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区产业发展规划范文

时间:2024-04-17 17:48:12

新区产业发展规划

新区产业发展规划篇1

多个省区规划欲冲刺升级

“十二五”规划的起止时间为2011―2015年,不仅涉及到能源、环保、工业、通信和信息化等具体行业的发展规划。也涉及不同区域经济发展的五年规划。与以往不同,“十二五”规划将把区域规划放在更加突出和重要的位置。明确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空间布局以及结构调整的重点和方向。

“十二五”区域规划主要由国家发改委地区经济司牵头.到各省份进行密集调研的前期工作已基本结束。

而就在前期密集调研阶段,内蒙古、河南、贵州、新疆、云南等多个省区也在上报本省的区域规划。希望能被纳入国家“十二五”区域规划这一最高级别的规划之中。

据不完全统计.2009年以来,至少26份区域性规划或文件得到国务院批复。它们或覆盖数个省(直辖市、自治区),或特指某省部分地区,名称不一。功能有别,通常萌芽于地方、后纳入国家部委的规划指导,最终成为不同层级的区域规划。

毫无疑问。一旦能够入选“十二五”区域规划,该省区将在财税、土地、金融等方面得到更多的税收支持,这也是为什么各省区积极上报区域规划的原因之一。

但并不是所有这些上报的区域规划都能被纳入“十二五”区域规划之中。国家发改委地区司相关人士介绍,区域性发展规划(或意见)自2009年起密集出台.但并不是所有的区域规划都能被纳入最高级别。这需要综合考虑多方面条件.例如是否有利于重点地区率先发展、加快发展和欠发达地区后来居上。实现跨越式发展;是否着眼于落实国家提出的重大改革和发展战略.如资源节约型战略、环境友好型战略、产业转移战略等.是否能够满足国家深化开放合作的需要。

根据这些条件。制定“十二五”区域规划将以关注不同区域的协调发展、缩小地区差距、发展比较优势、加快经济方式转变、兼顾民生等为基本目标,避免区域规划“地方化”,也避免全国规划“一刀切”.并且要确保政策思路的连续性、持续性,切忌大起大落、“翻烧饼”。在平稳中调整转型。

区域政策将向中西部倾斜

多位专家认为。目前。在各省上报的区域规划中。中西部地区将更受关注。

7月初。中共中央、国务院召开西部大开发工作会议,部署西部地区未来发展规划。这次会议突出了西部的战略地位.明确指出西部大开发在我国区域协调发展总体战略中具有优先地位。在促进社会和谐中具有基础地位。在实现可持续发展中具有特殊地位。国家发改委相关人士表示。缩小区域差距、寻求区域协调是“十二五”区域规划的目标之一.而中、西部地区长时间落后于东部地区的现状是促使国家下定决心出台更多优惠政策、进行区域振兴的主要原因。

中国证券报记者了解到,目前有广西、河南、内蒙古等多个中、西部省区拟上报区域规划。

广西自治区党委、政府提出“打造西江黄金水道.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重大战略决策,决定从2008年到2012年.投入资金215亿元以上.将西江建设成为“开放、合作、协调、高效、生态”的亿吨黄金水道,以西江亿吨黄金水道建设促进西江经济带形成。这一规划已上报国家发改委。分析人士指出,广西发展西江区域经济.优势在于临近粤港澳市场。能够积极承接东部产业转移。

还有消息称.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吴敬琏建议,“中原经济区”构想应该纳入国家总体规划,国家“十二五”规划应把中原经济区突出出来.因为中原地区是中部地区最主要的部分。而中原地区的最主要的部分是河南,一旦河南纳入国家区域经济体系中,作为中部地区的农业和交通等优势将快速提升河南的发展速度和水平。

另据内蒙古统计局消息.预计11月份中央将出台类似新疆区域振兴规划的内蒙古区域规划。国家发改委等44个部委共计169人前往内蒙古调研.调研涉及内蒙古的发展目标、生态状况、产业结构现状、基础设施建设、民生改善、区域统筹协调发展和政策扶持等7个重要方面。

此外。贵州、云南等省也将陆续出台相关规划。国泰君安证券研究部相关人士透露.根据我国区域规划出台以及区域崛起的逻辑。尚未推出区域规划的云南、贵州也可能有新的规划出台。

重在因地制宜发挥比较优势

一位国家发改委的地区经济研究人士表示,对区域之间的产业转移,政府不应具体插手,不具体出台扶持政策,而是进行政策引导,让产业自然转移。鼓励各区域根据自己的自然禀赋进行产业规划和引导,并出台配套政策扶持。

以安徽为例。安徽省发改委副主任刘荣华对记者表示,国务院批复《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明确了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将把装备制造业、原材料产业、轻纺产业、高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农业作为重点发展的六大支柱产业,这些都具有适合性、领先性以及战略优势。根据示范区各市的预测,到2015年,示范区GDP将能达到1.75万亿元。财政收入超过2300亿,相当于再造一个2008年的安徽。

而在内蒙古发展规划中,新型能源产业最被看好。内蒙古有丰富的资源禀赋,资源开发条件好,开发成本低.且与市场贴近。有专家建议,内蒙古区域规划可以定调为“国家能源优先开发地区”.国家应支持内蒙古新型能源、资源的开发。

大量资金涌入是区域振兴政策的一大亮点。以新疆为例。仅各省市对口支援就将带来近130亿元资金,相当于新疆本地财政收入的三成。

而在安徽.今年前7月,省外投资增长了63%,其中既有来自产业转移先行者追加的投资,也有被相关政策吸引、第一次到安徽落户的企业。刘荣华指出.这些新增投资极大地增强了皖江示范区的经济活力.并为其成为安徽乃至中部地区经济新增长极打下了良好基础。

(摘自《中国证券报》2010-09-20)

区域振兴方兴未艾四大热点备受关注

今年以来.新兴产业政策、区域振兴规划持续成为资本市场关注的热点。最近,新疆、内蒙古、安徽、区域振兴投资概念升温。

内蒙古 资源禀赋受重视

8月份。由国家发改委牵头,42个部委和单位联合组成的国家调研组抵达内蒙古.为国务院出台《关于促进内蒙古自治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若干意见》开展专题调研。根据调研组安排。调研内容涉及内蒙古发展目标、生态状况、产业结构、基础设施、民生改善、区域统筹协调发展和政策扶持7个方面。

中投证券认为.此次多部委调研是西部大开发战略举措的一个重要实践.未来出来

的内蒙古相关规划将助力该地区踏上腾飞之路。此次规划可能会重点考虑内蒙古的自然资源禀赋.大力支持其自然资源禀赋的开发和利用。形成该地区的独特竞争优势。区位优势、资源优势以及民族构成等特征.可能使内蒙的政策扶持力度接近新疆。具体而言,基础设施建设、边境贸易、战略能源开发以及民生等领域将成为规划的关键词。

新疆 基建投资将提速

5月17―1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召开新疆工作座谈会.总结了新疆发展和稳定工作取得的成绩和经验.研究部署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新疆工作.明确提出了做好新形势下新疆工作的指导思想、主要目标和重点任务。

宏源证券的研究报告认为.根据新疆“十二五”公路投资规划.预计“十二五”期间新疆将建设高速公路7155公里.初步形成“四横两纵”高速公路骨架和“五横七纵”干线公路网格局。从今年二季度开始,新疆逐步迎来基建投资的高峰期,预计今年投资增速将超过30%。

安徽 产业转移为主题

《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今年年初获国务院批复。作为首个获批复的部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是国家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又一重大举措。

国元证券认为.这是我国首个以产业转移为主题的区域发展规划.为推进安徽参与泛长三角区域发展分工指明了方向。安徽在坚持产业转移的可持续发展的同时.将进一步减少行政壁垒。加强对外开放,以期打造成泛长三角地区农产品供应、能源原材料、装备制造、科技创新、旅游休闲的品牌产业基地。

报告认为.安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前景广阔。规划指出,要着力培育高技术产业,充分开发科技资源和挖掘市场潜力,扩大合作,集聚发展,培育新兴产业,建设高技术产业基地。“十二五”期间.安徽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包括新能源汽车、节能环保、新材料、光伏、生物医药、电子信息等,并加快建设合肥、芜湖、蚌埠、马鞍山、滁州、铜陵六大新兴产业基地。

经济增长将加速

中金公司研究报告认为,年初中央召开第五次工作座谈会。从之前几次会议情况看,历次会议后数年经济增长都明显提速。本次会议提出到2020年农牧民人均纯收入接近全国平均水平。意味着未来lO年收入增速将持续高于全国。本次会议在基础设施建设以外.还强调在加快建立城市保障、公共服务.对当地消费的拉动可能比以前历次会议更加明显。

今年以来部分区域经济政策

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

2010年1月4日公布的《国务院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到2020年,旅游服务设施、经营管理和服务水平与国际通行的旅游服务标准全面接轨.初步建成世界一流的海岛休闲度假旅游胜地。

根据国家发改委6月份批复的《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规划纲要》,海南将创新投融资机制,通过财政扶持、资金整合、社会投人,按资金来源和用途分工。分别设立六大旅游投融资平台。

进一步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

根据2010年5月6日公布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未来甘肃省将建设成为全国重要的新能源基地、有色冶金新材料基地和特色农产品生产与加工基地。到2020年基本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

除了上述“三个基地”建设.甘肃将实施以优势资源开发转化为重点的产业发展战略。加快建设能源化工、有色冶金、装备制造、农产品生产与加工等产业基地。着力发展循环经济,突出发展新能源、新材料.积极发展文化产业、旅游业和物流业。构建具有甘肃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

重庆两江新区将率先启动多项制度改革

重庆两江新区6月18日挂牌成立。作为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的先行区和建设中的创新中心。重庆两江新区将在住房制度、户籍制度、对外开放模式等方面,率先进行体制机制改革,充分激发新区的发展活力。国务院批复设立两江新区时,明确要求深化改革、扩大开放、锐意创新,将新区作为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的先行区.并逐步建成创新中心,两江新区一方面要把沿海30年改革创新的经验学习、操作到位;另一方面,要根据重庆乃至西部的实际情况,走出改革开放的新路子。两江新区还将创新对外开放模式。

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指导意见

新区产业发展规划篇2

关键词 产业支撑 区划调整整合 挖潜 提升 战略新兴 弹性空间

中图分类号: G3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前言

区域经济发展需要产业支撑,而区域经济发展的过程实质上也就是主导产业不断演变、升级的过程。所以,产业发展战略是一个地区或城市发展战略的核心,而产业的发展方向事实上也就是一个地区或城市的发展战略方向。因此,制定具有前瞻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的产业规划对于推进地区的经济转型升级、优化生产力布局、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提升经济综合竞争力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产业发展规划是比较全面的园区长远发展计划,是对园区产业发展、空间布局、土地开发等全局性、长期性、基本性问题的研究分析,是未来一个时期指导产业园区健康发展的行动纲领。

规划背景

2012年威海市第13次市委常委会对全市经济区划调整做出了全面、科学的安排。新的经济区划调整,为各区提供了新的发展空间及新的发展方向。环翠区政府及时调整产业结构,提出了打造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制造业基地的发展目标。

(一)现代服务业

主要包括三大版块:

1、以里口山风景名胜区为核心的风景旅游业。

2、依托中心城区,发展商业金融、商务办公等服务业。

3、发展以温泉疗养为特色的休闲度假业。

(二)现代制造业

整合张村、羊亭各类资源,建设科技产业园,形成城市西部的重要功能区。

因此,为进一步明晰科技产业园的发展方向、用地布局、道路交通、基础设施,区政府亟需编制威海环翠科技产业园发展规划。

研究范围

涵盖张村、羊亭两镇主要区域,总用地约55平方公里。

现状分析

(一)张村片区

临近中心城区,基础设施、综合配套、居住生活等要素已具备城市特征。现已形成一个商业中心、三个工业组团及多个居住组团。

张村工业基础雄厚,三大工业组团现已成型。分别为:

1、银海工业组团——以电子、纺织、机械为主

2、机械电子工业组团——以电子、纺织、机械、医疗器械为主

3、魏桥纺织工业组团——以纺织、机械为主

(二)羊亭片区

主要由正在发育的两个居住组团及三个工业组团构成。

三个工业组团包括项目一区、项目二区以及南部新能源汽车产业基地。该产业基地作为羊亭新兴产业发展的启动区,现已初显规模。

羊亭正处于成长期,作为新的产业重心,发展空间巨大,可为西城科技产业园土地供应提供支撑

产业发展方向

为实现产业差异化发展,促进区域资源互补、联动、分工与合作,威海城市西部将打造“高、新、优”三类特点的产业发展集聚区。其中,环翠科技产业园中张村镇以传统优势产业为主导,羊亭镇以战略新兴产业为主导。

(一)总体布局

构建 “两园、两区、多核”的用地功能布局框架。其中:

两园:分别位于张村与羊亭片区,打造传统优势及新兴战略两大产业园。

两区:依托产业园形成两大综合配套区,职能主要包括居住生活、公共服务、商业等方面。

多核:保护并利用自然山体,形成多处生态绿核。

(二)产业用地规划

1、张村片区

以“挖潜”、“提升”为主,进一步清理盘活现有三大工业组团的闲置资产,实现土地“二次开发”。

2、羊亭片区

首先,立足现有三个工业组团,对用地进行适度扩展。其次,为未来片区发展支柱产业预留弹性空间。最后,实现产业布局由“点”到“面”的转型。

(三)对外交通衔接

通过内环快速路、烟威高速、初张路等快速路以及沈阳路、环翠路、成大路等主干道与城市其他功能区衔接。

(四)道路系统

道路布局呈“方格网状”。对羊亭河南路网进行“弹 性加密”,便于不同规模企业入驻。东西向主次干道在沈阳路接口处与双岛湾片区形成对接。

(五)市政基础设施

园区市政基础设施是保证产业区生存和发展的支持体系,主要包括给水、排水、供电、通讯、燃气、供热、防灾、环境卫生等,各项市政工程系统构成了市政基础设施体系,为园区生产生活等各项经济社会活动提供基本服务保障。

结语

以上对《威海环翠科技产业区发展规划》进行分析论证,阐述园区产业发展规划的基本框架与思路。同时,通过对规划的了解,使相关决策方充分认识到产业发展规划对园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新区产业发展规划篇3

一、总体感觉这个规划方向对、思路清、有深度

体现了科学发展理念、统筹发展的理念,规划编制部门今天上会的这个规划。符合河南省情,也符合市情。一是土地资源和水资源承载能力方面分析得比较透彻。规划较好地贯彻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未来制约着地方发展的两大瓶颈,一个是土地,一个是环境,规划在这2个方面的透彻分析,为新区下一步谋篇布局奠定了很好的基础。现在看,大体上到2020年新区这块就是80100平方公里,人口数量也是80100万,环境容量、土地容量都是可行的二是较为合理地确定、提出了新区的产业定位。新区重要的产业支撑,规划用大量篇幅分析了现有的产业基础与周边市、相邻地区的对比和互补,提出了新区的产业定位,让我清楚地知道,要干什么、该干什么,该发展什么、不该发展什么。三是提出了新区中心区的概念。选址上、对比上、功能上,有了初步的概念,把这事摆上了重要议题。对这个问题,领导者、决策者很关注,社会各界也很关注,新区的中心区建起来了新区也就建起来了建不起来,大家就会认为新区还没建起来。所以,中心区放不放,怎样放,往哪里放,很重要。

二、坚持高水准地规划好新区意义重大

取乎其上,古人讲。得乎其中”就是说有高水平的规划,高水平的规范,高水平的要求,最终在实施操作过程中,能达到中间的层次就不错了如果规划、规范、要求,都是中间层次,最终结果就可能只是一个最低的层次。所以,高水平的规划,对于未来的建设和发展,一个引领的作用,一个行动的基础,一个发展的纲领。之所以如此重视规划,原因就在这里。

也是难得的历史发展良机。新区规划180平方公里,新区建设既是河南省委、省政府的重大战略决策安排。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良机。但是怎样建设好,怎样发展好,规划具有重要意义。现在有几个很好的机遇。一是中央在新一轮发展中,明确提出要以城镇化为主要抓手,促进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二是省委、省政府明确提出要“三化”协同发展。最近,正在论证怎么样使河南的地方战略上升为国家战略,有的提出叫中原乡村群,有的叫中原经济区。无论是中原乡村群、中原经济区,还是三化协调发展示范区,都包括,这对发展是难得的机遇。把新区规划做好,靠高水平的规划去引领,意义非同凡响。现在规划蓝图是什么,未来10年、20年就建成什么。市委、市政府提出的新区建设“八个高水准”要求,第一个就是高水准的规划,市直各部门都要对规划编制高度重视,根据部门职能认真提出意见。也希望规划编制单位发挥团队智慧,站在国际视野,融入新的理念,运用创新思维,编制出高水平的新区规划。

三、贯彻三规合一,依照总体方案。坚持三个原则

(一)要依照总体方案进行规划。新区建设总体方案。要求很明确,既站在全省大局,也立足了市情。这个总体方案,就是四区一基地”方案,即三化协调发展的先导区、现代化复合型功能区、城乡统筹发展的先行区、对外开放的示范区,全国重要的输变电装备制造业基地。四区一基地”定位,要贯彻落实好。

(二)要贯彻“三规合一”进行规划。只有三规合一。与土地利用规划不协调,那是不可行的操作不了所以,只有三规合一,才干够三规同向、三规同力。经济社会发展规划解决的发展目标问题,十二五规划编制已经启动实施。乡村发展规划,解决的坐标问题,就是产业往哪里布,交通枢纽往哪里放,功能区怎样定位。土地利用规划解决的指标问题,有目标,有坐标,但没有指标做保障,也只是空中楼阁。所以,一定要坚持“三规合一、三规同向、三规同力”做好这个规划。

(三)要坚持三个原则进行规划。一是要体现规划的科学性。乡村规划里面。比如怎样以人为本,怎样全面、协调、可持续,怎样运用世界上先进规划理念、规划方法。新区规划,不求太新的离奇概念,但一定要有新意。郑东新区的规划之所以有感染力,就是因为搞了个如意,赋予了文化。唐山曹妃甸的规划之所以感染人,就是因为生态这个理念。巴黎的规划之所以有特色,就是因为规划者为便于管理乡村、管理社会治安,把乡村街道不规则地网格状区分开,形成了自己的特点特色。所以,目前的这个规划在布局上、道路框架上、区域安排上,还有点平,要适当有一些新鲜的东西。二是要体现规划的前瞻性。空间发展规划指导的新区未来的久远发展,一定要经得起时间和实践的检验,充分考虑未来10年、20年的久远发展需要。要科学地区分好近期、中期、远期3个阶段,提出规划期内的发展方向、发展重点、发展战略,对未来留有发展余地。三是要体现规划的可行性。规划最重要的能不能指导建设。第一,看规划能不能落到实处,可行不可行。比如怎样充分尊重现有的基础,这一点规划编制部门做的比较不错。第二,要充分考虑水资源和土地资源承载能力。第三,怎样与已有乡村规划对接、衔接。就是说这个规划怎样与周边相呼应,既要是一个新区的规划,又要是一个站在新区、跳出新区,创新的新区规划。

四、凸显产城融合、生态宜居、统筹城乡的新区特色

规划编制部门进行了对比,现在河南有5个新区。刚才。新乡在做,焦作在做,也在做,这些新区在总体功能上,都有个错位发展的问题。新区在全省乃至全国的新区范围内,如何做到凸显特色,必需领会好以下3句话。

能有效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向乡村转移之后的保证问题,一是产城融合。新区首先是一个产业支撑的新区。产城融合。也就是就业问题。现在农村劳动力转移到乡村,不是说能不能转来,而是转来能不能就业。所以,城镇化要抓产业支撑,抓产城融合,尤为要把二产、三产做为产城融合、产业布局的重点。二产重在集群优势和优化升级,适当明确若干个主导特色产业,积极发展,凸显优势。三产要补齐短板,加快发展。补齐三产短板方面,有区位优势,距离航空港很近,所以市委、市政府把现代物流业做为三产发展的重点,出台了市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有物才有流,怎么样做好供应链上的各种配套物流,从而使流通减少本钱,把现代物流业做起来,还需要好好规划。二产现在规划的3个产业集区,功能上要合理定位、适当调整,同意规划编制部门适当调整三个产业集聚区规划的意见。能不能在三个产业集聚区之外规划一个服务业园区,建立一个与对外开放融为一体的园区,把现代物流业的发展与服务外包、对外的窗口做在一起,强化产城融合。

还要生态宜居。城是人住的地方,二是生态宜居。做到产城融合。一定要把新区建成一个生态、精致、宜居的未来新城。生态宜居要凸显2个特色,一个是水,一个是林,要把林和水做足做好,做好水文章,做好林文章,把生态社区、低碳社区、生态工业园区、低碳工业园区、循环工业园区等先进理念、概念融进去。

就是要做到三化协调发展,三是统筹城乡。统筹城乡。走一条新型工业化、特色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路子。要把统筹城乡的基础设施、社会管理、社会保证,有机结合起来。新区规划要做到凸显这3个特色,防止与其他新区雷同,防止千城一面,形成自己的特色。

五、切实处置好几个问题和关系

体现辐射带动功能。市城乡规划体系总体的框架是带状乡村、组团发展、向心布局、统筹城乡”带状乡村”就是长葛,一是空间布局要与市城乡规划体系总体要求相衔接。沿长葛京广铁路、京珠高速这么一个带状区域,向北与郑州、与新郑国际机场去对接。组团布局”就是一中心五组团”主城区一个中心,东面是鄢陵组团,北面是长葛组团,中间是县行政区组团,西面是禹州组团,西南是襄城组团,呈莲花状。向心发展”就是这种组团乡村发展布局中,都要向心发展,长葛要往南靠,鄢陵要往西靠,禹州要往东靠,襄县要往东北靠。统筹城乡”就是以此促进以城带乡,促进城乡一体、城乡统筹。新区不只仅是一个组团的功能,也代表着未来的辐射带动功能,所以要与周边相衔接,形成辐射带动。新区与长葛市相邻,带动辐射就很强。对鄢陵的带动,一是要靠莲城大道、花都大道带动,再就是要靠守业大道往鄢陵带动。往禹州带动,天宝路已经修到永登高速连接线。往襄城是311国道,改造提升之后,形成城际快速通道。这样,主城区对周边都可以实现2030分钟经济圈或生活圈。新区对周边4个组团的辐射带动,规划怎样衔接,从而拉动的城镇化进程,这个关系要处理好。

三个产业集聚区规划已经确定,二是新区的布局要与现有的规划有效衔接好。第一。但可以适当调整。第二,原来推进区有一个规划,有一个框架,既要有所尊重,但不要拘泥。新区规划可以创新一些,可以大胆一些,不要拘泥现在路网框架。第三,原来批过的一些单项规划,比如交通规划、社区规划,还有其它一些专业规划,市规划局要提供给规划编制部门,以供借鉴。

强化交通枢纽,要尤为注重交通规划。打造多元化立体交通网络。铁路方面,除京广铁路外,石武客专明年年底通车,机场到乡村轨道交通今年年底开工建设,禹州到铁路穿过城南,往东到毫州、淮阴、盐城,形成了陇海铁路外的第二个出海港。航空方面,新区布局之所以往东北拉,就是要与航空产业港对接,也已经规划了客运异地航站楼。公路方面,境内有7条高速公路,今年年底要开工建设长葛到新郑城际快速通道,还要修建安阳到信阳的城际快速通道,还要把新区的东边线修起来,直接与新郑航空港对接。交通体系中,要致力打造交通零距离乘客换乘中心和无缝隙的货运中心,天宝路最东头,建成高速铁路、乡村轨道、异地航空换乘以及乡村巴士、长途客运等5种交通方式的零距离换乘中心。新区的交通功能,显而易见,既要利用自身一些交通功能,也要辐射环通周边的交通功能,环通上、辐射上做文章。乡村轨道交通在新区还有一个站,这个站建在哪里,规划编制部门也可以提出来。

需要再谋划一个园区。产业的完善上、产业结构的优化上,三是产业的完善和对外开放上。能不能再布局谋划一个园区,把现代物流园区、保税区或者服务外包园区融为一体。位置往新区东北靠,放到高速公路以东,放在守业大道东延。京珠高速北入口今年年底就可以使用,守业大道修通以后,就直接可以到航空港。想向省里争取做个保税区,把海关、入口商品检验检疫都做起来。省委、省政府对新区的定位是4个区,前3个区已经体现了对外开外的示范区怎样体现,需要在功能上加以完善,需要规划编制部门深入考虑。

都有一定道理,四是新区中心区布局要进一步优化方案。现在选的南区和北区2个方案进行了比拟。各有特色,各有优势。北区,站在北这个高度,有利于展示新区形象。南区,可以实现功能对接,可以近期发展起来,特别是可以服务3个园区,要进行再对比、再优化,或者是中心区一主、一副。南边中心区更多体现综合服务功能,作为复合型的新区中心,体现行政服务和宜居。可以适当往东移,中轴线与老城区、东城区中轴线适当对接。市规划局要统筹考虑大的标志性建筑怎么样摆放的问题。要考虑水源问题,与水利部门、环保部门进行对接,进一步优化和完善规划,解决有源之水。

切实提升第三产业发展水平,五是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上要严格控制高耗能、高污染产业。要做到一控制一提升”严格控制高耗能、高污染的产业。使新区的产业结构更加优化。

六、近期要做好4项具体工作

新区产业发展规划篇4

非常高兴参加本次都市区建设与房地产业发展—思念·果岭山水“宜居城市”高层论坛。

在中原经济区建设已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的大背景下,市委、市政府高瞻远瞩地提出了都市区建设的发展战略,提出以交通为纽带、以产业为桥梁、以建设千万人口的现代化大都市为目标,按照组团发展、产城融合、复合型和生态型的发展路径,将周边的县(市)、乡(镇)统一纳入中心城区,着力打造中原经济区核心增长极和全国区域性中心城市。今天举办这个论坛很有意义,省会各个方面的专家、房地产企业的专家、省社科院的专家,欢聚一堂共同研讨都市区发展、房地产业发展以及城市建设,这必将对推动房地产业发展和都市区建设带来积极作用。首先,针对目前房地产业的发展现状,我表达一些个人观点。

从发展成效看,总的来讲,房地产业发展势头很好、潜力很大、任务很重。所谓势头很好,近年来房地产业的发展在全国省会城市中的发展势头还是非常好的,国内一些著名房地产开发企业纷纷看好房地产业;所谓潜力很大,目前市提出了都市区建设战略,为房地产业发展带来了很大的潜力;最后说任务很重,房地产业的发展在全国省会城市,尤其与沿海发达地区的地级市相比,无论是开发品位还是品牌规模都还有很大差距,真正功能完善、环境优美、管理科学的、适宜人居的高端房地产,还是偏少。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市房地产业发展的任务还是非常艰巨。

从发展走势看,房地产业曾经支撑了建设的半壁江山,并且我认为它仍将是今后一个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柱产业。尤其从年,市、区两级财政收入的结构来看,由房地产贡献的税收几乎占到了市级财政收入的50%以上,二七区是51%。所以我认为房地产业未来的发展前景是光明的,在都市区建设进程中将继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作为党委政府应该大力支持房地产业的发展。

从发展空间看,都市区建设提出要打破规划界限、行政区划界限,推进合村并城、合村并镇的工作理念和思路,必将带动整个乃至周边地区进入城市建设史上少有的高速发展期,为房地产业发展带来历史性机遇、提供更为广阔的空间和平台。从目前来看,房地产业在城市的发展非常好,但在农村几乎没什么发展。如果下一步房地产业能够按照合村并城、合村并镇的思路进军农村市场,将是一个巨大的突破。

从发展结构看,现在市产业结构正由“三一二”、“二三一”向“三二一”转变。众所周知,衡量一个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就是看三产服务业的发展水平在其整个国民经济体系当中的比重。发达地区一般是三个70%,其中三产服务业占GDP的比重要达到70%,从事服务业的人口要达到70%。而房地产业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关联性强、产业链长,它的发展可以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带动50多个相关产业的发展。作为传统商贸中心区的二七区,正面临着基础设施老化、城市景观形象差、功能不完善、群众居住环境差、产业业态层次低等现状。曾经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末领跑全国商业发展的二七商圈,年的营业收入仅为57.4亿,远远落后于面积相当的重庆解放碑商圈、南京新街口商圈,急需要升级改造。在这方面,我们一直也做了很多工作。从年开始,谋划城中村改造、旧城改造和合村并城,去年拆迁面积达到580万平方米,已经进入城乡更新的关键历史时期。房地产业不仅是经济发展的结果,更是经济发展的动力,以房地产业作为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的突破口,是历史的、现实的选择。房地产业重任在肩。

从发展过程看,省委书记卢展工同志来到河南以后提出了新型城镇化带动“三化”的发展战略。加速推进城乡一体化给房地产市场带来的巨大需求,决定了今后很长一个时期内——我个人判断至少二十年——房地产业仍将是拉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之一。我个人认为,当前应该支持、鼓励发展房地产业,建议由政府主导大力建设保障性住房,包括公租房、廉租房等,以满足中低收入群体的需求,使居者有其屋。另外一个层面,政府要大力支持以市场为主导的房地产业发展。首先,要发展以人为本的高品位、高端居住经济。其次,要发展商业地产,包括办公写字楼、商业城市综合体。商业地产是支撑一个地区、一个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现在市的商业地产发展严重滞后,老城区的经济承载力较低,没有一个真正的城市综合体,没有一个真正的5A级写字楼,五星级酒店数量也屈指可数。针对二七区没有一家五星级酒店,经过前期我们的策划、规划,现在希尔顿酒店已经开工建设,还有5个正在谋划的五星级酒店。第三,要发展休闲旅游地产。二七区西南部位于上风上水的区域,有10万亩生态涵养林、6000亩水面、30里樱桃沟、1万多亩葡萄园,沟壑纵横,非常适合发展休闲旅游地产。目前总规已经制定完毕,准备进入操作阶段。第四,要发展工业地产。工业地产利润率相对较低,必须依靠政府给予优惠政策,否则很多企业可能都不愿意参与。那么怎么样做好市房地产业的发展?

第一、做好策划。策划很重要。都市区的发展战略提出后,市作为中部省会城市和中原经济区的核心增长区,我们到底该怎么样定位、策划、发展?第二、做好规划。在策划的基础上,要做好规划。现在我们城市周边休闲地产、工业地产、合村并城发展缓慢的一个重要瓶颈就是规划滞后,没有实现规划全覆盖。根据《城乡规划法》的规定,必须要依据城市规划和小城镇规划,但是小城镇规划面积有限,如何突破规划瓶颈,是需要我们研究的问题。市委连书记对此非常重视,已经做出了指示,制作西南小城镇南水北调区域的总体规划。第三、解决好土地问题。如何在集体土地上搞开发建设?如何利用合村并镇提高土地的使用效率?如何使集体土地尽快转化为国有建设用地?这些问题如果解决不好,开发建设也会受影响。国家对土地的管理非常严格,新的土地管理法正在酝酿阶段,下一步很可能集体土地也会像国有土地一样流转、拍卖。如果实现这一步,我们的开发建设就能破解土地瓶颈。但是目前来说,在农村集体土地上搞建设开发,条件还不成熟。第四、提高标准。现在市房地产业建设的标准不高、品位不高、定位不高,没有把房地产业作为一项事业来做,仅仅定位于赚钱。如果这句话冒犯了哪位领导,希望提出批评意见。

作为党委政府一定要全力支持发展房地产业发展,这必将是拉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尤其是在带动城乡一体化发展、拉动农村房地产市场方面。再往深处说,目前我们国家地方财政收入的重要支撑就是服务业、房地产业。今年实施的房地产调控政策对城区经济发展是一个重创。我们区就已经初步显现,房地产的成交量大幅下滑。我同意韩恺先生的观点,单纯依靠降价并不能完全解决问题。怎么样真正解决中低收入群体的住房问题?我们可以借鉴新加坡的经验,在新加坡70%的人口都住在政府提供的现代化公共租屋中。因此由政府主导建设保障性住房,这是最重要的。

作为市中心城区、传统商贸区和都市区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二七区也高度重视并依托房地产业发展,按照都市区建设的战略部署,紧扣“财富二七、商贸旺地”的发展定位,坚持“组团发展”的理念,打造“上风上水上二七、宜商宜居宜兴业”的城区品牌。为什么说“上风上水”?市地形是西高东低、南高北低,西南部是市的最高点,西南部海拔比东部平均要高出100多米。有人曾经做出测算,南四环与二七塔顶的高度是一样的;另外,市的几条主要河流金水河、熊儿河都发源于西南部。根据辖区发展现状和资源禀赋,我区提出了四大经济板块组团发展的模式。

第一板块是中心城区。面积约35平方公里,主要通过旧城改造和城中村改造,引进国内外品位高的开发商建设。去年我区城中村拆迁面积达到400多万平方米,三环以内城中村已基本上全部拆迁完毕。快速推进恒隆广场、华润万象城等重大品牌项目,以此提升城市形象、改善居住环境、建立产业体系、提升产业业态、优化产业结构、增加居民就业、造福二七群众。第二板块是二七新区。南水北调经过二七区的长度是6.72公里,围绕两侧,我们规划了28平方公里的区域,这是目前离市城区最近的尚未开发的地块,生态、自然资源非常好。正式的名称已上报市委市政府修订、批准之中,可能会改为“滨水新城”或“滨河新城”。新区的规划设计采取面向国际招标、征集总规设计方案,共有国内外四家专业规划设计机构参与竞标,经过专家评审最后上海同济规划院中选。主要以“总部经济产业园区”、“商业商务办公区”、“现代物流产业区”、“生态休闲产业区”等四大功能片区为支撑,通过土地一级整理和二级开发,加快推进新区道路、水电气暖、绿化等基础设施建设,以总部经济产业园等品牌项目带动新区发展,进而打造成引领都市区建设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智慧宜居新城区和低碳生态示范区。第三板块是马寨食品工业园区。规划面积11.8平方公里,已建成6.1平方公里。主要是发展食品工业和装备机械制造,已引进企业268家,其中规模企业69家,年完成产值90个亿,总收入达到3亿。大家现在喝的康师傅品牌的矿泉水和饮料都是产自于马寨工业园区,我们建设高铁、高速公路需要的重工机械也都是来自于马寨工业园区的新大方重工科技有限公司。下一步我们将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招大商加快发展,第四板块是龙西湖休闲产业集聚区。龙西湖也就是原来说的尖岗水库,水面面积6000亩。围绕龙西湖的开发建设,我们邀请了香港泛亚国际规划设计了龙西湖休闲产业集聚区。规划区面积约26平方公里,有八万亩生态涵养林、6000亩水面,以及一个已建成的4400亩市树木园,适合中原地区生长的700多种植物中,这里就有600多种。上周一在全市重大项目例会上,连书记决定,将龙西湖休闲产业集聚区正式更名为市龙西湖文博森林公园。按照组团开发的原则,保护中开发、开发中保护,打造休闲旅游地产,未来将是市区群众周末休闲度假的好去处。

同时,我区高度重视策划、规划工作,聘请了著名经济学家钟朋荣教授编制完成了《二七区产业发展规划》,聘请“中国策划之父”——领衔编制完成了《二七区发展战略策划》。《二七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合村并城规划》、中心城区五大商圈的规划、《新区概念性总体规划》、《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新区总部经济产业园区概念性总体规划》等已经完成并通过专家评审。从年到年,我区已相继完成了四大板块的所有规划。

当前,二七区正按照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提出中原经济区、都市区的发展战略,全力以赴抓选商引资和项目建设,由“大拆迁”向“大建设”转变、一次招商向二次招商和产业升级转变、低层业态向品牌经营转变、零散布局向产业集群转变,逐步塑造“上风上水上二七、宜商宜居宜兴业”的城区品牌,全力推进财富二七、兴业二七、宜居二七建设。当然,这些规划实施和蓝图的实现,还是要依靠我们房地产企业的参与和支持,更需要各级领导、各位专家的支持。我们也真诚欢迎有实力、有品位、有社会责任感的房地产企业到二七投资发展,我们将树立“企业至上、企业家至上”的理念,真正把企业、企业家的事情当作自己的家事来办,并通过“低成本二七”,营造“行政运转成本低、群众生产生活成本低、项目建设成本低、企业经营成本低、推动发展成本低”的良好发展环境,努力让企业获得最理想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人才效益,为都市区的建设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新区产业发展规划篇5

一、区域范围和产业定位

(一)区域范围

全市公里海岸线上的区、区、区、县、县、开发区、新区以及上述县区内设立的各类园区、产业聚集区和新区工业园,全面加快开发建设步伐,打造沿海经济隆起带。

(二)产业定位

区:船舶修造及配套、铁路器材、风电设备、核电装备、港口物流、休闲旅游等产业。

区:旅游业、港口物流、装备制造、生物制药、电子信息、玻璃及深加工、粮油食品精深加工、新材料、新能源等产业。

区:高端旅游、休闲度假、观光旅游、会展商务、总部经济、文化创意、高新技术等产业。

县:装备制造、金属压延、新型建材、服务外包、现代物流、休闲旅游、农副产品深加工等产业。

县:葡萄酒、商贸流通、海洋经济、特色种植、机械加工、特色养殖等产业。

开发区:电子信息、数据产业、高附加值服务业、新能源、汽车零部件、高新技术、临港重大装备制造、粮油精深加工、金属压延等产业。

新区:高端旅游、科技开发、商务会展、娱乐休闲、文化创意、总部经济、高新技术等产业。

新区工业园:重化工业、装备制造、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现代物流等产业。

二、全面实施九大攻坚战

年,在沿海各县区、开发区和新区全面实施九大攻坚战,卢龙县和青龙满族自治县在工作摆布上也要按照九大攻坚战的总体要求进行谋划和落实。(括号内为责任单位)

一是打好规划编制攻坚战。按照5A级景区标准规划全市域。今年月底前,完成市空间发展战略规划(市城乡规划局)、沿海地区产业发展规划(市发改委)、沿海地区开发建设环境保护规划(市环保局)、沿海地区水资源保护和利用规划(市水务局);完成县、区和工业区总体发展规划(区、区、区、县、县政府,开发区、新区管委)。月底前,完成全市域旅游战略发展规划(市旅游局)、城乡一体化规划(市农工委)、中心城区空间发展战略规划(市城乡规划局),新区、县城总体规划及控制性详规编制工作(新区管委、沿海县区政府)。

二是打好基础设施攻坚战。按照适度超前、一步到位原则,突出抓好港口和大道、公路、高铁、轻轨等五大廊道建设。抓紧完善《港口总体规划》,尽早启动“西煤退出”工程,谋划区集装箱和杂货码头建设,力争年达到万标箱吞吐能力。公路段年内开工,年底建成通车;年底前拿出城际轻轨初步规划方案;在提升沿海公路、沿海高速公路的基础上,加快机场、沿海高速机场支线(市交通运输局)、西部快速路、快速路(市城乡建设局)、连接线、连接线(新区管委)的建设速度;谋划实施高铁、高铁、北线高速公路等项目(市发改委),争取尽快形成层次清晰、功能完备的沿海交通体系。加强产业聚集区(园区)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力争年所有产业聚集区的建成区水、电、道路、通讯等建设达到“九通一平”,同步配套建设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各县区政府,开发区、新区管委)。

三是打好生态环境建设攻坚战。在公里海岸线实施绿廊工程。暑期前完成森林湿地公园二期等工程建设,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平方米。实施建设工程,在城市区和县城重要节点栽摆花卉,塑造更高品位的“花街花城”。进一步改善沿海生态环境。实施沿海林场低质林改造工程,营造环村林带;以石河、沙河、戴河、滦河等河流为重点,在河流两岸及流域范围内重点地段和重点库区周围营造防护林;以沿海高速公路连接线、青乐线、线等道路绿化为重点,实施重点道路两侧绿化;在、一线营造沿海防护林。(市林业局,各县区政府,开发区、新区管委)开展“蓝天碧海金沙行动”,抓好海水污染防治和海滩恢复治理,持续抓好城市区“六河”(市城乡建设局)、县域“七河”治理,打造“生态水城”。(市环保局,相关县区政府)

四是打好新城市、新城区建设攻坚战。实施城镇建设三年上水平“十大工程”,力争城镇化率突破。以暑期重点工程为重要抓手,大力度推进街景改造、景观提升,倾心打造精品、魅力,确保暑期前形成一批新的亮点。结合开展两项综合改革试点工作,加快新区开发建设,加快路网、市政公用配套设施建设,完成连接线、连接线道路及景观建设,争取城市综合体、金碧天下、国际旅游度假中心、万科集团会展中心等个项目开工建设。谋划推进、同城化管理、同城化建设,不断提高县城规划建设水平,全面拉开一主多辅、间疏有致的城镇发展总体框架。(各县区政府、新区管委)

五是打好产业聚集攻坚战。开展产业聚集区(园区)攻坚年活动。年月底前完成所有产业聚集区总规、控规及产业规划编制和审批工作(市发改委、各聚集区管委)。全面落实省支持产业聚集区发展的优惠政策,细化具体措施和操作办法,切实增强对大项目、大企业、大集团的吸引力(市发改委、财政局、政务中心)。积极探索园区(产业聚集区)市场化开发的新路子,加快打造优化产业布局的载体、集聚优质生产要素的平台。高标准推进开发区扩区发展,适度超前开展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中信戴卡工业园、诺贝尔生物医药基地等项目建设。在现有产业聚集区基础上,打造特色工业园区,依托山船重工,打造中船重工船舶配套产业园;依托,打造中信汽车零部件产业园;依托金海粮油,打造益海嘉里粮油食品产业园;依托中铁山桥,打造中铁集团重型装备产业园;依托重工,打造冶金专用设备产业园。力争全市产业聚集区(园区)新增开发面积平方公里以上;主营业务收入突破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以上;千万元以上在建项目个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以上。全市谋划储备亿元以上重大项目个以上,各县区、开发区、新区储备重点项目个以上。(市发改委,各县、区政府,开发区、新区、各产业聚集区管委)

六是打好人才、教育、科技攻坚战。推进港城创业中心二期、数据产业研究院和大学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建设,新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家,建设部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家,培育创新型企业家,争列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城市(市科技局)。落实人才发展规划纲要,规划建设以公共租赁房为主体的“人才家园”,着力培养、引进高精尖人才。加强与京津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联系,开展京津人才柔性引进工作。新区要积极研究谋划引进、建设高等院校,建设高教园区,打造环渤海区域特色人才培训实习基地和中高级人才流转中心。(市人社局、市教育局、新区管委)

七是打好对外开放攻坚战。强化招商引资,充实招商工作力量,确保有足够的人力、物力、财力用于招商引资工作。加强招商队伍建设,市、县区、开发区都要建立对内、对外两支招商队伍,吸纳工程技术、企业管理、财会和法律等方面的专业人员组建专业化招商队伍,确定适当的编制,选拔得力人员充实招商队伍,确保满足招商引资工作需要。保障必要招商经费,用于参加国家、省组织的招商活动和组织的驻外招商、委托招商、小团组招商等招商活动,以后根据实际情况适度增长(市财政局,市编办,各县、区政府,开发区、新区管委)。建立常态化招商机制,各县区、产业聚集区(园区)都要按照产业定位,选准主攻方向,精心谋划开展专题招商会议和小团组招商活动,原则上县区、产业聚集区(园区)党政一把手必须有一人轮流在外招商。采取有效招商方式,从国际友城、国内外发达地区选择个城市作为招商据点,成立专门机构,开展驻地招商。从知名投资商、中介机构、我国驻外机构、企业负责人中选择至少人作为招商代表,开展委托招商。实施更有效的招商引资和对外开放激励政策,力争全年实际利用外资亿美元,各县较上年翻一番。选择家龙头出口企业和家具有发展潜力的中小型出口企业重点扶持,支持企业开拓国际市场,力争培育出口超亿美元企业家,山船修造船基地成为部级出口基地。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鼓励企业境外投资,努力扩大劳务输出,支持企业承揽国际工程、建设海外园区。(市商务局,各县、区政府,开发区、新区管委)

八是打好与腹地互动攻坚战。积极发展“飞地经济”,积极引进周边地区来开展经济合作,兴办企业,探索建立“资源共用、基础共建、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共建共管协调机制。深入推进“东出西联”,加强与等区域的合作,延伸和拓展港口腹地范围,打造华北、西北、东北地区重要的出海口基地。积极谋划推进在建设“出海口”。加快新区工业园的开发建设,成立管委会,加快规划进度,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尽快取得实效。(市发改委,各县、区政府,开发区、新区管委)

九是打好体制机制创新攻坚战。着眼沿海地区大跨越、大发展,深层次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建立健全沿海地区发展协调机制,进一步清理审批事项,减少审批环节,下放审批事项,创优发展环境。

审批机制创新。除国家和省规定必须由市以上审批的事项外,所有审批权限全部下放到县区和园区,按省里统一要求办理审批手续。(市直有关部门、市政务中心、市沿海办)

管理体制创新。着力解决管理层级多、与县区管理交叉等问题,推行扁平化的“一层楼”管理,尽快形成小管委会、大功能区的产业聚集区(园区)管理体制。(市编办、市委组织部)

用人机制创新。招聘优秀人才到沿海县区、园区任职,保持公务员身份不变,档案全部封存,采用全员聘任制,实行绩效工资和动态管理。(市委组织部,市人社局,各县、区政府,开发区、新区管委)

工作机制创新。年月,成立市、县(区)沿海地区开发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为常设性机构。在各级形成一把手亲自抓,常务副职具体负责,市、县区联动的推进机制。(市编办,沿海县、区政府)

项目代办机制创新。各县区、开发区、新区、各园区要选拔优秀后备干部担任项目代办员,为投资者提供全程代办各种手续的服务。(各县、区政府,开发区、新区管委)

考评机制创新。市沿海办每季度沿海地区开发建设工作考评情况,每年度一次考核。对排名末位的领导班子和相关领导干部,采取警告、调整等组织措施。(市委组织部、市沿海办)

三、切实加强对沿海地区开发建设工作的领导

为加强沿海地区开发建设工作的统筹协调,加大沿海地区开发建设战略的推进力度,市政府成立沿海地区开发建设领导小组,设立领导小组办公室,为常设性机构,负责领导小组的日常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要确定一名科级干部担任工作联络员。各县区、园区要成立相应的组织机构。

(一)市沿海地区开发建设领导小组职责

1.审议沿海地区总体规划、产业发展规划及其它配套性规划;

2.协调解决沿海地区产业发展的重大问题;

3.督促指导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确定的各项政策措施的贯彻落实;

4.研究部署年度重点工作;

5.协助市委对沿海县区领导班子绩效考核并实施奖惩。

(二)市沿海地区开发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职责:

办公室作为领导小组日常办事机构,主要承担综合、协调、督导职能。

1.负责全市沿海开发建设工作方案、目标任务的分解并督导落实;

2.就沿海地区开发建设工作进行调查研究,会同市有关部门研究提出沿海地区开发建设的政策和措施建议;

3.协调督导项目建设中市级以上行政许可事项的办理工作;

4.负责市沿海地区开发建设工作领导小组会议和重要活动的组织安排;

5.负责与省沿海地区开发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的联系事宜;

6.编发沿海地区开发建设工作信息和简报;

7.定期沿海地区开发建设工作考评情况;

8.领导小组交办的其他事项。

(三)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职责分工

1.市发改委:研究提出沿海地区开发建设工作目标、任务和措施建议。会同市直有关部门研究提出沿海地区产业发展规划、综合交通体系规划、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结构调整及重大生产力布局、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资源开发等方面的建议。指导沿海各县区、产业聚集区产业发展规划编制,并督导实施。沿海县区重点项目,优先列入市“十二五”规划,优先申报省重点建设计划。

2.市财政局:负责落实相关财税支持政策,协助沿海县(区)和新区建立投融资平台。

3.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组织编制沿海县区人才引进、培育实施方案,并指导实施。

4.市国土资源局:实施有差别的土地政策,加强建设用地统筹,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向沿海转移的重大工业项目,优先安排用地指标,属于战略新兴产业的项目,按照企业缴纳的土地出让金数额给予支持。

5.市科技局:组织编制沿海地区科技创新及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实施方案,并指导实施。

6.市城乡规划局:组织编制沿海地区总体规划和空间发展战略规划并指导实施。指导新区编制总体规划。

7.市水务局:组织编制沿海地区水资源保护和利用规划,并指导实施。

8.市环保局:组织编制沿海地区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并指导实施。简化环评审批程序和内容,除可能对环境造成重大影响的建设项目外,均由所在县区环保部门进行审批。

9.市商务局:指导沿海县区创新招商方式,探索行业招商、中介招商、园区招商、特色资源招商等招商新模式,举办发展论坛、专项会展等系列活动。

10.市林业局:组织编制沿海地区林业建设规划,并指导实施。

11.市旅游局:组织编制沿海地区休闲旅游度假基地总体规划,并指导实施。

12.市金融办:协调金融机构,落实有关金融体系建设和金融支持政策。

13.市国税局、地税局:落实企业研发投入税前抵扣政策,把国家支持企业发展的各项减免缓等优惠政策落到实处。

14.市交通运输局:负责提升港口功能,加快港口及疏港综合交通体系建设。

15.市城乡建设局:协调指导沿海县区搞好城市市区、县城、城乡结合部、公路两旁、乡镇、村庄的环境整治。

16.市教育局:组织编制沿海地区教育体系方案并指导实施;编制沿海地区各类专业人才方案。

17.市农业局:组织编制沿海地区海洋农业发展规划并指导实施。

18.市统计局:建立沿海县区、园区主要经济指标统计体系,按季度形成统计报告报市领导小组。

19.海关:加强关区合作,实现“一站式”服务,简化手续,提高通关效率。

20.县、县、区、区、区政府,开发区、新区管委:组织编制各相关规划,并负责实施。

(三)完善督导考核机制。

建立科学的绩效考核体系,以九大攻坚战和地区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财政收入等指标为重点,科学设置量化指标,制定目标管理考核实施办法。坚持“五个结合”即:坚持定量考核与定性考核相结合;坚持共性目标与个性目标相结合;坚持平时考核与年度考核相结合;坚持横向比较与纵向比较相结合;坚持激励与约束相结合。充分发挥考核评价的激励、导向和监督作用,确保沿海开发建设战略目标的实现。

新区产业发展规划篇6

关键词:新型工业化;产业集群;园区模式;对策

Abstract: This paper take Kashi Economic Development Zone, the level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industrial structure, the proportion of the industrial economy and the growth rate as an indicator, analyzes its industrialization process; based on classic Economic Development Zone building theory and practical experience at home and abroad, to build Kashgar economic Development Zone, the new industrialization path based on the theory of industrial clusters rely on logical relationships; propose specific measures to change this situation.Key words: new industrialization; industrial clusters; park model; countermeasures

中图分类号:TU74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喀什经济开发区的城市功能定位是中亚南亚区域性商贸旅游中心城市。中长期(2010-2030)发展规划城市用地面积大于150平方公里,人口规模大于100万。所以,根据国家的区域经济均衡协调发展战略,除了正在实施的快速改善新疆与内地的交通、通讯规划外,为了切实加快南疆地区的工业化进程,改变其工业化水平落后的现状,国家应该从国家安全战略和国土资源治理规划的角度出发,大力投资新疆南疆地区的水利工程:尽快在“十二五”和“十三五”时期,采用国际先进的地下“管引导流”技术,自主开发北部地区、国际合作开发帕米尔高原与克什米尔地区的水利资源――“引水入疆”,在新疆南疆地区建设喀什葛尔河、叶尔羌河、和田梯级水利枢纽系统。从而从根本上改善新疆南疆地区的生产、生活、居住环境。在上述前提下,结合唐靖廷《工业经济增长、经济总量与西部地区新型工业化研究》一文中的观点,喀什经济开发区的新型工业化还必须认真做好以下对策。

一、精心规划产业集群,快速形成规模效应

目前,喀什经济开发区工业产业体系十分弱小,其中有些几乎为空白,应该利用产业集群效应理论来指导工业产业体系的规划布局与实施。理论研究表明:产业集群促进企业技术创新,主要体现在企业的战略、文化、管理、技术研发和市场规模、市场环境适应等方面。唐靖廷,肖柏诗(2006)提出了相对完整的区域技术创新视角下产业集群效应的机理,其主要理论架构如下:一是区域产业集群能够为集群内企业

――――――――――

【 作者简介】唐靖廷(1966―),湖南沅江人,广东科技学院经济学副教授,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经济学硕士;

【 作者简介】王剑(1983―),四川南充人,澳门科技大学行政与管理学院博士生;

提供一种良好的创新氛围,是培育创新能力的最有利场所。二是区域产业集群可以大幅度降低集群内企业的创新成本和区域基础设施建设成本。三是产业集群可以诱发产业聚集,并且使区域内技术创新的各类要素在产业关联、产业演化上产生协同效应,使成员企业同时获得外部经济和实现内部经济,大幅度提高企业的收益水平,最终使区域经济增长产生倍增效应。以纺织工业产业集群为例,可以用图1与图2来概括区域技术创新视角下产业集群效应的机理:

二、启动产业援建引擎,吸引高新企业入驻。

由于建国初期国防战略布局的需要与改革开放初期到“十五”时期制定的“从东到西”的产业布局和区域经济优先发展战略,从1949年建国至今,新疆南疆三地州工业经济的人均国有投资量较其他区域严重偏低,导致这一区域的工业经济计总量在区域经济总量中的比重严重失调。2004-2011年的国家统计数据表明,“十一五”时期,国有资本在新疆投资主要集中在新疆北疆地区。这种工业产业规划布局的缺失,直接导致该地区的工业化水平低下―工业化水平指数只有16 ,工业化进程缓慢―处于工业化初期(二)前半阶段(见表5)。这是导致喀什地区三次产业结构畸形,经济总量难以突破瓶颈的根本原因。这一不合理现状,延缓了该区域农业经济社会向工业经济社会过渡的进程,由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几乎内没有工业经济的支撑,该区域的经济总量一方面难以突破瓶颈,另一方面也难以发展和提升第三产业的总量与质量。

按照国家实施的区域经济均衡协调发展战略方针,在喀什经济开发区建设中,国家部委和国有上市公司、援建省市对喀什经济开发区的产业援建、集中投资是对该区域以往工业经济的人均国有投资量较其他区域严重偏低进行的必要“补课”。因此, 喀什经济开发区管委会除了充分利用好援建省市的产业援建资金外,还应该利用2010年5月以来的中央新疆工作会议精神,组织专家团队,科学规划论证,向上述国务院的22家中央部委机构申请:在“十二五”期间组织资金和项目支援建设喀什经济开发区。

三、整合内外优势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喀什经济开发区建设,必须充分整合利用当地与援建省市,特别是上海、山东、广东、深圳四省市的援建资源(包括人才、技术、资金),充分发挥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集群聚集效应,科学合理规划布局喀什经济开发区工业产业。通过对新疆南疆三地州进行充分调研后,建议按以下方案分工规划布局:

1、喀什地区的东北部伽师县、东南部叶城县、西南部塔县及与塔什库尔干县临近的克州阿克陶县三地相互距离大于300公里,探明都有储藏量超大型的铁矿石和有色金属矿石资源。根据产品服务半径,可以规划布局三个规模以上的大中型冶金企业,以便形成现有技术的完整产业链,产业工人总数可以达到10万人;上海、山东、广东各援建一个。

2、喀什地区的东北部伽师县、东南部叶城县、西南部塔县及与塔县临近的克州的阿克陶县三地还探明有丰富的硅酸盐矿物资源。钢铁、水泥与陶瓷生产新技术、新工艺可以使三者利用产业聚集、循环经济原理,充分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规划三个大中型水泥生产厂,若干个瓷砖、卫生器具、涂料生产企业,产业工人可以达到3万人;上海、山东、广东各援建一个。

3、随着新疆南疆区域人口总量增长,区域城市化水平的快速提升,区域农业产业化、规模化、机械化的普及,向中亚西亚和欧洲国家开放程度的提高;家电、机电、机械产品的区域市场资源潜力巨大。规划1和规划2中的产业规划布局实施可以保证规划3的产品原材料供应。规划布局若干家电、机电、机械产业企业;上海、山东、广东各援建一个。

4、规划布局若干家汽车产业企业,上海、山东、广东各援建一个。汽车产业不仅作为钢铁、冶金产业的下游产业链可以就地消耗规划1中企业的产品,而且同时作为机电、机械产业同级配套产业,可以把规划3中企业的部分产品作为零部件,形成整车生产线。

5、规划布局10万产业工人的纺织、印染、服装上下游产业链;上海和山东援建。规划3中的纺织机械产品可以为整个产业链提供生产设备;在上海援建的巴楚县、山东援建的岳普湖县有丰富的棉花资源,而且有交好的水资源保障。长久以来,新疆南疆的大量棉花只经过粗加工,形成皮棉后便销往全国各地,经济效益低下;新疆南疆三地州区域630万人口的服饰布料大多数却要从1000公里以外采购,要耗费大量能源用于运输,经济成本高昂。有悖与循环经济的理念。根据国家循环经济政策的产业规划与调整要求,在喀什经济开发区建设中应该规划这一产业链。

6、规划布局三个日用化工企业(生产肥皂、洗衣粉、洗涤剂、牙膏牙刷),产业工人可以达到1万5千人(上海、山东、广东各援建一个);建一个);7、规划布局若干食品加工、果汁饮料生产企业(上海、山东、广东各援建一个);8、规划布局两家皮革制品企业(山东、广东各援建一个);9、规划布局一家文具生产企业(上海援建)。规划6―9的产业是喀什经济开发区未来作为一个国际区域性的现代化城市必须具备的基本产业体系,符合城市规划功能定位与选址要求。

上述工业产业布局必须在规划选址上进行科学论证。在发展前期,冶金、水泥、纺织三类企业必须考虑原材料供应和产品销售服务半径,应该分散布局,但企业登记注册必须在开发区内;其他产业应优先考虑集中布局在喀什经济开发区的40平方公里的起步区内,以便于快速形成产业的集聚和规模效应。

四、园区模式,组团规划

按照城市发展的有序性,产业集群聚集的规模效应性,区域经济发展的互动性,采用新型工业化的园区模式,组团规划。这样一方面可以大量节省基础设施建设的成本,另一方面可以快速形成人流、物流的市场规模。在充分调研基础上,建议喀什经济开发区建设应该前瞻性地考虑新疆南疆喀什、克州、和田三地州的区域经济协同性来进行规划布局。据此建议按照下面图中的“一区四园”组团规划布局:

五、遵循发展规律,规划循序渐进

必须遵循城市建设与工业经济的发展规律,循序渐进的规划布局。根据目前喀什经济开发区方圆800公里内没有规模以上冶金、水泥、电线电缆企业的工业产业现状,这些产业绝大数都在省府乌鲁木齐市及其附近地区;因为,全新疆在西部大开发战略背景下,在未来10年或更长时间内工业化、城镇化会处于加速期,各地级行政区域都将需要大量的基础设施建设所需的“三大材”――水泥、钢材、木材。按喀什现有城市人口约30万,城市占地面积约50公里推算,要在现有规模上把城市扩容2倍(中期规划:城市人口100万,城市占地面积150公里),需要数十亿万吨的钢材、水泥,大量的电线电缆及电器产品。城市人口增加70万,必须有与之相配套的轻工业。如果,不在喀什经济开发区内规划建设这些城市建设所需的冶金、水泥类重化工企业和与之相配套的轻工业;就必须从800公里以外长期向喀什经济开发区内运输总计数百亿万吨的物资。这种局面将会带来两方面的高额成本:一方面,时间成本高昂,难以及时保证喀什经济开发区快速建设发展所需要的物资供应;另一方面,资金成本高昂。800公里的距离运输累计数百亿万吨的物资,累计需要消耗大量的能源,换算成货币后有数千亿元人民币。因此,从循环经济理念出发,城市开发建设中就必须按工业产业投资发展的先后时序进行,以便最优配置资源。基础设施建设急需的冶金、水泥、电线电缆等工业产业必须先行,再按城市人口增加速度有序规划布局与之配套的轻工业。必须坚决防止急躁冒进的短期功利政绩主义行为。

六、明晰产权,保障就业

上述规划布局实施的工业企业必须以完善的股份制现代企业制度运行。其中有一点必须特别强调:为了充分保障当地居民就业岗位的增加,受援地政府必须投入一定股份比例的资金。工业经济产业布局实施的资金来源概括起来有五条渠道:一是通过援建省市国有上市公司公开定向或非定向融资。二是中央的政策性财政拨款、地方财政专项投入和世界银行的援助贷款;三是援建省市的援建资金;四是国家开发银行和商业银行各种形式的贷款;五是国内外各类民营资金联合投资。

[参考文献]

[1]陈佳贵、黄群慧、钟宏武. 中国地区工业化进程的综合评价和特征分析[J] . 经济研究,2006,(6).

[2]陈佳贵、黄群慧、钟宏武. 中国地区工业化进程报告―1995-2005我国省级区域工业化水平分析与评价 [M] .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3]陈佳贵、黄群慧、王延中等. 中国工业现代化问题研究[M].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4]郭克莎. 中国工业化的进程、问题与出路[J] .中国社会科学,2004,(1).

[5]黄群慧. 中国工业化与城市化协调发展问题分析[J].学习与探索,2006,(2).

[6]约翰.科迪. 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发展政策[M].中译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0.

[7]唐靖廷、肖柏诗.基于区域技术创新视角下的产业集群经济增长研究[J]. 经济理论研究,2006,(9).

新区产业发展规划篇7

一、引言

中国城镇化快速推进,特大城市因其强大的要素集聚能力,人口与城市规模持续快速扩张,普遍经历着城市过度拥挤、人口高度集中、交通与资源环境压力突出等“大城市病”。在郊区开发建设新城已成为中国特大城市的共同选择。北京、上海、广州、天津等特大城市相继进行了新城的规划和建设,谋求“多中心”的城市空间布局。

二、北京新城规划实践

北京大致经历了卫星城规划、卫星城整合调整和新城规划建设三个发展阶段。

(一)卫星城规划初始阶段

为了缓解市区人口集中的压力,1958年制定的《北京城市建设总体规划初步方案》首次提出了采取“子母城”的形式,进行城市空间布局;在发展母城(市区)的同时,有计划地进行子城(卫星城镇)开发,规划了40多个卫星城镇。

(二)卫星城整合调整阶段

1982年的《北京城市建设总体规划方案》延续了1958年规划的城市格局。为扭转卫星城分散布局的状况,规划调整为条件较好的卫星城予以重点发展的思路,并提出了相关配套措施。远郊卫星城由40多个精简为20多个,提出重点建设燕山、通县、大兴黄村、昌平4个卫星城。1993年批复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1991 2010)》调整为“城市建设的重心从市区逐步转移到远郊区”,“市区由外延扩长变为调整改造”,将北京打造成四级城镇体系,即1个市区、14个卫星城、29个中心镇以及140多个建制镇。

(三)新城规划建设阶段

在《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中,明确要求构建“两轴两带

多中心”的城市空间结构。作为新空间规划布局中的重要节点,一方面,新城要承担疏解中心城区的功能和人口;另一方面,新城要起到集聚新的产业、带动区域发展的重要作用。在新规划中,原有的卫星城从14个压缩到11个。

与卫星城相比,北京新城的发展表现出如下三个特征:

第一,更加重视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近距离新城以轨道交通与中心城相连,市政基础设施完善,中心城优质公共服务资源开始逐步向新城转移;第二,经济发展加速,人口规模增大;第三,新城距离规划目标仍有较大差距,尚未成长为次级中心。

三、天津新城规划实践

天津在2006年批复的《天津市城市总体规划(2005 2020)》中确定的城市空间拓展战略为“双城双港、相向拓展、一轴两带、南北生态”,即兼顾中心城区发展,同时又以“一轴两带”的规划,统筹郊区各行政区县发展,亮点是“滨海新区龙头带动、中心城区全面提升、各区县加快发展”的空间战略。为提高周边区县的综合实力,突出区县的发展特色,加强城乡互动,实现各区县加快发展,规划提出区县实施“新城集聚、多点布局、特色发展”策略,规划了11个新城,分别是西青新城、津南新城、汉沽新城、大港新城、蓟县新城、宝坻新城、武清新城、宁河新城、静海新城、京津新城和团泊新城。按照中等城市标准建设,进一步完善载体功能,壮大经济实力,带动区县发展,在区域和城市l展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天津新城在区域和城市中的定位如下:

城镇体系的重要节点

天津城镇体系划分为四级:“城市中心

新城

中心镇一般建制镇”。作为天津城镇体系的重要节点,新城是各个行政区县的政治、经济、文化和服务中心。

承接中心城区功能疏解

中心城区功能疏解体现为人口、产业等生产要素的向外迁移。新城是周边地区的发展高地,是中心城区疏解的首选承接地。

区域增长极

新城承接中心城区功能疏解,同时向周边地区辐射。新城是“城市的边缘”和“区域的中心”。

四、上海新城规划实践

20世纪50年代以来,上海市一直尝试改变城市空间结构状况。建设郊区新城、发展多心多核开敞式的城市空间结构是上海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的重要步骤。

上海市经历了由卫星城到新城的两个规划阶段。

(一)卫星城规划阶段

1956年上海市首次提出建设卫星城镇的设想。1957年明确提出“在上海周围建立卫星城,分散一部分工业企业,减少市区人口过分集中”。1959年,上海市制定了《城市建设初步规划总图》,提出卫星城发展定位为承接外迁人口和工厂,开始了五个卫星城(闵行、吴泾、安亭、松江和嘉定)的规划建设,规划人口10-20万,并提出卫星城应配置基本独立和大致完善的基础设施。1986年的《上海城市总体规划》明确提出了卫星城的发展理念。认为卫星城的人口规模一般不低于10万,有些卫星城可以达到30万,卫星城规划中还增加了依托宝钢和金山石化的宝山、金山卫两个卫星城。上海市卫星城建设始终处于一种自发状态,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匮乏,综合竞争力和“反磁力”较弱。

(二)新城规划阶段

2001年批复的《上海市总体规划(1999-2020)》提出了建设新城的理念。《规划》以中心城为主体,形成“多轴、多层、多核”的市域空间布局结构。“多轴”由沪宁、沪杭、滨江沿海发展轴组成;“多层”指中心城、新城、中心镇、一般镇所构成的市域城镇体系及中心村5个层次;“多核”即为中心城和新城。在中心城外规划11个新城,每个新城规划人口20 30万。其中,10个新城为郊区县的县城或政府所在地,另外一个为依托大小洋山深水港建设的临港新城。2004年,上海市政府印发了《关于切实推进“三个集中”加快上海郊区发展的规划纲要》,优先发展嘉定、松江等重点新城,重点新城的人口规模规划为80-100万。

目前,上海市新城建设基本在规划框架下推进。但是新城的发展并不理想,除了松江和嘉定新城初具规模外,其他新城的城市功能仍不完善,对要素的集聚作用较弱。新城还不具备有效承担疏解中心城区的功能,远未形成与中心城区协调互补、互动共赢的区域关系。

五、广州新城规划实践

广州新城发展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一)初步设想阶段(20世纪50年代改革开放)

这一时期,广州开始对“田园城市”和新城模式进行探索,卫星城还没有成为城市发展的重点,而是仅将几个现状村镇粗略定义为工业卫星城,在政策和产业发展方面没有作出实质性的安排。

(二)新城建设初级阶段(1978-2000年)

这一时期,广州采用了“飞地”方式,建设了很多开发区,比如较具代表性的广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广州科学城、广州高新区、南沙开发区等。

(三)新城全面发展阶段(2000年)

2000年以来,广州市出于城市空间拓展的需要,抓住番禺、花都撤市设区的机遇,重构广州总体空间框架,在《2000年战略规划》中,确定城市拓展方式为“点

轴”跨越式,其支撑点主要通过新城建设实现。《2000年战略规划》确定的空间布局基本取向为“南拓、北优、东进、西联”。东南部为主要发展方向,东进轴、南拓轴为两条城市功能拓展轴,在此基础上推进东进和南拓轴,建设一系列新城。规划以南拓轴为节点带动发展型,包括广州大学城、广州新城、南沙滨海新城;东进轴为组团整合发展型,通过珠江新城、天河中央商务区建设的拉动,将各个类型分散、功能单一的开发区整合为广州开发区,向功能综合的产业新城――萝岗新城转变。

2012年3月30日,《广州城市总体规划纲要(2011-2020)》通过国家住建部批复。之后,广州继续实施“南拓、北优、东进、西联、中调”方针,促进城市空间发展从拓展增长走向优化提升,形成“一个都会区、两个新城区、三个副中心”的多中心网络型城市空间结构。一个都会区是国家中心城市功能的主要承载地,重点发展现代商贸、金融保险、文化创意、医疗健康、商务与科技信息和总部经济等现代服务业,优化区域布局及城市高端功能,加强历史文化保护,提升都会区用地效益和环境品质;两个新城区指南沙滨海新城和东部山水新城,是带动率先转型升级的两个战略型新区。重点完善综合配套设施,注重提升新城区综合服务功能,实现居住、就业、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均衡协调及与产业同步发展,吸引人口加快集聚;三个副中心指花都、从化、增城,是城乡统筹的重要载体,重点提升综合服务功能,承接都会区人口和功能疏解,辐射带动镇、村整体联动,共同发展。广州新城的历史使命已经不再局限于疏解城区的产业与人口,而是成为城市发展轴线上的重要增长极,致力于改变空间拓展方式,调整城市空间结构,提高综合竞争力。

六、结语

中国特大城市的新城规划始于20世纪50年代,尽管发展理念和目标不尽相同,但是发展新城的理念始终贯穿在50多年的中国城市化和城市发展进程之中。通过对中国特大城市新城的规划轨迹、现状和特征进行的分析,在新城规划与发展方面,特大城市具有相似的特征。具体表现在:

第一,新城规划发展轨迹相似。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特大城市在新城发展的过程中,大都经历了工业区卫星城

新城规划的历程。在计划经济时期,结合重点工业项目的建设,北京、上海、广州、天津,以及沈阳、南京、武汉等大城市周边相继建设了一批小城镇发展工业。与发达国家疏解中心城区产业的新城建设目标不同,北京、上海、广州、天津等城市规划建设卫星城的指导思想是以较低的成本布局新增的工业项目,产业门类单一、规模小,重生产轻生活,导致孤立发展工业的卫星城布局分散、效益低下。特别是由于配套服务设施不健全,缺少凝聚力。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对外开放政策,进入了城市快速发展期。中国的很多城市尤其是沿海城市,紧紧抓住改革开放的机遇,顺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很快在各自区域的周边兴建了一批经济开发区和高新技术产业园区。这些园区享有税收等优惠政策,快速地成长为外向型的产业新城。由于相似的城市空间格局调整诉求,北京、上海最初的选择是在郊区发展卫星城,并且都将卫星城作为工业布局的重要节点加以规划建设。但是由于产业结构单一,生活配套设施、公共服务建设滞后,以及与中心城区联系薄弱等问题,卫星城发展陷入困境。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反思卫星城利弊,建设相对更为独立、功能更为完善的新城,成为北京、上海的共同选择。

在特大城市总体扩张的同时,内部空间结构开始由向心集聚向离心扩散转变,北京、上海、天津、广州等城市相继进入郊区化过程。与此同时,老城区开发密度过大、人口高度集中、交通拥堵,逐渐成为制约城市发展的瓶颈。榻饩稣庖晃侍猓很多城市向“多中心、网络化”的发展模式转变,城市建设的重心不再是中心城,城区周边地区迅速发展,大量新城新区纷纷涌现,大城市地域空间开始演变为“多核”结构。

按照功能划分,中国大城市新城建设可分为四种类型:一是生产型新城,如高新技术开发区、工业开发区等;二是居住型新城,如郊区房产开发区等;三是会展型新城,如为体育赛事、国际会议等大型活动兴建的新城;四是知识型新城,如大学城等知识交流密集的新城。新城发展经历了规模由小到大、独立性由弱到强、功能逐步多样化的发展历程。

第二,新城发展目标相似。北京与上海新城规划建设的目标相似,一是作为区域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城市空间拓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多选择依托远郊区县进行规划建设;二是疏解中心城区的功能,满足城市功能和空间扩张需要,依托中心城区经济与社会发展作为基础与支持条件建设郊区新城;三是促进区域均衡发展,同时解决中心城区交通和人口过度拥挤、郊区低密度欠发达的双重区域性问题。几个城市的新城建设有一个共同之点即:在新城建设之初,规划人口一般都较少,且功能相对单一,配套设施不完备,对中心城区依赖程度较高。随着新城建设发展的时间推移,此后规划的新城,人口规模和面积更大。具有一定规模的新城有利于配套更完善的服务设施,增强新城的活力和吸引力,通过吸纳和培育产业及城市功能,增加就业机会,使新城具有更加完备的功能,实现自我平衡能力增强,人口吸纳能力提高。

第三,新城发展阶段和面临的问题相似。当前,北京与上海的新城建设处于发展初期阶段,以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为着力点,虽然完成了城市的基本框架,但是城市功能尚不健全,新城发展面临共同的问题,即产业联动效应不强,市政、生活配套设施不足,公共服务水平弱化。新城缺乏吸引力和带动作用,距离规划目标尚有一定差距。产业是新城实现职住平衡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职住平衡是城市的就业岗位与居住人口之间基本一致。伦敦、巴黎、东京的生产力空间分工都比较明确,新城承担了生产制造、居住和新兴的服务功能。近郊新城以物流、研发和轻工业为主导产业,远郊新城主要发展工业和旅游产业。新城产业发展是职住平衡的关键,高水平的生产生活服务设施是配套基础。

第四,新城注重与自然环境和谐发展。生态环境容量已经成为现代城市发展的重要条件。新城要更加注重保护生态环境,创建理想的人居环境是新城建设发展的重中之重。

新区产业发展规划篇8

【关键词】:产业园规划,新理念,规划实践

中图分类号:TU986文献标识码: A

1.产业园规划概念

1.1产业园规划设计概念解读

产业园规划设计是介于单体设计与规划设计之间,一个有特定需求的设计,是建筑设计与规划设计的充分融合。

在做产业园规划及建筑方案设计时,提升设计的品质是考虑的首要因素,同时,还要注重生态环境、历史文脉、新的审美观念,以及人们对建筑环境质量和舒适度越来越高的要求。设计时应对企业文化,所处的地域特点,及产品的特性有充分深入的了解,注意工艺的需求,并在设计中予以体现。

1.2产业园发展趋势

产业园区的主导产业由传统产业向高新技术产业不断转型,也使园区的发展内容和特征存在以下几个明显的趋势。

1、从注重优惠政策向发展产业集群转变:从世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来看,基本经历了由“单个企业同类企业集群产业链产业集群”的发展路径演变,高新技术产业只有集群化发展,才会激发出更大的能量。

2、由加工型高新区向研发型高新区转型:由于高新技术园区功能的特殊性,决定了高新技术园区适合打造前端性产业链(研发、设计、中试等)。

3、从强调引进大型公司向科技型中小企业集群转变:随着高新产业系统化、交叉性的增大,使得科技研发与转化的复杂性日益加大,从而大规模研发的系统风险大大增加。

4、由单纯的土地运营向综合的“产业开发”和“氛围培育”转变:产业园区的发展,未来必然应该从孤立的工业地产开发走向综合的产业开发,同样也从片面的环境建设走向全方位的氛围培育,在打造一流的硬环境的同时,加强区域文化氛围、创新机制、管理服务等软环境的建设。

5、由功能单一的产业区向现代化综合功能区转型:现代的产业发展决定了新的产业区功能的综合性,不是单纯的工业加工、科技产品制造区,还包括配套服务的各种商业服务、金融信息服务、管理服务、医疗服务、娱乐休憩服务等综合功能。

2、产业园区规划新理念与实践

2.1.1产业园规划方法及新的规划理念

1、要以产业平台构建为核心导向,不以用地性质和规模设定目标。

2、要围绕构筑高端要素聚集能力为主要目标,包括城市服务功能的配给以及宜居环境的营造。打造一个“吸引力中心”和宜居宜业的空间环境同样是产业园区发展的重要基础。

3、不仅需要考虑园区自身的利益,也更多的需要考虑园区内企业的成长性和二次成长培育。

2.1.2产业园规划实践――以航天信息产业园规划设计为例

通过对产业园发展趋势和规划新理念的研究,结合国际一流高科技园的发展经验,对航天信息产业园规划设计做深入剖析。

1、对航天航天信息产业园需求分析。

航天信息产业园项目用地位于海淀区四季青镇巨山村,项目用地规划性质为教育科研用地,建设用地面积约5.16公顷,建筑控制高度30米,容积率2.0,空地率50%,绿化率30%。

航天信息产业园定位为以信息产业的研发为主的区域总部。

(1)信息产业主要可以分为六大块,包括软件开发、系统集成、网络服务等。这六个部分虽同为信息产业,但希望有相对独立的发展空间。

(2)员工对各种生活设施的需要。

(3)引进高校和科研机构的需要。

(4)创建信息产业创业基地的需要。

(5)营造生态环境

(6)体现当地文脉

2、航天信息产业园总体规划

(1)功能分区与结构:生活-生产-休闲的地域综合体

本规划在功能分区与结构上强调生活-生产-休闲为一体的高技术园区特色。把创造中心景观庭院,实现低密度的生态景观园区确立为本规划的核心(生态核),按功能划分组团板块,各组团之间以共享中庭形成非正式交流空间。主要体现在以下及方面:

地域综合体:以六大特色产业板块为主的研发区和管理区,是主要企业的主要生命力所在,利用景观中庭,形成相对独立的企业板块。即实现了资源共享,高效运转,也为板块产业的独立运营打好了基础。创业园区高为院校创建研究基地提供条件,同时弥补园区人才不足之劣势,发挥地价便宜和区位优势。

娱乐和休闲区:位置在地下一层,结合餐饮等配套设施设计。

交流场所:含会展中心、接待中心、培训中心围绕中心景观庭院,环形排开,既有信息园的时代特色,又充分体现了本园区的自然特点。庭院景观环境设计又结合企业文化和风水格局,使整个园区具有藏风聚气,山环水抱的祥瑞之气。

3、 交通模式:人车分流,立体交通

本园区的两个主要入口确定在巨山路和南侧规划道路上。整个园区通过一主环路贯穿,环路的设计实现了人车分流互不干扰,避免车流穿越办公区和居住生活区。综合体以弧形的造型从地面缓缓升起,如同凌空架设的虹桥,让研发办公中心悬浮其上,使人行与良好的景观和生态体验相结合。

建筑内部交通围绕庭院展开,通过中心环廊使立体交通组织为一体,使用上可分可合,沟通便捷。

建筑整体由地上七层和地下三层组成,总建筑面积142900平方米,通过合理地规划设计,在这样一个容积率较高的地块上巧妙地实现了建筑的低密度和景观环境的最大化。

5、结语

从1951年Fred Terman 倡导在硅谷创建"斯坦福工业园"以来,目前世界上已有近千个,中国也已有53个部级和58个省级高科技园。我应该说,任何一个成功的高科技园都不是刻意规划和设计出来的,所以,本文从研究高科技园区的发展趋势出发,探讨规划设计一个更符合时代要求、人性需要、更能发挥个人和企业创新潜力的优美、高效、舒适、健康的工作、生活和娱乐场所。

参考文献

Castells, M. and Hall, P., 1994. Technopoles of the World: The Making of 21st Century Industrial Complexes. Routledge.

Saxenian,A. , 1994. Regional Advantage: Culture and Competition in Silicon Valley and Route 128,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Cambridge, MA。

俞孔坚,2000从田园到高科技园园的涵义(之一,之二),中国园林,4:46-51;8:37-41。

上一篇:如何应对校园欺凌的方法范文 下一篇:班主任工作要求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