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地劳动实践报告范文

时间:2024-03-25 15:20:08

耕地劳动实践报告

耕地劳动实践报告篇1

一 调查数据    概况:    周家村共有230户约800口人,住房占地约200亩,耕地1550亩。本村固定资产120万,去年总产值为12210000元,人均毛收入为3800元。   

(一) 经济收入状况  &n…… 2. [ 实习报告 ] 大学生暑期农民生活状况调查的 社会实践报告  [佚名][XX年8月18日][6]

农民,这个特殊的称谓,从它的诞生之日起就注定与土地结下了深厚的情谊。1949年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使农民一改千百年来受剥削、受压迫的地位,彻底地作了主人。历史的年轮驶入改革开放的今天,农民的政治地位和生活状况已经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和提高。但是我们也必须看到,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在取得惊人的发展速度和改革硕果的同时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n…… 3. [ 实习报告 ] 徐名海 社会实践报告  [佚名][XX年8月18日][2]

-中兴公司科研基金资助项目研究  对青年学生而言,暑假本是一个调适期、休整期和过渡期。但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不仅要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还必须面对来自国际和国内日益加剧的竞争压力。  对于作为青年学生一部分的研究生而言,更应该有种忧患意思,在休息之余,暑期可以更多的关注本专业相关领域的最新动态,致力于自身研究方向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由于我们承担了中兴公司科研…… 4. [ 实习报告 ] 寒假 社会实践报告 范文  [佚名][XX年5月19日][1127]

————立足群众,服务社会 2月12日,我乘坐公交车出发于早上8:00准时来到交大慧谷天域时捷等公司。首先,我与天域时捷肖经理见了面,肖经理对我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他向我详细介绍了天域时捷所销售的产品、服务的对象以及天域时捷近几年的发展概况等方面的情况。之后,他带领我参观了天域时捷,对七喜电脑大水牛产品以及各种耗材等进行了介绍。他要求我在实践过程中要主动与天域时捷的技术员们接触,多动手、多动…… 5. [ 调查报告 ] 贺家坡乡 社会实践报告  [佚名][XX年5月17日][32]

经过长途跋涉,我们终于走进了吕梁,走进柳林,也走进了一个陌生的世界。  我对山区的认识是从贺家坡乡的杨家凹开始的。为了支持我们的活动,县里专门派车接送我们,协助我们的工作。  对我来说,两个月前玩过山车时游客们的尖叫声还回荡在耳边,今天我们就坐上了名副其实的“过山车”。黄土高原的山路,除了固有的崎岖回环外,有平添了几分艰险。一边是高山峭壁另一边就是万丈深渊。从车窗向下看…… 6. [ 调查报告 ] 安徽暑假 社会实践报告  [佚名][XX年5月17日][46]

这个暑假,我随本系社会实践团在安徽进行了为期五天的社会实践活动,主要活动地点有中国科大。中科院合肥分院,凤阳县小岗村等,通过这次社会实践活动,我了解到了兄弟学校,兄弟院系的教学科研情况,看到了本专业的相关高科技的研究和开发活动,也接触到了曾作为农村改革先锋的小岗村.  我们主要活动地点应该算是中科大,它是我国内陆省份里少有的几所中国顶尖大学之一.经过前往合肥后30年的建设,科大现在已拥…… 7. [ 调查报告 ] 一片晴朗的天空--暑期 社会实践报告  [佚名][XX年5月17日][53]

在团中央的的号召下,7月22日清晨,工程学院14名师生踏上了开往平度市边陲小村周家村的汽车,开始了为期5天的社会实践活动。  周家村,地处平度市西南崔家集镇,人口230余户,800余人,全村拥有耕地1550亩,固定资产120万,经济收入多为经济作物制种,全年生产总值达1221万元。从92年起全村开始陆续在6条主要街道及若干小巷胡同栽种了6000株柿子树,深秋时节,红果绿树,如彤云,如朝…… 8. [ 调查报告 ] 下乡周家村有感--暑期三下乡 社会实践报告  [佚名][XX年5月17日][29]

在由、教育部、团中央、全国学联共同组织的全国大中专学生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走过5年辉煌历程之际,我也有幸作为青岛海洋大学工程学院暑期三下乡队伍的一员,于XX年7月23日,来到平度市崔家集周家村参加立时五天的三下乡活动。  这是一个远近闻名的模范村,全村230户村民耕种者为数不多的1550亩土地。他们靠自己的辛勤努力和改革开放的良机,大力发展高效田和制种业,种植了苹果、柿子、…… 9. [ 调查报告 ] 农村教育之我见--暑期 社会实践报告  [佚名][XX年5月17日][76]

XX年7月22日至7月27日,我随青岛海洋大学工程学院三下乡队伍来到平度市崔家集镇周家村社会实践。对于从小生活在城市中的我来说,是一次难得的经历。短短的五天时间,感受了浓厚的乡村生活气息,也产生了很多感想。  周家村是远近闻名的文明村,全村耕地面积1550亩,住户面积200亩,230户人家,800口人,其中党员19名。村固定资产120万,村每年平均收入3800元左右。生活在附近乡村…… 10. [ 调查报告 ] 调整农村和农村经济结构,拓宽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领域--大学生暑期三下乡 社会实践报告  [佚名][XX年5月17日][80]

7月22日我们工程学院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小组一行14人来到平度市崔家集镇周家村,开展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在周家村的五天中,我们开展了许多活动,和小学生联欢、与当地青年座谈、为小学生义务辅导功课,深入农民之中调查研究等等。在农村里,我们学到了好多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同时也看到了一些问题。这是我们这些大学生第一次如此热衷于农村问题,并且如此深入地思索农村问题。其中大家关心最多,也是讨论最多的…… 11. [ 调查报告 ] 社会实践报告  [佚名][XX年5月16日][75]

经过长途跋涉,我们终于走进了吕梁,走进柳林,也走进了一个陌生的世界。  我对山区的认识是从贺家坡乡的杨家凹开始的。为了支持我们的活动,县里专门派车接送我们,协助我们的工作。  对我来说,两个月前玩过山车时游客们的尖叫声还回荡在耳边,今天我们就坐上了名副其实的“过山车”。黄土高原的山路,除了固有的崎岖回环外,有平添了几分艰险。一边是高山峭壁另一边就是万丈深渊。从车窗向下看…… 12. [ 调查报告 ] 一片晴朗的天空------暑期 社会实践报告  [佚名][XX年5月16日][80]

工程学院 XX港航 房蒙  在团中央的的号召下,7月22日清晨,工程学院14名师生踏上了开往平度市边陲小村周家村的汽车,开始了为期5天的社会实践活动。  周家村,地处平度市西南崔家集镇,人口230余户,800余人,全村拥有耕地1550亩,固定资产120万,经济收入多为经济作物制种,全年生产总值达1221万元。从92年起全村开始陆续在6条主要街道及…… 13. [ 调查报告 ] 下乡周家村有感--暑期三下乡 社会实践报告  [佚名][XX年5月16日][147]

工程学院99机械 马玥  在由、教育部、团中央、全国学联共同组织的全国大中专学生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走过5年辉煌历程之际,我也有幸作为青岛海洋大学工程学院暑期三下乡队伍的一员,于XX年7月23日,来到平度市崔家集周家村参加立时五天的三下乡活动。  这是一个远近闻名的模范村,全村230户村民耕种者为数不多的1550亩土地。他们靠自己的辛勤努力和改革开…… 14. [ 调查报告 ] 农村教育之我见--暑期 社会实践报告  [佚名][XX年5月16日][223]

农村教育之我见--暑期社会实践报告  工程学院XX港航

陈晨  XX年7月22日至7月27日,我随青岛海洋大学工程学院三下乡队伍来到平度市崔家集镇周家村社会实践。对于从小生活在城市中的我来说,是一次难得的经历。短短的五天时间,感受了浓厚的乡村生活气息,也产生了很多感想。  周家村是远近闻名的文明村,全村耕地面积1550亩,住户面积200亩,230户…… 15. [ 调查报告 ] 赴安徽暑假 社会实践报告  [佚名][XX年5月16日][617]

赴安徽暑假社会实践报告   刘丹   这个暑假,我随本系社会实践团在安徽进行了为期五天的社会实践活动,主要活动地点有中国科大。中科院合肥分院,凤阳县小岗村等,通过这次社会实践活动,我了解到了兄弟学校,兄弟院系的教学科研情况,看到了本专业的相关高科技的研究和开发活动,也接触到了曾作为农村改革先锋的小岗村.  我们主要活动地点应该算是中科大,它是…… 16. [ 调研报告1 ] 寒假 社会实践报告  [wcp][XX年4月29日][1102]

在本学期寒假中,我们进行了一次以北京市卫生和环境状况为主题的社会实践。通过这次的社会实践活动,我们走访了相关的单位和部门,搜集到了我们自己认为较为真实的资料。这不仅仅对于社会实践活动有一定的帮助,对于我们自己来说也是收益非浅。这次活动之中,虽然我们竭尽全力的搜集我们所能找的的资料,但是对于这次的活动也仅仅是让我们基本满意。 这次社会实践活动的小组成员是由我和留宇慧同学组成,当然人员是很有限的…… 17. [ 调研报告1 ] 寒假 社会实践报告  [wcp][XX年4月29日][168]

政和县位于闽北山区偏北处。由于位置偏僻经济基础差多年来未能摘掉贫困的帽子。因此,在不足三千学子的政和一中贫困生人数就高达总数的10%。现作如下调查:贫困生的构成

  

一、大多数贫困生都来自于农村。家庭成员众多,压力沉重难以担负学费,农村计划生育工作也是一个长期的社会问题,是造成贫困生人数众多的根本原因。 &…… 18. [ 调研报告1 ] 五一赴郑州 社会实践报告  [wcp][XX年4月29日][116]

一、二七塔上初识郑州   经过十四个小时的颠簸,五月一日上午9点,我们一行五人终于踏上了郑州的土地。劳动节  的郑州阳光明媚、气候宜人,商家的促销活动在喧闹地进行着,街上有很多残疾行乞。刚  下火车,我们首先参观了离火车站不远的二七纪念塔。登上二七塔,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  的史料历历在目,那一幅幅图片、一行行文字和一件件实物无声地陈列着,…… 19. [ 调研报告1 ] 社会实践报告  [wcp][XX年4月29日][86]

当今社会,市场在经济,关键在教育,竞争在人才,焦点在科技,这是我对社会的一个感悟。     中国是一个地大物博的国家,我国的面积,位居世界第三,人口约占世界总人口的22%,位导世界第一,由于清政府的闭关自守,致使我国的科技落后,所以贫困一直困扰着我们中国。     在家的时间总是很长,有什么不对时,妈妈就会拿她以前的事情来作比较。在…… 20. [ 调研报告1 ] 一片晴朗的天空--暑期 社会实践报告  [wcp][XX年4月29日][48]

耕地劳动实践报告篇2

本年度,在领导的关心、指导和同事们的帮助、支持下,我严格要求自己,勤奋学习,积极进取,努力提高自己的理论和实践水平,较好的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得到了各方面的好评。现将一年来的学习、工作情况简要总结如下:

一、思想上,严于律己,自觉加强党性锻炼

一年来,认真学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深刻领会其内涵。始终坚持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论,坚持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并用以指导自己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实践。热爱祖国、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坚定共产主义信念,与党组织保持高度一致。

二、工作上,不断加强学习,提高业务能力

1、参加完成营造林任务。负责完成2016-2020年大规模绿化全川XX行动重大地方工程项目统计表;负责统计2020年XX县营造林进度。

2、负责引导组建“扶贫攻坚造林专业合作社”事宜和档案建立,统计《脱贫攻坚造林专业合作社月报表》。

3、负责(XX县)《全国绿化基本情况统计表》。

4、负责本局(科技推广站和绿化工作站)事业单位年检、事业单位管理、林业科技推广站法人变更等相关事宜。

5、林木种苗管理。负责修改林木种质资源普查项目实施方案;负责项目会议记录、审查意见修改等事宜。

6、退耕还林工作。参加完成XX县2015-2017年惠农补贴使用“一卡通”情况专项审计工作。负责统计《林业惠农补助资金入户调查表》(退耕还林和天保工程);负责编写《退耕还林工程在XX的实施情况》;负责统计《(XX县)2014—2017年新一轮退耕还林实施情况表》和编写《XX县新一轮退耕还林自评估报告》;负责完成《关于退耕还林工程及中央造林补贴项目检查验收情况的通报》(剑天退办〔2020〕1号)文件,督促涉及乡镇按照文件要求及时整改;负责核对《XX县2011年度退耕还林补助发放清册》;负责统计《广元市XX县扩大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任务需求调查表》;负责“清卡行动”相关照片和问题收集。

7、保密工作。负责完成2020年度《XX县林业和园林局保密教育工作计划》;《XX县林业和园林局保密工作自查自评报告》、《XX县林业和园林局关于开展保密自查自评工作的方案》;《关于开展保密自查自评工作的通知》等事宜。

8、参与林业产业工作,负责食用菌部分。全县新增种植黑木耳、香菇、羊肚菌等特色山珍635.7万棒(袋),总产量达893.6吨,总产值达9669.33万元。

9、科技推广。积极开展现场培训,发放技术资料3000份,开展送科技下乡集中宣传活动,组织科技人员下乡;推进核桃品改及高接换优;新建科技示范村,促进林业科技入户。

10、负责完成XX县林业调查规划设计队通过四川省林业调查规划设计单位资质认定年审工作。

11、负责办公室来信来访接待;本部门职工周动态的报告;信息宣传,文件收发;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资料整理及归档;负责造林绿化股半年和年度总结以及临时交办的其他工作。

12、其他方面。完成我局挂联乡镇精准扶贫任务;完成我局安排部署的其他工作。

一年来,我始终坚持严格要求自己,勤奋努力,时刻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努力作好本职工作。通过工作,使我认识到在工作中应当具有敬业爱岗的素质、扎实娴熟的技能、一年的工作尽职尽责,任劳任怨,努力做好服务工作,较好的完成了各项任务。

耕地劳动实践报告篇3

2016毛概社会实践调查报告一

(一) 调查对象

2012年1月17日、18日,本人在自己所在村庄进行实践调查,随机对村中十户有农地的户主进行入户问卷调查,给村名们讲解问卷上的问题,并且和他们谈论一些关于对农地改革方法的看法和建议。

(二)调查方法

本次调查均以书面问卷为载体,口头交谈为辅助,通过一对一访谈方式开展,十户均为入户问卷调查。在调查过程中给户主详细讲解问卷上面的问题,让户主更加了解卷面上的内容,并积极的倡导村民们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建议,更有明确性地做出选择和回答。填完之后还跟户主闲谈些家常,了解户主家庭的收入情况和更多关于农地利用这方面的信息。

(三)调查内容

户主家中农地利用状况及迁移意愿情况,了解到户主们的家庭人员信息、受教育情况、家庭经济情况和家庭收入来源,谈论继续从事农业生产还是外出从业,以及其中的主要因素。本次问卷调查共发出问卷十份,回收十份,回收率100%。

二、调查结果分析

(一)农地利用率低现象(问题)的现状

1、农户样本特征

(1)农户样本的户主都是农村户口,均有各自的一些耕地和林地,耕地主要种植水稻和一些蔬菜,林地主要种植芦柑。他们的受教育程度均在高中或高中以下,大部分都在只读完小学就没继续学业了,受教育水平偏低。且十户户主均住在农村家里,家中各有子

女,80%的户主家中的子女中有的在学校受教育,另外20%的的户主的子女已完成学业,且都是出去打工或外出工作,均没有从事家中农作,只是放假时偶尔帮忙一下。而且从交谈过程中了解到,他们的子女大部分都宁愿打工也不从事农业活动,原因是农业活动过于辛苦且效益低。

(2)农户样本的耕地普遍离家比较近(1公里以内)而林地相对比较远(2公里以上)。农户样本中,有60%都是以非农业为主兼业,户主家中成员在家缝纫衣服或在县城以内打工,每月仅花几天时间地在农业粗糙耕作上,农作物效益低,农业对于他们只是为了不用买米和增加一点额外收入,打工的收入才是主要的收入来源所以离家比较远的耕地或林地有的被抛荒有的被别人承包;30%以农业为主兼业,大部分时间花在农业上精心耕作,偶尔外出几天打临时工,例如摘茶叶,载茶叶,做茶叶,摘芦柑,包装芦柑,在家做手工艺品等,农业收入是他们的主要收入来源;10%以农业为主没有兼业,这类户主基本上是家里从事的耕地和林地比较多,也有承包一些别人的耕地和林地,精心耕作,农作物效益相对较高,收入来源靠农业。

2、农地利用状况调查

图片已关闭显示,点此查看

图片已关闭显示,点此查看

3、农户迁移的意愿

在本次调查中,关系到农民是否迁移到城镇,农民是否退让出土地等的主要因素有子女是否有稳定收入、政府的补偿是否合理、所迁移的城镇位置环境是否良好、农民在城镇没有了土地政府是否给予一定照顾或者提供合理的就业岗位等。本次调差的农户样本中90%都愿意迁移到城镇生活,但前提是生活基础必须得到保障。对于退出土地这个方式,样本中80%的户主认为只要政府给予的补偿标准高于经营那些土地所得平均收入加上国家对农民的补贴,并且农民迁移到城镇后前几年期间政府能给予一定的照顾;20%的户主想就在农村,自己种点菜或者留着建筑房子。还有10%户主认为已经年老,农村环境比较好,也比较安静,适合晚年生活。

(二)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农地抛荒的原因

(1)从事农业耕作效益低,远不如出去打工所得收入。现在一亩耕地如果种植水

稻一年的净收入也才几百块钱,遇上丰收的年份也就上千块。跟打工的收入比起来还是少。

(2)从事农业耕作辛苦,风吹雨淋太阳晒,加上现在年轻人的价值观和上辈不一

样,导致现在很多年轻人宁愿外出打工也不愿意从事家中耕作。

(3)农业耕作事务繁多,家庭人员在打工或者读书,家里忍受不足,没时间打理

耕地。

(4)农业耕作受天气影响较大,而且近几年气候变化比较反常,农作物受灾影响

也比较大,农作物价格也受市场波动存在很大的不确定风险,未来收入效益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图片已关闭显示,点此查看

2、农户迁移意愿的原因分析

(1)在农村,靠耕作农业效益低下,而在城镇,若找到一份合适的工作,年收入

比农作物收入高很多。

(2)现在很多农村的户主子女大部分在城镇打工或者工作,迁移到城镇,可以经

常和子女们在一起。

(3)在城镇子女们能享受到更好的教育资源,拓宽知识面和见识,学到的更多。

(4)城镇的基础设施比较完善,生活娱乐方式比农村的多,生活更多姿多彩。

3、农户不愿意退出农地的原因分析

(1)传统观念没改变过来,觉得有土地就有保障,内心就会觉得很踏实。

(2)有的户主年纪比较大,觉得城镇生活不适合自己,相对来说比较喜欢呆在农

村生活,留下土地可以种点菜和一些农作物打发生活。

(3)有的户主想留下土地在老家建房子,以后就回老家养老。

三、建议

(一)在弄面迁移城镇过程中政府必须给农民提供一定的优惠政策和帮助

1、首先必须先解决农民迁移到城镇的城镇户口问答题,保证迁移到城镇的农民的

低位跟城里人一样。

2、农民迁移的城镇必须要有住的地方,在农民购买城镇房子的过程中,政府需给

以一定的补助和优惠政策。

3、农民迁移到城镇之后就没有了土地可以耕作,政府能给农民提供合适的工作岗

位,以保证农民在城镇的正常生活。

4、政府也需解决农民子女在城镇上学的问题,保证孩子们受到良好的的教育环境,享受到先进的教育设备。

(二)农民退出土地政府应给予的合理补偿

1、用土地来置换城里的房子,以解决农民迁移到城镇的住房问题。

2、用土地来置换农民在城镇里的养老金和医保费用。

3、农民刚迁移到城镇之后的前几年,政府应多加照顾,让农民早日适应城镇生活,融入到城镇之中。

(三)出台一种承包机制

1、个人承包方法,独自报下大面积耕地,统一大力,引进先进农业机械和科学的

耕作方式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提高劳动力效率,降低经营耕作成本,解决小户分散型个人耕作方式,打打提高了农业耕作的效益。

2、个人承包大面积林地种植果树,运用科学的管理方法正确地经营果园,由于大

面积作业可以避免以前人力的多次分散劳作而导致的劳动力效率低下的不科学打理方式。采用承包的机制可以大大提高管理效率,可以请专家来指导,运用先进的方法打理果园,提高水果的产量,增加果园带来的效益。

3、采用多元化道路,把鸡鸭放养在果园中,又减少了给果园施化肥的成本,也可

以建立池塘,采用资源重复利用的方式进行可持续化生产,走可持续化的道路。

4、当农民出让土地使用权是就不用进行土地耕作还可以拿到一些土地承包的租金,农民还可以用更多的时间出去打工,增加收入。

四、结语

经过此次的实践问卷调查,让我对自己更有信心。记得刚开始着手调查的时候心里很紧张,虽然是和村里的人们经常打交道,但落实到具体的调查过程中的时候是一种特别的感觉,像是一种对自己的新的挑战。

现在的农村中所存在的土地利用率低的原因来自于多个方面,靠目前的农业收入已经无法满足农民的正常生活开销,而且小户分散型的耕作这种效率极低的耕作方式已经跟不上社会的步伐了,现代化的科学耕作方法应该普及到农村当中,集中管理经营,减少劳动力的投入,提高耕作效率,增加农作物产量,增加农村土地的效益。

通过此次的调查让我跟农民有了更进一步的接触,虽然自己也是出生在农民家庭,但是平时都在读书也没跟父母谈论这些方面的问题,觉得这次的调查让我见识到了很多以前没涉及的问题和观念。对于绝大部分农民来说,政府能给予一定的生活保障,迁移有何方。

在推进城市化的进程中,政府的最终目的是吸引农民自愿迁移进城,这就要充分考虑到农民的利益,站在农民的角度上思考他们所面临的问题,从农民的最根本利益出发,通过一些优惠政策来帮助农民。

调查结果表明,只要政府给予一定的支持,还是有很多农民愿意迁移城镇的。对于不愿意迁移的少数农民,乡土情结和小农心里的农民,政府也应该尊重他们的意愿。可以把他们集中安顿在农村的同一个地点,这样也有利于他们的基本生活。

经过这次的实践调查,我了解到了很多农民的心声,也了解到现在农村还存在很多问题,在推进城市化推进的过程中,还需不懈努力。对于这次的调查收获比较满意,不仅在能力上得到锻炼,也在知识和认知面上拓宽了自己。不过在调查过程中还有存在一些不足,就是在调查之前准备不充分,导致在调查过程中有点混乱,并且在调查结束后没有及时进行分析。经历过了这次调查,我会吸取教训,三思而后行,对于问题和遇到的困难进行多角度分析解决,我相信以后再类似事件中我一定更可以做得更好!

2016毛概社会实践调查报告二

一、调查对象与方法

(一)调查对象

2014年1月26~30日,我走访福清市龙田镇友谊村、上苍村、前坑村,对农村有子女的家长进行了问卷调查活动。

(二)调查方法

本次调查以书面问卷为载体,辅以交谈方式开展,以入户调查为主,随机访问街头路人。其中,深入农户10家,随机调查20份,以较客观的方式收集到一定数量真实可靠的样本数据。

二、 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调查结果

本次调查共发出问卷30份,回收问卷30份,其中有效问卷30份,回收

率100%,问卷容量为30。

经统计结果显示,在接受调查的农村家庭都有让家中孩子接受教育,没有出现不让孩子接受教育的情况,但支持孩子接受教育到何种程度存在一定分歧,有73.3%的家长希望自家孩子能上大学,接受大学教育,有10%的家长认为学历不用太高,初中或高中就足够。此外,在接受采访的孩子中,学历业呈现参差不齐的情况,以初中居多,约占总数的50%,高中次之,大学只占3.3%,没有出现小学的学历。在接受调查的对象中,有83.3%的农村家长知道当前国家对于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实行免收学杂费的政策,其中有80%%的家长支持该政策,认为该政策有利

于保证子女受教育的权利,有13.3%的家长认为该政策尚未落到实处,教育乱收费现象依然存在.

(二)调查问题分析

龙田镇有完整高中两所,其中省二级达标完全中学1所,初级中

学4所,中心小学3所,村级完小35所,幼儿园7所,本次走访了前林中心小学、前坑小学、上苍中学、元载中学(高中),随机走访询问30户有子女的农村家长,发现存在以下问题:

1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匀

龙田虽然是是福清市人口最多的乡镇。龙田是福清龙高半岛的商贸中心,是福州市二十个商贸旺镇之一。群众的收入主要来自于第二、第三产业。龙田镇人民已完全脱困,基本实现宽裕型小康目标。曾先后荣获全国全民健身先进乡、全省十好文明乡镇等荣誉称号,连续三年被评为省、福州市先进基层党委,连续二年被评为福州市标兵单位,但也存在收入差距大,区域发展不平衡的困局,经济的差距直接导致教育资源分配的不平衡,处于镇上的第三中学、龙田初级中学师资力量雄厚,基础设施完善,实用电子教学,而处于农村的上苍中学,元载中学连电脑都没见几台,际塘小学甚至都倒闭。

教育资源分配的不均衡导致各个学校入学率差异巨大,升学率差异巨大。 2 部分家长仍存在重男轻女的落后观念

在走访的30户家庭中,少部分接受访问的家长认为女孩接受教育的程度不应太高,他们还表示,高等学历没有用,上完初中或高中的女孩就能走上社会,接受磨砺.有3户甚至表示女生只要上完高中没考上大学就应该去结婚。

3 国家相关教育优惠政策没有落实到位

近年来,国家出台了许多振兴教育的举措,如在农村免除义务教育学杂费、增加教育经费投入、提高国家助学贷款额度等,这一系列措施都在强调国家对教育的重视。

然而在走访的家庭中,一些家长抱怨学校经常乱收费。而有些孩子向我抱怨学校经常开设补习课程。

有些农村的经济水平很低,经济发展较落后,相对较贫困。家里的收入都不高,甚至收入很低,不能支付自己家孩子的学习费用 。然而在这种情况下,调查发现,仍然会有家长坚持会通过各种方式让自己的孩子无论如何完成自己的学业!

三、解决对策

(一)坚持科教兴国战略,大力发展农村生产力,化科技实力为生产力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于经济基础,作为上层建筑中的教育和经济关系中的生产力是息息相关的,若想要教育发展,就需要经济实力的支持。因此,我有一下建议:

1 龙田镇政府应该搭理倡导科教兴农战略,大力发展经济,同时,将教育资源适当倾斜,给予一些劣势学校优惠,资金扶持

2 扶持乡镇优势企业,充分发挥市场和政府宏观调控的作用,指导广大农民合理开发利用特色资源,使农民增收,解决部分学生缴费难问题

(二) 加强教育宣传 转变错误观念

教育是终生之事,人不学无以立,当今的时代正处于知识爆炸的时代,是一个终身学习的时期。学历并不代表一切,但有时学历在就业时作用还是很明显的。因此,我认为,少数认为孩子学历不用太高的家长应该改变错误观念,应支持不断学习,获得高学历。此外,在农村仍存在封建思想残余,重男轻女的错误管奶奶仍存在,镇政府,社会应加大宣传力度,改变这些家长的错误观念,让这些家长认识到女子和男子受教育的平等性,保障女孩接受教育的平等性

(三) 镇政府严格把关,保证国家优惠政策落实到位

国家的发展离不开农村,国家的强大离不开农村的支持,国家在继续坚持已有的优惠政策同时,也应该继续脱出新的教育优惠政府。而政府应该严格把关并加强监督管理,制定负责人制度,从责任上将各项举措层层落实到位,并注重情况反馈,上情下达,下情上传,形成教育机制的良性循环,确保国家的优惠政策落实到位,此外,也应加大宣传力度,让农村的家长了解到国家的教育优惠政策,让农村子女得到真正的实惠

耕地劳动实践报告篇4

关键词:家庭联产承包;经济体制改革;;现代企业制度

中图分类号:F320.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03-0032-03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中国农村经济的一种合作形式,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产物。自1978年开始的联产到人、联产到户、包产到户和包干到户等多种形式的农业生产责任制,到1984年底已在中国农村全面铺开[1]。责任制的实行,推动了中国农村合作经济经营方式的历史性变革,为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和整个中国的繁荣昌盛,作出了伟大的贡献。随着改革开放的纵深推进,时至今日,历时三十余年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某些环节已经逐显弊端,日渐表现出其滞后的一面。

一、现状与问题

中国农村集体经济在突飞猛进的同时,耕地急剧减少、部分土地荒废等现象不容忽视,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耕地撂荒严重

近年来,农村土地撂荒现象日益严重,影响农业稳定和粮食安全。农民普遍对发展农业生产特别是粮食生产兴趣不大,仅在湖北省的滨湖村,2008年全村耕地撂荒面积达40%以上 [2]。据载,20世纪90年代中期,在重庆一个人均耕地不足1亩的贫困县奉节,全县举家外迁12 900户,39 370人,撂荒耕地40 660亩,分别占全县总户数、农业总人口、耕地总面积的55%、63%和46%,而且还有相当一部分农户正准备举家外迁,撂荒耕地越来越多[3]。

撂荒导致耕地功能退化。国家粮食安全中长期规划纲要(2008—2020年)指出,2007年全国耕地面积为18.26亿亩,比1996年减少1.25亿亩,年均减少1 100万亩。劳动力缺乏是撂荒现象产生的重要原因。光明日报曾报道,河北省崇礼县狮子沟乡西毛克岭村,如果不算留守儿童,村里常住的劳动力里,最年轻的是一对46岁的夫妇 [2]。

(二)种粮面积锐减

近年来,中国农资价格涨得太快,种粮成本太高,粮食种植现状令人堪忧。多地农民的种粮积极性面临新的挑战,生产资料涨价逼退农民种粮积极性,有些地方的农民基于经济效益的权衡,对是否继续种田犹豫不决 [4]。江西省余干县白马桥乡是部级商品粮基地——鄱阳湖平原的核心组成部分,几千年以来都是一年种植两季水稻。2005年,除了发现告别三千年“皇粮国税”的当地农民流露出的对免除农业税喜悦之情外,还有一个现象不容乐观,就在这一年,一半以上稻田都改种一季。村民普遍认为,种粮没有任何意思,种植1亩双季稻,最多收获1 500斤,市场价不到1 800元,仅相当于外出务工1个月的收入 [2]。完全不种又觉得可惜,“对不起祖宗和传统”,“算了,勉强种它一季,心里好受些”。

粮食补助政策并不能激发村民种粮的积极性,垄断与市场的双重性挫伤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陕西省横山县波罗镇高家沟村,2004 年前,全村种水稻1 200多亩,人均1亩多,是地地道道的产稻大村,2009年全村水稻种植面积不足20 亩,五年时间,水稻面积减少98.33% [5]。中国粮食种植面积多有虚报现象。据报道,2008年,横山县雷龙湾乡上报水稻种植面积为9 000亩,但实际种植面积却不足2 000亩,当年减少到不足1 000亩,其中的雷龙湾乡沙峁村当年总共不足200亩,产稻大村黑河村,也只种百余亩稻子。此情此景令人触目惊心[5]。

(三)流转乱象丛生

从某种程度上说,出让土地的农民往往是弱势群体,流转双方大多以种植效益作为商定流转费用的依据,结果往往使承包农户吃亏。有的地方实行反租倒包,签订二级或三级租赁协议,租金兑付逐级传递,承包农户落成末级;有的地方村社干部行政包办,直接进行土地流转,并且作为甲方签订流转协议,致使农户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和监督权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削弱和侵犯,合同是否公平,是否存在恶意串通也便不得而知,这也给乡镇和村社带来诸多的廉政和法律风险 [6]。

同时,大部分流转合同过于简单,有的只要寥寥四五十个字,一旦遇到市场风险等其他意外情况便无法处置。有的流转协议一次性给付租赁费用,且显失公平;有的协议在承包后期无法操作和兑现。重庆某地承包流转合同第二条为“承包时间从2005年5月1日至2035年4月30日”,第3条为“分配方案:前十年,每亩400元整,农户自行种植药材,后二十年,按产值比例分配,甲方占49%,乙方占51%”,甲方为村委会,乙方为承包业主。根据中国合同法第52条和第54条 [7],从公平角度和主体地位看,这实际上是个无效或者是可变更、可撤销的流转协议。

二、研究与分析

一方是到处寻找耕地的成熟的农业企业,一方是视耕地为负担的农民个体,如何改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从家庭分散经营走向集体统一经营,把现代企业制度推向农业和农村,成了摆在中国各级组织面前的一个全新课题。

(一)经营方式具有历史阶段性

任何一种经济体制都是以生产力为中心,以生产力为转移的,不存在一成不变的经济体制。作为一种具体的经营方式,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更是如此。它是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为克服“大锅饭”建立起来的,为公平起见,耕地被裁成一小块一小块,每户农民都搭配有好、中、差的耕地,这与分散经营的公平性、劳作过程的原始性(手工劳动、人力畜力耕作)相适应,在当时物质技术条件下,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积极性,在促进农村生产力发展上有着伟大的历史功绩。但在20世纪80年代初至90年代中后期,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农业科技的进步,规模种植、科学经营和农业现代化成为大势所趋,这种延续五千年的分散的、割裂的经营方式显得越来越不适应。

(二)体制改革具有客观必然性

土地分割过细,影响农业机械化的推进。目前中国农村耕地依然是20世纪七八十年代遗留,分割过细、田埂多而杂,道路、沟渠凌乱,面积不一、形状各异,分布零散(如江西某农民1亩耕地分布于13处,且每处耕地之间相距数里)。这种耕地分配方式与小农经济相适应,保证每个农户公平拥有耕地,现在远远落后于时代。尤其是在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这个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本可以营造一望无际、以千亩计的水稻产区,现在许多地方却只能以分厘计。如此沟埂纵横、条块分割,是对大自然禀赋的极大浪费和无情践踏。五千年后的今天,中国南方很多地方依然采用牛耕,跟这杂乱的耕地划分不无关系。

家庭分散经营,影响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目前中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阻碍着农业现代化的进程。现代化客观要求社会化大生产,而家庭分散经营却在某种程度上类似小农生产,以家庭为单位,很难进行规模经营。受责任田束缚,限制了人力资源的自由配置。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不得不兼顾农田,薄种薄收,在自己农田和沿海城市之间来往奔波,尤其是在“双抢”季节,得不偿失。虽然扩大了交通运输的“内需”,但却严重影响着非农产业发展和城镇化的进程。

产权主体虚位,影响农村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家庭为单位,严重制约着集体经济。在中国农村很多地方,集体经济实际上是个空壳,很难进行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投入,靠农村集体经济来解决农村社保和人居环境更是无从谈起。另外,在目前状态下,农村土地集体产权难以落实,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土地产权的设计上是集体所有、家庭经营,实行的是一种不彻底的原有框架之内的产权改革,没有解决集体所有制下农村土地集体产权主体虚位问题,影响着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完善和发展[8]。

(三)集中经营具有现实可能性

“摆脱”土地是绝大部分农民的期待。土地不再是农民生存的唯一依靠,分散经营的土地效益不高,责任田成负担田,大量农民外出务工,要求集体经营、“自己光拿工资”的呼声很高,普遍不愿将青壮劳力“浪费”在“修地球”上。2006 年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针对2 749 个村庄的调查显示:74%的农村已无可以进城打工的“剩余劳动力”,仅有25%的农村还有40岁以下的劳动力[2]。承包经营改革,只会发展农村集体经济,促进农民增收,不会影响农村社会的繁荣稳定。

成为工人是绝大部分农民的“夙愿”。大量的乡镇企业如雨后春笋,开放的世界造就开放的农民,打工潮的出现,除草剂、收割机的使用,很多农民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厌倦传统的手工作业,普遍要求转换“身份”,期待以“工人”身份参与机械化大生产。在对江西余干的留守村民和在浙江温州打工的余干籍农民工调查问卷中,95%的农民工期待“农民工”这一称呼改为产业“工人”或公司“职员”。

国企改革为农业现代企业树立“典范”。从实践来看,突出集中经营这一经营层次具有可行性和可操作性。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是中国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特征,国有企业的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农村集体工业企业的发展和壮大,为农村集体耕地经营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提供范本,为农民领取“股东”收益和劳动“工资”提供现实依据和制度可能。

三、结论与建议

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统筹城乡发展、构建和谐社会,有待于现代农场的制度确认,有待于农村集体经济的快速发展,有待于农业生产力的更大释放。

(一)可以而且必须

农村经济是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家庭承包经营是农村集体经济中集体统一经营和家庭分散经营的双层经营体制中的一个经营层次,不是社会主义的根本制度。生产力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进步,变化的频率会日益加快。只有不断改革完善,满足中国农村生产力进一步发展要求,缩小乃至消灭城乡差别的农村经营制度,才是个先进的经营制度;只有不断与时俱进,活跃农村集体经济,促使农民、农村和农业发展的农村经营方式,才是一个先进的经营方式。

(二)四个重点环节

在遵循“试点—示范—推广—普及”这一路径的基础上分步实施,重点把握好以下四个环节:一是土地“回笼”。将“分散经营”的土地收归集体,然后铲除埂坝、填平沟壑、修筑沟渠,进行农村土地的规划整治和“碎片整理”(有条件的地方可以率先进行农房搬迁和宅基地复垦),彻底消除奇形怪状、大小不一、彼此割裂的低产农田特征,从而营造上规模上档次的高产农田,为土地利用的集约化、科学化,耕作过程的规模化、机械化创造条件。二是组建“农场”。突出“统一经营”这一集体经济的经营层次,将土地(耕地)通过公开招标等方式交由企业经营,培植农业生产企业,建立农村集体经济现代企业制度,实现企业化管理和公司化运营。三是体制配套,合理处理股东(全体农民)、所有者(村社)、经营者(企业)、职工(受聘农民)的利益分配关系。农民从土地中“解放”出来,“洗脚上岸”,成为“干”的股东,愿意受聘农场的部分农民就是领取“工资”(劳动报酬)的农企职工。四是端正职能。村社利用集体收益这一稳定来源,强化村社管理和公共服务,着力环境综合整治、人居环境营造、留守儿童帮扶,健全计划生育管理,完善思想道德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

(三)历史和现实意义

改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村集体经济实现现代企业制度,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它能最大限度地释放农村生产力,加速农业现代化的进程,推动城乡统筹发展。有利于建立“造血型”农村社保体系,缓和基层干部群众矛盾,繁荣农村集体经济;有利于推动商品化建房、城镇化发展和农村土地的集约化利用;有利于促进农业科技、刺激农业机械制造业、第三产业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

改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强化统一经营层次,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实践和丰富。中国是个农业大国,如何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几代人都进行了思考和实践: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使中国历史上五千年的“均田”愿望变成现实,第一次真正拥有土地的中国农民没有独立耕作的能力,于是实行互助组、,顺应和促进生产力的发展。随着生产力的提高,慢慢出现“大锅饭”弊端,于是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又一次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生产力。九十年代中后期,生产力极大提高,包产到户已经呈现一定的滞后性,若及时改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将现代企业制度推向农村,又将进一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家庭联产承包—现代农场”都围绕“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这一根本标准,是一脉相承的。现代企业制度在农村集体经济中实现,是对思想、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这一次,中国五千年的男耕女织的小农模式彻底结束,农民彻底从落后的生产方式中解放出来,从土地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更大地促进社会发展,促进了人的发展,“农民”这一词汇从此成为历史。

参考文献:

[1]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现代经济词典[K].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500.

[2] 张世贤.土地撂荒是缺农民吗?[J].中国经济周刊,2011,(43):19.

[3] 蒋廷科.解决农村耕地撂荒现象的思考[J].农村经济,1998,(7):6-7.

[4] 郑修云.激励农民种粮积极性已刻不容缓[N].中国改革报,2008-08-13(005).

[5] 白兆东.产稻大县的尴尬[N].陕西科技报,2009-07-07(002).

[6] 季希富,严海泉,陆海峰.农村土地流转中亟待完善的几个问题[J].现代农业,2004,(11):39.

[7] 全国人大常委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M].北京: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1999:23.

耕地劳动实践报告篇5

一、整合多方资金,提高资金利用率。目前,投入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有财政、农业、水利、国土等多家部门,以不同的资金标准和工程标准进行实施,难以实现资金的高效利用,所以整合资金、统一标准是发展的必然。在资金方面,应将有限的资金整合运用,体现政府公共财政对农业的扶持,对农村发展的反哺。在标准方面,应统一标准,避免重复,有的放矢地整理出适合自然条件、耕作习惯和市场需求的标准农田。在实施方面,可以统一规划、统一测量、统一检查,分步实施。并在资金的在线监控,工程的招投标、监理、验收等方面统一行为规范。如:福建省整合国土资源、烟草、农业综合开发、农业、水利、发改委等多部门的资金28亿元,准备在三年的时间内,完成一千万亩标准农田的建设。

二、剥离表层土壤,提高补充耕地质量。耕地表层土壤是作物赖以生存的基础,每一公分的表层土的形成,需要经过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辛勤劳作。然而,建设占用耕地把表层土覆盖了,这是一种浪费,如果我们把表层土回填到新开发的耕地上,回填到中低产田上,这样,耕地质量就能得到保证。

要依法规范表层土剥离行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第二十三条明确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可以要求占用耕地的单位将所占用耕地的耕作层的土壤用于新开垦的耕地、劣质地或者其他耕地的土壤改良。但在实际操作中,由于缺乏具体的实施办法,没有达到法律制定的预期效果,因此,要从保护耕地资源的高度出发,对建设占用耕地表层土的利用,做出强制性的规定,以规范行为。坚持“谁占用、谁剥离、谁覆土、谁受益”的原则,充分调动各方参与的积极性。

要坚持科学规划,保证效果。制定表层土剥离及其回填的规划和年度计划,对其技术利用方案、流程、储备、运输等模式进行专题研究,提出科学的表层土剥离利用技术标准、设计规范;建立科学的表土利用的施工与监理的管理制度,在地形测绘、土壤调查、环境影响评价的基础上,就近选择土地开发整理项目,按照“应剥尽剥”的原则,提出合理的土方调配方案,最大限度地利用表层土资源。

要保证资金投入,加大扶持力度。表层土剥离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还必须进行剥离、运输、储备的成本核算。据调研,每亩耕地剥离表层土30公分,运距20公里,亩均投资1万元。这个资金应该由占用耕地的用地单位提供,当然用地单位可以自行剥离并改良土壤。但是,资金的有效利用,从表层土剥离的厚度、运距、储备、需求以及交通工具的选择和市场油料供应的涨跌,应建立一个课题专门研究。目前,福建、吉林、浙江等地都开展了试点,个案中,三峡工程的移土培肥工程也取得了成效。

三、强化整理标准,推进适度规模经营。十七大报告中指出:有条件的地方,可以推进农业的适度规模经营。土地作为农业生产的主要要素,土地整理就肩负着适应农业规模经营的任务,要从宗地的面积、坡度的大小、农田水利建设、土壤有机质结构等方面进行科学的设计和施工,以期达到标准。

土地整理为规模经营提供了可能。农村产业的变化、人口的流动,使得有的耕地闲置下来,这些耕地不适宜规模经营,不但权属状态不适宜,而且自然状态也不适宜,这里土地整理就充当了改变自然和权属状态的基础功能。

土地整理将改变耕地的利用效率。据福建漳州的统计,土地整理示范区农业的产出率提高了21%、降低成本18%,农业科技的贡献率从原来的45%提高到现在的65%,农业的机械化程度达到了60%以上,农业的节水率从42%提高到68%。

耕地劳动实践报告篇6

关键词: “代耕农”;分布区域;流动路践;珠三角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编码:A DOI:10.3969/j.issn1003-8256.2014.06.004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珠三角农村的第二、三产业迅速发展,不少当地农民洗脚上田,离乡离土,或留乡离土。为解决耕地丢荒问题和定期上交公粮,“代耕农”作为一种暂时的劳动力输入正式进入珠三角,为其农业生产注入了强大活力。“代耕农”是在珠三角改革开放、经济腾飞,农民弃农从商从工的时代大背景下形成的历史产物,他们“离乡不离土”,作为一个特殊的农民群体,在珠三角生活、劳作了30多年,为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了一定的历史贡献。“代耕农”们来自他乡,异地务农,漂泊游移,居无定所,一直属于社会底层的弱势群体,其流动路践、分布规律及生存状况值得关注与研究。

1 “代耕农”及其流动路线

1.1 “代耕农”概念界定

直到现在,“代耕农”还没有统一的定义,人们从不同角度对其性质及内涵进行界定。首先,从公共管理角度出发。为方便人口流动及土地流转管理,各地方政府有不同定义,如中山市坦州镇镇政府的定义较为详细,界定的范围相对狭窄,它认为“代耕农”是指“1989年前自愿与镇、村委及生产队以书面(或口头)形式订立农田代耕合同并承担代耕田公购粮任务,从事农业生产的非本市户籍农民”[1]。江门市则把“代耕农”的范围稍稍放宽,将其定义为“自愿与镇、村或农户订立农田代耕关系,并承担耕田公购粮任务,从事农业生产的外地农民”[2]。而珠海市的定位最为宽泛,认为“外来代耕农是指从外地进入我市进行代耕、承包种养、搞开发性生产,并签订承包合同,办理暂住手续的人员”[3]。其次,根据“代耕农”的来源及目的进行定义。如研究中山市“代耕农”户籍问题的白景坤等人认为“代耕农”是指“放弃户籍所在的耕地,到经济相对发达,土地相对肥沃的地区去耕种其土地的农民”[4]。第三,从经济学角度对“代耕农”进行定义。陈海真等人认为“代耕农”是在经济利益驱动下,进入珠三角,以耕种土地为生,与当地村民或村组之间形成租约关系的外省农民。也可称为“租约农民”[5]。

根据田野调查的实际情况并综合学术界各方观点,我们给“代耕农”一个较为明确的定义:从20世纪70年代末80初年代初开始,与珠三角农村基层组织或农户签订代耕合同或口头商定代耕协议,进行代耕土地以及承包种养活动的外来非本地户籍人员。

1.2 “代耕农”流动路线

借着改革开放和实施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契机,珠三角农村开始吸收外来劳动力,不少当地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部门转移,村民洗脚上田,把田地转给外来劳动力代耕。在这次数量庞大,规模罕见的人口迁移中,除珠三角地区的内部流动外,外来的劳动力以四川、湖南、广西为最,浙江、江西次之。他们的流动路线大体如下:首先是东线,包括广州、深圳、东莞等地;其次是中线,包括中山、佛山、珠海、顺德等地;再次是西线,包括江门、新会、台山等地;第四是外环区,包括惠州、清远、从化等地。其中东线外来劳动力最多,中线和西线次之,外环区最少。“代耕农”在珠三角的流动路线与之也非常相似,其主要分布区域也是深圳、中山、珠海、佛山、东莞和惠州等地。时至今日“代耕农”仍广泛分布在珠三角地区,以种菜为主。

2 “代耕农”主要分布区域

2.1 中山市

中山市位于珠江三角中部偏南的西、北江出海口,在改革开放之前以水稻和甘蔗生产为主,是广东省主要的产粮和产糖区。改革开放后,为解决因当地农民“离土”而造成边远良田丢荒弃耕的问题,缓解上交公粮的压力,中山市基层组织和农村干部通过各种关系,寻找广东省边远山区的农民前来代耕农田。于是,边远山区及周边省份的大批农民涌进中山市,成为该市首批真正意义上的“代耕农”,他们主要来自粤东、粤北、粤西的边远山区及湖南、江西、广西等省的农村。

根据2003年中山市公安局户政科的统计,在1989年前与中山市镇区、村委会以书面方式订立农田代耕合同关系,并承担耕地公粮任务、从事农业生产的“代耕农”共有1732户, 8213人,主要分布在南部的8个镇区。其中,板芙镇475户, 2011人;神湾镇174户, 873人;三乡镇126户, 624人;南朗镇13户, 50人;南区21户, 122人;开发区103户, 567人;港口镇 7户, 13人;坦州镇813户, 3953人。之后,通过老乡介绍、亲戚“助耕”等流入方式,“代耕农”的队伍不断壮大。据不完全统计,直至2003年,中山市内要求以外来代耕农身份解决相关问题的外来农民约有5千多户,近2万多人。2003年之后,中山市政府开始着手处理因户籍问题而引起的一系列“代耕农”历史遗留问题,“代耕农”开始慢慢退出历史舞台。据统计,由于地方建设发展需要征用了代耕的土地,在早期进入中山市的“代耕农”中,不少人已转为从事二、三产业,或到工厂打工,只有小部分仍留守农田。他们当中,从事二三产业的有2821人,待业的有1283人,从事其他行业的有1494人。在居住条件方面,租房住的有270户,住在临时铁木棚屋的有119户,住砖瓦平房的有1215户,自建钢筋混凝土结构楼房的有334户[6-8]。他们大多聚居在一起,形成各种各样的代耕农村落。

除此之外,那些没有申请入户,居无定所,在各镇各村流动代耕,为生计而疲于奔命的“代耕农”数目庞大,无法估计。他们大多住在田边地头的棚屋,起早摸黑地干活,并被贴上“黑户”的标签,划分入流动人口的管理范畴,在城市的边缘,艰难度日。

2.2 珠海市

珠海市位于珠三角的南端,农业主要集中在城市的西区,即金湾区。珠海市金湾区远离市区,20世纪80年代之前以水稻种植为主,后改种甘蔗。金湾区既有传统意义上的农民与集体经济组织之间的农业承包合同关系,又存在着农场与农村职工及临时工之间的农业承包合同关系。珠海市的“代耕农”主要就是农场中所谓的的临时工。20世纪中期“围垦滩涂,开发农地”。当时农场围垦需要大量劳动力,于是相关部门向全省各地以及周边省区公开招收农民。引进的劳动力主要分为两种类型,一是通过劳动部门审批的、正式录用的农场职工;还有一种是未经当地劳动部门的正式手续,直接进入农场务农的临时工,即“代耕农”。

这些具有临时工色彩的“代耕农”,大部分虽然没有经过劳动部门审批,但在进入农场之初就与当地的分场或生产队签订了代耕合同,或两方协商达成口头约定。他们主要来自粤北、粤西、粤东和周边省份,离开原籍,落脚珠海。如红旗镇小林村有耕地1300亩,20世纪80年代初每个村民可分到耕地10―20亩不等,地多人少,出现部分耕地无人耕作的情况。于是生产队招来一批“代耕农”,并与其签订代耕合同。这些“代耕农”大部分是1984年从阳春、德庆到当地代耕的,流动性极弱,当中有百分之八十的人已经从当地村民手中购买宅基地,自建住房,常住于斯。这部分“代耕农”不仅有自己的房子,孩子在当地上学、就业,有的还加入了小林居委会的城镇户口,小部分是小林村农业户口。而平沙农场的“代耕农”则主要集中在其各分场下的生产队,人数约占每个生产队总人数的8%―10%,原籍多为广东信宜、罗定和广西。平沙农场和红旗农场里以临时工身份招来的“代耕农”大部分在20世纪80年代初就进入当地代耕务农,拥有自己的房子和固定的代耕土地,其第二代也在珠海出生成长,就读当地的学校,基本上都没有返回原籍的打算。据统计,直至2007年,平沙农场以临时工的形式招进来的“代耕农”约有3800人,其中没有户口的有900多人;而红旗农场以临时工的形式招进来的“代耕农”约有3537人,至今仍未入户的只有24人。除农场以临时工形式集体招来的“代耕农”,珠海市还存在着一部分自主前来,与当地村民个人直接签订合同的“代耕农”。他们也主要散落在金湾区的各个村镇。以三灶镇的鱼林村为例,全村共有10个村民小组,常住约为493户计1971人,其中“代耕农”有95户,每个村民小组有10―20户不等。这些“代耕农”主要是1990年后到来的,以丰顺人为多,流动性极大。他们与村民直接商定代耕问题,没有入户承诺,平时住在临时搭建的棚屋里,生活条件十分之差。代耕一年算一年,来年若没有地可耕,则另觅他处,举家再迁[3]。

珠海引进的具有临时工色彩的“代耕农”, 他们自身及他们的第二代、第三代都已经融入珠海的生活。虽然不是农场的职工,但大部分已经落户当地,也拥有自己的房子,与本地人差异不大。但是,那些非集体组织,自主寻来的“代耕农”则大不相同。他们都是“代耕农”,待遇却有极大的差异,前者已经基本被当地社会接纳,成为当中一员;后者却仍然居无定所,令人叹息。

2.3 深圳市

深圳市位于广东省南部,毗邻香港,改革开放以来,农民纷纷洗脚上田,耕地抛荒情况常常出现。深圳于20世纪80年代初出现“代耕农”,他们代耕土地,承交公粮。

“代耕队”是深圳“代耕农” 代耕农田的主要形式之一。深圳的“代耕队”通常由100―200名“代耕农”组成,队内有代耕队长,负责统领全队,并以集体的名义与当地签订代耕合同。所谓“代耕队”就像当地的生产队一样,聚居在一起,在同一区域内务农,并形成颇有规模的“代耕部落”。如深圳市宝安区上合村有5个“代耕队”,主要由村基层领导从信宜、惠东、陆丰、阳春、高州5个县招来的农民组成,共一千多人。其中信宜代耕队在1983年就已经在当地代耕,是历史最为久远的“代耕队”之一。其与当地生产队签订承包合同,代耕上合村第一、第二、第三生产队360多亩的土地,每年保证完成公粮征购的任务,并需向各生产队上交管理费。信宜“代耕队”在上合村生活了20多年,繁衍生息,现已有96户人家,共计360多人[9]。

深圳早期的“代耕农”以种粮为主,后为适应城市发展,改为种植蔬菜和水果;进入20世纪90年代,因发展所需,深圳政府征用农地的面积不断扩大,耕地租金也随之上涨,不少“代耕农”已“转战”中山、惠州等地,留守在深圳的“代耕农”越来越少。到21世纪初,深圳“代耕农”和“代耕队”与政府相关部门因征收耕地,强制迁移而频频冲突,情况不断恶化,甚至出现暴力对峙的局面[10] [11]。这个南北交融,极具兼容性的城市,却对“代耕农”表现出令人惊讶的排斥之举。

2.4 东莞市

东莞市位于广东省中南部,珠江口东岸,东南部以山地为主,中南部丘陵连片,东北部为埔田区,西北为围田区,西南部为沙咸区,总耕地面积较小,农业资源也较为稀缺,并不是发展农业的理想之地。但改革开放后,当地农民不再以种地为生,土地闲置丢荒的问题也随之而来。于是当时一些村委会就到信宜、高州等地招募农民代耕土地,完成粮食统购的任务。“代耕农”大约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正式进入东莞市。

最初,东莞的“代耕农”以种粮为主,大多举家迁往,放弃了老家的房子和田地。大概一个村子里有几户“代耕农”,每户“代耕农”代耕几亩田地。如清溪镇谢坑村有一个形似“村中村”的“代耕农”聚居部落,名叫“紫金围”,“紫金围”中的“代耕农”大多来自于河源市的紫金县,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到东莞代耕。最初只有4、5户人家,代耕不足20亩的水田,到2003年则已发展到17户人家100多人,占谢坑村总人数的七分之一[12]。20世纪90年代,东莞的“代耕农”基于市场供求和经济效益的考量,转以种菜为主。除了早期的“代耕农”,一批批从广州、深圳退下来的“代耕农”也加入了东莞的种菜行列。如望牛墩镇寮厦村就聚居了100多户“代耕农”,他们主要来自江西的农村,经老乡介绍,从广州转移到东莞种菜。这些以种菜为主的“代耕农”不少才30出头,由于教育的缺失,“子承父业”,在各乡村和各城市的边缘游离。据市农业部门的不完全统计,目前东莞的“代耕农”约有15000多户,总人口超过4万人,八成左右以种菜为生[13]。除了户籍、住房等历史问题值得我们去探求解决之道外,“子承父业”新一代“代耕农”的出现也值得我们去关注和思考。

2.5 江门市

江门市位于广东省的中南部,西江下游,珠江三角州的西部。20世纪80年代后期,江门市的“代耕农”才慢慢多起来,如双合镇西元村中存在着一个叫“云南村”的“代耕农”聚居区,他们在1993年才迁入江门市,代耕村中无人愿种的荒僻之地。与其他地区村组织招募“代耕农”不一样,当时来自云南省广南县曙光村的村民是主动到西元村询问代耕事宜的。恰好西元村内春花朗一带地势偏僻,人烟稀少,种田的经济效益较低,一直无人耕种,于是两者协商,决定将土地交由“云南村”代耕,农业税也由其一并承担,而双合镇政府则口头答应帮“云南村”的“代耕农”办理入户手续,让其在江门安家就业,于是这批来自云南的“代耕农”共32户162人正式扎根江门。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05年,江门市已有“代耕农”1.6万户,约为6.04万人,当中有527户共计2142人加入江门户籍;“代耕农”的代耕的土地面积约有34.734万亩,形成小有规模的“代耕农”聚居区911个[14]。

江门市政府承诺在2010年基本解决“代耕农”遗留的历史的问题。但事实上,关于代耕土地面积、代耕租金、代耕年限以及户籍等方面的问题一直存在,甚至有“代耕农”和当地村民之间武力对抗的情况出现[15]。如上文所提到的西元村的“代耕农”就面临着合同契约到期,无地可耕的困境,留在江门,当地村民却要求他们退还耕地,撤离本村;不如归去,却舍不得十几年的劳作心血,所建的房屋、所搭的猪舍、所挖的鱼塘顿成乌有。近年来,江门出现了所谓的“打工回潮”,即许多在外打工的人纷纷回乡另觅生计。当日的人少地多,变成今天的人多地少,“代耕农”代耕土地也变成所谓的“霸占土地”,“代耕农”的地位变得十分尴尬。

2.6 惠州市

惠州市位于广东省东南部,珠江三角州东端,自古就有“岭南名郡”的美称。与其他珠三角的城市一样,惠州市的“代耕农”也出现在改革开放,农民“洗脚上田”的时代大背景之下。他们也在20世纪80年代到达惠州,以种水稻为主,零散地分布在各乡各村。近年来,随着深圳、中山、东莞等地的农业用地被大规模地征收,耕地紧缺,租金上涨,“代耕农”纷纷转移阵地,而惠州则成为接收“代耕农”再次迁移的理想地。

据调查,现居惠州的“代耕农”大部分以种菜为主,到惠之前,已几经迁移,从广州、深圳退到中山、东莞,再落脚惠州,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如博罗县的石湾镇、园州镇,惠阳区的镇隆镇、新圩镇,惠东区的坪山镇、大岭镇、多祝镇,惠城区的汝湖镇等地区都分布着数量不一的“代耕农”,多则数百人,少则两三户人家;来惠的时间也有长有短,长则十几二十年,短则一两年。

惠州毗邻深圳、东莞,每天为其输送大量的新鲜蔬菜,而这些蔬菜的输出主要由当地的“代耕农”支撑。他们每天凌晨起来割菜上筐,天亮之前拉至农贸市场,或直接运到深圳和东莞,劳作时间超过12个小时;他们在地租上涨或土地征收时则举家再迁移到下一处落脚地,流动性非常大;他们有着熟练的种菜技巧,并自主寻找销售渠道,或自己摆摊,或过货给菜贩,或与人商定价格定期收购,是“新一代”的“代耕农”。

2.7 其他城市

珠三角及其附近的其他城市,如广州、佛山、阳江、清远、河源等地也分布着一定数量的“代耕农”。

3 结语

从宏观角度看,珠三角“代耕农”的分布区域也正在发生变化。例如,“代耕农”在广州、深圳、中山、珠海等其早期主要流入地的人数正在慢慢减少,可耕之地也越缩越少。取而代之,在珠三角边缘地区的一些经济稍为落后的城市里,“代耕农”的群体在不断壮大,代耕人数和代耕规模都有所增扩。从经济发达的城市退至经济较为落后的城市,是近年来“代耕农”群体迁移的趋向。在珠三角,农业占主体的地区大多是经济欠发达的地区,而经济欠发达的地区恰恰是“代耕农”一再转移的归属地。

参考文献:

[1] 中山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解决代耕农问题的若干意见[R].中山:中山市政府,2003.3.21.

[2] 江门市财政局. 当前我市代耕农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建议[R]. 江门: 江门市财政局,2005.8.25.

[3] 珠海市人民政府.珠海市外来人代耕农管理暂行规定[R],珠海: 珠海市人民政府,1989.11.6.

[4] 白景坤, 张双喜, 廖健强. 珠三角地区“代耕农”入户问题的调查与思考―以中山市坦洲镇为例[J].南方农村,2004(2): 28-29.

[5] 陈海真. 代耕农―新农村建设中的“租约农民”―以惠州博罗县石湾镇铁场村为例[J].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6(增刊): 122-127.

[6] 中山市农业局.解决我市代耕农问题对策的研究[R]. 中山:中山市农业局,2004.4.12.

[7] 中山市农业局. 加大工作力度 切实解决我市代耕农问题[R].中山:中山市农业局,2004. 7. 26.

[8] 中山市农业局. 中山市解决代耕农问题的工作情况汇报[R]. 中山:中山市农业局,2008.11.4.

[9] 杨启荣.如何终结代耕农部落[J]. 百姓,2004(10): 6-9.

[10]本报记者.最后的代耕农[N]. 南方都市报,2009.7.8.

[11]宝安区着手清拆尖岗山原阳春籍“代耕农”违法建筑[N]. 宝安日报,2009.7.6.

[12]李美仪.“紫金围”迁拆引出“代耕农”问题[N]. 广州日报,2003.6.17.

[13]东莞市农业局. 东莞市代耕农问题调研报告[R]. 东莞:东莞市农业局,2005.3.16.

[14]江门市双合镇政府. 关于双合镇云南村代耕农问题的调研[R]. 江门: 双合镇政府,2008.5.7.

[15]黄学佳, 黄廷首.广东开平农民返乡争地,强拆外地代耕农农屋舍[N]. 南方都市报,2009.2.20.

耕地劳动实践报告篇7

[关键词]以人为本;土地制度;创新

Abstract:Humanismistheessenceofthescientificdevelopmentview,thevalueofoverallcoordinateddevelopmentstrategy,andtheultimateaimsofsustainabledevelopment.Currently,therearethefollowingproblemsinChina’sfarmlandusesystem:equalallocationoffarmlandsandextremelysmallscaleofoperationthataffecteconomicperformanceandfarminggains,coexistenceofshortageandwasteoffarmlands,theconflictbetweenthedemandforcontinuousinvestmentandlaborinputandhalfheartedfarmers,etc.InanyreformofChina’sfarmlandsystem,importancemustbeattachedtofarmers’rolewhilegovernmentalactionsandroleshouldbeseeninperspective.Fairnessandefficiencyshouldalwaysbetheguidelineinfarmlandreform,which,afterall,mustbeconducivetothesustainableuseanddevelopmentoffarmlands.

Keywords:humanism;farmlandusesystem;innovation

一、以人为本的内涵

(一)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

人类历史上有许多思想家能以理性的方式思考人的特性和存在的价值,闪耀着人本主义精神。特别是自文艺复兴以来人本主义思潮的兴起,真正开始了人的自我觉醒、自我发现。而马克思、恩格斯正是在批判性地继承前人思想成果的基础上,创立了唯物史观的经典理论,从现实社会中具体的人出发,深刻地揭示了人类存在的真实本质。我们今天倡导科学发展观并将以人为本作为其核心理念,这里的“以人为本”强调人在经济与社会发展中的目的、地位和作用。也可以说,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一个主要因素。

(二)以人为本是全面协调发展战略的价值取向

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历史的基本理论观点。马克思主张用客观的、全面的、联系的、发展的眼光看问题,他认为人是社会发展的实践主体和价值主体,是社会发展的核心动力和终极目的。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以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深刻理论基础的科学发展观,是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全面进步、各个社会子系统协调运作的发展观,是人与自然和谐的发展观,是以促进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价值追求的发展观。

(三)以人为本是可持续发展理论的终极目标

可持续发展观,是人在多种发展可能性中的一种理想选择;是人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改变系统诸要素之间以及系统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使系统沿着一定的方向发展,最终实现“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构成危害”的发展观;不仅倡导“代内公平”,而且提出了“代际公平”观念。因此可以说,可持续发展观是以人为本的辩证的发展观。在其本质上,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在于协调系统各要素之间、社会与环境之间(即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相互关系,使系统整体的发展和谐、有序、高效,达到持续发展。强调“发展”的可持续性,是可持续发展的题中之意,它和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中关于物质世界是永恒发展的基本观点是一致的[1]。

二、现阶段我国土地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土地的平均化和超小规模经营与现代化农业要求的矛盾

在传统社会中,人口的规模与土地的负载力之间的低水平平衡,注定了它只能以“黎民不饥不寒”的温饱局面为目标[2]。现代农业与传统农业有着本质的不同,其中最主要的表现就是经营规模的不同。

第一,经营者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现代农业目标在小规模或超小规模的以满足自给性消费为目标的传统农业基础上是不可能实现的。只有在较大的经营规模上,农民摆脱了生存压力,把利润最大化作为自己追求的目标才能实现。第二,现代农业是高收入的农业。纵观世界发达国家,农民都是比较富裕的阶层,在欧洲,特别是北欧,农民是富裕的象征,这种高收入必须建立在较大农业经营规模之上。而我国目前这种土地的平均化和超小规模经营方式,建立在解决温饱问题的基础之上,农民很难从土地上看到提高收入的希望。第三,现代农业是农产品高商品率农业。衡量一个国家农业的发展水平,关键看它的农产品商品率的高低,而农产品的商品率必然与较大的农业经营规模相联系。第四,现代农业是高技术农业。传统农业主要是利用人力和畜力,而现代农业是利用现代机械技术、现代生物化学技术和现代管理技术武装起来的农业。特别是大型农业机械的应用必须有较大规模的作业空间,因而也需要较大的农场规模。然而,我国现阶段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一种超小规模的平均化零散的经营方式,这种经营方式不利于土地的耕作,影响了水利设施的建设和农业机械化的使用,使科技推广受到限制,固定资产利用率低,经济效益不明显,与社会对提高土地使用效率的要求相距甚远。

(二)农民与某些地方政府之间在土地使用权上的矛盾

英国发展经济学家迪帕克·拉尔指出:从亚洲的经验可以看到,一旦土地的质量得到调整,依靠家庭劳动的小农场产出水平就会高于依靠雇佣劳动的大农场,也会高于不再持有土地的佃农[3]。因而在亚洲,从中得到的产出收益可能是很有限的,而且由于实行会有政治上的困难,所以关于可行性的争论持续不止,这就加剧了土地所有者的不安全感,致使他们不愿对土地进行投资[4]。1993年,党中央提出了“在原定的耕地承包期到期之后,再延长三十年”的政策,极大地鼓舞了广大农民的积极性。2003年召开的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指出:土地家庭承包经营是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核心,要长期稳定并不断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依法保障农民对土地承包经营的各项权利[5]。集体土地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一项长期不变的政策,一定要落到实处,切实保障农民的土地权益。然而,有些地方政府频繁调整农民的土地及承包期,严重影响了农民对土地投入的积极性,也影响了农业经济的稳定增长。

(三)土地资源紧缺与土地严重浪费的矛盾

由于土地承包是以村民小组为单位来划分土地的地理位置、数量和质量的,所以受到很大的空间约束。土地资源的配置水平十分低下,加上土地的超小规模经营,投入高,产出低,使得农民粗放经营和弃耕现象十分普遍。根据调查显示,农民弃耕、粗放经营的原因有举家外出打工,逃避计划生育,强壮劳力外出务工,还有缺乏资金、技术以及少数农民以帮工为业放弃自己的承包地等。近年来的城市化建设和工业用地,新型住宅区的兴建以及大学城的建设在繁荣经济的同时,也进一步加剧了我国的人地矛盾。

(四)农田基本建设需要持续不断的资金及劳动力投入与农民两栖化的矛盾

80年代中期以来许多青年农民走出家门,走进城市,甚至跨省流动,但他们中的大多数只是把进城打工做为增加收入的一种途径。城市对他们来说只是暂时的栖身之处,农村才是他们永远的家,土地是大部分农民心目中的生活保险和就业保险。只要耕种土地还有大于零的收益,在城市就业形势十分严峻的今天,他们还是不愿意离开土地到同样存在着大量剩余劳动力的城市去寻求发展。但是,新一代的农村青年已不安心农村那种艰辛而收入低下的躬耕生活,寻求到城市里发展。这种农闲到城市,农忙回农村的“两栖化”现象已经成为当前中国农村人口流动的一大特点。这就要求我们进一步完善农村的土地制度,完善农民工的社会保险机制,使进城农民具有安全感和稳定感,真正融入到城市生活之中。

三、以人为本条件下对我国土地制度创新的思考

(一)发展生产力是农村土地制度变革的出发点和归宿

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基础,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这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历史观的基本原理。土地制度属于生产关系的范畴,因而土地制度的具体形式要由整个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制度运行的好坏也要看这种制度是否适应同期生产力发展的需要。考察中国农村土地制度变革的历程可以得知,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是农村土地制度变革的根本原因,因而今后土地制度变革的方向,就应该以生产力为标准,以生产力作为判断得失的尺度,以生产力作为制度规划的依据,其最终目的就是邓小平所讲的,坚持发展生产力不动摇。

依据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规律,我们知道土地制度不仅根源于农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而且一旦形成又对农业生产力的发展起着促进或阻碍作用。所以,我们未来要建立起来的农村土地制度,既要适合农业生产力的现实水平,有利于促进农业生产力的发展,加快我国农业现代化的进程;又要有利于容纳未来不断发展的农业生产力,不至于在土地制度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而适时调整时,造成大的损害。当前,我国农业生产力总体上还是比较落后的。在广大农村,农业生产仍然以手工劳动为主,大多数地方在相当程度上还要靠天吃饭;市场化程度很低,自给半自给经济仍占相当比重;农业人口众多,就业机会有限,农民收入不高,生活水平总体较低,城乡差别较大,农村内部经济发展也不平衡,与农业现代化的距离还很远。因此,今后一方面在很长一段时间,我们还应坚持实行土地家庭承包责任制,保证广大农民的衣食之源,另一方面,要积极为农业现代化创造条件,及时作出对未来生产力有包容性的农村土地制度安排。依据现代土地制度的一般规律及国际上的成功经验,理想的土地制度要有利于现代农业商品化、社会化、专业化水平的提高,侧重土地流转制度的规划建设,使农村土地朝着提高土地经营效率,形成适度规模经营的方向发展。

(二)土地制度变革过程中应重视农民的作用

农民是农村生产活动的主人,是农村生产力中最积极、最革命的因素。土地是农民的生命,是农民最大的生活保障,土地制度的优劣直接与农民的命运息息相关。在农村土地制度的变革中决不能忽视农民的作用,否则发展农村生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都将是一句空话。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同志认识到农民群众的作用,充分肯定了农民的伟大创造力,将包产到户一步步由后台推到前台,从而获得了农业飞速发展的4年。他曾经说过:“我们改革中的好多东西,都是基层创造出来,我们把它拿来加工提高作为全国的指导。”[6]邓小平同志这个论断指出了我们应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路线。在农村,就是要尊重农民,尊重他们的实践。广大农民是农村改革与发展的直接参与者,农民中间蕴藏着巨大的创造性,他们的创造性是土地制度变革的“助动力”。

(三)正确看待土地制度变革中政府的行为和作用

十一届三中全会使我党确立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为政府按经济规律科学决策奠定了思想基础。科学决策最集中体现在对包产到户、包干到户由允许实践到承认、推广、完善的政策上。这一系列政策的基点只有一个:以实践为基础,以实践为检验手段,以实践结果作为决策制定的依据。制定第一轮土地承包期15年的政策,到期后又及时制定第二轮承包期30年不变的政策,并在市场经济的特殊条件下,在经济发达地区积极推广适度规模经营,搞农业产业化,这些决策都是从实践中得到的,从仔细研究国外经验中得来的。

(四)土地制度的变革应坚持公平和效率的原则

土地制度变革的目的,在于为农村社会经济协调发展提供稳定机制和激励机制,达到土地的最有效利用,劳动者积极性的最大提高,各种生产要素的最优化组合,创造更高的农业生产率。要达到此目的,公平与效率的权衡、选择是很重要的。正是由于土地制度变革要坚持公平和效率的原则,就决定了我们在评价土地制度的优劣时,也不可能有唯一的标准。实际上,现阶段我国要建立的土地制度既要保障广大农民群众的基本需要,实现社会公平,调动农民积极性,使人力资源与土地得到最有效的结合,提高劳动生产率,又要适应农业生产的自然特性,使土地资源实现最有效的利用,发挥优势,保证土地产出率的最大化。所以,我们在评价土地制度时应兼顾劳动生产率和土地产出率两项标准。劳动生产率通常以一定时期(一年)每个农业劳动者所创造的农业产值来计算,土地产出率是一定时期(一年)单位面积农作物产值。尽管农村改革后,我国的劳动生产率和土地产出率都有了较大提高,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农业劳动生产率水平只有发达国家的几十分之一,土地产出率更是相差几十倍甚至几百倍,所以,我国未来土地制度建设要着眼于提高这两项水平。

(五)土地制度的变革应有利于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发展

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的不可缺少的资源。对于我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土地总体质量欠佳、有效后备耕地资源不足、人地矛盾异常突出的国家而言,耕地就是我们的生命,合理利用和保护每一寸耕地应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

促进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发展,应注意协调人口、环境、土地三者之间的关系。土地在可持续协调发展的整体系统中的重要功能表明,土地作为资源利用,它为人类提供食物,为其他有关产业提供加工制造原料;作为环境条件,为人类和其他动植物创造优良的生态环境;作为社会生产资料,为劳动者提供生产要素,发展生产,带来经济效益,所以土地本身就存在着人口、环境协调的问题。在现代社会中,随着人口急剧增长,经济不断发展,广泛出现了土地资源衰竭、生态环境恶化、自然生产力下降的现象,因而人口、土地、环境三者的关系也日趋恶化,所以从未来土地制度安排来讲,必须从人口、土地、环境3个方面来考虑,建立人口、土地、环境的协调关系。实践中,我们需要做好:第一,提高全社会的人口意识,坚决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严格控制人口增长,稳定并逐步提高人地资源比率。第二,严格控制农村土地非农化,实施耕地总量平衡,确保耕地对于不断增长的人口所需食物的承载力。第三,加强生态建设,保护森林,植树造林,固沙防土,修筑水利设施,避免水土流失、风沙对现有耕地的侵蚀。土地的有效开发、保护和永续利用,是一个长期的、关系子孙后代生存的重大工程,需要我们每个人的努力。

[参考文献]

[1]田海花,刘相,朱健.论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2):3-7.

[2]张培刚.新发展经济学[M].开封:河南人民出版社,2002.

[3]世界银行.1982年世界发展报告[M].伦敦:牛津大学出版社,1982.

[4]迪帕克·拉尔.发展经济学的贫困[M].葛卫明,朱菁,译.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0.

[5]贺劲松,等.改革,向纵深地带挺进[N].人民日报,2003-10-12(2).

耕地劳动实践报告篇8

徐祥临,中共中央党校经济学教研部教授、博导。

研究方向: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经济学基本理论。

主要著作:《三农问题论剑》、《运用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精髓改变二元经济结构》(论文)等。

摘要 城镇化进程中,农村土地流转成为必然现象,但同时也让地主得以复活,基本标志就是土地流转以收取地租为条件。土地流转提高了土地资源的配置效率,在看到其必要性的同时,也应看到它对耕者有其田制度的根本性损害。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正在发生质的变化,我国农业发展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在我国人多地少的基本国情下,应采取相应对策,抑制地主复活,继续坚持耕者有其田制度。

关键词 土地 农民 地主 耕者有其田制度

土地制度在农村各种制度中居于中心地位。深化农村改革,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健康发展,必须高度重视农村土地制度的完善。笔者认为,当前我国农村土地制度正在发生质的改变,主要表现是,地主在土地流转的名义下悄悄地复活,耕者有其田制度正在受到损害。

“耕者有其田”制度的悄然松动

地主,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史上是革命的对象。在新中国成立后的革命文艺作品中,地主基本上被定格为残酷剥削农民的形象,属于反动派之列。所以,对于本文“地主复活”的说法,有些读者难免惊诧。其实,历史上的“地主”概念是个中性词,并没有贬义。在约定俗成的理解中,地主就是农村中土地数量比较多的人家。在经济学上,地主又称土地所有者,是专指那些以“收取地租”为条件而将土地出租给他人耕作的土地所有者。①所以,地主是同地租紧紧联系在一起的概念。在市场经济理论中,地租就是土地要素的报酬,在财富分配中归土地所有者占有。

笔者认为地主已经复活,正是基于地租这一古老的经济范畴在全国农村土地流转中普遍存在的事实。据笔者实地调查和各种媒体披露的信息,2011年用于粮食作物的农田租金为每年300~500元/亩,用于栽培蔬菜水果的土地则要达到每年800元/亩以上。在大型农业公司,雇佣工人成为劳动力主体,日工资同当地农民工务工工资水平大体相当。

对于上述现象如何评价?目前,媒体报道和学者的研究报告,几乎是一边倒地给予称赞。应当说,这种称赞是有道理的。因为把土地流转出去的农户,一般的经营状况是家里缺少农业劳动力,或者是单纯从事粮食生产经济效益比较低。总之,不论是哪一种情况,土地流转都提高了土地资源的配置效率。而且,可以预见,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农民工工资水平的迅速提高,这种情况还会呈现出加速的态势。这是地主复活的大背景。

笔者认为,对于现阶段的土地流转,我们在看到其必要性的同时,也不能忽视其中已经显现出来的问题,那就是对耕者有其田制度的根本性损害。

首先,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正在发生质变。按照我国现行农村土地制度,土地归农民集体所有,每个集体成员对土地拥有同等权利,农村集体土地按人平均承包。农村初期,“交足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是自己的”,是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利益分配关系的生动写照。其中“留足集体的”体现了农民集体经济组织的土地所有权。农民承包了土地之后,拥有了承包地的产权。在单纯的农业生产经营范围内,农民的产权是完整的,即农民利用土地从事的经营项目只要不违法,就完全由农户自主决定,自负盈亏。但是,在彻底取消免除农民税费负担、土地承包经营权固定到户且长期不变、土地使用权有偿流转的条件下,农村初期创立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就悄悄地发生了改变: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作为土地所有者得不到任何经济利益,而农户作为土地承包者却可以通过土地流转获得利益。所以,究竟谁是农村土地的所有者,已经出现了法律规定与现实经济利益关系的矛盾,只是大多数农户仍然自主经营自家的承包地,这种矛盾还没有普遍化,但苗头已经十分明显。

其次,地租成为土地流转的基本推动力,标志着“地主”作为利益主体重新出现在我国的农业生产经营体系中。古今中外,所有以耕者有其田为目标的土地制度变革,隐藏在其背后的经济学实质,都是在农业经营制度中取消地租。换言之,地租不仅是反映土地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经济学范畴,也是否定耕者有其田制度的历史范畴。前面已经指出,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正在变质,那些以收取地租为条件而转让土地使用权的农户,在经济学上就可视为地主,尽管这些地主拥有的土地很少甚至很穷,但这并不影响问题的实质。与地主相对应,那些获得土地使用权的公司或农业经营大户,必须拿出农业利润的一部分支付给“地主”。这是耕者有其田制度受到损害的基本标志。当然,在欧美的资本主义农业经营体系中,租地经营农业也是正常现象,租地农场主也要向土地所有者支付地租。但是,欧美农业具有人少地多的资源禀赋特点,农业经营规模比较大,他们能够按照土地所有者得地租、农场主得利润、农业工人得工资的要素贡献原则进行分配。相对而言,亚洲农业具有人多地少的资源禀赋特点,稀缺的土地资源决定了土地所有者常常会严重侵蚀农业经营者利益。所以,分析亚洲的小规模农业,不能简单地套用欧美农业理论。

再次,农业工人的偷懒行为降低了土地生产率。虽然无力经营土地的农户转出土地后提高了资源配置效率,但是,不论理论还是实践都能够证明,同样的农业生产条件下同等素质的农民,给自家劳动和给公司(包括农业大户)劳动质量差别是很大的。其原因在于,不仅土地的经营权不属于农业工人,土地上生长的生物产量同农业工人的利益也没有直接关系,再加上农业生产劳动质量监督的难度极大,就使农业工人很容易产生偷懒行为。笔者曾经到山东省某农业大县调查农业产业化经营,发现一个有趣的案例:在同一个村子,以生姜为出口产品的项目,公司租种农民土地后雇佣工人耕作,虽然有高水平的技术人员做指导,但公司生姜的长势明显不如农户自己耕作的生姜好。当地干部和农民估计,公司土地的生姜单产不会超过13000斤/亩,而农户则要超过15000斤/亩。这种现象在农业中不是个别的,而是普遍的。

上一篇:小微公司财务制度范文 下一篇:经济纠纷撤案流程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