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迟开学范文

时间:2023-12-02 01:20:30

延迟开学

延迟开学篇1

关于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

防控延迟开学应对方案

面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我单位高度重视防控工作,为控制疫情的蔓延,保证孩子在家正常学习,做到停课不停学。根据省教育厅、市、县教体局的安排,根据我单位工作实际,现就延期开学工作安排情况汇报如下:

一、

组织指挥体系建设情况

我单位成立了由联合校校长**同志为组长、**、**为副组长、各园园长为成员的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各任课教师是本班防控的第一责任人。

二、制定切实可行的延期开学应对方案。细化分工,制定方案,落实责任,将延期开学的要求及时通知到师生;对学生在延期开学期间的学习生活进行了详细安排。

三、及时传达各级文件和学习资料:1、传达**市教育和体育局2020年1月25日《紧急通知》,2、传达《**市教育和体育局关于进一步做好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的通知》(20204号),3、传达《学校和托幼机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防控操作指南》,4、传达**市茌平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处置工作领导小组(指挥部)办公室文件第五号《关于执行山东省重大突发卫生公共事件1级响应的公告》5、传达《**市教育和体育局关于进一步强化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的通知》(聊教体办〔2020〕5号),6、传达《**市教育和体育局关于做好2020年春季推迟开学期间线上学习教育服务工作通知》(聊教体办〔2020〕3号),7、转发家长春节期间亲子游戏指导,8、转发传达《疫情与家园共育》学习材料,8、转发延迟开学通知,

9、传达区学前教育教研室《关于做好2020年春季推迟开学期间线上学习教育服务工作的紧急通知》9、转发家长卢迎新讲故事识别码,10、转发安吉幼教《抗疫期陪娃攻略1-2让游戏点亮孩子的假期生活》学习材料。11、转发《写给孩子的冠状病毒绘本》,12、转发《危机时刻的儿童心理支持与亲子建议》,13、转发爱的陪伴----83位幼儿园老师为孩子们朗读的绘本故事,14、转发山东省教育厅《关于做好延迟开学期间普通中小学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的通知》(鲁教基字1号)15、转发山东省教育厅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关于组织收看疫情防控特别节目的通知》(鲁教疫控组字5号)并提醒师幼及家长及时收看。

四、各校建立健全延期开学工作体系,根据学生实际,合理制定《延迟开学期间幼儿作息时间》和《延迟开学期间周计划》,指导学生安排好在家的学习和生活。本班任课教师承担学生在家学习期间的指导任务,利用微信群向学生了解情况,及时做好学生及家长的答疑、指导。进一步增强家校沟通,向学生和家长宣传普及疫情防治知识和防控要求。

五、充分利用网络进行线上教学。我们依托区教研室组织实验团队的线上学习教育服务资源面向全体幼儿,覆盖每一个学生,指导幼儿及家长开展线上学习,并安排老师及时准确为幼儿及家长答疑互动。线上学习计划于2月10日开始实施,对于学生学习效果在家长群里定时督促。学习资料或学习链接将于2月10日前转发给家长。并要求家长在家中陪同学生一起学习,以便于发现学生在学习中的困难和疑惑,同时要求家长做好监督,合理安排学生线上学习时间,陪伴学生成长。

六、进一步增强家校沟通,及时向学生和家长宣传普及疫情防治知识和防控要求,要求学生不外出、不聚会、不组织或者参加集体性活动,并每日及时在班级管理群内通报身体健康情况。

总之,我校师生将全力以赴,与上级保持高度一致,齐心协力克服一切困难,将疫情带来的影响降到最低,让学生停课不停学,完成一切工作任务。积极支持和参与防控工作,共同打赢这场抗击新型肺炎的攻坚战。

**联合校

延迟开学篇2

目前防控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是全国的头等大事,为坚决防止疫情在学校蔓延,保障全校师生的健康安全,最大限度减少疫情对学校教学的影响,根据广东省教育厅和韶关市教育局的通知精神,我校开学时间延迟到2月29日之后。为做好延迟开学的教育教学工作,特制定本教学应急预案。

一、组织机构

学校成立应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延迟开学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各项工作的统筹协调、安排部署、检查指导。

组  长:卜海宣

副组长:官钰宗

成  员:卢冬明、徐邦绶、朱珍及各教研组长

二、工作措施

(一)落实各班主任的责任

1、加强宣传教育。各班主任要提前通过电话、微信、学生群、家长群等渠道向学生及学生家长告知延迟开学期间工作安排,做好学生心理健康辅导和家长焦虑情绪疏导,引导学生形成积极的居家工作学习观念,养成良好的个人保健和公共卫生习惯。

2、落实防控举措。延迟开学期间,各班要持续落实好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防控举措,学生及学生家人的疫情情况,要每天上报本班班主任,再由班主任上报学校。

3、丰富假期生活。各班主任针对学生居家的实际,加强假期生活指导,鼓励开展亲子交流、经典阅读、文体活动、影视赏析等活动。

4、做好开学准备。要科学制定开学预案,充分考虑此次疫情给教育教学带来的影响,精心做好开学前各项准备工作。

(二)明确教师任务

1、畅通联系渠道。各任课教师要根据教务处安排,及时加入班级微信群或线上学习平台,畅通联系与学习渠道。班主任要与学生家长及时沟通,鼓励家长积极支持孩子居家自学和线上学习,适时传达防控信息与防控知识,密切关注学生学习进度、学习水平与学习效果。

2、在线教学辅导。任课教师可采用微信群的多人视频等方式进行适时在线教学与答疑,同时也要加强对学生的心理辅导和感恩教育。

3、制定学期教学计划。全校教师在延迟开学期间,教务处提前在学校教师工作群上传本学期各教师授课任务,制订好全校课表,让教师在家提前备好课,并对新学期教学工作进行整体规划,合理编制新学期教学计划,提前备写授课教案,为开学后迅速进入工作状态作好铺垫。

(三)督促学生学习

1、线上学习。学生要充分利用“互联网+”优势资源进行线上学习。可以通过班级微信群或电话咨询方式与教师互动学习,也可利用电脑或手机开展线上自学。

2、居家自学。基于条件限制,各班主任要积极提倡学生居家自学方式。学生根据教师下达的学习目标与学习任务居家进行自主学习,特别要注重国学经典篇目的诵读。

(四)利用每周星期六上课及暑假延迟放假来补课

因计划开学时间为2019年2月9日,实际开学时间为2月29日以后,实际开学时间与计划开学时间相差约三周。正式开学后,计划利用每周的星期六上课,暑假再延迟一周放假,通过补课,使学生在校学习的时间没有减少,各课程的教学进度得到了保障。

(五)密切家校合作

密切家校合作,就是要达成家校共育共识,要让家长清楚疫情防控和延迟开学期间自身的职责。家长要积极支持鼓励学生居家自学与线上学习,积极为孩子学习创造有利条件;要鼓励孩子勤阅读、多阅读,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按时上报家庭成员活动动向与健康状况;要关注孩子心理状况,鼓励孩子参与家务劳动与居家体育锻炼,保护视力,勤洗手、常消毒,引导孩子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三、工作安排

(一)制定方案(2020年2月6日—2月8日)

学校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制定延迟开学教学应急预案,并上报韶关市教育局。

(二)安排部署(2020年2月9日—2月10日)

教务处将工作要求、具体安排、课程表、作息时间表通知到每一位教师、每一位学生和每一位家长,做到目标明确,任务清楚。

(三)组织实施(2020年2月11日—本学期暑假放假)

组织师生按制定的工作方案全面防控疫情,有序开展延迟开学期间的教学活动,教务处适时对教学效果进行监测。

四、工作要求

(一)统一思想,高度重视

切实提高思想认识,增强责任担当,周密谋划,科学安排,做到“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实现教育系统“疫情防控、保教保学”两不误,保障延迟开学与后期教育教学管理无缝衔接,确保全校疫情防控阻击全面胜利。

(二)明确责任,狠抓落实

对延迟开学期间“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工作,各班决不能流于形式,实行班主任和各科任教师负责制,教务处具体抓好落实,要多方面收集教学资源。各任课教师要指导学生统筹各科学习资源用量、用时,要合理安排各学科学习时间。鼓励学生自觉做好疫情防控,圆满完成学习任务。

延迟开学篇3

内蒙古2020年中小学春季开学时间

①为贯彻落实中央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部署会议精神,内蒙古最新规定2020年中小学开学时间不早于3月15日。

②按照教育部要求,原则上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前,大学生不返校、高校不开学。我区高校开学时间不早于中小学、幼儿园。

③全区大中小学、幼儿园已制定的疫情防控工作预案,根据自治区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响应机制调整情况作相应调整完善。

④各级各类学校(幼儿园)要按照属地管理原则,积极争取所在地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指挥部支持,做好防护物资保障工作。

⑤级各类学校(幼儿园)要结合实际组织做好师生健康状况排查、校园封闭管理、教育教学、宣传引导、值班值守、卫生清理、消毒消杀等工作。

⑥延迟开学期间,全区校外教育培训机构不得开展线下教学培训。

学生上网课注意事项

一、避免连续近看时间过长

阅读、写字、操作电脑等,连续近看40分钟后应休息10分钟,进行远眺或看绿色植物。在学习中,注意适当劳逸结合,以减轻眼睛负荷。

二、要注意改善用眼的环境

保持室内光线充足、明亮。学生在家的书桌应放在前面无遮挡物的窗前,台灯应放在左前方,光线要柔和,避免在光线不足或光线强烈的地方。使用电脑和手机时,屏幕亮度要适中,太亮或太暗对眼睛都不好。

三、纠正不良学习姿势

阅读时,注意眼睛与书的距离保持在约30厘米,45度角的距离,操作电脑时眼睛距约35厘米,姿势要端正,不能躺着看书或边走边看。

2020年初中生学习计划

1、全面分析,正确认识自己

准确找出自己的长处和短处,以便明确自己学习的特点、发展的方向,发现自己在学习中可以发挥的最佳才能。

2、结合实际,确定目标

订计划时,不要脱离学习的实际,目标不能定得太高或过低,要依据:

(1)知识、能力的实际;

(2)“缺欠”的实际;

(3)时间的实际;

(4)教学进度的实际,确定目标,以通过自己的努力能达到为宜。

3、长计划,短安排

要在时间上确定学习的远期目标、中期目标和近期目标。在内容上确定各门功课和各项学习活动的具体目标。学习目标可分为:

(1)掌握知识目标;

(2)培养能力目标;

(3)掌握方法目标;

(4)达到成绩(分数)目标。长计划是指明确学习目标,确定学习的内容、专题,大致规划投入的时间;短安排是指具体的行动计划,即每周每天的具体安排和行动落实。

4、突出重点,不要平均使用力量

所谓重点:一是指自己学习中的弱科或成绩不理想的课程或某些薄弱点;二是指知识体系中的重点内容。订计划时,一定要集中时间,集中精力保证重点。

5、提高学习时间的利用率

时间是宝贵的,自觉提高时间利用效率,是每个中学生学习上进行自我修养的重要内容。

(1)早晨或晚上,一天学习的开头和结尾时间,可安排着重记忆的科目,如英语科等;

(2)心情比较愉快,注意力比较集中,时间较完整时,可安排比较枯燥的内容或自己不太喜欢的科目;

延迟开学篇4

〔关键词〕儿童;延迟满足;社会认知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84(2009)06-0011-02

一、什么是延迟满足能力

延迟满足是一种心理成熟的表现,指一种甘愿为更有价值的长远结果而放弃即时满足的决策取向,以及在等待期中展示的自我控制能力。延迟满足能力反映的是个体在面临种种诱惑时能否控制自己的即时冲动,而专注于更有价值的长远目标的能力。对儿童延迟满足能力的研究主要有两种实验范式:礼物延迟范式和自我延迟满足范式。

礼物延迟范式程序比如,实验者给儿童出示一个礼物,并惊喜地说道:“看,这是给你的一个礼物!我先把它放在这儿(放在儿童刚好够不着的地方),当你完成了这个拼图你就可以拿到这个礼物了”.接着实验者开始讲述拼图任务,并帮助儿童完成该任务(4分钟内结束)。在完成拼图时礼物仍在儿童的视线范围内,但实验者却忙于整理自己的文件(90秒)。在这90秒的延迟期限内,儿童没有自发地去拿礼物的话,实验者就放下手中的文件并告诉儿童:“好了,你现在可以拿礼物了”。在整个拼图的4分钟时间及后面的90秒延迟时间里,实验者要记录儿童所有指向礼物的言语行为和身体行为。延迟分数包括4个标准化的行为指标:延迟时间;指向礼物的言语行为;指向礼物的身体行为;打开礼物时的延迟行为(立即打开、或回去的路上打开、或回家后打开)。

自我延迟满足范式程序比如,首先实验者给被试出示两种奖品,如一块糖和四块糖,让儿童在数量不等的两种奖品之间做出偏好选择(第一阶段――延迟选择),然后实验者告诉儿童他现在有事要离开一会儿,并接着说:“要是你能够等到我回来,你就可以吃这个(指向儿童选择的奖品);要是你不想等了可以随时按铃叫我回来,但这样你就不能吃这个(指向儿童选择的奖品),而只能吃这个(指向儿童没有选择的奖品)。”确信儿童理解该列联关系后实验者离开房间,并通过单向玻璃记录儿童的延迟时间和延迟等待策略(第二阶段――延迟维持)。实验者15分钟后回来,或在儿童按铃及违规时回来。

大量研究显示,虽然有些2.5岁的儿童已经至少在某种程度上表现出可以抗拒当前诱惑的能力,但是大多数的学前儿童都不能在诱惑物面前长时间保持抗拒诱惑的决心。

二、延迟满足能力的意义

发展心理学的大量研究表明:延迟满足能力不仅是幼儿自我控制的核心成分和最重要的技能,也是社会化和情绪调节的重要成分,更是伴随人终生的一种基本的积极的人格变量。Cournoyer和Trudel研究认为,延迟满足能力明显的个体差异在儿童4岁时出现,并可预知他们儿童期、青春期、大学时期的认知和社交能力。Mischel等人对自我延迟满足的远期影响所作的长期跟踪研究表明:4岁、5岁时能够做到延迟满足的儿童,在十余年后,父母对其在学业成绩、社会能力、应对挫折和压力等方面也有较好的评价;而且他们在申请大学时的学业性测验(SAT)分数也较高。Funder等人研究发现,延迟满足能力与其自我控制、自我韧力、注意力集中、明事理、智谋、合作性等良好的个性品质有密切的关系。可见延迟满足能力的发展是儿童社会化的一个重要目标,是预示个体成熟、社会适应、健康发展的一种人格变量。

三、影响儿童延迟满足的因素

(一)儿童自身内在因素影响儿童的延迟满足

年幼儿童难以延迟满足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受其神经系统发展不成熟所限,神经心理学的研究证实额叶可以控制对行为的抑制,幼小儿童抑制性控制他们的运动和知觉行为的不足与人类额叶发展得较晚有关。年幼儿童延迟满足能力还受其认知能力所限制,他们难以延迟满足一个可能的原因就是他们意识不到将来的自我。现在自我与过去自我间的联系依赖于感觉和记忆间的因果关系,与此不同,我们对将来自我的感觉仅仅只能依靠想象,因为我们不可能对将来到现在的自我感觉进行追溯,在我们作自发的选择和反映将来兴趣或愿望的范围内,只能通过想象产生期望,对成人而言这可能不太难,但对于儿童来说可能就大不相同。

(二)认知策略(如:注意策略、思维策略、元认知策略、语言调节等)影响儿童的延迟满足

不同的认知提示对延迟满足的影响是不同的。指向奖励物的注意和思维策略都将削弱儿童的延迟等待行为,而避免故意去注意奖励物或采用内隐的认知分心,都能有效地使儿童应对延迟挫折,增加延迟等待的时间。儿童应用元认知策略的能力也影响着他们的延迟满足,有研究表明,4岁儿童通常偏爱那些对自我延迟效率最低的策略,因而自我控制表现得极为困难。大约到5岁,儿童开始理解对于延迟满足有效的两个基本原则:一是避免注意奖励物;一是选择有效的自我分心策略。对于那些更有效的认知抽象和转换策略,直到小学三年级,儿童才逐渐开始能够使用。在等待过程中的自我言语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延迟满足行为,尤其是自我言语的内容是维持等待行为的关键因素。

(三)外显活动影响儿童的延迟满足

外显的活动如同内隐的思维活动一样,同样可作为分心物从奖励物刺激和厌恶的等待情绪中转移出来,从而有助于延迟满足的等待行为。观察发现,有效的外部活动可以成功地起到自我分心的作用。这些活动包括:儿童自我言语、唱歌、跳舞、用手或用脚做一些游戏,或试图睡觉等。此外,放松活动(如听音乐等)也能帮助个体在其他潜在的压力情境中进行自我调节,忍受痛苦,面对危机和焦虑。

(四)家庭教养方式影响儿童延迟满足能力的发展

家庭教养方式对儿童期延迟满足能力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研究表明,儿童延迟满足能力与照顾者积极鼓励其独立性呈正相关。那些不能延迟满足的儿童,其照顾者表现出的教育行为和养育态度与放纵的教养方式相一致;而那些能延迟满足的儿童,其照顾者表现出的教育行为和养育态度与民威型父母的教养方式相一致。

(五)互动经验影响儿童的延迟满足

班杜拉和米歇尔对榜样的示范作用进行了系统研究发现:与自我选择相反的榜样示范增加了前测选择延迟满足项目学生对即时满足项目的选择趋向,同样,也降低了选择即时满足学生对即时满足的选择趋向。这种选择趋势在一个月之后的再测中仍然保持稳定。除榜样示范外,置身于社会和群体之中的压力同样会影响到儿童的延迟行为。互动经验影响儿童行为的另一个途径是成人对儿童强化合乎需要的行为,制止和惩罚他们认为是不可接受的行为。成人使用不同的强化和惩罚模式导致儿童相应的反应方式,从而影响到儿童延迟满足能力的发展。有研究表明,个体延迟满足能力部分是由预期决定的,如果预先承诺的大奖励不能兑现,儿童的延迟满足行为便会大打折扣。

四、教育儿童延迟满足的途径

(一)训练儿童有效的认知策略

延迟等待过程中的认知策略是否有效是儿童能否延迟满足的关键变量之一,延迟满足能力较强的孩子比延迟满足能力较弱的孩子表现出更有效的认知策略。教会孩子如何避免注意奖励物、如何选择有效的自我分心策略、如何进行有效的自我指导、如何进行有效的外部行为帮助延迟,将有利于儿童延迟满足能力的发展,有利于培养儿童的自我控制能力和良好的个性品质。

(二)培养儿童积极的情感体验及情绪调节技能

情绪体验在行为控制中起着“行或止”的作用,因调节失败所导致的不良情绪体验,可能使儿童陷入“失控感”。长期处于失控状态的儿童还可能体验到绝望感,从而放弃一切改变困境的努力。儿童延迟满足教育应注意培养儿童对情绪、情感的调节能力,培养儿童良好的积极进取的心态,提高儿童对新环境的适应能力,根据个体差异指导儿童认识新情景,引导儿童总结经验,对受失控困扰的儿童则应给予控制干预方法的指导。

(三)重视儿童所处的教养方式及同伴互动情境

家长及教师既为孩子提供行为指导,也是孩子的模仿对象。对孩子的行为要求应基于儿童认知、行为发展水平,使儿童理解并知道如何达到要求。同伴关系则给予儿童交往与合作等方面的直接经验;儿童对同伴交往成败的体验影响到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各方面。和与成人的交往相比,同伴交往更具有平行性质,两种互动经验的结合共同促进儿童自我延迟满足的发展。

(四)促进儿童社会认知能力的发展

儿童的社会适应行为表现,有赖于儿童社会认知能力的发展水平。随着角色采择、社会推理、行为归因等社会认知技能的发展,儿童才有可能对所遇到的社会情境作出正确的评价。儿童延迟满足教育应根据儿童的认知发展水平,有意识地创设活动情境培养儿童的社会认知技能。

参考文献:

[1]杨丽珠,于松梅. 儿童自我延迟满足心理机制的研究综述[J]. 心理科学,2002,25(6).

[2]于松梅,金红. 两种延迟满足实验研究范示的分歧和整合[J].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科学社会版),2003,26(4).

[3]陈会昌,李苗,李莉. 延迟满足情境中2岁儿童对行为的自我控制能力和延迟策略的使用[J]. 心理发展与教育,2002,(1).

[4]程萍. 儿童自我延迟满足能力发展的研究[J]. 社会心理科学,2006,21(3).

延迟开学篇5

关键词 意志力 延迟满足 抗拒诱惑 自制力 培养

中图分类号:B844.1 文献标识码:A

1延迟满足概念的界定

1974年,Mischel对延迟满足进行了定义:延迟满足是一种心理成熟的表现,具体来说,它是指一种为了更有价值的长远结果而主动放弃即时满足的抉择取向,以及在等待中展示自我控制的能力。Mischel认为延迟满足是自我调节计划的一种,是自我控制能力的表现,受个体动机和认知能力的制约。目前,对延迟满足概念的界定比较统一,大多认同Mischel的界定,只是有些观点在此基础上给予了一定的扩展。我国《心理学大词典》中对延迟满足的这一界定表明,不论个体是否面对两难的选择,只要做出对诱惑物的抵制,延迟对某种即时快乐的满足,都属于延迟满足。

2从实验分析探讨影响幼儿延迟满足的因素

20世纪80年代初,Miller指出,在现实情境中儿童极少会面临这样自我抉择的选择情境,即一个小的立即就可以获得的满足与一个较大的,但需要忍耐一段时间的奖赏。更多的时候,是因为父母或成人的要求而延迟满足。因此他们提出了外部强加的延迟满足研究范式。即被试因外界的要求而延迟满足。这种研究范式包括“电话任务”、“葡萄干――杯子任务”和“礼物任务”。这种范式很快就得到了大多数发展心理学研究者的认可。

2.1年龄因素

国内外相关研究表明,3岁幼儿很难完成任务,4岁左右是心理理论形成的主要时期,也是执行功能发展较成熟的时期,亦是延迟满足能力形成的关键期。在国内,韩进之等人的研究表明,学前儿童自我控制能力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不断提高,4-5岁是儿童自我控制能力发生重大转变的时期。在自我控制的坚持性和自制力维度,3-4岁儿童表现都很差,5-6岁儿童有了一定的坚持性和自制力。

2.2语言因素

如果儿童不能完成任务,在该任务中成绩较低,可能是他们心理发展所限,也有可能是语言能力发展不足所致。研究发现,3岁儿童在非言语的误念任务中得分更高,认为也许是语言能力阻碍了儿童对言语错误信念任务的完成。

2.3注意分配及转移能力因素

幼儿期注意转移的灵活性也在迅速发展。研究表明,新生儿和婴儿尚未出现注意转移能力,幼儿注意转移能力同延迟满足能力一样,也是随着大脑神经系统内抑制能力、第二信号系统的发展而发展的,即两者发展所依赖的条件相同。而这些条件的发展是受幼儿生理条件的不断成熟及日积月累的知识经验所制约的。

3对培养幼儿延迟满足的几点启示

3.1从对幼儿需要的短时“不回应”做起,逐渐推迟回应的时间

如果一开始就让幼儿等10分钟,他肯定一点儿自我控制的愿望都不会有,哭、闹等“示威”行为也就无可避免了。刚开始尝试的时候,幼儿不免要采取一些“示威”行为,这时千万不能因为心疼他,就马上“无条件投降”了。细心观察幼儿的行为,从即时满足到延迟满足总是需要一个过程的。只要幼儿能等上一小段时间,而且在等待的时间里不哭也不闹,这样就是在自我控制了。

当然这里并不是让教师和家长跟风,孩子需要什么,都人为地让孩子延迟满足,忽视幼儿自身的兴趣、需要。如果盲目地凡事、凡物都对幼儿进行延迟满足的培养,这样不仅没有帮助幼儿培养自制力,反而让幼儿毫无自信可言,可以轻松得到的物品或夸奖却给他层层设限,增加难度,这样的话对于幼儿来说生活中会有一种挫败感,这样的生活对于无忧无虑的他们来说是不幸的。

3.2对于不同年龄段幼儿进行他律和自律能力的培养

延迟满足不是单纯地让孩子学会等待,也不是一味地压制他们的欲望,更不是让孩子“只经历风雨而不见彩虹”,说到底,它是克服当前的困难情境而力求获得长远利益的能力,与自我的主观能动性及幼儿的兴趣与需要有很大关系。

从道德意义上讲,延迟满足是一种自律行为。幼儿行为的培养往往需要通过“他律”,才能做到延迟满足。这时,要尽可能地把幼儿的注意力从他的需要上转移开。比如,他已经吃了一颗糖了,可还想吃,我们可以拿他喜欢的玩具来转移他的注意力。2―3岁的幼儿注意力很容易转移。很快,我们就会发现,幼儿玩得很开心。但是对于年龄较大的幼儿,这种方法就不会那么快奏效了,这时,我们就需要对他的自律能力加强,进行有意识的训练和监督他的自律能力了。只有这样,幼儿的延迟满足能力才能不断得到培养和锻炼,成为一个心理健康发展的幼儿。

3.3结合绘本故事、童话剧等多种形式传达理念

延迟满足也是一种克服当前困难,获得长远利益的能力。绘本故事书《好想好想吃了它》中,小主人公布奇特别想吃掉一颗樱桃,但为了长出满树的樱桃,他控制住了自己想吃一颗樱桃的欲望,终于等到了满树的樱桃,他的事例鼓励着孩子们学会自我控制,学会抑制即时的欲望从而获得更长远或更大的收获。生活中多找一些此类绘本故事讲给幼儿听、童话剧给幼儿看,这些符合幼儿年龄及认知特点的中外故事,是幼儿成长过程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有的会在他们幼小的心灵里播下希望的种子,会伴随他们一生。

3.4成人的正强化及榜样示范

培养孩子 “延迟满足”的能力离不开父母、老师的鼓励。当幼儿努力按照成人正确的要求做时,父母和老师一定要肯定幼儿,给予一些口头上的鼓励和物质上的小奖励,从而让他们获得坚持的动力。生活中成人的榜样示范作用也很重要,幼儿模仿性很强,需要成人潜移默化的影响。实践证明,有自制力的幼儿能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其社会化程度较高,能够完成比较复杂和有挑战性的活动。而如果延迟满足能力发展不足,在未来发展倾向上则缺乏上述品质,容易出现一些不良的行为习惯。让孩子在延迟满足中学会克制、学会期待、学会感恩、学会珍惜、学会让自己优秀,体验自信的快乐,这也是我们作为教师和家长应该思考和行动的永久课题。

参考文献

[1] 张庆林.当代认知心理学在教学中的应用 如何教学生学会学习和思维[M].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12(1):59-62.

延迟开学篇6

【关键词】少儿;延迟满足;心理素质

1 延迟满足

自我延迟满足是一种心理成熟的表现,专指一种甘愿为更有价值的长远结果而放弃即时满足的抉择取向,以及在等待中展示的自我控制能力。自我延迟满足是自我控制的核心成分,也是社会化和情绪调节的重要成分。延迟满足能力的发展是少儿社会化的一个重要目标,是预示个体成熟、社会适应、健康发展的一种积极的人格变量,具有较强的稳定性。

2 延迟满足的心理机制

2.1 认知

(1)注意能力的发展。注意机制的成熟是自我控制发生和进一步发展的基础。研究表明,对奖励物的注意会缩短延迟的时间,而奖励物没有在场或者个体不去注意奖励物,那么延迟时间将会加长。Mischel在认知神经研究的基础上,用冷/热系统结构框架来说明策略性注意调配对延迟满足的作用机制。“冷”系统是认知的、中性情绪的、凝神的和策略性的注意调配,主要表现为少儿的各种注意分心活动,它可以延长延迟满足的时间。“热”系统,是情绪和恐惧的基础,是由先天释放刺激所控制的注意调配,主要表现为少儿持续将注意力固定在奖励物或奖励物的唤醒特征上,它可以削弱延迟满足。“热”系统发展比“冷”系统早,在人生最早的几年里,热系统发挥主要功能作用,因此少儿表现为十分冲动;随着年龄的增长,冷系统发展起来,开始在延迟满足中具有优势作用,少儿也意识到自发地使用冷注意调配策略有利于延迟。

(2)思维能力的发展。为了更直接地测试对奖励物的思维所产生的效果,Mischel等人在研究中设计了不同类型的思维以引导少儿的注意力,结果表明:不管奖励物出现还是被遮盖起来,学前少儿在等待期间如被指引思考奖励物,那他们延迟等待的时间都将很短,不足5分钟;但当少儿被指引思考一些有趣的事情时,不管奖励物是否在少儿注意视线内,平均等待的时间都在10分钟以上;而当少儿没有任何分心思考的指引时,出现奖励物的情境少儿延迟的时间最短,不足1分钟。显然,认知的思维过程充当了分心的角色,某种程度上抵消了暴露于实际奖励物的强大刺激影响,使延迟等待的时间加长。

(3)抽象认知能力的发展。抽象(abstraction)的策略似乎比分心(distraction)更为有效。Mischel和Moore(1973)发现:当少儿直接暴露在真实刺激物的情境中,他们很难做到较长时间的等待;而当少儿出现在以幻灯片呈现的刺激物影像(抽象表象)情境中,他们则较容易做到长时间的等待。可见,不同抽象程度的刺激呈现模式影响着少儿的延迟满足行为。在此基础上,Moore等人教导少儿对刺激物作心理的认知转变,结果表明:少儿在面对奖励图片时,如果将图片假想成真实奖励物的话,延迟等待的时间将大大缩短;相反,如果把真实奖励物想象成图片时,能够等待很长的时间。另外,在认知上注意刺激物的抽象的、“冷”(cool)的属性,而不是注意刺激物诱人的、唤醒特征的“热”(hot)的物质,也会促进延迟等待。

简言之,个体如何对依随关系中的奖励物进行认知编码极大地影响着他们延迟等待的时间。显然,对奖励物的抽象认知表征对于延迟行为起到更为强大的决定作用。

(4)元认知策略的发展。少儿在发展过程中越来越明显地表现出对有效的自我控制策略的了解与意识。Mischel & Mischel(1983)对学前至小学6年级的少儿进行了延迟策略元认知知识的研究。研究表明,4岁少儿通常偏爱那些对于自我延迟效率最低的策略,因而自我控制极为困难。到5岁,少儿开始理解对于延迟满足有效的两个基本原则:一是避免注意奖励物;二是选择有效的分心策略。对于那些更有效的认知抽象和转换的策略,直到小学3年级,才逐渐开始能够使用;到6年级,少儿已显著地采用认知抽象和转换的策略。

2.2 语言。语言发展水平和不同语用策略的使用都会影响到自我延迟满足能力的发展。在两岁少儿的延迟满足实验过程中,少儿经常会出现自言自语的情况,并且是作为一种延迟的策略出现。

维果茨基认为,学前少儿在解决问题时常常利用自我言语来指导自己的行为,并最终完成任务。其对言语的调节功能及言语形式的简述得到了不少研究支持:一方面显示自我言语确实在4~10岁少儿身上表现明显,并随着年龄的增长,言语形式由外部言语逐渐内化为内部言语思维,当个体在面临挑战性的任务时,内部言语思维又会外化为外部自我言语的形式;另一方面,少儿自我言语的使用可以预测自我控制的行为和任务的完成,从而起到调节的作用。

鲁利亚发现言语控制的来源及形式(声音运动/语义内容)对不同年龄阶段少儿的行为起着不同的调节作用,并将少儿社会化中言语调节的发展划分成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5~3岁),只有成人的外部言语能够控制少儿的行为,而且成人言语只具有控制的启动功能,显然这一阶段控制行为的言语是其运动形式而不是语义内容;第二阶段(3~5岁),成人言语具有控制行为启动和抑制两种功能,少儿自己的言语只具有启动行为的功能,说明这一阶段言语的语义内容开始发生作用;第三阶段(5岁左右),少儿内部言语充当自我指导的功能,从而实现由外部言语调节向内部言语调节的转变。

在传统的延迟满足行为控制的实验研究中,言语的调节作用得到了有力支持。对于幼小的少儿,产生言语的自我指导要有利于延迟满足,但言语指导的语义内容并不重要,与任务相关或不相关的言语都同等有效;而对于年龄稍大的少儿,言语指导的语义内容就显得很有意义,只有与任务相关的言语指导才能起到最有效的作用。

延迟开学篇7

学业延迟满足是指学生在学习情境中甘愿为更有价值的长远结果而放弃即时满足的抉择倾向,以及在等待过程中展示出的自我控制和调节能力。通过调查分析,本研究探讨了初中生学业延迟满足与成就目标定向的关系,不同学业延迟满足能力水平的初中生的成就目标存在显著差异;掌握接近目标和掌握回避目标对学业延迟满足有促进作用,而成绩回避目标对学业延迟满足有负向影响,其中掌握接近目标对学业延迟满足的正向预测作用最大。

关键词

初中生 学业延迟满足 成就目标定向

延迟满足(delay of gratification,SID)是20世纪60年代由美国心理学家米歇尔(Walter Mischel)提出的。他在糖果实验中发现,儿童就已经具有一种克服当前的困难情境而力求获得长远或更大利益的能力,它是儿童自我控制能力的一种早期表现形式[1],延迟满足具有领域特殊性,其在学业领域的运用即为学业延迟满足。学业延迟满足是指学生为了追求更为远大的学习目标而推迟当前即时满足的倾向,表现为学生在学业情境中面临种种诱惑时能够有效控制住自己的即时冲动,而专注于更为远大的学业目标的自我控制能力[2]。

研究发现,学生持有的不同目标定向影响着他的延迟满足能力的高低。1983年Dweck和Elliott指出:青少年在解决困难任务而失败时之所以出现不同的反应模式,可能是我们每个个体持有的不同成就目标定向所致。成就目标是个体在对胜任力具有挑战意义的成就情境中,对学习活动的原因、意义、目的和成败归因以及胜任力参照系的一种社会认知表征。四分结构将成就目标划分为掌握―回避目标、掌握―接近目标、成绩回避目标与成绩―接近目标四种类型,国内外研究者从理论和实证均证实了其合理性,如Pintrich和梁国胜[3][4]。

成就目标取向理论一直是在争议中发展的,但正由于争议的存在,导致研究结果的不一致,有研究者指出成绩接近目标同样可以引发积极的自我调控,但相关研究结果并不总是支持这一观点[5]。因此,有关成绩接近目标是如何影响我们的认知、情感和行为的,还需要研究者们进一步探究。我国学者李晓东2005年研究初中学生学业延迟满足时发现,成绩接近目标与掌握目标对学业延迟满足的作用是不同的,掌握目标对学业延迟满足具有促进作用,而成绩接近目标对学业延迟满足则有负面的影响作用[6],也就是说成绩接近目标占优势的学生比较倾向于做出即时满足的行为,当他们面对学习活动与其他活动特别是娱乐活动的冲突时,他们更乐于享受暂时的愉悦,尽管这可能会使他们在竞争中处于非常不利的境地,目前这一结果得到了大多数研究者的认可,但它与1999年Bembenutty[7]针对大学生的研究结果不完全一致。

本研究力图探讨初中生成就目标定向与其学业延迟满足能力的关系。从问卷调查的角度,分析比较了初中生成就目标定向及其各维度在不同学业延迟满足水平上的差异,成就目标定向及其各维度对学业延迟满足能力的预测作用。

一、研究方法

1.被试

研究采用了分层抽样法,从S省的三所中学中抽取了660名学生进行团体施测,共回收有效问卷596份,有效回收率为90.3%。

2.研究工具

研究采用《中学生学业延迟满足问卷》[5],该问卷包括九种不同的学习情境,每种情境都与学生的学习生活关系密切,并且在每种情境中都为学生提供了2种选择(即时满足与延迟满足),每个选择又为学生提供了2种不同态度(可能与肯定),该问卷采用的是四点计分方式,同时规定学生需要根据自己当时的真实想法进行选择[8]。经本研究验证,该量表具有良好的信度(内部一致性信度为0.818)。

学生的成就目标测量采用的是刘惠军等人编制的《成就目标定向量表》,该量表包括了掌握接近目标、掌握回避目标、成绩接近目标和成绩回避目标四个分量表[9]。经本研究检验,总量表的Cronbacha系数为0.801,四个分量表的系数分别是0.780、0.677、0.749、0.701,具有较高的信度。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1.不同学业延迟满足水平的初中生在成就目标定向上存在显著差异

为探究不同学业延迟满足水平的初中生在成就目标及其各维度上的差异,根据27%的临界点,本研究将测试者的学业延迟满足按总分分为高延迟满足组、中延迟满足组和低延迟满足组,并进行了单因素的方差分析。

由表2我们可以发现,初中生不同学业延迟满足水平在成就目标总体上差异显著(F=26.548,P=0.000),并且无论在成就目标哪个维度上,高、中、低学业延迟满足组间差异均显著(P≤0.011)。随后多重比较分析发现,初中生学业延迟满足水平在成就目标总体上表现为:学业延迟满足水平越高,成就目标得分越高。从成就目标的各个维度来看,初中生不同学业延迟满足水平在掌握接近目标、掌握回避目标和成绩接近目标上差异均显著,并且表现为:学业延迟满足水平越高,三个维度的得分越高。除成绩接近目标仅在0.05水平上差异显著(F=4.519,P=0.011),并且它的高、中延迟满足组间差异不显著(P=0.325)外,其他各维度中高、中、低学业延迟满足组间差异均显著(P=0.000);初中生不同学业延迟满足水平在成绩回避目标上差异也显著(F=20.912,P=0.000),并且不同学业延迟满足组间差异显著(P≤0.004)。但随后多重比较分析发现:学业延迟满足水平越高,成绩回避目标得分越低。

2.初中生学业延迟满足与成就目标定向及其各维度高度相关

为考察初中生学业延迟满足和成就目标各维度(掌握接近目标、掌握回避目标、成绩接近目标和成绩回避目标)之间的关系,我们首先采用了皮尔逊积差相关的双尾检验法对此进行了分析(见表3)。研究发现,就整体而言,在成就目标四个维度中,初中生学业延迟满足与四个维度都相关显著,但只与成绩回避目标负相关,并且与掌握接近目标相关程度最大(相关系数达到0.617),与成绩接近目标的相关程度最小。

表3 初中生学业延迟满足与成就目标及学业情绪各维度的

相关分析表

*在0.05水平(双侧)上显著相关;**在0.01水平(双侧)上显著相关

3.初中生成就目标及其各维度对学业延迟满足的预测作用分析

为深入探究初中生的成就目标定向与学业延迟满足能力的关系,研究者进行了如下的回归分析。

第一次回归:以成就目标为预测变量,初中生学业延迟满足能力为因变量进行逐步回归,分析发现成就目标对延迟满足有正预测作用,解释量为10.4%。

第二次回归:以初中生成就目标各分量表(掌握回避目标、掌握接近目标、成绩回避目标和成绩接近目标)为预测变量,进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最终四个变量全部进入了回归方程。它们进入的先后顺序是:掌握接近目标、掌握回避目标、成绩回避目标、成绩接近目标,四个变量的联合解释量占总变异的41.3%。四个维度的决定系数都具有良好的统计学意义,说明他们对学业延迟满足都具有直接预测作用,并且掌握接近目标、掌握回避目标对初中生学业延迟满足具有正向预测作用,成绩回避目标、成绩接近目标对初中生学业延迟满足具有负向预测作用(见表4与表5)。

四、初中生成就目标定向与学业延迟满足的关系讨论

就整体而言,不同学业延迟满足能力与成就目标总体差异显著(F=26.548,P=0.000),并且无论在成就目标哪个维度上,高、中、低学业延迟满足组间差异都显著(P≤0.008),在成就目标总体上学业延迟满足能力表现为:学业延迟满足能力越高,成就目标的得分越高。

从成就目标的各个维度来看,初中生不同学业延迟满足水平在掌握接近目标、掌握回避目标和成绩接近目标上差异均显著,并且表现为:学业延迟满足水平越高,三个维度的得分也越高,但在成绩回避目标上学业延迟满足能力的表现则成相反趋势。即掌握接近目标、掌握回避目标和成绩接近目标都与学业延迟满足正相关,而成绩回避目标与学业延迟满足负相关。但这与以往研究不完全一致,如李晓东2005年研究初中学生学业延迟满足时发现,掌握目标对学业延迟满足有促进作用,而成绩接近目标则对学业延迟满足有负面的影响,所以在成绩接近目标上出现了不一致。而在随后的多元逐步回归分析中发现,四个变量全部进入了回归方程。四个模型的决定系数都具有良好的统计学意义,说明他们对学业延迟满足都具有直接预测作用,并且掌握接近目标、掌握回避目标对初中生学业延迟满足具有正向预测作用;成绩回避目标、成绩接近目标对初中生学业延迟满足具有负向预测作用。所以在成绩接近目标上又出现了与前面的方差分析和相关分析结果不一致的现象。经检查发现:成绩接近目标与学业延迟满足的相关只有0.166;方差分析中,与其他维度不同,它与学业延迟满足水平仅在0.05水平上差异显著;成绩接近目标最后进入回归方程,标准化回归系数只有0.072(p=0.045),特征值=0.015,接近0,说明成绩接近目标与其他预测变量高相关,相关分析中发现,它与掌握回避目标的相关达到了0.411,条件指数=18.025>15,说明可能存在共线性问题。因此,成绩接近目标与初中生学业延迟满足的关系是不确定的。

本研究中表明掌握接近目标和掌握回避目标对学业延迟满足有促进作用,而成绩回避目标对学业延迟满足有负向影响。其中掌握接近目标对学业延迟满足的正向预测作用最大(其标准化回归系数是0.532)。也就是说掌握目标占优势的学生比较倾向于延迟满足,当学生关注于对学习任务的理解和掌握时,一旦他们的学习活动与其他活动特别是娱乐活动产生冲突时,他们更易为了长远而更有价值的目标而放弃享受眼前快乐的机会。但成绩回避目标占优势的学生比较倾向于即时满足,当他们的学习活动与其他活动特别是娱乐活动产生冲突时,他们往往为了回避那些对自己学习上的消极评价,更乐于享受眼前的快乐,让别人认为学习不好是因为自己不学,而不是自己能力差。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成就目标定向与学业延迟满足关系密切(相关显著);不同学业延迟满足水平的初中生在成就目标定向上存在显著差异;掌握接近目标和掌握回避目标对学业延迟满足有促进作用,而成绩回避目标对学业延迟满足有负向影响,成绩接近目标与初中生学业延迟满足的关系是不确定的。其中掌握接近目标对学业延迟满足的正向预测作用最大(其标准化回归系数是0.532)。所以,作为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进行掌握接近目标的取向,同时重视教师期望在教学过程中的重要作用,相信每位学生是会越来越好的,让学生不断追求自身能力的完善,而不是追求外在的成绩(或分数)。追求自身能力完善(即掌握取向)的学生,即使在学习中遇到挫折失败了,也能想办法努力克服,做出延迟满足的选择,最终获得更大更有意义的收获;相反,追求外在成绩的学生,一旦避免不了消极评价,被贴上“笨拙”、“低能”甚至“无能”的标签,缺乏完成任务的积极感受及自我效能,更易做出及时满足的选择,不利学生延迟满足能力的发展。所以社会大环境需要放弃分数至上的原则,鼓励孩子追求自身能力的提高,让学生学会更多的跟自己比,发展地看待自己,而不要总是跟别人比,重视他人的评价。因此,应该注重学生掌握接近目标取向的培养,避免学生的成绩回避目标取向,使他们在学习中更倾向于作出延迟满足。

参考文献

[1] Mischel, W.Processes in delay of gratification. In Bernowitz, L. (Seriesed), Advances in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New York: Academic Press 1974, 7.

[2] 陈迪, 陈红香.初中生学业延迟满足的发展特点研究[J].喀什师范学院学报,2013(6).

[3] Pintrich, P R.An achievement goal theory perspective on issue in motivation terminology, theory, and research. Contemporary Educational Psychology, 2000(25).

[4] 梁国胜.中小学生成就目标的结构及其发展特点的研究[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2002.

[5] Pintrich P.A motivational science perspective on the role of student motivation in learning and teaching contexts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2003(4).

[6] 李晓东.初中学生学业延迟满足[J].心理学报,2005(4).

[7] Bembenutty H.Sustaining motivation and academic goals: The role of academic delay of gratification. Learning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 1999(3).

[8] 李晓东,叶象新.初中生学业延迟满足的发展特点及其相关因素研究[J].社会心理科学,2006(3).

[9] 刘惠军. 成就目标定向对工作记忆广度和控制性提取影响的研究[D]. 北京:首都师范大学, 2003.

延迟开学篇8

【关键词】催告 德国民法典 债务人迟延

在市场交易高度频繁的今天,各种因交易而产生的纠纷也日益增多,给付迟延特别是债务人迟延的现象占合同违约类型中一个重要的比例。因此,如何认定债务人迟延并合理的处理债务人迟延问题,把双方利益维系在法律的天秤上,对消灭市场中的一些不和谐因素起到一定积极意义,而德国民法典中的催告制度于我国相关法律起到借鉴意义。

一.《德国民法典》之催告制度

(一)德国民法典关于催告制度的规定

德国民法典第286条规定:(1)债务人不按照债权人在清偿期到来后所为的催告履行给付的,债务人因催告而陷于迟延。提起给付之诉以及送达督促程序中的支付令,视同催告。(2)有下列情形时,不需要催告:1.按日历确定给付时间的;2.在给付之前应当发生一定事件、并且为给付规定的适当时间是以自该一定事件发生时起能够按日历计算的方式确定的;3.债务人认真并最终拒绝给付的;4.出于特殊事由,同时权衡双方利益,证明立即发生迟延为适当的。(3)有偿债权的债务人不至迟在账单或等值的支付清单到期和到达后30日以内履行给付的,该债务人陷于迟延。(4)只要给付因不可归责于债务人的情况而不被履行,债务人就不陷于迟延。”

从这一规定可以看出,德国民法典关于构成债务人迟延主要有以下几个要件:1.存续有效债务关系,2.债务履行具备可能性但未履行,3.债务届清偿期,4.迟延应规则于债务人,5.债权人进行催告。即债权人进行催告是认定债务人迟延的前提条件。德国民法典之所以设定催告制度是因为迟延的认定会给债务人带来严重的法律后果,为保护债务人,德国民法典才并不规定在给付届清偿期之后即在给付到期之后立即发生迟延,而是规定为构成债务人迟延首先必须要进行催告。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催告虽然是构成债务人迟延的通常必要条件,但不是构成其迟延的绝对必要条件,从286条第二款则可以看出,有四种特殊情形例外。第一种情形即已经按日历为给付规定时间的情形,也就是所谓的“期限代人催告”的情形,第二种情形属于“先行事件”,即在给付之前应当发生一定的事件、并且为给付规定的适当时间是以自该一定事件发生时起能够按日历计算的方式确定的情形 ,第三种情况下,如果债务人认真并且最终拒绝履行给付,则催告只是形式,所以无须催告,第四种情形是基于特殊原因和利益衡量,对于特别迫切或债务人逃避催告的情况等,因此也无须催告。

(二)德国民法典中催告的含义及性质

从概念上看,催告是指债权人要求债务人履行到期给付的确定行为,由于德国民法典对催告的形式,催告行使的时间,催告行使的地点等等没有规定,则说明这些都是自由的,也就是说,对于这种给付要求的表述是否客气,或者说这种给付要求应当采取何种方式,又或者说在这种给付要求中是否应当向债务人警告将要发生的法律后果等等,都不重要。重要的只是债务人通过债权人提出的这种给付要求能够清楚地明白,债权人是在以此向自己请求特定的给付。从另一个角度说,不确定的催告行为并不能够具有任何的效力。

从法律性质上看,催告仅仅是一个需要接受的、单方发出的准法律行为,因为债权人要求债务人履行义务即催告并没有要引起债务人迟延这一法律后果的目的意思,仅仅是因为债权人发出催告后,债务人没有立即履行而法律规定债务人陷于迟延。催告虽不是法律行为,而仅是准法律行为,但对于催告,亦适用法律行为的规定。 即德国民法典第一编总则第三章的规定,如无行为能力人作出的催告适用德国民法典第105条的规定而无效,限制行为能力人作出的催告适用第107条的规定而有效,因为这对限制行为人来说属于纯获法律上的利益的行为。

(三)催告的效力问题

为使催告有效力,首先,催告不能附条件,而附期限则是被认为有效的,将视为催告将于一般的期间经过而生效。其次,所进行的催告必须是和所负担的给付同一的,如果发出的是应所负担给付以外的内容则催告无任何法律效力,另外若发出的催告内容过分大于债务人应负担的给付,则一般认为催告无效,反之若过分小于债务人应负担的给付,则债务人仅就催告的这部分内容陷于迟延,对剩下的债务部分无效。最后,债权人进行催告必须在清偿期到来之后,到期之前进行的催告也不发生效力,即使经过清偿期后,也不溯及发生。当催告满足这些条件后,债权人发出的催告生效时间以催告到达为标准,迟延损失如迟延利息的计算则以此为起算点。

二.德国民法典之催告制度与我国相关制度比较

我国没有催告制度,我国债务人迟延的构成要件为:1.必须有债务的存在,2.必须为履行期满,3.必须属履行可能,4.必须可归责于债务人。 与德国的五要件比,我国恰恰缺少催告程序作为债务人迟延构成的前提条件。

我国《民法通则》第88条第2款以及《合同法》第62条第4款在履行期限约定不明或没有约定,没能达成补充协议,也不能按照合同有关条款或交易习惯确定履行期限时,作出规定:“履行期限不明确的,债务人可以随时履行,债权人也可以随时要求履行,但应当给对方必要的准备时间。”有学者认为,这里的“要求债务人履行义务”虽并未用这一术语,但实即为“催告” 。笔者并不这么认为,理由是:首先,两者性质不同,我国民法这里的“要求债务人履行义务”属于请求权的一种,而德国民法典的“催告”仅是一种准法律行为,其次,两者效力不同,在德国民法典中,履行期限即给付时间不明的情况下,依据德国民法典的规定:“给付时间既不确定,也不能有情况推知的,债权人可以立即请求给付,债务人可以立即履行给付。” 也就是说,在给付时间不明时,债权人可以随时要求债务人履行义务,这时若债权人在要求时没有附加规定期限,则要求债务人履行时则视为债务到期,若债权人有规定期限,则期间的经过视为债务到期,在第一种情况下,即债权人要求立即给付的情况下,虽然债务人债务到期,但也不能构成债务人迟延的法律效果,因为德国民法典明确要求“债务人因催告而陷于迟延”,所以在德国民法典中,此种情况必须经过催告才能带动迟延责任的发生,且认定迟延的时间很确定,即催告到达时起算。另一方面,我国认定迟延责任的产生时间以债权人给的必要准备时间为准,当没有必要准备时,即债权人要求立即给付的情况下,则债务人可能立即产生迟延责任。可见,我国的法律制度对于债务人而言是比较苛刻的,其实,我国该制度还有其他不足,笔者将结合德国民法典中的催告制度在下文中进一步分析。

三.德国民法典之催告制度于我国的启示

催告制度在德国的产生是基于对债务人的保护,由于迟延责任的认定对于债务人而言会产生严重的后果,所以德国民法典未直接规定债务到期即可能立即产生迟延责任,而是设定催告制度,将其作为债务人迟延的构成要件之一。我国对于债务人迟延的后果也是比较严重的,如根据《合同法》第94条规定,债务人迟延是导致合同解除的原因之一。当然,基于诚实信用原则,这条规定本身并无不妥,但能否在矛盾如此激化前设定一个中间缓冲带呢,催告制度的引入即可产生这样一个调节作用,如在给付时间不明确的情况中,可以随时请求履行给付其实很大程度上只是债权人的权利,如果一经债权人随时请求履行给付,债务人即须马上完成,对债务人会很不公平。所以此时的履行若只是开始准备履行之时,且如果债务人拖延履行给付,债权人通过催告给债务人以警告,继续拖延履行将承担迟延的法律后果。在给付时间不明确的情况下,债权人有必要通过催告给债务人这样一次补救的机会,同时这也是债权人在维护自己的利益。

所以,催告制度并没有纵容债务人的迟延给付问题,而是在某些情况下起到一个中间缓冲器的作用,调和过于激烈的矛盾,因为催告制度不仅有保护债务人的功能,还有提醒债务人履行义务,通过迟延责任的法律后果而对债务人施压的功能。对于一般催告而言,都是没有附期限的,这要求债务人立即履行债务,因为债务人在债务到期时就应该知道自己有履行义务并至少开始准备履行了,所以在催告这个环节无权要求债权人再特别提供专门的时间完成给付。因此,在催告到达后,债务人只有立即履行给付才可以免于承担迟延责任。可见,催告制度并不是为了过于偏袒债务人一方,而是平衡双方利益之所在。况且,对德国民法典的立法者而言,催告制度也不是盲目适用所有情况的,一些特殊情况如蛋糕店在打烊时无法交付生日蛋糕一例,这之类的情况,德国民法典也是周全的考虑到把其放入催告制度适用范围外的(第286条第2款)。

其次,我国民法在履行时间不确定时,规定债权人可以随时要求履行,但要提供必要准备期间。这种规定的疑惑在于第一,必要准备时间债权人若没有提供而要求立即履行,且在债务人准备时间是否真的需要这种难以确认的情况下,债权人要求其履行给付的请求权是否有效;第二,债权人提供必要准备时间是附随其请求权提出,还是可以随后单独提出,单独提出的性质是什么;第三,必要的准备时间如何确定等。因此,我国此项规定是有诸多不足的,而德国民法典的催告制度则提供了解决办法,一般认为,催告到达债务人即发生迟延,所以催告的到达成为债务人迟延时的时间判断标准。迟延损失和迟延利息从催告达到之时起开始计算。因为采用催告制度较“必要的准备时间”而言,显得债务人迟延的时间判断变得简单明了,因此,对法院而言,只要查明债务人迟延是否满足构成条件即可,而不需再判断债务人的必要准备时间需要多长,债权人提供的时间有无足够等等。

综上,鉴于对我国相关制度的不足问题分析以及对德国民法典催告制度的研究,可以发现德国民法典的催告制度为我国相关制度的改良提供了一条较好的路径。我国的法制建设尚处于未完成的阶段,因此,在各国法律并存、共处、交流、竞争的时代,结合我国自身特点,不断学习吸收别国法律先进之处,对我国将来建立一部统一的民法典也具有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1] [7].德国民法典[M].陈卫佐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

[2] [3].杜景林、卢谌.德国新给付障碍法[M].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6.

[4].迪特尔·梅迪库斯.德国债法总论[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

[5].彭万林.民法学[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7.

[6].韩世远.履行障碍法的体系[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

[8].王战涛. 德国民法中的催告制度[J].广西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4).

上一篇:七月七日情范文 下一篇:周记国庆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