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育孩子的方法和经验范文

时间:2024-01-26 10:09:01

小学教育孩子的方法和经验

小学教育孩子的方法和经验篇1

隔代教育是中国家庭的普遍现象。剧烈的社会竞争让事业正处于上升期的年轻父母不能将全部精力投入到孩子身上,而老一辈父母没有了工作和生活的拖累,身体素质也还算强壮,于是,四个老人照看一个孩子似乎就成为必然。

但是,隔代教育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问题是,两代父母育儿观念不同。老一辈父母具有丰富的育儿经验,而年轻父母的育儿方法多来源于网络和书籍,在他们看来,老一辈父母的某些传统教育经验缺乏科学依据。教育观念的不同,让两代父母之间有了不和谐因素,家庭矛盾随即产生。其实,老一辈父母抚育孙辈是有一种无形的压力在身上的,孙辈是子女的孩子,不是自己的孩子,帮“别人”照看孩子就不能像照看自己的孩子一样随意,生怕对年轻父母无法交代,有时会感到进退两难。

要消除这种矛盾,需要两代父母的沟通,互相学习借鉴。现在,有些亲子机构针对隔代教育中出现的类似问题,开设了关于“孙辈教育”的爷爷奶奶培训班,让老一辈父母进行学习。我觉得,这种做法往往忽略了家庭教育的差异性,结果事倍功半。因为每家的具体情况不同,不能一概而论。建议多采用小组活动的方式,让祖辈们在一起交流、分享抚育孙辈的经验和心得,互相启发,相互交流,获取更多的教育资源和社会支持;在小组里他们不是被动的受教育者,而是主动的参与者。还可以让两代父母一起参加各种小组活动或游戏,共同分享活动的感受,增进两代父母的沟通和理解,争取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达成共识。这样做,隔代教育的效果可能会更好一些。

年轻爸爸:取长补短,隔代教育我看行

当下年轻父母工作忙,活动多,由老人管养第三代的现象很普遍,隔代教育的问题也随之体现出来。其实,隔代教育本身并没有什么错误,这不但“解放”了年轻人,也为老年人增添了无穷的乐趣。出现问题的主要原因则在于年轻人和老年人的教育方法不统一,老人关注的是孩子的饮食健康和安全问题,认为开心就好;年轻人更多关注的是孩子的智力开发和教育问题,认为创造环境进行适时教育对孩子成长很重要。

抚育孩子是为人父母的义务和责任。忙碌,不能作为把孩子丢给老人的借口,所以父母不管多么忙,都应该抽出时间与孩子在一起,不能完全把对孩子的教养权交给老人。比如:每天晚饭后和孩子做游戏、讲故事,周末带孩子外出活动。同时要做到尊重老人,经常和老人聊聊天,讲讲科学养育孩子的新经验,虚心接受老人的指点;买一些科学育儿的读物,与老人交流学习体会,帮助老人接受新事物;对老人宠爱孩子等错误的做法,既要坚决表明自己的态度,又要耐心和老人商量,尽量减少正面冲突。

因生活阅历的不同,对待孩子的教育方式也不一样。但大家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要把孩子教育好,让孩子做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在教育孩子方面,应该取长补短,及时指出老人教育孩子过程中的不当之处,并发挥老人有耐心、有经验的长处,特别是要多和老人沟通,以平等、请教的语气和老人探讨如何教育孩子的问题,这样老人会乐于接受的。大家共同营造一个和谐的家庭环境,让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

媒体人士:从注重培养孩子的情商入手

有个童趣小片段:小朋友宝宝和贝贝一起玩,为了争小飞机,宝宝生气、哭闹;而贝贝,拿起小汽车,先是作玩得入迷状,然后劝宝宝说:“宝宝哥你先玩吧,这个小汽车可好玩了。”果然,成功哄好了哭闹的宝宝,说服他选择了小汽车,而贝贝也聪明地得到了自己真想要的小飞机。

此事例反映出的是孩子情商的问题。宝宝和贝贝处理问题能力的高下之分,其重要原因就在于——才3岁的贝贝从1岁起就进了亲子中心,自然学到不少小才艺小知识,更学到了一定的与人交往的经验和沟通的能力。而今年4岁半的宝宝,没进过亲子早教中心,父母上班就由爷爷奶奶给看着,今年才刚上幼儿园。他表现得比较自我中心和情绪化,也在情理之中。

情商的早期培养,也只有把孩子放在人群里,在和其他孩子以及与家长、老师的交往互动中,才能更好地因得到锻炼而收到实效。在中国人的家庭中,爷爷奶奶、姥姥姥爷帮忙看孩子非常之普遍。这就使得祖辈一代与时俱进学习先进的育儿知识、亲子理念成为非常重要乃至不可或缺。

幼儿教师:让亲子教育、家庭教养这两颗心共同跳动

对于“隔代教育”,很多人都颇有微词。其实我觉得教育得好与坏,并不在于孩子由谁带,而在于教育的思想和方法是否科学得当。

很多人不赞成“隔代教育”,主要是基于以下几点:文化教育背景的差异导致的教育思想差异、重养轻教的教育方法、孩子对老人行为方式的模仿性以及“隔代亲”对父母的心理伤害等。孩子个体上的巨大差异可能让每个家长感慨教育的复杂性,更是给“隔代教育”泼了盆冰凉的水,其实,这,跟人无关,与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是否科学有关。

教育有共性,那就是科学。“把科学的教育理念,在合适的时间,以合适的方式送到家长手中”是儿童教育的宗旨,这里的家长不应也不能只限定为父母,还应包括爷爷奶奶。我们生活的环境在变化,我们的育子理念也要与时俱进。获得科学理念的途径很多,可以从书本学,也可以向别人学习借鉴。对于孩子,“在合适的时间,以合适的方式接受合适的教育”是他们不断成长的阶梯。所以父母要与上一代适时沟通,双方更要与孩子及时沟通,以便及时发现问题改变教育方式,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有人把早教机构、幼儿园的“亲子教育”和家庭中的“隔代教育”比喻成两颗“心”,只有他们合二为一地一起跳动,孩子才能感受到家庭的温暖、成长的快乐和学习的乐趣。所以,爷爷奶奶辈也好,爸爸妈妈辈也好,只要能及时认识不足、提升自己,学会交流、保持一致,孩子一定能在家庭教育里收获人生最有质量的精神财富。

小学教育孩子的方法和经验篇2

http://blog.163.com/guanhy163

开讲专家:关鸿羽,中国家庭教育学会理事,中国家庭文化学会常务理事,曾任北京教育学院教育管理室主任,中央教科所兼职研究员,北京师范大学客座教授,北京市教育管理学会秘书长, 中国记忆科学研究会副秘书长。著有《家庭教育学》、《如何提高孩子的学习成绩》、《提高智力的方法》、《心理素质教育》等教育著作30余部。

我曾经问过一位家长:“您教育孩子读过什么书?家长回答:“读书干什么?生了孩子就会当爸爸妈妈,还需要学习什么?我都当了十来年家长了,还不会当爸爸吗?”

我认为每个家长都应该学习家庭教育理论。家庭生活和家庭教育对于每一个人的德、智、体的发展起着奠基的作用,特别是对人的思想品德和个性品质的形成。有人说:“孩子是家长的影子”,“孩子是家长的翻版”,这种说法,都说明家庭教育的重要作用。家庭教育对子女身心的发展水平有决定作用。

马克思说过:“法官的行业是法律,传教士的行业是宗教,家长的行业是教育子女。”革命导师的教导十分深刻。作为法官,必须执行法律,否则就是失职;作为传教士,必须以传播宗教为本分,否则就是不虔诚;同样,作为家长,必须以教育子女为天职,否则就是不称职的家长。做父母的,必须像法官、传教士那样忠于职守。

我国有近4亿未成年人,关心孩子健康成长,希望孩子有一个美好的未来是广大家长共同的愿望。但如何做好“第一任教师和终身教师”,却不是每一个家长都十分清楚的。如果家长教育孩子,只是从个人的“朴素认识”出发,简单地搬用自己长辈教育自己的方法来对现在的孩子进行教育,有时不仅是无效的教育,甚至招来孩子的反感。一个不爱学习、落后于时代的家长,亲子沟通很难有效果,甚至出现反效果。

很多人不知不觉已为人父母,肩负教育孩子的使命,却从来没有上过父母学校。鲁迅曾说:“以为父的资格,只要能生,能生这件事,自然便会,何需受教呢?却不知中国现在,正需父范学堂。”在这一方面,国外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有的国家在人们上高中时就开始普及家庭教育理论,开设了“新婚指导课”,告诉学生将来有了孩子怎么教育;有的国家在中学有一课书叫“如何做合格的父母”,教育学生掌握教育孩子的基础知识;有的国家要求人们在结婚前到指定地点听“家庭教育讲座”学习家庭教育理论;有的国家为新婚夫妇举办了“未来父母讲习班”、“准爷爷班”、准奶奶班”;有的国家法律规定新婚夫妇登记结婚前必须先参加考试,考试内容包括如何教育孩子,考试合格容许登记结婚,考试不合格不许结婚,学习家庭教育理论后再补考,直至合格为止。所有这些措施都保障人们在有了孩子之前就有了教育孩子的基本理论,可以按科学的方法教育孩子。这对孩子的成才是十分有利的。

家庭教育的理论准备是十分重要的,如果你躺在手术台上,在麻醉师把你麻醉前,外科医生走了进来,说:“我对于手术没有什么理论和经验,我会摸索着来做手术。”这时你会有什么感觉?我想只能是赶紧逃命了。但是对于那些没有家庭教育理论的父母来说,他们的孩子照样在接受教育,这是多么危险的啊。父母就像外科医生一样,也需要学习,这样,在教育孩子时才有能力胜任。就像受过训练的外科医生在下刀时需要小心谨慎一样,父母在使用语言时也要有技巧,因为语言就像刀,可以切掉“毒瘤”,给人带来愉快,也可以给孩子带来痛苦,不是身体上的痛苦,是感情上的伤害。

有一些调查的统计信息值得家长们深思:江苏常州700户家庭教育现状调查:“最不喜欢的人是父母的占54.4%”。湖南人民广播电台《我心中的爸爸妈妈》500份稿件中,表示对父母不满的达到90%。上海90%的青少年对自己的父母不满,70%的学生认为家长不了解自己。34%不喜欢自己的家。上海调查:对子女教育感到困惑的占86.4%,非常困惑、苦恼的占15%。北京市教科所对1242户家庭调查,70%的孩子在家庭没有得到较好的教育。

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孩子不喜欢自己的父母,我觉得关键在父母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方法。从这个角度讲如何做父母、如何做个好父母是一门学问,是需要我们认真研究学习一辈子的一门学问。

家庭教育需要学习,首先是因为教育孩子的差别是很大的,有的家长把孩子送进了北大、清华,也有的家长却把孩子送进了监狱。这里的学问是很大的。其次是因为家庭教育不能搞实验,学校搞实验失败一个孩子只是千分之几,而家里搞实验失败一个孩子就是百分之百。人的成长不能重来,不能做实验,只能成功,不能失败,万一失败,代价太大了。第三是因为家庭教育不能摸着石头过河,把孩子摸大了,成了小流氓,后悔也晚了,盲目地教育是十分危险的。因此家长必须树立学习意识,借鉴他人的经验,学习先进的教育理论,提高教育水平,只有用科学的教育方法教育孩子,才能使孩子成为国家有用的人才,国家的栋梁之材。

家庭教育是一门科学,我们必须研究它的规律性;家教是一门艺术,“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凡是成功的家长,大都采用了科学的方法,掌握了巧妙的艺术;而那些家教失误的父母,则采用了错误的教子方法,更无艺术性可言。

学习家庭教育的方法有很多,参加学习班,听家庭教育讲座,向教师请教,吸取别人的经验,看电视,听广播,读书看报等等。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家庭里别的可以少一点,但不能没有书。”

但是有的家长有钱买烟酒、打麻将,却舍不得买家庭教育的图书,舍不得订家庭教育的报纸,有的家长有时间看连续剧,却不愿意看家庭教育的电视节目,主要原因是没有学习意识。因此对广大家长来说树立学习意识是非常重要的。

在当今浮躁的社会风气熏染下,有的家长重智轻德,有的家长对孩子溺爱;有的家长缺乏正确的教育观念,或专制或采取放任态度,也有的家长缺乏科学的教育方法,还有些家长不重视自身修养,道德失范,给孩子带来恶劣影响。总之,有些家长家庭教育的盲目性、随意性很大,这就要求家长学习家庭教育理论,建立学习型家庭。古人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理想中,把家庭放在很重要的位置,所以古人说:“一室之不治,何以天下为?”家长在家庭里首先是学习者,然后才是教育者,家长离开学习,就不可能成为称职的家长,不会有高质量的家庭教育。家庭教育成败的关键是家长的自我教育。 孩子一年年长大,家长的教育方法也要跟着“长大”,用教育小学生的方法教育中学生是肯定要失败的。

这个时代是人人需要学习的时代,在当前这个飞速发展的时代,谁不学习谁就落后,不论是孩子还是成人,所以,家长的首要任务应该是主动学习。当然学习理论还要结合自己的情况,要根据自己孩子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更希望家长运用书中的原理创造出更多更好的教育方法。

小学教育孩子的方法和经验篇3

一、对科学课程资源的理解 

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应用.为实现教育目标提供了基本的素材.是课程实现的基本条件。在教育的全过程中,有了教育的资源并加以利用,才可以谈及后面的步骤。科学课程资源的来源是广泛的,一切能提高小学生科学素养的资源都可以转化成为学生学习的课程资源。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中,关于课程资源的开发运用做出了如下说明:“积极开发并合理利用校内外各种课程资源。学校应充分发挥图书馆、实验室、专用教室及各类教学设施和实践基地的作用:广泛利用校外的图书馆、博物馆、展览馆、科技馆、工厂、 农村 、部队和科研院所等各种社会资源以及丰富的 自然 资源:积极利用并开发信息化课程资源。”尤其是在小学阶段的科学课程,不应该局限于以前单一的以科学知识教授为主的课堂与教材方面,而是要以一个全新的广泛的课程理念来指导小学生的科学教育。这也是与新课程提倡的在小学阶段课程以综合性课程为主的理念相吻合的,也是适合小学这个年龄阶段的学生的特点的。 

科学教育的课程资源也是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按照科学资源空间上的划分,可以分为学校资源、家庭资源和社区资源三类。在 现代 信息化社会,又可以将其分为校内资源和校外资源以及 网络 资源三类。从性质上来看.则包括人力、物力和环境三大类。一般而言,学校资源是科学教育中最主要的资源,是有组织、有目的、系统的教育教学资源,主要体现形式是科学教材和教师的科学教学活动。尤其是教材和实验室中的教学,在很长一段时期内一直都是对学生进行科学教育的主要资源。这种局面的形成,主要是由于长期以来,对科学教育过于知识化、偏重于对学生进行科学知识的教育,所以往往只把眼光放在校内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上。而家庭资源与社区资源这些校外的资源由于长期不受关注和重视,没有得到应有的开发和利用。在资源应广泛化的今天,没有对小学生的科学教育起到应有的作用,反而成为一种资源上的浪费。 

二、家庭科学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在以学生为主体、倡导自主和探究式学习方式的新课程观的指导下,家庭资源是小学生进行科学学习和探究的重要资源,做好家庭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工作,将对小学生科学素养的全面提高有重要意义。 

家庭是小学生除了学校以外,最主要的学习、生活场所。家庭是孩子最早接受教育的地方,家长是孩子学习的启蒙者。对于科学教育而言,家庭也是孩子最经常性接触的、最早发生的一个学习场所。小学生的科学教育也要结合小学生的特点,提倡与孩子的生活相结合,在生活中学科学、在生活中用科学,在生活中培养孩子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提高孩子的科学素养。 

家庭中科学资源的开发可以从家庭人力资源和物力资源两个方面来挖掘。 

1.第一个方面是家庭人力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人本身就是一个很好的活的课程资源,在家庭中,主要是孩子的家长担负起孩子科学教育的指导者的角色。一般来说,家长都具有丰富的工作经历和生活经历,与孩子有比较多的接触时间.完全有能力为孩子的科学教育提供良好的支持。而要做到这一点,需要家长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首先,需要家长提高对孩子的科学教育意识。作为家长,都应该明白,在科学技术迅速 发展 的今天,科学素质的高低是一个人综合素质高低的重要表现之一。现代社会里,一个人需要具备基本的科学素质。尤其是在目前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的情况下,更需要有仓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在现代教育体系中,科学教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再是中小学教育中可有可无的课程。家长应该改变过去只看重孩子的语、数、外等所谓的“主科”的成绩的观点,努力从为了孩子的全面发展的角度来看待孩子所有的学习。只有这样。在家长有了很好的科学教育意识的情况下,家长才有可能主动积极为孩子的科学教育提供良好的支持。 

其次,家长要有意识地为孩子提供科学学习和实践的机会,创造一个科学学习的家庭氛围。以家长的阅历和职业背景来说,无论家长自身的文化水平怎样,从事的职业如何,都有可能为孩子创造科学学习的条件。这也是由小学生科学学习应该与生活密切联系的特点决定的,只要家长具备一些最基本的科学知识或者是常识.或者是生活经验,都可以为孩子提供帮助,因为科学教育不仅仅是科学知识的传授。能将家长在某一方面的专长与孩子的科学学习和探究活动结合起来。做到良好的亲子沟通合作,可以说是家庭科学教育资源开发的一个重要目的,也是一个主要的途径。如有的学生家长恰好是某方面的权威或者是某领域的专家,不仅可以为自己的孩子在家庭中提供良好的指导和帮助.而且可以为学校科学教育提供帮助,到学校给学生做讲座,或是为学生提供到所在单位参观学习的机会。科学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需要广大家长的支持与参与.正是家长的全力支持与合作才能保证家庭科学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丰富和完善学生的科学课程资源。 

2.第二方面是家庭物力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家庭生活中的所有一切在一定的条件下都可以开发成为孩子的科学教育资源,这些东西的使用需要在第一个方面的参与下完成,即要有家庭人力资源发挥作用.自然包括家长和孩子自己。在家长和孩子共同参与下的科学教育资源是十分丰富多彩的,下面仅举几个例子.作为家庭科学教育资源开发和利用中具体方法的范例。 

(1)家长引导下的科技阅读。“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不言而喻,它同样是科技进步的阶梯。家长作为孩子的科学教育的启蒙者,其职责在于适时选择符合孩子心智发育时机的科技读物,指导孩子阅读。对于小学阶段的孩子而言,家长可以为孩子提供图文并茂的科技图书,也可以提供 电子 音像读物(如录音带、录像带、光盘等等)。像《十万个为什么》之类的科普读物,家长可以多买一些,为孩子建立自己的科普读物小书架。收集孩子喜欢读、读得懂的读物。另外,家长可以多花一些时间和孩子在一起时问,看看《人与自然》、《动物世界》等反映科学的电视节目,给孩子适当的讲解。 

(2)科技游戏。玩是孩子的天性,在游戏中进行有意识的科学教育,起到的效果可能会比生硬地教孩子强记一些科学知识更好。因为这符合青少年的心理特征,在家庭愉悦轻松的氛围中进行,可谓寓教于乐,把“教学做”、手脑有机结合在一起。这类游戏可以是手工拼装、拼图比赛、玩电子游戏等,也有很多益智玩具,都可以作为家庭中家长与孩子共同游戏、加强亲子交流的素材。  

(3) 旅游 考察。在有条件的地方和家庭里,特别是对城市中的孩子而言,家长有机会一定要多带孩子“到 自然 中去观察”,让孩子与大自然有近距离的亲密接触。因为丰富多彩的大自然中包含了很多很好的 科学 教育 资源。名山大川,天空海洋、地貌植被、鸟兽虫鱼、古代与 现代 建筑等,可以说处处是课堂、处处是教材,资源丰富多样,而且生动实在,在潜移默化中,科技教育的素材和资源以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进入到孩子的心灵,这对于激发孩子对自然的兴趣和好奇心,进一步产生科学探究的愿望是十分有意义的。另外,有条件的地方,家长可以多陪同孩子去参观科技馆、博物馆、植物园、动物园等场馆,因为这些地方也是科学教育的基地,孩子在这些地方可以看到很多东西,既开拓了眼界,又增长了知识。 

(4)植物种植和动物养殖。在家庭当中,可以让孩子亲手参与进来,在与植物、动物的亲密接触过程中做全程的仔细观察,深入了解动植物的属性特征。这是一种很有实践意义、能全方面培养孩子科学素养的资源。比如说在家里种植一盆花,甚至可以从种子开始,在家长的指导下,让孩子负责照料这盆花。通过整理花盆、播种、浇水,施肥等等一系列的过程,直到开花、结果.让孩子亲身经历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家长要引导孩子做一些观察记录,这其实就是在引导孩子用科学的方法来做一件事情。孩子可能没意识到这是在进行科学活动,但是家长一定要有这个意识,才不至于让很好的科学教育资源流失。在这个过程中,孩子肯定会遇到很多问题,比如说孩子可能会认为浇的水越多、施的肥越多,花就越长得好,如果家长指导适当的话,可以让孩子做一些实验,验证一下自己的想法是否正确。通过结果的对比,小孩明白了自己原来的想法可能并不正确,然后会继续问~些“为什么”,这时候家长又给以适当的指导。这样下去的话,孩子探究的兴趣就越来越浓厚,逐渐就养成了一些科学的思维与方法。这样通过孩子亲自参与得到的东西,比只从书本上看到或是家长、老师告知得到的东西理解要深刻得多。 

(5)家庭日常生活的科学教育价值。日常家居生活也隐含了许多可以进入小学生科学学习范畴的资源。很多不经意的小事蕴含了科学的道理,在生活中让孩子结合课堂所学去解释这些现象,一来可以检验所学的知识.加以巩固,二来也可以利用知识指导生活实践。比如.在小学的科学课本中,有介绍食物的营养结构合理膳食的部分,根据这个知识,孩子可以先记录自己家每天的食物结构,然后分析是否合理健康,最后提出一个修改意见,制定一个合理的食谱。又比如,看到家里烧水用的锅子锅底结了一层厚厚的水垢,可以启发孩子思考这层水垢是怎样形成的,与家庭用水的水质有没有关系,怎样才能除掉这些水垢等.让孩子多思考,尝试解决问题。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这样的例子,也是给孩子科学教育的绝好机会,家长应该充分利用起来。 

三、家庭资源开发与利用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小学教育孩子的方法和经验篇4

由于幼儿年龄较小自控能力差,心理具有不稳定性。对任何事物都易感兴趣,同时也易厌倦,教育者要充分把握住幼儿心理,采取灵活的教育手段,寓教于乐,于教育游戏之中,从科学教育活动中的语言到环境设置,从教学方法到内容安排都应符合幼儿年龄发展水平,从而使他们在快乐中接受教育,感受科学的奥秘,产生“我要学”的愿望。因为有了兴趣,才能有动力,有了动力才会有探究,才会有创新与成功。现以中班科学活动《磁铁》为例,谈谈幼儿科学教育的魅力。

一、在玩乐中,帮助幼儿形成正确的概念

教师在活动中选择了孩子们熟知的物体――磁铁,首先教师出示不同样子的磁铁让孩子们感知磁铁的形状,问磁铁的样子像什么?问题的提出激活了孩子们的思维,他们努力从生活经历中搜寻答案,展开想象,有的说像盒子,有的说像马蹄,有的说像……教师肯定了孩子们的想法,并将零散的知识规整为磁铁有正方形的、长方形的、马蹄形等,由此可见孩子们获得的知识来自教师的顺应、支持、鼓励幼儿思维活动的结果,给予了孩子们学习的动力,使他们产生了学习的兴趣,掌握了正确的概念。并为后面活动的展开做了铺垫。紧接着教师采用明确且有启发性的引导语“用磁铁和你面前盆中的材料碰一碰,会发生什么事儿?”教师的设问里透着一种神秘感,及时抓住了孩子们急于想了解事物的强烈的求知欲心理,引发了孩子探究的兴趣。孩子们带着明确的问题任务兴致勃勃“玩”起了磁铁,很快他们从玩中发现磁铁会“粘”铁钉、曲别针等,而不会“粘”布料、木块、塑料等。教师引导孩子将磁铁“粘”与 “不粘”的材料分开,那么如何将“粘”字改为“吸”呢?教师在尊重幼儿发现的基础上针对磁铁的“吸铁性”做了细致的演示,将磁铁和被吸物体拉开一定的距离,伴上通俗易懂的语言让孩子们感受吸引的全过程,使幼儿深刻体会到铁制品是被磁铁吸起来的,自然而然“粘”字被巧妙地替换成了“吸”字,科学教育活动就是这样让孩子们在“玩”中学会观察、学会思考、学会动手,在有意义的玩中获得正确概念。

二、在榜样示范中,树立幼儿严谨的科学态度

幼儿由于思维的自我局限性,在认识上往往具有自我中心倾向,他们不会也不能站在别人的角度考虑问题,导致通过看实物在认识客观现象、解释科学事实时总是从自己的角度出发,只相信自己的“信念”混淆主观想法与客观事实,甚至无视曲解事实。如:教师请幼儿用磁铁找教室中的铁制品,孩子们在分享交流发现结果时,提出了另一个问题,不锈钢水杯也能被磁铁吸起来;老师对孩子的说法既没有否定也没给予肯定,而是让他们继续验证,经过再次探索孩子们仍固执己见,认为不锈钢水杯是铁制品,能被磁铁吸起,这就说明孩子只相信自己的“信念”。这时老师并没有急于纠正孩子的错误。而是将铁制品和不锈钢水杯让孩子仔细观察,结果从外观看都是铁,这一点和孩子们的初步想法相吻合,老师没提出异议,接着老师在集体面前进行再次验证不能被磁铁吸起的物体就不是铁制品,然后让孩子再次自己操作亲身体验,使孩子们在多次的验证中了自己的“信念”,纠正了原有的错误概念,获得了正确认识。老师多次实验的精神不仅给孩子们教给了在科学探究过程中学会应用“比较”的方法解决问题,而且树立了严谨的科学态度,培养了幼儿的科学素养。

三、在探究活动中,让幼儿体验成功的乐趣

新《纲要》指出:“幼儿的科学教育是科学启蒙教育,重在激发幼儿的认识兴趣和探究欲望,要尽量创造条件让幼儿实际参加探究活动,使他们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体验发现的乐趣”。教师在引导孩子围绕“磁铁能隔着一些材料吸引物体”环节中,给孩子们提供了立体折纸小花猫,曲别针、磁铁;提出问题并强调磁铁放在桌子下面如何使小花猫在桌子上跑起来?孩子们在已有知识磁铁能吸铁的基础上去探究,他们在操作过程中发现曲别针可以随着桌下的磁铁移动,这一发现给他们带来了惊喜,孩子们探究的兴致更浓厚,有的将折纸小花猫放在曲别针前方,由桌子下面的磁铁带着曲别针推着小花猫移动;有的直接把曲别针别在折纸小花猫底部,小花猫便在桌子下的磁铁的移动下飞跑起来,孩子们兴高采烈大声交流着,体验着成功的快乐。

科学教育的内容是多方面的,实施科学教育的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的,就幼儿而言,教师不仅要给幼儿科学知识,重要的是让幼儿掌握科学的方法。再者探索的本身比通过探索获得的知识更为重要。因此教师要作好幼儿学科学的引路人,引导学习多种方式去寻找问题的答案,鼓励幼儿主动去探究,以幼儿自身的探究为抓手去培养幼儿对科学的兴趣。

小学教育孩子的方法和经验篇5

【关键词】魔尺玩具 幼儿园教育活动 一物多变 一物多用 一物多玩

爱"玩"是孩子的天性,孩子是在"玩耍"过程中认识世界的,而"玩具"在这个过程中起着媒介的作用。孩子在摆弄"玩具"的过程中,逐渐掌握了不同事物的软硬、大小、凉热、颜色、方圆、光滑与粗糙等各种特性,并由此熟悉环境中各事物的性能、功用等属性,从而达到认识世界和适应环境的目的。

《纲要》指出:教师要"善于发现幼儿感兴趣的事物、游戏和偶发事件中所隐含的教育价值,把握时机,积极引导。"中班第一学期刚开始,我发现魔尺玩具在我班小朋友中间很流行。通过调查,才发现原来这个小小的玩具,居然是百分之百的"喜欢率"――所有孩子都喜欢!百分之百的"普及率"--全班幼儿都有一个!这个"双百"效应引发了我的思考:百变魔尺真得有魔力吗?孩子为什么会对魔尺有如此浓厚的兴趣?于是,我将魔尺玩具引入到幼儿园教育活动当中,进行了为期一年多的探索和实践。

1.魔尺玩具的"一物多变"

在中班第一学期,因为魔尺刚刚引入到班级,虽然孩子们特别喜欢玩魔尺,但孩子们对魔尺的玩法和技巧都很单一,所以,我侧重让幼儿利用魔尺玩具进行"一物多变"的探索性游戏,让幼儿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教师不做任何指向性说明,以保证幼儿有充分的探索时间和空间,幼儿在自由探索过程中,教师着重加以适时的点拨,引导幼儿观察模仿学习,激发幼儿的兴趣。在活动中孩子们用一个魔尺变出了许多花样:有天上飞的小鸟;地上跑的长颈鹿;水里游的小鸭子;地面爬的小乌龟;还有陀螺、篮子、小球等。

幼儿的个性是有差异的,这在"一物多变"的游戏活动中不难发现。有的孩子能从活动中获得足够的动机和乐趣而无须教师干预;有的孩子则依赖性较强,常常需要教师的肯定,鼓励和帮助;还有的孩子相对比较外向,社会往的需要较强,愿意当"小老师"主动教同伴等。为了和幼儿进行有意义的互动,在活动中我"扮演"的角色是一个富有童心、能以平等的身份和孩子们玩的"大孩子",经常向孩子们"虚心"请教学习他们用魔尺不断变出来的"新花样"。这样有利于教师通过自身的交往行为潜移默化地影响幼儿,协助孩子更好地打开思路,拓展游戏。

2.魔尺玩具的"一物多用"

在中班第二学期,孩子们玩魔尺已经有了一定的经验积累,一个个都成了用魔尺变"魔术"的高手。我把幼儿创造性的探索游戏从"一物多变"转向"一物多用",开发幼儿的自主探索学习。着重引导幼儿探究魔尺在教育活动中"一物多用",对幼儿进行发散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在教育活动中,或赋予有趣的情节,或营造竞争氛围,使魔尺 "活"起来,让孩子们从"模仿学习"走向"探索学习",在广阔的创造空间中,幼儿的发散性思维大大得到提高,并在积极自主的活动中,充分体验创造的快乐。

在开展集体教育活动和创设各类游戏区域时,根据主题和幼儿的需要,鼓励幼儿用魔尺玩出新花样,增进幼儿对创新活动的成就感和愉悦感。如在数学活动中,魔尺是孩子们的学具,孩子们观察魔尺的形状、颜色,数魔尺上有多少节组成,还创意用魔尺变出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等图形;在阅读活动《孙悟空打妖怪》中,魔尺又变成了孩子们手中的如意金箍棒,可随意变长变短、变粗变细;在《健康安全我知道》的主题区域活动中,魔尺变成了孩子们的安全标记"119""110"的电话号码;在户外活动中,魔尺变成了孩子们玩体育游戏《滚球如洞》的小球;在角色游戏区,魔尺又变成了娃娃家里娃娃的小床,爸爸的笔记本电脑,妈妈买菜的小篮子――在游戏中教师要善于发现、引导和帮助幼儿,先让幼儿自由游戏,去发现、探索魔尺玩具在教育活动中的多种用途,教师在幼儿玩魔尺的过程中适当加以引导,最后与孩子们一起总结,体现魔尺玩具的"一物多用",让孩子们获得成功的经验。

3.魔尺玩具的"一物多玩"

"一物多玩"是一种求新求异、设法打破条条框框的束缚而不断尝试、创新新玩法、体验成功与快乐的游戏。幼儿在游戏中所获得的成就感不但有助于幼儿对环境、社会适应能力的建立,而且这种适应能力又有助于他们的创造力在将来的实际工作中得到进一步的发挥。升入大班后,我发现孩子们在玩魔尺的游戏中,虽然已经有了上百种的创意玩法,但每位幼儿的玩法是有限的,如果幼儿间相互合作,就能玩出更多的花样来,所以,我适时的引导幼儿用魔尺玩具进行合作游戏"一物多玩"。

如:在"送娃娃回家"游戏中,孩子们需要自己动手创设一座独木桥,我就请孩子们自己动脑筋想办法,在教师引导下用自己手中的魔尺一个一个拼接起来,在空地上摆成一座宽15厘米、长8米的"爱心桥",完成后孩子们一个个为他们自己的创意合作跳跃欢呼,开心地进行游戏。又如:在表演游戏活动时,孩子们需要给"过生日"的小朋友做蛋糕,通过集体合作尝试,孩子们用二十几根魔尺拼了一个五颜六色的四层大蛋糕,最顶层还有用魔尺变的莲花蜡烛,孩子们在他们的"自制蛋糕"前吹蜡烛,一起开心地唱着《生日歌》,共同交流和分享其中的乐趣。同伴间的合作,充分发挥了他们的想像力与创造性,合作出的玩法经过多位幼儿的认可,更有推广的可行性,而且在开发新玩法与合作游戏中,幼儿之间学会了合作、协商、交流,促进了幼儿社会性的发展。

魔尺玩具在幼儿园教育活动中的丰富和巧妙利用,为孩子搭建了一个自主游戏的平台,孩子们在活动中的主动性有了明显的提高,同时孩子在对魔尺玩具的运用上更加成熟,有了主动探索的意识,学会了有效地运用魔尺玩具进行游戏,创编魔尺的新玩法,解决自己遇到的实际问题等,孩子们的游戏水平也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通过对魔尺在幼儿园教育活动中"一物多变"、"一物多用"和"一物多玩"的探索和实践,我找到了孩子们喜欢玩魔尺的答案:魔尺玩具能给孩子们无限的创意空间,能给孩子们无限的想象自由,能给孩子们无限的动手机会,能给孩子们无限的合作体验,能给孩子们无限的成功喜悦。但孩子的这种创造力、想象力、动手能力、合作能力需要我们教师在幼儿园教育活动中给予引导和支持,让幼儿在"玩中学,学中玩",在玩中发展幼儿的创造力、想象力、动手操作的能力,在玩中体验成功的乐趣,在玩中学会与同伴友好合作,这样才能真正发挥魔尺玩具在幼儿园教育活动中的教育作用和游戏价值。

参考文献

[1]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

小学教育孩子的方法和经验篇6

“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意思是“即使有美味的肉食,不吃也不知道它的好味道;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学也不知道它的好处。所以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的欠缺,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理解得不透。知道自己有所不足,然后才能反省自己;知道自己有困惑之处,然后才能勉励自己奋发上进。所以说教导和学习是相互促进的。”这段出自《礼记・学记》的文字简短而精辟地阐述了教学相长的深刻教育教学思想,也就是今天我们仍然经常提及的教学相长原则,这种原则的智慧在我们的教育教学活动中仍然熠熠生辉。

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先生既没有进步,学生也就难有进步了”。那如何教学相长?教师如何成长?我觉得有以下几个重要方面。

首先,教师要善于向生活学习。生活中蕴含丰富的知识和技巧,来自生活中的人们的信号、语言、情感等都是值得我们去观察、发现、总结和学习的。正是有了这些,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人,了解我们的教学对象,当然也有助于教育教学工作的有效展开。在从事小学教育的多年时间里,我带过很多孩子,在为人父母中也学会了很多关于孩子的知识。在教学实践中我也的确体会到这些经验对孩子的影响。掌握了足够经验和信息、了解了孩子的生理和心理表现和规律,能够对孩子的信号敏感,站在孩子的角度,也能更好地和孩子进行交流并且使得教育活动和管理更有效。

其次,教师要善于向他人学习。教师之间要互相学习。新教师要向有经验的教师学习,学习管理学生的技巧和教学实践中的经验,在实践中加以有效应用并及时改进;老教师也要向新教师学习,学习新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学习新的科技和资源,并加强交流。除此之外,教师可以从先进教师、优秀教师身上学习,如深入课堂中去听课、评课、经验交流,专家讲座等。现在社会信息发达,除了书本知识之外,很多媒体都是获取信息的手段,如网络资源。教师可以利用网络的资源查询资料,从精品课程资料等资源中下载和学习,也可以进行自我培训学习新教法,从而提高教学效果。作为受教育者的学生,也是我们学习的对象。陶行知先生就曾经写过这样一首《小孩不小歌》:“人人都说孩子小,谁知人小心不小。你若小看小孩子,便比小孩还要小”。三人行必有我师,教学并无高下,教师并非无所不知、无所不能。教师可以教孩子,孩子身上也有教师可以学习的地方,而且经常能给教师启发。但前提是我们教师要能够以平等、尊重、欣赏和学习的态度去对待学生,这种平等尊重的态度也可以帮助孩子建立自信、勤奋并有助于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小学教育孩子的方法和经验篇7

关键词:换位思考 将心比心 家庭教育

如何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是思想政治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努力探索的重要问题。目前较普遍的认知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一切从实际出发,采取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找准新的切入点,造就优秀思想政治教育人才等一系列措施,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效果。诚然,这些客观条件的确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石,但是,如何进行教育,采取什么方法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却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点精之笔。如果能够充份利用“换位思考,将心比心”的方法,就能使思想政治教育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换位思考是人对人的一种心理体验过程.将心比心,设身处地,是达成理解不可缺少的心理机制.它客观上要求我们将自己的内心世界,如情感体验,思维方式等与对方联系起来,站在对方的立场上体验和思考问题,从而与对方在情感上得到沟通,为增进理解奠定基础.它即是一种理解,也是一种关爱.与他人之间要互相理解,信任,并且要学会换位思考,这就是人与人之间交往的基础——互相宽容、理解,多去站在别人的角度上思考。

在改革开放和经济快速增长的大背景下,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社会问题成为人们关注和讨论的焦点,而这许多问题中,许多是由于负面情绪没有得于及时疏通导所产生的。特别是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大学生毕业生就业及工作问题,社会各阶层之间的沟通问题等不断出现在主流媒体上,这不仅是由于思想政治教育人才的溃乏,更是由于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缺失。

现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越来越多的人们意识到“换位思考,将心比心”的重要作用,如医院开展的“医患换位体验”,学校开展的“当一天学生”活动,企业中领导人的换位思考活动等等都是应用“换位思考,将心比心”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成功典范。那么在具体的实践中,我们应该如何把握被教育对象的心理特点来进行“换位思考”呢?

下面我就“换位思考”的在家庭教育方面即父母与子女间的有效应用谈谈自己的看法。

亲子关系是当代中国父母最看重的问题,由于国家提倡“只生一个”的政策,中国的80后,90后,00后大多都是独生子女,父母往往重视给子女提供良好的物质条件,而忽视了与子女进行思想上的沟通,等到问题出现时,由于思想上已然存在的隔阂,就会使思想政治教育不能顺利进行。这就要求父母要全面了解自己的孩子,平等对待,尊重孩子,学会“换位思考”,不断提高自己的水平。纵观古今,成功的家庭教育都有一条共同的经验,那就是家长应尽可能的与孩子平等的交流。有效的沟通和交流是科学的家庭教育的基础和前提。要做到平等交流、有效沟通,我感觉换位思考不仅十分重要,而且十分有效。在这里“换位思考”通俗地说,就是站在孩子的角度看待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它会使家长在解决孩子成长中出现的问题时,思路客观,方法得当,不出或少出偏差,使孩子少受冤枉,少受委屈,进面促进家长与孩子之间的无障碍交流。

家长应如何做到换位思考,怎样才能让家庭教育更有成效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尝试。

(1)全面认识,了解孩子

沟通是“换位思考”的准备,是父母与子女和谐相处、相互信任的纽带,是全面认识孩子的开始。作为父母,不能总是高高在上,以“绝对权威”的姿态维护家长的尊严。要尽可能抽出更多的时间同孩子交朋友、谈心。谈心是与孩子最直接的沟通方式,父母在同孩子一起游戏、看电视、吃饭的时候,可以问一问班级里、学校里发生了什么有趣的事,同学间的关系有什么变化,同学家里发生了什么事,班里谁学习进步快,哪个同学有了什么突出表现等,更重要的还要聊聊孩子最感兴趣的话题。谈话聊天时,家长还要善于聆听孩子的叙述,了解孩子的观点。当您觉得孩子的观点、做法是正确的时候,要加以表扬,鼓励孩子大胆地做下去。反之,对于孩子认识上的误区,要加以分析,引导、帮助他认识清楚。不要把观点强加给孩子,更不要训斥、打骂孩子。

为了更全面地认识孩子,除了同孩子谈心交流外,还要经常接触孩子的同学、家长,从侧面了解孩子在校的表现。

(2)平等对待、尊重孩子

尊重孩子是家长换位思考、处理亲子关系的核心。父母与孩子平等相待,可以使孩子学到以温和的态度对待他人,加速孩子心理上的成长。当父母以平等、尊重的姿态与孩子交流时,为孩子创造了一个广阔的了解成人、了解社会的窗口。交流中,孩子也会向父母探究成人的内心世界,如家庭的经济状况、生活状态、父母的工作情况、志向等。这使孩子能够增长知识和经验,增加对父母、社会的了解和认识。在处理孩子的“错误”时,要耐心地、心平气和地摆事实、讲道理,说明问题的严重性和危害所在,使孩子心服口服。若发现自己的不当之处,要及时向孩子道歉,这样,孩子会从内心感激、信任父母。

尊重孩子还表现在父母对孩子的“小毛病”、“小错误”的宽容对待。不要急于求成,要给孩子一个“修正”的时间。有些家长为了鼓励孩子实现目标,往往协议奖励办法,对于这个问题,请家长一定要注意“信守承诺”。有些家长对此不以为然,这是家庭教育中的大忌。对孩子失信,意味着父母在心理上对孩子的“不平等歧视”,会拉大父母与孩子间的距离,甚至会丧失孩子对父母的信任,让他们不再把父母当成朋友,慢慢对父母“关闭”自己的心灵之门。

(3)不断学习,提高本领

学习是提高家长换位思考能力的主要手段。作为家长,不能只关心孩子的学习,也应该多学习一些孩子成长的知识,树立科学的教育观念,这样才能更加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一个家长只有学习三种知识,才能拿到社会意义上的“父母执照”:第一,一个想成为孩子朋友的家长,必须具有正确的人才观念。第二,掌握一定的心理知识,了解孩子不同时期的心理特征及认知特点。这一点至关重要,有一些父母只关心孩子的学习,不关心或不能察觉孩子的心理变化,认为孩子不懂事,招人嫌,使孩子觉得父母不关心自己,与父母没有共同语言,不得不保持沉默,独自承受内心的不安、委屈和痛苦。第三、学习一些同孩子沟通交流的方法和技巧。所谓学习,方式是多样的,可以阅读一些相关的书籍、报刊,参加一些父母讲堂、家长培训、亲子课堂等活动,也可以就一个具体的问题咨询专家,或同其他家长交流经验等。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了解自己的孩子,你就会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问题,孩子也就能理解你的付出。播种一个方法,收获一片希望。通过换位思考,能够营造出和谐、融洽的教育氛围,会使孩子更加信任父母,让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

参考文献:

[1] 单晓军.浅议教育管理中的换位思考[J].教育长廊.下半月版,2009,(7):66.

[2] 杨北生.浅谈“换位思考”在学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作用[J].南方论刊.2003,(6):26.

[3] 唐鹏.思想品质修养[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J],2000,(7):125—127.

[4] 曾筱玲.“换位思考,将心比心”思想教育方法的探讨[J].医学文选.2006,7:839—841

作者简介:

小学教育孩子的方法和经验篇8

关键词: 生态体验 家庭教育 和谐发展

家庭教育一直是幼儿教育关注的热点,孩子生活在大家庭的摇篮中,接受到了来自于父母及祖辈不同角度、不同观点、不同经验的信息,往往是好心的教育却收效甚微,家庭教育的有效性问题日益突出,原因是现行的家庭教育形态已经不符合当代人的生存状态和成长需要了。我园参加教育部“生态体验培养健康人格的德育模式研究”――“家庭教育”子课题以来,打破了传统家庭教育观念和模式的惯性,凸显生态体验在家庭教育中的巨大作用,植根于深厚广阔的社会生活,让家长在体验中改变看法、疏导情感,以至使家庭教育下的生命样态发生着变化。

一、搭建生态体验家庭教育的平台

幼儿园成立以园长为校长,保教组老师为成员的家长学校领导小组,制定出工作制度和章程。并结合不同年龄段幼儿教养特点,由幼教专家、园长、教师分别对家长进行“家庭教育”知识培训,引领全体家长积极参与到生态体验家庭教育中来。

组建家长委员会。家长委员会是家长学校的核心部分,也是家长的领头羊,其身先士卒,带动其他家长共同关注家庭教育,并监督幼儿园日常工作,及时反馈家长信息,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与幼儿园达成共识,保持家园教育的畅通。家长委员会作为家长与幼儿园联系的纽带,在疏通家园信息渠道方面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对提高幼儿园管理水平和保证教育质量有着深远的意义。

认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家庭教育中存在这样一些现象:有些家长认为“树大自然直”,孩子小时不用多管;有些家长忙于工作,把孩子交给爷奶或保姆代管;还有些家长认为把孩子送到幼儿园,教育就是老师的事情等。针对这些现状,我们面对面地与家长交流,开展“头脑风暴”活动,使家长认识到幼儿时期是人生的奠基阶段,是身体、品德、性格、智力形成的关键时期,家长是孩子最亲密的成长伙伴,在教育孩子上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每个家长都要尽到自己的责任,认真履行对孩子教育的义务。

树立正确的育儿观。家教观念决定着家长的教育行为,不少家长把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人才观、发展观施压到对孩子的教育上,把过多的精力投放在孩子的智力开发中,不重视品德教育和良好习惯的养成。我们通过“现场访问”、“调查报告”等环节,引导家长理清思路,更新观念,把目光定位于孩子的体智德美全面和谐发展上来,培养一个拥有健全人格、身体健康、责任心强、诚实守信、热情善良、喜欢探索、敢于想象、大胆创造的孩子,使孩子长大后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宣传科学的育儿知识和方法。有些家长过分地溺爱和包办,造成孩子的各种能力下降,认为孩子只要吃好穿暖就行;给孩子童年的自由就是放任自流;也有些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过高,认为孩子在幼儿园中学的知识太少,不教汉字和拼音。我们结合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孩子成长中的一些典型案例来拓展育儿经验,家长清楚地认识到良好的习惯能影响到孩子的一生,幼儿教育应从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入手,全面发展孩子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感悟到兴趣是孩子最好的老师,游戏是幼儿教育教学的基本形式,教育应“寓教于乐”,孩子是在玩中做、做中学的过程中完成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的,只有让教育充分尊重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才能保证孩子的健康成长。

构建家园沟通氛围。通过“课件展示”的形式,向家长说明幼儿园学期保教工作计划和活动安排、幼儿膳食、卫生保健工作、课题开展情况、需家长配合的有关事宜等,并认真听取家长的意见和建议,及时调整和改进我们的工作策略,确保一切从孩子的实际需要出发,满足家长的合理性要求。家长可定期选派代表对幼儿园的食堂、保健室等场所进行参观,让幼儿园办成“一座没有围墙的学校”。

专家讲座的良好受益者。家长和老师共同参加专家讲座,能起到立竿见影的作用。专家科学的、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指导策略易于被家长接受和认可,能引导家长主观的感受和变化,帮助家庭形成新的长幼关系,建立新的教育秩序,在提高家教水平的同时,改进和优化家庭教育。且有针对性地解决了家庭教育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及时地堵塞家园共育中的漏洞和缝隙,从而营造了一个密集型、连贯型的家园共育模式。

二、生态体验下家庭教育魅力四射

亲子课堂。亲子关系对孩子的情绪和身体有着很大的影响,老师们因班因孩子制宜,设计了一系列生动有效的亲子活动。如:请小班幼儿和家长来园参加的亲子活动《豆豆找家》,孩子们在老师的引导和家长的协助下,把混在一起的绿豆、黄豆一个一个地拣出来,分别放在两个小盘中,锻炼了小手指尖的灵活性,促进了小肌肉的发展和做事的耐心;感官训练《它们是一样的》,孩子们都能正确命名、辨别、配对,在每个完成工作的小脸上都会绽放出花一样的笑容,课堂中穿插的“钻山洞”、“不倒翁”、“蹬蹬脚”等游戏,使孩子们学得很轻松。孩子们学与做的兴趣被充分调动起来,亲子协作能力增强了,不仅拉近了家长与孩子,而且拉近了孩子与孩子、老师与家长的关系,使大家一起愉快地学习和交流。而大班幼儿和家长携手体验的《爱住我家》,则是一曲生命的礼赞。在一个假定的环境中,大家沉默不语,用心来感受这一切,当背景音乐渐起,每个家长和孩子被蒙上眼睛,走在人流如川的十字街头相互寻找,黑暗、焦急、失落、恐惧充斥着每个心灵,从忙乱的脚步下、泪滴里、哽咽中能感受到人人都在守候着对亲人的渴望和期盼,那一刻,大家亲验了盲人的艰辛、找不到亲人的心疼、无助的孤独等人世百态。当父母抚摸着孩子的小手时,一种亲情依恋禁不住油然而生,孩子们深深懂得多少次风雨中、生病时、洗衣做饭……都是这一双双粗大的手在照顾着自己幼小的生命,家长们更感谢这个小生命的到来,给自己带来了幸福和欢乐。在最后的亲情回报中,当孩子端着小碗一勺一勺地喂父母吃饭来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时,一行行热泪滴在小手上、小碗中,流淌出的是亲情融融,使在场的每一个人无不为之感动。

家长进课堂。家长来自于不同的行业,拥有各自的专业特长,这也是一笔丰厚的幼儿教育资源。班级老师在征得家长的同意后,让他们来园给孩子上课,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如一位在新华书店工作的家长,给孩子讲述了书对人的作用,现场教孩子制作书:绘画故事、找大人写个序、编排页码、进行缝制,看到一本本小画书做好了,孩子们很兴奋;一位中学的英语教师家长,教孩子学英语《红色绿色黄色》,分别给三个娃娃涂上三种不同颜色教单词,又引用了交通指挥中的红绿灯巩固学习,最后用游戏的方式“在蔬菜中找颜色”,使孩子不仅记准了单词,而且能在生活中正确使用;还有一位医生家长,来园给孩子上了一节生动的《健康宝宝》,她给孩子们出示了胖宝宝和瘦宝宝图片,告诉孩子他们都是不健康的宝宝,并查找出胖和瘦的原因,结合实际生活引出一些健康的生活方式,比如不挑食、多锻炼等。家长们鲜活生动的教育形式,不断地开拓着孩子们的视野,孩子们实实在在地享受着生活和学习带来的无限乐趣。

家长体验。许多家长,特别是祖辈的教育中往往是经验育人,家长自以为是过来人,什么都懂,不注重孩子的体验和感受,不聆听孩子的心声,这种缺少了人性化的教育不符合孩子的实际需要,往往善意的爱,却导致了孩子的许多不良习惯的形成。引导家长从经验育人向科学育人方向发展,也是家庭教育的一项重要工作。体验活动“过电网”,第一轮要求家长看清前进的路线和障碍后爬过、跨过电网,第二轮是家长被蒙着眼睛过电网,虽然辅导老师立刻撤下了电网,但所有的家长还是运用了以往经验小心翼翼地钻和跨,这大大影射出家庭教育中家长的行为引领方式,家长们感同身受;通过一些体验活动让家长感受了过度保护下孩子成长的过程,家长的许多语言和行为像一条条束缚的绳索,在无形中缠绕着孩子的心灵和意识,当孩子长大成人后,家长却指责孩子的无能,孩子成为经验教育的牺牲品,家长身临其境地感受了自己的经验教育过程和不当的教育行为,在强烈的心灵震撼中,家长们感悟到该如何避开家庭教育的误区,让观念上的革命去带动行为上的落实。

家长开放日。家长开放日活动是家长了解幼儿园教育教学和孩子生活的一面窗口。在这种零距离的接触中,我们把新的教育观念及时传递给家长,把幼儿园的教学活动过程和课程特色展示给家长,对家长的教育方式做出针对性地指导,促使家长更加积极地配合幼儿园教育,共同促进幼儿的全面和谐发展。开放日活动中,我们贯穿了家长会和教育教学活动、晨间活动、幼儿广播体操、加点、午餐等幼儿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家长可以直接看到孩子们的具体表现,全方位地了解孩子的生活和活动情况,与老师共商孩子的教育问题,有针对性地调整自己的教养方式。最后,把家长的反馈信息收集上来,进行分析和参考。

亲子运动会。我园以“我运动、我健康、我快乐”为宗旨的亲子趣味运动会,邀请广大家长和孩子一起来园参加。这里有湛蓝天空和灿烂阳光与我们为伍,凉爽清风和嫩绿小草与我们做伴,孩子和家长每次都是穿戴整齐,手擎道具,和着进行曲兴高采烈地走进会场,操场上是礼花阵阵、锣鼓喧天、口号嘹亮、彩旗飘扬、信鸽飞翔,家长和孩子们全身心投入地做着各种亲子表演,从那飞扬的神采、矫健的步伐中,感受到的是隆重而热烈、欢乐而祥和,入场仪式高潮层层迭起,令人激动不已。运动会比赛项目新颖有趣,有蚂蚁运粮、刺猬背果、袋鼠回家、大脚小脚、钻山洞、过小桥、兔兔跳、跷跷板等多种内容,涵盖了钻、爬、跑、跳、平衡等基本运动技能,培养了孩子积极参与、团结协作、顽强拼搏、不怕困难等优秀的意志品质。那一簇簇精彩的镜头留下了美丽的瞬间,写满了孩子和家长默契的身影。在每次运动会后,家长和老师都是感慨万千,纷纷撰稿,来抒发自己的内心感受和生命感动。

家园互动。家园园地为家庭和幼儿园搭建了一座沟通的桥梁,老师把每周的工作安排、教学计划与内容、育儿知识、好人好事等栏目张贴上面,供家长了解幼儿园学习和生活情况。当园里有活动安排,或天气突然转冷、流行病多发季节到来的时候,关爱体贴的温馨提示会及时告知家长注意事项。还有家长协助收集、整理资料创办的“焦点关注”、“爱科学”、“我会做”、“贝贝生日”、“奥运与我同行”等栏目,为孩子们的知识储备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家长们在这里互相交流育子经验,及时给孩子传达着各种信息。

家长小组。在老师的倡导下,家长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活动,带孩子们到大自然、大社会中去,让孩子观察周围的自然和社会,鼓励孩子积极地发现问题,探索科学的奥秘,启发孩子通过自己的思考,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去寻求答案,提升孩子的观察兴趣、观察力及思辨能力。如在桃园“寻找颜色”的活动中,家长和孩子们拿着黄、绿、红、紫、棕五种颜色的色卡,从自然中寻找相应的颜色,孩子们惊奇地发现了树皮、土地、小野花、蝴蝶、昆虫、石头、叶子等如此多彩的自然万物,大家围坐在一说色彩给人带来的美好感受,孩子们更加热爱生活、热爱自然了,愿与自然万物做朋友。去农舍的郊游活动中,孩子们在家长的协助下,拿起头刨花生,从汗水流下的辛劳中,体验到了“麻房子,红帐子,里面坐个白胖子”的乐趣,也明白了“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道理。

营造和谐家庭。家长的教育观念、态度、教养方式、家庭成员的关系以及家庭物质环境建设,都直接影响到孩子的身心发展。我们努力引导家长去了解和尊重孩子,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正确疏导孩子的不良情绪,营造愉快轻松的家庭氛围,提供适宜孩子发展的图书、玩具、活动材料和空间,知道孩子情绪上的需要,提供必要的帮助。鼓励家长多带孩子走进社会,走进自然,去开阔孩子的视野,丰富他们的社会经验,学习知识,陶冶情操,锻炼身体。对单亲家庭的孩子多给予一些关注,对特殊体质的孩子给予必要的照顾,使文明和谐之家,在我园遍地生花。

富有魅力的生态体验下家庭教育,养护了孩子的良好情绪,滋润了他们充满活力的幼小生命,使他们远离了自私与浮躁,让博大与关爱深深扎根。同时,诱发和呼唤了家长的生命感动,与孩子一起沉浸于生活世界、自然之境和内心世界的体验中,使家庭教育由外在活动转化为内在体验,成为有吸引力的教育活动。教师的心灵在一次次历练中得以洗礼,智慧得以升华,更加亲近孩子了。从而,一切教育在我们身边自然而然发生着。

参考文献:

上一篇:座谈会发言技巧范文 下一篇:房地产股权激励方案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