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报告制度范文

时间:2024-03-21 18:07:11

环境报告制度

环境报告制度篇1

关键词:政府会计环境 政府年度财务报告制度

一、引言

近年来,国外政府会计一系列改革引起了全球会计界的广泛关注。在有关部门和机构的大力推动下,我国政府会计研究也取得了较丰富的成果。“十一五”规划以来,政府一直都在提政府会计改革,其核心就是政府年度财务报告制度的建立。社会公众对政府年度财务报告关注度日趋提高,财政部的相关部门也一直在做着积极的探索。自2010年全国“两会”起,公众对出台政府年度财务报告制度的热议就一直在持续升温。2010年7月底召开的全国财政厅(局)长座谈会上,财政部部长谢旭人又一次提及“研究构建政府会计准则和制度体系,建立政府年度财务报告制度”,让这一话题再次成为社会关注焦点。可见,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政府年度财务报告制度势在必行。笔者认为,政府会计是特定环境下的产物,研究政府会计、构建政府年度财务报告制度,离不开对政府会计环境的考量。美国会计学家杰佛里•S•阿潘和李•H•瑞得堡就曾指出,“在分析一个国家的会计制度时,必须考虑所有的环境因素”。本文正是基于对当前我国政府会计环境的分析,讨论其与政府年度财务报告制度的内在联系,最后指出建立政府年度财务报告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期望能对我国政府会计改革进展有所帮助。

二、我国政府会计环境现状

政府会计环境作用于会计实践,影响着政府会计改革发展的方向。早期英美关于政府会计改革的研究中,众多学者一直在努力探索政府会计环境因素与政府会计改革之间的关系。德国的Lüder教授在这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他结合行为理论和政治经济学理论,综合考虑各种环境因素对政府会计改革的影响,建立了政府会计环境评估模型。李建发通过政府会计的历史沿革,对比中外政府会计,提出了政府会计的环境性前提与规范性前提概念。对于政府会计环境范畴的理解,不同的学者持有不同的观点。本文基于研究需要,将政府会计环境划分为国内环境和国际环境两大类。

(一)国内环境

在政府会计领域,政治因素是会计改革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政治管理体制和政治态度往往决定了政府会计改革发展的目标和方向。集权制国家政治管理体制下,政府对经济活动干预较多,会计往往作为国家经济管理工具,会计职能导向为满足国家宏观经济管理需要;而非集权制国家,国家对经济干预较少,会计职业化较发达,较多体现为独立性和市场化。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经历了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政治体制也在经历从高度集权向社会主义民主的转变。

法律因素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政府会计的存在。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 整个会计活动过程都要受到会计法律的规范和制约。在成文法系国家,会计规范往往是法律或法规的一部分。比如,法国、德国的法律体系属于以成文法为特征的欧洲大陆法系,其政府会计原则受法律的影响既广且深,关于政府会计和报告的规定,在法律中制定有详细的规则。与成文法系国家不同的是,习惯法的国家(比如英国和美国)一般不通过立法对政府会计原则做具体规定,即使某些法律涉及到对政府会计的要求,也只是原则性的规定。政府会计原则一般由会计职业团体或各有关方面联合组成的专门机构主持制定。我国《预算法》仅对政府预算作了相关规定,《会计法》则对会计核算、监督、机构设置、法律责任等方面进行了总体性的原则规定,而且主要是针对企、事业单位。除此之外,没有任何针对政府会计的法律规定。

经济因素是影响政府会计发展的核心因素,它包括一个国家所有制结构、经济管理体制、经济发展水平等。改革开放后,我国从公有制经济发展成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经济水平已突飞猛进,近来更是超越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

文化、教育、科技等因素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政府会计改革进程。

(二)国际环境

截至目前,已有超过半数的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成员国在其政府会计中不同程度地引入了应计制会计核算基础。新西兰、澳大利亚等国已经实施了完全应计制的政府会计和预算,美、英等国建立了一套以修正的应计制为基础的政府会计规范体系。而且,许多发展中国家也正在改革自身的政府会计,准备向应计制政府会计过渡。这些政府机构旨在通过实施改革,建立符合新公共管理要求的新型政府会计模式,为提高政府财务信息质量、增强财政透明度,最终提升政府的工作效率和社会公信度创造有利条件。针对政府财务报告制度的改革,国外无一例外地将公众作为主要的信息使用者,认为政府财务报告主要是为了报告和解除政府对公众的受托责任。

三、政府会计环境与政府年度财务报告制度关系辨析

前文对我国政府会计环境作了简要分析,笔者认为,政府会计环境是政府年度财务报告制度推出的土壤,与政府年度财务报告制度构建密不可分。

(一)政治管理体制改革是政府年度财务报告制度建立的前提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一直实行高度集权的政治管理体制,立法机关、管理部门是会计信息的主要使用者,政府会计的主要目的是向立法机关(人大)和政府提供财政预决算信息。改革开放以来,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成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指导方略。政治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激发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创造性、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力地促进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一方面,为服务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政府主动退出“不该管”的领域,实行政企分开,推动政府信息公开,建立公务员制度,服务型政府建设日趋完善,同时积极介入公共事务,加大对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民生领域的投入,政府权责更加明确;另一方面,稳步扩大人民民主,不断加强党的自身建设,反腐力度不断加大,官员问责机制、监督机制日益常态化,这些举措实实在在地保障并增进了人们的政治权利。扩大公民的有序政治参与、人人参政议政,是政治管理体制改革的方向,也为我国政府年度财务报告制度的出台提供了充分的前提条件,社会公众参政议政,不仅需要了解政府预算执行情况,更需要理解政府整体的综合财务状况。#p#分页标题#e#

(二)法律规范是政府年度财务报告制度建立的保障

法律环境是保证改革顺利进行的保障,美国政府为实施政府会计改革颁布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并且有独立的政府会计准则作为依据;我国政府会计改革在立法方面所做的准备还远远不够,改革得不到保障,具体政策措施实施过程中会遇到不少阻力。《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等对企业财务报告从构成、编制、对外提供、法律责任方面都作出了原则性规定,因此企业财务报告制度在有法可依的前提下得以完善。我国政府会计改革未来方向是向企业会计靠拢,适应公共财政、新公共管理需要,将工商管理的一套技术方法引入政府财务管理。那么,立法授权规范政府会计改革、建立政府年度财务报告制度就显得尤为重要,以便相关机构制定规则才能有法可依“挺直腰杆”,具体实施时能“掷地有声”,从而对之后的理论研究、实务工作也能形成导向。

(三)经济增长是政府年度财务报告制度建立的动力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逐步从计划经济转变为市场经济,经济增长速度不断加快,尤其是近十年来,国民经济增长更是突飞猛进。根据各年政府预算执行情况报告,仅2001年至2010年,全国财政收支就翻了近10倍(如下表):

年份 全国财政总收入(亿元) 全国财政总支出(亿元)

1991 3582.81 3793.87

1996 7366.61 7914.38

2000 7584.33 10182.54

2005 31627.98(不含债务收入) 33708.12

2010 83080.32 89575.38

数据来源:根据各年政府预算执行情况报告整理

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不仅对政府提出了加强宏观管理、迅速提高服务水平的要求,同时反映出纳税人、利益相关者等广大公民了解国民财产状态、资源配置使用效益的诉求。政府向立法机关和社会公众报告受托责任的要求进一步增强,客观上要求政府会计提供更富有信息含量、更透明的财务报告。因此,建立政府年度财务报告制度正是适应我国社会经济增长的需求,同时,经济增长则对建立政府年度财务报告制度形成了强大的推动力。

(四)文化教育、科技进步是政府年度财务报告制度建立的平台

中国千年文化传统使得中国人民习惯于“墨守陈规”,普遍缺乏创新和适应新生事物的能力和动力。现行教育体系下也难以彻底改变人们多年来形成的传统。我国政府会计人员一直以来习惯于按现金收付制记账,普遍缺乏对企业会计的了解,与企业会计人员相比,他们接受的会计专业培训较少,专业素质相对不高。而高校政府会计教育,虽然也从本科教育发展为本科、硕士、博士教育,但相对于政府会计改革需求而言则显得“供不应求”。

信息化、网络化技术是当今会计界讨论较多的话题,特别是在实务界。企业会计信息化进行得如火如荼,在日常会计处理和结果报告方面均取得了明显的成果。而近来国际可扩展商业报告语言(XBRL)技术更是吸引了诸多眼球。早在2000年初,财政部就注意到XBRL对财务报告编报的革命性影响,并于2010年10月19日了XBRL通用分类标准。正如财政部王军副部长所指出,XBRL有效增强了信息的准确性和及时性,有利于从不同角度和不同层次对信息进行深加工和精细化处理,大幅提高了信息利用的广度、深度和精度,不仅在财会领域单一应用,更可以不断拓展到财政管理、税务管理、金融监管、国有资产管理、企业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的众多方面。

因此,建立政府年度财务报告制度,推进政府会计改革,需要人们改变传统观念,在保证专业会计知识应用的同时,辅以电子信息化工具的运用和支撑。

(五)国际改革成果与趋势是政府年度财务报告制度建立的导向

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席卷全球的新公共管理变革的浪潮中,许多西方国家在改进政府财务报告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并且多数已建立了统一规范的政府财务报告制度,积累了一些经验可供我国借鉴。

美国的政府财务报告制度的建立经历了较大的改革,其最大特点是将外部信息使用者的需求放到首位,充分显示政府公共受托责任,美国政府会计准则委员会(GASB)第3号公告,要求建立全新的报告模式,从高往低囊括了总缩总括的财务报表、通用财务报表、按基金类型编制的联合财务报表、以及单个基金及账户组报表。相对于美国而言,英国政府财务报告制度改革可能更“激进”,政府的所有活动均采用了权责发生制,形成了应计制会计与预算体系。新西兰是首个采用政府合并财务报告的国家,其1989年的公共财政法案要求政府编制合并报表。澳大利亚第31号会计准则规定,联邦政府、州政府和地方政府需要编制应计制基础的政府合并财务报告。加拿大、西班牙等国家也都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政府财务报告制度改革。

从西方各国改革经验看,主要体现了三大特点:一是不同程度地引入权责发生制;二是强调信息的充分性,政府财务报告的方式和其中所包含的信息日益增多;三是日益注重公共受托责任履行的效率性,要求政府财务报告提供更多的关于政府成本和效率的信息。毫无疑问,西方各国在政府财务报告制度建立方面进行的探索与积累的经验,为我国政府会计改革和政府年度财务报告制度构建提供了很好的借鉴和导向作用。

四、基于我国政府会计环境构建政府年度财务报告制度

笔者通过简要介绍政府会计环境,分析环境各因素与政府年度财务报告制度构建之间的逻辑关系,认为当前我国建立政府年度财务报告制度存在必要性和紧迫性,并在本文最后简要探讨关于构建制度应当重点关注的问题。

(一)政府会计环境改变促进政府年度财务报告制度出台

目前,我国各级政府还没有编制过真正的政府财务报告。现行的做法是各级政府官员、主管财政和计划的官员于每年召开人大、政协会议期间,分别作政府工作报告、预算执行情况报告和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报告。其中,仅在预算执行情况报告中涉及财务信息,即有关的预算执行情况及结果。总体上很少提供财务信息,外界很难了解政府的财务状况。政府会计环境的改变,使得政府财务信息使用者范围急剧扩大,不仅立法机关和政府宏观经济管理部门,还有社会公众(纳税人、选举人等)、政府债权人、政府企业投资者、国际机构以及其他资源提供者、财务分析师等,均有知晓政府预算执行和政府财务状况的需求。政府要像企业一样,在满足宏观经济管理需求的同时,向纳税人、债权人等政府以外的信息使用者提供政府财务报告,全面披露政府的综合财务状况,满足各类利益相关者的信息需求,最终解除政府的财务受托责任。因此,适应当前形势,构建政府年度财务报告制度无疑显得十分必要和紧迫。#p#分页标题#e#

(二)构建政府年度财务报告制度应当重点关注的问题

结合政府会计环境,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政府年度财务报告制度应当重点关注以下方面问题:

1.立法保障问题

建立制度,立法先行。寻求立法授权支持,可以说是建立报告制度首先应当考虑的关键点。企业财务报告制度之所以日渐完善、与国际趋同,就是因为法律规范方面很健全,有法可依。建立政府年度财务报告制度,同样也需要法律法规对各方面做出原则性的规定。

2.技术支持问题

信息化是当今时代不可逆转的发展潮流,建立制度不仅需要专业知识,借用先进的工具也非常重要。可以借鉴企业会计的信息化技术应用经验,比如将XBRL技术选择性地引入报告制度构建。“公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有先进的技术工具支持,必将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制度本身问题

环境报告制度篇2

【关键词】 企业环境报告; 规范体系; 经济后果

中图分类号:F23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937(2015)06-0046-03

一、引言

近年来,企业环境报告研究与实践受到业界高度重视。企业建立环境报告机制可提升其公众形象,调解其与相关利益者间的关系(Davis,1999);增强组织透明性,改变企业经营方式,便于环境绩效交流(Nola,2002);投资者可通过企业环境报告提供的信息进行正确的投资决策(Douglas和Christopher,1999)。

环保部2008年颁布《环境信息公开办法(试行)》,2010年颁布《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指南》,并于2011年实施《企业环境报告书编制导则》。该类政策的实施加大了业界对企业环境报告研究的关注,加速出现了一批相关研究成果。本文拟对现阶段企业环境报告方面的国内外研究成果给予回顾和评价。

二、企业环境报告研究综述

企业环境报告研究成果主要表现在企业环境报告发展历程研究、企业环境报告披露现状与评价研究、企业环境报告影响因素和经济后果研究三方面。

(一)企业环境报告发展历程研究

1.企业环境报告发展阶段与趋势研究

李海英等(2010)认为环境报告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依次为环境报告、社会责任报告(健康安全报告)和可持续发展报告,国外多数大企业已经从第一阶段发展到第三阶段,但国内只有少数企业发展到第三阶段。岳全化(2000)指出环境报告的发展历程大致可以分为五个阶段:(1)企业的环境信息通过年度财务报告的附注形式来展现;(2)一次性环境报告书的出现;(3)描述性环境报告书的出现;(4)出现含有技术性的环境报告书;(5)可持续环境报告书。关于企业环境报告的发展趋势,Kolk(1999)指出虽然企业环境报告在现有的披露经验中还存在大量问题,但未来的报告将具有可比性、可量化性和可验证性。孙振清(2004)认为企业可持续报告是环境报告的终结也是环境报告的新生。

可以看出,多数学者已经看到了企业环境报告的两个主要发展趋势:一是向独立环境报告发展;二是向融合“环境―经济―社会”综合绩效的可持续发展报告发展。

2.企业环境报告推动力量研究

岳全化(2000)认为企业环境报告产生的原因有二:一是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日益明显,公众环境意识的增加,对企业环境信息和环保行为的关注,要求企业公开披露环境信息的意愿增强;二是政府意识到环境问题的解决需要社会公众的支持和参与,鼓励企业将环境信息公开。王立彦等(2001)指出,企业环境报告的发展除了依靠公众环境意识的提升以及各国政府的推动外,企业自身的觉悟也起了一定作用,公司主动披露环境信息表明以盈利为目标的企业已经具备一定的社会责任感和自我约束力。学界从政府规制、公众意识、公众参与机制、公司治理等方面探讨了企业环境报告的推动力量,但对于市场机制及其与政府规制的配合等推动因素研究较少。

(二)企业环境报告现状与评价研究

1.企业环境报告披露现状研究

李建发等(2002)研究发现当前企业环境报告披露处于自愿性和强制性相结合的局面,企业的环境信息披露从披露企业环境影响信息扩展为环境绩效和环境会计信息,取得了明显进步。王立彦(2009)研究发现国内大多数环境报告是重信息数量轻信息质量。胡立新等(2011)指出企业对于环境信息的披露存在内容上的较大差异,他们更偏好选择对于自己企业形象有利的环境信息进行披露,即披露存在选择性。常宁等(2008)认为环境报告的披露存在着信息透明度低,有效性不足的问题,其中在数量上只有少数的上市公司披露了环境报告;在内容上披露有限,缺乏对例如环境支出等因素的披露;在披露质量上有待加强,普遍以披露定性信息为主,缺乏对定量信息的披露;在披露形式上各异,不易于收集处理。国外具有代表性的研究中也指出大多数环境报告没有充分给出对于特定公司来说关系最重大的环境问题的一般性说明,与产品有关的环境保护方面等重大问题往往被忽略,而且对所有要素都以同等详细程度介绍。

可见,企业现有环境报告披露数量和质量都亟待提升,学者倾向于要求企业强制披露环境报告,但究竟应披露何种层次数量和质量的环境报告,学界并未给出完美答案。

2.企业环境报告的评价体系研究

国内外评价企业环境报告质量的方法主要有四种:内容分析法、原则分析法、标杆研究法和评分法。Morhardt(2001)在评价美国上市公司披露的环境报告中,将评价环境报告综合性的测量清单中加入微观注解、文字分析、主题百分比分配以及数值评分的因素。Douglas等(1999)指出,美国企业环境报告虽有第三方鉴证,但因缺乏审核服务标准,并未将鉴证结果在环境报告中一并披露,建议建立企业环境报告内部评价体系。钟朝宏等(2007)采用德勤会计公司制定的计分卡对宝钢公司的环境报告进行全面评价,并指出环境报告评价体系的必要性在于可以使各行业不同的环境报告具有可比性、可参考性,加强信息沟通的质量。尽管多数文献对环境报告评价体系持肯定意见,但有一点值得注意,Matthias(2012)曾在研究中指出,如果环境报告编制者已经适应了评分体系,那么这些评分体系将丧失其原来的评价功能。

无论是自愿披露还是强制披露,企业环境报告鉴证和审计在提升其信息含量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目前的环境报告评价标准尚未统一,环境报告审计研究需要跟进。

(三)企业环境报告影响因素与经济后果实证研究

1.企业环境报告披露的影响因素实证研究

企业环境报告披露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企业外部因素和企业内部因素。外部因素主要包括法律法规、行业属性、企业相关利益者。Barros等(2012)发现,公司环境报告披露是企业业务合法化的一种方式,样本公司环境信息披露水平显著增加,与同期环保法规数量增加和企业相关利益者的驱动有关。Salamaetal等(2012)以英国上市公司为样本的研究发现,企业规模越大,其所处的行业对环境越敏感,其越可能披露环境报告。内部因素则集中在企业特征和企业环境管理体系认证等方面。Sumiani等(2007)以马来西亚上市公司为样本,发现ISO认证对马来西亚公司环境报告披露的自愿有一定的影响,特别是对“污染减排”环境信息的披露。舒岳(2010)发现,独立董事人数对环境会计报告披露有显著影响。

2.企业环境报告的经济后果实证研究

企业环境报告经济后果的研究集中于企业环境报告与环境绩效、财务绩效之间的关系影响。Staden(2007)发现,企业的环境报告与企业的环境绩效排名正相关。Roberts(2010)指出,企业的环境报告和企业的环境绩效存在负相关关系,环境绩效越差的企业更容易提供内容丰富的环境报告。Wagner(2005)研究发现,较好的环境报告质量不一定导致较好的环境绩效,两者没有很大的关联性,但是环境报告仍然可以作为一种有价值的环境管理工具。吕峻、焦淑艳(2011)以2007―2009年造纸业和建材业的上市公司为样本,发现环境报告的披露与环境绩效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而与财务绩效之间不存在明显的相关关系。此外,吕峻(2012)在研究公司环境披露与环境绩效关系中也得到环境报告披露与环境绩效之间存在显著负相关关系的相似结论。

三、评价与展望

现有文献对于企业环境报告研究具有以下特点:(1)学界已跟踪到企业环境报告的实践发展轨迹,注意到“环境―经济―社会”综合绩效与环境报告的耦合问题,并及时将企业环境报告的研究由单纯环境信息转变到环境绩效、财务绩效与社会绩效信息披露。(2)企业环境报告的研究内容及范围比较全面。在环境报告的研究中国内外研究既涉及企业环境报告的发展历程和原因,又涉及企业环境报告在不同国家的制度建设和理论依据,以及对近年来企业环境报告的披露问题和措施的研究,此外,还探讨了其评价体系和经济后果。(3)企业环境报告的研究缺乏综合性。从研究内容来看,多数研究都只针对环境报告的某一部分内容,少有研究从整体的角度对现有的研究成果进行归纳总结。从研究方法而言,实证性研究较少。(4)企业环境报告研究成果缺乏实践指导性。研究成果虽然涉及评价体系和经济后果方面,但大多是点到为止,缺乏深入的研究和明确的结果,其借鉴意义缩水。

企业环境报告研究的未来研究方向包括:(1)企业环境报告第三方审核研究。环境报告信息内容多且杂,这要求第三方机构审核报告时需要投入更多的精力以及更加专业的知识指导。环境报告的特性不仅提高了审核工作的要求,还加大了审核的风险。审核工作的完备有利于提高环境报告的信息质量。(2)企业环境报告的可比性研究。不同行业乃至生产同种商品的不同企业出具的环境报告都可能在形式内容上存在较大的差异,这种现状的长久存在不易于环境报告披露的本质目的,也不利于信息交流和比对。(3)企业环境报告的驱动因素与经济后果研究。从多方面找寻环境报告披露的影响因素和经济后果,站在实践的角度发现研究成果对企业披露环境报告具有一定推动意义,从而提高企业的自觉披露性,完善环境报告的理论体系。

【主要参考文献】

[1] 常宁,刘建勇.关于我国企业独立环境报告的构想[J].统计与决策,2008(15):175-176.

[2] 何丽梅.基于独立环境报告的中日石油企业环境绩效信息披露比较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9,19(6):97-102.

[3] 李建发,肖华.我国企业环境报告:现状、需求与未来[J].会计研究,2002(29):42-47.

[4] 吕峻.公司环境披露与环境绩效关系的实证研究[J].管理学报,2012,9(12):1856-1863.

[5] 舒岳.公司治理结构对环境信息披露影响的实证研究――来自沪市上市公司2008年的经验证据[J].会计之友,2010(1):81-84.

[6] 孙振清.企业环境报告的发展趋势及启示[J].环境保护,2004(8):46-50.

[7] 王立彦.环境会计与报告:具有信息含量吗?[J].上海立信会计学院学报,2009(5):20-26.

[8] 钟朝宏,干胜道,邱英.钢铁企业首份环境报告评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7,17(3):118-121.

[9] 周竹梅.会计视角下的上市公司环境报告编制[J].财会月刊,2011(12):51-52.

[10] Aly Salama, Robert Dixon, Murya Habbash. An Examination of Environmental Disclosures in UK Corporate Annual Reports[J]. Journal of Accounting, 2012, 19(1):19-42.

[11] Ans Kolk. Evaluating Corporate Environmental Reporting[J]. Business Strategy and the Environment, 1999(8):225-237.

[12] Charles H. Cho, Robin W. Roberts. Environmental Reporting on the Internet by America’s Toxic: Legitimacy and Self Presentation [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ccounting Information Systems, 2010(11):1-16.

[13] Chris J. van Staden, Jill Hooks. A Comprehensive Comparison of Corporate Environmental Reporting and Responsiveness[J]. The British Accounting Review, 2009(39):197-210.

[14] Giovanni Azzone, Michael Brophy, Giufiano Noci, et al. A Stakeholders’ View of Environmental Reporting [J].Long Range Planning, 1997,30(5):699-709.

[15] Jemil Morhardt. Scoring Corporate Environmental Reports for Comprehensiveness: A Comparison of Three Systems[J].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2001, 27(6):881-892.

[16] Nola Buhr. A Structuration View on the Initiation of Environmental Reports[J].Critical Perspectives on Accounting, 2002(13):17-38.

[17] Douglas Beets S, Christopher C. Souther. Corporate Environmental Reports:The Need for Standards and an Environmental Assurance Service[J].Accounting Horizon, 1999,13(2):129-145.

环境报告制度篇3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环境会计报告;标准化

一、前言

从环境会计报告发展角度来看,其在我国的发展起始于上个世纪90年代,经过20几年的发展,环境会计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应用,并在应用过程中,对其理论和实践进行了丰富。但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进入转型期,环境会计应用过程中,面临着新的问题,其涵盖的内容以及覆盖面积不断扩大,在这一过程中,需要对环境会计内容予以深化和拓展。环境会计发展过程中,环境报告标准化发展是其必须关注的一个重点内容。同时,结合生态可持续发展目标以及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环境会计报告编制过程中,如何实现体系标准化发展,成为环境会计面临的一个重点问题。除此之外,环境会计报告标准化发展,需要立足于现有理论,并能够就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环境基础作为参照,突出“生态可持续目标”,以符合环境会计报告标准化需要。

二、目前我国环境会计报告发展现状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国民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但是这一过程中,由于发展过程中不注重环境保护问题,导致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降低,不利于长足发展[1]。基于这一点,加强对环境的有效保护,协调环境、社会、经济三者之间的协调性,成为现阶段必须考虑的一个重要问题。关于我国环境会计报告发展现状,具体可从以下几点看出:

(一)环境会计报告得到一定程度的重视

环境保护问题在国内得到重视,政府为加强环境保护,立足于生态可持续目标,颁布了一系列法律。例如1979年颁布的《森林法》、《环境保护法》;1994年制定的《中国21世纪议程》;1985年颁布的《草原法》等,以及近年来提出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等,从这些政策以及法律制度来看,环境问题得到了政府的管饭管住。在进行实际操作过程中,政府在进行会计审计时,注重与环境有关问题的财务影响作为财务会计问题处理,从而将环境会计报告的重要性得到提升,引起企业的关注。但是在这一过程中,由于缺乏公认的计量基础,环境信息搜集以及计量方面存在一定的偏差,导致企业在进行环境会计信息披露过程中,存在诸多不足,从而影响到了环境会计报告的真实性和可靠性[2]。

(二)环境会计报告信息得到了公众的关注

随着环境保护意识的提升,公众对环境问题的关注程度大幅度提升。在这一过程中,广大人民群众纷纷参与到了环境保护公共事业当中,积极响应国家保护环境的号召。环境保护意识的提升,使公众对环境会计报告信息予以较大的关注,在进行投资过程中,对企业的能源消耗问题进行了相应的考察。但是公众在环保方面的工作,依旧存在一定的滞后性,与发达国家相比,国民素质仍需进一步提升[3]。

(三)企业对环境会计报告进行披露

国家统计局和国家环保总局在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对企业环境基本情况进行考察,要求企业编制环境基本情况。这些信息的编制,开始与企业财务关系日益密切,并且将环境与企业的经济发展情况进行结合。在考量企业经济效益的同时,对企业环境效益也予以相应的关注。企业环境会计报告披露过程中,将环境治理费用进行体现,从而保证企业能够对环境问题予以重点关注。同时,在国家财务方面,注重利用税款对降低污染和改进环境的企业予以鼓励,并注重对绿色能源产业发展予以有效支持。环境会计报告披露,表明了国家对这一问题的持续关注。但是在实际工作过程中,一些企业对于环境问题较为敏感,尤其是一些污染较大的企业,像是造纸厂、化工厂,在环境治理方面的投入较大,在谈及环境问题时,这一类的企业存在一定的避讳[4]。还有一些能源企业,其高能耗问题依旧存在。这些企业在进行环境会计报告信息披露过程中,考虑到企业自身的利益,对一些信息存缺少披露,不能够对企业真实的环境状况问题进行反应。

三、生态可持续目标下的环境会计报告本质分析

环境会计报告的本质,在于对当下环境问题予以有效认知,能够基于生态可持续目标下,突出经济发展中的环境问题。在进行环境会计报告过程中,以标准化的工作方式,对相关问题进行全面、可靠地反应,为解决环境问题,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创造有利条件[5]。关于生态可持续目标下的环境会计报告本质,具体我们可以从以下几点进行把握:

(一)环境会计报告的历史性

环境会计报告的历史性在于对经济发展的考虑,其注重于环境角度,以实现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会计地位侧重于经济发展和经济管理的要求,而环境会计统筹了环境和经济之间的关系,立足于环境角度,对经济发展问题进行分析。这一过程中,环境保护应该作为经济发展的一个基础和前提。环境会计理念的提出,势必对原有的会计内容进行丰富和拓展,使其能够在新形势的经济发展中,扮演着日益重要的角色[6]。其次,环境会计报告的历史性还体现在了经济责任方面,这一过程中,需要将经济管理内容拓展到环境方面,并能够对管理责任进行落实,从而保证经济发展对环境问题予以较好的考虑。环境会计报告的产生,其本身具有一定的历史性,是在特定历史时期下,对发展形势的一种有效把握。在这一历史时期,环境会计报告要注重对环境问题和经济问题进行有效认知,从而保证社会经济效益能够得到最大化的实现[7]。

(二)环境会计报告的国际性

关于环境会计报告的国际性,主要针对于当下各国对环境会计报告的认知角度出发的。可以说,环境会计报告的国际性发展,与当下环境会计报告标准化建设有着密切的关联性。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认为,会计是一种艺术,对经济以货币方式进行表达。在这一过程中,环境效益问题也应该进行货币转换,因为环境影响到了经济的发展。美国会计原则委员会认为,会计的职能在于对经济主体进行量化处理,从而实现企业决策目标。日本在《新版会计学大辞典》中指出,环境会计报告具有一定的历史性,它更加关注于环境问题,对原有会计工作的局限性进行了较好的解决。我国在对环境会计报告问题认知过程中,认为传统的会计确认、计量、管理以及披露工作,要在原有基础上增加新的内容,这一内容则是环境方面的内容。综合上述分析来看,环境会计报告的国际性,体现出了国际社会对环境会计报告问题的重要认知。在这一过程中,标准化的环境会计报告发展形势,将会进一步加强,日后环境会计报告的发展,将趋于国际化,将跳出一国的局限。

(三)环境会计报告的内涵性

环境会计报告的内涵性,对于环境会计报告的标准化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环境会计报告的内涵,主要体现在了两个方面。一方面,环境信息反映出了一个国家、地区企业对资源开发和利用情况,环境信息与地区经济发展有着密切的关联性。在发展经济过程中,需要从环境保护方面入手,增强环境资源的利用效率和利用质量,

并需要关注于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会计工作在协调经济和环境发展过程中,需要融入环境这一内容,并将环境作为其不可忽略的内涵。另一方面,环境信息需要利用环境会计报告进行反应,这一信息对于利益相关者进行经济决策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影响。经济发展需要与环境进行协调,需要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现实应用。

四、生态可持续目标下的环境会计报告标准化发展

生态可持续目标下的环境会计报告标准化发展,要立足于技术趋势和环境发展形势,将技术趋势在环境会计报告标准化建设中得到较好的体现,并结合环境发展现状的紧迫性,突出环境保护的重要意义[8]。基于生态可持续目标下的环境会计标准化发展,需要考虑以下内容:

(一)环境会计技术层面的新趋势

美国AAA的环境影响委员会认为,企业在经营管理过程中是否对环境污染问题进行考虑以及财务报告中是否对环境问题进行反应,对环境会计报告有着较大的影响。从这一角度来看,环境会计报告标准化建设过程中,要立足于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工作。在此基础上,联合国贸易发展会议退出了《环境成本和负债的财务报告》、《企业环境业绩与财务业绩指标的结合》、《生态效率指标编制者和使用者手册》三份环境会计文件。这三份会计文件立足于生态可持续目标下,对环境会计报告标准化发展问题进行了分析。在进行环境会计报告标准化建设过程中,需要对这三份国际性的文件进行参考和借鉴,以弥补当下环境会计报告发展中存在的不足问题。其次,在20世纪末,美国AICPA了《论改进企业报告―顾客导向:满足投资者和债权人的信息需求》,这一报告中体现出了企业会计信息时,要对财务和非财务数据进行公布,非财务数据则对环境问题予以了有效关注。由此可见,我国在进行环境会计报告发展过程中,要对会计信息披露问题进行把握,保证会计信息披露能够对环境问题予以重点关注,并在环境会计报告制定过程中,坚持标准化发展模式。

(二)环境会计报告编制体系的标准化

环境与发展大会上,ISO成立了环境管理技术委员会,开始就环境管理的标准化工作展开了分析和探究。这一过程中,出台了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规范及使用指南》,该体系中,就环境会计报告编制的相关标准进行了明确规定。ISO14001是现阶段环境审查工作和环境管理工作的规范性标准。我国是WTO的重要成员国之一,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需要对ISO的相关标准予以遵守。这样一来,结合ISO14001环境会计报告编制的相关标准,在发展环境会计报告过程中,就需要对这一标准进行把握,以促进我国环境会计报告的标准化发展。同时,随着我国提出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国策中,也要求环境会计报告编制体系能够标准化、规范化。

五、结论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发展速度的快速提升,社会经济改革以及转型不断深入,环境会计报告的标准化问题,对于经济、社会、环境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影响越来越大。在此基础上,环境会计报告标准化发展,要注重对新技术趋势和ISO推出的环境标准进行有效把握,在制定环境会计报告过程中,能够对重要信息进行反应,从而保证环境问题在经济发展中得以有效突出。同时,环境会计报告的功能和作用如何发挥,需要对其予以有效把握,突出其重要性才能够引起企业的关注,使其能够促进环境会计报告标准化发展。

参考文献:

[1] 周守华,陶春华.环境会计:理论综述与启示[J].会计研究,2012,02:3-10+96.

[2] 梁小红.国外环境会计理论研究视域、逻辑及启示[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09:27-33.

[3] 龚翔.论生态可持续目标下的环境会计报告标准化[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12,06:78-82+144.

[4] 陈秋霞.浅谈我国环境会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3,03:80-81.

[5] 沈洪涛,廖菁华.会计与生态文明制度建设[J].会计研究,2014,07:12-17+96.

[6] 张长江.生态效益外部性会计信息披露模式研究――基于事项法与价值法的契合[J].财会通讯,2010,09:27-29+42.

[7] 袁广达.基于环境会计信息视角下的企业环境风险评价与控制研究[J].会计研究,2010,04:34-41.

环境报告制度篇4

作为“执政为民, 根据国家环境保护法律法规有关规定和我市的实际情况。服务发展”学习整改活动的成果,局大幅度下放了建设项目环境管理权限,压缩了审批时间,简化了内部管理程序。为适应我市建设项目环境管理的新形势,确保国家有关建设项目环境管理的法律法规得到落实,促进我市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现就进一步规范全市建设项目环境管理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市局实行内部分类审批管理制度

一)将建设项目分四类进行管理,根据建设项目环境影响的大小和区域环境敏感程度。

存在一定环境风险,第一类是指生态环境影响大或环境风险高的项目或COD年排放量300吨及以上或SO2年排放量500吨及以上的项目;第二类是指对区域环境影响较大。涉及环境敏感区的项目;第三类是指污染轻、生态环境影响和环境风险小,不涉及环境敏感区的项目;第四类是指基本不产生环境污染,或有利于减轻环境影响,不涉及环境敏感区的项目。

二)实行审批级次责任人制度,按照分级负责、权责对等的原则。

送局长或分管副局长审批;第二类项目由分管副局长审批;第三类项目经处务会集体讨论通过后,第一类项目经局办公会讨论通过后。由处长审批;第四类项目由经办人员或接件大厅直接办理。

三)未纳入《分类管理适用项目名录》建设项目原则上按第三类项目进行管理。

二、适当简化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

一)若其环境风险小、生态环境不敏感,环境影响评价通过审查的规划所包含的具体建设项目。按规定需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的可简化为编制环境影响报告表,视项目具体情况设置相应评价专题。

二)一般可以直接开展环境影响报告书编制工作。情况复杂需编制环评大纲的由环评单位和建设单位商定。需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的建设项目。

三)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可利用经批准的规划(区域)环评的成果:

3年内项目环评可以直接引用其数据及评价结论。1.规划环评中已进行环境现状监测的如区域环境未发生重大变化。

重点说明项目污染防治方案是否符合规划要求。2.规划环评已明确污染集中防治措施的项目环评可简化污染防治措施论证。

且园区仍有剩余总量指标的拟入园项目环评可简化总量控制论证,3.规划环评中已明确污染物排放总量指标的工业园区。重点说明项目总量控制指标是否符合园区总量控制要求。

重点征求可能受项目直接影响的公众的意见。4.对入园区项目环评可简化公众参与工作。

三、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技术评估

一)原则上须通过专业评估机构组织的专家评估,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和含专题的环境影响报告表。作为行政审批的依据。

二)可根据具体情况采取函审形式。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的技术评估原则上以专题会议形式;环境影响报告表的技术评估。

三)应提出评估报告。对一般报告表的技术审查,评估机构对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和含专题的环境影响报告表的评估。要提出专家组意见或专家函审汇总意见。

四、规范建设项目建设期监督和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管理

国家和市局审批项目的信息要及时报告我局。对环保设施未能同步建设的建项目,一)严格执行建设项目跟踪管理制度(渝环发〔 〕47号)对辖区内的全部建设项目要实施全过程跟踪管理。督促建设单位加快环保设施建设进度;对项目已建成尚未申请验收的责令建设单位限期验收;对未经验收擅自投运的及时予以查处。

二)要严格按照《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管理办法》环保总局第13号令)和我市竣工环境保护验收许可条件、程序和时限开展建设项目竣工验收。

必须在主体工程验收时经认真核实后同步验收。三)对环评批复中关于“以新带老”区域替代”总量控制等要求。

不得再批准其新扩改建项目环评。四)对未经环保验收擅自投运或环保验收不合格的企业。

并作为环保验收审批的依据;对环评批复要求开展施工期工程环境监理的建设项目,五)建设、运行过程中产生不符合经审批情况的应限期开展环境影响后评价。应要求建设单位提供施工期环境监理报告。

须由具有相应资质和能力的机构承担,六)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监测报告和调查报告。并对结论负责。

五、建立建设项目备案管理制度

备案内容及要求按《建设项目环评审批备案登记表》附件3建设项目竣工环保验收审批备案登记表》附件4执行。一)各区县(自治县)环保局、市环保局经开区和高新区分局的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及竣工验收审批情况每月10日前以电子邮件或软盘方式报市环保局备案。

其环评审批文件和竣工环保验收审批文件应同时抄送市环保局建设项目环境管理处。二)区县审批的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的项目。

六、认真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暂行办法》

一)审批对环境可能造成重大影响或社会影响较大且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的建设项目(涉密建设项目除外)应当执行公示公告制度。

二)应向社会公示有关情况,环保部门在受理建设单位环评或验收申请后。公示期间公众反映的意见作为环保审批的重要依据。完成建设项目环评或验收审批后,环保部门应向社会公告。

三)建设项目的公示和公告时间为5天。市环保局、经开区、高新区分局审批的项目在 市环境保护局网站 和环境保护公众信息显示屏上公布。区县(自治县)环保局根据实际情况采用适当方式进行。

四)公示和公告的内容按《 市环境保护局建设项目审批公示公告格式》附件5实施。

以电话、传真、信件、电子邮件等方式,公众可在建设项目公示期间。向负责审批该项目的环保部门提出意见和建议。公众要求给予回复的环保部门应当在5个工作日内予以答复,特殊情况可延长至10个工作日。

七、加强环评机构日常监督管理

环境报告制度篇5

关键词:造纸业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社会责任报告;环境报告书

中图分类号:F7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17-0018-04

造纸业是我国传统的支柱型产业,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紧密联系。一方面,造纸业的原料是木材,主要用于煤和外购电能源消耗,传统的造纸业需要大量砍伐树木,出现植被被破坏、荒漠化、二氧化碳过度排放的问题,使生态系统不断被破坏;即使是新型的造纸工业,多多少少也会影响环境。另一方面,造纸生产工艺过程复杂,整个环节里的排污节点都会有很多的臭气、污水、固废废物、噪声产生,导致源头遭受到污染,人们出现身体上的不舒适,甚至引发疾病,严重伤害了人类身体健康。因此,造纸业上市公司有责任也有义务来保护环境。为了可以让相关利益者来监督造纸业企业有没有认真在履行保护环境的职责,造纸业企业有必要以报告的形式向社会公众公开披露相关的环境信息。同时,根据2010年环保部公布的《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指南》(以下简称《指南》),造纸业属于16大类重污染行业之一,属于每年都应该年度环境报告,定期披露环境信息,包括环境保护管理、污染物排放量的具体情况、节能减排、企业承担的社会责任等方面的信息。基于以上原因,不管从制度还是企业层面,造纸业上市公司都有必要公开披露环境相关信息。而实际造纸行业环境信息披露现状如何呢?本文以2012―2014年我国造纸业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分析其环境信息披露现状。

根据《证监会行业分类指南》,选取我国在上交所和深交所上市的造纸企业共31家(不包含11家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企业)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选取的样本,剔除了ST股,因这类企业近几年的财务状况变动异常,所以把ST美利和ST南纸剔除了,以及在2015年5月为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的新联通,确定28家上市公司,其中沪市11家,深市17家。查阅企业2012―2014年三年的年度报告、环境报告和社会责任报告披露的环境信息,对样本上市公司的环境信息披露现状进行分析。总体来说,我国造纸业上市公司2012―2014年环境信息披露的比例逐年增长,从2012年22家增长到2014年的25家,上升了14个百分点(如表1所示);但从披露的内容和形式看存在一些问题,具体如下。

(一)环境信息披露方式不规范

通过对28家造纸业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方式分析(见表2)我们了解到,无论对环境法律法规的规范或在政策压力之下,企业都在义务式地披露环境信息。企业依据我国规定的应披露事项以及自身企业的偏好,选择性地在年度报告、或单独社会责任报告、或环境报告,形式不一。

从表2可知,第一,造纸业上市公司在年度报告中所披露环境信息的比例最高,一年一年地增长,从2012年披露企业所占比例的78.57%增加到2014年的89.29%。第二,全面披露社会责任会计信息,编制一个单独的社会责任报告,是企业承担起社会责任,保护环境的象征。然而,我国企业主动编制报告的积极性不高,只有8家企业持续三年社会责任报告。这些企业分别是青山纸业、恒丰纸业、华泰股份、界龙实业、博汇纸业、太阳纸业、东风股份、鸿博股份。第三,企业环境报告是企业环境信息披露的载体,公众监督机制是建立企业环境保护行为的主要依据。整个造纸业中仅有民丰特纸和景兴股份两家企业了环境报告书,即占较低比例为7.14%。如果企业能够从环境报告后获得收益,则对企业来讲是正面激励。

总之,各造纸业上市公司采取不同的信息披露方式,在没有强制要求的情况下企业首先选择在年度报告里披露。披露方式总体情况是相对分散、格式不规范、缺乏系统性。企业所要披露的同一个信息项目,在不同时期出现在不同的位置,则无法进行具体的比较操作。环境信息披露模式主要在“董事会报告”、“重要事项”和“报表附注”三项中进行披露,或者在其他地方点到为止,很少以单独的项目在社会责任报告或环境报告反映,总体披露形式比较单一。信息使用者在获取相关信息时,会因为披露方式的不统一而出现一定的难度,很难准确地知道企业披露的所有环境信息,不利用户查找和利用。

(二)环境信息披露内容缺乏可比性

本文据国家环保部2008年起实行的《环境信息公开办法》、《指南》中有关造纸业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的规定,并结合自己从各文献里收集到的数据和手工整合,对造纸业上市公司2012―2014年环境信息披露内容进行了统计分析(见表3)。

从表2可知,造纸业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内容呈现以下特点:(1)定性指标披露的比例逐年上升,但披露内容丰富详细程度不一。从样本公司披露的内容来看,披露定性指标的公司在逐年增加,如关于ISO环境认证和荣誉的披露,从2012年14家增加到2014年17家;但另一方面,披露定性指标的内容有的过于简单,如有的企业只在年报中简单穿插一段文字描述,其披露的内容是有限的,并且空洞,而且披露内容具有非持续性。(2)定量指标缺乏可比性,主要以政府补助为主。造纸业是我国传统支柱型、高污染行业,受政府的支持与保护,政府给予环保拨款补贴披露占比逐逐年上升。但这无法反映企业为环境所做努力。一方面,对于排污、绿化和环保费用、排放量等这些能真正反映企业环境绩效的量化指标披露情况却令人不满意,另一方面,数量增长缓慢,特别是排放污染物的种类和排放量在年度报告中很难找到一个明确的数据,使得环境信息缺乏可比性。(3)公益慈善等强制性要求披露较多。其他事项中主要表现为公益慈善活动、专设环保机构委员会以及环保事业,其中慈善是报告中最浓重的一笔。在国家强制要求下承担社会责任,慈善的背后是否真正在回馈社会?企业环境信息披露,多的是对企业发展有利的信息,而社会公众很难发现企业掩盖的事实。

总而言之,造纸业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的内容不全面、数据不明确,披露形式也没有规范统一,不同企业采用的环境信息计量方式不同,不同企业在同一项目上也可能采取不同的计量方式,所披露的信息在企业与企业之间难以进行比较。

(三)环境信息披露缺乏可靠性

针对28家造纸业上市公司2012―2014年的年度报告分析结果表明,审计报告均没有由特殊的验证机构给以专项鉴证。由于缺乏专项第三方鉴证,环境信息披露结果的真实性得不到充分的保证,可信度存在一定的局限。企业盲目追求利润最大化,过分开采资源和随意排放污染物,漠视环境效益,破坏人类生存空间,企业在自主公示环境信息时偏向按照对企业发展利好的信息进行披露,而政府机关没有严格把关,对企业有所疏忽,欠缺强力监督,披露的信息都没有经过第三方机构鉴定,信息的透明度和可信度让人怀疑。一些企业疏于对内部的监管,擅自排放没有经过处理的污染物;还有一些企业只是考虑自身利益的发展,钻法律政策的空子,即使是在政策压制下也还会有可能把不利于企业发展的信息隐瞒起来,甚至把应当披露的真实环境信息进行人为修改,加上缺乏信息管理和监督,导致环境会计准则缺乏规范审计行为,信息既不对称,又缺乏真实可靠性。

(一)环境信息披露成本过高

我国企业在研究建立社会环境报告机制方面相对滞后。造纸业上市公司进行环境管理体系认证的主要目的是想在经济上得到更多的利益,而不是出于社会环境责任。一方面,造纸业上市公司的经营管理者在主动考虑环境问题上的观念程度不高,所披露的环境信息仅是为了应付国家颁布的法律法规。另一方面,企业是否自愿披露环境报告书的原因,也可以解释为能否为企业降低其他成本。与财务会计核算方法对比,环境会计所要核算的模块要复杂很多,核算内容的难度也大很多,包括企业在整个经营过程中的获得的收益对社会做出的贡献、对大自然环境所负有的保护义务、对社会公众利益和企业内部劳动力资源的责任,以及编制环境报告书需要取得内部认可、经第三方独立查证等工作量大而程序复杂,耗时大、成本高,所以企业不愿意花太多的时间与金钱去编制环境报告,而是更多愿意在年度报告中补充披露。

(二)环境信息披露缺乏有力的监管措施

我国在环境保护立法和执行相关法律时都有很大的漏洞,大大降低了对企业外部的监管,影响了造纸业上市公司对环境信息的披露。在我国现阶段,企业钻法律空子却不能严格按法律规定去惩罚,所以会出现虚假披露的现象。虽然我国已经颁布了很多关于环境保护、企业环境信息披露等方面的法律法规,但是和发达国家对企业恶意损害环境、资源浪费的管制相比,我国在解决环境问题以及监督管理制度建设力度方面还是远远不足的。我国颁布的规定在表达形式上趋于笼统、模糊,实际操作上也没有明确的指南,在实际工作中并不能很认真地去贯彻执行各项基本法律制度。这也就导致我国造纸业上市公司所披露的环境信息在格式和内容上都不统一,缺乏可比性。其次,我国开展环境信息鉴证的工作并不积极,独立专项审计工作仍未充分介入,企业披露的环境信息缺少了一层强有力的保护伞。

(三)利益关系者对环境信息需求不足

所有者和股东、地方及国家政府、媒体公众利益群体等利益关系者,需要使用不同的环境信息,企业披露的信息所造成的结果和利好消息对企业来说影响重大。企业在对环境信息进行统计录入到报告的输出,导致影响披露信息质量的因素主要是因为信息使用者对此信息的需求量强弱的程度。如果对环境信息的需求量非常弱,环境信息的提供者就不能从信息的供给中得到相关的利益回报,甚至耗费更多的时间成本,那么会计主体就会缺乏披露的动力,能够做到主动披露环境信息的企业就会越来越少,高质量的环境信息披露就更加难能可贵,而且国家部门颁布的环境信息法律法规、体系机制也难以健全,就会造成环境会计方发展与创新停滞不前。只有当信息使用者迫切需求环境信息时,才能轻而易举地解决因为环境信息需求不足的问题。信息需求量的多少取决于利益关系者对环境信息需求是否得到了充分补充。

(一)降低环境信息披露成本

如果要从实际意义上提高造纸业上市公司的环境信息会计披露质量,除了要靠企业积极自觉对环境信息进行公开披示,更需要监管部门进行强制规范,企业才会更好地披露环境信息。为了更有效地降低环境信息披露成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首先,企业可以编制独立环境报告,采用报告的形式向社会工作提供环境信息,这样可以使企业与企业之间所披露的环境信息更具有可比较的意义,在这前提是要形成统一的规范,包括披露形式和披露内容。其次,企业的管理层应深谋远虑,深刻清楚地知道到环境信息的披露不仅是企业长远发展的重要环节,更是丈量企业承担环境责任的重要内容。企业要不断改善内部治理机制,并制定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指导环境信息披露的制度,提高公司环境信息披露质量水平。最后,企业也要加强对财务人员进行继续教育,定时举行教育培训,培养有关环境会计方面的专业人才。一方面使企业披露的环境信息更加全面和可信,降低由于环境问题引发的潜在的负债和风险;另一方面可以缩减由于编制环境报告书的不熟练而导致的时间过长,降低时间成本。因此,只有财务人员把环境会计的相关知识应用于企业实际日常经营活动中,才能使经济利益与环境两者到达更高的层次。企业只有循序渐进地完善环境信息披露的体制,做好每一步从源头开始才能减轻其中的成本。

(二)加强环境会计法制建设和社会监管体系建设

环境会计的会计主体是企业,从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来核算企业在环境资源保护和履行对社会承担应有责任的具体情况。在当今激烈的环境经济竞争当中,不能为了降低成本,而不在环境保护方面作太多的考虑,造纸业上市公司想要持续发展就要深刻了解到环境会计的必要性,而不能只顾及眼前的经济利益而牺牲环境作为惨重的代价,隐晦披露各个项目的细节、不能真实的披露出所有的信息,为了避免这些企业对社会造成不良影响,应该协同政府机关和社会中介机构一起合作对企业进行大力的监督管理,包含企业对环境保护行政管理、监督披露情况以及专项环境报告审批,在环境保护和相关法律法规的支撑下,让环境会计法制建设有一个更好的发展平台,从而为企业可持续发展和社会资源保护,提高一个新台阶。

首先,加强环境会计法制建设。环境会计是一门综合交叉性的学科,核算方式比较复杂, 应鼓励不同学术界、高校和企业对环境会计理论进行深入研究探讨,可以参考学习前沿的研究结果,与我国实际情况密切联系起来,探索出科学有效的环境信息披露模式,完善我国环境会计的理论体系。其次,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使其更加明确、更具有实际操作意义。加强对企业环境信息披露的管理和监督,相关部门应做到零容忍,大力惩处那些随意排放污染物,破坏生态环境破坏人类家园的黑心企业。再次,制定相关政策,对履行社会责任、主动公开披露的上市公司给予适当的鼓励和政府补贴;同时,建立一套自愿性信息披露监管制度,规范企业自愿性信息的披露,提高其公开透明度。

健全审计机构环境审核制度。为了避免相关者的利益受到损害,积极维护投资的相关权益,需要专门的审计机构对环境信息披露实施第三方鉴证,出具审计报告,对环境信息披露进行深入的监管,有利于环境会计的发展创新。专业注册会计师可以依据国家有关的环保法律法规,对企业独立环境报告的合理性、全面性、合法性以及真实性进行审查与鉴评,以提高社会公众对企业的信任度,强化国家政策的宏观调整控制与干预,促进企业做出保护环境的实际行动,使企业不断完善环境信息披露机制,逐渐提高披露报告的质量。

(三)积极宣传环保强化企业和社会公众环保意识

社会资源与保护是关乎到全人类社会生存的大事。仅仅只是依靠政府部门强制性要求保护环境,其力量是微不足道的,只有提高全民族社会的环保意识,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环境破坏问题。企业在进行环境信息披露工作时是否能够充分地披露,可以从几个方面表现出来,包括企业能否自觉承担社会责任、对环境保护的作用、披露的内容是否全面等等。在一个企业里,不单是管理层以上的企业主导者应该具备必要的环保意识,更应该依赖于企业里每一个员工发自内心地承担应有的义务,并做出很好的表率作用。如果环境造成的地球危机和环境保护对人类有着重要意义的意识能够深深烙印在人们的心里,那么不仅是投资企业者、企业员工、社会公众、金融机构者等全体人员都密切地关注环保事业,企业也会做到坚决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积极对外公示环境信息,主动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使环境会计理论和实践工作融为一体。所以,必须通过切实可行的途径大力宣传环境保护,将环境保护教育作为全面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使环保思想为全体社会成员所理解和接受,并付诸实际行动,才可以产生巨大的合力,推动经济的绿色发展。

通过上述研究分析表明,我国造纸业上市公司2012―2014环境信息的披露方式主要以年度报告为主,社会责任报告、独立环境报告的比例仍然不高;造纸业上市公司受到相关政策的制约及政府部门的强加管理,在政府的环保补贴支持和其他对企业发展利好的因素下,越来越多企业主动披露环境信息,其中政策压力的影响很大;披露比例逐步有提高的趋势,但总体水平还是不容乐观;环境信息披露体系规范缺乏统一的标准,造纸业上市公司环境绩效项目的披露内容口径不一,披露方式不规范,企业提供给利益相关者信息量的供给不足。结合我国造纸业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存在的问题,研究得出一些优化建议。首先,加强政府和企业参与环境保护和治理的积极性,制定更加严格和完善的管理制度及企业内部治理机制。其次,积极探索实现环境信息披露的途径,并且研究出与我国国情和企业实际工作相符合的环境信息披露模式。再次,企业应树立良好的环境保护意识形态,严格按照有关规定执行,主动披露环境信息,满足各相关者的信息需求。通过这些做法,希望能循序渐进地完善我国的环境会计体系,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参考文献:

[1] 胡健强.关于我国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现状分析[J].现代经济信息,2015,(7):51-57.

[2] 代勤,敖特根巴雅尔,那仁图亚,包诺敏,赛希亚拉图.企业环境报告书的产生与发展及我国环境报告的现状分析[J].赤峰 学院学报:自然学科版,2014,(7):84-89.

[3] 冯明亮,吴春晓.企业信息的自愿披露与强制披露关系研究[J].科技视,2014,(8):10-17.

[4] 刘海英.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研究综述与展望[J].财会月刊,2013,(7):22-25

[5] 刘宇会.现阶段中国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存在问题对策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4,(16):68-75.

[6] 王汉玉,谷兰,万鹰昕.企业环境报告书及政策研究[J].环境可持续发展,2013,(6):58-63.

[7] 岳燕.重污染行业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分析[J].会计之友,2014,(21):86-92.

[8] 赖惠明.基于环境报告书的中日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比较与借鉴[J].财会月刊,2016,(7):14-19.

[9] 张继胜.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理性动机及其规范化[J].现代国企研究,2015,(11):14-19.

[10] 郑春美,向淳.我国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影响因素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3,(12):14-18.

环境报告制度篇6

我国环保部于2010年9月14日发布的《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指南》中规定,火电、钢铁、水泥、电解铝、煤炭、冶金、化工、石化、建材、造纸、酿造、制药、发酵、纺织、制革和采矿业等16个行业为重污染行业。本文利用统计分析、随机抽样和比较分析的方法,对在沪深交易所上市的采矿、纺织、石化、冶金、煤炭、造纸、化工、制药8个行业中197家上市公司2013―2015年的环境信息披露情况进行研究,从而分析我国重污染行业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具有可行性的改进措施。

一、环境信息披露的内容、位置与形式

(一)环境信息披露的内容。依据国内外学者的理论研究与实务发展情况,本文将环境信息披露的内容界定为14个方面,具体包括:(1)企业环境政策、目标、方针。(2)企业是否通?^ISO环境体系认证。(3)对企业经济活动可能产生影响的环境风险。(4)企业的环境责任和义务。(5)企业执行环保“三同时”的情况(《环境保护法》第41条规定:“建设项目中防治污染的设施,应当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6)企业是否有来自独立第三方的鉴证意见。(7)企业的节能减排情况。(8)企业进行的环保技术研发与创新。(9)企业是否受到环保部门的处罚。(10)企业是否得到环保拨款与补贴。(11)企业的循环再利用情况。(12)企业环保设施体系的建设及运行情况。(13)企业的废料回收循环利用情况。(14)企业的污染物排放是否达标。本文不考虑环境资产、环境负债、环境成本等无法准确用货币计量的财务信息。

(二)环境信息披露的位置。根据国内理论界的研究成果,本文将环境信息披露的位置分为补充环境报告与独立环境报告,即从企业年度报告、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社会责任报告、环境报告书等几个重点位置搜集企业披露的环境信息,根据对各报告及公告的阅读和手工筛选,整理出企业披露环境信息位置的总体情况。

(三)环境信息披露的形式。环境信息披露的形式分为定量披露和定性披露两种,只有将二者结合起来,相辅相成,才能全面完整地反映企业的环保情况。本文将环境政策、目标、环境责任和义务等信息通过定性的方式进行描述,将污染物排放达标量、环保拨款与补贴、环保研发与创新等信息通过定量的方式进行描述。定量披露又分为非货币化定量和货币化定量,如污染物排放达标量、废料的回收利用量等信息更多的是通过非货币化的定量数据进行披露,而环保处罚、环保拨款、环保研发与创新等信息可通过货币化的定量数据进行财务方面的披露。

通过上述对环境信息披露内容、位置及形式的界定,将重污染行业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情况与本文的界定作比较分析,可以揭露我国重污染行业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最后提出相应的建议。

二、重污染行业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的现状

(一)样本选取。本文按照《上市公司环保核查行业分类管理名录》(环办函[2008]373号)的认定以及《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指南》中对重污染行业的规定,对从16个重污染行业中选取8个行业随机抽取的197家上市公司2013―2015年的环境信息披露情况进行统计分析,选取的8个重污染行业为污染相对严重、上市公司数量相对较多的行业,具体为:采矿业共计50家,纺织业共计34家,石化业共计22家,冶金业共计59家,煤炭业共计42家,造纸业共计29家,化工业共计139家,制药业共计164家上市公司。为了保证统计分析结果具有代表性和可靠性,本文采用随机抽样的方式选取样本,上市公司数量较少的纺织、石化、造纸、煤炭4个行业的抽样比例达到各自行业总数的60%,其中选取纺织业20家、石化业13家、造纸业17家、煤炭业25家上市公司作为统计分析的样本;上市公司数量较多的采矿、冶金、化工、制药4个行业的抽样比例达到各自行业总数的30%,其中选取采矿业15家、冶金业17家、化工业41家、制药业49家上市公司作为统计分析的样本。

(二)环境信息披露的总体情况。根据本文收集和整理的2013―2015年重污染行业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的数据资料,197家样本公司在环境信息披露的总体情况上表现一般,分为总体披露内容情况和总体披露位置情况两个方面,如表1、表2所示。

首先,从环境信息披露内容总体情况来看(表1),样本公司有以下几方面特征。

第一,从披露内容的整体情况来看,披露环境信息的样本公司数量在2013―2015年呈逐年增长态势。三年中,除环保处罚和独立第三方意见这两个项目外,其他项目指标都呈逐年增长的趋势,以环保技术的研发与创新和环保设施体系的建设及运行情况这两个项目最为突出,以2013年的数据作为对比,在2015年这两项分别增加了36.3%和43.8%。与此同时,环保处罚呈下降趋势,较之2013年的数据,在2015年该项减少了20%。说明随着环保部发布《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指南》,重污染行业上市公司基本上能对环境信息披露有较好的认识,能很好地遵守政府的环保政策,自觉地履行社会责任和义务。

第二,从披露内容的数量来看,数量最多的项目是环境政策、目标,其次是环境责任和义务,再次是节能减排实施情况。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多数重污染行业上市公司都能制定出本公司有关环境保护的章程和目标,并落实到公司制度上,能够积极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也比较注重自身的节能减排。

第三,披露内容数量最少的项目是独立第三方意见,其次是执行环保“三同时”情况,再次是通过ISO环境体系认证情况,同时,环境风险这一项的披露内容数量也不容乐观。

由此可以看出,大部分样本公司虽然明确了自身的责任和义务,但当要落实在具体措施层面上时,缺乏执行力和行动力,并且对生产经营中所面临的相关环境风险认识不足。在独立第三方意见上,2013―2015年仅有两家样本公司对所披露的环境信息进行了鉴证,占比较低,说明样本公司发布的环境信息只是自己单方面公布的结果,未能获得独立第三方的审查和认定,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无法得到保证。由此可见,保障环境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的独立第三方鉴证是目前我国环境信息披露中一个亟待发展的工作重点。

其次,从环境信息披露位置总体情况来看(上页表2),样本公司具有以下几方面特点。

第一,从披露位置的总体情况来看,样本公司2013―2015年披露的环境信息位置主要集中于定期报告和社会责任报告,且逐年递增。在2013―2014年间,样本公司环境信息披露位置的主体除了定期报告外,还集聚在董事会报告中,而在2015年的披露位置中,因大量样本公司以管理层研讨与分析替代了董事会报告,所以其环境信息披露位置从董事会报告中转移至管理层研讨与分析和重要事项中,且以重要事项的披露位置为主。

第二,2013―2015年,样本公司所披露的环境信息位置数量最多的一项为定期报告,其次是社会责任报告,并呈逐年稳定上升趋势。以2015年的数据为例,定期报告和社会责任报告这两个位置的数量所占比例分别为91.4%和34.5%,这两个类型的报告一直居于环境信息披露位置的主体地位。

第三,除定期报告、社会责任报告、董事会报告和重要事项这四项,样本公司在2013―2015年披露环境信息的其他位置,数量都明显偏少。独立的环境报告所占比例仅为4%,可持续发展报告、独立的环境报告、监事会报告和重大风险提示在这三年中呈上升态势,存在一定波动,但增幅很小、不明显,在这三年间可默认其情况基本保持不变。较之2013年和2014年,管理层研讨与分析这个披露位置在2015年有了较为迅猛的增幅。

综上,目前在我国,环境信息披露还是以定期报告为主,披露的环境信息分散于其中的董事会报告、管理层研讨与分析等位置。少部分环境信息会在内部控制评价报告、公司治理和监事会报告中披露。独立的环境报告是上市公司专门为披露环境信息而编制的报告,应将所有环境信息都集中在这个报告中进行披露,但就目前而言其占比较低。由此可见,独立环境报告模式在我国重污染行业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中还处于起步阶段,上市公司对环境信息的披露更多地倾向于利用补充披露的方式。

此外,从环境信息披露的形式来看,样本公司基本以披露定性信息?橹鳎?且所占比例较大,而披露的定量信息较少,不能全面完整地反映样本公司的整体环境情况。

(三)不同行业三年的环境信息披露内容。根据本文收集到的样本公司环境信息披露内容的数据资料,对各行业2013―2015年的披露内容情况进行纵向分析,如表3所示。

第一,从整体上看,2013―2015年样本公司所披露的环境信息内容主要集中在环境政策、目标和环境责任与义务这两项上,所占比例基本保持在60%以上。冶金业在三年间对这两项的披露比例甚至全部达到100%,煤炭业在2015年对环境政策、目标和环境责任与义务的披露比例也达到100%。独立第三方意见的披露比例是最低的,仅石化业(2.56%)和煤炭业(4%)两个行业的样本公司对其有所披露。

第二,8个行业的披露内容相对集中在节能减排、环保技术研发与创新、环保拨款与补贴、循环再利用、环保设施的建设及运用、废料的回收循环利用和排放污染物的达标量上,且各项占比基本都能达到40%以上,尤以冶金业和造纸业最为突出。这说明,各行业上市公司大体都能明晰明确自己的责任,也在为减少对环境的破坏而努力,积极研发和生产清洁能源和新的生产技术,在治理后期的废料上,也得到了政府的专项补助资金作后盾,大力整治污染。

第三,较之其他指标而言,样本公司环境信息披露内容的情况呈现出两极分化的态势。在通过ISO环境体系认证、环境风险、执行环保“三同时”及独立第三方意见上,8个行业样本公司的披露情况较差,所占比例最低的是独立第三方意见,在2013年和2014年仅煤炭业中的一家样本公司有所披露,在2015年则仅增加了石化业的一家样本公司。由此可见,大多数样本公司披露环境信息存在一定的自利趋势和对披露内容的选择性。重污染行业上市公司对不利于自身的情况轻描淡写,在披露环境信息方面内容不够完整,在遵守某些硬性制度上执行力度不强,在披露内容上存在较强的主观性,没有出具独立第三方意见来客观地阐述本公司的环境信息。

(四)不同行业三年的环境信息披露位置。依据年度报告、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社会责任报告、环境报告书等几个重点位置搜集样本公司披露的环境信息,根据对各报告及公告的阅读和手工筛选,整理出样本公司披露环境信息位置的总体情况。对各行业2013―2015年的披露位置情况进行纵向分析,如下页表4所示。

第一,从整体上看,各行业样本公司披露环境信息的位置所占比例最多的为定期报告,其次为董事会报告和社会责任报告,表明目前我国重污染行业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还是以补充披露方式为主。此外补充环境报告和独立环境报告中间的过渡方式,即社会责任报告也是重污染行业上市公司披露环境信息的重要方式。

第二,在独立的环境报告这一项上,8个行业中仅有5个行业的样本公司有所披露,且数量占其所在行业的比例非常低,其中石化业为7.69%,造纸业为7.84%,化工业为2.44%,冶金业为15.69%,制药业为2.04%。表明目前我国重污染行业上市公司披露独立环境报告仍处于低水平。

第三,在可持续发展报告、监事会报告、重大风险提示、公司治理和内部控制评价报告这几项上,只有零星的1―3个行业的样本公司对其进行了分散披露,且所占比例很小。表明目前我国重污染行业上市公司披露环境信息的位置虽趋于多元化、多角度化,但执行的力度依旧不足。

第四,在管理层研讨与分析和重要事项这两项上,8个行业的样本公司虽都有所披露,但披露的比例和水平参差不齐,波动性较大。在管理层研讨与分析上,披露比例最高的为18.67%(煤炭业),而披露比例最低的仅为1.67%(纺织业);在重要事项上,披露比例最高的达到了30%(纺织业),而披露比例最低的只有15.45%(化工业),呈现出较为明显的两极分化趋势。

综上,根据2013―2015年的数据变化以及根据变化分析的结果显示,虽然在社会的发展进程与上市公司自身的不断发展中,重污染行业上市公司能够越来越清晰地认识到自身对环境的责任和义务,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努力为保护环境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同时在现如今环保舆论压力日益增加的情况下,迫使某些重污染行业上市公司的环境信息披露开始细致化和多元化,但显而易见的是,重污染行业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的方式仍处于较低水平,披露环境信息的位置仍旧比较单一化。

(五)不同行业三年的环境信息披露形式。结合上页表3、表4及其分析结果和本文所统计的2013―2015年数据变化情况来看,不同行业样本公司环境信息披露形式表现为两方面。

首先,在定性内容的披露方面,8个行业的样本公司在环境政策、目标和环境责任与义务项目上的披露情况是最好的,三年的披露数量比例基本都能达到本行业样本量的60%以上,而冶金业在环境政策、目标这一项上三年的披露比例都达到了100%。在通过ISO环境体系认证和环境风险这两项上,8个行业的样本公司在这三年间披露数量比例一般,部分行业呈现两极分化的态势。在执行环保“三同时”项目上,8个行业的样本公司披露数量比例较低,在三年中出现的最高数量比例仅占到该行业样本量的15.56%(采矿业)。披露情况最差的环境信息就是独立第三方意见,在三年间,仅有2家样本公司进行了该项披露。由此可见,独立第三方意见在我国重污染行业上市公司中并未得到足够的重视,那么上市公司披露的环境信息是否真实可靠,在当前环境信息鉴证发展不足的状况下还是有待考证的。

其次,在定量内容的披露方面,从环保拨款与补贴和环保处罚这两项看,虽然在三年中各行业样本公司披露数量比例情况都较好,但样本公司披露环境信息存在一定的自利趋势,愿意对收到的政府下发的专项环境补助资金进行较为详细的披露,但对于因环境事故而接受的处罚,都倾向于避之不谈,或是轻描淡写地用一两句话略过,只披露了罚款的金额,而未明确披露其原因事由、对环境造成了何种程度的危害以及未来的改善措施等信息。在节能减排、环保技术研发与创新、循环再利用情况、环保体系建设及运行情况、废料的回收循环利用情况和污染物排放达标量的披露上,各行业样本公司三年的披露数量比例基本在30%―50%之间,处于中等水平,情况相对较好,有一定程度的披露,但披露的还不算完整。在节能减排、废料回收利用和污染物排放达标量这三项上,样本公司更多地倾向于利用简单的文字性描述来披露这些可定量分析的内容,而未使用清晰直观的量化方式进行披露。大多数样本公司会使用“本年度,我公司加大节能减排力度,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等口号性文字进行披露,基本没有样本公司能够完整详细地披露每一种废弃物的排放量、每一种废弃物的再回收利用量,以及对减少排放、循环利用所投入的资金使用情况。数字更易让人信服,文字性描述始终无法博得信息使用者的信赖。

总体而言,8个行业样本公司环境信息披露形式的特征主要是以定性信息为主,定量信息较少,因而环境信息披露形式较为单一。

从2013―2015年的统计数据来看,就总体情况而言,制药业的环境信息披露情况最差,纺织业和冶金业相对较好。由此可以得出,行业制度不同,上市公司披露环境信息的具体情况也会有所不同。

三、重污染行业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缺乏主动披露环境信息的意识。企业是以盈利为目的的组织,以利润最大化为经营目标。加强环境信息披露可能会耗费企业的成本,虽然环境信息披露会给企业带来一定的声誉或收益,但当企业披露环境信息所获得的收益不能满足其为披露环境信息而耗费的成本时,企业不愿意耗用大量的成本去全面披露环境信息。加之目前我国对于企业环境信息披露的监管工作不到位,与环境信息披露相关的法律法规、政策制度以及行业规范尚不健全,也没有得到相关部门的足够重视,因而,至今也没有一套相对完整、系统的环境信息披露制度对重污染行业企业的环境信息披露工作进行规范,这就使得重污染行业企业环境信息披露仍旧处于“根据企业自身情况自愿披露环境信息”。

(二)披露的信息不够全面,披露方式不够规范。在197家样本公司中,在2015年仅有137家样本公司出具了相应的环境信息报告,占到总数的69.5%。绝大多数样本公司在披露环境信息时以文字性描述为主,对重要的信息一笔带过,轻描淡写,严重缺乏数据和图表支撑,并且样本公司多报喜不报忧,隐瞒了重要的情况和信息,准确性和可信性难以判断,不能很好地满足信息使用者的需求。

(三)披露的环境信息缺乏独立第三方的鉴证意见。企业是否披露环境信息对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和利益相关者做出经济决策十分重要。企业披露环境信息,更多的是?榱巳霉?众看到企业为环保而做出的各项努力和成绩。企业站在自身的角度上,在披露环境信息时难免会带有较强的主观性,对事实的客观评价稍差一些。因此,在环境信息披露过程中,企业不能单纯地为了获得良好的声誉而夸大其词,必须保证披露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这样才能让公众了解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真实情况,让利益相关者做出最优决策,这就需要独立第三方即会计师事务所对企业披露的环境信息进行鉴证。

四、提高环境信息披露水平的主要对策

(一)制定具有指导意义的环境信息披露指引。针对目前环境信息披露缺乏规范性制度的现状,除了建立环境信息强制性披露制度以外,建议有关部门应当出台较现有《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指南》而言更加规范、对实务工作指导性更强的环境信息披露指引,与强制性制度相结合,共同指导重污染行业上市公司的环境信息披露工作。新指引可以由证监会、环保部、财政部等部门共同商议,从不同角度、不同关注点上全方位地对环境信息披露进行深入探讨和融合,制定一套权威的并且切实可行的环境信息披露指引,指导重污染行业上市公司的环境信息披露工作,把我国环境信息披露工作提升到较高水平。

(二)加强独立第三方对环境信息的鉴证。所谓独立第三方即会计师事务所,环境信息鉴证就是由会计师事务所对企业披露的环境信息进行审查和验证,针对环境信息提供可信性保证的服务。环境信息鉴证服务正逐渐成为会计师事务所提供服务的一个新领域。国外的环境信息鉴证较我国而言发展较为成熟。美国颁布的《议会综合环境的反应、补偿与责任法案》《净化大气环境法》等法律为环境信息鉴证的实施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保障。独立第三方的鉴证目前在我国实施难度较大,复杂程度较高,但随着环境信息披露相关制度的完善和环保意识的增强,由独立第三方鉴证环境信息必然会成为今后环境信息披露的发展趋势。

(三)强化政府监管,建立健全社会监督体系。从政府方面,应加强行政管理监督和专项环境审计,大力宣传环保的重要性,提高公众对环境污染危害的认识,利用社会公众的力量制约企业污染环境的行为。凡是对环保做出重大贡献的企业,政府及社会公众都应给予支持和鼓励。从信息使用者方面,应将环境会计信息纳入到企业价值评估体系中,引导投资者和债权人更多地关注环境会计信息,提高其监督的积极主动性。

环境报告制度篇7

关键词: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医药制造业

中图分类号:F203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11-000-03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进入21世纪以来,节能环保型经济一直是人类讨论的热点问题,如何在保护环境和节约能源的基础上大力发展全球经济。企业只有将企业经营活动与保护环境相结合,才能获得可持续发展,实现低碳型经济。环境会计作为一项独特的会计模式,越来越受到各国的重视,企业对环境信息披露的问题也受到会计学者的重视。社会希望企业会计环境信息,以此了解企业的环境保护情况,保护自身的信息知情权和维护自身利益。企业也意图通过披露环境信息获得投资者和社会公众的好感,赢得各方信任。近些年来,我国一些关于环境信息披露的条文,例如2010年环保部了《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指南》(意见征求稿),首次规定了重污染行业上市公司应当定期披露环境信息,环境报告。

二、文献回顾

我国环境会计研究开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经过20多年的发展,环境会计的研究范围和深度已经从环境会计的模式、计量方法、报告方式扩展到企业环境会计披露的整体水平研究。孟利凡(1999)发表《论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及其相关的理论问题》,研究了环境会计的理论体系、环境信息披露对公司财务的影响和环境绩效披露的体系。李洪光和孙忠强提出了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三种模式。进入21世纪,会计学者们开始偏重于会计环境信息实证的分析。肖淑芳、胡伟(2004)分析了中国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情况,指出中国上市公司环境会计信息披露集中于重污染行业且带有随机性。王建明(2005)、周一虹(2006)等人通过对重污染行业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进行探究,指出我国会计环境信息披露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近些年,我国会计研究由统计性研究转向线性回归分析,主要通过实证等方法研究影响会计环境信息披露的因素。

综上所述,我国会计环境尚未成熟,仍然处于探索创新阶段,没有形成信息披露体系和结构。本文主要探究上市公司披露情况以及披露存在的问题。我国重污染行业对环境的影响较大,加之环保法律的规定,因而披露比例较高。本文选择16个重污染行业中的医疗制造业作为研究对象,能获得更多的有效样本。

三、我国医药制造业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状况

(一)样本选取

2010年9月,环保部了《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指南》(征求意见稿),要求煤炭、化工、火电、造纸、冶金、制药、纺织、电解铝、石化、建材、钢铁、水泥、制革、发酵、采矿业和酿造16个重污染行业年度环境报告。因此在各项环保法律法规及制度约束下,重污染行业披露环境会计信息的比例较高。本文选取了沪深两市A股上市的 家医药制造业公司为样本,手工收集了 家医疗制造业2012、2013年的财务报表和环境报告(包括有可持续发展报告、社会责任报告、企业公民报告等),对其中的环境会计信息进行统计,分析医疗制造业的信息披露总体情况。本文数据来源于上海证券交易所、深圳证券交易所以及巨潮咨讯网。

(二)医药制造业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总体情况

本文选取了沪深上市的医药制造业公司,剔除资料缺失和ST的公司,共获得109家上市公司的样本。2013在109家上市公司中,共有101家披露了环境会计信息,占整个行业上市公司的92.66%。在披露环境信息的家公司中,25家以社会责任报告的形式单独披露了环境信息情况,占已披露环境信息公司的22.94%。总体来看,医药制造业几乎全都披露了环境信息,然而公司以独立报告社会责任报告的形式披露环境信息数量不多。

(三)医药制造业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具体分析

1.医药制造业环境信息披露内容分析

从医药制造业109家上市公司的具体分析来看,上市公司披露的环境信息,主要分为文字性描述和量化性描述。文字性描述大概包括环保风险、环保措施、环保奖励、环境违法违规和环境认证体系,量化性描述大多集中在污染物排放量、政府补贴和环保设备费用支付。大部分上市公司的环境信息较为简单,主要包括公司环境保护的政策实施和下一年度的计划, 没有具体披露环境的信息。少部分年报披露了量化信息,通过公司年底污染排放量、能源利用率、排污费和环保专项补助等指标量化披露了环境方面信息。社会责任报告中有关环境信息披露的部分较多采用了图文并茂的方式,货币与非货币描述并用。(详见表1、表2)

从2013年医药制造业的具体数据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在定性描述方面,上市公司主要集中于环保措施方面。公司倾向于表述自身在环境保护和节能减排方面所做的努力和贡献,向公众表明自身在环境保护方面所采取的积极措施,符合国家的环保政策以及自身的环保方针等证明信息对于企业排放的污染物种类、浓度、去向和处置很少涉及。2103年只有2家上市公司海正药业和昆明制药在年报中说明自身被查处环境污染,被责令整改。在定量指标描述中,公司主要披露了获得的政府环保专项补助、环保设施建设,而对于各种环保指标例如污染物排放量和能源利用率披露较少,仅有18家上市公司在年报或社会责任报告中具体指出。货币性描述大都集中在年报的财务报表及附注部分,通过管理费用、预计负债、其他应收应付款、在建工程等科目披露,企业并设置统一的环境会计科目。因此可以总结,不论企业披露的文字性还是量化性的信息,都较为简单、笼统,带有主观性和自利性,以希望树立良好的社会公众形象,保护自身利益。

2.医药制造业环境信息披露方式分析(详见表3)

从2103年环境信息披露的方式来看,董事长报告和财务报表及附注是医药制造业披露信息的两个主要部分。董事长报告中主要集中说明了公司环保风险、环保措施、环保绩效。财务报告及附注则以货币计量的形式披露了企业的排污费、环保设备投入、政府环保项目补助。25家公司以社会责任报告的方式披自身的环境信息,相较于在年报中披露信息,这些公司环境信息比较具体以定性的指标反映了污染物排放量、能源利用率和环保费用。

四、医药制造业环境信息披露存在的问题

通过上述对于医药制造业的环境信息内容和方式的分析,可以发现上市公司在环境信息披露方面存在一些问题。

(一)环境会计信息缺少可比性和相关性

以医药制造业为例可以分析得出,我国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带有随意性,没有统一规定的项目,缺失可比性和相关性。由于没有专门的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法律,导致企业多是披露对自身发展有利的信息比如环保投资、环保措施与环保绩效等,较少披露不利的信息例如环境违法违规和污染物排放量等。另外企业披露环境信息的方式多样,大多夹杂在年报中,没有独立的环境报告,使得企业之间披露的环境信息不尽相同。因而,由于目前我国上市公司披露的环境信息形式和内容不统一,行业之间以及行业内部披露的环境信息没有可比性。

(二)定性披露信息较多,定量披露信息较少

虽然医药制造业环境信息披露比例达到了92.66%,但是企业披露的环境信息定性披露的较多,以货币形式定量披露的较少。企业大都选择在董事长报告中以定性描述的方式披露有利于自身的环境信息,如企业制定的环保方针,取得环保绩效,未来年度的环保计划以及获得的环保荣誉等。在附注中,企业披露的定量描述多集中在环保投资、政府环保补助和排污费等项目上,这些费用较为笼统,并未单独设置环境会计科目。在社会责任报告中,企业以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式,披露了企业的环境保护措施和节能减排指标,并且资料较为详细,但是以社会责任报告形式披露的企业并不占多数。

(三)披露信息监管不到位

现阶段,政府对污染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强制性要求还不够,企业从维护自身利益的角度出发,通常会有选择地披露那些有利于企业的环境信息。例如企业通过采取某种措施使得环境得到改善、企业获得的政府补贴和有关奖励,而不倾向于披露环境诉讼罚款等可能对企业产生不利影响的信息。从样本公司的年报上可以看到其审计报告中也未涉及环境信息披露方面的内容,也没有相关部门或机构的环境信息进行鉴证和说明,所以不能保证其信息的可靠性。这种情况不利于社会公众和有关部门对企业环境责任的履行情况进行监督。

五、完善我国会计环境信息披露的相关建议

(一)企业以独立报告的形式披露会计环境信息

1.独立环境报告披露的内容

在我国现阶段,应当通过编制独立的环境报告来披露企业跨境环境信息。这种独立于年报的方式能够使信息使用者对于企业的环境信息有一个全面清楚的认识,也便于进行行业之间和行业内的环境信息比较。独立环境报告披露的内容可以分为两部分,一是环境投入,二是环境绩效。

环境投入主要包括环境资产和环境负债。环境资产可以分为计入费用和形成资本化的两类,计入费用的环境成本如排污费、绿化费、废物处理等只与当期活动损益有关的费用,计入资本化的环境成本包括为防止今后污染而建设的环境处理设备、提高能源利用率的环保设备建设费用等。环境负债可以分为环境罚款负债和环境赔偿负债。罚款负债指企业违背法律法规需向环保部门缴纳的罚款,赔偿负债指企业污染环境的活动对他人人身造成伤害而向他人进行赔偿的义务。

环境绩效可以定义为企业在保护环境和治理污染的过程中取得的收益和效果。应当披露的内容有:污染物排放量、能源利用率、环境质量达标率、污染物处理方法以及污染事件处理效率等。

2.三方合作加速推进独立环境报告体系建立

我国政府以强制性的方式要求各家上市公司以独立报告的形式披露环境信息。政府环保部门、中国证监会和中国财政部应当三方合作,加强企业独立环境报告的披露,加快建设会计环境信息披露体系,以上市公司作为突破口,完善环境信息披露机制。

3.第三方对独立环境报告进行审计

企业的独立环境报告要求进行第三方审计,对其中的披露信息的真实性进行验证。信息使用者通过环境报告了解企业的环境信息,因此独立环境报告应当是有真实性和可靠性的。第三方审计保证了环境信息的质量,降低企业利益相关者的风险,提供真实可靠的信息来源。

(二)政府监督环境会计披露准则的实施

虽然我国政府先后出台了关于企业环境信息披露的各种准则,但是这些准则实施的力度有待提高。我国政府部门通过检查监督各上市企业的环境信息披露情况,加大执法力度。政府可以通过建立奖惩制度,对积极自愿编制环境报告的予以环保奖励,对于违背法律法规污染环境而隐瞒未向社会报告的企业罚款。为了激励企业披露环境信息的自愿性的提高,可以设立环境保护专项资金,鼓励环境保护突出的企业,进而增强企业披露环境信息的动力,提高环境会计信息的披露。

(三)加强会计人员后续教育,提高全民的环保意识

会计人员整体素质不高一直是我国会计实务界面临的突出的问题,也是制约环境会计信息充分披露的瓶颈。对于企业的财会人员,一方面要加强他们的环境会计专业知识的教育和培训,以提高其环境会计及环境信息披露方面的技能,做好公司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工作,编制独立的环境报告,促进公司信息披露的透明性,提升公司的社会形象,获取更多的效益;另一方面要增强会计人员的社会责任意识,建立环境会计信息披露评价机制与奖励机制,以期能够披露更加全面的环境会计信息。

参考文献:

[1]卢馨,李建明.中国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的现状研究一―以2007年和2008年沪市A股制造业上市公司为例[J].审计与经济研究,2010, 25(3):62-69.

[2]上海证券交易所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指引[S]. 2008-05-12.

[3]肖淑芳,胡伟.我国企业环境信息披露体系的建设[J].会计研究, 2005(3).

[4]孟凡利.论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及其相关的理论问题[J]会计研究, 1994(4):16-25

环境报告制度篇8

(一)绿色会计理论和传统会计理论的不同。绿色会计的基本理论是在修正和批判传统会计理论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的。因为,长期以来传统会计理论只从人类经济活动的角度反映和监督企业资本及其运动,按权责发生制、历史成本和复式记账这三大会计基本支柱对发生的经济事项进行会计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由环境所引发的经济问题在此得不到答案。而绿色会计则着眼于高效利用资源,以人类的全部活动过程和整个生态环境资源为出发点,围绕着自然资源的耗费应如何补偿的问题,努力对环境管理中各个层次的职责履行情况作出确认、计量和报告,在根本上改变了传统会计理论对整个会计要素的界定。所以,绿色会计解决了传统会计理论所不能解决的社会生态环境问题,无疑是对传统会计的撞击。

(二)关于绿色会计的理论问题。绿色会计的理论问题应该是站在会计的角度来看待绿色问题和环境问题,用会计的思想体系和方法体系去加以分析、思考,以解决发展市场与维护生态环境关系方面的予盾。主要包括:绿色会计的理论构架问题;绿色会计的实务操作问题;有关会计信息报告;绿色会计与可持续发展的问题。

1.绿色会计的理论构架。绿色会计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以有关环境法律、法规为依据研究经济发展与环境之间的联系,计量、记录环境污染、环境防治、开发和利用的成本费用,评估环境绩效及环境活动对企业财务成果影响。以自然资源环境耗费应如何补偿为中心而开展。作为现代会计的一个分支,绿色会计应当建立一个由目标、假设和原则组成的基本理论结构体系。在这一体系的指导下,可以更好地开展会计实务的具体工作。绿色会计的理论构架可以借鉴传统会计理论结构的思想,结合绿色会计的特点加以构建。

2.绿色会计的对象、目标。绿色会计的对象大大突破了传统会计的资金运动,它所考虑的是除了资金之外的资源环境、整个社会生产消费以及生态循环价值。在绿色会计下,会计要素须重新界定,资产中应增加“自然资产”,即全世界所共有的“特定财产”:空气、水、海洋、矿产资源、臭氧层等;负债中应将企业承担的环保社会责任加以确认;所有者权益中应将自然资本加人其中;在收入要素中除了确认传统的生产经营所得带来的收入外,还应包括企业在推行环保政策、积极治理污染时所享受到的国家给予的补贴、奖金和税收减免;企业回收的“三废收入”;其他单位和个人缴来的环境损害赔偿费或罚金收入;以及实施环保措施后企业形象、信誉度的提高而带来的社会效益等。

3.绿色会计的目标。绿色会计目标同传统会计一样,也有基本目标和具体目标。基本目标就是在促使企业提高经济活动的经济效益的同时,高度重视生态环境和物质循环规律,合理开发和利用资源环境,努力提高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具体目标是组织相应的绿色会计核算,充分披露企业的环境信息。

4.绿色会计的原则。与一般会计原则完全相同的原则有客观性原则、及时性原则、明晰性原则。与一般会计原则不尽相同的原则有重要性原则、可比性原则。重要性原则是指绿色会计在核算时,应将环境、资源因素按重要性进行排列,选取对经济发展起重要影响的事项进行核算。可比性原则要求企业严格按照联合国设计的绿色会计核算体系进行会计处理,以便会计信息使用者进行企业之间,进而国与国之间环境资源状况的比较,促进绿色会计信息在世界范围的可比性。与一般会计原则完全不同的原则有政策性原则、社会性原则、充分披露原则。政策性原则是指绿色会计在进行核算时,必须严格执行国家颁布的有关环保政策和法规,以及相关的会计法规、制度,正确处理企业与环境的关系。社会性原则是指绿色会计所提供的信息应充分揭示企业对环境保护的社会责任。对企业的评价应以企业社会效益与社会成本相配比并取得社会利润为标准,站在社会的角度全方位地考虑企业的业绩,以便维护社会资源环境,利于国家宏观调控。充分披露原则要求绿色会计在公布报表、提供会计信息时,必须全面、公正地反映企业对生态环境的作用、保护或者污染、损耗等情况,不得有意忽略或隐瞒重要的数据资料,使信息使用者发生误解。

5.绿色会计的确认与计量。绿色会计的确认是将涉及环境的业务作为会计要素进行记录,并在会计报表中加以确定。传统会计的计量以在以历史成本作为计价原则,经济事项都能用货币计量。而绿色会计的计量主要集中在自然资源的计价上,包括许多无法用货币计量的经济事项。实行以货币计量为主的多种计量单位并用原则。

二、绿色会计的实务操作

1.绿色资产的会计核算。绿色资产是指特定个体或企业从已经发生的事项取得或加以控制,能以货币计量,可能带来未来效用的环境资源。其计量的依据为:(1)由产权变动购入资源性资产的,应以购入价格或评估价格计价入账;(2)由人工投入形成的资源性资产,应以累计历史成本作为计量依据;(3)资源性资产消耗、转让、非常损失和其他损失,应按实际数额或平均成本数额削减资源性资产存量;(4)已入账的资源性资产,如有后期投入,应按实际成本入账。

2.绿色成本的会计核算。绿色成本是指本着对环境负责的原则,为管理企业经济活动对环境造成的影响而被要求采取的措施成本,以及因企业执行环境目标和要求所付出的其他成本。

绿色成本应在企业会计账户体系中的“生产成本”账户中进行核算,并可在生产成本账户总分类账下设明细分类账户。当然根据绿色成本的不同情况,我们应当进行不同的会计处理,分清影响环境的责任和承担的费用,合理、真实、准确地计算绿色成本。

3.绿色费用的会计核算。绿色费用是指某一主体(企业)在其持续发展过程中,因进行经济活动或其他活动,而付出或耗用资产的转化形式。只要绿色资产能够计量,耗用绿色资产进行经济活动发生的绿色费用也就能够计量。有些绿色费用构成资源产品的成本,可按财务会计的计量方法对其进行计量;而有些绿色费用虽然不构成资源产品的成本,但对其计价,可以从数量方面客观地反映生态资源降级的代价以及恢复的代价。

三、绿色会计信息报告

针对目前我国企业环境报告的现状和环境信息需要程度、现有的企业环境报告的缺陷以及财务报告体系的不足,建立我国企业环境报告的基本框架应包括以下六个要素:

1.我国企业环境报告的使用者与目标。我国企业环境报告的目标为向政府管理机构、当前和潜在的投资、债权人等环境利益关系人提供有关报告主体对其环境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和对于理智的投资、贷款以及其他决策有用的信息。对于那些充分了解企业经济活动以及这些活动产生的环境影响且愿意勤奋研究这些信息的人士,这些信息必须是全面和完整的。

2.我国企业环境报告的主体。我国上市公司的未来发展受环保政策的影响将日益显著,企业的环境风险将日渐增加。新的环境法规可能使企业产生潜在的环境负债,而企业一般倾向于低估可能发生的环境负债。这说明,如果企业没有在财务报告中充分披露可能发生的环境负债,信息使用者的决策将会受到严重影响,甚至有可能导致错误的决策,从而不利于我国股票市场的健康发展。因此,上市公司应成为我国企业环境报告的主体。

3.我国企业环境报告的内容。企业环境报告的内容应反映使用者的信息需求。如果把我国企业环境报告的主要使用者定位为政府管理机关、投资者和金融机构,那么,我国企业环境报告的内容应考虑这三类主要使用者的信息需求。有关企业环境报告内容代表了这些使用者的信息需求。在保留原有有关环境影响信息的前提下,我国企业环境应增加企业的基本概况与环境方针、环境会计信息、环境业绩与评价指标、环境审计报告等内容。

4.我国企业环境报告的模式。我国企业可以采用以下两种环境报告模式呈报环境信息:一是补充报告模式。补充报告模式的具体要求如下:在现有会计核算中增加与环境信息有关的会计科目,资产类增设“环境资产”科目,负债类增设“环境负债”科目,损益类增设“环境收入”“环境费用”等科目,在现金流量表中增设“环境活动引起的现金流入和流出”项目,并在财务报表的附注部分披露相应环境会计科目的会计政策和明细说明。在现有财务报告的管理层讨论与分析部分增加有关企业的环境方针、环境目标、环境影响、环境业绩、环境风险预测等信息。在现有的财务报告中增加环境会计报表,如环境成本与收益表、环境业绩表、环境效益表等。这些报表应采用连续期间编制,以反映一定的变动趋势。二是独立报告模式。独立报告模式是当前西方发达国家跨国公司乐于采用的环境报告模式。这种报告模式要求企业对其承担的环境受托责任进行全面的报告。因此,这种报告模式可以弥补我国企业现行环境报告的缺陷,使我国现行财务报告更加完善。独立环境报告模式的具体内容应包括企业简介与环境方针、环境标准指标和实际指标、废弃物、产品包装、产品、污染排放、再循环使用等信息、环境会计信息(包括环境支出、环境负债、环境治理准备金、环境收入等)、环境业绩信息(环境治理与投资、奖励等)、环境审计报告。

5.我国企业环境报告的呈报。我国企业环境报告应作为上市公司财务报告的一个组成部分,随年度财务报告一并呈报。我国应尽快建立一个全国性企业环境报告数据库,通过互联网公布企业环境报告,加大企业环境信息报告的透明度。我国可以借鉴美国的经验,由国家环保总局定期向中国证监会提供根据现行环境法律法规标准确定的重点污染企业名单,已判定的涉及民事案件的企业名单和已判决的涉及刑事案件的企业名单。中国证监会将根据这些企业名单监督有关上市公司进行环境信息披露。对于没有在财务报告中披露该类环境信息的公司,中国证监会应制定相关的规章对其进行必要的处罚。

6.我国企业环境报告的审计。企业环境报告的内容不仅应包括企业经营活动的环境影响,还应包括企业环境活动产生的财务影响和企业的环境业绩。这种新型的企业环境报告,无论采用补充报告模式还是独立报告模式,都应包含环境会计信息。企业环境报告服务于不同的信息使用者,其所提供的信息必须具有可靠性。企业环境报告的可靠性不仅取决于企业对环境信息的真实和客观的反映,还取决于这些信息的可验证性。企业环境报告质量的可验证性特征要求由独立的第三方对该报告进行审计。环境报告审计的作用在于提供公证:将环境审计报告包括在企业环境报告中有助于保证信息的质量,使环境利益关系人获得可靠的信息,有利于他们对于企业环境受托责任履行情况的了解和监督,有利于他们进行相关决策。

四、绿色会计和可持续发展

当前我国的资源与环境问题相当严峻。如果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过程中,不注意资源的保护与环境的治理,资源和环境问题将会进一步趋向恶化,并且从根本上制约经济的发展。发达国家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已经意识到这一问题,并采取了措施。政府一方面要利用自身的优势来保护资源和治理环境,另一方面要加紧环境和资源立法,约束企业、促进企业保护环境,而建立绿色会计正是其中的重要措施之一。

在建立我国现代企业制度过程中,绿色会计有可能得到更为有效地运用。因为建立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础之上的现代企业,虽然其直接生产目的是盈利,但从整个社会生产的宏观目的来看是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虽然也存在着国家、企业和劳动者个人三者利益的差别和矛盾,但从根本利益上看,三者是一致的。因此,绿色会计更能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充分显示其作用。

为了使绿色会计得到更快更好的发展,使环境得到更好的保护,我们应该从以下方面着手。强化企业环境和资源意识,广泛开展环境和资源问题的讨论和教育,以强化企业这方面的意识,促使其建立发展绿色会计。环保形势的严峻要求我们必须全面开展环境保护,但是,在实际经济生活中,各企业的实际情况不同,我们不能要求每个企业的环境保护会计处于同一水平,而应选择某些对整个国民经济影响较大的企业,或当前社会各界较为关注的企业,加强他们的绿色会计工作,并起到带头作用。尽管政府机构不能依靠制定统一的准则约束企业的内部管理,但是,政府的间接影响也是非常重要的。企业只有形成对外报告的压力,才会研究环境因素,进而降低其经营对环境的影响。政府机构应尽快出台绿色会计应用指南,提出一套相对完整的环境业绩考核指标,使经济实力雄厚、环保意识较强的企业在尝试运用环境管理会计时有一定的依据。在推动绿色会计应用的初期,可以考虑在旧系统运行的基础上,设计和开发绿色会计体系,让新系统与旧系统并行运转,如果运转效果良好,可以考虑两套系统长期并行,或合二为一。如果一开始就考虑修改甚至颠覆原有运行系统是任何管理层和会计人员都不能接受的。目前,有关绿色会计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研究,还处于探索阶段。理论研究只有与实践相结合,才能丰富理论,进一步完善理论。在进行案例研究时可以先选择一些有代表性的环境敏感行业,如石油、电力、化工等企业,通过案例研究,提出可供同行业企业选择的应用方法。我们欣喜地看到,已经有学者深入企业,开展案例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案例研究的深度和广度都有待继续加强。

五、结论

上一篇:财务检查工作报告总结范文 下一篇:初级广告平面设计培训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