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传统文本与影视综述

时间:2022-10-16 07:45:08

对传统文本与影视综述

毫无疑问,大量电影、电视创作、改编作品犹如滋润万物的春雨,为经典名着的传播带来了在异国他乡生根发芽的自然条件。将一部文学名着从文本转化为影视艺术,实际上是一次再创作的过程,编导运用影视语言技巧对小说文本进行深度演绎。成功地编导必须首先是一个出色的文本解读和阐释者。他们首先对外国文学名着文本进行解读和阐释,体现作者的艺术原则和风格而做出种种努力。他们的作品业已为世界各国观众所接受,也成为各国文坛和学坛作为文学研究的重要对象。所以说,基于文学名着文本而创作改编的影视艺术成果应该包含在当代外国文学研究的范畴之内,并与原着文本交相呼应,彼此参照。这不仅会提高文学名着在世界范围内的受众群体的数量,普及文学艺术,对于专业领域内的研究也会提供不同的解读视角,对作品做出新的理解和阐释。毋庸置疑,外国经典名着向影视作品的转型,为不同文化和民族的普通受众提供了更为丰富的精神财富。人们可以通过名着改编而成的影视作品来了解与本民族截然不同、带有异域风情的文化盛宴。

随着多媒体技术和互联网络的发展,影视作品成为更为迅捷更为大众化更为开放的传播形式。19世纪末人类发明了电影,这为普通人群接受外国文学提供了最为快速和极具形象效果的新途径,并借助电视和网络,融合舞台艺术和电影艺术表现手法,深入地刻画人物形象,展示人物心理和精神世界,以形象直观的方式迅速传播开来。首先,现在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大凡外国经典名着都相继改编为电影,并通过现代媒体技术如电视和网络飞速传播。四十多年来,狄更斯的十多部小说几乎都被改编成影视作品,并数度被搬上屏幕,并在中国观众中广为传播,备受欢迎。莎士比亚的37巨作中的绝大多数数度被搬上银幕,相继在中国和其他国家和地区放映,或制作成VCD影碟销售,为非英语国家的广大人群认识莎士比亚和狄更斯的文学作品提供了具有时代感的视听效果。在这种时代背景下,文学名着不再以传统的纸质文本形式存在,甚至可以说,也不再以上世纪末以来曾经风靡一时的电子文本形式存在了。那么,影视作品自然而然地就转化为文学名着一种特殊存在方式,成为经典作品的现代化文本,也必然成为人们研究外国文学名着时不能回避的一个参照文本。其次,外国文学名着的向影视作品的转向,造就了最广泛的受众群体,也是一种特殊形式的群体。同时这一群体也构成了一种特殊的文化消费群体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广阔市场。事实上,许多读者群体正是由于观看了由原作改编而来的影视作品后才去搜读原着或者是基于对影视作品的喜爱和激发才去研究文字文本的。李红薇认为,受众群体之所以要选择影视作品作为了解外国文学是因为现代生活节奏快,时间利用系数提高,受众会选择他们“最容易接受的方式,希望以最短的时间获取最多的信息”。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们对政治、经济科技和生活诸多领域的需求急剧增长,而人们的生活压力和工作节奏迫使受众去选择最为经济实用的方式来满足自己对知识、技术和信息的最大满足,这无疑会促动受众去寻求最直观形象的方式来达到这一目的。而影视作品恰恰迎合了人们的需求。可见,通过电影或电视作品来认识或审读外国文学名着,虽然在一定意义上来说只是一种普通受众群体选择的文化消费,但它的波及领域和所产生的反响却是极其广泛的,也是非常强烈的,因为这种欣赏是跨文化的、具有国际性的,也是领略迥异于母语文化的最简约最快捷的方式。从这种意义上来说,外国文学研究者或比较文学研究者要以积极的态度来正式这种从文学文字文本到影视欣赏的感官艺术渠道的转化,从而把视听艺术形象与文字文本形象紧密结合起来,并以科学的态度去阐释、解读和甄别。复次,从文学名着的文字文本到影视作品的转化是基于艺术的再创作而产生的,从而具有不同于原作的其它艺术特质和文本解读方式。它具有更适合于现代人类的欣赏视角和阐述方式,这也是影视艺术具有如此影响力的佐证。从表层意义上说,影视剧的创作是件及其容易的事,因为影视作品是有其所依赖的故事蓝本,即文学原着。

其实不然,文学名着的改编是一项十分艰巨也是异常复杂的艺术再创作过程。一部文学原着动辄上百页抑或上千页,将其改编为一部两小时左右的电影画面,同时要忠实于原着,体现原着的精神和风格,忠实于原作者的创作意图,并非一件易事。丁芸认为,“将哈代的文学作品改编为影视的难度很大,因为读者有一个先验性的框框,这就是小说原着的文本。”导演波兰斯基也深感的最大困难在于要把一部500多页《苔丝》凝缩为一部普通长度的影片,同时还不能把重要情节删掉,保持故事的充实由于电影是通过银幕呈现的视觉艺术,其情节过渡,人物心理变化以及环境氛围的渲染,需要尽可能运用可视的动作和具体的形象来呈现。语言要力求做到适度化、简约化和精确化,并且要符合人物的身份、性格、即时场景以及所处的时代特征。在将名着改编为影视作品时,在表现手法上虽然摆脱了文字文本所带来的局限,在时空把握上具有较大的自由度,但由于受到银幕和电视屏幕的表现方式以及播放时间的制约,其人物和情节不宜过多过杂,要求比原着情节更紧凑,更富悬念和戏剧性。从这个层面上讲,影视作品的创作要在原作基础上含英咀华,从而取得引人入胜、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艺术效果。最后,从整体上来说,基于文学名着的大多数影视作品是成功的。除了上文提到的莎士比亚的戏剧作品和根据小说《飘》等等改编的电影和电视剧外,其他如根据夏洛特?勃朗特的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简?爱》以及根据哈代的小说《德伯家的苔丝》改编的《苔丝》都是经典名着的电影创作佳品,深为中国受众的喜爱和推崇。

电影《苔丝》公映后,英国文坛称赞导演“选择了一种朴素的、陈述式而又相当完美、出色的导演手法来重现维多利亚时代英国乡村的环境和气氛”,“确认生动的景色本身就构成一个具有魅力的角色”。在拍摄技巧上,《苔丝》运用了一条新路线,较多采用长镜头和全景式画面,体现出作者哈代所主张的“多写印象、少写主见”的艺术原则,再现了原着的现实主义风格。影片的思想倾向性不是编导强加于观众的,而是由观众通过自身思索体验出来的。他没有西方电影惯用的时尚手法,摈弃了所谓性感、悬念、神秘、暴力和疯狂,完全是一种美学和伦理学上绝对纯净的风格。该片的成功在于忠实于哈代的原作精神,体现了原着的风格。哈代善于描写自然景物,常常用自然景物来寓意人物性格和环境。在他的笔下,自然风景本身就是有血有肉有性格的人。这些原作精神和哈代的艺术风格都在这部改编的彩中得以生动的呈现,如春天的养鸡场,夏季的奶牛场,寒冬腊月的农场都鲜活地呈现出英国韦塞克斯农村的自然景色。

上一篇:传统知识保护的法律问题研究(上) 下一篇:“非典”改变传统教学模式 专家指点远程学习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