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地搬迁工作计划范文

时间:2024-01-03 17:57:58

异地搬迁工作计划

异地搬迁工作计划篇1

一、目标任务

对列入中心城区搬迁改造计划的工业企业,按照优化产业布局、转型发展的总体要求,利用3-5年时间,向同类产业或配套产业相对集中的市域其它工业园区转移,实现产业集群式发展,拓展城市发展空间。

二、支持政策

(一)搬迁补偿

1、对列入搬迁改造计划的工业企业实施异地迁建的,给予搬迁成本补偿。搬迁成本包括土地补偿、建筑物及地面附着物补偿、设备搬迁损失补偿、搬迁费用等,按有关规定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中介机构进行评估和测算。

2、市土地储备中心优先收购搬迁企业土地。企业原址土地按招拍挂方式出让的,从土地出让金中补偿企业搬迁成本;未及时出让的,由市土地储备中心用土地收购资金支付;土地出让金或土地收购资金无法补足搬迁成本的,差额部分由企业所在区、开发区补偿。

(二)鼓励新建

企业异地新建厂房及配套设施,所涉及的行政性规费和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执行园区招商引资相关政策。

搬迁企业上一年缴纳的排污费,作为搬迁后污染治理补助资金,专项用于“三废”治理设施建设。

搬迁项目在竣工投产纳税后,给予固定资产投资额5%的补助。

(三)设立专项奖励资金

2012-2015年,市财政每年从工业发展专项资金中安排资金,用于企业搬迁项目奖励,实行早搬早奖、快搬多奖、逐年递减的奖励办法。具体办法由市经信委会同市财政局另行制定。

三、工作流程

(一)编制计划。各区、开发区要编制“十二五”及年度企业搬迁计划,确定搬迁企业名单,报市中心城区工业转型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以下简称市领导小组办公室)初审后,提交市领导小组审定。

(二)制定方案。列入搬迁计划的企业按照国家产业政策和节能减排、环境保护等规定,结合企业重组、招商引资、技术改造等制定搬迁方案。搬迁方案中要明确搬迁地址、用地需求、搬迁期限、原址资产处置等重要事项。

(三)部门会商。企业搬迁方案经所在辖区工业转型组织机构审核后,报市领导小组办公室。市经信委作为领导小组办公室牵头部门,组织相关部门、区(开发区)、工业园区对企业搬迁方案进行论证,对涉及到的重要事项进行会商,形成论证报告后提交市领导小组审定。

(四)批准实施。召开市领导小组专题会议,审定企业搬迁方案和论证报告,涉及到的规划、土地等重大问题提交市土委会、规委会批准。

四、其它

(一)已启动搬迁且已享受补贴政策的企业,按原定方案实施,不纳入本意见支持范围。

(二)本意见由市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解释。

异地搬迁工作计划篇2

凡棚户区改造均适用本办法。棚户区是指在县城建成区和国有工矿棚户区范围内,低矮房屋密度大、使用年限久、d类以上危房较集中、地势低洼、人均建筑面积小、基础设施配套不齐全、交通不便利及环境卫生脏、乱、差,治安和消防隐患大,搬迁面积或占地面积在2000平方米以上的区域。

(一)坚持政府主导,高位推进的原则。棚户区房屋改造工作由县政府统筹安排,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制定和落实有关政策,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切实形式工作合力,高位高效推进。

(二)坚持以__县房产局为主,部门配合的原则。__县房产局作为棚户区房屋建设改造工作的业主单位,具体负责项目申报、政策解答、项目建设等工作。相关乡镇和工程协调指挥部负责各自搬迁的安置、补偿、协调等工作,相关职能部门按照各自的职能分工,及时办理有关手续,尽职尽责地做好服务工作。

(三)坚持统筹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棚户区改造工作在遵循县总体规划的前提下,按照统筹安排、综合开发、统一规划、节约用地,因地制宜、配套建设的原则,分步建设。

(四)坚持棚户区房屋改造与保障性住房建设建设相结合的原则。县棚户区改造工作要纳入保障性住房建设范围范畴,与公共租赁住房建设做到规划部署上通盘考虑,政策措施上相互衔接,搬迁安置上统筹安排,科学合理的制定工作计划。

(五)坚持异地换房,完善功能的原则。按照规划要求,县棚户区改造住宅户一律不实行就地安置,全部实行异地产权置换安置。房屋拆除后按县城总体规划,完善城市配套设施建设。

(六)坚持以产权置换为主、以货币补偿为辅的安置原则。按照“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建设、统一管理、统一配套、统一安置”的原则进行产权置换安置。所涉及非住宅房屋搬迁原则上只实行货币补偿,不实行产权置换安置。

(七)坚持依法运作,确保社会稳定的原则。房屋搬迁坚持公开、公平、公正,做到依法搬迁,有情操作。对漫天要价、无理取闹、阻挠正常搬迁的,依照法定程序搬迁,对违法行为坚决追究当事人的法律责任。

(一)产权置换

1、产权置换实行“拆一还一”。对实行产权置换的房屋原则上按建筑面积“拆一还一”的办法进行等面积住宅房屋产权置换,置换房的面积补差价格按建筑重置价计算找补。

2、建筑户型。按照国家棚户区改造相关规定,户型设计按每套50—90m2不等进行设计,由县房产局统一建设,相关乡镇和工程协调指挥部统一安置。

3、私房产权置换以房屋所有权证房屋面积为依据,每本证原则上只安排一套楼房。如被搬迁房屋面积较大,其家庭人口较多、经济较为困难的,可视实际情况增加一套安置房。

4、在住房中预留一定数量的住房,作为临时安置用房,不参与公开摇号。

5、安置面积超过拆除面积的,超过部分按楼房重置价格购买;安置面积不足原拆除面积的,不足部分按评估价实行货币补偿。

6、产权置换安置楼房为2层和6层的,不计算楼层差价,安置楼房为3-5层的,计算楼层差价。

7、过渡期安置补助费标准按照__县土地征收或拆迁有关过渡安置补助费的有关规定执行。

(二)货币补偿

1、以被搬迁人房屋的市场评估价作为补偿依据。

2、搬迁营业店面一律实行货币补偿。住宅房屋改作商业用房,且营业执照与税务登记证所注明的营业地点相一致的,参照营业店面给予适当货币补偿。

(三)搬迁无合法产权证照的房屋,符合下列条件的,按以下规定进行补偿安置:

1、经调查核实确实唯一住房的,参照同类产权证明房屋的80%给予补偿安置。

2、无产权证照,但持有国有土地使用证和规划部门正式批件的,参照同类有产权证照房屋给予补偿安置。

3、经规划部门和搬迁主管部门认定符合规划,层高2.2米以上(含2.2米)、主墙24厘米以上(含24厘米)的储藏间或车库,参加照同类房屋的60%给予补偿安置。

(四)被搬迁房屋附属物按规定标准予以补偿,违章建筑和超过批准期限的临时建筑不予补偿。

(五)搬迁补助费标准按__县土地征收或拆迁有关过渡安置补助费的有关规定执行。

(六)搬迁通告下发前房屋倒塌仅剩空场的,凭房屋所有权证、集体土地建设用地使用证、国有土地使用证等证照,并以各种证照标注的土地面积为依据,按照土地征收补偿标准予征收土地。

成立__县棚户区改造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由县政府县长任组长,分管城建副县长任副组长,县城投

异地搬迁工作计划篇3

二、土地收储范围

本暂行规定适用的收储范围为鲤城区、丰泽区、开发区所辖区域。

三、土地收储补偿、补助方式

(一)土地收储货币补偿标准

1、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以出让方式取得的,按照收储时原批准土地剩余使用年限的土地评估价格予以补偿;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以划拨方式取得的,按照收储时划拨工业用地的土地补偿标准予以补偿。

2、取得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的,先依法征为国有,再按照划拨工业用地的补偿标准,扣除征为国有建设用地的征地税费后补偿给企业。

3、企业地上建筑物(附着物)及企业因搬迁停产、停业补偿,参照《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的有关规定执行。

(二)为弥补因实施土地收储而搬迁的企业的损失,根据企业在被收储的土地上生产经营纳税情况,给予一次性货币补助。

1、前三年生产经营平均年纳税金额(按税务机关税收票据计算,享受国家减、免、退税额计入纳税金额。下同)人民币10万元/亩(含,下同)以上的,按该项目用地所在区域工业用地和住宅用地基准地价的平均价的30%补助,作为搬迁企业新厂区的基础设施建设资金。

2、前三年生产经营平均年纳税金额人民币5万元/亩以上,不足10万元/亩的,按该项目用地所在区域工业用地和住宅用地基准地价的平均价的20%补助,作为搬迁企业新厂区的基础设施建设资金。

3、前三年生产经营平均年纳税金额人民币5万元/亩以下的,按该项目用地所在区域工业用地和住宅用地基准地价的平均价的15%补助,作为搬迁企业新厂区的基础设施建设资金。

4、若一企多地无法单独计算企业在被收储的土地上生产经营产生的纳税额,则以企业总用地面积与纳税总额进行平均计算,享受相应比例的补助。

5、因企业自身原因(指非政府原因)停产一年以上,但停产前5年平均年缴纳税收达到5万元/亩的,可享受所在区域工业用地和住宅用地基准地价的平均价15%的补助资金。未建成投产的企业,不能享受搬迁企业新厂区的基础设施建设资金补助。

6、在本市范围内无其他工业用地的企业,在以上相应的补助比例基础上上浮10%作为企业转产转型补助资金。

7、机器设备原则上由被收储企业自行处置,确实无法搬迁利用的,经委托评估后予以适当补偿。

(三)土地收储原则上采用货币补偿、补助。如属我市确定的五大新兴产业,或高新技术、高效益企业,符合集约节约利用土地原则的,经市政府批准,可采取以同类用地性质的土地,实行异地等面积土地置换,并进行土地价差互补,不再享受搬迁企业新厂区的基础设施建设资金补助。

四、土地收储程序

1、根据市政府决定,列入年度城市建设计划,需要进行土地收储的项目,收储方案由市土地储备中心提出,经市规划、国土等相关部门审核后,报市用地联席会或市长办公会研究确定。

2、权属核查。市土地储备中心组织对收储项目土地、地上建筑物及附属物的合法权属、面积、用途等情况等进行调查和审核,并按程序进行公示、公告。如收储项目的土地、地上建筑物及附属物设有抵押权、担保权的,企业必须通过合法手续解除抵押权、担保权,或重新达成债务清偿协议。金融等相关部门对相关工作应予积极配合和支持。

3、收储总成本报批。根据市用地联席会或市长办公会的收储决定,由市国土资源局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中介机构,对土地、地上建筑物及附属物进行收储价格评估后,连同确实无法搬迁利用的机器设备补偿金额、企业搬迁费、过渡费、拆迁管理费等形成收储总成本方案,报市地价委员会研究确定。

4、签订合同。市土地储备中心根据市政府批准的收储方案,与企业签订《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收购合同》,合同应明确土地面积、搬迁补偿方法、补偿金额、交地时间、双方权利义务、违约责任,以及搬迁企业新厂区的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的补助金额。

5、权属变更。根据双方签订的《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收购合同》,市土地储备中心会同原项目业主,向国土资源部门申请办理土地权属变更登记手续,向房屋管理部门申请办理房产注消登记手续。

6、企业如符合异地土地置换条件的,由企业提出异地土地置换申请,市城乡规划局、国土资源局等相关部门提出审核意见,报经市用地联席会或市长办公会研究确定后,可在工业园区等面积安置,并实行土地价差互补。置换土地地价由市国土资源局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中介机构评估后,报市地价委员会研究确定。

五、洛江区的万安街道区域生产性工业企业土地收储补偿、补助标准,参照本暂行规定执行。

六、本暂行规定由市国土资源局负责解释。

异地搬迁工作计划篇4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五中全精神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主动避灾。坚持群众自愿、政府主导、阳光操作原则,以“整体搬得出,长期稳得住,逐步富得起”为目标,通过避灾搬迁,提高灾区人民的抗灾水平和能力,确保灾区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改善灾区人民的生产生活条件。

二、基本原则

(一)自愿搬迁原则。居住在地质灾害易发区内,需要搬迁的移民,必须在自愿的基础上,由本人提出申请。各有关镇(街道)要做好宣传动员工作,确保在自愿的基础上,实现搬迁。

(二)政府主导原则。避灾搬迁移民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面广,必须由政府主导,组织各方面力量参与实施。

(三)整体搬迁原则。在地质灾害易发区内,对威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工程治理难度大或工程治理效益差,且具备避灾搬迁条件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实施整体搬迁移民,主动避让地质灾害,最大限度地保障地质灾害易发区内人民的生命与财产安全。

三、目标任务

从今年起,用两年时间对居住在危害程度高、治理难度大的隐患点的群众,在自愿的基础上,实施移民搬迁,使他们搬迁后的抗灾能力显著增强、居住安全环境和条件明显改善、生产生活水平有所提高。根据我区需要避灾移民搬迁的任务和工作的实际情况,今年在沙石镇东风村、水西镇石珠村、沙河镇华林村等镇村的50户214人实施避灾移民搬迁。

四、补助标准

避灾移民搬迁工作的补助标准以人为单位进行补助,省补助3500元,市配套400元,区配套100元,到户资金人均3500元,其余资金统筹用于集中安置点公共基础设施的改善

五、实施步骤

(一)搬迁对象核查。各有关镇(街道)要在7月底前对本地急需并自愿避灾的群众,进行核查,确定准确的避灾搬迁点和人数。

(二)制定避灾移民搬迁规划。各有关镇(街道)要在7月底前制定详细的工作方案和避灾移民搬迁规划,包括移民搬迁的组织、搬迁对象的核实确定、安置点的选择、基础设施建设等。新的移民搬迁集中安置点要进行地质灾害评估。

(三)强化宣传动员。各有关镇(街道)要在8月中旬前组织干部深入到有地质灾害隐患点的农户家中去,认真做好宣传动员工作,做到“工作人员上门到户、宣传资料发放到户、政策规定宣读到户、群众疑虑解释到户”,广泛宣传党和政府的避灾移民搬迁政策,宣传灾害隐患对生命财产的威胁,让群众充分认识到地质灾害隐患的严重性,让群众自愿搬迁,隐患点整体搬迁。

(四)确定搬迁对象和安置点。各有关镇(街道)要在8月20日前指导有移民搬迁任务的村确定拟搬迁移民对象,并在本村公示;8月30日前完成镇(街道)拟搬迁移民对象的审查工作,并报区地质灾害避灾移民搬迁领导小组审批。集中安置的要在8月底前完成安置点的选点和规划设计工作,同时办理好有关报批手续;分散安置的镇(街道)要督促搬迁户在8月底前完成安置点选定工作,地矿部门要组织专人对所有安置点进行地质灾害评估,防止二次避灾搬迁现象发生。

(五)组织搬迁对象自主建房。各有关镇(街道)要督促搬迁户在今年12月31前完成搬迁移民新建房屋建设,并于明年春节前搬入新居。

(六)总结验收。2012年2月由区地质灾害避灾领导小组组织有关部门(单位)对各安置点进行验收,同时做好相关资料、档案的收集整理,对避灾移民搬迁工作进行总结上报。

五、工作要求

(一)强化组织领导。避灾移民搬迁是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系统工程,为确保搬迁工作顺利进行,区政府成立由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区发改委、财政局、建设局、交通局、水利局、扶贫和移民办、新村办、市国土局分局、市地矿局直属分局、州城郊供电公司、有避灾移民搬迁任务的镇(街道)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区地质灾害避灾移民搬迁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设在区扶贫和移民办),具体负责避灾移民搬迁的日常组织和实施工作。

(二)密切部门配合。各有关部门(单位)要明确职责、加强协调、密切配合。

区扶贫和移民办:负责移民搬迁的日常组织工作,计划和资金的协调、移民搬迁工程的业务指导和监督等工作;

区发改委、区建设局:负责将符合条件的地质灾害移民纳入农村危房改造计划优先安排;同时做好避灾移民集中安置点的规划设计及新户型图纸设计等工作;

区财政局:负责移民搬迁资金的筹措、使用和监管;

区交通局:负责安置点的公路建设;

区水利局:负责安置点的饮用水工程建设;

区新村办:争取将避灾移民搬迁安置点纳入新农村建设示范点;

市地矿局直属分局:负责对各有关镇(街道)摸底调查情况进行确认,地质灾害隐患核查、搬迁安置新址评估、避灾业务指导等工作;

市国土局分局:负责搬迁移民安置用地的协调审批工作,确保避灾移民的安置用地;

州城郊供电公司:负责安置点的用电建设;

各有关镇(街道)负责搬迁移民对象的摸底调查、审查核实、宣传发动、安置点选址,因避灾移民搬迁而导致的矛盾纠纷处理等工作;其他相关部门也要按照各自职责,做好有关工作。

(三)严格规范操作。避灾移民搬迁工作时间紧、任务重,各有关镇(街道)要坚持“政府主导、群众自愿、阳光操作”,以“整体搬得出、长期稳得住、逐步富得起”为目标,严格规范操作,切实将此民生工程建设成为民心工程,确保移民安居乐业,确保农村社会和谐稳定。

1、移民对象的认定。对象的认定要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实行全过程“阳光操作”。避灾移民搬迁的对象是居住在地矿部门认定的危害程度高、治理难度大的地质灾害隐患点的群众。在操作过程中,要坚持“户申请,村推荐,镇(街道)审查,区批准”的程序。(1)由自愿搬迁的农户提出申请,填写《移民扶贫搬迁申请书》,由村委会核实有关情况,确定拟搬迁移民对象,并在本村进行张榜公示;(2)经第一次公示无异议后,由村委会报镇(街道)审查并确定拟搬迁对象,并统一报区地质灾害避灾移民搬迁领导小组审批。(3)区地质灾害避灾移民搬迁领导小组审查确定移民农户名单后,在移民迁出地行政村再次进行张榜公示。无异议的,组织移民填写《移民搬迁审批表》,农户、村委会、镇(街道)、区扶贫和移民办分别签署意见、并加盖公章(具体表样见附表)。

2、安置方式的选择。安置方式由移民自主选择决定。根据我区实际,采取下列安置方式:(1)集中安置。对同一隐患点十户以上移民的,在征得多数移民意见的基础上,采取集中安置方式进行安置,选择条件较好的地点建设移民集中安置点。(2)分散安置。对同一隐患点不足十户农户的采取分散安置方式进行安置,安置地点在本村范围内由移民自行选择,在本村组范围内无法安置的,由镇(街道)协助解决。无条件建新房的,可以通过购买旧房予以安置。(3)敬老院安置。将符合“五保”条件的孤寡老人安置在敬老院。避灾移民安置的选址要与小城镇建设规划、农民集中建房规划以及新农村建设相结合,科学规划,慎重选择。尽量做到“六近”,即近路、近水、近电、近田、近校、近医院。必须做到“一高两避”,即高于洪水线,避开地质灾害威胁,避开泥石流威胁。安置点选择要尊重移民意愿,由移民自主选择。

3、集中安置点建设。移民安置点建设坚持“五统一分”。即: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基础设施建设、统一资金管理、统一竣工验收和分户自主建房。每个集中安置点的移民必须达到10户以上。

4、补助资金的管理。移民个人建房补助款实行专户储存,专款专用,封闭运行,用“一卡通”直接发放到移民户。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根据资金来源,实行项目管理和报账制管理。

5、档案管理。完善避灾移民搬迁档案管理制度。推进搬迁移民档案信息化管理。凡涉及搬迁移民的政策文件、会议记录、规划管理、指标分配、资金发放、进展情况、检查验收等文字、图片、音像资料等,由区扶贫和移民办统一保管。移民户的搬迁申请报告、移民户花名册、移民搬迁资金“一卡通”发放表、搬迁移民户档案等,要做到一户一档、一镇(街)一册、一年一卷,档案整齐、规范。

异地搬迁工作计划篇5

关键词 :汶川地震受灾群众;重建意愿;影响因素

选择何种方式(原址重建或异地搬迁等)是“5•12”汶川特大地震灾后重建的首要问题。这关系到受灾居民的长期安居乐业问题,一旦做出决定并付诸实施,基本上没法改变或改变的成本很大。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仇保兴指出:灾后重建要尊重自然、尊重当地文化和尊重普通百姓的利益[1]。

由于受灾地区范围很广,情况也千差万别,到目前为止,国家对于灾后重建方式仅做了原则性的规定:即坚持以人为本、尊重自然、统筹兼顾、科学重建;人口安置坚持就近分散安置为主,尊重本人意愿。然而灾后重建(规划)的实施主体是受灾县(市),具体的重建方式必须要遵循国家重建规划的基础上,尊重本地受灾群众的意愿,在尊重自然、尊重科学的基础上,选择科学的重建方式,实现科学重建。

灾区群众的重建意愿怎样,不同类别的受灾群众的重建意愿如何?哪些因素影响他们的重建意愿?这是受灾县(市)制订灾后重建规划、并推动实施的重要前提。因此,对该问题进行系统研究具有重要实际意义和政策意义。

1 文献回顾

经济学角度来说,重建意愿即选择原址重建还是异地搬迁,是搬迁收益和成本的权衡比较过程。但事实上,并非如此简单。重建意愿的前提是已发生的地震等重大自然灾害,对原来居住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受灾群众的心理产生重大负面作用,而且不同类别的受灾群众对地震带来的负面感受也不尽相同,这些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受灾群众的重建意愿。归纳现有的文献,关于重建意愿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主要围绕以下两个方面展开的。

第一,对原址重建或异地搬迁等不同重建意愿或方式进行研究。在我国,关于地震灾后不同重建方式的比较和选择是始于唐山大地震。唐山地震灾后重建的讨论一开始,主要有两种意见:一是将原有的城市放弃,异地迁建;一种是立足于原有城市,原地重建。这两项意见的分歧很快以后者占上风而告终[2]。之后我国几次大的地震基本上都是以原地重建为主。国外的情况有所不同。2001年1月印度古吉拉特邦地区发生了7.8级特大地震,这次地震造成450余村庄被夷平,无家可归人数达100 万,灾后政府在征求受灾民众的意见的基础上,提出了多种方式相结合的重建模式,即对重灾区进行转移重建,而对轻度灾区进行修复和原地重建工作,(Barenstein,2005)[3]。值得注意的是,重建方式的选择并不是简单的“是”或“非”选择问题,受灾居民的选择倾向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政府需要做的是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引导群众做出科学、合理的选择。日本1986年茨木县遭到历史上最大的一次台风袭击,被淹人家4 479户;灾后当局提出了异地搬迁等灾后重建家园的综合整治工作方案,但一开始遭到了村民的强烈反对,经过多次细致说服工作和多次全体村民大会讨论后,该方案获得通过;最后在政府的引导下,成功地实施了异地迁建[4]。

第二,探讨相关人群在考虑和评价异地搬迁问题的心理特点、主要担忧及其影响因素。杨建设(2005)从社会心理学角度提出在考虑搬迁问题上的一些重要考虑因素,如对搬迁后预期经济收入的高估或担忧,对子女学习及成长环境的向往与顾虑等[5]。冯建敏(2005)认为移民矛盾心理主要集中在土地和收入上[6]。庄立辉(2007)以三峡库区外迁移民为案例发现影响外迁移民心理健康状况的因素有年龄、健康状况等因素变量[7,8]。邹逢佳(2006)分析少数苗族群体的人口迁移原因是“改善贫困状况,搬迁后的生产生活稳定”;另外还有两个重要因素,迁移成本(或交通成本)和迁移网络[9]。唐贵忠(2005)认为搬迁矛盾心理的关键是安置后经济的发展是否达到了移民的心理预期[10]。

上述文献为本研究提供了很好的基础。但是具体到汶川特大地震,灾后重建意愿及其影响因素的大规模实证分析等类似的研究更为鲜见。本研究通过对五个极重灾区受灾群众的重建意愿进行广泛调查,分析受灾居民的背景特征(包括人口学特征、经济社会特征等)、受灾状况等因素对重建意愿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提出政策建议。

2 数据与方法

2.1 研究变量

本研究的因变量是重建意愿。该变量回答范畴为:在原居住地进行原址重建、在原所在镇另选地异地搬迁、迁出原所在镇进行异地搬迁、无所谓等。为了便于分析,将第2、3项合并统称为“异地迁建”;将“无所谓”设为缺失值。这样,重建意愿就是二分变量。

本研究自变量主要包括地震影响变量、背景变量、其他变量等。地震影响变量,主要包括人身影响、财产影响、就业收入影响、心理影响四个维度变量。

关于背景变量即受灾群众的人口学特征变量、经济社会特征变量等。

关于其他变量:主要是通过以上文献综述,并结合汶川地震实际,可能对受灾居民重建意愿有影响的变量:包括对原居住地的留恋程度;原居住地发生强地震的可能性等。

2.2 样本收集

在设计相应研究变量的基础上,形成本研究的初始问卷。本研究选择在10个极重灾区中选择受灾最严重的汶川县、北川县、绵竹市、什邡市、青川县作为研究对象。

本研究调查主要采用“概率与规模比例抽样“(PPS)方法,并以居委会、村委会或集中安置点为初级抽样单位。本研究采用估计的方法确定实际抽样调查的规模和结构。先在当地政府有关部门(发展改革部门、民政部门等)了解本地地震前的情况及地震后的受灾情况。根据四川省2006年的统计年鉴,估算2008年的什邡、绵竹、北川、青川、汶川城乡家庭总户数,然后通过前期预调研,并与当地政府官员、受灾群众及志愿者访谈等方式,估计严重受灾家庭(即有重伤残人员或住房严重破环的家庭)所占比例,在此基础上确定在每个受灾地区拟抽取的初级抽样单位数量。至于具体抽取哪些初级抽样单位进行调查,我们到达某一受灾地区后,综合当地志愿者、当地(社区或镇村)政府部门官员、受灾群众等有关群体提供的相关信息确定。对于家庭的选取,主要采用直线等距抽样方法直接抽取。进入家庭后,调查员随机选取18岁以上的家庭成员填答问卷,如果遇到不识字或填答问卷有困难的受灾者,则由调查员按照受访者的真实意思表达帮助填答问卷。调查员主要通过当地团委招募,对于这些调查员,分别用1天时间进行培训,培训主要内容包括抽样原则、问卷发放原则、问卷回收注意事项等方面。每天访谈完毕,召集调查员总结调研工作,及时了解大家问卷调查的进展情况及有关问题,以进一步做好下阶段的访谈工作。截止2008年9月5日,完成了什邡、绵竹、北川、青川、汶川极重灾区的调研。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1 380份,共回收问卷1 243份(其中没有收回的主要原因是收取问卷时无人在家或者因疏忽遗漏没有收取),其中有效问卷达1 126份,有效问卷率达91%。样本分布情况表1所示。

从有效样本看,男女比例52∶48,80.6%已婚,15.9%未婚,总样本年龄主要分布在31~40岁、41~55岁,分别占35.2%、29.5%,而且79.3%的访谈对象的家庭人数在3-5人。这些访谈对象来自城乡比例为32∶68,其中城镇户口的访谈对象每月可支配收入在1 000元以下、1 000-3 000元、3 000元以上分别占50.3%、41.7%、4.9%,其中农村户口访谈对象每年纯收入在3 000元以下、3 000-5 000元、5 000-10 000万元分别占29.8%、26.1%、20.5%。这些访谈对象受教育程度小学及以下、初中、高中或中专或技校、大专以上分别占20.9%、47.7%、21.8%、9.4%,近77%没有银行住房贷款,但另一方面有3 000-10 000元、10 000元以上其他债务的分别占17%、22.6%。

3 统计分析

3.1 描述性统计分析

从对于重建方式的选择、在 1 126的大样本下,有605人选择了“在原居住地进行原址重建”,占58.2%;“在原所在镇另选地异地搬迁”、“在原所在镇另选地异地搬迁”分别占11.7%、11.8%,如表2所示。

不同重建方式的选择的原因不同。选择“在原居住地进行原址重建”的三个最主要原因是:对原住地有感情、有亲朋好友;考虑原居住地有土地及其他财产;很担心能否适应迁入地的生产生活环境(见表3)。选择“异地迁建”的三个最主要原因是:原居住地不安全、搬迁政策好、孩子能得到更好的教育机会(见表4)。

3.2 回归分析

本研究采用二维Logistic 回归分析方法(设原地重建为“0”、异地重建为“1”)。

运行SPSS15.0软件,采用变量强制进入方法进行回归分析,可以得到表5(为了节省篇幅,仅将显著的变量列出)。

从模型总体解释效果来看,加了解释变量的模型可以解释受灾群体重建意愿选择效果的近40%(-2Log likelihood, Cox & Snell R Square, Nagelkerk e R Square,分别为178.208,0.283,0.390)。进一步,通过“HosmerLemeshow”检验表明卡方统计量大于0.05,显著性水平为0.806,不能拒绝原假设,说明观测数据和预测数据(模拟模型)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模型对数据拟合效果较好。从预测数据和观测数据的比对表来看,总的正确判断率为79.3%,回归方程对重建意愿的预测效果较好。

根据表5的结果,有以下关系:

ln(p/1-p)= -5.843+2.297北川-1.558在原镇(乡)原址(或附近)+1.164农村户口+0.807受教育程度-0.741除房屋外财产损失情况-0.519对原居住地的留恋程度+.524适应新环境生产生活的能力-0.665地震后未来三年内经济预期情况。其中(p/1-p)表示选择异地搬迁的概率和选择原址重建的概率比。

4 结果与讨论

以上研究结果表明,北川的受灾居民选择异地搬迁的概率更大,在其它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北川受灾居民选择异地搬迁的概率比是汶川的近10倍(e2,29)。这一结论是在灾害背景下的特殊结论(主要原因是,从经济发展条件、地理位置等方面看,北川和青川、汶川具有很大的相似性,但北川受灾居民选择异地搬迁的概率比是汶川、青川的近10倍;深入分析主要是北川受灾非常严重所致)。“什邡、绵竹、青川、汶川选择在“原址重建”分别为71.6%、68.9%、54.1%、67.6%,但北川则为30.8%,低于远远以上四个灾区;北川受灾群众选择“原镇异地搬迁”及“迁出原镇异地搬迁”分别为20.2%、28.7%,远高于其他四个灾区(什邡、绵竹、青川、汶川7.6%;11%、 10.2%、7.2%,2.5%、2.3%,20.4%、5.8%)。说明北川更倾向异地迁建。”这次地震北川几乎被夷为平地,幸存群众大部分被外迁安置,在受访家庭中,30%左右有因灾死亡人口,60%左右家庭有伤残人。调研发现,北川不少受灾群众不仅不愿原址重建,甚至不愿再回北川,称“回到北川,就回到了伤心之地,那个地方让很多的夫妇失去了孩子,那种痛无法言语”;另,原居住地不安全也是不选择原址重建的重要原因。

以上研究结果表明,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和“本市(县)外的集中安置点”相比,安置点在“原镇(乡)原址(或附近)选择“异地迁建”概率比仅为0.211倍,概率更低(B=1.558,p=0.046),也就是说,安置点在“在原镇(乡)原址(或附近)”更倾向选择在原址重建,或者说,临时安置地离原居住地越近的,越倾向选择原地重建。图1进一步证实这一结论。从图中可以看出,选择“原居地原址重建”的比例大体上随着“现在安置地离原住地的距离”呈反向变化;选择“迁出地原镇异地搬迁”的比例总体上随着“现在安置地离原住地的距离”呈正向变化。图1说明,对于大多数受灾居民来说,其重建意愿与目前安置地存在显著的关系,主要原因是:受灾居民原已经适应现在安置地的环境,除了原居住地外,选择其他地方成本可能更高,相应预期更不确定,因此也就没有动力。

以上研究表明,和城镇受灾居民相比,农村受灾居民的选择异地迁建概率更大,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农村户口的受灾居民选择异地迁建的概率是城市户口3.20倍。这一结论和通常经验和以前的相关研究一致。这次地震主要发生在青藏高原向四川盆地过渡地带,特别在龙门山断裂带附近的沿山地区,地震烈度较大。而这些地区大多经济不发达、地理位置比较偏远、生存环境比较恶劣,且居民多数是农村居民。由于交通不便、地质灾害较多、环境不安全、条件艰苦,因此这些农村受灾居民倾向选择“异地搬迁”。特别对那些家庭收入较高的农村居民,选择“异地搬迁”更强。

以上研究表明,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其受教育层次每提高一个单位,其选择异地迁建的概率比就相应提高2.242倍,即受教育程度越高,则越倾向异地搬迁,这与前期有关研究基本一致。如以在受教育程度分别“小学及以下”、“初中”、“高中”、“中专、技校”、“大专、本科”的受灾居民当中,选择“迁出原镇异地搬迁”的比例分别为10.6%、10.3%、14.3%、15.3%。同时研究也表明,适应新环境能力越强,则越倾向异地搬迁。经验表明,受教育程度与适应新环境能力可能存在正相关关系,进一步分析确实如此,受教育程度与适应新环境能力确实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rs=0.088, p=0.002)。因此,受灾居民受教育程度越高,其生存能力、适应陌生环境能力越强,越倾向异地搬迁。

以上研究表明,受灾居民的除房屋外财产损失情况对其重建意愿具有显著的影响(B=-0.741,p=0.016),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其除房屋外财产损失每提高一个级别,其选择异地迁建的概率比就相应降低0.476倍。但其它方面的损失并不存在同样的现象。这一结论和通常经验不太一致。在选择“在原居住地进行原址重建”受灾居民当中,除房屋外的其他财产(如电器、家具、农机、家禽家畜等)损失程度分别为“几乎没有损失”、“小部分受到损失”、“损失了一半左右”、“大部分受到损失”、“几乎全部受到损失”分别为2.0%、15.4%、16.4%、25.0%、41.1%。其中原因可能是选择“原址重建”更有可能得到相应的救助,而且留在原地可能会有一定的心理安全。

以上研究表明,受灾居民对原居住地的留恋程度越强,则其选择原址重建的概率越大。这一结论,与贾宏俊等(2008)以及前期的相关研究基本一致。在本研究中,在选择“原址重建”的受灾居民当中,有36.3%认为“对原住地有感情,有亲朋好友”是其做此选择的最重要原因;事实上,“原居住地的留恋程度”不仅包括感情上留恋,也包括物质留恋,有28.7%认为“在原居地有土地及其他财产”是其选择“原址重建”的最重要原因。

5 政策建议

县(市)选择何种重建方式,应尊重科学、尊重群众意愿的基础上,结合实际进行充分论证。从总体上看,多数受灾群众大多选择原址重建,但北川等灾区除外。因此受灾县(市)应从地质构造、生态安全、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等方面认真研究原址重建的可能性,如果原址重建的灾害风险很大、建设用地严重匮乏、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维护代价极大或者生态环境可能会遭到很大破坏,应当采用异地迁建等方式,否则应选择原址重建。

在确定重建方式的基础上,应结合目前的临时安置地对城乡布局进行合理规划。实证研究表明:受灾群众临时安置地在本地的,其总体上越倾向于选择“原址重建”;受灾群众临时安置地在异地的,其总体上越倾向于选择“异地迁建”。因此城乡布局规划应充分考虑目前临时安置点的布局,特别是规划受灾居民的永久住房时,可以考虑在现在的临时安置点附近建设其永久住房。

应将灾后重建和城乡统筹及生态扶贫相结合来考虑,着力提高受灾居民的就业技能和教育程度,从而提高适应新环境生产生活的能力。实证结果表明,农村受灾居民的选择异地迁建概率更大;而且受教育程度越高,其生存能力、适应陌生环境能力越强,越倾向异地搬迁。四川不少地区都有“生态移民”专项资金,应将这方面资金和灾后重建相关方面资金整合使用,借灾后重建的机遇,在尊重其意愿的基础上,将那些环境恶劣的高山居民迁下来,这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之一。由于受教育程度越高受灾居民越倾向异地搬迁,因此各级城镇要围绕“灾区重建”积极开发就业岗位,加强建筑、维修、护理、家政等方面的技能培训,吸引一些有异地搬迁倾向的受灾居民就业。

实证研究表明受灾居民房屋外财产损失越大,越倾向选择原址重建。目前,各级政府比较关注受灾居民住房的重建,但对受灾居民的除住房以外的其他损失基本没有关注,因此应关注受灾居民特别私营企业主或工商个体户的财产损失问题,应尽快研究出台信贷倾斜、财政贴息、金融扶持等优惠政策让他们早日恢复生产经营,这样不仅可以解决他们自身的就业问题,而且有利扩大就业,并有利于灾区早日实现产业恢复重建。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仇保兴.灾后城乡重建规划的问题、方针和对策[J].城市规划通讯,2008,(16):6-7.[Qiu Baoxing. The Issue, Guideline, Policy of Urbanrural Reconstruction Programming after the Wenchuan Earthquake[J]. Urban Planning Newsreport,2008,(16):6-7.]

[2]胡鞍钢. 对汶川地震灾害评估及灾区重建的初步看法[J].国情报告,2008,10.[ Hu Angang. The Assessment of Wenchuan Earthquake and some Opinions on Reconstruction after the disaster. China Study,2008,10.]

[3]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Six Housing Reconstruction Approaches in PostEarthquake Gujarat.Author: Jennifer Duyne Barenstein; Department of Environment.Construction and Design, University of Applied Sciences.

[4]刘维卫. 浅谈日本下馆市灾后重建家园的经验[J].村镇建设,1999,(1):48-49.[Liu Weiwei. the experience of construction after the disaster in Japan[J]. Development of Small Cities & Towns,1999,(1):48-49.]

[5]杨建设,唐贵忠.论心理学研究对征地移民安置工作的指导意义[J]. 人民黄河,2005,(27),4:34-36.[Yang Jianshe, Tang Guizhong. Study on the Significance of Psychology Guiding Resettle of Land Acquisition Immigrants[J].Yellow River, 2005,(27),4:34-36.]

[6]冯建敏,冉云霞.对小浪底工程征地移民心理需要的分析[J]. 人民黄河,2005(27),4:40-42.[Feng Jianmin, Ran yunxia. Study on the Psychological need of Xiaolangdi Project Land Acquisition Immigrants. Yellow River, 2005(27),4:40-42.]

[7]庄立辉,郭继志,,马安宁,卢官庐,严瑞雪.宋棠.三峡库区移民心理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分析[J]. 中国公共卫生, 2007,5:535-536.[Zhang Lihui, Guo Jizhi, Wang Yang, et al.Status of Mental Health and Psychosocial Factors in Three Gorges Immigrants[J]. Department of Public Health and Management,2007,5:535-536.]

[8]Michal Ritsner,Alexander Ponizovsky,Yigal Ginath.The effect of age on Gender Differences in the Ostcgikigucak Distress Ratings of Immigrants[J].Stress Medicine,1999,15:17-25.

[9]邹逢佳.少数苗族群体人口迁移现状分析[J]. 北京大学学报(社哲版),2006,S1:150-164.[Zhou Fengjia. Analysis on the

Transfer Status quo of MIAO Minority Nationality. Journal of Peking University(Philosophy & Social Sciences), 2006,S1:150-164.][10]唐贵忠,左萍,赵焕娥.水利水电工程征地移民的恋旧与补偿心理分析[J]. 人民黄河,2005,(27),4:45-47.[Tang guizong, Zuo ping, Zhao Huane. The psychological analysis on Hydroelectricy Works

Land Acquisition Immigrants’ Yearning for the Past and Compensation[J]. Yellow River, 2005,(27),4:45-47.]

[11]陈升,胡鞍钢. “5.12”汶川大地震对受灾居民影响研究[J].学术界,2009,2:7-20.[CHEN Sheng

Hu Angang.Study on ‘5.12’ Wenchuan Earthquake’s Effect: Based on Angle of View of Victim[J]. Academics in China,2009,2:7-20.]

Disasteraffected Population Rebuildingwill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in Wenchuan Earthquake

CHEN Sheng1,2 LUO Guilian2

(1.School of Public Policy and Mangement,Tsinghua University,Beijing 100084,China;

2.School of Trade and Public Administration,Chongqing University,Chongqing 400030,China)

Abstract The key issue in the program lies in the rebuildingmode:at former location or to new places. The rebuildingwill means the inclination of victims after the May 12th earthquake on different rebuildingmodes. It is the precondition to have a good understanding of rebuildingwill of the mass in order to formulate and implement a scientific rebuilding program. We investigated 1243 victims in most five worst affected disaster areas in the form of household interview, and found that what influence the rebuildingwill significantly are victims’ former county, stay at present, registered permanent residence, education degree, and so on. The author suggests the rebuilding should respect the williness of the victims. The authors also suggest that local and national government and organization should take the following considerations: Choice of the rebuildingmode should sufficiently combine with rebuildingwill and the practice. Combining current temporary allocation sites, make reasonable plan for the overall urbanrural arrangement. Implement the postdisasterreconstruction project combining with poverty alleviation and urbanrural balance development. Improve the victims’ employment skill and education level so as to improve the ability of adjusting to living in

new conditions. Emphasize industrial restoration and reconstruction, especially the industrial sectors of the people’s livelihood or with high employment capacity.

异地搬迁工作计划篇6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力构建和谐,着力解决我县深山区人民群众生产生活中的现实困难,主要采取集中安置的方法,通过统一规划、合理布局、配套建设等一系列举措,逐步帮助深山区群众移民搬迁,以实现搬得出、建得好、稳得住、能致富的基本目标,改变贫困山区人民群众的落后面貌。

二、工作任务

1、以有关乡镇的自然村或居住点为单位,移民搬迁群众400人。

2、逐步完善安置地生产性基础设施和必要的社会公益设施,基本解决移民的生产生活问题。

三、工作原则

1、责任明晰原则。坚持政府引导、部门参与、乡村落实。政府在资金和项目上给予安排。在县政府统一安排、指导和协调基础上,县直有关单位要密切配合、统一协调,有关乡镇及行政村要做好具体工作。移民个人是搬迁的主体,安置地村委会是接收的主体。

2、以人为本原则。无论是搬迁,还是安置,都要尊重群众意愿,充分听取群众的意见和建议,解决群众搬迁、安置及生产建设中的实际困难。

3、量力而行原则。搬迁投入要量力而行,项目实施要科学合理,工程建设要稳步推进。同时,整合在支农、新农村建设、农业产业化发展等方面的项目资源,支持安置地基础设施建设。在统一规划设计、统一调剂土地、统一资金管理、统一配套建设的基础上由移民户分户建房。

4、整体搬迁原则。坚持以居住点或自然村为基本单位整体搬迁,同时兼顾一些分散户。

四、搬迁及安置

1、搬迁工作

(1)搬迁范围。彭山林场彭山村、车桥镇长庆村(两个点)、车桥镇昆山村、林泉乡屏峰村。(2)搬迁对象。必须符合以下条件:2011年1月1日以前出生;有当地常住户口的农业人口,且目前仍居住和生产生活在深山区;本人自愿申请异地安置。

(3)审批程序。坚持公正、公开、公平,按照“户申请,村评议,乡审查,县批准”的程序,由自然村、村民委员会、乡(镇)政府将移民条件和移民对象分别实行张榜公布5天无异议后,再报县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批准。

2、安置工作

(1)安置村组。彭山林场彭山村36户141人搬迁至原水泥厂厂房旁;车桥镇长庆村九组15户61人和四组14户43人搬迁至316国道旁(两个点);车桥镇昆山村六组14户58人由山顶搬迁至山下村主干道旁;林泉乡屏峰村五组24户97人搬迁至村主干道旁;其他分散户就近移民搬迁。

(2)审批程序。接收安置地的乡(镇)政府及行政村在做好村民小组、村民工作的基础上,由村向乡(镇)政府提出接收移民的申请(含田土调剂表),再由乡(镇)政府向县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提交申请报告。

五、主要职责

1、迁出地乡(镇)政府的职责

(1)宣传发动。上门上户引导,鼓励群众积极搬迁。

(2)严审资格。在审核报审表和户籍资料的基础上,对搬迁对象要实行“三榜公布”,谁审查谁签字谁负责。

(3)组织参观。组织山区群众到安置地参观建房地址。

(4)维护稳定。做好移民思想稳定工作。

(5)搬迁验收。对移民户搬迁进行检查验收。

2、安置地乡(镇)政府的职责

(1)确定建房地点。

(2)调剂好田土和山场。办理好田土调整手续。

(3)帮助、协调群众搞好宅基地的“三通一平”。

(4)指导、督促移民建房,协调解决移民安置的相关问题。

(5)搞好移民扶贫资金的管理与发放。

(6)结合新农村建设,搞好基础设施配套工作。

(7)将移民户的适龄儿童和少年接受九年义务教育、移民群众就医和安置点的社会治安以及生产开发等,纳入当地政府的经济社会发展规划。

(8)协调处理好移民与当地群众的关系,做好稳定工作。

3、县直相关部门的职责

(1)县扶贫和移民办要全程协调相关部门,及时掌握移民搬迁动态,会同县财政局和有关乡镇管理好资金。

(2)县发改委要及时为移民搬迁安置申报项目,争取资金。

(3)县城乡建设局对整个安置区要按照高起点、低成本的要求进行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统一设计,为移民户提供建房设计和施工图纸。

(4)县供电公司、县电信公司、县文旅局、县网络公司要依据各自职责把电线、电话和有线电视连接到户。

(5)县交通运输局要负责将路修建至移民安置点。

(6)县水务局和县农业开发办要为移民户落实改水项目和农田、村庄水沟水渠治理。

(7)县国土资源局、县农业局要分别把造地、沼气项目同步实施。

(8)县林业局要为移民扶贫提供政策支持和优质服务。

(9)县金融部门要力所能及地为移民扶贫提供政策支持和优质服务。

六、资金管理

1、严格管理。移民扶贫资金要做到专户储存、专人管理、专人审批。

2、资金发放。建房补助实行“一卡通”管理,实行预借制。补助资金分四次核拨:地基打好经验收后拨付30%;一层建好后拨付30%;二层建好后拨付30%;旧房拆除平整后再拨10%。

3、明确责任。移民扶贫资金使用管理实行乡(镇)长负责制。

七、政策措施

1、移民搬迁实施政府一次性建房补助政策,标准为每人3500元(其中省级补助3000元,市级配套400元,县级配套100元),在补助资金中按每人500元提取,用于安置点公共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由安置点乡(镇)政府统一管理。

2、移民搬迁后,财产搬走;原有旧房拆平;原有耕地、山林经营权不变,仍归移民户所有,不增加新的耕地、山林。原有拆平后的宅基地实行退耕还林。移民在安置地拥有永久性居住权和土地的长期使用权。

3、允许移民在自留山上依法采伐木材(每人l立方米),作为建房自用材,凭县扶贫和移民办公室的准迁证明予以放行,县林业部门和乡(镇)免收各种税费。移民拆迁的旧木料允许自行销售或带至安置地使用,免交有关税费;移民建房自采沙石及自制砖瓦的,在当地有关部门指定的范围内进行,免收有关规费。

4、移民搬迁扶贫工程实行“零税费”管理。移民建房免交耕地占用税、土地使用税、房产税、建筑安装营业税、防洪保安资金、造地等各种税费。对各有关部门应收取的税费,采取“各司其职、各算其帐、各记其功、不带走一分钱”的办法,作为部门对移民扶贫工作的支持。

5、同等条件下,对安置移民的乡、村、组在农业综合开发、农村能源建设、退耕还林、公路建设、人畜饮水、学校建设、以工代赈等项目方面优先安排。在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举办社会公益福利事业等方面给予政策优惠。

6、鼓励县挂点扶贫单位实行对口帮扶,特别注重解决特困群众的搬迁困难,为移民扶贫做好事、办实事,提供更多的支持和帮助。

7、将安置小区纳入下年度新农村建设示范点。

八、实施步骤

1、前期准备阶段(2011年3月1日—5月31日)

一是成立办事机构。有搬迁和安置任务的乡(镇)要成立移民搬迁扶贫工作领导小组,抽调工作能力强、有事业心的同志专门负责日常工作。该项工作4月底完成。

二是详细调查摸底。在本乡(镇)范围内对移民对象有针对性地开展认真细致的调查摸底,对符合条件的群众逐一识别,张榜公布,集中审核,分村登记,分乡造册,建档立卡。对各村的基础设施状况、人均耕地占有量进行调查摸底,掌握安置地的承受能力,选择和确定拟作移民安置的具体安置地点、安置方式、安置人数等。该项工作5月中旬完成。

三是制定工作计划。迁出地乡(镇)政府在充分调查摸底的基础上,制定搬迁计划,移民户与县扶贫和移民办签订移民搬迁协议,5月底完成本项工作。

2、组织实施阶段(2011年5月1日—11月30日)

一是迁出地政府组织移民户到安置地察看建房地址。

二是办理好水田、旱地、山场的调拨手续。安置点乡(镇)村要组织为移民建房地址搞好“三通一平”,确保施工用水、用电到点,道路畅通,场地平整,同步搞好规划设计,该项工作6月底完成。

三是指导移民建房。在“四统一”(即统一地面正负零高、统一楼高、统一外墙漆、统一坡面顶)的前提下,由移民按照规划设计自主建房。5月份所有移民建房必须动工,9月份住房基本竣工。11月底配套公共设施等项目完成。

3、检查验收阶段(2011年12月1日—12月30日)

一是组织对安置小区的竣工验收和工作审计。

二是组织移民有序搬迁,颁发《土地使用证》、《房产证》和新户口簿。

三是组织对移民原居住地验收。旧房拆除由移民户各自进行,如果未在规定时间内拆除的,由迁出地乡(镇)政府强行拆除,拆除费用在移民扶贫补助费用中扣减。

九、有关要求

一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移民扶贫工作不仅是新时期扶贫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深山库区群众的迫切要求,还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实现我县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的重要举措。各责任单位要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增强做好移民扶贫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二要加强领导,分工协调。由于搬迁工作时间紧、任务重、涉及面广,为顺利推进此项工作的开展,决定成立以县委书记、县长叶心林为组长,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熊晋喜、副县长张华东为副组长,县扶贫和移民办、县财政局、县发改委、县城乡建设局、县供电公司、县电信公司、县文旅局、县网络公司、县交通运输局、县水务局、县农业开发办、县国土资源局、县农业局、县林业局、县金融部门等相关单位负责人为成员的移民搬迁扶贫工作领导小组。为确保移民搬迁工作顺利实施,有关单位要履行好各自职责,相互配合,确保移民建房时资金落实到位,宣传动员到位,搬迁操作到位,工程建设到位,施工保障到位,齐心协力把这件好事办实、实事办好。

三要严明纪律,加强监督。移民扶贫工作要坚持阳光操作,接受群众监督。县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县监察局以及有关乡(镇)均要设立举报电话。县监察局、县审计局要依法对移民扶贫工作进行全面监督,对搬迁对象把关不严,搬迁任务不能按时完成,转移、挤占、挪用移民扶贫专项资金的,必须如数追回,并追究有关领导和当事人的责任。对虚报冒领、贪污私分移民扶贫资金的,要依法追究当事人的法律责任。要严格工作纪律,充分发扬艰苦朴素的作风,扎扎实实工作,诚诚恳恳为民,严禁借移民搬迁之名吃拿卡要,一经发现,严肃处理。

十、其他说明

异地搬迁工作计划篇7

去年以来,全省各地、各有关部门按照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坚持把实施避灾移民搬迁摆在民生工程的突出位置狠抓落实。一是坚持民生为本,立足从根本上消除地质灾害威胁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问题来实施避灾移民搬迁;避灾移民搬迁是一项最大的民生工程,是为了维护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因为生命是第一位的。二是坚持讲求实效,贯彻“政府主导、群众自愿、整体搬迁”原则来搞好避灾移民搬迁。三是坚持统筹规划,把实施避灾移民搬迁与改善移民生产生活条件紧密结合。四是坚持规范操作,明确开展避灾移民搬迁的实施步骤。五是坚持部门协作,统筹落实避灾移民搬迁资金和优惠政策。六是坚持强化督查,密集调度和督促避灾移民搬迁进展。七是坚持加强领导,落实避灾移民搬迁工作责任。

截止到目前,2011年避灾移民搬迁任务已落实9500户、40613人,完成年度计划任务的101.5%;已有38848人搬入新居,占当年搬迁对象的95.7%。可以说,去年避灾移民搬迁工作做得非常扎实,成效非常显著。我到一些移民点看了,从老百姓喜形于色的表情上看,充满着对党和政府的感激之情。2012年全省避灾移民搬迁6已于今年1月、3月份分两批下达,从目前各地进展情况看,已落实到人的搬迁对象有50839人,这些地方正在抓紧制订实施方案、核定搬迁对象、做好前期准备工作。有些地方已经开始建了,还有一些地方已经建成。应该说,避灾移民搬迁工作总体上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工作上还存在的不足。比如,去年避灾移民搬迁入住率虽然达到了95.7%,还有4.3%共1765人房子建好了但尚未搬入新居。这就意味着地质灾害对他们的威胁还没有完全解除,这是我们工作还不到位的地方。从刚才彭林森同志通报的各个地方的工作来看,各地进展很不平衡。象抚州、新余等一些地方,工作很扎实,进展顺利。一些搬迁任务较小的地方反而没有动,计划下达了,对象一个没落实,项目一个没开工。对这样的地方,要提出严肃的批评。希望工作落后的市和一些县,务必加快进度,争取后来居上。

下面,我就做好今年的避灾移民搬迁工作,再强调几点意见。

一是要充分认识实施避灾移民搬迁的重要意义。我省是全国12个山体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严重的省份之一,曾发生的地质灾害事件给人民群众生命财产造成严重损失。一直以来,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地质灾害避灾移民搬迁工作,从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构建和谐社会的角度出发,于去年决定对居住在地质灾害危害程度高、治理难度大地区的群众实施避灾移民搬迁,并要求用两年时间基本完成工作任务。今年,省委常委会又进一步将避灾移民搬迁列入年度工作要点,省政府工作报告、省政府民生工程也将避灾移民搬迁纳入工作重点要求切实予以落实。这些都表明,实施避灾移民搬迁,不仅是根除地质灾害危及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问题的治本之策,更是我们贯彻落实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理念的具体实践,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迫切需要,也是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义不容辞的责任。各地、各有关部门一定要切实增强做好避灾移民搬迁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以更大的决心、更强的力度、更有效的举措,坚决打好完成全省避灾移民搬迁任务攻坚战。

二是要清醒看到今年实施避灾移民搬迁面临的挑战。今年避灾移民搬迁面临着抓紧完成去年4万余人安置的扫尾、今年6万人任务的落实、进而基本完成全省两年避灾移民搬迁10万人的多重目标任务。与去年相比,今年工作更加繁重而艰巨。特别是今年3月份以来,我省遭遇了历史罕见的大范围暴雨天气,单日暴雨范围创历史新高,汛期较往年提前了一个月。受大范围暴雨天气影响,我省局部地区已经出现了泥石流、山体滑坡和山洪暴发等地质灾害,并且随着进入主汛期,因受前期降雨影响土壤水份已饱和,强降雨引发地质灾害的危险将进一步加重。反常恶劣的气候将对地质灾害隐患点尚未搬迁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严重威胁。各地、各有关部门一定要清醒认识今年实施避灾移民搬迁面临的严峻形势和挑战,以对人民群众高度负责的态度,进一步强化工作措施,统筹落实好今年避灾移民搬迁各项任务。当前,重点要确保地质灾害危害程度高的隐患点群众安全渡汛避灾,对去年搬迁对象中尚未搬入新居的1765人要于近日全部完成搬入新居,对今年核定的搬迁对象要创造条件进行过渡房安置,确保他们的生命财产安全。

三是要认真把握今年避灾移民搬迁工作的进度节点。今年还有一个月就将时间过半,落实今年6万人避灾移民搬迁任务时间紧迫。各地、各有关部门要周密制定工作方案,严格按照规定的程序,规范操作,抓紧实施。今年6月底前,要将避灾移民搬迁对象核准到点、核实到户、核定到人,完成避灾搬迁对象的审核、安置方式的选定、集中安置点的选址工作,并以设区市为单位将工作情况报省备案。7月底前,要完成搬迁安置点的土地平整和安置住房建设规划工作,启动移民新居建设。12月底前,基本完成搬迁移民新房建设,完善安置点的基本配套基础设施。在2013年春节前,完成避灾移民搬迁入住新居,基本完成全省避灾移民搬迁任务。各地要加快工作进度,确保工程质量,坚持每半月调度一次工作进展情况,并向省报告。省扶贫移民办要利用简报等形式,定期通报全省各地实施避灾移民搬迁的工作进度。

四是要严格落实避灾移民搬迁补助资金和扶持政策。今年全省实施避灾移民搬迁6万人的计划任务已分解下达各地,按照人均补助4000元建房资金的标准及省级承担人均补助3500元的规定,扶贫移民计划安排了29922人,地质灾害专项计划安排了10078人,农村危房改造计划安排了2万人。省扶贫移民办、省国土资源厅、省住建厅要确保落实计划及资金安排,会同省财政厅抓紧将资金拨付到位,切实为避灾移民搬迁工作提供资金保障。各设区市、县(市、区)要按规定分别足额落实人均补助400元、100元的配套资金,并确保直补到户的资金人均不少于3500元。各有关部门要根据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在全省开展地质灾害避灾移民搬迁工作的通知》(赣府厅字[2011]92号)要求,认真落实扶持避灾搬迁移民及安置点建设的相关优惠政策,按照“渠道不乱、管理不变、各负其责、各记其功”的原则,对安置点建设用地、移民建房规划和安置点交通、水利、通电等基础设施建设以及移民的后续发展给予倾斜支持,确保避灾移民搬迁这一惠民工程顺利实施。

五是要切实加强避灾移民搬迁工作的组织领导。做好避灾移民搬迁工作,事关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事关社会和谐稳定。各级政府要强化主导作用,协调整合各方力量开展避灾移民搬迁,确保各项目标任务落到实处。各有关部门要密切配合,通力协作。扶贫移民部门要切实担负起日常组织和协调、计划和资金协调、移民搬迁工程的业务指导和监督等职责;国土部门要负责地质灾害隐患核查、移民搬迁摸底调查、搬迁安置新址评估、避灾业务指导以及安置用地的保障;财政部门要抓好移民搬迁资金的筹措、使用和监管等;其他相关部门要按照各自职责,做好有关工作。要深入做好群众的宣传发动工作,增强群众避灾意识,确保在自愿基础上实施避灾搬迁。坚持公开透明操作,使避灾移民搬迁各个环节的工作在阳光下运行。要加大督促落实力度,加大工作进展调度,及时发现、研究和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及时推广避灾移民搬迁的好经验、好做法、好典型,大力宣传避灾移民搬迁的政策和成效,为实施避灾移民搬迁营造浓厚的社会氛围,以优异成绩向党和政府、向人民群众交份满意答卷,为富裕和谐秀美江西建设作出积极贡献!

异地搬迁工作计划篇8

关键词:黄土高原;扶贫移民;满意度;差异性

中图分类号:F1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4)02024204

1引言

扶贫移民的目的是将身处贫困地区,特别是自然条件恶劣、生活艰苦的农民群众从交通不便的山区或土石沟壑区迁移到相对平坦条件较好的区域生活,这有利于政府的统一规划、集中管理,对农民的长期发展也能起到集约经济和节约资源的效果。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扶贫移民工作作为农村扶贫的一种重要形式为我国的减贫工作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在扶贫移民的过程中也出现了许多的问题,本文从最直观的反映扶贫移民结果的农民满意度出发,以晋陕两省的两个自然村为例,分析在扶贫过程中出现满意度差异的原因,并找出其中的影响因素,为减少今后扶贫移民工作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提出相关的建议和对策。

由于满意度可以反映政府的工作绩效,于是测量满意度的方法也被慢慢地推广了,这几年把满意度的测量应用在农村移民问题上的文章还是有一些,如:张艳娟等人(2007)在宁夏移民区7处典型村落实地调研的基础上,运用模糊数学方法对移民的满意度做了模糊综合评价,并对影响移民满意度的经济、社会、生态环境、资源占有率等4个因子进行了初步分析,以此为依据, 结合宁夏移民地的实际发展情况,提出了4个既能提高移民满意度,又能促进移民区后续发展的宏观模式[1];姜冬梅(2012)以内蒙古为例对草原牧区生态移民满意程度进行了研究,基于移民群体应成为评价迁移效应主体的认识,调查了5个移民新村87户移民对迁移安置的满意程度,得出整体评价为“及格”,其中决定长期定居与想回迁原住地的户比为2∶1[2]。此类文章的增多体现出学者们对农民现实生活的关注和对农村移民问题的重视,在满意度的分析过程中大多学者都是以一个村子为分析对象或在许多的村子中找共性问题,对不同村子农民满意度的差异性并没有太多的解释,也没有通过对比找出产生这些差异的原因,这是黄土高原地区扶贫移民满意度的研究不足之处,本文从两个差异比较明显的村子来分析在扶贫移民的过程中究竟该注意哪些问题,才能不断提高这部分移民的生活满意度和生活质量。

2 研究方法和研究区域

2.1研究方法

首先是对有关扶贫移民及农民生活满意度的文献进行大量的搜集和分析,从中了解每个作者的研究思路,并归纳和总结出自己的研究方法,由此获得相应的理论依据。随后则参加了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团队,并随队进行实地调研,获得了一手数据。案例的选取是在对全部的问卷和访谈进行整理之后,提取出其中在满意度方面差别比较大的两个村子进行对比,研究的目的是在比较大的反差中尽可能地发现更多的问题。由于每个人对搬迁所持态度不同,因此调研是以人为单位进行提问的,为保证信息的准确性,调研采用面对面的谈话形式进行,问卷设计采取逐级深入和选答的形式,用预先设计的调查问卷,让农民填写基本的生产情况、生活满意度及搬迁前自愿度等问题。两村最终共调研66人次,其中下盘石自然村42人,柏坡底村(鲁家河自然村)24人,每份问卷都较真实和全面地反映了农户的基本生活和收入情况以及其他重要信息。

2.2研究区及其扶贫移民情况简介

研究案例的选取主要基于以下两个因素:①两个村都属于黄土高原地区的村内扶贫移民村,自然环境与交通条件相当,具有同类比较的基础;②两村地方特征性差异明显, 在社会经济发展阶段、产业经营水平、文化教育、搬迁效果及群众满意度等方面有较大的差别。如下盘石村村民整体受教育程度高,梨果产业发展良好,人均收入水平高,生活条件相对较好,农民们对政府的扶贫政策满意度也普遍比较高,柏坡底村则与之相反。

下盘石行政村,隶属陕西省延安市延长县张家滩镇,位于延河下游,属典型的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辖下盘石、运家自然村,是延长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村。下盘石村建设是以工代赈易地扶贫搬迁的重点项目,全村新建新修砖窑150多孔,道路全面硬化,新建文化广场,并实施绿化工程,建立沼气系统,几乎每户村民都已用上了太阳能。目前下盘石村共有苹果园600亩,人均收入已达8500元,成为全县“搬得出、稳得住、有产业、能致富”的突出典型。其中下盘石自然村有24户属于移民搬迁,这24户原来都居住在山间土窑中,过去的土窑大都成危房或已弃置不用,现在这部分村民都住进了自然村新建的砖窑中,以下所涉及的统计数据皆来自下盘石自然村。

柏坡底行政村位于山西省吉县城东15km处,吉县和延长县隔河相望,吉县在黄河以东,延长县在黄河以西,一水之隔的两县在自然环境上有很多的共同之处,柏坡底行政村隶属于吉县车城乡,下辖柏坡底、鲁家河等11个自然村,该村主导产业为苹果、核桃和玉米。鲁家河自然村的14户村民是2002年搬迁到柏坡底的第一批村民,资助单位是扶贫办,虽然在搬迁后村民们的居住条件得到了改善,但村子的整体面貌还是很落后,房屋基本都是原来建成的模样,村民们的生活在10年后依然很困难,村里的公共基础设施也不完善,道路基本是土路,全村村民的年人均收入仅为3000元,以下用到的统计数据都来自这部分居民。

3移民满意度问卷调查结果与影响因素

3.1满意度的评价分析

满意度从各个方面间接反映整个搬迁过程对农民生活的影响及扶贫移民的整体效果,效果好则农民们的整体满意度会很高,否则满意度也会随之降低,甚至造成农民不满。满意度的问卷统计结果如表1所示。

从表1中可以看出虽然两村同为黄土高原区村内扶贫移民搬迁的对象,但是搬迁后农民对扶贫搬迁的满意度大不相同,下盘石村的农民满意度非常高,100%都满意,而且非常满意的占到了调查总人数的90%,从这点上也能看出下盘石村的扶贫移民是成功的,农民们现在的生活也是相当幸福的。而柏坡底村的村民所表现出的满意程度就很低了,一般以下的占到了调查总人数的75%,不满的占到了总人数的42%,这部分人的所占比例非常大。

3.2造成满意度相差悬殊的原因分析

首先拿预先准备好的问卷对村民进行访问,最终得到了下盘石村42个人和柏坡底村24个人的统计数据,分别对两个村问卷调查结果进行分析,两个村满意原因的问卷中各个数字代表的含义如下:①住上新房;②政府补贴盖房子;③搬迁后就业机会增多;④搬迁后外出打工方便;⑤搬迁后收入增加;⑥搬迁后水/电/汽/路等条件变好;⑦孩子上学方便或对孩子前途看好;⑧参与村里搬迁的决策过程/充分了解政府对搬迁的相关政策;⑨邻里交往更方便/邻里关系更密切;⑩其它原因(文字记录)。通过调查得到的最终满意度原因的结果如表2所示。

由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下盘石村村民已经脱离了生活的贫穷窘困状况,不再过多地发愁生计的问题,而更多地开始关注精神生活。柏坡底村的村民则更多的关注收入和就业等基本的生活问题,也让人感觉到村民们想尽快改变现在的生活状况,但就目前的现实来看又没有什么渠道和方法,村民生活依然很贫困。

另一方面则是对两村不满意原因进行统计,不满原因中各个数字的含义如下:①政府给盖的房子配套设施不行;②政府补贴太少,搬迁后负债额度增加;③搬迁后新的就业机会太少;④搬迁后收入来源减少;⑤不太适应现在生活习惯/或者生活不方便;⑥生活费用比以前增加太多;⑦院小/或者农具等没有存储地方;⑧没有庭院菜地;⑨受当地人歧视/或者与其他迁入者关系不紧密;⑩其它方面。两村不满意的原因统计结果如表3所示。

4对于提高村内移民满意度的几点建议

4.1扶贫移民成功的前提是从扶贫政策上给予更多支持

就两省的扶贫形势来说,陕西省扶贫资金的投入是非常大的,省市县各级下拨资金,并有企业集团参与,这使得陕西农民们的搬迁整体成本要低于山西的农民,而盖房子所需的花费又基本相当,所以山西省的扶贫移民应该相应地增加扶贫资金,多级捆绑,增加企业投入,并想方设法降低农民搬迁中所用到的建筑材料的成本,这样才使农民因搬迁的负债降到最低。

4.2产业转型发展和就业机会增加促进搬迁的持续进行

柏坡底村村民搬迁后,之所以更加贫困,是因为搬迁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但在搬迁后农民们经营的产业没有任何改变,依然延续传统,种植玉米等低产出的作物,而在打工方面的收入增加又非常有限,所以导致了现在入不敷出的结果。而下盘石村则积极转型产业,把原来种植玉米的土地拿出一大部分来种植苹果和梨,这就使得产出成倍增加,村民们的收入也因此提高了。

4.3严格监督移民搬迁程序,保证农民房屋和土地质

量安全在经过大量的实地调研之后发现移民搬迁的各个实施阶段都可能出现问题,比如在村民房屋位置的选择中出现了村民哄抢房屋的情况,在扶贫资金发放的过程中出现了村民不知情的情况,这都说明在监督管理工作中出现了问题,下盘石和柏坡底村存在的问题主要集中在房屋的质量上,而房屋和土地都是农民的生存之本,这是在搬迁中最需要给予重视的问题,房屋质量直接影响到农民的生命安全,土地适不适合耕作,也要进行严格的实验才能下定论,因此在这两个问题的处理上要严格把关,以免给农民带来重大的损失。

4.4规划时要考虑农民生活习惯

目前的扶贫移民工作都只为保证农民搬迁,但对农民生活上的关照却很少,比如农民们会觉得统一规划后自己家附近找不到种菜的地方,农具也没有合适的地方摆放,这些问题在以后的扶贫搬迁工作中应多注意考虑。

4.5加强文化下乡并丰富农村文化生活

现如今农民们的生活也在一天天地富裕起来,有些农村因为产业的带动经济发展也很快,而在这个过程中,农民们的物质生活得到了极大丰富后,也越来越需要精神上的充实,因此我们也应积极推动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促进村民之间、邻里之间的和睦,营造心齐气顺、团结和谐的文化氛围。

参考文献:

[1] 张艳娟,祥,韩瑛.宁夏移民满意度的模糊综合评价[J].宁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28 (4):393~396,410.

[2] 姜冬梅.草原牧区生态移民研究――以内蒙古为例[D].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2.

[3] 李飞,唐丽霞.农户生活满意度及影响因素分析[J].西北人口,2013(1):41~46.

[4] 田野,赵晓飞.新农村建设中农民满意度影响因素分析及评价――基于湖北省的调查数据[J].财贸研究,2010(6).

上一篇:公司综合部工作计划范文 下一篇:两新支部工作计划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