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园建设实施方案范文

时间:2024-01-12 11:23:55

茶园建设实施方案

茶园建设实施方案篇1

一、目标任务

以国家安排的试点补助资金为粘合剂,以试点规划为平台,多渠道整合涉农资金开展试点。通过试点项目实施,扩大我县茶叶产业发展规模,完善茶叶基地基础设施建设,做大做强茶叶龙头企业,并推动我县茶叶专业合作社的快速发展,提高茶农生产管理技能,提升茶叶产业发展水平,实现茶叶优质高产高效,使试点区群众收入稳步增长,贫困人口明显下降,农村面貌有较大改观。

二、区域布局

重点建设以南村乡为中心,包括南村、增田、金竹、鳌溪、山砀等乡镇在内的茶业生产基地,选择群众积极高的扶贫重点村和建卡贫困人口作为试点受益的主要对象,集中连片开发高产优质茶业基地,推进茶叶标准化生产,品牌化经营、规范化管理。

三、建设内容

1、新造高产茶园

全县新造高产茶园1000亩,其中南村乡300亩、山砀镇200亩、鳌溪镇300亩,其他乡镇200亩。

2、做大做强龙头加工企业

在做大做强现有茶叶生产加工龙头企业的同时,招商引进客商企业来我县开发茶叶,引导和鼓励龙头企业按照“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建立茶叶种植基地,使企业与农户成为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经济利益共同体。龙头企业应优先吸纳贫困群众为基地生产农户,使贫困群众在参与基地建设中,提升自我发展能力,增加收入、增长才干、增强信心。

3、发展茶叶专业合作组织

引导茶农按照依法、自愿的原则建立多种形式的茶叶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开展联户种植、技术推广、生产资料供应、产品营销等服务,努力提高茶叶生产组织化程序,增强规避市场风险能力。合作社主要负责本社区农药、肥料的采购供应,组织茶农统一生产标准,为茶农提销信息。

4、开展科技推广与技术培训。依据不同农事季节,不同的栽培管理模式认真抓好茶农的生产技术培训,改进栽培方式,提高茶农的种植水平。引进和推广茶叶优良品种,不断提升茶农经济效益。

5、改善基础设施。着力改善茶园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

四、项目投资及使用

(一)投资估算(见附表)

(二)项目资金使用分配及补助方式

1、新茶园建设。安排试点资金50万元,新建1000亩茶园,按500元/亩标准给予补助,新茶园要求集中连片50亩以上。

2、老茶园改造。安排试点资金60万元,主要是解决老茶园水利设施,安装喷灌设施,补助对象是集中连片200亩以的老茶园,由符合条件的老茶园提出申请,项目管理单位组织人员到现场勘察后统一平衡,确定补助资金分配额度。

3、技术培训与新技术、新品种推广。安排试点资金8万元,用于茶叶生产技术培训和新品种推广运用。

4、合作经济组织建设。安排试点资金2万元,主要用于合作社办公设施、检测设备添置等。

五、保障措施

1、强化组织领导。成立县项目实施小组,由县政府副县长吴瑞云任组长,县扶贫办主任何元民任副组长,县财政局副局长邹禄龙、县农业局副局长陈中平、县扶贫办副主任科员曾晓平、华盖山茶业专业合作社理事长董崇芳为成员。

2、明确工作职责。县扶贫办负责项目管理、资金审批、组织项目验收;财政局负责项目资金的管理、审核、拔付;农业局负责对项目实施区规划,参与项目实施检查验收,并将项目补助资金直接补到农户或企业;有关乡、村负责好宣传发动、协助组织项目具体实施。华盖山茶叶专业合作社负责技术指导、技术培训。

茶园建设实施方案篇2

关键词 生态茶园;建设管理;保障措施;福建安溪;西坪镇

中图分类号 S57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17-0097-02

世界名茶铁观音发源于福建省安溪县西坪镇,至今已有300年以上的历史。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近30年来,西坪镇茶产业迅速发展,茶园面积不断扩大,产业优势日益形成,目前,全镇茶园面积3 466.67 hm2,茶叶年产量1.1万t,茶业的发展已成为西坪镇的主要支柱产业,直接影响安溪县当地农民的经济收入。但由于受部分茶农存在着急功近利的思想,有些茶园开垦和管理方面不科学,影响着茶园的生态环境,也影响着西坪镇茶业的良性发展。

2005年以来,西坪镇积极围绕安溪县政府提出的生态茶园建设,认真组织茶农、茶叶企业、茶叶专业合作社和种植大户,做好生态茶园建设和管理工作,取得初步的建设成效。截至2012年,全镇共建设生态茶园2 133.33 hm2,其中示范片生态茶园533.33 hm2,一般片生态茶园 1 600 hm2。茶园生态环境得到优化,基础质量有效提高,取得了明显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

1 生态茶园建设

茶业要发展,生态是基础。茶树的生长和茶叶品质的形成离不开良好的茶园生态条件,良好的生态条件主要包括温度、湿度、土壤养分和光线等生态因子。西坪镇根据茶园存在的生态状况和茶农经济条件等,分为示范片生态茶园建设和一般片生态茶园建设。

1.1 示范片生态茶园建设

示范片生态茶园的建设标准是:全面实施茶园合理种树、梯壁留草或种草、套种绿肥、建设水利设施、完善道路系统,加强茶园无公害管理等“5+1”技术,达到“头戴帽、腰系带、脚穿鞋”,周边植被丰富、梯层整齐有序、基础设施健全、水土保持良好、茶叶产品安全”的茶园生态结构。

其技术要点:一是在茶园山顶部、周围、道路、沟渠等空缺地,合理种植大苗树木,在茶山的纵向每隔20~30 m,选择2~3个梯台种植3~4 m宽的林带,形成条状或块状隔离带,通过合理种植树木,构建生态大环境。二是梯壁种草,达到长年绿草覆盖。三是未封行茶园行间套种绿肥。四是完善水利设施和道路设施。通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建设茶园蓄水池(坑)、排水沟、滴灌、喷灌和流灌等水利设施,逐步完善茶园主干道、机耕路、人行道等道路基础设施,提高茶园抗击各种自然灾害的能力,构建现代化生产基地。五是加强茶园无公害管理。通过强化绿色防控技术应用,推广应用生物农药、物理措施等绿色防控技术,重点推广太阳能频振式杀虫灯、应用性信息素防控技术和使用可降解的黄板和蓝板,提倡应用生物肥料等,构筑质量安全体系,达到基础设施健全、生态条件良好。建设主体主要以茶叶企业、茶叶专业合作社和种植大户为主。

1.2 一般片生态茶园建设

以茶园梯壁梯岸种草护草、套种绿肥、无公害茶园管理等为中心,并逐步加大基础设施建设,达到保水、保土、保肥的“三保”茶园的要求。建设地点:主要是平地茶园部分较为分散的茶园。实施中主要以分散经营的茶农户为建设主体。

2 生态茶园建设的行政措施

2.1 加强组织领导,落实目标责任

一是成立领导机构。安溪县委、县政府成立了以分管领导为组长,县直有关部门和各乡镇领导为成员的生态茶园建设领导组,进行统一协调、指导。同时各乡镇也及时成立了相应的领导机构,把建设生态茶园作为乡镇党政“一把手”工程,党委书记和乡镇长亲自抓,负总责。二是落实目标责任。县委、县政府制定下发了《安溪县2005—2009年生态茶园建设实施方案》《关于实行生态茶园建设责任追究制度的通知》,县政府分别与各乡镇签订生态茶园建设工作目标责任书,把生态茶园建设作为年终干部考核的一项重要内容。三是县人大督促指导。2006年12月,县人大一次会议作出了“关于加强生态茶园建设”的决议案,2007年,全县上下加大工作力度,确保各项技术措施的落实。

2.2 加强宣传引导,提高思想认识

一是周密安排部署。县委、县政府每年都通过召开全县生态茶园建设动员会、专题会和现场会,全面安排部署生态茶园建设工作,组织乡镇主要领导、茶果干部和县直涉茶单位人员进行现场检查并听取汇报,有序推进建设进度。二是深入宣传发动。县农业与茶果局组织技术人员撰写生态茶园建设宣传资料,深入各乡镇开展“生态茶园建设宣传月”活动,把建设生态茶园的目的、意义、重要性和紧迫性,利用闽南方言快板、录音带、宣传车、宣传栏和印发宣传提纲等形式,进行广泛宣传。

2.3 加强示范推广,优化建设模式

一是完善建设模式。近年来,以“头戴帽、腰系带、脚穿鞋”这一原有的茶园自然生态系统为基础,围绕茶园种树的品种、规格、水利及道路配套建设等问题,多次邀请了省内外有关专家、教授座谈,广泛征求各阶层人士的意见和建议,不断充实和完善建设内容,通过实施“5+1”技术措施即茶园合理种树、梯壁留草或种草、套种绿肥、建设水利设施、完善道路配套建设和加强茶园无公害管理等技术措施,形成“树、草、肥、水、路”有机结合,茶园梯壁牢固,水土保持良好,基础设施完整,茶产品优质、安全、无公害的生态结构。二是积极培植典型。各乡镇根据当地茶园生态环境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选择村干部积极性较高、生态条件较差和交通较方便的地片建立示范片,作为指导和带动乡镇生态茶园建设的典型。三是调整建设策略。2008—2009年,县委、县政府在总结前3年建设经验的基础上,县委书记代表县委、县政府提出了生态茶园建设“两个转变”(即由重视建设数量向重视建设质量转变,由重视面的普及向点面结合转变),每年建设示范片生态茶园1 333.33 hm2,依法创建试点村生态茶园1 333.33 hm2。各乡镇相继建成了示范片86个,面积4 000 hm2。在典型引路、先易后难、重点突破的推动下,示范推广工作进展顺利。

2.4 加强技术培训,深入指导服务

一是开展技术培训[1-2]。各乡镇及时组织开展生态茶园建设技术培训。有的乡镇结合茶业万人培训工程举办培训班,邀请县农茶局人员到培训班讲授生态茶园建设相关知识,或是到茶园进行现场传授指导;有的乡镇则与县直有关单位合作,邀请福建农林大学教授、省茶科所专家到场培训,进行授课指导;有的乡镇组织村干部、茶农到生态茶园建设示范片现场参观学习。二是现场指导把关。县农茶局派出技术人员挂钩乡镇,认真做好技术指导和检查督促。在种植生态树木时,严格把握各个环节的质量关。种植前,重视园地挖穴准备和选苗关。种植时,督促做好种树、填土、浇水等工作。种植后,加强管护和跟踪督促,对于种植不够规范的及时进行补种整改。

2.5 加强检查考核,严格兑现奖惩

一是认真检查督促。县委书记、县长多次深入到生态茶园建设的重点乡镇检查、指导,县五套班子其他领导分别挂钩乡镇,指导和督促生态茶园建设工作[3-4]。县人大组成视察组,经常开展视察督查工作。二是严格考核评比。县生态茶园建设领导组,每年多次组织成员单位的有关领导和技术人员,组成联合检查考核组,深入各乡镇,通过听取汇报、查阅资料、实地抽查、分项计分等措施,进行检查通报和改进措施,年终进行综合考核评比,及时兑现奖惩。

3 生态茶园建设后续管护的关键措施

一是做好种植树木的肥水管理和合理修剪。二是做好梯壁绿草割除和保护。三是做好园中绿肥的收割及覆盖。四是做好水利和道路设施的修筑和加固。五是做好茶园的日常无公害管理。

4 结语

福建省安溪县西坪镇生态茶园的建设和管理,不仅是改善茶叶生产的产量和质量的需要,更是促进当地经济可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的有效途径。只有政府从行政上给予生态茶园支持和帮助,结合茶园自身的精心管理,才能步入良性的建设和发展轨道,从而为铁观音的故乡安溪县西坪镇的茶叶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5 参考文献

[1] 蔡建明.建设生态茶园促进云南茶产业可持续发展[J].中国食物与营养,2004(6):24-26.

[2] 廖琼满.安溪县生态茶园建设实践与成效[J].中国茶叶,2008(2):38-39.

[3] 高显达.安溪县茶产业发展现状及可持续发展策略[D].北京:中国农业科学院,2009.

茶园建设实施方案篇3

说:“因茶致富,因茶兴业,要统筹做好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这篇大文章,打牢乡村振兴的产业基础。”近年来,水城区紧紧抓住产业革命“八要素”,在“三变”改革推动下,依托山地资源优势,按照“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的工作思路,以园区发展为基础,龙头企业为支撑,利益联结为纽带,大力发展茶叶产业,稳步沿着“做大做强做特做精”方向迈进,打造了一条富民茶产业,全面构建起区域协调联动、农旅一体化发展的大格局,实现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最大化,用实际行动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

一、主要做法及成效

(一)加强顶层设计,体制机制更加完善。注重高位推动,高标准规划,在产业发展中,全区茶叶产业按照区统筹,专班总抓,园区管委会牵头,茶企和茶农具体实施的发展格局。在实施过程中,制定了《水城县茶叶三年行动方案》《水城县茶产业强县实施方案》《水城县2020年茶产业提档增产全利用实施方案》《水城县2020—2021年茶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实施方案》《水城县2020年春季采茶工职业技能提升培训工作方案》等系列文件,从区级层面对产业进行谋篇布局,明确工作目标,细化工作措施,统筹解决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为产业发展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障。

(二)坚持因地制宜,产业规模更加壮大。充分发挥高海拔、低纬度、寡日照、多云雾的自然资源优势,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在加大对原有茶叶基地管护的基础上,发动大户、农户广泛种植茶叶,全面扩大茶叶种植规模。截至目前,全区现有茶叶10.2万亩,其中,盛产面积约4万亩,“三品一标”认证面积达6.02万亩,核心产区主要分布在龙场乡、顺场乡、新街乡、杨梅乡、阿戛镇、蟠龙镇等11个乡镇35个行政村,在龙场、顺场、杨梅等乡镇完善优化茶叶关键技术示范点3个,发展壮大万亩茶乡3个,万亩茶村2个,不断推进产业规模化发展。

(三)加大资金筹措,投资效益更加明显。持续加大区级资金投入,产业发展前三年按照每亩投入资金4720元,农户按照区统一的标准进行管理,分年和分季度兑现给农户。整合中央财政农业生产资金、省级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省级茶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省级高效农业示范园区建设资金等项目资金以及区级投入资金、自筹资金等,支持茶园建设,积极发展完善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龙场茶叶核心区示范基地灌溉项目、水城区南部园区易扶安置点农贸市场建设项目、水城区龙场乡手工茶体验中心装饰装修建设项目、水城区龙场乡茶文化博物馆装饰装修项目已完成投入使用。加大拉动社会资金参与力度,积极吸引社会资本投入,2020年融资新增授信28766.7万元,到位28662.7万元,盘活2019年到位未使用资金4020.81万元。

(四)注重技术支持,管理技能更加专业。结合茶叶产业全产业链发展需求,积极协调各方力量提供技术支撑,形成注重技术支持的良好氛围。积极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及新型职业农民,定期开展农技培训和技术指导,邀请省农委、省茶叶协会、贵州大学等技术团队到园区开展茶叶知识相关学习培训,对全区内加工企业、合作社负责人、技术员从田间管理、加工工艺等多个方面进行专业化培训。为抓好技术推广,组建区级技术服务专班,全程提供技术服务,2020年,累计培训9批次5000余人次。以赛事为平台,全力推进加工技能传承,多次承办斗茶赛等省级赛事,推广茶产业技术支持。承办了“水城春杯”2019年贵州省第三届古树茶斗茶赛暨第二届评茶师职业技能大赛、第二届古树茶加工技能大赛省级赛事等多项赛事。

(五)抓好产销对接,销售渠道更加宽广。始终坚持“多元化发展,多渠道销售,品牌化引领,市场化推进”的战略,深化拓展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发展路子。从外地引进茶叶企业与本地的茶叶生产企业合作,实行按标准订单生产。同时,针对水城区从事茶叶生产、加工、销售企业及合作社,采取“公司+合作社”的合作方式,进行订单、收购、加工,结合农旅一体化发展,充分开发旅游商品,就地包装外销,对产品进行产品认证、分类包装、贴标上市,全力打造绿色、无公害、有机产品的品牌。水城春品牌知名度越来越高,“喝着喝着春天就来了”深入人心,水城春品牌荣获红茶“茶王”称号,跻身贵州十大绿茶品牌,明前翠芽荣获“亚太金奖”。以水城春品牌专卖店、区域形象店为基点,建立线上线下同步发展格局,开发贵阳、山东、四川等地茶叶批发销售网点,借助东西部协作的发展机遇,在大连建立了水城印象·水城春形象店——水城春销售分公司,在六盘水建立了“水城春茶城”。2020年,全区采收茶青394.11吨,加工干茶91.65吨,总产值达1.01亿元,销售总额达7011.39万元,2021年预计销售额达7500万元。

(六)创新发展模式,利益联结更加到位。在利益联结上,实行保底分红、劳动力分红以及“国有平台公司+合作社+农户”的分红模式,基地投产后按照国有平台公占股50%、农户占股42%、村级合作社占股8%进行分红,把村集体、农民和经营主体连接起来,形成了“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联结机制,极大提高农户的发展信心,有效带动了核心区及周边农户持续收致富,带动农户12391户43254多人参与到茶叶发展中来,带动1414户4890人贫困人口发展致富,每年可获土地分红461.5万元,劳务分红738.4万元。

二、存在的挑战和机遇

(一)存在的挑战

1.设施建设不够完善。修建基础设施需要投入量大资金,企业、合作社融资较为困难。受自然条件影响,水城区每年春季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干旱,大多数茶园缺乏完备的水利灌溉设施,因干旱导致了茶园产量减少。生产加工、病虫害防治等基础设施亟待健全完善。

2.管护效果不够理想。因资金缺乏、地块分散、农户文化水平低、人才不足等因素的存在,未实行机械化生产,高质量、现代化管理。公司管理茶园面积大且地块分散,集中管护难度大,管护成本高,使得公司效益低。多数茶农文化素质偏低,资金、自我投入能力不足,缺乏科学用药、用肥、剪枝、除草等方面的技能和知识,导致科学种茶水平不高,茶园管理不到位。同时,人才队伍匮乏,缺少经验丰富的专家和科研团队的现场指导。

3.市场销售有待提高。产品结构不合理,科技含量不高,未全面开发,产业发挥效益不明显。产品销售体系不够成熟,渠道建设不够完善,市场拓展不够,目前市场主要集中六盘水地区。

4.品牌建设还需加强。水城春系列产品在本土市场有良好的声誉,但是,进入国内国际两个市场,更多的产业优势没有很好的展现出来,产品文化和企业文化底蕴不够深厚,产品知名度还不够高,品牌还不够响亮,品牌化发展任重而道远。随着多个加工厂建设投产后产量的增大,茶青收购资金大幅增加,产品的宣传和企业品牌文化建设经费资金缺口大。

(二)政策机遇

各级政府高度重视茶产业发展,相继制定各种有利政策,水城的茶产业高质量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为了保障茶产业健康持续发展,促进茶产业提质增效,2020年末贵州省出台《贵州省茶产业发展条例》,从制度层面规范茶产业发展,2020年3月16日贵州省委副书记蓝绍敏召开茶产业工作调研推进会,研究推进茶产业高质量发展,“十四五”时期,水城提出亩产1万元的的茶叶面积达到5万亩的目标,并持续配套相关资金和项目。

二、对策和建议

茶叶产业作为水城“八大亿元级”特色产业之一,是实现群众增收致富的有效路径。水城的茶产业在过去的发展中取得了不俗的成绩,新发展阶段还可以“更上一层楼”,需更加注重市场导向,突出机制创新,加快茶产业全链提质升级,努力走出一条质量立茶、科技兴茶、品牌强茶、文化传茶的茶产业高质量发展之路。

(一)着力推动设施建设取得新成效。“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加快完善设施建设迫在眉睫,打造一批示范基地极为重要。一是争取建设资金。提前谋划设施建设项目,主动向上对接,争取更多相应的配套资金。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吸纳社会资本参与茶产业发展。二是完善设施设备。对全区5000亩“万元田”机耕道、喷灌系统、蓄水池进行建设及提升改造,配套采购茶青采摘机械以降低现有的人工采摘成本,提升茶园抵御自然干旱天气的能力以及茶青下树率。三是打造示范基地。鼓励私营企业、个体工商户、大户及其它合作组织独资或合资创办新茶园,集中力量建设一批规范化示范基地和万亩以上的茶叶产业村,建设高质量、高标准的精品茶园,为龙头企业提供优质原料。

(二)着力推动管护效果取得新成效。坚持结果导向,加快使用新技术,推广机械化,提升管护技能,全面提升管护水平和效率。一是大胆改革创新。加强茶树种质资源保护和茶树品种优选优育,推广使用有机肥和茶叶专用肥。重点做好无人机科技化茶叶病虫害绿色防控,进一步研究以草治草技术,全面减轻企业的投入。企业、合作社可以建立茶树种植生产加工记录档案。二是加强培训学习。深化推进专家、科研团队技术指导,推动区级技术服务专班持续做好技术服务,区职校开设茶叶专业或成人茶叶专业班,为茶产业发展输送更多的专业技术人才,开展各种技能提升培训活动,形成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相互进步的良好氛围,培养一批农机操作能手,引导群众由传统农民向新型产业工人转变。三是划定保护区。对于相对连片种植,管理效果明显,生产组织化程度高,产品市场销售稳定的地方划定为茶树生态种植保护区,实行产地保护。

(三)着力推动精深加工取得新成效。充分挖掘利用茶叶的价值,做好茶叶的全利用和精深加工,延长茶叶产业链,增加下游茶叶产品附加值。一是健全加工线。培育茶叶加工龙头企业,完善茶叶初制、精制、深加工、机械化生产线,企业、合作社加快建设冷链设施、产地茶叶交易市场。二是研发新产品。全面推进新产品创新、研发力度,加快奶茶、抹茶蛋糕、冷饮茶、白茶、茶籽油等产品研发进度,结合茶叶技术,发展桑蚕产业,开发满足消费者需求的健康桑蚕茶。三是织好认证网。鼓励、支持申请国家有关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认证,绿色、有机、地理标志等产品认证。

(四)着力推动市场对接取得新成效。秉持顾客满意理念,敢于破旧立新,不断优化品种,做足宣传推介,促进产销实现全方位对接。一是抓好提档升级。根据实体化转型思路,深入推进生产、销售按照底薪+提成的机制进行改革。扭转一直以来以保底收购茶青的定式思维模式,把茶青收购场所转移到农贸市场,进行公开化、竞争化、市场化收购,一切按照市场化方针进行运营。二是做好等级划分。立足全区茶产业发展态势,结合地区茶叶品质优势,对全区茶产区茶叶进行等级划分。杨梅乡茶叶品质高,内含物质丰富,主攻高端茶;蟠龙木城古树茶以其独特的“古”“贡”“早”“好”的优良品质闻名,主要打造高端古树红茶;龙场乡、顺场乡及其他茶产区主要生产大众消费绿色健康茶。三是主攻宣传推介。坚持本地市场与外地市场两条腿走路,进一步加强水城春,特别是早春茶的宣传工作,积极到遵义、贵阳、重庆等周边地区开展推介,同时,在深圳、广州、北京、大连等大中型城市利用各种媒介、广告等进行宣传,参加中外各类茶博会。

(五)着力推动品牌培育取得新成效。坚持“强龙头、创品牌、带农户”的要求,牢固树立品牌意识,全力推进茶叶产业品牌化发展。一是重点抓牢质量监管。大力发展有机茶、绿色食品茶、无公害茶,并做好认证工作。提高包装档次和质量。建立茶叶质量安全可追溯和监管体系,建立、实施茶叶繁育、生产、加工、包装、运输等环节的技术操作规程和质量安全标准,加强茶叶质量安全监督管理。二是大力举办特色赛事。开展水城春茶文化节及相关双手采茶、手工制茶、评茶技能比赛等活动,大力推广“水城春”品牌,提升品牌知名度。三是提升文化软实力。充分发掘白族文化的独特魅力,开展好茶文化(白族文化)艺术节,打造水城区特色茶叶产业文化,建设管理好水城区茶文化产业园(白族风情园)、水城区龙场乡茶文化博物馆、水城区龙场乡手工茶体验中心等文化载体,并将其打造成旅游网红打卡点、宣传点,全面提升水城春品牌影响力。

茶园建设实施方案篇4

关键词:无公害茶叶;无公害茶园;管理技术

中图分类号:S571.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60632088

无公害茶叶指的是在没有污染的环境下,以特定的程序生产出来的符合标准的、对人体没有危害的茶叶。无公害茶叶的生产,需要非常严格的标准,而且最重要的一点,是不能对环境有危害。为了生产无公害茶叶,需要对种植管理技术进行研究,而通过建设无公害茶园,可以很好地研究和应用无公害茶叶种植管理技术。

1 无公害茶园的建设

1.1 旧茶园的改造

对于现有茶园,应对其土壤性质、气候条件以及周围环境进行调查。如果靠近污染地带,建议另选地址建设新茶园。如果远离污染源,且各项条件都适合茶叶种植的话,可以通过园林改造、改变茶树品种和改善土壤质量这3个方面来对茶园进行改造,建设新的无公害茶园。

1.2 新茶园的建设

无公害茶园必须建设在环境好、水质好、远离污染源的地区,且该地区的土壤必须是适合茶树生长的PH值为4.5~6.0、有机物丰富的酸性土壤,且土壤深度需达到60cm以上。在开垦园地时,对于坡度15°以上的,应该采用等高线筑梯地,梯面宽度要大于1.5m,而且还需要在梯层前面构建20cm高的梯埂。除此之外,茶园应建造防护林带,使其与周遭森林等环境隔绝,减少灾害,从而保证茶树品质的单一性和优质性。为了提高经济效益,茶园也可以在不影响茶树品质的前提下搭配种植其他作物,形成复合式茶园。

2 无公害茶园茶树的种植

2.1 茶树品种的选取

无公害茶园需要根据气候特征和土壤条件选取适合的茶树品种,一般选择具有高抗逆性、防虫害、无性的良好品种。此外,在选取时,可以按幼苗发芽期的早、中、晚进行一定的比例搭配,并且保证茶树苗的高度达到20cm,以提高株苗的存活率。

2.2 茶树的种植

茶树种植前需要规划好茶园中道路、水池等设施的分布方案。根据茶园宽度可采取单条株或者双条株,一般行距控制在1.5m,株距控制在30~40cm这一区间。在种植前,需要开垦好深度为40~50cm的种植沟,然后施入基肥,加土覆盖,最后再选择合适的阴凉天气对植株进行移栽。定植后,当树苗生长到20cm时,再对其进行定型修剪,以此提高成活率。

3 无公害茶园的管理

3.1 土壤管理

技术人员需要定时对土壤进行耕作。一般,每年可进行4次浅耕,主要对表层10cm的土壤进行翻土以及除草;每年进行一次深耕,主要是对根部30cm的土壤进行更换,以此来保证土壤的肥力。除此之外,可以在土壤表层覆盖干草或者种植其他低矮的作物,以保证土壤的蓄水能力,提供给茶树营养物质。

3.2 施肥技术

无公害茶园在施肥时,应该以农家有机肥为主,再配少量磷肥和钾肥,以此保证茶树得到充足且无公害的肥料。对于幼苗,需要在移栽前,在园内开挖深沟,施上基肥,再用土壤覆盖,最后进行移栽。这一过程中,主要采用经过一定时间堆积且充分腐烂的有机肥料(如厩肥、堆肥等)。对于成龄茶树,主要通过追肥来保证成长期间所需要的肥料。这时所采用的肥料一般是经过消毒后的动物粪便,而且一般只施加到根部10cm左右。

3.3 树苗修剪技术

为了保证茶树高产量和高品质,需要对茶树进行修剪。对于幼龄茶树,主要采取定型修剪的方式,以此来保持茶树的树冠。到成龄后,主要通过轻修剪和深修剪2种方式来调整茶树的生命力。轻修剪每年1次,主要是修剪树冠上的枝叶;深修剪是为了剪去树冠内部多余的枝叶,以此来改善茶树的透光性。

3.4 病虫防治技术

茶树生活的环境很适合病虫的生长,为了保证茶树的品质,需要对病虫进行防治。目前,主要采用物理防治和生物防治2种方法。生物防治主要是利用食物链的关系,引进鸟类和瓢虫等生物,来捕杀害虫,以此达到杀灭害虫的目的。物理防治主要是通过人为活动来影响病虫的活动,如安装电灯、用灯光赶走怕光的虫子。

4 结语

本文对无公害茶叶的种植管理技术进行了研究。在实际应用时,需要运用科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对无公害茶园进行建设与管理,这样才能生产出高品质的无公害茶叶。对于无公害茶叶来说,无污染的种植基地是重中之重。只有选好基地,再通过各项种植技术来生产无公害茶叶,才有可能实现效益最大化。

参考文献

[1]邓如璧,丘玉梅.无公害茶叶种植管理技术[J].农民致富之友,2014(10).

[2]叶银亮.无公害茶叶栽培管理技术[J].吉林农业C版, 2013(2):135-135.

茶园建设实施方案篇5

一、上半年农业生产工作情况

(一)主要产业运行情况

1、粮食生产基本稳定。加强惠农政策宣传和落实,激发农民种粮积极性。2013年全县计划落实粮食播种面积15.6万亩、总产量5.2万吨,粮食播种面积与上年基本持平。继续推广多种粮经结合型的多熟制种植模式,把发展粮食生产与区域经济优势有机结合,提高粮经复种指数,增加种粮效益。据统计,全县春粮面积和产量与去年基本持平,其中蚕(豌)豆1.76万亩、马铃薯1.44万亩、油菜籽2.16万亩,因今年蚕(豌)豆、马铃薯市场销售价比去年增加20-30%,春粮产值近8000万元,比去年增加近1000万元。

2、春茶量减价升形势好转。全力做好茶商大会各项工作,加强春茶生产技术指导,根据今年的茶叶销售形势和早春气候多变的特点,及时调整策略,减少高档名优茶的生产,向红茶和香茶分流,并指导茶农做好防冻减灾技术采摘等工作。全县现有茶园面积11.56万亩,其中投产茶园10.9万亩。全县春茶产量3130吨,产值5.22亿万元,分别比去年同期下降6.57%和4.31%;春茶价格达166.61元/公斤,比去年每公斤增加3.92元,增加了2.41%。其中绿茶产量2670吨,占春茶总产量的85.3%;红茶460吨,占春茶总产量的14.7%。截至5月底,浙南茶叶市场实现交易量4.04万吨,交易额25.54亿元,交易量同比下降1.38%,交易额同比增长4.26%。银猴品牌价值再创新高,比去年上涨1.90亿元,以14.99亿元居我市茶叶品牌价值第一位,全省茶叶品牌价值第五位,全国茶叶品牌价值第十六位。

3、特色产业稳步发展。在抓好茶产业的同时,稳步发展食用菌、干水果、山地蔬菜、生态养殖等特色主导产业。对全县22家食用菌原辅材料经营企业(店)和50余家食用菌菌种生产户进行整顿规范和多次检查巡查,在玉岩镇、枫坪乡积极开展香菇农业政策性保险试点工作,全县食用菌生产量总体平稳,预计今年全县种植规模6450万袋。今年新发展果园面积705亩,因工业园区的征用及一些低效益山地果园垦造耕地项目的实施,全县水果种植面积7.19万亩,比去年减少2339亩。畜牧业生产有升有降,上半年全县生猪存栏8.69万头,出栏8.72万头,分别增加9.81%和5.44%;家禽存栏43.98万羽,出栏55.50万羽,分别减少1.19%和3.43%;肉类总产量8808吨,比去年同期增加5.24%。

(二)重点工作进展情况

1、农业“两区”建设扎实推进。深入实施农业“258”工程,重点续建松古盆地省级现代农业综合区,玉岩食用菌、三都蔬菜主导产业示范区和谢村白茶、新处茶叶精品园建设。1-6月,各类农业园区完成总投资2075万元。启动松古盆地省级现代农业综合区申报验收准备工作,积极争取列入省级验收,市农业园区办已确定将我县松古盆地省级现代农业综合区列入今年验收名单,计划8月底前组织验收。

组织分解落实2013年度乡镇涉农特扶项目任务,开展2011-2012年特扶项目实施情况总结工作。农业部门特扶项目涉及扶贫开发类、产业发展类和公共服务类3个大类6个大项33个子项350多个实施主体,规划总投资1.456亿元,申请省特扶补助8090万元。截至目前,6大特扶项目已累计完成总投资1.28亿元,占三年规划投资完成率87.9%。

2、产业化经营步伐加快。加大农业招商引资力度,截止6月底,完成招商引资合同利用市外内资3.2亿元,实际利用市外内资1743万元。加快培育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种养大户和加工大户,新培育省级骨干农业龙头企业1家,市级重点农业龙头企业4家,我县共有市级以上重点农业龙头企业28家,其中省级骨干农业龙头企业5家;累计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702家,其中入选全国首批示范性合作社名录10家、全省百强农民专业合作社2家、省级示范性合作社15家、市级示范性合作社17家、市级规范化合作社94家。积极鼓励符合家庭农场创办条件的专业大户兴办家庭农场,截至6月16日,我县已经工商登记在册的家庭农场已有34家,注册资金总额达2489万元。大力推进三品认证工作,开展无公害农产品和地理标志农产品标志使用专项检查,帮助企业开展无公害认证及复查换证的前期工作,到目前已有4家企业4个产品已经过申请、现场检查、审核、上报进行无公害产品认证。成功举办第六届中国茶商大会暨银猴茶叶节,组织企业参加新春农展会、国际茶业博览会、绿茶南京博览会、茶叶博览会、茶业展、全省农商对接大会等,有5家企业24个产品编入全省农商对接信息。“正德和”香肚荣获市十大精品农产品,“香茶”获第八届绿茶博览会金奖。

3、农业生产条件逐步改善。一是继续实施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工作。我县被农业部确定为省唯一一个全国茶树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示范区,在樟溪乡力溪村和新兴镇大木山茶叶基地分别建立了省级绿色防控示范区试点和全国绿色防控技术示范区基地。目前全县累计安装太阳能杀虫灯920盏,覆盖面积2.76万亩,采购小绿叶蝉信息素色板(绿板)45万片,黑刺粉虱信息素色板(黄板)175万片,实现全县11.56万亩茶园全覆盖。二是抓好测土配方施肥和土壤有机质提升。以“两区”建设为主平台,全面实施测土配方施肥项目,大力推进测土信息、配方施肥方案上墙,深化开展个性化服务,进一步深化测土配方施肥普及行动。继续加强标准农田质量提升工作,完成3000吨商品有机肥的招投标和发放工作,继续抓好4.05万亩标准农田质量提升续建项目,新启动实施0.7万亩标准农田质量提升项目。三是开展垦造耕地地力培育工作。完成2012年新垦耕地地力培育现场检查,对2012年度239个新增耕地地力培育项目(面积12493.013亩)中符合奖励条件的新增耕地后续耕种和地力培育的10833.15亩进行审查、验收,确定应兑现奖励资金267.0273万元。成立垦造耕地及其后续种植和地力培肥质量指导监督小组,开展2013年地力培育的检查和督促工作。四是加强生猪养殖污染整治和规范管理。制订出台《县生猪养殖污染整治和规范管理三年行动方案》,2013年对西屏街道西坌村片、四都乡寨头岭隧道口片和叶村乡乡村“798”文化创意园片生猪养殖场进行关停拆除,截至6月27日,已关停拆除并验收通过53家。同时加强畜禽粪便综合处理中心规范化建设和农业减排项目建设,截至6月25日,1个畜禽粪便综合处理中心规范化已完成建设任务的65%,有序推进6个农业减排项目建设。

4、安全生产水平稳步提高。一是严格执法规范农资市场。继续推进农资信息化建设,着重推动71家信息化试点单位的日常使用频率。开展春节期间农产品质量安全大检查、茶叶节质量安全专项检查和“三品一标”标志标识使用专项检查,强化农业投入品监管,规范农资市场秩序。上半年,共出动执执法人员98人次,检查农资经营单位141家次,各类农产品经营网点55家,抽检肥料产品5批次,下达责令整改通知书7份,立案查处3起违法行为,结案2起。二是加强动植物疫情防控。坚持防、控两手抓,加强重大植物疫情监测、普查、清除工作,全县柑橘黄龙病普查率、病株挖除率和病株处理合格率均达到100%。高度重视动物疫病防控,全面推行畜禽检疫标识制度,积极推进产地检疫和屠宰检疫工作,全面完成春季重大动物疫病集中免疫工作。切实抓好动物H7N9禽流感防控工作,成立动物H7N9流感应急领导小组,制定县动物H7N9流感疫情现场应急处置预案,并做好动物防疫应急防控物资贮备。三是加强农机安全监管。积极做好农机安全生产工作,开展各类农机安全隐患排查和宣传活动,利用警农联络室等平台组织开展“打非治违”工作,严厉打击、查处农机安全生产违法违规行为。上半年,共组织检查21次,参加执法活动61人次,检查农业机械252台,纠正各类违章97起,及时消除事故隐患;加强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治理,排查治理隐患单位252个,一般隐患167项,已整改156项,整改率达93.41%。上半年,全县共发生拖拉机上道路交通事故3起,造成死亡3人,受伤2人,直接经济损失2.06万元,农机安全生产形势依然相当严峻。

5、强农惠农服务不断提升。以主推品种、主推技术和主体培训为重点,依托农民信箱、农技110、广播电视、现场培训会等有效载体,采取专家讲座、现场指导、专题培训等形式,组织全县农技人员开展送科技、送政策、送农资、送法律、送信息下乡活动,广泛开展农业科技服务和耕作制度创新,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综合防治、多熟制套种等技术和模式,继续加大太阳能杀虫灯、信息素色板和生物农药等绿色防控技术的推广应用力度。同时,针对蚕豆、玉米、油菜等作物的生长情况,指导农民扎实抓好田间管理。上半年,培训农业技术指导员50多人、培训农业科技示范户480多人次、骨干专业农民350人次、实用技术培训500人次,发放资料3000余份,。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我县在推进现代农业建设中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一是随着县城南城战略的实施和城市规划的调整,以及工业、旅游用地的刚性需求,我县土地利用问题越来越突出,土地流转直接影响现代农业集约化、规模化生产;二是农业经营主体规模普遍偏小,带动能力不强,产业化经营水平偏低,农产品精深加工滞后,整体上组织化、产业化水平低,示范带动效应较弱;三是农业基础设施依然薄弱,“靠天农业”的格局尚未改变,灾害性天气极易对农业生产造成重大损失;四是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任务繁重,动植物疫情防控形势严峻;五是农业生产成本普遍上扬,受土地租金、人工成本、化肥等农资价格上涨影响,农业比较效益下降。

二、下半年工作重点及思路

围绕“2013年力争实现农业总产值增长8%,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4%”的目标,下步主要抓好四方面工作。

1、加快农业“两区”建设。重点围绕“聚合力、健体系、出成效”的总体要求,坚持项目推动,龙头带动,部门联动,多元投入,高起点、高标准建设现代农业园区和粮食功能区。2013年计划新建粮食生产功能区6000亩。深入实施农业“258”工程,加快省级现代农业综合区建设步伐,全力以赴做好松古盆地现代农业综合区省级验收工作。

2、继续实施茶产业提升工程。深入实施“七大兴茶”战略,认真贯彻《县茶产业提升工程实施方案》,全力做好茶产业提升文章。继续与省茶产业重点科技创新团队建立战略协作关系,实施“十二五”茶产业转型升级工程,继续加强与中茶所等科研院所的合作,做好院士工作站相关工作;积极开展开展“香茶”证明商标注册工作;加强全过程的茶叶质量追溯体系建设;做好茶博会参展等各项工作。

3、培育壮大新型经营主体。加大农业招商引资力度,积极引导工商资本投资现代农业。按照“扶优扶强”原则,大力发展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种养大户和加工大户,培育现代农业带头人和新型职业农民,引进农产品精深加工龙头企业,培养现代农业经营人才,推动农业向二、三产业延伸,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全年新创建生态精品农业示范乡镇1个、示范企业3个、示范合作社3家、大学生农业创业典型2个、示范家庭农场(专业大户)35家、示范农产品(基地)40个以上。力争新增年销售收入超3000万元以上龙头企业1家,新发展省市示范性农民专业合作社5家。

茶园建设实施方案篇6

2015年12月30日,原国家质检总局科技司下发了《关于同意筹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示范区(英山云雾茶)的通知》(质检科函〔2015〕135号),批准在我县筹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示范区(英山云雾茶)。五年来,我县按照《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规定》和《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关于认真筹建英山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示范区的函》(鄂质监标函〔2016〕10号)以及省、市知识产权局文件要求,认真组织有关筹建工作,取得了明显实效。现将工作报告如下。

一、主要做法和成效

(一)做好顶层设计

筹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示范区工作具有重要意义,地理标志产品产自特定区域,蕴含着产地的自然因素、人文因素,对地方历史文化传承、提升产品市场竞争力、保障消费者合法权益、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英山云雾茶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示范区自筹建以来,英山县党委政府创新工作方法、加大资金投入、提升产区档次,首先做好顶层设计。一是示范区筹建地方性法规。先后研究出台《县委办公室 县政府办公室印发<关于进一步推进现代茶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的通知》,出台《英山云雾茶地理标志产品专用标志使用管理暂行办法》等“一个意见四个办法”,为示范区筹建提供法制保障。二是建立健全各项保护机制。建立了与省知识产权局、国家地标保护中心衔接相联动的协同保护机制;建立了12315举报投诉快速反应机制;建立了知识产权互联网+保护合作机制;建立了违法行为惩戒机制;建立健全地理标志产品保护信息、执法信息定期统计报送制度。三是提供充足的经费保障。县政府出台《关于印发<英山茶文化、茶品牌建设方案>的通知》和英山云雾茶产业发展奖补细则、奖励扶持政策;县财政专题研究、统筹安排每年不少于10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茶产业发展。

(二)组织保障有力

2016年英山县委、县政府把筹建英山云雾茶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示范区列入全县五城同创“十个六工程”;为了保质保量做好这项工程,5年来我县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一是成立示范区领导小组。县政府及时成立了由县长为组长,副县长为副组长、20个部门和11个乡(镇)政府主要负责人以及2个协会、7家企业负责人为成员的示范区领导机构。县政府于2019年又根据机构改革和人员变动情况,及时调整示范区领导小组成员单位,保证了工作的延续性。二是制定示范区筹建工作方案。领导小组下发了《关于印发<筹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示范区(英山云雾茶)实施方案>的通知》,明确了领导机构及成员单位的主要任务。领导小组下发《关于印发《筹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示范区(英山云雾茶)工作计划》的通知》,明确了总体工作规划。三是注重学习交流。邀请原国家质检总局科技司地标处姚泽华处长一行来我县督导检查;争取省市质监局带队赶赴东北三省和福建学习考察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示范区创建工作;组团参加第23届中国杨凌农高会全国地标展,学习交流各地建设成果。四是注重宣传推介。加大“示范区”创建宣传,在我县高速公路入口处安装“创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示范区”户外广告牌2块,制作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示范区基地展牌和厂区展牌各20块,积极组织英山云雾茶企业参加相关国际国内展览交易博览会共计20多场次,通过电视、网络、平面媒体等全方位宣传英山云雾茶地理标志产品,创办“中国英山茶文化旅游节”;建设“英山地标优品馆”地理标志多功能展示厅等,努力营造一个人人“知地标、创地标、护地标”的良好氛围。

(三)健全保护组织

建立并健全英山云雾茶产业协会作为英山云雾茶生产者保护合作组织。英山云雾茶产业协会按照示范区筹建的计划和方案要求,完善工作章程,统一生产工艺、质量标准、检测要求、包装标识,开展技术培训。2016年2月,国家质检总局核准湖北英山云雾茶业股份有限公司等5家企业使用英山云雾茶地理标志产品专用标志(质检总局2016年第10号公告);2017年6月,国家质检总局核准湖北绿羽茶业股份有限公司等7家企业使用英山云雾茶地理标志产品专用标志(质检总局2017年第50号公告)。2020年7月,省知识产权局重新核准湖北绿羽茶业股份有限公司等8家英山云雾茶企业使用新版地理标志产品专用标志。按照规定,经企业申请、县地标办备案、英山云雾茶产业协会建立台帐,我县累计审核发放二维码防伪地理标志产品专用标志15万枚,极大的调动了企业的积极性。

(四)企业示范引领

注册资金1100万、2016年4月份成立,代表英山云雾茶品牌形象的湖北大别茶访股份有限公司,按照“五统一”( 统一产品名称、统一加工工艺、统一质量要求、统一加贴地标标志、统一宣传保护)制度,全面打造英山云雾茶品牌,确保地理标志产品的独特品质和良好声誉,2016年至2020年,地标产品产品价格从120元/公斤增长到400元/公斤,种植面积从2000亩增长到4500亩。湖北英山云雾茶业股份有限公司作为老牌湖北名牌企业,规范使用地理标志产品专用标志2万枚,组织培训1550人次,2016年至2019年,地标产品价格从320元/公斤增长到560元/公斤,种植面积从2800亩增长到4200亩,实现出口产值达到5012.6万元。以湖北团黄贡茶有限公司为代表的全县10多家茶企相继参加了第十届武汉春季茶叶博览会、2017中国国际茶叶博览会、第十八届中国绿色食品博览会、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香港美食和茶叶博览会、中国武汉茶叶博览会和亚欧博览会等国内国际性会展, 开展了茶艺表演和现场展示推介,扩大了英山云雾茶产品市场占有率,提升了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2017年全县通过同步创建国家省级出口茶叶质量安全示范区,已有湖北万益、绿羽茶业、团黄贡茶、湖北皋陶等12家茶叶企业办理了出口对外贸易备案登记。其中湖北万益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和湖北皋陶茶业股份有限公司已办理了出口茶叶种植基地备案证书和出口食品生产企业备案证明,两家企业已经实现自营出口创汇300万美元,全县茶业企业供货出口达到2800万美元。

(五)强标重检抓监管

筹建好示范区,关键是围绕保护和开发英山云雾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建立健全与英山云雾茶相对应的技术标准、检测监管和质量保证三大支撑体系。一是大力推进茶叶标准化生产,实施品牌质量提升。加大《地理标志产品 英山云雾茶》省地方标准的宣传贯彻力度,推进茶叶“三品一标”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5年来,全县已有32家茶叶生产企业获得了SC标识,有7个产品获准使用有机茶标识,有9个产品获准使用绿色食品茶标识,有2个产品获准使用无公害茶标识,“高陶九品”2个茶叶产品通过了国家生态原产地认证。重点策划包装英山云雾茶的“云系列”,制定英山云绿、英山云白、英山云红标准,重新打造英山云雾茶品牌形象。二是大力开展茶叶检验检测工作,实施全程质量控制。充分发挥我县公共检测检验中心平台优势,检验英山云雾茶产品769个批次,检定茶叶企业计量器具1253个台次,抽检茶叶定量包装106个批次,保证了示范区产品检验合格和计量准确,维护了消费者合法权益。5年来,农业部茶叶质量监督检测中心、农业部食品质量监督检测中心等茶叶质检权威机构来我县抽取130多个茶样进行检测,产品质量指标全部优于国家标准,按省级地方标准《地理标志产品 英山云雾茶》(DB42/T 210-2014)判定,均为合格产品。三是实施部门联动,开展茶叶质量安全整治。建立了打击假冒伪劣工作机制,出台了专项整治工作方案,召开了专题会议,成立了以县市场监管部门为主体、县农业农村局、县公安局等单位以及相关乡镇配合的茶叶质量安全综合执法队伍,建立上下联动、左右互动的长效工作机制,下发了《县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全县茶叶质量安全监管的通告》,保证了示范区创建按照市场化法、法制化渠道有序开展。四是加大示范区质量宣传和培训力度。我县先后召开全县茶叶质量安全暨农资经营管理培训会、英山县茶园低毒生物农药推广示范培训会、茶叶减肥减药示范培训会、绿色生产技术培训会、茶艺师培训、精准扶贫产业对接培训会等多达600多场次;英山云雾茶公司培训工作有实效,培训计划、培训通知、培训费用明细、聘请专家讲课补助表、培训照片都一应齐全;乌山春茶业公司培训活动有特色,会议记录、学员签到册、培训发放肥料清单祥实。湖北皋陶茶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皋陶贡茶品牌茶叶系列产品,在全国环保检验调研推选活动中,有害物质达到国家“有害物质限量”标准,被中国产品质量检验监督中心、中国品牌认证发展工作委员会评选为:(2019.5-2021.5)绿色无公害有机食品。这些为示范区创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六)产业大融合

以英山云雾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区筹建核心基地为载体,着力打造了以红山镇部级茶叶公园为中心,面积达10平方公里的“英山云雾茶”茶文化观光园区;以金家铺镇为中心的西河十八湾“英山云雾茶”生态农业观光带;连续成功举办了四届中国英山茶文化旅游节;组织电商公共服务中心和电商创业园对接苏宁、京东、淘宝黄冈馆等平台开展英山云雾茶线上线下联合营销推广活动等,使茶叶产业与电商、旅游产业充分融合,打造全域旅游升级版。推进了大别山茶产业城、大别山茶叶谷、大别山生态名茶产业园、大别茶访创意茶旅产业园、大广茶业产业园、茶乡小镇等重点项目建设。我县荣获2016年度全国重点产茶县、2016年度中国茶产业发展示范县、“2019中国茶业百强县”。在2016年、2017年、2018年、2019年和2020年“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评估”中,英山云雾茶品牌价值分别为14.62亿元、16.38亿元、18.2亿元、19.9亿元,21.99亿元,已位居全国百强区域公用品牌40位,经申报评选,英山云雾茶荣获2017最受消费者喜爱的中国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英山云雾茶”名列“湖北十大名茶”,成为湖北重点推介的茶叶“三绿一红一黑”(恩施玉露、武当道茶、英山云雾、宜红、赤壁青砖茶)五大区域公用品牌之一。2018年被评为“湖北省二十强农产品区域公共品牌”

(七)效益大提升

2019年英山全县茶园面积近26.2万亩、茶叶产量2.97万吨,系列产值22.31亿元,均价75.1元/公斤,与2015年度同期相比(注:2015年我县茶园面积达到25万亩,茶叶产量2540万公斤,产值14.5亿元,均价57.1元/公斤)分别扩大4.8%、增产16.9%,增收53.9%,均价增长31.5%。全县11个乡镇,有10个乡镇成为茶叶专业乡镇,杨柳湾镇被誉为“大别山区茶叶第一镇”,红山镇被评为“全省十强茶叶乡镇”。全县已建成了5个万亩生态茶叶带,50多个千亩茶叶小区,60多个茶叶专业村,加工厂房面积达到23万平方米,拥有各种制茶机具8200多台(套),形成了健全完善富有实力的茶业产业体系。现有省级龙头企业4家、市级龙头企业17家。有1家企业被评为“湖北茶业十强企业”,有2家企业被评为“湖北省茶叶出口重点加工企业”。在《省质监局关于下达2019年度省级标准化试点项目计划的通知》文件中,批复我县生态农业(茶叶)标准化试点为2019年省级标准化试点项目名单(农业),是黄冈市五个项目之一。2017年英山云雾茶入选原国家商标局“商标富农和运用地理标志精准扶贫全国十大典型案例”;“英山云雾茶”被列为2019年湖北省知识产权运用示范工程项目。2020年,欧盟授权正式签署中欧地理标志协定,“英山云雾茶”入选中欧地理标志协定第二批保护名录。入选中欧地理标志协定保护名录,为“英山云雾茶”走出国门、进入欧盟市场奠定了基础,势必进一步提升我县“英山云雾茶”知名度、美誉度和市场竞争力。

二、下步工作计划

筹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示范区(英山云雾茶)是促进茶业增效、茶民增收的有效途径,是加强质量安全监管、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抓手。下一步,我县将紧紧围绕示范区建设的相关要求,突出品牌意识、高质量发展意识,牢固树立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永续发展的理念,坚持政府推动不懈怠,持之以恒抓好示范区建设,着力抓好以下五个方面工作:

一是抓巩固保成果。进一步统一思想,首先将“英山云雾茶”这个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和国家示范区这个金字招牌用好用活,它既是政府公共资源和政府公共品牌,又是一项惠民利民工程。只有将“英山云雾茶”这一公权惠及更多符合条件的企业,才能将“英山云雾茶”做大做强,其次,就是必须既要坚持原则,严格把关,按照政府出台的管理办法审核申请人资格;同时又要广泛宣传发动、多方帮扶,破除地方保护主义和部门利益以及既有企业垄断,实现国家知识产权局核准专用标志使用者多起来,完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目标,保障和巩固示范区建设成果。

二是抓协会促带动。要抓好英山云雾茶产业协会建设,建立由政府职能部门、产业机构、合作组织(协会)、企业等参与的示范区建设组织体系。做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信息的统计上报,对地理标志产品保护信息进行动态管理。

三是抓管理促规范。建立健全与英山云雾茶相对应的技术标准、检测监管和质量保证三大支撑体系,定期英山云雾茶定期监督检验和风险监测计划;严格管理英山云雾茶主要原辅材料验收标准或质量要求;加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巡视和抽查并落实检验检测计划;进一步建立打击假冒伪劣工作机制,切实保障食品质量安全。

四是抓龙头强主体。在企业提档升级方面,继续执行县委县政府关于茶叶产业发展一系列文件,最大限度的捆绑农业农村、自然资源、发改财政、扶贫开发等各类涉农项目资金,进一步加大对龙头企业及一批有发展基础、有经营能力、有市场潜力中小企业的基础设施建设,市场开拓等方面的扶持力度,不断提升企业的造血功能,增强市场竞争。

五是抓质量强效益。高举质量强县大旗抓好示范区建设,重点突出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品牌效益。优化我县示范区生态环境和营商环境、带动旅游发展、扩大我县知名度;推进产品出口,提升产品销售价格,带动产业链的发展,让企业、农户、销售商受益显著;通过新闻媒体、电视广播、节会展会等形式进一步开展英山云雾茶品牌宣传与推介,力争将英山云雾茶打造成中国驰名商标,不断提升其知名度和美誉度。

茶园建设实施方案篇7

全省加快灾后恢复重建

动员大会精神

近日,四川省农业厅党组召开扩大会议,全体厅领导和相关处室主要负责人参加了会议。会议传达了省委、省政府召开的全省加快灾后恢复重建工作动员大会精神,学习了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刘奇葆和省委副书记、省长蒋巨峰的重要讲话,对当前农业部门加快农业灾后恢复重建工作进行了研究和部署。

省农业厅对农业灾后恢复重建工作高度重视,多次专题研究,成立了资金管理领导小组,3月中旬还专门召开了全省农业灾后恢复重建工作会议,3月底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做好农业灾后恢复重建工作的通知》。目前,农业灾后恢复重建工作进展顺利。厅党组要求,地震灾区要把灾后恢复重建作为中心工作,坚持灾后农业恢复重建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与新增1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建设相结合,与推进特色效益农业发展相结合,因地制宜培育特色效益农业产业,建立优势特色效益农产品生产基地,加快农业农村经济恢复发展。要加大对灾区农民工培训力度,引导灾区农村劳动力有序转移就业和就地参与灾后恢复重建。要抓紧全面启动实施一批恢复重建项目,进一步加大项目开工建设力度,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千方百计增加实物工作量,又好又快地推进农业灾后恢复重建。按照大会精神,省农业厅提出如下贯彻意见。

一、加强对农业灾后恢复重建的指导与服务4月中下旬,由厅领导带队组成6个工作组,赴有关市州检查已下达灾后重建资金落实情况。按照灾后重建规划提出的农业服务体系、农村沼气、农田、农作物良种繁育体系、农业生产大棚、国有农场生产设施、乡村清洁设施以及农业产业恢复重建等重点项目,每个组重点抽查2个县,专项检查各地安排落实农业灾后恢复重建资金的情况。

二、加强对实施项目的督促与检查要加强对农业灾后恢复重建工作的指导,加大对农业灾后恢复重建已建和在建项目的监督检查,及时发现问题,提出建议意见,抓紧进行整改。要加快项目建设进度,迅速组织力量,全面排查梳理原有实施规划及项目安排,提出力争提前完成的规划及项目实施方案。要认真研究促进和保障提前完成灾后恢复重建任务的具体措施,确保任务落实、责任落实。

三、加强灾后恢复重建工作的沟通协调要加强与农业部、18个援建省(市)、各有关部门的工作沟通和信息交流,及时向党委、政府汇报,争取将灾后农业恢复重建项目纳入党委、政府的总盘子,争取灾后恢复重建基金更多的用于农业。同时,要积极争取对口援助、社会捐赠、地方政府债券、国内外贷款、其他社会资金等各类恢复重建资金,确保农业灾后恢复重建项目资金落到实处。

四、加强省级灾后恢复重建项目的实施省农业厅共有省果树良种繁育站、省三台蚕种场、省阆中蚕种场等3个直属单位承担的恢复重建项目列入了省属项目,项目概算总投资3258. 88万元。目前,省发改委和省农业厅已正式批复了3个单位的项目实施方案,项目单位完成了工程施工设计,项目前期工作已全面完成,部分项目已依靠项目单位自筹资金先期启动。要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尽快落实灾后恢复重建资金,加快项目建设进度,严格项目资金的管理,及时反馈项目信息。

五、加强邛崃南宝山青川地震灾后失地农民安置的产业帮扶工作

要继续把南宝山灾区移民的生产生活问题作为政治任务抓紧抓实,按照“南宝山地震移民种植业帮扶实施方案”和“南宝山地震移民沼气建设帮扶实施方案”,制定并落实切实可行的措施抓好当前的春耕生产,指导茶园品种改良和茶业专业合作组织建设,积极协调有关部门争取落实资金对茶园基础设施进行改造,坚持沼气建设与农房建设同步的原则,搞好安置点移民农村沼气建设,确保移民“搬得来、住得下、住得稳、能发展、不回流”。

(四川省农业厅)

邛崃南宝山地震失地农民生产技能培训全面启动

为促进南宝山地震失地农民安置点种植业生产发展,使灾民尽快通过发展生产走上自力更生之路,四川省农业厅联合成都市农委、邛崃市农发局今年安排了包括茶叶生产技术、粮油生产技术及沼气建设等内容的一系列培训活动。

茶叶是失地安置农民今后的主导产业,安置点现有茶园4 500亩,立即采摘春茶灾民即可获得收益。为此,3月31日,省农业厅组织省市县有关专家,对灾民进行了首期培训,受训人员98名。省园艺总站站长、推广研究员段新友、省农业厅经作处副调研员、高级农艺师朱万成和省农科院茶叶研究所罗凡研究员三位专家分别就当前全省茶叶生产销售形势、茶叶采摘和茶园当前管理技术进行了培训,发放《茶叶标准化种植技术手册》100本。

通过专家们深入浅出的讲解和现场演示,多数未从事过茶叶生产的灾民一致表示学到了新的知识和技术,对今后以种茶为生充满了信心。原青川县关庄镇新华村四组农民张平清说:“我们在青川也种过茶,但技术不如这边(邛崃)。这边的整得精细,精细到了管理方法和采摘方法。有专家给我们讲课,我们懂得了采茶的方法和经验。”

茶园建设实施方案篇8

一、总体思路

根据相关法规和政策,依据国家及地方农业的发展规划,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将农业茶和桑叶有机结合,提高桑叶的附加值,增加农民群众的农业收入,完善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相互协调、打造特色鲜明、个性突出的产业品牌。

二、总体要求

通过加桑叶茶的有效供给,激发产业发展内生动力和活力,提高科技进步对茶叶提升的贡献度,促进桑叶茶领域技术发展水平整体跃升。通过科技要素的植入,解决桑叶茶领域关键技术难题,把产业领域原创性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配置融合集成,在大幅度提高效率上取得突破,形成可复制推广的经验和发展模式,利用该项技术,提高从业者素质,积极引导一二三产业的快速融合,不断拓展产业链,提高综合经济效益,增加农民收入,能增强品牌的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三、创业初衷

歙南区域,历史以来就有发展蚕桑的传统,蚕桑产业是农民一项重要的收入来源,一直到目前,桑蚕产业一致延续着,但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蚕茧产业面临许许多多的困难,收益成效不明显,农民不太愿意从事此项附加值不高的产业,而且地方产业发展方式的转变,桑蚕产业地位大不如前,当地桑园弃管严重,为有效改善这种状况,带动当地农户的经济,致力于脱贫攻坚,黄山桑茶茶叶有限公司,积极探索发展方式,合理利用该项资源,发挥社会效益。

四、偶遇商机

桑叶粉有桑芽粉、桑干粉、桑叶粉、霜桑叶粉等。桑芽粉选用桑芽干燥粉碎制成;桑干粉选用嫩桑叶干燥粉碎制成;桑叶粉选用成熟桑叶干燥粉碎制成;霜桑叶粉选用霜桑叶(也称冬桑叶)干燥粉碎制成。春叶桑叶粉,被一家外资企业相中,做药物提取,本地桑叶的有效物质含量高,得到企业的高度认可,准备扩大生产规模,而且该产品能够降“三高”(高血脂、高血压、高血糖),市场前景良好。

五、项目发展六大优势

1.有地理区位优势:桑叶茶园涉及杞梓里、霞坑、昌溪、,公司位于杞梓里镇苏村村,距离杭州100余公里,距县城30余公里;紧邻三阳高铁站,今年将建成杞梓里苏村高速口,是歙县南大门,区位优势明显。

2.有交通条件优势:由于距离三阳、歙县高速口仅20分钟左右,客商到达本地只需2小时,杞梓里苏村路口开通后,交通将更加方便。

3.有农业资源优势:周边有千亩有机茶园,贡菊基地,坡山油菜花园、山核桃基地、桑园等,森林覆盖率高,合理利用都将是农业资源可以多方位吸引客商;而且传统产业桑蚕,目前从业农户也不在少数。

4.有国家政策、政府部门扶持优势:近年来,国家加大对农业农村事业的发展,有良好的基础,对公司和产业发展都有非常大的优势,拓展农业多种功能,带动传统种养业产业转型升级,助推农民致富。

5.有市场优势:由于区位、交通的优势,黄山xxxx有限公司目标江浙沪以及海外市场,形成对周边县市的辐射功能,目前药用功能和抹茶已被开发,有巨大的市场潜力;

6.有当地民众支持优势:桑叶茶叶的发展,区域范围周边民众都积极赞成,并积极投入到产业建设之中,有当地群众的一致支持;

六、建设原则

1.开发与保护相结合原则

该产业发展必须以保护为前提,合理利用资源,实现生态环境、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与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相统一。

2.前瞻性原则

规划要立足当前,科学预测未来,讲究超前性,充分了解桑叶的现状,把握桑叶茶的发展趋势,避免盲目开发建设,增加投资风险。

3.市场性原则

该产品完成后最终将面向市场,参与市场竞争,因此桑叶茶必须以市场为导向,充分了解市场特点,把握市场需求。

4.因地制宜原则

必须充分考虑桑叶附件周边的地形、地貌、水文、植被等自然地理条件,努力做到因势利导、布局得体,原材料保持情况良好。

5.以人为本原则

消费者的主体,产品最终为消费者服务。因此,产品生产时,应充分尊重人的行为心理和身体健康,安全、卫生、健康。

七、重点工作

1. 主攻方向。依据安徽省蚕桑生产急需技术需求,结合区域种养特点和公司发展规划,确定蚕桑中药材特色产业领域,不断创新生态健康发展种植初加工以及产品关键技术攻关,提升产业发展水平和质量。

2. 实施路径。围绕节本增效、质量安全、生态环保等关键技术需求,通过科技创新、技术集成、示范培训,推广应用和科企合作,研发一批符合市场和产业竞争力的技术模式。

3. 实施主体。黄山xxxx有限公司+农户,桑叶经营主体涉及杞梓里镇、霞坑镇、昌溪乡、北岸等传统蚕桑产业农户,通过资源整合,改变桑叶单独经营发展模式,注重带动一般农户和贫困户增收,共享发展成果。

八、实施方案

围绕产业发展和公司定位以及主攻方向,细化建设内容、序时进度、资金安排、工作分工,制定黄山桑茶有限公司产业竞争力提升科技行动工作方案。

1. 黄山xxxx有限公司的经营主体建设。目前公司内占地面积2000平方米,建筑面积2600平方米,该公司负责人吕有光(黄山xxx有限公司总经理)内部设置热风杀青机器1台、冷却机1台、输送带8台、搅汁机1台、烘干机3台、进杆机1台、立式输送机1台、原筛机1台等。

2. 桑叶基地建设。桑叶种植主体涉及杞梓里镇、霞坑镇、昌溪乡等传统蚕桑农户,发展桑叶粉加工年产值300吨以上。

3. 主攻方向。桑叶粉制作、技术研发、产品品牌打造、产品市场化运作。

黄山xxxx有限公司建设进度计划表、资金安排表

名称

建设内容

计划完成时间

进展情况

预算(万元)

备注

厂房建设

厂房主体建设及内部装饰2600平方米

已完成

设备更新

热风杀青机器1台、冷却机1台、输送带8台、搅汁机1台、烘干机3台、进杆机1台、立式输送机1台、原筛机1台等。

 

设备更新补充2020.08-2021.08

已完成

40

桑叶基地

原有杞梓里镇、霞坑、昌溪、北岸等桑园维护

2020.08-2021.08

20

统一管理统一施肥统一防控

与家庭农场合作

2020.08-2021.08

26

收购中心建设

占地约3.5亩,建设内容涵盖停车场、收购大厅、冷藏库、展示馆等服务模块

2020.08-2120.08

培训

培训现场会

3

1

合计

87

九、产业模式、产品销路

黄山xxx有限公司,主要针对桑叶粉开展两方面制作,超细粉用于抹茶粉,粗粉用于药用提取物原料。目前产业规模每年300吨,年产值600万元左右,带动当地及附近乡镇500余户农户,户均产值1000元以上。

十、建设目标

上一篇:安全防护系统建设方案范文 下一篇:关于文化建设的调研报告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