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长制工作表态发言材料范文

时间:2024-01-18 11:40:01

林长制工作表态发言材料

林长制工作表态发言材料篇1

关键词:园林工程;科学施工保护;有效养护

1.前言

生态环境的平衡是当前人类社会永恒追求的目标,而园林工程的科学构建正承担着美化环境、稳定生态平衡的重任。随着城市建设进一步向生态型、环保型、绿色型转变,园林工程建设承担的重任越来越明显,其科学的施工及养护成为使城市走向健康、走向持续、走向未来的保护伞。面对园林绿化工程承担项目日益繁多、发展前景日益广阔的局面,我们如何能站在战略化的高度、以全方位的视角审视园林工程的保护建设及养护措施中存在的不合理因素,发展中良莠不齐的现状,并有针对性的制定切实可行的应对策略,最重要的就是能根据园林工程的实际情况、生态保护特性进行科学的施工保护、构建完善的养护意识,从而为园林工程的价值化发展拓宽渠道、营造有利的广阔空间。

2.科学的园林施工

科学的园林施工通过栽植、培育、土壤修复将园林绿化设计真实的再现给人们,因此其前期的准备工作、高水平的施工管理、严格的按照设计图纸施工、完备的质量监控体系、科学的管理制度建设、完善的土壤处理是十分必要的。首先在掌握设计意图的基础上,我们应根据图纸做现场核对,编制园林工程项目施工进度计划书并做好场地平整、设备安装、水电布线、苗木采购、运送等前期准备工作。为营造具有艺术美感的绿化效果、长期服务的绿色植被我们必须严格的按照图纸进行施工,与设计单位保持紧密的联系,为园林工程的高质量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我们要本着不破坏生态环境的原则出发,根据实际情况对原有的树木、植被进行必要的保护。鉴于土壤质量直接关系到植物生长的好坏,因此要对土壤进行完善的检验与处理,对其酸碱度、透气性进行必要的检测,并采取消毒、施肥、添加新土、翻挖等方式给原有的土壤进行适当的修复,为植物的生长创造一切的有力条件。在苗木的栽植时,我们还要根据不同苗木的种类、生长规律、习性、栽植季节、时间进行差别化培育,以获取栽培物种的最佳成活率、保证园林工程质量的稳步提升。

3.加强园林施工中的生态保护措施

科学的园林施工除了在施工作业中对各环节的严格把关,还应注意对原有生态环境的强化保护。这是由于生态环境是一切生物赖以生存、长期栖息的空间,是生活习性长期积淀而成的固有模式,很难得到迅速的改变,且再生能力较差,一旦遭到破坏极难修复及重建。在园林生产实践中倘若一味的注重施工进度、施工质量却忽视了对周围环境的生态保护,那么园林绿化工程就有违了其美化环境、促进生态平衡的建设初衷。首先在施工中我们应尽力保护该地区的生物多样性,包括其原有生息地的保护以及新生环境的建立。同时,还应根据不同环境的不同生长特点做进一步的建档记录、跟踪调查与监测控制。再者,在园林建设中我们应通过必要的检测掌握哪个地带属于野生动物自然保留地、哪片土壤富含乡土植物,从而进行有目的的保护、重视与潜力开发。在工程施工中我们还会经常遇到灌丛、湖泊、洼地等自然地貌,而通常这些地理环境在保持生物多样性方面具有深不可测的潜力,因此对该类自然环境的保护、研究十分必要,这就要求我们不能一味简单的按照图纸设计进行施工,而要在统筹规划、上报有关部门、与建设规划单位沟通联系的基础上尽可能的建立最有效的最科学的、最环保的、不影响整体园林效果的施工方案。

4.完善园林工程的科学养护

正如前文所述,园林工程中的科学养护极为重要,只有根据不同生物的习性、特点进行科学的灌溉、施肥、排水并严格注意其病虫害的防护才能最终使园林绿化工程以优美的造型吸引人、以清新的空气养育人,以坚强的防护捍卫我们的美好家园。

4.1灌溉土壤、满足植物的水分需求

植物的生长主要来源于其土壤中的根部对水分的吸收,仅依靠地表水分的含量及雨雪天气汲取植物水分是截然不够的,当炎热干旱的天气来临时,或在终年不下雪的南方我们只有依靠必要的灌溉养护才能满足植物对水平的充分需求。当然灌溉的水量应根据植物的缺水情况而定,目前许多园林单位的养护工作却不注重这一点,只是泛泛的对植物进行统一浇灌,当遇到吸收水分量不大的植物时则会对其生长造成一定的破坏作用。因此我们只有本着及时、适度的原则才能使灌溉养护真正满足植物的生长需要。

4.2依据不同地区土壤的不同成分进行合理施肥

肥料养护能充分的改善土壤营养不良的现状,使植物的生长速度加快,但施肥手段的不当则会使植物叶子发黄、生长缓慢甚至是死亡。因此我们必须依据不同地区土壤的不同成分进行合理的施肥,缺少什么元素就补充什么,从而使植物在肥沃的土壤中健康茁壮的生长。

4.3科学的排水,增强植物防涝的性能

适度的土壤水分是植物生长最为有利的环境,一旦土壤水分含量过多则将导致植物生长不良,甚至是被多余的水分淹死的情况。因此我们应依据植物的不同品种、生长习性进行合理的排水,通过科学的完善增强植物的防涝性能。而科学的排水养护离不开完善排水设施的构建与科学合理的设施布局,因此这就要求园林工程的养护人员拥有良好的业务素质、掌握简单的水利工程知识才能为园林工程植物的排水建设构建最完善的体系,使过多的土壤水分含量及时得以排除。

4.4防患于未然,杜绝病虫害对植物的破坏袭

园林植物的引进多为珍惜品种,大部分来自于外地甚至是国际市场的引进,因此对其生长环境的保护与完善极为重要。要知道,一旦名贵珍稀的物种遭受病虫害的侵袭,势必引起不可逆转、不可挽回的巨大损失,因此亡羊补牢的做法是不可取的,只有严防死守、防患于未然,杜绝一切病虫害侵袭破坏的可能性,才能使植物受危害的程度降到最低。当然在杜绝病虫害的防治工作中我们必须建立长效的机制、构建统一、科学、完备的防控体系,把预防环节做到实处、把养护工作做到细致入微,将病虫威胁扼杀于摇篮之中。

5.促进科学园林施工保护与养护措施的完美结合

5.1遵循生态平衡的客观规律,尽可能的展现设计意图

追求园林工程的艺术感、美感、整体效果、布局合理是设计者们最终的设计意图,因此设计图纸是施工人员必须遵循的基础前提。但不容忽视,设计者们在对园林艺术感的整体追求上却往往忽视了对生态平衡客观规律的遵循,他们要么忽视生态保护、要么过分宣传园林的功能性却没有突出生态美化的根本。因此。在园林的施工保护与养护环节,我们应结合工程建设的实际情况,既展现设计者的意图,又要严格遵循生态平衡的客观规律,把植物的成活率、健康生长作为园林施工的根本目标,使养护与施工保护统一于生态平衡之中,充分展现园林艺术的魅力。

5.2贯穿始终的保护措施与养护意识

我们应始终贯彻园林工程的施工保护措施与养护意识并非孤立的环节,而是相互促进、相互补充的统一体,因此在进行生态保护施工时我们应尽可能的为养护工作创造良好的操作环境,同时在开展养护工作时还要时刻注意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使两者通过相辅相成的支持达到动态的平衡,使园林工程的建设发挥最大的价值。

6.结语

园林工程作为造福于人类的一项伟大事业,其施工保护的复杂性、养护工作的科学性使之成为影响园林工程稳步、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有效促进两者的完美结合能切实可行的提高园林工程建设质量,提高经济效益,加快环境美化与生态平衡的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周敏,马英红.浅谈园林施工管理与技术难点的几个问题[J].中国校外教育,2008(11).

引言

半刚性基层沥青砼路面结构在我国各等级公路建设中得到广泛应用,但是路面裂缝确是困扰公路建设与养护的顽症之一。路面裂缝多属于基层反射裂缝,一般缝距在20~50米不等,严重者在10米左右。表面水通过裂缝进入路面结构内部,在行车作用下形成内部动水压力,是造成路面唧泥、坑槽、龟网裂、沉陷等早期破坏的主要原因。因此对半刚性基层裂缝的成因进行分析研究,提出解决对策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1.裂缝类型

半刚性基层材料的裂缝是由收缩变形引起的收缩裂缝,主要表现为因温度变化而造成的温度收缩、因含水量变化而造成的干燥收缩和因水泥水化作用引起的硬化收缩三种形式。

2.机理分析

水是影响材料温缩的最主要因素,特别是在非饱水状态时影响较大,研究表明,当温度在T=0~-10℃时,在最佳含水量附近总出现最大的温缩系数。干缩的基本原理是由于水的蒸发而发生的毛细管作用,吸附作用及分子间的作用和材料矿物品体或凝胶体间水的作用,碳化收缩作用等而引起的整体宏观体积变化。集料龄期增加,强度提高,干缩降低,可见初期养生不良或含水量太大必将导致很大的干缩变形。

3.裂缝的成因分析

3.1 混合料的级配设计

规范规定的级配范围太宽,且多数为悬浮密实结构,细集料含量偏高。片面追求强度指标,增加保险系数,造成水泥掺量偏多。试件成型采用静压法,室内试验与现场施工条件不匹配。

3.2 原材料塑性指数高

原材料生产加工不规范,石料含泥量太大。特别是细集料、石粉塑性指数严重超标。

3.3 混合料含水量偏大

混合料在拌和生产通过水的流速和时间计量加水数量的方法不科学,导致混合料含水量偏大,成型后因水分散失出现干缩裂缝。

3.4 养生

养生工作重视程度不够,基层强度形成之前,养生洒水过多造成浸泡或表面忽干忽湿。

3.5 气候温度

高温季节施工容易造成强度升高过快,结构内部水分急剧散失,温缩裂缝表现严重。

4.裂缝的防治对策

4.1 混合料级配设计

混合料的级配设计采用骨架密实型,试件采用振动试验方法成型,并以振动成型试件的最大干密度作为标准密度。在借鉴其他成功经验和《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JTG D-2006)的基础上,提出混合料级配和技术性能要求。见表1和表2。

表1 水泥稳定碎石基层级配范围要求

项 目 筛孔通过率(%)

31.5 19 9.5 4.75 2.36 0.6 0.075

级配范围 100 75-85 42-54 25-35 16-26 8-15 0-5

表2 水泥稳定碎石基层技术性能要求

项 目 设计强度(Mpa) 水泥剂量(%)

最大 最小

基 层 ≥4.5 4.5 3.0

(1)合成级配以4.75mm、19.5mm为关键控制筛孔,级配范围变窄。同时为减少混合料离析,增加了9.5-19.5mm的颗粒含量。

(2)提高4.75mm筛孔的通过率,按照沥青砼路面设计规范提供级配的上限控制。

(3)为增强基层抗裂和抗冲刷能力,减少0.075mm筛孔的通过率,采取措施控制石料0.075mm筛孔通过率不超过3%。

4.2 混合料配合比设计

按照规范要求以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方法进行混合料配合比设计。设计过程中应特别注意控制以下三点。

(1)在满足设计强度的条件下限制水泥用量;在合成级配满足要求的同时限制细集料、粉料用量;根据施工时的气候条件限制混合料的含水量。

(2)在规定的水泥剂量范围内,如强度达不到设计要求,应采取调整级配或更换料源等综合措施,不得单纯采用提高水泥剂量的方法。

(3)生产配合比调试时,应考虑根据施工时的气候条件和每天早中晚的气温差别,通过试验确定混合料的拌和用水量。

4.3 原材料控制

(1)材料基本要求

水泥采用P.C 32.5级水泥,初凝时间宜大于4h,细度、凝结时间、安定性、抗压强度等指标必须满足规范要求。采用反击式破碎机轧制的碎石,进场后按照标准化工地要求将集料分别堆放。集料级配、压碎值、针片状指标应满足要求。

(2)材料洁净度控制

材料加工生产的同时必须配备振动预筛和除尘装置,以减少集料的含泥量。各档材料的0.075mm以下的颗粒含量应在规范允许范围内,特别是0-2.36mm细集料中0.075mm以下的颗粒含量,经验表明宜控制在10-15%之内,否则合成级配很难满足要求。

4.4 含水量控制

现有的稳定土拌和机向拌锅内加水的做法是人工旋转水箱阀门,由水泵泵送至拌和锅,阀门开启的大小靠经验控制。结果导致混合料含水量忽高忽低不稳定。在水箱处安装流量计,按流量大小控制,就能将混合料含水量控制在高出最佳含水量的1-2%。另外原材料含水量控制也非常关键,要采取必要的覆盖措施,特别是细集料,加强每天开机前的原材料含水量检测。

4.5 养生

基层碾压成型后,建议覆盖潮湿的再生棉洒水养生。24h后采用小型洒水车适时洒水,以层面始终保持湿润为原则,不宜洒大水养生。养生期满后仍要适时洒水,保持表面湿润,并及早进行下道工序,减少基层暴露时间及水分散失。近几年也有很多工程在碾压成型表面稍干后洒布透层沥青,利用透层沥青养生的做法,实施效果也不错。

4.6 施工工艺控制

采用流水作业法,各工序紧密衔接,特别是缩短从拌和到完成碾压的时间。综合考虑施工机械、运输车辆的效率、数量和机械手熟练程度,合理确定每一作业段施工长度,尽量减少接缝。

4.7 采取预防措施

在基层强度形成后,沥青面层铺筑前,在基层表面每500m切割一条横向切缝,并用液体沥青填充饱满,随后在切缝上加铺一层玻纤格栅,对克服温缩裂缝可以起到有效作用。

5.结语

通过对路面裂缝的成因分析和研究,在施工中只要采用骨架密实型结构设计,严格将混合料中0.075mm以下的细集料控制在3%以内,限制水泥用量,严格控制混合料的含水量,加强施工工艺控制,采取必要的预防措施,半刚性基层出现裂缝的机率将会大大降低。

参考文献:

[1] JTG D50-2006. 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S].

[2] JTG D40-2004. 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S].

[3] 陈建荣等. 半刚性基层振动成型法设计与施工技术[J]. 公路2009(2).

林长制工作表态发言材料篇2

关键词:竹;绿色建筑;绿色材料;景观建筑

1、引言

随着我国林业政策的调整,天然林的禁止采伐,生态公益林的保护,退耕还林战略的实施,使得木材资源紧缺的问题日益突出。同时,大量砍伐森林使自然环境的生态平衡受到严重威胁,水泥、钢材等建筑材料的生产又需耗费大量的资源和能源。因此,开发出一种节能、环保、健康的绿色建筑材料己势在必行。

2、绿色建筑的发展

现如今,“绿色建筑”“绿色材料”“可持续发展”等名词、概念在建筑界不仅成为一种时尚,而且确实己成为建筑学科发展的前沿。绿色建筑是以绿色经济为基础,绿色社会为内涵,绿色技术为支撑,绿色环境为标志建立的一种新型建筑。它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达到与自然和谐共生。

当然,绿色建筑离不开绿色建材的支撑。就竹材而言,它具有良好的使用性能,对资源和能源消耗小,对生态环境污染小,可再生利用率高或可降解循环利用率高,在材料的制备使用废弃及再生循环利用的整个过程中,都与环境协调共存。

3、竹材资源及自身特性

竹构景观建筑既环保节能又美观,这取决于竹材的优质特性,主要有以下几点:

(1)资源丰富。世界的竹林面积为2200万hm2,1200余种。中国是世界上最主要的产竹国,竹类种质资源、竹林面积、蓄积和产量均居世界首位。

(2)生长周期短。竹子是世界上生长最快的植物,最快的每天能生长lm,4~6年成材。生生不息,用之不竭。

(3)耐久性好。竹材中的纤维素和木质素都是有机高分子聚合物,组成“天然复合材料”,这些“双聚复合材料”在一定条件下有较好的耐久性。

(4)天然韧性强。即使未经加工,竹子借助纤维组织,其纵向抗拉伸强度是中碳钢的5~6倍。如遇到地震,竹材建筑吸收的地震力也相对较少,即使在强烈的地震中整体结构出现变形,也不会散架或垮塌。

(5)节能环保。相同面积的建筑,竹子与混凝土的能耗比为1/8,与钢材的能耗比为1/50。与木材和其他人工材料相比,竹材没有辐射。使用竹材替代木材做建筑材料,可节约更多森林资源,延缓地球变暖。

(6)文化内涵丰富。在与产地人民衣食住行及审美意趣的长期融会塑造中,竹子凭借其独特的美学特征,逐渐成为聚集当地精神文化的物质载体,形成具有浓重的文学和美学、宗教和民俗、生活和乡土气息特点的“竹文化”。

4、“竹构”的现代景观建筑

目前学术界广义上将所有与景观设施及环境艺术相关的内容,如栽植铺地、叠石理水、小品建筑等,统称为景观建筑。就本文而言,所指的景观建筑仅仅是小品建筑范畴。由于新技术的发展与应用,竹构景观建筑超越传统建筑材料限制的条件,设计形式上有了新的元素。

4.1 “竹构”概念的本质

“竹构”是指运用竹材的各种特性作为框架或表皮结构,应用于绿色建筑设计以及相关实践活动。绿色建筑层面上,考虑到竹材本身的建造或加工特点,特别是其过程中能表现出的绿色环保的现实意义。

4.2 竹构景观建筑分类

竹材作为建构本体的应用,直接用作建构的结构和其他主要构件,既强调了它的结构特点,又协调融合材料与环境的联系。根据用途大致将竹结构分类为:竹顶棚结构;竹桥结构;竹屋架结构;竹框架结构;竹拉索结构;竹空间结构。

4.3 竹构景观建筑的原则

绿色建筑的思想观点的指导下,竹构景观建筑应具有以下四个基本原则:

(1)可持续原则。竹林的永续经营提供源源不断的竹材资源,不同品种可利用在不同建筑的竹构部分,并且废旧和被更换的材料也可重利用。

(2)兼容性原则。吸取效率更高的材料与竹材配合使用将提高使用效率,且带来“竹构”的多样性,对丰富“竹构”的设计产生最积极的意义。

(3)可逆性原则。竹材本身耐久性不高,竹构部件需要可拆卸修补,强调最小破坏和可修补错误的方式。有试验性风险的竹构建筑,一旦在建造过程或在未来的评价中有负面的论证,也因为其建构成本低廉和建构方式简单可及时更改设计。

(4)健康舒适原则。追求适宜的使用环境,建筑空间既益于人类身体健康,又具有美学价值。

5、现代竹构景观建筑案例

5.1 广东十字水景观桥

广州南昆山十字水度假酒店掩映在竹林问,其中许多建筑采用了竹结构。由哥伦比亚建筑师Simon Velez设计的竹桥是其中的代表性建筑。竹桥所用的主要建筑材料就是采自南昆山所盛产的毛竹,它集合了新型竹结构建筑技术、流线型的外形、精密的发散性的多维杆光束结构、原始生态的设计理念。其中,双层大拱的交错连接起主要的支撑作用,竹与混凝土基座的连接用金属构建作为中间联系,用于防止竹节爆裂。

5.2 越南河内“竹之翼”

“竹之翼”位于越南河内附近,由v0TrongNghia设计。它的创作灵感源于自然,采用了翱翔于自然景观的鸟翼形状,构造不用任何垂直立柱,节省出12m的用地空间,独特而别致,用来举办婚宴,音乐会和庆典等。顶棚计成羽翼的形状有一个好处:使室内通风,尽最大可能减少了空调的使用,低碳环保。还有深入的屋檐,露天的水池,使人们感觉就像住在大自然的怀抱里。该设计的目的是研究竹子,并挖掘它作为建筑材料而不止是装饰材料所能创造出的潜在空间,所以该建筑没有采用任何钢制或人造建筑材料,是纯天然的竹结构。

6、结语

林长制工作表态发言材料篇3

而赵雷最先冒出来的念头却是去做木家具,因为小时候看木匠制作家具的情形总回旋在脑海里,记忆深处的渴望顿时散出了芬芳。

对赵雷来说,设计并制作木质家具,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事情,能够带来很多快乐。而且,木材这种天然材料本身就很有魅力。通过设计融入自己的思想,创造出新的价值,那就更令人振奋了。

手工制作自己设计的家具,是木智工坊成立以来的惯例。在这个工坊里,劳动者的双手、眼睛和大脑共同协作,将一块块的木头加工成精美木作,而且手工制作的过程带来的心手合一的奇妙体验是无法言传的。这也许就是很多人愿意自己动手制作一些家具器物的原因吧。

赵雷说,手在动作中可以将劳动者的情感灌注到物件之上。即使在现代木工工厂,手工制作部分仍然必不可少,机械可以提高效率,减轻劳作强度,但不能取代双手。人类的思想如果通过双手和工具作用在材料表面,会有更加直接的效果。

在与木材亲密接触的过程中,赵雷坦言会产生一种独特的心态。他说,“和我一样喜爱木材的人很多,除了木材本身天然的美感以外,我更多的是以敬畏心对待它。因为木材来自森林,吸收阳光雨露生长。‘伐木不自其本,必复生’,只要加以基本的照料,木材就是最可再生的材料,是我们地球生态系统的一部分。所以我认为使用木材必须首先尊重它的生态性。”

一直崇尚环保设计理念的赵雷,对环保与可持续有着智者式的担忧。“人类发展非常依赖矿石资源,但这些资源不可持续,已经用不了几年。人类只有面临深渊才能警醒。即使现在,人类的资源节约意识仍不强烈,对可持续资源的重视也只是开始。中国在森林管理、资源利用水平上与欧美有着很大的差距。改善这个情况需要社会各个环节的努力。”

林长制工作表态发言材料篇4

关键词:园林绿化施工技术 管理模式

1现代园林学的新内涵

现代的园林学主要包括城市园林绿化、传统园林和大地景观规划三个部分。城市园林绿化调查居民对园林绿地的需求,研究改善和净化环境的数据,评估和分析城市园林绿化的效益,制定相关的保护措施。传统园林涉及园林艺术、园林工程、园林植物、园林建筑等相关学科,研究植物栽培技术,选育优良的植物品种,使园林绿地规划的生态效益得到提高。大地景观规划,就是评价分析大地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资源,保存珍贵濒危物种的繁衍栖息地,保护生物的多样性,合理的使用土地资源。园林植物研究包括:草本花卉、木本花卉、草坪及地被植物、盆景、切花、插花和干花研究、园林植物资源、温室园艺与室内绿化、园林植物适应性、耐性和抗性、园林植物生理生态以及快速繁育等。风景园林研究包括:绿地规划设计、园林艺术、园林绿化管理、外国园林等。

2园林绿化施工的几项技术规范

2.1土方放样技术

我们会常常忽视园林绿化工程施工的重要性。通过园林工程施工,来表达内容,可以说是园林绿化的重中之重。要将作品融入实体,如果照搬照抄,无法体现设计师的理念,作品会没有神韵。所以首先,施工人员要对作品的内涵有充分的理解,对作品的主旨能够精准的表达。因此,必须对园林绿化施工中的放样技术进行强化,这样才能确保放样的准确。方格网法是放样常用的手法。

2.2边坡绿化技术

边坡绿化是近几年新兴起的行业,不同于已有的传统绿化技术。目前,还没有成型的经验可以依照,国家也没颁布标准方法。在边坡绿化技术中,最为常见的是客土喷植技术。材料是用复合肥等材料,在坡面上喷上混合料。土壤的物理性质不会改变。它的缺点是不能防止冲刷,不能用于岩石边坡绿化,优点是成本低。岩石边坡绿化,是在基岩石坡面上,喷附上一层植生质。

2.3绿化地的整理技术

绿化地整理为树木等植物提供了良好的生长条件,保证植物根部能够充分吸收养料和水分。所以为提高工作效率,要优先使用重型机械整理地形,但不能让重型机械在种植面反复碾压。另外要确保土壤硬度适当,保证排水性和透水性。

3园林绿化施工技术管理的新模式

3.1影响施工项目质量的因素

(1)人的因素

人作为施工的主体,对施工效果的影响作用是很大的。人既能使施工成果优化,同时也会造成施工失误,因此在施工过程中,要充分调动施工人员的积极性,确保质量目标,杜绝无技术资格的人员上岗工作。选择人员时,要进行全面综合考虑。

(2)材料的因素

严格验收原材料和半成品,正确使用成品,建立材料专用台帐,对各种环节的进行技术管理,严格控制不合格材料的使用。

(3)机械的因素

根据工程技术要求的不同,分类正确管理、使用和保养机械。建立健全“操作证”制度、“人机固定”制度,确保机械始终处于最佳状态,为提高施工质量创造良好条件。

(4)施工工艺因素

认真控制施工工艺和技术措施。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加快施工进度。施工技术设计一经审核,就要作为一项纲领性的文件来严格执行。

(5)环境因素

影响工程质量的环境因素有很多,包括工程管理环境和工程技术环境等。所以,针对工程的特点和条件,要有针对性的采取有效措施,使工程保质保量。

3.2施工技术管理模式的建立

首先是材料的采购。按照计划,采购的材料要具备合格证等。要严格按规定要求采购原材料,分顺序验收,禁止使用不合格的材料,采购前业主及监理签证确认主要装饰性建筑材料。然后是进场入库的台帐。保管员每月上报报表,建立材料技术管理制度,保证每一种材料都附有材料牌。注明出产地、产品规格、品种库存等各项内容。并且收集各项质量保证书。

3.3加强施工各阶段工程质量控制

(1)事前控制

主要是编制科学的管理制度,完善质量管理体系,加强技术和手段训练;严格检查和控制工程项目施工所需的原材料的质量,编制采购计划;还要进行设计交底,图纸会审等工作,根据项目特点最终确定合适的施工方法。

(2)事中控制

这一环节主要是控制质量,对质量控制图表进行及时的检查和审核,抓住关键问题,并采取科学合理的方法进行解决,同时要做好隐蔽工作,另外,对达不到质量要求的前道工序,坚决进行返工,直至质量合格为止;检查验收已经完成的工程,严格控制施工质量。

(3)事后控制阶段

按规定的质量评定的方法,对已经完成的单项工程进行全面彻底的检查验收;对所有的技术资料进行整理,并分类进行编目、建档;保修阶段,要对本工程进行全程维修和养护。

3.4各施工因素的质量控制措施

(1)施工计划的质量控制

在编制施工计划时,要充分平衡各个施工项目的进度,对操作人员进行合理配置,对施工机械和各种施工材料进行合理调拨,各工序的时间做到合理安排,确保施工质量;在施工中,以工程质量为本,如果质量与工期二者发生矛盾,则要把质量摆在第一位。工程质量检查,是工程交付的最后把关环节。就如同产品出厂前的最后检验。由于施工周期较长,为了顺利施工,达到预期的效果,必须跟踪检查每一道工序实施,将具体技术措施落实,从而使工程质量得到保证。每一关的检验,是最后总体检验的前提和基础。施工过程的每一道检验工序,都必须严格抓好,这样,最后的交付检验,才能够更加顺利。必须把工程质量安全纳入日程,不允许为了降低成本偷工减料,领导必须抓好这项工作。

(2)施工技术的质量控制措施

发放施工图纸后,专业技术人员会熟悉了解,提出问题、难点、错误,并在图纸会审时予以解决。施工的关键环节是技术交底,技术交底是指,向有关施工人员交代清楚工程所采用的施工方法、技术措施、工序搭接、质量标准、安全措施等,使施工人员在施工过程中能够熟练的掌握和执行。技术交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作为施工组织人员和施工直接参与人员,必须能够全面掌握施工的理念,以及施工过程中需要特别注意的技术要点。在施工过程中,如果忽略技术交底的环节,会产生很多问题。如今,在施工企业,技术交底已形成制度,技术交底对于加强企业管理、提高企业经济和社会效益发挥了重要作用。

(3)工程中计量管理保证措施

林长制工作表态发言材料篇5

关键词:林业;可持续发展;生态文明;建设

中图分类号:F32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3)-06-0320-2

1 林业可持续发展对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现实意义

党的十刚刚落下帷幕,十总结了党的十七大以来5年的工作,回顾总结了34年来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进程和宝贵经验。其中,把科学发展观确立为我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从而全面落实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十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良好生态环境是人和社会持续发展的根本基础。要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增强生态产品生产能力,推进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扩大森林、湖泊、湿地面积,保护生物多样性。

森林是最有效的生物固碳方式,是陆地生态系统中巨大的储碳库,具有强大的增汇减排功能,已成为促进绿色增长的有效载体和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途径,对于维持全球碳平衡、保障生态安全和气候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可见,林业可持续发展是“十”提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林业可持续发展是指在人和生物圈中,通过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手段,从事培育、保护、利用森林资源,且能持续经营森林资源,促进人口、经济、社会、环境和资源协调可持续发展。[1]林业可持续发展的科学理论的践行符合时代的特点和林业发展的客观规律,适应了新时期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时代要求,对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大的意义。

2 我国林业的发展历程与现状

新中国建立以来,林业大体走过了3个发展时期[2]:第一个时期(1949-1978年)为传统林业发展时期,也是一个粗放发展时期。当时我国重点发展工业,林业的发展要为工业服务,提供保障。因此,当时的天然林被大规模砍伐,林业保护的意识被发展工业的热情所取代。这个时期的工业发展虽然突飞猛进,但林业发展却在原地踏步,甚至出现了倒退。第二个时期(1978-1992)作为林业发展的探索阶段,伴随着的结束,林业的发展也步入了春天,但这一时期由于目标不明确,林业改革发展的措施仍不具体,还在逐渐摸索,但对林业发展开始进行长远规划,落实了一些国家关于林业发展的宏观政策。第三个时期(1992-至今),由于厄尔尼诺现象和温室效应等全球环境问题的出现,加之我国片面追求经济增长导致生态环境日益恶化,林业产区分布不平衡等的影响,林业产业发展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当前,我国的经济林产品产量、竹产量、人造板产量、松香产量等主要林产品产量居世界第一,纸和纸板产量居世界第二。同时,我国也是一个林产品进出口大国,2006年,我国主要林产品进出口总额达508亿美元,其中,出口264亿美元,进口244亿美元。[3]但我国还不是一个林业产业强国,与世界发达国家水平相比,我们还有不小的差距。林业是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项基础性产业。我国目前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阶段,但日益恶劣的生态环境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社会和经济发展的根本因素之一,社会对环境的关注和要求改善生态环境的愿望日益强烈,已经成为对林业产业发展走向的主要需求。

3 我国林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问题

3.1 森林资源的基础支撑能力十分脆弱

据国家公布的第七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情况,其结果显示我国森林覆盖率严重低于世界总体水平,不到全球平均水平的2/3,森林面积人均占有量仅相当于世界人均占有量的22%,人工林单位蓄积仅为世界平均水平50%。[4]传统林区的可采资源趋于枯竭,木材供需矛盾日益尖锐,进口依存度不断增大,资源短缺已成为我国林业产业发展的瓶颈,森林资源的基础支撑能力现状令人堪忧,生态脆弱状况遍及全国各地,严重影响环境发展和变化。森林资源基础支撑能力过弱问题制约着我国林业可持续发展,并成为头号问题亟待解决。

3.2 林业发展方式过于粗放

我国林业大部分都集中在经济不发达的山区、丘陵等地带,林业发展方式过于粗放,表现在目前林业发展更多只考虑到经济利益,而不注重社会的生态效益,林业技术创新能力差,对新技术、新设备的利用程度不足,科技成果转化率低,林业产业科技贡献率仅为20%,远低于全国其他行业平均水平的40%。[5]由于缺乏自主知识产权,在技术和资本密集型产品生产领域受到国外企业的挤压,使我国沦为原料和初级产品供应者。

3.3 林业产业结构不合理

林业产业发展的模式单一、产业结构不合理是当前林业发展的主要问题之一。林业产业发展还停留在传统林业经济中,即只注重林木的培育、木材的采伐、运输和木材的加工利用,忽视林业相关产业的发展,忽视林业产业链的建设。主要表现为以下4个方面:首先,林分结构单一,经济林规模较小,苗木、花卉基地建设进展缓慢,没有形成多元化发展。其次,林业二、三产业发展滞后,林业产业化经营尚处于起步阶段,缺少林果产品加工的龙头企业,产业链条短,中介组织和服务组织不完善。再次是加工转化率低,生产工艺和设备落后,未能真正将资源优势转化为商品优势、经济优势。最后,品种结构不合理,在果品生产上表现为“三多三少”,即低档果品多,高档精品果品少;一般品种多,名特优新品种少;季节性果品多,适宜加工、耐贮藏果品少。林果产品品质档次较低、质量较差、名牌较少,难以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形势。

3.4 林业法制不完善

面对林业发展的新形势,林业法制建设已经滞后于林业的发展。林业法规的缺失,林业执法没法可依,目前对林业执法主体、操作程序、管理人和管理相对人作出限制的法律规定都是模糊的,都不够具体和具有可操作性;林业法规存在不连续、不稳定的问题;林业法规与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不配套,林业管理部门执法不严等等,林业法制亟待完善。

4 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对策

目前,我国以木材生产为主的林业时代已经结束,取而代之的生态林业建设时期,要以生态林业建设为中心,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4.1 提高森林资源的基础支撑能力

要提高森林资源的基础支撑能力,首先,要大力开发和使用木材节约代用的创新技术,坚持“植树造林与节约木材并举”的方针,一方面提高木材的防护能力,推广木材的干燥、防腐、防蛀蚀等先进技术的应用,延长木材的使用寿命;另一方面要抓好水利设施、铁道、工矿、印刷包装、商品房建设等重点行业和重点领域的木材节约代用。同时,要按照循环经济发展的要求,用短周期生长资源取代长周期生长资源,例如用农业秸杆、灌木等短周期生长的材料取代长周期生长的乔木。其次,要以利用人工林为主取代利用天然林为主的策略,加大用材林基地建设规模,增加木材有效供给。根据林业区划和全国商品林基地建设的总体布局,利用我国华中、华北以及华东、中南等地域自然条件优势,采取高强度集约经营、定向培养、基地化布局、规模化生产,加快速生丰产用材林基地建设步伐,结合天然林保护工程实施后的木材市场需求,以及相关的木浆造纸和人造板产业布局,建设以三倍体毛白杨、桉树、相思、松类等为主要树种的木浆造纸和人造板原料林基地,增加国内木材和林产品的有效供给。

4.2 建立林业创新机制

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前提就是以科技为先导,并建立林业的创新机制。要以市场为导向,科技为核心,以企业为主体,以综合效益为目的建立起林业创新机制,促进生产水平的提高要在一定程度上保护林业资源的发展能力和对环境的影响力,依托科技的指导,协调好林业总体发展趋势,处理好环境、社会、资源、经济等各方面的关系,绝不能坚持传统的粗放式经济模式,改变牺牲自然资源和环境的发展方式,改变以经济发展为核心的理念。总而言之,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必须要以科技为先导,要努力增强林木业生态建设中的技术含量。坚持科技指导林业发展,林业相关科技成果要与实践相融合,改变技术和产业建设之间的分离问题。加强基础性研究和应用技术等方面的研究,利用现有的先进科技,全方位提高林业的综合水平,提高林业的产业综合实力。

4.3 优化林业产业结构

想更好地发展林业产业就不能依靠单一的发展模式,因为多种林业产业发展手段相结合才能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局面,只有改变现有的林业产业布局,解决结构不合理问题,才能促使林业相关产业的进步。完善林业产业,优化自身的配置,是加快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在国有三大产业中,要以市场需求为基本导向,加大新产品的开发研制力度。针对第一产业,应大力推进短周期工业原料林和其他原料林、速生丰产林、竹林和名特优新经济林建设;针对第二产业,要促进以低层次原料加工向高层次综合精深加工转变的步伐;针对第三产业,要加大森林旅游业、花卉业的发展。采取“以二促一带三”的策略,调整生产力布局,淘汰落后产业,改造传统产业,培育新兴产业,推动产业重组,从而解决林业产业的不合理问题。调整林产工业产品结构,大力发展精深加工、发展优势产品,努力开拓木材林产品的新用途,延伸产业链,增加附加值,使得林业产品中产品结构不合理的问题和产品缺乏竞争力的问题得到解决。开发新产品、新技术和新市场,提高企业的专业化程度和产品技术含量,提高市场的竞争力。

4.4 完善林业法制建设

就目前而言,我国林业所依据的主要法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以下简称《森林法》)及其实施条例。《森林法》的主旨在于培育、保护和利用林业产业资源,改善生态环境,提供多种林产品,运用法律体系维护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也是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必要保证,但《森林法》的规定过于宏观,要需要在以下几方面进行细化和完善:第一,森林资源实施分类经营管理。应该要根据社会对森林的生态功能和经济效益的不同需求,按照森林多种功能主导利用方向的不同,把森林的五大林种划分为生态公益林和商品林两大类,将《森林法》中规定的防护林和特种用途林划分为生态公益林、将用材林、经济林、薪炭林划分为商品林。两大林种采取不同的经营手段、资金投入和采伐管理措施,把商品林的经营推向市场化,而生态公益林的建设作为社会公益事业,采取政府为主、社会参与和受益者补偿的投入机制,由各级政府组织建设和管理。第二,加强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为了更好地保护生态环境,不得随意撤销、合并国有林场、森林公园和自然保护区,烧炭和经营木炭,以及采挖、经营和运输树蔸树木的,实行许可制度,在封育区和封育期内,禁止不利于森林植被恢复的活动,公益林不得进行商品性采伐。第三,因地制宜制定采伐制度。商品林采伐限额应实行五年总控的管理方式,编制年森林采伐限额的单位剩余的年度一般人工用材林采伐限额,经政府林业主管部门核实,可以转入下一年度使用。工业原料林实行采伐限额单列,在一个采伐限额执行期内,各森林经营单位单年剩余的采伐限额,经政府林业主管部门核实,可以结转使用。第四,加强监督木材经营加工。为了避免木材经营加工厂过多过滥,科学合理地使用林木资源,设立木材市场应当遵循合理布局、方便流通、保护资源的原则。经营(加工)木材的单位和个人,不得经营(加工)无合法来源的木材,要接受林业部门的监督检查。

林木产业作为一项基础性产业,不仅作为经济资源为人类提供物质财富,更重要的是,它还是调节陆地生态平衡系统的环境资源,这就赋予了其特殊的意义。因此,要从林业的相关政策层面,鼓励全社会各个阶层都来参加植树造林活动,在一定程度上确保广大林农和育苗专业户的合法利益,让各方面都获得实惠,全面调动大家的积极性,投入到造林绿化的大潮中来,实现林业的可持续发展,推进生态文明的建设。可持续发展的林业不仅仅是获得林木使用价值的关键,也是人类能够持续生存的基础,更是林业价值的本质体现,包括经济能力(资源、能源、储量等)、社会合力(人口素质、生活方式、社会稳定性)、生态支持力(生态还原力、生态自我调节)等方面。特别是林业的生态支持力,反映出林业对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我国林业产业目前已经进入到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导、全面推进跨越式发展的新阶段。当前林业的工作重点就是加强生态林业建设,要严格保护天然林资源,使其免受损害。林业产业正在面临着一场由木材生产为主的经济资源向以生态建设为主的环境资源转变的、极其深刻的历史性变革。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将有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美丽中国的生态目标。

参考文献

[1] 鲍英杰,杨万华,许梅.浅谈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含义及其实现对策[J].新农民,2012(5).

[2] 段文秀.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措施[J].安徽农学通报,2012:18(20).

[3] 孙建.我国林业产业发展现状、趋势和政策取向[J].林业经济,2008(1).

[4][5] 丁明明.我国现代林业的发展趋势探析[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2(18).

作者简介:苏惠超(1974-),男,广东肇庆人,广东省肇庆市怀集县马宁镇林业站助理工程师。

网络出版时间:2013-6-8 9:51:57

林长制工作表态发言材料篇6

关键词:园林绿化;施工质量;原因; 控制措施;

0.引言

园林绿化建设其施工的对象都是有生命的活体物质,在施工过程中依据季节色彩将不同的植物进行栽植与搭配,再利用各种具特殊功能的苗木实现净化空气、吸尘降温、美化环境等用途。另外,园林绿化也是一种追求人造景观与自然美景相融合的意境设计。在园林绿化建设中,涉及有景观小品、植物配置、园林建设等多方面的讲究与艺术表现形式,其所追求的效果境界则是给人一种美的享受感,使人们在劳碌的同时享受片刻的宁静。

1.园林绿化施工中的质量问题分析

目前,国内各大城市中的园林绿化建设均已取得了较大的进步,但在仍存在着一些问题制约着城市中园林绿化的进一步发展,具体问题有:

1.1 材料方面因素

材料是制约工程施工质量的最大因素,对于园林绿化施工来说,材料的选择是一个关键环节,然而在现存的施工中,存在着诸如质量没有达到标准的施工质量,或是尺寸与施工时现场实际需求尺寸不符等,这些问题都会制约着施工的质量,并且在一定的程度上严重影响到园林绿化的作用。

1.2设计不合理因素

对于工程施工来说,设计方案是工程建设的灵魂。一个好的设计不仅可以节省人力物力,还能保证施工的质量与安全。。园林绿化建设本意就是要给人们以美与静的享受,但目前国内诸多的园林绿化施工来讲,在设计方面存在较多的缺陷。其主要表现在设计人员进行施工设计前缺乏对对达现场实际的调查,对拟建的地质环境与自然环境融合、适配方面没有做到认真的分析与研究,以及对施工场地的地质情况也没有合理性的了解,导致在施工过程中不断地更改设计图纸,给施工质量与工期都造成严重影响。另外,设计人员在进行园林施工设计时,也应考虑与场地周边环境的衡量设计,尽量使园林绿化不给人们的出行与生活带来不便。

1.3 人员因素

对于工程施工来说,一个工程的施工质量好与坏与是施工人员的技术与整体素质有着密切的关系。目前,园林绿化施工人员的整体素质整体较低,这不仅表现在施工技术专业水平不足方面,还表现在许多施工人员在使用材料时按照自己的习惯或是经验来自行施工,或是在施工过程中没有按照设计图纸所要求的具体方案进行施工,而是根据自己的理念进行,不仅造成大量施工材料的浪费情况,还会影响施工整体的质量安全与进度,给工程造成巨大的损失。

2.园林绿化施工中质量的控制措施

质量是工程施工的重中之重,也是衡量一个工程成功与否的关键。因此,确保施工中的质量安全是整体工程施工中不可忽视的问题。园林绿化建设就针对此问题做出了以下几点有效措施:

2.1 施工中材料的控制

对于园林施工中材料的控制措施可以分为两个方面:土方控制与苗木的控制。对于土方控制而言,又分为土壤控制与土方造型两类,土壤质量是影响种植植物能够成活与否的关键,因此,在施工进土前应该严格地对土源进行研究,根据相关园林栽植的土质标准对土壤进行实验与检测;土方造型则要兼顾景观和排水的要求,因为景观是功能性的需要,而排水则是技术性的要求,因此,应该以地形排水为主,兼顾整体的地型整理工作,以满足设计方案及植物配置标准。

对于苗木来讲,工程质量的好坏直接取决于苗木质量的好坏,没有合格的苗木就不会有合格的施工,因此,在施工中对苗木的要求与质量把关是十分重要的环节。首先要根据设计文件的要求,选择生长健康,无病虫害的树种;其次,苗木应长势良好,各种形态因素均满足景观要求;最后,根据设计方案做好苗木的检测与验收工作,杜绝不合格的苗木进入施工现场。

2.2 设计与施工方面的控制

施工前期的设计是关系到整体施工过程中质量与工期的关键环节。因此,在设计人员进行工程设计时,首先要对施工现场进行严格的调研与分析,并针对该施工场地的土质及地下水质问题进行分析。尤其是对园林绿化施工场地周边的自然景观进行调研,以确保园林绿化建设是以自然景观为主体的生态景观。

另外,在施工过程中,要对工程中所投入的苗木的生长环境作详细的调查,并了解不同苗木的生长气候及规律。不同苗木的最佳栽植时间是苗木能够顺利成活的关键,因此,应遵循苗木的生长规律,在苗木最适合的时间内栽植,以确保苗木成活率,提高工程质量。另外,从施工工序来说,园林绿化施工是扫尾工程,在施工过程中常会与其它专业施工互相干扰,因此如何协调好各工序之间的关系也是苗木成活的关键性问题。

2.3 人员方面的控制

对园林绿化施工而言,人员的整体素质是工程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首先应加强各类人员的质量意识,因为人员作为施工的主体,是提高工程质量的关键,可由项目部总工程师及负责人员对施工人员进行组织培训,对设计人员及编定园林绿化的工程师还应进行质量意识的提前教育,其内容包括质量方针政策、质量目标、技术法律法规、规程制度、工艺与质量验收等,通过对人员的教育提高各类技术及质量方面的意识,贯入整体施工过程中去,是确保园林绿化工程创优目标的顺利实现的关键措施。另外,要切实提高施工人员及操作人员的操作技术与水平。施工人员是整体工程施工建设的执行者,其管理水平与施工技术水平的提高,才能保证工程施工质量的提高。在施工前期,应对施工队伍进行专业化的培训与质量安全教育,以提高整体队伍的管理及施工技术水平。同时,还应对施工场地人员建立起质量责任制度,把质量安全体系真正落实到施工质量的管理中并随时监督各项工作的落实情况。

3.结语

园林绿化的施工关键性问题就要把控好施工的质量。因此,应严格控制施工中的关键环节,并把质量安全意识贯穿到整个施工过程中,以保证园林绿化施工的质量安全,同时也可为城市经济经济发展建设提供最基本的保障。

参考文献

[1]郑治理.园林绿化工程质量控制及施工技术探讨[J].中国城市经济,2011,08.

[2]秦羽,张皓宁.园林绿化工程质量的影响因素与工程管理[J].科技创新导报,2013,10.

[3]张孝忠,周慧兰.园林绿化工程施工过程的质量控制探讨[J].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10,(05).

林长制工作表态发言材料篇7

一、 m当开采林业资源

林业可以看作成庞大的群落,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就是树木,对于地球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但是树木也具有生老病死的规律。在树苗成长为参天大树并且逐渐老去的情况下,就要重点关予以关注并且及时的处理好它们死去以后滞留的垃圾,所以树木需要吐故纳新。为了帮助树木获得良好的革新,需要人们砍伐成熟的树木实现新大树的快速成长,也是重要的开发新林的内容之一。而且适当的砍伐应该做到一方面得到现实所需的木质材料,另一方面禁止滥砍滥伐,发展生态林业创造社会效益。

通过将树木的采伐进行降低,也会最维持碳量作出重要的贡献。当前林业中的碳量处于一种不明确增减的状态中。通过有关研究的模拟推测结果观察得知,未来林业依然能够作为地球的碳库。林业生态体系碳轮回以及管辖,为全球转变探索的重点内容,同时也为保障全球生态体系的能量、实现物质均衡发展、达到自然能源轮回再生目的的生态学举措。而且林业于碳轮回程序中具有重要作用,在各个气候带均进行设置协助的管理区域,有利于实现生物圈中碳轮回获得平稳。所以,适宜的林业范畴可以保障碳轮回,进而为林业生态体系多样化发展提供良好的保障。

二、 展开科学合理的运输工作

首先,在实施木材的采伐以后,应该进行有计划的运送,有计划的展开木材出厂制造、整体运用、商品技术方法和程序、附属项目以及储存木材厂、财务以及经济利益解析等内容。同时,整体策划准则需要遵循林业局运行地区、运行面积大小和林场的具体统计对整体林业开展地区上的区分等实际情况,做到科学合理性的运行工作。

其次,砍伐木材的工作,要依据县、乡、村以及林班和小班的区分合理进行。其中,林班为于林场范畴内,便利于林业能源计算、运行管辖,将林区区分成诸多的具有相同面积的根本单位,属于林场中具有长时间形式的运行管辖的土地地区机构。小班为遵循林学特点、运行需求,把林班内进行区分相异的林地或者非林地,存在林学特征以及便于运行管理。同时要按照科学合理的日间木材运输情况统计表、月间木材运输情况统计表做好管理工作,如下表1、表2所示。

接下来,运材的类型木材陆运以及木材空运、水运,运距较长同时季节性较强。运输的对象相对庞大以及笨重。控制好木材于水中存在着的漂浮性、运输货流的汇集性、单向性。掌握住运材道路的递增性运输工艺结构等。对以上指标都要有所考虑,计划和合理的运输。

最后,为汽车运材设备运材挂车。在运输木材期间,对于运材挂车具有较多的要求标准,例如运材挂车的分类,运材挂车的技术性能以及木材承载装置,牵引连接装置与挂车辕杆和汽车运材装置等。

结语:

当前,无论生活还是工作中的各个领域内均对于木材的需求量不断加大。作为能源紧缺的国家,我国木材供应需求以及呈现出了冲突的现状。所以,怎样科学合理的进行伐木,以及进行有策划的运送,不仅可以有效的节约林木资源,为生活提供所需,而且也可以实现生态平衡发展,意义重大。

林长制工作表态发言材料篇8

1.1大地艺术的特点

1.1.1材料艺术。

所选材料与地基的密切结合是大地艺术的首要特点,也是与传统雕塑艺术的主要区别。当艺术设计人员选择森林、工厂废墟及沙漠等场地时,也决定了与之对应的创作素材,如:草、砂石、木材废旧设备等,对于艺术家而言,每块未经雕琢的石头,其本身就是一部异常丰富绚丽的风景历史,强烈的原始感更加深了艺术作品与场地之间的紧密关系,英国著名艺术家安迪•古兹沃斯的“石墙”便完美地体现了这种相互关系;而木材作为基本建材的一种,可塑造性比较强,其枝、干等自然形态异常丰富,动态感十足。如著名艺术家戴维•纳希的木制作品,不仅体现了木材的自然形态,也隐喻了生命复始的特点。一般而言,大地艺术所选材料是无污染、无破坏性的简单、干净的材料,这既是景观艺术家们对自然创作题材的创新,也是将其应用于风景园林设计中的有力前提。

1.1.2大地艺术的抽象性特点。

简单化是大地艺术形式语言的主要特点,其中金字塔、螺旋体、圆、线等是其常用的形式。正是因为这类几何形式较为简单,才深刻地植根于人类的意识海洋中,以此来获得对原始情感的最深刻体验,从某种观点来讲,它受精神学与美学分析相互结合的影响,特别是在仁尔•古斯塔夫•荣格“原型”理论的影响下,大地艺术的抽象特点表现得更为强烈。例如:线作为典型的一维性标记,具有较为明显的方向特性,由此能够较为清晰地表现出艺术作品的发展形成过程;圆被大部分国家认为是宇宙的象征,没有起点与终点之分,始终处于闭合状态,其代表作为欧洲巨石场、罗比特•莫里斯代表作品“天文台”等,这些都能够为大地艺术创作提供极为有力的借鉴经验;金字塔是稳定性及动态二元性的典型代表形态,它代表着传承、热情、权力的巅峰。

1.1.3大地艺术关注工业文明下的废地资源。

对工业废地的关注,体现着艺术创作家们的社会责任感,以此为特点的艺术形态作品,充满了对工业生产的批判寓意,激发人类对自然生态的保护欲。

1.2大地艺术作品的美学特质表现形式

1.2.1重新塑造自然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

观察欧洲古典油画可以发现,风景的描绘是为了更好地衬托人的特点,即便在之后的发展过程中产生了以风景为主题的绘画,但有潜存关照者的影像,此时的自然艺术是以一种被动形式存在的,诚如毕加索的言论,“艺术就是自然所没有的”观点。而大地艺术则充分体现了自然与艺术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在一定程度上重新塑造了自然与人类之间的关系,即:在尊重、保护自然的条件下,协调人与自然间的顺应关系,按照自然规律的特点进行大地艺术创作,如著名艺术家德•玛丽雅的代表作“闪电原野”便凸显了这一特性。

1.2.2对传统美学思想的挑战。

传统美学景观模式遭到了大地艺术的激烈挑战。后者认为美学的最基本原则应强调艺术的和谐性,重视景观与场地特点之间的融合性,这类艺术家们并不认为废弃的工业场地不值得利用,反而废旧基础上体现的破败之美更具意味,更能体现人类技术发展的每一阶段,是人类工业文明不断前进的有力体现。而这类思想恰是对传统景观设计模式的激烈挑战。

1.2.3自然原生态的保持。

以艺术作品的形式改变自然原始形态是大地艺术家最为反对的艺术形式。他们认为在不改变原有自然面貌的基础上,对其做恰当修饰,更能使观众获得更为全新的审美感受,这一理念恰与风景园林设计中的“保持地域特色”理念相一致,这也是大地艺术对风景园林设计影响的体现形式。

2大地艺术对现代风景园林设计的影响

2.1开拓了现代风景园林设计的思维理念

大地艺术的存在,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设计者们的自然生态观念,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特别是史密森、哈格里夫斯等人对风景园林与大地艺术相互关系的探讨,使更多的园林设计者们看到了一种崭新的语言创作形式,它涉及了各类元素,如:风力、水、重力等都可应用到景观设计中。其代表作品为烛台角文化公园,其中风作为公园所表达的首要主题,凸显了自然的自我表达之力;“环境剧场”展现了雕塑地形的特点。

2.2艺术化的地形对风景园林景观设计的影响

“源于自然”与“高于自然”是传统地形处理的表现形式,并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凸显了各自的特色。在城市化建设不断推进的时代背景下,使得城市绿化面积极大地缩减,自然地形表现形式并不能充分展现出来。而大地艺术中对地形的处理方式恰能为风景园林景观设计提供借鉴经验。在风景园林设计过程中可在原有地形的基础上,借助主观化、人工化的艺术表现形式,改变园林地貌。在体现设计灵活性的同时,创作出适应社会大环境氛围的小自然景观。其代表作品为英国苏格兰南部的詹克思花园。

2.3大地艺术对现代环境场地恢复的影响

大地艺术创作的最初目的是批判城市工业化发展对自然生态造成的破坏。但随着大地艺术实践工作的不断深入开展,他们发现被摒弃的土地及废旧工厂所凸显的荒凉破败气息与大地艺术所表现的主题形式十分吻合,工业废地越来越多的受到艺术家们的重视,并在不断的创作实践中发现,它不仅能逐渐恢复被破坏的土地资源,使得景观质量被提升,还能在改善生态环境的同时,创造经济效益。由此可见,大地艺术对现代景观设计中的各类废弃物改造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但在实际设计过程中,废旧场地的破坏程度并不能通过简单的艺术表现形式来解决,还需融合现代风景园林景观设计的思想,进行艺术创新改造。

3结语

综上所述,大地艺术与极简主义的某类思想较为相似,一方面它能够为风景园林设计提供丰富的借鉴经验,取长补短;一方面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人类的社会意识,激发人类保护自然的欲望,使得被破坏的土地资源得以修复,重新焕发生机。

上一篇:小学生数学教育范文 下一篇:新闻宣传奖励办法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