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口腔健康教育范文

时间:2024-03-26 17:48:48

小学口腔健康教育

小学口腔健康教育篇1

[摘要] 目的 探讨农村儿童口腔健康教育工作模式教育的效果。方法 随机抽取某农村小学6年级3个 班学生共150人,均为12岁,分为模式教育组、医生教育组和空白对照组各50人,通过教育前后问卷调查口腔健康 知识知晓情况和口腔健康行为形成情况比较教育效果。结果 口腔健康知识知晓情况和口腔健康行为形成情况 在教育前3组差异无显著性(F=1.03、1.54,P>0.05);教育前后比较,模式教育组和医生教育组差异有显著性 (t=9.38~24.14,P0.05);教育后,模式教育组 和医生教育组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F=116.56、40.78,q=10.12~19.41,P0.05)。结论 农村儿童口腔健康教育工作模式教育可使这项工 作有效、经济、广泛、持久开展,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我国农村儿童口腔卫生状况.

[关键词] 农村人口;儿童;口腔;健康教育;工作模式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work mode on oral health education in children inhabiting in rural area.

Methods This study enrolled 150 children of 12 years old of grade 6, three classes, from a rural primary school, who were equally randomized to three groups as: mode education (ME) group, doctor-education (DG) group and blank-control (BC) group. The ef- fectiveness of education was evaluated through a comparison of understanding of knowledge of oral health and formation of oral health behaviour between before and after the education via a questionnaire. Results Before education, there were no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three groups in terms of awareness of oral health and oral health behaviour (F=1.03,1.54;P>0.05). A comparison between before and after education, the difference of ME and DG group was significant (t=9.38-24.14,P0.05). After education,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ME, DE and BC groups were signif- icant (F=116.56,40.78;q=10.12-19.41;P0.05). Conclusion The mode education for oral health enables this program to be developed effectively, eco- nomically, extensively, and enduringly, which will fundamentally change the appearance of dental hygiene of rural children in our country.

[KEY WORDS] rural population; child; mouth; health education; work mode

由于我国农村人口众多,经济文化资源有限,长 期以来没有规范有效的儿童口腔健康教育工作模 式,使口腔健康教育工作无法持续开展,造成农村儿 童口腔保健知识匮乏,口腔健康状况不容乐观。针 对这一情况,本课题组总结多年农村儿童口腔健康 教育工作经验并结合农村实际情况,研发了一套农 村儿童口腔健康教育工作模式,这套模式的特点就 是将一套成熟的口腔健康教育工作方法交由幼儿 园、学校老师,替代医生完成口腔健康教育工作,使 这项工作可以科学、有效、长期、广泛开展,逐渐形成 规范的教育模式。本研究对这套模式实际应用效果 进行科学评估,为其推广应用提供实际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随机抽取某农村小学6年级3个班学生共150 人,均为12岁,分为模式教育组、医生教育组和空白 对照组各50人。模式教育组教师参加过由当地教 体局组织专业医生举办的农村儿童口腔健康教育工 作培训.

1.2 口腔健康教育工作内容 本模式健康教育教材针对教育对象实际情况分 为3~5岁、6~11岁、12~18岁3种版本,分别制作 了教育幻灯、手册、展板、教案等材料,本研究使用 12~18岁版本。其教育内容如下。①口腔生理知 识:牙齿的解剖构造、恒牙介绍、口腔健康标准;②口 腔疾病危害、治疗知识:龋病、牙周病、牙列畸形的病 因、危害及治疗知识;③口腔疾病预防知识:刷牙方 法,牙刷的选择,含氟牙膏的使用,牙线的使用,窝沟 封闭,健康饮食及定期检查牙齿等知识;④儿童前牙 外伤的紧急处理知识.

1.3 口腔健康教育问卷调查 根据调查口腔健康知识知晓情况和口腔健康行 为养成情况设计调查问卷,问卷内容包括口腔保健 知识、态度和行为,学生在接受口腔健康教育前1 d 和教育后3个月用相同调查问卷测试.

1.4 统计分析 采用SPSS 10.0及PPMS 1.5[1]统计软件对结 果进行统计处理.

2 结果

2.1 口腔健康知识知晓情况 在口腔健康教育前,3组学生口腔健康知识知 晓情况比较差异无显著性(F=1.03,P>0.05)。教 育前后比较,模式教育组和医生教育组差异有显著 性(t=25.14、15.83,P0.05)。教育 后,模式教育组、医生教育组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差异 均有显著意义(F=116.56,q=19.41、17.90,P< 0.001),而模式教育组与医生教育组比较差异无显 著性(q=1.51,P>0.05)。见表1.

2.2 口腔健康行为养成情况 在口腔健康教育前,3组学生口腔健康行为养 成情况差异无显著性(F=1.54,P>0.05)。教育前 后比较,模式教育组和医生教育组差异有显著意义 (t=11.30、9.38,P0.05)。教育后,模 式教育组、医生教育组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 显著性(F=40.78,q=11.94、10.12,P0.05)。见表1.

3 讨

论 口腔健康教育作为健康教育的一个分支,是以 教育的手段向人们传授口腔卫生保健知识与技术, 促使人们主动采取有益于口腔健康的行为,是实现 人人参与并享有口腔卫生保健的根本途径,也是口 腔预防保健工作的重点内容之一[2]。通过口腔健康 教育,增加了人们的口腔保健知识,同时口腔保健意 识也会相应提高。在本研究中,模式教育组和医生 教育组在教育后无论是口腔健康知识知晓率还是口

表1 口腔健康知晓情况及健康行为形成情况比较 (n=50,-x±s) 组别时间知识知晓率(χ/%)行为形成正确率(χ/%) 空白对照组教育前23.25±16.94 19.25±16.60 教育后23.50±16.68 20.25±16.51 医生教育组教育前25.25±16.27 18.25±14.77 教育后 73.75±24.12*# 52.25±24.83*# 模式教育组教育前20.50±16.51 14.50±10.81 教育后 78.00±17.96*# 58.00±24.71*#

与同组教育前比较,*t=9.38~24.14,P

腔保健行为养成率都比教育前有了显著提高,证明 该模式可使口腔健康教育工作科学、有效的开展.

由于口腔健康教育是一项基本而持久的工作, 其内容丰富,手段多样,可以在临床、学校、社区等场 合,针对不同的对象,进行相应的健康教育[3]。与学 校融合的口腔健康教育可明显提高学生的口腔保健 知识[4]。小学时期是口腔健康观念与行为的养成 期,小学生接纳新事物的能力较强,在学校中学到的 口腔保健知识和技能对于成年后的口腔健康有显著 的意义[5]。本模式将口腔健康教育工作交由学校老 师完成,充分利用了学校的各项优势,解决了农村医 疗保健资源不足的问题,使这项工作能持久广泛地 开展.

本模式的研究突出针对我国农村现状,由于我 国广大农村教育资源不均衡,教育设施相对落后,所 以在模式研发过程中,不仅制作了多媒体教学系统, 也制作了简易展板,使这项工作能在各种教育条件 下实施。本研究结果显示,该模式的教育效果与专 业医生所达到的效果无显著性差异,这一结果为农 村儿童口腔健康教育工作模式奠定了理论基础.

2009年,我们在青岛周边农村实验推广这种模式, 通过当地教体局组织,对该区学校相关教师进行了 培训,在后来的调查结果表明,取得了很好的教育效 果。下一步我们将继续跟踪观察,以便更深入地研 究本模式教育的远期效果.

知-信-行理论认为,卫生保健知识和信息是建 立积极、正确的信念与态度,进而改变健康相关行为 的基础,而信念和态度则是行为改变的动力[6]。农 村儿童口腔健康教育工作已经被我国所重视,但是 这项工作要想达到理想的效果,创建一套行之有效 的工作模式尤为重要,我国现阶段没有这方面的报 道。本课题组通过农村儿童口腔健康教育模式的研 究,使这项工作有希望科学、有效、广泛、持续开展,作为农村儿童口腔 疾病预防工作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将对我国农 村儿童口腔健康水平的提高起到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周晓彬,纪新强,徐莉. PPMS 1.5统计软件的功能及其应用 [J].青岛大学医学院学报,2009,45(1):91-93.

[2]马涛.口腔预防保健[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3:13.

[3]王祥才,张展堂.山东省第二次口腔健康流行病学抽样调查 [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1:6.

[4] CHAPMAN A, COPESTAKE S J, DUNCAN K. An oral health education programme based on the National Curriculum [J].Int J Paediatr Dent,2006,16(1):40-44.

[5]卞金有.口腔预防医学[M]. 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1:491.

小学口腔健康教育篇2

健康教育是“以病人为中心”的整体护理的重要内容。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口腔门诊病人不仅仅是被动地接受治疗,他们更渴望了解口腔疾病的防治方法与和口腔常见疾病相关的健康教育,这就要求医护人员共同合作,有的放矢,满足病人和家属的要求。口腔疾病发生和严重程度与多种因素有关,包括人们的社会地位、经济状况、文化程度、居住地理环境、民族风俗等,而口腔健康教育起着重要作用。为了解口腔科门诊不同职业病人对健康教育需求内容和方式的现状,我们进行了调查,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取2007年5~8月在我院口腔门诊进行治疗的病人265例,包括学生、工人、知识分子、农民、商人和退休人员。纳入标准:①经过门诊治疗后的病人;②年龄7~82岁。排除标准:①病人不能配合或7岁以下;②交流沟通有障碍的病人;③不愿意参加调查的病人。

1.2 调查方法 采用自行设计的口腔门诊病人健康教育需求和教育方式调查问卷,对在门诊治疗期间的入选病人进行不记名问卷调查。较小年龄的儿童可由家长代为填写问卷。发放问卷265例,回收265例,回率收100%。

1.3 问卷设计 本调查问卷内容包括:①病人一般资料(性别、年龄、职业等)。②健康教育需求项目,包括口腔常见病、口腔致病因素、口腔致病环境、口腔保健方法、口腔病防治方法、口腔疾病对全身的影响以及心理辅导和帮助等方面的宣教内容。③健康教育方式,包括墙报、宣传小册子、影像资料及与医务人员交谈等宣教方式。

2 结果

2.1 不同职业患者对口腔健康教育需求的调查结果(多选) 见表1。

表1 不同职业患者对口腔健康教育需求的调查结果(略)

根据表1调查结果,在对健康教育内容需求方面,得出以下印象:①更多的病人对口腔疾病预防三阶段体系中的第二阶段内容关注,对第一阶段内容关注不足。这表明人们口腔健康意识中基础预防意识相对薄弱。②对“致病因素”健康教育需求方面,体现了文化程度、个人的经济状况与疾病的预防意识成正比。③对“口腔疾病对全身的影响”和“心理辅导和帮助”的健康教育需求明显少,这可能反映出我们在口腔健康宣教方面宣传力度不够,没有引起应有的关注。

2.2 不同职业患者选择口腔健康教育方式的调查结果(单选) 见表2。

表2 不同职业患者选择口腔健康教育方式的调查结果(略)

根据表2调查结果,在健康教育方式的选择方面,似有职业倾向性。学生更愿意选择“影像资料”,知识分子、商人、退休人员更喜欢“与医务人员交谈”,而农民选择“影像资料”较多,工人对“宣传小册子”选择最少。这可能与人们平时获取信息途径、社交方式有关。

3 对策

3.1 加强第一阶段口腔疾病预防教育 根据三阶段口腔疾病预防思路,在健康教育内容上加强对第一阶段预防口腔疾病的宣教力度,强调“一病多因,一因多病”的原理,养成良好的刷牙习惯,减少龋病、牙周病的发病率。加强口腔癌、牙颌不良等疾病的预防措施宣传。如口腔癌的预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一些不良习惯往往需要20年才会致病,长时间的吸烟、饮酒是重要因素,常年吃过烫和有明显刺激性食物也是致病因素之一[1]。预防牙颌畸形贯穿人体生长发育阶段,根据不同对象、不同时期进行相应的宣教,如哺乳方法、睡眠位置、吮吸和咬唇习惯、张口呼吸习惯、儿童膳食的硬度等。

3.2 针对不同群体,积极引导 制定针对不同职业人群的口腔健康教育内容宣教计划,如对学生群体着重放在龋病预防的宣教。在充分满足他们的需求的同时,做好积极的引导工作,加强对致病因素的宣教,传授消除或减少致病因素的方法,将他们的注意力引导到积极预防的层面上来。加强口腔疾病会对全身乃至心理造成影响的宣教,尤其是中老年人,使他们更重视口腔健康。

3.3 以人为本,健全健康教育方法 根据不同职业特点,实行多种口腔健康教育方式,使之喜闻乐见。对于学生、农民尽可能提供影像资料,对于商人、知识分子、退休人员尽可能地通过面对面或电话交谈方式宣教。形成多种宣教方式共存的模式。

口腔健康教育是健康教育的重要部分, 其目的是使人们认识到并能终生保持口腔健康。它是以教育的手段促使人们主动采取利于口腔健康的行为,以达到建立口腔健康行为的目的。事实证明通过开展口腔健康教育可以收到良好的效果[2]。人们对口腔健康教育内容和宣教方式的需求不是单一的,随着个人身体和社会状况的变化而有所改变,因此,口腔健康教育内容和方式要适时实用、有效才能达到良好效果。

参考文献

[1] 李刚.临床口腔预防医学[M].西安:世界图书出版西安公司,2000.

小学口腔健康教育篇3

中图分类号:R78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533(2015)10-0060-03

Exploration of the oral health education model for the middle-aged people in Shanghai rural area

WU Bingde, CAO Chunhua

(Zhuanghang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 Center of Fengxian District, Shanghai 201415,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appropriate oral health education model for the rural middle-aged people in Shanghai. Methods: With multistage stratified cluster sampling method, 2 villages were selected as an experiment group and 2 villages as a control group with 320 middle-aged people each. The oral health education was developed according to the traditional way for the control group. Combining with the pilot of the family doctor system, the model of the residents’ participation and interaction, the village committee coordination and the professional facilities linkage were adopted to carry out the oral health education for the experiment group. Before and after the intervention, the questionnaire survey was conducted. Results: After the intervention for 2 years, the awareness of the knowledge about the oral health in the experiment group increased from 41.25% to 76.18%, and its effect was bett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P

KEY WORDS rural; middle-aged people; oral health; health education

中国居民对口腔卫生的重视程度明显落后于发达国家,口腔卫生行为习惯距离《指南》推荐的标准仍存在巨大差距[1],口腔疾病的主要对策是预防和控制,而不是治疗[2]。社区口腔健康教育是对社区居民进行口腔健康知识宣教,以改善居民的口腔保健态度和行为,从而改善居民的口腔健康状况[3]。本研究结合家庭医生制度建设,对农村中年人群采取专业机构联动、村委协同、居民互动的模式开展口腔健康教育活动,并进行效果评价,以探索建立适合农村实际的社区口腔健康教育模式。

对象和方法

调查对象

本研究采用分层多级整群抽样方法,在庄行镇9个村委会中随机抽取潘垫村和新华村为试验组,芦泾村和杨楼村为对照组。对符合条件的35~59岁户籍人口按性别和年龄分别列表排序,以单纯随机抽样法在每个村抽取男性80名,女性80名,4个村共640名,其中试验组320名,对照组320名。

调查方法

以全国第三次口腔流行病普查问卷为基础,结合实际自行设计调查问卷,内容主要包括口腔健康知识、态度和行为。委托奉贤区牙病防治所组建专业人员,经统一培训后,入户进行干预前和干预后调查。

干预措施

对照组:按传统方式开展口腔健康教育,即通过乡村医生和村委干部每年发放2次健康教育宣传手册,在村卫生室张贴画报。试验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选派2名全科医师接受区牙病防治所口腔保健知识培训和考核,从2011年3月起,该2名全科医师结合家庭医生制服务,分别担任试验组所在2个村居民的家庭医生,签订家庭医生制服务协议,公开健康咨询电话,建立居民电子健康档案;2名家庭医生联合村委会干部根据试验对象居住地域、工作关系、邻里关系等因素,以每20名一组组成活动小组,并在每个小组中遴选一名身体健康、初中以上学历、有一定威望的人员作为组长,然后统一接受区牙病防治所口腔健康保健知识培训,内容包括口腔健康的重要性、牙周病和龋齿的病因与防治、正确的刷牙方法、定期检查口腔的重要性等,经考试合格颁发社区口腔健康教育志愿者证书;每季度,由村委会干部会同小组长召集小组成员开展1次活动,相互学习交流口腔卫生知识和口腔健康状况或开展口腔健康知识竞赛活动,家庭医生进行现场指导。两组均干预2年。

统计分析

数据录入电脑,采用Excel 2003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P

结果

基本情况

在干预后的调查中,试验组应答319名,失访1名(男性,急性心肌梗死死亡);对照组应答315名,失访5名,其中男性3名(2名外迁、1名高血压并发脑卒中入院),女性2名(外迁);试验组和对照组的失访率分别为0.31%和1.56%。

口腔保健知识知晓情况

从表1可见,干预前后试验组口腔健康保健知识知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0.37,P0.05);干预后,试验组口腔健康保健知识知晓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4.85,P

口腔健康保健态度

干预后,试验组认为口腔健康很重要的人数从67.19%增加至89.34%,认为一般性或不重要的都有所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6.28,P0.05)。干预后,试验组对口腔健康重要性持正确态度的构成比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6.19,P

口腔健康行为情况

干预后,试验组每天刷牙2次以上、横竖结合刷牙、使用含氟牙膏、选用软毛保健牙刷和饭后经常漱口的口腔健康保健行为都有明显提高(P0.05)。对照组的口腔健康保健行为大都有所提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试验组的口腔健康行为形成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2.13,P

讨论

干预后,试验组的口腔健康保健知识知晓率为76.18%,而对照组仅为47.62%(P

小学口腔健康教育篇4

关键词:儿童 健康教育 口腔保健

中图分类号:R2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04(c)-0229-01

龋病、牙周病、牙髓病等口腔疾病已经给儿童口腔健康及身心健康带来极大危害,世界卫生组织已把龋齿列为世界重点防治的三大疾病之一,并把口腔健康列为人体健康的十大标准之一[1]。在第三次全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调查中发现,5岁儿童乳牙疾病的患龋率为66.0%,有97%的龋齿未经治疗,12岁儿童恒牙龋病的患病率为 28.9%,表明我国儿童乳牙龋病患病率较高,接受治疗的却很少[2]。为改善我国儿童口腔健康状况,根据世界卫生组织指出的口腔健康标准,“牙清洁、无龋洞、无疼痛感,牙龈颜色正常、无出血现象。”提出加强健康教育在口腔保健中是一项重要的工作,有不少研究表明,正确的口腔健康教育在口腔保健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3]。为此,本文综述如下。

1 家庭教育

家长应该主动了解并掌握足够的口腔保健知识,家长的知识水平直接影响对儿童口腔保健的教育[4]。儿童在成长过程中,不同的牙齿发育阶段提倡使用不同的口腔保健方法,家长指导孩子养成保护牙齿的好习惯。孩子在牙齿萌出初期,晚上不要让孩子含奶瓶睡觉,或者尽早不让孩子使用奶瓶,避免孩子的乳牙刚萌出不久就龋坏。从3岁以后,家长要帮助孩子从小养成刷牙的好习惯,并教其正确的刷牙方法。家长要限制孩子甜食的摄入,多吃五谷杂粮,锻炼口腔的咀嚼能力,多吃蔬菜水果,增强身体免疫力,减少口腔疾病的发生[5]。家长也可以定期带孩子去口腔医院进行口腔健康检查,通过检查也能发现早期症状不明显,容易被忽视的口腔常见疾病,如龋病,发现后,即可将其控制或预防在萌芽状态。

2 学校教育

学校应积极开展学生的口腔健康教育,关注学生的口腔状况。在儿童进入学校学习后,尤其是进入的学校采取住校全封闭式的管理方式,学生的生活方式对口腔健康状况的影响更是大,学校应积极进行干涉引导和教育。在课余时间里,学校可以邀请口腔方面的专家做专题讲座,传授口腔保健知识,可以开展小班化论坛,面对面解决学生、老师关于自身的口腔问题,更正其对于口腔保健的常识性错误,可以搭配宣传单,宣传资料的发放,反复播放广播和视频,积极开展一些关于口腔知识的竞赛,进一步巩固知识。学校也可以对老师定期开展口腔健康教育教案培训,教授最新的口腔知识,介绍口腔保健的经验和方法,让老师能够在生活中发现学生的问题并进行一对一的解决[6]。

3 儿童本身

儿童本身对于保护口腔健康的意识和日常养成的习惯极大地决定了其口腔的状况。处于成长期的儿童,接受能力强,求知欲足,通过家长、学校的教育和自己的学习之后,口腔保健知识和行为大大增强,他们能自主选用小头软毛牙刷,每天刷两次牙,每次刷牙3 min,使用含氟牙膏,刷牙竖刷等,他们能够渐渐意识到经常吃甜食喝饮料对牙齿有害,多吃蔬菜水果、蛋白质对牙齿有益,锻炼身体能增强免疫力,避免一些口腔疾病的发生。一段时间后,自然而然就形成了良好的生活习惯。经过6个月的调查,儿童受教育后,其牙石检出率,患龋率显著降低,菌斑指数,龋齿数结构有明显改善[7]。在同辈中,会存在一种同龄人领导的潜在性影响,同龄人之间的学习速度甚快,没有心理障碍,孩子在互相学习的环境中,能更好得将口腔保健知识掌握好[8]。

4 医疗预防

在家长和孩子都意识到口腔保健的重要性后,通过窝沟封闭,免疫防龋,预防性树脂充填等方法可有效得预防儿童龋病的发生。(1)窝沟封闭。窝沟封闭是一种无痛、没有创伤、经济实惠、无副作用的防龋方法,不但能有效降低患龋率,还可以降低由龋而引发的各种并发症,节省因治疗龋齿而花费的时间和资源。窝沟封闭的最佳时机为牙齿完全萌出,且尚未发生龋坏时。也有研究证实了窝沟封闭对减少窝沟龋的发生是一种非常有效的防龋方法[9]。(2)预防性树脂充填。预防性树脂充填是仅去除窝沟处的病变牙釉质或牙本质,根据龋损的大小,采用酸蚀技术和树脂材料充填早期窝沟龋,并在牙合面上涂一层封闭剂,这是一种窝沟封闭与窝沟龋充填相结合的预防性措施。(3)免疫防龋。免疫防龋通过提高宿主的免疫防御能力及抑制口腔致龋菌群的作用打破四联因素并存的状态,从而降低龋病发生的可能性[10]。目前还在寻找适合的疫苗,有专家将一种转基因植物被动免疫自愿受试者,显示受试对象龋活性的明显下降,引起举世瞩目[11],这种方法将在未来带来深刻变化。

参考文献

[1] 冯奕文.健康教育对儿童口腔健康状况及其知识、行为的影响[J].实用预防医学,2008(5):1621-1623.

[2] 王国珍.991名10-15岁儿童龋病相关因素调查分析[D].吉林大学,2011.

[3] 彭彩燕.健康教育在儿童口腔保健中应用的初步探讨[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30):141-143.

[4] Saied-Moallemi Z., Virtanen J.I. Disparities in oral health of children in Tehran,Iran[M].2006(12):262-264 PMID:17164073.

[5] 闫华侠.探讨儿童龋齿的发病原因及其预防措施[J].中国医药指南,2011,9(14)192-193.

[6] 徐玮.上海市3岁和6岁儿童口腔健康_危险因素及干预策略研究[D].复旦大学,2012.

[7] J.Appl.Oral Sci. The Efficacy of the Interventional Health Education Program for Oral Health Improvement in School Children[J].Serbian Dental Journal,2012,11(59):27-31.

[8] 刘美娟.青少年的“同龄人”交往和群体心理[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1990(4):57-62.

[9] 零月丽.窝沟封闭防龋疗效观察[J].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11,33(6):804-805.

[10] 樊明文.关于免疫防龋[J].中华口腔医学杂志,2006,41(5):279-281.

小学口腔健康教育篇5

【摘要】目的 探讨健康教育和免疫调节剂羧甲淀粉钠溶液在预防0-6岁儿童口腔炎复发中的临床效果。方法 以治愈的56例口腔炎儿童为研究对象,进行追踪、随访,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未遵医嘱定期复查和接受口腔健康教育。实验组有遵医嘱进行定期复查和接受口腔健康教育,并给予羧甲淀粉钠溶液口服调节免疫力。对比两组儿童的复发率。结果半年复发率对照组为23.1%,实验组为0,临床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 羧甲淀粉钠溶液免疫调节结合健康教育,对儿童口腔炎复发的预防,有显著成效,大大降低复发率,值得临床应用与推广。

【关键词】 口腔炎;健康教育;免疫调节剂;羧甲淀粉钠;远期疗效

口腔炎是儿童口腔疾病中的常见病之一,是口腔黏膜的炎症,可波及颊黏膜、舌、齿龊、上腭等处,患儿会出现疼痛、哭闹、流涎、食欲减退等症状。引起口腔炎的主要病菌有细菌、病毒及真菌,因受伤感染或全身抵抗力下降而诱发。而经过追踪、随访发现,口腔炎在儿童时期极易复发,其复发原因多为对患儿口腔健康教育不足、免疫力低下。为此,我院对儿童口腔炎患儿治愈后进行定期追踪,采用健康教育和口服免疫调节剂调节免疫力预防复发,效果较好,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我院2011年6月至2011年12月曾因患口腔炎在我院治愈的56患儿,其中男32例,女24例。患儿最小年龄6个月,最大年龄6岁,平均3.8岁。将患儿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其中实验组30例,对照组26例,两组患儿在年龄、性别、身体一般状况等无显著性差异,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根据患儿家长遵医行为,制定观察方案。其中对照组的患儿家长遵医行为不良,没有遵医嘱定期回院复诊,治愈后没有坚持复诊,不系统接受健康教育和口服羧甲淀粉钠溶液调节免疫力;实验组的患儿家长遵医行为好,治愈后能遵医嘱定期回院复诊,系统接受口腔健康教育和口服羧甲淀粉钠溶液调节免疫力,服法:6个月~1岁1~3ml/次,1~4岁7 ml/次,4~7岁10 ml/次,7~14岁15 ml/次,3次/天,连服3个月。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儿指标包括:①家长的满意度和遵医行为。②家长对患儿口腔健康教育的接受程度。③复发的情况。④药物的不良反应。

2 结果

实验组半年内复发率为0,明显低于对照组(23.1%),P<0.01;实验组家长遵医行为好,对治疗效果满意度高,能自觉对患儿进行正确的口腔卫生护理及口腔保健;口服羧甲淀粉钠溶液无明显不良反应。实验组的患儿机体抵抗力明显好转,复发率明显降低。

3 讨论

口腔炎是小儿的常见疾病,其发病原因多样,症状也不同,但无论是哪种口腔炎,其共同的临床症状都表现为流涎、食欲不振,口腔粘膜潮红、口腔疼痛等。全身症状轻重不一,多有发热、烦躁、食欲减退或因局部疼痛而不能进食,且容易复发,这不但给患儿身心健康带来巨大的影响,还给整个家底带来无比的痛苦和无奈。

为此,我院在治疗小儿口腔炎取得良好疗效的同时,也非常注重小儿口腔炎的预防,对在我院诊治的患儿,治愈后仍坚持追踪、随访,开展口腔健康教育,并调节患儿免疫力,可以有效预防口腔炎,降低复发率。在健康教育中,个体的口腔健康行为直接影响到个体的口腔健康状况。而个体的口腔健康行为受个体因素、家庭因素和社会因素等的影响。个体因素主要表现为患儿的机体免疫力;家庭因素则主要表现为家长的遵医行为和对患儿的口腔保健和口腔护理中。所以,只有深刻认识口腔健康行为的各种影响因素,加强健康指导和提高患儿的机体免疫力,才能从根源上预防小儿口腔炎的复发。

羧甲淀粉钠溶液是免疫调节药,可以刺激机体的免疫功能,能对消化道粘膜起到较强的覆盖能力,与粘膜糖蛋白结合,形成保护膜。其分解产生的氧化性游离酸,能减轻消化酶等损伤物质,对溃疡表面的病菌起到很好的杀灭和抑制作用。这两种方法相结合,不但能提高临床效果,还能得到患儿的免疫力,显著降低患儿的复发率,与未用此方法的对照组相比,P<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综上所述,免疫调节剂羧甲淀粉钠溶液不但用于治疗口腔炎是安全、有效的,用于预防口腔炎的复发也是效果显著的。通过对患儿的追踪、随访,增强了家长的遵医行为和对医院的信赖,有效提高了医疗的满意度,有效地促进医患关系,在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之间都收到了很好的成效,值得临床应用与推广。

参考文献

[1] 石海燕,0-6岁儿童口腔炎健康教育及免疫调节剂治疗效果评价[J],当化医学,2011年16期。

[2] 石美珠,羧甲淀粉钠溶液联合健康指导治疗小儿复发性口腔炎的临床分析[J],中国医药指导,2010年33期。

[3] 曹阳红,口腔健康行为的影响因素[J],中外医疗,2011年03期。

小学口腔健康教育篇6

关键词:口腔;健康;教育;本科生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02-0200-02

21世纪是人口老龄化的时代,我国已进入老龄社会,成为目前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1]。与口腔健康相关的问题日益显著。口腔疾患在人的一生中不断积累,到老年期达到高峰期。据2005年第三次全国口腔健康流行病调查结果[2],全中国65―74岁的老年人患龋率是98.4%,龋均是14.65,牙周健康率是14.1%,根龋患病率是63.6%,龋均是2.74,牙龈出血的检出率是68.0%,附着丧失达4mm检出率是71.3%,牙周袋检出率是52.2%,牙齿缺失率是86.1%,平均存留牙数是20.97,义齿修复率是42.6%,恶性肿瘤的检出率是30/10万,口腔黏膜异常的检出率是7965/10万,中国的老人患龋率有上升的趋势,口腔的健康状况差,牙齿缺失的状况较普遍。同时由于老年人对口腔保健知识的知晓情况差[3],而且老年人唾液的分泌量变少,对口腔卫生清洁不重视,记忆力退化,行动缓慢,动作准确性相对较差,难以保证口腔清洁效果,而口腔的健康在提高生活质量和延长寿命两个方面有重要作用[4],因此对老年人进行口腔健康教育势在必行。而这一责任由本科生承担。

通过对口腔行为习惯的改变研究,有学者发现口腔健康意识与口腔卫生的常识不可能直接形成健康行为。口腔健康意识与口腔卫生常识的不断积累,当它们增长到一定的量时,健康行为才会逐渐形成[5]。如果想要改变老人行为,使其养成良好生活方式与卫生习惯,适应健康、科学、文明的生活的方式,最终提高老年人自己的护理能力。首先我们就要通过专项教育,让老人能够认识到,不正确的口腔行为会引起龋齿、牙周疾病等病患,同时还会危害老人身体健康,更甚者还可能引起肾、心等其他疾病。所以对老人进行口腔的保健知识指导和教育,以增加他们的口腔健康的保健知识,并且增强他们的口腔保健理念,最终形成其自己护理的能力,所有这些是提高和保证老人的生活质量的重要措施。面对老年人,进行口腔健康的教育和指导,可以传授口腔的健康知识,提高老年人口腔的自身保健的能力和意识,建立正确口腔保健的观念,最后养成有利于口腔健康的卫生习惯和生活方式[6]。健康教育内容和方式可直接影响着健康教育的效果。本科生应掌握以下内容:

1.口腔健康教育的内容:包括坚决破除“人老掉牙”旧观念,树立起“牙龄可与年龄同在”的新观念。龋病和牙周病是威胁老年人口腔健康的主要病患,众所周知,菌斑是导致龋病和牙周病的直接原因[7],良好的口腔卫生行为有助于去除菌斑,可有效地保障老年人的口腔健康[8]。了解并掌握龋病、牙周病的症状及其预防的方法,保持口腔的卫生,形成饭后漱口和刷牙的良好习惯,最重要的是饭后刷牙,睡前不再进食,掌握刷牙的正确方法及牙刷、牙膏的选择;摒弃不正确的刷牙的方法,避免不正确的刷牙的方法导致的牙体损伤,宜选用老年型保健牙刷以及含氟牙膏;了解牙齿敏感症产生的原因及预防方法;了解牙线、牙签的使用方法;坚持合理饮食;戒烟戒酒,细嚼慢咽,多吃蔬菜类食品,少吃糖类,老人可以多喝茶,因为茶叶中含有微量元素如氟、锡和锶等以及多酚类物质,它们可以有效地抑制老年人口腔内的变型链球菌的致龋作用。当发觉口腔有肿瘤或病变时,一定要及时到医院就诊。使老年人了解到缺牙后及时作义齿,知道义齿修复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义齿如有不适,应及时到医院重做或修改;应鼓励老人每一年至少做1次口腔专业检查,如果发现了口腔的疾病,就应到正规医院进行专业检查和治疗。那些生活不能够自理的老年人,可以对他们的陪护人员进行口腔健康知识的教育和指导,比如按时利用生理盐水浸泡的棉球清洁口腔及牙齿,可以保持较好的口腔卫生,并且预防龋齿、牙周病和黏膜病。

2.口腔健康教育的方式:包括课堂教育或文字资料及多媒体的形式。(1)课堂教育。课堂教育是一门高超的语言艺术,是一种较快的知识传播方式。它要求宣教者有较高的知识素质,“欲给人一勺,先要有一桶”,具有丰富知识才能解疑释惑,说理深刻,进行有说服力的知识灌输。同时宣教者要有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要力求做到:语言准确恰当,言之有理,言之有序,言之有效;宣教者要有娴熟掌握和运用语言的基本功,吐字清晰,声音洪亮,力求将口腔保健知识正确,有效地传递给老年人。(2)文字资料。制作健康教育文字资料时,应注意科学性、实用性、时效性、可读性、趣味性等,同时内容不宜过多,重要的内容应放在前面,使用简单通俗的词语,避免医学术语,医学术语经常会导致老人无法接受或错误理解晦涩的医学专业知识,结果其依从性会下降,不能达到健康教育的最初目的。尤其是医学的英文缩写,如果不能找到其他的中文词汇代替,就必须解释它的含义,尽量使用短句和短段落,一句话表达一个主要意思。重点内容可用条目的形式列出,便于读者记忆。同时可辅以图片。(3)多媒体。多媒体利用动画演示、图片和文字解说,集合了教、视、听、学于一体,使得医学专业知识由枯燥变生动。利用多媒体的形式来进行健康教育,这是帮助老人促进健康的良好形式。而且由于老人大多健忘,可以把健康教育的内容制作成光盘,或者上传到网络上,共享健康教育的资源,并可利用其向老人多次进行健康的教育,将老人对口腔的卫生知识的需求从被动接受转变成主动索取,这可保证健康教育的持续性。多媒体保证了健康教育内容、时间、效果的落实,同时可化解人力资源缺乏的矛盾,减轻进行健康教育人员的负担。利用多媒体进行口腔健康的教育,能使老人真正了解口腔保健的知识,可以与老人进行有效的沟通,并建立起融洽的关系,又可增强老人自我口腔保健的能力和意识,对老人口腔健康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老年人是社会中的弱势群体,因此需要本科生掌握以上知识,加强老人的口腔保健,可提高老人生活质量,维持老人正常生理的功能,并且老人所在社区也可针对老人的空闲时间和比较大众的问题,及时开展口腔健康的教育活动,去除旧的错的观念,提高老人自己的口腔保健意识,按时进行口腔健康专业检查,立争达到早发现,早治疗。最终建立家庭健康干预,加强社区管理,建立巡医队,鼓励社会资金创办养老机构,建立一个口腔科完整、多方位、贯穿生命历程的多层次的保障体系,以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刘国慧,郑衍亮,徐霞.社区老年人口腔健康认知行为及影响因素[J].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2012,21(5):450-2.

[2]齐小秋.第三次全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调查报告[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7.

[3]秦立芳,李济功,吴血林,王军荣.老年人口腔健康行为对口腔常见疾病发病率的影响[J].口腔医学,2013,33(8):546-7.

[4]Rowan SD,DiBurro M,Westbrook S,et al. Prevalence of HPV associated oropharyngeal cancer among south Texans[J].Tex Dent J,2014,131(5):376-381.

[5]傅兆红.口腔健康教育及必要措施干预对老年人口腔保健KAP的影响[J].全科口腔医学杂志,2015,2(2):25-6.

[6]杨宁,胡明,王曦,汪小彤,刘卫红.多龋和无龋者唾液变形链球菌及菌斑指数的检测[J].口腔医学,2013,33(6):392-4.

[7]余太平.早期牙菌斑控制在2型糖尿病患者牙周病防治中的意义[J].四川医学,2013,34(12):1833-4.

[8]邱百灵,常金兰,何涛,贺艳焱,李昕,吉宁,孙丽丽,韩南银.新型亚锡-氟化钠牙膏和交叉刷毛牙刷减轻牙龈炎和清除牙菌斑效果研究[J].实用口腔医学杂志,2015,31(6):821-4.

Discussion on the Education and Teaching of Oral Health in Undergraduates

LI Ya-dong

(Department of oral and maxillofacial surgery,The Fri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Chongqing Medical University,Chongqing 400016,China)

Abstract:China is a country of the most number of aged population in the world. The elderly oral disease prevalence rate is higher,and their oral health awareness is poor. The oral health education is to improve the elderly oral health knowledge,the oral health status and the quality of life of older persons.

小学口腔健康教育篇7

关键词 学龄前儿童;刷牙行为;保健干预

龋齿也称虫牙、蛀牙,是儿童口腔常见病,是细菌性疾病,可以继发牙髓炎和根尖周炎,甚至能引起牙槽骨和颌骨炎症。龋齿疼痛对儿童进食产生不良影响,如果不及时给予治疗,形成龋洞,终至牙冠完全破坏消失,对恒牙生长产生不利的影响,同时也影响儿童的发音及容貌,对儿童身心健康产生一定的危害。漱口、刷牙是预防龋齿最有效、最简单的方法,同时也对口腔卫生的保持发挥重要的作用。为掌握学龄前儿童刷牙行为现状,提高儿童口腔卫生保健水平,更好地开展口腔保健干预,笔者于2013年1月随机选取本社区某幼儿园3岁儿童62例,采用《学龄前儿童刷牙行为调查问卷》进行调查,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研究对象:在本社区某幼儿园中,随机选取3岁儿童62例,男33例,女29例。

工具:根据李秋忠设计的儿童口腔健康调查问卷,对其条目进行筛选和修订,制成新的《学龄前儿童刷牙行为调查问卷》,修订后的问卷Cronbach's α为0.8068,重测信度0.87。内容包括:每天刷牙次数>2次,选择竖刷,持续时间>3min,选择保健牙刷,选择2~3个月更换1次牙刷,有无饭后漱口的习惯,父母有无参与孩子刷牙等7个条目,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是”或“否”。

资料收集方法:对62例儿童进行问卷测评,由健康教育小组人员一对一指导家长填写。发放问卷62份,有效问卷62份,回收率100%。

结果

62例学龄前儿童刷牙行为情况,见表1。

讨论

学龄前儿童刷牙行为与其口腔卫生知识的掌握密切相关。刷牙和漱口是口腔保健中最基本的行为,刷牙可以对牙菌斑进行有效的祛除,漱口能够对食物碎屑给予及时有效的清除。通过刷牙和漱口的方法,能够有效预防及减少龋齿的发生,进而预防牙周病。学龄前儿童口腔健康知识的知晓率很低,自理能力也较差,缺乏口腔卫生自我保健意识。本研究结果显示,有38.71%的儿童坚持每天清洁牙齿2次,37.09%儿童坚持每天清洁牙齿1次,有3.23%的儿童从未刷过牙。可见多数儿童未养成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而早晚刷牙对预防龋齿起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儿童刷牙方法和刷牙时间及其所使用的牙刷不符合要求,这也会直接影响幼儿口腔卫生保健的效果。本调查发现,62例儿童中刷牙正确率也不尽如人意,仅56.45%的儿童刷牙方法正确,19.35%的儿童刷牙时间达不到3min,使用保健牙刷和选择2~3个月更换1次牙刷这2项指标分别达到93.55%、66.13%。应该对儿童加强指导口腔卫生的相关保健知识,开展健康教育,指导儿童掌握正确的刷牙方法,帮助其建立良好的卫生习惯,提高儿童的口腔自我保健意识。

学龄前儿童刷牙行为与家长的口腔保健意识相关。由于家长的口腔保健意识相对薄弱,不能对儿童起到监督指导的作用,从而导致儿童存在不良的口腔卫生习惯。本研究结果发现,82.26%的孩子清洁牙齿时缺少家长监督,家长自身也存在不良口腔卫生习惯,说明家长对口腔卫生保健不够关注。口腔卫生习惯养成的最佳时期是幼儿期,但是由于幼儿年龄较小,无法自觉主动地养成良好的口腔卫生行为,此时就有赖于家长的教育与监督,孩子具有很强的模仿性、可塑性,家长必须以身作则,用自己正确的言行来影响孩子,让孩子在生活的点滴中形成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为了提高家长的口腔卫生保健意识,社区应积极开展相关健康教育,使他们意识到保护牙齿应从儿童做起,帮助孩子建立良好的口腔卫生行为。

积极开展口腔保健教育,宣传其重要性。龋病是由牙菌斑引起的,预防龋病的有效措施是对牙菌斑进行有效的清除,其中自我口腔保健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林靖雯等发现,2岁儿童就可能发生龋齿,而且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其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在龋病的预防中,4岁以前是其中重要的时期,3岁以前开始刷牙发挥了一定的预防作用。应加强儿童口腔健康教育,提高其口腔保健意识,培养儿童自觉养成早晚刷牙、饭后漱口的良好习惯。让儿童从小建立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能够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

针对学龄前儿童生理心理特点,设计适宜的教育培训内容及形式,定期开展口腔卫生保健知识教育培训。每次培训时间应宜短,形式可采用小讲座、观看口腔知识动画片及漫画、刷牙模拟训练等,指导儿童掌握正确的刷牙方法。要让儿童了解不正确的刷牙,不仅不能对牙齿起到清洁的作用,而且还可能对牙龈造成损伤,导致牙龈萎缩,牙齿形成楔状缺损。正确刷牙的基本原则:操作简单,容易掌握,清洁效果佳,对牙齿及牙周组织无损伤。鉴于学龄前儿童接受能力,选择比较容易学习的旋转刷牙法(ROLL刷牙法),并且应一对一,手把手指导儿童学习。家长应为儿童选择适合儿童年龄大小特点的保健牙刷,刷牙的次数为早晚各1次,进食后漱口应每次2~3min。可以设计一些卡通口腔卫生保健知识的宣传册,开展口腔卫生保健知识有奖竞猜、儿童刷牙竞赛等活动,让孩子在快乐中学习。

整合医院、幼儿园及家庭资源,帮助学龄前儿童养成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社区医院应该加强口腔卫生保健知识的健康教育,通过各种形式开展口腔健康的宣教,向儿童及家长推广正确的口腔清洁方式。定期对幼师及家长开办口腔保健课堂,让老师和家长对幼儿的口腔健康引起重视,一起监督和指导幼儿培养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提高幼儿的口腔自我保健意识,从而改善幼儿口腔卫生。家庭是儿童重要的生活场所,家庭对儿童生活习惯的培养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家长应该对学龄前儿童进行耐心的指导和教育,培养他们对刷牙的兴趣,监督指导他们进行正确刷牙的方式,提高儿童刷牙的依从性。通过家庭、学校、社区医院三方共同努力,培养学龄前儿童养成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改善口腔卫生,并且能够促使幼儿建立良好的口腔健康行为。

小学口腔健康教育篇8

【关键词】 龋齿;牙龈出血;牙石;儿童

【中图分类号】 R 788+.1 R 780.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9817(2008)11-1008-02

为了解安徽省12岁年龄组儿童口腔的龋病患病状况、口腔卫生状况,实现《安徽省口腔卫生保健工作规划(2004-2010年)》提出的目标,促进中小学生口腔卫生保健事业的发展,笔者进行了此项研究。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按照第3次全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抽样调查方案,采用多阶段分层等容量随机抽样方法,在安徽省范围内,城乡按照GDP水平(大中小城市)兼顾南北地理区划,在2市(合肥市、芜湖市)4县(蒙城县、枞阳县、颍上县、含山县)的36个居委会(村)调查点进行。在相关街道的居委会/村庄进行了随机抽样,选中的居委会/村庄作为调查点。每个调查点随机抽取12岁儿童22名,男、女各半。共抽取794名,其中男生396名,女生398名。

1.2 方法

1.2.1 调查方法 口腔健康临床检查是在同样光源、同样便携式牙椅及参加过专门培训的同一检查员的条件下,对12岁儿童按照同样的调查要求检查牙齿的冠部龋损和牙龈出血及牙石情况,记录员记录检查结果。按城乡和性别分别随机抽取55%的受检者433名进行口腔健康问卷调查,由学校教师和问卷调查员共同组织,在教室统一说明,集体自填答案的方式收集数据。内容重点是口腔健康知识的掌握是否正确,口腔卫生行为现状及自我感觉到的口腔健康问题等。

1.2.2 质量控制 调查前各流调目标市、县卫生局成立流调领导组,并确定1名有卫生行政及基层工作经验的专职联络员,协调相关街道、居委会、学校等单位,做好流调对象的具体安排、物资器械准备等工作。成立技术组织,由全国第3次口腔流调技术组统一培训技术人员,统一龋病、牙周疾病诊断标准[1],进行龋病标准一致性检验,K值检验超过0.8者作为检查者,调查中期再由全国技术组专家进行一次标准一致性检验。为保证调查结果的真实性和可靠性,每天资料由现场技术负责人收集、核查、验收。

1.3 统计分析 采用SPSS 12.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恒牙龋患病情况 在受调查的12岁组儿童中,恒牙患龋率为19.3%,男、女儿童分别为16.7%和21.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441,P=0.064)。人均恒牙龋(D)失(M)补(F)牙数(龋均DMF)为(0.3±0.7),男、女儿童分别为(0.2±0.6)和(0.4±0.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2.357,P=0.019)。

2.2 牙龈出血及牙石情况 12岁组儿童口腔内的牙龈出血率为43.7%,人均牙龈出血牙数为1.2,人均牙石牙数为3.4,男、女儿童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见表1。

2.3 口腔健康知识和行为情况 12岁组儿童对口腔健康知识的掌握正确率较高,城、乡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每天刷牙次数方面,城、乡儿童之间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3。

3 讨论

研究发现,12岁组儿童的龋均和患龋率均有明显下降趋势[2]。要继续提倡正确的刷牙方法,养成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完全依靠口腔专业人员来进行口腔健康教育是不够的,有研究表明,受试者在接受健康教育一段时间后,会逐渐淡忘所学知识, 并恢复到以前的行为习惯[3]。要把口腔卫生知识教育纳入公共卫生健康教育体系,推动全社会尤其是家庭和学校的广泛参与。提倡对儿童、青少年开展每年1次的口腔健康检查,预防和减少口腔疾病的发生。

龋病、牙周病的防治关键是要在中小学校开展口腔健康服务和口腔健康教育,在学校中学到的口腔保健知识和技能对于成年后的口腔健康有显著的意义[4]。要提供龋病的早期充填、洁治等保健服务,积极推广窝沟封闭、非创伤性修复等防治适宜技术。

4 参考文献

[1] 第三次全国口腔健康流调技术组.第三次全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抽样调查方案.2005:28.

[2] 韩晓兰,颜雨春,蒋勇,等.安徽省口腔健康状况及行为分析.现代口腔医学杂志,2003,17(6):553-554.

[3] FISHWICK MR, ASHLEY FP, WILSON RF. Can a workplace preventive programme affect periodontal health. British Dental J, 1998,184(6):290-293.

[4] 卞金有,主编.口腔预防医学.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212,491.

上一篇:卷积神经网络概念范文 下一篇:传统教育理念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