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股流村某人从外地购进两汽车仔猪,以赊帐形式卖给村民。3天后,这批仔猪相继发病,死亡。以下痢、胸腹部皮肤呈暗紫红色和肠道坏死性炎症为主要特征。经现场检疫和剖检变化观察,怀疑为仔猪副伤寒病。为了进一步确诊,我们做了病原分离鉴定,并对其培养特性做了观察,现分析如下。
一、材料与方法
1.细菌鉴别。无菌采取病尸心血、肝、脾、肾、胆囊、肠系膜淋巴结等涂片,革兰氏染色镜检,还对分离的肉汤培养物做同样检验。
2.病料分别接种于麦康凯和SS琼脂平板上,置37度培养24小时观察菌落,再从有代表性的菌落上分别钩菌划线于EMB、血液琼脂平板上做同样的培养观察,将初分离出的细菌在室温放置2天后,再观察一次。
3.生化和血清学试验。各种生化培养基分别按常规要求配制,诊断血清由成都生物制品研究所生产。
4.沙门氏菌增菌液的增菌效果比较。按要求配制亚硒酸盐胱氨酸肉汤(SC)、亚硒酸盐胱氨酸胆肉汤(SCB)、亚硒酸盐肉汤(SF)、亚硒酸盐煌绿肉汤(SBG)、四硫酸盐肉汤(TT)、氯化镁雀绿肉汤(Rappapport),分装试管,每管10ml。设普通肉汤1组做对照。每种肉汤设3组,以同样方法分别接种60、8个和1个菌做比较。均置37度培养,分别经18、27和48小时后,以内径为3毫米的环在各管钩菌划线接种于麦康凯和SS琼脂平板进行菌检。
5.动物试验。小白鼠3只,腹腔接种肉汤培养物,每只0.4ml。对照小白鼠3只,腹腔注射生理盐水,每只0.4ml。
二、结果
1.细菌形态。菌体为短而粗两端钝圆、有鞭毛、无芽孢和荚膜,中等大小的革兰氏阴性杆菌,能运动。
2.出菌器官为肝、胆和肠淋巴,编为Ⅰ、Ⅱ、Ⅲ。细菌在麦康凯、EMB(伊红美兰)和SS琼脂平板上培养,长出圆整、光滑、湿润、半透明的菌落;在血液脂平板上菌落呈淡绿色、β溶血;在普通琼脂平板上长出圆形、针头大,露珠样,略隆起,光滑,湿润,淡灰色半透明的菌落。初分离出的细菌经37度培养1天后,再于室温放置2天,菌落形成绕有一圈的粘液堤,表面见有细致的放射纹。
3.生化和血清学试验,结果见表1。
4.细菌在普通肉汤中37度培养18~24小时,可见均匀一致的中度混浊,48小时后,管底出现粉状沉淀,72小时摇振时,沉淀呈云雾上升,细菌在肉汤和平板琼脂培养基经正常培养24小时后,除少数在干燥琼脂培养基上的细菌失去活性外,其余的都有活力。
5.增菌液的增菌效果相互对比中,各增菌肉汤的3组同样菌数的管,经培养18小时,菌检定性结果一样,详见表2。
6.肉汤培养物接种小白鼠3只,分别经5、7、8天后死亡,剖鼠分离出与接种物相一致的细菌。对照小白鼠健活。
三、小结与讨论
1.从死猪尸体组织中分离的3株菌,经形态观察,培养特性观察,生化试验,血清反应和小白鼠接种,结果符合猪霍乱沙门氏菌的特征,证明仔猪死亡的病原为猪霍乱沙门氏菌。
2.本菌生长条件要求不高,在常用的培养基上生长良好,但经过传代和不良环境影响容易发生变异,粘液堤试验就说明这一点。在多元培养基上生长需37度24小时以上的培养,才能使培养基全部转为绿色。
3.据报道,亚硒酸盐和四硫磺酸盐培养基对猪霍乱沙门氏菌有毒性。而SC、SF、SCB、SBG等增菌肉汤中均含有亚硒酸盐,故该菌不能在这些肉汤中发育。TT增菌肉汤,因加入碘可氧化硫酸钠,形成四硫磺酸钠而导致对该菌的抑制。Tayior和Scheihart二氏报告Rappaport增菌培养基用于分离除伤寒菌外的其它沙门氏菌时,效果是好的。本试验采用Rappaport增菌肉汤,对猪霍乱沙门氏菌和鸡白痢沙门氏菌的增菌效果,证明了这一点。
4.目前,我们对鱼粉肠导致病菌的检验,是用SBG作增菌培养分离细菌,假如鱼粉中污染有猪霍乱沙门氏菌就很难分离出来,而被检的鱼粉用作猪饲料的数量也不少,这就潜在着有可能引起仔猪副伤寒病的传染源。
参考文献:
[1]P.R爱德华著.郝士海译.肠杆菌科的鉴定.1978.8-16.
[2]甘孟侯.中国兽医,1985,11(4):9-11.
[3][日]尾形学著.龚人雄译.家畜微生物学.1989.189-195.
[4]解放军兽医大学.兽医检验.1979.769-772.
关键词:病案教学法 医学影像学教学 应用 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5(a)-0151-01
19世纪70年代,美国哈佛大学法学院院长兰德尔首次提出病案教学法的概念,这是一种能够提高学习者实际操作能力的教学方法。我们都知道在现代形势背景下,世界各国的医学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就是使学生能够尽早接触临床。事实证明,病案教学法可以有效促进医学课程改革,在培养学生的医院实践能力方面起着不容小觑的作用。医学影像教学是医学生必须接触的基本课程之一,如果将病案教学法应用到医学影像学教学中,可以起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本文主要研究病案教学法在医学影像学教学中的应用,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指导意义。
1 病案教学法概述
所谓病案教学法,是以“病案”为载体,注重学导式教学,以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为核心,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和自主创新的教学法。毋庸置疑,病案教学法是使理论教学逼近临床的一种手段。其目的是:
(1)巩固知识。在病案教学中,学生从生动的病案中首先形成某一疾病的单体概念,即对某一疾病的临床表现、诊断要点和治疗原则的认识。由单体概念开始,逐步上升为复合概念,也就是逐步形成横向联系,对同类症状的不同疾病做出鉴别诊断。最后,在单体概念和复合概念的基础上形成动态概念,即能从疾病纵向联系判断其由来及发展趋势。这样,逐步掌握了疾病的规律,从而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
(2)发展智力。病案教学可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包括分析、综合、比较、判断、归纳等方面的认识能力,使学生学会分析和处理问题。
(3)提高学习效率。病案教学生动有趣,加之其实用性和直观性,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习潜能,又能加深印象,有助于学生记忆。因此,可以提高学习效率。
病案教学法毕竟是为教学而服务,所以在选择病案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严密的科学性。病案书写规范,记录完善、准确。这对开始学习病案分析的医学生有重要的影响。
(2)鲜明的示教性。作为教学示范病案,首要的是应具有一定的典型性,能帮助学生顺利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3)短小精悍的形式。教学病案的选择应由简到繁,逐步过渡。对于初学者应提供短小精悍的病案以利抓住重点而不至于束手无策。
(4)紧扣教材方向,围绕教学内容,以便为教学理论服务。
(5)逻辑性强。教学病案的分析是遵循疾病发展的规律进行逻辑推进的过程。所以,作为教学病案应有很强的逻辑性。
(6)结论简洁易记或暂不作结论而作为问题向学生提出,通过独立思考或讨论得出结论。
2 病案教学法在医学影像学教学中的应用
2.1 建立病案数据库
病案数据库的建立直接决定病案教学法能否在医学影像学教学中顺利实施。要建立病案数据库,必须紧密结合医学影像学教学大纲、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随着现代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我们很容易通过互联网获得大量的病例资料,这为病案教学法的实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具体而言,系统的病例资料应该包括:医学影像学资料、临床资料和实验室检查资料,如果有病理学资料加以对比就再好不过。建立病案数据库,还应该根据检查方法进行分类,诸如超声、MRI、CT等,都应该加以明确的分类。此外,还可以根据发病率分类,如少见病、常见病和多发病等。这些分类工作必不可少,可以方便教师在实施病案教学法时紧扣教学大纲进行教学,还可以帮助教师从庞大的病例数据库中快速挑选出那些能够有效达到教学目标的影像资料实施教学。
2.2 病案教学法的准备、组织和实施过程
当教师讲完某一系统理论知识之后,而且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读片能力,教师可以选择用病案教学法继续教学过程。由于病案教学法是以巩固学生的知识为主要目标,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为宗旨,所以教师和学生应该一起努力,提前准备,这是病案教学法能否顺利实施的关键之处。对于教师而言,在上课前应该仔细研读教学病例,对其进行合理的教学设计,在准备方面,要熟知病例的病史、临床资料、平片和CT资料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积极与学生进行互动,向学生传达自己的想法和思路,引导学生就某些问题进行思考和讨论,如病案的诊断方向、基本病变和临床表现等,特别是一种疾病与其他疾病进行比较时,更要鼓励学生牢固掌握一种疾病的影像学表现,通过与相似疾病的比较,获得更多的医学知识,提高医学能力。总之,病案教学法的实施过程应该遵循先单病、后鉴别;先典型、后疑难;先观察、后分析;先单一方法,后多种方法综合的原则,这样才能逐步提高学生的医学能力。
2.3 病案分析报告的撰写
引导学生完成病案分析之后,教师要组织学生撰写病例分析报告,这是实施病案教学法的最后一个环节,同样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学生撰写病案分析报告过程中,教师可以检验出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同时以此为依据调整教学方向。与普通诊断报告不一样,病案分析报告的主要方向是分析所描述的问题,对类似性病变进行鉴别。因此,学生应该在病案分析报告中将自己的分析结果清晰地表达出来,具体表达所观察到的影像形态,这主要是为最后的结论提供可靠的依据。撰写病案分析报告的要求是报告内容必须精炼,病例分析要有足够的依据,在分析问题时尽量做到公正客观,以此增强分析报告的说服力。学生交上分析报告后,教师要尽量做到全披全阅,并及时反馈给学生,注重正面评价,积极表扬。教师可在课堂教学中集中解答学生普遍遇到的难题,将病例中涉及的知识点进行理论联系实际的分析,这样才能循序渐进地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为他们日后的发展打下基础。
总之,在医学影像学教学中应用病案教学法,要做到准备充分,言之有据,更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水平,由浅入深地传授知识,这样才能在有限的课时内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水平。
参考文献
[1] 何和清.案例教学法在医学影像专业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J].科技教育创新,2007(22):292-293.
[2] 秦永德.案例教学法在核医学中的应用[J].西北医学教育,2007(5):888-889.
[3] 张志琴,郝庆卯,秦永.以工作描述和任务分析为基础的教学模式在医学影像专业学生技术训练中的应用[J].卫生职业教育,2009(7):18-19.
一、工作目的
(一)了解我县心脑血管疾病的分布和流行特征。
(二)为政府和上级卫生行政部门制定我县心脑血管疾病预防控制策略和防治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二、报告对象
全县各级各类医疗机构诊治的本县户籍心脑血管病人,或因心脑血管疾病死亡而未报心脑血管病人者,均为应报告对象。
三、报告病种
(一)冠心病病例
1、急性心肌梗死(ICD-10编码,I21)、
2、随后性心肌梗死(ICD-10编码,I22)、
3、心脏性猝死(ICD-10编码,I46.1)。
随后性心肌梗死包括复发性心肌梗死,但不包括特指为慢性或注明自发病起持续时间超过4周(28天)的病例。
(二)脑卒中病例
1、蛛网膜下出血(ICD-10编码,I60)
2、脑内出血(ICD-10编码,I61)
3、其他非创伤性颅内出血(ICD-10编码,I62)
4、脑梗死(ICD-10编码,I63)
5、脑卒中,未特指为出血或梗死(ICD-10编码,I64)。
不包括一过性脑缺血发作(TIA)及慢性脑动脉硬化。
急性心肌梗死、脑卒中发病以28天为期,按发病例次计算,发病28天后,又有急性发作则按又一新病例登记报告。陈旧性梗死,不作发病报告。
四、报告单位和责任人
(一)报告单位
全县各级医疗机构为心脑血管疾病报告的责任报告单位。
(二)报告人
全县各级医疗机构执行职务的所有医护人员为责任报告人。
五、工作流程
(一)各心脑血管疾病报告的责任报告单位,要落实具体科室,明确专人,做好心脑血管疾病报告工作。
(二)各级医疗机构诊治医师发现应报告的心脑血管疾病病例后,填写《市心脑血管疾病报告卡》(简称《报告卡》)。
门诊或住院医生对心脑血管疾病患者登记报告后,应在患者病历显著位置标注“心(脑)血管疾病已报”字样。
(三)负责心脑血管疾病报告登记的工作人员要定时收集本院门诊、住院医生填报的《报告卡》和医院电子网络中心脑血管疾病诊断信息,并做好相关信息的核对整理,审核无误后填写《市心脑血管疾病登记表》(简称《登记表》),于每月5日前将上月《报告卡》复印件和相应电子《登记表》向县疾控中心上报(城区医疗机构直接报送至县疾控中心,各乡镇、村医疗机构上报至本镇卫计服务中心,由卫计服务中心统一报送至县疾控中心)。
(四)县疾控中心要明确专人,每月对辖区内上报的《报告卡》和登记表进行审核、整理后,统一转录入到本辖区数据库中,并以月报的形式,于每月10日前向市疾控中心报告上月的心脑血管疾病登记情况。每年1月底前,将上年度辖区心脑血管疾病报告统计结果、分析报告报本级卫生行政部门和市疾控中心。
(五)县疾控中心要将城区医疗机构上报的心脑血管疾病报告信息,按报告卡上的现住址将报告信息反馈到各乡镇卫计服务中心,各乡镇卫计服务中心对报告卡上现住址为本辖区内的病例进行随访,以核查报告信息的准确性、明确病例的户籍地址、更正补充报告信息。对现住址已明确为本乡镇且填写正确的心脑血管疾病病例进行确认;对现住址明确为本乡镇但填写有误的,更正后确认;对现住址不是本乡镇的病例进行“退卡”并写明退卡原因。每月一次对户籍和现住址在本辖区的心脑血管疾病发病信息进行收集、、审核,填报相关数据。并于每月5日前向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报告上月本辖区的心脑血管疾病发病信息。
六、工作职责
(一)县卫生计生委
县卫生计生委具体负责本县心脑血管疾病登记报告工作的组织、协调,对本县内心脑血管疾病登记报告责任报告单位进行督导。
(二)责任报告单位
各责任报告单位要将心脑血管疾病登记报告工作纳入医院常规工作,建立心脑血管疾病登记报告制度,明确分管领导,落实责任科室和工作人员,负责心脑血管疾病信息收集、审核、登记和(网络)报告工作,包括门急诊、住院和来院已死亡病例。
(三)县疾控中心
县疾控中心负责全县心脑血管疾病登记报告工作的业务培训、网络分卡、检查指导、质量控制、计算机信息处理、分析报告和信息报送工作。
(四)乡镇卫生计生服务中心
乡镇卫生计生服务中心每月收集所辖村卫生室和医院上报的《报告卡》、《登记表》和疾控中心反馈的登记信息,由责任人员进行信息核实、补充、整理和剔重后填入本单位《登记表》,每月按时向县疾控中心上报。对本辖区内每月因心脑血管疾病死亡而尚未填写“xxx心脑血管疾病报告卡”的病例,根据“死亡医学证明书”提供的信息,进行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登记的补报。
(五)村卫生室和社区卫生服务站
村卫生室和社区卫生服务站每月收集本村或辖区内的新发病例,填写《报告卡》和《登记表》,并与月底前将《报告卡》和《登记表》上报至乡镇卫生计生服务中心,并负责上级反馈的病例信息的随访、确认,补充、订正空缺、错误信息。
七、资料和信息管理
(一)《报告卡》、《登记表》由各填报单位妥善保存。
(二)心脑血管疾病数据信息的储存,应采用不同方式或设备进行双备份,防止因计算机的故障而丢失。
(三)相关单位使用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登记报告统计资料或分析信息时应按照有关规定执行,不得擅自公布。
(四)各医疗机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不得公开病人个人信息或把发病资料擅作他用;对于需要使用有关心脑血管登记信息的个人或单位,应按有关行政审批程序进行审批,并注明信息的用途、范围、时段和类别。
八、考核指标
(一)网络报告单位的考核指标。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病例同时具有发病报告的比例≥90%、心脑血管疾病病例漏报率≤10%、报告数据完整率≥95%、报告数据正确率≥95%、报告及时率≥95%、审核及时性≥95%。
(二)网络分卡和随访确认的考核指标。分卡和随访确认及时率100%、随访信息填报完整性100%、随访信息填报正确率≥98%、重复卡百分比≤2%。
(三)数据汇总分析的主要考核指标。按规定及时完成数据分析汇总和分析报告。
九、实施时间
关键词:研究性;教学方法;兽医药理学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5-0087-03
以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和研究能力为目标的研究性教学已成为世界高等教育改革的趋势。然而,目前动物医学专业的大学生面对繁多的理论课程,多数是被动地应付,缺少主动学习意识。如何引导学生去主动学习并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毕业后能快速适应新形势和未来社会经济发展趋势的要求,是困扰教学的主要问题之一。围绕这个问题,有许多解决方法,其中研究性教学以学生为中心,辅以教师的指导,注重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既能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既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既能使学生系统掌握本学科知识,又能培养学生的临床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1]。因此,特别适于动物医学专业大学生的教学过程。本文以“兽医药理学”这样一门有代表性的专业基础课程为例,探讨研究性教学模式的实际应用,以期更好地提高教学质量。
一、建立研究性教学的理念
兽医药理学是动物医学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在临床上合理用药、减少不良反应,具有教学内容多、教学时数少,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特点。教师上课“满堂灌”,学生下课背课本的传统教学模式,使学生处于一种被动的学习状态,学生不但无法深刻理解和掌握兽医药理学的基本原理和知识,而且不会灵活运用和创新,收不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开展研究性教学,有利于教会学生敏锐地发现问题、主动地提出问题、积极地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锻炼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因此,开展研究性教学,首先要从三个方面建立研究性教学的理念。
1.教师应转变传统理念。在以往的教学模式中,教师是主体,对学生的关注较少。教师自己也习惯于认为自己应该知识渊博,所谓给学生一杯水,自己要有一桶水。但研究性教学是借助于问题或案例进行的一种开放性学习,不仅问题和案例对教师来说是新的,解决问题的方式、途径也不是唯一的,教师在这个过程中也成为一个学习者。因此,教师在开展研究性教学时,应转变自己的心态,深刻理解教师的主要作用不是回答学生提出的所有问题,而是注重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3]。
2.教师应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对于动物医学类课程,研究性教学的主要目的应是培养学生的能力,尤其是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不同教师讲授同一门兽医药理学课程,即使采用相同的教材,其效果也不会完全相同。有些教师讲授的内容,学生考完试也就忘记得差不多了,到临床应用时仍然要去翻书,但有些教师讲授的内容,学生在临床上遇到相关的病例就会联想起来。根本原因在于授课教师的临床经验、对课程的研究程度、授课方法与理念的不同。教师在进行兽医药理学课程教学时应注重学生运用知识能力的培养,强调不要死记硬背课本上的内容,而要与实践相结合,引导学生应用所学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而研究性教学通过教师指导学生选择和确定与课程相关的专题或病例进行研究,使学生在主动探索、积极思考、大胆实践的研究和学习过程中,学习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从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1],因此,尤其适合运用于兽医药理学课程教学中。
3.学生改变学习心理与学习习惯。任何的教学过程都离不开学生的参与。与传统教学方式相比,研究性教学对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学习心理提出了挑战。研究性教学的顺利进行,不仅需要教师的努力,更需要学生学习心理与学习习惯的改变。兽医药理学研究性教学过程从临床病例或相关的专题开始,学生的作业没有现成的标准答案,需要去进行调查研究,并查阅一定数量的专业文献。对于习惯于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的学生来说,参与教学、积极思考、大胆存疑、完成没有标准答案的作业是他们面临的新的挑战,而且从被动听讲到主动参与对话,学生也需要跨越心理界限。所以,在开展研究性教学时,要让学生明白,课程学习本身不仅在于学习知识,还在于掌握学习并运用知识的能力,应学会分析问题的思路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才能让学生更充分了解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角色,激发学习热情,真正发挥研究性教学中学生的主体作用[3]。
二、在兽医药理学课程中开展研究性教学的探索
1.病例分析教学。病例分析是一种将兽医学理论知识和临床实践能力有机结合起来的有效方法,具有以案释法、教学相长、注重分析、培养能力的特点,可以让学生把课堂上学习的理论知识运用到临床病例中,培养兽医专业学生的思考能力、判断能力、实践能力及创新能力。病例的选择与组织是病例分析教学目标能否顺利实现的关键。我们尝试的病例分析教学方法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在本课程实际教学活动中可以要求每一位学生到动物医院寻找某一个或某一类典型病例,通过观察动物医院医生在这些病例诊疗过程中的药物使用情况,结合理论教学内容,仔细分析所用药物的种类、应用方法、原因、效果等。在此基础之上,通过各种途径查阅文献,了解目前针对该疾病的药物治疗原则、影响因素、存在问题及发展趋势,然后提出应用药物控制疾病的有效措施。根据以上资料,让每一位学生撰写完成一份某疾病治疗中的药物应用分析报告。
第二阶段:教师根据学生的分析报告,按不同病例将学生分成不同的研究小组,小组成员在一起分析、讨论后,将同类分析报告综合,进行进一步的完善、整理,最后研究小组共同或指定专人撰写病例分析报告。这样既充分发挥了各研究小组成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又强调了各研究小组成员的分工合作。
第三阶段:汇报研究成果阶段,由各小组推荐汇报人,向全班汇报研究过程和研究结果,回答来自同学和教师的提问,并尽可能让研究小组成员都有发表自己见解和意见的机会,同时允许小组之外的学生提问并展开讨论。最后由教师对研究情况进行归纳总结。这个环节重在增强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与应变能力。教师引导学生对研究病例涉及的主要问题进行总结,对研究成果进行分析归纳,并可联系实际,对当前知识点进行深化与迁移。
第四阶段:考核评定阶段。由教师根据病例分析报告、汇报表现、答辩情况进行评分,各部分均制定相应的评分标准,最终对学生在本环节学习中的表现给出评价。
在这样的病例分析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但要引导学生去思考、去争辩,做出决策和选择,解决特定病例中药物选择使用的问题,进而从中获得某种经历和感悟,而且要引导学生探寻特定病例的复杂过程及其背后隐含的各种因素和发展变化的多种可能性[4]。使学生通过对这些病例用药的分析,把所学兽药知识与真实病例系统地联系起来,不仅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研究兴趣,还使学生认识到在疾病治疗过程中药物选择、应用的灵活性与多变性,并初步掌握一般疾病治疗的原则,为他们今后合理应用兽药解决实际问题奠定了基础。
2.专题研究教学。专题研究教学模式是以研究组织教学,将科学研究方法和研究能力的培养融合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从事课题研究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思维[4]。
培养学生的动态思维,动态地学习并运用兽医理论知识分析、解决各种临床实际问题是兽医专业大学生应具备的重要素质,专题研究就是直接服务于这一素质培养的重要教学方法。通过提出课题、进行准备、开展研究、汇报评价等教学过程,可以收到很好的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和积极参与的热情、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等教学效果。
在专题研究教学中,教师提供的课题应当富有启发性,能引发学生深入思考。例如,我们在针对动物医学专业学生开展的专题研究教学中,设计了“我校动物医院中常用药物应用主要不良反应调查?实际应用中如何避免这些不良反应的发生”“结合前一时期发生的“速生鸡”事件,阐述我国现阶段是否应禁止在饲料中应用抗生素作为促生长添加剂?并分析利与弊”“分析兽医临床用药中联合用药的利与弊”“当前我国动物源性食品中兽药残留的种类、残留的原因?如何有效控制”等多个课题供学生选择。专题研究教学始终诱导和鼓励学生发现更复杂、更深层次的问题,而问题的解决是基于已学知识的综合运用[4]。
与病例分析教学相似,专题研究教学环节也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由学生从教师提供的若干个课题中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一个进行调查、分析、查阅并研究相关资料,撰写完成专题报告。
第二至第四阶段与病例分析教学相同,依然是教师根据选题的不同,将学生分成不同的研究小组,各组学生在各自研究报告基础上组织讨论,最后形成书面报告,并以口头报告的形式完成工作任务。在完成调查分析、组织讨论、讨论纪要写作、项目报告的写作与宣讲等过程中,学生亦能很好地锻炼组织能力和交流沟通能力。
三、研究性教学方法实施中的难点
1.问题的设计。无论是病例分析教学还是专题研究教学,研究的主题均应围绕本专业培养目标以及学生未来工作实践所需进行设计。它们必须难度适中,不能太难或太大,否则在规定时间内难以完成;也不能太小或不具备足够的挑战性,否则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还要适当联系本专业领域的难点和社会热点问题,使学生能够学以致用[4]。
2.教师对教学过程的掌控。教师对研究性教学过程有效性的把握亦是教学的难点。教师在研究性教学过程中的指导作用影响着教学过程的质量与效率,尤其是在学生刚开始尝试运用这种新方式进行学习时,因缺乏经验与训练,不知道该怎么去做,这时候教师的指导作用就显得举足轻重。因此,教师要充分发挥引导、支持作用,而非主导作用,重点是让学生充分发挥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教师的主要任务应当是精心准备,布置好研究任务,明确学习和研究的基本要求,及时解决学生在研究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提出的问题,并引导学生对研究内容涉及的主要问题进行回答与总结,对研究成果进行分析归纳,并联系实际,对当前知识点进行深化与迁移[5]。
3.教学的评价。由于没有标准答案,解决问题的答案完全有可能超出教师的原有知识积累,教师在评价方案上也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同时,由于课题最后是以小组为单位完成的,对每个组员的评价也是一个难题。因此,最后学习结束时如何评价学生工作的优劣,对教师提出了比传统教学方法更高的要求[4]。
4.不利于知识的系统性学习。病例分析教学或专题研究教学这类方式的学习是基于问题的解决,因此,所有的知识因围绕该问题,而使知识的学习缺乏系统性和完整性。对于理论性强的基础知识,如兽药的作用机理、体内过程等部分内容,并不适用于研究性教学。
5.教师的投入不足。由于研究性教学过程中,教师在进行课题筛选、报告审阅、分组指导、组织讨论、总结汇报时,要花费几倍于常规课程的时间。同时,大学教师还面临着教学与科研工作的冲突,目前的评价体系更关注教师的科研成果,再加上目前对这种教学方法工作量的计算、教学效果评价难等问题,导致教师对研究性教学的投入不足,最终可能敷衍了事、草草收场,不能真正实现研究性教学的目标。这些问题的存在对大学管理模式的革新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参考文献:
[1]赵洪.研究性教学与大学教学方法改革[J].高等教育研究,2006,27(2):71-75.
[2]夏锦文,程晓樵.研究性教学的理论内涵与实践要求[J].中国大学教学,2009,(12):25-28.
[3]刘赞英,王岚,朱静然,张瑜,张艳红.国外大学研究性教学经验及其启示[J].河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7(1):68-75.
[4]陈仕学,李宇阳.研究性教学方法在卫生法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卫生职业教育,2013,31(1):49-51.
[5]谢浩,侯小刚,卢平.“热力发电厂”课程研究性教学探索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13,(2):59-61.
[关键词] 梅毒;流行病学;分析;特征
[中图分类号] R759.1 [文献标识码] C[文章编号] 1674-4721(2011)08(b)-153-02
梅州市为山区市,位于广东省东北部,与汕头市和河源市相连,毗邻江西省和福建省,经济欠发达。全市有8个县(市、区),至2010年12月,总人口已达509万人。梅毒是由梅毒螺旋体引起的一种慢性传染病,主要通过性接触和血液传播[1]。自20世纪80年代我市发现首例梅毒后,梅毒在我市的流行呈逐渐上升趋势[2]。为了解梅州市梅毒流行特征,笔者对梅州市2001~2010年梅毒流行病学进行了回顾性分析,探讨梅毒发病率大幅度上升的相关因素,为我市下一步预防和控制梅毒流行工作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资料和数据来源于梅州市2001~2007年性传播疾病(sexually transmitted diseases,STD)疫情监测年报表和2008~2010年通过国家疾病预防控制系统报告的病例。人口数据来自梅州市统计信息网。对疫情进行回顾性分析。
2 结果
2.1 发病情况
2001~2010年梅州市共报告STD 24 539例,其中梅毒病例6 194例,占报告STD总数的25.24%。2001~2007年每年报告均以淋病、尖锐湿疣或非淋菌性尿道炎为主,梅毒仅报216~528例,占当年STD总数的10.98%~20.77%,处于低发病率的缓慢增长期。2008年迅速增至1 043例,占当年STD总数的49.86%,开始跃居STD的首位,梅毒发病率20.64/10万。2008~2010年处于高发病率的快速增长期。自2008年起梅毒在各类法定报告传染病中仅次于肺结核和肺炎位居第3位。我市梅毒发病率日益上升的趋势十分明显,男性平均发病数略高于女性,各年度男女发病数均呈同步增长趋势,见表1。
2.2分期情况
6 194例梅毒病例中,Ⅰ期梅毒1 851例,占29.88%;Ⅱ期1 547例,占24.98%;Ⅲ期87例,占1.40%;胎传梅毒244例,占3.94%;隐性梅毒2 465例,占39.80%。隐性梅毒有逐年上升的趋势,特别是2007年以来迅速增长,至2009年始隐性梅毒比例大于早期(Ⅰ、Ⅱ期)梅毒,见表2。
2.3职业和文化程度构成
各类职业均有发病,其中以农民最多,发病2 391例,占38.6%,其次是无/待业、工人、离退、商业者,这五类人员共超过80%以上。文化程度以中学居多,为4 659例,占75.2%,其次是大学和小学。
2.4 地区分布和患者来源
全市8个县(市、区)均有病例报告,报告病例最多的是梅江区,其次是梅县及兴宁市。梅毒患者来源以本地为主,有5 308例,占85.7%,外来人口占比例较少。
2.5 年龄分布和传播方式
各年龄段均有病例报告,20~49岁年龄组比例最大,共发病4 038例、占报告病例数的65.2%,50岁以上年龄段的发病也逐年增多,共发病1 802例,占29.1%。传播方式以非婚性接触为主,占89.1%,其次为配偶间传播及母婴传播方式。
3 讨论
近年来由于经济的迅速发展,大量人口流动,在客观上成为STD传播和流行的有利条件,梅州市梅毒的增长率明显高于同期其他STD。疫情统计资料表明,2001~2007年梅州市梅毒报病呈低比例、散在状态,明显低于中山市同期水平[3];2008年开始上升,梅毒发病率为20.64/10万,占STD的49.86%,排在各种STD首位,但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4],明显低于广东省平均水平[5]。2009年梅毒发病数比上年增长21.4%,2010年比上年增长21.5%,增长幅度均超过全省增长数,但发病率均低于全省发病率[6-7]。
从梅毒分期报病情况看,2007年前以Ⅰ、Ⅱ期梅毒所占比例最大,占79.3%;但隐性梅毒从2008年起大幅上升,至2010年上升至62.1%。2008年以来我市按照卫生部下发的STD行业诊断标准要求,规范了性传播疾病网络直报系统和报病标准。从国家疾病预防控制系统报告的病例资料来看,2008~2010年我市共报告梅毒3 847例,其中隐性梅毒2 059例,占53.5%。近3年来本市梅毒报告大幅度增加,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①政府和各医疗卫生机构高度重视性传播疾病监测;②我市医务人员的梅毒诊断水平逐年提高,减少了梅毒的漏诊和误诊;③网络直报系统逐步完善,减少了漏报和迟报现象;④前几年抗生素的滥用和梅毒治疗不规范,使隐性梅毒发病率大幅上升。近10年来本市梅毒发病率逐年上升,提示我市梅毒流行的严峻性。
梅毒发病以20~49岁的农民、无/待业、工人、商业人员为主,这跟我市农业人口众多,到外地务工人员较多,缺乏健康业余文化生活,经常涉足娱乐场所有关,明显增加感染机会。由于梅毒传染途径以非婚性生活为主,因此加强性道德教育、普及传染病防治知识显得尤其重要。采取有效的性保护措施,大力推广使用安全套,是目前预防和控制各种STD的关键。
防治建议:①中小学要加强伦理道德教育,开展生理卫生及性健康知识讲座;②社区要开展形式多样的健康文娱活动,普及传染病防治知识,提倡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③公安机关要加强娱乐场所的管理,加大执法力度,依法惩处卖淫嫖娼的组织者和参与者;④卫生监督机构要加强旅店、洗浴中心、理发店、美容院等的日常卫生监督,确保消毒和保洁安全有效;⑤医疗卫生单位要加强各类传染病的管理,规范诊治梅毒,防止梅毒疫情的漏报和迟报,提高报告质量,为梅毒防治提供准确信息。总之,必须全社会共同参与,积极开展STD综合干预,才能切实有效地控制梅毒的传播与蔓延。
[参考文献]
[1]张学军.皮肤性病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221-227.
[2]王忠,刘炼庆.广东省梅州市40307例性病流行状况分析[C].广东省第五届皮肤性病防治学术会议论文汇编,2006:108-109.
[3]陆善词,岑魏东,霍培文,等.中山市1997-2006年梅毒流行病学分析[J].岭南皮肤性病科杂志,2007,14(6):371-372.
[4]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性病控制中心.2008年全国梅毒与淋病疫情分析报告[J].性病情况简报,2009,(23):6.
[5]广东省皮肤性病防治中心.2008年广东省梅毒与淋病疫情分析报告[R].2009年广东省性病麻风病防治工作会议资料汇编,2009:16.
[6]广东省皮肤性病防治中心.2009年广东省性病防治工作总结[R].2010年广东省性病麻风病防治工作会议资料汇编,2010:24.
[7]广东省皮肤性病防治中心.2010年广东省性病防治工作总结和2011年工作计划[R].2011年广东省性病麻风病防治工作会议资料汇编,2011:25.
(收稿日期:2011-07-01)
【关键词】流行性腮腺炎;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中图分类号】R512.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5-1062-01为了解梁平县流行性腮腺炎发生情况、构成及流行特征,给今后的流行性腮腺炎防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现将2006-2011年梁平县流行性腮腺炎疫情资料分析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流行性腮腺炎疫情资料来源于网络直报系统法定传染病订正数据。
1.2方法: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流行性腮腺炎疫情数据进行统计分析。2.结果与分析
2.1流行性腮腺炎发病、死亡概况。2006-2011年梁平县共报告流行性腮腺炎1343例,2009年最高47.37/10万,2007年最低11.20/10万,年均发病率为29.23/10万,无死亡病例报告。
2.2流行性腮腺炎时间分布特征。2006-2010年梁平县各月份均有病例报告,以5月份最多占23.08%,2月份最少占1.79%;4-7月为高发时段,这四个月的病例数占全年病例数的71.03%,季节分布明显,具体数据,(见表1)。
表1梁平县2006-2011年流行性腮腺炎发病分月构成情况
1月2月3月4月5月6月7月8月9月10月11月12月小计200673101567432552423186200721478131845108888200870102231342922798161952009151021661305536111265937620101613142349511411681720320111591938518841139372295合计622467162310282200694638385513432.3流行性腮腺炎人群分布特征。
2.3.1性别构成情况:2006-2011年梁平县发生的流行性腮腺炎1343例中,男性857例,女性486例,男女性别比为1.76:1,各年度男性病例数均高于女性。
2.3.2职业特征分布:传染病报告系统中20种职业有11种职业有病例报告,其中报告最多的是学生609例,占报告总数的58.11%,次为托幼儿童报告271例占报告总数的25.86%,具体数据,(见表2)。
表2梁平县2006-2010年流行性腮腺炎职业构成情况
2006年2007年2008年2009年2010年2011年小计托幼儿童313163905681352散居儿童19633392339159学生1265093228112157766教师0000011医务人员0002002餐饮食品人员0001001商业服务员0000112工人0000101农民10161561250干部职员0001001家务及待业0000213其它0000235合计1868819537620329513432.3.3年龄分布特征:发病主要集中在3-14岁年龄组,计1180例,占总病例数的87.86%,特别是6-14岁发病843例,占总病例数的62.77%,具有显著的年龄聚集特征。3.讨论
流行性腮腺炎是由腮腺炎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流行性腮腺炎的主要传染源是病人和感染了腮腺炎病毒但未发病的隐性感染者。
【关键词】其它感染性腹泻;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中图分类号】R181.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5-1172-02为了解梁平县其它感染性腹泻发生情况、构成及流行特征,给今后的其它感染性腹泻防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现将2006-2011年梁平县其它感染性腹泻疫情资料分析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疫情资料来源于网络直报系统法定传染病订正数据。
1.2方法: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其它感染性腹泻疫情数据进行统计分析。2.结果与分析
2.1其它感染性腹泻发病、死亡概况:2006-2011年梁平县共报告其它感染性腹泻3788例,2011年最高123.20/10万,2009年最低63.62/10万,年均发病率为82.55/10万,无死亡病例报告。
2.2其它感染性腹泻时间分布特征:2006-2011年梁平县各月份均有病例报告,以8月份最多占12.62%,1月份最少占3.80%;8-11月为高发时段,这4个月发病1795例,占全年病例数的47.39%,季节分布明显,具体数据,(见表1)。
表1梁平县2006-2011年其它感染性腹泻发病分月构成情况
1月2月3月4月5月6月7月8月9月10月11月12月小计2006981511193555678514472375572007462934313243597054454328514200828202231455859674978725959820091515472958655765624523245052010131519273877801178994138607672011333357857386899289577875847合计14412019421426536439947842846342628337882.3其它感染性腹泻人群分布特征:
2.3.1性别构成情况:2006-2011年梁平县发生的其它感染性腹泻3788例中,男性2236例,女性1552例,男女性别比为1.44:1。各年度男性病例数均高于女性。
2.3.2职业特征分布:传染病报告系统中20种职业有14种职业有病例报告,其中报告最多的是散居儿童1351例,占报告总数的45.94%,次为农民报告822例占报告总数的27.95%,具体数据,(见表2)。
表2梁平县2006-2010年其它感染性腹泻发病职业构成情况
2006年2007年2008年2009年2010年2011年小计托幼儿童333743484538244散居儿童1912332794364123781729学生903559334680343教师54224623保育员及保姆0010001餐饮食品人员0030126商业服务员24622016工人33583224民工31013210农民1681461631272183251147干部职员26694330离退人员1312101810568家务及待业131512108159医务人员0000011其它341891111487合计55751459870576784737882.3.3年龄分布特征:发病主要集中在0-2岁年龄组,计1724例,占总病例数的45.51%,呈典型的低年龄特征。3.讨论
【摘要】目的:了解手足口病流行特征,给今后的传染病防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2008-2011年梁平县手足口病疫情资料进行分析。结果:2008-2011年合计报告654例,报告发病率在14.11-30.0729/10万,年均为21.7457/10万,死亡1例;呈明显的季节性高峰,4月开始,5-6月达峰顶,7月后开始下降,10-12月出现一个小波动;全县33个乡镇,有22个乡镇有病例报告;最小的6月,最大的35岁,最多的是1-3岁,占总病例数的79.19%;男女之比为1.57:1;发病有散居儿童、托幼儿童、学生和教师四个职业,以散居儿童为主。结论:梁平县手足口病防治的重点是4-7月期间1-3岁散居儿童,流行的优势毒株为CoXA16。
【关键词】手足口病;疫情;分析
【中图分类号】R725.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5-0834-02手足口病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常见传染病,以婴幼儿发病为主。多数患者症状轻微,以发热和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或疱疹为主要特征。2008年起手足口病正式纳入丙类传染病报告管理。为了解梁平县手足口病流行趋势和特征,现将2008-2011年梁平县手足口病疫情分析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来源:疫情数据来源于2008-2011年国家疾病监测信息管理系统。
1.2方法:运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进行描述分析。2.结果
2.1疫情概况:2008-2011年梁平县共报告手足口病654例,最高发病率为2010年的30.1029/10万,最低发病率为2009年的14.11/10万,平均发病率为21.7457/10万,死亡1例,病死率为0.1529%。
2.2流行特征。
2.2.1季节分布。2008-2011年全年各月均有发病,呈明显的季节性高峰,每年均从4-7月为高峰期,这四个月的病例数占部病例数的57.0336%;4月开始,5-6月达峰顶,7月后开始下降;10-12月出现一个小波动。2011年10-12月共发生120例,占当年发病数的57.9710%,预示2012年可能会出现一次大流行。
2.2.2地区分布。全县33个乡镇,有32个乡镇有病例报告。无病例报告的主要是东山片区1个乡镇;报告病例最多的是中部的梁山镇(县城所在地)234例,占总病例数的35.7798%,依次是中部的明达、文化、屏锦礼让、四镇,分别报告了37、35、31、27例,中部的五个乡镇共报告365例,占总病例数的55.8104%。
2.2.3人群分布。年龄分布:最小的6月,最大的35岁,最多的是1-3岁,计521例,占总病例数的79.6636%。性别分布:男性发病406例,女性发病246例,男女之比为1.65:1。职业分布:有散居儿童、托幼儿童和学生和教师四个职业,以散居儿童最多536例,占总病例数的81.9572%;次为托幼儿童102例,占总病例数的15.5963%;再次为学生15例,占总病例数的2.2936%;最少的是教师1例,占总病例数的0.1529%,这与年龄分布结果一致。
2.3实验室诊断:2008-2011年共采集48例进行了实验室诊断,6例为EV71,32例为CoXA16,10例为其他病毒,分别占采样总数的12.50%、66.67%和20.83%,梁平县手足口病优势流行毒株为CoXA16。3.讨论
手足口病是严重威胁婴幼儿的传染病之一,发病呈现明显的低年龄和明显的季节高峰。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上一篇:医药市场分析报告范文 下一篇:可行性分析报告格式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