要与我国所处发展阶段相适应,着眼破解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中的重大科技难题。同时考虑学科领域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的依赖程度。综合考虑以上三个方面,《规划》按能源、生命、地球系统与环境、材料、粒子物理和核物理、空间和天文、工程技术七个科学领域进行了系统部署。

问:七个重点领域中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发展的主要方向是什么?

答:《规划》明确了未来20年能源、生命等七个科学领域重大科技设施发展的主要方向。

能源科学领域以解决人类社会可持续利用能源的科学问题为目标,以核能和高效化石能源研究设施建设为重点,逐步完善能源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布局,为能源科学的新突破和节能减排技术变革提供支撑。

生命科学领域以探索生命奥秘和解决人类健康、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科技问题为目标,突破生命健康、普惠医疗和生物育种中的重大科技瓶颈。

地球系统与环境科学领域以实现人类与自然和谐发展为目标,重点建设海底观测、数值模拟和基准研究设施,逐步形成观测、探测和模拟相互补充的地球系统与环境科学研究体系。

材料科学领域以适应材料科学研究从经验摸索阶段到人工设计调控阶段转变的趋势为目标,推动材料科学技术向功能化、复合化、智能化、微型化及与环境相协调方向发展。

粒子物理和核物理科学领域以揭示物质最小单元及其相互作用规律为目标,面向超越标准模型新粒子和新物理探索、暗物质和暗能量探测、中低能核物理与核天体物理研究等方向,提高微观世界探索能力和自然界基本规律认知水平。

空间和天文科学领域以揭示宇宙奥秘和解释物质运动规律为目标,面向宇宙天体起源及演化、太阳活动及对地球的影响、空间环境与物质作用等方向,提升我国天文观测研究能力、空间天气和灾害应对能力以及空间科学实验基础能力。

工程技术科学领域以解决未来信息技术发展的基础和前沿、岩土地质体的动力特性及地质灾害过程等工程技术中的重大科技问题为目标,探索和逐步推进相关设施建设,为保障国家重点任务的实施、引领未来产业发展提供基础支撑。

问:《规划》提出“十二五”时期的16项建设重点是如何考虑的?

答:《规划》提出“十二五”时期,在我国科技发展急需、具有相对优势和科技突破先兆显现的领域中,优先安排16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主要是基于五个方面的考虑:一是要有明确的科学目标和国家战略目标,建设意义重大,发展需求急迫;二是要有突出的创新性和先进性,建成后应在国际上形成较大影响,占有重要地位;三是应具备广泛的科研用户群,能够支撑开展众多科研任务;四是要有较强的工程可行性,性能指标和技术方案合理,技术基础和人才队伍储备雄厚;五是要符合我国国情,与国家财力、科技发展水平和国际地位相适应。七个科学领域中,能源领域包括加速器驱动嬗变研究装置、高效低碳燃气轮机试验装置;生命领域包括转化医学研究设施、模式动物表型与遗传研究设施;地球系统与环境领域包括海底科学观测网、精密重力测量研究设施、地球系统数值模拟器;材料领域包括高能同步辐射光源验证装置、综合极端条件实验装置、上海光源线站工程;粒子物理与核物理领域包括强流重离子加速器、高海拔宇宙线观测站;空间和天文领域包括空间环境地面模拟装置、中国南极天文台;工程技术领域包括未来网络试验设施、大型低速风洞等。

问:“十二五”时期的16项建设重点建成后将会发挥哪些作用?

答:“十二五”时期的16项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成后,将在提升我国重大科技设施总体水平、提高我国科技前沿研发能力和推动新兴产业发展方面发挥积极的促进作用。一是促使我国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总体技术水平进入国际先进行列,其中物质科学、核聚变、天文等领域的部分设施将跃居国际领先水平。如强流重离子加速器建成后,将成为国际上相同能区稳定核束流脉冲流强最高、脉冲功率最高、短寿命原子核质量测量精度最高的实验装置。二是将为我国空间、海洋等领域的部分前沿技术方向开展国际顶尖水平研究提供支持。如大型低速风洞将使流场品质达到甚至优于国际先进水平,实验模型能够准确模拟飞机实物,综合性能将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三是这些设施在建造和运行过程中将催生和衍生出大量新技术、新工艺和新装备,为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促进产业技术进步提供源源不断的强大动力。如未来网络试验设施在建造和利用过程中,需要高性能集成电路、量子通信、云计算等大量新兴技术的集成,将有力地促进相关技术水平的提升,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问:如何保障《规划》目标任务的顺利实现?

学科建设与发展规划篇8

[关键词]城市规划;城市化;科学发展;生态城市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我国的城市建设步伐日益加快,从而在城市规划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也就越来越多,城市规划设计是一个城市建设的指向标,一个城市规划设计的优劣决定着这个城市的发展空间,因次我们要科学合理的进行城市规划设计。 1 城市规划与城市化的关系 1.1 城市规划的概念

城市规划是研究城市的未来发展、城市的合理布局和综合安排城市各项工程建设的综合部署,是一定时期内城市发展的蓝图,是城市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建设和管理的依据,也是城市规划、城市建设、城市运行三个阶段管理的龙头。

我国的城市规划概念通常是为了实现一定时期内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确定城市性质、规模和发展方向,合理利用城市土地,协调城市空间布局和各项建设所作的综合部署和具体安排。

1.2 城市化的概念

学者们对城市化的研究一直没有形成一个统一公认的定义,归纳一下,城市化的概念可从广义和狭义、质和量几个角度来考察。

狭义的城市化是指人口不断向城市集中的动态过程,包括城市数目不断增加、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人口数量不断增长、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不断提高。广义的城市化不仅包括以上内容,还包括城市服务设施的完善配套、城市交易成本的降低、城市运行效率的提高、城市居民生活便利性的加强、城市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的形成和传播。

1.3 城市规划和城市化的关系

城市化是一个动态进程,具体的城市规划建设决定城市化进程的健康发展。因此城市规划建设水平决定了城市的功能完善程度、效率便利程度、环境优美度和人与自然和谐程度,进而决定了城市形象,在城市的规划建设过程中,盲目追求城市的新奇特等倾向,导致了阻碍城市化进程的城市病,高度重视城市规划建设工作,正确处理好城市规划建设与城市化进程的关系,成为保障城市化健康发展的不二选择。2 城市规划所遇到的问题 城市规划对于城镇化的建设程度有很大的影响,因此建设一个生态和谐的现代化城市一定要有一个科学合理的城市规划模式,现阶段我国城市规划所存在以下问题:

2.1 城市规划的管理部门的管理方式不合理

政府作为城市规划的执行部门和管理部门,政府就要使城市规划的作用得到最有效的发挥,在管理方式上应该从城市发展的全局出发,逐步将城市规划具体落实到各个建设层面,并对开发建设行为进行管理监控,以对城市规划实施反馈调节。但实际上城市政府在具体操作中依然难以做到,出现政府战略与战术不分,以项目管理方式管理城市规划的问题。城市规划实施与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但是政府总是期望通过对单项目标和指标的管理来实施整体性的管理,从而失去对宏观事务的把握,陷入到具体事务的操作中。

2.2 在进行城市规划时缺乏对于城市土地合理开发利用的观念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的城市化速度不断地加快,城市化速度的加快必然就会造成土地资源的开发,但是在实际的城市规划中,规划的制作者常常忽视土地的生态安全,结果造成城镇土地资源的开发不合理,土地资源超强度开发等等,尤其是在建设房地产的时候,就会有规划滞后、用地结构松散等结果造成投资过高浪费严重的局面,尤其是现在一些设计者往往打着建设什么生态园区的旗号,来大量占地结果造成土地资源的不合理利用。 2.3 城市规划的实施准则不完善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城市规划的主体不仅仅是政府,还包括代表各种利益集团的开发商,这些不同群体的利益需求必然会反映到对空间资源的争夺上。因此,城市总体规划必须反映多元利益群体的需求,需要广泛的公众参与来实现各种利益和公共利益的最大化。但总规编制过程中的公众参与大多是停留在表面上,相关的利益集团对规划编制的有限参与,使得最终的城市总规实施结果与规划内容不一致。而且在城市规划的实施过程中,实施者很容易就把人本主义的元素省略掉。 2.4 在城市规划中地方特色不鲜明,综合功能不配套

现在大部分的城市规划不是结合本地区的人文、历史、地理、景物等实际来搞规划,而是贪大求洋、舍近求远,搞大而全、高而空的规划;不是结合自己经济能力、社会发展、生态环境等实力和功能来搞规划,而是在出政绩、顾眼前、想局部等心态和目的下定规划,因而出现一个模式、一张脸或者功能不齐、配套不全的城市设施现象。

3 对于城市规划所遇到的问题的解决措施 对于城市规划在实际中所遇到的问题,我们要以科学的态度对待,找出它的缺点之根本,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改正从而实现城市的适居功能。 3.1 在城市规划设计上,建立一套完善灵活的监管机制

城市规划是一项公共政策管理体制系统,它要有效发挥作用需要借助有效的政治运作体制。因此,要建立适合于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城市规划的政治运作体制,建立城市规划公众参与的社会基础,实现城市规划多元利益的协调与统一。同时要探索建立完善的规划制度,废除“关门规划”,推行规划公开,对城市规划及调整实行公示、听证等制度,让作为城市主人的广大群众对规划拥有充分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 3.2 城市规划要根据自身的特点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

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特有的地理环境、历史文化和建设条件,要尊重、研究、发扬自身的特点,根据自己的特点因地制宜、扬长避短,从一个或几个侧面,抓住优势,体现个性。制定实际的、具有自己特色的生态城市建设方案。融“山水城市”、“园林城市”、“花园城市”、“田园城市”、“森林城市”、“卫生城市”、“健康城市”、“绿色城市”等于一体。既体现生态城市建设的优势,又给人们一个醒目的形象。 3.3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科学合理搞好城市规划设计

城市规划是一个极复杂有系统的工程,我们在进行城市规划时会涉及到许多的方面,一个合理的城市规划就要以科学发展观的思想理念来指导,在进行城市规划时我们要把握城市建设的各个环节,努力促进城市的和谐发展,为构建和谐生态的现代适居城市而作出指导。我们在设计城市规划时一定要把生态环境放在首位,并且把城市的经济发展建设与生态环境建设结合起来,做到城市的舒适的功能。城市规划要依托城市建设的定位来制定,走资源节约型的城市,始终如一地贯彻“实用、经济、美观”的建设方针,一定能营造出让人感到亲切、自在的户外景观。 4 结语

城市规划是城市的发展计划,也是城市建设发展的蓝图和管理城市的依据。城市规划是一项科学性、应用性和综合性很强的工作,我们要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进行城市规划设计,并且始终把科学发展观作为指导思想。

上一篇:校园欺凌对孩子的伤害范文 下一篇:政务服务自查整改报告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