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例分析报告范文

时间:2023-10-12 22:01:37

病例分析报告

病例分析报告篇1

关键词 伤害;监测;

伤害已成为全世界范围的重点公共卫生问题,是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威胁之一,其高发生率和高致残率消耗了大量的社会资源,给国家、社会、家庭和个人带来了沉重的负担[1]。自2008年起,平阴县作为山东省伤害监测试点县(市、区)之一,开展了住院伤害病例的监测工作。现将2012年度4165例伤害病例监测情况分析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分析对象 全部4家监测医院因伤害而住院的病例,其中县级医院2家,乡镇医院2家。

1.2方法及分析 按照《全国伤害监测方案》及《山东省住院伤害监测方案》的监测报告流程收集病例,数据采用Excel2007软件录入分析,应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

2 患者一般信息

2.1 年龄及性别分布

2012年全年共上报病例4165人,其中县级医院报告3356人,乡镇卫生院报告809人。男性2780人,占 66.75 %女性1385人,占33.25%,男性为女性的2.01倍。年龄分布情况见表1。

2.2 户籍与职业分布

报告病例中本县患者3854人,占92.53%,本省外地患者252人,占6.05%,外省患者59人,占1.42%。职业分布,以农林渔水利生产人员和家务人员为主,分别占47.95%和15.97%;专业技术人员、生产运输设备操作人员、在校学生分列第3-5位,分别占7.97%、7.49%和6.31%;其他各类人员占14.31%。

3 伤害事件的基本情况

3.1伤害地点

按照公路/街道、家中、工业和建筑场所及其他/不详等共9类分类,分布情况见表2

3.2 伤害原因和伤害意图

按照跌倒/坠落、机动车车祸、钝器伤、非机动车车祸、刀/锐器伤等伤害原因分为11类,各类发生的频数及构成比见表3。伤害意图方面,意外事故造成的有3816例,占91.62%;暴力、攻击264例,占6.34%;自杀、自残82例,占1.97%。

4 临床信息

4.1 伤害部位和性质

伤害部位,头面部1280例,占30.73%;下肢、上肢、躯干、多部位分列第2-5位,分别占22.67%、21.10%、13.71%及6.82%、其他伤害部位占4.97%。伤害性质情况,骨折1526例,占36.64%;浅表损伤,有893例,占21.44%;内脏器官损伤、开放性伤、肌肉肌腱损伤、非药品物质中毒分别占17.41%、11.07%、3.36%和2.38%;其他各类性质占7.7%。

4.2结局与医疗费用

伤害患者住院后最常见的结局是治疗后回家,占98.2%;其次是死亡的有25例,占0.74%,转往其他医院,占0.55%。医疗费用情况,4165例伤害产生的医疗费用总共为26012944元,平均每例伤害产生的医疗费用为6246元。

5 讨论

伤害是指由运动、热量、化学、电或放射线的能量交换超过机体组织的耐受水平而造成的组织损伤和由于窒息而引起的缺氧,以及由此引起的心理损伤等。伤害死亡率的不断上升则是引起人群早死、导致生命损失的重要原因。损伤与中毒已成为我国居民仅次于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呼吸系统疾病之后的第四死因顺位[2]。通过对平阴县2012年的住院伤害病例监测发现,本县患者3854人,本县户籍人群住院伤害发生率大于1.1%。男性病例为女性病例的2.01倍,显示男性比女性更容易受到伤害,这与男女的社会活动情况密切相关;40-60岁是伤害发生的主要人群,占40.91%,20-40岁占32.32%,两项合并, 20-60岁人群占到了伤害住院人群的73.23%,显示中青年人群为受伤害主要群体,与主要是农林渔水利业生产人员和家务人员的职业分别是一致的。公路/街道及家中是伤害发生的主要地点,大部分病例为由于意外伤害受伤,跌倒或坠落、车祸最为多见,分别占35.02%和33.98%;钝器伤刀/锐器伤、及中毒,分列第3-5位,分别占19.13%、5.55%及2.21%。从临床信息看,头面部是最常见的伤害部位,占30.73%,下肢、上肢分列第2-3位,分别占22.67%、21.10%。最常见的伤害类型是骨折,占36.64%,其次为浅表损伤893例,占21.44%。从住院的结局来看,大部分患者最后经治疗后回家,平均医疗费用为6246元。

伤害一直被看做是一种随机的和意外的事件,实际上伤害像其他疾病一样,是可防可控的,通过有效的预防与控制,很多伤害所致的死亡和伤残都是可以减少和避免的。为有效减少伤害的发生,建议从以下方面进行干预:注意日常生活和劳动中的危险因素,严格遵守交通规则,服从车速限制,拒绝酒后驾车,系好安全带;加强安全生产管理及劳动保护,严格劳动纪律,合理安排劳动时间;照看好老人和儿童,避免家庭暴力,不滥用酒精;进行预防中毒的宣传教育,提高医疗机构的医生处理中毒者的急救水平。因此,它需要全社会范围内政府和社会组织更多的投入和关注,制定伤害预防与控制策略,减少伤害的发生。

参考文献:[1]段蕾蕾,译.伤害监测指南[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

[2]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全国疾病监测系统死因监测数据集2009,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

病例分析报告篇2

关键词:恙虫病;发热;误诊;胃肠炎;胆囊炎

恙虫病临床表现以发热,叮咬处皮肤焦痂或溃疡,淋巴结肿大及皮疹等为特征,表现多样、复杂、合并症较多,本地既往发病少,近年来发病增多,医务人员对该病缺乏认识,一旦发生本病,容易误诊。我院在2012~2013年共收治恙虫病58例,其中入院时收入内科33例,均误诊,首诊误诊率达57%,现整理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58例患者均生活在农村,其中男25例,女33例;年龄33~82岁,平均48岁;诊断按照第7版《传染病学》标准[1],发病在10月2例,11月53例,12月3例,发病高峰为11月;所有病例否认既往有血液、心、肝、肾等疾病史。

1.2 临床症状体征 所有病例均有发热,体温在38.0~41.0℃,呈稽留热或弛张热,伴明显头痛及全身酸痛。其中伴咳嗽、咯痰26例,呼吸困难4例,胸闷、心悸16例,腹痛、呕吐、腹泻7例;便秘1例;神志恍惚、重听4例。主要体征:伴有肝脾肿大者8例,均无压痛。伴结膜充血 12例。肺部湿罗音5例,墨菲征阳性5例,脑膜刺激征阳性5例,相对缓脉14例。58例均可见一个焦痴或溃疡,皮损分布于颈段8例,腋窝及胸腹背部12例,腹股沟、会38例;皮损附近有淋巴结肿大,多在腹股沟、腋下,大小不一,个别大于2cm,活动性好,有压痛6例,伴有皮疹18例,为充血性暗红色斑丘疹,多发生在胸腹背部,少数可发生于四肢。

1.3 实验室检查 外周血常规白细胞(3.5~12.5×109/L),白细胞正常42例,升高5例,下降11例;血小板计数减少者3例;蛋白尿(+)以上者6例;肝功能ALT升高≥正常值12例,≥正常值2倍者5例,AST升高10例,无总胆红素升高;心肌酶谱、乳酸脱氢酶升高18例,α-羟丁酸脱氢酶升高19例,C反应蛋白升高24例,无肌酸激酶、CK同工酶升高,肾功能尿素氮升高2例,无肌酐升高;血清外斐反应(+)22例(>1:160)。

1.4 其他检查 X线胸片示肺纹理增多增粗及模糊15例,两肺中有小片状阴影2例,心电图检查异常10例,多为窦性心动过速、窦性心律不齐。

1.5 入院诊断及误诊情况 本组病例58例,入院初步诊断恙虫病25例,误诊有33例,误诊率达57%,见表1。

2结果

所有病例在诊断后给予阿奇霉素0.5g静脉滴注,1次/d,并进行补液,保持水电解质平衡,肝功能异常者加用还原型谷胱甘肽1.2g,2~3d体温均恢复正常,体温正常后维持治疗5d,所有患者临床症状及体征消失,血常规、肝功能、心肌酶谱、尿常规恢复正常,胸片及心电图明显改善,停药1w未发现病例出现发热皮疹症状。无一例有后遗症和药物副反应,出院后随访6个月无复发。

3讨论

本地区地处长江以北中下游地区,在稻收季节,农民常在田间操作,易被恙虫叮咬,有研究表明收获农作物和劳动后回家不及时洗澡为患恙虫病的危险因素[2,3]。恙虫病的发病机制是人体受恙螨幼虫叮咬后病原体在局部繁殖,后经淋巴系统进入血液循环,产生立克次体血症,病原体死亡后释放毒素是其致病的主要因素,可导致各种脏器的炎症和一些变性病变[4]以及临床上的毒血症状。恙螨幼虫叮咬的局部皮肤出现皮丘疹、焦痂或溃疡。焦痂是本病特征性特征之一,焦痂的形成是在恙螨幼虫叮咬处皮肤先出现红色丘疹,继而形成水疱,水疱破裂,中央坏死,形成褐色或黑色结痂[5],如出现焦痂结合临床发热、皮疹、淋巴结肿大等临床基本可诊断本病,应及时行针对性的治疗。

本组病例58例,入院初步诊断恙虫病25例,误诊有33例,误诊率达57%,该病早期易误诊为急性上呼吸道感染、败血症、支气管肺炎、血液病、急性胃肠炎、胆囊炎、药物热、急性肾小球肾炎、心律失常等疾病。我们通过分析认为误诊的主要原因是:①未能详细询问病史,忽略患者发病前是否到过流行区,有无户外、田间工作、露天野营或在林地、草丛上坐卧等重要病史。②未能详细体格检查,患者皮肤典型焦痴或溃疡、淋巴结肿大等至关重要的体征未被发现;发病时值秋冬季,部分患者因害羞心理不配合检查。③诊断思路狭窄,对本地区存在恙虫病流行的认识不足,因本病常造成多系统、多器官损害及功能障碍,临床医生即作出错误判断,将症状和并发症当作主病诊断,致使误诊。

因此,我们要在临床工作中认真克服和弥补以上之缺点和不足,加强对本病的认识,在10~12月恙虫病的流行季节,如遇不明原因的发热患者,经常规抗感染效果不佳时,应考虑恙虫病的可能。详细询问病史和仔细体格检查,注意对隐蔽处的特征性皮疹检查,以免失去恙虫病的重要诊断依据,合理分析实验室及影像学资料,多科会诊,才能做到对恙虫病的早期发现、早期治疗和减少误诊。

参考文献:

[1] 杨邵基,任红.传染病学[M].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34-139.

[2] 张盐姝,顾善坤.滨海县121例恙虫病流行病学分析[J].江苏预防医学.2007,18(4):31-32

[3] 刘旭群,吴家兵,张国红,等.2008年安徽省阜阳市恙虫病流行因素调查[J].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2010,21(6):569-570.

[4] 李建强.秋冬型恙虫病30例肾损害临床分析[J].中国热带医学,2006,6(2):274.

病例分析报告篇3

摘要 本文报告作者两个医疗单位10余年间遇到的胆总管切开探查后“T”型管引流术常规拔除,“T”管导致胆汁性腹膜炎的4例病例。其主要原因是“T”管过粗(1例),“T”管位置放置不适当(2例),肝硬化腹水(1例),体质因素(1例)。临床表现为腹膜炎症状体征,腹穿可以确诊。治疗以再次手术重新放置“T”型管,妥善的富强引流。本病主要在于预防,预防的主要方法是:选择粗细恰当的“T”管,放置“T”管要恰当,并用大网膜包裹,严格胆管探查指针,作者推荐经胆囊管探查胆总管,并一次结扎胆囊管的手术方法。

关键词 胆总管探查 “T”型管口胆汁性腹膜炎

胆总管切开探查后,须常规放置“T”型管外引流胆汁。术后一般12天夹“T”型管,造影,未发现胆道有病变或残余结石,多在15天左右拔除“T”型管。按上述常规处理的“T”型管引流,绝大部分患者痊愈出院。但作者近10年先后遇到4例患者,拔除“T”型管后导致胆汁性腹膜炎,其中3例再次手术治愈出院,1例死亡,现分析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本组4例,男3例,女1例;年龄29~62岁,平均年龄53.5岁。术前诊断胆总管结石,书中切开胆总管取石后放置“T”型管外引流4例。术前有黄疸史,术中见胆总管增粗,切开胆总管探查,胆总管“T”型管外引流1例。

术后均按常规治疗,12天开始夹“T”型管,夹管24小时后无腹部症状,经“T”型管造影。4例患者造影结果胆总管远端均未有残余结石,也无乳头狭窄。造影术后开放“T”型管24小时,再夹紧“T”型管,其中14~15天拔出“T”型管3例,60天拔出“T”型管1例。4例患者中3例拔出“T”型管后即出现右上腹痛,随后疼痛加剧,蔓延至全腹,并伴有全腹压痛,反跳痛,腹肌紧张,肠鸣音减弱,腹腔穿刺抽出胆汁样液体。3例在“T”型管拔出后24小时再次剖腹探查,均发现腹腔内有大量胆汁,最多得1200ml,最少600ml,胆总管“T”型管放置处均有胆汁外溢,再次放置“T”型管于胆总管内,并用大网膜包裹“T”型管,然后再截孔引出腹腔,腹腔内同时置多根引流管引流。术后3例全部治愈出院。引流60天拔出“T”型管的1例患者系因术中发现有肝硬化,术后有大量腹水经腹壁“T”型管引流口处流出,经2月余保肝,白蛋白,利尿等治疗未见好转,于是决定拔出“T”型管,用丝线缝合“T”型管引流口。拔除“T”型管后,患者腹胀,腹痛加剧,并有全腹压痛。患者于拔除“T”型管7天后因中毒性休克死亡。

结 果

本组4例患者中3例再次手术,再次手术患者腹腔内发现“T”型管紧贴好肝下引出1例,从肠间引出1例,“T”型管过粗而致胆总管壁张力高而坏死1例,1例虽然大网膜包裹,但由于患者体质原因腹腔内未形成窦道。

讨 论

胆总管切开探查后放置“T”型管引流,是胆道探查的常规手术操作。术后12天夹管造影,15天拔除“T”型管,只要胆总管远端畅通,“T”型管的腹腔内窦道很快自行关闭,极少发生并发症。本组4例患者拔除“T”型管后发生胆汁性腹膜炎,是我们在10余年的临床工作中两个医疗单位所遇到的病例。虽然临床上极少发生常规“T”型管拔除后导致胆汁性腹膜炎病例,但一旦发生即为严重的并发症,如不及时再手术处理,可引起患者死亡。现就我们的临床经验总结如下。

影响“T”型管在腹膜腔内窦道形成不完全的因素:①体质因素:临床上经常遇到有的患者开腹后很容:易形成广泛粘连,有的患者虽有多次开腹手术,但腹腔内很少形成粘连。本组1例患者,放置“T”型管时虽然用大网膜包裹,但15天后,任没有形成完整窦道,故拔除“T”型管后导致胆汁性腹膜炎发生。②肝硬化、腹水:由于患者肝硬化,低蛋白血症,腹腔内有大量腹水,故形不成粘连,也就不可能形成“T”型管窦道。本组1例肝硬化腹水患者,虽60天以后才拔除“T”型管,但仍发生胆汁性腹膜炎,而导致患者中毒性休克死亡。③“T”型管放置不恰当,导致窦道形成不完善:本组4例,其中1例“T”型管紧贴肝下引出腹腔,另1例从小肠间引出腹腔,这样“T”型管在腹腔内均未形成坚实而完整的窦道,故拔除“T”型管时,导致胆汁漏入腹腔,引起胆汁性腹膜炎。④“T”型管粗细选择不当:本组1例,由于选择的“T”型管粗于胆总管的直径,在缝合胆总管时张力过大,造成胆管壁部分坏死,故拔除“T”型管时,造成胆汁流入腹腔,引起胆汁性腹膜炎。

“T”型管拔除导致胆汁性腹膜炎的诊断:①腹痛:“T”型管拔除后患者发生持续性腹痛,开始在右上腹,以后逐渐蔓延至下腹,乃至整个腹痛,并有明显的全腹压痛及反跳痛,腹肌紧张,肠鸣音减弱,要高度怀疑本病,本组4例均有上述典型症状和体征。②腹腔穿刺:“T”型管拔除后有上述典型症状和体征,经左或右下腹穿刺抽出胆汁样物,可以确诊本病,本组4例中3例均经手术证实。

参考文献

病例分析报告篇4

关键词 颈椎病;临床症状;体征;X线征象

颈椎病又称颈椎关节病,是常见病之一,多发生在40岁以下。颈椎病的诊断是根据临床症状与体征和X线征象而确诊。本研究选择了多年来临床资料较完整的400例患者,分析其临床症状、体征和X线征象,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本组患者400例,男244例,女156例。年龄30~85岁,平均52.3岁。根据临床症状分型:①神经根型;②脊髓型;③椎动脉型;④交感神经型。但临床上往往是混合出现较为常见。该组病例神经根型96例,脊髓型48例,椎动脉型72例,混合型184例。病史5d~10年,平均6.9个月,X线片上颈椎明显病变276例,不典型96例。80%的患者是在颈椎退变基础上产生症状的,59%有外伤史(无骨折),20%无明显的颈椎退变X线表现和明确的外伤史。

颈椎解剖特点:颈椎椎体呈椭圆形,前后径小于横径,上面在横径上凹陷,两侧有唇样突起。颈椎椎弓根较短,因此构成椎间孔的前后径较小,是颈脊神经根容易受挤压的原因。颈椎椎管呈三角形,椎管矢状径从上往下为一漏斗状,C6以下较窄。颈椎还有一特点(除C1,C2)即:前方的椎间盘、两侧钩椎关节和后关节,组成一个闭合性五点动力支持系统,若五点系统对线不良,将遭受不良应力,易发生病理改变,易引起颈椎病。

X线表现:①颈椎生理前弓曲度消失,甚至后凸;②椎体前、后缘角部赘骨形成,尤其后缘重要;③椎体间隙变窄,多涉及到C5~6间隙,其次为C4~5间隙;④后关节突增生、变尖;⑤椎体后下缘至相对椎板内缘距离变小,

结果

3例患者为单纯的神经根受压,X线表现为钩椎明显增生与下关节突的向上错位,椎间孔横径变小而引起神经挤压征,是较典型的神经根型颈椎病。其余临床表现与X线征象相吻合。

讨论

颈椎退变:中年以后发生率相当高,颈椎退变可以合并椎间盘脱出或骨赘形成突向椎管,从而产生脊髓或神经根的压迫,但不一定产生症状,临床与x线征象大多一致是椎体边缘增生,椎间隙狭窄,项韧带钙化。但多数颈椎病是在椎管发育狭小的基础上伴有退变使椎管进一步狭窄所造成的。

颈椎损伤:颈椎损伤无论是椎间盘或颈椎后组部分,都可以破坏颈椎的稳定结构而不能自行修复,造成椎体间滑移不稳,发生退变性赘生物挤压神经血管产生颈椎病症状。X线表现为椎间盘退变,间隙变窄,椎体间不稳,骨赘形成,后关节和钩椎关节骨赘等,结果引起颈椎病。

椎间盘萎缩变性引起的椎间隙变窄:退变的颈椎椎间盘前、后缘有不同程度突出,邻近椎间盘也有突出,椎间盘后突及黄韧带松弛形成皱褶可使椎管狭窄,黄韧带位于后壁两侧,其松弛椎管自后向前突,故椎管与脊髓间无明显空隙,椎管内有椎间盘后突与黄韧带前突、脊髓受压机会增多。因此,颈椎间盘萎缩变性的X线表现对判定脊髓型颈椎病有帮助,颈椎椎管内有1mm直径内容物向腔内凸,就能压迫脊髓,引起临床症状。

钩突与小关节增生:神经根占据椎间孔纵径一半和横径全部,椎间盘变性,椎间孔纵径变小,神经根不受挤压,而钩突增生的椎间孔横径变小,小关节骨质增生也能使椎间孔横径变小,可使神经根受压。所以,颈椎正位片,观察钩突增生与侧、斜位片观察小关节增生,对判断神经根型颈椎病有很大帮助。

颈椎病临床症状与X线表现的符合率相当高,一般临床出现症状的患者,X线片多能看到异常改变。部分患者从平片上就可以估计其属哪种临床类型,但需要多的良好X线片。

病例分析报告篇5

嗜铬细胞瘤过去是一种罕见病,随着诊断方法改进,对于本病报道也越来越多,为一种分泌儿茶酚胺的肾上腺髓质肿瘤,也可发生在肾上腺外,如腹主动脉以上的神经丛、膀胱、纵隔、胸腔或颅内等部位都可发生,这些部位的嗜铬细胞瘤又称嗜铬性副神经节瘤,嗜铬细胞瘤可发生在两性任何年龄,以中年患者居多,部分患者有家族史,临床上主要表现为阵发性高血压,触摸肿块可诱发,有时呈持续性高血压,患者血尿儿茶酚胺增多,为主要临床诊断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12例中,男3例,女9例,年龄最大者54岁,最小者22岁,病史长者达7年,最短者6个月,2例以右上腹包块入院,10例均以阵发性及持续性高血压入院,其中1例血压高达270/128mmHg,高血压10例(83.3%),其中持续性高血压7例,阵发性高血压3例。血压正常者2例(16.7%),其余症状包括头痛(66.7%)、头晕(41.7%)。

1.2  方法

1.2.1  术前准备  重视术前准备,术前充分降压,一方面使机体血管放开,减轻心脏负荷。改善各血管尤其心脏的营养,使血管床内外离子体液自我调节扩容,另一方面使血管α受体处于阻滞状态,术中挤压肿瘤时儿茶酚胺入血不致引起严重的高血压,术前扩容及术中超量补液,可减少肿瘤摘除后儿茶酚胺下降引起的低血压,增加手术的安全。

1.2.2  术中及术后的注意事项和处理  手术操作应尽量减少对肿瘤挤压和牵拉,本组12例右侧肾上腺8例,左侧4例,其中1例术后20h死亡。

1.2.3  术后病理诊断  肉眼所见肿瘤均有完整包膜,直径3~6cm,重量均在105g以下,圆形或椭圆形,切面实性,其中7例伴有出血及囊性变,镜下观察肿瘤由富含血管的结缔组织分割成不规则的细胞巢或腺泡样结构,瘤细胞大小不一,胞浆丰富,淡嗜碱,含细颗粒,有的呈空泡状,常见嗜酸性核仁,核分裂很少见,有些肿瘤组织中可见分散的神经节细胞,伴有神经鞘细胞及神经母细胞成分,神经鞘细胞S-100蛋白阳性,神经母细胞NSE阳性。

2  讨论

2.1  病理诊断问题  诊断肾上腺嗜铬细胞瘤并不困难,主要根据大体检查肿瘤颜色和嗜铬反应,镜下大多边形细胞巢和腺泡周围以丰富血管及血窦,胞浆偏嗜碱,电镜下肿瘤细胞胞浆特殊形态的神经分泌颗粒以及免疫组织化学所显示的特殊着色反应有助于诊断,家族性嗜铬细胞瘤一般为双侧或多发,倾向于早发,患者年龄小,常与其他内分泌肿瘤伴发。

2.1.1  嗜铬细胞瘤与皮脂腺瘤鉴别  两者都发生在肾上腺,大体检查特点相似,都形成索状、腺泡状或片块状排列,细胞胞浆丰富,有时难以鉴别,可参考以下几点进行鉴别:(1)嗜铬细胞瘤呈巢状排列,胞浆偏嗜碱,不见亮细胞,皮脂腺瘤多呈条索片块排列,暗细胞胞浆嗜酸,常可见到典型的大亮细胞。(2)嗜铬细胞瘤胞浆嗜铬颗粒与皮脂腺瘤暗细胞的脂褐素相似,可根据嗜铬反应进行鉴别。(3)两种瘤的电镜形态互相相同,嗜铬细胞瘤胞浆特殊的神经分泌颗粒和皮脂腺瘤胞浆脂滴管泡状嵴的线粒体可作为鉴别依据。(4)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嗜铬细胞瘤嗜铬粒素、NSE、神经丝阳性着色,腺瘤则阴性,但Vimentin、细胞角蛋白可阳性。

2.1.2  性质鉴别  恶性嗜铬细胞瘤少见,肿瘤细胞结构和细胞形态与良性嗜铬细胞瘤难以区分,最可靠的鉴别诊断就是淋巴结转移,包膜和血管浸润只有相对意义,如有广泛包膜浸润,瘤组织侵入周围软组织可诊断为恶性。

2.2  在高血压病人中筛选病例  嗜铬细胞瘤最主要的临床表现以高血压为主,不论持续性或阵发性,大部分病例均以高血压为主要症状,因此如何在高血压病人中筛选此类病人十分重要,据统计在高血压病例中嗜铬细胞瘤约占0.5%,如遇年龄不大、阵发性发作、波动明显、发病骤然、伴有恶心腹胀出冷汗等情况,应想到本病的可能性,应测定24h内VMA或儿茶酚胺含量的检查及B超、CT等检查,加强这方面的检查是诊断本病的首要条件。

2.3  手术治疗  此病手术有一定的危险性,20世纪50年代以前手术死亡率占10%~20%,60年代后占5%,手术治疗死亡的原因是儿茶酚胺分泌量高,机体对儿茶酚胺的敏感性较底,血管处于收缩状态,而且血容量减少20%,由于手术中的麻醉体位的改变及手术操作的刺激使肿瘤释放出大量儿茶酚胺,导致血压突然升高,随时有可能发生脑血管意外。当切除肿瘤后儿茶酚胺突然减少,末梢动脉处于弛缓状态,心脏输出量减少,导致血压下降造成组织受损,当已知功能活跃的肿瘤切除后,血压不降或下降后又很快回升时,要警惕残余或多发肿瘤存在。对好发部位要小心检查,密切观察血压变化。

病例分析报告篇6

【关键词】老年;肠梗阻;综合疗法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11.274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6514-01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共48例,男性29例,女性19例:年龄60-75岁(中位年龄68.47岁).其中机械性梗阻43例,血运性肠梗阻1例,麻痹性肠梗阻1例,腹腔盆腔炎症引起肠梗阻3例.按照病因列前三位的是:肿瘤20例,粘连性肠梗阻15例,粪石6例。诊断方法:临床上有腹痛、呕吐、腹胀、停止排便、排气等症状.体检:单纯性肠梗阻早期,病人全身症状多无明显改变.晚期可有唇干舌燥、眼球内陷、皮肤弹性消失、少尿或无尿等缺水征.或脉搏细数、血压下降、面色苍白、四肢发紫等中毒休克征象.腹部体征可发现有腹膨隆、可有肠型及蠕动波、麻痹性肠梗阻则腹胀均匀,可有移动性浊音,肠鸣音高亢、气过水声或肠鸣音减弱消失[1]。指诊可发现低位肿瘤或肠套叠套头。辅助检查包括腹部平片检查可有液平,还可行CT、钡剂灌肠造影、纤维结肠镜、B超等检查.48例均得到明确诊断。

1.2治疗方法48例中,手术38例,包括其中转县人民医院手术26例.38例中有1例小肠肿瘤,18例结直肠肿瘤,11例粘连性肠梗阻,4例粪石性肠梗阻,余下包括疝、腹腔盆腔炎症所致4例.手术治疗以行肿瘤切除、粘连肠梗阻松解术等.肿瘤有明确转移行姑息手术治疗.非手术治疗10例,占20.83%。选择非手术治疗的原因包括经保守治疗症状缓解、有明确的手术禁忌证及病人或其家属拒绝手术等.非手术治疗包括胃肠减压、抗感染、补液,防治水、电解质及酸碱失衡,肛管减压等。2治疗结果

48例中,治愈40例,好转3例,未愈2例,死亡3例.死亡者主要为老年人以感染性休克、多脏器功能衰竭和肿瘤恶病质为主要原因.血运性肠梗阻死亡率为100%.发生并发症5例,包括肠瘘1例、切口感染2例.发生多器官功能衰竭2例。讨论急性肠梗阻是外科常见病,是肠内容物在肠道内通过受阻,为常见急腹症之一。随着老年社会的到来,老年肠梗阻病人增多,分析其原因复杂多样。可由肠粘连、肠炎或肿瘤、消化道功能低下、蛔虫、肠道异物、粪块、结石等因素引起。本组48例中,肿瘤所致者20例,占41.67%,居肠梗阻病因之首。其中,原发性结直肠癌19例,成为癌性肠梗阻的主要病因。而粘连性肠梗阻15例占31.25%,为肠梗阻病因第二位。第三位是粪石性肠梗阻6例,占12.5%。本结果与以往文献报道的疝嵌顿和肠粘连为肠梗阻的主要病因不一致[2]。这可能与本地随着老年化程度的上升人口老年化,结直肠癌发病率增高.及生活医疗条件的改善,重视腹外疝的早期治疗等因素有关。本组19例结直肠癌病人,其中1例放弃治疗,2例失去了手术切除的机会,因此对于以急性肠梗阻就诊的老年病人,应高度警惕结直肠癌所致肠梗阻可能。一旦明确或者高度怀疑肠梗阻系结直肠肿瘤所致,如无手术禁忌症应积极手术。粘连性肠梗阻手术时机的把握是临床工作者需面临的一个问题。若不能彻底解除粘连,术后势必引起新的粘连,梗阻复发率极高。因此粘连性肠梗阻在排除肠绞窄的情况下,可施行非手术治疗。本组15例粘连性肠梗阻病人中有4例保守治疗成功,11例接受手术治疗,方式为粘连松解术,有肠坏死2例行小肠切除术。粪石性肠梗阻成因:肠粪石多数由胃石迁徙到肠管后发生梗阻,少数在肠憩室内或狭窄肠管近端发生。在过多食用柿子、山楂等含鞣酸食物后,或因老年人肠蠕动过缓,少量多次食用含鞣酸食物。鞣酸和胃酸与蛋白质结合为不溶于水的鞣酸蛋白而沉淀于胃内。柿子内含有树胶和果胶,遇酸凝集可沉淀粘合成块,更可与食物残渣聚集成大团块[3]。由于老年人胃肠蠕动排泄功能减低及活动量少而形成肠梗阻有关。本组保守治疗效果差,6例均手术治疗。其中4例在手术中诊断,2例拟为粪石性肠梗阻,术前诊断率低。3讨论

随着社会逐渐进入老龄化,老年性肠梗阻的发病有明显增多的趋势。老年肠梗阻往往病因复杂,起病急骤,病情进展迅速,治疗难度大,风险高,且内科并发症多,因此,老年肠梗阻的早期如何得到及时有效的诊治日益受到医学界的重视。

3.1老年肠梗阻原因①老年人由于体内脏器“老化”和病变,肠道的消化、吸收、分泌、蠕动等功能容易紊乱而形成肠梗阻。②老年人由于机体免疫机能减退及疾病引起的退行性病变使肠道免疫力下降易发生肿瘤形成癌性肠梗阻。③现代生活的改变,过食过多的动物脂肪及动物蛋白,相对缺乏新鲜蔬菜及纤维素食品,缺乏适度的体力活动,也是其容易发生癌性肠梗阻的主要因素之一[4]。④老年人动脉硬化,肠系膜血菅栓塞或血栓形成,使肠菅血运障碍而发生肠梗阻。⑤其他疾病、习惯性便秘、老年人药物使胃肠道功能进一步降低,也是诱发肠梗阻的因素。

3.2老年肠梗阻特点①患者常同时伴多种慢性疾病如高血压、冠心病、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等。部分患者器官功能已经失代偿,肠梗阻时易发生内环境紊乱,水电解质酸碱失衡。因此肠梗阻发生后,往往病情较重且变化很快。②由于老年人中枢系统冲动传导功能减退,对痛觉感应和应激反应迟钝,机体反应性差,表现为症状、体征常不典型,有时肠梗阻病情的轻重与临床表现不相符,影响了对疾病的诊断和病情判断。且因其伴随疾病多,增加了治疗的复杂性和危险性。③从发病原因来分析,急性肠梗阻肿瘤性为主要原因。据报道,结直肠癌的发病率位于肺癌和胃癌之后,居第三位;死因率位于肺癌、胃癌、肝癌和食道癌之后居第5位[5]。国内肠梗阻的病因中,恶性肿瘤所占的比例越来越高,因此对于急性肠梗阻的病人,尤其是老年人,排除肠道的慢性炎症或痔疮,应高度警惕结直肠癌的可能.因此,一旦明确或高度怀疑肠梗阻是结直肠癌所致,如无手术禁忌应积极进行手术治疗。

总之,老年肠梗阻具有发病急、变化快、病情重、并发症多等特点,高龄患者机体反应差,临床表现不典型,早期诊断较为困难,应注意反复询问病史,认真体检,必要时应多次行腹部平片及B超等检查以尽早明确诊断。治疗应采取积极的态度,否则病情可能逐渐加重,甚至导致死亡。参考文献

[1]吴在德,主编.外科学[M].第五版.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517.

[2]黄庭,费立民,刘赓平,等.急性肠梗阻[J].中华外科杂志,1956,4:3-11.

[3]吴阶平,裘法祖,主编.黄家驷外科学[M].第6版.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1058.

[4]吴在德,主编.外科学[M].第五版.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530.

病例分析报告篇7

【摘要】 目的 分析我院近10年间住院死亡的72例糖尿病患者的死因及 相关 影响因素。方法 利用病案查询系统,检索2000~2009年我院住院死亡糖 尿病患者的病历资料,进行回顾 性分析其死因及相关影响因素。结果 住院DM患者的死亡原因以心脑血管 事件为首位,两者 合并占(41.6%),其次为感染(15.3%)、急性并发症(各12.5%)、肾脏疾病(11.1%)及肿瘤 (9.7%)。结论 心脑血管疾病是住院糖尿病患者的主要死亡原因,对糖尿 病患者应及早关注心脑血管疾病情况,合理应用胰岛素,并进行肿瘤的筛查等。

【关键词】 糖尿病;死亡原因

糖尿病是近年来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和生命的慢性代谢性疾病,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生 活方式的改变和人口老龄化进程,其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病死率仅次于的心脑血管疾病 和肿瘤。据世界卫生组织预计[1],未来我国将成为全世界糖尿病发病率最高的前 三位大国 之一。为探讨糖尿病患者的死因及相关因素,现将我院2000~2009年住院糖尿病患者死亡病 例做一分析,为有效提高防治糖尿病及其并发症,降低糖尿病患者的病死率提供临床参考。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检索我院2000年1月1日至2009年12月31日糖尿病住院 患者病历196 8份,均符合1999年糖尿病诊断标准。72例住院糖尿病死亡病例中,男47例,女25例;1型糖 尿病5例,2型糖尿病67例;年龄16~89岁,其中16~49岁组8例,50~69岁组29例,70~89岁 35例;各年龄组的平均病程分别为5.2a、9.8a、10.3a;城镇患者61例,农村患者11例。

1.2 死亡原因分类 检索分析所有住院糖尿病患者死 亡病历资料,其死亡原因依 直接导致死亡的原发疾病确定。感染死因包括不同病原菌引起的肺部、泌尿系统、消化系统 感染;心血管死因包括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猝死;脑血管死因包 括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出血性脑血管疾病;急性并发症死因包括酮症酸中毒和高渗昏迷及低 血糖昏迷等;肾脏疾病死因包括各种原发、继发的各种原因引起的肾脏损害;恶性肿瘤死因 包括肝癌、肺癌和胃癌等。

2 结果

2.1 2000~2009年我院住院糖尿病患者 死亡人数占全院死亡人数的 构成比,见表1。我院10年间共死亡1063例,其中糖尿病72例,各年住院糖尿病的死亡病 例以及其占全院死亡病例的构成比均没有显著性差异,死于各种并发症的糖尿病患者占住院 总死亡人数的6.8%。

2.2 从住院DM患者主要死因分析n(%)及顺位比较 见表2。我院DM患者的死 亡原因以心血管事件(20.8%)、脑血管事件(20.8%)为首位,两者合并占(41.6%),也反映 了大血管疾病是糖尿病的首要死因;其次为感染(15.3%)、急性并发症及肿瘤居居其后(各12 .5%、9.7%)。

2.3 从年龄段分析主要住院糖尿病的死因 见表3, 不同年龄组糖尿病死亡原因 构成比n(%)。年龄50岁以上64例,占88.9%,其中50~69岁的29例,占40.3%,70岁以 上35例,占48.6% ,两者均明显高于50岁以下年龄段(占11.1%);在并发症死因构成比中 ,50岁以上组均高于50岁以下组。

3 讨论

文献报道各地区的死因排序不一。朱旅云[2]报道死因前5位依次为糖尿病肾病 (24.8%) 、恶性肿瘤(23.7%)、感染性疾病(17.7%),脑血管病(16.7%)和心血管病(10.6%);邹大 进[3]等报道主要死因前3位依次为肿瘤、心血管疾病和脑血管疾病;王丽娟[ 4]等报道前3位 的死因顺位为脑血管病、心血管病、肾衰竭,三者占全部死因的60%。本组资料显示,住院 糖尿病的死因以心脑血管疾病占首位(41.6%),与2001年WHO的糖尿病患者的主要死因流行 病学调查资料相符,其次为感染、急性并发症、糖尿病肾病及恶性肿瘤。本组糖尿病患者死 亡疾病谱特点:死亡年龄大于50岁的64例,占88.9%,均为2型糖尿病,50岁以下只有8例( 占12.5%),其中5例患者为1型糖尿病。目前糖尿病是老年人面临的重大健康问题,老年糖 尿病中绝大多数(95%以上)是2型糖尿病。流行病学研究发现,糖尿病随年龄的上升而显著 增加,是一种随增龄递增的慢性代谢性疾病。近年来我国老年糖尿病患者迅速增加,2000年 全国第3次糖尿病、IGT流行病学调查[5](WHO标准)显示,60岁以上老年人群糖尿 病患病率已增至9.19%~14.49%,80岁以上更高达25.6%。一项有中国人参加的国际 大规模临床研 究(DECODA)中,糖尿病的患病高峰在70~79岁,本组患者也符合其年龄段,所以老年糖尿病 更应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

糖尿病与心脑血管疾病为互相影响,糖尿病是心脑血管疾病的高危症,心脑血管病为糖 尿病死亡原因的首位;已证实高血糖毒性对血管的损害[6],即使在非DM的老年患 者中,正常上限的FBG值也会增加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和死亡;糖尿病所致的高血糖、高血 脂及中小血管管壁内层透明变性物质沉积,心脏冠状动脉细小分支及微血管管腔变窄,血流 量减少,血液黏稠度增高,处于高凝状态,易产生小血栓,导致心源性猝死;微血管病变所 致心肌缺血缺氧,也导致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率明显增加,导致糖尿病性心脏病(冠心病 、无痛性心肌梗死、心律失常)发病率增加,且进展快、预后差、病死率高;因此,对 于老年糖 尿病患者,应关注其心血管疾病的情况,以期控制其死亡率。抗生素在临床上虽已广泛合理 应用,但由于老年糖尿病患者抵抗力下降,极易并发感染,而导致住院糖尿病患者死亡仍没 有减少,仍是糖尿病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虽然胰岛素的广泛应用,糖尿病急性并发症 已不再是糖尿病人的主要死亡原因,但是,由于患者不合理应用胰岛素,也还是容易出现急 性并发症,甚至导致死亡;本组死于急性并发症的9例,主因就是在院外不合理应用胰岛素 ,以致就诊时已经出现酮症酸中毒、高渗昏迷及低血糖昏迷等;所以,对糖尿病患者应加强 宣教,指导患者合理应用胰岛素。恶性肿瘤是人类死亡的主要疾病之一,2型糖尿病与一些 常见恶性肿瘤如结、直肠癌,肝癌,胰腺癌及乳腺癌等有一定关联,但确切机制尚无定论 。本组7例肿瘤,其中直肠癌1例,肝癌3例,胰腺癌1例、肺癌2例,为此对糖尿病 患者也应注意进行恶性肿瘤的筛查。

参考文献

[1] Asian-pacific type 2 diabetes policy group.Type 2 diabetes practi cal targets and treatment,fourth edition.Copyright W HO,2005

[2] 朱旅云.老年糖尿病197例死因分析[J].实用老年医学,2002,16:204- 205

[3] 王淼,邹大进.220例住院糖尿病患者死因分析[J].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2006,27:799-800

[4] 王丽娟,潘焕峰,葛焕琦.450例住院老年糖尿病患者死因分析[J].首都医科 大学学报,2009,30(4):471-473

[5] 马学毅.现代糖尿病诊断治疗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7:478

病例分析报告篇8

为了解艾滋病及HIV感染在白碱滩区的流行特征,进一步为制定防控策略和措施提供科学依据,特对2010~2012年报告的艾滋病及HIV感染病例进行流行病学分析。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艾滋病及HIV感染资料和人口数据分别来自《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中的《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克拉玛依市白碱滩区历年疫情分析报表和《基本信息系统》克拉玛依市白碱滩区常住人口数。

1.2方法 用Excel2003软件录入数据资料,进行统计、汇总并整理,运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

2结果

2.1疫情概况 2010年1月~2012年12月3年,克拉玛依市白碱滩区报告艾滋病12例,死亡3例,发病率逐年上升。HIV23例,死亡5例,发病数显著上升,见表1、表2。

2.2流行特征

2.2.1人群分布特征

2.2.1.1年龄及性别分布特征 2010~2012年,白碱滩区艾滋病报告12例病例中,男性6例,女性6例。男性与女性性别比为1∶1。40~50岁年龄组报告发病数最高,报告6例,占报告发病总数的50%。HIV报告23例病例中,男性13例,女性10例。男性与女性性别比为1.3∶1。35~40岁年龄组报告发病数最高,报告6例,占报告发病总数的26%,其次25~30岁年龄组报告发病数位居2.2.1.2职业分布特征 艾滋病发病数居首位的是工人10例,占3年报告发病总数的83.33%,其次依次是家务及待业1例、其它1例。HIV发病数居首位的是工人13例,占3年报告发病总数的56.52%,其次依次是家务及待业4例、其它2例、干部职员1例、不详1例、幼托儿童1例、民工1例。

2.2.2时间分布特征 2010~2012年克拉玛依市白碱滩区各月均有艾滋病报告发病,其中7~9个月呈现发病高峰,占总报告发病数的50%;各月均有HIV报告发病,其中1~3个月呈现发病高峰,占总报告发病数的52%,见表3、表4。

3讨论

3.1 流行特征分析

3.1.1 克拉玛依市白碱滩区艾滋病及HIV发病数目逐年上升。男女发病数目大体相当,40~50岁年龄组报告艾滋病发病数最高,35~40岁年龄组报告HIV发病数最高。说明35~50岁年龄组为重点防控人群。

3.1.2 克拉玛依市白碱滩区艾滋病及HIV发病数居首位的都是工人,分别占3年报告发病总数的83.33%和56.52%。

3.1.3 2010~2012年克拉玛依市白碱滩区各月均有艾滋病报告发病,其中7~9个月呈现发病高峰;各月均有HIV报告发病,其中1~3个月呈现发病高峰。

上一篇:医药市场分析报告范文 下一篇:可行性分析报告格式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