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例分析报告范文

时间:2023-02-25 10:04:53 版权声明

病例分析报告

病例分析报告范文第1篇

患儿,男,9岁。因全身水肿6d于2011年8月27日入院。患儿入院前6d感冒后出现双眼睑、颜面部、双下肢水肿,伴轻微咳嗽,小便色黄,无肉眼血尿,无发热、抽搐,无呕吐、腹泻,无皮疹、腹痛、关节痛,随后逐渐出现腹部膨隆,阴囊水肿,遂至当地县人民医院。尿常规中尿蛋白+++;血常规中白细胞计数(WBC)10.5×109/L,红细胞计数(RBC)4.96×1012/L,血小板计数(PLT)395×109/L,中性粒细胞(N)0.84;肝肾功能:总蛋白(TP)39.2g/L,白蛋白(ALB)16.2g/L,尿素氮(BUN)7.74mmol/L,三酰甘油(TG)5.46mmol/L,总胆固醇(CHOL)11.45mmol/L,高密度脂蛋白(HDL)1.80mmol/L,低密度脂蛋白(LDL)8.64mmol/L。拟诊“肾病综合征,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予以抗感染治疗1d后转至我院。

患儿起病后,精神食欲睡眠可,大便正常,体质量增加2.5kg。既往双手偶有一过性抽搐,不剧,无意识不清,未予特殊治疗。家族中无类似病史。入院体检:T36.8℃,P92次/min,R20次/min,BP106/60mmHg,体质量28kg,身高128cm。颜面部及双眼睑中度水肿,咽充血,扁桃腺I度肿大,无脓性分泌物,颈软,甲状腺无肿大,双肺呼吸音粗,未闻及干湿性啰音,心律齐,未闻及病理性杂音,腹膨隆,腹围56cm,肝脾肋下未触及,移动性浊音阳性,肠鸣音正常,阴囊中度水肿,未见紫红色,无触痛,双下肢轻度凹陷性水肿。入院再查尿常规:尿蛋白++++,镜检红细胞阴性;24h尿蛋白定量4394.88mg;血常规:WBC6.9×109/L,RBC4.77×1012/L,Hb125g/L,PLT358×109/L,N37.1%;肝功能:草酰乙酸转氨酶(ALT)26.0U/L,丙氨酸转氨酶(AST)33.1U/L,TP35.0g/L,ALB14.1g/L;肾功能:BUN7.28mmol/L,肌酐(CREA)42.5μmol/L;血脂:TG3.01mmol/L,CHOL11.52mmol/L,HDL1.48mmol/L,LDL7.86mmol/L;肌酶:肌酸激酶(CK)38.5U/L,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17.7U/L;电解质:钠(Na)141.0mmol/L,钾(K)5.0mmol/L,钙(Ca)1.80mmol/L,磷(P)1.89mmol/L;凝血功能: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5.78g/L,D-二聚体1.98μg/mL;红细胞沉降率(ESR)58mm/h;抗核抗体谱、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ANCA)阴性;抗O、补体正常;胸片、心电图、结核菌素(PPD)皮试未见异常;腹部B超:双肾实质弥漫性病变声像,腹腔积液60mm液暗区。

入院后予头孢他啶抗感染,口服泼尼松2mg/(kg•d)抗炎,肝素钠、尿激酶抗凝溶栓,低分子右旋糖酐扩容速尿利尿消肿,以及补钙等对症支持治疗。口服泼尼松15d后,因尿蛋白未见减少,水肿未见消退,故用甲基泼尼松龙20mg/(kg•d)冲击治疗3d。20d后患儿水肿消退,尿蛋白减至+,ALB升高。但出现双手反复抽搐,表现为双手四指伸直、拇指内收,约持续5s,可自行缓解,无意识不清,无头痛、呕吐等不适。复查血电解质:Ca1.40mmol/L,P1.93mmol/L;肌酶:CK1579.6U/L,CK-MB48.9U/L;故予以10%葡萄糖酸钙10ml/次静脉滴注,2次/d,口服骨化三醇(罗盖全)0.5μg/次,2次/d。并查甲状旁腺激素0.01pmol/L,三碘甲腺原氨酸(T3)、四碘甲腺原氨酸(T4)、促甲状腺激素(TSH)无异常;24h尿钙0.10mmol/d,24h尿磷10.59mmol/d;甲状旁腺及甲状腺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成像术(SPECT)未见异常;头颅CT未见异常。因患儿既往有双手一过性抽搐史,且在肾病综合征治疗过程中予以补钙治疗,仍存在低钙、高磷血症,并出现双手反复抽搐,甲状旁腺素明显降低,且经过加强补钙治疗后患儿抽搐缓解,故诊断为特发性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症(idiopathichypoparathyroidism,IHP);考虑患儿肾病综合征病情缓解后白蛋白升高,结合血游离钙,导致血游离钙浓度明显降低,故表现出抽搐症状。经过积极补钙治疗后,患儿抽搐缓解,复查血电解质:Ca2.13mmol/L,P1.42mmol/L,肌酶:CK52.7U/L,CK-MB12.1U/L。病情好转于2011年10月6日出院。

3讨论

儿童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症(hypoparathyroidism,HP)是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甲状旁腺激素(parathyroidhormone,PTH)分泌减少或结构异常或靶器官对其不反应等所致的以低钙为主要表现的一组内分泌疾病[1]。表现为神经肌肉兴奋性增高、低钙血症、高磷血症与PTH减少或不能测得[2]。IHP病因不明,可能与自身免疫有关[1],高发年龄为5~10岁[3]。其诊断标准:①血钙降低,临床表现为慢性手足搐搦;②血磷正常或升高;③无佝偻病、慢性肾衰竭等可引起血钙降低或手足搐搦病史;④无假性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的躯体发育畸形;⑤无颈部手术或放疗史[4]。IHP常出现异位钙化,颅内钙化发生率高达93%~100%[3];且血清肌酸激酶异常增高,其机制可能与肌肉抽搐时骨骼肌运动负荷增大的原理类似[5]。本例患儿9岁,发育正常,既往无手术史,肾病综合征缓解后出现反复双手抽搐,实验室检查示低血钙、高血磷,PTH明显降低,CK明显升高,头部CT检查未见异常,故考虑诊断为肾病综合征并发IHP。Hameed等[6]曾报道1例表现为肾病综合征(局灶节段性硬化肾小球肾炎)、HP、感觉神经性耳聋的线粒体细胞病,但无单纯肾病综合征并发IHP的报道。国内尚未见有关肾病综合征并发IHP的报道。

IHP尚无特效疗法,主要是长期补充钙和维生素D,急性发作期需予以静脉补钙治疗。其他如PTH替代治疗、外科移植以及基因治疗等均取得不同程度的进展[7]。因过量维生素D可引起肾脏钙盐沉着,影响肾功能,应定期监测血钙、血磷以及尿钙、尿磷水平[8,9]。本例患儿在静脉补充葡萄糖酸钙及口服罗盖全治疗下,抽搐缓解,血钙升至正常,血磷、CK恢复正常,出院后继续口服补钙,并嘱定期复查电解质。

病例分析报告范文第2篇

一、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女性,36岁,LMP:2013-8-23,G4P1,因停经34+2周,发现皮肤黄染伴恶心10+天于2014-4-21 20:24就诊贵阳医学院附属医院产科。孕期未行产检,既往顺产一活婴,健在,患“乙肝”病史14年,未治疗。入院查体:体温37℃;脉搏90次/分;呼吸20次/分;血压100/60mmHg;神志清楚,全身皮肤黏膜黄染,心肺无特殊,腹部膨隆,如孕周,未扪及宫缩,肝脾肋下未扪及,双下肢无水肿。产科情况:宫高32cm;腹围94cm;先露:臀;衔接:未,胎位:LSA ;胎心:145次/分,胎儿体重估计:3000 g,无宫缩,骨盆外测量正常,宫颈成熟度Bishop评分3分。B超:单活胎,臀位,双顶径84mm,股骨长58mm。NST有反应型。外院检查结果:乙肝两对半 :乙肝表面抗原阳性,乙肝e抗体阳性,乙肝核心抗体阳性,谷丙转氨酶 144 U/L,谷草转氨酶 213 U/L 总胆红素 169.9 umol/L,直接胆红素 128.7 umol/L,间接胆红素 41.2 umol/L,总胆汁酸 105.8umol/L。入院当天复查:谷丙转氨酶 102.07 U/L,谷草转氨酶 133.82 U/L 总胆红素 274.91 umol/L,直接胆红素 201.74 umol/L,间接胆红素 73.17umol/L,总胆汁酸 115.64umol/L。凝血酶原时间 16.2秒,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45.7秒,抗凝血酶-III活性 28%,D-D 9.88ug/ml,FDP1:8 阳性。血常规:Hb 113 g/L,PLT 100 g/L.尿常规:尿胆红素 3+,尿胆原 阳性。入院诊断:1、重症肝炎合并妊娠 2、G4P1孕34+2周LSA 3、重度ICP 4、妊娠相关性血小板减少症 5、乙型病毒性肝炎。

1.2 治疗方法 入院后予还原性谷光甘肽保肝、注射用丁二磺酸腺苷蛋氨酸、熊去氧胆酸胶囊抑酸、补充维生素 K 等对症支持治疗。孕妇为经产妇,阴道分娩诱发产程后进展快,分娩短时间内结束对孕妇损伤最小,也避免了麻醉手术双重打击,但是产程中有臀位后出头困难,以及发生肝衰竭及难治性产后出血的危险。故于2014年4月23日行剖宫产终止妊娠,术中见胆汁样羊水,胎儿娩出后先予欣母沛 500ug 宫体注射加强缩宫药物,胎膜娩出后予缩宫素 20单位宫体注射加强宫缩,为尽可能降低产后出血的危害,术中结扎子宫动脉上行支,宫腔填塞纱条,术中出血约200ml,历时:1小时。(2014-4-23 09:30-10:30)新生儿术中Apgar评分9、10分,因早产转新生儿科。术后予头孢孟多酯钠加强预防感然、还原性谷光甘肽保肝、注射用丁二磺酸腺苷蛋氨酸、门冬氨酸鸟氨酸、舒肝宁保肝、退黄,尖吻蝮蛇血凝酶止血、缩宫素持续微量泵人促进宫缩。术后(2014-4-24 09:42)复查:谷丙转氨酶 41.55 U/L,谷草转氨酶 57.64 U/L 总胆红素 213.98 umol/L,直接胆红素 161.18 umol/L,间接胆红素 52.8umol/L,总胆汁酸 53.12umol/L。凝血酶原时间 16.6秒,抗凝血酶-III活性 29%,D-D 6.91ug/ml,FDP1:16 阳性 。血常规:Hb 109g/L,PLT 107 g/L.尿常规:尿胆红素阴性,尿胆原阴性。经治疗后该患者最终肝功能、凝血功能正常治愈出院。

二、讨论

1.诊断:妊娠合并重症肝炎首先符合病毒性肝炎的诊断,在病程进展中出现出现食欲减退、厌油、呕吐、乏力、皮肤黄染、尿色黄等,在实验室检查中符合下列四项之一,或一项以上者,可诊断为重症肝炎:(1)血清总胆红素> 171mol/L;(2)血浆凝血酶原时间> 30 S;(3)出现腹水或出血倾向者,(4)胆红素升高,ALT下降,即胆酶分离现象。

2.治疗:①孕前治疗:已婚的慢性HBV感染者应作好计划妊娠,肝功能异常的患者应在积极治疗肝功能恢复正常后妊娠,如有必要可以使用抗病毒治疗,降低HBV DNA滴度,最大限度地降低肝脏的炎症活动后妊娠;对于妊娠期患者也应定期监测肝功能、HBV DNA,积极治疗,以避免其对围生期的不良影响。

②孕期治疗:Ⅰ.妊娠早期 :因妊娠期肝脏负担加重,妊娠合并重型肝炎预后较差,且不利于胎儿生长发育,一般建议适当治疗后终止妊娠.若继续妊娠,目前我国大部分医院仍实行妊娠后期母体注射乙型肝炎高效价免疫球蛋白(H BIG )进行母婴阻断,但迄今为止,尚没有可靠的循证医学证据能够证妊娠后期给母体注射HBIG策略可以减少HBV母婴传播[2-4 ]。至今,已有较多循证医学证据证实了妊娠期间给予某些核苷类似物抗HBV的有效性与安全性。国内也已有相关的报道[5,6],认为抗病毒治疗可显著抑制妊娠期慢性乙肝患者血清HBVD NA水平,缓解肝炎症状,防止肝衰竭,阻断新生儿宫内感染,对母婴均安全有效。因此,孕期采用抗病毒治疗,降低母亲血清HBV DNA滴度,减少孕娩期母儿不良事件的发生,降低胎儿宫内感染的发生率是目前策略。在FDA认定为妊娠B级的药物有替诺福韦(TDF)、替比夫定 (LDT )。但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 (NIH )将拉米夫定(LAM )升为妊娠B级药物,即妊娠B级药物有LAM、TDF、LDT [ 3,7]。

Ⅱ.妊娠中晚期:重症肝炎经积极治疗24 ~48h后迅速终止妊娠。产科处理重点是抓住分娩时机及预防产时产后出血,在分娩前即补充维生素K,在机体一般状况良好,凝血功能稍好时即应果断终止妊娠。凝血功能障碍严重,可先纠正凝血功能,包括输新鲜血浆,凝血因子,血小板,纤维蛋白原等。情况一有改善立即终止妊娠。妊娠合并重型肝炎的救治仍是产科及肝病领域中的一大难题。大量资料显示分娩方式主要以剖宫产为主,如为经产妇宫口开大,短期内能结束分娩可阴道分娩。分娩时要严密观察产程 ,注意有无出血表现。缩短第二产程,防止产道损伤及胎盘、胎膜残留。如产道有裂伤,予严密缝合,局部加压止血。防止血肿形成。剖宫产者也应缩短手术时间,减少出血。术中麻醉方式一般选择气管内全身麻醉,但气管内全身物代谢慢,术后残留多,需要较长时间的支持治疗。有学者报道妊娠合并严重肝脏疾病的剖宫产手术,麻醉宜选择局部麻醉减轻肝脏损害[8].手术切口多选择腹部正中纵切口,术中探查肝脏,冲洗腹腔,留置腹腔引流管。术中是否同时行子宫切除问题目前存在争议,术中宫腔 出血及感染情况决定是否保留子宫,需切除子宫者以子宫次全切除更为合适。保留子宫者术中可放置B akri止血球囊,对预防产后出血有较好疗效。

Ⅲ.产褥期:产褥期转至重症监护室监护,注意休息及营养,应用对肝脏功能损害较小的广谱抗生素预防及控制感染;患者病情较重,一般不宜哺乳,应及早回奶,可口服生麦芽或外敷冰片芒硝。

目前国内外尚缺乏对妊娠合并重型肝炎有说服力的研究,特别在产科处理方面没有成熟经验,争议甚多。妊娠合并重型肝炎易出现产前出血、妊娠期高血压疾病、产力异常、产后出血、产褥感染、胎儿窘迫甚至死胎、新生儿窒息甚至死亡,提示我们在产科处理方面,产前应注意防治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注意纠正凝血功能异常,减少患者的碰撞损伤预防产前出血的发生;注意抑制宫缩防治早产;加强胎儿宫内情况监测以早期发现胎儿窘迫。在分娩前做好抢救新生儿的准备,特别注意防治产后出血。防治多脏器功能衰竭是抢救成功的关键;产后阴道流血少,分娩前补充维生素K可预防产时产后出血。

总之,妊娠合并重型肝炎治疗应以综合治疗为主,重点纠正高血氨、低蛋白血症、纠正低凝状态,防治出血,防治并发症,维持水电解质酸碱平衡,预防感染,早期救治。并适时终止妊娠,以降低孕产妇与围生儿的病死率。

参考文献:

[1] Jashnani KD ,Rupani AB ,W ani RJ.M aternal mortality:anautopsy aud it.J Postgrad Med ,2009 .55 (1):12―16 .

[2]Tran T T ,Keeffe E B.Managem ent of tbe pregnant hepatitis B patient [J].Current H epatitis R eports,2008,7:12―17 .

[3] SinhaS ,Kumar M .Pregnancy and chronic hepatitis B virus infection[J].Hepatol Res,2010,40(1):31―48.

[4] Wang J,Zhu Q ,Zhang X .Effect of delivery modeonmaternal infant transm ission of hepatitis B virus by immunoprophylaxis [J].Chin Mcd J (Eng1),2002,115 (10):1510-1512 .

[5]韩国荣,方之勋,赵伟,等.拉米夫定对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的影响及安全性[J].中华传染病杂志,2009,27(11):673-676 .

[6]周岳进,郑金莉,潘华将等.替比夫定治疗妊娠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J].中华肝脏病杂志,2011,

[7] 9( 11) :861 ―862.Tran T T .Managem ent of hepatitis B in pregnancy :weighing the options[J].Cleve Clin J Med ,2009,76 (Suppl3 ) :$25-29.

病例分析报告范文第3篇

一、监测目的

1.掌握区艾滋病性病流行状况和流行趋势。

2.根据艾滋病性病发病情况和危险因素分析,实施艾滋病性病的干预,并为政府部门决策提供依据。

二、监测对象

者、静脉吸毒者、孕妇、人工流产者、同性恋者、公共娱乐场所从业人员、外来流动人口。

三、监测工作的网络建设

1.成立区艾滋病性病防治监测工作小组和技术指导小组

参照国家和市级的监测技术要求,制定区的监测技术文件;解决区艾滋病性病防治工作中存在的各种问题等。

2.监测报告及制度

为加强我区的艾滋病性病报告网络及制度建设,规范辖区性病门诊,建立健全艾滋病性病病例报告的各项规章制度,如首诊负责制度、性病门诊病例的登记与报告制度、匿名报告制度、性病专用登记本的建立和性病报告卡的发放制度、疫情自查制度、实验室管理制度、性病资料的保密制度、门诊和实验室衔接制度、转诊制度等。

3.加强实验室建设

在年内建成市五医院、闵中心医院艾滋病初筛实验室并投入使用;对开设性病门诊的一级医院,要求开展淋球菌培养检验项目。每年由区卫生局组织相关人员对医院实验室试剂来源进行检查。

4.人员培训

对区内所有医疗单位开展有关艾滋病性病防治培训,重点掌握艾滋病性病防治工作中各种法律法规、国家最新诊疗技术,经考试合格上岗。

5.加强协作

艾滋病行为监测要取得当地政府和有关部门的配合,才能有助于调查者接近监测的目标人群和监测工作的顺利开展。

(1)公安局、司法局、计生委、人口办等艾滋病防治工作委员会成员单位要根据各自工作职责,配合区卫生部门组织高危人群的行为调查和干预工作。

(2)各镇、街道落实相关人员,开展对辖区内高危人群预防与控制艾滋病性病各项健康教育,配合区卫生部门进行行为调查和干预工作。

四、监测内容与方法

1.病例报告

凡在我区内开展性病艾滋病诊疗服务项目的医疗机构,在日常医疗服务工作中诊断的性病病例、艾滋病病例,包括在本地患病的外来流动人口,均须填写“性病报告卡”,并将传报卡报至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每年对监测数据进行分析,包括总发病率、不同病种的发病率、构成比及流行特点,与历年同期比较。

2.开展不同人群的艾滋病筛查

区妇幼所提供婚前体检者的艾滋病性病数据。

医疗单位提前体检者、人工流产的艾滋病性病数据。

区公安局提供收容、劳教、戒毒等机构的艾滋病性病数据。

区人口计生委提供计划生育或生殖健康门诊中艾滋病性病数据。

3.行为监测

由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设计行为监测方案,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艾滋病性病防治人员落实方案的实施。行为监测对象主要有以下二类:

(1)高危人群:静脉注射者、暗娼、嫖客、性病患者。

(2)重点人群:公共娱乐场所工作人员、外来流动人口。

五、监测资料的分析与反馈

每年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做好监测资料分析,报区卫生局和艾滋病防治工作委员会。

六、监测资料档案的管理

各医疗机构对《性病报告卡》、《性病疫情登记簿》、疫情分析报告、工作总结等材料,要装订成册,分类保存和管理,有专人负责。《性病报告卡》要求保存5年。《性病疫情登记簿》、疫情分析报告、《艾滋病性病监测资料年度汇编》等要求长期保存。

艾滋病性病防治监测工作方案

为了及时掌握艾滋病性病在人群中的分布、流行趋势及其各种影响因素,根据《区预防与控制艾滋病实施方案年-年)》文件精神和国家区域监测要求,特制定本方案。

一、监测目的

1.掌握区艾滋病性病流行状况和流行趋势。

2.根据艾滋病性病发病情况和危险因素分析,实施艾滋病性病的干预,并为政府部门决策提供依据。

二、监测对象

者、静脉吸毒者、孕妇、人工流产者、同性恋者、公共娱乐场所从业人员、外来流动人口。

三、监测工作的网络建设

1.成立区艾滋病性病防治监测工作小组和技术指导小组

参照国家和市级的监测技术要求,制定区的监测技术文件;解决区艾滋病性病防治工作中存在的各种问题等。

2.监测报告及制度

为加强我区的艾滋病性病报告网络及制度建设,规范辖区性病门诊,建立健全艾滋病性病病例报告的各项规章制度,如首诊负责制度、性病门诊病例的登记与报告制度、匿名报告制度、性病专用登记本的建立和性病报告卡的发放制度、疫情自查制度、实验室管理制度、性病资料的保密制度、门诊和实验室衔接制度、转诊制度等。

3.加强实验室建设

在年内建成市五医院、闵中心医院艾滋病初筛实验室并投入使用;对开设性病门诊的一级医院,要求开展淋球菌培养检验项目。每年由区卫生局组织相关人员对医院实验室试剂来源进行检查。

4.人员培训

对区内所有医疗单位开展有关艾滋病性病防治培训,重点掌握艾滋病性病防治工作中各种法律法规、国家最新诊疗技术,经考试合格上岗。

5.加强协作

艾滋病行为监测要取得当地政府和有关部门的配合,才能有助于调查者接近监测的目标人群和监测工作的顺利开展。

(1)公安局、司法局、计生委、人口办等艾滋病防治工作委员会成员单位要根据各自工作职责,配合区卫生部门组织高危人群的行为调查和干预工作。

(2)各镇、街道落实相关人员,开展对辖区内高危人群预防与控制艾滋病性病各项健康教育,配合区卫生部门进行行为调查和干预工作。

四、监测内容与方法

1.病例报告

凡在我区内开展性病艾滋病诊疗服务项目的医疗机构,在日常医疗服务工作中诊断的性病病例、艾滋病病例,包括在本地患病的外来流动人口,均须填写“性病报告卡”,并将传报卡报至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每年对监测数据进行分析,包括总发病率、不同病种的发病率、构成比及流行特点,与历年同期比较。

2.开展不同人群的艾滋病筛查

区妇幼所提供婚前体检者的艾滋病性病数据。

医疗单位提前体检者、人工流产的艾滋病性病数据。

区公安局提供收容、劳教、戒毒等机构的艾滋病性病数据。

区人口计生委提供计划生育或生殖健康门诊中艾滋病性病数据。

3.行为监测

由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设计行为监测方案,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艾滋病性病防治人员落实方案的实施。行为监测对象主要有以下二类:

(1)高危人群:静脉注射者、暗娼、嫖客、性病患者。

(2)重点人群:公共娱乐场所工作人员、外来流动人口。

五、监测资料的分析与反馈

每年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做好监测资料分析,报区卫生局和艾滋病防治工作委员会。

六、监测资料档案的管理

病例分析报告范文第4篇

一、组织建设

1、成立监测领导小组。由各县(市、区)卫生局和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县级以上医院、妇保所(院)等单位的分管领导组成,县(市、区)卫生局领导任组长。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县(市、区)卫生局防保科科长任主任。

2、成立监测业务指导小组。由各县(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妇保所(院)、医院防保科、慢病科等监测业务人员组成,县(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分管主任任组长,业务科长任副组长。

3、建立三级慢性病监测报告网络。由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妇保所(院)、县级以上医院、乡镇卫生院、街道(居委)等相关业务人员、村会计组成。

二、职责分工

卫生行政部门:慢性病监测工作在卫生行政部门统一领导下开展工作,卫生行政部门要组织部署项目实施方案,要协调公安、统计等相关部门配合做好项目实施,负责该项工作的协调、支持及人员经费落实保障,并组织有关专家对项目进行督查、评估工作。

疾控中心: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是慢性病监测工作的技术指导机构。要设置专门岗位,负责慢性病监测工作的组织实施、业务指导、技术培训、质量控制和日常管理。

市疾控中心的具体任务为:

1.制定、修订*市慢性病监测工作规范、质控方案、评价方案、漏报调查方案等。制定慢性病监测质量控制计划,组织定期质控检查和漏报调查;

2.根据各级各类机构慢性病监测工作人员的技术需求,制定培训计划,并组织培训;

3.负责日常技术指导,赴现场督导,了解检查慢性病监测工作开展情况,协调解决工作中出现的问题;

4.收集、汇总、审核各地数据库,将数据库资料上报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撰写年度分析报告及相关动态分析报告,报市卫生行政部门,并反馈有关基层单位;

5、协助市卫生局组织的项目实施情况督导和评估工作。

县(市)疾控中心具体任务:

1.组织和指导辖区内各级医疗机构开展慢性病病例登记和报告;

2.负责收集辖区内医疗机构的慢性病例报告,负责审核、整理、录入、转卡、分析,并按本规范统计要求按时编制各类统计报表上报,并反馈有关基层单位;

3.按照有关规定,对各种慢性病病例原始资料、统计资料等相关资料进行管理和保存;

4.对辖区内的慢性病病例报告工作进行督导、质控和考核。定期与公安、统计等管理部门核对相关资料,组织实施漏报调查;

5.对临床、防保等各类人员进行技术培训和技术指导;

6.负责每年到公安和/或统计部门获取出生人数和统计报表,向妇幼部门获取出生人数。

医疗机构:各级各类医疗机构是慢性病病例报告和统计工作的业务执行单位,要建立健全慢性病监测报告管理制度,明确相关科室职责,指定专人负责全院的慢性病病例的收集、整理、核查、盖章、网络直报等工作,并进行台账登记,建立慢性病病例登记册。

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村卫生室、个体医具体任务:

1、收集院内慢性病病例的个案信息,填报《发病报告卡》,进行网络直报;

2、对辖区内的慢性病病例个案进行核实,对填报不全的《发病报告卡》,入户调查;

3、收集辖区内《发病报告卡》,每月定期上报县(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4、定期汇总慢性病病例资料;

5、做好原始《发病报告卡》的保存与管理。

县级以上医疗机构具体任务:

1、收集本院慢性病病例个案信息,如实填报《发病报告卡》;

2、负责本院的医生填写《发病报告卡》的收集、审核、盖章、登记、上报、网络直报;

3、有计划地对院内相关人员进行培训;

4、做好原始《发病报告卡》存根和慢性病病例登记册的保存与管理;

5、应遵照本规范建立健全医院慢性病病例登记报告管理制度,定期开展自查。

三、工作内容

对监测区的常住人口进行慢性病监测,并在监测区开展居民漏报调查和医院漏报调查。

四、责任报告人

监测区内县级以上医疗保健机构和监测点内的各级各类医疗保健机构、个体医等为责任报告人,按照卫生行政部门的要求内容进行报告。

五、报告对象

新诊断病人报告各级医疗机构发现的冠心病急性发作、脑卒中发作病例、确诊新发糖尿病病例、确诊新发恶性肿瘤(包括中枢神经系统良性肿瘤)病例。

以往诊断病人报告在其他医院已经确诊,并且确诊时间在本规范实施时间*年1月1日以后的(*,*,*三个监测区以往诊断病人报告在其他医院已经确诊,并且确诊时间在*年1月1日以后的),但在本院为初次就诊的上述4种慢性病病例。

漏报调查发现的漏报病例报告医院漏报调查发现的漏报病例应及时填写发病报告卡补报。通过慢性病现患调查或当地医疗卫生部门在普查、筛查、健康检查时发现可疑病例,应劝其及时去医疗机构诊治。

六、报告程序

各级医疗机构临床医师发现冠心病急性发作、脑卒中发作病例、确诊新发糖尿病病例、确诊新发恶性肿瘤(包括中枢神经系统良性肿瘤)4种需报病的病例,均应填写相应的发病报告卡,在24小时内由医疗机构防保人员收集报告卡,审核合格后,分别登记到《糖尿病发病登记册》、《冠心病急性事件、脑卒中发病登记册》和《肿瘤发病登记册》(上述各登记册可以电子格式直接登记在电脑上,下同)。并定期向所在地的县(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报出卡片。监测区内的个体医、村卫生室等发现上述需要报卡的病例,应向所辖的街道、乡镇卫生院(卫生服务中心)报告,由街道、乡镇卫生院(卫生服务中心)负责该项工作的人员核对发病报告登记,如为未报病例应面访核实后填写报告卡,分别登记到上述相关登记册,并定期向所在地的县(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报出卡片。县(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收到上报的慢性病发病报告卡后,按户籍地址将卡片进行整理后分发给各监测乡镇、街道,各监测乡镇、街道防保医生核实户籍与卡片内容后登记入相关登记册,并将卡片反馈县(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县(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对卡片进行审核、剔重后,将卡片内容录入计算机,向*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报出月报表、发病个案数据库,同时向同级卫生行政部门上报相关报表与简报。对属于本省其他监测区定期寄至相应监测区所辖县(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病例卡片,各县(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根据户籍地址,分发给监测乡镇、街道,经监测乡镇、街道防保医生核实户籍、卡片内容后登记到相关登记册,并将卡片数据库反馈所辖县(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死亡补报病例:各县(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负责慢性病发病报告的专业人员应定期与死因系统核对,发现存在上述四种慢性病的死亡病例应按要求登记到《浙江省监测区死亡核对发病情况登记表》,按乡镇、街道分类整理后反馈基层。各级医院防保人员在收集、审核《居民死亡医学证明书》和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反馈表时,发现因上述4种慢性病导致死亡的病例时应及时核对《糖尿病发病登记册》、《冠心病急性事件、脑卒中发病登记册》和《肿瘤发病登记册》,发现未报病例应及时与主管的临床医师联系,若为需要报告的慢性病病例则补填慢性病发病卡和上述相关登记册,同时向县(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报出卡片。乡镇或街道防保医师在调查死亡原因过程中,如发现不一定是上述四类慢性病直接导致死亡的病例,应及时核实,若为需要报告的病例应及时补填慢病发病卡和上述相关登记册,同时向县(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报出卡片。

医院漏报病例由医院防保人员补填发病报告卡;居民漏报病例由所辖地的乡镇卫生院人员补填发病报告卡。补卡后补登记到相应的《糖尿病发病登记册》、《冠心病急性事件、脑卒防保中发病登记册》和《肿瘤登记册》后,并向所在地的县(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报出卡片。

病例随访:监测乡镇防保人员对本监测区内糖尿病病人、冠心病/脑卒中急性事件患者与肿瘤患者每年至少进行1次随访,各县(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应每年年底组织人员对随访情况进行调查。要求监测乡镇防保人员将随访情况登记到《糖尿病发病登记册》、《冠心病急性事件、脑卒中发病登记册》和《肿瘤发病登记册》,如病人死亡应在原发卡片上记录死亡日期与死亡原因,并于次年1月20日前将随访结果上报所在县(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县(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审核、汇总后,将随访结果录入慢性病发病数据库,并在每年1月30日前将上年度的《慢性病发病随访结果汇总表》及追踪随访结果分析报告上报同级卫生行政部门和*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并向各乡镇监测点反馈。

七、发病报告有关注意要点

1、急性心肌梗死、脑卒中

发病统计:急性心肌梗死及脑卒中发病期限均定为急性发病后28天,28天内如有新发展或第2次急性发作均不作登记;如28天后有新发展或急性发作则按另一病例报告1次(急性心肌梗死发病28天后无新的发作即算作慢性冠心病。脑卒中急性发作28天后无新的发作,但留有后遗症者均算作慢性脑血管病)。

死亡统计:急性心肌梗死死亡发生在急性发病28天以内的为急性心肌梗死死亡,在发病28天以后的(如无再次急性发作),不作为急性心肌梗死死亡而列为冠心病死亡。脑卒中死亡发生在发病28天以内的为脑卒中死亡,在发病28天以后死亡的(如无再次急性发作)不列为脑卒中死亡,而列为慢性脑血管病死亡。如死亡与冠心病或脑血管病不相关则均按其它主要死亡原因统计。

2、恶性肿瘤

填报对象:经病理组织学、细胞学检查、手术及其它专门检查诊断,或临床诊断(排除其它疾病)确诊的;对原发恶性肿瘤漏报的复发和转移病例;对原发恶性肿瘤漏报的死亡病例。

填报时,复发和转移病例应注明原发部位及首次诊断日期;对同一患者先后出现的原发恶性肿瘤,应分别填报。报告病种主要是原发的,如找不到原发病灶则按继发的报,以后找到原发的病灶再补报或更正;对于原发病灶已切除,继发的不用报;对于同时有原发病灶和继发病灶的,只需报原发部位。

八、报告时限

月报:各级医院防保人员收集《糖尿病发病报告卡》、《冠心病急性事件、脑卒中发病报告卡》和《肿瘤发病报告卡》,每月1次向所在地的县(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上报,报告时限为次月5日前;县(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由专业人员审核上报卡片,每月录入计算机,数据清理后,并在次月10日前采用电子邮件和邮寄双轨制方式,向*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报告月报表和监测质量反馈表。

年报:县(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将经过核对、订正后的准确数据按病种分乡(镇、街道)、分月、分年龄性别、分职业进行统计汇总,填写统计报表,于次年1月20日前,采用邮寄和电子邮件双轨制向省、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报出报表和计算机数据库,同时向同级卫行政部门报告相关报表与简报,并将结果反馈给乡(镇、街道)卫生院。

九、制度保障

(一)加强人员培训

从事慢性病发病报告工作的人员要具备一定的基础知识,必须经过培训。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每年定期组织对辖区内从事慢性病监测工作人员进行相关技术培训,提高工作质量,并进行考核。

(二)建立例会制度

市、县(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定期召集辖区各医疗机构进行慢性病病例报告收集和工作研讨会;

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定期召集辖区乡村医生和社区医生召开慢性病病例报告收集、填写、审查会;县(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轮流参加各乡镇/街道会议;各医院定期召开慢性病病例报告讨论会,提高《发病报告卡》完整率、准确率、及时率,在工作开展的第二年要求责任报告人报卡的完整率、准确率、及时率要求达到95%以上,医院漏报率控制在5%以内。

(三)加强管理与核查

各级医疗机构与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要加强对主要慢性病发病报告工作的领导,要落实分管领导和管理科室,配备专兼职人员,保证必要的财物,并将此项工作纳入综合考核内容。

(四)开展考核督导

市、县(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每年2次对市、县级医院进行慢性病医院漏报调查,从中发现漏报情况,按照《居民漏报调查方案》每3年1次对监测点居民开展居民漏报调查,以校正慢性病发病报告率等;每年1次抽查乡镇卫生院慢性病监测报告工作质量;定期对辖区内医疗机构进行技术指导。*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对各县(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慢性病病例报告和统计工作依据质量标准等有关要求进行督导。市卫生局将于每年适时组织项目实施情况的考核、评估,结果纳入各县(市、区)卫生局综合目标考核内容。

十、数据整理分析和信息

各县(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负责监测的工作人员,使用浙江省下发的监测管理软件将个案数据录入计算机,并进行汇总分析,及时上报*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县(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根据本县(市)人群的出生率、粗发病率、标化发病率、生存率等统计资料,完成分析报告,上报同级卫生行政部门和*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同时反馈给各乡(镇、街道)卫生院。

数据库管理方法:县(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收集监测区内县级以上医疗保健机构和各级各类医疗保健机构、个体诊所就诊的冠心病急性事件、脑卒中、糖尿病、肿瘤发病报告卡片,建立发病管理数据库,根据建立的病例动态管理数据库和死亡报告登记系统,对慢性病病例实行动态管理。

病例分析报告范文第5篇

本文作者:王卓蔡和平黄瑾杨黎孙华君高申工作单位: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药学部

本届学员的见课时为1周(共5个半天时间),学员人数有88名。作者设计了在本院临床科室见习4个半天,共8个临床科室(呼吸内科、消化内科、心血管内科、血液内科、内分泌科、肿瘤科、神经内科、风湿免疫科),提前布置标准格式的药学病例分析作业,见习完成后举行分组和集中病例分析、讨论和报告的方案。学员分组及教学分工88名学员均分为8个小组,每组选定1名组长,配合本组学员的教学组织和协调管理。教学由临床医师和临床药师分工协作进行,临床医师负责病例的床边问诊、病史回顾及诊治分析,临床药师负责启发学员药学诊断(pharma-ceuticaldiagnosis)分析和药学服务计划,负责组织和辅导分组讨论及集中病例分析汇报。时间分配及教学内容安排为保证教学效果,每个病区同一次教学仅安排1组学员,故4天内每组学员分别仅在4个病区轮转见习。每个病区每次准备2例典型病人,由带教医师进行床边问诊和病史归纳总结训练,并每组安排1~2名学员在老师的辅导下对1例病人进行问诊练习,其他学员在旁边观摩、记录并补充。临床药师在病区的带教内容主要为启发学员对病人的用药史、药品不良反应(ADRs)史进行询问和归纳,并结合病人的个体特点进行药学诊断分析,归纳药学服务的要点。病例分析作业项目考虑到药学专业学生缺乏诊断学理论知识和体格检查等操作的技能学习和培训,故在临床见习时对病人的体格检查,仅由带教医师进行示范教学,不要求学员进行训练。故学员需要重点掌握的是如何与病人、医护人员的沟通,直接或间接地获得与病人的病史和用药史有关的资料。如何通过这些资料,总结病人药物治疗特点,提出基本治疗原则,并利用前期课程的知识对目前药物治疗方案进行重点分析和评价,进行药学诊断思维训练,继而针对其提出药学服务的主要要点。具体地说,要求每位学员在每一临床科室必须认真听讲并实际训练,获取具体的病例材料。每人至少在每个科室完成病例分析作业1份,即共需完成4份作业。病例分析作业的项目主要包括五部分:病人基本情况和主要病史分析,病人用药史和ADRs分析,病人现用药方案及其评价,病人药学服务要点分析,病例学习后对药师职业的反思。病例分析分组讨论及报告会先进行各小组内部的病例分析讨论会,每组从轮转的4个临床科室内学习的8例病例中选出4例,分别派学员进行病史摘要报告和以药学诊断与药学服务计划为主要内容的病例分析,继而由其他同学进行补充和纠正。每组由1名临床药师旁听,并进行必要的辅导,就病例补充性地提出一些问题,启发学员进一步思考和分析总结,以领会教学及技能培养的重点。集中的病例报告会是由各组选定1例病例,制作成PPT并派1人代表小组成员进行现场病例报告,继而由医院的临床医师、临床药师及药学院的药理学带教老师联合组成的评委组,就其报告的病例进行提问,分别就药物相关问题提出疑问,由报告人现场解答,必要时现场其他同学可以适当补充。最后由评委根据实际表现给出最后得分。

学生的自我评价分组见习作业的完成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小组内部成员的协作与配合精神,在对各自学习效果和取得成绩的评价上,充分发挥学员自我管理、自我评价的作用很重要。为此,在小组作业完成后,首先由组长组织小组成员讨论,为每个成员给予评分(score1),重点依据每个成员在临床见习中的整体表现和对集体成果的贡献情况来打分。带教老师的评价药学带教老师是整个见习计划的设计者和辅导者。在分组讨论中,带教老师认真聆听每个学员的口头报告,及时指出其中存在的问题,必要时给予启发和辅导,以进一步规范其病史的总结陈述以及用药评价的规范性和完整性。同时,带教老师还认真阅读每个学员完成的书面病例报告作业,并根据其完成质量给予评分(score2)。评委组对病例分析报告的评价在见习期最后阶段,每组制作1例典型病例分析报告的PPT文件,并派出代表进行现场口头陈述和分析,由临床医师、临床药师及药理学老师组成的评委组对其进行现场提问,并对每个报告的质量和报告者的表现进行整体评分(score3),该成绩作为该组学员的集体得分。每位学员的个人成绩(score4)是由学员自我评分和带教老师评分的平均值作为个人得分权重,再乘以本组集体得分所得出的分值,即:(score4)=[(score1)+(score2)]/2×(100%)×(score3)。结果与讲评所有的学员都积极投入到这次临床见习中。由于教学和考核方案设计比较细致,学员对这次见习有较大的兴趣,每个学员都尽可能地做到最好,并且努力取得更好的成绩。在临床学习阶段,他们能遵守安排和规定,主动求教,并争取机会与病人交流,有不懂的问题及时向带教老师请教。在病例分析书面作业完成方面,学员能够针对具体的病例归纳、整理临床获得的信息和带教老师的意见,并主动查阅大量参考文献,整理和充实自己的作业与报告。在小组讨论阶段,学员们的热情也很高,在一位同学报告的同时,其他同学能够认真地聆听并积极地给予补充和建议。最后,在小组代表的演讲报告中,演讲者都是小组成员集体推举者,并且能够充分应用自身优势和努力,为集体获得最好的成绩。每个环节中,在每一位成员的共同努力下,各小组的成绩不相上下,每个同学的最终得分也差距不大。各组学员的得分分布情况见图1。图1各组学员的成绩分布情况Figure1Thescoredistributionofstudentsineachgroup在病例报告会的最后,分别请评委组的医师代表、药师代表和药学院药理学老师分别对学员的整体表现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讲评,使学员对自己的优缺点得到具体的反馈,并获得具体的认识。在教学结束后,为了对这次教学尝试进行全面的反馈,作者还对学员进行了无记名的问卷调查,了解学员们对这种教学方式的各种评价、建议和看法。

带教老师药物治疗学是针对临床药学专业的需求,自2001年起为药学本科生开设的新课程。然而,课程设置之初,由于师资力量的缺乏,先由临床医师进行理论授课,并且无临床见习环节。尽管临床医师授课具有高度的时效性和新颖性,可以将临床最新的诊治指南融会于具体授课中,并且列举出具体的病例资料以加强学员的理解程度,但是药学专业的学员从来没有机会接触临床,无法亲身感受临床药物治疗的实际情况。因此,临床见习是帮助学员从理论走向实践的重要桥梁。2009年起,药学院安排具有医学学历背景的药理学老师承担药物治疗学的理论教学,尽管其对药物治疗学的理论和机制讲解得比较深入和系统,但学员反映该课程的理论与临床实际应用尚存在距离。此时增加临床见习更显得必不可少。然而,由于药理学老师多年不从事临床工作,甚至对临床现状比较陌生,故无法胜任临床见习带教工作。虽然在临床常规工作的临床药师应该承担起此项工作,然而由于其人数较少,且仅分布于少数局限的科室,故目前仍缺乏足够的带教能力。在这样特殊的阶段,由临床医师和临床药师相互分工协作,分别承担临床见习不同环节的教学任务,并且最终将对病人进行的药学诊断和药学服务作为药学本科生重点训练和作业的内容,成为教学的重点。通过本届学员的带教证明,这样的教学组合得到了绝大多数学员的欢迎和认可,也将是最近阶段临床药师师资不足条件下的较好方式。见习方式与时间安排本次见习由于课程与带教单位的工作需要,安排在了理论课教学的中段,并且时间压缩至短短的1周。虽然较以往无临床见习有了进步,但也突出地暴露出缺陷。比如,学员事先未系统接受问诊、与病人交流、药历书写要求、药学诊断要领、药学服务计划制定的思路与重点等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因而对学员和带教老师的压力比较大,也会不同程度地影响教学的效果。尽管在病例报告会上,学员们尽可能地发挥成员互助的优势,查阅了大量的资料,分析病例及相关问题,但其在解决方法及其细节,以及可行性方面存在明显不足。今后在见习安排中,一方面应尽可能延长时间,使学员能有较充裕的时间仔细学习和体会临床工作的经验;另外,应在理论知识、包括相关技能的理论培训后,或同步分段进行相应实践的见习,这样其理解和掌握的效果会更加好。第三,集中的临床实践从组织上更为方便,但是由于学员集中,多数人的学习效果可能会打折扣,一如实验室的示教实验一样,不动手而仅靠观摩,仍然不能使受训者有具体的感性体会。因此,在今后可能的条件下,可以采用非集中的、或更大范围内而时间相对分散的学分制见习方式,即学员在一段时间内可以到更多病区参加临床教学查房,以及临床药师病例分析学习,积累到一定的学分后再申请进行考核。但这依赖于临床常规的教学查房开展情况;考虑到药学本科生的需求,同时也需要临床药师更广泛地开展日常工作和带教。作业形式本次见习采用了完成书面作业和口头分析报告相结合的作业形式,目的是既训练学员书面分析总结的能力,又能考察其口头表达和答辩的能力,这是临床药师实际工作中必备的基本技能。由于学员在事先未接受过系统的问诊、交流等技能培训,故对这方面并未纳入考核项目,仅仅是让其观摩和在老师辅导下进行尝试,最终体现在获得信息的书面作业中。对于规范化的药历记录,目前在中国临床药师的工作中比较重视,但尚无标准化格式和要求,主要局限于教学培训和自我积累,故作者采用了提纲式作业,启发学员正确地获得和准确地记录必要信息。这在目前的条件下,可以让学员对临床药师的实际工作情况有比较感性的认识,同时也可以综合反映学员在很短的时间内接受培训和自我训练的效果。评估考核方式为体现本次见习教学以病例为核心和分组协作的特点,本次见习教学中,评估与考核的形式也是较为复杂的。例如在评分考核中,既包括了对书面作业的考核,也包括了对口头报告总结和分析能力的考核;既有学员自己的相互评价,又有带教老师的评价,最后还有来自医药各个专业带教组合的综合评价;对于每个学员的考核成绩,既包括了自己努力的成分,更体现了如何在小组作业中积极协作,为集体贡献力量的成分,这充分体现了临床药师善于与各类同事相互协作和沟通的基本要求,以及自身刻苦钻研、吃苦耐劳的精神。可以使学员从短短的见习中体会到,做好一名临床药师,不仅要掌握必要的知识和技能,更需要自我训练、不断学习、吃苦耐劳以及与人协作的内在精神。见习教学的效果本次见习由于带教力量、课程时间安排、作业设计等方面还有许多事先未能充分考虑到的问题,因而还存在诸多不足。在学员的表现方面,他们对临床比较陌生,药历书写不规范,讨论重点不突出,目的不够明确,希望在今后的设计和实施中不断完善和改进。但学员对临床和临床工作有了感性认识,对带教老师的医德和教风表示钦佩,受病人坚强意志的感染,增强了职业责任性和神圣感。药学专业本科生的培养目标不仅仅是医院药师,还有部分面向药品的生产、经营、研发部门、管理部门,即使是医院药师也可能分布于制剂、调配、管理、科研等岗位,只有少部分直接面向临床。即便如此,今后中国医院药师的趋势是向临床转型[5],而且即便从事其他岗位的工作,如果能够对临床一线、临床病人的真正需求有所了解,必然对所从事的工作有积极作用。因此,此阶段的教学内容仍然是必不可少的,并且也会对今后临床药学专业学生的培养进行有益和必要的尝试和准备。

病例分析报告范文第6篇

中图分类号:R18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0515(2011)5-360-01

为了解梁平县流行性腮腺炎发生情况、构成及流行特征,给今后的流行性腮腺炎防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现将2006―2010年梁平县流行性腮腺炎疫情资料分析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流行性腮腺炎疫情资料来源于网络直报系统法定传染病订正数据。

1.2 方法 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流行性腮腺炎疫情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流行性腮腺炎发病、死亡概况2006―2010年梁平县共报告流行性腮腺炎1048例,2009年最高47.37/10万,2007年最低11.20/10万,年均发病率为26.50/10万,无死亡病例报告。

2.2 流行性腮腺炎时间分布特征2006―2010年梁平县各月份均有病例报告,以5月份最多占24.71%,2月份最少占1.43%;4―7月为高发时段,这四个月的病例数占全年病例数的70.23%,季节分布明显。见表1。

表1 梁平县2006―2010年流行性腮腺炎发病分月构成情况

2.3 流行性腮腺炎人群分布特征

2.3.1 性别构成情况2006―2010年梁平县发生的流行性腮腺炎1048例中,男性673例,女性375例,男女性别比为1.79:1。各年度男性病例数均高于女性。

2.3.2 职业特征分布

传染病报告系统中20种职业有11种职业有病例报告,其中报告最多的是学生609例,占报告总数的58.11%,次为托幼儿童报告271例占报告总数的25.86%;结果见表2。

表2 梁平县2006―2010年其它感染性腹泻发病职业构成情况

2.3.3 年龄分布特征发病主要集中在3―14岁年龄组,计956例,占总病例数的91.22%,特别是6―14岁发病697例,占总病例数的66.51%,具有显著的年龄聚集特征。

3 讨论

流行性腮腺炎是由腮腺炎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流行性腮腺炎的主要传染源是病人和感染了腮腺炎病毒但未发病的隐性感染者。

梁平县2006―2010年年均发病率为26.50/10万,男性远高于女性发病,有明显的季节性(4―7月)和年龄聚集(3―14)岁特征。因此,重点时段、重点人群的重点防控,特别是托幼机构和中小学校的防控措施的落实,是降低流行性腮腺炎发病率的主要措施。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病例分析报告范文第7篇

1.1系统评价/Meta分析报告规范

1.1.1QUOROM声明(qualityofreportingofMeta-analyses)和PRISMA声明(preferredrepor-tingitemsforsystematicreviewsandMeta-analy-ses):1996年Moher等成立了QUOROM制订委员会探讨规范Meta分析报告,并于1999年发表了QUOROM声明,该声明包括一个18个项目的清单及Meta分析过程中文献检索与筛选的流程图。项目清单包括题目,结构式摘要,前言,方法(检索、筛选、真实性评价、资料提取、研究特征、定量资料分析),结果(试验流程、研究特征、定量资料分析)及讨论6个部分。流程图要求作者明确描述选择纳入文献的过程以及每一步排除文献的数量及排除的原因,供读者分析该系统评价/Meta分析的质量。为将系统评价也纳入报告规范的适用范围,2005年成立的PRISMA制订委员会,修订并扩充QUOROM清单条目及流程图。2009年发表了PRISMA声明包括7个部分27个条目:标题,结构式摘要,引言(基本原理、目的),方法(方案与注册、纳入与排除标准、信息来源、检索策略、研究的选择、数据收集过程、数据项、单个研究偏倚的风险、结局指标、结果合成、不同研究之间的偏倚风险、附加分析),结果(研究选择、研究特征、研究中的偏倚风险、单个研究的结果、结果合成、不同研究之间的偏倚风险、附加分析),讨论(证据小结、局限性、结论),资助情况。为便于系统评价/Meta分析作者明确了解每个条目的内容及意义,Moher等还同时发表了PRISMA解释和阐述手册。

1.1.2观察性研究的Meta分析报告规范:观察性研究的Meta分析几乎占已发表的Meta分析论文的50%,主要是队列研究和病例对照研究在病因假设的检验或医学干预中的应用。但由于观察性研究很难证明排除了一切偏倚,也不可能完全去除混杂效应,如果观察性研究过程中确实存在相同的系统误差,Meta分析只会加大这些偏倚,产生统计学上的假象。为提高观察性研究Meta分析的报告质量,1997年,由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组织专题研究小组,于2000年提出MOOSE(Me-ta-analysisofobservationalstudiesinepidemiolo-gy)报告规范,其内容包括研究背景、文献检索策略、研究方法、研究结果、讨论、研究结论6个部分,共35个条目。随着基因—疾病关联研究的不断进展,出现了遗传流行病学,最多见的是病例—对照研究,同时出现了很多单核苷酸多态性及全基因组联的Meta分析。遗传流行病的关联性研究实质上属于观察性研究,基本可参考MOOSE,但要注意遗传流行病学在进行Meta分析时必须考虑遗传学和生物统计学的前提条件。

1.1.3Cochrane系统评价格式:Cochrane系统评价包括了Meta分析,属于广义系统评价,主要关注随机对照试验的系统评价的方法,2003年修订时扩充到诊断试验的系统评价,非随机对照试验的系统评价指南正在进一步完善。CochraneHandbookforSystematicReviewsofInterventions经过多次修订后目前版本为5.1.0,分为3个部分22个章,在第一部分第二章第二节“FormatofaCo-chranereview”列出了系统评价在方案及正文中应报道的条目列表,包括7部分:标题、评价者信息、摘要、简明归纳、正文(背景、目的、方法、结果、讨论、作者的结论、志谢、参考文献、表格和图表)、补充信息以及文章相关信息。值得注意的是,Co-chrane手册主要关注系统评价/Meta分析的方法学,因此对于如何报告仅给出条目提纲,未详细阐述每个条目的内容及意义,需要结合方法学部分进行报道。为了规范Meta分析检索策略的报告,2006年,Booth等通过检索分析系统评价与Meta分析,提出了对于制定检索策略报告规范的建议,即STARLITE(standardsforreportingliteraturesearches)声明,包括8个条目:采样策略、研究类型、获取途径、纳入年份(起始日期)、限制条件、纳入和排除标准、采用的检索式、电子资源。该声明已经被Cochrane协作网推荐,建议所有Meta分析•170•山西医药杂志2015年1月第44卷第2期ShanxiMedJ,January2015,Vol.44,No.2的检索策略均遵照STARLITE声明。

1.2随机对照试验

(randomizedcontrolledtrial,RCT)的报告规范大量证据显示RCT的报告质量不理想。报告不透明,则读者既不能评判试验结果是否真实可靠,也不能从中提取可用于系统综述的信息。报告不充分和设计不合理与治疗效果产生评价偏倚有关,这种系统误差对RCT损害严重。为了提高RCT的报告质量,1993年,来自医学杂志、临床试验、流行病学和方法学领域的30位专家出席在加拿大渥太华召开的工作会议,讨论并发表了试验规范报告(thestandardsofreportingtrials,SORT)声明,以指导研究者如何对RCT进行规范报告。1994年,另一批专家在美国加州Asilomar讨论并提出在试验报告中应包括的条目清单。1995年在《美国医学会杂志》副主编Rennie的建议下,2个工作组的代表在芝加哥召开工作会议,探讨将2份清单合二为一,并于1996年发表了CONSORT声明。后于2001年和2010年进行了两次更新。2010版CONSORT声明主要针对的是2组平行设计的RCT报告,包括6部分(题名与摘要、前言、方法、结果、讨论、其他信息)共25个条目组成的清单和一个流程图。目前,它已为400余种核心期刊以及国际医学期刊编辑委员会(ICMJE)、科学编辑理事会、世界医学编辑协会在内的生物医学编辑组织所采用,成为其评价RCT报道质量的主要标准。CONSORT声明中的大多数条目也与很多其他设计类型的临床试验相关,如非劣效性和等效性试验、析因设计试验、群组试验,以及交叉设计试验等。因此,CONSORT工作组开始陆续制订针对不同试验类型的扩展版。现已制定的CONSORT扩展版包括整群随机对照试验、非劣效和等效性试验、实效性试验、报告不良反应(危害)、非药物治疗、草药干预以及摘要等。

1.3非随机对照设计报告

规范受临床实际情况和伦理学等的限制,在临床医学和预防医学研究的实践中,随机化分组有时难以实现,研究结果可能存在某些偏倚。只有详细和清晰的报告,提供足够的研究设计、实施方案、技术路线和结果信息,非随机对照试验研究才能发挥其作为循证医学证据的价值。2003年美国CDCHIV/AIDS综合防治研究(PRS)小组在亚特兰大召开了CDC下属期刊编辑会议,并于2004年发表了非随机对照设计报告规范(transparentreportingofevaluationswithnonrandomizeddesigns,TREND)。TREND包括标题与摘要、前言、方法、结果、讨论五部分共22个条目,清单别用黑体将使用非随机设计的行为和公共卫生干预研究涉及内容标示出来。需要注意的是,TREND清单只适用于采用非随机设计的干预评价研究,而非所有采用非随机设计的研究。干预评价必须包括:①定义明确的干预研究;②一个提供了评价干预措施效果和效益的研究设计。因此,清单应着重于对干预措施的描述,包括理论基础、比较条件、完整的结果报告,以及设计中与评价结果数据可能存在偏倚有关的资料。

1.4观察性研究的报告规范发表

在医学专业期刊上的论文中90%为观察性研究。为加强观察性流行病学研究报告的质量,2004年制定了加强观察性流行病学研究报告(strengtheningthereportingofobservationalstudiesinepidemiology,STROBE),后于2005年4月,9月进行更新,2007年公布第4版。STROBE覆盖观察性流行病学的3种主要研究设计(队列研究、病例对照研究、横断面研究),包括6部分(题名与摘要、前言、方法、结果、讨论、其他信息)22个条目,其中18个条目是共用的,4个条目(6,12,14,15)根据研究设计而异,对整个条目或其部分内容有不同的表述。2009年了扩展版:《强化遗传关联性研究报道质量声明(strengtheningthereportingofge-neticassociationstudies,STREGA)》,2009STREGA是在已有的STROBE声明的基础上,结合遗传学关联研究的特点和进展制定而成。STREGA声明包括一个由22个条目组成的清单。2011年了扩展版:《强化分子流行病学观察性研究报道质量声明(strengtheningtherepor-tingofobservationalstudiesinepidemiology-mo-lecularepidemiology(STROBE-ME):anexten-sionoftheSTROBEstatement)》。2011STROBE-ME声明的核对表包括9个STROBE声明既有条目和17个新增条目,遵从分子流行病学研究的客观规律,展示了其研究报道的特殊要求。

1.5诊断准确性研究报告标准

医学领域的各种新检查方法发展迅速,现有的检验技术也在不断改进。如果诊断准确性研究设计存在缺陷,或者是结果报告欠准确,均可导致被评价试验的价值被夸大或者导致偏倚,从而诊断试验在尚不成熟的情况下就过早地用于临床。为了改进诊断准确性研究报告质量,诊断准确性研究报告标准(standardsforreportingofdiagnosticac-curacy,STARD)筹备委员会在系统、全面搜索诊断准确性研究实施和报告文献的基础上,2003年发表STARD声明,包括5部分(题名/摘要/关键词、前言、方法、结果、讨论)共25个条目的核对表和1个流程图。STARD声明对提高诊断准确性研究报告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被越来越多的研究者所认可,亦有超过200种生物医学杂志在稿约中鼓励作者使用STARD声明,但总体使用率不高,仍需大力倡导。

1.6病例报告的报告

规范病例报告是主要针对一个或者多个病例在疾病表现、发病机制、诊断和治疗等方面进行记录报告,从而为发现新的疾病、常见疾病的特殊类型和某种干预的潜在不良反应提供线索或客观证据。作为一种常见的医学研究形式,病例报告存在的质量问题和规范化在很长一段时间都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2013年发表的病例报告的报告规范填补了这一空白。该报告规范包含13个条目的清单:标题、关键词、摘要、背景、患者信息、临床发现、时间表、诊断评估、治疗干预、随访和结果、讨论、患者观点和知情同意书。建议作者能够参考病例报告的规范进行撰写,同时也建议国内医学期刊能够及早将病例报告的报告规范引入稿约,以提高病例报告的质量。

2应用临床试验报告规范的意义

自1996年CONSORT声明发表后,针对系统评价/Meta分析、观察性研究等不同研究类型的报告规范也相继制定和发表,这些以CONSORT声明为核心的GPP将推动医学研究的报告更加规范,不仅提高了医学研究报告的质量,也有助于推动改善研究的设计和实施,还有助于提高杂志的审稿和编辑质量。各种报告规范的清单能在更大程度上避免因审稿者的专业和水平不同而带来的审稿结果差异,避免各种疏漏。杂志编辑可以更容易地对审稿意见逐条进行取舍整合,使文章内容更完整和富有条理。推广和使用GPP为提高我国临床试验报告质量和编辑质量提供了最新的方法和平台。编辑和审稿人员应当掌握临床研究的方法学和临床研究文献的报告规范,重视文章方法学的审查。在GPP规范下,不同杂志发表的文章一致性会更好,将给文献的阅读、评价和使用带来更大的便利,并减小阅读偏倚的影响,也能减小文献间的不一致性和提高有用信息的提取率,为研究者对文献的分析和研究(如系统评价)提供极大的便利。只有通过作者和医学期刊的共同努力,大力推广和使用GPP,才能提高临床试验报告的质量,最终有益于临床和医疗卫生中干预的评价与实施。

病例分析报告范文第8篇

【关键词】手足口病 疫情 分析

中图分类号:R725.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0515(2011)10-379-01

手足口病是由于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常见传染病,以婴幼儿发病为主。多数患者症状轻微,以发热和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或疱疹为主要特征。2008年起手足口病正式纳入丙类传染病报告管理。为了解梁平县手足口病流行趋势和特征,现将2008―2010年梁平县手足口病疫情分析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疫情数据来源于2008―2010年国家疾病监测信息管理系统。

1.2 方法 运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进行描述分析。

2 结果

2.1 疫情概况 2008―2010年梁平县共报告手足口病447例,最高发病率为2008年的24.13/10万,最低发病率为2009年的14.11/10万,平均发病率为18.79/10万,三年均无重症和死亡病例。

2.2 流行特征

2.2.1 季节分布2008―2010年全年各月均有发病,呈明显的季节性高峰,每年均从4―7月为高峰期,这四个月的病例数占部病例数的70.92%;4月开始,5―6月达峰顶,7月后开始下降;10―12月出现一个小波动。

2.2.2 地区分布 全县33个乡镇,有27个乡镇有病例报告。无病例报告的主要是西山片区的5个乡镇和东山片区1个乡镇;报告病例最多的是中部的梁山镇(县城所在地)157例,占总病例数的35.12%,依次是中部的文化、明达、礼让、屏锦四镇,分别报告了31、29、22、21例,中部的五个乡镇共报告260例,占总病例数的58.17%。

2.2.3 人群分布

年龄分布;最小的6月,最大的17岁,最多的是1―3岁,计354例,占总病例数的79.19%;性别分布:男性发病273例,女性发病174例,男女之比为1.57:1。职业分布:有散居儿童、托幼儿童和学生三个职业。以散居儿童为主,占总病例数的78.08%,次为托幼儿童占总病例数的18.57%,最少的是学生,占总病例数的3.35%,这与年龄分布结果一致。

2.3实验室诊断:2008―2010年共采集10例进行了实验室诊断,5例为EV71,5例为其它病毒。

3 讨论

手足口病是严重威胁婴幼儿的传染病之一,发病呈现明显的低年龄和明显的季节高峰。

病例分析报告范文第9篇

一、组织机构职责

遵循分级负责、属地管理的原则,各有关部门与机构在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工作中履行以下职责:

(一)卫生行政部门。

1、负责本辖区内传染病信息报告工作的管理,建设和完善本辖区内传染病信息网络报告系统,并为系统正常运行提供保障条件。

2、定期组织开展对各级医疗卫生机构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等工作监督检查。

3、依据相关法律法规规定,结合本辖区的具体情况,组织制定传染病信息报告工作实施方案,落实传染病信息报告工作。

4、卫生部及省级地方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根据全国或各省份疾病预防控制工作需要,可增加传染病监测报告病种和内容。

(二)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1、部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1)负责全国传染病信息报告业务管理、技术培训和指导工作,协助卫生部制定相关标准和方案。

(2)负责全国传染病信息的收集、分析、报告和反馈,预测重大传染病发生、流行趋势,开展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质量评价。

(3)负责信息报告网络系统的维护和应用性能的改进与完善,提供技术支持。

(4)动态监视全国传染病报告信息,对疫情变化态势进行分析,及时分析报告异常情况或甲类及按甲类管理的传染病疫情。

(5)负责对全国传染病信息报告数据备份,确保数据安全。

(6)开展全国传染病信息报告的考核和评估。

2、地方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1)负责本辖区的传染病信息报告业务管理、技术培训和指导工作,实施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规范和相关方案,建立健全传染病信息管理组织和制度。

(2)负责本辖区的传染病信息的收集、分析、报告和反馈,预测传染病发生、流行趋势,开展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质量评价。

(3)负责本辖区信息报告网络系统的维护,提供技术支持。

(4)动态监视本辖区的传染病报告信息,对疫情变化态势进行分析,及时分析报告、调查核实异常情况或甲类及按甲类管理的传染病疫情。

(5)负责对本辖区的传染病信息分析相关数据备份,确保报告数据安全。

(6)开展对本辖区的传染病信息报告工作的考核和评估。

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履行以上职责的同时,负责对本辖区内医疗机构和其他责任报告单位报告传染病信息的审核;承担本辖区内不具备网络直报条件的责任报告单位报告的传染病信息的网络直报。

(三)医疗机构。

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应建立健全传染病诊断、报告和登记制度;负责对本单位相关医务人员进行传染病信息报告培训;协助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开展传染病疫情的调查。

(四)采供血机构。

采供血机构应对献血员进行登记,发现HIV抗体检测两次初筛阳性结果的,应按传染病报告卡登记的内容,在本规范报告时限内,向属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

二、传染病信息报告

(一)责任报告单位及报告人。

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采供血机构均为责任报告单位;其执行职务的人员和乡村医生、个体开业医生均为责任疫情报告人。

(二)报告病种。

1、法定传染病

(1)甲类传染病:鼠疫、霍乱。

(2)乙类传染病: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炭疽、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肺结核、伤寒和副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猩红热、布鲁氏菌病、淋病、梅毒、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疟疾。

(3)丙类传染病: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麻风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黑热病、包虫病、丝虫病,除霍乱、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

(4)卫生部决定列入乙类、丙类传染病管理的其他传染病。

2、其他传染病

省级人民政府决定按照乙类、丙类管理的其他地方性传染病和其他暴发、流行或原因不明的传染病。

3、不明原因肺炎病例和不明原因死亡病例等重点监测疾病。

(三)填报要求。

1、传染病报告卡填写

《传染病报告卡》(见附表)统一格式,用A4纸印刷,使用钢笔或圆珠笔填写,内容完整、准确,字迹清楚,填报人签名。

省级人民政府决定按照乙类、丙类管理的其他地方性传染病和其他暴发、流行或原因不明的传染病也应填写传染病报告卡。

2、病例分类与分型

传染病报告病例分为疑似病例、临床诊断病例、实验室确诊病例、病原携带者和阳性检测结果五类。其中,需报告病原携带者的病种包括霍乱、脊髓灰质炎、艾滋病以及卫生部规定的其他传染病;阳性检测结果仅限采供血机构填写。

炭疽、病毒性肝炎、梅毒、疟疾、肺结核分型报告;

炭疽分为肺炭疽、皮肤炭疽和未分型三类;

病毒性肝炎分为甲型、乙型、丙型、戊型和未分型五类;

梅毒分为一期、二期、三期、胎传、隐性五类;

疟疾分为间日疟、恶性疟和未分型三类;

肺结核分为涂阳、仅培阳、菌阴和未痰检四类;

乙型肝炎、血吸虫病应分为急性和慢性。

3、传染病专项调查、监测信息的报告

国家根据传染病预防控制工作需要开展的专项调查、报告和监测的传染病,按照有关要求执行。

4、不明原因肺炎病例和不明原因死亡病例的监测和报告按照《全国不明原因肺炎病例监测实施方案(试行)》和《县及县以上医疗机构死亡病例监测实施方案(试行)》的规定执行。

(四)报告程序与方式。

传染病报告实行属地化管理。传染病报告卡由首诊医生或其他执行职务的人员负责填写。现场调查时发现的传染病病例,由属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现场调查人员填写报告卡;采供血机构发现HIV两次初筛阳性检测结果也应填写报告卡。

1、传染病疫情信息实行网络直报,没有条件实行网络直报的医疗机构,在规定的时限内将传染病报告卡报告属地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2、乡镇卫生院、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负责收集和报告责任范围内的传染病信息。

3、军队医疗卫生机构向社会公众提供医疗服务时,发现传染病疫情,应当按照本规定向属地的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

4、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传染病疫情报告工作管理按卫生部有关规定执行。

(五)报告时限。

责任报告单位和责任疫情报告人发现甲类传染病和乙类传染病中的肺炭疽、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的病人或疑似病人时,或发现其他传染病和不明原因疾病暴发时,应于2小时内将传染病报告卡通过网络报告;未实行网络直报的责任报告单位应于2小时内以最快的通讯方式(电话、传真)向当地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并于2小时内寄送出传染病报告卡。

对其他乙、丙类传染病病人、疑似病人和规定报告的传染病病原携带者在诊断后,实行网络直报的责任报告单位应于24小时内进行网络报告;未实行网络直报的责任报告单位应于24小时内寄送出传染病报告卡。

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收到无网络直报条件责任报告单位报送的传染病报告卡后,应于2小时内通过网络直报。

其他符合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标准的传染病暴发疫情,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报告管理规范》要求报告。

三、报告数据管理

(一)审核。

传染病报告卡录入人员对收到的传染病报告卡须进行错项、漏项、逻辑错误等检查,对有疑问的报告卡必须及时向填卡人核实。

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疫情管理人员每日上网对辖区内报告的传染病信息进行审核,对有疑问的报告信息及时反馈报告单位或向报告人核实。

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每日进行报告信息审核时,对甲类传染病和乙类传染病中的肺炭疽、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的病人或疑似病人以及其他传染病和不明原因疾病暴发的报告信息,应立即调查核实,于2小时内通过网络对报告信息进行确认,对误报、重报信息应及时删除。

对于其他传染病报告卡,由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核对无误后,于24小时内通过网络对报告信息确认。

(二)订正。

在同一医疗卫生机构发生报告病例诊断变更、已报告病例死亡或填卡错误时,应由该医疗卫生机构及时进行订正报告,并重新填写传染病报告卡,卡片类别选择订正项,并注明原报告病名。对报告的疑似病例,应及时进行排除或确诊。

转诊病例发生诊断变更、死亡时,由转诊医疗机构填写订正卡并向病人现住址所在地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

对于调查核实现住址查无此人的病例,应由核实单位更正为地址不详。

实行专病报告管理的传染病,由相应的专病管理机构或部门对报告的病例进行追踪调查,发现传染病报告卡信息有误或排除病例时及时订正。由专病管理机构或部门订正过的病例需要再次订正的,应通知专病管理机构或部门再次进行订正。

(三)补报。

责任报告单位发现本年度内漏报的传染病病例,应及时补报。

(四)。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及具备网络直报条件的医疗机构每日对报告信息进行,对重复报告信息进行删除。

四、传染病疫情分析与利用

1、疫情分析所需的人口资料使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基本信息系统》的数据(以当地统计部门数据为准)。

2、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必须每日对通过网络报告的传染病疫情进行动态监控,省级以上疾病预防控制机构须按周、月、年进行动态分析报告。当有甲类或按甲类管理及其他重大传染病疫情报告时,随时作出专题分析和报告。

市(地)和县(区)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根据当地卫生行政部门工作需要,建立地方疫情分析制度。

3、用于对外公布的法定报告传染病发病、死亡数按审核日期和现住址统计。

4、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要及时将疫情分析结果向上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同级卫生行政部门报告,并反馈到下一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上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每年应向下一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反馈上年报告的个案数据。

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定期将辖区内疫情分析结果反馈到辖区内的医疗机构。

5、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发现甲类传染病和乙类传染病中的肺炭疽、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以及其他传染病和不明原因疾病暴发等未治愈的传染病病人或疑似病人离开报告所在地时,应立即报告当地卫生行政部门,同时报告上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接到报告的卫生行政部门应当以最快的通讯方式向其到达地的卫生行政部门通报疫情。

五、资料保存

(一)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的《传染病报告卡》及传染病报告记录保存3年。不具备网络直报条件的医疗机构,其传染病报告卡由收卡单位保存,原报告单位必须进行登记备案。

(二)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将传染病信息资料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纳入档案管理。

六、信息系统安全管理

(一)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负责辖区内信息报告系统用户权限的维护,制定相应的制度,加强对信息报告系统的帐户安全管理。

(二)信息报告系统使用人员未经许可,不得转让或泄露信息报告系统操作帐号和密码。发现帐号、密码已泄露或被盗用时,应立即采取措施,更改密码,同时向上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

(三)各地应建立健全传染病疫情信息查询、使用制度。未经同级卫生行政部门批准,不得扩大系统使用的范围和权限,其他政府部门和机构查询传染病疫情信息资料,应经同级卫生行政部门批准。

七、考核与评估

(一)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定期组织对本辖区内的传染病信息报告工作进行督导检查,对发现的问题予以通报并责令限期改正。

(二)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制定传染病信息报告工作考核方案,并定期对辖区内医疗机构进行指导与考核。

病例分析报告范文第10篇

三产程延长。剖宫产术后晚期产后出血的相关因素及处理。剖宫产术的指征、剖宫产术后晚期产后出血原因、处理。

【关键词】晚期产后出血;原因;处理Thelaterperiodpost-natalhemorrhagereasonandprocessingDengYan1LiuXiaohui2LiMeiwei2

【Abstract】InJune,2004~2007yearinJunemycourtyardaltogetheradmitsthelaterperiodpost-nataltobleed15examples,presentlyanalyzesthereporttobeasfollows.Vaginachildbirthlaterperiodpost-natalhemorrhagecorrelationfactorandpreventingandcontrolling:Themiscarriageandafterproduces,thethirdcourseofchildbirthlengthens.Aftersplitsthepalacetoproducethetechniquethelaterperiodpost-natalhemorrhagecorrelationfactorandprocessing.Aftersplitsthepalacetoproducethetechniquetoreferdrafts,splitsthepalacetoproducethetechniquethelaterperiodpost-natalhemorrhagereason,processing.【Keywords】Laterperiodpost-natalhemorrhage;Reason;Processing2004年6月~2007年6月我院共收治晚期产后出血15例,现分析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15例中我院剖宫产3例,外院3例。阴道分娩9例,其中家中分娩4例。初产妇10例,经产妇5例,年龄20~34岁,平均25.5岁。

1.2剖宫产指征:剖宫产术6例,急诊剖宫产4例。已临产3例,其中进入第二产程3例。手术指征:双胎1例,前置胎盘1例,胎儿窘迫2例,子痫

前期重度2例。

2结果

2.1晚期产后出血原因:入院后经B超、查体、诊刮、病理等检查发现,晚期产后出血的原因为:胎盘附着面子宫复旧不良6例,子宫切口愈合不良3例(B超示2例切口处不规则,混合性回声,提示炎症。1例切口血肿),产褥感染3例(体温37.8~39.5℃),胎盘蜕膜残留2例,会阴切口裂开1例。

2.2出血时间与出血量:出血时间最早为产后10天,最晚为产后60天,有6例出血发生在产后42天。出血量最少200ml,最多2500ml,发生失血性休克3例。体温超过38℃持续3天以上者3例,持续38℃10余天。化验:血红蛋白均有不同程度下降。

2.3治疗经过:全部病例入院后均给予抗生素、止血、缩宫等治疗,失血多的输血补液,抗休克治疗。3例行介入治疗,保守治疗8例。B超疑胎盘蜕膜残留行清官4例,经病理证实胎盘胎膜残留2例。1例剖宫产术后10天发生产后出血曾住院保守治疗,术后45天再次大出血,失血2500ml,急诊行介入治疗,住院治疗10天痊愈出院,并且再无出血。其余病例均治愈。

3讨论

3.1阴道分娩的晚期产后出血的相关因素及防治

3.1.1流产及经产:流产可不同程度损伤子宫内膜,使患者宫内膜炎的机会增加,再次妊娠时易发生前置胎盘、胎盘粘连、植入等,增加晚期产后出血率。经产妇子宫肌纤维化,影响子宫收缩而增加晚期产后出血机会。故应做好计划生育,落实避孕措施,减少流产和多产。

3.1.2第三产程延长:产妇多因胎盘粘连而需行人工剥离或牵引娩出,造成胎盘残留或胎盘剥离不全致产后出血。因此,第三产程切勿过早刺激子宫,以免胎盘残留。胎盘粘连者应由有经验的医师人工剥离或刮宫胎盘娩出后仔细检查。对多产、既往有产后出血史或易发生宫缩乏力的产妇,可于胎头或胎肩娩出时,静注催产素IOU,或于胎儿娩出后立即脐静脉快速注入催产素IOU。对产后出血较多者,应重新检查胎盘和软产道,及时处理,产后应加强抗炎及促宫缩治疗。

3.2剖宫产术后晚期产后出血的相关因素及处理。

3.2.1剖宫产术的指征:本文的6例剖宫产患者都有明确指征。

3.2.2剖宫产术后晚期产后出血原因:子宫切口愈合不良是主要原因,偶有胎盘小叶残留。手术时重视切口部位高低的选择,防止切口向两端撕裂,止血要确切,缝合不能过密。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上一篇:医药市场分析报告范文 下一篇:可行性分析报告格式范文

免责声明
发表评论  快捷匿名评论,或 登录 后评论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