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信网络理论范文

时间:2024-02-05 11:41:25

通信网络理论

通信网络理论篇1

论文摘要:分析了电力系统专用通信网的管理要求,针对网络管理层次多、设备种类多、网络结构复杂的特点,从技术的角度提出了建设电力通信网网络管理系统的基本要求及解决方案。方案以TMN为基础兼容其他网管系统标准,强调接口的开放性,强调系统的一体化和独立性,强调网络化和对各种体系结构的兼容性。为网管系统设计和方案选择提供一些有益的建议。

1 电力通信网络管理的设计原则

1.1 全面采用TMN的体系结构

TMN是国际电信联盟ITU-T专门为电信网络管理而制定的若干建议书[1],主要是为了适应通信网多厂商、多协议的环境,解决网管系统可持续建设的问题。TMN包括功能体系结构、信息体系结构、物理体系结构及Q3标准的互联接口等项内容。通过多年来的不断完善和发展,TMN已走向成熟。国际上的许多大的公司(例如SUN,HP等)都开发出TMN的应用开发平台,以支持TMN的标准;越来越多国际、国内的通信设备制造厂商也宣布接受Q3接口标准,并在他们的设备上配置Q3接口。国内的公用网、部分专用通信网都有利用TMN来建设网管系统的成功范例,例如:全国长途电信局利用HP的TMN平台OVDM建设全国长途电信三期网管;无线通信局利用SUN的SEM平台建设TMN网络管理系统[2]。TMN的优点在于其成熟和完整性,是目前国际上被广泛接受的体系中最为完整的通信网管标准体系;TMN的不足在于其复杂性和单一化的接口。这些问题在网管系统建设中应该加以考虑。

1.2 兼容其他网管系统标准

在接受TMN的同时,兼容其他流行的网管系统的标准以解决TMN接口单一的问题,对电力通信网管系统的建设十分有好处,尤其在强调技术经济效益的今天,这一点更为重要。

SNMP简单网路管理协议所构成的网络管理是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TCP/IP网络的管理标准,SNMP网络管理系统实际上也是目前世界上应用最为广泛的网络管理系统。不仅计算机网络产品的厂商,目前越来越多的通信设备制造厂商都支持SNMP的标准。因此电力通信网管系统应该将SNMP简单网路管理协议作为网络管理的标准之一,尤其在通信网与计算机网的界限越来越模糊的今天,其效益是显而易见的。

2 电力通信网管系统方案

2.1 需求分析

在选择网管系统方案时各种因素都会影响最终的决定,如网络管理要求、通信系统规模、通信网络结构、技术经济指标等。网络管理要求应是确定网管系统方案的首要因素。并不是在任何情况下网管的配置越高、功能越全越好,如果管理要求只关心对通信设备的实时监控,那么最佳方案是选择监控系统。在完成监控功能方面,监控系统的实时性能、准确程度都较复杂的网管系统要高。同样如果管理要求只关心通信设备的信息,只需要建立网元管理系统即可。但如果是一个管理一定规模的通信网络而且提供通信服务的管理单位,那么就应该选择能够涵盖整个通信网的网管系统。

2.2 网络设计

初期的网管系统一般只注重网络某些部分(如通信设备)的管理,其主要原因是通信网管系统在发展初期一般依赖于通信设备生产厂商。真正的网络管理系统应包括以下各个层次:

网元数据采集层:网元(设备)的数据接入、数据采集系统。

网元管理层:直接管理单个的网元(设备),同时支持上级的网络管理层。这一层主要是面向设备、单条电路,是网络管理系统的基础内容。其直接的结果实现设备的维护系统。

网络管理层:在网元管理的基础上增加对网元之间的关系、网络组成的管理。主要功能包括:从网络的观点、互联关系的角度协调网元(设备)之间的关系;创建、中止和修改网络的能力;分析网络的性能、利用率等参数。网络管理层的另一个重要的功能是支持上层的服务管理。

服务管理层:管理网络运行者与网络用户之间的接口,如物理或逻辑通道的管理。管理的内容包括用户接口的提供及通道的组织;接口性能数据的记录统计;服务的记录和费用的管理。

业务管理层:对通信调度管理人员关于运行等事项所需的一些决策、计划进行管理。对运行人员关于网络的一些判断的管理。这一层管理往往与通信企业的管理信息系统密切相关。其功能包括:日志记录,派工维护记录,停役、维护计划,网络发展规划等。

网络管理系统应当是全网络的,对于面向用户服务的规模较大的通信网络,管理的重点应放在网络、服务、业务等层次的管理上。

2.3 系统功能

一个完善的网络管理系统应具备如下功能。

故障管理:提供对网络环境异常的检测并记录,通过异常数据判别网络中故障的位置、 性质及确定其对网络的影响,并进一步采取相应的措施。

性能管理:网络管理系统能对网络及网络中各种设备的性能进行监视、分析和控制,确保网络本身及网络中的各设备处于正常运行状态。

配置管理:建立和调整网络的物理、逻辑资源配置;网络拓扑图形的显示,包括反映每期工程后网络拓扑的演变;增加或删除网络中的 物理设备;增加或删除网络中的传输链路;设置和监视环回,以实施相关性能指标的测试。

安全管理:防止非法用户的进入,对运行和维护人员实现灵活的优先权机制。

2.4 系统结构

为了保证网管系统能较好适应电力通信网的特点,满足电力通信网的管理要求,网管系统应能兼容多机种、多种操作系统;应能设计成冗余结构保证系统可靠性;应能充分考虑系统分期建设的要求,充分考虑不同档次的网管系统的需求。网管系统可采用IP级的网络实现系统中各硬件平台之间的互联,利用现有的各种管理数据网络的路由,组织四通八达的网管系统网络。

数据服务器:是网管管理信息数据库的存储载体,用于存储和处理管理信息。

网管工作站:为网管系统提供人机接口功能。它为用户提供友好的图形化界面来操作各被管设备或资源,并以图形的方式来显示网络的运行状态及各种统计数据,同时运行各种网管系统的应用程序。

浏览工作站:通过广域网、Internet或Intranet网接入网管系统,提供网管系统数据信息的浏览功能。

协议适配器:完成网管系统与被管理设备之间的协议转换。

前置机:通过远方数据轮询采集及网管系统与采集系统之间的协议转换,实现对各种通信站、通信设备的实时管理。

网管系统的软件由管理信息数据库、网管核心模块、若干应用平台、若干网络高级分析程序及数据转换接口程序组成。

管理数据库:负责存储和处理被管设备、被管系统的历史数据, 以及非实时的资料、统计检索结果、报表数据等离线数据。

网管核心模块包括管理信息服务模块、管理信息协议接口及实时数据库;

通信调度应用平台包括系统运行监视、运行管理、设备操作、图形调用、数据查询等功能。

图形系统实现网管系统图形应用界面,包括图元制作工具、绘图工具、图形文件管理工具、数据库维护工具等。

通信运行管理应用平台提供网管系统所需的各种管理功能,包括运行计划管理、维护管理、报表管理、权限管理等。

网络高级分析软件包括网络故障分析、性能分析、路由分析、资源配置分析。

3 结语

电力通信网络管理系统的开发与应用起步比较迟,相对于公用网和其他一些专用网都落后了一步。目前,在电力通信网中未见真正的规模比较大的网络管理系统,网络的运行管理主要依靠通信监控系统和一些随通信系统和通信设备引进的网元、网络管理系统。随着网络规模、管理水平的提高,越来越显示出目前这种状况的不适应性。从事电力通信网运行、管理、开发的建设者们有能力、有决心解决好这些问题。

参考文献

[1]ITU-T M.3010-96.Principles for a Telecommunication Management Networks.

[2]胡谷雨(Hu Guyu).电信管理网及其应用(Telecommunication Management Network and Its Application).通信工程学院报(Journal of ICE),1999,13(2)

通信网络理论篇2

关键词:智能变电站网络通信信息处理

中图分类号: TM63 文献标识码: A

在建设智能变电站的过程中,保证通讯信息的准确和完整,是实现目标的关键所在,并且各个阶段的建设和完善,都要依靠信息的综合处理,由此可知网络通信技术与信息处理技术的重要性。从智能变电站的角度讲,不仅需要对变电站运行的实时数据进行记载和分析,还需要完成通讯信息的详细记载和分析,这两个环节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如果他们不能得到科学有效的结合,就无法满足智能变电站建设中对信息的需求。因此,完善智能变电站的网络通信技术和信息处理技术是具有较高实际价值的。

一、智能变电站的发展现状及优势

一般情况下的变电站所运用的自动化体制的特征只是二次系统运用了直接面向单元间隔和对象的形式,扩大了思想的分散程度,而且各个自动化设备较为独立,但是仍然存在协调能力较差的缺陷。通过总结可将其分为三个方面,第一,获取的资源会出现重复的现象,变电站二次系统设备的功能种类较少,尤其在数据采集方面,多种设备的模块和单元基本是完全相同的,因而造成了资源重复的现象;第二,互通性较差,在变电站的自动化体制中,存在过多不统一的标准,而且没有侧重点,无法确定目标和内容,从而导致各设备的互通性较差;第三,信息无法实现站内共享,由于自动化设备的设计和规范具有较强的多样性,导致输出的信息非常多样,最终使信息无法实现站内的共享。与传统的电网相比,智能电网具有更高的安全性、可靠性、灵活性和节能性,留有足够的其他能源接入空间,因此它具有更高的综合性能。智能电网在欧洲等发达地区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而且逐渐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

目前,智能变电站的改革在我国得到了有力的支持,已经落实到试点工作中,而且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在电压能级方面,部分试点已经将其扩大到了110-750kv,而且几乎在所有试点中都配备了先进的用于分析网络记录的录波器,但是,在智能变电站对信息进行分析和处理的实际过程中,还存在一些不足,具体表现在不能全面的对信息进行分析,以及还不具备健全的智能变电站信息记录程序等方面。

对于国外的智能变电站而言,他们采用的通信装置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较为严重的分级情况,一方面要求信息测试的高度一致性和相应标准的实施,而在另一方面却又重视电网的数据结果和设备运行的实际情况,这两者并不存在逻辑关系,由此可见,国外在智能变电站的通信环节并不是非常先进的。

二、网络通信技术与智能变电站的融合

在智能变电站中,网络通信技术的使用需要严格按照标准的要求,通常情况下绝大多数网络通信技术都是以IEC61850标准作为构建核心的。根据标准的要求,在建设网络通信技术主体框架时,要注重三个层次,分别是过程、间隔以及站控。如图2-1所示为网络通信技术的基本结构。

图2-1 网路通信技术的基本结构

在该结构的站控部分中,所运用的所有设备都可以准确的获取整个智能变电站的实时信息,以此实现对站内设备的调控和检测,并将数据和结果及时的传输到控制中心;在该结构的间隔部分中,所运用的所有设备都可以准确的获取间隔设备的实时信息,以此实现对此类设备的控制,在出现故障时可及时的下达跳闸关闭指令,然后可将数据的结果传输到站控部分,而且还可以根据站控部分的指令进行相应的动作;过程部分所运用的所有设备都可以将其接口获取的信号,无论是交流还是直流,都可以将这些信号转换为更加直观的数字信号,因此可将该部分视为智能变电站一次设备中的数字化接口。

这三个层级设备的信息交换和共享需要网络通信技术的支持,在间隔和过程部分中的网络通信可以将其称为过程网络,对于他们之间的通信过程而言,可以简单概括为三个方面,交流形式的采样型信号(SV)、直流形式的状态型信号(GOOSE)和硬对时信号(1588)。在站控和间隔部分中的网络通信可以将其称为站控网络,对于他们之间的通信过程而言,更偏向于对整个变电站信息的实时监控。

与常规的变电站相比,智能变电站在网络通信的结构上有着更加鲜明的特点,主要体现在继电保护方面,更加先进的智能变电站可实现继电保护装置的点对点通信,以此确保了信息获取的准确性和故障跳闸的及时性,使得继电保护系统更加的独立,极大程度的提高了智能变电站继电保护的安全性和可靠性,为变电站的持续、平稳运行提供了更为先进的技术支持。

三、信息处理技术与智能变电站的融合

由于传统变电站各个系统之间的通信环节在智能变电站的运行过程中占据着非常大的比重,因此,智能变电站自动化机制的根本目标就是需要建设一个健全、准确的数据通信渠道,通过对变电站运行的特殊性进行分析,可将这一数据通信渠道的要求概括为三个方面。第一,传输的速度,必须要保证系统信息的快速传播,在变电站的自动化系统中,数据的变换非常迅速,如果传输速度无法得到要求,很有可能造成信息的遗漏,为系统的安全留下了一定的隐患;第二,由于变电站所处的环境较为复杂,会受到严重的电磁干扰,对信息的通道也造成了不小的影响,因此应注重通道建设的高度兼容性,以此避免电磁波对信息质量的影响;第三,要对系统设计环节引起高度的重视,设计方案决定了变电站的具体走向,同时也是变电站的安全保证,如果在设计环节出现问题,对于技术人员和变电站而言都具有极大的安全威胁。

(一)通信接口

对于信息的通信接口而言,智能变电站并没有独特的规定,常见的RS-485就可以满足要求。这种接口的优点就在于对多种智能单元进行连接时非常方便,而且这种接口的规格十分的规范和标准,为具体的工作提供了很多便利。RS-485的接口是RS-232串口通信发展的产物,它在通信方式上采用了先进的差分法,选用这种方式的优势就在于它具有更强的抗干扰性,对于信息传输速度而言,也取得了显著的提高,而且还实现了较长距离的传输。另外由于总显示的通信模式可以依托于接口完成,因此在通信网络的搭建环节,会更加的方便、快捷。对于RS-485的连接方式而言,主要有全双工式和办双公式两种,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通常情况下会选用半双工式进行连接,RS-485的网络拓扑结构如图3-1所示。

图3-1 RS-485的网络拓扑结构

(二)通信协议

在智能变电站中,得到广泛应用的通信协议可总结为三种,第一,Modbus通信协议,这是运用比较主流的“客户端―服务器”模式的应用层协议,它是以串行链路作为核心,而且在结构上相对比较简单,所以得到了十分广泛的应用,一般而言,多数智能变电站都在应用Modbus通信协议;第二,TCP/IP通信协议,它是由两部分构成的,分别是网络方面的IP 协议和信息传输方面的TCP/UDP 协议,它是现阶段最具有代表性的信息网络基础协议;第三,TCP/UDP通信协议,此协议的核心和根本就是通信的网络层面,其中TCP更偏向于连接过程,并且为用户提供持续的字节流服务,而UDP则是偏向信息的传输过程,可以为客户提供持续的数据服务。

四、总结

总之,智能电网的顺利建设直接关系到我国社会的进步以及经济的发展,而智能变电站的兴起无论是在技术上还是在功能上都远远超过了我国以往传统的变电站。只有通过网络通信对变电站运行信息进行传输和交换才能满足智能化变电站的基本需求。因此,通过对智能变电站的信息处理以及网络通信技术进行研发和普及,才能更好的完成智能电网具体的建设工作,才能让电网更好的服务于人民。

参考文献:

[1]户艳琴.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的数据通信[J].九江学院学报,2011,(4).

[2]陈 冬.IEC61850 规约的理解及使[J].湖北电力,2011,(5).

[3]范建忠,马千里.GOOSE 通信与应用[J].电力系统自动化,2011(11).

[4]智全中,秦广召.五防系统在智能化变电站中应用分析[J].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 2011,37(23).

[5]何世恩,刘 峻. IEC 61850数字化变电站对继电保护专业的影响[J].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 2011, 37(3).

通信网络理论篇3

论文摘要:一个以工程项目质量管理为核心的企业生产经营管理体制已基本形成,施工企业逐步走向规范化,普遍实行了项目经理负责制,特别是工程项目质量管理在施工企业中显现出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工程项目质量的管理工作已越来越被企业的老总们所重视。质量的优劣,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未来,企业的兴旺。施工项目的质量控制已成为确保工程质量的头等大事之一。 

一、通信工程施工管理控制原则 

对施工项目而言,质量控制,就是为了确保合同,规范所规定的质量标准,所采取的一系列检测,监控措施,手段和方法,在进行施工项目质量控制过程中,应遵循如下几点原则: 

1、坚持"质量第一,用户至上"。 社会主义商品经营的原则是"质量第一"。通信工程项目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品,使用年限长,是"百年大计",是直接关系到用户的切身利益,所以工程项目在施工过程中应自始自终地把"质量第一,用户至上"作为质量控制的基本原则。 

2、"以人为核心" 人是质量的创造者,充分发挥人的主导作用,人作为施工的直接组织者、操作者、指挥者,调动人的积极性,加强质量意识教育,不断学习通信施工的规程、规范和标准,以提高人的技术水平、业务水平和心理素质。因此,质量控制必须"以人为核心",以人的工作质量保工序质量,促进工程质量。项目管理者联盟 。 

3、"以预防为主" "以预防为主",就是要从对质量的事后检查把关,转向对质量的事前控制,事中控制,从对工程项目的质量检查,转向对工作质量的检查,对工序的检查,这是确保工程项目的有效措施。 

4、坚持质量标准,严格检查,一切用数据说话。项目管理者联盟文章 质量标准是评定工程项目质量的尺度,数据是质量控制的基础和依据,二者是经过科学论证后而制定的。工程项目质量是否符合质量标准,是要经过严格检查,以测试的数据说话的。 

5、贯彻科学、公正、守法的职业规范 工程项目经理在处理质量问题过程中,应面对事实,尊重科学,正直地、公正地、不持任何偏见地、遵纪守法地处理问题,杜绝不正之风,做到既要坚持原则,严格要求,秉公办事,又要谦虚谨慎,实事求是,以理服人,热情帮助的态度。 

二、通信工程施工管理控制因素 

影响施工项目质量因素主要有人、材料、机械、方法、环境等,事前对上述因素严加控制,是保证工程质量的关键。 

1、人是直接参与施工的组织者,指挥者和操作者,作为控制对象,要避免产生失误,作为控制动力,要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发挥人的主导作用,为此,除了加强对施工队伍人员的政治思想教育,劳动纪律教育,职业道德教育,专业技术培养,健全岗位责任制,改善劳动条件,激励人们的劳动热情外,还要根据工程特点,从确保工程质量出发,对技术复杂、难度大、精度高的工序或操作,应由技术熟练,经验丰富的施工人员来完成,严格禁止无技术资质的人员上岗操作,对不懂装懂,无技术知识,有意违章的行为和苗头,要坚决制止。总之,在使用人的问题上,项目经理应从政治素质和身体素质等方面综合、全面加以控制。 

2、材料控制,对于工程项目来说,质量是关键,器材是保障,项目经理要了解器材的质量、性能、特点、技术参数。必须把好材料的质量关,正确合理地使用。特别是通信线路方面的器材,更应该注重适用于使用地点的气候条件,地理环境因素,掌握信息,验证产品的合格证,使用许可证、入网证,杜绝"三无"产品,以旧充新,以坏充好的伪劣产品,避免器材质量问题而影响整个工程质量和使用寿命。 

3、机械控制,工程项目经理不但要用好人,正确检验好器材,还要正确合理地使用好机械设备和仪表等,根据不同的工艺特点、测试方法、技术要求,选用合理的机械设备和仪表正确使用、管理和保养好机械设备和仪表的校正。要健全"人机固定"制度,"操作证"制度,岗位责任制度,交接班制度,"技术保养"制度,"安全使用"制度,机械设备检查制度等,确保机械设备处于最佳状态。 

4、方法控制,项目经理要懂得制定施工方案,做出施工组织设计,采取的施工技术措施,还应切合实际,解决施工难题,加速进度、降低成本、提高效益、确保质量。 

5、环境控制,通信工程项目,由于点多面广,施工周期长、流动性大等特点,对不同的工程,影响工程质量的环境因素也不同,要根据工程技术环境、劳动环境、工作环境等具体条件和特点,采取有效的措施来控制环境因素,对工程质量的影响。尤其是施工现场,应建立文明施工和文明生产的环境,杜绝"野蛮"施工和违规施工,保持器材工料堆放有序,道路畅通,工作场所清洁整齐,施工程序井井有条,为确保工程质量、安全创造良好的条件。

三、通信工程施工管理控制的方法 

1.对施工项目管理全面负责的管理者,是施工项目的管理中心,在整个施工活动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具备一有知识二有经验的前提下,抓好施工项目的进度控制,质量控制,成本控制和安全控制。特别是质量控制,因为工程项目质量的优劣,不但关系到工程的适用性,而且直接影响到国家经济建设的速度,甚至同国家财产和安全,社会环境的安定有着密切的关系,要深刻认识到施工项目质量控制是工程建设质量管理的最重要一环。******主席说过:"提高产品质量,提高经济效益,是实现我国经济发展第二步奋斗目标的一个重要经济发展战略……"。工程质量是一个极其重要的问题,项目经理在实际工作中,应本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原则,既要对建设单位的成果性目标负责,又要对企业效率性目标负责,切切实实抓好每项工程的质量。 

2.例如程控交换机软件测试时,调测人员贪省时省力,对常用的、重要的数据指令都逐一测试,而对个别尚未开放或开发的新业务功能以及日常维护中难于用到的数据命令,不作测试,在软件测试签收本上以"ok"填上交差。在竣工验收时不可能对每条数据命令一一验证,交付使用后,需要用到这些命令时,就暴露出问题,命令无法使用。上述的两例不难看出,不重视施工过程中的质量检查、控制,不在施工过程中严肃认真排除一切有害于工程质量的因素,不按施工规范要求,是很难保证工程质量的。由于工程项目施工涉及的面广,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综合过程,再加上工程项目生产流动,结构类型,质量要求,施工方法,建设周期,自然条件等不同情况,施工阶段质量控制是工程质量控制的重点,必须抓住、抓好。施工质量控制控制原则。对施工项目而言,质量控制,就是为了确保合同,规范所规定的质量标准,所采取的一系列检测,监控措施,手段和方法,在进行施工。 

3.要经过严格检查,以测试的数据说话的。贯彻科学、公正、守法的职业规范。工程项目经理在处理质量问题过程中,应面对事实,尊重科学,正直地、公正地、不持任何偏见地、遵纪守法地处理问题,杜绝不正之风,做到既要坚持原则,严格要求,秉公办事,又要谦虚谨慎,实事求是,以理服人,热情帮助的态度。 

4.通过审核有关技术文件,报告和直接进行现场检查等方法来实施施工项目的质量控制,因而对技术资质证明文件,开工、施工方案、施工组织设计,器材质量检验的报告,工序质量动态统计资料和控制图表,工程质量检查,问题的处理报告,对工程质量进行全面控制的重要手段。而现场质量检查,是通过目测法,实测法,试验检查等对工程项目开工前、工序交接、隐蔽工程质量检查的具体方法,必须经常深入施工现场,对施工操作质量进行巡回检查,追踪检查来实现的。 

参考文献 

通信网络理论篇4

(1)通信网络开放,管理难度增大。计算机技术发展的速度不断突破记录,通信网络开放也带来了很多隐患,物联网、三网融合、云计算使通信网络越来越开放,参与人员越来越多,通信网络系统可靠性面临更大的风险,终端复杂化也使通信网络更容易受到威胁攻击。因此通信网络的运行管理与维护工作也需要不断的与时俱进,需要从计算机空间拓展到物理空间,为系统的可靠性提供保障。

(2)恶意代码传播渠道增多。智能化的手机越来越普及,各种二维码等代码通过手机疯狂传播严重的侵犯了客户信息。关于扫面二维码导致账户丢失以及卡上的钱不翼而飞的案例比比皆是,各通信网络用户应该提高警惕,维护自身的财产安全,相关的管理部门也应该积极地行动起来。

(3)现代通信网络的技术人员素质有待提高。现代网络通信的工作人员大多为技术人员,因此技术掌握的不到位会影响整个系统的运作。而且,部分操作人员不遵守道德规范,运用自身掌握的权利来获取非法经济利益,随着客户信息不断增多,客户信息流转工作也在增加,这就为个别的SP伪造客户信息、篡改、非法获取客户信息提供了便利。

二、通信网络的运行管理与维护策略

(1)研发防御保护技术。在通信网络高度开放的情况下,由于人为的、自然的原因很容易出现故障,提高通信网络的生存性能,可以在通信网络有失效的问题后,动态挖掘可用资源,恢复失效部分。还可以通过建立防火墙来维护整个系统的安全,防止通信信息的泄露,通过标准的网络维护策略,对通信实施强制性访问控制,借此保护通信信息安全。手机等智能机用户需要将账户密码设置的更加高级,全天开启防火墙,禁用或者删掉无用的账号,及时的对可疑的程序进行查杀,拦截外来威胁。

(2)员工正式上岗要进行严格的培训。对于现代通信网络领域工作的员工要进行严格的准入制度,特别是技术性的操作员。首先要考验其道德水准,看其是否会为个人利益而出卖他人或集体的利益,对于道德程度不高的人,一律不予录用。其次,要检验其技术水平,尽可能的引进创新型的人才。

(3)发挥政府的管理作用。对于各行各业的发展,政府有着监督管理职能,政府相关的监管部门需要根据通信网络的最新发展情况,建立国内通信网络运行管理与维护的目标,探讨制定出通信网络运行管理与维护方面的相关政策,并制定出一定的规则标准,监督企业严格施行。

三、结语

现代通信网络的出现与发展使得地球村越来越好,在方便人们生活的同时也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但是其中也有部分因素阻碍着它的发展,对于那些因素我们应该及时的处理,希望现代通信网络会发展的更好,能够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更多的惊喜。

通信网络理论篇5

关键词:高等学校 校园危机管理 网络媒体 应对策略

研究背景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调查数据表明,截至2011年12月底,中国网民规模达到5.13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38.3%。网络已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在与人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各个领域都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互联网实时性、交互性、匿名性的信息传播模式使得每一名公民都具备上网信息的能力,在这种网络环境下,政府部门、企业和社会组织无不感受到来自网络的舆论压力。

高校作为最受全社会关注的机构之一,在中国网络舆论的高速发展、社会舆论环境日益复杂化的大背景下,也面临着新的挑战。近年来,我国高校经常因各种管理和教学问题而被推上社会舆论的前沿,如高考招生的幕后交易行为、行政管理者的贪污事件、乱收费、师生行为不端等。2011年7月,人民网舆情监测室10件与高校有关的代表性“舆情热点事件”。按照“校方响应、信息透明、舆论形象”3个常规指标,以及“动态反应、问责、网络技巧”3个特殊指标,对这10件“舆情热点事件”中高校的应对、处置能力作出了评估。结果表明,相对党政机关和企业,高校对网络舆论的重视程度总体上看还明显不足,应对网络舆情的能力有待提高,一些网络舆论危机事件还给学校的社会声誉和形象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这表明,今后高校加强对网络舆论的重视程度,加强对网络舆情的管理,提高应对和解决网络危机的能力,将具有重要的意义。

高校危机事件中网络舆情的传播过程分析

通过对近几年发生的有关高校的网络危机事件进行分类和总结,研究者从中发现了—些基本特点和规律。

第一,高校的校园网络危机具有不同类型。整体来看,在网络环境下,高校网络危机可分为两大类:外生型和内生型。“外生型”校园网络危机主要指的是源自高校外部负面信息或突发事件,经过网络媒体的传播,造成较大影响力,继而对高校声誉和正常的教学管理秩序构成威胁的事件。“内生型”校园网络危机则主要指的是一些校园常见危机事件,如校园意外事故、暴力犯罪、公共卫生、教学管理疏漏或过失等突发事件引起的危机事件,在传播过程中借助论坛、贴吧、微博等网络媒体形式,并在这些网络媒体的催化、放大作用下,引起较大舆论影响,最终形成的网络危机事件。

第二,校园网络舆情的传播路径是影响事件发展的重要因素。从高校网络危机舆情的传播途径和演变流程来看,在高校危机事件的传播过程中,网络论坛、贴吧、社交网站、门户网站、搜索引擎、视频(播客)、博客、微博等成为网络舆情最主要的传播途径。尤其是以2009年出现的微博为典型代表,“改变的是人际传播的基本路径和方式,整合了过去邮件、论坛、门户、即时通信、博客、视频网站、社交网站等各种传播方式。这种整合的实际功能是,你可以自由编辑获取自己需要的信息,也可以自由你想的信息”。嘲在2011年天津音乐学院招生事件中,最早该信息的即是通过微博,随后通过论坛、社区、门户网站的大量转载和报道,该事件的搜索量和点击率迅速攀升。随后,《中国青年报》等传统媒体相继跟进报道(见图1),形成了新旧媒体联合报道的高潮,加大了事件传播的力度和范围。

第三,网络媒体在校园危机事件中所扮演的角色具有多样性特点。从网络舆论发展的整个过程来看,舆情事件、网民、网络、政府和社会环境是网络舆论生成危机的最主要诱发因素,这个同样适用于高校危机的生成。

1.危机信息传播的点火器。网络媒体所具有的自由信息和言论发表的空间,使得危机信息可在最短的时间内,与此同时,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网络舆论也会在最短时间内激发公众对危机事件的关注及议论。

2.危机信息传播的扩散器。当危机信息与网络媒体紧密联系到一起时,网络媒体所具有的优点会骤然转变为缺陷。当危机事件发生并在网络中被报道后,网民会根据自己的价值判断发表对该事件的看法,这一行为具有极强的自发性和不可控性。而危机信息一旦进入网络传播这种快速、便捷、多样化的转播体系,便获得了加速扩散的通道,发展演变为危机事件。

3.危机信息传播的催化器。网络媒体还发挥着“催化器”作用,即网络舆论在危机事件解决的进程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明显。网民意见数量的巨大和强度的集中会大大加强危机事件的处理速度。网络舆论正是从这个角度推动着危机事件的解决进程。

4.危机信息传播的灭火器。机构也可以充分利用网络与公众进行有效沟通,达到化解危机的目的。危机事件的当事人通过主动引导,使那些积极的、正向的舆论能够逐步扩大声势、广泛传播,形成新的舆论热点,同时使那些消极负面的信息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减少危机带来的损害,进而达到逐步化解危机的目的。

高校校园网络危机管理的应对策略

高校在网络危机事件的管理中,既要充分认识到网络媒体的作用,建立危机信息采集和预警体系,加强舆论引导,同时又要加快高校校园信息化建设,提高学校在管理、教学和校园生活等方面的决策民主化和管理民主化程度。

1.建立高校危机信息采集和舆情监控机制,构筑网络危机预警体系。危机信息的传播,大都有一个在网络媒体上酝酿、发酵的过程。如果能在危机爆发前采取有效措施,将会给高校的危机管理带来事半功倍的效果。将网络信息采集和舆情监控纳入高校危机预警系统则可以快速收集危机信息,采取必要措施,化险为夷。

2.充分利用网络媒体,加强网络舆论引导。高校应当通过网络议程设置,对积极的、正向的舆论积极引导,使其扩大声势,而对那些消极的、负向的舆论加以疏导,使其淡出舆论场。首先,高校危机预警系统一旦发现危机信号,高校应第一时间正面应对,消息或声明、说明真相,争取在舆论形成过程中获取主动权。其次,高校要因势利导,尽量满足公众对信息的渴求,通过动态的、有序的、全方位的信息,稳定公众情绪。

3.充分利用校园网络媒体开展危机管理。BBS是高校校园网络中最为开放、活跃的一个互动区域,并且已经成为高校网络舆论的主要集散地。各种非理性的情绪宣泄如果不能得到及时引导、疏解,将会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因此,在高校危机管理中,重视校园网络媒体的作用,充分发挥其宣传教育、引导校园舆论的功能就显得尤为必要。

通信网络理论篇6

如今我们身处一个复杂多变的网络时代,信息传播非常迅速。由于网络的发达,每天都能接受到各种新闻消息,但是无法辨认其中是否是真实的,从而很容易受到各种新闻事件的干扰,影响对外界的判断。随着现代网络的发展,人们可以在网上发表自己的观点与看法,有些网民随意在各种新闻下评论,引发新闻舆论。由于网络传播的速度,从而使网络舆论被大肆传播,同时由于网络的扩散速度较快,导致很难对这些舆论进行控制。面对如今这种网络上的新闻舆论问题,如何对这些舆论进行控制,需要政府以及网络监管者进行控制,避免舆论对人的诱导,造成社会不稳定性。对此,政府需要对目前的网络传播现状进行监管,建立有效的体系,从而控制舆论给社会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关键词:

网络新闻舆论;公共管理;困境

当今社会是一个网络时代,各种信息都能在网上找到,网上传播的信息有真实的也有负面的,对此如何进行甄别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目前,各种网络社交平台的出现,能通过其接受到各种信息,并很快分享出去,这种方式的信息传播速度非常迅速。同时由于信息的传播,每个人都能在信息下面进行评论,在新闻事件下面发表自己的意见,在看新闻信息的同时也能看到这些评论。从而导致有些人使用网络匿名,随意在网络上各种评论,导致一些人盲目跟风,使一些负面消息被无限扩展开来,给社会带来不安定影响。由此,需要重视网络新闻舆论传播的危害性,做好对网络的监管控制,保持网络的正能量,避免舆论给大众的诱导。对此,如何解决网络能给人自由发表个人看法的同时,也能采用措施来避免网络舆论的传播,还网络环境一片绿色,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

一、关于网络新闻舆论的定义

关于网络新闻舆论,是指如今随着网络信息的发达,借助网络传播的快速性,人们每天都能通过各种移动设备接受到各种新闻信息,在这些信息中存在着大量的不实或者是一些用来博取眼球的新闻,很少有人能主动去分辨这些新闻背后的真实性。他们只是针对这些新闻本身所希望表现出的意思进行传播,从而导致不真实的消息随着网络的快速传播呈现几何倍数的增长,在社会上产生一些不好的影响,导致网络新闻舆论的产生。对此,有些别有用心的人就借助网络的传播力量,一些具有诱导性的观点,让不明真相的人盲目地去相信,利用网络传播的速度,在网上形成一种舆论流,并影响很大一部分的受众去相信这些舆论。还有一些人利用网络信息传播的力量,一些谣言,让一些不明真相的人被这些信息所迷惑,造成人群恐慌,引发社会上一些不安定因素。对此,网络舆论具有强大的力量,能够让一大部分人被网络舆论所诱导,从而盲目相信网络上的一些传闻信息,对社会产生一定的不满,严重的会导致社会不安定感以及不安全因素,严重影响这个社会的稳定。这就是关于网络新闻舆论的简单释意。

二、网络新闻舆论的传播特征

目前,网络的力量越来越强大,人们可以借助网络平台,在网上随意发表自己的观点,网络传播的速度也非常快,同时使用网络的人数也逐渐增多,这就让使用网络越来越广泛的群体能够随时接触到各种动态信息,并且信息的传播速度也非常迅速。网络上的消息有真有假,接收到这些信息的人每天都应接不暇,他们只是从这些新闻消息中去寻找自己所感兴趣的标题点进去浏览一下,而无法一一去辨别这些网络新闻信息的真实性。对此一些新闻媒体就利用这些猎奇者的心理,编造出一些匪夷所思的标题,去吸引大众的眼球,从而赚取点击量,但这也使很多虚假的不利于社会的消息也随着网络传播开来,从而在现实生活中造成不好地影响。对此,需要高度重视网络舆论的力量,对网络舆论进行正确引导,避免网络舆论给社会带来的负面影响,对于该点,首先需要正确认识到网络舆论在网络上的传播途径。

(一)网络参与群体的层次多样性

现代社会,互联网时代的飞速发展,使每个人都能在网络上随意自己的信息。互联网的受众是非常广泛的,网络上充斥着各种年龄层次、职业以及身份和地位的人,网络对每个人都没有设置准入的门槛,这样使得各个层次的人都可以在网上随意发表个人的看法。通过对网络的经常使用人群调查后的数据可以发现,网络使用的人群呈年轻化趋势发展。这些年轻人对网络这种新兴事物比较感兴趣,同时对网络上媒体发生的各种新鲜事也比较感兴趣,从而导致他们整天沉迷于网络。由于这些年轻的群体还未形成正确的价值评价观,在辨识一个事件的真实性上缺乏一定的个人见解,对此很容易受到网络上一些信息的误导,他们在满足好奇心的同时也很乐于参与到这些事件的讨论中来,从而带动了这些虚假新闻的传播。相对年龄较大的部分群体在浏览新闻时比较具有个人的主观判断力,不受这些夸张不实的新闻误导。

(二)网络新闻舆论把关功能薄弱

网络是一个开放的环境,各种信息都能在网络上搜索到,几乎每个个体都能参与到网络中来。网络的开放性,使得网络上的各种信息能在网上快速传播。其传播的同时使人们能任意在网上进行发表评论。每个人每天都被充斥着各种信息,而且不能对网络上布的信息进行一一辨认,无法确认这些信息的真伪,从而容易导致人们被网络上一些负面新闻所诱导。由于网络的开放性,各种信息在上面进行流通,很难很好地对这些网络舆论进行把控,并不能控制好这些新闻的传播,避免负面舆论产生。如何对网络新闻舆论进行把控,这点是非常重要的。网络新闻舆论的控制需要具有决策力和辨明力强的个人或者集体进行把关,才能对舆论做到有效控制。然而,目前,我们政府在对网络新闻舆论控制方面还比较薄弱,这是目前对网络舆论控制的不足。

(三)目前网络新闻舆论的公共管理困境

目前,网络时代使人们能够看到各种新闻消息,几乎每天都被这些信息所包围。网络新闻舆论的产生主要是由于对网络缺乏合理的监管机制,没有对上传到网络上的信息进行合理筛选,从而导致网络上一些负面舆论消息被迅速传播开来。网络是一个庞大的系统,信息能仅通过一个链接就被传播到网络的各个角落,这就给网络监管带来了一定的困境。网络本身不好控制,任何一个角落的移动客户端都能充当一个网络接入口,通过这个接入端可以进行任何消息的发表。然而这个现象是不好控制的同时也很难对网络的入口进行控制。除此之外政府在对网络舆论的监管方面力度也存在不足,网络新闻发表的门槛很低,各大网络媒体对网络环境监管的不足,才导致网络新闻舆论的大肆传播,对社会也造成了负面影响。

三、网络新闻舆论的公共管理对策

由于网络新闻的公共管理的难度性,使对网络的监管比较困难。对此,需要对这一现状进行思考,思考解决现今阶段所面临的困境。虽然目前网络新闻的舆论在管理方面相比之前,已经有了一定的改善,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网络信息的传播比较迅速,这样就使得网络舆论的控制难度较大。对此,就需要思考一些好的有些措施进行控制网络新闻舆论的传播,避免网络新闻舆论给社会带来的不安定感,从而给社会带来好的积极的效应。

(一)政府需加大控制网络舆论新闻的力度

目前,关于网络新闻舆论的控制已经有了一定的进步,需要对这些网络舆论进行控制,其中,政府在控制舆论方面起着很关键的角色。网络新闻舆论的控制主体包括政府以及各大网络信息平台,在对网络舆论新闻控制方面,政府需要制定严格的规章制度,对网络舆论新闻进行严格控制,加大监管力度。在进行网络新闻舆论的控制上,政府需要努力维护网络上的安全性,控制网络信息环境的干净性,积极维护网络环境的安全与稳定。同时,政府在对网络舆论信息进行监管控制的同时,也要借助各大网络平台的力度,制定一系列相关的政策,严格打击网络上虚假舆论信息的传播者,控制网络新闻的传播。

(二)建立健全有效的防范体系

在进行网络新闻舆论控制措施上,各大新闻网站还需要建立安全防范体系,从而提高网络上信息的准入门槛以及发表高度。网络舆论的产生主要是由于网络上各种人都可以随意发表自己的看法,同时通过匿名的方式在网上进行信息传播。对此,通过建立良好的安全防范体系,让每个人在进行言论发表时进行实名认证,从而保证对网络信息进行有效监管。

(三)加强网络舆论媒体内部的自律

我们每天接受到的新闻,很多都是通过标题吸引才点进去看的,这就使一些媒体为了追求新闻点击流量,在新闻编制方面进行夸大,甚至制造一些虚假新闻来骗取点击率,同时博得大家的眼球。对此,可以从新闻的源头着手,对媒体进行监管,从各大媒体内部着手,加强媒体内部的自律性,避免虚假新闻的传播,改善舆论新闻的传播现状。

四、结语

随着网络信息的飞速发展,我们每天都能接受到各种新闻信息,同时由于网络信息的密集性,我们很难从众多信息中一一辨别各种信息的真伪性,这就会导致网络上一些虚假信息的传播,严重的甚至会对社会产生一些不安定影响,这就是网络舆论的诱导力量。如何对舆论信息进行监管,有效控制网络舆论的传播,避免给社会造成一些不好的负面影响,保持网络的干净性就非常重要。笔者通过分析如何找出网络策略,从而避免网络舆论对社会带来不好的负面影响。

作者:魏艳 单位:贵州省委党校

参考文献

[1]吴彤.网络新闻舆论的公共管理困境与对策[J].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4):156-160.

[2]马瑾亮.网络新闻的舆论引导研究[D].北京:中国人民大学,2008.

[3]商丹,余志伟.网络新闻舆论公共管理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商情,2011(24):142-142.

[4]林颖锋.新媒体环境下我国新闻舆论对行政权力监督研究[D].广州:中山大学,2010.

[5]娄斌.网络舆论监督对政府行为的影响研究[D].广州:中南大学,2011.

通信网络理论篇7

[关键词] 网络舆论危机;大学生伦理道德;失范;应对策略

随着网络的普及和网络论坛的兴起,网络舆论开始对社会生活产生广泛影响,网络舆论的非理性状况呈现蔓延之势。在网络媒体中的bbs论坛、博客、新闻跟贴、转贴等互动平台共同反映和形成的网络舆论已成为当下大学生新的交际方式。自我意愿表达的不断强化,使得质疑、批评、呼吁、诉求通过网络广泛传播,网络成为当下最有力的舆论场。大学生向来对新鲜事物敏感又易于接受,一旦“触网”,便迅速与之融为一体,为我国网络舆论危机所受影响最深的群体之一。在缺乏引导下,极易出现偏激和非理性的盲从、起哄的言论,甚至出现谩骂与攻击、隐私披露、散布谣言、发布色情暴力不良信息等违法违规行为,误导大学生的思想认知,从而在网络上酿造舆论危机,影响社会和谐。因此,对网络舆论危机的关注与解决途径处理应引起思想政治工作者的广泛注意力。

一、网络舆论危机的生成机制分析

网络舆论危机是指公众对某一时期或某一事件中发生在互联网上的可能危及社会及组织目标和利益的事件或现象,以片面的、偏激的甚至错误的舆论占据主导地位,在互联网上广泛的传播,引起公众集中关注并发表评论和意见而形成强大的网络合力,并使绝大多数受众的情绪、思维和行为产生共鸣的一种网络舆论传播现象。133229.CoM

网络舆论危机生成的过程表现为从个体舆论群体舆论团体舆论的形成过程。

“舆论的产生首先是由分散的、彼此没有发生联系或很少联系的个人意见开始的,表现为个人对现实问题的看法。在这个阶段,个人意见以自发形式出现,呈现出个人意志和观念的单独活动方式。”个体舆论表现为分散无序、不规则、游离不定的状态。网络舆论危机的产生直接来源于公共事务的强信息刺激。“这样的外界信息一旦与公众的价值观念、历史记忆、物质利益、心理因素等发生碰撞,便会激起种种议论或产生多种情绪性表现。”公共事务引发的信息刺激经网络的传播上升到公共事件层面,形成公共议题。这个阶段是网络舆论危机的萌芽期。网络舆论倾向性的分野,形成群体舆论。在这个过程中,网络舆论酝酿并蕴藏着一种社会力量,此时聚则加压、散则减压,这个阶段称之为酝酿期。当网络议题引起网络社会广泛关注时,公众就会通过bbs论坛、新闻跟帖、博客、qq群等网络传播途径参与到群组讨论当中。“个人意见的多样化,必然导致个人意见的交融,造成某种意见赞同人数骤增趋势,这是舆论由个人意见向社会意见转化的起点,是无数个人意志融合的过程。”网络舆论往往能在短时间内呈现出对某一事件的众多意见的集纳状态。各种意见和观点在这里彼此交锋和沟通,相互融合,形成一个“舆论场”。在“场”的作用下,无数个人意见经过多方交流、协调、扬弃,会以极快的速度形成舆论,并具有加速蔓延的趋势。随着公众网络舆论行为不断扩展,利益共同体、兴趣共同体通过转载、评论、链接等行为使团体舆论形成,团体舆论在网络内的斗争中趋于明朗,可能形成相对统一的口径,从而使网络舆论的危机影响达到顶点,此阶段称为高潮期。在此过程中支配性舆论形成并扩散,网络讨论中一旦出现了引起大家共鸣的意见和观点,经过反复的跟帖与发帖,逐渐成为一个主导性意见,从而形成具有强大感染力和影响力的网络舆论,并像爆玉米花一样很快扩散开来。影响网络舆论危机生成的主要因素——网络议程设置是网络舆论危机生成的前提,网络舆论中的“沉默的螺旋”对网络舆论危机生成具有倍加效应,“群体极化”使网络舆论危机最终生成具有了一定的偏向性、占上风观点的舆论场。正如凯斯·桑斯坦所言:“网络对许多人而言,正是极端主义的温床,因为志同道合的人可以在网上轻易而且频繁地沟通,听不到不同的看法,持续暴露于极端的立场中,听取这些人的意见,会让人逐渐相信这个立场。”

二、大学生网络伦理道德失范的探析

网络舆论危机是一把“双刃剑”,它在给大学生的伦理道德形成带来积极影响的同时,也产生了一些不容忽视的负面影响。如何针对网络舆论危机开展大学生伦理道德教育,有效地克服网络舆论危机给大学生带来的负面影响,是大学生伦理道德教育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大学生网络伦理道德是以善恶为标准,通过社会舆论、内心信念和传统习惯来评价大学生的上网行为,是基于网络信息技术的人类社会所表现出的新型道德关系,是调节网络时空中人与人之间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以及对人和各种组织提出的新型伦理要求、伦理准则、伦理规约,是现实中大学生的道德规范在网络中的借鉴和应用,表现的也是一种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交往关系。

大学生网络伦理道德失范的表现:网络舆论的“群体极化”导致大学生伦理道德的多元对立。“新的传播技术加强了人的思想分化,而不是融合。在网络世界里,人们很容易找到跟自己思想一致的信息和支持者。”在开放的网络舆论中,大学生对公共事件释放的刺激性信息形成的情绪、态度和意见是一种互不沟通的“多元”,在“群体极化”的作用下发生分化,置身其中的人往往倾向于把意见群体的力量夸大,完成自我肯定与复制,形成极具差异和对峙的“舆论联盟”。通过沉默螺旋效应和议程设置功能得到放大或压制。随着时间和公共事件的向前发展,这些“舆论联盟”也不断扩大或缩小,相互处于此消彼长的状态。如“哈尔滨警察打死大学生”事件中,网络舆论开始一边倒地同情死者,其后网络舆论又来了个惊天大逆转,认为这样的恶少罪有应得。在整个网络舆论的话语系统中,由于欠缺对话和讨论,导致大学生偏执地沉溺于迎合自己喜好的论述和观点,懒于思索或形成新的想法、观念。

网络语言失范导致大学生伦理道德的失范。网络舆论的互动机制产生了新的叙事结构、话语符号、话语策略及话语文化,加快着舆论事件的传播蔓延。但同时在网络舆论中,教育和管理的忽视使大学生的网络舆论缺少了约束和管制,网络舆论的语言变得暴力化、粗俗化、戏谑化。在网络论坛和交往中语言粗俗、相互攻讦和谩骂、恶意诋毁他人声誉等不文明用语行为经常可见。在网络交流中,有些大学生以制造偏离逻辑、语法和修辞规范的“奇言怪语”为时髦,以发表粗制滥造、肆意恶搞的“胡言乱语”为潇洒,以传播黑色、黄色、灰色信息为乐趣。语言表达的“无厘头”现象正在改变和颠覆着大学生阅读、写作、思考、生活的固有模式,泛滥成灾的不规范、不文明的网络语言成为大学生网络伦理道德失范的一个真实缩影。

网络舆论的文化西化导致大学生伦理道德的迷茫。当前互联网上流通的信息中,95%以上的信息是英语,中文信息还不到1%。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中,大量充斥着西方政治、经济、文化的各种舆论信息。西方国家借助于网络舆论的优势,大力宣扬西方国家的社会文化、商业理念、价值标准和生活方式。西方国家带来的道德观念、价值标准、文化意识形态的复杂性与多元化对大学生伦理道德的影响极为明显,它破坏了大学生已经积淀到心理层次的思想、价值、文化、伦理道德观念,使大学生在伦理道德上出现仿徨、困惑、无所适从,不利于接受优秀的传统文化观念、正确的民族意识和爱国主义思想。大学生的行为抉择不时会陷入了前路迷惘与现实冲突的困境,其伦理价值取向被严重扭曲甚至置换。

错误的“舆论场”导致大学生网络伦理道德的失范。互联网是一个开放的虚拟世界,其中充斥着各种各样的舆论场。一些大学生不能正确地辨别事件的真相,容易被他人言论的所迷惑,形成错误的“舆论场”,对于泛滥的网络信息、网络快餐文化等不进行理性思考,从而盲目跟风,形成网络舆论危机。互联网络上无中心、无限制、无终极管理者,大学生摆脱了现实社会的伦理道德束缚,自我宣泄和自我表现的心理要求促使一些平时不敢谈不敢言的话题在网络论坛上可以畅所欲言,甚至肆无忌惮、为所欲为,一些错误乃至反动的言论并乘虚而人,形成了一些负面的、消极的网络舆论。错误的“舆论场”反过来又使大学生网络伦理道德的异化,扭曲的道德标准有碍其身心的健康成长。

三、大学生网络伦理道德失范的应对策略

解决网络舆论危机所引发的大学生网络伦理道德的失范,除了法律、技术等必备的制度保障和技术依靠以及政府、媒体、公众的良性互动合作外,更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加强网络伦理道德建设。在危机发展的三个阶段中,从不同的网络伦理道德原则出发来从容应对网络舆论危机。在网络舆论危机的萌芽、潜伏期,大学生的网络舆论具有复杂多变、波状扩散、广泛等特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对广受关注的公共事务实施舆情收集、分析处理,并遵从自由原则、参与原则、兼容原则的要求,有的放矢地观察舆论走向,搭建起与大学生沟通互动的平台。在网络舆论危机的集中爆发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充分利用网络新闻、电子公告、网络论坛等形式引导大学生及时准确地了解有关危机的最新、最真实的消息,以期掌握网络舆论的主动权,对大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以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在网络舆论危机的恢复重塑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秉承客观公正的原则,不断完善已设立的网络舆情反馈机制和沟通互动平台,强化与大学生之间有效的双向信息传播,收集来自大学生的意见并进行统一管理,从中总结在危机期间工作的成果与不足。

通信网络理论篇8

【关键词】 网络问政 政府管理 创新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和普及,网民的快速增长,各类网络媒体的诞生,网络已经渗透到社会管理和人们生活的各个角落,我们已经来到了一个新时代――网络问政时代。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强调要根据形势发展需要把网上舆论工作作为宣传思想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并对如何做好网上舆论工作提出了新要求、作出了新部署。这一重要讲话高屋建瓴、与时俱进,具有很强的战略性、前瞻性和针对性,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时代精神和理论创新品质,是我们在新形势下做好网上舆论工作的时代指引和行动纲领。中央成立以国家最高领导人为组长的网络安全信息化领导小组,既体现出中国政府深化改革发展的决心和意志,更展现出新一代中国领导集体的睿智和远见,预示着中国互联网将进入全新的发展时期,这是互联网在中国发展20年来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事,更是中国发展历史上一件足以载入史册的大事。我国已全面进入网络问政时代,网络已成为政府了解民意、凝聚民气、汇聚民智、掌握民情、科学决策的重要渠道,同时也是民众行使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的重要途径。通过网络关注和解决人民诉求,提升政府公信力,是互联网时代社会管理创新的必然要求。

一、当前我国网络问政的发展态势

网络问政,顾名思义,就是以互联网为媒介,互联网用户和党及政府机关平等交流,通过网络,公民可以表达政治意愿,对党和政府的工作进行咨询,提出自己的意见和疑问,对不合理的工作提出批评和意见,使政府部门了解公众的真实看法,实现科学决策和民主决策,实现公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网络问政对象涉及到社会、经济、政治等各方面、各领域。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问政的发展态势也日趋变化多样。

1、参与面日益扩大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第3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止到2013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到6.18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5.8%。2013年我国手机网民数量为5亿,年增长率达19.1%。截至2013年12月底,我国微博用户规模为5.32亿,较2012年底增长6440万。

网民数量的快速增长,加上网络的便捷性、广泛性、开放性,使得网络问政的覆盖面和影响力日益扩大,表现出超强的社会动员能力。一方面,网络问政对象涉及经济、政治、文化、民生等社会各个领域;另一方面,参与主体将从政府到社会各个阶层的网民、公众都囊括其中,使其成为社会管理的重要一方。如在甬温线高铁事故中,微博不仅最早事故信息,在后续的抢救活动中,微博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如号召市民献血、召集运送伤员车辆、寻人启事等。《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日前通过清研咨询对全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3282人(91.6%不超过40岁)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92.4%的人上过微博,其中45.3%的人“经常上”;94.3%的人表示微博正在改变自己的生活。

2、参与形式多元化

网络问政主要是民间与官方就某一社会现象或某一事件主体的发生、发展及处置过程通过网络进行交互沟通的一个过程。随着各类网络工具的普及(电脑、手机等),公众参政议政意识的加强,政府网络舆情管理意识的提高,围绕网络问政的各类形式和形态不断多元化。

一方面,官方主动通过官方网站、开办微博、论坛开贴等方式,向公众开放政务事项或针对网民关心的事件进行公开或发表评论,与公众达成互动,使得社会公众能够及时了解政府事务。另一方面,政府通过关注网络舆情,就网民关心的某一现象或事件,进行回复或发表官方评论。此外,在线对话是网络问政最直接的形式。各级领导人、专家学者或者职能部门负责人,通过网络与网民直接对话,讨论国计民生和社会管理等各方面问题。现在很多地方各级领导干部都是通过网络与网友在线对话。

民间网络问政的途径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网上关注。通过浏览各类网站(包括政府网站)了解政府的各项管理实务,如国家、地方的政策、法律、法规等。二是主动发表。网民针对某一社会现象或事件,通过论坛开贴发表言论或发表微博,表达自己的主张或见解。三是网上介入。针对某一现象的帖子或微博,通过转发、跟帖等形式表示关注,进行讨论。

3、参与心态彻底改变

微博、手机短信、微信等新传播媒介使得原来传统媒体新闻的优势被消解,改变扩大了公众接收信息的渠道,从过去的标准化信息转变到以自我为中心的个性化和定制化信息,导致了公众政治参与心态的改变。人们只要有电脑或手机,有网络,就可以不受地位、财富、知识的制约,自由地在网上通过“发贴”、“回帖”、撰写博客、微信、QQ等多种方式,对政府社会管理直接发表意见,迫使政府必须面对,建立相应的管理体制机制,成立与之相适应的管理机构或部门,安排专门人员来掌握舆情,了解民意,处理社会民生问题。应该说,网络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传统的“自上而下”,“先官方后民间”的单一渠道的政治参与心态彻底改变,而是形成了与之相适应的“自下而上”,“从民间到官方”或“官民互动”的多渠道相互交融的政治参与心态。如网络成了反腐的重要推动力量,社会上的“房姐”、“房叔”、“房爷”、“表哥”、“表叔”等都是先在网络上发酵,引起相关部门的注意,通过网下的调查核实,最后相关官员都得到应有的处理。

近年来,各级政府都把网络问政作为社会管理的一个重要手段,如通过在线对话、网上新闻会等形式与网民交流,在互联网上设立官方微博、政府网站、QQ、博客官方言论;在各类论坛上关注并收集社会民情、民意;设置网上新闻发言人等等。

二、网络问政环境下政府管理凸显的问题

网络问政作为一种新的政治参与形态,其产生与发展都非常迅速,而我们政府的社会管理方式、方法,在很多时候只能是一种被动的改变,必然凸显与之不适应的诸多问题。目前,领导干部的网络意识、应用能力、网络规范及法制建设等方面的问题比较突出。

1、社会管理过程中的“鸵鸟心态”

网络舆情或网络民意一般都是社会公众的利益诉求和网民思想情绪的反映,往往是网络上的热点与焦点,同时也有一些有害的信息在媒体上传播甚至被恶意炒作,而这些不良情绪渲染很容易被别有用心的人所利用。从近几年很多社会事件的发生发展过程来看,网络论坛、手机短信、微博、微信等新媒体都在其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事情发生,网络发展,现实发酵,网络再发展到最后事情的解决,一般都是网络和现实相互作用的过程。如21世纪的“杞人忧天”等无不与网络相关。早期部分领导干部由于缺乏对网络的认识,往往会忽视网络民意的影响,或者存在惧怕网络心理,不敢正面应对网络民意,就采取鸵鸟心态,不予回应或装着不知道,当有网络事件发生时就无所适从,不知道如何应对。一些政府部门对网络“恐惧症”与“麻木症”并存。对网上不利于当地的舆论,第一反应是采取堵、封、瞒、蒙,要么漠视网上民情而反应迟钝、怠慢拖延,贻误引导和处置的良机,导致“小事情”演化为“大事件”。

2、运用网络技术能力较弱

在这个网络充斥经济、社会、政治、生活各个角落的信息时代,无论我们的学习工作还是生活娱乐,都离不开网络。但在当前,有少数领导干部信息化素养偏低,对网络信息技术的运用和发展趋势不感兴趣,对新兴媒体技术不懂甚至反感,办公电脑成了摆设,上网听取民意、与网民沟通难以实现。领导干部不善于运用网络会导致对媒体传播的社会焦点问题反应不及时、缺乏措施,使简单的问题复杂化,导致政府的公信力大大降低,处置社会问题能力下降,影响到社会的稳定。在面对网民留言特别是网络热点事件时,习惯上看重的只是舆论公关,着力点放在“摆平”,而不是解决问题,以致“小事变大、大事变坏”。

3、规则秩序不健全

网络的特性使参与更加自由、便捷,一方面,极大地方便了人们工作和生活,为公众和政府搭建了一个参政、议政的广阔平台;另一方面,也带来了社会管理的复杂性,干扰了正常的社会管理流程。网民能够以“隐形人”的身份在网上发言,很容易放纵自己的言行、发表不负责任的言论,而不用担心像在现实中一样被追究承担责任,还有一些极端分子利用技术或制度的漏洞以合法的身份散布谣言、煽动骚乱,甚至从事刑事犯罪等不法行为。这些都是网络问政时代社会管理中必须面对的问题。由于以网络和手机为代表的新兴媒体的发展过于迅速,政府监管和制度建设不能快速跟上,如何保护网民隐私、如何规范网络言论、如何惩处网络谣言、如何问责不作为或乱作为等都没有建立相应的规范和法律,导致网络乱象丛生,甚至与现实相交织带来更多、更大的社会管理问题。譬如“末日现象”等荒诞之说背后多有网络推手。“管一管网络乱象”是许多老百姓的愿望。

三、创新社会管理,提升网络问政能力

网络问政为民众的政治参与引入了一种新的力量,使得更多的草根民众能够参与进来,政府管理也可以迅速渗入民心,但同时也带来诸多的社会管理新问题。因此,必须创新社会管理模式,提高政府应对网络能力,提升社会管理水平。

1、更新政府管理观念

随着信息化的迅速发展,信息的广泛传播,公众对社会、对政府相关信息的了解越来越多且非常详细,政府不得不加强与公众的沟通,满足其多元化的需求。传统的区域式的、限定对象的社会管理模式已经难以适应时代的发展,各级领导干部都必须转变社会管理观念,要注重现实与网络虚拟社会并重的观念。要充分理解,网络已经是现代社会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不能忽视,不能逃避,应该积极接受它、认识它、重视它、包容和使用它。要改变传统垂直的管理模式,建设与网络社会相适应的扁平式的、网络化的社会管理模式。

2、提高各级领导干部网络执政能力

当前网络问政运行能否畅通有效的关键是提升各级领导干部的网络运用能力或者说是网络执政能力,要从执政能力建设的高度来提高党政官员的网络执政能力。要有计划地对党政相关人员开展培训与学习,还要把网络问政内容纳入到地方和部门党委中心组学习,把普及网络知识纳入各级党校培训课程,把领导干部网络素养纳入领导干部考察内容,切实引起各级领导干部对网络技术的重视,加强对网络的关注,并提升网络应用能力。

3、创新网络问政载体

自2010年网络问政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后,各地、各级政府都兴起网络问政热潮,但对于网络问政模式,都处在摸索的过程中。必须创新社会管理模式,建设一些管理平台或载体,切实搭建起政府与网民(民间)沟通平台,将网络与现实融为一体。近年来,在网络问政的实践中,各地有一些好的模式值得借鉴,如郑州市“网络舆情处置联席会议”常设部门目前已发展到12个,包括郑州市委市政府督查室、郑州市两办信息处、郑州市互联网信息办公室、郑州市公安局网监支队等,网络舆情所涉及的地方和单位亦需派人参会,会上对当日网络信息的处置形成正式决策,“直接议决,直接交办,直接督查,直接反馈”。会商意见必须要在最短的时间内形成正式决策。还有宁波“对话・网上厅”等,都是有益的实践,效果也明显。各级政府应根据各地实际,借鉴或创新网络管理模式,可以自建网站、开设网上新闻厅、官方微博平台、QQ群等,促进网络与当地管理的良性互动,一方面及时了解把握民情、民意,另一方面向公众及时开放政策、措施,针对具体事情的官方态度,从而改善和提升社会管理能力。

4、完善网络问政的运行机制

网络问政最终落脚点就是网下抓落实,政府需要建立一套针对网络问政的比较成熟的规范化的工作机制、沟通机制和网络监管机制,将网络问政纳入常态化建设轨道。一是完善网络问政工作机制。网络问政作为政府与公众合作管理公共事务的平台,它包括信息收集、整理、汇报、回馈、交办等一系列环节。通过制定相关制度,做到分工明确、程序合理、责任清晰。对于网上知悉民意和网下解决问题的流程做制度性安排,做到责任到人,具体到事。在政府与网民的沟通上要做好制度性安排,对于网民的呼声、举报和要求等做到及时回应,及时更新政府网站信息,畅通政府与网民沟通的途径,减少隔阂与误解。二是建设网络问责机制。一方面,需要制定《网络行为法》等法律法规,规范网民的网络行为,如网络实名制等,对于网络谣言、网络违法事件等的处理也应该制定相应法律法规来加以规范。另一方面,由于目前对网络问政缺乏硬性约束和惩戒措施,对网络问政落实进程缺乏问责,导致网民诉求得不到有效保障,对于“网络问政”中收到的意见和建议,政府部门是如何对待、如何答复的,问题解决得怎么样,也都没有明确的规范性、制度性的约束。必须建设网络问责机制,保证网络民意能得到有效的倾听和解决。必须通过网络问政常态化、制度化、法制化建设,使得政府管理与网民沟通形成一种良性互动,提高政府的公信力和社会管理能力。

网络问政是信息化时代下的必然产物,是提高政府公信力、提升社会管理能力的有效途径,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政府管理者应提升自身的网络执政能力,创新社会管理模式,完善网络规范、法制建设,真正把网络媒体打造成体察民情、倾听民意、集中民智的重要平台,使其成为广大民众参与国家和社会事务管理的重要渠道。唯有如此,才能实现网络与现实生活的有效融合,发挥网络问政在社会管理过程中的应有作用,促进社会的和谐建设。

【参考文献】

[1] 朱坤:对互联网时代社会管理创新的思考[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8).

[2] 刘金蕊:浅析网络问政与政府形象塑造[J].知识经济,2011(10).

[3] 何振、钟瑛、杨畅:浅论网络环境下的政府管理创新[J].档案学通讯,2004(4).

[4] 龚宪君:推进网络问政提升政府执行力[J].学术园地,2012(3)下.

[5] 贺晓丽、满在龙:网络问政的技术路径、问题与推进策略[J].青岛行政学院学报,2011(1).

[6] 唐美丽、施慧娟:我国网络问政的主要形式及其发展策略[J].阅江学刊,2011(6).

[7] 顾丽梅:网络参与与政府治理创新之思考[J].热点聚焦,2010(7).

[8] 王继荣:网络问政互联网时代的政府管理创新[J].湖北教育・领导科学论坛,2011(6).

上一篇:公共卫生安全概念范文 下一篇:智慧物流的作用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