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例问题的整改措施范文

时间:2024-02-29 11:25:04

病例问题的整改措施

病例问题的整改措施篇1

【关键词】 心内科住院患者;护理干预措施;改进;效果

DOI:10.14163/ki.11-5547/r.2016.14.171

护理工作往往直接影响治疗效果和患者的康复速率, 尤其是面对病程较长、住院周期较长的心内科患者尤其重要。本院在原有的护理措施前提下做出改进, 效果较好, 详细内容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3年5月~2015年8月200例住院心内科患者, 按护理方式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各100例。观察组男74例, 女26例, 年龄48~60岁, 平均年龄(54.2±5.8)岁;冠心病48例、高血压28例、心律失常24例。对照组男78例, 女22例, 年龄50~57岁, 平均年龄(53.9±4.1)岁;冠心病40例、高血压33例、心律失常27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疾病类型等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对照组采用传统护理模式进行护理, 要求患者谨遵医嘱, 定时巡视并观察患者情况, 检查其不良反应和生命体征变化, 随时做好调整, 发生异常情况及时进行处理, 保证患者的健康安全。观察组在传统护理基础上采用改进后的护理干预措施进行护理, 从环境和患者心理上着手, 增强患者的护理体验, 为了满足患者需求, 可设置如家庭病房、阳光病房, 通过营造一个整洁的环境, 或是改变房间主题, 增添病房中的色差, 也可以由患者自行要求, 这样的环境更适合患者的恢复, 也能让患者感受到内心的温暖, 得到心理上的满足和鼓励[1]。在护理过程中, 为患者普及疾病相关知识, 加强患者对疾病的认知程度, 减轻患者的恐惧与焦虑心理, 在面对突况时也具有一定的自行处理能力。

1. 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2] 在护理过程中收集统计护理质量标准各项内容, 具体包括病房管理、基础护理和细节护理三项, 根据本院相关准则予以评价, 按百分制进行评分, 满分为100分。在护理结束后对患者进行问卷调查统计护理服务满意率, 并附加疾病知识问答, 调查护理过程中的疾病知识普及率问卷内容为20个小题, 满分100分, >80分为满意。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 x-±s)检验。P

2 结果

2. 1 护理质量各项评分 观察组患者各项护理质量指标评分均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2. 2 护理服务满意率及疾病知识普及率 观察组护理服务满意率及疾病知识普及率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通过调查数据可以看出, 在护理的具体质量内容上, 运用改进后的护理干预措施能获得更好的护理质量和效果, 在病房管理和细节处理上优化程度显著提升。改进后的护理干预措施更专注于细节上的处理优化, 如病房环境、与患者的沟通等内容, 给予患者更多人性化的关怀。在事后的问卷调查结果中也可以看出, 患者更倾向于改进后的护理干预措施, 护理满意率达到95%, 对人性化的护理内容予以了肯定的评价, 同时疾病知识普及也获得了极为优秀的成效, 知识问答及格的患者高达98%, 这证明患者对于自身健康情况尤为关心, 对疾病知识具有相当的兴趣与需求。

由于心内科患者病情较为复杂, 且病程较长, 需要长期住院进行治疗。优秀的护理是患者病情康复的关键, 通过提高对患者心理上的关怀, 增强人性化护理, 通过人性化理念的融入, 使患者能够进入到一个和谐的环境中[3]。护理人员方面, 也需要进一步增强工作态度, 提高工作质量, 通过加强与患者的沟通, 了解更多患者的需求并给予更全面周到的护理。减少操作上的失误, 并具备充分的知识能力水平和足够的认知程度, 在护理过程中为患者普及疾病知识, 提高患者的认知, 增强并优化治疗与护理的依从性, 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治疗效果, 加快缩短了康复周期。改进后的护理干预措施将护理工作在原有基础上深化, 在具体工作实行中需要护理人员能够广泛掌握多层面的相关知识, 如心理学、社会学的帮助情感交流和表达的知识, 从始至终帮助患者在接受治疗的过程中感受到人性的关怀, 强化治疗效果, 为患者的健康恢复起到了重要的帮助和推动作用,

综上所述, 改进后的护理干预措施在患者中的应用及护理效果优秀, 患者评价良好, 适合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蒋红.降低心血管内科护理风险的措施经验.医学美学美容(中旬刊), 2015, 1(2):692.

[2]王文静.探究心内科住院患者食欲下降的原因及护理措施.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 2015, 2(10):1791.

[3]张丽.心理护理干预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情绪状态与心功能的影响观察.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 2014, 14(36):408.

病例问题的整改措施篇2

【关键词】门诊输液室;不安全因素;防范措施;患者满意度;分析调查表;事故

【中图分类号】R826.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949(2013)08-218-01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本次医学实验活动研究的主题为我院门诊输液室的安全问题以及解决方法,抽取我院门诊输液室2011年01月份至2012年03月份期间,在我院门诊部门进行门诊输液的患者共计980例,以其原始病历资料、安全因素分析表以及满意度调查表作为研究的依据。采用门诊调查法及回顾分析法两种方式对980例患者在输液过程中存在的不安全因素、存在问题、改进措施以及调查结果展开对比分析。着980例患者中男性患者583例,女性患者为407例;门诊患者的年龄范围在3岁至71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4±3.68岁,未成年(18岁以下)患者298例,占30.4%;成年(18岁以上)患者682例,占69.6%。患者的身体体重在12千克至85千克之间,平均体重为62±4.79千克。

1.2门诊观察:

依据这一期间抽取的980例门诊输液患者的原始病历资料作为分析数据的基础,得出因气温变化造成患者出现感冒病症共计522例,因饮食原因造成患者出现急性肠胃炎共计189例,伤口感染患者86例,急性阑尾炎患者48例,急腹症患者43例,胃部出血患者52例,其他原因50例。患者的文化层次为:大学及以上学历患者203例,高中、中专学历420例,初中及以下学历患者357例。980例患者中,具有行为能力思路清晰947例,占96.7%,丧失行为能力思维模糊33例,占3.3%。

1.3研究过程:本次门诊输液室研究活动的开展主要分为三个阶段进行:

1.3.1首先将2011年01月份至2011年06月份划分为调查分析阶段,主要对我院门诊部门存在的不安全因素,通过制定安全因素分析表和患者满意度调查表的形式,对随机抽选的490例输液患者展开调查,汇总输液室存在的不安全问题。

1.3.2其次,将2011年07月份至2011年09月份划分为制定措施阶段,此阶段根据调查分析段发现的不安全因素及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制定出有针对性的防范措施。

1.3.3最后将2011年09月份至2012年03月份划分为整改落实阶段,依照制定措施阶段制定的防范措施,加以执行和落实,并与2012年02月至03月份随机抽选490例患者,对安全因素和满意度进行重新调查,并与第一阶段的结果进行对比分析。针对33例丧失行为能力的患者,调查对象可以变更为患者家属或其他人进行调查。

1.4不安全因素:通过对调查分析阶段490例患者进行调查分析,得出门诊输液过程中存在以下不安全因素:第一,门诊输液管理方法存在漏洞,制度的建立不够完善,缺乏监督考核机制,对护理人员的职责范围和工作标准不够明确,造成工作流程中存在衔接问题。第二,业务水平普遍不高,护理人员对老人、儿童以及血管疾病患者,由于其血管较细或者不够充盈,不能保证一次穿刺成功率,大大增加了患者的疼痛,严重时引发医疗事故的出现。第三,服务态度不好,某些护理人员对待病人态度生硬,不能耐心细致的解决患者的问题,造成患者与医护人员产生矛盾,是引发医患纠纷的重要原因。第四,卫生环境较差,缺乏定时消毒制度,以及输液器具的卫生管理,给二次感染带来了安全隐患。[1]

1.5防范措施:根据调查阶段发现的不安全因素,制定了有针对性的防范措施:第一,制定完善的门诊输液工作管理制度,明确输液工作流程,拟定护理人员职责范围及工作标准,做到责任到人。落实执行查对制度,确保造作的规范性。第二,组织护理人员进行定期业务知识培训,建立科学的技能考核制度,督导护理人员自觉加强自身业务水平。第三,提升护理人员服务水准,制定护理文明用语,并将患者服务满意度与护理人员绩效奖金相挂钩。第四,创造舒适卫生的输液环境,增加输液室的空间,更新陈旧的医疗设备,每日组织专人对输液用品进行消毒,并对输液室进行紫外线照射,保证每天的通风时间,让患者真正感受到环境的舒适。[2]

1.6统计学方法:计量资料数据均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SPSS12统计软件,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

2结果与讨论

通过以上三个阶段的分析调查、落实整改,我们对整改前后的调查结果进行了分析对比,得出以下结论:调查分析阶段:共抽选490例患者,其中出现医疗事故12例,医疗事故率2.44%,患者满意度优良率78.57%(385/490);整改落实阶段:共抽选490例患者,医疗事故3例,医疗事故率0.61%,患者满意度优良率97.75%(479/490)。根据以上门诊医学实验的过程,我们可以看到通过对我院门诊输液室不安全因素进行系统化的分析和研究,对调查中存在的问题展开整改落实,能够较好的提升门诊输液室的工作水准,减少医疗事故的发生,医疗事故发生率降低4倍,同时患者的满意度也得到大幅提高,优良率上升幅度达19%,因此建议将此种方法在今后的门诊管理中得到有效的推广。[3]

参考文献

[1]陈晓蓉.门诊患者注射、输液记录单的应用[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0,21(10):69.

[2]杨顺秋,吴殿源.现代实用护理管理[M].北京: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2011,170-180.

病例问题的整改措施篇3

【关键词】临床护理工作;教学查房;护理质量;整体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814-8824(2009)-05-0073-02

护理教学查房是提高护理人员整体素质和工作质量的有效方法之一, 也是理论指导实践,不断提高护理专业水平的必要手段[1],是在职护理人员继续教育的方法之一。近三年来我院总护理部结合护理人员的专科业务培训,在岗继续教育和护理教育的要求进行护理教学查房,不仅提高了护理人员分析、判断问题的能力和归纳、表达能力,并且保证了整体护理质

量。

1 内容

护理查房由科室护士长主持,要求查房病区全体护士及相关病区的低年资护士、实习生参加。

根据查房病区专科特点,护理薄弱环节,配合新业务,新技术的开展,有针对性地选择病例,如新生儿肺炎、急慢性心功能不全、急性心肌梗死,重症颅脑损伤、危急重症应急处理和监护以及疑难、危重病例等。

确定病例后,责任护士全面熟悉患者的基本情况,收集相关资料,制定护理计划,对所涉及到的护理技术操作做好示范准备。并要求参加查房的护理人员了解病例资料以及与该疾病的有关知识。科室护士长要全面了解患者的情况,对该病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并发症、治疗进展、最新护理措施应熟练掌握;并根据病例特点翻阅文献,以便参与病例相关讨论。

2 方法

科室护士长就查房病例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特点、治疗方案、护理及健康教育作简要讲解。

责任护士介绍患者的基本情况、诊断、病情、治疗方法、特殊检查的阳性结果,实验室检查、饮食要求、护理等级,以及出现的护理问题、并发症等。

参加查房人员集中在患者两旁,由责任护士进行护理体检,重点做专科检查,对在体检过程中涉及到的护理技术操作进行示范,在病情许可的情况下,请患者复述健康教育知识。

返回护士站,由科室护士长进行提问,并进行讨论,提出护理问题,分析护理问题是否正确,护理措施是否可行,与责任护士所制定的护理措施是否一致。总护理部予以总结点评,对可能出现的护理并发症和预防措施提出前瞻性方案,指出重点需解决的问题。

3 结果

通过教学查房,提高了护理人员的学习主动性,对专科理论知识及操作技能的掌握起到很好的督促作用,对知识的更新,新技术的开展起到及时推进作用,使护理诊断,护理目标更加确切完整,护理措施可操作性更强。

4 讨论

自2005年元月至2008年12月,我院计进行护理教学查房共41次,护理教学查房在提高护理质量,培养实用型护理人才等方面起到了良好的效果。

提高了整体护理质量,解决了护理中的疑点,难题,使患者得到了完整、系统、高质量的护理,对责任护士制定的护理计划和实施的护理措施进行有效的评估,能及时发现问题并予以纠正,对各科的护理工作起到督导和前瞻性的指导作用[2]。

通过护理教学查房,提高了护士长业务管理能力及全院护士的基础护理水平和实际工作能力,更新了护理知识[3],同时也提高了护理人员专科理论和技术操作的水平,拓宽了思路,促进新技术、新方法的临床应用。

改善了护患关系,通过护理教学查房,使患者感受到护士对他们的爱护和尊重,从而产生安全感、责任感,通过交流得以了解患者的需要以及护理措施的执行情况,通过健康宣教,发现问题及时向医生汇报,杜绝了医疗隐患。

护理教学查房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增加了低年资护士的临床经验,培养了她们的创造性思维,使整体护理全面落到实处。

加强了护理管理、提高了护理部自身的管理能力[4],对护理部人员也是一个很好的学习和提高的过程。使护理部能及时了解每位护士长和护理骨干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指导和督促了护士长工作。

参考文献

[1] 陆丹. 浅谈临床护理查房[J].中国护理杂志,2007,11(4):38-40.

[2] 王虹,陈红宇.实行护理教学查房讲评提高查房质量[J].护理管理杂志,2003,3(5):34.

[3] 陆红艳.坚持护理业务查房提高临床护理质量[J].中国临床研究,2008,(3):21-22.

病例问题的整改措施篇4

文章编号:1003-1383(2007)02-0218-03

中图分类号:R 473.72文献标识码:B

2002年9月1日,《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简称条例)正式实施,《条例》第十条规定[1]:“患者有权复印或者复制门诊病历、住院志、体温单、医嘱单……护理记录及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其它病历资料。”护理记录是患者入院至出院期间,护士对患者实施护理、治疗过程的客观、真实和动态的记录[2]。护理记录是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工作中医方举证的重要资料之一[3]。通过对我院100份出院病历中护理记录的分析,发现存在客观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和准确性(简称 “五性”)缺陷的问题较普遍,应引起我们的重视,必须采取主动防范措施,提高护理记录书写质量和法律效用,降低护理风险。

资料与方法

随机抽取2005年7月至12月我院儿科、妇产科、内科、外科等9个科室住院病人出院病历100份,其中一般患者护理记录单70份,占70%,危重病人护理记录单30份,占30%。以《条例》、广西壮族自治区卫生厅《病历书写规范手册》第2版、我院制定《护理文书书写规范》实施细则及护理记录质量控制标准为依据进行检查。

护理记录中潜在的法律性问题

1.护理记录真实性缺陷 护理记录具有一定的科学性,要求所记录在案的数据正确、陈述清楚,并能准确的反映病人的客观状况及护士为病人提供护理服务的真实过程[4]。100份护理记录中有21份存在记录失真性缺陷,占21%。表现有字迹不清、涂抹、粘刮,记录与病人病情、护理常规、医嘱或其它护理文书(如体温单)不符,代签名如巡回护士代器械护士,实习生或进修生代教师签名,抄医疗记录或凭空想象,主观臆断,缺乏严谨性和真实性。

2.护理记录客观性缺陷 护士在书写护理记录时,要客观反映病人病情治疗及护理过程。100份护理记录中有32份(占32%)存在客观性缺陷问题。护士对主、客观性资料的基本概念模糊,仍用书写交班报告式的回顾性记录,没有体现“写你所做,做你所写”,主观臆断性记录较多,如“生命体征平稳、体温高热、睡眠好、无缺氧征、吃奶好、二便正常、病重请下班注意观察”等,没有对所测量数据、病人客观表现以及治疗护理过程的客观记录,此类具有客观性缺陷的法律文件可靠性不强。

3.护理记录完整性缺陷 对病人所施的一切护理与观察的结果记录、前后内容应连续、完整。危重、病情突然变化及死亡病人等等护理纠纷高发人群的护理记录完整性更为重要。100份护理记录中有40份(占40%)具有不同程度的记录完整性缺陷。没有应用护理程序思维模式书写的交班报告式的护理记录仍普遍存在。主要有几种形式:①有护理问题,无护理措施及效果记录的完整性缺陷:如体温39.9℃或血压165/110 mmHg。没有处理或护理措施的记录。②有处理或护理措施,无病情变化或护理问题及效果记录的完整性缺陷:如8 Pm遵医嘱口服心痛定10 mg。没有用药后效果的观察记录。③有护理问题及措施,无护理效果记录的完整性缺陷:如上午9∶00安静下胎心率180次/分,12小时胎动数9次,9∶05分报告××医生,9∶10分遵医嘱给孕妇鼻塞吸氧,2 L/分,30分钟。没有吸氧30分钟后胎心率复测结果记录。④病情观察、治疗或护理措施记录的完整性缺陷:如孕妇主诉阴道有液体流出,抬高臀部后阴道流液停止。没有记录阴道流液及报告医生的时间,流出液颜色、气味及性状,抬高臀部的高度记录。上午7∶30分留置尿管,下午4∶00拔除尿管,病人能自行排尿。没有插尿管前和拔尿管后尿管完整性、注入或抽出气囊(水囊)内的气体名称(液体名称、量)等关键环节的记录。留置胃管等介入性护理操作及输血等特殊治疗过程观察记录均存在完整性缺陷问题。此外,护理记录存在连贯性的缺陷,如上一班给高热病人采取降温措施,下一班没有对病人体温复测结果的记录。

4.护理记录准确性缺陷 护理记录的准确性要求书写内容符合患者诊疗护理的实际过程[5]。本组100份护理记录中有12份(占12%)存在准确性缺陷问题。其中,有2份(占16.6%)为术前诊断与术后诊断、医疗、病房护士护理记录与手术护理记录不相符或不准确,有1份(占8.3%)为病人出、入院时间、危重病人病情变化时间、报告医生时间、抢救时间存在护理记录与医疗或其它护理文书(体温单)不符及抢救用药的不准确。如术前护理记录病人诊断为急腹症,术后医疗诊断为肠套叠,护理记录无更改。护理记录上午9∶00患儿心率180次/分,呼吸60次/分,口周及面色紫绀,医疗记录上午9∶20分护士报告患儿病情变化,心率160次/分,呼吸62次/分。对病情变化、抢救、死亡、治疗护理的时间、关键环节不准确等记录,均是最严重、最容易引起护理纠纷,造成院方举证不利的因素。

5.护理记录及时性缺陷 护理记录不及时将使护理人员处于被动,特别是抢救护理记录。《条例》明确规定“于抢救患者毕6 h内据实补记并标明”。一旦发生护理纠纷诉讼,护理记录将被封存,不能修改[6]。及时书写护理记录是保证记录真实、准确、完整的条件之一。在临床工作中存在以护理工作繁锁、人员紧缺等为由,不及时完成护理记录的问题,必须高度重视。

对策

1.加强培训,提高护士法律及护理风险防范意识 随着《条例》以及配套法律法规的实施,病人法律意识明显增强,而护士不熟悉国家医疗法律法规,不直接参与护理纠纷的处理,封闭式处理纠纷的管理方式,并因护士抱着护士少,工作忙,没有时间也没有必要将实施的护理、治疗过程记录,能少写尽量少写甚至不写的思想等原因,不能从法律的角度去审视护理记录中潜在的法律问题,护士法律意识在一定程度上滞后于部分病人,然而有缺陷的护理记录使护士在护理纠纷中承担了本不该承担、本可以避免的法律责任。因此应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护士管理办法》、《药品管理法》等国家医疗法律法规列入护士培训计划,定期进行护理风险教育。组织学习有关护理规章制度、护理记录书写规范、诊疗护理常规及操作规程。这也是医疗质量管理年要求重点管理的内容之一。我院成立三级培训管理组织机构,制定培训计划,并组织落实。如聘请医院法律顾问为护士进行了有关护理记录中潜在的法律性问题及护理纠纷防范与处理等专题讲座。护理部通过护士长例会将护理纠纷发生的过程、原因分析及整改措施向全院护士通报,对护士进行相关法律法规考试,不断提高护士法律及护理风险防范意识,保证护理记录的真实性、可靠性,有效地回避护理风险。

2.提高护士护理记录书写规范化能力 扎实的护理文书书写基本功、护理文书书写规范化是保证护理记录质量的前提条件。护理文书书写方法的改进很大方面是护士思维方式的一个大改革,而护士在长久以来所养成的固定思维模式和相对较低的文化素质是护理文书书写的最大障碍[7]。此外,护士没有接受正规文书书写培训,不熟悉护理记录书写规范,正确理解和运用护理程序上也存在缺陷和误区,护理常规、技术规范不熟悉,落实不到位等等原因,均是造成护理记录书写客观性、完整性缺陷的主要因素。因此,护理部以专题讲座、护理查房、护理病历讨论以及晨会提问等多种形式加强对护士长、护理骨干在护理常规、技术规范、护理记录规范化书写以及正确理解和运用护理程序来观察、收集和书写护理记录的思维模式等方面的培训,同时,加强对护士业务知识及综合素质的培养,有计划组织护士进行专业知识的学习,鼓励参加护理大专或本科高学历的学习,从而达到提高护士护理记录书写基本功,适应运用护理程序书写护理记录的思维方式改革,使护理记录书写规范化,减少客观性、完整性缺陷的潜在法律性问题,保证护理记录书写质量的目的。

3.建立完善质控体系,加强对质量全程控制与管理 护理质量管理是护理管理的核心,护理文书质控管理是护理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8]。检查发现,护理管理者及护士对护理记录质量控制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如护理记录质量控制审签均为病区护士长一人包办,此外,因对护理记录书写规范及质量控制标准不熟悉,病区护士紧缺,整体结构比例欠合理如中高级职称护士少等因素,造成对护理记录质控管理起关键作用的基层质控流于形式,使存在“五性”缺陷的潜在法律性问题的护理文书“带病”归档。一个切实可行的质量标准在质量控制过程中是必不可少的,是质量控制的依据。护理文书质量标准包括规范护理记录单各个环节的书写要求、重点及分值。我院以卫生部及本省制定的《护理文书书写规范》及本院的《护理文书书写规范》细则为指导原则,制定了护理记录质量控制标准,并组织全员培训,重点培训基层护理管理者及护理骨干,掌握质量控制标准。进一步建立和完善了护理记录质量控制网络,实行院―大科―病区三级质控管理体系,抓好基础、环节及终末三个环节质量的管理,转变只重视终末质量,忽略基础和环节质量管理的旧模式,遵守环环相扣,疏而不漏是环节管理的原则,使护理记录中潜在法律性问题在形成文书过程中得以纠正,保证记录的终末质量。各级质控小组运用PDCA管理方法,对护理记录质量进行有计划、实施、检查及处理地循环控制,以解决问题为质控最终目的,对发现的问题及时分析和整改,对护理记录书写质量目标进行统计与测评,并将结果通过护士长会议或科内会议向护士通报,充分调动护士参与管理的积极性。我院2002年引入ISO(国际标准化组织)9001:2000标准,对我院护理记录质量进行国际化、科学化及规范化管理, 培养护士“做你所写,写你所做”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 体现人人参与管理,持续改进的管理新理念,保证护理记录 “五性” 的完整。

我院护理记录中存在客观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和准确性缺陷,因此,提出普法及护理记录书写规范培训,规范护理行为;制定具体的护理记录书写规范及相应质量标准;抓好文书基础、环节及终末全程质量的控制等相应管理对策。达到增强护士法律法规及自我保护意识,护理记录水平提升,体现护理记录的“五性”原则,提高护理记录质量,提供有效的法律凭证,主动负责的对策能有效地降低护理风险的结果。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病例问题的整改措施篇5

关键词:不良事件;根本原因分析法;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02(2015)03-0049-01

护理不良事件是指与护理相关的损伤,在诊疗护理过程中任何可能影响患者的诊疗结果、增加患者痛苦和负担并可能引发护理纠纷或事故的事件【1】。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大家对生活质量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在健康方面相应的对医院的医疗安全、护理安全的期望值攀升,而医院的医疗安全及护理安全又与患者的生命安全和就医主观感受息息相关,任何的一个错误都可能会使患者生病痛的加深、主观感受受损、甚至生命的流失。而患者住院期间的安全问题已成为全球性的公共讨论的问题,根据美国的研究发现,4%的住院患者遭受不同程度的不良事件的伤害,而据英国统计,住院患者不良事件的发生率为10%【1】尽管近几年各级医疗机构为了能够及时准确捕获护理不良事件信息,纷纷建立了非惩罚制度的护理不良事件报告系统,但是大多数医疗机构护理不良事件信息处理系统的管理工作依然停留在上报及初级分析阶段,对于护理不良事件的数据分析评价及反馈等环节,缺乏有效科学的监管,所上报的数据资料未能得到充分有效科学的利用,因此,患者的安全问题也未能从根本上得到解决【2】.因此分析护理不良事件的原因,找出存在的问题,并制定和执行改进措施,减少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现,尤为的重要。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贵阳医学院附属医院2013、2014年全年各病区上报的护理不良事件2013年78例,2014年共66例,涉及19个科室。护理不良事件按严重程度分为4个等级。(中国医师协会分类)。Ⅰ级事件(警告事件):非预期的死亡,或者是非疾病自然进程进展过程中造成永久丧失。Ⅱ级事件(不良后果事件):在疾病医疗过程中是因诊疗活动而非疾病本身造成的病人机体与功能损害。Ⅲ级事件(未造成后果事件):虽然发生了错误事件,但未给病人机体与功能造成任何损害,或有轻微后果而不需要任何处理可完全康复。Ⅳ级事件(隐患事件):由于及时发现错误,但未形成事实。【3】

1.2 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法对2013年与2014年护理不良事件进行分类、两年度年护理不良事件类别及护理不良事件等级分类进行对比分析。

2 结果

2.1 2014年我院共上报66例护理不良事件,比2013年78例减少12例,同比下降15.38%,其中:基础护理事件为20例(占30.30%),比去年减少4例;导管操作事件为20例(占30.30%),比去年增加2例,因我院神经ICU是新成立的科室,低年资护理人员较多,相对的工作经验不足,工作能力不强,核心制度执行不严,导致发生护理不良事件增加;医护安全事件为14例(占21.21%),比去年减少5例;治疗错误事件为9例(占13.63%),比去年减少2例;方法/技术错误事件1例(占1.51%),比去年减少1例;输血事件为1例(占1.51%)比去年增加1例;其他事件(药物丢失)为1例(占1.51%),与去年持平。详见表1,表2。

2.2 不良事件等级分类汇总:Ⅰ级0件,比去年减少2件;Ⅱ级13件(占19.69%),比去年增加5件;Ⅲ级53件(占80.30%),比去年减少3件;Ⅳ级0件,比去年减少12件,详见表3。

讨论

根本原因分析法(Root Cause Analysis method,RCA)是一种回顾性的缺陷分析工具,是一个系统化的问题处理过程,采用RCA的方法分析护理质量能够了解造成缺陷的过程及原因,找出系统和流程中的风险和缺点并加以改善,通过从错误中反思、学习及分享经验,可以做到改善流程、事前防范[4]。我院护理质量与安全管理委员会高度重视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的原因,成立“根本原因分析小组”:根据“不良事件根本原因分析法”内容制定护理模板,要求发生不良事件的科室按照模板制作根因分析表,将事件详述,找出事件近端原因进行分析,最后制作成PPT,科室所有人员参与分析事件的主要原因,制定有效的整改措施,并将整改措施落实。从2014年开始,病区发生不良事件进行的分析讨论会在通知护理质量与安全管理委员会后均有成员参加。

2014年组织每季度“护理不良事件分析讨论会”,在征求临床人员对填报项目有困难情况下,由护理质量控制人员帮助临床人员进行相关资料的收集及汇总,每季度选出典型案例制作成多媒体形式展示,科护士长、护士长全部参加,邀请未发生护理不良事件的科室踊跃参加,会上大家共同寻找事件真正原因,分享经验,从而提高护理人员的风险意识和综合素质。针对短期内出现较集中、具有代表性的不良事件运用短信平台,提醒全院护理人员注意。具体如针刺伤事件,配合医院组织的职业防护课程,要求全体护理人员参加;要求病区定期组织培训职业防护知识,定期对护理安全事件进行全院培训。

护理质量管理委员会人员下到病区,同病区护理人员现场分析事件的主要原因,帮助制定护理不良事件整改措施,定期追踪措施落实情况。始终贯彻主动上报无惩罚制度,2014年无1例瞒报及晚报情况。通过护理人员的重视及一系列不良事件案例的培训,加强了护理人员的安全意识,提高了护理人员患者安全人人有责的意识。

4 结论

通过根因分析法在护理不良事件中的运用,对2014年的护理不良事件进行分析,找出近端原因,制定有效的整改措施,并将整改措施落实,有效的降低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从而保证了护理安全,提高了护理质量。

参考文献

[1]张瑞红,马亚洁,王叶.根本原因分析法在某二级综合医院护理不良事件中的应用实践[J].医学研究与教育,2014,31(3):54-57

[2]谢美莲,. 护理不良事件信息处理管理系统的研究现状[J]. 护理管理杂志,2013,13(9):635-636.

[3]梁铭会. 医院患者安全目标手册[M]. 北京: 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3: 95.

病例问题的整改措施篇6

【摘要】 目的 探讨冠心病监护病房开展优质护理服务活动的方法和效果。方法 研究对象为2009年11月-2010年11月我院收治的88例冠心病监护病房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及对照组,每组44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措施,干预组实施优质护理服务措施,评价两组护理效果。结果 干预组患者投诉率、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

【关键词】冠心病;监护病房;优质护理服务活动

冠心病是老年人最常见的疾病之一,是影响人民健康和长寿的主要疾病,且ICU病房是医院优质护理示范工程的重要基地。为了真正意义上提高我院冠心病监护病房患者的护理质量,实现优质护理服务,我们以2009年11月-2010年11月我院收治的88例冠心病监护病房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干预组及对照组,每组44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措施,干预组实施优质护理服务措施,评价两组护理效果,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为2009年11月-2010年11月我院收治的88例冠心病监护病房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及对照组,每组44例。对照组包括男28例,女16例;年龄45-73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9.21±11.38岁;大学4例、中专9例、高中25例、初中以下6例。干预组包括男26例,女18例;年龄43-74岁之间,平均年龄为60.32±12.42岁;大学3例、中专10例、高中27例、初中以4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文化程度等方面无统计学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

1.2 方法

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措施,干预组实施优质护理服务措施,具体如下:

1)针对危重病人多、病人陪护多,护理人员工作量大等问题,制定了相应的整体护理计划和护理措施,在准确及时进行药物治疗的同时,实施细致入微的护理和心理疏导,使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2)在保障患者安全方面,杜绝了压疮的发生,加强了各种管路护理,规范了重点科室间的患者转交接流程和“腕带”使用管理,建立了危急值登记和处置制度以及护理不良事件报告制度,有效防范了不良事件的发生。

3)为提高护理人员的技能水平,每年举办两期护理技能操作培训班,结业后进行考试,要求合格率必须达到100%。每个月,医院会组织一次护理学习,进行高难度护理理论培训。而各科室也会组织护士有针对性地进行技能培训。

4)为了调动护士的工作积极性,医院采取了许多配套措施。例如,加强以“电子病历”为核心的信息化建设,减少护士手工书写内容;完善后勤物资下收下送制度,降低护士外出办事频率;改进护理工作流程,在工作量大的晨晚间护理及集中治疗期间,增加护士人数;实行人性化管理,根据护士的个体需求,进行弹性排班。通过护理改革、观念转变、技能提升等诸多举措,把时间还给护士、把护士还给病人,让护理工作真正贴近病人,让优质护理成为一种“惯例”。

5)注重护理细节,比如病人保暖问题。首先,患者身上有很多导连线和各种管道不便穿衣服而将衣服反穿,虽然这样也便于护理病人,但是反穿时衣服容易脱落,易暴露病人肩膀;对有颈内静脉、锁骨下静脉置管或有气管切开的病人,在护理时不慎使被子往下滑暴露肩膀;意识不清、躁动的病人易使被子下滑暴露肩膀;ICU室内温度是常年按要求控制在20-24度左右的,肩膀不盖好容易使病人着凉。因此,应积极改进护理细节:除常规的护理方式即多关注患者盖被子外,设计缝制“保暖护肩带”,给易暴露肩膀的病人使用,既达到了方便观察护理病人的目的,又解决了患者肩膀保暖的问题。

1.3 统计学分析

数据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两组间比较采用配对资料的t检验;设P

2. 结果

两组护理效果比较如表1,干预组患者投诉率、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

3. 讨论

优质护理是一项系统工程[1],不是短期行为,不能走过场。其目的就是能真正为社会提供“患者满意,社会满意,政府满意”的优质护理服务,为保证此活动落在实处,取得实效,我院院结合实际,开展了工作,其中冠心病监护病房由于危重病人多[2]、突发事件多、纠纷多等特点成为了优质护理活动重点科室之一。为了找出突破口,真正意义上提高我院冠心病监护病房患者的护理质量,我们以2009年11月-2010年11月我院收治的88例冠心病监护病房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干预组及对照组,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措施,干预组实施优质护理服务措施,结果发现,干预组患者投诉率、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

参考文献

[1]王丽芳. 冠心病监护病房开展优质护理服务活动的方法与效果[J] 临床医药实践,2012,21(1):50-52.

[2]王改红. 浅谈重症监护病房的护理质量管理[J]. 护理研究,2010,24(S2): 83-84.

病例问题的整改措施篇7

[关键词]日点评;心力衰竭;护理;应用

[中图分类号]R473.5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3507(2016)01-0038-02

日点评分析法是基于PDCA(持续质量改进管理法)基础上每日对冠心病患者吸氧管理的一种方法,即每日对吸氧管理相关问题作出的汇总、分析、整改、评价,达到持续质量改进的目的[1]。心力衰竭是复杂的临床综合症[2],是各类心脏病发展到一定程度时所共有的一种疾病状态[3]。为心力衰竭患者提高安全、全程优质高效的护理服务,是心内专科护理的重要护理任务目标,如何实现此目标值的探讨。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2013年1月~2015年1月,本所心内科收治88例心力衰竭患者,符合心力衰竭标准诊断,其中,男性58例,女性30例。年龄45~86岁,平均年龄68.2±3.35岁。根据美国纽约心脏病学会(NYHA)分级情况心功能II级30例,III级38例,IV级20例,其中1例患者因特殊合并心律失常等并发症无法纠正而死亡。其余87例均价好转出院。心力衰竭的治疗主要是针对病因的治疗,减轻心脏的负荷,增加心排出量及药物治疗。除缓解症状外,还应达到提高运动耐量,改善生活质量;防止或延缓心室重塑,防止心肌损害进一步加重,降低死亡率目的[4]。在患者住院治疗护理中,护理单元应用日点评分析法提高护理质量,确保患者护理服务安全优质高效,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2日点评分析法在护理中的应用体会

日点评分析法的核心是日进日高。其方法是对心力衰竭患者、氧疗、药物、基础护理及出院前一日指导等护理服务中存在相关问题或潜在护理问题作出汇总、分析、整改、评价,达到持续质量改进的目的,给患者提供优质、安全、满意的专科护理护理。①日点评护理工作存在或潜在问题。护理存在或潜在问题:慢性心衰与急性心衰变化不及时;氧疗护理潜在或存在问题:护理人员对吸氧和停止吸氧时机未以评判性思维做出判断;药物治疗潜在或存在问题:观察病情变化或药物副作用不深入;基础护理潜在或存在问题:责任护士床旁实践能力不能满足患者需求。②对潜在或存在的问题原因分析。责任护士对护理的目的、作用和意义认识不到位,对急慢性心衰症状和临床表现观察不及时,未正确识别急性、慢性心衰患者;责任护师对心力衰竭患者吸氧和停止吸氧的指征掌握不确切,不能主动应用已掌握的知识、技能、经验客观判断患者缺氧情况,而只是被动听从医嘱;责任护师在药疗护理中,对药物的作用、副作用不是很知晓,安全用药细节不重视;责任护师基础护理床旁实践具体措施落实个别不到位,未确实夯实基础护理。③实施整改措施。护理人员自觉提高心力衰竭专科护理专业水平,自动自发学习心力衰竭相关知识,提高床旁基础护理实践能力。如护理融入舒适理念,正确评估患者,对于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取舒适的半坐卧位或端坐卧位休息,急性心力衰竭患者被迫卧位取端坐卧位,同时经常变换,改变姿势,至少每2小时1次,加强受压部位的皮肤护理;对于吸氧治疗的患者,责任护师严格“吸氧操作规程”、“手卫生制度”,吸氧护理符合医院感染管理要求,同时理论联系实践,培养评判性思维能力,客观准确判断吸和停止氧的指征和氧疗副作用的观察,使吸氧作用最大化,副作用“零”发生。在用药治疗护理中,护理人员学习掌握相关药理知识,提高药学素养,特别关注特殊用药的副作用。提高护理人员床旁基础护理实践能力,制定有效措施并实施评价,确立心力衰竭患者基础护理标准如静脉输液护理、饮食护理(限制水钠摄入)、皮肤护理、咳嗽吸痰护理、监测病情护理等标准,并检查改进。④对整改问题的追踪。护士长或质控组长,日评日整改,明确责任人,提出整改意见,直到心力衰竭患者护理优质化。每月汇总点评问题及对改进效果评价,对亮点推广,对不足“QC小组”商讨改进措施,直到优质化。

2结果

实施日点评分析法后,心力衰竭患者护理不良事件“零”发生。88例患者好转87例,1例死亡。日点评分析法应用于心力衰竭患者护理中,有效提高患者好转率,改善生活质量,促进患者回归社会。

3讨论

日点评分析法应用于心力衰竭护理管理,是提高其护理质量的有效措施,是质量持续改进的有效方法。日点评分析法及时发现问题、分析、整改控制其存在,进而提高护理质量和水平,是夯实患者基础护理的保障,是提高专科护理素养的有效方法。

[参考文献]

[1]董红,林兴凤,万建红.日点评分析法在患者静脉输液管理中的应用[J].中华护理杂志,2014,49(7):821-823.

[2]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委会.慢性心力衰竭诊断指南[J].中华心血管杂志,2014,42(2):98-122.

[3]张建,陈兰英.心力衰竭[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

[4]叶任高,陆再英.实用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169.

病例问题的整改措施篇8

【关键词】品管圈;压疮;护理

压疮是住院患者常见并发症,易发生在一骨质凸出的部位,如骶尾部、坐骨结节、股骨大转子、足根部等,不但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治疗和康复进程,而且还会增加护士工作量,诱发护患矛盾[1]。品管圈活动(QC)是一个组织以质量为中心,全员均参与,通过定期活动,解决工作成效问题[2]。临床护理上为进一步降低压疮发生率,提高护理质量,我院于2011年12月起于临床开展品管圈活动,收到较为满意的临床效果,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选择2011年12月――2012年12月期间在我院住院患者230例作为观察组,其中,男112例,女118例,年龄31-71,平均年龄43.3±6.5岁。疾病类型:心力衰竭55例,呼吸衰竭47例,脑卒中38例,心肺复苏术后30例,急性心肌梗死42例,晚期肿瘤18例。选取品管圈活动前住院患者220例作为对照组,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疾病类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P>0.05。

1.2方法对照组给予皮肤清洁、保持床单备品整洁、定期翻身及按摩等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行品管圈活动护理管理,具体内容包括:

1.2.1活动成员及现状调查对全院压疮高危科室开展品管圈活动,科室内6-8位护士组成品管圈活动组,由护士长担任组长,每月活动2-3次。活动期间回顾性调查分析已发生的压疮病例的临床资料及存在的问题,包括压疮发生原因、压疮的预防及处理等。

1.2.2压疮原因分析①护理人员对压疮认识不足,防范意识较弱,责任心不足;②对患者皮肤评估不足,忽视压疮动态变化;③患者不当、病床软硬度不合适、床单备品不平整且有杂物;④上报制度未落实。

1.2.3制定预防措施①在全院开展压疮预防干预护理知识培训,使全院护士均掌握压疮防治理论,并应用到实践护理操作中;压疮高危科室开展品管圈活动,护士长在科室的品管圈活动中进行指导,并对各组员知识及操作技术进行考核。②增强护士责任心,强化法律意识,在思想上加强对患者皮肤管理,同时制定预防计划,针对问题提出整改建议,选择典型压疮案例进行分析,达到警示作用,并建立奖惩机制,将预防压疮纳入整体绩效考核中,加强护士的责任心[3]。③加强皮肤管理,准确评估患者皮肤情况有利于降低压疮发生率,为此护理人员应于患者入院时全面检查患者皮肤,分析压疮危险因素,并根据危险因素采取有效措施积极预防,同时,每天记录皮肤情况报告,以便于圈内成员每日观察患者皮肤变化,动态皮肤评估,预防压疮发生[4]。④护理。部分住院患者因病情危重需长期卧床,护理人员应每隔2h为患者翻身一次,操作中保持轻缓的动作,切忌不可生拉硬拽,避免损伤皮肤,造成不必要的压疮危险诱因,翻身的同时也应尽量避免压迫各种导管,防治管道扭曲、弯折。护理中,可选择仰卧位,保持头部和足部适度抬高10°-15°,下肢部位可选择行放置水垫,使双下肢减少受压,同时也可选择侧卧位,使患者身体侧卧与床成30°-45°角,保持双臂屈肘,其中一侧放置于枕边,另一侧置于身旁,一侧下肢伸直,另一侧下肢微微弯曲15°-30°,且双下肢之间置放软枕,避免双下肢互相局部压迫。⑤调整病床软硬度,若为气垫床,应每日应检查气垫床充气情况,若为常规病床,应询问患者软硬情况,以按压有硬感为佳[5]。⑥护理人员每日均要检查患者床单上是否有碎物等异物,并检查床单及衣物是否潮湿,并及时将异物清理,保持床单及衣物干燥、清洁、平整。⑦给予患者全身营养支持,给予高蛋白、高营养、高维生素的易消化饮食,增强患者抵抗力[6]。⑧建立压疮上报管理制度,每周开晨会及圈会时,组织压疮效果评价,分析压疮发生问题,并针对Braden评分10-12分者可由护士长会诊,Braden评分≤9分者上报给医院高危管理委员会,会诊后采取进一步护理管理,且由护士长每日监管品管圈活动小组成员是否严格执行干预措施[7-8]。

1.2.4实施及质控①品管圈活动小组成员严格执行小组制定的压疮干预计划,每1-2周组织品管圈活动会议,报告一段期间内压疮管理进展及压疮发生情况,并及时调整干预措施,降低压疮发生率。②由科护士长带队,检查品管圈活动小组成员执行压疮干预情况,及压疮发生、归转情况,对严重压疮患者立即上报上一级主管部门。

1.3观察指标观察对比两组住院患者压疮发生率。

1.4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13.0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x2检验,P

2结果

观察组压疮发生率为4.35%,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1.36%,组间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住院患者长期卧床常会发生压疮,该症愈合较慢,且可能会继发感染诱发败血症等严重并发症,为此应加强住院患者压疮监测,并采取积极干预措施[9-10]。本文研究中,通过全院压疮高危科室开展压疮品管圈活动,使科室全体护士在分析压疮原因基础上,制定压疮预防措施,取得了显著效果。本文研究结果显示,对观察组开展品管圈活动后,压疮发生率为4.35%,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1.36%,组间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

开展压疮品管圈活动,提高护理人员对压疮管理的主观能动性,增强护士对患者压疮的重视,提高护理服务责任感,共同参与解决工作成效相关问题[11-12]。通过开展压疮预防干预护理知识培训、增强护士责任心、加强皮肤管理、护理、调整病床软硬度、保持床单及衣物干燥清洁平整、全身营养支持、建立压疮上报管理制度,并加强实施及质控管理,促进护理人员主动采用有效的预防措施,进一步降低住院患者压疮发生率。

综上所述,开展品管圈活动不但可以提高护理质量,降低压疮发生率,而且还可提高活动成员自主解决问题,调动护理人员工作积极性,从而提高护士工作成效,改善住院患者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范瑞霞.长期卧床16例压疮护理[J].基层医学论坛,2012,16(06):755.

[2]孙多妹,王玉秀.品管圈在舒心示范病房中应用初探[J].中外医学研究,2012,10(05):99-100.

[3]刘小波,石冬雪.压疮的治疗与护理体会[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2,14(06):315.

[4]孟勤英.压疮的病因及预防护理措施[J].求医问药(学术版),2012,10(01):273.

[5]綦艳琳,李海燕,陶昊.品质管理圈在创作外科护理中的应用[J].济宁医学院学报,2009,32(03):216.

[6]方桂珍.在护理人员中推行品管圈活动的探讨[J].护理研究,2008,22(12):1103-1104.

[7]倪栋梅.“品管圈”活动在健康教育质量改进中的应用效果探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2,9(01):97-98.

[8]王爱荣,王美珍.浅谈压疮的危险因素及预防措施[J].求医问药(学术版),2011,9(11):231-232.

[9]马春远.品管圈用于产房护理质量持续改进的效果评价[J].中国现代医生,2009,47(13):88-90.

[10]卢芳燕,江南,赵锐袢.推行护理品管圈活动的困难因素调查及对策[J].护理与康复,2011,10(08):664-666.

[11]吴玉联.全程监控在院前带人压疮患者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11,17(29):95-96.

上一篇:初中班主任工作计划总结范文 下一篇:社区两委班子建设情况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