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识设计的基本要素范文

时间:2024-02-08 16:16:27

标识设计的基本要素

标识设计的基本要素篇1

摘要产品形象设计是为实现企业形象统一识别目标的具体表现。它是以产品设计为核心而展开的系统形象设计,塑造和传播企业形象,显示企业个性,创造品牌,赢利于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产品形象的系统评价是基于产品形象内部和外部评价因素,用系统和科学的评价方法去解决形象评价中错综复杂的问题,为产品形象设计提供理论依据。引言产品的形象设计是服务于企业的整体形象设计,是以产品设计为核心,围绕着人对产品的需求,更大限度地适合人的个体与社会的需求而获得普遍的认同感,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提高生活质量和水平。因此对产品形象的设计和评价系统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评价系统复杂而变化多样,有许多不确定因素,特别是涉及到人的感官因素等,包括人的生理和心理因素。笔者试图通过对企业形象的统一识别的研究,并以此为基础,结合人与产品与社会的关系展开讨论,对产品形象设计及评价系统作有意义的探索。1产品形象设计与企业形象设计的关系对形象的研究大都基于企业形象统一识别系统(CorporateIdentitySystem简称CIS),所谓企业形象,就是企业通过传达系统如各种标志、标识、标准字体、标准色彩,运用视觉设计和行为展现,将企业的理念及特性视觉化、规范化和系统化,来塑造具体的公众认可、接受的评价形象,从而创造最佳的生产、经营、销售环境,促进企业的生存发展。企业通过经营理念、行为方式,以及统一的视觉识别而建立起对企业的总体印象,它是一种复合的指标体系,可以把它区分为内部形象和外部形象。内部形象是企业内部员工对企业自身的评价和印象,外部形象是社会公众对企业的印象和评价;内部形象是外部形象的基础,外部形象是内部形象的目标。产品的形象设计是为实现企业的总体形象目标的细化。它是以产品设计为核心而展开的系统形象设计,对产品的设计、开发、研究的观念、原理、功能、结构、构造、技术、材料、造型、色彩、加工工艺、生产设备、包装、装璜、运输、展示、营销手段、广告策略等等进行一系列统一的策划、统一设计,形成统一的感官形象和统一的社会形象,能够起到提升、塑造和传播企业形象的作用,使企业在经营信誉、品牌意识、经营谋略、销售服务、员工素质、企业文化等诸多方面显示企业的个性,强化企业的整体素质,造就品牌效应,赢利于激烈的市场竞争中。2产品形象设计的统产品整体形象(ProductsIdentity简称PI)是产品在设计、开发、研制、流通、使用中形成统一的形象特质,是产品内在的品质形象与产品外在的视觉形象形成统一性的结果。2.1产品的品质形象的统一性就产品的品质而言,是通过产品的内在质量而反映到外在的企业形象上,如德国的“奔驰”车、西门子的电子产品等,给人更多的是对德国产品的制造技术、产品性能,以及严格的质量管理体系的联想,在感官上形成“车—奔驰—技术—品质—德国”。‘高质量”与“德国”是同义的,“奔驰”车的形象就是“德国”的形象,“可口可乐”一直是美国文化的象征,伊夫·圣·洛朗的服装代表着华贵和浪漫的法国人的形象。产品的品质形象涉及到产品的设计管理与设计水平,无论是在产品的功能、性能、材料选用、加工工艺、制作方法、设备条件以及人员素质等方面都要有严格的管理。在产品形象设计中,首先要在设计管理水平上提高,如有明确的产品设计目标计划,组织有效的产品设计开发队伍进行关键的技术攻关,提供完善的设计技术配置服务,包括“软”的(高素质的设计人员)、“硬”的(符合设计开发要求的设施、设备)配置,满足产品设计开发的物质条件。并且要在产品设计开发过程中,实施程序过程的管理(如阶段评估、信息反馈、多方案选择等)。为满足设计开发水平,提高设计的质量,就要提高设计人员的整体素质水平,实施有效的管理模式。产品设计水平的高低,除了取决于设计人员的自身素质外,更主要的是要按照科学的设计方法程序进行。充分进行产品设计的市场调研,收集资科、信息,提出开发设计本产品的充分依据,如:对产品设计的功能、性能、造型形态分析,以及采用何种原理、技术、生产方式等,满足何种人群或个体差异的要求(包括心理和生理需求),对产品的使用方式、使用时间、地点、使用环境进行研究,以及由此产生的社会后果(如安全、环保、法律)等,进行科学系统的分析、研究、归纳,对产品的整体形象设计进行定位,通过方案的选择、优化,形成产品形象设计的系统性,逐步实现把产品的形象设计统一到企业整体形象上来。(见图2:产品形象一企业形象) 2.2产品的视觉形鼠统一性产品的视觉形象的统一性(PI)是企业形象在产品系统的具体表现,在企业形象的视觉统一识别(VI)基础上,以企业的标志、图形、标准字体、标准色彩、组合规范、使用规范为基础要素,应用到产品设计应用要素的各个环节上。产品的特性及企业的精神理念透过产品的整体视觉传达系统,形成强有力的冲击力,将具体可视的产品外部形象与其内在的特质融汇成一体,以传达企业的信息。产品的视觉形象的统一性是以视觉化的设计要素为中心,塑造独特的形象个性,以供社会大众识别认同。产品PI由基本要素与应用要素两大部分组成。2.2.l基本要素设计产品视觉形象的基本要素是企业形象视觉识别系统的基本要素,产品形象的视觉识别系统部是建立在基本要素设计的基础上,因此它是产品形象设计的基本元素,是PI的核心部分。基本要素设计包括:企业标志、企业标淮字体、企业名称、企业标准色、企业象征图案、企业吉祥物和企业精神宣传标语等内容。基本要素的设计是建立在企业经营理念的基础上,并充分体现企业的经营目标、方向、精神。基本要素设计必须风格统一并能有效地组合、配合应用,明确基本要素设计的组合、使用规范,规范制图的标准及方式,在实际使用中要严格按照标准规范,正确使用。2.2.2应用要责设计应用要素设计是以基本要素设计为基础,根据产品设计中实际的视觉表达事项,规范基本要素的使用,在产品的视觉化设计中,具体应用到以下各项内(1)产品的外观造型系统(特定的外观造型、材标准色彩、表面装饰工艺等);(2)产品的包装系统(包装造型、包装的文字、图符号、排列、包装材料、包装纸、包装箱、集装箱(3)产品的立面装饰系统(立面造型、企业标志、标准字体、标准色彩、辅助色彩、铭牌、标识等);(4)产品的服务系统(产品货单、使用说明书、技术资科书、质量跟踪卡、保修卡、随货礼品等);(5)产品的促销媒介系统(商品册页广告,报纸、杂志广告,电视广播媒体广告,互联网广告,POP广告,户外广告,活动广告、室内广告等);(6)产品的展示系统(商场货架、专卖店、商品展览会、招商订货会、洽谈室、橱窗等展示环境)。2.2.3PI手册在确定了基本要素后,按照使用的功能、媒体的选择方式,制定各种使用、操作的规范,使产品的设计、研发具有实际可操作性,保证产品的形象设计统一性。根据产品形象设计的基本要素、应用要素编辑成册,形成设计指南。PI手册是产品形象设计的最后阶段,综合了PI的全部开发项目,整理成册,予以视觉化、系统化、规范化,可适合在任何时间、环境、地埔操作使用和查阅。PI手册是产品形象设计实施的技术保障。通过PI手册,重复再现设计目标,在管理上成为行之有效的理论和实践依据,为众多设计项目开发中,提供规范化和参照物,指导产品的设计开发,并按系列化进展,最终统一到企业形象的识别上。3产品形象设计的评价系统产品的设计、研发、生产、流通及使用,都是以服务于人类的生活与社会发展为前提的,产品功能、形式的提出,是根据人类自身的发展需求而产生,是为了解决自身的某一问题或事物而设定,一切都围绕着“人”的存在而存在,其生存和发展的价值完全取决于人的情感因素。因此,人为的评价因素就显得尤为重要。产品形象的评价一直是个难题,如果按完全量化的评价指标体系去评价,很难得到满意的结果,特别是涉及到人类的多种情感,诸如喜、怒、哀、乐,以及五官的视、听、触、嗅等感官因素,就会出现许多不确定评价因素,还要涉及到人自身的个体差异、心理与生理的差异、所处环境、地域、时间及备类社会因素等等,对产品的形象评价必定会出现模糊不清,难以确定,因此必须以定性和定量结合的评价方式建立起评价系统,在涉及到人类情感、美感和时代时尚等因素时,可以以定性的方式评价;而对功能、性能、技术手段等则可量化评价;有的则要由两者综合去评价。3.1产品形象评价系统基本框架产品形象的评价系统框架是以产品的内、外评价因素为基础,以人的需求目标为评价结果,评价的好、坏会直接影响到该产品是否能生存发展或惨遭淘汰,并指导产品设计、开发今后的发展方向(见图3)。 3.2产品形象评价系统内容对产品形象的评价,不能拘泥于仅仅是对产品的外观造型设计的评价,因为它只是产品整体形象的极小部分,是最直观和表层的东西,更深层次的是通过产品的形象展示一个企业形象与文化直至一个国家的形象。因此,对产品形象的评价必须从纵横的多方位去衡量。根据产品形象的评价系统框架,由产品形象内部因素与产品形象外部因素两大部分组成的测评平台,涉及到从产品的设计研发、生产制造、生产管理到使用者因素、市场因素以及社会因素等评价范围,以及由此产生的许多定性与量化的测试和测评点,能较详细具体地、有针对性的评价(见图4)。 产品从设计研发—生产制造—销售—使用,是由产品—商品—用品—废品的演化过程,它涉及到人—机—产品—社会—环境的各个层面与各种关系。因此产品的形象设计必须解决好这种层面与关系,才能达到设计的目标与要求,才能称之为“好”的产品形象。结束语建立产品形象设计的评价系统,有利于科学地评价产品设计的优劣,规范产品设计中的行为,指导产品设计的发展方向,为产品设计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便于产品的设计开发、生产与管理的规范化,避免在产品形象评价中产生许多不确切的评价因素,减少以往在评价中绝大部分的人为因素和评价模糊界定不清的状况。但在评价的方式上,始终要遵循定性与定量的评价原则,否则就会落入疆化的模式,严重地阻挠产品设计中的创新与个性化发展。评价因素是随着人类自身发展而变化的,评价的方法与评价的内容亦会不断发生变化。评价系统是动态的,各测评、测试点是互动关链的。因此评价最终的结果要以符合人的要求以及社会发展需求为目标。

标识设计的基本要素篇2

一课程设计的基本问题

课程设计有两种截然不同的含义:一是指课程论中有关“教材”编制一类的活动;一是指与一门课程紧密相关的后续“实践”活动。从教学论角度来看,课程设计是在教学实践活动当中引入的一种相对独立的特殊环节。其目的原本只有两个:一是巩固学生所学知识,二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这一环节包含的学时可长可短,形式也多种多样。包含的目标不同,发挥的作用也不相同。但是无论何种课程设计,都应包括以下五项基本内涵:一是课程设计的目标,二是课程设计的内容,三是课程设计的方法,四是课程设计的评价,五是课程设计实施的条件。虽然不同的传统课程设计针对上述内涵都有明确的规定,但它们却有一个共同的缺点,那就是它们都不是专门针对素质教育的。这就是传统课程设计所存在的基本问题。因此,如何改革传统的课程设计,使其满足当前精品课程建设的基本要求,以及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并以此来指导具体的课程设计实践,就显得非常必要和很有意义。自动控制原理课程是哈尔滨工业大学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的一门学科基础课程,为黑龙江省精品课程。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是其附加的一门重要的实践课程。鉴于有关课程设计改革方面的文献非常少见,所以本文以哈尔滨工业大学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的改革为例,在“做什么”和“如何做”两个方面,谈一谈我们的心得体会,以供大家参考借鉴。

二课程设计的目标

课程设计是为课程目标服务的。有什么样的课程目标,就会有什么样的课程设计。确定课程设计目标的基本原则是继承性。课程设计目标的内涵决定着课程设计其他问题的内涵,是解决课程设计其他问题的主要依据。课程设计目标的继承性表现在大部分情况下它只是课程目标的一个子集,反映着课程目标的一个或若干个方面。在这里,为了更好地理解和把握课程设计目标的内涵,我们给出素质教育理念下课程设计目标的一般性描述:有助于增加科学与人文知识、有助于理解科学与人文思想、有助于掌握科学与人文方法、有助于遵循科学与人文精神,或在以上几个方面有助于形成一种趋于统一的综合品质。这是基于建构主义教育理论给出的一种定义,如果从发展观角度来看,课程设计目标可表述为学生通过课程设计活动在上述几个方面所能获得的有效发展程度。这一课程设计目标在操作上可分解为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素质结构三大模块。对每一模块内容的具体规定性可依据课程性质而有所侧重。例如,我们在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目标中,对这三大模块所做的规定分别是:在知识结构方面我们要求学生在广度和深度上能够进一步扩大和掌握两种知识,一是自动控制原理的课程知识,二是高于课程知识的相关方法论知识,在这一方面,同自动控制原理课程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部分一样,我们仍然全面贯彻“授之以鱼”与“授之以渔”统一原则;在能力结构方面我们要求学生在知识运用上能够进一步熟练地使用自动控制的基本原理与相关技术方法来分析与设计控制系统,有意识地将学生能力发展的矛盾运动引向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架构之中,在这一方面,我们仍然全面贯彻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中的“理论”与“实际”统一原则,即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在素质结构方面我们要求学生进一步了解和认识二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哈尔滨工业大学自动控制原理课程发展史及其在各个不同历史时期的地位与作用,以增强学生的荣誉感和使命感,二是自动控制理论的发展史以及发展历程中各项重大成果的科学价值与人文价值,以及取得这些重大成果的科学方法与人文方法,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追求科学的伟大精神,在这一方面,我们在全面贯彻“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统一原则的同时,还突出强调了历史语境下问题意识与合作意识的重要性。当代科学史表明,缺少这两种意识的人,在科学的道路上无论如何都是走不远的。以上是对课程设计“做什么”的讨论。当课程设计目标确定后,剩下的问题就是“如何做”了。这涉及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课程设计的内容、课程设计的方法、课程设计的评价以及课程设计实施的条件。在“如何做”这一方面,我们也是仍然全面贯彻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中所采取的“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统一原则,即“合教育的目的性”与“合教育的规律性”统一原则,这种坚持科学理性、自觉遵循客观规律的态度与做法能够为我们带来两个明显的好处:一是可以有效增强素质教育的针对性,二是做好此事的代价最小。

三课程设计的内容

课程设计目标决定课程设计内容。确定课程设计内容的基本原则是一致性。课程设计的内容是课程设计目标的外在体现,由课程特有知识以及课程设计特有知识构成,直接为课程目标提供服务。课程设计内容的一致性有两层含义:一是课程设计内容与课程内容的一致性,两者不能偏离太远;二是课程设计内容与课程设计本身其它内容的一致性。这种内在一致性要求确定课程设计内容时,应以科学的理论为指导。因为面对同一课程设计目标,不同的指导老师,由于其自身教育理论水平以及学科专业水平的不同,确定出来的课程设计内容往往会有很大差别,从而使得课程设计内容在为课程设计目标服务方面,会呈现出很大的不同。课程设计内容的确定是一种集合约束下的内容选择问题,自上而下的约束来自课程设计目标,自下而上的约束来自课程设计方法、课程设计评价以及课程设计实施的条件,它们之间的关系本质上属于网状支持与限定关系,如经简化,可看成是层级支持与限定关系,但无论是哪一种支持与限定关系,都必须是一种内在的逻辑相互证立关系,因此需要统筹安排,尽力将各种相互冲突的不利因素协调处理好。在课程设计内容与课程内容一致性方面,应尽量采用课程内容当中提供的各种知识主线、技术方法主线。例如,我们在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内容中所确定的知识主线、技术方法主线与课程内容所包含的各种主线是完全一样的。首先,从一个待设计的控制系统出发,将其分析与设计问题还原为三大知识主线:稳定性问题、快速性问题和准确性问题,外加三个知识对应关系:系统结构参数与稳定性问题的对应关系、系统结构参数与快速性问题的对应关系、系统结构参数(外加输入)与准确性问题的对应关系。技术方法主线有两个:频率特性法和根轨迹法。通过对这两种技术方法主线的选择与使用来改变上述三个知识对应关系,进而达到对上述三大知识主线问题的解决。最后,通过模拟实现或物理实现上述三个知识对应关系,就可以获得一个理论上或实际上可用的控制系统。但应注意的与课程设计内容有所不同的是,在课程内容中还包含一些为三大知识主线、三个知识对应关系以及技术方法主线服务的知识碎片。这些碎片对厘清上述各种主线,既有积极认识作用又有消极屏蔽作用。当上述主线、关系以及技术方法主线客观地位不可动摇时,对知识碎片的否定则是知识创新可能的切入点。需要指出,上述做法虽然保证了课程设计与课程在内容上的一致性,但是我们在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实践中所使用的题目却全部来自于各级各类实际科研课题,其设计参数与设计要求均有实际应用背景。这些设计参数与设计要求一般要经过适当地简化或有目的的补充,有的甚至还需要进行脱密处理,才能形成最终的可供学生们选择使用的课程设计题目。

四课程设计的方法

课程设计方法有两层含义,一是指教师用于指导学生进行课程设计的方法,二是指学生用于完成课程设计任务所使用的方法。确定课程设计方法的基本原则是可行性。这种可行性表现在理论上是能行的,实践上是能用的。从教学论上来看,指导课程设计的方法有三种可供选择的形态:行为主义、认知主义与建构主义。由于建构主义教育教学理论具有主体性、合作性和情境性等特征,因而更适合作为指导课程设计的首选方法。这种方法可以变教师的主导指导方式为主体指导方式,并以服务者的角色出现在课程设计活动之中。同时,这种方法也可以变学生们的被动设计为主动设计,变主导研究为主体研究、合作研究。主体研究有利于让学生们学会独立思考、独立处理问题,合作研究有利于培养学生们的合作意识。显然,这两种研究方式均有助于学生科学与人文素质的形成。其实,选择建构主义教育教学理论作为首选的指导方法也是做好课程设计在做法上必须要满足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统一原则的必然要求。而对于学生用于完成课程设计所使用的方法来说,则涉及到方法论素质教育问题。在这里,学生所使用的方法基本上属于专业方法,处于方法论体系的最低层。到底有没有必要将这些具体的方法提升到更高的哲学方法层次上来进行认识,以便给学生呈现出一幅清晰而完整的方法论图像,并作为长效知识储备在学生的知识体系中,就值得大家研究和讨论。我们的观点是:作为一名有发展潜力的未来科学工作者,其认识不可能永远停留在经验或者事实的层次上,总是要借助哲学方法甚至是哲学的反思、批判与预见功能,使其认识上升到更高的层次上去,以形成更加普遍的认识,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形成新的科学概念或体系结构,从而有助于科学的发展。因此,将这种方法论素质教育元素引入课程设计之中显然是非常必要的。我们的具体做法是:将这幅图像在自动控制原理理论教学、实验教学和课程设计这三个环节中重复呈现给学生,以强化这种认识。这幅完整的方法论图像是自动控制原理在方法论上涉及的四大理论方法:模型论,用于系统本质的抽象描述;系统论,用于系统内部关系、结构与功能的描述;信息论,用于系统内外部信息计量、传递、变换和储存的描述;控制论,用于系统内外部行为的描述。在认识论方法论上又涉及另外两大理论方法:还原论,用“切分”的方法从系统内部认识系统本质;整体论,仅从系统的外部特征来认识系统本质。这幅图像若按方法论的任务层次划分又有:第一,自动控制原理赖以产生和发展的基本方法,包括:模型论,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第二,建立自动控制原理理论分支体系的基本方法,包括:反馈法,模拟法,类比法。第三,处理自动控制原理常见问题的基本方法,包括:功能模拟方法,黑箱-灰箱-白箱方法,形式化、数量化、最优化方法等。自动控制原理最为关心的哲学范畴共有三对:一是作用与反作用,例如,可解释反馈原理。二是原因与结果,例如,可解释系统行为的齐一性。三是可能性与现实性,例如,可解释控制系统的能控性与能观测性。如有必要,还可以为来自不同学科进行交叉培养的学生提供其他相关课程的方法论图像,以扩大学生的方法论视野。例如,对于来自数学学科交叉培养的学生来说,可以为其提供以下数学方法论的基本内容,以资其比较学习。第一,数学赖以产生和发展的基本方法,有两大类:(1)归纳法、演绎法、类比法;(2)分析法、综合法、抽象法(以分析为基础产生)。第二,建立数学体系的基本方法,有三大类:(1)极限法,可他用,如解决具体问题;(2)公理法,仅用于建立数学体系或理论;(3)模型法。第三,处理数学常见问题的基本方法,有两类:(1)映射法;(2)数学实验法:思想实验(如概率论中的随机实验)和计算机实验。

以上是对课程设计目标、内容与方法三个问题的讨论。限于篇幅,本文没有对课程设计评价问题进行展开讨论。课程设计评价主要有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两种方法。有关这两种评价方法的优缺点以及使用方法在很多教育学文献上都有叙述,感兴趣的读者可参阅相关文献。而关于课程设计实施的条件,由于我们无论是在硬件上还是在软件上都不存在任何问题或困难,因此也一并省略,敬请读者原谅。

标识设计的基本要素篇3

与普通美术院校不同,职业院校美术教育培养人才的目标不是培养专业的绘画人才,而是具有设计能力的应用型人才。普通美术学院以追求艺术为目的,教学成果以美术作品体现出来,能够陶冶人的情操,使人赏心悦目,是为了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而职业院校美术设计是关系到人们的日常生活、生产活动,是为了满足人们的物质需要服务的。对于设计而言,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认识,但相同的一点是设计的可操作性和实用性,是为了生产产品。对于职业院校而言,如果在美术教育中忽略了设计意识的培养,而一味的去追求绘画性或者是视觉美,那么就与普通美术教学没有了区别,久而久之,美术设计教育也就名存实亡。所以,对于职业院校美术设计专业来说,必须要在教学中强化设计意识,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都要贯穿设计的理念,只有这样,职业院校美术教学才能达到教育目标。

二、培养学生设计意识的方法

(一)从美术基础训练培养

对于美术专业来说,基础训练包含色彩和素描两个项目。素描作为造型艺术的基础,在设计专业课程中,如果只能实现对学生的审美能力、造型能力和表现能力的培养是不够的,应建立在这几个方面的基础上,对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进行培养。所以,设计专业的基础训练是服务于设计的,美术基础训练也应该培养学生的设计意识。

在以往的美术教学中,基础训练通过写生来实现学生的写实能力培养,对物象的自然状态进行表现。而设计专业中的基础训练,不能只停留在绘画的层面,要在绘画层面的基础上增加自己的主观意识,这种主观意识就是设计意识,这就比传统的美术基本功训练的要求更高、更难。也就是说,设计专业的基础训练不但要具备传统的美术基本功训练,还要表现出设计意图。追求的不是与对象画的一模一样,而重点在于如何去画。

为实现这一教学目标,需要对传统的基础教学进行改善,打破传统的绘画观念,就素描而言,传统观念认为设计素描就是结构素描。实际上不管是线性素描、结构性素描或是全因素素描,主要能够表现出作者的设计意图,都可以理解为服务于设计理念的设计素描。不同形式的素描表达的只是训练目的,本身不具有任何意义,重点是在素描的过程中,学生追求的是什么,是被动的去画还是主动的去画的问题。不管是素描还是色彩,在训练中都应该增加自己的设计意图,强化设计意识,才能真正的实现设计课的训练目的。

(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职业院校培养人才的标准之一就是实用型,因此在美术设计专业教学中,要突出设计意识的培养,强化设计意识的关键在于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所谓创造性思维,也就是设计性思维。职业院校美术设计专业培养学生的首要目标就是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这样学生才能主动的学习、主动的实践、主动的设计。也只有具备了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职业院校美术设计专业的教学才能更具前瞻性。新世纪高等院校教育的特点之一就是创新,这也是全国教育改革的目标。美术设计专业如果只注重对学生技能的培养是不够的,还应该培养学生的设计能力和创造性思维,主要原因在于美术设计本身就是一种思维活动的过程。

要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在实际教学中进行落实,就要突破传统美术教学的固有模式,建立起与当前人才需求相适应的教学模式。首先,应该树立起正确的观念,才能指导教学的开展,用创造性思维去教学,才能对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进行培养。随着新科技、新工艺、新材料的不断更新,为了拓展学生的视野和知识面,在设计教学中,要将这些新的元素引入其中,这样才能更加丰富学生的知识积累,才能与时代的发展相适应。只有对教育理念不断的进行更新,树立起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观念,在教学中最大限度的开发学生的创造力,在教学中树立设计意识,才能使职业院校美术设计专业教学取得更好的成果。

三、结束语

标识设计的基本要素篇4

关键词: 视觉识别系统 基本要素 应用要素

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高等教育规模日益扩大,发展日益迅猛,与此同时高校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已上升为一种品牌竞争、文化竞争。为应对竞争,许多高校一方面苦练内功,打造品牌,另一方面对外宣传,塑造形象。而对于办学历史短、文化底蕴薄弱的地方本科院校,在学校形象塑造上,起初大多模仿老牌本科院校的发展路径,没有考虑到学校的历史、文化等方面的差异,结果造成同质化严重,竞争力不足的现象。为此,近年来,地方院校对学校的形象塑造日益重视,甚至花大力气在校园文化的建设上,尤其是学校视觉识别系统的建设上。

一、视觉识别系统的内涵

学校视觉识别系统(Visual Identity System,简称VIS),为学校形象识别系统的组成核心,是学校形象识别系统的静态识别符号,它将办学理念、文化特质、行为规范等抽象概念转换为具体符号,以标准化、序列化、统一化的手法凸显学校个性,塑造学校独特的品牌形象。

学校视觉识别系统分为两大部分:(1)基本要素,主要包括:学校名称、学校标志、学校标准字、学校标准色等;(2)应用要素,主要包括:事务用品序列、办公用品序列、通信用品序列、宣传序列、人员服饰序列、环境装饰序列、交通用品序列及整体布局和空间环境等[1]。

从视觉识别系统的内容分类看,大部分院校的基础要素涉及的内容大体一致,但相比基础要素而言,应用要素就多样化。其内容丰富,几乎囊括我们所能想象的学习、生活、工作的各种物品,灵活性强,发挥与拓展空间大。可以说,基本要素是视觉识别系统的核心,而应用要素是其推广应用的载体,应用要素使原本单调的基本要素生动化、生活化,更能让人接受。为此,本文以视觉识别系统应用要素中最常见的宣传用品、环境装饰、办公事务用品为代表,以期从以上三类要素出发,继而对应用要素的其他要素的设计与应用方法有所启发。

二、视觉识别系统应用要素的设计原则与策略

(一)宣传用品的设计原则

宣传用品是大学视觉形象对外传播的直接途径,大学可以充分利用自身举办的大型社会活动、网站等途径吸引社会的关注,通过相关会议用品如请柬、会议证件、会议背景板、条幅、会议桌签、会议指示牌、会议演讲台、贺卡、手提袋、专用礼品、接待用品、杂志版式、宣传画册、网站、宣传光盘等向社会公众传达学校形象并提升大学视觉形象在社会上的知名度[2]。在设计过程中,应遵循以下原则:

1.规范性原则。宣传设计中的名称、标志等主要形象元素都应当严格按照规范使用[3]。学校可以对宣传设计工具预先规定好统一版式,在具体的使用过程中再由学校各个部门在规定的版式基础上结合自身特色进行设计制作,以便在不同的宣传设计中仍然体现大学视觉形象的整体性与规范性。

2.文化性原则。宣传用品不是简单的艺术图案或艺术品,它应该是学校文化内涵的物化形态。应依据学校的历史文化、地域文化、学校理念进行设计,让人们从中体会到、领悟到大学的历史、独特精神和品质。如可以将彰显地方特色、学校历史的元素融入宣传用品的设计中。

3.个性化原则。宣传用品的设计,应该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在视觉上有较大的冲击,要有自己风格的一致性,要与其他高校区别开来,形成自己的独特个性,不能简单地模仿,注意体现学校办学理念的特色。

4.易于识别原则。设计时应力求生动,有较强的个性,避免自然形态的简单再现,在设计时做到图像清晰醒目与精致巧妙,从曲线、凸凹、立体或平面组合任何角度上看都有较好的识别性,比较醒目,做好颜色的搭配,充分考虑到不同媒体的传达效果[4]。

5.美学原则。宣传用品的设计应当符合美的法则,根据艺术形式美的规律,突显出其创意。特别是礼品,应该使人有艺术品、珍藏品的感觉,最好是选择在平常生活中能够用得上的,这样才能给外界留下深刻的印象,宣传用品才会有收藏和使用价值。

(二)环境装饰的设计策略

环境装饰系统包括导路牌、校内宣传栏、楼层水牌、楼层标识牌、门牌、公共标识、提示牌等,环境装饰系统是学校指引性和标

识性的视觉符号,一般安置在高校的门口、院系建筑的出入口、楼梯出入口、室内房间墙体或大门之上等比较显著的地方,是公众较先接触到的视觉形象[5]。精心设计的环境装饰系统是学校形象的传播者,不但能够彰显学校品牌的魅力,而且能够唤起师生及来访者的情感。高等院校应当重视指示系统的设计,在设计时考虑以下问题:

1.色彩在标示导向设计中的运用,除了某些特定指示标识有专门的规定以外,一般应按照视觉形象手册规定的学校标准色执行。在使用过程中要统一、规范,根据手册的要求搭配辅助色使用。辅助色不同代表的区域也不同,这样可以方便受众寻找自己所处的环境方位。另外还要注意用在具体应用的过程中,色彩最好控制在两到三种颜色,以免色彩过多,显得杂乱无章[6]。

2.因黑体字具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便于识别,所以学校视觉形象设计手册中一般以黑体字最常用。其次是宋体。现代大学与国际交流日趋密切,所以大学视觉形象设计的文字中必须注意,最好有中英文对照,一般情况下都是采用中文在上方、英文在下方的排列方式[7]。

3.符号相比较其他的传播方式,能够更直观地把具体、准确的信息传达给人,这一点弥补了文字在传递信息方面的不足。大学校园的公共设施标识、交通警示等都可以用国际惯用的标准符号,例如公共电话、公共卫生间等都可以直接使用。如果没有国家或国际通用的标准符号,学校可以根据需要自行设计,以便突出学校的特色和个性。

4.学校宣传的版式设计是大学向读者传达信息的视觉桥梁。出色的版式设计布局合理,让人耳目一新,让读者轻松、直接地获取相应的信息。根据广大群众的日常阅读习惯,大学的标示导向设计的一般是横式排版。

5.标示导向设计材料的选择应考虑材料的耐久性、安全性、便利性和易维护性等因素。为了适应学校形象、宣传的需要,在充分考虑学校的地域因素、环境特色等因素的基础上合理选择装饰材料用料,以便体现校园环境特色和学校个性形象。

(三)办公事务用品的设计思路

事务用品包括名片、学生证、工作证、阅览证、校内通行证、录取通知书、毕业证书、结业证书、聘书、荣誉证书、校旗、院系旗、桌旗、挂旗、胸卡等[8]。在视觉形象的媒介中,事务用品既有公务上的实用功能,又有视觉识别功能,将高校的基本视觉形象信息要素应用在事务用品上,既无损其本来的实用价值,又无需增加经费开支;既服务于高校的教学业务,又增加审美功能,树立良好的高校形象。其设计的注意事项有如下四点:

1.应用用品严肃、完整、精确和统一规范的格式,给人们一种全新的感受并表现出高校的内涵,同时也展示出现代高校的历史内涵和现代高校文化向各领域渗透传播的攻势。

2.事务用品的实用性非常明显,在设计中除了考虑构成要素的规范统一外,还要考虑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在整体的构图上主次有分,布局合理,大局着眼,小处着手。

3.事务用品一般在正式场合使用多,因此设计时应凸显庄重、颜色种类不宜过多,整体构图不能太过花哨,尽量以学校的标准色设计。其他辅助颜色使用时应尽量淡雅,可选取一些能彰显学校文化沉淀的颜色进行设计[9]。

4.在设计的造型、编排等方面可以推陈出新,在材料的使用上要有一定的流行性。如设计名片时可选用竖式的造型,因为竖式名片看起来儒雅别致,符合学校文化机构的特点;名片可以由校办公室统一专色印刷,既能保持一致性,又能节省成本[10]。

视觉识别系统是一个整体,学校在建立自己视觉识别系统时应遵循整体推进、重点突破的原则,可以从宣传用品、环境装饰、事务用品三个方面为重点和突破口,其他部分的构建为辅助,有效地将学校特色广泛地传达给外界,充分传达大学核心价值观,彰显文化品质,打造学校品牌。

参考文献:

[1]贾九斌.我国高校校园文化的识别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9.

[2]张听.论现代大学形象识别系统的构建[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6.

[3]吕刚.关于高校形象设计与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D].吉林大学,2009.

[4]张瑾琳.大学视觉识别系统VIS浅议[J].武警学院学报,2012,28(9):58-60.

[5]朱凯,刘剑大学视觉识别系统与大学形象塑造[J].中国信息科技,2005(8):205.

[6]鲁璐,张峰玮.高校视觉识别系统的特质[J].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0(6):37-39.

[7]贺萍.高校视觉形象识别系统的设计与传播研究―以南阳师范学院为例[J].安徽文学,2012(10):121-122.

[8]高林娟.高校形象中视觉形象识别系统的设计与传播[J].洛阳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6(10):91-93.

[9]高伟,高欣.浅析高校视觉形象识别系统的建立[J].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学报,2011,20(12):67-69.

[10]姬长武.视觉识别系统在学校文化建设中的作用[J].当代教育科学,2007(16):49-50.

基金项目:湖南省十二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湖南省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视觉识别系统特色研究》(XJK013BGD047),主持。

湖南省教育厅科研课题,《湖南省地方院校视觉识别系统现状调查与比较研究》(14C0887),主持。

标识设计的基本要素篇5

关键词:服装;专升本;培养目标;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20-0094-02

专升本教育一般是指学生在专科教育之后继续进行专业提升的一种学历教育形式,其在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中占有不可或缺的重要位置。同时,专升本教育在人才培养上更加注重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本文通过进行本校服装与服饰专业专升本人才培养模式的课程体系建设的探索与研究,期望对专升本教育的专业培养、改革与研究具有广泛的意义。

一、服装与服饰专业专升本培养目标的定位

一个专业的培养目标是该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重要依据。本校服装专业专升本培养目标是在本专业专科培养目标的基础上提高其培养的层次,同时以本专业本科的培养目标为参照,并根据专升本学生具体的基础知识及专业素养等特点来进行制订的。(1)服装与服饰专业专升本人才和本科人才的培养目标。服装与服饰专业专升本人才的培养是适合首都经济与社会发展需求的,因此其一般要求其人才的培养目标为基础知识扎实,职业素养和专业技能良好的高素质应用型技术人才;而服装与服饰专业本科人才的培养目标为:具备服装设计历史与文化和服装基础理论的能力,具备独立进行服装设计思维与方法和成品实现的能力,具有较强的服装设计工程与技术的能力,掌握服装设计经济与管理的能力等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2)本校服装与服饰专业专升本人才与本科人才培养目标的比较。本校服装与服饰专业“专升本”和“本科”人才的培养目标同是培养服装与服饰专业的高素质人才,但二者的培养定位略有不同。本校服装与服饰专业专升本人才培养的是高水平的应用型技术人才,强调的是技术人才;而本校服装与服饰专业本科人才的培养目标是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强调的是应用型。同时,对于学生知识能力的掌握上也有所区别,其中专升本人才的培养目标要求是基础知识扎实,职业素养和专业技能良好,而本科生人才的培养目标要求是具备较强的服装历史与文化和服装基础理论的能力。此外,本校在服装与服饰专业本科生人才的培养目标中更注重理论知识及人文素养的学习与储备,而专升本人才的培养目标中更强调的是其有扎实的专业基本功。在准确区分二者的培养目标定位差异的基础上,本校服装与服饰专业进行了相应的“专升本”专业的课程体系建设,为首都培养不同层次、不同方向的服装行业的专门人才提供了一定的服务。

二、设置服装与服饰专业专升本课程体系需要考虑的相关因素

服装与服饰专业专升本课程体系的设置,应以本科生服装与服饰专业的培养方案为参考,再充分考虑专科与专升本课程体系之间的衔接,专升本学生的学源结构、文化素养、专业基础、“专升本”和“本科”人才培养目标的区别等因素来加以综合确定。(1)服装与服饰专业专科与专升本课程体系的衔接因素。在进行服装专业专升本人才课程体系设置时,首先要考虑学生在专科学习时原有的知识结构,做到承上启下、合理衔接,避免课程设置的重复性。服装与服饰专业专科教育课程设置上的主要内容是服装设计类的服饰色彩、服饰图案、服装画技法、专题设计等;服装技术类的有工艺基础、服装结构设计与工艺、服装立体裁剪、服装CAD等。而服装与服饰专业专升本的课程设置是在专科的课程体系和知识结构上进一步深化,同时参照本科的课程体系建设,加入服装设计方法、服饰配件设计、面料纹样设计、手工印染等课程,拓宽学生的专业知识视野,并注重对其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2)服装与服饰专业专升本学生的学源结构因素。专升本学生的学源结构不统一是长期困扰我们的一个难题,在专科时是本专业的在一个专升本班占比不超过25%,这部分学生在专业技能上已经达到中级熟练水平,接下来的专升本教育要做的就是进一步提高专业技能以便可以达到高级水平。但这样的课程体系设置对于以前不是本专业的学生来说难度很大,例如:立体裁剪课程,在专升本阶段如果直接安排立体裁剪礼服,专科不是本专业的学生就会感到吃力,在实际的教学中就会出现:任课教师在授课的深浅程度和进度上很难把握,总是感觉有基础的同学“吃不饱”,没有基础的同学“消化不了”,因此,服b与服饰专业专升本学生的学源结构因素是我们在专升本课程体系设置时需要考虑的一个因素。(3)服装与服饰专业专升本学生的文化素养及专业基础因素。服装与服饰专业专升本学生的基础教育程度较之本科生而言相对薄弱,而这对其综合能力和持续发展能力的提升会产生一定的制约作用。因此,在专升本教育阶段要注意补充并设置相应的知识内容和课程体系,同时服装与服饰专业专科升上来的专升本学生往往普遍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特别是专业实践技能,他们更多更早地接触到了服装与服饰专业实践和社会实际,因而他们更适合培养成具有就业创业能力和持续发展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技术人才。综上所述,在专升本培养阶段课程体系的建设要根据其专业基础的特点和培养目标而扬长避短、合理定位,以便使他们在专科学习时所掌握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在专升本阶段得到进一步的深化与拓展。

三、服装与服饰专业专升本人才课程体系设置方案

服装与服饰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为应用型技术人才,专业特色为立足北京的文化传承,培养理念是学生通过两年的专升本教育,能够始终保持对服装与服饰相关知识的兴趣,能够具有掌握新知识的能力,能够具有自我完善的愿望,从而使我们培养出来的人才具有可持续发展的创新能力。(1)课程体系的平台建设。服装与服饰专业专升本人才的课程体系是依照人才培养的能力需求依托这个平台来进行建设的,具体内容包括:基本素质教育平台、专业能力培养平台、实践技能训练平台和职业能力拓展平台。其中,基本素质教育平台主要包括通识教育必修课程,课程的设置由学校分类指导、统一管理,共计10.5学分;专业能力培养平台,专业必修课是学生修读该专业所必须掌握的知识和能力,课程设置包括:服装设计方法、服饰配件设计、面料纹样设计、服装专题设计(Ⅰ)、(Ⅱ)、(Ⅲ)。专业选修课程主要是一些服装与服饰专业的拓展和前沿性课程,要求学生必须选取14学分,课程设置包括:时装摄影、服饰图案、服装陈列设计、民族服饰整理与设计、时尚买手、形象设计等课程,鼓励学生跨专业选修课程;实践技能训练平台,考虑到专升本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基础实践能力和专项训练能力,因此实践训练必修课设置着重点放在对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的训练上,课程设置包括:服装结构设计(Ⅱ)、服装工艺与制作(Ⅱ)、立体裁剪(Ⅱ)、服装CAD等,同时与毕业设计(论文)有效衔接。本校的实践训练项目一般采用实践专题的方式来进行教学,鼓励学校与企业共同开发综合技术应用训练项目;职业能力拓展平台,职业能力拓展必修课主要指与服装与服饰专业实践密切相关的各类教学活动,很大程度上体现出了专升本学生职业生涯可持续发展的职业拓展能力,课程设置主要包括:网印技术、民族服饰采风、手工印染、毕业设计(论文)、专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等课程。(2)深化专业教育、加强实践教学。本校服装与服饰专业专升本人才在课程设置上以培养专业能力的专业必修课程为架构,以专业选修课程为辅助,以大量的实践训练课作支撑,强调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锻炼和培养,以服装产业需求和工作过程相适应的学习方法,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学习能力、就业能力和综合素养为目的,拓展实践项目种类,加大实践课程的比例,着重培养体现行业岗位群关键技术、技能的就业能力,体现职业生涯可持续发展的职业拓展能力,为加强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本校往往鼓励专升本学生参与各种专业协会、行业协会及学校的专业设计比赛、艺术活动、论文写作、科学研究等活动,如取得一定的奖项或成果,按不同等级可以折算为具体的学分以替代相应课程的学分。同时,在课程设置上还增加了教育部信息中心的CAXC项目,为专升本学生取得职业证书折算为创新实践学分开辟了一条新的渠道,也为专升本学生的就业打下基础。

标识设计的基本要素篇6

关键词:化学实验;教学设计;催化剂;反应速率

文章编号:1005C6629(2015)2C0040C04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化学实验不但是验证化学理论或假设的一种科学研究手段[1],也是学生获得化学知识、掌握相关化学实验技能的学习方法[2]。王磊等[3]认为,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实验内容具有更加广泛和丰富的内涵,应该包括问题要素、本体要素、知识要素、方法与技能要素、态度要素等五个要素。这五个要素不但涵盖了实验原理、实验技能和实验仪器等传统三要素观点的内容,同时也反映了化学实验教学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要求。

在教材中,有关实验的编排往往只是对操作过程及现象观察进行描述,没有完整地呈现实验内容的全部要素。如果完全按教材编排的内容进行教学,常常会使得某些内容被忽视,实验的教学功能也会弱化为理论教学的辅助手段,难以真正落实“使学生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强化科学探究意识,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4]的基本理念。因此,教学过程中,需进一步分析实验内容要素,合理设计实验教学,充分发挥化学实验的教育教学功能,最终达到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目的。

1 实验教学设计模式

基于实验内容要素分析的实验教学设计,强调较全面地呈现实验教学内容,不但要帮助学生获得化学知识,也要帮助学生学会化学实验技能,提高科学探究能力、化学实验能力、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其总体思路是将教材中的实验内容按问题要素、本体要素、知识要素、方法与技能要素、态度要素等五要素进行分析、丰富,并设计探究式实验教学环节,将分析并丰富后的内容有机整合到探究式实验教学环节中(见图1)。

在该设计模式的要素分析中,问题要素是指实验要解决的问题、揭示的规律或提供的事实;本体要素是实验的物质条件,包括实验条件、实验药品、仪器设备等;知识要素是指实验原理、实验步骤、实验对象和实验手段等方面的知识;方法与技能要素是指《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对“化学实验基础”活动与探究建议中的有关实证研究方法、实验操作技能、实验条件控制、数据的定量处理、模型和假说等科学方法和技能方面的内容;态度要素主要指实验安全意识、绿色意识、环保意识,以及对实验的认知和态度等。从这五个要素来分析实验教学内容组成,能全面地呈现实验教学的内容;同样,基于这些内容,确定的教学目标能够关注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从而避免内容缺失和教学功能弱化。

2 实验教学设计过程

在教学中,我们按基于实验内容要素分析的实验教学设计模式进行了教学设计和实践,取得良好效果。现以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化学2》(2007年第3版)第二章实验2-6“催化剂对反应速率的影响”为案例(以下称实验2-6),来说明该实验教学的设计过程。

该实验在教材中的陈述为“在3支大小相同的试管中各装入2~3mL约5%的H2O2溶液,再向其中2支试管中分别加入MnO2粉末、1~2滴1 mol/L FeCl3溶液。对比观察现象”。

在教学中,我们将其作为演示实验进行教学。

2.1 要素分析

从实验内容的五个要素分析实验教学内容的组成,其目的是完整呈现实验教学的全部内容。

2.1.1 问题要素分析

问题要素是实验内容的核心要素,实验只有围绕要解决的问题,才具有探究性和目的性。教材中部分实验课题明确提出了要探究的“问题”,这个“问题”也即是该实验的问题要素。而对于一些没有提出明确探究问题的实验课题,通过分析该实验的意图及其在教学内容体系中的价值,也可以提炼出该实验的问题要素。

案例 实验2-6的陈述中并没有明确提出问题,但从教材前后内容来看,实验主要是探究有哪些因素能够影响化学反应速率,意图是通过该实验得出催化剂能够影响化学反应速率这一结论,因此我们将该实验的问题要素确定为“MnO2、FeCl3对H2O2的分解速率有什么影响?”。

2.1.2 本体要素分析

本体要素是实验的物质条件。分析实验内容的本体要素,就是要从教材陈述的实验过程中提炼出完成该实验所需的所有药品、器皿、仪器设备及其数量,特别是教材中没有明确写出、但又是必需的器皿等。

案例 实验2-6中,本体要素除了包括MnO2粉末、1 mol/L FeCl3 10mL(滴瓶装)、5%的H2O2 50mL(新配制)、清洁的试管3支外,还包括教材没有写明的塑料透明试管架、药匙、纸槽等。

2.1.3 知识要素分析

知识要素既是解决问题的必备基础,也是实验教学目标的具体体现。因此,要考虑两个层面,一是实验前学生应具备的知识基础,二是完成实验后学生应获得哪些新的知识。知识要素的分析,具体从实验原理、实验步骤,以及有关实验对象、实验手段的知识,实验后获得的结论等方面进行。

案例 实验2-6中,实验前学生应具备的知识:H2O2水溶液俗称双氧水,有毒,有腐蚀性,是强氧化剂;H2O2水溶液在一定条件下可分解为水及氧气,并产生气泡,气泡越多表明分解速度越快。实验后学生获得的知识:MnO2、FeCl3起催化剂作用,能加快H2O2的分解;催化剂能够影响化学反应速率。

2.1.4 方法与技能要素、态度要素分析

方法与技能要素、态度要素在教材中往往没有直接呈现出来,需要钻研课程标准、领会课程理念和设计思路,并从整体上把握教材编写意图和各模块、章节的教学目标,才能很好地分析。方法与技能要素方面,除了物质的检验、分离、提纯和溶液配制等化学实验基本方法和操作技能外,还包括实验设计、数据的定量处理等实证研究方法和技能方面的内容,以达到对学生探究能力、实验能力等的培养。态度要素方面,应根据实验课题的知识要素、方法与技能要素等方面的内容,分析提炼安全、环保、绿色意识培养,以及良好的实验工作习惯培养等的内容。

案例 实验2-6,除了巩固药品取用技能(MnO2粉末取用、FeCl3液体取用)外,还有简单对比实验的设计、实验条件控制等的技能。H2O2有毒性和腐蚀性,因而教学需进行学生安全意识、环保意识的强化。

2.2 目标确定

从要素分析来看,实验教学内容包括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三个方面,因此教学目标的确定应有针对性地在这三个方面进行体现。但是化学实验的类型多样,不同具体实验课题的要素组成、教学侧重点有所不同,因此在重视体现教学目标完整性的基础上,也应根据具体实验课题在教学内容体系中的地位和价值,突出该实验课题核心教学目标。

案例 实验2-6,教材的意图主要是通过该实验来说明催化剂能够影响化学反应速率,因此该实验最为核心的教学目标是帮助学生获得这一基础知识。根据这个思路,结合要素分析结果,我们将实验2-6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认知性学习目标:知道MnO2、FeCl3起催化剂作用,认识到催化剂能够影响化学反应速率。

技能性学习目标:学会简单对比实验的设计;巩固试管实验操作技能。

体验性学习目标:通过探究活动进一步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了解H2O2的毒性和腐蚀性,进一步培养安全意识、环保意识;规范操作,进一步形成良好的实验工作习惯。

2.3 过程设计

化学课程改革中,大力倡导以科学探究为主的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实验教学过程无疑采用探究式教学过程最为恰当。一般来说,探究式实验教学过程分为提出问题、建立假设、实验设计、收集证据和解释与结论五个环节,王磊等[5]从师生在不 同探究环节中所占活动主体的程度不同将探究式教学划分为五个不同的水平,从水平一到水平五,教师的作用越来越小,学生的自主性越来越大。

案例 对于实验2-6,我们作为演示实验进行教学。但作为一个具有研究性质的实验,仍然可采取探究式教学过程设计,具体环节见图2。

2.4 内容整合

在要素分析、目标确定的基础上,根据过程设计,将实验教学内容具体组成成分有机整合到各个实验教学环节中,设计出教学事件和流程。

2.4.1 提出问题

提出问题就是要明确实验探究的问题、揭示的规律或提供的事实。这些问题、规律或事实应对应于实验内容的问题要素。因此,在提出问题环节,要通过创设情景呈现实验内容的问题要素,引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对实验的兴趣,引导学生围绕问题要素开展实验探究学习,使实验教学具有探究性和目的性。

案例 实验2-6,实验前教师提问:“MnO2、FeCl3对H2O2的分解速率有什么影响?”此问题与实验的问题要素相同。

2.4.2 建立假设

教师引导学生依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分析提出的问题,讨论实验的可能结果,作出猜想或假设。实验的可能结果及假设的具体内容涉及实验内容中的知识要素,即完成实验后学生应获得的新知识。因此,在这一环节,将实验后学生应获得的新知识这一知识要素通过假设的形式呈现。

案例 实验2-6,提出实验假设:MnO2、FeCl3可以加快H2O2的分解。此假设针对研究问题,体现知识要素。

2.4.3 实验设计

实验设计即设计实验方案,教师要引导学生初步学会设计实验方案,帮助学生发展科学探究能力。在这一环节中,要有计划地融入方法与技能要素中的实验设计方法,介绍自变量、因变量、实验组、对照组等概念,帮助学生理清实验的设计思路,引导学生一起设计实验方案来探究提出的问题、验证假设。

案例 实验2-6中,可体现实验技能中的对比实验设计要素,通过对比实验来验证提出的假设。引导学生一起设计该实验:自变量为MnO2、FeCl3;因变量为H2O2的分解速率;以加MnO2、FeCl3试管为实验组,以不加MnO2、FeCl3为对照组,通过实验观察哪支试管中H2O2的分解速率快。

2.4.4 收集证据(开展实验)

实验准备是实验内容本体要素,如实验药品、仪器设备的呈现过程,同时也是针对这些本体要素的知识要素、态度要素的教学环节。在这一环节中,要求对实验药品、仪器设备等进行展示、介绍,针对某些实验药品、仪器设备的知识进行提问回顾或讲解,帮助学生获得在实验前应具备的知识基础;同时,针对有毒、有腐蚀性、易燃、易爆实验药品,进行安全教育,培养学生安全意识、环保意识。

案例 实验2-6,实验演示前,教师逐一展示MnO2粉末、FeCl3溶液(滴瓶装)、H2O2溶液(新配制)、清洁的试管,并重点讲解H2O2水溶液在一定条件下可分解为水及氧气,产生气泡,气泡越多表明分解速度越快;同时强调H2O2水溶液的毒性、腐蚀性,培养安全意识、环保意识。

实验演示是实验内容的方法与技能要素、态度要素等综合呈现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要讲解实验步骤、实验操作技能、实验条件控制,同时要规范示范,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工作习惯。演示实验常常采用边讲解边演示的教学形式。

案例 实验2-6中,演示实验时讲解MnO2粉末取用技能、FeCl3液体取用技能。

实验结果观察是实验收集证据的环节,也是整合实验内容的方法与技能要素的重要一环,在这一环节中要引导学生学会观察、收集同假设有关的实验现象和数据。

案例 实验2-6中,引导学生在相同条件、同一时间下对比观察3支试管产生气体的速度。

2.4.5 解释与结论

将观察、收集到的实验现象、数据进行分析、讨论,得出事实证据与假设之间的关系。这一环节也是实验内容的方法与技能要素的重要呈现过程,要引导学生学会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得到最后的结论,并通过正确方法表达实验结果。

案例 实验2-6中,对比3支试管中产生气泡的速度,说明MnO2、FeCl3起催化剂作用,能加快 H2O2的分解,得到催化剂能够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结论。

总之,基于实验内容要素分析来理清实验内容组成,合理设计教学过程,是提高实验教学效率、充分发挥化学实验的教育教学功能的一个有效途径。但是,实际上高中化学实验的类型多样,有学生实验、演示实验,有探究实验、设计实验、对比实验、观察实验等类型,由于不同类型实验的教学目标侧重点有所不同,因此具体实验课题的内容组成要素上也有所差异,教学实践中还应根据实际情况作灵活应用。

参考文献:

[1]吴俊明,王祖浩.化学学习论[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

[2]李万华.高中化学新课标教材实验部分的研究[D].内蒙古:内蒙古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3]王磊,刘强,张小平等.试析《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中的实验体系[J].化学教育,2004,(9):9~12.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标识设计的基本要素篇7

关键词:目标管理;绩效管理;设计模式

一、引言

“绩效管理”既是面向人力资源管理学科的主干课程与专业核心课程,也是很多其他管理类专业必修课程。我国大部分高校都开设了绩效管理相关课程。在课程设置上,该课程主要介绍绩效管理基本原理、绩效计划、绩效跟进、绩效考核、绩效反馈的未来发展趋势等内容。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们不仅能把握绩效管理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理论,同时能掌握相应部分的典型管理任务,为今后从事和专业相关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打下基础,在课程学习中所形成的职业素养和思维方式也可以作为其它专业课程学习的参考。因此,构建“绩效管理”课程实践教学体系是十分必要的。探讨绩效管理课程设计模式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将目标管理驱动嵌入课程设计模式将优化课程教学设计,提高教学效果,实现培育人才的目的。

二、绩效管理课程设计改革的必要性

“绩效管理”是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必修的学科核心课程。其重点是让学生了解绩效管理的内涵、了解绩效考核的作用、原则、特点、意义,掌握绩效考核的涵义,绩效考核体系的设计,绩效考核方法的选择,绩效考核的实施,绩效考核结果的运用。在进行“绩效管理”课程教学过程中,经常会出现知识模块设计不科学,知识体系不健全,学习评价不明确,学习成果不佳等诸多问题,使得教学还停滞在最基础的水平,难以促进学习能力的提升,难以满足社会对人才的实际需求,制约了学生能力提升。如何有效地提高大学生实践能力是高等院校人才培养的重要方向,国家先后出台《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十二五”期间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等一系列文件,这要求我们具体落实到每一门课程设计中去。目前尚存在的问题,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具体分析。第一、碎片化的课程设置不利于课程体系的重构,不利于以学生为中心理念引导下的课程改革,不利于本专业的课程资源整合升级改造。第二、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单一。绝大多数学生偏向多样化的教学方式。第三、课程和实践结合太少,不能满足学生对实践能力提升的需求。独立设课的情况下,师生有足够的时间完成仅属于一门课程的教与学的任务。第四、传统教学环境下,师生课上课下之间的互动机会少,学生自主学习资源匮乏。第五、网络平台功能有限,使用率较低,学生线下学习参与度有限。

三、目标管理驱动的绩效管理课程设计实施

目标管理驱动是以“重基础、强实践、擅应用、长技能”为设计理念,以学生的学习、学习效果、学生的发展为能力提升的目标路径导向,以目标管理为驱动培养学生能力群的思维意识。岗位能力目标包括职业能力目标和知识目标,课程职业能力目标必须根据对应的职业岗位(群)的职业能力需求来确定。具体职业岗位(群)的职业能力需求有其内在的层级层次,课程职业能力目标和知识目标也必须有对应的层级层次。课程教学内容便能根据这种“层级层次”构建不同的教学模块。以目标管理驱动的绩效管理课程设计思路如下图1所示。绩效管理课程各任务模块以本课程知识体系为逻辑,以学生认知进阶为目标管理层级即知识目标、能力目标、素养目标的“三位一体”模式,构筑起知识目标体系,保障绩效管理课程设计适应学生认知结构水平,理论与实践得到统一.

(一)知识目标模块设计

绩效管理知识模块设计部分,着重考虑学生对课程的认知逻辑设计理念,从绩效管理课程的基本概论的角度切入课程内容。注重对基本概念、主要观点等的理解,目标是构建学生对绩效管理各基础知识体系,奠定好扎实的专业知识。具体内容主要有:(1)绩效与绩效考核的概念理解以及绩效管理与绩效考核的比较;(2)绩效管理的基本流程;绩效计划的含义、原则、绩效指标的分类;与绩效指标对应的绩效标准;(3)过程控制对于绩效管理的重要性;绩效管理过程控制的一些误区(4)了解绩效考核技术(5)绩效反馈的定义;绩效反馈的形式、绩效面谈的步骤(6)绩效考核结果应用模块。

(二)能力目标模块设计

培养大学生的专业知识能力是课程设计的核心内容。绩效管理课程能力目标模块设计部分,是为了强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能初步构建相应知识的系统化认知的能力,能自主梳理模块专业知识体系的能力,能初步掌握一般理论与方法的能力,能解决相关问题的能力。在知识目标要求的基本上更进一步。主要的内容有(1)分析绩效考核的应用现状与不足;理解绩效管理的作用;了解绩效管理在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中的定位;(2)掌握绩效管理系统中各环节的有效整合;掌握绩效计划的步骤;建立绩效指标体系的基本步骤;掌握设立绩效考核考评指标权重的方法。(3)对绩效形成的过程进行有效控制(4)分析案例中绩效考核可能出现的问题(5)明确绩效面谈步骤;充分了解绩效反馈效果评估。

(三)素养目标模块设计

大学生的素质培养直接体现着大学产学研成果转化,强化专业知识与社会实践密切度。在设计素养目标模块中,将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种课程项目,引导学生充分开拓相关资源,利用模块训练深度拓展专业知识,以期培养和提升大学生团队协作能力,人际交往能力,活动组织能力,解决综合性问题的能力等。在设计以素养目标为驱动的模块过程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设计专业模块内容。(1)建立绩效管理系统闭环意识。(2)了解信息技术在绩效管理中的应用;3)如何克服绩效考核过程控制中产生的各种问题4)提出提高绩效考核有效性的建议5)组织有效的绩效面谈6)绩效考核结果的具体应用。

四、结论

以目标管理驱动为原动力,在绩效管理课程设计中的应用,通过对原有的课程设计模式进行创新发展,为教学开发新的研究思路与教学实践,促进课改教育更好地提升教学效果和教学效率。丰富了绩效管理课程教学的内容,使学生的思维得到了有效拓展,对于满足学生学习需要和教师课程设计需求来说,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张幸刚.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学质量体系构建的研究与实践[J].黑龙学,2017,8(13):74-75

[2]徐国兴.我国本科教学质量提升策略探析[J].教育发展研究,2017,37(05):10-17.

[3]尹孝玲,龚琼.高校教学质量督导监控模式探析[J].人才资源开发,2017,(04):230-231.

标识设计的基本要素篇8

【关键词】防卫;课程;教学设讲

我校自十六次院校会议后,由任职教育转型为士官教育,经过全校机关部系近两年时间的辛勤付出与不懈努力,已初步形成具有我校特色的士官教育体系。随着我校教育转型的不断深入与调整优化,作为我校专业类主干(或必修)课程,防卫课程几乎遍及全校各个不同专业层次教学,对该课程教学设计进行分析、优化、定位是适应士官教育特点,贯彻人才培养方案,符合实战化要求的重要举措。

一、防卫课程教学设计的内涵

课程教学设计的内涵在不同文献和资料上的定义略有差异,但主要观点基本趋于一致,在这里引用以下两个解释来说明:

课程教学设计是指教员在授课之前,根据课程标准要求和教学计划安排,通过对课程教学诸要素的系统分析,为使教学效果最优化而对教学活动进行的统筹规划和决策安排。(防空兵指挥学院学报2011年第二期冯玉强《对课程教学设计的认识》)

军队院校课程教学设计是指军队院校教员以现代教学理论为基础,依据教学对象的特点和教员自己的教学观念、经验、风格,运用系统的观点与方法,分析教学中的问题和需要,确定教学目标,建立解决问题的步骤,合理组合和安排各种教学要素,为优化教学效果而制定实施方案的计划过程(徐州空军学院学报2010年第四期朱江、丁利、赵德方《军队院校课程教学设计探讨》)。

因此,防卫课程教学设计的基本内涵是指:在教学基本理论的指导下,通过分析教学对象、教学目标、教学环境等要素,为达到最优防卫教学效果而对教学活动进行的统筹策划。它具有超前性、预测性、创造性、臻美性和动态性等特点,其质量直接影响防卫课程教学效果。

二、防卫课程教学设计的要素

进行防卫课程教学设计,要突破传统教学模式,紧紧围绕防卫课程教学设计的基本过程,在对课程教学目标和教学对象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学手段、课程考核、教学资源使用等要素进行设计,形成科学实用的课程教学设计方案,如下图所示。

防卫课程教学设计的要素主要包括以下内容:防卫课程教学目标、防卫课程教学内容、防卫课程教学对象、防卫课程教学方法、防卫课程教学手段、防卫课程教学考核和课程教学资源使用等要素。只有科学系统地对诸要素进行精心设计,才能提高防卫课程教学设计质量,保证教学效果。

三、对防卫课程教学设计的思考

防卫课程教学设计是防卫教员在实施教学之前,依据人才培养目标对教学过程诸要素进行分析和策划的过程,是搞好防卫课程教学的前提和基础,对防卫教学实施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也是提高授课质量的关键。要搞好教学设计,应把握以下几点:

(一)注重防卫课程教学目标设计的针对性

防卫课程教学与其他专业课程教学不同之处在于其针对性非常强,其目标定位的准确与否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个人战场存亡以及部队整体行动的成功与否。因此,在进行防卫课程教学目标设计时,必须牢固树立“学为战,教为战”思想,针对信息化战场对汽车士官人才队伍提出的要求,充分考虑学员的学习能力和认知特点,区别学员的个体差异,努力激发学员的潜能,调动学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将防卫课程教学目标设计与实战化要求相统一。

(二)注重防卫课程教学内容设计的合理性

合理选择和组织防卫课程教学内容,是教学设计中最关键的环节,内容体系的质量高低直接影响教学活动的成败。选择防卫课程教学内容时,要根据防卫教学特点和现代战争发展进程而定,注重“基、精、新、深”。“基”是指要紧紧把握防卫课程教学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方法,防卫基础知识是其他防卫技能运用和组织指挥的生长点,是根基,基础知识掌握得牢不牢,理解得透不透,将直接影响到防卫战术的综合运用。“精”是指内容选择要精,要突出重点,突出防卫教学的精髓,防卫课程内容体系的构建要突出个人技能、班(组)行动及分队组织指挥,根据培养对象的立足点不同,灵活制定教材内容体系。“新”是指由于防卫教材有一定的编写和使用周期,因而在内容体系上不可避免会有一定的陈旧性,教员应及时充实新知识、新信息,以弥补教材的不足。“深”是指防卫课程教学内容必须适当超出学员的认识水平,调动学员主动探求知识的积极性。

(三)注重防卫课程教学对象分析的准确性

任课教员在进行防卫课程教学设计时,要始终把学员放在主体地位,即一切均应以学员的任职岗位需求为出发点和立足点,要充分考虑学员的个性与共性,从学员的角度去设计教学诸环节,引导学员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由于防卫课程教学涉及到战术动作、作战思想、战术运用等知识与技能,而学员由于来自单位性质不同,个体差异较大,甚至于部分学员都不是来自于汽车部(分)队。因此,在组织防卫课程教学时,要充分了解学员的基本情况,并认真分析对防卫课程教学的影响,从而做到因人施教,因材施教,确保学员在学习过程中能够循序渐进,稳步提高,最终实现教学目标。

(四)注重防卫课程教学方法选择的灵活性

防卫课程教学方法设计必须根据教学对象认知规律和课程基础特点,精心选择教学方法,如讲授、研讨、案例教学、想定作业、实装操作、模拟训练、课程实验、现地教学等,并对其具体运用进行合理安排。选择教学方法,要做到“对症下药”。一是要强调目的性,要以“适合并能有效实现课程教学目标”为根本宗旨;二是要突出适用性,教学方法必须与教学对象、教学内容、教学过程等相契合、相适应;三是要严格规范性,要符合教学规律和相关规定;四要突出特色性,在对传统课程教学方法学习、借鉴、吸收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和发展,彰显防卫课程教学特色。

(五)注重防卫课程教学评价反馈的及时性

防卫课程教学评价是防卫课程教学设计的重要环节,评价反馈的信息是改进防卫课程教学设计的依据,要着力通过评价,检查评估课程教学设计的优劣和价值,并将评价结果及时反馈给教员,使其不断完善课程教学设计,提高课程教学设计能力。在评价中,要注重强调以下三点:一是评价指标的系统性,要能全面、客观地反映课程教学设计的全貌和本质属性,做到内涵明确、外延清楚、操作性强;二是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要充分吸收领导、专家、同行、学员和部队相关人员的意见,并使参与评价的人员能够平等地表达意见和建议;三是评价方法的多样化,定性评价与宣评价相结合,注重从多角度全方位评价,努力增强实用性和科学性。

上一篇:公司创建文明单位工作总结范文 下一篇:企业结对帮扶工作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