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行为科学理论的主要内容范文

时间:2024-01-02 17:03:16

简述行为科学理论的主要内容

简述行为科学理论的主要内容篇1

关键词:《中国语文教育史简编》研究成果;成果成因;以史为鉴

中图分类号:G52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2-0146-03

为了更深刻地理解《中国语文教育史简编》所承载的知识,研究其理论成果,加强教师专业化知识现对其进行综述。本文主要采取类比研究法,即与《中国语文教育史纲》进行比较分析,更深刻地挖掘出《简编》的个性特征、体现语文科特点等优秀成果。《中国语文教育史纲》为“语文教学法的学科建设”做出了很大贡献。在此之后相继出现了众多本学科同类书目。《中国语文教育史简编》则是其一。在基本理论的基础上,找出本学科的特点,寻找进步方向,更有利于本学科的今后发展。从《史纲》至《简编》经历了十几年之久,通过对二者的比较,得出《中国语文教育史简编》的研究成果主要是“突出语文科自身特点”的结论。本文对“个性化语言”、“独特的历史分期”以及“实践性强”三大成果进行论述,并试分析个性成果形成的原因。

一、例举研究成果

(一)语言的个性化

《简编》语言的个性化主要体现在:整体叙述上简洁明了、详略得当;“语文味“的语言频繁出现两方面。

1.简洁明了、详略得当。《简编》的语言上的简洁,各部分内容的“点到为止”是很容易发现的。尤其是与《史纲》对比分析后,这一特点体现的更加明显。相对于《史纲》的“面面俱到”,《简编》的各部分内容是“缩减版”。犹如《名著导读》。用简洁的话语高度概括各部分内容。例如:同样是介绍《墨子》里的教育思想,《史纲》用了1000多字,而《简编》就用了300多字。对待众所周知的内容一笔带过,对待重点问题则比较详细。如《简编》对黑山北关小学语文教改经验的介绍中,对整个事件发展的介绍几乎没有,而对总结出的经验则介绍的详细。比较而言《史纲》对整个事件的发展各阶段、出现背景细致的叙述,对总结的经验没有单独列出,而是掺杂在各阶段的叙述里。《简编》的叙述更有针对性,将最有营养的“精华”陈列读者面前。

2.语言的“语文味”。《简编》的语言生动活泼,“语文味”颇浓。更体现语文学科自身特点。如其中每一章下的脉络“轨迹”、“基本内容”、“基本经验”。在《史纲》中则“思想”、“内容”、“方法”。其他书目比较泛滥的时期定名:古代、近代、现代,《简编》在其下标注自身理解即:“前语文”、“始语文”和“今语文”。又如三大历史分期下,还有更多的个性名称,如:言文教育为“潜”语文,古文教育为“准语文”此外还有“初语文”、“续语文”、“新语文”、“泛语文”和“大语文”等个性命名。这些生动的贴切的语言,和《史纲》中严谨的学术风格形成鲜明的对比。

(二)科学的历史分期

如果说体例如本书框架骨骼,那么“历史分期”这一部分就是本书“心脏”。什么样的心脏决定全身如何运行循环。同样,本书的“分期”的个性决定了本书整体的个性。这一问题集中在本书的《导论》部分,起到了总领的作用。

1.四个原则。本书博采众长,在“自身规律”、“社会关联”、“注重特征”和“远粗近细”(又名:便利教学)四个原则下进行分期。“自身规律“原则是核心原则,其根本要求是符合本学科自身特点,从而把握事物的本质。如《史纲》等书目的分期只有古代、近代、现代。这并不十分符合我们语文科的自身特点,语文教育隶属于社会发展史但不等同于社会发展史。因此分期时以语文独立社科为分水岭,体现了语文教育的自身个性。也是“注重特征”原则的前提。“社会关联“原则要求分期时,在整个社会的宏观发展中找寻自身特殊性。要求符合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注重特征“原则要求抓住各时期的相对独立性。找到区别于其他时期的真正特性。“社会关联”原则是强调共性问题,“自身规律”和“注重特征”原则则是强调本学科的个性问题。“远粗近细“原则是史学里的通用原则。有利于避免产生烦琐哲学倾向,是从实际出发进行分期的体现。

2.分期比较图。《简编》采取列图表的方式将类似文献综述的广阔内容,简洁清楚地呈现给作者。《简编》对叶苍岑、陈必祥、陈学法、顾黄初、张隆华、曹洪顺、冯守仲几位教育专家分期意见经行综述并且形成比较图。最终分期方法,大方向上仍是以“古代、近代、现代“为线索,在其基础上又有自己的独特分期,创意十足。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是其根本方法。这一部分为本书最精彩部分。将语文本学科的“本”体现的淋漓极致。《附表:中国语文教育发展史分期比较》图,以时间为横轴,以本书分期、历史时期、各位教育家的代表书目为纵轴。直观地表达本书的分期理论依据。

无论是分期的原则还是分期的具体方法都是《简编》科学性的体现。

(三)实践性较强

《简编》的第三个成果就是实践性很强。它相对《史纲》这类的详细理论著作而言,其更倾向于总结教学实践并指导教学实践。主要可以从两方面看出它的实践性:体例上的“教材化”特征;成书过程的实践性。

1.体例上的“教材化”。“教材化”是指整体的体例是为本学科进行课程服务的。《简编》也确实是为培养教师专业化素质而出版的。与《史纲》这种以论述为主的著作不同,本书体例上有很大的实践性,《史纲》的有效利用价值和针对性远远不如《简编》。本书共分三编,分别为古代语文教育期,近代语文教育期,现代语文教育期。在每一编下,又分为不同章节。在每一编下,该编的第一章前,都会有类似总括的“小论”。这一小段文字是每一编的总括。它有“先入为主”的作用。帮助学习者形成总体的认识。这和教材中的“单元目标”类似。接下来,每一章下和该章第一节前,会有[思考]部分。一般是由几个问句组成。这一部分文字能够帮助学习者带着问题学习,有针对性的学习,也和教师手中教案的“重点、难点”相类似。每一章中,几节主要有该时期教育的“轨迹”、“基本内容”、和“基本经验”组成。这三部分也是排列的层次分明。有利于学习者由浅入深的理解。每一节后面还有[练习]部分,目的是巩固和加深印象。这些体例上的特点,能更好的帮助学习者整体把握本书的知识。使读者在阅读时像有老师引领一样。这就决定了本书在实践上的可行性。读者以学生的身份快速的学习书中的知识,它的实践性虽然不是显而易见的但是是毋庸置疑的。

简述行为科学理论的主要内容篇2

近年来,随着中医药学科研事业的快速发展,每年都有大量的中医药科研,但仔细阅读不难发现有各种各样的问题。如写作层次不清,表达凌乱,不能有条理地清楚地把自己的观点和研究结果表达出来;有的研究方法不当,设计不合理,统计方法错误等,都影响了中医药科技论文的质量。为此,下面就医学论文的特点、主要体裁、习惯写法以及在写作方法方面经常出现的问题做一简单介绍。

1 医学论文的特点

医学学术论文是论证性文章,要求有鲜明的论点、充分的论据、正确的论证方法,论点、论据和论证是其三大要素。科学性、创新性、学术性、规范性、可读性是医学论文的特点。

1.1 科学性

医学论文的生命力在于它的科学性。所谓“科学性”,表现在真实性、全面性和逻辑性3个方面。要求从选题、设计、观察研究到推理和结论,每一步都要有严肃的态度、严格的要求和严密的方法;选题要有足够的科学依据,设计要有充分的可靠性、可比性和必要的随机性,观察研究要真实、准确和全面;要强调推理的逻辑性和结论的严谨性。没有科学性的“论文”不但毫无价值,而且还可能把别人引入歧途,造成有害结果。

1.2 创新性

医学论文的灵魂在于它的创新性。所谓“创新”是指前人没有做过或没有发表过的科研成果,是指从新的角度阐明新的问题,如在基础研究方面,有新发现、新观点;在临床研究方面,观察更深,诊断方法有创新,治疗效果更好,或古方新用,提出新见解等。

1.3 学术性

学术性主要表现在专业性上,医学是专业性很强的知识,应区别于科普性的一般知识。同时,医学又是一门应用科学,指导作用越强,越受读者的欢迎。

1.4 规范性

规范性是医学论文在表现形式上的重要特点,是要求论文的书写形式符合约定俗成的相对固定的程式。这种规范化的程式,是无数科学家写作经验的科学总结,具有很强的生命力。

1.5 可读性

要求文字表达准确、简练、通顺,使读者以最少的精力获得最多的知识和信息。此外,可读性还包含这样两层意思:一是让读者看得懂,即对该专业内学者来说它是易读的,对非专业读者来说它是可以理解的,切忌模糊晦涩;二是让读者乐意看,有一定的生动性,切忌干瘪乏味。

2 医学论文写作格式与特点

根据文章的学术内容,结合论文的表现形式可分为理论研究、学术争鸣、实验报告、调查报告、临床报道、经验总结、医案医话、病例讨论、专家评述、文献综述等,也是目前中医学期刊通常采用的以栏目名称标示的体裁形式。

虽然体裁及表现形式不一,其内容大体包括题目、摘要与关键词、前言、材料与方法、结果、讨论与结论、参考文献。

2.1 题目

医学论文的题目又称标题、文题,是对论文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的高度概括,也是论文的总纲。论文中通常出现的缺陷:①写一个很大的题目,其具体内容却没有那么多信息,从而造成文、题不符,或华而不实。②冗长繁琐,题目中对特定内容描述过多,造成题目过长。③题目不易认读,题目中使用非公知公认的缩略词或字符代号,造成阅读困难。

2.2 摘要与关键词

研究类文章应有摘要,国内外公开发行的期刊还应有英文摘要。摘要是对论文内容的高度概括而不加注释和评论的简短陈述,应具有独立性,即不阅读全文就能获得必要的信息;应着重反映研究中的创新内容和作者的独到观点。

一般临床研究类文章的摘要采用报道性摘要,通常以结构式形式表达,内容包括研究目的、方法、结果、结论。目的:应阐明研究的设想,说明要达到的目的,避免与题目重复;方法:将分组方法、每组的干预措施以及检测的内容和方法简单介绍清楚;结果:将研究结果客观地列出,不加评论和分析,不列图、表;结论:根据本研究结果作出结论,不加评论和推测。篇幅以200~300字为宜。综述和非研究类文章的摘要应该写指示性摘要,将该文的主要核心内容介绍出来即可,目的是让读者对该研究的主要内容有一个概括的了解。

关键词是为了满足文献检索的需要从报告、论文中选取出来的用以表示全文主题内容的单词或术语,主要作用是鲜明而直观地表达该论文的主题内容,并有助于查阅、检索。关键词一般要求3~8个,应特别注意第一个关键词的选用,该词应反映全文最主要的内容。关键词使用不当中最常见的问题是作者为了使关键词尽可能准确地表达论文某一确切的含义而将其写全、写完整,进而写成一个词组或短语。

2.3 前言

前言又称引言、导言、绪言和导语,是论文开头部分的一段短文,是文章的引子。主要概述研究的背景、目的、研究思路、理论依据、研究方法等。一般不超过250个汉字。其作用在于使读者对论文先有一个总体了解。

在前言中常见的缺陷是:①过于简单,未对该项目目前研究的现状、自己研究的思路以及通过此研究要达到什么目的进行介绍。这样的前言一般不会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也显得文章浅显,大大降低了文章的分量。②冗长繁杂,在前言中过多地回顾历史,而且,每段回顾均要加引好几篇文献,把前言写成了小综述。③不切实际的自我评价,把自己研究的结果意义任意夸大,常用“首次报道”、“首创”、“第一”等词。

2.4 材料与方法

这部分是别人能够重复实验的重要依据,其叙述应以他人可以重复实验为度。

观察对象为患者,需注明病例和对照者来源、选择标准、一般情况、分组方法及观察组和对照组一般资料比较等。临床试验研究还应说明试验程序是否经所在单位或地区伦理学相关机构的批准,研究对象是否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研究对象为实验动物,需注明动物的名称、种系、等级、动物许可证号、数量、来源、性别、年龄、体重、饲养条件等。药品及化学试剂使用通用名称,并注明剂量和单位。仪器、设备应注明名称、型号、规格、生产单位、精密度或误差范围。无须描述工作原理。

在方法中,应详述创新的方法及改良方法的改进之处,以供他人重复。采用他人方法,应以引用文献的方式给出方法的出处,无须详细描述。注意要将各组所采用的干预方法分别介绍,不能只介绍观察组的方法,其他组不介绍或轻描淡写地说几句。同时说明疗程和观察时间。对每一种新方法的可能价值、危险、不适及效果,须与现有的最佳诊疗方法做比较。

观察项目及指标要分别列出,特殊的检测指标及方法要详细说明。描述统计学方法,并说明统计分析所使用的统计学软件及版本。

常见的缺陷是:①动物模型的形成过程、实验步骤或治疗方法介绍不清。②缺少诊断标准或观察对象的选择标准,这样的结果没有针对性。③在材料和方法中缺少对观察指标和方法的描述,而在结果中列出若干表格,出现了多项指标的观察结果,让人不知这些结果是怎么来的,操作是否合理,结果是否准确可信。④随机分组情况说明不具体。怎样分组?是各取所需还是按科学的随机方法进行分组?有的只写一句随机分组认为就是随机了,其实不然。有的随机可能就是随意,不能保证组间的齐同因素,其结果也就不公平了,组间的比较也就没有意义。

2.5 结果

结果是学术论文的核心部分,结果的叙述应实事求是,简洁明了,数据准确,层次清楚,逻辑严谨,不应与讨论内容相混淆。以数据反映结果时,应列出具体的数值,不要只给出百分数。一般应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并给出具体的统计值。

在文字表述上,要注意按逻辑先后顺序分层表达,有图表时先用文字简单介绍引出表序、图序,再列表、列图。表题要简明具体,一般用三线表,纵标目列主语,横标目列谓语,有效数字位数一致,排列整齐,统计值也列在表中,或用“*”号注明,再在表下面注明“*”号的意义;图题也要简明具体,病理图片的图题要体现组名、该图片组织部位名称,图中阳性征象用箭头指示,并注明何染色、显微镜的放大倍数及箭头所示的意义。

常见缺陷:①在结果中夹叙夹议,与讨论重复;②只谈好的一面,而对不良反应等坏的一面避而不谈或轻描淡写;③与观察指标不符。

2.6 讨论与结论

是论文中最不好写的部分,也是判断论文水平,进而衡量作者水平高低的部分。如果说前面的部分是摆事实,讨论部分则是讲道理,是对调查、观察或实验结果的综合分析和理论说明。内容大致为:①讨论应揭示各种观察结果之间的联系。重点是阐述事实之间的联系,论述其规律性,从中引出自己的结论。②讨论应回答导言中提出的拟解决的问题,明确说明是否已达到预期目的,是否能证明原先提出的假说,扣题;③对于实验或调查中发现的某些出乎意料之外的特殊现象或新线索,可以在讨论中做必要的说明。④对于本工作的理论意义和实际应用的可能性,可以实事求是地加以论述,但要谦虚谨慎,切忌夸张。

讨论部分常见缺陷:①只是重复材料和方法、结果等内容;②大量罗列文献尤如文献综述;③泛泛其谈,言而无物;④不成熟的武断结论。

结论与讨论不同,讨论允许有分析、推测或预见,结论必须论据确凿,不能有推测性,不能展开,不能引用参考文献。

2.7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是科技论文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当今的大部分科研成果是在前人研究成果或工作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论文中的参考文献可以反映出论文真实可靠的科学依据;反映出作者对前人劳动的肯定和尊重;便于同行了解该研究领域的动态以及采用追溯法查找与此研究方向相关的文献;有助于科技情报人员进行文献情报研究。

参考文献的格式根据GB/T 7714-2005《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规定,有“顺序编码制”和“著录出版年制”两种。其中我国科技期刊多采用顺序编码制,即按文章正文部分引用的文献出现的先后顺序连续编码,并将序号置于方括号中,在文后所列参考文献处按正文部分标注的序号依次列出,写出著者、题名、杂志名称、出版年、卷、期及页码;如果是书,写出著者、书名、版本、出版地、出版年及页码。参考文献的标注宜新——3~5年、宜精——10条以下、宜近——相关性。

3 结语

简述行为科学理论的主要内容篇3

 

统计学是一门基于试验数据的搜集、整理,对研究目标的统计性质进行分析和推断的学科,更是一门综合运用数学科学、计算机科学、信息学等工具学科、并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相结合的多学科相交叉的边缘学科。在我国,早期的统计学设置比较狭隘,多作为数学学科的概率统计和经济学科的经济统计等子学科。直到 1998年,国家教育部设立了统计学专业[1],2011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更把统计学提升为一级学科!由此可见,统计学的专业地位及其重要性得到了广泛的认可。

 

与之相反,关于统计学专业教学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相比于其他大类专业的教学研究,关于统计专业教学的教学语言设计的研究还未得到深入发展。

 

教学语言是一类广义的语言,是教学者与教学对象的多种感官的交流;同时,也是一种人文文化的载体,是一种民族文化的展示。教学语言的设计,就是通过调动教学对象的听觉、视觉、感觉等多方面来实现教学目标。

 

统计学专业的教学语言主要包括:口语语言、文字语言、符号语言、图表语言和肢体语言,本文将从上述五个方面对统计学专业的教学语言设计展开讨论与研究。

 

一、充分运用口语语言阐述教学内容

 

口语语言,是教学内容阐述的主要载体之一,是师生之间思想、情感交流的主要工具。由于统计学是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相结合的多学科相交叉的边缘学科,统计学专业教学的口语语言与一般教学的口语语言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主要具有以下特点:

 

1.对于基础理论的教学,口语语言要准确、规范

 

由于统计学的基础理论主要是基于各种模型,通过逻辑推导来进行分析和推断,并以高等数学形式来描述,因此相关教学的口语语言应以标准的数学口语语言来准确、规范地阐述相应的数学理论,特别要注意相应的模型理论的提出和逻辑关系的表述、推导等,依此来帮助学生准确地理解、把握统计学的基础理论; 同时,对复杂的逻辑关系及符号含义,要做出准确的表述,帮助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了解、体会相应的含义,并能进行熟练、独立的运用。

 

2.对于后续课程的具体教学内容,口语语言要亲切、生动

 

在针对特定的知识点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通过口语设计,把抽象的数学理论转换为具体的形象感觉,并结合适当的现实案例加以说明。特别是抽象的概念,比如随机过程中“下鞅”、“上鞅”、“鞅”以及“遍历性”等概念,要努力避免平铺直叙、照本宣科地进行授课,而是把该概念与日常实例相结合。

 

该定理是其后重要结论的基础,具有重要意义,但其证明太过数学化,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并不进行证明,而采用简明的语言来进行说明。对第一个不等式,可以强调为“在每个样本点上,取所有随机变量的最小值,做成一个新的随机变量,它的均值不会大于所有随机变量先做平均再取最小的那个值”,即“最小值的期望,小于等于期望的最小值”;从而整个定理叙述为“最小值的期望,小于等于期望的最小值,小于等于期望的最大值,小于等于最大值的期望”。

 

由此可见,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语言设计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再结合语音、语调、语速等变化来突出重点、强调难点、控制教学节奏,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具体教学内容。

 

二、准确运用文字语言刻画基本内容

 

文字语言,是教学内容可视化的主要载体之一,是学生明确认知教学内容的主要途径。统计学专业教学的文字语言的“准确性”,应具有如下特点:

 

1.对于基础理论的教学,注重文字语言的“数学性”

 

由于统计学是以数学理论为基础的,因此,文字语言要符合数学描述的一般要求;同时,也要注重结合教学目的,进行适当的调整来强调重点。

 

比如,统计量的定义:“设x1,x2,…,xn为取自某总体的样本,若样本函数T=Tx1,x2,…,xn中不含有任何未知参数,则称T为统计量”。在该定义中,应当注意三个非常重要的细节:“x1,x2,…,xn”、“任何”和“未知”。如果在教学过程中,不强调这几个细节,就可能忽略了小标“n”这个已知参数,从而产生对统计量概念的混淆,影响对统计量“样本均值”的认识。

 

2.对于后续课程的案例教学,强调文字语言的“概括性”

 

统计学处理的是实际的、非数学的对象,特别是一些来自社会经济活动的、真实物理环境的或现实遗传学科的具体实例。此时的文字语言,不仅要具有抽象性,抛弃不必要、不相关的、过多的背景描述,还要朴实易懂,最大限度地概括试验的理论背景、数据的研究意义。其意义在于,既利于学生理解研究的问题,明确研究的目标,同时也为学生的思考留出相应的空间。

 

三、简明地运用符号语言,压缩复杂意义

 

符号,是一些基本概念、基本性质、运算法则的缩写;符号语言,就是利用基本符号,以简单、明确和形式化的方式来简化复杂关系及大量文字性描述。在形式上,符号语言可以简化计算和推理过程,明确其中的逻辑过程,展现其抽象性;在意义上,通过结合具体试验背景,符号语言精练了相关信息的描述,体现其简洁性。由此可见,符号语言对相应学科的发展、传播和普及都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对统计学专业而言,其基础理论部分的符号语言基本与高等数学的符号语言是相似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训练学生对符号的灵活运用,并提及相应符号的意义。

 

对统计专业低年级学生,教师要通过符号语言的设计,消除学生对符号的陌生感,使学生牢固地掌握各类符号的意义,熟练地运用各类符号描述相对复杂的含义,并将复杂的文字性描述利用符号来进行简化描述,进而培养学生利用符号语言来压缩复杂意义的能力。

 

例如,在概率统计中,随机变量的期望EX是一个重要概念,通过不同的角度可以得到不同形式的符号描述。在符号语言下,概率空间记为Ω,F,P,随机变量记为X,对应的密度函数和分布函数分别记为px和Fx,从而随机变量的数学期望EX有如下表述记为

 

其中,EX是数学期望(expectation)的符号,第一个等式为实空间R中的数学期望描述,这是一般概率论中的结论;第二个等式为实空间中的一般随机变量的数学期望表达式;第三个等式则为在概率空间Ω,F,P中的描述形式,是Riemann-Stieltjes积分,这是在随机分析范围下常用的描述方式。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强调上述关系式的意义及使用范围。

 

再如Lindeberg-Levy中心极限定理:设{Xi}∞i=1是相互独立、同分布的随机变量序列,且EXi=μ,VarXi=σ2& gt;0都存在;若记Y*n = X1 + X2 + 上述定理中的符号沿袭了高等数学的符号方式,同时,将σn改写为nσ2,其目的在于强调正态分布关于参数μ和σ2的依赖关系。强调这种依赖关系,有利于学生对正态分布的掌握,进一步明确随机变量与其特征参数的关系,也为后续其他重要分布和统计量的学习奠定基础。

 

对统计学专业高年级的学生,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基于基本符号,在特定的实际问题中,创造性地定义一些新符号,并赋予明确的含义,从而把特定问题进行符号化描述,简化统计分析、推断过程。这里需要注意的是,所定义的新符号首先要遵循一般的符号原理与意义,不只是符号的数学意义,还有在特定问题下的符号意义;其次,满足问题分析的需要,充分利用特有名词的缩写、符号的上、下标等。

 

比如,在回归分析中,基于多变量的多项式回归模型中,因变量y关于自变量x1,x2的二元二次回归模型为:y = β0 + β1 x1 + β2 x2 + β11 x21 + β22 x22 + β12 x1 x2 + ε。在该表达式中,β的小标1、2分别代表与变量x1,x2有关,而重复出现的次数则表征了相应变量的阶数。因此,建议在教学过程中,对该类下表可以进行改进,比如将β12改记为β1,2,即下标中的“12”改为“1,2”,通过添加“,”进一步明晰变量的交互关系。

 

四、合理运用图表语言,明晰基本关系

 

图表语言,是利用图像、表格等直观的形象来描述复杂的概念、关系以及抽象数据所具有的含义。与符号语言的简洁和抽象相比,图表语言更具形象、直观的特性,能记录数量变化趋势、表达变量之间的关系以及展现概念之间的相关关系,因此,在统计学专业教学中,图表语言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与作用。

 

1.数据图表,记录数量变化趋势

 

数据图表,主要是对试验结果所获得的数据的形象表达,比如某地区的生产总值、居民消费额、空气中污染物含量等具体数据的excel表格或柱状图,以及对抽象数据处理之后所形成的频数直方图、频率直方图、盒子图等。依据不同的目的,选用不同的数据图表来说明进行统计分析的依据,并掌握进行统计推断的方向。

 

2.分析图表,表达变量之间的关系

 

分析图表,主要是指基于概率论与统计分析所得到的分析结论的图表,目的在于展示分析结论,进而解释变量关系。主要包括:(1)教材所附的典型分布的分布表,如正态分布表、F分布表、t分布表等;(2)数据分析表,如回归分析中所得到的Model Summery、ANVOA、Coefficients等;(3)结论预测表,如变量拟合图、时间序列分析表等。

 

3.关系图表,展现概念之间的相关关系

 

关系图表,主要是指为了那些抽象描述多个概念之间的相关关系,是对各种概念、方法、思想等的总体描述。从大的角度上讲,借助于关系图表,学生对统计学的发展、不同统计思想与方法间的异同等方面,会形成整体认识,常见于导论一类课程。从小的角度上讲,通过建立关系图表,学生可以进一步区分具体的概念,深化知识点的理解和运用。

 

五、巧妙运用肢体语言,深化教学效果

 

肢体语言,主要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动作、姿势、表情等肢体的动作和变化来传达教学内容、实现教学目的的行为。首先,肢体语言具有形象、生动、操作性强;其次,易于学生的模仿与体会,以形成对抽象概念的形象认识;再次,可以很好地控制教学进程,如加速新课程的引入、教学内容的转换等。同时,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传递教师对学生的关怀。

 

总之,教学设计是指为实现教学目标,教师依据学习原理和教学理论,对各个环节进行具体计划,进而形成完整、有效的教学方案的过程。为了充分、有效地利用课堂教学,教师应该运用多种方法和技巧来实现与学生的交流。因此,教学语言的设计就显得更为重要。通过不断地研究与实践,教师的教学语言设计能力将会得以丰富和提高,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随着社会的发展,大数据时代的到来,统计思想与技术日益受到重视,统计人才更是供不应求。为更好地培养社会所需的专业技术人才,作为统计学专业的教师,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应该深刻地考虑教学语言的设计,从而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努力做到知识、技术、思想的传播,也做到人文关怀的传承,培养出一批具有社会责任感的专业人才。

 

简述行为科学理论的主要内容篇4

论文摘要:学科建设问题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中一个极其重要的问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科学品位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为依托和基础,教学内容要与学科建设紧密结合,要切实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师资队伍建设。

学科建设问题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中一个极其重要的问题。由于诸多复杂因素的制约,长期以来我们在这一问题上重视和研究不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许多重要问题未能从学科建设的视界加以思考和解决。《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提出,要把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提到学科的高度来进行建设。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改革和建设已进人新的历史发展阶段,认真领会《意见》精神,依托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深人研究和大力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学科建设,对在新形势下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科学品位要以学科建设为依托和基础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根本任务是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够为人们所接受,其根本原因是马克思主义本身是科学。众所周知,高校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主要依靠或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教学来进行;大学生中许多深层次思想问题和认识问题,都要依托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去解决;大学生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树立,固然离不开长期的工作与生活实践的磨炼,然而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学习又是不可或缺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长期的教学实践也清楚地表明,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是否真正有效,是否真正为青年学生所接受,关键在于教育内容的科学性,以及是否将科学内容同大学生的思想实际紧密结合。

教育教学是通过学科进行的,学科是教育教学的基础和依托。学科建设,就是把一门学科作为科学来建设,使它立于社会实践和科学最新发展水平之上。为保证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的科学性,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必须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并最终落脚到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上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问题,本质上是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科学性问题,也就是说,要把马克思主义当做一门科学去进行教育,要用科学的态度和方法去对待马克思主义和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

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改革和建设面临着许多重要课题。比如,关于在新形势下有效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新观念、新思路、新途径、新形式和新方法的深人探索;关于课程设置的改革和新课程设置方案的试点与普遍推行;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学位授权点的管理、建设和运作;关于重大现实性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的研究;关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师资队伍,特别是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的培养和建设,等等,这些课题都亟待深人研究和解决。这些课题不但会直接涉及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科建设,而且从根本的意义上讲,正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学科建设的自身内容和内在要求。因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科建设,不但要学会善于从学科建设的角度去思考和研究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改革和建设问题,而且要花大工夫、用大力气把学科建设问题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一个带全局性的问题切实抓好。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要与学科建设紧密结合

高质量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内容是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水平的重要前提。课程内容是由课程设置决定的。按照中宣部、教育部关于“05课程设置方案”(简称“05方案”)的要求,把原有的七门课程整合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简称“原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简称“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简称“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简称“基础”)四门必修课程。与此相适应,新疆地区将三门地方课程整合为“新疆历史与民族宗教理论政策教程”(简称“教程”)。“05方案”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内容具有高度的综合性和整体性,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各门课程内部教学内容的综合性和整体性。新课程内容打破了传统学科的界限,努力形成新的课程内容的整体性和系统性。比如,“原理”课是力求打破三大块的思维定式,力求突出马克思主义的综合性和整体性,从总体上阐述马克思主义最基本的原理和方法;“概论”课是强调以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为主题,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主线,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为重点,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和党的十六大以来最新的理论成果打通来讲述,力求反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之间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基础”课是以理想信念教育为主题,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线加以展开,将思想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有机地融为一体;“教程”课是以马克思主义“五观”和“四个认同”为主题,全面阐述马克思主义民族、宗教理论和党的民族、宗教政策以及新疆发展史、民族宗教演变史。其二,各门课程之间教学内容的综合性和整体性。“05方案”从内容的系统性和全面性上,突出了通过理论、现实和历史三者的结合来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针对中国的特殊国情而言,“概论”具有特殊的地位,因为它直接体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中心内容,科学阐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和理论成果,突出了当代中国的大局和发展大趋势;“原理”系统阐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来源中所包含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纲要”主要突出了中国选择马列主义、选择中国共产党、选择社会主义的历史根据的内容;“基础”直接帮助大学生解决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实际的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观念问题;“教程”则主要突出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民族宗教理论在少数民族地区的应用和实践。

新课程方案教学内容的这种综合性和整体性,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建设必须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为基础,寻求学科支撑。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下设的五个二级学科,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思想政治教育”,与思想政治理论课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学科对马克思主义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内在逻辑联系进行整体性、综合性研究;“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学科对马克思主义产生、发展的历史过程及规律进行研究,以历史的研究再现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学科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所形成的、能够反映马克思主义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的、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新的理论成果进行研究;“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学科对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相关的理论、思潮、流派的发生、演进及其基本思想进行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研究人们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以及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培养人们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下设的五个二级学科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向,为丰富和充实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提供了理论的和思想的材料,也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现思想性、政治性、意识形态性与知识性、学术性的统一提供了学科的思维方式方法,为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打下了研究性基础。 三、要切实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是教育教学的主体或主导,师资队伍建设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重要内容和重要组成部分。多年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实践表明,教育教学有效性的关键是师资队伍建设问题。因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师资队伍建设问题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当面对新的综合性、整体性很强的课程时,任课教师如何突破或超越现有专业的门槛,熟练并运用自如地系统讲授一门整体性的课程,这是实施新课程方案面对的新问题。为此,必须把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师资队伍建设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紧密结合起来,不断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业务素质。

首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牢固确立学科意识、学科建设意识,破除长期以来以单纯的“课程意识”来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教学。长期以来,由于思想政治理论课过分强调政治意识形态功能,而轻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功能,也由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自身发展的不够成熟,人们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没有确立起应有的学科意识和学科建设意识,表现在或者怀疑甚至否定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科学性;或者脱离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以单纯的“课程意识”来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不注重学科的理论构建,其结果必然影响思想政治理论课功能的发挥。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地位已经确立,我们不能再以长期以来形成的“课程意识”来估量、定位今天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而要牢固确立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科意识和学科建设意识,以自觉的学科意识审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以自觉的学科建设意识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更高水平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的更大进步。

其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和钻研。在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教学中,由于长期以来普遍地存在着教学任务繁重与教师人数偏少的矛盾,因而多数任课教师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认真学习和钻研马克思主义理论,从而具备扎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这是影响教师素质提高和制约教学效果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应该看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授课并不是一个将教材内容加以简单传递的过程,而是一个教学内容的再创造过程。没有深厚的专业理论功底,对教学内容缺乏深人理解和把握,没有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是难以取得教学的实效性的。所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系统学习和扎实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和理论功底。

简述行为科学理论的主要内容篇5

 

一、科技论文中结论存在的问题

 

1、摘要中的"结论”代替了正文中的“结论”。

由于部分作者不了解摘要的作用及如何撰写,为与正文区别,避免内容重复,则在摘要中提到的“结论”,在正文中一律删去,导致论文缺少重要“结论”。

摘要的作用主要是为读者提供论文的主要信息,使读者在最短时间内对论文整个内容的价值有初步了解,为其决定是否详细阅读全文提供依据.另一方面,利用摘要检索比利用关键词检索具有更多的相关信息,可获得更多、范围更大的检索结果,尤其是各类数据库的出现,在大量的信息中为计算机检索提供方便。

摘要是对科技论文的高度概括,其本身具有的独立性使其与正文各自独立成文,但其内容则是以正文中重要的研究背景、条件、结果及结论等主要信息为基础,“摘”其“要”处独立成文,其撰写的主要内容包括研究目的、方法、结果和结论.对于没有结论的科技论文,其摘要中的结论就无从谈起,因此说不能用摘要中的“结论”替代正文中的“结论

2、“结果与分析”代替了“结论”中的内容

此类情况常出现在实验研究类论文中,由于其分标题--“结果与分析”中的内容包括得出的实验结果以及对这些结果所作出理论分析,正是因为这些内容,使得许多作者误认为已将结论内容详细列出并已说明,因此在接下来的分标题--“结论”中仅将分标题--“结果与分析”中的内容简单列项,未将“结论”应需体现的内容表述清楚,包括对实验结果的分析进一步提升,使其具有普遍性,揭示其原理,使得论文形式上有“结论”,实质上却缺乏有重要意义的“结论

3、结论与结语两个概念不清

据朱大明随机对16种不同专业学科的科技期刊采用“结论”或“结语”的统计结果与对比分析可知,“结论”与“结语”属于两个独立概念,前者是“从前提推论出来的判断”、“对人或事物所下的最后的判断”,而后者则是指“文章或正式讲话末了带有总结性的一句话结论需要在经过严谨的论证、推导、调查或实验之后才能够得出的具有创新性、客观性的论断,是对研究成果的进一步认识、升华.这个论断既有可能是对他人研究成果的迸一步推进,也有可能是与他人的研究成果相反,但无论是怎样的结果,却都要求是明确的、准确的,并具有普遍性,其篇幅根据论文具体情况可长可短.结语相对结论而言,在内容的表述上宽泛许多,可表达简单的推导结果,也可对存在的问题提出进一步深人研究、对未来应用前景的展望等等,语言表述上要求尽量简短。

4、结论内容与引言内容相互重复

结论内容与引言内容相互重复主要包括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引言中出现结论内容,在文末又再次重复结论内容.有的作者采用“倒推”方式,在引言部分开篇就将科研的研究背景、提出的问题、研究方法,包括得出的结论先给出,然后再展开详细论证,而在正文论证之后文末又再次给出结论,使前后内容重复.另一种情况是结论中出现应在引言中出现的内容,如研究背景、理论依据、实验基础等,把结论写得像引言。无论哪种情况,都是不应该出现的。

引言作为科技论文的开始,其目的更多是向读者交待本研究的历史背景,说明研究的起点、重点和价值,提出正文待解决的问题,引导读者阅读和理解全文.而结论除包括对结果作出的逻辑延伸外,还包括对引言中提出的问题作出相应回应,即综述所得结果.二者无论从作用,还是从撰写内容上都有严格区分。

 

二、结论的撰写内容及其在不同类型论文中的表现形式

 

1、结论的撰写内容

结论的撰写内容主要包括:(1)对研究对象进行实验或考察得到结果所揭示出的原理或普遍性;(2)阐述研究中与前人研究结果的不同情况;(3)本文未解决的问题;(4)阐述本文在理论或生产生活中的实用价值等等。

2、结论的多种形式

有很多作者、甚至部分编辑人员都认为结论应当在文末出现,这是一个认识误区.科技论文所涉及的研究领域众多,因此科技论文的写作体例也各不相同,论文中的结论所体现的形式也多种多样:(1)研究报告类、试验研究类等论文的结论通常在论文的文末位置;(2)数学推导类论文的结论往往是在正文开篇部分先给出,再进行详细推导证明;(3)综述类论文其结论则一般在每个层标题所列研究进展情况之后给出,即结论出现在行文中等各种情况.

正是由于不同类型科技论文的表述需要,决定了结论在论文整个文体结构中不必拘泥于“只在文末”的位置,对于在引言中已先给出结论或在综述类论文中论证部分已分层给出明确结论的论文,可不必另单列标题来表述,以提髙期刊的有效信息量。

 

三、科技工作者撰写结论时应把握的原则

 

科技论文不同于文学作品,通过各种修辞、夸张手法来吸引读者,它主要是通过科学研究手段真实反映客观世界的变化.结论作为整个科技论文的核心部分,更是有着严格的要求,它是作者在对观点经过反复论证、对公式进行严密推导、对数据反复实验的基础上获得的,应与引言所提出的问题遥相呼应,科技工作者撰写结论时应把握以下几个原则:

1、强调客观性

科技论文的结论所体现的客观性是以足够可靠的理论推导、实验数据作为立论基础的,应真实反映论文的研究成果,实事求是,以尊重科学为前提,所得结果要具有充分的说服力,实验结果可以重复.

2、内容准确

对结论的撰写应注意内容的准确性,其内容既不要夸大,也要避免遗漏科研创新点,切忌含糊不清、歧义和随意轻率.含糊不清会使结论语意不清、结论不明,结论中应避免出现“可能”、“也许”等含糊字样,以免降低论文的真实价值;歧义会误导读者理解错误,甚至影响实际生产生活,需根据论文的理论基础或实验条件加上适当的定语进行限定;随意轻率会降低论文学术质量及其有效传播率,应注意使用标准科学术语、计量符号,对于从某一侧面论证得出的结论,需注明其前提条件.

3、语言简练

结论应基本采用文字叙述,除个别论述实际需要,一般不再出现图、表,做到言简意赅,主要表达定量信息,必要时可将重要数据或结果引用到结论中.另外,结论体现的应是作者在本文中的重要研究成果,对于研究中所借鉴的他人文献资料应安排在正文部分,避免出现在结论中.再有,还应避免出现自我评价、自我批评的语句,减少无关语句.

4、层次分明

较长的结论可依据正文的研究所得结果的顺序依次列条排出,使读者阅读时条理淸晰,一目了然.如试验研究类论文的结论撰写可按:(1)简述试验所得的最终结果;(2)根据结果推出的规律、普适性;(3)研究成果的实用价值及其意义;(4)对未来前景的展望;(5)对本研究的进一步深人提出的建议等几方面来阐述.篇幅较短的结论可自成一段,不必列条,其包括的内容与较长结论的内容顺序相同,只是文字量要少一些,作者在撰写时同样要注意其层次表达要清晰。

 

四、结语

 

结论作为科技论文的总论点,是整篇论文的精华所在,在尊重客观事实的基础上,一个表达准确、简明扼要的结论除能体现作者高超的驾驭文字的水平外,更多反映作者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和高超的概括能力,大大提髙科技论文的传播质量,实现信息传播过程中的增效效应.因此,广大科技工作者要重视结论的撰写,进一步提升科技论文质量,促进科技事业的繁荣昌盛。

编辑点评:论文结论怎么写?以上是关于科技论文结论中存在的问恩他以及正确表述作为分析,让写作者在撰写论文结论的时候,知道如何去撰写?如何去架构和布局?才能撰写出有质量的高价值的论文。

简述行为科学理论的主要内容篇6

环境学教学模式 教学改革实践活动环境科学是伴随着环境问题及其解决途径的研究而诞生和发展起来的一门综合性学科,环境学是一门基础核心课程。《环境学》课程是东北林业大学(以下简称本校)环境科学专业开出的第一门专业基础课,目前,课程学时为40学时,通过对该课程的学习,本专业学生可以掌握环境科学研究领域的基本概念、环境污染物的来源、基本的污染治理技术和方法。该课程的内容涵盖了环境基本原理、水、大气、固体废物、物理、生物环境等方面,是后续专业课程学习的引导,是环境科学的学科基础。由此可见,加强环境学课程的教学改革,对于激发学生的专业课程学习兴趣、对后续专业课程的认知,其意义重大。

一、课程改革的内容

“环境学”课程教学改革采取“2调+3改+1加强”模式开展。

(一)课程调整

1.课程内容调整

课程以左玉辉编写的《环境学》为主要授课内容,调整本着主体不变,相应内容整合、替代、结合学时适当增加的原则,以当前普遍关注和研究的热点环境问题为课程重点增加内容进行调整。

2.课程授课时段调整

本校自建立环境科学专业以来,《环境学》课程已开设16个教学周期。前13个教学周期开设在第五学期。本专业通过课程调研、课程体系调整,目前环境学课程开设在第四学期。

(二)课程改革

1.授课模式改革

本课程讲授经历了板书教学、板书结合幻灯片教学阶段,教学效果一般。随着信息化教学手段在高等教育教学中不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课程授课中嵌入视频教学、开发office软件中的统计、计算功能,用于教学中。

2.教学方法的改革

每节课讲授前增加2个环节:“课程内容回顾”和“学生带着问题进入课堂”。“课程内容回顾”改变“点名式”提问方式,以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全体跟着教师思路阐述方式展开;“学生带着问题进入课堂环节”,在课前将每次课程要讲授的主要内容,以“问题”的形式,通过幻灯片展示给学生,学生通过学习将会对相应问题进行解决。

3.考核方式及试题题型改革

本门课程考核分为学习成绩考核和管理考核两部分。其中,学习成绩考核结合本校考试方法改革的指导性意见,确定为阶段性考试和期末考试两部分,阶段性考试基本在课程主体内容进行到中期时开展,阶段考核试题成绩占到总评成绩的40%,期末考试试题成绩占到总评成绩的50%。管理考核即课堂考勤,本门课程选择10次考勤,占到总评成绩的10%。

本门课程以往的考试题型为名词解释、简答、论述,被学生们戏称为“常规考试题型三段论”。目前,阶段考试题型为名词解释、填空、判断、简答、论述;期末考试题型为名词解释、填空、简答、计算,累计六个题型。

(三)加强理论教学嵌入“实践活动”

理论教学中如何嵌入实践教学环节,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本课程开设过程中经历“6・5世界环境日”,结合学生已经学习的环境专业知识,组织学生开展“6・5世界环境日”主题宣传活动。在“世界环境日”主题活动日开始前,教师仅作简单的引导,其活动形式、内容、相关宣传资料的准备均有学生自行组合完成。此活动可将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和专业学习兴趣。

二、教学效果分析

(一)课程调整效果分析

1.课程内容调整效果分析

课程内容调整,主要体现在课程内容的更新率,以2013、2014年两个教学周期为例,比较前一教学周期课程总体内容更新率分别为10%、11%,更新内容包括相应环境标准、法规,新发生典型环境污染事件、环境热点问题等。以视频、图片、理论知识形式体现。扩宽了学生的专业知识面,效果显著。

2.课程授课时段调整效果分析

《环境学》课程在第四学期开设,为后续专业课程学习进行了导引,学生对后续环境科学的研究方向有了初步的认知,理论导引结合兴趣有助于学生进行专业课程学习的选择,课程选择导向性明显,利于学生的专业知识学习。

(二)课程改革教学效果分析

1.授课模式改革效果分析

如在“噪声预测”内容讲授时,将其公式阐述后,通过应用Microsoft Excel工作表中编辑公式的功能,课堂演示公式编辑过程,并进行噪声衰减和叠加的计算,学生在学习理论的同时,也提高了对计算机软件相应功能在教学和学习中重要性的认识。如在讲授“电磁辐射”理论知识前,通过播放5分钟左右的专业视频,将生活中大家关心的电磁辐射问题简要解答,通过常识中误区的修正,提高学生学习理论知识的兴趣。再如,讲授“生物多样性”和“景观环境”理论知识前,通过自制的以图片为主辅以优雅背景音乐的视频进行播放,提高学生对了解生物多样性和自然景观环境理论知识的兴趣。同时,在自制视频播放后,简短讲授视频采用图片拟要阐明的知识点及视频制作的方法。

在教学中简短灌输学生计算机在教学、实际学习和工作中的作用,强调无论在学习中还是工作中要加强学习工具的使用操作。通过和学生交流获得反馈信息,新的知识展现模式会吸引学生的关注,但整体课程中学时分配要合理,避免教学从单一的文字传输知识的模式进入到视频、图片、图表、计算公式编辑、知识超链接“铺天盖地”呈现的知识传输模式状态,新模式应用过多,反而会将学生带入另一个枯燥的境地。

2.教学方法的改革效果分析

传统的“点对点”提问方式,即教师提问学生回答,虽然会了解提问学生对知识点掌握的程度,但经统计发现课前以提问5问题为例,约占课堂教学时数5分钟,以50分钟1节课计算,占用课堂理论时数的10%左右,而且过多的课前提问会让学生觉得是一个学习负担。“课程内容回顾”以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跟着教师思路阐述方式展开,以提问5问题为例,约用时3分钟,此方式改变了传统的课前提问具体学生的方式,教师引导式提问,学生跟着思路回答,提高了大部分学生回答问题的主动性,真正实现了教学中教师的引导作用,提高了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性。

学生在课前将“问题”通过笔记记录或者简单阅读存储在大脑中,课程讲授过程中,逐一学习解决,学生课后会发现本次课程的收获,这种方式可以让学生感觉到本次课程学到了哪些知识,

此方式是一个合理的引导,每次课程结束时,学生会有收获感,利于增加学习兴趣。

3.考核方式及试题题型改革效果分析

(1)考核方式改革效果分析

课堂考勤主要采取“点名”方式,目的在于掌握学生姓名和出席率,同时便于课上和课后交流。课程开设之初,教师将考勤的目的及保证教学时数的新方式传输给学生,教师与学生协商将考勤时间节点设在开始课程前3分钟,而且只要正式上课时到达、课间告知,即视为出勤。例如,以50人的授课班级、20次课为例,考勤一次约用时3分钟,若课程周期内考勤10次,将占用30分钟,无形中削减了教学时数。教师的此种“小奉献”“小变化”会让学生感觉到教师教学方式的人性化,潜在地修正了学生的学习态度。

(2)试题题型改革效果分析

两次考试题型不同一,主要因为课程所讲授的内容,后阶段讲授内容中存在可通过计算考核的重要知识点。题型改革后,通过考试后和学生交流反映良好,学生会发现名词解释题可以以判断题的形式出现,主要考核知识点表述的严谨性;简答题可以以填空题的形式出现,主要考核知识点掌握的全面性;增设计算题,可锻炼学生实际问题解读、计算、分析能力,通过计算题考核加强对于基本计算公式的理解。题型多样化,要求学生对于所学知识点要真正理解,方能有效获得良好成绩,而不是片面地认为只要背下某一知识点,就可以获得较好的成绩。

(三)加强理论教学嵌入“实践活动”

本课程已开展1次“6・5世界环境日”课程实践活动,学生通过自主完成该项活动,学生深刻理解目前环境问题的多样性、环境保护的必要性、环境保护知识宣传的重要性、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性。此活动不仅将学生所掌握的知识进行了应用、还扩展了学生专业知识、提高了学生组织协调能力,最主要是对于环境保护工作在实际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有了新的认识,提高了深入、认真学习后续专业课程的兴趣。

本次课程实践教学活动在校内累计发出学生自制的“向污染宣战”宣传资料2000份,呼吁热爱环境保护的师生签名1000余个,教师将活动的过程用相机拍摄下来。“6・5世界环境日”课程实践活动结束后,教师将课程实践活动效果和成果总结、给学生。学生对于环境科学专业的自信心和环保责任感有极大提升。

三、结语

通过“2调+3改+1加强”课程教学改革模式的实践,《环境学》课程巩固了在环境科学专业的基础课地位。课程的内容和时段调整,体现了课程内容的丰富性和其后续环境科学专业课程的连贯性。授课模式和教学方法改革,体现了多元性和人性化,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接受程度。课堂考核改革,体现了人性化教学,利于建立良好的师生交流平台;考试方式和题型改革,体现了全程化和多元化,学生可以在出现不同问题的形式下,认真理解和掌握课程知识。加强理论教学,嵌入“实践活动”,可提高学生对所学专业的认知度及学习兴趣。

参考文献:

[1]苏玉萍,陈庆华,李秀华,吴芳蜜.高校环境科学专业“环境学”课程教学内容优化设计探讨[J].高等理科教育,2008,(2):99.

[2]马俊杰,王伯铎,宋进喜.“环境科学概论”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研究[J].高等理科教育,2004,56(4):57-58.

简述行为科学理论的主要内容篇7

(一)科学性

所谓科学性就是要求论文资料详实、内容先进。科学性是医学论文的生命。如果论文失去了科学性,不管文笔多么流畅,辞藻多么华丽,都毫无意义,只能是人力和时间的浪费。

资料详实,指论文内容、材料、结果必须是客观存在的事实,能够经得起科学的验证和实践的考验。要对每一个医学概念、数据等准确无误的理解和运用,坚持唯物辨证法的立场,实是求是,保持严肃认真的态度,做到立论客观,论据充分,论证严谨。不能主观意断,更不能为达到“预期目的”而歪曲事实,伪造数据。

内容先进,要求论文理论和实践水平能够代表当今国内外医学发展水平,如果失去了这一点,论文也就失去了价值。

(二)创新性

创新是医学论文的灵魂。能否为促进医学发展作贡献是衡量论文水平的根本标准。医学论文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有新创见、新观点。医学论文不同于教科书及综述讲座之类的文章,而是在于学术交流,报到新发现,发表新方法、新理论。因此在内容中必须突出“新”字,对于已为人知的观点不必复述,而应突出阐明自己新的观点。

(三)理论性

医学论文不仅是医学科学研究的总结,而且是一个在创造的过程。它不同于一般的科研记录或实验报告,而应提炼出指导医学科研活动及临床实践的经验教训,发现规律,并上升为理论,反过来指导实践。

(四)简洁性

医学论文要求简洁,这不同于一般的文学作品,需要各种修辞手段和华丽的词藻,它要求行文严谨,重点突出,文字语言规范、简明,能用一个字表达清楚的就不用两个字,不滥用同义词和罕见词。文章尽可能简短,材料方法部分应简明扼要,结果部分可用较少的图表说明较多的问题,讨论部分不赘述已公认的东西,不重复已有的讨论。总之,用最短的文字说明要阐述的问题,以减少阅读时间,使读者用较短的时间获得更多的信息。

(五)逻辑性

论文的逻辑性是指论题、论点、论据、论证之间的联系一环扣一环,循序撰写,首尾呼应,顺理成章,并做到资料完整,设计合理,避免牵强附会,虎头蛇尾,空洞无物。

(六)可读性

简述行为科学理论的主要内容篇8

【关键词】科技期刊论文;摘要;期刊质量;提高

不仅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向国际学术刊物投稿要写摘要,国内级别较高的学术期刊也要求摘要。学位论文更是如此。论文摘要是全文的精华,是对一项科学研究工作的总结,对研究目的、方法和研究结果的概括。本文主要介绍科技期刊论文摘要的组成部分、写作方法、各部分的语言特点[1]。

1.摘要的概念种类及作用

摘要是科技期刊论文的必要附加部分。只有较短的文章才能省略。

1.1摘要的种类

摘要主要有以下四种。第一种是随同论文―起在学术刊物上发表的摘要。这种摘要置于主体部分之前,目的是让读者首先了解―下论文的内容,以便决定是否阅读全文。一般来说,这种摘要在全文完成之后写。字数限制在100―150字之间。内容包括研究目的、研究方法、研究结果和主要结论。第二种是学术会议论文摘要。会议论文摘要往往在会议召开之前几个月撰写,目的是交给会议论文评审委员会评阅,从而决定是否能够录用。所以,比第一种略为详细,长度在200-300字之间。科技期刊论文摘要的开头有必要简单介绍―下研究课题的意义、目的、宗旨等。如果在写摘要时,研究工作尚未完成,全部研究结果还未得到,那么,应在方法、目的、宗旨、假设等方面多花笔墨。第三种为学位论文摘要。学士、硕士和博士论文摘要一般都要求用中、英文两种语言写。学位论文摘要一般在400字左右,根据需要可以分为几个段落。第四种是脱离原文而独立发表的摘要。这种摘要更应该具有独立性、自含性、完整性。读者无需阅读全文,便可以了解全文的主要内容。

1.2摘要的作用

(1)报道论文信息摘要应具有独立性和自明性。并且涵盖论文的主要信息。即不阅读全文也能了解文章阐述的主要内容。以便读者迅速做出判断。是否有必要阅读全文。因此。摘要使读者既浏览了大量的信息。同时又能节省精力。许多作者的科技期刊论文摘要较简略。没有注意将文章主要内容体现在摘要内。从而影响论文的交流和发表。(2)电子文献检索摘要是二次文献的著录内容。因此。摘要必须纳入足够的关键信息。如结果、观察、趋势等。使读者可参考你的工作。(3)用于审稿过程一般科技期刊编辑把论文的题目和摘要送给候选审稿人。审稿人根据摘要内容来决定是否有兴趣或者值得花时间审阅此稿[2]。

2.重视科技期刊论文摘要的编写提高期刊质量

科技期刊的语言必须规范通顺,准确得体,用词要确切、恰如其分,而且要避免非通用的符号、缩略语、生偏词。另外,摘要的语气要客观,不要作出言过其实的结论。下面从内容、结构布局和语言特点三方面着手,讨论摘要的写作方法和技巧。

2.1科技期刊摘要的内容

一般来说,摘要必须包括研究目的,研究方法,研究结果,主要结论等内容。也就是说,摘要必须回答“研究什么”、“怎么研究”、“得到了什么结果”、“结果说明了什么”等问题。学术期刊论文摘要这种摘要随同全文一起发表,简短精炼是其主要特点。只需简明扼要地将研究目的,方法、结果和结论分别用1-2句话加以概括即可。至于研究背景或宗旨应在论文的Introduction部分较详细介绍,不必在摘要里介绍。摘要具体内容可以概括为几个方面。

书写摘要的基本要求和注意事项(1)摘要为科技期刊论文全文的高度浓缩。因此应字字推敲。力求做到多一字有余。少一字则不足。确保准确、简洁而充分地表述论文的主要目的、方法及取得的主要结果及意义。(2)简短精练。内容明确.完整。一般科技期刊论文摘要以200~300字为宜。但应注意不同的科技期刊论文要求也不一致。如Science要求摘要在125字或更少。(3)摘要只是文字描述。没有任何形式的说明。如图.表和注解。为方便检索系统转录。应尽量避免使用化学结构式、数学表达式,角标和希腊文等特殊符号。(4)摘要的第一句话最重要。内容包括了研究动机(motivation:why do we care about the problem and the results?)和存在问题(problem statement:what problem are you trying to solve?)。因此反映你文章的研究方向和重要性。(5)应阐述论文主要的内容。内容必须精心编写。尝试许多版本。(6)要引起读者的兴趣。要原创。(7)避免不必要的话。(8)避免用可能导致读者混淆的缩略语或术语。如确有需要。应在缩写符号第一次出现时给出其全称。(9)不应包含参考文献。(10)不应包含冗长的背景资料。(11)可以有一些数字。但不要过多。(12)再次确认摘要内容。一旦你完成摘要。需要再检查。以确保内容与论文完全相符[3]。

2.2摘要结构

一般摘要为一个自然段(one paragraph)。摘要的主要结构可以概括为下列4部分,按顺序排列:(1)存在问题和研究的主要目的(Motiva

tion/problem statement)。(2)实验设计与方法(Methods/procedure/approac

h)。(3)最重要的结果(Results/findings/product)。(4)主要结论(Conclusion/implications)。

2.3重视摘要的编写

摘要写作时所采用的时态因情况而定。应力求表达自然、妥当。写作中可大致遵循以下原则。(1)介绍背景资料或阐述研究的主要目标时。如果句子内容不受时间影响。是普遍事实。应使用现在式;如果句子的内容为对某种研究趋势的概述。则使用现在完成式。(2)概述实验程序.方法和主要结果时。通常用过去式。(3)叙述结论或建议时。可使用现在式。

办好科技期刊靠的是少数具有独立人格者,他们有时代感、国家的责任和使命感。只有具有独立性人格者才会注重科技期刊的生存与发展不能依靠某一单位供养,因被供养者的内心感受未必好,必然压制其智慧的发挥;另外时时处处都很易被人指责,或者说,很难贯彻办刊宗旨,也很难有自主决策权,在这一氛围下办成高质量期刊是不可能的。因而只有具有独立人格的办刊决策者,会以独特的智慧、眼光进行创新,走出一条与依存性人格不同的新路,使科技期刊能自我生存、自我发展。 [科]

【参考文献】

[1]肖先福编著.新世纪科技期刊管理[M].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0.05:78-80.

[2]秦妍.高职院校科技期刊英文摘要存在的问题及改进[J].工业技术与职业教育,2012.09:125-126.

上一篇:学生会卫生部部长工作总结范文 下一篇:社区老年教育工作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