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地保护相关法规范文

时间:2024-01-25 11:25:41

耕地保护相关法规

耕地保护相关法规篇1

关键词:耕地;保护

中图分类号: F301.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432(2013)-22-12-1

随着经济的加速发展,城市建设步伐加快,建设用地的需求不断加大,经济发展与保护耕地的矛盾日益加深,对于耕地的占用也成了发展中显露出来的新问题。协调好耕地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关系,可以更好地促进农民耕种的积极性,保持农业发展规模和产量,达到保证广大群众基本需求的目的。

1 什么是耕地

概括地说,耕地是种植农作物的土地。它所涵盖的范围极广,如:熟地,复垦的整理地,休闲地,轮歇地等,还包括一些以种植农作物为主,间有零星树木的土地,平均每年能收获一季的已垦滩地和海涂地也属于耕地的范畴。耕地的产出是农民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

2 为什么要保护耕地

总的来说,有以下几点原因:1.历史原因是我国人口众多,能否解决温饱一度是我国亟需解决的问题之一。2.现实原因是我国的耕地严重不足,人均耕地面积远远低于世界的平均水平。我国从建国初的缺衣少粮到现今的供求总量平衡,最重要的手段之一就是保护耕地。耕地是农民生活中最主要的经济来源之一,只有保护耕地,才能保证并提高农业效益。所以我们一定要保护耕地,并要合理地加以利用。切实保护耕地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保障粮食安全是我国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指标,这也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全局性战略。

3 国家保护耕地的原则

耕地中用于非农业建设的,国家按照“占多少,垦多少”的原则来执行。我国严格控制耕地转为非耕地的数量和面积。耕地一旦被征用,都要给被征收者相应的补偿。表面看只是保护农民利益的一种方式,但实质上也是保护耕地的一种手段。如果耕地被单位占用,由占用耕地的单位开垦同等面积和质量的耕地。即使是没有条件开垦的或是开垦不符合要求的,也要按照规定缴纳相应的耕地开垦费,作为用于开垦新耕地的专门款项,这充分体现了保护耕地的原则“占多少,垦多少”,同时也保证了耕地的整体数量和质量。

4 如何保护耕地

保护耕地只有在国家的法规下,部门的监督下,群众的要求下,采取积极的防范和补救措施,才能确保耕地不被私自占用和减少。

4.1 全面提高保护耕地意识

保护耕地首先要提高保护耕地的意识,不管是国家、政府还是人民群众都要以提高保护耕地意识为前提。首先国家要制定相应的政策、法规,让保护耕地有法律依据和法律保障。国家为保护耕地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国务院批准了《全国土地整治规划(2011-2015)》,二者都明确规定保护耕地,并建立了保护耕地的奖惩制度和征收补偿制度。其次,政府要执法必严,严格按法律和规定执行,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保护耕地最终还是要提高全民保护耕地的意识,利用电视、广播、板报等各种途径向市民、村民宣传有关耕地的相关知识,让人们认识到保护耕地的重要性,以达到宣传和教育的目的。

4.2 加大保护耕地政策的执行力度

保护耕地政策的执行力度直接关系到耕地保护的效果。因此要严格执行审核制度。政策制定出来,还要加大力度执行,一旦有乱占、破坏耕地的现象发生,要加大处罚的力度,这样才能更好地使政策得到落实。在执行的过程中,发动群众互相监督,做到预防在先,制止及时。尤其是在各村镇结合部位,干部能够及时地走访和细致的调查,做到宣传到位,深入人心。一旦发现个别违反现象,要正确处理问题和矛盾。如果必要,需进行适当的调解。这样做是为了更好的保护耕地,执行相关政策,同时也显现出政策人性化的一面。

4.3 政府要做好宏观调控

各部门要协调配合,加大对破坏耕地的打击力度,严厉打击破坏耕地的行为。尽量减少耕地闲置现象的出现,帮助那些不能务农的农民办理转让手续,让耕地物尽其用。防止耕地违法转为非耕地现象的发生,防止挪作它用的现象发生,做到占补和平衡,实现土地资源的合理配制和利用。

参考文献

[1]候力.中国城市化过程中的耕地资源保护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卢艳霞.我国耕地保护补偿机制研究.科学出版社.

[3]秦明周.耕地保护制度、绩效与案例.科学出版社.

[4]张全景,欧明豪.中国土地用途管制制度的耕地保护绩效研究.

[5]吴天君.耕地保护新论.人民出版社.

耕地保护相关法规篇2

一、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国发〔20__〕28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省级政府耕地保护责任目标考核办法〉的通知》(〔20__〕52号),建立市级政府耕地保护目标责任制度,切实加强耕地保护工作,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基本农田保护条例》和《陕西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办法》的规定,制定本办法。

二、各级人民政府对《__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确定的本行政区域内的耕地保有量和基本农田面积负责,县区长为第一责任人。

三、农业、统计等有关部门,根据《纲要》确定的相关指标和生态退耕、自然灾害等实际情况,并依据国务院批准的耕地保有量和基本农田保护面积,对各县区耕地保有量和基本农田保护面积提出考核指标建议,报经省政府批准后下达,作为市县级政府耕地保护责任目标。

四、耕地保护责任目标考核遵循客观、公开、公正的原则。从20__年起,每五年为一个规划期,在每个规划期的期中和期末,各考核一次。考核的标准是:

(一)行政区域内的耕地保有量不得低于省政府下达的耕地保有量考核指标。

(二)行政区域内的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不得低于省政府下达的基本农田保护面积考核指标。

(三)行政区域内各类非农建设经依法批准占用耕地和基本农田后,补充的耕地和基本农田的面积和质量不得低于已占用的面积与质量。

经检查,同时符合上述三项要求的,考核认定为合格;否则,考核认定为不合格。

五、考核采取自查、抽查与核查相结合的办法。

(一)各级人民政府要按照本办法的规定,每年组织自查,并向省政府报告耕地保护责任目标的履行情况。

(二)国土资源部门要会同农业、统计等部门,每年对耕地保护责任目标履行情况进行抽查,作出预警分析,并向省政府报告。

(三)在耕地保护责任目标考核年,国土资源等部门,对各县(区)耕地保护责任目标履行情况进行考核,并将结果报省政府。

六、全市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提供的各地区耕地面积、生态退耕面积、基本农田面积以及农用地分等定级的数据,将作为考核参照依据。

七、市政府对各县区的耕地保护责任目标考核结果进行通报。对认真履行责任目标且成效突出的给予表扬;对考核认定为不合格的责令整改,限期补充数量、质量相当的耕地和补划数量、质量相当的基本农田。

八、耕地保护责任目标考核结果,列为各级政府第一责任人工作业绩考核的重要内容。对考核确定为不合格的地区,按程序依纪依法处理直接责任人,并追究有关人员的领导责任。

耕地保护相关法规篇3

【关键词】耕地;基本农田;保护;问题;思考

0 引言

土地是民生之本,“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国发(2004)28号)提出重点把握好切实保护耕地特别是保护基本农田,严格执行土地管理法律法规等六方面工作,并把切实保护耕地特别是保护好基本农田放在首位。

国务院总理在2007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指出“一定要守住全国耕地不少于18亿亩这条红线”。而18.27亿亩的耕地保有现状表明耕地保护的形势十分严峻。基于上述背景,开展耕地与基本农田保护专题研究是非常必要的,通过对永吉县耕地和基本农田现状及历年动态变化以及存在问题进行分析研究,进一步提高保护耕地和基本农田重要性的认识,提高保护意识。同时又要树立科学发展观,坚持与时俱进,改革创新,既要使用传统的法律和行政手段,又要运用经济手段,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通过政策的引导和调节,启动耕地保护内在动力,变被动保护为主动保护。确保永吉县的粮食安全,生态安全和社会稳定。

1 情况分析

1.1 永吉县现有耕地的基本情况

1.1.1 耕地的数量与结构

永吉县现有耕地89313.71公顷,占永吉县土地总面积的34.03%。其旱地面积最大,为53791.37公顷,占耕地总量的60.23%;其次是灌溉水田,面积为35272.41公顷,占耕地总量的39.50%;望天田和菜地面积较小,所占比重不足1%;全县无水浇地(见表1)。

表1 永吉县耕地结构表

单位:公顷、%

1.1.2 耕地的地域分布情况

永吉县各乡镇耕地总量分布较平均,绝大部分乡镇占全县耕地总量的4%―10%之间。全县耕地面积最大的是北大湖镇,耕地面积为12086.67公顷,占全县耕地总量的13.53%;其次是一拉溪镇、岔路河镇、三家子乡和口前乡四个乡镇,耕地总量依次为11074.39、8841.08、7595.61、6955.37公顷,这四个乡镇占全县耕地总量的38.60%;耕地面积最小的是口前镇,耕地总量为978.98公顷,占全县总量的1.10%。

2 永吉县基本农田现状

表2 永吉县基本农田现状及构成表

单位:公顷、%

截止到2005年,永吉县现有基本农田78550.56公顷,保护率为87.96%,其在各乡镇的分布以北大湖镇、一拉溪镇、岔路河镇居多,面积分别为1073.24公顷、9913.75公顷和7869.74公顷,分别占基本r田总面积的13.64%、12.62%和10.02%,口前镇最少,仅有535.48公顷,占基本农田总面积0.68%。

现有基本农田全部由耕地构成,其中旱地面积最大,占总面积的58.59%,其次是灌溉水田,占41.20%,水浇地和菜地二者之和仅占0.22%(详见表2)。

3 耕地和基本农田增减变化情况

3.1 耕地变化情况

根据永吉县土地利用现状变更情况,全县耕地从1996年的89424.40公顷减少到2005年末的89304.37公顷,耕地净减少233.08公顷,平均每年减少13.33公顷,耕地年度变化呈不规律性,有的年度增加,如2000年耕地面积净增加19.71公顷;大部分年度耕地面积减少,其中2003年耕地净减少面积最大,达81.71公顷。具体情况见表3。

表3 永吉县1996―2005年耕地总量变化情况

单位:公顷

3.2 耕地减少情况

规划确定,全县耕地减少量不得超过2890.20公顷,其中建设占用耕地控制在344.60公顷以内。现行规划实施以来,全县共计减少耕地386.28公顷,其中,各项建设占用耕地266.25公顷,农业结构调整减少耕地40.90公顷,生态退耕减少72.13公顷,灾毁减少耕地7.00公顷,分别占耕地减少总量的68.93%、10.59%、18.67%、1.81%(见图1)。

图1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新增建设用地占用耕地对耕地减少量的贡献最大,因此,应适当控制建设用地占用耕地的规模,切实保护耕地;生态退耕减少耕地面积仅次于建设占用,生态退耕虽然不会导致耕地退化,但在短期内会造成粮食产量的减少,影响农民收入,应该协调好生态退耕和农业生产的关系;灾毁耕地面积虽然总量不是很大,但是所占比例接近2%,说明永吉县耕地生态环境还是有待提高,应当做好水土保持措施,防止自然灾害毁坏耕地;农业结构调整共计占用耕地40.90公顷,虽然会增加部分收入,但也应该控制一定的规模。各年减少耕地情况详见表4。

表4 永吉县1997―2005年耕地减少情况表

单位:公顷

3.3 耕地增加情况

规划确定,全县通过土地开发复垦整理增加耕地3115.00公顷,现行规划实施以来,全县共增加耕地面积266.25公顷,占规划控制指标的8.55%,补充耕地指标完成比例较低。其中,通过开发增加耕地77.81公顷,土地整理增加耕地59.96公顷,土地复垦增加耕地面积为128.48公顷,分别占耕地增加总量的29.22%、22.52%、48.26%(见图2)。

图2

同上面的耕地减少情况相比,全县增加耕地的力度不够,数量较小,远远不能弥补耕地的减少。今后应加大土地的开发复垦力度,强化土地整理,各种方式同时进行,增加耕地面积,提高耕地质量。

3.4 基本农田增减变化情况

规划实施期间,全县因能源、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占用基本农田不可避让,共计减少基本农田面积131.56公顷,同期按规定补划基本农田131.56公顷,且补划的基本农田的理化性质、生产能力与占用的基本农田相当,实现了基本农田数量不减少,质量不降低的保护目标。

4 存在问题

4.1 耕层破坏严重,耕地质量逐年下降

多年来人们对土地用养结合不够重视,只注意用地,不注重养地。化肥的施用量加大,农家肥的施用量减少,甚至不施,使土地有机质含量逐年下降,土地板结,土地物理性状变坏。而且近年来,土地很少深翻,使耕作层变浅,灾害毁地、水土流失面积也有所增加,对农作物生长极为不利。掠夺式的生产经营,使耕地的总体质量明显下降。

4.2 补充耕地质量不够

由于国家要求占补平衡,通过开发整理增加了大量耕地,但新增耕地质量普遍较差,耕地产出水平不高,而非农业建设占用的多为优质耕地。因此,在占补平衡上往往是在数量上达到了平衡,但是同原基本农田的肥力相比存在较大差异。

4.3 基本农田生态环境逐年恶化

永吉县基本农田生态环境恶化因素包括水土流失、洪涝灾害、工业三废污染、农业生产中的农药化肥污染、有机肥投入不足、灌溉水源恶化等。这些都造成了耕地农田的毁损和可耕性降低,致使农田近期内难以恢复生产,甚至永久丧失可耕作能力,造成农田的治理改善困难,农田恢复难度大。

4.4 管理不到位造成耕地浪费严重

土地管理法及相关法规也没有赋予土地部门像公安、法院一样的执法权限,执法力度不够,监管力度不大,管理不到位,造成耕地资源浪费。

5 几点建议

5.1 加强宣传,增强意识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耕地是农业的基础。民以食为天,食以地为本。保护耕地就是保护人类的生命线。耕地资源涉及国家粮食安全、社会稳定和经济安全,关系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社会稳定,所以,必须加大宣传教育力度,采用多种方式和形式深入宣传耕地保护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战略意义,使各级领导干部和人民群众充分认识到耕地保护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增强其耕地保护意识。

5.2 完善制度,加强规划

严格执行基本农田保护制度,不准法律规定的国家重点建设项目之外的非农建设占用基本农田;不准以退耕还林为名,将平原地区耕作条件良好的基本农田纳入退耕范围,违反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随意减少基本农田面积;不准占用基本农田进行植树造林,发展林果业;不准以农业结构调整为名,在基本农田内挖塘养鱼和进行畜禽养殖,以及其他严重破坏耕作层的生产经营活动;不准占用基本农田进行绿色通道和绿化隔离带建设。

强化基本农田保护监管制度。必须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将基本农田落实到图上,落实到村组,落实到地块,落实到农户,通过签字保护责任书,落实基本农田保护责任。要建立基本农田统计核查制度,坚持定期检查报告制度,建立基本农田保护监测系统,准确掌握基本农田变化情况,及时发现和制止违法行为。对严重破坏基本农田、造成基本农田大量减少的,要依法追究责任。

5.3 积极垦复、开发整理

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要求,在有关耕地后备资源调查与评价基础上,一是,继续完善土地整理与开发复垦的专项规划,确定分地区、分阶段的土地整理与开发复垦的专项规划指标。二是,加快对各类工矿废弃地和灾害损毁土地的复垦,适度开发有条件的后备资源,土地整理要逐步做到“三集中”,即零散村庄向中心村和小城镇集中,乡镇企业向工业园区集中,耕地向集中连片集中。三是,要大力抓好土地整理与开发复垦的组织落实,资金落实和管理落实。建立土地开发复垦基金,专款专用,切实完成土地整理与开发复垦任务。

5.4 培育地力,提高质量

针对基本农田质量下降的现状,全县各有关部门要加强协作,切实保护基本农田,重视加强基本农田质量管理。一是,要加强基础科研,不断提高基本农田土壤质量、加快退化土地的修复。二是,各级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逐步建立基本农田地力与施肥效益长期定位监测网点,定期向本级人民政府提出地力变化状况报告以及相应的地力保障措施,并为农业生产者提供施肥指导服务。三是,农业生产组织和个人,应当合理利用土地,科学种田,培育地力,增加绿肥、农家肥、土杂肥等有机肥的使用,利用秸杆还田或者养畜过腹还田,合理使用化肥、农药、防止土地污染和地力衰退。

5.5 盘活存量,节约用地

目前城镇内部存量土地挖潜空间还很大,如低效利用的平房区,缺乏资金开发的闲置土地,未利用的存量土地,企事业单位低效利用或不合理的原划拨土地等。对上述用地采取置换、搬迁等方式进行盘活,既可满足建设用地的需求,又可达到少占、不占耕地的目的。不但如此,还要严格控制建设用地的增量,把节约用地放在首位。重点在盘活存量上做工作,对新批准的建设项目要首先利用现有建设用地,严格控制建设占用耕地,同时要开展对存量建设用地资源的普查,积极盘活土地存量,进一步调整和完善各种相关税制,加大对建设用地取得的税收调节力度。

5.6 保护资源、促进发展

国土资源部门肩负着保护资源,保障发展的双重任务,如何正确处理好保护资源与发展经济的关系,是各级国土资源部门所面临的重大课题。在认真学习贯彻总书记P于“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指示中,国土资源工作面临着如何树立现念,确定科学保护观的问题。在耕地保护上,应当实行:一是,依法保护。认真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等法律、法规,严格落实国家关于耕地保护的各项政策和制度,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二是,全面保护。立足全局,着眼长远。实现“四保”,既保护耕地总量,保证耕地的质量,保护土地的生态条件,保证国家粮食安全。

三是,在发展中保护。发展是永恒的主题,是最终解决一切矛盾和问题根本途径。保护资源不单纯是保存资源,而是要集约高效利用资源。按照“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原则,以科技为依托,以保护为前提,以发展为目的,以发展促保护,使保护耕地与发展经济互为促进,协调统一。

耕地保护相关法规篇4

作为成都市为建立耕地保护动力机制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人们期待此举能对我国耕地保护事业的蓬勃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每年26亿元反哺农村

成都市有关负责人介绍,全市每年的耕地保护基金规模大约在26亿元左右,其中市级13亿元,区(市、县)13亿元。对基本农田和一般耕地的补贴标准分别为每年每亩400元、300元,主要用于承担耕地保护责任农户的养老保险补贴。也就是说,按照这项政策,一户农民,种两三亩地,每年可以拿到1000元左右的补贴。

耕地保护基金由市和区(市、县)共同筹集。主要来源包括:每年市、区(市、县)两级的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每年缴入市、区(市、县)两级财政的土地出让收入的一定比例的资金。以上两项不足时,由政府财政补足。所筹资金全部纳入耕地保护基金专户,由市国土资源局统一管理,根据各区(市、县)的耕地面积和类别进行统筹安排。

成都市规定,耕地保护基金的补贴对象是成都市范围内拥有土地承包经营权并承担耕地保护责任的农户,以及承担未承包到户耕地保护责任的村组集体经济组织。根据全市耕地质量和综合生产能力,对耕地按基本农田和一般耕地实行类别保护与补贴。补贴标准根据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和耕地保护基金运作情况,相应增长。主要用于:耕地流转担保资金和农业保险补贴;承担耕地保护责任的农民的养老保险补贴;承担未承包到户耕地保护责任的村组集体经济组织的现金补贴。具体分配是,耕地保护基金资金总量的10%用于农业保险补贴,剩余资金用于农户养老保险补贴和集体经济组织现金补贴。耕地保护基金的90%用于承担耕地保护责任农民的养老保险补贴,由符合参保条件的农户家庭成员平均分享,直接划入农民养老保险个人账户。

同时规定,对耕地保护责任人未认真履行耕地保护责任、非法改变耕地用途或破坏耕作层致使耕地生产能力降低的,要立即责令期限内恢复耕地生产能力。对造成耕地永久性破坏的,已发放的耕地保护资金补贴,要全部予以追缴,并依照相关规定进行处罚。

为使这项制度落到实处,成都市制定了相应的配套措施。即根据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查清全市耕地保有数量等基本状况,建立耕地保护档案,进行耕地保护登记,发放耕地保护责任书,把耕地保护面积落实到村、组和农户,实现与农业、林业、统计等相关部门数据与管理的协调一致。由区(市、县)政府通过与耕地保护责任人签订《耕地保护合同》,对耕地保护地块、面积、级别、期限和补贴资金及违约责任等内容进行约定,完善耕地保护责任体系。同时要求相关部门分工协作,各负其责。国土部门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现状,负责耕地保护基金运作管理和制定年度分配方案,并会同农业部门划定耕地保护的类别和对耕地保护责任落实情况进行监督检查;财政部门负责耕地保护基金的筹集和使用的监督管理;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负责对承担耕地保护责任的农民养老保险的运作管理。并要求强化对耕地保护目标责任的监督,严格基金管理。国土部门将通过实施遥感监测、实地检查等措施,对耕地保护责任人的履约情况进行动态监督检查。

成都市有关方面认为,耕地保护基金的设立与实施,将有利于切实保护耕地,有利于大幅度减少土地违法行为的发生,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创新农村社会保障模式,促进城乡统筹和谐发展。但作为一项新的制度还没有任何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也必将面临一系列的困难和问题,如增加征地成本,对政府财政形成巨大压力,因补贴标准不同还有可能引发群众矛盾,或因监管不到位发生等。对这些问题,将在今后的实践中摸索解决。

新的耕地保护动力机制

无论如何,作为地处西部欠发达地区、财政并不算充裕的成都市,能有此举,令人钦佩。

26亿元是一个什么概念?就是成都市每年从地方可支配财力中拿出15%到20%的资金,用于补贴种地农民。它意味着,耕地保护有了新的动力机制。这个动力也许比法律的、行政的力量来得更直接,更现实。

首先,它触动了农民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过去,相当多的农民种地几乎不来钱。许多地方的农民头顶黄土背朝天,一年辛苦忙到头,除去种子化肥农药等支出,总共收入也就一两千元。更有甚者,遇到点自然灾害,最后还可能落个“白忙活”。多年以来,广大农民默默承担着保护耕地的重大责任和义务,却没有从中享受到应有的发展权利。

但是,同样一块地,种粮食还是“种”房子、“种”工厂,就有天壤之别。土地用途一转变,就能立即产生成倍、甚至几十倍的增值差异。由于种地的比较收益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保护耕地的积极性并不高。在这样的情况下,一亩几百元的补贴,弥足珍贵。按照这个政策,拥有两三亩的一户农民,每年可以拿到1000元左右的补贴。有了稳定的补贴,旱涝保收,农民自然会安心种地。

其次,它触动了基层政府。在26亿元资金的筹集和分配中,建设用地量大的地区要缴纳的钱也多,而耕地保护多的地区则获得的补贴多。也就是说,保护耕地能够获得相应的经济利益。这在某种程度上使一些基层政府“耕地保护越多越吃亏”的心态得以平衡,也使一些耕地保护任务重的地区,增加了保护耕地的积极性。

因此,这笔钱的意义不可小觑。成都市虽然从工业化、城市化中挤出了26亿元,但是,这笔钱会反过来大大促进工业化、城市化。我们看到,多年来,全国许多地方,与城市飞速发展、日新月异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农村的相对落后和贫穷。一个负责任的政府,不能对这种差距坐视不管。成都市26亿元耕地保护基金,将有利于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在区域经济合理分工的基础上,让保护耕地的保护得更好,发展经济的发展得更好。

更大背景是城乡统筹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成都市之所以决定设立耕地保护基金,至少有两方面的重要背景。

一个是从利益机制上遏制土地违法违规行为。去年以来,成都市按照国土资源部的部署,在全市开展了土地执法百日行动,集中查处了一批土地违法违规案件,社会各界依法用地管地意识进一步增强,土地执法形势得以好转。

与此同时,市政府也在反思违法违规行为产生的深层次原因。得出的结论是――比较利益是出现违法违规用地的最主要原因。分析同时显示:相当比例的违法用地主体是农户和基层组织。

“我们感觉,真正的耕地保护,除了法律的、行政的管制措施以外,还应该有经济上的补偿措施。”成都市副市长刘仆说。他认为,既要经济发展,又要保护耕地,这里面有一个利益机制。从事农业生产,毕竟比较效益低。现行主要依靠行政和法律方式的耕地保护手段,既缺乏动力,又不公平,还缺乏效率,不利于调动广大农民保护耕地的积极性,也不利于遏止违法违规占用耕地的行为。怎样通过经济手段调动农民保护耕地的积极性?政府能不能研究一个办法,来解决这个利益格局的问题?归结为一句话,就是要想办法让“保护的保得住,发展的发展好”。

于是,成都市政府研究后提出,建立耕地保护基金。每年从成都市土地出让收益和财政资金中,拿出26亿元用于耕地保护。主要解决农民的医保和社保投入,使其解除后顾之忧。这样农民就可以安心从事农业生产。

这就是耕地保护基金得以产生的背景之一。深入分析成都市设立耕地保护基金的“初衷”,恐怕还有另外一个更大的背景,这就是――城乡统筹。

去年6月,成都获批成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国家给他们提出的要求是:“全面推进各个领域的体制改革,并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率先突破,大胆创新,尽快形成统筹城乡发展的体制和机制”,为全国提供可资借鉴的有益经验。

设立耕地保护基金,可以看作为成都市委、市政府从推进试验区建设角度出发,作出的一项制度创新。今年1月,成都市委、市政府下发了《关于加强耕地保护进一步改革完善农村土地和房屋产权制度的意见》(成委发[2008]1号),明确提出要把加强耕地保护作为试验区开展体制机制创新的基础。从城乡经济社会统筹发展的高度出发,进一步创新耕地保护机制,设立耕地保护基金。

具体思路是,在城乡统筹、以城带乡、以工补农思想指导下,改革现行的耕地保护机制,创新耕地保护举措,多渠道筹集资金,加大对农村、农业和农民的投入,提高耕地和基本农田的生产能力。通过建立耕地保护基金,建立完善耕地保护补偿机制,积极探索综合运用行政、经济、法律手段,提高农民保护耕地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做到责、权、利对称,形成城市反哺农村、工业反哺农业的新局面,以确保在统筹城乡发展建设过程中耕地总量不减少、质量稳步提高,广大农民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

耕地保护相关法规篇5

为进一步规范土地管理,加强耕地保护,按照《国务院关于加强耕地保护有关问题的通知》(国发〔〕33)要求及《违反土地管理规定行为处分办法》(国土部15号令)有关规定,市政府决定在全市全面建立耕地保护领导干部问责制。现将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提高思想认识,强化履责理念

土地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性资源,具有不可再生性和不可替代性,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建立土地管理的耕地保护问责制,进一步强化各级政府及其工作人员的责任,是实行最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的重大举措,对于建立责任政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意义十分重大。我市各级政府、各部门务必把耕地保护与经济发展放在同等重要位置,强化履责理念,以全面建立耕地保护问责制为契机,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土地调控政策和节约集约用地要求,不断提高土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保障能力。

二、明确政府责任,严格责任追究

全面推行政府国土资源目标管理责任制,各级政府主要负责人对本行政区域内耕地保有量和基本农田保护面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年度计划执行情况负总责,市、县、乡三级政府之间以及乡镇政府与村委会之间要层层签订国土资源管理目标责任状,将新增建设用地控制指标(包括占用农用地和未利用地)纳入土地利用年度计划,以实际耕地保有量和新增建设用地面积作为土地年度计划考核、土地管理和耕地保护责任目标考核的依据,严格考核奖惩。对本行政区域内违反耕地保护行为隐瞒不报、压案不查的,要严格按照《违反耕地保护行为处分办法》的有关规定,追究政府主要领导和其他负有责任的领导人员的行政责任。

三、强化土地执法,严惩违法行为

各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要会同监察等相关部门,进一步加大土地执法监察力度,建立和完善应对突发、重大违法行为的案件查处快速反应机制,从严查处耕地保护违法行为,对重大土地违法违规案件要公开处理,起到教育、警示和震慑作用;对国家机关工作人员通过调整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擅自改变基本农田位置,以规避建设占用基本农田应依法上报审批的,要追究有关人员的行政责任。

四、落实共同责任,形成工作合力

耕地保护工作政策性强,涉及面广,发展改革、规划、建设、等部门要依据土地管理的相关法律法规,结合部门职责,积极配合国土资源部门严格土地监管,落实土地执法的共同监管责任,形成工作合力。

五、加强监督检查,确保责任落实

耕地保护相关法规篇6

一、普安县耕地保护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农民缺乏耕地保护动力,摞荒现象时有发生

耕地主要是种植粮食作物,由于种粮效益相对低,农民缺乏耕地保护的动力。由于农产品价格不乐观,农业靠天收成的局面没有根本改变,种地效益比较低,很多青壮年外出经商务工,家庭劳动力不足,从而造成了部分耕地被闲置撂荒的现象。

(二)土地违法下移

现阶段土地违法的一个特点在于其主体往往是集体,个人所占比例极低,地方政府往往是违法主体。在众多的土地违法违规案件中,追究相关人员的党纪政纪责任的少之又少,多是以罚款为主,有时甚至不了了之,很难处罚到位。近几年违法主体明显下移,土地违法更加分散,形式增多,监管难度更大。从违法违规责任主体来看,由市县一级政府主导的土地违规行为得到有效遏制,违法违规行为主要集中在乡镇村,一些地方基层党委政府知情、默许、纵容和支持的现象依然存在。

(三)、相关体制存在缺陷

多年来,我们一直存在既要珍惜土地,又要进行工业化城市化建设的;既要承包耕地30年不变又赋予政府有很大权力征用土地;既要提高农民收入和降低城乡收入差别又要剥夺农民在土地上应有的利益。这些造成了我国多年来未能按照“占用耕地与开发复垦耕地相平衡”的原则管理耕地,农村耕地急剧减少,

(四)、土地执法不配套,制止破坏耕地行为无力度

《土地管理法》授予土地行政执法监察人员对非法占地等土地违法行为有权制止,但除了口头制止与发放《责令停止土地违法行为通知书》以外,均未明确制止权的其他行为方式和权限。这给实际开展工作带来了相当大的困难和不便,土地行政部门缺乏行之有效的制止违法用地的手段和措施,书面或口头制止权显得苍白无力。

二、普安县耕地保护对策

(一)创新耕地保护理念,提高农民保护耕地动力。

耕地保护是一个动态的概念,依据不同时期人地矛盾尖锐程度、人们对耕地产出的需求、经济建设发展的需要来确定耕地保护程度、保护内容。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膳食结构已经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谷物在膳食结构中的比重不断在减少,水果、牛奶、蔬菜、鱼、畜禽类产品需求增大。因此,在当前一些非耕地的农业用地也具有难以忽视的作用,耕地保护理念应拓宽,尤其是城市耕地保护的范围更应拓展到农用地的范畴。如那些不破坏耕作层的园地,人工草地等可纳入耕地范畴。

(二)政府要做好土地流转工作,防止耕地撂荒现象发生。

农村土地流转是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使农业产业迈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土地的流转能使那些无力或无时间耕种的农户的土地被充分地利用起来。鼓励公众参与耕地保护,充分调动民众参与耕地保护工作的热情,发挥民众的主观能动性。农民是耕地保护的主体,是耕地保护的直接受益者,对于耕地他们有着血脉相连的情深,群众的力量是耕地保护的主力,对于荒芜耕地的,可按《土地管理法》第37条第三款“承包经营耕地的单位或个人连续二年弃耕撂荒的,原发包单位应当终止承包合同,收回发包的耕地” 。政府要通过各种宣传媒体,宣传这一土地政策,增加公众对耕地资源的危机意识和保护意识。

(三)加强违法用地监管,实行严格的责任制

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重视耕地的保护工作。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层层落实责任,坚决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贵州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2〕2号)文件也提出,“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确保耕地保有量和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不减少、质量有提高,加强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建设,确保人均基本口粮田不低于0.5亩” 。我们必须加强监督,实行最严格的问责制度。

(四)完善耕地保护的相关政策、办法

面对耕地保护异常严峻的形势,要从根本上改变耕地保护现状,县人民政府要按照国发二号文件的要求,制定相应的政策和办法,确保耕地保护落到实处。

(五)提高耕地质量,确保基本农田数量

普安县旱地面积比重大,约占耕地数量的三分之二,需加大农田灌溉及排水系统,保证全县粮油主产区。把基本农田落实到图上,杜绝“划劣不划优,划远不划近”,一旦划定,不可更改。若是违反土地管理法规,非法占用耕地改作他用,数量较大,按《刑法》342条,提高量刑,从重处罚,从而减少破坏耕地的行为。

(六)、多方联合,增强国土部门的行政执法权。

针对国土资源部门缺乏有效的强制执行权,政府主导采取多方联动的方式,整合工商、供电、供水、公安、法院等部门的力量,共同打击违法用地行为。也可以引入公安机制,建立国土资源警察支队或组建国土法庭,有力地打击了违法用地行为。

其次,采取上下联动,建立耕地保护动态巡查制度,构建县、乡、村、组四位一体信息监察网络,做到上、下联动,实时监督,及时查处,把违法占用耕地的行为消灭在萌芽状态。

土地是民生之本。我县人多耕地少,高质量耕地少,补充耕地的后备资源少,这是普安县情。必须坚定不移的贯彻“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守住耕地“红线”,确保普安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全面协调发展。

耕地保护相关法规篇7

关键词:耕地保护体制 改革 法律制度 完善 研究

中图分类号:F3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5)04(b)-0123-01

耕地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是社会稳定的基础,也是农村稳定的基础。耕地问题处于民生问题的首要位置,因此必须要重视耕地问题。农业的发展与耕地的使用效率息息相关,要想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从耕地问题抓起,实施有效措施进行切实保护耕地,提高耕地的质量和人均耕地的占有量,为我国的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坚实的后盾。

1 我国耕地存在的问题

首先是耕地数量下降,人均耕地减少。近几年来由于城市规模越来越大,使得我国耕地数量正在不断减少。同时在草原方面,农民的过度放牧和草原耕地化造成土地荒漠化严重,导致耕地质量下降,生态环境恶化;其次是耕地地力减退,耕地使用率降低。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传统依靠生态平衡制约病虫害的条件不复存在,各种化学杀虫剂不断使用,使土壤生命活性和地力下降。长期滥用化肥的后果是使土壤的有机物丧失、土壤硬化,最终引起土质破坏;最后是耕地生态环境恶化,耕地生产水平降低。在生产活动中农药、化肥等化学药剂的超标使用,污染了我国土壤和水资源,同时随着人类的对自然的开发,矿产资源开发,特别是露天开采,陡坡种植,耕地高强度利用等不合理的耕地利用也造成了耕地生态环境恶化,生产水平也随之下降。

2 解决我国耕地现状的方案

我国的耕地存在着耕地面积不足、耕地使用率不高以及人均耕地占有量不够等情况,为解决我国耕地存在的问题,必须从改革现行耕地保护体制和完善耕地保护法律制度两方面突破,达到提高我国耕地质量的目的[1]。

2.1 改革现行耕地保护体制

随着我国城镇建设的发展,耕地数量不断减少,耕地质量不断下降,土地沙漠化在扩散,而造成耕地恶化的原因的滥用化肥农药、矿产资源开发、过度放牧、城市化进程过快等等。但我国现在的耕地保护体制存在缺陷,导致无法真正地解决耕地问题。所以必须解决耕地可使用能力下降的情况的问题,对农村耕地保护体制进行改革,提高耕地的质量。

耕地保护体制是指参与耕地保护的相关主体在耕地保护中的地位和作用。要进行耕地保护体制改革,第一要改善农民与耕地的关系。农民是改善耕地质量的关键力量。但是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快速推进,许多农民为了过上更好生活,越来越多的农民外出务工,导致常常出现农村抛荒现象,因此要在耕地保护体制的改革中,提高对农民种地的鼓励,促进耕地的使用效率。第二要改进村民委员会与农民的关系,我国村民自治制度不够完善,监督机制不齐全,农民维权能力过低,导致一些官员为了谋取利益而不惜,损害了农民的利益,打击了农民致力于耕种的热情,因此要促进村民委员会与农民的关系的改进,提高农民对耕地的信心。第三是地方政府要对耕地进行多加保护。地方政府经济熟悉当地的耕地情况,有直接管理耕地的能力,拥有比较便利的条件进行耕地保护。但是有些地方政府为了发展经济,常常让工商业占用耕地,甚至有私卖土地的情况出现,因此需要加强对地方政府的管理,促进地方政府对耕地的支持,才可以更有利地保护耕地[2]。第四是提高中央政府对耕地的治理力度。面对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耕地不足的现状,中央政府应该要加强对耕地的治理,但中央政府距离过远,耕地情况不熟悉,对耕地难以进行有效的治理。由于管辖范围太大并且距离遥远,导致中央政府对全国各地耕地资源基本情况不够熟悉,对全国各地发生的土地违法现象往往也难以有效治理,因此要加强中央政府对耕地的调查,出台有利于耕地保护的规章制度。

2.2 完善耕地保护法律制度

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粮食储备不足的问题日益明显,迫切需要解决耕地的问题,提高我国的粮食产量,满足我国人民群众的需求,因此必须完善农村耕地保护法律制度,促进耕地的可持续发展。

健全耕地保护法律制度就是对耕地相关的法律制度存在的不足进行修改,以促进耕地保护体制与耕地现状相适应,要在法律上确定中央政府在进行耕地保护的职责与地方政府在耕地保护方面的责任,同时也要确定村民委员会与农民保护耕地的权利和义务。其耕地保护法律制度的完善方法是:第一在中央政府方面要对耕地进行详细的调查,对耕地进行科学划分,做好耕地生态保护工作,对危害耕地的违法行为进行严肃处理,并出台一系列耕地保护的规章制度,从实处促进耕地的保护工作的顺利实施;第二在地方政府方面,要配合中央政府的决定,根据本地情况进行土地使用规划,杜绝工商业随意占用耕地和农民随意在在耕地上进行建房,对农民的耕地保护情况进行监管;第三在村民委员会方面,要仔细收集耕地的情况报告上级并配合上级的耕地保护工作,对农民耕地保护行为进行监管;第四在农民方面,要正确使用耕地,不要随意将耕地抛荒,要爱护和保护耕地,对政府的耕地保护制度进行支持,提高耕地的使用效率。同时也要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提高对农民的耕种补贴,提高农民的耕种的积极性。

3 结语

面对我国耕地存在的耕地资源不足、人均耕地面积小、水土流失严重、耕地生态环境恶化、耕地质量下降与耕地保护体制不完善等问题,需要进行改革现行耕地保护体制和完善耕地保护法律制度。而改革的进行需要中央政府、地方政府、村民委员会和农民的支持。要从思想上提高耕地保护意识,防止建筑物占用耕地,支持农业的发展,从行动上要进行保护耕地的宣传教育,提高人们保护耕地的自觉性和能动性,促进耕地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秦中春.城镇化过程中耕地资源保护面临的挑战与政策建议[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3(3):12-56.

[2] 刘平养,沈哲.经济增长、耕地保护与土地约束[J].生产力研究,2013(3):34-78.

耕地保护相关法规篇8

关键词:耕地保护;政府;农民;激励

一、 相关概念

(一) 耕地与耕地保护

耕地自古是农民们赖以生存的基础,有了耕地粮食安全才有保障,社会稳定才能得以实现。可如今我国耕地面积在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不断减少。“从1985~2008年,全国耕地面积减少了346万公顷,年均减少15. 1万公顷。”从数量上来看已经是岌岌可危的了。怎么在当今似乎保护耕地与城市发展相互矛盾的命题里寻找解决的办法,必须从了解耕地下手。

耕地是指种植农作物的土地。其中包括了:(1)熟地,新开发、复垦、整理地,休闲地(含轮歇地、轮作地);(2)以种植农作物(含蔬菜)为主,间有零星果树,桑树或其他树木的土地;(3)平均每年能保证收获一季的已垦滩地和海涂。

耕地保护是指运用法律、行政、经济、技术等手段和措施,对耕地的数量和质量进行的保护。我国要用世界7%的耕地养活世界上22%的人口,形式相当严峻。为此我国提出了“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寸土地, 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 并通过出台一系列法律、法规, 建立了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但是我国在耕地保护上更多的是在数量上进行保护,譬如18亿亩耕地红线、实行占补平衡制度……都是从数量上来保护耕地,而对于耕地质量的保护,我国并没有实质性的进展。

(二) 耕地保护中的主体

通过研究可以发现,在耕地保护中,与它相关的主体其一是把握国家宏观大局的中央政府,其二是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的地方政府,其三是拥有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的集体,其四是以耕种为生,直接和耕地相接触的农民。

他们都在耕地保护中发挥着各自的作用,但由于它们存在的利益差,它们耕地保护的目标其实也是不相同的,而这也就成了影响它们对待耕地保护的态度以及影响政策制定、执行和最后的效果的原因。

二、 耕地保护各主体的目标与行为

(一) 中央政府的目标与行为

中央政府土地调控的目标是“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这是中央在经济和政治双重层面上进行考量的结果。

中央政府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花大力气制定了许多政策、法律法规。制定了诸如土地管理法、基本农田保护条例,实施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土地用途管制、农地征用管制等等的法规政策。希望以此来推动耕地保护的顺利进行,保证我国粮食安全与社会和谐稳定。

(二) 地方政府的目标与行为

地方政府由于目前的财政分权和政绩考核体制, 其行为目标主要是区域内的经济发展速度和财政增收速度,而耕地保护实际上是与地方政府这一目的相背离的。有调查显示,截止2012年底浙江、天津两地政府负有偿还责任的债务,都有2/3的份额要靠卖地来偿还,而其余省份,最少也有1/5的债务是靠卖地来偿还的。由此可见地方政府对于土地的依赖程度。而征地作为将农村集体土地变为城市建设用地的主要途径,为地方政府提供着重要财源,而一旦加大对耕地的保护势必对征地造成影响,这不是地方政府所乐见的。因此在耕地保护中,地方政府的作用并没有得到有效发挥,甚至是起着负的作用。对于中央关于耕地保护的政策法规也没有有效执行。

(三) 集体的目标与行为

理论上来说,集体所有制是广大农民群众一起所有,自然集体的目标应该是为了农民争取权益,在耕地保护中也应该与农民一道,切实保护耕地不被破坏,让耕地得以高效种植。集体也应该为此而努力。但我国法律虽然规定农村集体土地归集体所有,但是集体存在组、村、乡三级,到底归哪一级集体所有,法律上存在着矛盾,因此这样的产权不明也就导致了各级集体在保护耕地上存在不一致的目标。规模更大更向地方政府靠近的村、乡更容易受到地方政府的影响,从而成为征地的推手,无法真正的保护耕地,而组一级集体力量较小,多方受限,很难在耕地保护上有所作为。

(四) 农民的目标与行为

在我国现行农村土地制度下,农民是农业生产的微观主体,是耕地的直接使用者和耕地保护的主要承担者。他们对耕地保护的意愿、以及耕地利用方式等都会对耕地保护起到很大的促进或阻碍作用。

农民耕地保护的目标是获得经济收益,只有在耕地能为他们取得满意的经济收益时,他们才会积极主动的去保护耕地。在传统农业地区,农民进行的农业生产是“穷而有效率的”,他们进行农业生产的行为也是“理性的”。因为在这样一种环境下,农民生产生活环境相对封闭,没有其他增加收益的途径,农民预期的收益全靠耕作耕地估算。当对耕地的预期收益高的时候,农民就会积极主动的保护耕地,而当他们对耕地的预期收益低的时候,他们则没有足够的动力来从事耕地保护,因为对农民来说,摆脱贫穷提高收益维持生计才是最重要的。

三、 耕地保护的主体存在的问题

“中央政府是以增加全社会福利水平为出发点,而地方政府则是以地方的经济增长来谋求其向上级的政绩显示,农民的出发点是个人利益的最大化。”各个主体有着不一样的出发,也就是说在它们进行具体的决策时,存在不一样的决策动机和过程,从而导致了它们在行为上的差异。而也因此让它们在耕地保护中遇到了困境与问题。

(一) 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矛盾

中央政府虽然为耕地保护制定了一系列强势的政策制度,但是每每下到地方,地方政府由于对土地财政的依赖,以及上一章所谈及的地方自身利益的驱动,会运用它比中央政府更加灵活变通这一特点,减弱各项政策在当地的有效性,以保证地方政府在收入和政绩上的利益最大化。

这样一来,就使得中央政府理论上行之有效的耕地保护手段在地方政府的应变之下被架空,地方政府成了土地实际的支配主体。中央与地方的矛盾,让政令无法通达,从而无法对耕地形成有效保护。

(二) 集体的界定不清晰

《宪法》规定我国农村土地归集体所有。但是并没有明确指出是哪一级集体,而在不同的法律文件中对此又做出相互矛盾的解释,导致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主体虚化,从而不能发挥集体在耕地保护中应有的作用。在于地方政府的博弈中没有真正的主导力量,处于弱势地位,在对待征地的问题上缺乏真正的发言权。

(三) 农民对耕地保护的认知和意愿不足

耕地历来是农民赖以生存的基础,农民作为耕地的直接使用者,以及祖祖辈辈对于土地的感情,被认为是耕地保护最重要的主体,是耕地保护最后的一道防线。然而,根据调查结果显示,农民虽然普遍认同对耕地需要实施必要的保护,但对于相关的政策却缺乏了解,而在承担耕地保护的责任上也存在着分歧。甚至他们中的大部分人连基本农田这一概念都不清楚。

本章开头就有指出,农民的出发点是追求个人利益的最大化。然而如今农民耕作所得却并不能达到他们的预期的收益,从事非农生产反而能获得比耕地更高的收益,农民也就不可能承担起保护耕地的责任,缺乏保护耕地的积极性。

四、 如何让耕地保护各主体更好的发挥作用

从前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农民认同耕地保护的必要性,但是他们对耕地保护的政策缺乏了解,并且没有积极性。地方政府则是与之相反,了解必要性和政策,但没有保护耕地的正面激励,

反而是存在利益上的冲突。为此要让各主体更好的发挥作用,需要进行必须的改进。

(一) 中央政府要加强监督和扶持

中央政府作为国家权力中枢,要坚定不移的查出土地违法。做到绝不姑息绝不手软。同时给与耕地进一步的税费减免,对耕作的农民进行直接的补贴。把税收和行政手段结合,提高耕地的占用税、土地增值税等经济杠杆以及设立土地银行、发行土地债券等金融杠杆来调节耕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达到宏观上保护耕地的目的。

(二) 改革地方政府考核指标

地方政府的政绩考核是硬指标而耕地保护则是软性的指标,在分税制与追求漂亮政绩考核的驱动下,必然会优先考虑发展经济,而不是保护耕地。在这样一种冲突中,地方政府选择发展经济而忽视耕地保护也就成了一种“明智”的选择。与中央政府的博弈也就成了必然。要改变这一状况,需要对地方政府进行有效的激励。改革考核指标,把耕地保护也纳入政绩考核中,并且其重要性不低于经济发展的考核权重。让地方政府内部进行经济发展和耕地保护的运筹抉择,得出符合实际情况的最优解。同时要转变地方经济增长的方式,地方经济的发展不能依赖于土地买卖。

(三) 明晰集体土地产权

把集体土地的所有权明确到组一级的集体,撤销村和乡镇一级的集体。组一级的集体更贴近于真实的农民,能够更加真实的代表农民的意志,不易被地方政府所左右。同时,组一级的集体虽然与地方政府相比仍然处于弱势地位,但产权的明晰能带给农民集体法律上切实的保护,防止地方政府为追逐利益损害农村集体。

(四) 提高农民收益,激发农民积极性

作为耕地保护的最后一环,也是最重要的一环,农民的认知和意愿是非常重要的。而农民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的出发点也就决定了要提高农民保护耕地的积极性必须从提高农民收益水平下手。

“在征地出让金中政府及其部门则得到土地收益的60%~70%”这一增值收益分配是存在问题的。应该从土地出让金中拿出更多的部分分给当地的农民以及用于被征地地区剩余耕地的资本投入,免费为农民提高耕地的质量,提升耕作水平,让农民可以从耕地中获取更多的收益。

其次作为农民根深蒂固的一种观念,拥有了土地就等于拥有了一份生存的保障,再怎么也不至于饿死。政府应该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分级与耕地耕作水平相挂钩的机制。拥有耕地的农户都可以进行投保,而每户农民的耕地,自家进行商议,投保给家中确定的一个人一定的耕地数。往后则按照该耕地的耕作好坏,给与对应投保人较高或较低等级的养老保险评级,影响最终的养老金额发放。

这样的增值收益分配和养老保险分级与耕地挂钩势必让农民在耕地保护中表现的更加积极,从而促使耕地得到真正有效的保护。(作者单位:四川大学经济学院)

参考文献:

[1]许恒周. 耕地保护:农户、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的博弈分析[J]. 经济体制改革. 2011(04): 65-68.

[2]曹端海. 我国耕地保护的困境及几点思考[J]. 中国国土资源经济. 2013(06): 27-29.

[3]侯学平,陈茵茵. 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中耕地保护若干问题探讨[J].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2009(03): 139-142.

[4]朱红波. 粮食安全的耕地资源保障措施研究[J]. 水土保持研究. 2006(05): 160-162.

[5]李广东,邱道持,王平,等. 耕地保护机制建设面临的挑战与对策[J]. 农机化研究. 2011(01): 9-12.

[6]郑纪芳,史建民. 保护耕地与农户的认知度:462个样本[J]. 改革. 2008(12): 82-86.

[7]武岩,姜海,曲福田. 中国耕地保护的困境与出路――基于主体行为的分析[J].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 9(3): 67-71.

上一篇:土地流转和土地征收的区别范文 下一篇:小学教育教学方法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