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保公益活动策划书范文

时间:2024-01-09 17:26:20

环保公益活动策划书

环保公益活动策划书篇1

一、策划书名称

尽可能具体的写出策划名称,如“×年×月××大学××活动策划书”,置于页面中央,也可以写出正标题后将此作为副标题写在下面。

二、活动背景 :

根据策划书的特点在以下项目中选取以下内容重点阐述;具体项目有:基本情况简介、主要执行对象、近期状况、组织部门、活动开展原因、社会影响、以及相关目的动机。其次应说明问题的环境特征,主要考虑环境的内在优势、弱点、机会及威胁等因素,对其作好全面的分析,将内容重点放在环境分析的各项因素上,对过去现在的情况进行详细的描述,并通过对情况的预测制定计划。如情况不明,则应该通过调查研究等方式进行分析加以补充。

三、活动目的、意义和目标: 活动的目的、意义应用简洁明了的语言将目的要点表述清楚;在陈述目的要点时,该活动的核心构成或策划的独到之处及由此产生的意义(经济效益、社会利益、媒体效应等)都应该明确写出。活动目标要具体化,并需要满足重要性、可行性、时效性

四、资源需要:

列出所需人力资源,物力资源,包括使用的地方,如教室或使用活动中心都详细列出。可以列为已有资源和需要资源两部分。

五、活动开展:

作为策划的正文部分,表现方式要简洁明了,使人容易理解,但表述方面要力求详尽,写出每一点能设想到的东西,没有遗漏。在此部分中,不仅仅局限于用文字表述,也可适当加入统计图表等;对策划的各工作项目,应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排列,绘制实施时间表有助于方案核查。人员的组织配置、活动对象、相应权责及时间地点也应在这部分加以说明,执行的应变程序也应该在这部分加以考虑。

这里可以提供一些参考方面:会场布置、接待室、嘉宾座次、赞助方式、合同协议、媒体支持、校园宣传、广告制作、主持、领导讲话、司仪、会场服务、电子背景、灯光、音响、摄像、信息联络、技术支持、秩序维持、衣着、指挥中心、现场气氛调节、接送车辆、活动后清理人员、合影、餐饮招待、后续联络等。请根据实情自行调节。

六、经费预算:

活动的各项费用在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具体、周密的计算后,用清晰明了的形式列出。

七、活动中应注意的问题及细节:

内外环境的变化,不可避免的会给方案的执行带来一些不确定

性因素,因此,当环境变化时是否有应变措施,损失的概率是多少,造成的损失多大,应急措施等也应在策划中加以说明。

八、活动负责人及主要参与者:

注明组织者、参与者姓名、嘉宾、单位(如果是小组策划应注明小组名称、负责人)。

注意:

1、本策划书提供基本参考方面,小型策划书可以直接填充;大型策划书可以不拘泥于表格,自行设计,力求内容详尽、页面美观;

2、可以专门给策划书制作封页,力求简单,凝重;策划书可以进行包装,如用设计的徽标做页眉,图文并茂等;

3、如有附件可以附于策划书后面,也可单独装订;

4、策划书需从纸张的长边装订;

5、一个大策划书,可以有若干子策划书

赞助策划书(一)

一、前言

为了适应社会的新潮流给在校大学生实践的机会及减少资源浪费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节约有效资源服务全校师生满足学生的不同需要起到整合校园个人资源目的,向全校师生倡导一种正确的、节约的消费理念和习惯,

二、市场分析

1、同电视、报刊等传统传媒相比在学校宣传有良好的性价比可用最少的资金做到最好的宣传,

2、我校校本部在校生达8000多人“学联社”下属社团会员近1000名,消费群体数量庞大消费地域高度集中针对性强产品品牌更易深入人心,生作为现代青年都喜欢追求时尚追赶潮流若商家能在这方面多做宣传那么营销效果可想而知,

3、我们非常重视与贵公司的合作,我“学社联”将以此为契机与贵公司展开合作,今后学校团委有类似大型活动(如校运会校园社团文化节、社员招新、欢庆歌舞晚会等)举办我们将与贵公司共同合作使商家在学校的品牌知名度不断加深影响力进一步扩大,届时无论是对商家还是对学校来说都会是一个“双赢”的结果,

4、便捷的活动申请:商家在校内做宣传或促销活动一定要经过一系列的申请而通过和我们“学社联”合作贵公司可以更方便快捷的获得校方批准并且得到我会各部门的大力协作配合。

5、高效廉价的宣传:学校建有强大的宣传网可以在短时间内达到较好的宣传效果有足够的人力资源为贵公司完成宣传活动!

三、活动介绍

活动目的:让学生熟悉市场经营全过程培养学生的创业和市场经济意识认识市场规律和规则增强学生关注经济社会发展、关注市场的意识同时切实地为学生日后走出校园提供经验,

主办单位:xx省高级技工学校学生社团联合会

活动时间:xxxx年11月下旬

活动地点:2号篮球场

活动进程(计划)

四、宣传计划

(1)宣传单 宣传单上公司以赞助商的身份出现或同时派发公司的宣传单委派学生在校散发宣传单(该项目可独立由商家自己提供)。

(2)海报宣传 海报上商家以赞助商的身份出现并可印上公司logo(商家自行设计也可)。

(3)横幅宣传 在活动现场、学校过道可悬挂带有商家名称的横幅。

(4)工作人员用品宣传 工作人员可穿上印有商家标志的服装(如t恤帽子等)

(5)纪念品宣传 纪念品由公司赞助、提供或印有图案。

(6)促销(或咨询活动) 贵公司可以在学校内人口流动频繁的路段开展促销咨询等营销活动。

(7)校刊 可在我校校刊上刊登贵公司的宣传广告,(赞助费另外计算)

(备注:如若需要另外的宣传方式校方与赞助方可协商解决)

五,活动经费预算

宣传横幅、海报、宣传单(宣传方面的经费由赞助商提供)。

赞助物资:可采用赞助金或赞助金与赞助物品相结合的形式。

赞助金:1500DXX元

赞助金加实物:待定,如赞助商对以上内容有更好的想法或建议校方与赞助商可协商解决。

一、通过校园赞助宣传活动保持现有顾客

大量的数据表明吸引一个新顾客所耗费的成本大概相当于保持一个现有顾客的5倍,确保现有顾客对贵公司的忠诚度是非常主要的,另一方面保持在顾客对公司的忠诚度不仅要在产品质量和售后服务上制定一些战略性策略更主要的是需要在宣传广告上保持新鲜度增加贵公司的知名度,对于我校的情况公司可以通过校园赞助宣传活动来保持现有顾客对贵公司的忠诚度。

二、通过校园赞助宣传活动挖掘潜在顾客

就我校为研究对象是一个小型的“市场”,随着夏季的到来学生对饮料的需求量会逐渐增大,贵公司的宣传做的够大贵公司的产品在我校是非常受学生欢迎的,但仍有许多学生是选择其他替代饮料,对于我校贵公司可以采用一种“市场渗透战略“,通过校园赞助宣传活动挖掘潜在顾客。

三、通过校园宣传赞助活动来提高贵店品牌的知名度

贵公司在我校做宣传赞助活动,一方面使我校的校园生活得到大力的支持从而使我校的校园活动开展得更加顺利另一方面活动开展得顺利丰富了我校学生的校园生活这会让贵公司给我校学生留下一个深刻的美好形象贵公司品牌深植人心,作为对贵公司的一种感谢的回馈方式我校提供场地和人力为公司品牌做宣传活动更重要的是活动得到贵公司的支持而开展的更加丰富顺利给学生留下好评所潜在的宣传价值是学生会说贵公司的好话以一传十十传百呈指数爆炸的宣传模式定会为贵公司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这是一种最直接最有效的宣传弥补了广告宣传存在区域性和局限性的不足,学生流动量比较大到不同的地方依旧会把好话传递到位让贵公司的知名度和企业形象在每个地方都得到宣传。

我校团委将借此合作成功与贵公司保持着良好的合作伙伴关系并希望长期合作帮助贵公司在我校最大利益的实现,我们将在以后的工作中为贵公司提供更大支持,预祝我们合作愉快!

赞助策划书(二)

一、前言

作为户外爱好者、青春的代言人,身上总洋溢着年轻的活力、充满着狂热的激情,每个人心中怀着梦想及对新奇有趣的环岛活动必定踊跃参与,全程投入。低碳、绿色、环保、以及响应主席号召的全民健身运动,此类的活动必能让赞助方的知名度得到很大的提高,同时也让赞助方达到想要的最佳宣传效果,从而大家都得以大丰收,共赢。

现在人们注重生活质量,更多的人选择旅游这种方式,出去走走,看看外面的大千世界,传统的出行方式深受人们的青睐,但是一种新的出游方式也在悄悄兴起,那就是低碳环保的自行车旅行。

在中国这个世界闻名的自行车王国,自行车一直被视作交通工具,骑着它上班、买菜、接送孩子。然而,在现代交通工具越来越发达的今天,自行车则越来越成为一种绿色、时尚的新生存方式。骑车出行,避免了开车的尾气排放,保护了环境,同时又可以运动身体,亲近自然,体会清风拂面的乐趣。在当今倡导低碳生活的社会下,自行车不失为最好的选择。热爱生活,保护环境,鼓舞全民健身运动,从我们做起,带动身边每一位亲朋好友。

二、赞助可行性

1、提高企业社会形象

通过对本次活动的赞助,赞助方将获得支持环保事业,关注社会公益的美名。我们将通过这次活动展示出海南本土企业所信奉的:绿色、低碳、健康、环保、生态、等社会热点。通过赞助本次活动,您获得的不仅仅是商业上的赢利,更能彰显企业所具有的社会责任感,是展示企业文化的好机会。

2、提高企业知名度

我们将通过人行街道一路骑行、著名景区停留拉横幅拍照等途径来宣传活动,同样赞助方的企业、产品将得到我们的大力推荐;另外,众口相传的骑行者大众群体----国庆期间海南岛云集了全国、以及世界的各界人士。毋庸置疑,这条线路上的骑行者本身就是一道亮丽的风景,得到这个群体的好评,就意味着企业得到了社会主流的好评。我们的众口相传,骑友、自驾者以及他们的亲朋好友等之间互相推荐,这不失为提高企业和单位知名度最可靠的办法。

3、异地推广

环海南岛骑行,路有多远,广告也做了多远。时间长,距离长,被人关注的机会多。这样,企业得到的广告时间也会增多。无论是在我们的骑行服上喷打企业的宣传方案,还是插在自行车上的旗帜,这一路骑来,广告做了一路,企业想必也会获益匪浅。

4、网络推广

活动结束往返广州后,我们会在知名网站此行的游记+照片,这势必引起众网友的高度关注。同样,赞助方将会得到醒目的关注,这种宣传方式的范围是异常庞大的,这无疑是一次免费的广告机会!仅以天涯社区为例,每天的上线人数就超过百万人,可想而之网络的宣传速度。

5、意外免责

本次活动所有参与者已购买意外伤害保险,倘若我们在活动中出现的人身、财产意外,则赞助方免责。

三、活动主题

“XXXXX”低碳公益·绿色出行

(提示:以上仅供参考,具体可由赞助方确定)

四、活动口号

“绿色环保,骑行文化”

(提示:以上仅供参考,具体可由赞助方确定)

五、活动时间

20**年9月27日晚 至20**年10月5日中午

(提示:正逢国庆旅游旺季,人流多,宣传的好时机,具体时间最终由领队确认)

六、活动人数

环保公益活动策划书篇2

[关键词]公共图书馆 战略规划 战略管理 模型

[分类号]G250

面对日益复杂的环境和公众多元化的需求,公共部门的战略管理在20世纪80年代得到广泛重视。20世纪90年代末期,美国四分之三的人口超过5万的城市在其政府机构中都运用过这种技术。作为一种新实践模式和新理论范式,战略规划是一种用来确认一个组织的主要目标和具体行动的技术,在整个战略管理过程中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是战略执行、战略评估的首要前提,是将战略思想、战略意愿转化为战略行动的必经之路。战略规划的确立,有助于公共文化部门正确处理长远需要和目前需要、长远发展和眼前生存的关系,减少和避免短期行为的干扰,保证组织长期稳定地发展。

在当今图书馆所面临的繁杂而资源稀缺的环境中,战略规划变得必不可少。然而,大多数图书馆管理者却根本没有进行战略思考,这种思考要求观念上的转变,而这种转变则意味着过去从行动到结果的“前向式思维”模式必须朝着从理想未来向现实需求的“后向式分析”模式进行变革。事实证明,图书馆随着战略规划的开展而获得一系列的竞争优势,通过快速适应各类变革,能够从共同的目标与导向中获得最大的效益。我国图书馆界在战略管理理论领域的基础薄弱,学习国外先进运作模式的同时,更应该强调相关理论的指导意义,尤其是将客观现实进行科学抽象形成的战略规划模型的构建,更是当前亟需完成的迫切任务。然而,尽管大量文献对图书馆的战略规划进行了描述和评价,但大多数均未讨论其中蕴含的理论模型。学界需要回答的问题包括:构建模型的重大意义何在?具体如何构建?模型具有哪些类别和特征?怎样高效地应用模型?针对这些我国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不容回避的难题,本文将结合相关理论的分析和实证研究的结论,进行尝试性的探讨。

1 模型的价值意义

模型(model)是对真实想法、系统、概念的抽象概括或陈述。现有的事业发展表明,模型的主要价值是为管理者创建一种描绘图书馆未来的基础,通过模型使现实的抽象成为颇具价值的规划工具。具体而言,模型的使用能够降低战略规划的复杂程度,模型的构建可以提供一种通用框架来评定规划过程。模型能够模拟图书馆实践并被用以描绘通过规划实施的战略行动的结果,对于行动方案的选择而言,模型在管理者的决策和分析过程中显得更为有用。

在战略管理领域得到广泛应用的SWOT方法是由哈佛商学院的安德鲁斯于1971年在《公司战略概念》一书中首次提出的一种矩阵模型,目的是识别组织当前的优势和劣势与运营环境中的应对挑战或机遇利用的相关程度及组织解决这些问题的能力大小,旨在描绘一个有关组织内外环境、问题的集中图画,并激励组织调动其优势,以便最大限度地利用机会、规避风险。自20世纪80年代开展战略规划活动以来,SWOT分析模型对图书馆的战略规划具有特别的价值,在图书馆战略规划中得到较广泛应用。除了战略分析,我国学者还构建了包括清晰的战略规划、合理的组织再造、架设公共服务平台、合理规划馆员的职责和角色定位、加强员工培训、形成强有力的领导风格、以用户为中心的价值观在内的7S战略,以此推动图书馆信息资源的开发与营销。在实际工作中,为考察战略目标的实现绩效,美国弗吉尼亚大学图书馆开发了由20至30项业务性能指标组成的平衡记分卡。

我国的公共图书馆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便广泛重视事业发展的规划设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更加促进了战略思维的形成。相对于其他类型图书馆,公共馆对于公民信息平等的制度性保障有着更充分的体现,环境的复杂性又对其科学规划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尽管模型并非能够应用于所有的图书馆规划事务和问题,许多基于隐性知识的直觉性决策和组织文化层面的管理环节,目前仍难以用模型的形式进行准确提示,但战略规划模型对于公共图书馆在愈加繁杂的公共文化环境中的指导意义却日益凸显,公共图书馆的发展变革需要借助来自于管理实践的规律性的行为抽象,模型处理特定挑战和重大进程的特性也将更加体现出战略管理理论与实践的作用和价值。

2 模型的构建基础

2.1 战略管理理论引入

成书于公元前g00年左右的《孙子兵法》被视为最古老的战略管理著作,20世纪初,法约尔对企业内部的管理活动进行整合,提出了管理的五项职能: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其中计划职能是企业管理的首要职能,这可以说是最早出现的企业战略思想。较为成熟的现代企业战略管理理论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中期,1965年,安索夫出版他的第一部战略管理著作《公司战略》(Corporate Strategy),该书的问世标志着公司战略理论的正式诞生。

战略管理理论源自企业管理的实践,但是又超越了工商领域,为包括图书馆在内的公共服务部门提供了促进思考和操作的理论、概念和工具。在图书馆的发展历史上,众多学者和工作者一直在试图引入企业界的规划方案,如零基预算(zero-based budgeting)、总体质量管理(TQM)等。实践证明,战略方法为图书馆事业带来了“最为全面而众多的机会”,并有望产生更加理想的实际效果。事实上,不仅利用迈克尔・波特“五力模型”针对Google、欧洲数字图书馆计划的实施对图书馆界的威胁和影响进行分析,而且基于Waterman RH的“7s架构”的规划过程也已在很多图书馆中得以应用;Bryson J在《公共组织和非营利组织的战略规划》一书中构建了一个“战略变革周期”(Strategy Change Cycle)的模型,同样被印第安那大学Bloomington图书馆的规划实践证明其高效率、低成本地应用绩效。

2.2 战略规划文本分析

越来越多的图书馆利用网站展示对其未来的设计,这为战略规划文本的制定和设计提供了丰富的现实参考。Pacios通过网络调查,对34个公共图书馆和31个高校图书馆的战略规划文本进行了内容分析,认为:“对规划文本的元素进行分析,能够帮助管理者构建一个基于最佳细节、元素、标题和段落的文本模板”。

笔者针对各国图书馆进行网络抽样调查,涉及国外图书馆210个,国内图书馆348个,前者的网站中公布有战略规划文本的占58.1%,而后者仅为10.3%。除了国内外图书馆界对战略规划的重视程度存在较大差异外,规划文本的外表特征和内容形态也表现出各自的特色。经过统计,国外的战略规划文本中出现词语5000余个,其中频率最高的分别是:图书馆、服务、

信息、馆员、规划等;我国的高频词则分别是:服务、图书、图书馆、信息、文献等。另外,规划文本的有效期限涵盖了从1年到10年以上的跨度,制定者也出现了图书馆自身、学会、协会、联盟、专家、议会、基金等不同的团体和个人。这些现有的丰富样本和统计资料无疑为规划模型在文本结构方面的构建确立了实践依据。

2.3 战略实践实证研究

在管理科学越来越讲求实证研究的今天,图书馆的战略规划模型同样必须强调建立在观察和实验的经验事实之上,要通过经验观察的数据和实验研究的手段来揭示一般结论,最终获得关于战略规划过程的本质属性和发展规律。

较为成熟的实证研究方法很多,适合规划模型构建的主要包括三类:①大样本的问卷调查,目的是最大限度地考察我国公共图书馆的战略规划现状和从业人员对规划的意义、程序、策略等方面的观点;②专家调查,具体可采用德尔菲法、问卷法和访谈法等,旨在运用专家的个人经验和分析判断能力,对符合国情规划模型做出性质和机理上的判断;③案例研究,目的在于通过典型规划案例的深入探查与跟踪分析,为规划模型的应用绩效提供评价依据。

较之寻求高度一致性规律的规范性研究,实证研究在应对复杂社会现象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能有效地处理规划活动的有序与混沌的矛盾。具体方法应用中需要秉持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准则,避免主观臆断和迷信数据的偏激。

3 模型的构成形态

公共图书馆是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组织建制与地区差异决定了公共图书馆的战略规划必然成为超越个体馆舍的复杂系统。以全局视角来看,规划模型应该“既要适应不同地区的图书馆工作实践,又要涵盖从国家层面的事业宏观战略到个体图书馆的发展策略”。从具体的模型构成形态来看,可分为规划文本结构、规划管理流程、规划技术方法和统计回归方程等类型。

3.1 规划文本结构

战略规划文本的结构框架由两大层面组成:形态特征与内容特征,两者分别对文本的版本要素和本质属性进行规范。

规划文本的形态特征包括文本的有效时长、制定机构、量化指标、体例结构等项,规范指标根据大样本的相关指标和高频词分析结果确定。

规划文本的内容特征包括“战略管理路径”和“战略保障体系”两个维度,前者包括使命陈述、愿景展望、发展历程、环境分析、目标体系、实施策略、部门分工、评价体系、制定过程,以及成功关键因素等10个指标;后者包括服务承诺、经费支持、组织管理、信息资源、人力资源、建筑设施、技术应用、薪酬管理、危机管理以及可行性分析等10个指标。

3.2 规划管理流程

目前国外通行的观点认为战略管理过程(strategicmanagement process)包括战略制定、战略实施和战略评价三个阶段。其中的战略制定(strategy formulation)包括拟定远景和使命,确定组织所面临的外部机会与威胁,决定内部优势与劣势,建立长期目标,提出供选择的战略以及选择具体的战略方案。在研究公共部门的战略管理过程及阶段时,我国学者将其划分为三个阶段:战略规划、战略实施和战略评价。公共部门战略规划包括了战略分析和战略选择等功能活动环节;战略分析的内容包括分析组织的历史背景、确定组织的最终目的、PEST分析、SWOT分析等;战略选择的内容包括信息输入、匹配、决策等。

鉴于公共图书馆的运作特征和发展态势,本研究按其战略管理过程的逻辑顺序,由总到分,将各流程层层细化,提出管理流程概念框架,如图1所示:

战略管理是图书馆从日常业务管理到未来发展管理的一个思维转变过程,整个战略管理过程划分为战略规划、战略实施与战略评价三个阶段,通过运作机制、反馈机制相互关联。战略规划阶段又细分为战略规划分析和战略规划制定两个环节,前者包括对图书馆内外环境、利益相关者、战略资源和变革发展预期的分析,后者包括战略定位、计划编制和方案优化等步骤,彼此之间拥有基于战略思维的内在一致性。

3.3 规划技术方法

公共图书馆在战略规划的分析和制定过程中,应该掌握一系列的实用方法和操作技巧。企业界的战略管理理论与实践已经摸索出若干可资借鉴的技术,如用于环境分析的PEST方法、用于战略定位的SPACE矩阵、用于方案选择的QSPM模型等。作为公共文化服务部门,公共图书馆因其有别于企业的特殊性,各项规划技术方法应呈现出公益、平等、文化等特色。

在战略规划分析环节中,战略环境分析是将公共图书馆内外部的主要影响因素加以辨析,明确若干最有可能面临的未来预期情景,以此预测不同演进态势中的背景选项。组织变革预期矩阵在事业投入、运作职能和社会效益等一级战略功能下设资源、馆员、设施、管理、服务、用户、形象等二级模块,分别拟定各模块中的不同发展态势,以图书馆的战略使命为宗旨。按主要社会功能确定分析框架,明确图书馆的现实定位,制定未来发展的预期目标。

在战略规划制定环节中,全息化的SWOT矩阵将对传统方法进行优化和改进,旨在通过图书馆内外部发展要素的全面匹配制定战略行动计划,划分战略实施领域。同时,设置针对每一战略行动开始执行的临界触发点,如流动人口数、购书经费、图书流通量等量化指标,力求在战略规划实施过程中通过环境监测来修正行动计划,及时应对战略环境变迁,进行规划方案的调整、替换。

3.4 统计回归方程

基于回归分折的预测模型旨在使用数学方程来描述因变量与自变量之间的变化关系,再通过控制或给定变量的数值来估计因变量可能的数值。公共图书馆的发展取决于诸多因素的影响,各种社会因素之间又存在着相互促进与制约的现象,研究一个行业的演进规律,应该同样考虑多方面的作用和关系。

作为一种复杂的社会组织,公共图书馆与其他机构和行业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很多社会因素在对图书馆进行物质、能量交换的过程中不同程度地影响着从宏观到微观的事业发展。GDP、总人口、高校在校生和出版图书(种数)等统计指标代表着经济、人口、教育、文化等层面的影响因素,利用历年的统计数据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检测、剖析它们与代表公共图书馆事业投入产出的经费支出和流通人次之间的相关程度,进行面向关系强弱的判别。例如在相关分析中,与图书馆经费支出关系最为密切的依次是GDP、出版图书、高校在校生和总人口,流通人次则与出版图书、GDP、总人口和高校在校生具有高度相关,二者的双尾(2-tail)显著性检测均达到0.000的高水平。在回归分析中,图书馆的投入(经费支出,Y)与产出(流通人次,x)可创建复合曲线模型:Y=1807.033*1.000 2X,(Ad.R2=0.875,Sig,=0.000,F=146.799),在极其显著的水平上保证了较高的拟合度㈨。

4 模型的应用策略

4.1 组织运行层面:模型应用的保障体系

・组织文化方面,公共图书馆所推崇的意识形态、职业精神、行为规范、符号象征、核心价值等一套复杂的概念,构成了在生产和管理活动中所创造的具有本组织特色的精神财富及其物质形态。既保持核心理念的相对稳定性,又能在具体操作层面上体现出不断创新的思想,成为公共图书馆组织文化建设的关键。具体措施包括:奖励创新思维与质疑见解,设计畅通的建言、评议和采纳渠道,聘请外部专家监督测评服务绩效,规定中层管理者的岗位轮换,退休人员的隐性知识留存与整理,基本信念的明确文字化等。

・组织结构方面,为了适应日益复杂的战略环境,公共图书馆可能需要在结构体系中构建简单的规则以应对多元而易变的需求。契约、松散、弹性、柔性等理念伴随着业务外包和项目管理的实践,推动和丰富了组织结构科学化,增强了应对变革的灵活性和反应速度――这样的组织能够将渐进的发展变化和偶尔的革命性跳跃结合起来。尽管传统的管理方法强调控制、秩序和可预测性,但支持混沌理论的学者却认为管理者所极力控制的混乱包含着重要的富有创造性的机遇,它有助于推动能突破既定战略思考模式的学习。为了核心竞争优势的不易被模仿,公共图书馆应该被视为一个持续处于非平衡状态的系统,组织体系的波动甚至可以成为创新知识、自我颠覆或超越的有效途径。当然,设立足够的资源缓冲区,培养勇于把握机遇的人才,优化管理信息系统等举措都是必须的保障。

4.2 策略思维层面:战略考察的多视角

・个人观点视角,由于客观环境和资源分析总会在不同程度上受到主观因素的影响,静态、局部、割裂的眼光以及决策者的偏好都会导致考察结论的差异,战略规划必将成为一个意见纷呈、思想碰撞的过程。德尔菲调查法能够整合不同的观点,格式塔思维能够从总体上把握繁杂事务的实质。不同的观点应该得到集体的充分讨论,使每位规划参与者都能理解不同视角的观察结果及其理由,确保模型应用过程的民主性与科学性。

・团体思维视角,应避免在图书馆战略管理步调一致、协调行动、形成强大合力的同时,出现固守陈规、难以创新的“团体思维”。模型意味着行为的规范,但不排斥独立和变革,尤其对于战略考察,应该鼓励批判性的思考能力,弘扬富有价值的创新精神,以此提高模型应用的灵活性与适应性。

・利益相关者视角,公共图书馆在战略发展过程中因涉及到众多的利益机构和群体,必然面临着类似、交叉或冲突的诉求。厘清法律责任是响应政治环境的首要前提,协同共建联盟网络是处理相关机构的最佳选择,平等对待用户需求是持续发展的必须路径。有效的内外沟通、透明的公示机制和科学的监督评估等手段都将确保模型应用的稳定性与价值性。

4.3 规划研制层面:模型方案的次优解

规划模型的应用在很大程度上依靠概念和直觉,规划的分析与制定实质上是战略者的认识过程。身处复杂社会环境的公共图书馆管理者要面对大量的含混信息和有限的判断时间,决策预期的准确性受到认知能力和环境变迁的限制,现实行为的“有限理性”将导致满意的准则必将代替最优化准则。“正确的过程不会是唯一的,不存在万能方案”。

除了客观条件的制约,图书馆战略管理者还会受到各类主观偏见的误导,很难保证规划方案得到最优的设计。“决策制定陷阱”的实验已经辨识出很多偏见来源,如虽然事实上可得到新的信息,但仍然倾向于采取过去合理的决策来作为现在和将来的选择,以追求一致;当特定的统计值非典型时,可能不习惯统计上期望的值,而倾向那些似乎代表假设的数据范围。

尽管不存在“完全理性”的决策状态,但规划方案还是应该提倡优化设计。保持对环境的密切监测,借鉴行为科学的研究成果,关注规划流程的信息反馈,避免片面、静止地使用模型,这些举措都能促成一系列动态的决策,使规划方案在战略发展中得到持续的优化。

4.4 战略开发层面:规划模型的创新化

一方面,模型应用绩效的提升应该建立在创新化的基础之上,应用过程的创新使公共图书馆需要具备战略素养:①组织运行机制中的信息系统要能够确保创新信息的激发、分享、反馈和传播,图书馆员之间基于充分沟通的合作与交流是战略创新得以实施的关键;②从业人员,尤其是战略管理者的丰富阅历能够促成对常规数据分析的突破,通过创造新的视角为图书馆带来战略性的发展机会;③组织与个人的学习促进对现状的理解、批判和对未来发展前提的反思,有助于对战略假设的重新研究和组织文化的扬弃;④战略过程需要洞察力,创造力。综合能力和与战略规划的程序化正好相反的基于直觉的洞察力能够形成一种“迅速领会新信息整体结构的能力”。潜意识里的很多重要知识促成了诸如视觉感知和数据平行处理之间的心智活动,规划创新往往由此产生。

环保公益活动策划书篇3

策划书格式

一、策划书名称

尽可能具体的写出策划名称,如"×年×月××大学××活动策划书",置于页面中央,也可以写出正标题后将此作为副标题写在下面。

二、活动背景:

根据策划书的特点在以下项目中选取以下内容重点阐述;具体项目有:基本情况简介,主要执行对象,近期状况,组织部门,活动开展原因,社会影响,以及相关目的动机。其次应说明问题的环境特征,主要考虑环境的内在优势,弱点,机会及威胁等因素,对其作好全面的分析,将内容重点放在环境分析的各项因素上,对过去现在的情况进行详细的描述,并通过对情况的预测制定计划。如情况不明,则应该通过调查研究等方式进行分析加以补充。

三、活动目的,意义和目标:

活动的目的,意义应用简洁明了的语言将目的要点表述清楚;在陈述目的要点时,该活动的核心构成或策划的独到之处及由此产生的意义(经济效益,社会利益,媒体效应等)都应该明确写出。活动目标要具体化,并需要满足重要性,可行性,时效性

四、资源需要:

列出所需人力资源,物力资源,包括使用的地方,如教室或使用活动中心都详细列出。可以列为已有资源和需要资源两部分。

五、活动开展:

作为策划的正文部分,表现方式要简洁明了,使人容易理解,但表述方面要力求详尽,写出每一点能设想到的东西,没有遗漏。在此部分中,不仅仅局限于用文字表述,也可适当加入统计图表等;对策划的各工作项目,应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排列,绘制实施时间表有助于方案核查。人员的组织配置,活动对象,相应权责及时间地点也应在这部分加以说明,执行的应变程序也应该在这部分加以考虑。

这里可以提供一些参考方面:会场布置,接待室,嘉宾座次,赞助方式,合同协议,媒体支持,校园宣传,广告制作,主持,领导讲话,司仪,会场服务,电子背景,灯光,音响,摄像,信息联络,技术支持,秩序维持,衣着,指挥中心,现场气氛调节,接送车辆,活动后清理人员,合影,餐饮招待,后续联络等。请根据实情自行调节。

六、经费预算:

活动的各项费用在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具体,周密的计算后,用清晰明了的形式列出。

七、活动中应注意的问题及细节:

内外环境的变化,不可避免的会给方案的执行带来一些不确定性因素,因此,当环境变化时是否有应变措施,损失的概率是多少,造成的损失多大,应急措施等也应在策划中加以说明。

八、活动负责人及主要参与者:

注明组织者,参与者姓名,嘉宾,单位(如果是小组策划应注明小组名称,负责人)。

注意:

1、本策划书提供基本参考方面,小型策划书可以直接填充;大型策划书可以不拘泥于表格,自行设计,力求内容详尽,页面美观;

2、可以专门给策划书制作封页,力求简单,凝重;策划书可以进行包装,如用设计的徽标做页眉,图文并茂等;

3、如有附件可以附于策划书后面,也可单独装订;

4、策划书需从纸张的长边装订;

5、一个大策划书,可以有若干子策划书。

策划书范文

“六一”的花最香,“六一”的歌最甜,“六一”的平珍,童心最欢畅!为使全校少先队员度过一个快乐健康、美丽难忘的儿童节,大队部结合学校实际,特制定本方案。具体内容如下:

一、活动主题:我健康 我快乐

二、 活动时间:6月1日上午

三、 活动地点:卓然小学操场

四、 活动目的:通过六一儿童节活动,帮助小朋友们度过一个美好的节日,为小朋友们留下童年的回忆,使小朋友们以更好的姿态迎接以后的学习和生活。

五、 活动人员:全校师生及集体学生

六、 活动内容:

(一)、活动开幕式

1、 全体起立,升国旗、奏国歌、少先队员行队礼

2、 出队旗,唱队歌

3、 叶校长“六一”致辞

(二)、入队仪式:

1、请新队员上台。

2、新队员代表讲话(xxx)

3、老队员代表讲话(xxx)

4、请老队员教新队员佩带红领巾。

5、老队员教新队员行队礼。互行队礼。

6、队旗下宣誓。

7、退场,少先队员呼号。

8、 奏乐退队旗

七、文艺汇演

各年级以唱歌、舞蹈、课本剧、小品、朗诵等形式表演

八、活动结束及表彰:

1、通报获奖名单及班级

2、给获奖学生颁发得奖及奖状

3、叶校长宣布活动结束

九、其它事项:

1、各班班主任要高度重视,认真组织,要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认真做好活动期间学生的安全教育与管理,确保各项活动内容安全顺利进行。

2、注意个人环境、卫生。操场上不乱扔废弃物。

3、比赛时场内要保持安静,确保活动正常开展。

4、比赛本着公开、公正、透明的原则,评出等级,进行颁奖

十、 预期效果:

环保公益活动策划书篇4

关键词:假日营销;策略;特色服务。

如今,各行业的销售竞争都十分激烈,书店的竞争也不例外。节假日是人们比较休闲、比较有时间逛书店的时段。因此,如何搞好书店的假日促销活动,对书店的销售就显得十分重要。人们都习惯在特定的时间举办一些活动,或促进图书销售、或树立书店形象、或营造人文氛围,但活动不能说搞就搞,活动方案更不能随手拿起就写,而是要有一定的程序和规则,需要考虑很多方面的因素,诸如当前读者购买趋向、竞争对手有何措施等应了解清楚。目前,市场上也有不少营销活动策划的指导图书,不少书店的一线策划人员更是根据各自书店的特色,摸索出活动策划方案制定的要诀。那么,制定假日活动策划方案一定要注意一些方案。

一、影响书店假日营销活动方案的因素。

书店假日活动方案固然很重要,但在制定活动、推广方案时,我们必须充分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市场的正确分析与定位

书店假日活动方案的策划离不开对当前市场背景的分析,即当前的营销环境到底是否适合举办活动,应举办怎样的活动?这包括宏观环境如 经济 形势、 历史 文人、 法律 法规、行业动态等;微观环境如供货商、市场容量、市场结构、各图书生命周期等。

2、充分考虑竞争对手,知己知彼

在书店假日活动方案的过程中,尤其要注意的是竞争对手,如竞争对手的优势是什么?劣势是什么?对于读者他们怎么做?对于竞争他们怎么做?为此,确定此次活动应采取什么样的竞争策略?相对竞争利益是什么?

3、换位思考,揣摩读者心理

在书店假日活动方案时,要充分了解读者是怎样一种的阅读心理。他们想要什么?关注什么?应该怎么和他们沟通?如何了解他们的心理?详细了解读者需求以便针对性制定相应策略。

4、对结果要有遇见性

在策划书店假日活动方案时,就要对举办此次活动的最终目的要有个预见。是要树立怎样的形象?还是在销售上得到怎样的一个提高?或者两者兼而有之。

5、要有整体性

在策划书店假日活动方案是,要考虑到以下几个问题:此次活动有哪些资源可以整合?将涉及哪些责任部门,时间和费用安排上是否有问题?

二、书店假日营销活动的策划要遵循的原则。

在策划书店活动方案时,企划人员一般应遵循以下原则:

1、统一性原则

即活动的主题、内容、形式、时间、环境等相统一。就主题、内容、形式而言,围绕主题去定内容和形式。比如,主题是严肃的,活动的内容、形式就不能过于活泼;而对于书店举办诸如促销、签售、抽奖甚至讲座和研讨会等主题活动时,其内容和形式就应是互动性的、活泼有趣的,需营造出一个热闹的活动现场。

2.、量化、细化原则

任何活动方案都不能"大概齐",它的每一项都应该进行具体而详尽的安排和制定。比如:参加活动人的心境、文化、服饰等,严格来说,都要细致规定。另外一些表格的制作等细节。

三、营销策略。

1、梯级策略

由于收入的不同和审美等情趣的差异,消费品位也是千差万别的。对任何一种商品来说,要想得到全方位的营销胜利,都必须有它自身的高、中、低三个价位的物品,让消费者有各自选择的空间。书店也如此,现在有些书店一味追求精装本,结果让自己的销售业绩走入死胡同。

2、联盟策略

现在很多行业的 发展 ,往往是"借鸡生蛋"或是"寄生"的办法。例如:现在学生经常出入的场所一个是学校,一个是网吧。社会的小青年生命的最重要场所似乎也转移到网吧。也就是说网吧聚集很多青年,那他们有什么需求,上网、玩游戏。供网客免费阅读。这样网吧就变成了他宣传的节点,有些甚至变成了他卖书的渠道。同时他收集一些旧的电脑报等,以此作为赠品。满足这部分购书人的心理感觉。

3、捆绑策略

对于来购书的教师我建议给他尽量低的折扣,有时甚至送他们一些书,因为他们是意见领袖,他们对学生的影响还是非常大,我们将他们捆绑在一起。就会形成更大的推动效应。老师用什么资料,学生当然用什么资料。后来还可以延伸到优异的学生,根据客户资料在班级建立传播节点,形成口碑效应。

4、情报与信息策略

市场是广袤的,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任何一家书店也难保证自己进的书一定都是畅销的。如果一个书店专门设立一个岗位:信息员,那么他将给书店的带来以外的收获。该信息员平时的工作就是到处收集其他书店的销售信息和畅销书的情况,他可以时常关顾一下其他书店,留意人家的动向和畅销品类,自己做到有的放矢,比人家多提供一些"便宜"和便利。看看他有哪些畅销产品,然后我们只卖他畅销产品。利用他的信息,在策划假日活动时,总能带给购书者更多的价值。

5、假日特色服务

书店的经营理念应该有人性化,也应该经常询问顾客的需求,从而拟定自己的假日特色服务。

(1)引进一些可以打折的书籍。网罗一些二手书和过期杂志,当作赠品,这个每个书店就有自己的先天优势,都有很多旧书和杂志。可以精心挑出一些比较受大众欢迎、可读性强的旧刊书籍。

(2)开展了图书预订服务,帮助顾客采购所需的图书。建立顾客会员档案,办理会员卡,用积分系统进行奖励。对于会员可以免费送书上门,对于比较远的可以办理邮购。节省购买者的时间和精力成本。

(3)户要求的书可以帮助订购,或是推荐客户到其他书店去购买,甚至为了客户甚至会到竞争对手那里去帮助买书。

(4)提供复印服务,对于想只要书籍中几页的客户,为他们复印,仅收取正常的复印费。总体上小店的服务人员在服务质量上严格把关,把贴心的服务做到消费者心坎里。

6、公益营销活动

所谓公益营销,主要是通过赞助、捐赠等公益手段对 企业 社会公众形象进行商业推广的营销方式,因其效果亲切而容易被接受,而它实质上是一种软广告,只不过其商业性及功利性不像硬广告那么明显,因此被众多企事业单位广泛采用,书店也不例外,尽管各自与书店全年营销活动间的比例有所不同。据了解,像深圳书城,其每年的公益营销活动占全部活动的比例要达20%,上海书城的公益营销活动则占所有活动的30%~40%,湖北出版文化城购书中心和北方图书城更是分别高达60%和70%,像北方图书城在2003年寒假一个月的时间,就举办过100多场公益活动。大众书局南京书城则基本上一个月会安排一次这样的活动,有时候还会相对多一点。公益营销活动是包括子女 教育 经验交流、名师课堂、热点报告、 经济 管理讲座等内容的公益讲坛,在重大节日和周末播放的免费电影、主题电影,以及如先后组织了对武汉市中小学特级教师、高校特困学生、革命老区学校的图书爱心捐赠等。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因为行业的特殊性所致,书店不能像其他行业一样搞什么大型的捐赠、助学、助残、助老活动,而更多的是开展诸如健康知识、学习方法、励志类讲座,还有像在"3.15"时请律师和消协人士前来书店做咨询,在包括世界读书等节假日在内举办一些免费演绎图书的活动,以聚集人气,同时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也会有其他行业的企业到这里来举办一些慈善性活动,书城免费提供场所,尽管上海书城也曾举办过捐书赠书活动。

公益营销活动主要通过签名售书、公益讲座的形式呈现。一般读者比较难和自己喜爱的作家或者名人见面,大众书局想读者所想,为广大读者提供这样的平台和机会,让读者有更多的机会和自己心目中的名人作家见面。

当然,公益营销跟一般盈利性的商业活动是有所区别的,公益活动见不到短期利益,但作为书店不能为了省钱而走形式不重质量。

在实际假日营销操作过程中,在公益营销活动的准备阶段,就应根据公益活动的主题、主体形象、内容形式等要素,事先对理想的合作伙伴进行定位,选择最合乎要求且社会形象良好的企业作为合作伙伴。寻找公益活动的合作伙伴途径有二,一是根据目标对象寻找合作伙伴和相应的活动项目;二是根据已经策划的活动寻找适应的合作伙伴:比如在2004年的母亲节,策划了一个针对职业女性的活动,即邀请营某个名人作"女性职场 艺术 "讲座,与当地妇联联系进行合作。

环保公益活动策划书篇5

关键词:战略环评;战略环评对象;战略环评主体;战略环评程序;比较

中图分类号:D9226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169(2012)03004508

一、引 言

预防原则被视为环境保护的黄金规则,而贯彻预防原则的主要制度工具就是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以下简称环评)。自1969年美国通过《国家环境政策法》正式确立了环评制度之后,环评就迅速为世界各国所普遍接受,成为最重要的环境保护法律制度之一。根据评价对象的不同,环评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环评是指对所有拟议人为活动(包括建设项目、资源开发、区域开发、政策、规划等)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论证的全过程,并在此基础上提出采取的防治措施和对策。狭义的环评则仅指对拟议中的建设项目可能带来的环境影响进行预测和分析,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为项目选址、设计及建成投产后的环境管理提供科学依据\[1\](P216)。早期的环评实践主要限于狭义的环评,但是由于建设项目只处在整个决策链的末端,无法从源头上保护环境,作用相当有限。因此,20世纪80年代,以政府宏观决策为评价对象的战略环境影响评价(以下简称战略环评)开始兴起,并逐渐成为“国际社会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运用最为广泛的决策工具之一”\[2\]。

我国通过《环境影响评价法》(以下简称“环评法”)、《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条例》(以下简称“规划环评条例”),将环评的适用对象由微观决策层面的建设项目延伸到了宏观战略层面的规划,初步构建了战略环评的制度框架。然而,作为环境保护实践的新领域,我国的战略环评立法尚存在诸多问题,有待完善。美国作为环评制度的首创国,在战略环评方面有着值得借鉴的经验。下文将基于中美战略环评立法的比较分析,对我国战略环评立法存在的问题及其完善对策进行探讨。

二、战略环评对象的选择

概括地讲,战略环评的对象就是战略,即为实现系统的长远目标所选择的发展方向,所确定的行动方针以及资源分配方案的总纲\[3\](P79)。战略的具体表现形式通常有三种:政策(Policy)、规划(Plan)和计划(Program)。一般而言,政策是指政府正在从事或即将从事的行动的一般路线或总的方向,它可以指导正在进行的决策;规划是指有目的的、前瞻性的战略或设计,通常伴随着一系列相互协调的优先领域、选择和措施,以阐释和执行政策;计划是指关于承诺、建议、手段或活动的连贯有序的议程或时间表,以阐释和执行政策或规划\[4\]。

尽管我们不能给出政策、规划与计划的严格定义,但是通过对这三种不同层次的战略的比较,我们可以大致厘清其外延。大体上,政策、规划和计划三种战略决策的具体程度依次递增,而抽象程度依次递减。一项行动的形成大致遵循着“政策规划计划行动”这样一个渐进的决策过程。政策无疑是层次最高、最具宏观性的战略,其与规划和计划的界限较为清楚。但是,规划和计划之间的界限则并不十分清楚,很多情况下两者是混用的①。

从理论上讲,战略环评的对象应当包括政策、规划和计划,但在各国立法或实践中,评价对象往往被限定在一定范围之内,并不理所当然地包括所有层次的战略。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年5月第12卷第3期 王社坤:我国战略环评立法的问题与出路——基于中美比较的分析 根据我国环评法及规划环评条例的规定,战略环评的对象就主要限于政府规划:一是综合利用规划,即“土地利用的有关规划,区域、流域、海域的建设、开发利用规划”;二是专项规划,即“工业、农业、畜牧业、林业、能源、水利、交通、城市建设、旅游、自然资源开发的有关专项规划”。但是,并非所有的综合利用规划和专项规划都需要进行环评,需要环评的只是国务院有关部门、设区的市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组织编制的规划,即规划的编制者只能是特定级别以上的行政机关。

根据美国《国家环境政策法》和《国家环境政策实施程序条例》的规定,战略环评的对象是官方政策、正式规划与行动计划等重大联邦行动。其中,“政策”包括:法规、规章及其解释;国家条约或者协定;规定某一联邦机关政策的正式文件。“规划”包括联邦机关制定或者批准的指导或规定联邦资源替代使用方案的官方文件。“计划”既包括为了实施某一具体政策或规划而确定的一系列相互协调的行动,也包括为了实施某一法定规划或行政指令而做出的一系列相互关联的机构资源分配的决定。可见,几乎任何对人类环境质量具有重大影响的政府宏观决策都是美国战略环评的评价对象。

与我国相比,美国的战略环评对象的外延要大很多。中美两国在战略环评对象选择上存在差异的原因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第一,从立法者的主观意愿看,受20世纪环境运动的影响,美国立法者的环境保护意识较高,对于战略环评重要性的认知程度较高,再加上美国的开放式决策传统与战略环评的本质相契合,因此美国的战略环评对象的外延较大就是必然的了。

与之相反,我国立法者受传统的封闭、不透明的决策模式的影响,对战略环评一直持消极的态度。这一点可从环评法的立法过程得到证明:环评法草案建议稿规定的评价对象是“经济技术政策和标准、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相关的规划和计划”;而环评法征求意见稿则对战略环评对象进行了一定程度的限缩,将“经济技术政策与标准”缩小为“区域开发、产业发展、自然资源开发等政策”,将“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相关的规划和计划”缩小为“国土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区域、流域和海域开发规划,以及工业、农业、能源、水利、交通、旅游、自然资源开发等专项规划和计划”;提交给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的环评法一审稿则进一步将“政策”限定为“政府规范性文件”,这就排除了有关的行政法规和其他相关重大决策;二审稿则直接删除了有关政策环评的规定,有关规划的环评也是经过妥协才得以保留\[5\](P222-235)。可见,环评法的审议过程实际上就是战略环评对象的范围一再缩小的过程。

第二,从评价对象的特性来看,政策本身所具有的非规范化特点也导致了大多数国家并未将其列为战略环评的法定对象。战略环评作为嵌入式决策支持工具,需要决策本身有一个较规范的程序作为“母程序”,才能发挥作用。但是,政策作为最高层次的战略决策,具有相当的随意性,形成程序很不规范。相对于政策而言,规划和计划的形成机制就比较规范,很多国家都有专门的法律来规范规划和计划的制定程序,如我国就制定有《城乡规划法》。因此,即使在对政策开展环评的美国,这种评价也是以一种简易的方式进行,充其量只具有战略环评的某些特点而已。从目前已经开展的战略环评实践来看,大多数也都是针对规划和计划层次的战略决策的环评。

战略环评对象范围的大小是中美两国在特定条件下的立法选择,很难说孰优孰劣。同时,中美两国的战略立法在对象选择方面的差异,在战略环评实践中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大②。

从立法技术上看,美国在确定战略环评对象时主要采取了概括式的方法,即具有“重要和显著的环境影响”的“官方政策、正式规划与行动计划”等重大联邦行动。而我国主要采取了列举式,更精确地说是类列举的方法,将战略环评的对象界定为综合规划、专项规划与指导性专项规划。

这两种确定战略环评对象范围的立法技术,在中美两国取得了效果迥异的实施效果。在美国,由于《国家环境政策实施程序条例》对政策、规划、计划等战略的内涵和外延进行了较为明确的界定,再加上美国公开的行政决策过程、强势的司法监督以及活跃的公众参与,使得概括式的界定方式为决策者在战略环评方面所提供的自由裁量空间得到了较好的控制。而在我国,由于并无统一的规划法,规划的编制程序甚至名称都很不统一③,综合规划、专项规划、指导性专项规划等概念并无明确界定④;在这种背景下,采取类列举的方式无疑为各部门使其负责编制或审批的规划免于环评或者适用较为简单的环评程序提供了充足的解释空间⑤。2003年开始实施的环评法所确立的规划环评制度直到2005年还在试点推行,就是例证。

通过上述比较分析可以发现,美国战略环评立法所确定的评价范围比我国宽泛,除了规划之外还将政策纳入了评价范围。从战略环评的长期发展趋势看,我国也应当考虑将战略环评对象的范围扩展至政策层面。只是基于政策的特殊性,通过单独制定地位低于法律的法规或规章甚至指导意见对政策环评进行规范,也未尝不是一种好的方法。

从规定战略环评对象的立法技术层面看,考虑到我国的战略决策者对环评的认知程度以及我国的政治体制和传统,我国不宜采取与美国的概括式方法规定战略环评的对象范围,而应采取名录制,清理我国实践中编制的各类规划,形成应当进行战略环评的规划名录,并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状况适时修订⑥。如此,才可消除在战略环评对象适用方面的裁量空间,提高战略环评的执行力。

三、战略环评主体的确定

战略环评是一项系统工程,必然涉及多方主体,而且各参与主体发挥的职能和作用不尽相同。因此战略环评立法的主要任务就是明确各参与主体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明确各自的职责和职权。

从理论上分析,战略环评的参与主体大致可以归结为三类,即战略环评义务承担者、监督者和支持者。所谓战略环评义务承担者是指负有法定义务组织战略环评、编制战略环评文件并对战略环评结果负责的政府机构或部门;所谓战略环评的监督者是指对战略环评义务承担者的行为进行监督的参与者;所谓战略环评的支持者是指为战略环评义务承担者提供必要的人财物、信息、技术分析等资源的参与者或者接受咨询、协商、提供提案的参与者。

在战略环评义务承担者方面,我国的规定与美国是一致的,都遵循了“自己评价”原则,即义务承担者往往就是战略拟定者\[6\],其在美国是“主管机构”或“牵头机构”,而在我国就是规划的编制机关。

由战略拟定者承担开展环评的义务这种制度设计是在保密和透明两个要求之间找到了一个较好的平衡点\[5\](P172)。但是,这种设计犹如一把双刃剑。由于战略拟定者的主要职责并不是环境保护,因此,当考虑环境要素会损害其他利益时,战略拟定者往往会对战略环评产生抵触心理,而“自己评价”原则恰恰为其逃避环评义务或对评价造假提供了机会,解决上述问题的最好途径就是加强监督,这也是战略环评立法的重点内容之一。

根据监督主体的类型,战略环评监督者可以分为行政监督者、司法监督者和公众监督者。在战略环评的监督者方面,中美两国的立法差异较大。

在行政监督者方面,中美两国采取了不同的模式。在美国,战略环评的行政监督者比较明确,就是联邦环境保护局。联邦环境保护局对其他联邦机构编制的联邦行动建议包括其环境影响报告书享有独立的审查和评议职能,但是对于环境否决情形的建议,环保局局长可以将其提交环境质量委员会裁决。在我国,战略环评的行政监督者包括规划审批机关、审查小组和环保部门。作为战略环评监督者的规划审批机关往往与环评义务承担者存在着隶属关系或业务指导关系,因此通过规划审批程序的监督效果堪忧。而由审查小组通过独立审查程序进行的监督则受到较多制约,监督效果也不容乐观。一方面,审查范围有限,按照现有法律规定,只有专项规划的环境影响报告书需要按照独立于规划审批程序的程序进行审查,综合利用规划的环境影响篇章或者说明无需单独审查,这使得对该类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缺乏有效的外部监督,很有可能流于形式,起不到实质性作用。事实上即便综合规划的审批机关审查其环评文件,但由于审批机关往往并不具有环境保护的职责和专长,其对综合规划环评文件的审查的专业性也值得怀疑;此外,由于审批部门往往负有促进经济发展的职责,这种角色冲突使其完全可能出于经济利益的考虑而忽视明显的不良环境影响。另一方面,审查主体是一个由专家和环保部门、规划审批机关、编制机关以及其他规划涉及的部门代表组成的临时机构——审查小组,其监督力度自然无法与美国联邦环境保护局的监督力度相提并论了。

由于战略环评的对象本身就是一种行政决策,行政监督在本质上依然是一种内部监督。为了保证监督的有效性,引入来自外部的司法监督和公众监督就具有了相当的合理性。

战略环评的司法监督者就是法院。在美国,如果公众对于主管机构的最终决策没能采纳其意见表示异议,或者认为主管机构的行为违法了法律,那么它可以请求法院对该主管机构的决策进行司法审查,从而引发司法监督。但是在我国,法院的地位尚未完全独立,司法监督在其他领域仍有很多问题,更不用说在政府政策、规划和计划等宏观战略的环评领域了⑦。

在战略环评的公众监督者方面,公众监督在美国战略环评中的作用是巨大的,一方面公众有权对环境影响报告草案发表评论,负责机构必须在环境影响报告书最终文本中作出相应回应。另一方面,尽管公众监督对于主管机构并没有强制约束力,是否采纳公众评论属于主管机构的自由裁量权。但是主管机构作出的决议必须是在充分考虑所有的公众意见和评论的基础上得出的。如果某些公众意见没有被认真考虑,则往往会引发司法监督。公众监督在我国的战略环评制度中有所体现,但远不及美国规定的详尽。一方面公众只能对环境影响报告书草案提出意见,对于影响决策的环境影响报告书定稿无从监督;另一方面在国家认为保密的情形下,公众更是连对环境影响报告书草案提出意见的机会也被剥夺了。更为重要的是作为公众参与有效性保障的信息公开和事后救济程序都是缺失的。首先,无论是环评法还是规划环评条例,都对规划环评中的信息公开问题只字未提。尽管在2006年原国家环保总局颁布了《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暂行办法》对规划环评中的公众参与问题做出了相应的规定,但是其也未涉及信息公开问题。另外其效力层级较低,只能约束环保系统,对其他部门基本上没有约束力。尽管还可以适用《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与《环境信息公开办法(试行)》的规定,但毕竟涉及条文的解释问题,远不如环评法或规划环评条例规定的具体与直接。其次,当战略环评中因公众参与发生争议时如何处理,也未有任何明确规定。如果将参与战略环评视为公众的一项权利的话,那么这种没有救济途径的权利在很大程度上只是一种摆设和装饰。

可见,在战略环评监督者方面,美国采取了多元化的监督模式,行政、司法、公众齐头并进,形成了有机的监督网络。而我国的战略环评监督则是行政主导,司法监督基本上是空白,公众监督基本属于宣示性规定。

在战略环评支持者方面,美国规定的涉及面较为广泛,只要在对人类环境有重大影响的主要立法或联邦建议书(或合理的替代方案)的环境影响准备及审查中有法定管辖权或有特殊专长的机构都应当作为协作机构支持评价者开展环境影响评价,主要包括两类主体:一类是协作机构,另一类是公众。协作机构的职责主要就是在环境评价过程中,为牵头机构提供人员、技术、信息方面的帮助,协助和配合牵头机构完成任务。公众的作用之一就是为环境影响评价提供支持,体现在为评价过程提供信息,如环境基准信息和有关减缓措施的信息等,以及参与协商、提出建议等活动上。

与美国相比,我国关于战略环境评价支持者方面的规定较少。从现有规定看,环保部门和环评机构是战略环境评价最主要的支持者,而公众对战略环评的支持作用在我国的法律中并没有得到体现。

环保部门主要负责组织建立和完善环境影响评价的基础数据库和评价指标体系、负责设立环境影响报告书审查小组专家库等。同时由于规划环评往往涉及比较复杂的环境技术问题,编制机关客观上可能并不具备这样的技术能力,因此,其往往需要组织环评机构编制环评文件。但是,环评法并没有规定环评机构的资格问题⑧,新近颁布的规划环评条例也对此问题采取了回避的态度。在规划环评条例起草过程中对这个问题曾有三种方案,一是规定资质,二是将推荐制合法化,三是非管制化。第一种方案由于被认为与简化行政许可事项的大背景违背而被放弃,第二种方案则由于法律性质不明,最终也被放弃⑨。看起来条例似乎采取了非管制化,即通过市场选择的方式规范环评机构。这种方案要起作用至少要具备两个前提条件:一是自由市场的存在,二是高尚的职业道德的存在。但是,很遗憾这两个条件在中国或多或少都不具备。实际上,规划环评条例的起草过程充分表明,立法者并不打算对环评机构采取放任态度,而只是由于各部门无法达成一致意见而采取了鸵鸟政策而已⑩。

从环评实践看,我国关于战略环评监督者和支持者的简单规定,不能明确界定规划环评所涉及各方(包括规划编制机关、审批机关、环保部门、评价单位、社会公众等)的权利义务,使得这项制度的执行受到了严重影响\[7\](P22-25)。

通过上述比较分析可以发现,中美两国对战略环评义务主体的规定是一致的,都遵循了自己评价原则。但是在战略环评支持者和监督者方面,我国的规定比较简单。中美在战略环评监督主体和支持主体的差异,与两国的政治、经济、社会传统有着密切的关联。美国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决定了司法监督的不可或缺,发达的非政府组织的存在则保障了公众监督的活力和有效性。

结合我国的政治、经济与社会现状,我国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在战略环评主体的相关立法规定进行完善:第一,在监督者方面坚持现有的以行政监督为主导的模式,但是应当将行政监督的范围由专项规划扩展到所有规划。第二,逐步发展公众监督,将公众监督的范围从对规划环境影响报告书的监督扩展到整个评价过程的监督,同时为相应机关设定回应的义务,并为公众提供行政复议或司法诉讼等救济途径。第三,增加相关部门对战略环评的支持义务,特别是在信息的提供方面,各相关部门在不违反保密规定的情况下都应当及时提供支持。

四、战略环评程序的规范

到目前为止,世界上还没有形成一个成熟的、统一的战略环评程序。

在我国战略环评程序主要由三部分内容组成:规划环评文件的编制程序、规划环评文件的审查程序以及穿插于上述两个程序中的公众参与程序。而在美国,战略环评程序包括环境评价阶段和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阶段。环境评价阶段是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的前置程序,只有当环境评价认定拟议行为可能对环境产生显著影响的,才可以要求主管机构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是环评程序的核心内容,其法定程序包括意思公告、确定评价范围、环境影响报告书草案的准备和公众评论以及环境影响报告书最终文本的编制阶段。可见,中美两国战略环评程序实际上均与项目环评程序并无太大差别,遵循着筛选确定范围评价并编制报告监督和后续程序这样一个流程。

由于进行战略环评需要一定的人财物以及时间的投入,无需也不可能对所有决策都开展环评。因此,筛选就成为战略环评的第一步程序,即确定可能有重大环境影响从而必须进行环评的战略。目前,战略环评的筛选方法主要有两种,即标准判断法和列表法。

我国主要采取了列表法,即将必须进行环评的战略以清单的方式罗列出来:“土地利用的有关规划和区域、流域、海域的建设、开发利用规划”等综合利用规划与“工业、农业、畜牧业、林业、能源、水利、交通、城市建设、旅游、自然资源开发”等专项规划。列表法的优点是操作简单,对号入座即可。但是由于我国采取了类列举的方式,这样就一方面继承了列举式方法的弊端——挂一漏万,另一方面又内生了概括式方法的弊端——提供了自由裁量的空间。

与我国不同,美国主要采取了标准判断法,即设立一定的标准来判断某一个决策是否需要进行环评。根据美国《国家环境政策法》的规定,该判断标准就是“重要和显著的环境影响”。美国环境质量委员会从影响强度和影响情况两方面使该标准具有可操作性。这种方法概括性、综合性比较强,涵盖面广,任何决策都可以以一定的标准来衡量。但是,在具体操作性上过于灵活,存在着自由裁量权滥用的危险。

筛选出评价对象之后,就进入确定评价范围阶段,即对与决策相关的主要问题进行确认,从而决定评价范围和详细程度的步骤。准确地确定评价范围可将评价集中于与决策相关的问题上,减少时间和金钱的耗费\[8\](P196),它是决定一项评价是否有效以及是否有效率的中心环节\[9\](P5)。

确定评价范围的一般原则是,越有可能产生重大环境影响的对象越应当全面、具体地评价,而我国立法关于确定评价范围的规定并不符合这个原则。根据我国环评法的规定,“一地三域”综合规划应当编写环境影响篇章或者说明,专项规划应当编写环境影响报告书。类比项目环评可知,篇章或者说明比较简单,而报告书较为详细。由此可见,立法者假定综合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比专项规划小,但是这种假定可能是错误的。例如开发区的环境影响是相当大的,但是开发区规划却只需编写环境影响篇章或者说明进行简单评价。

与我国不同,美国在确定评价范围时采取了更为灵活的个案处理方法,即由牵头机构主导,并邀请公众与受影响机构参与,从而确定评价范围以及环境影响报告书对主要问题的分析深度。与我国根据规划性质一刀切的确定评价范围的方法相比,这种方法的个案效率可能比较低,但是其科学性更高,因此总体效率更高。

确定了评价范围之后就进入环评文件编制阶段,这是战略环评程序的核心环节\[9\](P6)。因为,一项战略在环境方面是否可以被接受,必须要依靠评价报告才能决定。

中美两国环评文件编制程序的最大差异在于是否规定替代方案,即拟议活动之外的可供选择的方案。美国很重视替代方案,对其规定得很详细,具有较强的操作性,这就为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的战略活动设置了一个“缓冲器”,兼顾了环境效益和经济、社会效益。而我国环评法和规划环评条例根本未提及替代方案,有关技术导则对替代方案的规定也相当笼统,无法操作。这样的法律规定没有全面体现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和预防为主的思想,使得环境影响评价活动不能为决策者提供充分的、全面的科学信息,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真正目的无法实现\[10\](P97-103)。尽管替代方案的成本比较高,并且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行政的效率性,但从长远的角度、从社会稳定和现代行政法治的目的来看,这都是值得的\[11\](P109-120)。

环评文件编制完成之后就进入监督程序,对此中美两国的立法有着较大差异。我国在战略环评文件编制程序之外,规定了独立的监督程序;而美国则将战略环评监督程序整合到了战略环评报告编制过程之中,并没有刻意地区分出一个独立的监督程序。

从监督方式看,我国在更大程度上依赖于行政监督程序来保障战略环评的有效性,而美国则更重视通过公众监督和司法监督来保障战略环评的有效性。

从本质上看,行政监督是一种内部监督,具有封闭性,还需辅之以外部监督才能发挥应有效用。美国通过公众监督和司法监督将这种外部监督的作用发挥到了极致。一方面,当环境影响报告书草案编制完成之后,牵头机构应当向联邦环境保护局提交该草案并在联邦公报上进行公告。自公告之日起90日内,任何有利害关系之个人及机构均可以对环境影响报告书草案评论意见。而在编制最终文本时,负责编写最终报告的牵头机构必须在最终文本中编制包含关于公众意见以及该主管机构对于公众意见反馈在内的特定章节。另一方面,一旦最终文本编制完毕,牵头机构应当将该文本再次征求公众意见,条例要求牵头机构的征求意见期为30日。在30日之后,如果没有公众意见,牵头机构才能实施拟议行为。如果牵头机构违反上述任一程序,都有可能导致法院的介入,对其行为进行司法审查。

而我国立法所规定的以行政监督为主导的战略环评监督程序可能存在两个较大的问题:

首先,我国的环评法和规划环评条例根据规划审批机关的不同采取了不同的审查程序,两者最大的区别在于审查小组召集权的不同:政府负责审批的规划的审查召集权由环保部门享有,而各部门负责审批的规划的审查召集权由环保部门和审批机关共同享有。区分对待必须具有合理性基础,但是规划审批机关的不同并不能为环评审查程序的不同提供这种合理性基础。如果回顾环评法以及条例的立法过程,就会发现这种规定纯粹是部门利益争夺的结果。由于审查小组只是临时机构,其运转依赖于程序召集者,因此审查小组的召集权往往意味着对审查小组的主导权。因而规划环评往往被作为规划审批机关的各部门视为是环保部门对自身权力的分割与侵入。这种规定无疑增加了行政机关之间的内耗,大大降低了行政监督的有效性。

其次,规划环评审查结论的法律效力保障不足。根据环评法的规定,审查结论只是规划审批部门审批规划的一项参考意见,并不具有强制性拘束力。有意见认为如果审查小组对规划的环评文件作出了不予通过的审查意见,审批机关不得批准该规划\[12\](P34-35)。这种意见对于环境保护无疑有着积极的作用,但战略环评对规划和投资来说并不是一个额外的障碍,而是确保规划质量的一种手段\[13\](P58-64),既然环境影响评估仅是诸多考量因素中的一项,因此审查意见并不能、也不应当“独断”地影响决策。当然,为了防止审批机关恣意地不认真、慎重考虑审查意见,可以要求公开审查结论,通过公众的监督促使审批机关认真对待审查意见。

总体上看,美国的战略环评程序对参与者的权利、义务和职责规定得较多,并且突出了公众在其中的作用。而我国立法对规划环评程序的规定相当模糊和概括,虽然后来颁布一系列配套文件对规划环评程序有了较为清楚的规定,但是对参与者的权利、义务和职责规定得较少,更多的是对程序本身的技术性规定。

通过上述比较分析,本文认为在战略环评程序方面,我国应当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完善:第一,在制度设计上应当尽可能地将战略环评程序融入整个战略决策程序之中,从而缓解战略决策者对战略环评的抵触情绪。第二,改变现有的以规划性质确定评价范围的方法,而应在确定评价对象的名录时一并根据各类规划的环境影响大小,确定评价范围。第三,在环评文件编制环节,应当增加替代方案的有关规定。第四,战略环评监督程序方面,在坚持行政监督主导的基础上,统一行政监督的范围,细化监督的程序细则,并辅以必要的公众监督和司法监督保障行政监督的有效性。

五、结 语

通过上文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我国的战略环评立法还存在诸多问题,透过这些问题可以看到一个共同的因素——部门利益。在部门利益的驱动下,出现了公共权力部门化、部门权力利益化、部门利益法律化的现象。在环保领域则具体表现为“战略环评所注重的长期利益、全局利益往往是与有些部门和地方所关心追求的短期利益、局部利益相冲突,致使很多地区和部门对这项工作不那么支持,甚至以种种理由逃避开展规划环评的责任”\[14\]。

法律是平衡的艺术,而立法更是一个各种利益平衡和妥协的过程,是一个理性与非理性相结合的决策过程,是一个不同利益群体博弈的相互妥协、正式与非正式制度交织运作的过程\[15\]。理论上最优的选择在现实的立法过程中,完全有可能因为利益集团的反对而夭折。因此,妥协不但是必要的,而且是必须的。当然,这种必要的妥协必须遵守某种底线。然而,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围绕规划环评的利益妥协已经超越了底线,危及了法的确定性和可操作性。

当然如果考虑到作为战略环评在世界范围内还处于起步阶段,就可以看到我国环评法和规划环评条例存在的缺陷有其客观的时代背景。然而,在环境问题尤其是由于宏观决策失误所导致的环境问题愈演愈烈的背景下,我们需要有一个硬性的制度背景来保证并规范规划环评中各行为主体的行为\[16\](P269-273)。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完善立法,为规划环评确立良好的法治环境。

尽管我国已经专门颁布了规划环评条例,但是我们不能指望该条例解决规划环评的所有问题,毕竟作为其上位法的环评法在规划环评制度设计上就存在缺陷。从长远来看规划环评条例只是过渡阶段的暂时性制度安排,诸如替代方案问题、规划环评范围、审查范围、审查程序等问题无法在其中做出妥当安排,而只有留待时机成熟之时在修改环评法时彻底解决。

考虑到法律修改程序的长期性、不确定性以及现实中对规划环评法律规范需求的紧迫性,近期应当对诸如环评的规划的具体范围、规划环评机构、规划环评信息公开等不甚明确的问题通过部门规章的方式予以明确,以保障现有法律规范的有效实施。

然而,无论是制定配套规章,还是对环评法或规划环评条例进行修改,我们都必须超越部门利益,从立法的科学性、民主性出发,修改、完善我国的战略环评立法。

参考文献:

[1] 中国大百科全书编委会.中国大百科全书?环境科学\[M\].北京: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2.

\[2\] Integrating Environment and Development: Overall progress Achieved since the United Nations Conference on Environment and Development\[Z\].Prepared by the UN Department for Policy Coordination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DPCSD),adopted by the UN Commission o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t Fifth Session,725April 1997,New York.

\[3\] 杨文士,张雁.管理学原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4\] Sadler B,Verheem R.Strategic Environmental Assessment:Status,Challenges and Future Directions\[R\].Report of the International Study of the Effectiveness of Environmental Assessment,The Hague,Ministry of Housing,Spatial Planning and the Environment of the Netherlands,1996.

\[5\] 汪劲.中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比较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6\]Sadler,B.Strategic Environmental Assessment: Institutional Arrangement,Practical Experience and Future Direction\[Z\].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Strategic Environmental Assessment Organized by the Japan Environment Agency,Tokyo,November 26-27,1998.

\[7\] 李天威,周卫峰,等.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管理若干问题探析\[J\].环境保护,2007,(11B).

\[8\] 叶俊荣.环境政策与法律\[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

\[9\] Von Seht,H.Requirements of a comprehensive strategic environmental assessment system\[J\].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1999,(45).

\[10\]王曦,易鸿祥.关于战略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立法的思考\[J\].法学评论,2002,(2).

\[11\]李爱年,胡春冬.中美战略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比较研究\[J\].时代法学, 2004,(1).

\[12\]蒋宏奇.解读规划环境影响评价\[J\].环境,2003,(7).

\[13\]杨枫,等.德国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方法和步骤评介\[J\].中国土地科学,2003,(4).

\[14\]章轲.规划环评三年“攻坚战”\[EB/OL\].省略/s/n/000023/20090819/020000105500.shtml,20111210.

\[15\]布小林.立法的社会过程——对草原法案例的分析与思考\[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16\]侯小阁,栾胜基.战略环境影响评价的理性范式思考\[J\].科学学研究,2007,(2)

注释:

① 在汉语语境中,这个问题表现得尤为突出。例如,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在我国的官方战略决策用语中规划与计划是混用的。最典型的莫过于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其在2006年以前都是以“计划”命名的。

② 由于我国环评法中所谓的规划,实际上包含了美国立法中的Plan和Program两个层次的战略,因此中美战略环评对象的差异就是政策是否进行环评。

③ 例如一个很直接的问题就是那些以某某“计划”命名的规划是否属于规划环评的范围?这个问题看起来有些牵强,但是在规划环评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还没有被充分认识,法治意识还不够高的条件下,这些看似牵强的问题完全有可能影响到规划环评实施效果的好坏。

④ 例如,环评法中的“专项规划中的指导性规划”一语就令人十分费解,尽管规划环评条例将其解释为“以发展战略为主要内容的专项规划”,但是这种解释实际上是一种同义反复。因为,任何规划都可以理解为发展战略,故此指导性专项规划就可以解释为“以发展战略为主要内容的发展战略”。很显然,这种解释什么问题也没有解决!

⑤ 例如,条例起草过程中林业部门提出林业发展规划不属于规划环评范围,因为林业是环保产业。但实际上,在很多情况下所谓的环保产业在解决某种环境问题的同时也产生了其他的环境问题。林业部门的意见体现的是规划编制与审批机关的普遍心态。

⑥ 尽管环评法第9条授权国务院环保部门会同有关部门指定具体范围,而且原国家环保总局也于2004年了经国务院批准而后于2004年7月3日颁布的《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的规划的具体范围(试行)》和《编制环境影响篇章或说明的规划的具体范围(试行)》,但是这两个具体范围依然采取了类列举的方式,并未有效降低规划环评范围的不确定性。

⑦ 在规划环评条例草案中曾有关于司法监督的规定,但是最终还是在审议中被删除了。

⑧ 与之相对,在项目环评方面环评法明确规定了环评资质的要求。

⑨ 因为当某个编制机关没有委托被推荐的环评单位做了环评报告,并且该报告在技术方面没有任何问题时,会遇到尴尬的情况。此时如果认为报告无效,则与推荐之名不符;如果认为有效,则推荐没有实益,只会为寻租埋下伏笔。

⑩ 对这个问题的回避使得条例出台的难度有所减少,但同时也使得条例实施面临着困境。因为大多数的编制机关都需要委托环评机构编制环评文件,当什么是“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技术机构”这个问题得不到解决时,后续的工作将无法顺利开展。

事实上无论是美国还是我国的战略环评程序都是在战略决策程序之外附加了一个程序,很容易被评价者视为对其决策的约束而予以抵制。从长远来看,如何将战略环评程序融入战略决策程序之中,将是战略环评有效实施的关键因素之一。See T. Nitz and AIBrown. SEA Must Learn How Policy Making Works.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Assessment Policy and Management,Vol3,No3 (September 2001),p332。

而现行的立法程序也为部门利益提供了妥协的场所和合法化外衣。例如根据《行政法规制定条例》的规定,行政法规要报送国务院常务会审议必须已经征求过各部门意见,并已取得一致。因此,在条例起草过程中,起草者最核心的工作便是如何消除各部门对条例的异议,甚至不惜以牺牲条例的科学性和明确性为代价。

从另一个角度看,规划环评是一种优化规划决策的工具,它是建立在规划决策程序的基础上的,如果没有完善的规划决策程序,规划环评程序也很难规范化。然而当前中国的规划编制程序是相当不完善的,这也为规划环评制度的完善增加了难度。

或许超越只是一种梦想,永远无法实现。但是至少我们要将部门利益的博弈纳入法治轨道,通过公开的方式进行,而不能使其成为无原则的、恣意的讨价还价过程。

(责任编辑 周振新)第12卷第3期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Vol12 No3

2012年5月 Journal of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环保公益活动策划书篇6

社区公益日活动方案一

以人为本,以德弘艺,以文化人的观念,找准公益文化的独特视角,是公益文化活动策划能否成功的基本点。

公益文化活动一般属于群众文化性质,以社会效益为第一位。因此,在选择活动主题时,应将群众参与性、传导正确的人生观和高雅的艺术享受紧密结合。

有人一提起公益文化活动,就想到找些明星来参与,那是极其肤浅的思维方式。

公益文化活动有多种表现形式

1、一般型公益文化活动,如广场文化活动、艺术节、文化宣教等。

2、捐助型公益文化活动,如慈善拍卖、义演、主题捐赠等。

3、高雅型公益文化活动,如诗会(朗诵)、读书会、书画展等。

4、竞赛型公益文化活动,如歌咏比赛、征文比赛、书画比赛等。

5、交流型公益文化活动,如城乡交流、城市交流、国际交流等。

6、名人主导型公益文化活动,如社会名流、政要、热点人物参加的文化活动等。

7、学习型公益文化活动,如讲座、夏令营、特殊训练班等。

8、旅游型公益文化活动,如参观、考察、探险等。

9、民族文化型公益文化活动,如少数民族凤情展、古代文化研讨会、文物展等。

10、重大事件型公益文化活动,如与奥运、突发事件、重大工程相关的文化活动等。

在歌星、影星、体育明星被滥用的时代,多考虑些其他形式的文化活动,会更容易产生效益,且花费较少。

公益文化活动的主办单位

公益文化可以由政府机关、军警单位、媒体、文化艺术专门机构、企业等主办。

公益文化活动的策划与执行程序

1、确立活动目标。

2、评估活动的可行性和取得的效果。

3、产生创意主题,包括主题词、宗旨、口号等。

4、搜集活动相关的资料。

5、撰写方案。

6、评估方案,核算价格。

7、修改方案。

8、成立活动组织机构。

9、撰写活动执行计划和实施细则。

10、准备活动物料、节目和现场布置。

11、检查准备情况。

12、活动正式举办。

13、活动总结。

评估公益文化活动策划方案的几个误区

1、长官意志。一些领导者对文化并不了解,也没有时间具体研究方案,但却不愿意相信文化策划人。结果原本良好的创意可能丧失怠尽。

2、过分追求新奇。正确的做法是实用,出实效。

3、收到策划案之后,一些主办单位以为不过如此,随后抛开策划人进行操作,结果很达到预期目标。只有策划者的智慧贯穿整个活动中,活动的创造性才能真正体现出来。

4、忽视宣传的投入。缺少有效的宣传是当前很多文化活动普遍存在的现象,而宣传并不等于简单地在媒体投放广告或张贴海报。

5、不知道正确选择策划人。优秀的策划师必须是复合型人才,最理想的是在文学、艺术、经济学、哲学、心理学、社会学、信息学等多个方面富有学识。一些主办单位舍本求末,只看策划公司做过了什么,而那是极不准确的。

6、以费用取舍方案。公益文化活动必须节约,少花钱,办好事,但好的创意永远比费用重要。

优秀的策划公司善于整合资源。我们拥有一流专家、教授、作家、设计师、画家组成的创意工作团队,代表了公益文化活动策划新潮流、新方向和新起点。

社区公益日活动方案二

一、活动主题:

活跃老龄,乐在创新

二、活动背景、目的和意义

活动背景:

“活跃老龄,乐在创新”社区老年人系列公益活动源自北京邮电大学“关爱老年人智慧设计国际交流项目”。本项目为期两年,目的是探索社区居家养老模式和适合老年人的服务和产品。老年人有着丰富的工作生活经验和社会阅历,也是最了解老年人需求的群体,故项目组发起一系列在社区的老年人公益活动,邀请老年人同科研人员、设计师一起,探讨科技能为老年人做些什么。

活动目的:

通过科研人员、设计师、老年人以及服务老年人的社区工作者一起讨论,了解老年人的生活需求,发现老年人的创造力,输出新的产品设计、服务设计以及对现有产品/服务的改造意见,探索四位一体的社区居家养老模式。

活动意义:

老年人作为志愿者参与到活动中来,共同探讨老年人的需求和解决方法,是一种老有所为;活动的形式轻松愉快,有设计师、大学生共同参与,实现不同群体之间和代际之间交流,是一种老有所乐。

三、活动时间和地点

活动时间:20XX年9月—20XX年10月

活动地点:活动的持续时间在1——1。5个小时为佳,不宜超过2个小时。

户外活动,以随机的谈话为主,同每个人的交流时间不宜超过20分钟。需备有小礼品。活动要主题明确,材料齐备,活动介绍简明扼要,通俗易懂。给参与活动的老年人颁发“活跃老龄·乐在创新:老有所为志愿者”证书。

社区公益日活动方案三

走进社会生活,参加社区公益活动,获得生存体验,使学生的学习生活更充实、更有趣、更有意义和富有创造性,更加有利于促进学生成长与全面发展。为此,我校特制定本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教育的“三个面向”为指导,全面贯彻教育方针。根据学生、教师和学校发展的现状和需要,赢得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合力,全面推进社区公益活动的实施。

二、社区公益活动的目标

1、学生能够关心社区建设,主动参与社区的公益活动,形成诚恳助人、乐于奉献的积极态度和情感,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参与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

2、学生学会现代社会人际交往的本领,提高沟通与合作的能力,增强团结协作的意识。

3、培养学生学以致用,服务社会的意识,并在社区公益活动过程中学习新知识,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

4、使学生进一步了解社区生活和社会环境,增长从事社会活动所需的知识,增强适应现代社会活动的能力。

四、社区公益活动内容

社区公益活动是学生主动参与社会生活、理解社会的重要途径。社区公益活动是一种义务的、志愿性的活动,如公益活动、宣传教育活动、帮助贫困活动等。其内容可包括:

1、社区科技文化教育活动:参加社区各种形式的精神文明建设活动,如敬老服务、社区学校的辅导、社区科技活动、科普宣传、法制宣传、人口与保健宣传、环保与卫生宣传、社区文体活动。

2、社区环境建设活动:如社区环境卫生,社区绿地领养工作、美化工作等。

3、志愿者活动:如为社区大型活动提供志愿者服务,在公共活动场所参与管理服务;参加助残帮困活动、拥军拥属活动;学雷锋做好事活动;植树节活动、参加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活动等。

五、组织实施

(一)组织机构

学校由政教处和团总支负责对社区公益活动进行协调指导。由班主任负责对班级实践和社区公益活动进行动员、组织。

(二)活动形式

社区公益活动以班级为单位,在学校或家庭所在社区范围内开展活动,活动可以由教师来组织开展活动,也可以由学生自主安排,自主安排须征得家长同意,每个小组至少由5人组成。

(三)基本要求

1、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和自主性。鼓励并要求学生自己参与设计、自己选择主题、自己组织实施、展开自我评价,尽可能让学生自己去观察、感知、判断、分析、反思和创造,将活动的实施过程作为学生改变学习方式、感悟生活的过程。

2、落实活动规范,要保证严肃性和真实性。每次活动要有明确的目的要求,做到任务、实践点、指导人员、责任人四落实。在社区公益活动结束后,要注意做好考勤记录和活动原始纪录,保存好材料。

3、注重态度考察,重视过程体验,重在考察学生的参与能动性和真实体验。

4、学校在组织社区公益活动前,应该将活动方案告知家长,征求家长意见,家长可结合子女的身体情况给学校以特别提示,以便在学生因特殊原因不能参加某种形式的社区公益活动的情况下,校方可提供其它更合适的活动供学生选择。在活动过程中,学校要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安全教育,增强安全防患意识,保障学生身心健康与安全。同时加强与学生家庭、社会相关部门的沟通与联系,在确保学生人身安全的前提下开展各项活动。

5、社区公益活动开展要从实际出发,积极主动,量力而行,讲究诚信。

 

社区公益日活动方案相关文章:

1.社会公益日活动方案

2.社区服务日活动方案

3.社区服务活动策划方案

4.公益活动策划方案3篇

环保公益活动策划书篇7

关键词:规划环评 建设项目环评 公众参与

一、中美环评程序概述

1969年美国历史性地将环境影响评价制度(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简称“EIA”制度或“环评”制度)引入《国家环境政策法》,并在随后的《关于实施国家环境政策法程序的条例》(以下简称“CEQ条例”)中对该制度予以详细规定,这是世界上提出对人类行为产生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估的先声,中国在1979年实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后,2002年又出台《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以下简称《环评法》),使中国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更加法制化、科学化和具体化。

纵观中国和美国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其设计的目的、功能以及结果都很类似,惟独在由谁发起评价,如何进行评价,、哪些阶段参与评价等程序存在较大不同,而这些程序性规定正是该项制度的核心所在,也是立法的重点以及执法的内容,实际上,全国人大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王涛曾在《关于(草案)的说明》中已经指出“环境影响评价在性质上主要具有行政程序法的特征,是环境保护法和各项环境保护法所容纳不了的。”美国则是十分重视程序的国家,“在最高院的一系列判决中,《国家环境政策法》被严格解读为‘程序法’而不是‘实体法’,这意味着该法是用来规制行政机关如何做出决定而非它们做出了什么样的决定。

《环评法》结合中国经济发展和和环境管理状况,将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正式法定化,作为政府或者有关工作部门决策中必不可少的一项内容,它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构成中国的环评范围,且两者适用不同的程序:首先,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其中“规划”又包含两种类型,它们分别适用不同的程序:其一为指导性规划,即诸如土地利用、区域、流域、海域的建设、开发利用的规划以及《环评法》第八条规定的专项规划中的宏观性、预测性的规划,这类规划在规划编制过程中组织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并编写该规划对环境影响的篇章或者说明(应该实行环评的“规划”的范围由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规定,报国务院批准,此外,这个过程中没有公众参与和专家评审);其二为专项规划,即有关工业、农业畜牧业、林业、水利、交通、城市建设、旅游、自然资源开发等的规划,对于这类规划,编制该规划的机关应该在报批专项规划草案之前,对该专项进行环境影响评价,这个过程中应该“举行论证会、听证会,或者采取其他形式,征求有关单位、专家和公众对环境影响报告书草案的意见”,之后编制机关将环境影响报告书和规划草案一并保送上级政府或有关部门,此时由人民政府指定的环保部门或者其他部门召集有关部门代表和专家组成审查小组对环境影响报告书进行审查,通过后再对该专项草案做出决策。其次。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水土保持的建设项目经水行政主管部门同意后)建设单位委托具有环境影响评价资质的机构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经行业行政主管部门预审后),报送有审批权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审批,建设单位进行环境影响后评价,原审批单位进行跟踪检查。

美国环境影响评价程序则比较统一,对于联邦政府的立法建议或者其他对人类具有重大影响的重大联邦行动,环评一律分为四个主要阶段进行。第一阶段,联邦行政机关决定是否编制报告书;第二阶段,有关方确定评价范围;第三阶段,领头机关(leading agency)编制报告书初稿,第四阶段,报告书的评论和定稿.

二、中美环评程序的主要差异

我们可以发现,尽管中国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是从美国引进的,但现阶段两国的环评程序存在着较大差异,笔者试从政治体制、经济水平以及社会文化等方面来剖析差异的成因,并最终回归到中国环评程序的完善问题。

(一)环评程序的主导者

就中国环评程序来看,规划环评中的环境影响报告书由行政机关编制,指导性规划环评中甚至没有公众参与和专家审查的内容,足见行政机关单方面启动并操作整个过程。对于建设项目环评,《环评法》第十六条第二款规定了三种情况,即建设项目可能对环境造成的三种不同程度的影响,相应究竟是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是编制环境影响报告表,还是填报环境影响报告表,这由行政机关决定,接着由建设单位委托具有环评资质的机构进行环评,之后是连续的预审和审批,整个过程也是行政机关在启动并主宰着环评,建设单位扮演的角色只是非常被动的行政相对人。

这是中国的行政公权在环境管理中的充分体现,反映了中国环评的立法本位——即认定政府关心环保并应该运用行政权力管理环境保护工作。长久以来,由于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政府作为“君临天下”的“父母官”操办了很多的社会事务,公民(老百姓)从而产生了较为严重的依赖感,近代以来,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市场在环境保护领域不能完全发挥其调节的功能,这时候行政上的“命令与控制”手段显得更加有效。然而,过于集中的行政裁量权在实践中暴露出了不少问题:

首先,行政机关角色冲突。“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如指导性规划环评中行政机关自己规划,自己决策的做法居然能够写进法律条文,难道这种做法在立法者眼里没有值得质疑的地方?除非立法者的立场与行政部门保持某种一致性。

其次,为权力腐败埋下了隐患。不能排除地方政府或其工作部门在增长GDP的思想下,简化或排斥环评程序,甚至让企业的环境影响文件蒙混过关,中国的建设项目环评已经实施二十多年,《环评法》出台也近两年,按理说环评制度和思想早已经深入人心,起码也深为有关国家机关和建设单位熟知,但是江苏常州却发生了震惊全国的“铁本事件”,据新浪网报道:“2002年9月至2003年11月,常州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委会、江苏省发展计划委员会、扬中市发展计划与经济贸易局先后越权、违规、拆项审批了铁本合资公司的建设项目。铁本公司未取得环保部门批复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即开工建设,严重违反了国家环境保护法、环境影响评价法的有关规定。”最后几批官员纷纷落马,但即便这样,此次事件造成的伤害尤其是环境上的损害已经无从弥补。

最后,行政决策难以实现公允。专项规划仅仅允许一些专家参与审查,而指导性规划则干脆由行政机关自己决策。封闭式的评审程序,难免不让人产生诸多疑虑:有没有经过认真的评审?审查的标准的什么?一般的规划和项目都存在经济效益和环境影响并存的情况,评审者的立场是倾向于经济还是倾向于环境?总之,只有少数机关或专业人士参与的程序应该说是难以服众的。

相较之下,美国联邦行政机关的在环评中的主导力量就要明显逊色,它的角色定位应该是程序的引导者而不是主导者,因为在四个阶段中,没有一个是行政机关单独行事的,在“决定是否编制报告书”的阶段,真正的决定者是公众而非行政机关,因为如果行政机关认为拟建议的行动通常无环境影响的行动,就得编制“无重大影响认定”的文件并交由公众审查,公众审查认为有影响,行政机关就必须编制“环境评价书”,编制过程中如果行政机关还认定“无重大影响”,则仍得编制“无重大影响认定”文件并交由公众审查,公众最后的决定为终局决定。

美国环评中没有出现一个“审批”的字眼,相反,行政机关必须接受有关各方、公众的审查,与合作机关进行协作等外部因素的约束,加上对于公民起诉的防范,行政机关一般不敢将行政权力集中化,独自掌控环评的程序。这也正好印证了美国政府的职能和角色——“小政府、大社会”结构下的服务型政府。此外,公众善于怀疑政府、善于张显自己的环境权利,在一定程度上也促使了行政机关必须谨慎地保持“引导者”的姿态。

(二)环评程序启动的时机

环评程序启动的时机,也就是环评介入整个规划或建设项目的时间,其具有重要的意义,介入时间过晚将使环评根本“无环可评”,当然更不可能操之过急。目前中国和美国对此的规定较为原则性:

1.中国的情形。针对三种环评对象,《环评法》规定了三种情形:

(1)指导性规划,“应当在规划编制过程中组织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编写该规划有关环境影响的篇章或者说明。”(第七条第1款、第八条第二款)这条规定比较明确。

(2)专项规划,“应当在该专项规划草案上报审批前,组织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并向审批该专项规划的机关提出环境影响报告书。”(第八条第1款),本款语焉不详之处在于:规划草案与环境影响报告书的编制谁在前谁在后,还是两者同时进行?笔者认为行政机关在形成一个规划的想法的同时,就必须同时意识到这个规划有没有环境影响,乃至影响大概有多大,比如三峡电站的规划,牵涉的因素很多,其中之一就是明确即将修建的大坝必将对水库区的生态环境、文物古迹、移民生产生活等方面带来影响,然后通过具体的分析、论证,从环境影响的角度确定该规划有无可行性。

(3)建设项目。法律没有详细规定环评程序何时可以介入项目建设,只说明建设单位在开工建设之前应该委托有资质的机构进行环评。我们不妨看一下历史,在《环评法》“三读”的过程中,全国人大法律委员会删除了美国独创的“替代方案”条款,理由是“要求所有的建设项目都要另搞替代方案,难以做到,也没有必要。”这样一来,许多建设项目既然没有替代方案,就直接报送到计委、发改委,甚至直接由后者发起某项项目。我们不能排除中国仍然留有部门利益的残余,那样,这些能“创造经济效益”的项目自然而然地在计委和发改委等处立项,这个过程中几乎没有环评,因为在他们看来环评是后来的事,问题就在于此,立项阶段中,项目的规模、选址、设备等要素基本已经敲定,如果通过立项,那么后来环评程序的功能似乎只是论证该建设项目没有不利的环境影响,或者寻求减少环境影响的对策。这样失去了从源头上把关环境影响项目的良机。实践中这样的事例不在少数,2005年2月国家环保总局掀起“环评风暴”,叫停30个严重违反环评法的大型建设项目,事实上,这些项目中就已经有很多通过了立项。

2.美国的情形。“CEQ条例对三种主要的行政行为的环境影响评价时机作了原则规定:(1)对联邦性质机关直接从事的工程或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必须在可行性分析阶段完成;(2)对行政裁判行为,环境影响报告书的定稿必须先于行政机关人员的正式行政裁判建议和有关环境影响的那一部分公开听证会;(3)对非正式的制定规则的行为,环境影响报告书的初稿必须与拟议的规则同时提出。”由此可以看出,美国也贯彻这么一个基本的准则:报告书在决策之前完成(而不是开始编制)并为决策者在决策中所用,避免报告书成为在决策之后为决策提供论证的文件。美国的这项规定其实也非常缺乏操作性,但由于“纳税人”监督有力,政府时刻得注意环评的时机,并且和公众取得沟通和对话。

(三)环评程序的期限

《环评法》第二十二条第三款:“审批部门应当自收到环境影响报告书之日起六十日内,收到环境影响报告表之日起三十日内,收到环境影响登记表之日起十五日内,分别作出审批决定并书面通知建设单位。”这只针对建设项目环评批准期限,对编制环境影响文件的期限却未予规定。此外,指导性规划环评期限与规划的期限相同,专项规划的批准期限未予明确。

CEQ条例则主要规定了两个时间段:报告书初稿完成后在《联邦公报》上公布,接受各方评论,时间为90天。评论期满后,领头机关对评论作出相应的反应,再次将报告书定稿公布,时间为30天,欺瞒后将报告书交给决策者。

可以看出,中国和美国在明确的期限上存在的最大不同之处——中国将60天交给审批机关,美国将120天分两个阶段交给公众!

本文论述到此实际上与前文形成印证:中国的管理模式是政府高度管制,美国则采取政府与公众合作的模式,虽然两者基于不同的国情,但如此明显的反差却也足以引起一些思考。前文已经交待,《环评法》和《CEQ条例》在实践操作的层面上均可以视为行政程序法,既然是行政程序法,那么它们都必然形成了各自的关于公正和效率的模式。有人认为“无论哪一种程序模式,都必须兼顾公平和效率,只是权利模式侧重于公平,效率模式侧重于效率。”

笔者对此表示赞同,进一步推论,笔者认为中国的环评程序属于“效率式”,美国的环评程序则属于“权利式”。

尽管中国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文件的审批期只有60天,似乎比起美国的120天缩短一倍,但是,这不能真正地代表效率之高,行政机关在这60天里的工作无外乎“召集有关部门代表和专家组成审查小组,对环境影响报告书进行审查”,所以这60天中的工作量与其功效有点失称,再说万一行政机关非要在第60天给出审批结果的话,那么对于建设单位来说,耽误的时间、机遇可能难以估量。同样,对于美国来说,尽管法律规定公众有30天的评论期,有足够的时间来维护自己的环境权益,但笔者认为初稿的90天评论期也过长,公众完全可以凭借极为快捷的信息渠道尽快发表自己的见解,因此将90天压缩为60天更加适宜。

(四)环评程序的公众参与

“在政府行政领域,公民的参与对保证政府的运作有关键的作用,通过公民的参与可以达到如下之目的:向公民传达信息;从公民中获取信息;改善公共政策、规划和项目…延续或避免政策决定的困难。”可见公民参与(即公众参与)行政管理的理性在于保障政府决策和社会公众权利的双重优化。

1.公众参与的前提

(1) “公众”的范围

中美“公众”定义的外延大同小异,都指拥有该国国籍的居民,但中国把“专家”独立在公众之外,突出了专家在环评中的重要地位。实践中,能真正参与环评的公众在领域和数目上都是有限的,这主要取决于参与途径。

就中国而言,专项规划机关和建设单位在报批环境影响评价文件草案之前,必须“举行论证会、听证会,或者采取其他形式,征求有关单位、专家和公众对环境影响报告书草案的意见”,实践中真正有多少普通百姓能参与论证或者听证?出席的人员能否反映所有公众或起码是有利益影响的公众的心声?在一个听证制度体系尚不够健全的发展中国家,可能更多的只是形式上宣扬民主行政,稀释各方的狐疑。

美国的公众参与途径主要也是听证会,可见作为一种渠道或制度,听证本身是美好的,关键在于落实它的经济基础和配套制度。美国人民在生活殷实后自然把注意力转到生活质量上来,环境问题是他们早在70年代就已经非常关注的问题之一,1970年“地球日”环保运动席卷全美,可谓自下而上规模最大的“公众参与”活动。所以,历史传统也催生了美国社会公众参与的体系建设。

(2) 政府接纳公众的程度

世界各国基本上鼓励公众参与行政事务,但各政府对于公众的接纳度有别,这取决于政府自身的地位和作用。中国在计划经济中沉寂了很多年,现在虽已建立市场经济,但政府的宏观调控等手段仍然发挥者重要的作用,因此,国家不能在所有领域都市场化,在一些关乎公众利益的社会事务上,政府保留了绝对比重的发言权和决定权,如此情形之下,公众参与行政的效力就受到削弱,越削弱就越影响公众的积极性,从而形成一个公众不愿过问大小行政事务的不良循环。此外,中国自古就存在“权力崇拜”的思想,认为当了“官”就自然获得管人管事的权力,这种严重的官本位理念甚至延续到“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的今天,从问题的相对面看,公众的权利意识也一直被压制着,难得有机会行使参政议政的权利。综合分析可见,中国政府对公众参与的接纳度还有待加强。

美国只有两百多年的历史,但从华盛顿时代的制宪会议开始,始终融合了国民参政议政的意愿和行动。可以说当今的美国已经建立起“新公共管理”取相模式的政府,因为它符合“新公共管理”的思想,“强调国家、各种社会组织(公众)之间的一种伙伴关系,强调它们各自在社会秩序中的能动作用。认为在一个多元的社会里,必须寻求并保持社会秩序、民主和社会公正之间的平衡”。笔者认为美国政府很好地改革了自身体制并接纳了公众参与行政。

(3) 信息公开

只有让公众了解、掌握规划或建设项目的资料信息,才能让公众对此进行评论,所以信息公开是公众参与环评的必要前提。根据《环评法》第十一条、第二十一条,规划的编制机关和项目的建设单位在报批环境影响报告书前,应该采取有关形式征求公众的意见,而无需在此前将有关的文件予以公开,这意味着公众参与环评之前对该规划和项目毫不了解,要求其在短时间的听证会或调查中对草案提出意见,难度非常之大,所以这样的意见征求往往流于形式,难以真正实现公众参与的效果。

相较之下,美国的信息公开制度要完善得多。立法依据可以追溯到《行政程序法》第552条—行政机关有在《联邦公报》披露特定信息的法律义务;《情报自由法》、《阳光下的政府法》等多部法律都有信息公开的具体规定。环评实践中,政府的公告贯穿四个阶段,“公告包括范围界定公告、初步决定公告、意思通告、可获得环境影响报告书草案的通告、可获得最后的环境影响报告书的通告,以及做出决定记录的公告等。”在这种情况下,公众能够获得与环境报告书的编制机关相差无几的资料信息,从而在充裕的时间里研究相关报告并提出自己的意见。不断公开的信息确保了公民的意见质量,也充分尊重了公众的知情权。

2.公众参与的阶段

《环评法》允许公众介入环评的阶段十分有限:首先,对于指导性规划的环评,根本不设专家审查和公众参与的内容,然而,这些关于土地利用、区域、流域、海域的建设、开发利用的规划牵涉最为广大群众的利益,更加需要专家进行可行性论证、听取公众的意愿和建议;其次,对于专项规划的环评,只在报批规划草案前征求公众对于环境影响报告书的意见,而在编写报告书、专家审批等阶段排除了公众参与,实践中报告书因公众的意见而进行大副更改的情况非常罕见,一方面是既定方案或者说是既定利益已经确定,另一方面也是行政效率使然;最后,对于建设项目的环评,建设单位也只是报批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前征求公众的意见,至于项目可行性研究、建设项目设计、环境影响后评估等阶段却没有公众的参与,然而实践证明,正是在其他阶段公众更能把握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更为直接、方便地监督建设单位落实“三同时”制度,所以《环评法》将公众的意见只局限于审批前的阶段应该是一种缺憾,不能真正让公众主张自己的环境权益。

美国的环评程序有两个阶段直接包含公众参与:第一阶段,行政机关认定其拟议的行为无重大环境影响,出具“无重大影响认定”文件,公众予以审查并具有最终的决定效力;第四阶段,即“报告书的评论和定稿”,这是整个环评中最重要的阶段。其间公众先有90天对于报告书初稿的评论期,领头机关研究并作出反映后定稿,公众再次获得30天对于定稿的评论期,可以说这是公众主导的阶段,行政机关则是合作性的接收意见和针对实质性意见作出不同类型的反映,或修改所有方案,或补充修改有关的分析等。当然,第二、第三阶段行政机关必须将其活动事项依法公告,公众有权对其监督,这也是公众参与的表现形式。可见,美国的环评程序给了公众很大的介入范围,让公众最大自由地与机关合作,共同决定立法建议或者建设项目的实施情况。

3.公众参与的反馈

如前文所述,行政机关和公众互动的功能在于“向公民传达信息;从公民中获取信息;改善公共政策、规划和项目”,笔者认为只有将公众的意见当作意见来处理才能发挥公众参与的作用,相反,如果只是让公众埋怨几句而草草了事,那么还不如免除公众参与这一环节以节约社会资源。

中国和美国行政机关对于公众意见的反馈是不同的:就中国而言,《环评法》第十一条第二款规定:“(专项规划环境影响报告书)编制机关应当认真考虑有关单位、专家和公众对环境影响报告书草案的意见,并应当在报送审查的环境影响报告书中附具对意见采纳或者不采纳的说明。”第二十一条第二款规定:“建设单位报批的环境影响报告书应当附具对有关单位、专家和公众的意见采纳或者不采纳的说明。”可见,义务主体对公众的态度是“应当”,反映是“考虑并说明”,这种宣示性的条款在实践中根本无法真正落实!谁知道行政机关是否认真考虑了?如何举证认定机关没有认真考虑?对采纳意见的情况说明该以何为标准?如果未尽说明义务,其法律责任如何?《环评法》无以回答。

美国行政机关对于公众提出的意见和作出的决定给予了充分的尊重。环评的第一阶段,公众的审查决定能够否决行政机关对于“无重大环境影响”的认定,足见公众决定的决策效力。对于第四阶段的评论,行政机关“必须”个别或集合地研究公众具体而明确的意见,然后对此作出不同形式的反应,与中国行政机关相比,其态度是“必须”而非“应当”,反应是“研究并有针对性地反映”而非“考虑并说明”,由此可见,美国对于公众意见的参考或适用程度远远甚于中国。

三、完善中国环评程序的建议

中国是一个行政权主导的社会,在环境管理领域中它的作用尤为显著。现在摆在我们面前的问题是,国家行政权力如此之大并且有扩张的趋势,我们如何学习借鉴美国成功的经验,将行政实体规范同行政程序规范结合起来,使行政主体在公众或其他各方的制约下依法行政,使静态、专断的行政权转变为动态、合作的行政权,在各种社会力量较为平衡的形态中实现国家环境行政管理。《环评法》的实体规范还是比较先进的,如引入战略环评、后环评等制度,但是从前文的分析可以看出,中国的环评程序需要完善以下几个方面:

(一)完善行政机关的权力制约机制。没有制约因素的权力是危险的,行政机关拥有决定重大规划的权力,拥有批准下级规划和建设单位环境影响报告书的权力,需要建立并运行一个妥善的权力制约机制加以平衡。比如提倡行证复议,支持公民诉讼,加大舆论对于规划和建设项目的暴光率等。

(二)明确若干程序的期限。只有明文规定某程序的期限,才能防范行政机关延期甚至不作为,也能明确相对人启动救济程序的起算时间。《环评法》有待明确的规定有:1。明确专项规划环境影响报告书的审批期限;2。将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审批期限从60天压缩为30天;3。规定报送规划草案和建设项目草案前的公众评论期为30天。

(三)建设项目立项阶段进行初步环评。在相关的法律法规中规定环境行政主管部门以外的行政机关对于申请的项目有义务进行初步的环境影响评价。责令申请单位出具环评大纲,组织有关专家审查,必要时会同环境影响区域的居民代表进行初步讨论。

(四)健全公众参与制度。这是《环评法》亟需完善的制度之一。从比较宏观的层次上说我们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转变政府观念,培养政府公众合作行政的思想意识;2。借鉴《上海市政府信息公开规定》的法律规范,增加《环评法》关于公开规划和建设项目资料信息的法律规定,尽量具体化,使其具有可操作性;3。拓展公众参与环评的途径,尤其保证举行听证会的次数、质量以及对于普通公众的方便程度;4。扩大公众参与的范围。允许公众介入指导性规划环评,同时明确行政机关负有公告有关文件的义务。(涉及国家秘密的除外);在建设项目环评中,允许公众参与其他环节,实现全程参与,具体模式为:立项、环评大纲及审查-环评报告书-环境影响技术评估-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建设项目设计-建设项目施工-项目竣工验收-环评后评估。5。提升公众意见的决策力。在严格要求公众意见达到一定质量的基础上(如非常切合实际、比较具体明确),强制行政机关必须予以充分分析,并就分析结果对报告书作出适当的反映,以及明确行政机关责任人员违反该规定的法律责任。

参考文献

[1] William H. Rodgers, Jr. Environmental Law, 2nd ed Hornbook serious[M] ,p.810

[2] 王 曦:美国环境法概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2年,第225页。

[3] 李伯勇:全国人大法律委员会关于(草案)修改情况的汇报[J].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报,2002。6

[4] 王 曦:美国环境法概论[M]. 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2年,第224页。

[5] 崔 浩:行政法教程[M].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2003,第170页。

[6] US Advisory Commission on Intergovernment relations: Citizen Participation in the American System[M].1979,P292.

[7] 曹凤中:“新公共管理”的取相模式对深化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中的公众参与的思考[J]环评动态,2004,(8)。

环保公益活动策划书篇8

商务谈判策划书怎么写

熟悉商务谈判的人士大略都知道这个常识:商务谈判策划书需要根据谈判项目的具体实际情况并在谈判活动正式开始前拟定,其作用是指导谈判工作的进行。

不多言,下文中,小编即为您大略介绍下商务谈判策划书的写法框架及所应包含的内容。

商务谈判策划书的写法框架及所应包含内容:

在格式上,拟定商务谈判策划书时应注意:

与其它计划性文书一样,商务谈判策划书的文书模式主要可分为标题、正文及落款三部分。

1、在拟定标题时,商务谈判策划书的标题经常为这样的格式:“关于xxxx的谈判计划书”,用以说明谈判的主要议题或内容;

2、谈判计划书的正文主要应包括:

(1)引文

主要用以对本次谈判安排的大致情况进行简要介绍。格式上常用这样的文句:“由于……,经……决定,公司将……。双方定于xx年xx月xx日在xx地举行正式洽谈”等。

(2)谈判双方背景介绍+谈判主题、目标+谈判程序+谈判团队组成及谈判时间、地点等

这些是谈判计划书的主体内容,主体内容可根据需要有所删添,但大致应包含上述内容。

3、落款

落款处主要应标明谈判计划书制定者的名称(需加盖公章)及计划书的完成时间。排版上应靠右。

商务谈判策划书范文

一、谈判双方公司背景

(我方:盛大网络集团;乙方:联想控股责任有限公司)

我方(甲方):

盛大网络集团成立于xx年,是一家游戏网络运营集团,董事会主席兼ceo牛舒婷、以及其它5名个人股东(大多数为盛大网络董事和权益股东),创建了现在的盛大网络集团,它与著名的巨人网络集团有过合作,在中国地区是一个覆盖面广、很有影响的网络集团之一,全国500强企业之一。

乙方:

联想控股以自主核心技术为基础,充分结合资本运作能力,创立了信息技术、能源与环境、应用核电子技术、生物医药四大产业。

在信息产业中,联想控股致力于应用信息系统、计算机系统和数字电视系统领域的技术创新与产品开发,为电子政务、数字家园、数字城市、数字教育、数字传媒等行业提供全面解决方案和成套设备。目前,联想控股在计算机产品、重大行业信息化、数字教育资源、数字电视等领域已具有国内领先的技术实力和市场份额。

在能源与环境产业中,联想控股在人工环境、能源环境、建筑环境和水环境等业务领域,以烟气脱硫、垃圾焚烧、水处理、空气调节等核心技术为基础,专业从事能源利用与环境污染控制工程、人工环境工程,并在大中型空调设备方面具有显著优势。

在应用核电子技术产业中,以电子加速器、辐射成像、自动控制、数字图象处理技术为核心的系列产品,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在生物医药与精细化工产业中,生产新型成药、药品中间体、原料药品等多种产品,已成为一家新兴的生物医药高科技企业。

二、谈判主题

我方向乙方公司采购100台电脑

三、 谈判团队人员组成

主谈:牛舒婷,公司谈判全权代表;

决策人:张新新, 负责重大问题的决策;

技术顾问:王文芳,负责技术问题;

法律顾问:付美,负责法律问题;

四、双方利益及优劣势分析

我方核心利益:

1、要求对方用尽量低的价格供应我方联想电脑

2、在保证质量质量问题的基础上、尽量减少成本

对方利益:用最高的价格销售,增加利润

五、谈判目标

战略目标:1、和平谈判,按我方的采购条件达成收购协议

①报价:1000元

②供应日期:一周内

底线:①以我方低线报价xx元

②尽快完成采购后的运作

六、程序及具体策略

1、开局:

方案一:感情交流式开局策略:通过谈及双方合作情况形成感情上的共鸣,把对方引入较融洽的谈判气氛中,创造互利共营的模式。

方案二:采取进攻式开局策略:营造低调谈判气氛,明确指出有多家供应商竞争,开出1000元的报价,以制造心理优势,使对方处于主动地位。

2、中期阶段:

(1)红脸白脸策略:由两名谈判成员其中一名充当红脸,一名充当白脸辅助协议的谈成,把握住谈判的节奏和进程,从而占据主动。

(2)层层推进,步步为营的策略:有技巧地提出我方预期利益,先易后难,步步为营地争取利益。

(3)把握让步原则:明确我方核心利益所在,实行以退为进策略,退一步进两步,做到迂回补偿,充分利用手中筹码,适当时可以退让承担运费来换取其它更大利益。

(4)突出优势: 以资料作支撑,以理服人,强调与我方协议成功给对方带来的利益,同时软硬兼施,暗示对方若与我方协议失败,我方将立即与其它的电脑供应公司谈判。

(5) 打破僵局: 合理利用暂停,首先冷静分析僵局原因,再可运用把握肯定对方行式,否定方实质的方法解除僵局,适时用声东击西策略,打破僵局。

3、休局阶段:如有必要,根据实际情况对原有方案进行调整

4、最后谈判阶段:

(1)把握底线,:适时运用折中调和策略,把握严格最后让步的幅度,在适宜的时机提出最终报价,使用最后通牒策略。

(2)埋下契机:在谈判中形成一体化谈判,以期建立长期合作关系

(3)达成协议:明确最终谈判结果,出示会议记录和合同范本,请对方确认,并确定正式签订合同时间。

八、 制定应急预案

双方是第一次进行商务谈判,彼此不太了解。为了使谈判顺利进行,有必要制定应急预案。

1、对方不同意我方对报价1000元表示异议

应对方案:就对方报价金额进行谈判,运用妥协策略,换取在交接期、技术支持、优惠待遇等利益。

2、对方使用权力有限策略,声称金额的限制,拒绝我方的报价。

应对:了解对方权限情况,“白脸”据理力争,适当运用制造缰局策略,“红脸”再以暗示的方式揭露对方的权限策略,并运用迂回补偿的技巧,来突破缰局;异或用声东击西策略。

3、对方使用借题发挥策略,对我方某一次要问题抓住不放。

应对措施:

上一篇:安全知识学习感想范文 下一篇:民事案件证人出庭申请书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