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富的理论知识范文

时间:2024-04-01 17:52:20

丰富的理论知识

丰富的理论知识篇1

关键词: 高中历史教学 心智品质教育 高中生

高中生的价值观、人生观关系到国家未来发展兴衰,而高中历史教育本质上是一种有着丰富价值内涵和精神情趣的教学活动,它的任务是唤醒和捍卫学生的尊严,关注并提升学生作为人的价值和意义。因此它对高中生价值观的正确引导与培养是高中历史教学必须担当的责任。那么如何使高中历史知识学得清、听得进、用得上呢?

一、丰富学生的心智品质教育是对高中历史传统教学的反思

长期以来,高中历史教学存在的重要缺陷是:教学偏重于对历史知识的传授,史实梳理的痕迹重,过于强化教材和教师的主体性,学生缺乏对历史过程及结论的兴趣,检验和质疑问题的精神明显不够。这种教学黯淡了历史教育的理想之光,浅化甚至忽视了历史教育的人文内涵。自推进新课程改革以来,这种现象明显淡化,但出于升学的压力、教师的自身认知及教学惯性等各种原因,仍有不少教师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采用这种灌输教学的最大后果是无视学生的主体性,限制学生的思想自由与心智培育。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可能掌握的理论知识很丰富,但明显缺少创新活力,导致思维能力不强和对社会的认知、判断能力降低。

二、丰富学生的心智品质教育对高中历史教学改革有重要意义

丰富学生的心智品质教育是循序渐进的过程。根据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教学要求,我们可以将高中历史教学过程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知识奠基阶段,通过教与学让学生对高中历史新课程教学标准规定的学科基础知识有一个较清晰的认知。在这个阶段学生获取知识主要在课堂教学中完成,主要做的事情包括读(泛读与精读)、听、写、说(探究、讨论)等,课后要完成教师布置的阅读任务和作业,形成简化知识网络。值得注意的是,这个过程要建立在师生相互尊重与信任的基础上,要有宽容与乐观的氛围。

第二阶段是能力培养阶段,重点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及人物的认识,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学生能力提升主要通过课堂自学、质疑、互动,社会调查、历史与现实结合的鲜活案例分析和点评等方式,在参与、合作、反思的理性过程中实现。

例如,在论述工业革命影响之一保护环境的重要性问题时,可以让学生走出校园,领略大自然的奇妙景观。即使是平平淡淡的一方晴空,一场罕见的瑞雪,一片绿油油的菜地等,都可能给孩子们以绵密的人文思考、感人的艺术灵光,通过现实无限的风光,自然领悟自然界的多样与和谐,丰富与自然亲和与共处的心智品质。

第三阶段是心智品质的丰富阶段,在前两个阶段的基础上,进一步帮助学生塑造和丰富心智品质,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创新思维,培养团队合作意识,克服未来成长过程中可能带来的各种问题。有一则“偷斧子”的故事,讲的是在确信邻居偷了斧头后,丢斧子的人感觉到邻居从里到外都非常像偷斧子的人。这个例子告诉我们,人是透过自己的心智品质去观察、评判面临世界的,是有目的有选择的结果的。心智品质影响人们的认知,认知又影响人们的行为,一个人一生中最基本的道德判断在于潜在的心智品质。因此,当人们的心智品质与认知事物发展的状况相符合,心智品质就能有效指导行动;反之,当人们的心智品质与认知事物发展的情况不相符,其固有的心智品质就会使好的想法无法实现。长期的心智品质偏差,会对周边的人和事物产生扭曲,甚至产生攻击,从而造成严重后果。

三、丰富学生的心智品质教育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途径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心智品质的丰富虽显得尤为重要,但在操作层面上有难度。根据高中历史教学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结合目前的教学实践,需要在课堂中引入历史典型案例,采用点拨式、讨论式、启发式、问题式、图表式等多种教学形式,以启迪学生的心智品质,将价值引导与学生个体的自主构建活动有机统一。

1.转变教学观念,以生为本。高中历史教学新课程改革理念是以学生为核心的活动,其需求是分层次的,教师应深入研究学生的学习心理、心理需求,其心智品质才能达到教学所担负的有效教学目标,进而促进高中历史教学的创新和发展。因此,教师必须转变教学观念,了解学生的心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这样才能肩负起帮助学生增强自我价值感和追求成功感等责任。

2.帮助学生转变观念,认识自我。课堂非“讲堂”,教师看似天衣无缝的讲授,往往缺乏生命的活力。大力采用历史典型案例分析式、互动探究和质疑、问题观点多元化等教学新方式,不仅有利于强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促进运用能力的提高,而且可发现在理论学习中的缺陷。当然,这种教学方法是在民主、平等、轻松的情境中应用的,这种情境有利于学生敞开心扉,乐于分享,勇于承担,敢于创新,并有机会聆听别人的见解,进行反思和“自悟”。通过比较、学习、反思、升华,每一名参与的学生都可看清自己内在的心智品质对自己行为所带来的影响。这样历史课堂就成为师生生命相遇、心灵相约的场所,成为质疑问难的场所,通过交流感悟探寻真理的地方。

3.激发团队思维,合作升华。教师要鼓励集体团队中的学生成员深入探究彼此的看法,交流感悟,进而查找自身心智品质缺陷,发现自身思考误区与盲点,最后主动改正心智品质方面的缺陷。团队思维是通过合作学习和思考来达到的,它不仅是个体思维的延伸、整合,更是一种创新。参与的学生个体,看到自己想不到的缺陷,看到自己心智品质中不够正确与不完善的地方,看到团队思维产生出来的集体智慧火花,会有精神顿悟的感受,从而在无形中抛弃那种与生俱来的自我捍卫式的心智品质,丰富个人的心智品质。可见团队思维的形成离不开学生多元化观念和观点的碰撞。在针对不同学习目标的团队思维的碰撞中,学生不断丰富心智品质,主动形成系统思考的方法和技能。

丰富的理论知识篇2

关键词:教育学原理 教学改革 策略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3(b)-0057-01

教育学原理是一门重要的教育学基础课程,通过实践教学,可培养学生掌握丰富的教育理论、巩固综合能力水平。目前,教育学原理在我国开展效果还有待进一步提升,较多学生没有充分了解该学科目标任务,无法提起学习兴趣。还有些学生感到教育学原理教学内容的单一枯燥性,无法同教学实践紧密联系。针对这一现状,本文就教育学原理教学如何科学改革探索,制定了科学有效的实践策略,对提升教育水平,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1 教育学原理教学存在的现实问题

教育学原理实践教学中,较多学生没有正确认识到该学科教学的重要性,存在认识层面的一定误区。虽然教育学属于一类实践性学科,然而其同样需要科学理论的有效引导,因此,学生不仅应注重教育实习,更应注重实习前期强化理论重视,方能避免盲目教学实践。当前有关教育学原理的学科教材种类丰富,呈现出数量达标、质量还需进一步提升,缺乏经典优质教材的不良问题。一些学校则普遍存在选用教材教学内容陈旧、单一,无法突出个性的弊端。为快速紧跟教学改革实践步伐,一些教材仍然持续应用老教材体系框架,仅仅对少量章节内容进行略微修改。而一些教材则借鉴多本教材进行内容的单一拼凑,欠缺科学逻辑性及丰富层次性。再者,较多教育学原理编制教材欠缺现实性,基于教育学是一类实践教学课程,且教育实践丰富变换,为此,教育学理论相关研究应跟上实践发展步伐,方能体现良好的实践性以及时代性特征。当前,我国较多学校开展教育学原理仍停留于理论教学层面,教学形式则多为教师传授知识、学生被动学习,虽然提升了教学效率,却无法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加之信息化时代,教师过分依赖多媒体课件、幻灯片教学,没有注重同学生的良好互动,令教学质量无法实现良好提升。从教学评价层面来讲,则存在形式单一的不良问题。一些学校仍旧采用闭卷考试单一评价模式,令学生过分注重应试技能锻炼,形成了考前突击学习、考后快速忘记的不良问题。

2 教育学原理教学实践改革策略

2.1 提升学生学习积极性

针对教育学原理实践教学中,学生积极性不强的现状,应由思想层面提升学生重视性,虽然真理的检验需要依靠实践来完成,然而,由于在校学生通常欠缺实践教学丰富经验,对教学存在认识理解误区,应用教学理论往往过于理想化。为此,加强理论学习可为学生实践教学提供优质的理论引导,杜绝盲从实践弊端问题。理论学习还可令学生正确理解教育内涵,树立科学教育目标,掌握教育家精髓思想意识,明晰教育历史并通过教育现象客观明确教育问题。实践教学较为复杂,包含较多不确定性。青年教师在应对棘手教学问题阶段中,如何做到机智、灵活,形成实践智慧,理论学习则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教育学原理教学阶段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明晰该学科学习的重要性,为学生提供一类科学的实践参考依据,扩充其教育视野,进而全面提升学习积极性,基于教育学原理指引学生前进方向,为其教育实践提供优质的借鉴范例。

2.2 注重教材的优选以及核心内容的良好提炼

优质教材可确保高效良好的教学实践,因此,我们应科学做好教材精选。针对当前丰富多样的教育学原理教材,教师应就不同版本学科教材进行全面对比,科学通晓。通过仔细斟酌,依据学校发展定位、专业学生综合特征做好优质选择。同时教材精选并不代表唯一性,各个教材均有其重点研究内容与闪光之处,为此课堂教学可将一本教材作为主导,课后则可令学生多参考基本学科教材。令其通过丰富的教材阅读、实践学习,深化问题认识,提升批判精神。另外,教材选择不应仅仅限定在教科书范围内,网络资源以及期刊文献也可作为教学内容。实践教学中,针对较多教材进行观点罗列的状况,教师可进一步丰富学生视野,为其提供最前沿的学科理论,最独特的学习视角,令学生接触针对同一问题的各类不同视角观点。还可锻炼学生评判教材局限性的实践能力,促进其自学能力的优化提升。再者,教师实践教学阶段中,应有效跨越书本内容,引入自己对教育学原理内容的独到见解,进而激发学生创新思维,优化教学效果。

2.3 多元化应用教学方式,提升教学水平

(1)基于案例教学,促进理论与实践教学的有效结合。教育学原理教学应科学应用案例教学方式,通过案例令学生掌握教育学相关理论与原理知识。案例应涉及当前教育阶段中包含的问题,并涵盖多元化学科知识与先进性学术知识。教师则应做好案例选择,并引导学生实施案例分析,掌握研究技能,促进案例分析、研讨同理论学习的有效结合。(2)积极组织小组讨论。教师在实践教学中可随机将班级学生分为不同小组,组内成员则可就教育学理论知识抒发自身理解,展开互相评价。学生则可在听取同伴观点的基础上丰富视野,扩充理论知识,并畅所欲言,抒发观点,进而优化学习、再创造以及全面训练的学习提升过程。(3)开展探究式教学,提升学生综合学习能力。教育学原理教学阶段中,教师可为学生设计编制不同课题,令其在课后利用网络信息工具自主查阅文献,并通过报告模式进行课堂展示。该类教学方式可全面培养学生形成自主学习与独立探究综合能力,进而达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2.4 丰富开展教学评价,优化教学效果

考试并不应该是单纯的教学评价模式,否则,将会令学生形成为了考试而考试的僵化学习模式。为此,应创建多元、丰富的教学评价模式。例如,教师可设计编制一个教学主题,并令学生围绕相关内容主题,形成报告、编写学术论文,依据其完成综合质量进行学生学习效果的综合评价。还可将平时成绩、出勤率、课后作业完成情况、学生实习能力等作为教学评价手段,通过设计一些开放性题目考查学生变通、总结、自我创新能力,进而真正优化教学效果,提升学生综合学习水平。

3 结语

总之,针对教育学原理教学实践存在的问题,我们只有制定科学有效的应对策略,提升学生学习兴趣、注重教材优选、应用多元化教学方式、丰富开展教学评价,方能优化教学效果,提升学生综合实践能力水平,并培养出全方位发展的学科人才。

参考文献

[1] 詹小红.新课改背景下现代文学教学改革初探―― 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培养学生解读文本的能力[J].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32(1):245-247.

[2] 何芳.高师《课程与教学论》教学改革初探[J].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09,11(4):92-94.

[3] 茹宗志.教育名言警句教学―― 高师公共教育学教学改革的新探索[J].文教资料,2007(17):37-39.

丰富的理论知识篇3

从XX年7月18日至10月18日参与xx项目工作已有三个月时间,回顾三个月的实习期工作,感触很深,收获颇丰。

这三个月中,在领导的和同事门的悉心关怀和指导下,通过自身的努力工作学习,顺利的完成了现场土建工程师的岗位职责,同时也提高了个人的职业素质。

在这三个月的实习期中,我主要负责xx项目17#、18#、26-34#楼的现场管理工作。从加入公司项目工作至今主要完成以下工作:接手工作之后,迅速熟悉工地现场及相关施工楼栋的图纸资料,完成西港、万利工地三通一平,包括水管线路的选址、接头、埋设工作,各栋楼的工程进度统计、施工人数统计、质量监督,协调挖掘机台班开通道路、清理桩头,统计18#楼护坡工程量及管线保护工作,参与各栋楼的桩位偏差测量为验桩及后续工序的施工做好准备,万利现场交接工程量的现场实测统计。并在公司领导及同事的热心帮助下积极参与相关技术工作,通过自身的努力学习,将图纸理论知识同现场工程实践相印证结合,通过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努力积累现场工作经验,能够使自己快速的融入到新的工作生活当中。

同时,在工作的同时我也深刻认识到自身还有许多不足之处,例如特别是工程经验方面有着较大差距,经历的工地现场经验有限,理论知识没有很好的和工程实践相结合,认识到这点不足后我决定在不断丰富自身建筑理论知识的同时,能够做到实地的多和同事以及现场监理沟通,争取在完美的完成各项工作的同时,不断丰富自己的工程经验。我还发现自身对理论知识的把握也不够全面准确,所以在今后的工作中我要做到利用工作业余时间努力学习建筑、管理理论知识,丰富自身,为以后能够顺利完成工作打好基础。并且,通过三个月的实习也是我充分的认识到了,作为甲方的驻工地现场代表,要丰富的不仅是建筑理论知识和现场经验,更重要的是做到发挥管理者的只能,在工地现场能够做到统筹协调,及时的协调处理现场各类突发状况,并且能够对后续工作可能出现的状况做一个深刻的认识和准备,以保证工程能够顺利的施工而不受到过多其他不必要的因素干扰,影响施工进度和质量。另外,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也要抱着对工作对自己负责的态度,工作时能够严格要求自己,做到有始有终,遇到问题能够及时跟踪处理完成,我相信抱着这样态度来开展以后的工作,不但为公司发展做出贡献,更是对自身的磨练和提高。

三个月的实习期结束,我也深深了解到了我工作的成绩和进步和领导同事的帮助是分不开的,今后工作,我不仅要进一步加强理论知识与现场实践的相结合,充分发挥个人特长,积极改进自身不足之处,同时更应该注重团结同事,发挥团队和谐进步的精神,完成自己的本职工作,为公司的再创佳绩增砖添瓦。

丰富的理论知识篇4

【关键词】实践基地;实践性知识;应用型学前教育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604(2013)11-0036-04

应用型学前教育人才必须具备的能力和素质,决定了其人才培养模式的独特性。与学术型人才培养相比,应用型人才更需要强调在复杂的实践情境中培养,以帮助他们获得解决教育问题的实践性知识,所以,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应重在把“纸面上的理论”转化为在实际情境中“信奉并应用的理论”,以促使他们将系统化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内在的、自动化的实践智慧。为此,应用型学前教育人才培养机构要加强实训、实习基地建设,将实践性教学、案例教学等贯穿于培养的全过程,并加大反思性教学实践指导,以促进应用型学前教育人才实践性知识的形成。

一、教师实践性知识及其形成

什么是实践性知识?康奈利和柯兰蒂宁认为实践性知识具有“个人性”特点。贝加德和威鲁普认为实践性知识是教师在有目的的行动过程中所际遇的课堂情境和实践困境的知识,这类知识来源于教师的个人经验和专业经验,以复杂的方式运用于准备和实施教学活动的过程中,以及明晰原有课程决策的意义,它通常不易被清楚地表述出来。万文涛则从教师实践性知识的结构化性质角度进行定义,认为它“是指教师所拥有的、与课堂情境紧密相连的、高度系统化的、加工到自动化程度的、在教学实践活动中随时能够迅速调用的知识”。㈨陈向明将实践性知识分为可言传的,可意识到但无法言传的,无意识的、内隐的三部分。她认为教师的实践性知识由教师的教育信念、自我知识、人际知识、情境知识、策略性知识、批判反思知识等几个要素构成。

不可否认,关于教师实践性知识概念的界定迄今并未达成一致,但我们可以归纳出其中的关键要素:教师的实践性知识是个体实际拥有、实际应用的知识,具有个人性和实践性;教师实践性知识的应用是一种因情境变化而变化的自动化行为,往往是无意识的,并难以言传,以“教育机智”的形式表现出来,具有情境性和默会性;这类知识来源于教师的个人经验和专业经验,以教师对教育生活经验的反思为基础,具有体验性和生成性。从上述对教师实践性知识概念的探讨可知,实践性知识是教师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于教师实践性知识的来源与生成,有许多研究者进行了探讨。综合已有研究可以发现教师实践性知识主要来源于三个方面:第一,个人经历,尤其是学习、培训经历,包括教学观察、交流、模仿等;第二,自己的主动建构,即以自己的原有信念为基础,在行动中反思,在反思中行动:第三,理论知识,即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把握和应用。

通过分析新手教师与熟练教师的知识构成,人们发现,新手教师的实践性知识较欠缺,而熟练教师的知识则以“实践性知识”为基础和特色。新手教师之所以较缺乏实践性知识,与职前培养有很大关系。目前,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过于强调特定学科知识和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法等相关知识的学习,而对实践性知识关注不够。因此,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以下称为师范生)虽然具备一定的理论知识基础,但终因缺乏实践操练,很难将理论转化为行动,从而导致缺乏对儿童行为、儿童心理发展需要及其问题的观察分析能力和提升自身教育水平的能力。因此,我们要更新人才培养理念,强化教育实践课程,重在帮助师范生形成教育信念、自我知识、人际知识、情境知识、策略性知识以及批判反思知识等。

二、依托实践基地。形成实践性知识生成的可能性

师范生在实践基地的体验(包括教育实习)过程中所建构的经验与知识,部分会影响他们对教育理论的学习,帮助他们建构或改进教学技巧、改变他们对教学的认知及态度、影响他们未来成为教师的意向。部分会潜存到他们的内在意识当中,这些经验和知识当时可能对他们毫无影响,但会在未来某个时间点上表现出来。实践基地可在以下几方面促进师范生实践性知识的形成。

1.教育信念

教育信念是人们对特定教育事业、教育理论及教育主张、教育原则等的确认和信奉。教师教育信念在形成和转变的过程中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推理能力、信念生态圈、动机因素以及所处的社会情境等。教育信念的变化有两种可能:一种可称为“丰富”,另一种情况可称为“修订”,据此完成“原理转变”或“信念转变”。师范生通过幼儿园这个实践基地,真正融入教育实践,身临其境、耳濡目染,才能走出课本、直面现实,丰富和修订自己的专业信念,树立明确的专业态度。当师范生在实践基地所获得的体验与原有的信念不一致时就会产生认知冲突,并会设法解决。教育信念的“丰富”和“修订”过程,有如皮亚杰所说的“同化”和“顺应”过程,也是一个“平衡一不平衡一平衡”的过程。

2.自我知识

教师的自我知识包括自我概念、自我评估、自我效能感、对自我调节的认识等。教师的专业发展带有明显的个人特征,它不是一个把已有的某种教育理论简单应用于教育教学实践的过程,而是一个将一般理论与个人的情感、知识、观念等相融合的过程。师范生借助于实践基地这个平台参与幼儿园的教育教学过程,在高校指导老师以及幼儿园一线教师的帮助下,逐步了解自己的特点(性格、气质、能力等),乃至教学风格,逐步调整自己的态度和行为,进而正确认识自我,提高自我效能感。

3.人际知识

教师的人际知识包括对学生的感知、了解,以及对学生和教学工作表现出来的热情。实践基地的体验能让师范生逐步认识到,应用型人才不只是知识型人才,也不只是技能型人才,更重要的是反思型人才。丰富的教育知识和专业技能必不可少,但更需要有对幼儿进行观察、分析并积极反思的能力,还需要有对幼儿的爱心、责任心等专业素养。

4.情境知识

教师的情境知识主要通过教学机智反映出来,它有赖于教师对情境的敏感性、思维的敏捷性、认知的灵活性、判断的准确性等。这种情境知识的获得离不开主体对身处其中的情境的认知。真实情境中的学习能在更短暂的时间内将专业知识和技能转化为实际行动。“作为学习对象的知识和技能是镶嵌在它们实际运用的情境之中的,熟练的从业者在教学过程中始终持续地运用着这些知识和技能。而且,这些知识与技能对于从事学习的学徒,则是完成有意义的任务所必需的工具,他们正是在这些技能与知识镶嵌其中的社会性和功能性的情境中进行解决真实的复杂问题的学习的。”因此,师范生在实践基地的见习和实习,是一个以类似于学徒制的方式去获取真实教学所需背景知识以及行动策略,从而丰富自身情境知识的过程。

5.策略性知识

教师的策略性知识,主要指教师基于个人经验和思考,在教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此类知识包括:教师对学科内容、学科教学法、教育学理论的理解,对整合了上述领域的学科教学知识的把握,将原理运用到教学中的具体策略。和情境知识一样,策略性知识的获得也有赖于在实践基地的体验,通过案例分析、“一课多研”等方式,在与指导教师以及幼儿园带班教师的交流中逐步丰富和发展起来。

6.批判反思知识

教师的反思主要是实践的反思,即在实践中反思,为实践而反思。师范生在实践基地的体验,近乎于“临床”性质的反思,是凭借扎根于教学实践而获得的“临床知识”。这种“临床知识”要通过记录、描述、说明、分析等方法获得。

三、以教育实习为重心。建立实践性知识的形成机制

实习是师范生建构实践性知识的初始阶段。与入职后的教师实践紧密衔接。实习阶段也是教师入职的准备阶段,新手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深受实习的影响。正如研究者所言:“教育实习在职前教师教育过程中具有‘画龙点睛’之效。”

然而在许多教师教育机构中,教育实习的安排存在着“目标定位的技术倾向、内容安排的随意倾向、实施过程‘走过场’的现象和实习、评价低效”等问题,因此,很多教师教育机构培养的毕业生明显存在能力的缺陷,造成入职困难、入职适应期延长甚至辍教等严重问题。为此,我们要反思,重新审视教育实习制度,以师范生的切实所需为立足点。

1.创设丰富的学习情境

情境学习理论认为,知识存在于或来源于我们所活动的情境。正如布朗、克林斯等人在《情境认知与学习的文化》一文中所指出的那样,知识只有放在它产生及应用的活动、情境与文化中去了解与学习,才能使学习者获得真实的理解与应用能力。孤立于情境之外的抽象概念学习,往往不是效果不彰,就是让学习者不知学习所为何用。因此,要让师范生更多时间、更多机会地置身于基地这个重要的“实习场”,实现知识向真实情境的转移,以帮助他们将已获得的各种知识转化为真实情境下的个人知识与实践能力。应当说明的是,作为学习者的师范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和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非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对象。实践性知识的获取不是简单的经验模仿或逻辑分析,而是立足于个体实际对实践进行的独立思考,是在彼此互动过程中达成的理解。这种理解建立在问题解决的基础之上,并由此生成意义。

2.完善指导教师制度

有关对新手教师的研究发现,在他们刚刚走上工作岗位时,会遭遇到“现实的冲击”。所谓“现实的冲击”,是指在师范教育阶段所形成的教学理想在严峻、残酷的日常课堂生活现实面前的彻底破灭。面临真实的教学环境并参与其中时,师范生往往也会遭遇“现实的冲击”。在这种情境下,他们会在师徒制式的场域中“丰富”和“修订”原有的知识。

为此,我们应当让大学导师和实习基地导师组成一个合作共同体,共同为师范生创设充实、有序的实践体验情境。同时,我们还应当建立实习导师的培训与监督机制,促使导师真正成为师范生的指导者、促进者和支持者。

3.加大实践性教学比重

实践性知识来源于经验和实践,并依赖于情境,教育教学实践是师范生获得实践性知识的主要途径。师范生可通过试讲以及独立组织教学活动等形式参与教育教学实践,从而获得直接经验,并通过持续反思,进而形成属于自己的实践性知识。为此,从时间安排上来说,我们可以将分散实习与集中实习相结合,从模式来说,可采取多样化实习方式,“现场观摩”“现场教学”“顶岗实习”等多渠道并行。

4.教学案例研讨

教学案例通常包含一个或多个具有典型意义的教学问题,对教学案例进行深入研讨,有利于丰富师范生的教育信念、情境性知识和批判反思知识等实践性知识。通过研讨,师范生可以发现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在不断发现、思考、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让理论和实践统一起来。事实上,教学案例研讨是实践性教学的一个有效方法,它与完善指导教师制度也有着密切联系,可贯穿教育实习的全过程,并充分发挥其作用。

5.在实践中反思

师范生要懂得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运用讨论、分析、归纳、试用、修正、分享等方式,不断与自己的经验对话,从而发展新的经验,创生不断朝向教育理想迈进的教育实践智慧与方法。因此,对于教育实习而言,引导师范生开展“反思性实践”已成为一个重要的指导原则。实践性知识的形成只能通过反思性实践才能获得。通过反思,帮助师范生将具有默会性特征的实践性知识显性化,并在一定程度和范围内,让个人知识成为共同知识。反思性实践通常可以通过以下几个途径进行:对关键事件进行描述与反思;对“一日生活”进行观察与反思;对原有经验进行梳理;从儿童视角出发,反思教学情境或过程;建立学习共同体;在参与课程开发中持续反思,等等。

除了教育实习,实践基地还可根据需要,安排师范生参与幼儿园的环境创设、节日活动或日常教学活动的组织工作等。师范生通过长期的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穿梭于理论与实践之间,能够更好的实现理论与实践之间的联结与转化,不断丰富自身的实践性知识。实践基地也可让大学与幼儿园互派专、兼职教师,承担相应的教科研任务,即大学派教师到幼儿园挂职,让大学教师在下园实践中,进一步优化自己的专业知识,幼儿园选派经验丰富的教师到大学承担部分教学工作,重点可承担部分实践性较强的课程教学任务。

总之,依托实践基地促进师范生实践性知识的形成,必须建立高校与基地二者之间的新型合作关系,变单向任务式合作为双向共赢互动式合作。实践基地帮助高校培养具有丰富实践性知识的应用型人才,同时也从高校获得其持续发展所需的资源,从而在合作中实现各自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林崇德,申继亮,辛涛.教师素质的构成及其培养途径〔J〕.中国教育学刊,1996,(4):33-54.

〔2〕万文涛.教师实践性知识论纲〔J〕.中小学教师培训,2006,(6):8.

〔3〕陈向明.教师实践性知识研究的知识论基础〔J〕.教育学报,2009,(4):52.

〔4〕〔10〕〔11〕〔12〕〔14〕〔15〕陈向明.实践性知识:教师专业发展的知识基础〔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3,(1):105-107.

〔5〕〔16〕钟启泉.教师研修的模式与体制〔J〕.全球教育展望,2001,(7):4-6.

〔6〕〔17〕〔18〕〔19〕〔20〕〔23〕杨秀玉.教育实习:理论研究与对英国实践的反思〔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0.

〔7〕顾明远.教育大辞典(增订合编本)〔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785.

〔8〕吕国光.教师信念研究的进展与走向分析〔J〕.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07.(1).

〔9〕〔22〕白益民.教师的自我更新:背景、机制与建议〔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2,(4):31.

〔13〕高文.教学模式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339.

丰富的理论知识篇5

关键词:高中地理教材;辅助教学;中图版

陕西省从2007年秋季开始实施新一轮高中新课程改革,到今年已经第十个年头。渭南市高中学段地理学科一直采用的是由北京师范大学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总编委会组编、中国地图出版社出版的高中地理教材。从教学实践来看,本套教材学科体系完整,内容呈现灵活,图文信息直观丰富,特别是教材中设置的大量辅助教学栏目,使教材知识体系形成完整链条,环环相扣,同时也更好地体现了新课程改革对教材、教师、学生的基本要求,是高中地理教学中补充学科知识和培养能力的有效途径。

中图版高中地理教材中的辅助教学栏目是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教材将地理学科知识与学科能力植入不同辅助教学栏目中,展示地理原理和地理规律,培养学生地理综合思维能力,有效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更好体现新课改对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基本要求。这就要求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必须充分发挥教材中辅助教学栏目的作用,实现“改变学习方式”的新课程理念。

通过对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3本教材内容进行整理与分析,笔者统计出必修教材中辅助教学栏目多达17种类型,具体数量统计如表1。辅助教学栏目基本特征如下所示。

1.类型多样

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教材中的辅助教学栏目主要包括“探索”、“学习指南”、“阅读”、“思考”、“读图”、“案例研究”等栏目。对这些栏目进行分析,又可以把某些栏目划分出不同类型,如“阅读”栏目,虽然都以阅读材料形式呈现,但其内容设计丰富多彩、类型多样。笔者通过自身的教学实际又把其划分为八种不同的类型,包括知识扩展类、专业理论类、联系实际类、问题探究类、方法应用类、前沿科技类、实践研究类、乡土地理类。而其它辅助教学栏目的内容也呈现出类型多样性的特点。

2.数量丰富

通过对辅助教学栏目进行统计,不难发现栏目数量十分丰富。高中地理必修3本教材中,必修1为120项,必修2为107项,必修3为108项,总数达到了335项,如果再加上选修教材部分,数量更加惊人,如此多的栏目设置,足以说明其在教学中的重要地位。

3.作用较大

不同辅助教学栏目的设置发挥着不同的作用,“探索”栏目以图文材料形式呈现,并设置与之相关的思考题,在教学一开始就激发学生学习本节内容的兴趣。“学习指南”栏目以问题探究形式指导学生学习本节内容。同时,为体现知识生成的过程,又以“提示”的形式指导学生运用合理高效的方法解决相应问题,从而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阅读”栏目的内容丰富多彩,包括与地理学科相关的方方面面,有知识扩展类、专业理论类、联系实际类、问题探究类、方法应用类、前沿科技类、实践研究类、乡土地理类,这些阅读内容帮助教师们高效地开展教学工作,作用巨大。其它辅助教学栏目也是一样。

4.扩展知识

地理学科知识综合性非常强,与其它门类学科知识有着紧密联系;同时,地理学科知识又具有广泛性特征,大到宇宙空间,小到日常生活,或多或少都与地理知识有关。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教材中的辅助教学栏目从不同领域、不同形式、不同深度进行相应知识的补充和扩展,这些内容既满足教学需求,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还能开拓视野,从而更好地为教学服务。

5.注重能力

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教材中的辅助教学栏目非常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如“思考”栏目,注重学生合作、探究能力的培养;“读图”栏目,注重对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对学生读图分析能力的培养作用巨大,也为未来应对高考打下坚实基础,契合现代高中地理教学的基本要求。

6.联系实际

地理学科知识有些内容理论性很强,如果把这些知识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很多地理问题解决起来会变得相对容易,也能实现新课改对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的要求。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教材中的辅助教学栏目有大量的补充内容属于理论与实际的联系,很好地解决了教学中地理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脱节的现象,使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实用,教学过程不再枯燥、死板。

丰富的理论知识篇6

关键词:保险课程;实践;改革探索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07-0-01

保险业是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随着保险业迅速发展、保险市场运行机制日趋规范、保险监管制度日益完善,促使保险专业人才需求巨大。为适应保险业不断的发展创新,为社会输送与时俱进的专业人才,我区高校也相应要做出改革创新。

一、保险课程的教学现状

(一)缺乏保险专业教师、教师自身匮乏实践经验

保险专业课程实践性较强,这就对保险专业课程的授课教师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授课教师既要有扎实的保险专业理论知识,又同时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针对保险公司运营流程、保险公司经营模式等有丰富的从业经验。然而,我院绝大多数保险专业教师师资储备不足,缺乏保险专业教师,尤其缺乏具备保险实践经验的教师。这直接影响了保险课程教学的效果以及人才培养的质量。

(二)欠缺保险实训教学

目前,学校已经建立了金融实训室,但学校保险实验室总体利用率非常低,使实验室几乎处于闲置状态。主要原因是实验室实践教学软件没有及时更新,不能与最新经济形势下的保险制度和理念相匹配,导致无法真实的向学生模拟保险实训教学。

(三)教学内容、方法单一,与人才需求脱节

大多数保险专业课程在教学时与传统授课方式一致,采用“灌输式”教学,过于呆板,为达到课程标准,围绕教学大纲而制定教学目标。由于采用的填鸭式教学,理论知识占用了整个课堂的同时,授课缺乏实践教学,缺乏丰富的授课方式,导致学生课堂枯燥无味,学生对课堂丧失兴趣。这样的教学模式最终或将导致与人才需求脱节。

(四)对学生的考核方式单一

目前,保险课程的考核方式仍然以理论考核为标准,考核并没有涉及到实训、实践方面。

二、保险课程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保险课程的强实践性要求与之相应的教学要不断创新、不断改革。为保险业输送与时俱进的人才、为金融发展不断更新理论知识、不断获取实践经验。当前,保险业正处于蓬勃发展时期,不断推动保险课程学科研究势在必行。因此,高校必须为社会培养“用得上、靠得住、留得下”的保险专业人才。

三、改革保险课程教学方式的几点建议

(一)引入案例,丰富教学方式

授课教师根据不同的课程有针对性的选取案例素材,将理论结合案例,向学生更直观的展示理论知识,加深对保险知识的理解,掌握课程知识点。

(二)充分利用校企联合的实习基地平台

学校目前已与保险公司建立实习基地,但由于基地建立时间较晚,学校还未充分利用实习基地。后期,应该积极鼓励学生多到保险公司熟悉运营程序,对于在日常理学习中遇到的困惑运用到实践操作中,在实践中解除困惑、巩固理论知识。

(三)增强师资队伍建设,构建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

教师要发挥好理论知识、实践学习的引导者,就必须先完善自我综合素质,这就要求保险专业课程教师在具备坚实的理论水平的同时,又要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真正为我区保险行业培养“用得上、靠得住、留得下”的保险专业人才。

因此,增强师资队伍建设是构建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的前提。

(四)建立科学的考核标准

针对保险专业课程的考核,应当突破陈旧的考核体制。保险课程的考核不仅包括对学生的理论知识考核,还应注重对实训教学项目的考核,考核标准要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促使学生在实践中学习理论,理论中提高实践能力。

四、结语

保险业正快速发展,保险市场运行机制日趋规范、保险监管制度日益完善,促使保险专业人才需求巨大。为适应人才需求,为培养“用得上、靠得住、留得下”的保险专业人才,突破陈旧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势在必行。当然,这需要专业授课教师不断丰富自身综合水平,还需要不断创新、探索出适合保险发展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不断总结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汪连新.《保险学原理》课程实践教学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2(3):174-175.

[2]谢朝德.论保险专业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的构建[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12).

[3]李子耀.保险学课程教学方式改革的探索[J].湖北科技学院学报,2015(8).

丰富的理论知识篇7

(一)知识建构失衡

我国高等教育非常重视“课堂知识的传授”,使得高校教师片面强调专业性知识的积累,而忽略了其他素养的提升。并且,由于教师评价体制的缺陷,教师的精力绝大多数都被“限制”于专业领域的科学研究之中。教师“专业化知识”呈现只注重发展“专业性知识”一维化的不良倾向。

一个成功的学者或研究者并不等同于一个成功的教育者。教育是一个复杂性的社会活动,其运行规律和活动方式不是用信息传递就可以简单概括的。因此,专业化的知识建构也不能仅仅视为一元化专业性知识深化,其必然呈现相关要素多元整合的态势。

(二)教育行为无效

根据发展心理学的理论,大学生处于人格发展的完善期,其人格结构的80%已经形成,可以比较有效的采取社会行动,处理社会关系,表现社会功能,承担社会责任。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其人格结构尚未完全成熟,处于养成教育的固定期和升华期。因此,教师片面强调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的教育,而忽略人格结构和智能体系的培养,是不科学也是不负责任的。

但许多高校教师非常忽视教育过程中“育”的责任,有的“刻意回避”,有的则根本“不屑一顾”。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教师素养结构存在的“缺失”,其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的是自身缺乏沟通和交流的能力,有的是缺乏教育意识,也有的是缺乏相关知识和技能等等。这种行动力的低下,究其原因就是专业素养结构存在问题,也反映出高校教师教育的欠缺。没有相应的教育就无法构建相应的知识,就无法形成相应的素养,进而导致教育中无法采取相应的行动。因此,专业化知识体系建构是促使教师实施有效教育行为的基础。

(三)行动驱力偏差

随着教育经济的不断发展,高等教育功利主义倾向越来越严重。为了促进教师创新而设立的奖励机制,却成了衡量教师自身能力的决定性标准,成为教师工作的中心目标,其对教师产生的误导,必然导致教育动机的偏差,使其视自身既得利益过于学生发展的长远意义。

教师不再单纯注重自身知识结构的丰富和整合,也不太在乎其对学生的发展有什么样的意义。教师追求自我的发展和提高,但其目的并不是完成其教书育人的使命。

这是知识结构的认识性缺失,其虽非知识结构的结构性问题,但是教师这种不正确的工作动机必然对整个结构造成不良影响,使其发展走向极端化,把校园这个本应弥漫书香之气的清平世界,变成追逐名利的浮华之地。

高等教师知识结构研究

(一)高校教师“有机化”知识结构的内涵

高校教师“有机化”的知识结构,即指教师具有丰富、全面、合理、发展的从事高等教育、教学活动所应具备的知识内涵,并其要素之间以适当的结构、比例相互作用,结合形成能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发挥最大的整体性教育功能的专业化知识整体。

高等教育学生智能培养是以知识传递为基础,在知识传递的过程中,实现对教师知识的再生产过程,是教师引领学生进行知识习得、信息加工、能力创造的过程。因此,教师自身知识的质与量,结构的合理性与稳定性,直接影响着知识传递过程的有效性和发展性。因为教师的知识本身是学生知识的孵化器,所以对教师知识结构要素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二)高校教师知识结构的要素研究

1.本体性知识

高校教师的本体性知识,是社会先进文化和先进科技的集中代表,因此在知识传承过程中如何保持其先进性是教师在教学研究中必须注重解决的问题。

2.条件性知识

教师的条件性知识由三部分组成:关于学生身心发展的知识、关于教与学的知识和关于学生成绩评价的知识。高校课堂的教育性是高等教育亟待解决的首要课题。条件性知识也是经常被高校教师所忽视,但却是最为缺乏的知识。

3.实践性知识

实践性知识在高校教师的知识结构中表现为对专业发展的理解,对专业研究前沿研究的洞见。因此,教师在教育的过程中所应注意的是思想和方法论的传递而非仅仅是信息的传递。

4.背景知识

背景性知识提供了高校教师一个广阔而雄厚的知识基础。更好的突出了教育自身的社会性、人文性与倾向性。背景知识不是狭隘的“民族主义”也不是单纯的追求“大教育观念”下知识的无限整合,而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政治背景中,发展具有国家特点、民族特色、地域特征的本位式教育过程中,教师所应当具有的知识背景。

高校教师的背景知识不能单纯的求“专”,亦不能片面地求“博”,而是受到一定政治背景和民族倾向性影响的,也就是说背景知识是确定高等教育培养的人才是“社会主义人才”的属性导向,是高校教师素质综合提高的动力和总纲。

知识结构的组成要素本身的确定是具有一定的时代性和动态性的,根据不同的社会文化氛围,其结构要素的内涵是不断的变化的,但如何使之不断变化丰富的内涵发挥最大的、整体的、稳定的结构性能――即高校教师有机化知识结构的结构内涵研究,是面对高校教师知识结构组成要素研究以臻完善的情况下,而更有实践价值和指导意义的研究工作。

(三)高校教师知识结构的结构研究

1.高校教师有机化知识结构“层次理论”

(1) “层次理论”的内涵

有机化的知识结构,不是要素间的简单叠加,而是以一定的结构,构建一个整体的架构体系。教师的知识结构基本可以划分为四个知识层面――基础层、辅助层、中心层和实践层。知识要素就是根据层次结构进行固化建构,以形成教师的知识结构。这就是高校教师有机化知识结构“层次理论”。

“理论”有四个性质需要强调。第一,有序性。根据不同知识在高校教师教育教学活动中所起的作用不同进行划分。其本身反映了知识的演进与教育教学的客观规律,所以是有序的。第二,交互性。虽然不同知识层次是有序的,但是知识间存在着一定的融合即相互的作用,知识甚至可以垮层融合以发挥知识整体的作用。第三,整体性。知识层次间的相互作用,使知识融合为有机的整体,发挥整体的作用,因此每一个层次都是教师不可或缺的。第四,发展性。知识本身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在不断丰富和发展的。

(2)要素分析

不同的知识层次的组成内涵不同。高校教师有机化的知识结构就是将知识要素进行结构化整合,其知识结构的层次性与组成要素之间的逻辑关系如下(见表1)。

(3)图式

① 模态构建

高校教师有机化知识结构的知识层次间不是简单的加合,亦不是简单的堆砌,而是遵循“线性增长,平面丰富”的原则。也就是说知识由简至难是一个循环累加、反馈发展的过程;在不同的阶段教师对知识的习得是在一个层面上进行的,当知识水平积累到一定程度的时候,由这一层次发生质变,向更高层次的知识飞跃。当然知识层次不是平行的平面而是有一定交集的知识水平和理性层面。后者以前者为基础,前者以后者为方向,彼此相互促进协调发展。也可以说知识的演进与习得就是一个比较典型的矛盾循环运动模型。

从这个模型中我们可以看到三个性质:第一,模型没有极限质,因为获取知识的基础是无限制的,形成新知的内涵也无限定。第二,不同水平间没有明确的界限,是一种相互渗透的形式(用虚线表示),但是这种渗透和影响是比较有限的,只是部分的影响,在交接处影响比较明显。第三,水平面所表示的数值不是固定的,是根据个人的具体情况浮动的,但是基本遵循这种发展规律――“依次发生,不能超越,也不能逆转”。

② 图示释义

从知识分类上来看,背景知识的范围基本上与广义的知识内涵相近;条件性知识则是以教育类知识为基本内核;本体性知识则主要是涵盖学科知识;实践性知识则包含学科技能及以此衍生出的科学素养等意识阈限的要素。

在教育过程来看,教师是以背景知识为教育基础,以条件性知识为手段,最大限度地发挥本体性知识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和自身实践性知识的升华,完成高等教育的智能再生产过程。高校教师的知识结构呈现一个线性发展的线索。而由学习而产生的意识阈限要素又促进产生的新知融合在广义知识背景中发挥更大的社会意义。

因此,教师的知识结构图式可以表现为双曲线形模型,各层次间依次叠加且相互促进相互融合,又反向促进形成循环上升的动态发展体系(如图2所示)。

2.高校教师有机化知识结构“相互作用论”

(1)“相互作用论”的内涵

知识层次间如何相互作用就是结构研究的第二个维度――相互作用论,这是高校教师知识结构有机化的运行过程。

(2)机理研究

基础层的背景知识是高校教师在长期的学习、教学、研究的过程中形成的,它为教学、研究提供了必要的知识储备,教师可以随时从其中汲取信息丰富条件性知识和本体性知识,促进知识的实践化。

辅助层的条件性知识是保障及优化教学的原则和方法论的知识,同时也为解决教育、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提供方向。另外,条件性知识可以为教师提供从背景知识吸收本体性知识的评价标准,提高背景知识向中心知识转化的速率,扩充获取的媒介与途径,也就是说高校教师通过条件性知识判断什么样的知识可以作为课堂教学内容,如何更好的讲授这些知识,从而不断丰富教师的本体性知识,保证高等教育的前沿性。在背景知识向中心层转化的同时,随着教育教学经验的积累条件性知识也被不断优化及扩展。

中心层的本体性知识是教育、教学的主要内容,是获得实践性知识的理论依据,是背景知识、条件性知识实现知识再生产过程的根本渠道。高校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帮助学生在习得、建构知识的同时,帮助建构合理的智能体系。本体性知识的教学为条件性知识的实践提供途径,背景知识为本体性知识发展提供保证。

实践层知识是对所有知识的效验与转化,也是实现智能的传递与再生产,并将产生的新知识补充入其他三个层面的过程。高校教师的知识实践化是本体性知识教育之外的又一重要使命,也是高教发展的根本动力之一。实践层的知识帮助教师深化教学效果,优化教学过程。

所以,高校教师知识结构的有机化是知识层次间要素循环更新,相互促进,不断发展,形成的一个线形增长,部分反馈,平面丰富的运动结构整体。以此实现学生智能结构的固化、优化,实现教、学双方智能的双向发展与流动。

建构高等教育教师有机化专业化知识结构培养平台

(一)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教育决策部门和执行部门应该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扶持和政策倾斜,要保证精于教育、志于教育、专于教育的一线教师拥有均等的发展机会,为其营造良好的发展空间。为教师专业化知识结构有机整合创设良好的政策环境和硬件条件。

有力的政策环境可以保证教师在更好的社会环境中进行教育工作,使其自我效能感有效的提高,并能保证教师能够在一个更为宽松的环境中获取更为丰富的背景知识。

(二)构建生动的教学环境

教师在课堂之外,应当在积极主动建构过程中注重知识的有机化整合,不是简单的搞研究创造新知,而是有意的实现知识在实践过程中的优化组合,使自身的知识系统能够发挥整体性的教育功能。

另外,教师应当注重其他学科的知识积累,就是要在丰富本体性知识(即专业知识)的基础知识之上,也要丰富背景知识,并且升华条件性知识。只有良好的背景知识才能使本体性知识有更好和更加合理的优化空间,同时借助条件性知识(即教育专业知识)发挥良好的教育功能。因此,教师知识结构不同要素的各自丰富为其整体性的丰富和整合提供了依据和动力。

同时教师在对学生的指导和教育中应用和优化自己的条件性知识,不断的丰富和拓展自己的本体性知识,其本身就是知识加工和有机化的过程。所以,优质地完成教育教学任务是促进教师知识结构有机化的根本途径。

(三)创设积极的发展空间

高等学校在鼓励教师专业创新的同时也要鼓励教育创新。教师应当在应用专业化知识结构进行教学的同时,积极反思,科学总结教学经验。并以此为据积极探索新时期高等教育发展新的教育规律、教育理论、教育模式和教育方法。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提供生动的实践素材。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专业化知识结构就被最大程度的综合化了,因为根据心理学的定义“创造是指最终产生新的有社会价值的成品的活动或过程,是解决问题的最高形式,”是人类在知识积累的基础上,有意识的改造自然的最高级社会活动。

积极开展教育教学研究是高校教师专业化知识结构有机化整合的有效手段,是教师实践知识获得丰富的具体表现。教师在利用条件性知识进行本体性知识教学过程中,获得实践知识的升华,意识阈限的满足,从而促进教师自觉进行有效的反思,整合教育过程中产生的新知识、新思想,并将其进一步转化为基础层中的背景性知识,以对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产生积极而广泛的指导作用。

(四)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

对教师的评价应由单一化评价向多元化评价转变,由单方面评价向多维度评价转变。也就是说,由单一的过程评价向过程和结果评价相结合转变,由学校评价向学校、教师、学生多维结合评价过渡。提升相关教学评价在教师评价中的权重,避免评价过程中将其边缘化或是形式化的状况。使那些有志于祖国教育事业的老师和那些有志于祖国科研事业的专家获得同样的认可。为教师提供自主整合知识结构的动力,变“要我教”为“我要教”,变被动教学为主动教育。这个外界因素是对整个教师的知识结构有机化过程实施整体性的影响。为构建高等教育教师有机化的专业化知识结构提供了必要的心理保障。

以轻松的心理状态,积极的心理动机为基础,以有力的政策环境为保障,以生动的教学环境为媒介,以积极的发展空间为动力,构建高等教育教师有机化专业化知识结构培养平台。

结语

丰富的理论知识篇8

关键词:激发;高中政治;教学;学习兴趣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7-0050-01

前言:高中政治多为理论知识,枯燥难懂,教师又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实施教学,增加了政治知识的枯燥程度,学生学习兴趣低,教学难度较大,教学效果普遍不佳,只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才能够产生较好的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

1.运用趣味性强形式多样的课前导入

趣味性强形式多样的课前导入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方式,高中政治枯燥难懂,学生学习兴趣低,学习效果差,通过有趣的课前导入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产生较好的学习效果,由此可见,运用趣味性强形式多样的课前导入能够激发学生政治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1]。以学习高中政治《收入与分配》为例,在上课前,教师可以采用讲述一个有趣的事例引出本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利用漫画导入课程引出本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通过搞笑视频作为课前导入等多种方式进行课前导入,以采用图片漫画形式导入本课为例,教师首先呈现一组漫画,家庭收入分配的差距,图片显示出一棵树下结了两个大苹果,一个苹果由两个人分,一个苹果由二十几个人分,表达出收入与分配的不均衡,引导学生思考,引出本节课所要学习的知识点,收入与分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由此可见,运用趣味性强,形式多样的课前导入具有重要的作用,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去。

2.丰富教学内容

丰富教学内容是激发学生政治学习兴趣的主要措施,通过丰富教学内容能够使学生接受新奇的、丰富的知识内容,降低知识的枯燥程度,使知识内容生动,形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1]。丰富教学内容需要做到以下几点,一增加实践活动,高中政治知识较为枯燥,理论性极强,学生学习兴趣低下,通过增加实践活动,能够使政治知识更加丰富有趣,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教师可以组织一些有趣的活动,在学习哲学唯心主义以及唯物主义时,可以围绕此主体开展辩论赛,使学生清楚了解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的区别,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辩论赛的形式也较为新颖,趣味性强,学生的学习兴趣较高。在学习投资选择,股票,基金,银行储蓄等知识点时可以组织学生开展社会调查,考察一下居民都倾向于哪种投资选择,研究产生此选择的原因,从而清楚了解股票,基金与银行储蓄的优点与缺点,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二引用时事政治材料以及生活中的事例,当前,媒体技术发达,通过网络,电视等多种渠道都可以了解时事政治,清楚我国的一些热点问题,在政治教学过程中引入时事政治材料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讨论热点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与观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并且以时事政治作为切入点,能够降低政治知识难度,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政治教学质量。引用生活事例实施政治教学是丰富教学内容,增加教学趣味性的有效方式,生活实例不仅能够方便学生理解,降低知识的难度,将枯燥的知识简单化,趣味化,还能够给予学生亲切感,引导学生思考探究,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由此可见,丰富教学内容是提高教学质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

3.采用创新型的教学方法

采用创新型教学方法是激发学生政治学习兴趣的主要措施,学生学习兴趣低下的主要原因是教学方法单一传统,学生机械记忆,被动接受知识内容,缺少学习的主动性,因而创新教学方法,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产生较好的教学效果[3]。创新型教学方法主要有多媒体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合作学习法以及情境教学法等教学方法,这些教学方法都具有较好的教学效果。以多媒体教学法为例,高中政治知识枯燥,学生学习压力大,首先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呈现与教学内容有关的小漫画,小短片缓解学生情绪,活跃学习氛围,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然后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扩充教学途径,为学生呈现丰富的教学内容,最后教师可以设计一些习题,实施巩固训练,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在剩余一些时间的情况下,还可以为学生播放一些时事政治视频,使学生对热点问题有一些了解,并可以组织全班同学一起讨论,各抒己见,拓展学生思维。由此可见,采用创新型的教学方法十分重要,是提升学生高中政治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

4.总结

综上所述,高中政治知识枯燥抽象,学习难度较大,学生学习兴趣不高,通过革新教学方法,丰富教学内容,采用形式多样的课前导入等方式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降低政治知识难度,提高高中知识教学质量。总之,研究激发高中政治教学中学生的学习兴趣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郑露敏.让学生在兴趣盎然中学习初中政治[J]. 才智. 2016(13)

[2] 蒋仁福.高中政治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J]. 考试周刊. 2014(A4)

上一篇:高一班级德育工作计划范文 下一篇:商业计划书的必备因素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