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农村耕地撂荒的原因及影响的分析

时间:2022-05-19 07:59:30

对农村耕地撂荒的原因及影响的分析

摘要:城镇化和工业化的深入和长期实行的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体制,导致我国城乡发展严重不平衡。农村劳动力通过非农工作来增加收入,因此各地农村耕地撂荒现象日益严重,造成了耕地资源的极大浪费。本文介绍了我国耕地撂荒的现状,探究了其原因并且对其影响进行了深入分析。

关键词:耕地撂荒;撂荒现状;撂荒原因;撂荒影响

一、我国耕地撂荒的概念及现状

耕地撂荒也可称为耕地抛荒、耕地弃荒、耕地丢荒,指的是由于种种原因不在可耕地上种植和耕作农作物的一种现象。

小农经济和计划经济下的农民大都惜地如金、视地如命,而进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后,农民对土地的依赖性越来越小,甚至还抛荒弃地,而且这种现象还在持续发生,并且越来越严重。目前对我国全国范围内的耕地撂荒的面积,各地区都显示呈加剧的趋势。根据调查,我国耕地的总面积从1998年的19.45亿亩到2008年的十年内减少了1.19亿亩,]以每年1000万亩的速度持续减少,而我国人口却增加了两亿。虽然中央政府不断制定和完善保护耕地的法律法规,但是耕地撂荒现象仍然没有显著改善。《2014年中国国土资源公报》中的数据指出,2013年的耕地面积相比2012年减少了35.47万公顷,而耕地减少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耕地的撂荒。

二、土地撂荒的原因

(一)农业生产效益比较低,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

近些年,为了更快地解决“三农”问题,我国不但取消了农业税,而且还发放各种补贴给农民,以此来调动农民种植粮食的积极性。然而这与不断升高的化肥、农药、种子等的价格相比较,农产品的价格仍然要低很多。成本上升了然而却不能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这大大地挫伤了农民种植的积极性,所以农民只好寻找其他的生活门路来维持生活,以寻求更大的空间来发展自我,赚取更多的经济利益,从而导致耕地撂荒。

(二)农产品价格低,销路少

农业是我国的第一产业,农产品大都没有经过深加工,而未经过深加工的农产品价格低廉,使得农民靠耕种得来的收益不高而且不稳定。农民一年的收入完全要看农作物的收成和农产品的销售情况。若是遇灾害年,收成少,收入自然少。若是遇丰收年,此类农产品供过于求,价格下降,又会遇到没有销路的难题。农民自身没有销售途径,政府没有有效的解决此类问题的机制,使得农民耕种的积极性下降。

(三)抗灾能力差,严重影响农民耕种的积极性

由于自然条件的制约,农业的发展也会很大程度上受到影响。北方的农田缺少基本的水利设施,一些存水的设施也因多年未修,存不住雨水,使得农田无法灌溉,只能人工担水。而南方的农田基础设施也很薄弱,防洪能力减弱。再加上农村税费改革之后,很多农村的集体经济来源大大减少,单个农民资金有限,不能为改善生产条件投入大量资金,因此一些小型的农田水利等基层设施难以兴建,而农业基础设施的现状确实满足不了农业发展的需求。最近几年来一部分省区频繁发生旱涝灾害并且其范围比较广、危害程度比较大,这大大增加了农业种植的风险以及生产成本,加之原本的良田,经过旱灾涝灾也变为旱田、天水田,生产力更加低下,所以导致一部分农民都不愿意再进行耕种。

(四)土地流转机制不够健全

城镇中流入大量农村的剩余劳动力,从理论上来讲,这样对农业的规模化经营是非常有利的,然而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因为土地是属于集体所有或者国家所有的,农村耕地在使用权以及收益权等方面的产权不清晰,从而难以实现产权对耕地的保护功能。加上农民并不愿意对耕地进行保护型的经营,致使耕地的质量不断降低,从而收益也就降低,最终土地就被撂荒了。从制度上来讲,另一个导致耕地撂荒的重要原因是土地流转机制的不健全。虽然初步建立了土地流转的补偿制度,但是在执行的时候仍然会存在一系列的问题;不健全的土地价格机制,在土地流转的过程之中,有可能会严重的低估了耕地的价值,农民得不到应得的补偿。虽然“30年不变”的承包经营政策保证了农民承包经营权的稳定性,然而这期间农村人口的变化情况很大,有的农民离开农村,去城市打工或已经成为城市的职工,而很多生活在农村的新生人口却没有土地。由于大部分农民依然具有比较传统的观念,并且土地对于他们来说承担着社会保障的价值,因此即便他们在城市找到了很好的工作,也不愿意把土地流转出去,他们宁愿将土地撂荒闲置,以防万一失业了他们仍然还有退路,所以很难将撂荒闲置的耕地集中起来进行经营。

(五)新一代的农民欠缺种田的热情和技术

我国教育事业的良好发展使得农村子女也普遍能接受到高等教育,新一代农村子女在成长中以学业为重,很少从事农业生产。在城镇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受到城镇化的影响,不想返回农村生活的愿望强烈,并且看到其父母辛苦劳动却收入微薄,产生对农业生产厌恶和反抗的心理。农村的父母根据自己的经历和经验也多半不希望自己的子女接受过教育之后返回家从事农业劳动。这种现象出现于八九十年代,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少的人愿意从事农业生产,必然会使得耕种事业后继无人。另外,农村子女接受的是现代的文化教育,从未学习过农业的生产技术,甚至从未了解过耕种的流程。这样新的农村子女没有农业生产经验和技术,更缺乏种田的热情,耕地撂荒只会愈演愈烈。

三、对耕地撂荒影响的思考

针对耕地撂荒的现象,可以从三个方面来思考。一方面,耕地撂荒有一定的积极影响:第一,耕地撂荒是社会发展过程中产生的问题,是资源优化配置的结果。农民撂荒是由于能寻找到比种地更容易增加收入的工作,农民的收入增加了,客观上又可以推动经济发展,实现非农化,加快城镇化。在这个过程中,土地的撂荒是不能避免的。但是这只是阶段性的,当耕地数量和农业人口到达一定比例时,农业的规模化经营也会随时机而出现。因耕地撂荒,可通过农村土地使用权的流转来实现耕地的成片状态,便于实现农业的规模化生产。这样不但可以优化农业结构,而且降低了农产品的生产成本和经营成本。第二,耕地减少的情况下,如果依然采取粗放的农业生产模式,粮食产量固然会减少,就会引发粮食安全问题。这客观上促进了农业高新科技的研发,促使了农业技术普遍广泛适用,这也为农业规模化技术化打下了基础。另一方面,耕地撂荒带来的消极影响也不容小觑,如不及时解决将会造成其他一些不堪设想的社会问:第一,我国人口数量大,人口数量是世界人口的百分之二十,然而人均耕地面积却不到世界平均耕地面积的一半,人地矛盾问题越来越严重。虽然目前的耕地抛荒现状还不至于导致我国的粮食安全问题,但耕地的减少确实是农业生产疲软化的直接原因。因此对于耕地撂荒现象并不能熟视无睹,放任自流。第二,农村的劳动力丢抛下耕地,到城市打工生活,造成城市人口过度密集,而农村却出现“空心村”,并且农村老龄化问题严重,老弱病残无人扶养,“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问题严重,同时也使作为第一产业的生产力水平难以提高。第三,耕地撂荒使得耕地质量下降,耕地在一段时间内不种植作物会导致土壤硬化,土地的营养成分流失,土壤性质发生变化,农田耕作能力降低,可能由良田变为不可耕种的土地,而耕地复垦十分艰难,成本很高。第三个方面,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看,耕地的战略性地位是十分重要的。耕地是农业生产的最根本的物质基础,是发展农业经济,保障第二产业、第三产业顺利发展的基石,同时是很珍贵的资源,是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耕地的破坏若想恢复,需要花费更大的人力物力成本,耕地撂荒给耕地带来的破坏是极其严重的,因此为了更好的坚持可持续发展,还要进一步解决耕地撂荒问题。(作者单位:东北财经大学)

上一篇:“智慧旅游”从业人员素质调查 下一篇:物流配送中心的作用及规划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