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迟申请书范文

时间:2023-11-20 00:19:35

延迟申请书

延迟申请书篇1

迟延履行利息的具体计算

笔者认为,关于迟延履行利息的底数的确定,既要考虑与其他民事规范的协调统一,又要考虑到迟延履行利息的性质。如上文所述,迟延履行利息,主要是作为法院督促被执行人履行法律文书确定的金钱给付义务的手段,名为利息,实为罚款(当然也具有补偿性),不同于一般的民商事约定或者法定利息,性质不同的二种利息不存在重复计算问题。基于此,迟延履行利息则可以跳出“不计算复利”的桎梏,一般的民商事约定或者法定利息包含于迟延履行金的底数也合乎法理。另外,生效法律文书确定的诉讼费、保全费等费用,与原债务都是诉讼争议的内容,尤其是当法律文书确定由被执行人给付时,其已经形成新的债务,与原有债务别无二致,具有同等的法律地位,所以诉讼费、费、鉴定费等其他生效法律文书确定的其他合理费用,也应该包含于迟延履行利息的底数。至于利息的具体计算期限,不仅涉及到底数的确定,也关系到迟延履行利息与约定或者法定利息的衔接,笔者将在下文予以探讨。(二)关于迟延履行利息的利率《批复》确定迟延履行利息的利率为同期贷款基准利率,看似明确,实则模糊。比如说,甲向乙借款(2007年1月1日),约定借款期限为5个月,甲到期未还,乙于借款期限届满后10个月(2008年4月1日)向法院提讼,法院作出甲偿还乙借款的判决(2008年6月1日),甲迟延了15个月才履行义务(2009年9月5日)。此时确定迟延履行期间债务利息利率的标准是多少,则有不同的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应该适用6个月以内的贷款基准利率,因为甲、乙双方约定的借款期限在6个月以内,若甲、乙双方未约定借款期限,则依据乙第一次向甲主张权利到甲实际清偿的期间确定适用的档次;第二种观点认为,应该适用一到三年的贷款基准利率,因为甲迟延履行的期间为15个月;第三种观点认为,不论借款期限、迟延履行的时间等,所有迟延履行利息应该一律适用6个月以内的贷款基准利率,因为只有这样才不至于过分加重被执行人的负担,保证惩罚的适度性。笔者认为,持第一种观点论者,是将迟延履行利率混同于约定利率或者是法定逾期利率。迟延履行利息是为了督促义务人履行义务,是对其迟延履行的惩罚,迟延履行利率与是否约定借款期限、约定的借款期限的长短以及逾期的时间长短没有必然的联系。持第三种观点论者,首先是没有任何法律依据,其次也具有一定的浪漫主义色彩,是体恤了义务人(被执行人)的同时也放纵了义务人(被执行人),在目前“执行难”的背景下,此论可能加重被执行人的不诚信,不尊重法院的生效法律文书,使迟延利率利息制度的初衷落空。笔者同意第二种观点,即迟延履行利息的利率,以迟延履行期间为依据,也就是《批复》中的“同期”。人民银行将贷款基准利率分为五档,即六个月以内(含六个月)、六个月至一年(含一年)、一至三年(含三年)、三至五年(含五年)、五年以上,期限越长,利率越高。这样迟延利率与迟延履行期间就呈正相关,义务人(被执行人)迟延履行期间越长,利率越高,所付出的代价也就越大。如前述中,甲的迟延履行时间为15个月,则以一至三年(含三年)档为迟延履行期间的利率。(三)关于迟延履行期间迟延履行期间,顾名思义,是被执行人自生效法律文书确定的履行期限届满至迟延履行利息计算之日止的期间。这就涉及迟延履行利息期间的起算日和截止日。实践中,迟延履行利息的计算期限不统一。就起算日,主要有如下观点或做法:(1)判决生效之日;⑵判决确定的履行期间届满之日;⑶申请执行之日;⑷执行通知书送达之日;⑸执行通知书确定的履行期限届满之日。笔者认为,第(2)种观点趋于合理且符合法律规定,当然在法律文书没有确定履行期限时,则应从判决生效之日开始计算。最高人民法院《民诉意见》第293条规定:被执行人迟延履行的,迟延履行期间的利息或迟延履行金自判决、裁定和其它法律文书指定的履行期间届满的次日起计算。例如判决要求被告于判决生效之日起七日内偿还借款20000元,若被告在判决生效后未履行义务,则迟延履行利息就应当从判决生效日后的第八日开始计算,而不应从判决生效之日,因为义务人在在履行期限内履行义务,是完全依据判决在履行义务,不存在对其进行惩罚的问题。也不应该以申请执行人申请执行之日起算,更不应当从执行通知书指定的履行期限届满之日开始计算。因为自法律文书生效之日起,被执行人就负有履行法律文书确定的债务的义务。人民法院发出的执行通知只是在被执行人没有履行法律文书的情况下对其履行的一种催促,并不是在此时被执行人才开始负有履行义务。关于迟延履行期间的截止日,法律未加规定,实务中有两种操作方式。一是采法院控制日,即以执行法院实际控制被执行财产的日期为截止日;二是采当事人兑现日,即以执行申请人领取执行款的日期为截止日。笔者认为,采法院控制日标准更为合理。若采用兑现说,则会产生这样一种情况:某案件,在诉讼阶段,当事人就申请了诉讼保全,且保全数额足额,法律文书生效之后,当事人故意不申请强制执行,待到接近二年(申请执行期间为二年)时才申请法院强制执行。这时意味着恶意地计算了迟延履行利息,放大了债权的数额,加重了被执行人的负担,即使是惩罚也有失公允。采法院控制说则不会出现上述的情况,且法院控制之日与申请人实际兑现之日所经过的期间,是不可归责于被执行人的,不能将正常的法律程序运行时间也计入被执行人的违法成本,否则法律的公正不彰。

迟延履行利息的执行程序

(一)首先,对于已经在文书中明确告知了迟延履行利息的法律文书(一般为判决书)的执行,应该以当事人书面申请为准,当事人未书面申请的,法院遵循不告不理的原则,不予执行。其次,对于在文书中并未明确告知迟延履行利息的法律文书(一般为调解书)的执行,立案时应向当事人释明其有申请强制执行迟延履行利息的权利,当事人仍不在申请书中明确表示申请的,不予执行。这样,在考虑提起主体时既考虑到了执行程序是民事诉讼程序的一部分,应该遵循民事诉讼中不告不理的基本原则,也考虑到了中国大部分民众对法律知晓程度的实际,既保证了私法自由的基本精神,亦有利于防止当事人与法院的对立以及涉诉的发生。(二)关于能否单独或再次申请执行的问题如上文所言,在已经明确告知了迟延履行利息的法律文书执行中,申请人未书面申请迟延履行利息,或者在未明确告知迟延履行利息的法律文书执行中,经法院释明,申请人仍未申请迟延履行利息的,执行完毕后又就迟延履行利息单独或合并向法院申请执行的,此时就存在着怎么看待当事人在第一次申请执行时不申请迟延履行利息的性质问题。笔者认为,申请人在法律文书明确告知了迟延履行利息或者法院已经释明的情况,当事人仍未申请强制执行,对于自己的权利怠于行驶,应推定是对迟延履行利息的放弃,当其他债权执行完毕,应该视为全部债权执行完毕。否则,当事人嗣后单独或者合并就迟延履行利息再行申请强制执行,是对有限的司法资源的浪费。对于其嗣后申请,法院应不予受理。(三)关于清偿顺序的问题当执行款不足以偿付全部债务的,就存在着清偿顺序的问题。一般民事债权中,当事人未约定清偿顺序的,应视为先清偿利息后清偿本金,但如前文所述,迟延履行利息,名为利息,实则具有一定公法性质,是对当事人迟延履行金钱债务的一种惩罚。所以适用一般本息的清偿顺序规则。最高人民法院《批复》对于清偿顺序有明确的规定,其原理也正在此处。《批复》规定,当事人要求执行迟延履行利息的,法院应当根据并还原则按比例清偿法律文书确定的金钱债务与迟延履行期间的债务利息,除非当事人在执行和解中对清偿顺序另有约定。具体计算方法如下:执行款等于清偿的法律文书确定的金钱债务与清偿的迟延履行期间的债务利息之和。五、结语我国《民诉法》关于迟延履行利息的规定,是民事强制执行中对于迟延履行给付金钱义务确立的一项重要制度,是法院的一种债权履行督促措施和债权人获利的一项权利。对于其的正确理解与执行是发挥项制度实际效用的前提与基础,是审判和执行实践中统一认识和处理尺度所必需的。

作者:付陈友 单位:大丰市人民法院

延迟申请书篇2

申请人:姓名、性别、年龄、住址、联系电话

被申请人:姓名、性别、年龄、住址、联系电话

申请人与被申请人因离婚一案,经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法院XX年9月6日以民初字第200号判决书(调解书)作出判决(调解),现判决书(调解书)已发生法律效力,但被申请人拒不(全部)履行判决书(调解书)中规定应尽的义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有关规定,特向你院申请予以执行

申请执行事项:

事实和理由:

此 致

xxxx人民法院

申请人:

申请日期:年 月 日

我国人民法院案件强制执行的通常方法和手段有如下几种:

一、查询、冻结、划拨被申请执行人的存款。

二、扣留、提取被申请执行人的收入。

三、查封、扣押、拍卖、变卖被申请执行人的财产。

四、搜查被申请执行人隐匿的财产。

五、强制被申请执行人交付法律文书指定交付的财物或者单据。

六、强制被申请执行人迁出房屋或者退出土地。

七、强制执行法律文书指定的行为。

八、强制加倍支付迟延履行期间的债务利息和支付迟延履行金。

延迟申请书篇3

    一、查询、冻结、划拨被申请执行人的存款。

    查询是指人民法院向银行、信用合作社等单位调查询问或审查追问有关被申请人存款情况的活动。

    冻结是指人民法院在进行诉讼保全或强制执行时,对被申请执行人在银行、信用合作社等金融单位的存款所采取的不准其提取或转移的一种强制措施。

    人民法院采取冻结措施时,不得冻结被申请执行人银行账户内国家指明用途的专项资金。但被申请执行人用这些名义隐蔽资金逃避履行义务的,人民法院可以冻结。

    冻结被申请执行人的存款的最长期限为六个月,需要继续冻结的,应在冻结到期前向银行、信用合作社等办理冻结手续,否则,逾期不办理,视为自动解除冻结。

    划拨是指人民法院通过银行或者信用合作社等单位,将作为被申请执行人的法人或其他组织的存款,按人民法院协助执行通知书规定的数额划入申请执行人的账户内的执行措施。划拨存款可以在冻结的基础上进行,也可以不经冻结而直接划拨。

    人民法院采取查询、冻结、划拨措施时,可直接向银行营业所、储蓄所及信用合作社提出,无需经其上级主管单位同意。外地人民法院可以直接到被申请执行人住所地、被执行财产所在地的银行、信用合作社查询、冻结和划拨存款,不需经当地人民法院同意或者转办手续。当地银行、信用合作社必须协助办理,不得以扣收到期贷款或贷款利息等任何理由拒绝和搪塞。拒绝协助的,人民法院可以依照《民事诉讼法》的规定予以罚款,建议监察机关或者有关机关给予纪律处分。

    二、扣留、提取被申请执行人的收入。

    《民事诉讼法》第222条规定:“被执行人未按执行通知履行法律文书确定的义务,人民法院有权扣留、提取被执行人应当履行义务部分的收入。但应当保留执行人及其所扶养家属的生活必需费用。人民法院扣留、提取收入时,应当作出裁定,并发出协助执行通知书,被执行人所在单位、银行、信用合作社和其他有储蓄业务的单位必须办理。”在执行实践中,扣留、提取被申请执行人的收入是人民法院经常使用的一种执行措施。扣留和提取是紧密相联的两个执行措施,扣留是临时性措施,是将被申请执行人的收入暂扣下,仍留在原来的单位,不准其动用和转移,促使其在限定的期限内履行义务。如超过期限仍不履行的,即可提取该项收入交付申请执行人。

    三、查封、扣押、拍卖、变卖被申请执行人的财产。

    被申请执行人未按执行通知履行义务,人民法院有权查封、扣押、拍卖、变卖被申请执行人应当履行义务部分的财产。

    查封是一种临时性措施,是指人民法院对被申请执行人的有关财产贴上封条,就地封存,不准任何人转移和处理的执行措施。

    拍卖是人民法院以公开的形式、竞争的方式,按最高的价格当场成交,出售被申请执行人的财产。

    变卖是指强制出卖被申请执行人的财产,以所得价款清偿债务的措施。人民法院在 执行中需要变卖被申请执行人财产的,可以交由有关单位变卖,也可以由人民法院直接变卖。由人民法院直接变卖的,变卖前,应就价格问题征求物价等有关部门的意见,变卖的价格应当合理。

    人民法院扣留、提取的存款和收入,拍卖、变卖被申请执行人财产所得的金钱,应及时交付申请执行人,并结束执行程序。

    四、搜查被申请执行人隐匿的财产。

    在执行过程中,还会出现被申请执行人不仅逾期不履行法律文书确定的义务,而且还将财产转移起来,拒不向人民法院交待自己真实的财产状况。针对这些情况,《民事诉讼法》第227条第1款规定:“被执行人不履行法律文书确定的义务,并隐匿财产的,人民法院有权发出搜查令,对被执行人及其住所或者财产隐匿地进行搜查。”

    在搜查中,如发现有应依法查封或者扣押的财产时,执行人员应当依照《民事诉讼法》的规定查封、扣押。如果来不及制作查封、扣押裁定的,可先行查封、扣押,然后在48小时内补办。

    五、强制被申请执行人交付法律文书指定交付的财物或者单据。

    人民法院的判决书、裁定书、调解书以及应由法院执行的其他法律文书指定一方当事人交付财物或者票证的,执行人员应在做好被申请执行人思想工作的基础上,传唤双方当事人到庭或到指定场所,由被申请执行人将法律文书交付的财物或票证应当直接交付申请执行人签收。被申请执行人不愿当面交付的,也可以将应付的财物或票证先交给执行人员,由执行人员转交。对当事人以外的公民个人持有该项财物或票证的,人民法院应通知其交出。经教育仍不交出的,人民法院就依法强制执行并可按照《民事诉讼法》第103条的规定予以罚款,还可以向监察机关或者有关单位建议,给予其纪律处分。有关单位持有该项财物或票证的,人民法院应向其发出协助执行通知书,由有关单位转交。有关单位和个人持有法律文书指定交付的财物或者票证,因其过失被毁损或灭失的,人民法院可责令持有人赔偿。拒不赔偿的,人民法院可按被申请执行财物的实际价值或者票据的实有价值裁定强制执行。

    六、强制被申请执行人迁出房屋或者退出土地。

    强制迁出房屋或退出土地,是指人民法院执行机构强制搬迁被申请执行人在房屋内或特定土地上的财物,腾出房屋或土地,交给申请执行人的一种执行措施。

    七、强制执行法律文书指定的行为。

    这是一种特殊的强制措施,由人民法院执行人员按照法律文书的规定,强制被申请执行人完成指定的行为。

    八、强制加倍支付迟延履行期间的债务利息和支付迟延履行金。

    加倍支付迟延履行期间的债务利息是指被申请执行人的义务是交付金钱,在依法强制其履行义务交付金钱的同时,对他拖延履行义务期间的债务利息,要在原有债务利息上增加一倍,按银行同期贷款最高利率计付,从判决、裁定和其他法律文书指定交付日届满的次日起计算,直至其履行义务之日止。另一种情况是指被申请执行人未按判决、裁定和其他法律文书指定的期间履行非金钱给付义务的,因为拖延履行已给申请执行人造成损失,故应当支付迟延履行金。迟延履行金的数额可以由人民法院根据案件的具体情况另行决定。

    人民法院依照《民事诉讼法》第220条发出的执行通知,除责令被申请执行人履行法律文书确定的义务外,并应通知交纳迟延履行期间的债务利息或者迟延履行金。在这两种措施中,既有给申请执行人补偿损失的部分,也有对被申请执行人制裁的部分。

    九、强制办理有关财产权证照转移手续。

    《民事诉讼法》第230条规定:“在执行中,需要办理有关财产权证照转移手续的,人民法院可以向有关单位发出协助执行通知书,有关单位必须办理。”

延迟申请书篇4

在价值高达数十亿美元的全球医药行业中,专利保护期限的长短会对专利药制造商和与之竞争的仿制药制造商之间的利益分配造成直接影响。将专利期限延长至上限可使专利药制造商的收入最大化。相反,专利保护期限缩短则会让仿制药更快进入市场,导致专利药制造商的收入流失。

因此,了解美国专利保护期限调整规则对于进军美国市场的中国制药企业或者为专利药或仿制药生产商提供原料药的中国公司都很有必要。由于专利保护的排他性及由此带来的高收益,对医药行业之外的其他行业理解美国专利期限调整同样具有重大意义。本文将通过比较和分析近期出现的B类延迟专利期限调整的司法分歧,让各界人士更好了解美国专利期限调整的规则和动向。

事实背景

最近几个月中,弗吉尼亚东区的两位法官在根据美国专利法第35 U.S.C.§154(b)(1)(B)条款计算“B类延迟”专利期限调整时,对本质上相同的法律事实做出了完全相反的判决。在Exelisix I案中,Ellis法官判定USPTO计算的B类延迟专利期限调整(PTA)少于应有时长,认为B类延迟PTA“不应减去在三年期满后提交RCE所用时间”。

但此后不久,Ellis的同事Brinkema法官在Exelixis II案中却支持了USPTO的B类延迟PTA的计算结果。Brinkema法官认为USPTO“计算PTA时未将RCE的提交日与核准通知日之间的时长给予专利申请人是合理的”。在Exelixis I案与Exelixis II案期间,哥伦比亚特区的Huvelle法官在Novartis案中也考量了相同的B类延迟问题,并采纳了与Exelixis I案相同的推理,认为USPTO的法律解释“违背了法律用语应清楚简明的原则,因此必须废止”。

由于这一问题在上诉流程中仍然存在,因此专利界希望联邦巡回法院能做出判决,解决目前地方法院的分歧。本文将比较并探讨各判决书中的不同观点,有助于专利申请人和专利权人对PTA规则的理解和使用。

35 U.S.C.§154(b)(1)(B)的标题为“保证申请待审期不超过3年”。如果在初始提交日期三年后颁发专利,那么法令针对由USPTO导致的延迟授权给予按天计算的特定专利期限延长(通常被称为“B类延迟”)。管辖B类延迟的法令的相关规定为:“如果由于美国专利和商标局未能在申请实际提交日后3年内颁发专利而导致原始专利延迟颁发……,其中不包括 (i)因申请人请求继续审查而花费的时间。……应当根据三年期满日至专利颁发日之间的天数给予专利保护期限相应延长。”

Exelixis I案、Exelixis II案和Novartis案的焦点在于对35 U.S.C.§154(b)(1)(B)条款所述“其中不包括”的解释。

Exelixis I案和Exelixis II案涉及同一专利权人的两项不同专利。在这两起案例中,专利申请人在申请处于待审状态3年后均提交了继续审查请求(RCE)。最后,两项专利都得到了授权。

在Exelixis I案中,Ellis法官的判决结果有利于专利权人,法官给予的专利期限延长天数比USPTO计算的时长多出100多天。与之相反的是,在Exelixis II案中,Brinkema法官的判决结果则支持了USPTO对专利期限调整的计算方法,而这一调整时长比专利权人计算的时长少150多天。

哥伦比亚特区地方法院的Huvelle法官在Novartis案中遇到了类似的专利期限B类延迟调整问题,该法官在此案中支持Ellis法官以及专利权人。由于当事人已对Exelixis I案和Novartis案提出上诉,预计联邦巡回法院将于不久解决这一问题。

分析

Exelixis拥有第7,989,622号美国专利(’622专利),该专利是Exelixis I案的案由。’622专利涉及用于治疗癌症的蛋白激酶抑制剂。Exelixis的PCT申请于2008年1月15日进入美国国家阶段。3年多之后,USPTO于2011年3月9日发出了最终拒绝通知(final rejection)。之后,Exelixis于2011年4月11日提交了RCE。3周后,USPTO许可了这一申请,Exelixis于2011年4月28日缴纳了领证费。’622专利于2011年8月2日颁发。Ellis法官根据自己的观点提供了以上时间表:

根据Exelixis的计算,因为发生了B类延迟,其有权获得199天的专利期限延长。但根据USPTO的意见,这一延长应当只有85天。Exelixis在弗吉尼亚东区对USPTO的计算结果提出了质疑。

争议的焦点在于,如果在3年保证期满之后提交RCE,专利期限是否要减去因RCE而花费的时间。Exelixis主张,B类延迟的计算范围应当为从3年期满日至专利颁发日。与此相反,USPTO主张B类延迟的延长应当从中减去RCE所用天数。

Ellis法官认为,35 U.S.C.§154(b)(1)(B)的“其中不包括”是用来修饰3年保证期,“法令仅仅是说不能将RCE的时间计入3年保证期内以免对USPTO造成不利影响。由于3年截止时间已过,RCE对PTA没有影响”,因此Ellis法官同意Exelixis的观点,认为’622专利正确的延长天数应当比USPTO计算的时长多100多天。

从法律意义而言,Exelixis II案中的事实与Exelixis I案中的事实本质相同。在此案中,所涉及的专利是Exelixis的第8,067,436号美国专利(’436专利)。’436专利也涉及使用蛋白激酶抑制剂治疗癌症的方法。在距离提交原始专利的日期超过3年之后,Exelixis提交了RCE,USPTO在8天之后许可了相应的权利要求。Exelixis再一次在弗吉尼亚东区对USPTO的专利期限调整计算结果提出了质疑。

在Exelixis II案中,双方所提出的论据与他们在Exelixis I案中提出的论据相同。但Brinkema法官不赞同其同事Ellis法官的意见,她的判决结果对Exelixis不利。Brinkema法官指出,“如果在3年期限期满之前提交RCE,那么提交RCE会占用3年保证期”。这一点是无可争辩的,因为它“避免了因区别对待3年保证期满之前提交RCE与3年期满之后提交RCE而导致的荒谬结果”。Brinkema法官赞同USPTO的意见,认为’436专利的适当期限调整时长比专利权所有人计算的时长少160天。

专利界正在等待联邦巡回法院尽快为这一领域带来清晰、明确的判例,与此同时,专利申请人和专利权人还应注意近期法令中出现的变化。根据修改之后的35 U.S.C. §154(b)(4)(A)(自2013年1月14日起生效),如果专利权人希望在民事诉讼中对USPTO的PTA计算结果提出质疑,则其必须先请求USPT在颁发专利后2个月之内重新考量其PTA决议。如果此类行政质疑不成功,则专利权人必须于USPTO就专利权人的重新计算请求做出裁决后180天内在弗吉尼亚东区提交民事诉讼。

结论

预计联邦巡回法院将在明年年内对此问题做出裁决。与此同时,专利申请人应当谨慎考虑其专利诉讼策略,因为在3年待审期结束之后提交RCE可能会影响专利期限。此外,近期即将获得许可的专利申请人应当做好准备,在专利颁发时迅速采取行动,保障其对USPTO的专利期限调整提出质疑的权利。而那些专利近期得以颁发的专利申请人应立即进行评估,以确定对USPTO的“B类延迟”计算提出质疑是否能够延长其专利保护期限。

专利期限问题不仅会影响专利权人,同时也会影响他们的竞争对手和供应商。尤其是在医药行业这样一个专利保护期限可能成为畅销专利药生产商和与之竞争的仿制药生产商之间市场份额的关键影响因素的行业,中国制药企业和API供应商应当密切关注这一问题的最新进展,以便及时准备好对应的业务策略。

延迟申请书篇5

烟台万华 刘洪涛

一、信用证定义:略

二、信用证性质:信用证虽然依据合同开立,但在法律效力上与合同相互独立,只要卖方向银行提交的单据符合申请人申请开证时所要求的单据,银行即应付款,而不审核卖方是否实际按合同约定履行了义务,也不审核合同内容。

原因:为了降低银行风险,设想买卖双方因合同发生争执,银行无法判断哪方的主张是合法的,所以只审核单据,只要单据符合要求即付款。

三、信用证的流通程序

1.合同约定以信用证方式付款,同时约定必须向银行提交的单据,一般是提单、发票、合格证明等。

2.买方申请银行开立信用证,同时填写对方付款时必须提交的单据(按合同约定,一般是提单、发票等)

3.卖方将货物装船,取得由船主签发的提单(买方只有拥有提单才能提取货物,而原则上只有付款才能取得提单)

4.卖方将提单及其它单据交给当地银行,再由当地银行邮递给卖方所在地银行

卖方所在地银行(开证行)审核单据是否与买方开证时所要求的相符

5.如果相符,将付款(实践中先交给买方提出意见)

如果不符,可以拒付(很少这样做),实践中把提单交给买方决定,买方可以要求拒付,但买方如果提货就要付款(其实买方提货后,单证仍不符,银行仍可以拒付,银行要求买方提货就必须付款的真实原因是:按照UCP500的规定,银行付款之前买方原本得不到提单,不能提货,银行既然把提单交给了买方,相应的提货风险也就转移给了买方)

四、信用证的法律调整

调整信用证的“法律”是《跟单信用证统一惯例》,即UCP500,属于国际惯例,我国未加入该惯例,但是中行率先在其所开立的信用证中标注“依据UCP500开立”,随后所有银行进行效仿,所以实践中我国银行仍受UCP500的约束,发生纠纷,UCP500在我国的仲裁机构及法院均有约束力。由于国际惯例的法律效力不如国内法强,所以部分法院为了地方利益擅自进行违背该惯例的判决,银行的违规操作行为得不到警戒,所以实务中不少银行违规操作,人们对信用证的理解也就众说纷纭。实践中常有这样的案例,卖方交付的单据合格,但货物坏损,按照UCP500的程序,只要单据相符,买方就付款赎单,然后提取货物之后才发现货物损坏。但我国实践中,银行先把提单交给买方,买方提货后发现货物损坏,于是要求银行拒付。这种实践操作方式虽然表面上合理,但严格违反了UCP500的规定,部分地方法院做出有利于买方的判决,严重损坏了中国银行系统在世界的声益。意大利的银行系统在世界的声益不好,就是国为意大利法律允许法院做出判决,以货物有缺限为由,阻止在单证相符时付款。我国的牛皮出口企业销往意大利的皮革,因此受到严重损失。

五、信用证中附加条款的效力

信用证中附加条款定义:略(见实物附件1:信用证开证申请单)

附加条款常约定如下内容:如卖方所租船的船籍国必须是某个国家、卖方迟延交付的罚款等。信用证所约定的附加条件,必须使银行能够从单据中辨认出来,否则对其无效。例如,附加条款中约定承运船必须是中国船,银行从提单上可以得知。约定迟延交货的罚款,银行从提单上所记载的日期与信用证所要求的日期的差额上可以得知对方迟延交货。因此,信用证的附加条款不是可以任意约定的,其所约定的内容必须使银行仅从单据上便可得知,从合同上得知的无效。例如对方迟延交货,如果买方修改了信用证要求的交货期限,银行就会认为提单符合信用证的要求,即使银行手中有合同,银行也不会按合同审查对方是否迟延交货,而是按修改后的信用证所要求的期限来审查提单所记载的交货期是否迟延,是否可以扣除违约金。

六、案例探讨

1.烟台甲公司向美国乙公司订购阀门一批,合同约定迟延交付超过60天的,烟台甲公司有权扣除美国乙公司的违约金。结果美国乙公司迟延交货73天,烟台甲公司是否有权要求银行扣除违约金。

无权,必须在信用中填写附加条款,并且该迟延交货必须能够从单据上体现出来,使银行仅从单据中便可得知,实践中卖方迟延交货,船东签发给他的提单就要相应地迟延若干天,银行将提单的记载与信用证要求的交货期相比较,便可得知迟延的天数,从而扣除违约金。本案中未将违约金作为附加条款,故银行无权扣除。

2.仍是上案,现在假设银行开立信用证时约定了该附加条款,买方迟延交货,单据不符,银行可能拒付并导致买方无法提取货物,于是买卖双方商定修改信用证的交货期限,买方同意承担迟延交货的违约金,但双方未修改信用证金额。信用证修改后,买方在申请付款时,要求银行扣除违约金,可否?

银行仍无权扣除违约金,因为买卖双方与银行商定修改信用证的交货期限以后,迟签的提单与修改后的信用证相符,此时虽然银行知道对方违约,但由于提单与修改后的信用证相符,银行必须付款。比较好的处理方式有以下两种:1对方同意承担违约金时,要求同时修改信用证金额。2单证不符的情况下,由于中国的银行实践中仍把提单交给买方,买方可以先提货,然后在付款时引用附加条款,要求扣除违约金。此时信用证并未修改,银行将迟签的提单与信用证要求的提单签发期限相比较,可以计算对方迟延天数,进而扣除相应的违约金数额。

3.中国甲公司向比利时乙公司订购货物,合同中约定货物的标准达到M级,并要求对方在出厂时提供甲M级标准合格证书,甲公司在申请开立信用时未要求对方提供M级合格证书作为议付单据。发货后,甲公司在未付款的情况下先提到货物,发现质量不符合合同规定的M标准,并请当地检疫部门出具证明,提交给银行,要求银行拒付。银行可否拒付?

延迟申请书篇6

关键词:执行;和解;救济途径

执行和解是指在执行过程中,申请人和被执行人对已生效的法律文书所确定的履行义务主体、履行标的物、履行数额、履行期限、履行方式等进行协商而改变原生效法律文书内容并达成执行和解协议,由被执行人完全履行而结束执行程序的一项制度。若执行和解协议履行完毕,则视为结案;若执行和解协议不履行或不完全履行,人民法院则依另一方当事人的申请恢复原生效法律文书的执行。

中国素来倡导“以和为贵”的理念,强调和解的重要性。“能调则调,当判则判,调判结合,案结事了”的司法政策也被广泛运用于司法实践,并起到良好的社会效果。执行和解使得当事人的处分权在执行程序中得到充分尊重,意思自治原则和合法原则贯穿其中。其实质就是申请人和被执行人通过协商变更原生效法律文书的内容,自行解决他们的纠纷,从而使法院免于依职权采取各种强制执行措施即实现执行终结,实现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

一、执行和解的性质和效力

(一)执行和解的性质

目前,理论上对执行和解性质的理解存有争议,大概主要有三种不同的观点。

1、私法行为说

这种观点认为执行和解是针对执行依据中实体权利义务关系作出变更的行为,这种变更取决于双方当事人的个人意志,是私法上的法律行为,属于私法上的和解契约。私法行为达成的执行和解协议不仅因其未经法定裁判程序而不具有强制执行力,而且不会影响原生效法律文书的执行力,不会引讼程序的终结或中止。一方面是由于执行程序是实现生效法律文书所确认的债权人债权的制度,另一方面是由于执行和解协议与原生效法律文书之间并不是完全对立的,执行和解协议并没有代替原生效法律文书。

2、一行为两性质说

这种观点认为执行和解双方当事人既有对自己实体权利的处分权,也有程序权利的处分权。一方面是执行和解协议改变了原生效法律文书的内容,另一方面申请人放弃或暂时放弃依据原生效法律文书强制执行被执行人的权利。因此,执行和解是具有双重属性的行为。简而言之,执行和解既是合同行为,又是诉讼行为。

笔者赞同第二种观点。《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二百零七条规定:“在执行中,双方当事人自行和解达成协议的,执行员应将协议内容记入笔录,由双方当事人签名或盖章。一方当事人不履行和解协议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据对方当事人的申请,恢复对原生效法律文书的执行。”从该条规定可以看出我国对执行和解性质的态度基本上采取“一行为两性质说”的观点。理由如下:

其一、执行和解协议是未经司法机关裁判私法行为,不具有强 制执行力。一方当事人不履行和解协议只能申请人民法院恢复对原生效法律文书的执行,可见执行和解协议并没有代替原生效法律文书。

其二、执行和解协议对执行程序产生一定的影响,执行和解协议虽不能终结执行程序,但可以中止执行程序。

(二)执行和解的效力

执行和解具有两方面的法律效力。

1、执行和解的实体效力

和解协议在实体上的效力只能在协议全部或部分履行完毕后才能体现。和解协议履行完毕或部分履行完毕,当事人之间协议变更原生效法律文书确定的内容,重新明确双方权利义务关系的处分行为,因获得法律上的承认而具有法律效力。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若干问题的意见》第二百六十六条规定:“一方当事人不履行或者不完全履行在执行中双方自愿达成的和解协议,对方当事人申请执行原生效法律文书的,人民法院应当恢复执行,但和解协议已履行完毕的部分应当扣除。和解协议已经履行完毕的,人民法院不予恢复执行。”从该条规定可以看出,法律赋予全部或部分履行完毕的和解协议内容以法律效力,而不允许当事人对已经履行完毕的和解协议内容反悔。

2、执行和解的程序效力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执行工作若干问题的规定(试行)》第八十七条规定:“当事人之间达成的和解协议合法有效并已履行完毕的,人民法院作执行结案处理。据此,执行和解协议履行完毕的,其程序上的效力是结束执行程序。”那么,和解协议签订后至履行完毕前,其程序上的效力如何?对此,法律和司法解释无明文规定。司法实践中一般是中止执行。

二、执行和解制度存在的问题

我国民诉法及司法解释对执行和解制度的规定总共只有三条,有许多问题没有涉及,导致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

1、人民法院不能参与执行和解协商过程。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二百零七条的规定,法院在执行和解协商过程中的工作只是“将协议内容记入笔录,由双方当事人签名或盖章”。根据该规定,法院是不参与具体的协商过程的。而在实践中,在进入强制执行程序后,当事人特别是申请人主动向被执行人寻求和解的愿望并不高。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没有法院的介入,执行和解根本无法形成。而事实上,多数执行和解的成功案例都是和执行员的说服教育工作分不开的。

2、执行和解协议的次数或期间无任何限制。和解协议达成后,一方当事人明确表示拒不履行该协议或在和解协议约定的履行期限后,一方当事人仍未履约的,在执行期限前当事人是否可以再次达成执行和解协议?对于这个问题,现行法律及司法解释并没有规定。从理论上讲,当事人可以不断地达成执行和解协议,然后又不停地反悔,而法律是不能对此加以干预的。但这必然会给造成以下几个弊端:

(1)一些当事人往往假借和解,恶意拖讼,给自己争取转移财产的时间,给对方当事人增加讼累,以达到其不法目的。

(2)加重人民法院的工作负担。假如当事人之间不断地达成执行和解协议又不停地反悔,必然也就延长了案件的结案时间,导致案件的积累,由此造成司法资源的浪费。

3、执行和解协议未履行的救济手段不合理。根据我国《民事诉讼法》二百零七条的规定,恢复原生效法律文书的执行是执行和解协议未履行的唯一救济手段。理由如下:

(1)违反诚实信用原则。根据民事行为的诚实信用原则,协议双方应当善意履行协议约定,不履行执行和解协议的一方当事人应当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而根据法律规定,不履行执行和解协议的法律后果仅仅是恢复原生效法律文书的执行,这既不是责任更不是惩罚。这显然是对诚实信用原则的践踏。

(2)不利于保护申请人。众所周知,执行和解协议时申请人与被执行人之间达成的变更原法律文书所确定的权利义务关系的合意。内容灵活多样,可能是债务标的、金额、履行期限、履行主体等发生变更。申请人接受执行和解协议,固然可能考虑到被执行人的执行情况而减缓债务履行,但也可能是由于其他原因,譬如,执行和解协议中有担保人并承担担保责任;执行和解协议以股权抵债,该股权可能会增值。如果执行和解协议未履行,申请人只能申请人民法院恢复原生效法律文书的执行,就会使得申请人根据执行和解协议所争取的利益无法实现。

四、执行和解制度的立法完善

(一)关于人民法院应否参与执行和解过程的问题

首先,人民法院应当参与执行和解协商的过程。执行员要根据意思自治原则与有限和解原则,积极配合当事人达成执行和解协议,而不能强制申请人与被执行人执行达成执行和解协议,避免对当事人意思自治的侵害。因此,立法机关要尽快完善法律法规,将人民法院参与执行和解的工作具体化、法律化,并明确其职责。例如,人民法院参与执行和解工作仅限于以下两种情况:

其一、人民法院可以提出各种执行方案供当事人参考。申请人与被执行人可以选择一种执行方案并自愿接受,使他们达到一种“双赢”的目的。此时,人民法院基于协调双方利益的立场,代为拟定执行和解方案,起到促成执行和解的作用。

其二、一方当事人可以提出执行和解方案,经人民法院交由另一方当事人并自愿接受。此时,人民法院仅仅是充当执行和解协议双方当事人之间的媒介。

其次,人民法院不仅要参与执行和解的过程,而且还要对双方当事人达成的执行和解协议作必要的审查,即建立执行和解协议审查机制。执行员在尊重当事人意愿的基础上,要引导他们拟定双方当事人都满意的执行和解方案。虽然申请人往往都要做出一定的让步,但他可能得到期待利益。同时,执行员要为当事人提供法律咨询,从而避免执行和解协议中出现法律禁止性规定。更重要的是人民法院应该通过各种渠道查清被执行人的资产、履行能力、诚信等状况,了解其与申请人签订执行和解协议的真实意图,以提高执行和解协议的实际履行率,从而更好地维护申请人的合法权益。

(二)关于双方当事人是否能多次达成执行和解协议的问题

现行法律及司法解释并没有对此问题作出规定。根据民法意思自治的原则,当事人之间是可以反复达成执行和解协议的。由于没有相应有效的制裁措施,被执行人则可以任意违反执行和解协议。这势必侵害了申请人的合法权益,而且还延长了法院的结案时间,增加了法院的负担。因此,笔者认为不仅要限制当事人达成执行和解协议的次数,而且还要制定对不履行执行和解协议的制裁措施。具体可以采取以下两种方式:

其一、当事人在执行和解协议中自行约定违反和解协议的违约责任。根据现行法律及司法解释规定,一方当事人违反执行和解协议,另一方当事人唯一的救济手段就是申请人民法院恢复对原生效法律文书的执行。因此,法律应规定当事人在违反执行和解协议时,需承担相应的违约责任。

其二、被执行人不履行执行和解协议时,需支付迟延履行债务利息或迟延履行金。根据现行法律及司法解释规定,被执行人不履行原生效法律文书,应支付迟延履行债务利息或迟延履行金。但迟延履行债务利息或迟延履行金是否适用于执行和解协议约定的履行期间,法律并没有规定。因此,法律应规定迟延履行债务利息或迟延履行金同样适用于执行和解协议约定的履行期间。

(三)关于执行和解协议未履行的救济手段问题

根据现行法律及司法解释的规定,一方当事人不履行和解协议的,另一方当事人唯一的救济手段就是申请人民法院恢复对原生效法律文书的执行。笔者认为,单一的救济手段不利于保护当事人。双方当事人能够达成执行和解协议,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一种“双赢”的方式。

因此,笔者建议可以以裁定书的形式赋予执行和解协议的强制力。即当事人达成执行和解协议后,人民法院也对该协议进行了审查,可以作出裁定,赋予该协议强制执行力。同时,也可以允许当事人申请人民法院恢复对原生效法律文书的执行。总之,可以赋予当事人选择权,即哪种救济手段对其更有利则可以选择哪种救济手段。这样能够更好地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五、结语

西方谚语云:“和解是最适当之强制执行”。因此,我们要加大执行和解力度,提高执行和解率,破解执行难问题,促进社会和谐,实现社会公平正义!

参考文献:

[1]范小华著:《执行和解协议的效力分析及完善立法建议》,载《河北法学》2008年6月第6期第26卷第127页。

[2]张海强、王芳著:《我国执行和解制度的缺陷完善和实务探析》,载《法制与社会》2009年6月上期第164页。

延迟申请书篇7

只有对外观设计加以保护,是设计者、开发者的权利得到有效保护,才能激发其创造力,从而促进优秀产品的开发和我国工业水平的提高。我国为保护外观设计,建立可一整套专利保护制度。我认为,这些制度存在一些亟待解决:

一、审查标准上的问题

我国外观设计专利申请量及授权量均居世界第一,但外观设计专利质量水平较低,不少低劣的外观设计鱼目混珠于外观设计专利之列。[①]在许多厂家和申请者的心目中,并没有创造自己独特产品、独特造型的概念,模仿现象很严重。有的外观设计专利产品创造性很低,只是由十分常见的图案和形状进行简单的组合而成,这样使专利保护范围过大,妨碍了相关领域的技术。申请授权的外观设计专利中,属于一般产品的外包装和标贴的占了相当大的数量。在许多国家,这类标贴和包装不能作为外观设计进行保护,只有构成独立产品的包装物,才能作为一种产品的外观设计保护。

引入创造性标准

之所以造成上述问题,皆由我国外观设计专利授权标准所生。《专利法》第23条规定:“授予专利权的外观设计,应当同申请日以前在国内外出版物上公开发表过或者在国内公开使用过的外观设计不相同和不相近似,并不得与他人在先取得的合法权利相冲突。”由此可见,现行专利法对授予外观设计专利仅具新颖性标准,而无创造性要求。这是一个明显较低的授权标准,从而直接导致了我国外观设计专利的较低质量水平,其不仅不利于鼓励和保护创新设计,而且在市场竞争中产生了负面。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2003年“竞争与专利政策报告”即认为,低劣的专利质量、标准和程序又可能不经意的产生反竞争的作用,造成无保证的支配力,及不合理成本的增加。[②]

我以为,在外观设计专利授权中引入创造性标准是提高专利质量根本途径。我国第三次修改专利法应考虑引入创造性的标准。这样不仅使我国外观设计专利授权标准与国际接轨,更重要的是可以更好的鼓励优质的产品设计申请专利,提高我国工业设计水平,增强产品的竞争力。

二、审查周期上的问题

我国对外观设计实行初步审查制度,自申请人提出申请到获得授权,至少需要8个月的时间。这种审查方式,较多的考虑到专利申请在规格、法律上的共性,以求达到公平。可是针对某些特定产品,则忽视了相应产品的个性,授权周期显得相对缓慢[③].在申请外观设计专利保护的产品中,包装类、纺织类产品占相当大的比重。这些产品设计周期短,生命力短暂。对产品生产者而言,只需要在特定的时间内对其产品进行相应保护,并不指望该产品长期存在。如想冷饮产品及其包装,生产只需要在一两个夏天进行有效保护。同时,他们在完成设计后就进行产品投放准备。他们希望在准备工作时,就可以尽快获得专利权。这样,产品一上市,就可以获得法律保护。外观设计审批合格后,专利局将向其发出办理登记手续通知书,通知申请人审批合格,可以授权。当申请人按时交纳了相应费用,才可以授权。这样对这些需要迅速获得专利保护的申请人来说,产品被批准获得法律保护的时间太晚了。当产品获得保护时,也是该产品在市场上黄金季节结束之时。

建立注册制与非注册制并存的外观设计专利保护制度

《欧洲共同体外观设计法》(Community Design Regulation)是2001年12月欧盟理事会通过的一项针对欧盟外观设计保护的理事会法规。这一法规对于外观设计实行注册制与非注册制并存保护制度:[④]

(1)注册制共同体外观设计(Registered Community Design ,RCD)。注册制共同体外观设计必须向OHZM或成员国的工业产权局提出注册申请,经OHZM形式审查合格后,方可获准注册。每项注册制外观设计的费用5年保护期350欧元。

(2) 非注册制共同体外观设计(Unregistered Community Design ,UCD)。指在任何外观设计自在欧盟公开之日起,无需提交任何申请文件或费用,即自动享有3年保护期。一项UCD允许一项外观设计自其在欧盟境内首次销售起3年期限内受到保护。该权利自动产生,只要该外观设计完全满足与注册的共同体外观设计相同的关于有效性规定。由于此种外观设计保护期较短,因此适合于流行中的产品设计。

非注册制的外观设计保护对于时装、新奇产品、玩具等需要立即且短期保护的产品来说,即为合适。这样生产者可以大胆的在销售旺季将产品投放市场,并且受到外观设计保护。当一件外观设计处于其申请已提出但未被批准,因此不能主张权利的阶段时,非注册的外观设计也可提供保护。因此建议我国亦建立此种制度。

虽然非注册制非常有用,但是设计人如果要寻求最终保护,仍应明确的获得一项注册的外观设计,因为这种注册的外观设计在行使权利时无需证明该权利的存在及权利人的资格。

三、关于授予专利后的公告制度

《专利法》第40条规定:“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专利申请经初步审查没有发现驳回理由的,由国务院专利行政部门作出授予实用新型专利权或者外观设计专利权的决定,发给相应的专利证书,同时予以登记和公告。实用新型专利权和外观设计专利权子公告之日起生效。”可见,外观设计获得专利权保护后必须立即公告,这是申请人获得专利权保护的必经程序。公告本身没有,问题在于公告是否可以被延迟呢?产品开发商在获得专利权后,并不一定立即将产品投入销售市场。如果此时将外观设计公开,他人在几天之内便可能对其进行仿冒并率先投放市场。从而使专利权人的外观设计无法获得最有效的保护。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欧洲共同体外观设计法》规定了延迟保护制度。注册的外观设计通常在注册后即于共同体外观设计公报中公开。但是,权利人可以请求延迟公开,延迟期限最长可达自申请日或优先权日起30个月。延迟公开对于那些拥有若干外观设计专利而尚未选定最后将行销其中哪一种情况也十分有利。日本有申请保密制度。对于研制周期较长的产品,如汽车车型,从产品开发到上市平均两年半,不希望过早的公开其外观专利,针对这一需求,外观设计专利申请可以最为保密申请不被公开在外观设计公报上,要求必须在一处申请之日起提出该要求,保密时间最长期限为3年。

我国可以借鉴延迟公开制度。权利人若不相立即公开其外观设计,可以向国务院专利行政部门提出申请要求迟延公开,从而更有效的保护其外观设计专利。

四、关于外观设计专利的保护期限

我国外观设计专利权保护期限为10年。在1993年申请的外观设计中,获得专利权并且专利权保护期限达到10年的不到10%.大多数人申请专利只为获得专利权证书,从而获得职称、税收等方面的利益。[⑤]因此其在获得专利权之后并没有将专利适用于商品生产的意识,很多专利因为专利权人的原因而丧失了专利权。有的专利权人则只为获得短期商业利益,并不将其作为自己的一种品牌产品长期占领市场。而对于一些实力雄厚且具有战略眼光的大企业来说,他们希望自己的产品可以长期占领市场,获得有效保护。对他们讲,10年保护期较为短暂。

对于外观设计,其保护期限在各国法律中不尽相同:外观设计在日本的保护期为自核准注册之日起15年;在德国,其保护期限为自申请之日起20年;在英国,其保护期为自注册之日起5年,可延长4次,每次5年;在美国,其保护期限为自核发证书之日起14年;在法国,其保护期限为自申请之日起25年,经注册人声明还可延长25年。可见我国外观设计专利保护期限与发达国家相比较为短暂。

我认为,既然主张实行注册制与非注册制并存的保护机制,那么对于核准注册的外观设计专利保护期限可以定为自申请之日起5年,可以续展4次,每次5年。这样既可以适应那些仅需要对外观设计进行短期保护的权利人的需要,又可以满足那些要求长期外观设计专利保护的大企业的要求。

注释:

[①]吴冬:《我国应建立符合本国特色的外观设计专利保护制度》,知识产权出版社。

[②]徐清平:《论我国工业品外观设计的保护》,载《专利法2004》,知识产权出版社。

[③]鲍黎黎:《外观设计保护制度与我国之适应》,载《知识产权》,2006,4.

[④]关于《欧洲共同体外观设计法》的介绍,参见:《欧盟外观设计专利制度介绍》,(英)David Musker,刘新宇、龙文译,载《知识产权》,2004,4.

延迟申请书篇8

二、年月1日前已签订《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出让合同》或《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以下统称出让合同)的土地使用权人,该合同宗地尚未开工、竣工的,应将该合同宗地开工、竣工时间向市国土资源局书面申报。已经竣工的,向市国土资源局申请竣工验收,分期项目可分期申请验收。

其中在年月1日至年月31日期间已签订出让合同的土地使用权人,该合同宗地已竣工的,还需在年月1日以前向市国土资源局书面申报该宗地的实际开工、竣工时间。

三、截至年月31日,凡已超过出让合同约定开工时间满一年未开工的,土地使用权人要在年月1日以前向市国土资源局书面申报延迟开工原因,并提供相关资料。

四、自年月1日起,凡在出让合同约定期限内未开工、竣工的,土地使用权人要在出让合同约定到期前15日内,向市国土资源局书面申报延迟开工、竣工原因,并提供相关资料。

五、土地使用权人与市国土资源局签订出让合同的项目开竣工申报在市国土资源局行政办事窗口申报,市国土资源局行政办事窗口初审后上报市国土资源局土地利用处;土地利用处会同土地交易信息中心进行审核,审核结束后移交执法监察支队;监察支队实地核查出具处置意见后移交土地交易信息中心录入土地市场动态监测与监管系统,并定期进行情况通报。

土地使用权人与市国土资源局签订出让合同的项目竣工验收申请应与竣工申报同时进行,由市国土资源局行政办事窗口初审后上报市国土资源局,由市国土资源局负责审核申请材料,并组织市住房保障和房产管理局、市城乡规划局等相关部门现场核验实际情况。

六、土地使用权人申报时应填写《建设用地开发利用情况申报表》,并分别提供相关材料:

(一)申报开工时间的,应提供批准的规划总平图及规划、建设部门开工许可文件复印件(加盖单位公章)。

(二)申报竣工时间与申请竣工验收的,应提供批准规划总平面图实际执行情况说明及竣工证明文件复印件(加盖单位公章)、现场照片。

(三)项目未按合同约定时间开、竣工的,应提供延迟开、竣工书面说明(加盖单位公章)及相关证明材料。

(四)国土资源部门要求提供的其他相关资料。

七、以划拨方式取得建设用地土地使用权的,亦应按照上述要求及时申报项目开竣工及申请竣工验收的有关情况。

八、国土资源部门负责对土地使用权人申报的内容进行核实;对由于政府部门或不可抗力等原因导致不能按约定时间开、竣工,确需修改原约定时间的,可通过增加出让合同和划拨决定书条款或签订补充协议等方式进行约定监管。

九、对不按时上报、拒不执行开竣工申报及竣工验收申请制度或提供虚假材料的土地使用权人,市国土资源局将向社会公示,除限制其至少一年内不得参加土地购置活动外,并纳入国土信用评估体系,相应的宗地按未开工、未竣工统计、处理,由此产生的法律责任由该土地使用权人自行承担。

十、凡未经建设用地竣工验收签署合格意见的建设项目,规划部门不得换发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正本,房产、国土资源部门不得办理房屋所有权证书和相关土地使用权证书。

十一、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或房产、国土资源部门对没有进行建设用地竣工验收并合格的建设项目颁发房产、土地证书的,将依法追究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或有关登记机构主要负责人及直接责任人的责任。

十二、未经国土资源部门建设用地竣工验收合格的建设项目,不得进行工程验收工作。

上一篇:疾病申请书范文 下一篇:商铺申请书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