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保扶贫工作范文

时间:2024-04-17 17:48:25

环保扶贫工作

环保扶贫工作篇1

__市环保局驻村扶贫工作总结近一年来,我局驻村工作队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十六大精神为指导,积极响应市委、市政府号召,扎扎实实开展驻村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现将具体工作总结如下:一、领导高度重视,为驻村工作支撑起坚强的后盾去年四月份驻村工作一开始,局党委就高度重视此项工作,从关心驻村队员生活入手,立即购置灶具和被褥,使驻村队员的生活问题有了着落,落实了驻村队员的各项补贴,使驻村队员无后顾之忧。在驻村队员进驻__x村之后,局里多次举行班子联席会议听取驻村队员杨寨沟有关情况汇报,一起研究驻村工作思路和__x村发展规划,使整个驻村工作思路更清晰,措施更加得力。在谋求杨寨沟经济发展上,局党委与__x村两委班子一起联系组织村干部到外地参观花椒基地种植经验,为村农民增收展示一条新路子。在解决群众实际困难上,局领导积极协调落实有关资金问题,一方面积极同村两委班子一起争取上级扶贫资金,另一方面积极筹措资金帮助解决村民生产生活中遇到实际问题。在防治非典疫情期间,局领导了解到村里资金紧张情况,主动拿出20__元钱用于该村防非工作,在春节来临之际,局领导还惦记贫困村的特困户和无保老人,局里又拿出20__元钱和面粉来看望他们,使群众切实感到温暖,也为我们驻村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后盾。二、驻村队员深入调查研究,理清发展思路,制定工作计划__x村位于__乡东北部,总面积约1500亩,东南与__乡接壤,西临__村,毗邻__路,以丘陵山地地形为主,山石为石灰石与砂岩,石灰石杂质较高利用价值不大,水资源相对紧张,部分生活用水来自于屋顶接水工程,该村总人口数为920人,共计220户居民,分8个生产组,住户十分分散,在农业种植仍然以传统农业为主,经济作物有少量种植,行不成规模,大部分农户仍然以小麦、玉米、大豆为主要农作物,辅助种植金银花,现有金银花种植面积100多亩,全村共有耕地970亩,人均耕地面积1亩。村里有果园一个,面积十余亩,主要以苹果杏桃树为主。养殖业主要以养羊、牛、猪、鸡为主要副业,没有1家工业企业,小学1座,卫生所1个,一条简易失修的公路,这些问题成为制约该村发展的主要因素。驻村工作队员到该村后,立即深入群众,和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做农民的知心朋友,知民情察民意,积极协助村“两委”班子成员查找存在的突出问题,理清了该村的发展思路,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写出了调查报告,制订了切实可行的工作计划,对杨寨沟的经济状况,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认真的分析。三、积极发展经济,不断增强农民收入,减轻农民负担我局驻村工作人员积极帮助村“两委”班子寻找发展经济的路子,一是依靠特色农业来增加收入,大力发展种植业、养殖业和加工业,充分利用国家退耕还林优惠政策结合荒山资源搞特色种植,种花椒、果树等经济作物,形成规模效益,增加村民收入。充分利用山区特点可以从事养羊、养蝎等特色养殖,提高经济效益。二是充分调动村民的内在积极性,广泛征求村民意见,使村民参加到促进村内发展的工作来,集思广益,发挥集体智慧与力量,积极协调引进好的服务项目,搞好后继服务。重点发展一两个示范点,使村民看示范,学榜样,积极进一帮一、一带十,最终形成人人争先,治富有门的局面。三是积极争取市乡两级政府,在政策资金上的支持,项目上支持。四是发挥__x村郭氏后代作用为扭转家乡落后局面献计出资,与各级扶贫组织加强联系,寻求好的合作伙伴与好项目共同发展。四、认真解决群众反映突出的问题对群众反映的修路难问题,我们工作队与村干部一起,一方面积极向上级有关部门争取资金,另一方面,我们也在想办法在尽可能的情况下予以解决。我们积极按照市委、市政府的要求,深入农户,听取群众的意见和建议,与群众一起把那些肯为群众办实事、大公无私、乐于奉献,有道德、有修养、有能力 、有文化,能带动群众致富的“双强”人才推举到村“两委”班子。通过加强班子建设,干部作风极大改善,增强了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和凝聚力,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为深入开展“三个代表”学教、实践“三个代表”,搞好“一结两帮”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五、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搞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今年5月,我国爆发“非典”疫情,我们驻村队员本着对人民群众高度负责的态度,在严格控制人员动向的同时,做好外出务工人员的工作,帮助他们收割地里的麦子。及时在全村开展“道德规范进万家”和“一学三争”等活动,进门入户,宣传防治非典的知识,宣传道德规范,帮助村两委班子落实“十户联保”工作。督促村民清理垃圾,防蚊灭蝇,搞好住宅周围环境卫生。六、努力提高自身素质,搞好队员管理加强学习,自费到书店购买一些农业科技、家禽养殖、蔬菜种植等相关书籍,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当好村民的参谋和助手,为村民搞好优质服务,此外,按照市委、市政府要求,遵守驻村工作纪律,吃住在村,单独起灶,不打扰村民,自己的生活自己照顾,并坚守工作岗位,与群众一起同生产、同学习、同劳动,根据了解和掌握的情况,坚持记好民情日记、调查报告,受到了该村村委和人民群众的一致好评,让村民们感受到了共产党才是他们真正的贴心人。总之,我们在驻村工作中,坚持总书记提出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热心为群众的利益着想,体谅群众的难处,帮助村“两委”班子制订规划,帮助群众脱贫奔小康,以实际行动赢得了群众的支持。通过扎实工作,全村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经济得到了较快发展,我们的工作也得到了群众的认可。我深知驻村工作的责任重大、意义深远,在局领导的大力支持下,虽然做了一些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但距上级要求还有一定的距离。在下一步工作中,我们全体驻村队员将一如既往,扎实工作,总结经验,查找不足,更加深入群众,切实将驻村扶贫工作落到实处。二OO四年二月九日

环保扶贫工作篇2

2020年,按照全县扶贫工作安排,生态环境局包扶大兴村,现将生态环境局一年来扶贫工作简要总结报告如下:

一、不忘初心,明确职责,全面完成2020年扶贫各项工作任务

按照全县扶贫工作安排,生态环境局包扶大兴村,大兴村有建档立卡贫困户1户,致贫原因是因病致贫。按照扶贫工作要求,围绕包扶工作的职责任务,为全面落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生态环境局扶贫工作组及时开展驻村帮扶工作,扶贫工作组采取与村“两委”共同组织召开党支部、村民委员会、村民代表座谈会,详细了解常胜村基本情况、农村政策落实情况等,针对大兴村及建档立卡贫困户实际情况,制定了《生态环境局包扶大兴村工作计划和脱贫工作方案》、《贫困户个人帮扶方案》《脱贫巩固计划》等详细的方案及工作计划,理清了工作思路,明确了目标任务。

党建工作:注重党组织全面均衡发展。从抓好班子带队伍入手,抓好村“两委”班子建设,落实党建工作责任制,提高党员政治素质,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同时帮助培养一批后备干部和新生力量,保障常胜村发展有持持续动力和后劲。

脱贫攻坚工作:开展驻村工作以来,环保局扶贫工作队积极落实各项方针政策,定期入户走访贫困群众,上门入户宣传扶贫政策,始终坚持为常胜村贫困户联系解决大病医疗报销等方方面面的问题,并真正实现贫困人口“两不愁,三保障”,保障贫困人口最大限度的享受帮扶政策。春节前夕,第一书记带队深入贫困户家中走访慰问,为贫困户送上米、面、油等生活用品,让贫困户真切地感受到了党的温暖和关怀。疫情期间,为贫困户提供消毒用酒精。为帮助贫困户提升家庭收入,生态环境局干部职工出资4000元,购买了贫困户饲养的30只鸡。产业帮扶初显成效。因地制宜开展产业帮扶,让贫困户有可持续的、稳定的收入。大兴村的贫困户落实的扶贫产业为光伏发电项目和木耳托管项目及大樱桃种植, 2020年为贫困户带来了6000元的分红。此外,帮扶工作队切实把扶贫和扶志、扶智相结合。为贫困人口积极联系参加相应的技能培训,激发贫困群众的内生动力。

二、2021年工作安排

今后,我们将继续深入推动落实包扶工作,创新工作方法,加大扶持力度,理顺各方关系,注重精准发力,坚持精准到户,推动精准扶贫工作提档升级,确保贫困户在2019年实现全面脱贫的基础上不断巩固提高。

整合各方资源,切实增强工作合力。在政策、资金、人力等方面多向常胜村倾斜,帮助解决新农村建设中面临的各种难题。

在党建上实现突破。以驻村工作队带动,村级组织推动,壮大村集体经济,充分发挥党组织关怀帮扶的政治效应,使党支部真正成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

在群众经济收入上有新突破。紧密配合大兴村以调整农业结构为手段,努力促进农民增收。以扶持壮大养殖专业户为重点,积极发展个体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创新推进土地流转、规模经营,帮助村集体和广大群众增收致富。

生态环境局

环保扶贫工作篇3

关键词:“绿色扶贫”;理论蕴涵;建构困境;消解路径

中图分类号:F3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7408(2017)06-0069-03

消除贫困和保护环境是世界可持续发展领域的两大核心问题。[1]调查显示,生活贫困地区与生态脆弱地区在地理空间分布上存在着惊人的吻合,故扶贫开发与环境保护天然相连。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与扶贫开发建设两大战略过程中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是依旧存在着亟待解决的重大现实性难题,比如扶贫开发建设进程中暴露出来的环境问题,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迎面而来的贫困问题。如何破除脱贫与环保的两难困境,摆脱生态脆弱地区的民众贫困,缓解民众贫困地区的生态脆弱,成为生态文明建设与扶贫开发建设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由此也产生了“绿色扶贫”新概念。本文正是基于此,拟通过对绿色扶贫的理论蕴意的剖析,进而考量G色扶贫方略建构所面临的现实困境,探讨提出消解绿色扶贫困境的路径,以期对推进我国当前扶贫开发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有所裨益。

一、理论蕴意:融入环境机制要素的现代性扶贫方略

2015年10月29日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明确提出:实现“十三五”时期发展目标,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必须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2]绿色发展理念是生产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和生活健康发展的美丽期待。指出:发展理念是发展行动的先导,是管全局、管根本、管方向、管长远的东西,是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的集中体现。[3]当绿色发展理念渗透到扶贫开发工作中之时,绿色发展理念也就成为扶贫开发行动的先导,为当前扶贫开发提供了新的思路、新的方向以及新的着力点,于是便产生了“绿色扶贫”方略。

绿色扶贫是我国当前脱贫攻坚的重要原则。2015年11月,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审议通过的《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议》中明确提出了“坚持生态保护,实现绿色发展”的脱贫原则,即“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把生态保护放在优先位置,扶贫开发不能以牺牲生态为代价,探索生态脱贫新路子,让贫困人口从生态建设与修复中得到更多实惠”。[4]绿色扶贫还是我国当前精准扶贫精准的重要方式。精准扶贫强调要按照贫困地区与贫困人口的具体情况,实施“五个一批工程”,其中第三项工程是生态补偿脱贫,即“加大贫困地区生态保护修复力度,增加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扩大政策实施范围,让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就地转成护林员等生态保护人员”。[5]因此,环境保护、资源节约与生态平衡成为了扶贫开发的重要参考系,而牺牲环境、滥用资源与破坏生态的脱贫方略则难以称得上是“真扶贫”。

综上,笔者认为学界有必要澄清“绿色扶贫”的理论蕴涵,以进一步推进我国当前扶贫开发工作。迄今为止,学界对生态扶贫或者绿色扶贫的基本内涵进行阐述的研究成果颇丰,但是由于学科背景以及研究视角的不同,存在着个人的褊狭和时代的局限,尽管在阐明意理等方面存在或多或少的相似,但是很难在学术表述上达成统一。笔者吸收前人丰硕的研究成果,结合自己相关的调查与思考,认为“绿色扶贫”是生态文明建设与扶贫开发建设两大战略深度凝合的时代产物,是在资源短缺、环境破坏以及生态失衡的客观约束力下,通过“绿色化”的扶贫开发实践,达到在生态文明建设中脱贫致富与扶贫开发建设中生态保护的良性互动,从而最终实现贫困地区脱贫致富与自然演化共进和谐的新型扶贫观。贫困地区的资源、环境与生态的现状是绿色扶贫的客观基础;“绿色化”的扶贫开发实践是绿色扶贫建构困境得以解决的现实路径;生态文明建设与扶贫开发建设的互动和谐以及脱贫致富与自然演化的共进和谐是绿色扶贫的目标。总而言之,“绿色扶贫”是融入环境机制要素的现代性扶贫方略。

二、建构困境:生态“脱钩”式的扶贫方略方兴未艾

生态“脱钩”式的扶贫方略是指在扶贫开发进程中,片面追求减贫的数量指标而忽视质量要素,以牺牲自然生态为代价,用资源促增长、用环境换总量的传统扶贫模式。它不仅表现为扶贫行动上的生态脱节,而且表现为脱贫思想上的生态错位。换言之,由于扶贫开发过程中的主观思想动机上环境要素的忽略,从而导致客观行动结果上生态平衡的破坏,最终导致主客观基础上的“双重脱钩”恶果。这种“双重脱钩”的恶果正是绿色扶贫方略建构的最大困境,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传统脱贫“范式”的支配。“范式”是由美国科学哲学家托马斯・库恩提出来的概念。“范式”原本是指从事同一个特殊领域的研究的学者所持有的共同的信念、传统、理性和方法等。传统扶贫“范式”支配下的扶贫理念、扶贫方略以及扶贫机制大多数没有将脱贫战略与治污工程统一起来,二者通常是相互脱节,彼此分离,甚至相互对峙的。一般而言,摆脱贫困最紧要的是发展经济,而经济增长势必需要物耗与能耗,从而对生态系统造成或多或少的干扰。由此,在这种“范式”的支配下人们难以将脱贫与环保有机结合,用环境换发展、用资源促脱贫的老路子自然理所应当。翻开过去城市化的历史,无一不是用资源堆积起来血泪史,无一不是用环境换来的眼前繁荣。因此,传统发展方式框架下的脱贫“范式”的支配是影响绿色扶贫方略建构的重要因素之一。

2.主体环保参与意识的薄弱。传统范式支配下扶贫方略通常采用政策优惠、资源输入与财政拨款等方式对贫困地区以及贫困户进行帮扶,而这种依靠政府拨款、社会资助与他方捐助等第三方资助的模式极大地冲击了民众的主体地位。主体地位的相对缺失势必难以启发民众意识的觉醒,尤其是高于生活基本层次需要的环保意识,从而导致主体环保参与意识的薄弱。此外,调查显示,一般民众环保参与度的高低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呈正相关,而贫困地区的经济相对落后势必致使人们现代性生态意识与环境思维相对缺失。如何摆脱现实贫困而维持其基本生产生活资料需要才是民众最关注的焦点,而维持生态系统平衡的愿望则处于相对蒙昧阶段。因此,生态环保参与意识的薄弱是影响绿色扶贫方略建构的主观因素。

3.客观物质经济条件的制约。物质基础是决定事物发展与运行的最基本要素,绿色扶贫方略的建构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当地的客观物质经济条件好坏。打好我国当前扶贫攻坚战,摆脱民众贫困生活状况,离不开经济手段有效投入。另外,建好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留下美丽生存空间,也离不开物质要素的有利驱动。贫困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落后不仅是导致生产生活贫困的根本因素,也是制约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不利因素。另外,贫困地区的现实物质性要素的欠缺迫使人们从外界环境系统中求得补充,这种无规律不科学的物质补偿势必会造成自然环境的破坏,反过来,贫困地区生态环境的破坏又进一步加剧地区贫困面貌,由此形成不良的恶性贫困循环。因此,客观物质经济条件的制约是影响绿色扶贫方略建构的客观因素。

4.绿色科学技术手段的滞后。扶贫开发工作不仅需要扶贫科学理论的引领,而且需要扶贫先进技术的支撑。与之相应,生态文明建设同样需要生态文明建设理论的指引和生态文明建设技术的支持。绿色扶贫是扶贫开发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深度融合的产物,因此,绿色扶贫方略的实施也需要绿色扶贫理论与绿色扶贫技术的引领和支撑。但是,就一般状况而言,任何时候科学理论传播的覆盖面与技术手段掌握的熟练度都是和当地受教育的程度与当地人才的稀缺度紧密相关的。贫困地区教育落后和人才稀缺的状况决定了贫困地区科学与技术水平相对落后的面貌,尤其是环境科学和绿色技术这样新型现代性科技更是屈指可怠R虼耍贫困地区绿色科学技术手段的滞后是影响绿色扶贫方略建构的关键因素。

三、消解路径:扶贫方略的“绿色化”转型升级

向贫困宣战,向污染宣战,这是党中央发出的两大号召,是我国“十三五”期间必须高度重视并切实处理好的重大问题。[6]扶贫与污染并非相伴而生,求生态中谋发展与脱贫困中存生态未必没有可能。为了响应中央号召,我们必须将脱贫与治污有机结合,方能从绿色中找增长,从增长中存绿色。因此,扶贫方略的“绿色化”转型升级不仅是应对“双重脱钩”的有机桥梁,更是应对建构困境的有效路径,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顶层生态扶贫设计与底层绿色脱贫落实有效贯通。顶层设计过程中,要将绿色理念深刻融入到扶贫开发工作始终,不仅要形成一套科学的绿色扶贫理论体系,更要制定一套有效的绿色扶贫可操作步骤,从而达到理论科学性与现实操作性的统一。底层落实过程中,要注重对顶层设计中理论的深刻领会和步骤的有效吸纳,从而真正将绿色发展理念、绿色发展方略以及绿色发展机制落实到实际扶贫开发工作的全过程。其中,最重要的是将二者有效贯通,反之则是无效设计和盲目行动。因此,从上下贯通的角度看,只有将绿色扶贫的顶层设计与底层落实结合起来,才能有效推进绿色扶贫方略的构建。

2.传统扶贫方略合理扬弃与现代绿色扶贫科学倡导有机结合。现代绿色扶贫模式强调从环境中寻找经济增长亮点,从扶贫开发中保存生态实力,推崇环保与脱贫和谐共济的扶贫模式。当然,传统扶贫模式并非一无是处,在其“范式”主导过程中,我国的扶贫开发工作取得的成效是有目共睹的。但是,传统扶贫模式的生态系统性或绿色环保性方面有所欠缺,如若我们科学扬弃其负面性,合理继承其成功的养料,则必将更好促进现代绿色扶贫的推广与应用。因此,从前后相继的角度看,倘若将传统扶贫模式的合理扬弃与现代扶贫方略的科学推广结合起来,就会更好促进绿色扶贫方略的构建。

3.生态扶贫参与意识培育与绿色扶贫环境构建深度融合。生态扶贫参与意识的培育最关键的就是唤醒贫困群众的主体性意识和提高贫困群众主体地位,不仅包括脱贫主体参与意识,而且包括环保主体参与意识。无论是脱贫致富还是生态维护都需要群众主体积极融入,否则难以取得真正的实效,甚至滋生“等、靠、要”等懒惰情绪和思想。此外,绿色扶贫方略的建构离不开良好的运行环境,包括绿色扶贫政策支持、绿色扶贫资金驱动、绿色扶贫文化引领以及绿色扶贫科技支撑等等因素。因此,从主客观统一的视角看,只有将主观绿色参与意识加强与客观绿色扶贫环境创建结合起来,才会科学推进绿色扶贫方略的构建。

4.区域内绿色扶贫安置与区域外生态扶贫移民相互补充。原地安置与异地搬迁是结合客观实际情况而采取的科学手段。对于那些生态环境较好,且适合继续居住的贫困地区可以进行域内绿色科学安置,从而发展其有效内生扶贫力量;对于那些生态环境破坏极其严重,且地质灾害频繁的贫困地区应该适当采用区域外合理移民的方式,从而保证其基本生存与安全。对于因为风俗习惯差异大、受教育程度低以及年迈体弱等社会因素难以移出的人口,采用外向式帮扶模式,帮助其职能转向,从而促使其原地增加收入;对于那些受教育程度较好且有一定劳动技能的年轻人,应该鼓励其在就业地落户安家,从而缓解贫困地区人口资源压力。因此,从内外相联的视角看,如若将区域内部绿色合理安置与区域外部有序移民结合起来,就能更加合理推进绿色扶贫方略的构建。

结语

贫困与环境问题是我国能否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的两块短板,是决定着中国未来命运与民族发展前途的重大现实性课题。“绿色扶贫”方略不仅拓宽了绿色发展理念的融合空间,而且拓新了扶贫开发战略工作思路,其不仅对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论和拓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扶贫观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对指导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和我国当前打好扶贫攻坚战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

参考文献:

[1] 陈吉宁.扶贫攻坚要走出经济发展与环境改善的双赢之路[N].中国环境报,2016-04-11.

[2]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8.

[3] .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的说明[N].人民日报,2015-11-04(02).

[4]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 [N].人民日报,2015-12-08(01).

[5] 赵其国,滕应.以生态扶贫带动精准扶贫[N].光明日报,2016-04-29(10).

环保扶贫工作篇4

世界银行中国西南综合扶贫项目。中国政府与世行在中国西南及贵州实施世行贷款扶贫项目于1995年1月开始实施,2002年7月全面完成,项目区包括贵州、广西、云南的35个贫困县。贵州项目区有晴隆、贞丰、望谟、册亨、罗甸、长顺、普定、关岭、紫云、织金、大方、六枝、盘县等13贫困县,直接扶持117个乡826个村19.7万户82.7万贫困人口,农民人均收入由1995年的733.4元增加到2001年的1202.17元,比全省同期平均增加143.06元。

亚洲银行纳雍县社区扶贫项目。亚行贵州纳雍县社区扶贫示范项目是亚行与中国政府合作开展的技援项目中的一个试点项目,1999年实施,2003年完成,有项目的村与无项目村之间,农民收入增长差距明显扩大。实施项目的千秋村和新民村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增长97%和86%,而没有项目的堆窝河村只增长27.7%。1999年,堆窝河村农民人均纯收入相当于千秋村的94%,到2003年这一比率降到61%。社区扶贫项目参与方式和发展基金管理方法对其他地区扶贫项目设计和管理发挥了示范作用。

日本国际协力事业团三都全民参与综合扶贫项目。由日本国际协力机构提供资金与技术援助,中方提供项目配套资金和由非政府组织中国计划生育协会为执行机构实施的贵州三都自治县全民参与综合扶贫试点项目,2002年3月至2005年2月在三都县的2个乡镇及4个重点村实施,项目以参与式开发扶贫为理念,从引导群众提高健康意识入手,有效地改善试点区域的卫生与贫困状况,提高了群众的健康意识,促进了生态农业发展和群众增收,拓展了扶贫内涵,探索出可供其它地区借鉴的多部门参与综合扶贫模式。

美国福特基金会贵州农村生态环境与扶贫开发合作项目。2004年,在美国福特基金会和贵州省环境保护局的资助下,贵州将环境保护与可持续生计相结合,促进环境保护与农村发展特别是扶贫开发部门合作,推动农村可持续发展,启动了“美国福特基金会贵州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与扶贫开发合作项目”,创新环保和扶贫开发部门合作机制,建设了一批扶贫开发与环境保护相结合的项目:营造水土保持林、粮食高产示范工程、经济林果、蔬菜和中药材种植、生态畜牧业、村组公路建设、移民搬迁、农村危房改造、农田水利建设、沼气池建设等,兼顾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威宁草海国际合作生态扶贫项目。草海自然保护区与国际渐进组织合作项目,坚持把自然保护与发展村寨经济相结合,把保护鸟类与保护滨海农民利益相结合,国内外投资相结合,专业保护与农民参与保护相结合,环境保护与扶贫开发相结合,兼顾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创新了扶贫开与环境保护并举的草海生态扶贫模式。2000年12月,全国人大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颁发给草海自然保护区管理处“福特汽车环保长江奖”,这是全国环境保护领域唯一获奖的单位。

世界粮食计划署援助中国“3356工程”项目。1988年,世界粮食计划署与中国政府签订了中国“3356工程”粮食援助综合治理水土流失生态建设项目,由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以无偿粮食援助方式,在毕节地区织金、纳雍县实施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工程。项目区共投工3730万个,育苗920.6公顷,造林4.44万公顷,修筑石埂梯土2040.4公顷,种植人工牧草2019公顷,修筑乡村道路203.7公里,新增耕地85.4公顷。1994年项目圆满竣工。从1988年“3356工程”开工到2014年间,我多次到项目区实地考察调研,如今,项目区生机盎然,重现蓝天碧水。

环保扶贫工作篇5

对于精准扶贫,学者们主要围绕扶贫瞄准的范围和瞄准精度进行研究,并提出要提高扶贫资金和扶贫政策的“精准度”。2015年6月,全面阐述“精准扶贫”概念,提出“六个精准”。国内学者对精准扶贫的定义、机制、模式、存在问题及解决对策等进行了系列研究。对于金融扶贫,麦金农和爱德华•S•肖把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欠发达归咎于金融抑制。又有国外学者指出,发展中国家由于实行优先发展的战略,使得大量资金被注入到了工业当中,忽视了农业的发展,使得农村地区无法脱贫。曾康霖突破了金融总是“嫌贫爱富”的思维,提出“扶贫性金融”的概念。国内学者对财政扶贫资金的运行机制、金融减贫的作用、金融扶贫的具体对策等方面进行了研究。

2河北省金融扶贫的阜平实践

河北省阜平县金融扶贫的主要做法是实现金融服务网络、企业发展经营支持、农业保险和扶贫贷款担保、信用体系建设四个全覆盖。2.1金融服务网络全覆盖为解决农村金融人力成本高、信息不对称的问题,阜平从县一级自上而下地成立了覆盖全县各乡镇、村的县乡村三级金融服务网络。金融服务网络通过整合现有行政资源建立,县一级整合县长、常务副县长、主管扶贫工作副县长成立金融工作领导小组;乡一级整合乡镇党委书记、乡镇长成立金融工作领导小组,并且依托乡财政所设立金融工作部;村一级整合村支书或村主任成立金融工作室。2.2企业发展经营支持全覆盖阜平通过与股权交易所合作扩宽融资渠道,引导适当的中小企业进行资本市场融资。同时,积极组织筹建村镇银行、商业性融资担保公司、扶贫开发股权投资基金等新型金融机构,旨在加大对企业的支持力度,将资金向成长性好、发展潜力大、科技含量高、环境友好的企业或产业项目倾斜。2.3农业保险和扶贫贷款担保全覆盖保险作为风险补偿的重要一环,在扶贫工作中可以发挥精准定位的作用。阜平一方面结合本地实际情况设立能够覆盖全县主要种养业品类的农业保险险种,形成结构合理、品类齐全、运行规范、保障有力的农业保险体系;另一方面创新政府与保险公司合作的“联办共保”模式,收入共享、风险共担,不仅降低了保险公司的风险、盘活了财政扶贫资金,也对农业保险的全面铺开创造了积极条件。2.4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全覆盖为营造良好的信用环境,阜平采取激励和惩戒相结合的方式。通过“边采集、边办理”的方式建立农村信用体系,在采集农户信息数据的基础上,逐步为农户建立信用信息电子档案,并实现各区域内金融机构信息共享。依托这一信用体系和守信激励、失信惩戒的管理机制,在严厉打击恶意欺骗等行为的同时,进行“信用也是财产”的宣传教育,从而优化金融生态环境。阜平的金融扶贫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是仍然存在扶贫目标指向宽泛、金融机构支农惠农力度不够、风险把控不足、财政支出过大等问题。若要改善这些扶贫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精准”是关键。

3构建金融精准扶贫机制的路径

如图1所示,构建金融精准扶贫机制需要从目标识别、模式创新、绩效考核、支持四个方面进行。3.1目标识别河北省在对扶贫对象的具体识别上提出“五看、五不录、六优先”,但这种识别模式并不能作为金融精准扶贫的目标。金融精准扶贫并不仅仅是直接作用在个人身上,更多的是针对不同扶贫项目提供不同的金融支持。因此,可以在扶贫开发建档立卡工作的基础上,按照贷款需求等标准将农户进一步划分为无项目发展需求贫困户(低保户、五保户及残障人士)、有项目发展需求贫困户(虽然目前经济上较为贫困,但有通过创业项目脱贫致富的意愿与能力)和有扩大生产需求农户(通过前期创业项目已经基本脱贫,但缺乏进一步扩大生产需求资金)。针对精准目标识别的结果,精准定位其扶贫方式,积极促进三类贫困户之间的转化。3.2模式创新根据河北省实际情况,并借鉴其他地区的扶贫成果,可以创新更具针对性的扶贫模式。“龙头企业/家庭农场+合作社”模式可以对接贫困地区大规模种植业资金需求;“贷款+保险+技术培训”模式可以对接贫困地区高风险的养殖业资金需求;借鉴广东清远市的“输血+造血+开发式”的经验,“输血”———“农改贷”助推村户整体脱贫,“造血”———“流转易”解决农户贷款抵押物不足问题,“开发”———“移民搬迁项目贷款”及危房改造贷款帮助贫困村庄实现安居;进一步开展“股份合作、共同参与”模式,探索“土地流转+产业扶贫”等扶贫新模式,创新扶贫融资方式。3.3绩效考核普惠金融服务效果评价不应只针对政府机关开展,《关于金融助推脱贫攻坚的实施意见》(银发[2016]84号)和《关于金融支持脱贫攻坚的实施办法》(冀扶[2016]5号)都对金融扶贫提出了要求,金融服务供给机构作为资金的提供方,其作为广泛地影响着扶贫效果。因此,应将扶贫开发社会责任纳入金融供给机构的考核体系,甚至针对一些重点金融机构,要从扶贫信贷资源、贫困地区网点和服务覆盖率、扶贫金融产品创新、扶贫带动效益等多个方面进行考核,以提升其参与扶贫工作的自觉性和积极性,更有效地发挥金融加速脱贫的功能和作用。3.4支持首先是支付环境的建设,在平稳扩大农村地区支付清算系统覆盖面、继续推广助农取款服务站的同时,鼓励金融机构和支付机构创新便农惠农新型支付产品。其次是信用体系建设,在大数据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背景下,以建设“诚信河北”为契机,依托人民银行征信系统,集合公安、法院、国土资源等多部门信用信息数据,建立多级服务中心,推进农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小微企业等主体的信用信息建设。再次是发挥政策引导作用,综合运用再贷款扶贫支持、再贴现优先、差别存款准备金率等货币政策措施,构建财政促进金融支农的长效机制,实行涉农金融机构差别化监管政策,同时强化相关工作人员的智力支撑。最后是加强宣传教育,以金融创新业务为重点,针对非法集资等易发高发事件开展金融风险宣传教育活动,培育农户的风险和维权意识。

4总结

河北省正处于脱贫攻坚的重要时段,建立金融精准扶贫机制刻不容缓。在精准目标识别的基础上,根据贫困户分类分层,发挥政策性银行、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地方法人银行业机构的不同服务作用,规范发展金融租赁公司、融资租赁公司、融资担保机构等各类新型机构,完善多种形式的保险体系,构建多层次的金融扶贫组织体系。同时通过包含社会价值实现的绩效考核机制和多种政策实施、组织活动的支持,共同激励金融供给机构的能动性,推动金融精准扶贫事业的平稳快速发展。

作者:田原 赵丽娜 郝晓雪 单位:河北金融学院

参考文献

[1]WilliamL.WaughJr.ValuingPublicParticipationinPolicyMak-ing[J].PublicAdministrationReview,2002,(5).

[2]Finance,inequalityandthepoor[J].JournalofEconomicGrowth,2007,(1).

[3]叶初升,邹欣.扶贫瞄准的绩效评估与机制设计[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63-69.

[4]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意见[J].老区建设,2014,(1):8-13.

[5]植凤寅.金融扶贫重在“造血”[N].中国金融,2014-1-28.

环保扶贫工作篇6

一、工作目标:

结合红桥社区村情民意实际情况,做到扶贫要求实事求是,因地制宜,要精准扶贫,切忌喊口号,瞄准贫困人口,建立“一户一策”的帮扶机制。在扶贫资金分配和使用上发挥扶贫资金和辐射功能。通过采取特色产业帮扶、健康帮扶、保障帮扶、教育帮扶、金融帮扶等帮扶措施,确保稳固脱贫成果,杜绝返贫现象,做到“脱真贫、真脱贫”。

二、基本情况:

红桥社区地处城乡结合部是新来城建设的核心区域,辖区面积7.3平方公里,共20个居民组,常住人口3984人,目前大部分居民组已经进行了拆迁安置。本社区现有建档立卡贫困户65户共113人,通过几年的努力到2018年底已经全部实现脱贫。2019年我们将继续努力进一步夯实脱贫成果,把稳定脱贫做牢,做实。

三、帮扶措施:

我们在总结前年精准扶贫工作经验的基础上,以农民增收为核心,以改善群众生活条件为落脚点,以加强责任考核为抓手,大力改善农村生活生产条件,美化亮化农村环境,积极发挥本村中心地理位置优势,多方协调落实各项扶贫政策,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抓好帮扶工作:

1、大力培育发展本村“一镇一园”产业,从政策上、技术上、资金上给予帮助,真正让贫困户得实惠。

2、大力加强农村基础实施建设,利用自身的地理位置优势,借助城市发展建设机遇,搞好本村美化亮化工作。

3、大力抓好健康扶贫、教育扶贫、金融扶贫、人居环境整治、特色种养、就业脱贫等各项常态化工作

四、工作要求:

1、积极协调精心安排制定扶贫工作计划,努力争取相关部门支持,帮助贫困户办理各项扶贫优惠政策,落实扶贫资金的管理和发放,切实解决帮扶计划中需要解决的困难和问题。

2、以高度的责任感,充分认识做好精准扶贫结对帮扶工作的重要性,复杂性和艰巨性,负责本村精准扶贫结对帮扶工作的组织协调和落实,确保精准扶贫不走样。

3、积极配合协助各帮扶责任人开展扶贫工作,争取广大群众的理解和支持,及时发现和反馈扶贫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纠正工作中的不足。

2019年让我们携手共进、风雨同舟带领全村贫困人口一起走出贫困奔向小康。                 

红桥社区居民委员会

环保扶贫工作篇7

一、严格落实“五个一批”、“六个精准”要求

为进一步做好精准扶贫工作,营造扶贫开发齐抓共管的良好氛围,增强扶贫开发合力,我镇严格按照省委十届六次全会提出的“五个一批”对我镇贫困户进行精准识别,并积极与县工商、城建、运管等8个相关部门进行衔接,点对点核实我镇贫困户信息,严格把关,及时清退、更新数据,做到政策扶持“不少一户”,巩固脱贫成果“不增一户”。将核实后的所有贫困户信息在各村进行公示、评议,将公示期内无异议的贫困户纳入我镇建档立卡信息数据库及脱贫攻坚六有信息管理平台。最终锁定全镇贫困户为57户,146人。目前已建立档案资料,资料内包括了贫困户照片、贫困户家庭情况简介、扶贫措施、包村联系人、驻村工作组联系人等。根据我镇实际,拟定2016年度脱贫任务为26户69人,截至目前,已完成17户51人脱贫,在各类扶贫资金的支持、短、中、长期扶贫项目的支撑下,我镇贫困户生活水平不断得到提升。严格落实“五个一批”、“六个精准”要求。

二、加强产业扶持,提供项目支持,助力脱贫攻坚

(一)道路建设

我镇现已完成所有通村公路修建,正在进行各村通组公路修建,目前万年村不通组的公路有梓柏组、同心组、双河组、24组、25组、26组、红岩组,道路建设滞后是制约全村经济发展的瓶颈。截止目前,已完成了19组、新华组的林区道路建设,同心—梓柏组的林区道路正在扫尾阶段,双河组—25组及红岩组林区道路正在建设当中。我们通过多渠道积极筹措道路建设资金,整合项目投入,不断改善路面状况,提高路面技术等级,使万年村大量优质竹木资源得到运输,增加群众收入,确保贫困户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

(二)阵地建设

为确保“村两委”健全村组织生活,提高村组干部工作积极性、基层组织活力的发挥,我镇在市环保局的大力支持下,争取到5万元阵地建设资金,现已完成万年村办公设备和活动阵地建设;完善了《万年村干部日常管理细则》和《万年村村组工作年度目标考核表》,严格落实“”制度,严肃党组织生活,加强贫困村党建工作。

(三)饮水工程及人行便道工程

经过对贫困户实地走访,万年村26组、19组等8个村民小组存在村民喝水不便、水质差、出行不便等问题,严重影响了村民生活质量及身体健康。为此,驻村工作组及“第一书记”完成了对存在饮水困难的8个村民小组的现场调研工作,并制定了饮水工程实施方案。完成了对中高山区饮水工程项目的上报工作,该项目总概算投资31.4万元,涉及8个村民小组148户606人。争取到了基础设施建设经费20万元用于急需建设的19、26组饮水工程和26组人行安全便道工程,目前已完成26组饮水工程及人行便道工程。

(四)扶贫超市

针对万年村村集体经济发展及群众意愿,我镇计划在万年村成立“扶贫超市”,拓宽农民增收渠道,雅安市环保局及荥经县委组织部提供了大力支持,现在正在进行前期筹备工作,已与国资公司签订协议并落实了超市场所。

(五)大力发展产业

我镇驻村工作组与“第一书记”先后共组织两次扶贫产业项目考察,积极引导社会资金参与村扶贫产业发展。先后邀请了4家企业和种养殖大户到万年村考察扶贫项目。目前黄柏套种黄精项目已落地,项目资金总投入10万元,涉及21户村民,其中贫困户3户。现已成功组建“荥经县万年村茶叶专业合作社 ”正在筹备组建“荥经县万年中药材专业合作社”。

三、实行联村帮扶,落实“五个一”标准

万年村帮扶单位有雅安市环保局、县委组织部、县林业局及县老干局;由市委组织部委派市环保局魏鸿同志为万年村“第一书记”;驻村工作组组长由县林业局纪检组长季晓荣担任,成员为我镇党委副书记姚力;驻村农技员由我镇农技服务中心主任杨成忠担任。我镇扶贫开发领导小组、驻村工作组与市环保局每个月召开一次扶贫联席会,对扶贫项目进展情况、扶贫资金使用情况等扶贫工作进行总结,按季度汇总工作动态。

四、制定十三五规划脱贫计划,健全“四本台账”

按照《中共四川省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共四川省委关于集中力量打赢扶贫攻坚战确保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我镇镇党委高度重视,制定了符合我镇实际情况的脱贫计划,按照2016年减贫任务进行层层分解落实,针对每户贫困户制定不同的脱贫措施,现已向25户贫困户免费发放鸡苗934只,由联系帮扶单位市环保局出资,鸡苗长成后贫困户可以自行出售,也可以由村合作社回收,为贫困户解决了销路问题,真正实现由“输血”向“造血”转变;引进有意愿和能力的茶叶种植大户,将在万年村发展了近千亩的茶园,拓宽脱贫致富路;从重庆潼南运来优良黄精种子,现已种下黄精2.6吨,涉及种植户21户,其中贫困户3户,种植面积达50余亩。

我镇与各村签订了减贫目标责任书,确定预脱贫名单,健全精准识别台账、“五个一批”帮扶和“一户一册”台账、五个一联村驻村帮扶工作台账、贫困户脱贫台账。确保今年我镇贫困村摘帽,18年实现贫困户全员脱贫,到2020年全面消除我镇绝对贫困,稳定实现扶贫对象不愁吃穿,贫困人口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有保障,全镇实现同步小康。

五、存在问题及下一步工作措施

一是部分贫困户自身发展动力不足,思想保守,因循守旧,不愿改变、创新生产、生活方式。二是部分贫困户因病、因残,劳动力缺乏,脱贫路径狭小,只能选养鸡这种收益回报期较短的方式进行产业扶贫。种植茶叶、黄柏收益回报期过长,部分贫困户不愿意参加。三是部分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项目扶持、资金帮扶等有待加强。

环保扶贫工作篇8

 

2019年李圩村将继续以打赢脱贫攻坚战为目标,紧扣“抓党建、促扶贫”的工作主题,统领村里各项工作,整合人力财力物力,凝聚各方帮扶力量,不断创新工作方式,积极争取项目,通过项目把贫困人口带起来、扶起来,确保完成李圩村2018年度23户96人的脱贫目标任务。

    一、围绕户脱贫目标,积极筹措

1、认真摸排确定2018年预脱贫对象。从现在开始对全村现存贫困户再次进行摸排,确定2018年预脱贫对象,全面掌握预脱贫户家庭成员基本情况,并针对贫困户致贫原因和脱贫需求,有针对性地制定帮扶措施,从引导发展种养业、危房改造、异地搬迁、健康扶贫等方面进行帮扶。

 2、不断加强村级基础设施建设。通过协调争取财政扶贫专项资金、道路畅通工程、公共设施维护资金、土地治理等项目,建设道路桥梁、文化广场、公示栏、电子显示屏及公厕,不断改善群众生产生活环境。

 3、不断提升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做到五保、低保应保尽保,确保无学生因贫辍学现象发生。开展教育和健康扶贫,协调相关单位继续为贫困户进行免费健康检查,为贫困人口代缴新农合,免费为贫困人口开展家庭医生签约服务。

 二、继续提升村、户基础工作。继续加强村级扶贫工作阵地和资料规范化建设,完善扶贫工作室建设,完善并规范建档立卡、“双包”、“一户一档”资料。同时坚持扶贫包保定期联系制度,继续组织帮扶责任人进村入户,宣传扶贫政策、健康生产生活方式、传统孝道文化等,增进与贫困户感情,提高“四率一度”。

三、认真争取并积极实施扶贫项目规划。积极争取产业扶贫、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公共服务、基本技能培训等方面项目支持,以期通过项目的实施把贫困人口带起来、扶起来,实现“两增加(贫困人口收入明显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明显增加)、两改善(基础设施明显改善,公共服务水平明显改善)、两提升(贫困人口文明素质明显提升,农村社会文明程度明显提升)、两增强(经济实力明显增强,发展后劲明显增强)”。

(一)基础设施类项目。

1、道路建设:继续申报村级道路建设,全面提高农村道路的通达水平。

2、安全饮水工程:协助县水利局做好户下自来水的入户工作,确保李圩村自来水入户率达100%。

农村环境整治改善:继续争取资金,结合三大革命加强农村环境治理工作。

(二)基本公共服务保障类项目。全村低保对象和扶贫对象应保尽保,对家庭年人均收入低于3300元的,给予差额补助。积极开展健康扶贫,组织镇村两级卫生部门为全村贫困户进行免费健康检。进一步完善新农合工作,新农合参合率达100%。

四、强化基层组织建设。紧扣“抓党建、促扶贫”工作主题,将村党组织建设和“两委”干部建设与扶贫开发工作相结合,加强村两委班子团结协作能力,充分发挥村两委干部在脱贫攻坚中的战斗堡垒作用。

组织全村党员学习报告,教育引导党员进一步强化宗旨观念,勇于担当,为协助脱贫攻坚提供坚强组织保证。树立优秀典型,大力弘扬奉献精神,激发社会各界扶贫帮困的热情与爱心,努力营造良好的脱贫攻坚社会氛围。注重从积极参与脱贫攻坚的农村专业大户、外出务工经商返乡人员中选拔后备干部,选优配强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领头雁”。

 

                          李圩村驻村工作队

                        2017年12月27日

 

上一篇:红薯栽培技术要点范文 下一篇:校园欺凌的发言稿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