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地治理修复方案范文

时间:2024-01-18 17:20:46

耕地治理修复方案

耕地治理修复方案篇1

一、总体要求

以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按照中央和省、市推进净土行动的部署要求,深入推动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壤污染防治法》,以改善土壤环境质量为核心,以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和人居环境安全为目标,严格落实“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属地负责、部门有责”,坚决完成国家、省及市关于打赢土壤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各项工作任务,扎实有效推进净土保卫战。

二、主要目标

按照省和市统一安排部署,完成全县重点行业企业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和耕地土壤环境质量类别划定,建立全县污染地块清单和优先管控名录以及耕地质量分类清单;强化农用地、建设用地土壤环境风险管控,全县受污染耕地、再开发利用的污染地块,全部实现安全利用;严格落实重金属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完成上级下达我县减少重点行业重点重金属污染物排放量任务。

三、重点任务

(一)强化土壤环境调查监测

1.推进重点行业企业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调查。2020年底前,全面完成重点行业企业用地的布点采样、分析测试、数据上报、成果集成等工作,全面掌握重点行业在产企业和关闭搬迁企业用地土壤污染状况及分布,建立污染地块清单和优先管控名录。(责任单位:县生态环境分局、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等;各乡(镇)政府、平安街道办、经济开发区负责落实,以下不再逐一列出)

2.优化土壤生态环境质量监测体系。完善全县土壤环境监测体系,配合国家和省、市开展土壤环境质量国控、省控点位例行监测。按照年度监测计划,组织对土壤环境重点监管单位、工业园区和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固体废物处置设施周边土壤开展监督性监测,2020年10月底前,监测结果上报省生态环境厅,纳入全国土壤环境信息化管理平台统一管理使用。对监测发现的土壤超标情况,进一步开展溯源排查,查明并及时阻断污染源。(责任单位:县生态环境分局等)

3.加强重点区域耕地土壤环境监测。对农产品污染物含量超标、污水灌溉等区域农用地地块进行重点监测,及时掌握土壤环境质量状况和污染范围、风险水平等。对产出农产品污染物含量超标的耕地,发现污染物含量超过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的,配合上级部门开展土壤污染风险评估,根据评估结论实施分类管理。加强农田灌溉水水质监测和监督检查,防止未经处理或达不到农田灌溉水质标准的废(污)水进入农田灌溉系统。(责任单位:县农业农村局、县生态环境分局、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等)

4.推进土壤污染状况详查成果应用。根据省、市统一安排部署,集成分析、综合运用农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详查成果,开展高风险区域农用地土壤污染状况深度调查和周边污染源溯源排查。开展污染成因分析,对污染源进行溯源排查,6月30日前,建立重点污染源管控和整治清单,纳入限期治理计划,严厉打击非法排污,有效切断污染物进入农田的传输途径,切实防止边治理边污染。根据全县重点行业企业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调查采样分析结果,按程序及时通报有关乡(镇),为加强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提供基础信息。(责任单位:县生态环境分局、县农业农村局、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等)

(二)实施农用地分类管理

5.划定农用地土壤环境质量类别。加快推进全县耕地土壤环境质量类别划分,全部完成划定工作,建立全县耕地土壤环境质量档案和分类清单。划分结果,报请县政府审核后提交市农业农村局。未利用地、复垦土地等拟开垦为耕地的,应当进行土壤污染状况调查,依法进行分类管理。(责任单位:县农业农村局、县生态环境分局、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等)

6.加强优先保护类耕地建设管理。将符合条件的优先保护类耕地划为永久基本农田或纳入永久基本农田整备区,在优先保护类耕地分区域、按年度、按计划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在永久基本农田集中区域,不得新建可能造成土壤污染的建设项目,已建成的,2020年6月底前关闭拆除。统筹矿产资源开发与永久基本农田调整划定的关系,确需对重金属等污染威胁的永久基本农田进行调整的,按照相关要求进行补划。依法加强对未污染土壤的保护,对未利用地不得污染和破坏。(责任单位: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县农业农村局、县生态环境分局、县行政审批局等)

7.严格落实耕地风险防范措施。2020年5月20日前,各乡镇组织完成辖区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和严格管控工作方案制定、报备。对安全利用类耕地,应结合当地主要作物品种和种植习惯,采取农艺调控、低积累品种替代、轮作间作等措施,降低农产品超标风险;对严格管控类耕地,依法划定特定农产品禁止生产区域,鼓励采取调整种植结构、退耕还林还草、退耕还湿、轮作休耕等风险管控措施。10月底前,全县所有受污染耕地全部实现安全利用和风险管控。(责任部门:县农业农村局、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县生态环境分局等)

(三)严格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

8.组织开展建设用地风险调查排查。对有土壤污染风险的建设用地地块,土地使用权人要开展土壤污染状况调查;用途变更为住宅、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的,变更前应当进行土壤污染状况调查。2020年6月底前,组织对未经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已开发利用为住宅、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的地块进行摸底调查,采取有效措施,确保人居环境安全。(责任部门:县生态环境分局、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等)

9.强化污染地块土壤环境联动监管。完善疑似污染地块名单、污染地块名录、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和修复名录。强化生态环境、自然资源和规划等部门的污染地块信息共享和联动监管机制。强化关闭搬迁企业腾退土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以有色金属冶炼、石油加工、化工、焦化、电镀、制革等行业企业为重点,严格企业拆除活动的环境监管。对违反《土壤污染防治法》有关规定的行为,依法对相关企业、土地使用权人或土壤污染责任人进行严肃查处。(责任单位:县生态环境分局、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县科技和工业化信息局等)

10.科学合理规划土地用途。编制国土空间规划要充分考虑土壤污染风险,合理确定土地用途。污染地块再开发利用必须符合规划用途的土壤环境质量要求。在居民区和学校、医院、疗养院等单位周边,不得规划布局有色金属冶炼、焦化等可能造成土壤污染的建设项目。2020年底前,推进疑似污染地块、污染地块空间信息与国土空间规划的“一张图”汇总;已上传全国污染地块土壤环境管理系统的疑似污染地块及污染地块实现“一张图”管理。(责任部门: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县生态环境分局等)

11.严格建设用地准入管理。列入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和修复名录的地块,不得作为住宅、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未达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修复目标的地块,禁止开工建设任何与风险管控、修复无关的项目,不得批准环境影响评价技术文件、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等事项。涉及成片污染地块分期分批开发或周边土地开发的,要科学设定开发时序,防止受污染土壤及其后续风险管控和修复措施对周边人群产生影响。对开发建设过程中剥离的表土,要单独收集和存放,符合条件的优先用于土地复垦、土壤改良、造地和绿化等。(责任部门: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县生态环境分局、县行政审批局等)

12.加强污染地块风险管控及修复。对暂不开发利用的污染地块,要采取风险管控措施,开展土壤及地下水污染状况监测。需要治理与修复的污染地块,土地使用权人要编制修复方案。加强治理与修复施工的环境监理,防止造成二次污染。按要求将达到治理与修复目标要求,且可以安全利用的地块移出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和修复名录。(责任部门:县生态环境分局、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等)

(四)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整治

13.减量使用化肥农药。加强农药、肥料、农膜等农业投入品使用管理,禁止生产、使用国家明令禁止的农业投入品,规范兽药、饲料添加剂的生产和使用,推进农业投入品包装废弃物回收及无害化处理。2020年,主要农作物绿色防控覆盖率达到31%以上,主要农作物统防统治覆盖率达到40%以上,农药利用率达到40%以上,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覆盖率达到90%以上,化肥利用率提高到40%,主要农作物化肥农药使用量实现零增长。(责任单位:县农业农村局、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等)

14.加强废弃农膜回收利用。指导农业生产者合理使用农膜,严厉打击违法生产和销售不符合国家标准农膜的行为。积极推进废弃农膜回收,开展废旧农膜回收利用试点示范,完善废旧农膜回收网络,开展农膜使用及残留监测评价。2020年,全县农膜回收率达到80%以上,农田残膜“白色污染”得到有效控制。(责任单位:农业农村局、市场监督管理局等)

15.强化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和资源化利用。加强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2020年底前,全县畜禽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装备配套率达到100%,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75%以上。(责任单位:县农业农村局、县生态环境分局等)

(五)强化重点领域污染防控

16.强化涉重金属行业污染防控。严格落实总量控制制度,减少重金属污染物排放。新、改、扩建涉重金属重点行业建设项目,污染物排放实施等量或减量替换。加大减排项目督导力度,确保项目按期实施。继续推进涉重金属行业企业排查整治,列入污染源整治清单的企业,年底前完成综合整治任务。(责任单位:县生态环境分局、县行政审批局)

17.加强重点企业土壤环境监管。加强对有色金属冶炼、石油加工、化工、焦化等行业企业土壤环境监管,制定土壤污染重点监管单位名录,将土壤污染防治相关责任和义务纳入排污许可管理。土壤污染重点监管单位要严格控制有毒有害物质排放,落实土壤污染隐患排查和自行监测制度。2020年10月底前,重点行业企业用地调查统一部署,开展土壤环境自行监测,编制土壤环境质量状况报告。土壤污染重点监管单位拆除设施、设备或者建筑物、构筑物,要制定土壤污染防治方案,防止污染土壤和地下水。(责任部门:县生态环境分局、县科技和工业信息化局等)

(六)加强固体废物污染管控

18.强化矿产资源开发污染监管。加大矿山地质环境和生态修复力度,新建和生产矿山严格按照审批通过的开发利用方案和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方案,边开采、边治理、边恢复。加快推进责任主体灭失矿山迹地综合治理。加强尾矿库安全监管,运营、管理单位要开展土壤污染状况监测和环境风险评估,建立环境风险管理档案,防止发生安全事故造成土壤污染。(责任部门: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县应急管理局、县生态环境分局等)

19.规范固体废物利用处置。加强工业固体废物堆存场所环境整治,完善防扬散、防流失、防渗漏等设施。推动工业固废综合利用,促进工业固废减量化、资源化。推行生态环境保护综合执法,加强塑料废弃物回收、利用、处置等环节的环境监管,依法查处违法排污等行为。(责任部门:县生态环境分局、县科技和工业信息化局、县发展和改革局等)

20.强化危险废物监管。严格危险废物经营许可审批,加强危险废物处置单位规范化管理核查。统筹区域危险废物利用处置能力建设,加快补齐利用处置设施短板。积极推进重点监管源智能监控体系建设,加大危险废物产生、贮存、转运、利用、处置全流程监管力度。规范和完善医疗废物分类收集处置体系,2020年底前,全县医疗废物集中收集和集中处置率达到100%。持续保持高压态势,严厉打击危险废物非法转移、倾倒和处理处置等违法犯罪行为。(责任部门:县生态环境分局、县卫生健康局、县公安局等)

21.健全垃圾处理处置体系。推进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完成非正规垃圾堆放点排查整治工作,全面清理现有无序堆存的生活垃圾。加快国家确定的我市生活垃圾强制分类试点工作。2020年,建设完成符合要求的城市生活垃圾、餐厨垃圾、建筑垃圾处理设施,建成区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县城达到98%以上。(责任部门:县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局、县农业农村局、县水利局等)

(七)充分发挥典型示范引领作用

22.抓好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技术应用试点项目。加快推进庄上——连泉一带农用地土壤污染治理修复技术应用试点项目评估验收工作,总结试点成效、经验,为全县农用地土壤污染治理修复提供经济适用、可参考、可复制的实用技术模式,持续巩固庄上-连泉一带土壤污染修复项目治理成果。(责任单位:县生态环境分局、县农业农村局等)

23.开展土壤污染防治工作成效评估。在市统一安排部署下,自行对我县土壤污染防治工作成效进行综合评估,全面掌握土壤污染防治目标任务完成、政策体系制度创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体系与能力建设等情况。(责任单位:县生态环境分局等)

四、保障措施

一是落实属地管理责任。各乡(镇)政府对本行政区域内的生态环境保护和土壤环境质量改善负总责,严格落实属地管理责任,加强工作推进落实的组织调度和监督落实,依法履行监督管理职责,制定责任清单,层层压实责任,建立长效管理机制,确保完成土壤污染防治目标任务。

二是加强部门联动监管。完善土壤信息化管理平台建设,强化大数据在土壤污染防治和环境管理工作中的应用。加强生态环境、自然资源和规划、农业农村等有关部门沟通协调,打通共享渠道,充分利用全国土壤环境信息管理平台,及时共享土壤污染防治相关信息。根据全县土壤污染防治工作开展情况,不定期召开调度会议,督促各有关部门切实落实土壤污染防治职责,层层抓好落实,确保圆满完成国家和省、市各项目标任务。

三是严格执法督查监管。将土壤污染防治执法纳入各部门日常环境监管执法计划,创新监管手段和机制,提升土壤执法效能。对未制定实施自行监测方案、篡改伪造监测数据、未建立隐患排查制度等的土壤污染重点监管单位,以及向农用地排放有毒有害物质等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壤污染防治法》的行为,加大执法检查和查处力度。建立有奖举报制度,对举报土壤环境违法行为的,按有关举报奖励办法予以奖励。坚决查处并公开曝光土壤污染领域的典型违法案件。

耕地治理修复方案篇2

**县国土资源局

20**年12月

20**年,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县人大的监督下,以“干好**5、实现四翻番”为目标,紧紧围绕“两富”(物质富裕、精神富有)**建设,着力推进国土资源管理理念、管理职能和管理方式的转变,深入实施节约优先战略,不断完善耕地保护共同责任机制,着重强化资源保障能力建设,积极探索建立国土资源综合监管体系,为推进县域科学发展示范点建设提供了优质服务、坚强支撑和有力保障。现汇报如下:

一、20**年工作总结

(一)科学配置集约利用

1、深入实施“两退两进”工作。目前上报实施全县盘活用而未尽土地507.6亩,占全县目标任务530亩的95.8%;已验收面积290亩,完成比例为54.7%。腾退土地目前正在实施**84.9亩,占全县目标任务**00亩的106.5%;已验收面积815.8亩,完成比例为62.8%。

2、加快消化供而未用土地。市考开工项目88个,已完成54个,完成比例为61.4%;竣工项目120个,已完成42个,完成比例为35%。

3、大力推进项目报批。截至目前,共上报农用地转用及征收(用)批次14个,项目141个,面积2348.976亩。盘活批而未供土地转用批次2个,项目10个,面积109.8345亩,其中盘活新增建设用地面积10.9275亩,两项合计面积2458.8105亩。

4、全力服务项目落地。截至目前,共供应土地111宗,面积2616.6亩(盘活存量建设用地544.28亩,占总供地面积的20.8%),其中:划拨用地31宗,面积608.93亩;集体使用土地23宗,面积187.84亩;出让土地57宗,面积1819.83亩。

(二)不断优化空间布局

1、规划中期评估修改方案通过省级评审。积极开展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部级试点,国土资源部同意追加**平方公里新增建设用地规划指标,增加城乡建设用地总规模31平方公里,试点成果和工作经验在全省推广。

2、完成了县、乡两级整治规划编制及市级评审工作。县、乡两级整治规划方案已编制完成,且通过了县级论证、市级评审等程序,已根据市局提出的修改意见做出修改并已提交市局复核。

3、规划局部调整工作进展顺利。前三季度上半年我们共编制规划局部调整方案6个,涉及22个地块面积850亩,均已批准。

(三)严格管理保护资源

1、及早谋划,全面实施“812”土地整治工程。20**年

全县任务为1000亩,

目前已立项面积1038亩,比例为103.8%;已竣工面积1018.5亩,比例为101.9%;已验收面积624.5亩,完成比例为62.5%。

2、深入调研,全力推进农村土地整治工作。20**年全县目标任务是:完成农村土地整治复垦910.7亩,全面完成2009年和2010年**个农村土地整治项目。目前正在实施复垦面积947.3亩,实施比例为104%;已竣工面积762.4亩,比例为83.7%;已验收面积256.1亩,比例为28.1%。其中2010年的8个农村土地整治项目复垦任务为473.4亩,正在实施复垦面积471.3亩,实施比例为99.6%;已竣工面积

332.4亩,比例为70.2%;已验收面积208.4亩,完成比例为44%。2009年的5个整治项目已经全部通过省级整体验收,已完成复垦新增耕地面积1006.59亩,其中水田面积761.7045亩,高标准农田比例达到76%,已按时足额归还上级核拨的1006.32亩周转指标。

3、强化责任,认真落实耕地保护责任。制定出台了**县耕地保护共同责任文件,签订了县镇(街道)村各级20**年度耕地保护责任状,将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纳入对镇政府(街道)考评的内容。开展了全县耕地保护补偿机制的前期调研准备工作,拟定补偿方案,落实补偿资金。

(四)惩防并举严格执法

1、加强土地执法监察,严肃查处土地违法案件。今年,我们共立案查处土地违法案件79件,涉及土地面积198.21亩,其中耕地面积**6.04亩;目前已经作出退还土地198.21亩、拆除建筑物(构筑物)5.2038万平方米、没收建筑物(构筑物)4.2066万平方米和罚没款331.5407万元的处罚决定。向纪检部门建议党纪处分25件/31人,已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50件。同时,我们已选择了二件较典型的案件,在局网站上公开曝光。

2、全力做好土地矿产卫片执法检查工作。2012年度卫片执法检查疑似违法用地图斑共**8个,共98宗地,面积626.8亩,其中耕地492.38亩。认定为合法的65宗,面积550.7亩,其中耕地421.5亩;违法的33宗,面积76.1亩,其中耕地70.88亩。新增建设用地为2005.04亩,其中耕地1693.85亩,由此得出我县违法用地耕占比为4.18%。

3、建立土地执法监察“两网化”管理系统。制定了一个符合实际,行之有效的实施方案;组建了一个强有力的领导机构和工作班子;建立了一个县、镇(街道)、村(社区)三级网格化体系;建设了一个先进的“两网化”管理系统;建立了一只精良的“两违”管理工作队伍;发布了一本工作人员手册;创建了一份“两网化”管理专报。

(五)保障服务强化基础

1、进一步提高信访维稳能力。每月对信访的不稳定因素进行排查,分析每个信访案件的案情,商讨化解对策,制定化解方案,确保事能化解。截至目前,我局共受理群众信访件203件,比去年同期下降18.1%。已办结195件,办结率96%。部、省、市领导批示重要信访件4件,已按时办结4件,办结率为100%;部、省、市交办信访件50件,已办结48件,办结率96%。

2、主动服务,切实做好审批提速优化发展软环境工作。切实实行服务承诺制度,进一步缩短对外承诺时限。对申报材料不齐全的项目先予以受理,边办、边补,提高审批速度,减少审批时间。20**年,窗口共受理各类办件8703件(去年同期为3155件),办结8678件,办结率为99.7%,为61家企业办理了土地抵押登记,涉及土地面积2478亩,抵押金额29.3543亿元。为57个企业共减免各类费用84.7057万元。

3、深入推进“阳光”征迁,维护农民合法权益。制定阳光征迁推进年活动实施方案,成立重要领导小组,建立工作协调机制,召开全县阳光征迁推进会议,实施阳光征迁一张图工作,实行阳光征迁五公开:公开征地拆迁政策法规和补偿标准、公开征地程序、公开实物指标、公开补偿安置结果、公开举报电话。做好征地报批和四项补偿结算工作,完成四项征地补偿结算项目123只,结算征地面积3319亩,支付四项补偿费用25344万元。

4、积极探索勇于创新,用信息化提高办事效率。我局作为“建设用地报批系统”全市试点单位积极配合市局做好该系统以及“数据中心”本底数据库项目的建设与调试工作,现该系统已初步完成并已上线进入试运行阶段,同时针对该系统流程在我局相关科室内流转情况,排查相关节点,梳理出该系统与我局“绩效平台”想融合的结合点。

二、存在的问题

耕地治理修复方案篇3

按照《县污染 攻坚实施方案》要求,现将我局2018年度污染防治攻坚任务完成情况自查报告如下:

一、严格保护优先保护类耕地

我县两区划定工作已完成基础性调查,数据审核待入库。

二、确保安全利用类耕地安全利用

自2015年起我县按农业部安排已开始农用地土壤重金属污染普查工作,到2017年底完成16个乡镇共采检图样562个,设立土壤重金属国控点27个,调查农产品样品千余个,至2018年底基本完成我县农用地基础性调查工作。

三、落实严格管控类耕地管控要求

我县农用地重度污染耕地再我局尚未有备案。五祖垅坪水库饮用水源地周边6个村耕地风险管控方案已制定。

四、控制种植业污染

农业投入品废弃物回收2018年已试点运行,已制订到2020年农药、化肥、零增长行动计划方案。2018年底农药化肥较2017年底减2%和10%;全县测土配方施肥面积130万亩,达到农作物播种面积的75%,主要农作物测土配方施肥覆盖率90%以上,肥料利用率提高1%以上;推广有机肥0.5万吨,结合耕地有机质提升项目,全县免费发放有机肥110吨,红花草籽5吨。

五、存在问题

耕地治理修复方案篇4

土壤政策之一

生态红线

生态红线,是指环境功能区划中确定的对保障国家和区域生态安全、提高生态服务功能具有重要作用区域的边界控制线。红线就是底线,是对生态污染的警示。生态红线是继“18亿亩耕地红线”之后,又一条被提升为国策的红线。

生态红线,

为生存安全划出的底线

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大力推动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扩大重金属污染耕地修复治理试点范围;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于2015年1月1日起施行,给土壤污染加了一道“紧箍咒”;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已将土壤环境保护列入立法规划第一类项目,目前已初步形成法律草案。2015年5月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作为我国落实生态文明建设的顶层设计和总体部署,《意见》中认为,总体上看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水平仍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已成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瓶颈制约。《意见》中明确了生态红线管控制度,将生态红线上升到国家战略高度。

在目前土壤环境严峻的情况下,虽然在具体内涵上生态红线还没有详细的解读,但是可以设想,重金属超标就可以是土壤生态的红线。土壤红线同样是不可触碰的底线,也是我国生态安全的最低保障。

监测管控

“红线”不是“虚线”

我国目前土壤污染的严峻程度,可以用四个增加来概括:污染面积在增加,污染物种类在增加,污染类型在增加,污染物含量在增加。如何不使情况继续恶化下去,设置污染红线是必要的,但红线设定之后强化土壤质量监管,减少人为因素带来的严重土壤污染是关键。尽管目前监管手段还不完善,监测网还不健全,但在现有的农业环境监测网络基础上,逐步完善监测功能,完善面源污染定位监测和预警功能,尽可能做到对重金属污染从污染源排放、迁移到进入人体后迁移转化全过程进行详细调查,这对土壤保护,土壤污染控制与治理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有“红线”而无监测,那么“红线”就成为悬在空中的“虚线”。

目前全国各省市都已经开始划定生态红线,其中江苏、广东、天津、深圳、沈阳、大连已经完成生态红线的划定,未来我国将有超过20%的国土面积纳入生态红线的保护规划。

土壤不具有再生性,一旦遭到污染,修复难度极大。我们有18亿亩耕地红线,但决不能仅守住耕地保有量这条“红线”,如果只是守住了数量,质量却每况愈下,这个耕地数量也就没有意义。

土壤政策之二

补偿机制

说:“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只要“绿水青山”,维持贫困状态是不可能的,只要“金山银山”,生活在严重污染中也不可能幸福,但两者兼而有之并非易事,几十年的高速发展,生活富了,环境承载能力也达到或接近上限,“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从某些层面来说已处于对立状态。

补偿,一种共赢的选择

在获取经济利益的同时,有受益者就有受害者,有些地方经济受益,另一些地方就受损失,例如作为北京重要饮用水源基地的密云县,为了保护水源,不仅每年要投入大笔财力开展小流域综合治理、河道整治、农村垃圾污水处理等工程。而且守着“金山”只能眼巴巴地看着:密云矿产资源丰富,铁矿储量高达9亿吨,但为了保护水源和生态环境,密云县将境内246个选矿场、2000多个矿点关闭,这样一来,政府财税收入、劳动力就业和农民收入受到严重影响。因此,国家和北京市给予密云县大量资金补偿,如大中型水库移民项目补助、水库一级保护区群众生产生活困难补助,生态环境建设重点工程补助等。密云县的例子并不孤独,在全国还可以找出不少。生态补偿,已成为保护生态环境而牺牲经济利益的一种奖励弥补,如密云县的例子,虽然看似有些无奈,却是共赢的方式。

化解“青山”“金山”的对立

这种生态补偿是否可以用于土壤保护上,答案是肯定的,早在2011年就有江西人大代表进行呼吁构建土壤生态补偿机制,同时也有学者对此进行可行性研究。土壤生态补偿机制,应该是为保护和修复土壤生态,促进土壤质量好转作出的调节土壤生态保护者、受益者和破坏者之间经济利益关系的制度安排。土壤生态补偿机制,有三点关键,一是补偿机制的法规政策要完善,2005年,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就组建了中国生态补偿机制与政策研究课题组,但是由于生态补偿机制极为复杂,工作进展缓慢。补偿范围界定、补偿标准确定等科学基础薄弱,往往导致生态补偿实施效果不尽如人意。二是构建起土壤的监测制度,如今年南京设立100个网格土壤监测点,定期给土壤“体检”。让土壤的“健康状况”像PM2.5数据一样公布。三是经济补偿,如为了京津涵养水源,承德市部分地区进行了“稻改旱”工程,工程还涉及丰宁、滦平等地区,稻改旱面积约7.1万亩,补助标准每亩每年550元。

对目前而言,总体生态政策补偿还不尽如人意,补偿标准绝对量偏低,覆盖范围小,生态补偿政策法规不完善,土壤污染由于其默默无闻,它不像空气污染那样显而易见,本身不易被发现,也就更容易被忽视,污染补偿更无从谈起,土壤安全被忽视,在攀登“金山”时,把“青山”丢到脑后。最终是由全体人类来“买单”。因此制定补偿机制,从保护与保持的角度阻止土壤生态的恶化,是一项迫在眉睫的措施。

土壤政策之三

土壤修复

2004年,北京市地铁五号线施工发生了“宋家庄事件”,事件发生后,原国家环保总局发出通知,要求各地环保部门做好企业搬迁过程中的环境污染防治工作,一旦发现土壤污染问题,要及时报告总局并尽快制定污染控制实施方案。同年,上海为了筹备2010年世博会,专门成立了土壤修复中心,对世博会规划区域内的原工业用地污染土壤进行调查、评估和处理处置,被视为中国土壤污染修复的序幕。

2012年底,农业部组织完成了全国耕地地力调查与质量评价工作,于2014年12月了《关于全国耕地质量等级情况的公报》,以全国18.26亿亩耕地为基数,将全国耕地按质量等级由高到低依次划分为一至十等,结果,评价为七至十等的劣质耕地面积为5.10亿亩,占耕地总面积的27.9%。在这样严峻形势下,各地在土壤治理上纷纷重拳出击:

山东省政府下发了《山东省耕地质量提升规划(2014~2020年)》,到2020年前,计划将投入933.69亿元,实现农业废弃物基本实现无害化处理,农产品基本达到无公害标准,严重影响耕地质量提升的突出问题得到基本解决;湖南常德癌症村试点土壤改良;湖北武汉耗资2.8亿元,历时3年修复赫山污染“毒地”土壤;清远市政府为治疗土壤重金属超标问题制定出了《清远市电子废弃物污染环境整治规划(2012~2020年)》。在这份规划中,土壤修复项目要在2020年全面修复龙塘镇的污染土壤。作为首期工程任务之一,泗合村开始土壤修复试验,从开始筹备到运行历时2年,按照华南所每周采样的结果显示,效果较为显著,土壤中重金属的有效态减少了约50%~70%。

这些成果鼓励人们对土壤修复持乐观态度,结合中国土壤污染面积之大,有理由相信土壤修复将带来一个产业达万亿元的大市场,如此庞大的市场空间令许多企业跃跃欲试。从2013年年初到2014年中旬的15个月时间,以“土壤修复”注册的公司达到了1000多家,土壤修复企业一时间如雨后春笋。然而在欢欣鼓舞的同时,人们显然低估了土壤修复的难度。

土壤政策之四

保护治理

去年兰州、武汉、江苏、湖南多地爆发的水污染事件令我们再不能保持镇静……但是仍然很少有人注意到我们脚下的土壤,保护土壤的健康才是我们赖以生存的根基。

土壤污染,“修”不如“保”

如果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能够对赖以生存的土壤稍加关注与保护,这些代价与损失或者是可以减轻,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避免的,再强的土壤修复技术也不如在土壤未受污染时的保护。我国经济已步入“新常态”,人们开始更加注重发展质量,环境保护已成为全国人民的新共识。

立法,给土壤生态最强的支撑

除国家政策导向,保护土壤生态,立法是关键,不论是土壤生态红线,还是补偿机制,或者是土壤修复、土壤生态保护,高瞻远瞩的政策离不开法律的强力支撑。目前新修订的《环境保护法》刚刚颁布,“土十条”尚在审议中,虽然在土壤保护方面有国家高度重视,但同水污染和大气污染相比,土壤污染防治法律制度建设明显滞后。土壤污染和保护方面规定零星分散在《环境保护法》《土地管理法》《水土保持法》《土地管理法实施细则》《土地复垦条例》《农药安全使用标准》等不同法律法规中,还没有《土壤污染防治法》,对土壤污染防治的规定零散、不系统,缺乏可操作性的细则,也不具备法律的威慑力和责任追究条款。无法可依,国家意志在施行过程中就会被打折,为土壤立法是土壤生态保护与治理的当务之急。

耕地治理修复方案篇5

今年以来,全市上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为目标,全面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突出节能减排、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着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切实加强土地宏观调控,各项工作取得了较好成绩。

(一)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成效显著。一是主要污染物减排工作进展顺利。全面落实减排目标责任,将污染减排指标纳入全市科学发展综合考核评价体系。加大结构减排力度,关停小石子加工厂70余家,淘汰小淀粉加工企业10家,关停小石灰窑10家,取缔小防水卷材业户57家。加快推进项目减排,完成热电企业18台循环流化床锅炉再提高改造工程,济钢烧结机脱硫工程进入调试阶段,庚辰钢铁脱硫设施建成并实现连续稳定运行;光大水务(**)一厂、二厂升级改扩建及家重点企业污水处理回用等工程建设进展顺利,西区、高新区中心区、济阳污水处理厂、章丘污水处理厂二期工程建成并实现稳定运行。**年二氧化硫、COD排放总量分别为8.81万吨和5.33万吨,比上年度分别削减2.33%和3.62%。二是污染防治工作进一步加强。加大大气环境整治力度,积极开展扬尘防治和机动车尾气排放管理工作,强化火电、冶金、建材、化工等行业污染治理。认真开展水污染防治工作,严格执行各项污染物排放控制标准,实施小清河流域污染综合治理、市区河道截污整治工程。加强环境监管监测,完善在线监测体系建设,强化对重点企业、垃圾处理、污水处理、集中供热热源等重点污染源的监督管理。三是农村生态环境建设扎实推进。以农村环境保护工作为重点,扎实开展全市农村小康环保行动计划,章丘生态市、商河生态示范区创建工作列入生态省建设责任书,历城区艾家村被授予全省唯一的国家级生态村。

(二)水资源管理和保护进展顺利。严格执行取水许可证制度,建立取水单位一户一档管理制度,核发新版取水许可证195家。加强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保证了建设项目的合理用水。节水型社会建设加快推进,全民节水意识明显提高,节水技术和管理机制不断提升,**年万元GDP耗水量减少到58.10立方米。

(三)土地矿山管理更加规范。一是耕地保护工作取得新成效。进一步完善耕地保护的责任落实和动态监控,层层签订了耕地保护目标责任书。加强耕地占补平衡和土地复垦工作,全年共验收部、省、市、县四级土地整理复垦开发项目80个,总规模9万亩,新增耕地2.9万亩。二是土地利用结构进一步优化。全年共上报国务院农转用和土地征收7746亩,上报省政府21224亩(其中单独选址项目用地1921亩),共落实征地方案实施征地23527亩。优先保障重点建设项目、民生项目、产业政策鼓励项目和全运会项目用地需求。严格执行国家、省加强土地集约节约利用的有关规定,加大项目投资强度,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三是土地供应管理进一步加强。科学制定供地计划,建立协调决策机制,加快土地招拍挂供应进度,全年全市供应土地18568亩,其中出让供地15591亩,收缴土地出让金165亿元,实现土地纯收益64.5亿元。修订国有土地收购储备办法,创新了“二次公告”运作模式,加快土地熟化基础工作,市本级收购各类土地266宗,面积3650亩。四是矿山管理工作进一步强化。完成矿产资源总体规划修编工作,完善采矿权审批制度,设定禁采区、限采区和可采区,加强矿山储量动态监督管理。加强矿山企业整合,全面推行采矿权有偿出让制度。加大破损山体治理力度,列入重点治理任务的58座破损山体已基本完成。

(四)防震减灾能力不断强化。加快推进地震台站建设,**市地震监测中心暨历城综合地震台项目开工,济阳、长清地震台站建设进度加快。全面开展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积极推进地震安全农居工程建设。加快编制地震小区划。积极开展地震安全示范社区创建活动,震害防御能力明显增强。成立市、县两级地震应急救援队伍,加快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建设,进一步落实地震应急措施。加大防震减灾宣传力度,积极推动“五进”活动的开展。

(五)基础测绘工作有序推进。编制完成并组织实施全市基础测绘“**”规划,测绘完成孙村东、腊山南、旅游路和东南外环路1:500比例尺地形图70平方公里,修测西部片区1:2000地形图290平方公里,实现中心城建设用地范围内1:500地形图全覆盖。

二、**年工作思路和目标

**年是实施“**”规划关键的一年,也是贯彻落实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推动我市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一年。综合考虑**年我市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利用工作面临的有利调整键和不利因素,初步确定明年工作的总体思路是: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全会和省、市九次党代会精神,坚持可持续发展道路,切实加强土地管理、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突出抓好治污减排、循环经济和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扎实推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

**年主要预期目标:

1、主要污染物总量控制目标

二氧化硫排放总量计划控制在8.67万吨之内,比**年削减1.59%,提前达到“**”确定目标;COD排放总量计划控制在5.07万吨之内,削减4.88%。

2、环境质量目标

地表水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达到98%以上。地下水水质达到地下水环境质量三类标准。

市区环境空气质量良好以上天数的比例达到85%以上。

交通干线噪声平均值低于70分贝(A);区域环境噪声昼间平均值低于60分贝(A)。

3、水资源综合利用目标:万元GDP水耗下降到55.20立方米。

4、土地利用目标:耕地占补基本平衡,土地集约利用水平有较大提高。耕地保有量达到36.13万公顷。

三、**年工作重点

(一)环境保护

1、认真实施“三大减排体系”方案,努力完成主要污染物减排任务目标。一是继续实施产业结构减排方案。进一步淘汰落后产能,改造提升传统工艺,关停一批高污染、高耗能的企业、设备,实现结构减排。二是加快实施工程治理减排方案。完成水质净化三厂等工程,完善城市河道截污整治配套管网,提高污水处理和再利用能力。完成**东新热电等5家企业热电机组脱硫工程和济钢等3家企业锅炉烟气脱硫工程建设。三是大力实施监督管理减排。加强自动监控系统建设,完善自动监测网络,强化重点污染源监督管理,确保各类污染源稳定达标排放率达到98%以上。

2、实施“四大工程”,推进环境污染防治工作深入开展。一是实施以节水保泉、饮用水源地保护和水环境综合治理为主要内容的“碧水工程”。加强水源地保护区监督管理,强化饮用水源水质的污染监控,确保饮水安全。结合《渤海环境保护总体规划》实施,加快实施小清河综合整治、市区河道综合治理,改善水环境质量。二是实施以清洁能源行动、全面治理各类污染源、改善城市空气环境质量为主要内容的“蓝天保护工程”。推广清洁燃烧技术和节能降耗技术,完成年度重点大气污染源限期治理工作,加强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与监督管理,进一步改善大气质量。三是实施以控制扰民噪声源和创建噪声达标区、安静居住小区为重点的“安静工程”。依法强化监督管理,继续开展环境噪声达标区创建工作。四是实施以固体废物和生活垃圾资源化、减量化、无害化处理为重点的“固废治理工程”。尽快开工建设第二生活垃圾处理厂,提高生活垃圾处理能力和水平。进一步规范医疗废物处理,加强废矿物油、废显影液等重点危险废物的全过程监督管理,筹建废物综合利用中心和危险废物交换中心。

3、全面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实施以绿化美化和生态建设为重点的“生态建设工程”。加强南部山区水源涵养生态功能保护区保护;加快生态示范区建设,组织环境优美乡镇达标单位做好验收准备工作。协调做好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积极推行秸秆还田、秸秆气化,提高秸秆综合利用率。做好“两区一园”创建工作,加强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生态功能保护区的环境管理。开展全市湿地生态保护区建设规划研究,加快推进小清河源头湿地生态保护区建设。

(二)水资源管理

1、加强水资源统一管理。坚持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制定全市水资源开发利用保护规划,严格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严格执行取水许可制度。全面开展水质监测工作,制定水质监测计划和制度,严格水质监测管理,提升监测水平。完善全市地下水位自动监测系统,提升监测的准确性和连续性。严格控制地下水开采,坚决有序地关停泉域内的自备井。

2、加大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力度。坚持生态修复与综合治理相结合,通过小流域综合治理等措施,结合退耕还林和封禁保护,充分发挥生态的自我修复能力,对重点水土流失区和生态脆弱流域进行综合治理,防治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保护现有森林植被,加快退耕还林、禁牧还草、荒山绿化,促进生态修复。对土质较少的荒坡、山场,植树成活困难的区域及便于植被恢复的山坡地,实行严格的封禁措施,依靠自然生态的修复功能恢复林草植被。

3、积极推进水利工程建设。一是加快实施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开工建设东湖水库等骨干调蓄工程,提高水资源保障能力;二是搞好东联供水工程配套,加速东部工矿企业供水置换步伐;三是提高水源涵养补给功能。配合“南控”战略实施,建设南部山区重要生态功能区,抓好泉域补给区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和水源涵养工程建设,实施玉符河回灌保泉生态工程,有效补给地下水。

4、大力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坚持提高综合生产能力与改善生活条件同步推进,加快实施邢家渡、胡家岸等引黄灌区续建与节水改造,大力推广先进节水技术,扩大有效灌溉面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继续加强城市节水管理,严格执行用水定额和用水指标控制制度。

(三)土地矿产管理

1、强化土地调控管理,积极保障经济社会发展。认真落实国家宏观调控政策,进一步严格土地规划计划管理,强化对农用地转用的控制和引导。严把用地审批关,优先保证重点建设项目用地。继续深化征地制度改革,逐步完善征地统一补偿、农民集中安置、土地集约利用、区域持续发展的补偿安置综合机制,切实维护好被征地农民的根本利益。高标准做好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开展好县、乡级规划修编工作。按照国务院要求,积极开展好第二次土地调查。调整住房用地供应结构,加大普通商品房和保障性住房用地供应量。

2、严格耕地保护,加强基本农田示范区建设。严格落实耕地保护责任制和目标责任考核办法,建立健全耕地保护和土地管理问责制。大力推进基本农田保护示范区建设,严格执行基本农田质量保护、用途管制、监督检查和占用审批等制度,确保全市基本农田总量不减、质量不降、用途不变。严格落实耕地“占一补一”政策,确保全市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加大土地开发整理复垦工作力度,努力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提高耕地质量。

3、深化土地市场建设,推进节约集约用地。继续深化土地市场制度建设,全面引导各行各业依法规范合理用地。完善工业用地招标拍卖挂牌出让的具体操作办法,规范工业用地供地行为。围绕重点片区综合改造,加大城区土地前期熟化、收购储备、策划运作、市场配置的工作力度。加大对闲置土地和低效利用土地的处置力度,切实盘活存量土地,促进土地资源有效利用。研究制定更加严格的建设项目用地投资强度、建筑容积率和项目产出率标准,健全工作机制,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

4、完成矿业秩序整顿规范,建立矿政管理新机制。按照国家和省要求,全面完成矿业秩序整顿规范的各项任务,确保顺利通过国家和省政府的检查验收。对矿业权按照风险程度实施分级分类管理,积极推进矿业权招拍挂出让,逐步完善科学合理、竞争有序的矿业权市场。继续推进矿产资源整合工作,突出抓好重点矿种和重点矿区的整合,提高规模化、集约化开采利用水平。认真开展新一轮矿产资源总体规划修编工作,完成县级矿产资源总体规划的审批工作。认真落实地质环境保护责任,积极推行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价报告和治理保证金制度,建立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和生态补偿的多元化机制。加强地质灾害防范和治理,建立健全群专结合的地质灾害预警体系,确保全市地质安全。

(四)防震减灾

加快推进地震监测台网站建设,完成历城综合地震台、长清地震台、济阳地震台等重点建设项目。加快**市地震监测中心建设,完成前兆监测台站的数字化改造。完善市、县、乡(镇、办)群测群防工作体系,推进“三网一员”建设。深入开展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保证全市重大建设项目检查率达到100%。加快推广应用地震小区划项目,完成2-3个县(市)区的城区地震小区划工作。积极推动农村民居防震保安工作,进一步增强地震防御能力。不断健全地震应急救援工作体系。修订完善地震应急预案,继续推进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加强地震应急救援队伍建设,提高快速反应能力。全力做好防震减灾立法工作,认真组织开展前期研究,编制《**市防震减灾条例》(草案)。继续加大防震减灾宣传,深入开展防震减灾宣传“五进”活动。积极推进地震安全示范社区创建活动,制定示范标准。推进地震科普示范学校规范化、制度化,计划新建示范学校11所。逐步开展地震安全示范企业、安全示范村创建活动。

(五)基础测绘

耕地治理修复方案篇6

关键词:水土流失;侵蚀;水土保持

中图分类号:S15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997(2012)13-47-01

1 基本情况

头坝村位于凉州区东南,距城区约18 km,地势西南高东北低,共有12个村民小组、受益农户469户,共计2 105人,灌溉面积28.57 hm2。新华乡农作物主要有小麦、玉米、大麦、洋芋、油菜等,最近在大力发展日光温室、暖棚养殖和薄皮核桃特色产业。截止2011年底,头坝村未进行过水土流失治理,人均基本农田面积0.09 hm2。

2 生态环境现状

头坝村由于以前开荒种地、烧毁滥牧、毁林毁草等,加之流域的综合治理速度慢、管护差,致使林草成活率低,保存量小,地表,水土流失极为严重,水土流失面积56.4 km2,占总土地面积的59.21 %。土壤侵蚀形式以面蚀和沟蚀为主,土壤侵蚀模数为每年4 030 t/km2。水土流失程度分为轻度、中度、重度。头坝村轻度侵蚀7.56 km2,占土壤侵蚀总面积的13.4 %;中度侵蚀32.6 km2,占土壤侵蚀总面积的57.8 %;重度侵蚀16.24 km2,占土壤侵蚀总面积的28.8 %。

3 水土流失成因分析

3.1 自然因素

由于项目区降水较少且年内分布不均匀,降雨强度与水土流失危害成正比。在发生强降雨和持续降雨的情况下,南部山区山坡陡峭、地势起伏、沟壑密集、植被稀疏,径流极易形成洪水,使切沟、冲沟发育强烈,造成较大的水土流失危害和财产损失;夏季暴雨,形成洪水堵塞渠道,水土流失极其严重,有时造成大面积泥石流,严重影响项目区及边缘地区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因而,植被是在水土流失中起主导作用的自然因素。

3.2 人为因素

3.2.1 施工结束后不恢复植被或植被恢复不够及时,失去地面植被保护的疏松泥土在雨水冲刷下非常容易流失。

3.2.2 建设过程中产生的弃土弃渣没有专门的堆放点,有些甚至直接倾倒入河从而加剧水土流失。

3.2.3 区域内部分群众放牧破坏了森林植被,加剧了水土流失。

4 项目区内水土保持工程措施

4.1 水土保持工程措施

项目区土质较好,距村庄较近,避风向阳、交通便利、邻近水源,坡度<25°的坡地相对集中,利于坡改梯改造,规划对头坝村蔡家湾的荒山进行梯田改造70 hm2。地面坡度5°~10°,面积13.33 hm2;坡度10°~15°,面积44.67 hm2;地面坡度15°~20°,面积12 hm2。建设区相对集中连片,一座山、一面坡尽可能一次修完,形成规模,做到田、林、路、渠结合,统筹规划。田块要沿等高线布设,在地形比较复杂,坡面有浅沟处,按“大弯就势,小弯取直”的原则,保证便于耕作和农产品运输。

4.2 项目区治理方案的确定

项目区地域条件差异较大,水土流失程度和治理措施等都不尽相同。治理措施配置原则上,以保护和合理利用开发水土资源为基础,以改造坡耕地和配套径流调控体系为重点,以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为目标,依照先上游,后下游;先支毛沟,后主干沟;先坡面,后沟道,沟坡兼治,因地制宜配置各项治理措施。

4.2.1 坡耕地改造工程措施 将25°以下坡耕地改造建成水平梯田、水平阶,深翻整平,加深土层,增加蓄水保土保肥能力,发展粮食生产和水土保持经济林;25°以上坡耕地退耕还林还草。梯田内侧修建背沟,分散多余地表径流,背沟与纵向分流沟连通,在分流沟不同部位设置储流池、沉沙池、储水池,在陡坎处修建消力设施,形成有效的拦蓄分流效果。

4.2.2 荒坡地治理工程措施 荒坡体系建设工程措施与植物措施相结合,在有利于植物生长条件的坡面,利用生物学和林学原理,营造各种不同形式与结构、乔灌草结合的综合生物体系。其主要作用是覆盖地面免遭雨水直接击溅侵蚀;根系固结土壤,增强抗冲蚀能力;拦截地表径流,增强入渗能力,涵养水分;改善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根据规划区地形地貌、土层状况、水土流失程度等,分别配置山顶防护林草、侵蚀沟防护林草和贫瘠山坡径流调节林草。自然条件较好且恢复能力较强的区域,充分发挥生态自身修复能力,加快植被恢复。在土层瘠薄,不利于植物自然恢复的坡面,修建等高水平沟、竹节沟、鱼鳞坑及截、排水沟,增加坡面径流的拦蓄能力。水平沟、竹节沟外侧种树,沟内拦蓄的径流供给树木根部水分,提高树木成活率和生长量。“四荒”地根据自然条件山坡中下部、土层较厚的宜林“四荒”地及陡坡退耕还林地及土质较好,坡面较为宽阔、整齐,在工程整地的基础上发展经济林。

5 水土保持

耕地治理修复方案篇7

一、基本工作情况

(一)、土地方面

1、上半年建设用地报批规划审查工作全部完成。对炮梁乡110千伏输变电工程、张唐铁路(赤城段)新建工程项目、县政府规划2010年第一批次有地及时进行调规前的评估报告编制及听证组卷上报。

2、重点建设用地项目(改扩建工程)用地立项预审工作完成。对我县今年涉及农业、工业、水利、交通、城建、旅游等重点项目进行了立项前的用地预审工作,其中包括赤城县温达育肥牛养殖场扩建项目、240万吨链篦机一回转窑球团技改项目、密云水库上游赤城县白河上游输水河道整治及水源保护工程、赤城县北部生态旅游公路改造工程等13个重点项目。

3、土地修编前期准备工作基本完成。已将全市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前期资料收集完毕并上报市国土资源局,为下步我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修编工作打下基础。

4、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工作持续夯实。同全县18个乡镇签订了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责任状,建立并完善了全县基本农田保护台帐、图件,以乡镇为单位建立健全各类制度及耕地保护图件资料,按照省、市要求分别于今年3月份和5月份开展了两次耕地保护自查活动,严格耕地保护制度。做好了迎接省、市检查的各项准备工作。

5、土地置换工作初战告捷。经过艰苦不懈的努力,我县首批共七个建设用地旧址复垦立项已经省国土资源厅批准通过。这批项目建成后,将对缓解我县建设项目用地指标紧张局面,确保重点项目落地提供有力保障。

6、土地储备和供应的力度进一步加大。今年土地储备中心入库土地共10.6666公顷,并通过招标、拍卖、挂牌方式供地5.8933公顷,包括张家口市赤城县塞外仙都旅游度假村项目用地和东关住宅小区项目用地。

7、“地调”工程进展顺利。我局积极支持进驻我县的“二调”工作队,抽调力量给予大力配合。目前,中天土地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负责的农村部分已完成全部外业及内业整理,成果数据已上报省“二调办”并通过了验收,待上报国土资源部。省测绘局三院负责的城镇部分已基本完成外业调绘,现已进入内业整理及数据成果处理进程。

8、土地登记发证工作及时到位。上半年累计完成国有土地使用权变更登记188宗,国有土地使用权设定登记2宗,集体土地使用权变更登记11宗,村民宅基地验收60户。对新成立的赤城县霞城开发投资有限公司所属的24宗国有土地使用权进行了重新登记,为加快赤城城镇建设铺平了道路。完成县粮食、商贸及交通系统企业改制扫尾工作,对全县的稳定用出了应有贡献。

(二)、地矿方面

1、矿产资源开发监督管理:完成了119个持证矿山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情况年度调查。按要求做好采矿证年检工作以及采矿证的变更、转让、延续工作。

2、受市国土资源局委托,成功组织出让了云州乡南永庆石米有大理岩矿。

3、组织编制了田家窑建筑砂石料矿等3个采矿权设置方案并报市国土资源局审批。

4、完成了119个矿山企业含量管理数据的填报工作。对7家矿山企业进行了资源含量评审。

5、进行了讯期地质灾害点巡查,下发防灾明白卡80多份,避险明白卡600多份,与各地质灾害点所在乡镇村签订了防灾责任书。编制了防灾预案。制订了汛期值班制度,单位24小时有人值班,地质灾害网24小时在线,专线电话24小时畅通。对15个重点防治矿山进行了开工地灾隐患审核,确保安全生产。

6、认真贯彻落实部《实施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实施意见》和《河北省矿山生态环境保证金管理暂行办法》,我县上半年矿山地质环境保证金收缴工作进展较顺利。

7、加强了县辖区内地勘单位管理,建立了地勘管理台账,对XX年年、2010年申请探矿单位及个人补签了政府意见,进一步规范了地勘管理工作。

8、认真落实我县《促进企业恢复生产的实施意见》,对60多个矿山企业进行了复产验收。

9、矿山资源整合工作:铁矿整合方案中(27个矿山整合为12个)后续的规划专项审批也已通过。金矿整合方案已经省国土资源厅专家组审核通过,并报省政府待批。

(三)、行政执法方面

1、矿山执法继续保持高压态势,按照“动态巡查,严密监控,严防死守,严厉打击”的原则,对全县无证非法采矿行为进行了全面排查和彻底整治,在县政府的统一部署下,同安监、环保等相关部门配合,今年1月份、3月份、5月份先后进行了三次较大规模的专项治理整顿活动,范围涉及全县18个乡镇的各重点矿区的所有企业、选厂、尾矿库,出动执法人员XX多次,执法车辆500多台次,拆除非法采矿工棚24间,进一步巩固了我县矿业秩序治理整顿成果。今年,我局又向龙关、田家窑等6个重点乡镇各选派2名工作人员充实到乡镇矿山综合管理办公室,专门负责本辖区的矿业秩序治理整顿工作,使全县矿业秩序保持了良好的发展态势。

2、土地执法严打不松懈。一是坚持土地动态巡查制度,加大了对农村宅基地监管力度,打击非法建房,发现一处,拆除一处。二是根据县委、县政府精神,集中时间,集中人力,对县城霞城大道两侧50米内的各类占地情况进行了彻底详尽的调查摸底,并在此基础上,起草了《清理霞城大道两侧50米内建筑物的实施方案》,为下步清理活动提供了坚实可靠保障。

3、加大案件查处力度。1-6月份共受理国土资源局各类违法案件7起,其中结案3起,移交法院2起,有效地维护了我县的社会稳定。

4、工作常抓不懈。凡是县局交送的案件全部做到了件件有回音,有落实。发挥基层所作用,做好日常矛盾排查处理工作,发现一起解决一起,使案件率大大降低。

(四)、项目工作方面。

1、三个新建项目进展顺利,一是土地置换项目业已获批准,二是三道川土地开发项目和东万口土地整理项目均已完成招投标工作。

2、全力服务县重点项目。一是为镇宁堡摩天岭滑雪场、独石口国华风电项目、龙关百万吨铁精粉球团等重点项目争取农用地转用指标,确保三大项目早日落地。二是积极跑办绿色矿山建设项目争取前期投资500万元。三是同北京地科院、石家庄新华工业公司洽谈的赤铁矿选矿工艺(球团包衣)项目,意向(两期)投资3000万元,年产还原铁10万吨。目前项目选址已定,具体事宜正在积极运作中。

(五)、开展深入实践科学发展观和作风建设年活动方面。以两个活动为契机,进一步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推进机关效能建设和廉政建设。按照县委、县政府统一部署,将活动与机关效能建设和廉政建设结合起来,以“使科学发展上水平,干部真正受教育,人民群众得实惠”为目标,做到“规定动作不走样,自选动作有创新”,扎扎实实做好各阶段的工作,先后开展了干部恳谈日活动、调研周活动、意见征集月活动、我为国土献一计活动、岗位练兵活动、警示教育等活动,有力地促进了机关各项工作的开展。一是配合县政务大厅的运行,将我局审批项目全部进入大厅,认真清理收费项目,简化服务程序,千方百计为群众方便服务。二是文化活动出现新气象,在市国土资源系统五四青年演讲活动中,我局获全市第二名。在县迎七一,庆国庆大合唱活动中,我局获第二名。彩色周末也在积极筹备中,定能为全县人民献上一台有特色的文艺节目。

(六)、机关内部管理方面

一是继续完善机关制度建设和目标责任管理;二是规范了机关文书管理,提高办文水平;三是档案管理步入正规,XX年年文书档案已整理完毕,待向县国家档案馆移交;2010年档案也全部归档。四是加强后勤管理,严控“三费”支出,杜绝各种形式的浪费行为;四是按照上级要求认真清理“小金库”,严格资金管理,做到各项资金管理不违规不违法。五是完善人事管理,建立人事管理台账,做到了人事档案齐全完整。六是加强机关安保工作,坚持节假日值班制度。粉刷了办公大楼,机关面貌一新。相关专题:上半年工作总结2010年上半年工作总结国土资源局工作总结国土资源局2010年上半年工作总结仅供范文写作参考,切勿完全照抄!

二、主要作法

(一)紧盯中心工作,抓项目用地保障。工作中,局领导班子不断增强科学发展责任意识,坚持围绕县中心谋划国土资源工作,站在全局找定位,突出“优化服务创品牌,优化配置促发展”,自学地把国土资源工作融入全县发展之中,对县委、县政府的重大工作部署做到认识到位,反应迅速,措施跟上,拿出真招抓落实。一是将县重点项目纳入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中统筹安排。特别是在城乡建设用地总规模控制下,统筹安排,合理布局,科学规划,保障重大项目用地,为重点项目发展留足空间。二是坚持节约集约用地,昼不占或少占耕地,确实无法避让耕地和基本农田的,在规划修编中均予以调整。三是通过土地开发、置换等多种渠道争取土地可用指标,为重点项目落地提供可靠保障。三是根据县确定的重点项目,优先保障属“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增投项目用地。:

(二)瞄准基本红线,抓耕地保护工作。认真贯彻国家、省有关耕地及基本农田保护的一系列方针政策,特别是“双保行动”开展以来,我局采取切实措施守红线,保耕地。一是完善制度,落实责任。层层签订《耕地保护责任书》,确保我县2010年耕地保有量和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不减少。二是突出重点,多措并举。强化动态监察,严格土地执法监管。成立土地执法巡查小队,建立巡查制度,发挥基层所前沿阵地作用,加强事前防范,做到早发现、早制止、早处理。对发生的违法违规用地行为始终保持高压态势,发现一起处理一起,对已立案的案件,严格做到快查快结,提高土地违法行为发现率、查处率、执行率。三是加大复垦整理力度,确保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努力争取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并做好项目监管工作,确保新开发整理出的耕地质量标准,实现用地占补平衡。

(三)立足科学发展,抓资源集约利用。一是严格执行国家供地政策,着力推进土地资源市场化配置,实现土地资源向土地资产转变,凡经营性用地一律以招标、拍卖、挂牌方式出让。二是加大矿产资源开发整治整合力度。严格实行采矿权、探矿权有偿使用制度,凡新设采矿权、探矿权改变必须以招标、拍卖、挂牌形式出让。

耕地治理修复方案篇8

关键词:灌区 盐荒地分析

中图分类号:S274.3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项目区概况

(一)自然概况

1、地理位置

洛灌区盐池洼荒地开发治理区,位于大荔县境内,县城东北5里处,北纬34°49′51″,东径110°00′27″周围。属户家乡西坊和夏家庄两自然村土地面积,开发治理区南北长2.7 km,东西4.1km,总面积1020 公顷,乡村公路齐全,交通方便。

2、地貌概况

项目区荒地开发治理区一片多年弃耕的盐荒地,海拔高程342m----355m之间,其地形特点是西北高,东西低,落差达5m以上,北靠黄土三级台塬,东南方向相邻洛河二级阶地盐池洼,治理开发区内,土地百亩内相对平整。

3、气候

盐荒地治理开发区地处洛灌区东部,属温带大陆性半干旱气候区。区内光热资源丰富,年均日照总时数2385.2小时,年均气温13.3℃,多年均降水量513.6mm,年均蒸发量1689.3mm。良好的气候条件和生态环境适宜于农业生产,是发展优质粮、棉、瓜的宜生区。

4、土壤

开发治理区土壤类型为草旬盐土,土壤母质为渭河冲积相砂质黄土。土壤盐分类型为硫酸盐氯化物钠镁型,两种盐类占全盐的75%左右,土壤耕层全盐在0.6%以上,该区土壤肥力极低,土壤有机质不足0.5%,速效氮15ppm,速效磷8.2ppm。

5、水资源状况

盐荒地开发治理区,水资源相对贫乏。自然降雨量小,蒸发量大,地下潜水埋深一般小于3米,矿化度在5克/升以上,不能饮用及进行农田灌溉。开发治理区虽然处在洛惠渠灌区中心,在距洛惠渠中干二分渠700多米,因没有引水渠道而无法灌溉,制约着当地经济的发展。

(二)社经概况

1、口劳动力情况

开发治理区包括西坊村和夏家庄两个自然村,总户数415户,人口1761,农业劳动力占56%。近十年来人口相对稳定,随着机械化水平提高,剩余劳动力明显增多。

2、农业生产现状

西坊村和夏家庄村,由于受水土资源限制,农业生产水平相对落后,群众生活还处在温饱线上,其中人均耕地仅为1.1 亩,而大片的盐荒地无法利用,种植是以粮食生产为主,土地生产效率低下,仅满足自给自足的生活,高效农业先进科技无法实施。

二、项目实施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项目实施的必要性

首先,随着我国农村人口的不断增长和可耕地面积的减少,因地制宜地开发治理荒山、荒坡、荒滩,增加可耕地面积,改善生态环境,已是我们的一项国策。其次,盐荒地得到开发治理后,人均可增加耕土1.7亩,灌排条件得到彻底改观,将会极大促进项目区经济发展,为群众脱贫和致富奔小康奠定坚实基础。第三,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群众对土地的依赖不再是过去那种“生存之母”,而是更有效地利用水土资源,得到更多实惠。

(二)项目实施的可行性

1、开发治理区客观条件成熟

开发治理区农业自然资源丰富,交通方便,盐荒地面积大且集中,土地相对平整,修渠放淤、开发造田投资回报率高,且区内排水设施基本建全,以后管养方便,不易返盐,改良后土地能长久使用。

2、政府部门重视,群众情绪高涨

盐荒地开发治理,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好事,是实践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得到各级政府的重视和支持。对于这片盐荒地,长期以来,群众看在眼里,急在心里,身受其害,就是找不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当开发治理的消息传出后,群众积极响应,广泛参与,投工投劳,干群一心,势叫荒滩变良田。

3、水沙资源丰富

多年来,洛河年均经流量837亿立米,7、8、9三个月经流量为3.98亿立米,占全年的47.5%;而这三个月输沙量为8792万吨,占全年洛河输沙量的93.2%。也就是说,洛河水沙资源丰富,输沙集中,对开发治理盐碱荒地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

4、洛惠渠引洪淤灌理论成熟,经验丰富

洛惠渠开灌五十多年来,在引洪放淤改良盐碱地方面,作了系统的科研试验,并取得了丰硕成果,在灌区内推广应用,累计改良盐碱地6万多亩,在实践中总结出一套成功经验,对项目区造田工程和盐碱地改良信心十足。

三、开发治理规划

(一)规划的指导思想

开发治理盐碱荒滩规划的指导思想是:本着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的原则,初期开发治理为主,要注重远期效益,中后期以利用管理为主,采取一切措施,预防土壤返碱返盐,防止复荒。总之,要开发治理并重,管养结合,因地制宜,逐步调整产业结构,提高经济效率,达到良性循环。

(二)规化依据和标准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715712-1995《水土保持综合治理规化通则》。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行业标准《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规化设计规范》TD/T1012-200。

(3)《陕西省大荔县洛河流域水土保持实施规化》。荔县水利局1997 1)

(4)中共大荔县委、大荔县政府《关于加快“四荒”地开发治理的暂行规定》。(荔政发065号)

(三)规化方案及目标

根据方田建设的标准和洛灌区近年的淤灌经验,确定了田、林、水、路综合治理的方案,并注重解决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根据项目区地势平坦,灌、排设施基本良好,确定以开发造田为主,同时兼固水、路、林的综合整理。

(2)疏通项目区的排碱渠道,同时修复改造田间灌溉渠道,改项目区灌溉用水条件。

(3)根据当地气候条件,土地条件和有关专家的建议确定适宜的生态防护林布局。

(4)项目区治理后,积极引导当地农户优质高效农业,促进区域经济的持续发展。

(四)工程任务

本项目计划开发治理盐碱荒地3552亩,新增可耕地面积3020亩,设计修建放淤渠2条,4692米;灌溉渠道16条,8890米;疏通排碱渠9条,7880米;修复渠道建筑物26座;铺修田间道路21.5公里,植树1.5万株。高含沙引水302万立方米,淤层厚度0.8米。

四、项目投资

根据国家有定额标准,并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及多年放淤改良盐碱地成功事例,进行投资估算:

工程总投资:596.6万元,其中灌排渠道工程178.9万元,田间修堰67.8万元,水资源费:60.4万元,干支渠清淤:262万元,植树绿化:7.5万元,其它费用:20万元。

五、经济效益分析

(一)经济效益:项目实施后,可净增耕地面积3020亩,按当地种植结构和习惯,进行西瓜-----棉花套种制,每亩西瓜净增效益700元,棉花净收益800元,合计为1500元。按此计算,年净收益为453万元;如果发展冬枣或其它果树,经济效益更为可观。

(二)社会效益:该项目建成后,可提高土地利用率,增加了可耕地面积,缓解人地矛盾,同时可以消化农村剩余劳力,支持国家建设对耕地的需求,也将有力促进农村的社会稳定。

上一篇:医疗建筑智能化范文 下一篇:社会制度概念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