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艺术的就业方向范文

时间:2024-01-02 17:01:57

学艺术的就业方向

学艺术的就业方向篇1

毕业生人数:

 

专业(方向)

学历

毕业生人数

服装与服饰设计

本科

74

服装设计与工程(理)

本科

27

表演

本科

40

舞蹈表演

本科

12

总计

 

153

 

   

    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培养目标及就业方向:

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培养适应创新型国家发展需要,具有良好职业道德、人文科学素养、团队意识以及沟通能力,具备良好的艺术设计修养和较扎实的服装学科基础理论,具有传统造型与造物理念,有一定的文化传承创新能力,能独立进行服装创意设计和成品实现,从事纺织服装商品企划、服装产品设计、消费需求与流行现象分析、设计流程与管理、时尚文化研究及相关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服装专业人才。

    主要课程:服装概论、造型基础、构成基础、色彩与图案基础、服装设计表现技法、立体裁剪、服装材料学、服装纸样、服装工艺、服装结构设计、服装设计程序与方法、服装市场营销、时尚摄影、时装展示与陈列设计、传统服饰专题创新设计、礼服定制设计、专题设计、男女童装设计等。

    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培养目标及就业方向:

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培养适应创新型国家发展需要,具备社会责任感、职业道德与人文科学素养,具有一定创新精神、团队精神、工程实践能力和国际化视野,系统掌握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的基本理论、专业知识、学科前沿及服饰传统造型与造物相关理念,具有较完善的专业技能、工程素养、服装产业领域实践能力和人文科学素养的工程型应用人才。

    主要课程:造型基础、构成基础、服装CAD、服装立体裁剪、服装材料、服装纸样设计、服装工艺、成衣设计、针织产品设计、服装产品企划、服装市场营销等。

    表演专业培养目标及就业方向:

    本专业培养为文化创意及时尚行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具备一定的艺术审美修养和服装专业基础知识,经过服装表演系统训练和实践,能从事服装模特、服装编导与活动策划、模特经纪管理、模特专业教育、整体造型设计、服装市场营销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主要课程:服装表演概论、服装表演、服装表演编导、镜前展示、广告表演、服装摄影、舞蹈编导、形象设计、服装设计基础、服装工艺基础、服装买手、服装概论、服装市场营销与实践。

    舞蹈表演专业培养目标及就业方向:

本专业培养掌握舞蹈学科基本理论知识,具备扎实的舞蹈表演基本素质和技术操作能力,较好的舞蹈创作和改编能力,较强的舞台表演实践能力,一定的舞蹈演出组织、排练与协调能力,具有文化传承与创新意识,能够在社会文化部门、艺术团体、教育部门等单位从事舞蹈表演、编创排练与教学的复合型人才。

    主要课程:基训、剧目排练、编舞技法、中国民族民间舞、中国古典舞身韵、现代舞等。

 

联系人:刘怡宏    联系电话:89626346   邮箱:412321260@qq.com

 

 

 

 

 

 

 

 

 

 

 

 

现代手工艺术学院2021届毕业生宣传材料

毕业生人数:

 

专业(方向)

学历

毕业生人数

工艺美术

本科

145

公共艺术(手工)

本科

18

总计

 

163

 

 

    工艺美术专业(共145人)

工艺美术专业是山东省名校工程重点建设专业、山东省高水平课程群建设专业、山东省“省级特色专业”。

本专业秉承传统工艺美术与创新艺术设计融合教学理念,在传统工艺美术振兴、新旧动能转换、产教融合、乡村振兴等国家战略引领下,依托校内外教研平台和社会资源,通过实训实践、项目工作室、大师进课堂、企业实习基地实践等多种教学形式,培养能够掌握工艺美术专业理论知识,了解工艺美术的现状和发展趋势,熟悉艺术市场经济规律、艺术生活消费、时尚动态,具备设计实践和艺术创作能力,能够从事现代工艺品设计制作、为工艺美术产业服务的高水平创新应用型人才。

工艺美术专业下设纤维工艺、染织工艺、陶瓷工艺、玻璃工艺、漆器工艺、金属工艺、首饰工艺等专业方向。

纤维染织设计方向(共25人)

培养目标与就业方向:本方向培养具备纤维染织艺术设计与创作、教学和研究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能在纤维染织艺术设计教育、研究、设计、生产和管理单位从事纤维染织艺术设计、研究、教学、管理等方面工作的专门人才。

主要课程:素描、色彩、平面构成、色彩构成、色彩风景、素描人体、立体构成、白描、归纳水粉、立体构成、中国画(工笔写意)、新民艺学、地毯设计、织绣设计、材料实验、丝网印、手工印染与设计、染织发展史、市场学、印花面料设计、纤维艺术—平面形态、彩印、纤维艺术—空间形态、家纺产品工艺与结构、中国工艺美术史、外国工艺美术史、艺术实践、毕业创作、毕业论文

陶瓷艺术方向(共26人)

培养目标与就业方向:本方向培养具备陶瓷艺术设计与创作、教学和研究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能在陶瓷艺术设计、生产和管理单位从事陶瓷艺术设计、研究、教学、管理等方面工作的专门人才。

主要课程:素描、色彩、平面构成、色彩构成、色彩风景、素描人体、立体构成、陶瓷艺术史、陶瓷成型工艺(拉坯)、陶瓷成型工艺(泥条)、动物雕塑、新民艺学、浮雕、陶瓷釉彩、陶瓷装饰、陶瓷成型工艺(翻模、烧成)、陶瓷日用器皿设计与制作、服饰陶艺、陶瓷壁画、课题创作、现代陶艺创作、中国工艺美术史、外国工艺美术史、艺术实践、毕业创作、毕业论文。

琉璃艺术方向(共25人)

培养目标与就业方向:本方向培养具备玻璃艺术设计与创作、教学和研究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能在玻璃艺术设计设计、生产和管理单位从事玻璃艺术设计、研究、教学、管理等方面工作的专门人才。

主要课程:素描、色彩、平面构成、色彩构成、色彩风景、素描人体、立体构成、玻璃艺术史、玻璃设计表现技法、模具制作、烧成与综合材料实验、玻璃后期加工、传统工艺雕塑、计算机软件、浮雕、吹制玻璃基础、动物雕塑、窑制玻璃课题设计、吹制玻璃课题设计、灯工玻璃、玻璃产品设计、玻璃首饰设计、综合材料研究、玻璃环境设计、热熔玻璃、中国工艺美术史、外国工艺美术史、艺术实践、毕业创作、毕业论文

    漆艺艺术方向(共23人)

    培养目标与就业方向:本方向培养具备漆艺艺术设计与创作、教学和研究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能在漆艺艺术设计设计、生产和管理单位从事漆艺艺术设计、研究、教学、管理等方面工作的专门人才。

    主要课程:素描、色彩、平面构成、色彩构成、色彩风景、素描人体、立体构成、漆艺基础、立体构成、装饰基础、漆艺史、漆艺综合材料研究、写实漆画课题创作、漆立体脱胎成型工艺、建筑环境与漆壁画课题研究、漆器皿课题创作、装饰漆画、现代漆家具设计与制作、空间与漆塑课题创作、漆艺产品设计、中国工艺美术史、外国工艺美术史、艺术实践、毕业创作、毕业论文

    首饰艺术方向(共22人)

    培养目标与就业方向:本方向培养具备首饰艺术设计与创作、教学和研究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能在首饰艺术设计、生产和管理单位从事首饰艺术设计、研究、教学、管理等方面工作的专门人才。

主要课程:素描、色彩、平面构成、色彩构成、色彩风景、素描人体、立体构成、材料与工艺基础、成型工艺、首饰制作工艺、皮雕工艺、镶嵌工艺、首饰综合材料、首饰加工、金属器皿簪花、金属焊接工艺、腐蚀工艺、计算机辅助设计、首饰展示设计、首饰文化、刻铜工艺、首饰起版工艺、首饰铸造、中国工艺美术史、外国工艺美术史、艺术实践、毕业创作、毕业论文

    金属工艺方向(共24人)

    培养目标与就业方向:本方向培养具备金属工艺艺术设计与创作、教学和研究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能在金属工艺艺术设计设计、生产和管理单位从事金属工艺艺术设计、研究、教学、管理等方面工作的专门人才。

    主要课程:素描、色彩、平面构成、色彩构成、色彩风景、素描人体、立体构成、泥塑浮雕、材料与工艺基础、表现技法、设计概论、动物雕塑、成型工艺、徽章设计、电铸工艺、铁艺设计、金属焊接工艺、锻铜浮雕、铸造工艺、金属器皿、人体雕塑、环境雕塑设计、产品设计、腐蚀工艺、中国工艺美术史、外国工艺美术史、艺术实践、毕业创作、毕业论文

    公共艺术(手工)专业(18人)

    公共艺术专业是山东省名校工程重点建设专业。

    本专业培养学生从城镇化空间环境中,以艺术方式表现社会和生活公共性问题。本专业下设公共造型艺术、工艺装置艺术两个专业方向。开设课程注重拓展学生对材料综合利用的思维方式,使其在认识和了解空间环境的前提下,利用多种艺术形式,具备教学、研究以及在室内外公共空间进行艺术创作等方面的能力,成为能胜任城市文化艺术相关领域工作的实践型文化艺术人才,以满足相应的城市环境美化与人文关怀需求。

    主要课程:公共艺术概论、形态训练、色彩原理、中外建筑史、立体构成、写生、装饰基础、雕塑基础、计算机辅助设计、城市公共空间设计、综合材料1、环境心理学、雕塑形态、园林设计、公共艺术策划I、金属装置工艺、浮雕、数字雕刻、模型制作、城市色彩设计、陶瓷设计、综合材料2、纤维壁饰、公共艺术策划II、陶瓷陈设、玻璃环境设计、金属装置艺术、艺术实践

 

联系人:李遵   电话:89626366  邮箱:1361967895@qq.com

创新创业学院(淄博陶瓷学院)2021届毕业生宣传材料

毕业生人数:

专业(方向)

学历

毕业生人数

艺术设计(雕刻艺术设计)

专科

51

总计

专科

51

 

    艺术设计(雕刻艺术设计)专业  专科(51人)

培养目标与就业方向:

本专业培养适应社会与经济发展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较高的思想道德、职业道德、文化涵养和健康的身体素质与心理素质,具有较高的艺术素养和审美意识,培养具备雕刻艺术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从事传统雕刻工艺与现代制作工艺相结合设计的高级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

    毕业生能够在产品设计公司、工艺美术公司等企事业单位从事雕刻产品、雕刻工艺品的相关设计与管理工作,主要担任产品设计师、雕刻工艺技师等职业,也可以个人从事雕刻产品、雕刻工艺品的设计与制作。如下表所示:

职业类别

初级岗位

发展岗位

设计类别

助理雕刻设计师

雕刻设计师

助理产品设计师

产品设计师

设计绘图员

产品设计师、雕刻设计师

技术类别

初级技师

高级技师

工艺美术师

高级工艺美术师

主要课程:传统装饰文化与表现、传统绘画技法、雕塑、计算机辅助设计、玻璃内画技法、玻璃灯工工艺、陶瓷成型工艺、陶瓷釉色装饰、刻瓷工艺、品牌策略、文创产品设计。

 

联系人:杨友森   联系电话:0533-4126217   邮箱:2298033374@qq.com

 

 

 

应用设计学院分院2021届毕业生宣传材料

毕业生人数:

 

专业(方向)

学历

毕业生人数

视觉传播设计与制作

专科

33

环境艺术设计

专科

34

影视多媒体技术

专科

28

总计

 

95

 

 

    视觉传播设计与制作专业  专科 (33人)

培养目标与就业方向:本专业培养能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良好思想品质、职业道德、一定的文化素质、健康的体魄、较高的艺术涵养和审美水平,掌握视觉传播设计的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能独立完成广告、包装、品牌、界面等工作,并有较强创新能力的高技能复合型设计应用人才。毕业生能够到设计公司、企事业单位及其他有关机构从事美工制作、书刊编辑、广告策划与设计、包装整体开发与设计、品牌设计与推广、新媒体交互设计等职业。

主要课程 :图形创意、编排设计、样本设计、电脑辅助设计、字体设计、图形创意、书籍设计、摄影、容器造型与纸盒结构、包装设计、招贴设计、界面设计、企业形象视觉识别设计、广告策划与设计等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  专科 (34人)

    培养目标与就业方向:

本专业培养适应社会与经济发展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较高的思想道德、职业道德、文化涵养和健康的身体素质与心理素质,具有较高的艺术素养和审美意识,掌握室内艺术设计的基本理论、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室内设计与应用能力、创新能力的高技能复合型应用人才。毕业生能够在建筑表现公司、房地产公司、室内设计公司、家具设计公司、软装设计公司、照明工程及设计公司等企事业单位从事居住空间设计、家具设计、照明设计、软装设计、装饰工程技术与管理工作,主要担任图纸绘制员、三维建筑表现设计师、室内装潢设计师等职业。

主要课程 :人体工学、室内设计原理、计算机辅助设计、装饰材料与施工工艺、建筑构造与测绘、建筑装饰预算、照明工程设计、家居设计与构造、室内设计专题、室内软装与陈设设计、景观设计、工程招投标与合同管理

    影视多媒体技术专业  专科 (28人)

培养目标与就业方向:本专业培养适应社会与经济发展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较高的思想道德、职业道德、文化涵养和健康的身体素质与心理素质,具有较高的艺术素养和审美意识,掌握数码图形图像和新兴数字媒体的基本理论、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艺术设计、计算机图形图像、数字影像技术、网页设计等高技能复合型应用人才。毕业生能够在电视台、报社、数字影视制作公司、移动多媒体公司、互动娱乐公司、广告公司、电视频道及栏目包装部门、网络媒体制作部门从事平面设计、网络动画、纪实摄影、商品摄影、视频采集与编辑、影视后期特效等职业。

主要课程 :计算机图形基础、图形创意、商业摄影、数码图像后期、版式设计、分镜头设计、网络动画制作、数字音频、影像风格化设计、摄像基础与剪辑基础、平面卡通设计、三维造型、纪录影像、叙事视频创作、UI设计、影视特效与合成、品牌与栏目包装。

 

 

联系人:刘莹     联系电话:82158289    邮箱:87938611@qq.com

学艺术的就业方向篇2

【关键词】专业舞蹈艺术 大众艺术 普及 推广

专业舞蹈作为一种对肢体能力及表现力要求极高的艺术学科,从一开始就奠定了大众无法企及的高度。近年来,艺术作为丰富民众文化生活、提高百姓艺术修养的手段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那么,如何使舞蹈艺术与大众艺术进行衔接、让百姓学会欣赏和接受专业性较强的舞蹈、满足社会对舞蹈人才的需求,这是值得深思的问题。解决好这一系列的问题,将有利于专业舞蹈的发展。

一、专业舞蹈艺术向大众艺术普及和推广的必要性

改革开放使我国的经济得到稳步提升,文化艺术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大发展、大繁荣,舞蹈艺术也呈现蓬勃发展趋势。舞蹈人才在数量和质量上发展迅速,为舞蹈事业的发展做出卓越贡献。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对精神文化的追求,艺术成为满足人们精神文化需求的渠道。

众所周知,专业舞蹈对演员的自身条件、外在形象要求很高,但由于人体生理因素的限制,其艺术生命相对其他艺术门类要短很多。培养一名专业舞蹈演员的周期性很长,需要大量的时间、精力、物力,加之这其中又包含诸多不可抗拒的因素,使舞蹈成为了一种“高投入、低产出”的行业。为了满足社会需求,新中国成立后,舞蹈院校培养了很多专业舞蹈人才。这种模式符合当时的客观需求,同时也顺应特定时期的发展需要。然而,市场的发展受供求关系的影响与制约。在市场经济的今天,舞蹈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接近饱和。虽然演出团体人员更迭频繁,但专业舞蹈院校教师因岗位要求较高,更新速度慢。所以,针对舞蹈演员的切身利益以及社会的需求,专业舞蹈人才的就业和再发展等问题亟需得到解决,这也是其自身生存的必然需求。

如今,大众由从前对物质方面的需要提升为对精神层面的追求,舞蹈艺术人才成为社会的热门需求。人们渴望在繁重的工作之余得到精神上的释放,于是各类文化健身活动相应发展起来,并成为人们喜闻乐道的休闲娱乐或是健身项目,比如瑜伽、成人形体芭蕾等。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的经济、文化等领域都在与世界接轨,这对人们提出了更高的素质要求。为了培养学生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国家加大了素质教育的力度,各地中小学纷纷将各种艺术学科列入课程设置中,希望学生通过对艺术的学习,能够增加对美的认识,具备一定的鉴赏能力,从而达到陶冶情操、提高修养的目的;一些机关、企业、事业单位一改严肃的工作方式,在完成日常工作之余也需要举办一些群众活动,如社区宣传活动、节假日文艺活动等,因此需要有此方面专长的舞蹈业务骨干来丰富工作之余单位组织的一系列社会活动。由此可以看出,从社会角度来说,对文艺工作者的需求仍是很大的。但是由于专业舞蹈院校培养出的人才多年受专业舞蹈传统思想及固有培养模式的影响,绝大部分并不接受此类型的工作,即使有着优厚待遇,一些人还是持观望态度。从某种程度上说,这制约了专业舞蹈向大众文化普及和推广的发展,同时人民大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也没有得到满足。

二、专业舞蹈艺术向大众艺术普及和推广的策略

专业舞蹈艺术与大众这两大主体具有一定的矛盾性,专业舞蹈艺术是亟需解决现实的发展问题,大众则希望满足自身的精神需求。二者之间互有需要,但又存在无法进行衔接的问题,笔者认为,要想合理地解决问题,使双方都能够得到切实有效的结果,专业舞蹈艺术需要做出一些转变,或者说承载的责任更多。专业舞蹈艺术承载着为社会输送人才的责任与义务,转变的成功与否直接影响着大众对其接受的程度。笔者认为,专业舞蹈艺术教学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调整。

(一)转变人才培养模式

专业舞蹈艺术要想寻求更大的发展空间,就应改变固有的教育思想和培养方向。一方面,作为培养专业舞蹈人才的艺术院校要转变思想,深入了解客观现实,并对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进行调整;另一方面,作为被培养的专业舞蹈人才应对就业方向以及自身价值的体现方式做出相应的调整。

1.调整培养方向

专业舞蹈艺术的改革关键在于应该避免“一刀切”的模式,根据现今社会的需求适时做出调整。专业舞蹈人才的培养不能舍弃,但是在比重上应该有所改变。专业舞蹈人才的培养要做到少而精,确保向各大演出团体输送的是完全符合“高、精、尖”标准的舞蹈演员,这样既能在培养专业舞蹈人才的道路上做到可持续发展,还能避免资源的过度浪费。同时舞蹈艺术院校的人才培养重心应该放在培养社会大众艺术人才方面。

2.调整课程设置

专业舞蹈院校的教学大纲应分为两条路线:一条路线是突出专业人才培养的教学内容,主要目的是培养“高、精、尖”舞蹈人才;另一条路线则是在原有专业舞蹈课程的基础上进行有选择的筛选,针对社会需要编写符合大众审美需要的教学大纲,保留舞蹈专业教学中的精华部分,加入大众娱乐健身方面的内容,形成新的教学模式。笔者认为,符合大众审美的娱乐健身方面的内容应该占很大一部分的比重,这也对高校的师资建设和师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转变就业观念

舞蹈人才应转变就业的思想观念,提高对社会发展和就业趋势的认识。专业舞蹈人才应了解并认清就业形势,努力在工作领域中发挥自身的业务专长,调整好心态,迎接时代所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二)增加社会实践

社会实践活动是了解大众艺术需求的必要途径,可以将所学成果交给大众检验,如果反映很好就应该继续深化下去,反之则要进行修改或调整方向,做好下一步的计划。社会实践活动是将专业舞蹈艺术向大众艺术普及和推广的重要方法,具体的实践形式可以分为以下几点:

1.社会公益活动

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到社会福利机构进行慰问演出,比如儿童福利院、敬老院等。此外,还可以从采风的视角找到专业舞蹈艺术与大众之间的衔接点,从而更好地平衡专业舞蹈艺术与大众的关系,更好地为大众服务。

2.深入基层单位服务

学校可安排学生到一些基层单位进行力所能及的服务活动。例如,可以到社区组织大爷大妈排练广场舞或健身舞蹈。这样既可以帮助他们打发退休后的时间,也可以在排练的过程中发现生活中最淳朴的艺术元素,为自身的专业提升做好知识储备工作。同时,还可以在这一实践过程中创作出贴近生活的舞蹈作品,提升大众对于专业舞蹈艺术的关注度。这样的良性循环有利于专业舞蹈艺术和大众艺术共同发展。

让大众接受并热爱是专业舞蹈向大众普及和推广顺利与否的关键所在。若要大众对专业舞蹈的喜爱达到一定的高度,首先就要让这一群体对专业舞蹈有一定的了解和认识,形成一个较为理性的欣赏氛围。近些年,艺术走进大众已经成为一种趋势,比如“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就是一种很好的推广方式。活动的意义在于让学生能够面对面地欣赏艺术,并和专家直接交流,既加深了印象又开阔了眼界。专业舞蹈艺术进入综合类院校的活动,使专业舞蹈撕下了距离的标签,也掀开了舞蹈神秘的面纱。这些活动一方面为提高全民素质教育做了直接的铺垫;另一方面,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也使专业舞蹈艺术向大众艺术普及和推广事半功倍。

三、专业舞蹈向大众普及和推广的意义

专业舞蹈艺术向大众普及和推广具有其深远和现实的意义。首先,专业舞蹈艺术应该顺应社会的发展趋势。新的时代背景下给专业舞蹈艺术的生存、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但是笔者认为有一点尤为重要,即改变,不能以牺牲自身特点以及原出发点为代价换取。专业舞蹈艺术的道路不能舍弃,且要做得更精,但根据实际情况和现实考虑则应在细节和比重方面做出调整,顺应社会经济大潮的方向,寻求自身再创作、再发展的道路才是获得成功的做法。

其次,通过近些年不断的努力与探索,专业舞蹈艺术正在以另一种形式被大众所接受和认可,从原先的被动的欣赏舞蹈作品到现在变为主动参与其中。虽然过程中会有偏差,但其实质已经完成向更高层次的提升与过渡。大众对专业舞蹈的喜欢已经融入到日常生活中。这种融合正是专业舞蹈艺术向大众艺术普及和推广的意义所在。大众对专业舞蹈艺术主动吸纳的意识也为舞蹈未来的发展道路奠定了基础。

最后,作为为大众提供和输送人才、让艺术服务大众的实施者,专业舞蹈院校对专业舞蹈艺术的推行具有巨大的责任。专业舞蹈院校要不遗余力地投入到如何使舞蹈艺术更加丰富、更易被大众接受的研究与探索中,不断创新推广的方式和手段,加大普及的力度和重心,以创作人民的艺术、人民的舞蹈作为最高行为标准。因此只有深化普及和推广专业舞蹈艺术的力度,提高舞蹈教育工作者的前瞻性,专业舞蹈艺术才能走出一条长青的道路,才能可持续地发展下去。

综上所述,专业舞蹈艺术向大众普及和推广,从表面上看是关于专业舞蹈艺术向大众推行的可行性问题,但实质是在发现和解决日益突出的社会性问题。从另一层面说,专业舞蹈艺术的根源来自民众间,与大众的互动渗透是让艺术回归人民、服务大众宗旨的延伸。这也顺应了现今社会发展以及学生就业的需求。因此,找准这两大主体间的平衡点,有利于满足双方的需求,更有利于双方实现质的飞跃。

(注:本文为辽宁师范大学青年科研项目成果,课题名称“高校舞蹈专业教学与城市大众舞蹈互动研究”,课题编号:LS2014W018。本文原题目为:专业舞蹈艺术如何向大众艺术普及及推广)

参考文献:

[1]黄明珠.论舞蹈学习活动中的思维作用与思维能力培养[J].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6).

[2]张霞.浅谈群文舞蹈在和谐社会中的作用[J]. 大众文艺,2013(22).

[3]余乔艳,邓陈亮,廖恒.试析中国民间健身舞蹈的文化价值与传承途径[J]. 四川戏剧,2013(8).

学艺术的就业方向篇3

随着体育高等教育的发展和体育科学体系的不断完善,体育与艺术的交融呈现出良好发展的势头。近几年来,天津体育学院、武汉体育学院、北京体育大学等十余所体育院校相继开设和增设了艺术类表演、舞蹈学和舞蹈编导专业,使体育教育与艺术教育的结合不仅成为理论上的可能,而且成为持续发展的现实。然而,如何建设好新办专业,构建好体育与艺术相结合人才的培养模式,是一个亟待研究与探索的课题。

本文以上海体育学院、武汉体育学院、西安体育学院、南京体育学院、沈阳体育学院、沈阳大学体育学院六所开设艺术类专业的体育院校为研究对象,利用各种学术期刊、体育艺术报刊、专著,广泛查阅国内外体育舞蹈人才培养文献资料,对北京体育大学和上海、武汉、天津、首都、南京等体育学院的艺术专业学科带头人和部分教师进行专访,详细了解各院校艺术专业办学现状。

一、体育院校艺术类专业成立的历史回顾

1.体育院校艺术类专业的成立时期

伴随着社会的发展,体育与艺术这两种性质截然不同的文化形态,在各自的发展空间中不断地靠近、接近,直至相互融合,体育与艺术相交融的良好发展势态,构建了我国体育高等院校开展艺术教育的广阔平台,同时也为全国体育院校艺术专业的发展创造了有利契机。

我国体育院校创办艺术类专业始于2000-2004年间,首先在天津、广东、成都三所体育院校相继设立了舞蹈学专业,随后,成都体育学院、武汉体育学院、沈阳体育学院、北京体育大学、西安体育学院相继增设了表演专业;2005年,上海体育学院也开设舞蹈编导专业并面向全国开始招生;2006年,南京体育学院、首都体育学院、沈阳大学体育学院也有了增设艺术类专业的意向。

2.艺术类专业名称及培养方向现状

尽管全国体育院校所设置的艺术专业和培养方向不尽相同,但从总体情况分析,我国体育院校艺术专业的设置主要以表演和舞蹈两个专业为主,而舞蹈专业又分为的舞蹈编导、舞蹈表演和舞蹈学三个专业。

“体育与艺术的广泛融合,并不是艺术向着现实生活领域单项游移、运动,而是体育也越界向着纯艺术领域逐渐逼近、汇合、交融的结果。”[1]从我国体育院校艺术专业设置的发展过程来看,恰恰也是体育越界向着纯艺术的舞蹈领域逐渐交融的过程。

如果将我国体育院校艺术专业的设置发展分为三个阶段,那么第一阶段可以说是体育院校艺术专业设置发展的初始阶段,主要以体育运动项目中具有较强表演性、艺术性的大众艺术体操、大众健美操、体育舞蹈为主。第二阶段是以舞蹈艺术作为契合点,将舞蹈艺术和体育运动项目并列设置,这一时期除了表演专业外,舞蹈表演专业、舞蹈学专业也开始在全国体育院校中出现。第三个阶段为交融阶段,是以舞蹈艺术作为融合点出现了以上海体育学院舞蹈编导专业(体育舞蹈方向)为代表的体育院校创新型艺术专业。总之,三个渐进发展阶段的形成,说明了我国体育院校艺术专业的设置已由原先的从体育本体出发逐渐发展到创建体育与舞蹈艺术相融合的新专业,发展趋势已逐渐趋于成熟和理性。

2005年,上海体育学院开设的舞蹈编导专业(体育舞蹈方向),在我国体育院校乃至全国高等院校艺术专业设置方面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它不仅标志着我国体育院校有了培养体育舞蹈高级编导专业人才的开始,而且也标志着在经历半个世纪之久的舞蹈编导专业的建设历史中,除中国民间舞、中国古典舞、中国芭蕾舞和中国现代舞编导之外,上海体育学院所设置的体育舞蹈编导专业也开始在编导专业的历史中写下举足轻重的一笔!

总之,在体育与艺术的双向融合上,我国体育院校艺术类专业的设置首先是以舞蹈艺术作为契合点,使舞蹈和体育运动项目的融合成为一种自觉的行为,并成为引领体育文化艺术产业发展的新趋向。

二、体育院校艺术类专业课程设置状况

笔者对全国部分体育院校艺术类专业进行了调查分析,内容主要涉及到现已开设的和准备开设的课程名称、教学内容、学时学分数及艺术、体育教育教学量占总体教学量的百分比等几个方面。

1.公共基础课设置情况

全国体育院校所开设的公共基础课程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原理、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大学语文、大学英语、计算机基础等课程,但各院校所占的总学时数不尽相同,列表如下:

全国体育院校公共基础课设置情况

2.体育理论与技能课设置情况

我国体育院校艺术类专业所开设课程类型除公共基础课程之外,大致可分为体育理论与技能、艺术理论与技能两大类别课程。其体育理论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等,体育技能课程则包括:体操、健美操等课程,教学时数也是根据各学校所设专业及方向的不同,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全国体育院校体育理论与技能课设置情况

从上表的统计结果分析得知,上海体育学院、西安体育学院在课程设置中,对于体育理论及技能的课程设置较少,分别占总学时的7%和8%,对于一个在体育院校根植的艺术专业,如何更好地利用体育资源来设置体育院校艺术专业的课程,是课程设置者和决策者们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3.艺术类理论与技能课设置情况

体育院校艺术类专业应当具有一定的艺术特质,而其艺术特性所显现的就是艺术理论与技能课程所占比例的多少,以上海体育学院为例,体育理论及技能课程设置占总学时量最少,而占有的艺术理论及技能课程却最多。

全国体育院校艺术理论与技能课设置情况

综上所述,尽管现行的全国体育院校艺术类专业课程设置已经逐渐涉及到一些创新课程,但总体而言还存在着对体育院校原有的课程与艺术院校课程的照搬的情况;课程设置之间主次界限不清晰;体育学科和艺术学科及之间缺乏联系与呼应,缺乏明确的目的性和系统性等亟待解决的一些问题。

体育院校在艺术专业课程设置中要充分突出以体育为根本、艺术为特色的原则,在课程设置上要建构以术科应用能力为主线的教学新体系,即在开设必要的体育、艺术概述和多种艺术欣赏课的同时,加强体育艺术体验和实践内容,通过多种艺术实践活动培养提高学生的美育素养和艺术创新能力。所以,在优化教育课程设置时,要把重点放在理论和能力训练的结合点上,强调理论知识的运用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在学生知识能力结构上形成应用型而非学术型的横向复合结构。

此外,在体育院校艺术类专业的教材建设上,也基本上是搬用体育和艺术院校教材,缺乏高质量、切合体育院校实际情况的高水准体育艺术教育教材,这也是体育院校艺术专业在今后教材建设中所要面临的严峻问题。

我国体育院校的艺术类专业还处于创业的起步阶段,在规划中探索前行,在借鉴中发展是目前全国体育院校艺术专业办学的现状。体育院校艺术专业的课程设置,一方面充分利用现有的体育教学资源,另一方面又要借鉴艺术院校同类专业的办学经验。究竟是走体育化的艺术道路,还是走艺术化的体育道路?或者说如何分步走?的确也同样是目前体育院校艺术专业在课程设置上所面临的最大困惑!

三、专业师资状况

1.师资队伍结构分析

体育院校的艺术专业的师资队伍是一个新建团队,目前教师人数较少,每个学校约9—10人承担主要的授课任务,其中以女教师为主,教师年龄也以40岁以下中青年教师为主,年龄结构合理。在学历职称上,体育院校艺术专业教师普遍存在低学历、低职称的现象。

师资队伍的结构组成,从全国体育院校艺术类专业师资结构分析,体育院校艺术类专业的教师队伍主要由三部分教师构成:(1)体育院校各体育专业比如:艺术体操、健美操等项目转项教师;(2)艺术院校、体育院校或师范艺术类专业的毕业生;(3)社会或其他院校外聘艺术及体育类专家和客座教授。

上述不同的教师各有优劣势所在,因此,体育院校艺术教师应力求互补优势,完善自身所欠缺的知识能力,尤其要在教学过程中不断积累文化知识含量,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2.师资任教情况

全国体育院校艺术专业教师任教科目一览表

此外,大多数体育院校师资队伍建设中还面临着师资严重不足的问题,一方面要加强对现有教师的再培训,另一方面要有专职的复合型教师充实到教师队伍里来。

四、毕业生就业现状及前景分析

1.毕业生就业现状

1999年开始进行招生的体育院校艺术专业,在2003年有了首届毕业生。据了解,武汉体育学院艺术专业的就业率据不完全统计达80%以上,而天津体育学院的艺术类专业就业率也达到了70%以上。上海体育学院艺术专业目前还没有毕业生,但其就业前景还是比较乐观的。

2.就业前景分析

体育院校艺术类专业可以说是体育院校中的贵族专业,由于经济上的高投入,必然相应地增大投资者的期望值。因此,如何深入研究当前社会就业环境,开辟体育院校艺术专业毕业生顺利融入社会的多种渠道,引导他们增强就业风险意识,端正自身的就业观,(转第137页)(接第135页)帮助他们将来在社会上找准自己的位置,为国家分担就业压力,这是一个现实而又紧迫的研究课题。

据近几年体育院校艺术专业的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分析,就业渠道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由国家财政统管的单位,包括各级政府机关文化艺术、教育行政部门及其下属机构。如各类艺术研究院(所)、群众艺术馆、文化馆以及各级国有文艺专业团体,各级教育科学研究所、艺术教研室以及大、中、小学校等等,是体育院校艺术专业毕业生首选的就业单位。体育院校的艺术专业的毕业生将以艺术教师(舞蹈、音乐)和体育教师双重身份替代以往的单纯的音乐教师和体育教师。

(2)各种公有制与非公有制经济下的企业。企业需求可以说是量大而且分布广,完全以市场经济为杠杆,具有适应经济发展需要的强大生命力。这是因为企业文化的宣传和推广、企业员工的体能素质的增强、团队协作精神的培养等各方面都需要具有创新理念的复合型应用体育艺术人才。各类私立学校也是这块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各类民办大学、私立中学小学、民办艺术中专学校、幼儿师范学校等。

(3)社区、俱乐部等自主创业前景广阔。艺术毕业生胸怀生存致富的迫切愿望,愿意运用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以灵活多变的创业手段创出一条适合自己生存、发展的生活道路。目前社会上各种类型的俱乐部、工作室及高档会所也如雨后春笋发展起来,已经有许多体育艺术专业的毕业生抢先占据这块就业市场,其发展前景非常广阔。同时,就业目光不仅仅停留在就业率上,同时注重就业的质量和学生在社会的后续发展,变职业教育为生涯设计等。

结语

体育院校所增设的艺术类专业是体育与艺术相融合的交叉学科,是体育与艺术相融合的产物。由于办学时间短,经验缺乏,办学理念、专业建构、课程设置、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还处于探索阶段。体育院校所培养的体育艺术人才应该与艺术院校的人才有不同之处,要具有体育特色;要将市场需求和课程设置有机融合在一起,特别要加强与社会联系的机制。

参考文献:

[1]由健.论体育与艺术双向融合的文化内涵.艺术教育.2005(5):158

[2]孙会山.现代社会体育与艺术的关系.山东艺术学院学报.2004(2):93-96

[3]翟延立.李芳,体育院校艺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研究.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6:71-73

[4]荣丽.国际标准舞专业教师知识能力结构初探.国际关系学院学报.2003(4):60-64

[5]张向前.当前我国大学生就业问题与对策分析.中国人力资源网.2005.10.26

[6]胡绍祥.“艺术人才”失业该怪谁.职业.2005(12):44-45

学艺术的就业方向篇4

但是步入九十年代之后,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迅猛发展,一些综合大学、理工科大学和艺术院校开始增设艺术设计的相关专业,而同时一些单科院校也相继开办“新专业”,引进“专业人才”,使之在近十年的发展中,争先上热门的艺术设计类专业,使艺术院校和工艺美术院校、系这个本来具有鲜明专业特色,专业师资相对集中的格局被打破,这同时也不乏有政府部门和主管部门干地所起的作用,或许是更多文化课水平并不高的考生涌出,使一些教育部门在不考虑教学条件和专业教师等综合条件的精况下,盲目开设工艺美术或艺木设计专业,使之出现目前看似兴旺但存在着严重的教育质量问题的同面。任何专业的发展都有其规律性,但教学质量是标准,要达到这个标准,就要具备一定的条件,如专业特色、教学环境、师资问题、图书问题、社会需求等诸类条件。总不能都是艺术大门之外的散户吧,这种学科格局无法管理、无法规范、无法交流的局面,好象群龙无前反而失去了专业特色。究竟何谓专业规范?既无确认,更无法理顺专业的特点与发展方向,弄不清真正的专业教学主体。笔者就我国目前设计艺术教育所面临的一些混乱局面谈谈粗略的看法。

一、专业布局不合理与名称的混乱

近几年招收工艺美术专业(1998年国家教育部已调整为艺十设计专业.工业设计专业等)的学校愈来愈多,有抢占山头之势,它已打破综合大学和艺术院校单独招生的。据1995年兆国公布的本科专业目录的统计,目前的“工艺美术”大学科的专业范围有的分离,有的合并,目前有关艺术设计专业分布为:“广告学”专业有45所综合大学和艺术院校设置;“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有工科、纺织和艺术类院校设置19处;”艺术设计学”(工艺美术学)有8所艺术院校和非艺十院校设置;而“工业设计”(工业产品造型设计)专业有92所院校设立,此类专业除综合大学,理工科大学和艺术院校。工艺美术院校开设之外,还有丝绸、航空、冶金、石油、建筑、电力等院校开设;“艺术设计”(工艺美术主干专业的装演设计、环境艺术设计、染织设计、装饰艺术设计等)则有134家院校开:设此类专业。值得注意的是,工艺美术(艺术设计)这个80年代仍是普通学科的小专业不到10年的时间;仅次于经济学。国际经济与贸易、金融学、汉语文学、英语、数学、自动化。电子信息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工商管理、市场营销、会计学等社会发展急需的12门专业之后,列居为整个分布点第20位之内,而超过了我国一些近百年发展的人文学科、医学学科和一些基础研究学科的分布。这种现象是喜是忧,令人深思。况且这个本来属艺术学科分支的艺术设计专业,却闪电般地辐射到综合大学、理工科大学、文科大学、艺术院校及师范。轻工、纺织、建筑。机电、工程、农业、民族、林业、矿业、交通、印刷、冶金、航空、水利等专业性院校,有的只有一个专业方向。据不完全统计,在80年代末我国工艺美术专业(包括装质、染织、广告、环艺、装艺、陶瓷、漆艺、工业产品造型、服装设计及工艺美术队包等)在全国设置不超过几十所,而十年间就以何等的速度发展,不能不令人吃惊和担忧,由全国院校的设置不足几十所发展到298所院校(还不含纯美术类的绘画、雕塑、美术学等),这意味着什么呢?不知下一些院校的师资从何而来,教学设施如何,更谈不上教学科研水平。这种盲目上马的专业所造成的后果已在近几年的毕业生中已现出来,这种类似“运动”式的学科发展其后果不是对学科的从优发展,不是对设计专门人才的培养,而是对这十新兴艺术设计学科的葬送和人才资源的浪费。

自三十年代开始,我国先后使用了美术工艺、美术设计、工艺美术、实用美术、工艺设计、商业美术、设计艺术、艺术设计等等繁荣专业或专业方向的名目。一方面是由于地方的随意性造成的,当然在某一个历史时期也有特定的“规范’。另一方面十期以来对学科的要求下规范,是学科名称混乱的主要原因。目前的状况有两点值得我们思考,其一是专业院校与所设专业不符,教育主管部门没能考虑到工艺美术或艺术设计专业的统一性问题。如我国现行的教育规定中,院校名称或专业系名称一般为“工艺美术”,硕士学位专业目录为“设计艺术”,本科专业目录为“艺术设计”。当然,这种名目设立都有它相对的完整性和独立性,也都有它冠名不准确的地方,但作为教育主管部门和教育管理机构要进行规范,否则会造成专业名称的混乱;让人们无所适从,同时也造成专业研究人员和广大师生对此专业的误解。其二,目前使用的“艺术设计”专业,专业方向过窄,与日益发展的生活方式不成正比。一些与艺术设计相关的专业方向却太少,而在统一的专业目录规范下,又无法得以拓展,同时我国目前的成人教育、中等教育、职业教育等也不能开办高等院校专业目录亡外的专业得以补充,使之研究生教育、本专科教育、成人教育和中等专业教育、职业教育拉不开距离,形不成优势互补和各自特点,这也是专业单一及混乱的原因之一。

另外,在设计艺术高等教育的发展中还有一种随行就以一哄而上,缺乏论证的现象,高校盲目新增专业的现象也是一种。浮夸的表现,因为这种不论证、看行情而为之的后果,只是满足了一些学校与考生的虚荣心,有的学生虽进入高校叵并没有得到良好的专业训练,走向社会以后与其它专业的学生相比实在差美,这种状况应当引起我们深刻的反思。

二、教学模式与专业课程设置的混乱

艺术类教学有种不成规定的规定,那就是以范画和示范演示代替课堂授课,更缺少专业基础课的教材。因此,长此以往,教师授课的讲授内容似乎就不重要了,有的干脆不上专业理论课,或一个教程多少年不变,即缺乏共性的规范,又缺乏个性的放学特色。从“工艺美术”到”“艺术设计”的专业发展历程,工艺与设计始终没有找到它合适的定位。就目前我国大部分专业院校来讲,还是以绘画或美术的基础加上设计或工艺的课程,缺乏新专业的开拓性,也不能适应日益发展的艺术设计领域的需要,而大部分非专业院校所设立的设计专业,大部分是从绘画专业脱胎出来的,或是简单的绘画加工艺、绘画加设计或单纯崇尚装饰艺术的单科发展,更有甚者干脆“画设计”。四年本科除大部分时间用于绘画基础,其他的时间也只是画设计稿。画设计方案,大学四年出来,学生只知道画画、画稿、画方案,而对设计艺术相关的知识了解甚少,更缺乏对现代设计艺术的本质认识,也不可能了解本学科所要解决或应具备的基础知识到底是什么。这种不应回避的现实应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否则就会葬送了一个新兴的学科,或形成名不符实的畸形发展。还应该反思的是。国家有关职能部门对工艺算上或艺术设计这个学科的论证仍不充分,对这一边线性学开的上位门有待商榷。就全国近300所院位的整体现状而言、专业汪置不规范,师资水平不一,教学方向不明确,缺少理论知以的传授,缺乏设计与实践的结合,缺少交叉学科的引进,更缺少一批关心这个新学科建设发展的科研队伍;而县也缺少国际问的学术交流和师资培养、这些欠缺是阻碍设计学科发展的根源。笔者认为,在专业设置上要考虑到布点的合理性,专业各称在统一规范的前提下发展专业方向。虽然“工艺美术”这个概念足可以包括传统与现代设计的两个形态,但学科目录已将“工艺美术”排除在外,这最起码是论证不够充分。“艺术设计”应该包括一些现有的装修、环艺、服装、染织等专业,也可以把目前一些散乱的专业如动画设计、广告设计等纳入该学科。而“工艺美术”应是包融或区别于艺术设计不可或缺的专业,应该保留工艺美术已有的陶艺、膝艺、金工。编织、传统雕刻、文物修复等专业方向。这样才不会顾此失彼或只顾眼前实用的专业,或只保留传统工艺美术的工艺学科,造成本来为一个整体的学科,而人为使之分割的局面。

三、师资结构有待充实与调整

师资是一个学科发展的基础,如果忽视了师资的建设,即使是这个学科本身再有前途,也会影响它的发展与成长。近二十年来,我国传统工艺美术的一些学科如陶艺、漆艺、金工等专业并没有发扬光大,一些老艺术家、工艺美术大师相继去逛,新一代教师并非安分地从事本学科的教学与研究,使这一在国际上*一向的工艺学科黯然失色,而二十年成长发展较快的专业,如装黄设计、环境艺术设计和工业造型设计等专业,绝大部讲师资来源仍是艺术院校和本学科培养的毕业生为主体,况且全国已有近300家院校设置艺术设计专业,其师资水平可想而知,作为教育主管部门和教学单位并没有意识到它潜在的危机。今天看来,“艺十设计”各专业的发展。已从纯艺术的领风脱胎出来,它需要一些相关专业的渗透,环境艺术专业如没有从事建筑设计、材料设计、制图等方面的师资;广告酒计如没河市场营销、消费心理学、传播学等方面的师资;工业产品造型设计专业如没有机械设计、制造及制图、材料工艺等方面的师资,我们上述的专业不就是纸上谈兵吗?这种局面与师资结构在我国大多数院校、系和专业中普遍存在,这不能不引起我们深刻的反省。

艺术设计专业不是工科或其他学科的附属,但艺术设计也并非是纯艺术专业的旧模式,如果不调整这种关系,就无法理解艺术设计专业的交叉性和综合性。当今,学科间的交工是现代社会发展的一种必然;我们不要老抱着约定俗成的旧模式不放,如不接受本学科之外的新知识的融合,就意味着本学科师资队伍水平的停滞不前。同时也应该指出,综合性大学上艺术设计专业有它自身的优势,因为有来自各方面、各学科的师资,但也要调整专业思想,服务于“艺术设计”这一学科主体,否则不可能达到学科间的兼融。除设计院校、艺术院校和有矛件的综合大学之外,一些单科的大学除个别情况外,盲目上“艺术设计”专业是不科学的,有的只有一两个专业方向,师资条件不足,缺少本学科的学术带头人,包括图书、工作室等早件更谈不上,若从学科建设和师资建设两方面来考虑,在全国本专业的情况来看,不仅要大发展,而且还要大调整、大合并,更需要加大师资培养的力度,加大对学科建设资主投资的力度,只有这样才是对艺术设计学科发展的关怀与爱护。

四、期待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艺术设计学科

一个学科的发展,从某种意义上来讲,需要一种相对的规范和模式,但并不足以旧样式的继续。艺术设计学科的标准是什么呢,笔者认为这种标准首先是艺术设计学科生了存在的形象,更是孙立发展过程中具有相对完善的学科典型性形象。在这两点上,我们这个学科的确有些欠缺,尤其是非综合专业院校的渗入、使这个本来就不健全的学科,更显无序和混乱。笔者认为,要想使艺术设计专业趋向规范化发展就必须先则基什自己的专业形象。

二、就“工艺美术”与“艺术设计”的专业目录进行专家论证,明确该学科的发展方向,完善其学科规范。

1998年教育部颁布的新专业目录,“工艺美术”这个专业已不存在,而由“艺术设计”所代替,工艺美术所辐射的专业,在五十年的教学之中已渗透到我们生活中的各个领域如果说艺术设计是更直接包括了现代生活方式设计的话,那么工艺美术应是我国手工文化的代名词,就学科发展来讲不应该部取消;最起码设一个专业方向,以保留这十学科的延续性。而“艺术设计”要与硕士学位目录的“设计艺术”相统一、明确现代艺术设计作为一个交叉学科的方向,明确培养目标,改变目前招生和高考试题的模式,规范学科的内涵与学术定位。

2、就本学科所开设的专业基础课程进行规范。

专业基础课的目的在于对学生创造性能力的培养和专业素质的培养;它不仅仅是训练学生本学科的专业技能;而应从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开拓性与创造性。就目前艺术设计学科所开设的专业基础课而言,大多是注重基础技能的培养,诸如三大构成、图案、装饰画。摄影。超级写实、喷绘技法以及一些其他技巧的训练,这些课程的设置显然能拓宽专业范围,但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较少种益。笔者以为,专业基础理论的教育是促进学科健康发展的基础,从创造性思维和观念思想上对学生进行教育是学生未来发展的根本,同时重视专业设计基础的图案设计、形态创意、设计语意和专业课的设计管理、设计实践等方面知识培养,让学生参与应用设计实践,进入工作室。因而对本学科专业基础课与专业课的调整与规范势在必行。

3、产学研一体化的具体实施。

艺术设计学科的教学、科研、生产一体化的性质是鲜明而表出的,它不同于纯艺术学科。作为高校的教师也应是全能型的教师,既是教育工作者,又是科研工作者,教师不担负教学任务不能尽到教师的责任,不从事科学研究,学术水平则很难提高,而教育的质量也可想而知;同时还应为社会服务,冲破单纯教授的模式,使教学成为与生产紧密相连的纽带,从而有效地把知识和科技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以实现教学和科研的最终目的。作为艺术设计学科它是与自然学科和人文学科相交叉的边缘学科;其教学、科研功能自不必谈,而作为与生产相连,并为生产、生活服务的作用是与纯艺术一列具有个质区别的。从现了来看,有些艺术设计院校、系对社会的服务无从谈起,许各是在抱着纯艺术的教学模式不放,闭门造车,缺乏与社会的联系;也有的大多是纸上谈兵,对市场经济下和新的技术条件下的艺术设计置若罔闻,漠不关心;再有些艺术设计院校、系或教师个体,过于注重社会经营的参与,或者说是过于追求经济效益,对学术研究、学科的长足发展也同样是十分不利的。对产学研的整体关注不仅是高校教育工作者的任晋和职责。同时也是对学科发展和知识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保障。

4、突出专业特点,建立设计工作室和工艺美术作坊

艺术设计专业不同于其他学科,它具有自己鲜明的专业特色,无论是教授方式还是设科实践,都应从自身的规律出发。在教学和实践过程中理论的传授和专业技能的掌握固然重要。然而由于本专业的时代特点,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对设计发展都产生深远的影响。建立设计工作室和工艺美术作坊不仅具有科研攻关的功能,也能够使相同学术观点的人相聚共同推动学科的发展,同时对于参与社会实践以及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动手能力都大有益处。设计工作室和工艺美术作坊对艺术设计在新的经济条件下的具体实践有积极的作用。以小规模或小组织形式出现;投入科研或社会实践有利于培养优秀的高级专门人才,便于细致传授知识,同时又避免了教学过程中人浮于事、互相扯皮的现象。特别是对于专业水平较高,具有领导地位和新的学术观点的教师。工作室制和工艺美术作坊都有利于他们传授知识,同时在实践当中也避免了盲目性和学生工作后的不适应,有利于对学生的深入培养。工艺美术作坊对手工艺的实践更是提供了便利的场所。

5.改革艺术设计的高考招生模式

艺术设计不同于一般的纯艺术学,其培养目的、教学内容等等都具有自己的特色,在学生参加入学考试前的训练,以至高考的试题要求也就不能仿借纯艺术的模式,况且纯艺术考试的素描、色彩写生及默写也有待进一步研究。对从事纯艺术专业的学生意在考察其基本的造型能力和艺术素质,而对设计艺术专业学生的考察则并非以其审美造型能力为主,它更多注重的应是学生的整体文化素质和创造能力,建议院校招生科目也要经过专家论证,寻找出一条适合于艺术设计专业的有效途径,或增加设计思维、设计文案、设计方法和设计方案的测试,以便入校后进行设计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对高中学生文化素质低,而艺术类高考文化课分数要求低又转学艺术设计的学生不仅要有所控村,在高考录取时也要严格把关,重视学生的文化素质.而不能一味地扩大招生,鱼目混杂。为了将来的培养以及学生走上社会后的专业发展,在招生时宁缺勿滥,以保证艺术设计教育的质量,既为本学科也为艺术设计的健康发展把好关口。只有长时期地坚持,扭转人们轻视文化课和以走“文转美”为捷径的观念,才能真正地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以利于艺术设计教育的健康发展。

学艺术的就业方向篇5

关键词:艺术学院 教学形式 设计艺术工作室

中国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引进现代设计教育体系,20多年来有了飞跃的进步与发展。特别是在20世纪90年代末期以来,在国家“高等教育大众化”政策的引导下,高等艺术设计教育迅速扩张。在进入21世纪后的今天,中国已经成为全球规模最大的高等艺术设计教育大国。据初步统计:中国目前设立设计专业(包括艺术设计、工业设计、建筑设计、服装设计等)的高校已达上千所,每年招生人数已达数十万人,设计艺术类专业已经成为中国高校发展最热门的专业之一。但是,与西方发达国家不同的是,中国的设计教育是在社会经济高速发展与转型的历史背景下发展起来的,因此面临的问题与困难特别突出。而且中国的设计教育至今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尚未真正定型与成熟。盲目扩招带来的结果是设计艺术教育的过度膨胀。目前几乎所有的高校(无论是综合性大学、理工大学、农林大学、师范大学、甚至包括地质与财经大学)都纷纷开设了设计艺术专业,大部分学校的专业设置基本集中在艺术设计、装潢设计、广告与包装设计、室内设计与环境艺术设计等所谓通用设计的专业中,大部分拥挤在广告、包装、室内设计等以装饰为主的服务行业中,在短短几年,设计艺术类别的学生增加了十几倍。急剧膨胀的人数背后,暴露出高校设计艺术教育自身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薄弱环节,诸如:教学和就业脱节,离市场真正需要的教育结果相差甚远,以至于在社会对专业人才急需的当前,出现高等教育就业难的尴尬局面。低年级学生学业松懈,而毕业班的学生几乎将整整一个学年的时间盲目地浪费在找工作上。教师工作疲怠、缺少竞争力,上课来人下课走人,师生关系逐渐淡化等。这种危机在综合院校较为突出,综合院校的设计艺术发展显得相形见拙。目前我们培养的学生与社会的需求差距越来越大,但是社会与设计产业对高等设计艺术教育的要求却越来越高。综合院校艺术设计教育需要以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专业设置、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来解决未来中国设计产业面临的现实矛盾。

设计艺术专业的发展比较特殊,类似于中国传统手工艺传习的师傅带徒弟的做法,这是艺术教学的普遍规律。设计艺术专业还有一个特点,就是教学与设计创作相互依存,教学过程与培养的目的就是从事设计艺术创作,学生所要表现的东西要具备一定的个性或是创造性的设计表现,与一般文理科相比它不求统一的公式模式,但求有设计艺术表现和个性语言特征,这同样也是设计艺术创作的规律。新兴的设计艺术类专业中专业界限并不定性,学习领域可以模糊,基础课可以打通,专业面向可以宽泛,专业培养可以多层面多方面,设计艺术工作室教学的平台也就由此建立,艺术工作室教学形式的建立本来是专业艺术院校教学的一种平台,现在由专业院校向综合、多科和单科学校发展延伸,设计艺术工作室教学平台的建立对教育资源的整合与利用有着积极的意义。特别是综合大学艺术学院建立设计艺术工作室有着得天独厚的多学科综合优势,有条件做到学科间的优势互补,把文科、工科和一些相关的领域融入设计艺术教育之中。设计艺术工作室可以使设计艺术类的学生素质得到整体而全面的提高,有条件增设美学、哲学、文学等方面的课程,特别是设计艺术、工业设计、服装设计、动画、广告学等相关专业,更需要增加工学、传播学、经济学和管理学等相关的知识,这是专业艺术院校所不具备的资源优势。设计艺术工作室教学平台的建立是艺术教育向综合大学及多科大学进行多种教学形式的一种拓展,同时也是设计艺术教学形式发展的一种必然,也是设计学科及艺术专业布局的一种新思路。设计艺术工作室教学平台的不断创新和丰富,发展与文化和市场经济相匹配的设计艺术应用性专业,做到优势互补,从而满足社会对设计艺术人才不同层面的需求。

1、对传统教学模式的补充,适应社会及市场发展的需要

综合大学艺术院校大部分专业都各具特色,但如何在特色中发展特长却是件难事,现阶段的大学教育。宏观上来讲已经从精英式教育转向了大众化教育,而设计艺术教育的一些专业恰恰需要保留“精英式”的培养模式,这也是设计艺术教育区别于现行评价标准的特殊差异。设计艺术类专业的学生,在强调扎实的基本功训练的同时,要强调创新意识和艺术个性的培养,完善设计艺术的发展的环节,突出职业特征和时尚性的特点。其工作室学习的专业方向在不断地拓宽和综合。综合大学艺术院校设计艺术工作室的建立在这方面已自觉地把握了主动权。

2、小群体授课、灵活机动、便于综合学习

“设计艺术工作室”的教学形式使学生能够较早地选择所要学习的专业,较早地明确今后的发展目标,有利于学生根据个人的实际情况和条件选择其专业发展方向,有更多的时间去发挥和培养自身特长,从而提高自身的就业竞争力。另外因为是小群体授课,学生人数少,有利于问题的深入探讨,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也能够充分展开,从问题的提出到探索解决,教师可以倾听到每一个学生的意见。教师充分利用自己的学科与专业优势,扬长避短,把握好学生的专业定位和专业方向,因材施教。在设计艺术的教学中要有利于对学生的个性化教育和创新意识的培养,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增强学生之间的团结协作能力。教学过程也是教师和学生在情感上互补、教学上相长的互动过程。教师的价值体现在“导”,“导”学生的注意力、兴趣、意志、情绪和创新思维,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和规划自己的学习进程,朝个性化的专业方向学习、主动式探究方向发展。师生间的精神互补、情感交流是用任何活动都无法替代的,教师深邃的艺术造诣和浓厚的艺术气质,是学生内心世界的标榜和偶像,教师丰硕的艺术成果和前卫的艺术观点,是学生上进心和求知欲的最佳催化剂。

3、教学资源配置的合理使用

设计艺术工作室的教学模式,促进了教师队伍的不断自我完善,有利于综合大学艺术学院整合自己的学术资源。教师明确自己的研究方向。同时大力促进信息技术与课程改革,吸收高新科技成果,使设计艺术工作室的内容向智能化、自动化层面延伸。有利于学生处在设计前沿地带,对不同的信息进行交换、分析和处理,同时激发设计创造的兴趣。为将来走向社会打下基础。设计艺术工作室是一种综合的教学平台,引进新的教学理念和课程,使不同门类的艺术产生碰撞的火花。教师凭借自身的专业优势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和设计创作,教师全程进行指导,并且有效利用企业的场地

和设备,通过让学生参与设计的策划,锻炼学生的组织能力、调研能力和设计能力,对于学生来讲是一种综合素质的培养,最终受益的是学生。

4、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人无我有,人有我精

在工作室中,教师与学生朝夕相处。师生之间是一种师徒、朋友的关系,甚至是亲人的关系。学生可以轻而易举地从各种媒体上获取大量的设计资讯,也可以对任何东西提出质疑。但由于信息的泛滥和自身知识结构的欠缺,他们往往难以对已获得的信息进行科学的分析和取舍。教师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书与育人共举,能力与素质并重,工作室不单是知识传授的地方,更是梦想实现的场所。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在情感上互补、教学上相长的互动过程。教师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兴趣、意志、情绪和创新思维,发扬教学民主的精神,充分发挥教师、学生之间的多种角色功能,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和规划自己的学习进程,朝个性化学习、主动式探究的专业方向发展。

5、创立品牌课程

评价设计艺术的好坏没有统一标准,其课程教学也没有固定的模式。设计院校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为广大师生提供一个有益于思维、实验、创造的空间。程式化的教学思路已跟不上设计教育的趋势和潮流,设计艺术课程改革应该打破亘古不变的教学格局,注入实验性的新鲜血液,优化和改进教学方法,为教师提供一个宽松的实验和实践空间。将以往单一的授课方式调整为根据课程特点采取的工作室等多种方式并存的综合教学方式,有利于建立综合大学艺术学院的品牌专业与课程,突出综合大学的特点。课程的实验也是对教学的实验,创造性的灵感往往在实践摸索中闪现,学生可以在没有主题先行的束缚下,对任何一个奇妙或荒诞的设计观念进行随心所欲、天马行空的实验探索,逐渐形成个性鲜明的设计艺术语言。这需要师生共同努力,对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探究型课程和实践型课程进行整合实验,在精细化上下功夫,理顺学科关系,为综合大学的设计艺术教育开拓一个无边界、更开放的发展性前景。

工作室教学制度的建立进一步加强了校内实训和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同时为达到学生能力和素质同步培养,以及为实现传统教育向创新教育的转变提供了渠道。同时,也促进了教师队伍的不断自我完善,校外知名人士的加入无形中也给教师队伍带来活跃的学术气氛。工作室制度打破了课堂教学的界限,丰富了教学形式,给学生提供了实际训练的空间,教师队伍也能够在实训中发现自身的不足,并且主动地自我完善。工作室制度的建立就是通过实战式的学习和锻炼,实现对学生进行分方向培养的目的,让学生在准就业形势下的工作室中得到实际的锻炼之后,达到社会就业的水准,提高自身的就业竞争力以满足市场日益细分和专业化的需要。

学艺术的就业方向篇6

一、应用型课程体系构建的基本原则

1、综合性课程体系

传统的美术学专业课程体系是由公共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方向课三部分组成的“金字塔”结构,注重专业的纵向发展,强调专业的“深”与“专”,忽视专业和学科的横向联系。学生在项目设计规划、实践报告、毕业论文等工作中表现出知识面狭窄,视野不够开阔,尽管有新的创意和灵感,但不能清晰的用语言表述。

当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已经不是单一的专业知识,而是需要具有综合素养的人才。地方普通院校应以学生专业发展为根基,同时加强学生的文化艺术修养,打破传统封闭的学科本位思想,构建综合性课程体系,才能培养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

2、开放性课程平台

美术学专业是由早期的美术教育专业发展而来,很多院校都有多年的教学积淀和丰富的教学成果,尽管全国大部分地区美术基础教育师资已经饱和,但农村中小学对基础美术教育师资还有很大的需求。社会的发展对美术人才的需求也呈上升趋势,美术学专业学生既可以胜任美术教育工作,还可以从事美术创作、美术研究、美术编辑、美术设计、工艺美术等岗位工作。

地方普通院校应遵循从学生毕业出口往回找的思路,明确美术学专业的就业岗位群,然后根据不同的就业岗位确定应用型专业方向,构建开放性课程平台,学生可以在课程平台自主选择一至二个模块学习,提升学生专业知识和就业技能。

以专业发展方向构建的课程体系,直接体现了学生的就业方向和职业要求,能够给学生更大的发展空间,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自我发展定位,避免学习的盲目性和职业困惑感。

二、以应用型专业发展方向构建课程体系

美术学专业应用型课程体系通常包含通识教育课程模块、专业基础课程模块和专业技术课程模块三部分,其中通识教育课程模块和专业基础课程模块在一至二年级开设,采用必修教育模式。专业技术课程模块在三至四年级开设,采用选修教育模式,根据现有的教育资源、师资力量,以及学生的选修方向及选修人数,开设若干专业发展方向模块课程。

1、美术教师教育专业方向课程模块

该专业方向主要培养掌握美术教育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具备美术教育教学能力的基础美术教师和社会美术教育工作者。

地方普通院校教师教育专业方向应以培养农村中小学美术教师为主,与重点院校培养城镇师资形成错位互补。该专业方向课程可按照教育部2005年颁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设置指导方案(试行)》为指导目标,在规定的13门必修课程和35门示例性选修课程中根据条件自主选择,体现美术教育的专业特点。

2、美术创作专业方向课程模块

该专业方向主要培养具有扎实的绘画基本功和较高的文化艺术修养,掌握某一画种的本体语言,熟练运用这一画种的表现技法和创作规律,能够进行创作、研究的专业美术人才。

随着我国画廊业、拍卖业及艺术博览会三位一体的艺术市场结构的形成,艺术品交易得到空前的发展。艺术市场的繁荣也增加了对美术创作人才的需求,很多院校也把美术创作人才培养放在首位。地方普通院校在师资力量和生源素质等方面与专业美术学院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沿用专业美术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专业很难得到更大的发展。

地方普通院校美术创作人才培养应根据师资情况,适当选择发展成熟且有一定影响的画种作为美术创作专业方向,课程模块以专业方向(国画、油画、版画、水彩等)课程为主,加强创作实践,增加材料与技法表现、绘画语言探索、绘画表现风格与样式等课程,拓展学生的艺术思维和艺术观念,同时注重民族传统文化修养,遵从现实主义创作方法,使学生在艺术创作中有所创新和突破。

3、美术编辑与美术设计专业方向课程模块

该专业方向主要培养具有设计基础和策划能力,具备创意思维和实践能力,能够在广告公司和企事业单位从事美术宣传、美术编辑、美术设计等工作的应用型人才。

该专业方向与艺术设计视觉传达方向不同,视觉传达专业方向是以具体的工程或项目为依托,进行工程或项目的策划、管理、设计等工作,人才培养定位于高级专门型人才。地方普通院校美术学专业美术编辑与美术设计专业方向,应定位于为区县级以下的设计市场和中小型企事业单位做宣传、展示设计,与艺术设计专业视觉传达方向错位发展,为学生的就业及创业提供更多的可能。

该专业方向强调灵活的动手表现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课程体系应以美术基础、手绘表现、设计表达为主,包括设计思维与方法、平面设计基础、图形创意、字体设计、插画设计、广告策划、广告设计等,同时增加广告装饰材料与实践运用等课程,提高学生的专业技术能力。

4、工艺美术专业方向课程模块

该专业方向主要培养掌握专业基础和工艺技能,具有创意设计和制作能力,能够根据市场的需求和变化,从事工艺美术设计、家居装饰设计等岗位的应用型人才。

工艺美术专业也是我国较早开设的专业,近年被艺术设计专业取代。工艺美术是美化生活用品和生活环境的造型艺术,是物质生产与形式美的创造结合。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在日常生活和家居装饰中更加注重审美要素,对工艺美术人才的需求也逐渐增多。

该课程体系应以地方民族民间艺术(剪纸、泥塑、年画等)为依托,并根据院校的教学资源设置相关课程,如装饰绘画、装饰图案、装饰雕塑、纤维艺术、工艺品设计、手绘壁画、创意思维、设计表现等,课程注重实践性和动手创意表现性。该专业方向目前开设的院校很少,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如果通过不断地积累和建设,将成为具有地域性与民族性的特色专业。

学艺术的就业方向篇7

1 高校艺术类大学生就业质量的现状及问题

1.1 高校艺术类大学生就业质量的现状

(1)就业去向。从调查结果显示:2015年艺术类毕业生到城镇或乡村工作的比例为10.22%,比2013年和2014年分别增加了3.63%和2.46%;而艺术类毕业生在省会城市就业的人数比例3年减少了5.05%;到县级市就业的毕业生逐年增加,3年增加了5.97%。由此可见,到县级市就业的艺术类毕业生越来越多,而且有向城镇或乡村发展的趋势。

(2)单位性质。从就业单位性质看出,陕西省艺术类毕业生到机关或事业单位就业的逐年减少,3年下降了3.1%;到国有企业或外资企业的下降了3.68%;到民营企业和中小企业的逐渐增长,尤其是中小型民营企业3年增长了10.34%。

(3)薪资水平。从薪资水平的变化看,近3年,陕西省艺术类毕业生第1年的平均薪资大部分集中在2000~2500元,月收入在3000元以上的毕业生人数从2013年的15.67%下降到2015年的10.02%;月收入2000~2500元的毕业生人数3年增加了6.89%,2000元以下的人数有进一步增长的趋势。

(4)就业满意度。就业满意度是毕业生对现有工作的心理满足感,反映主体内在感受的指标。从就业满意度变化看,3年来艺术类毕业生的满意度逐年下降,从2013年非常满意的15.68%下降到2015年的11.63%;而不满意度在逐渐上升,从2013年不满意的27.25%上升到2015年的31.03%。

(5)人职匹配度。人职匹配度反映就业个体特性与职业因素的适配度,具体来说,就是兴趣、性格、能力、价值观等方面能否胜任职业的需要。调查结果表明,艺术类毕业生就业后人职匹配度不高,主要集中于一般水平,人职匹配不符合的人数逐年上升,符合的人数逐年下降。

1.2 高校艺术类大学生就业质量问题分析

(1)就业去向趋于基层。从艺术生自身角度看,由于大中城市与县乡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艺术类毕业生迫于就业压力选择基层就业。

(2)中小企业就业火热。近几年,严峻的就业形势使毕业生在机关、事业单位、国企就业难度重重,很多艺术类毕业生将就业目标转向中小企业,这也是迫于就业压力下的无奈之举。

(3)薪资水平逐年走低。艺术教育的大众化是在超越经济发展的短期内完成,致使艺术类毕业生的供需失衡,就业竞争激烈,艺术生的薪资水平将会逐步下降。

(4)人职匹配度低。在就业竞争激烈的当下,很多毕业生考虑的是能否就业、工资收入等生存性需要,人职匹配已无暇顾及,这也反映了高等艺术教育的问题,大学的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严重脱节。

(5)就业满意度不高。很多艺术类毕业生半年内跳槽率较高,一方面,由于自身的专业与能力无法达到对方的需要;另一方面,反映了毕业生在初次就业时的屈就心理,先就业再择业。

(6)职业前景不容乐观。艺术生普遍缺乏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对自我认识不够,就业心理准备不充分,很多学生毕业后都从事与本专业无关的工作,难免在工作中缺乏职业认同感。

(7)专业艺术院校毕业生就业质量优于其他院校。专业艺术院校总体评价高于综合院校艺术专业和高职院校艺术专业。虽然专业艺术院校学生的基础扎实,社会实践能力强,但缺乏团队合作精神,自我意识过强;而综合院校艺术专业学生工作适应快,但专业功底略逊于专业艺术院校;高职院校艺术生实践动手能力强,踏实用功,但专业知识和能力有所欠缺。

2 高校艺术类大学生就业质量下降的原因

2.1 高校艺术类毕业生就业质量下降的原因

高校艺术类毕业生就业质量下降的原因,要从全方位的视角综合分析。从社会经济层面看,存在经济发展水平对就业结构的制约,社会需求与艺术类毕业生就业取向的错位等原因;从用人单位层面看,企业受经济下滑影响,岗位需求减少,企业人才高消费等;从高校层面看,专业学科设置与人才培养无法适应社会发展需要,高校就业指导不深入,就业信息整合不够等;从艺术类毕业生个体层面看,存在高期望值与低能力的矛盾,缺乏主动就业精神。

2.2 理性看待高校艺术类毕业生就业质量的下降

对于高校艺术类毕业生就业质量的下降,既不能夸大渲染,也不能熟视无睹,必须正视现实,理性对待。首先,艺术类毕业生就业质量的变动整体平稳,下降缓慢。其次,艺术类毕业生就业质量的下降是相对的。再次,艺术类毕业生就业质量的下降是世界各国政府共同关注的难点。最后,充分认识艺术类毕业生就业质量下降的危害,理清就业质量与艺术人才成长的关系,切实有效地做好艺术类大学生的就业指导服务。

3 提高高校艺术类大学生就业质量的对策建议

艺术类毕业生就业质量下降主要是宏观调控不健全、就业制度不完善、高等艺术教育人才培养存在缺陷的综合结果。而要提高艺术类毕业生的就业质量,就要建立政府、用人单位、学校、个人四位一体平台。

3.1 政府层面

深化政治经济体制改革,完善就业市场,消除艺术生就业体制性障碍;加大艺术教育经费投入,减少艺术人才培养的个人成本;健全高等教育的宏观调控机制,适时调控办学结构和规模;推动产业结构升级,为艺术生就业拓展空间。

3.2 用人单位层面

加强用人单位的社会责任感。用人单位必须承担社会责任,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加大对劳动者报酬、安全生产、民主权利、社会保障、人格尊严等方面的投入,从人才培养的角度看待每位毕业生。

3.3 高校层面

改革高校艺术院校办学体制,提高办学的灵活性和适应性;根据社会需求与市场变化,及时调整专业结构与办学方向;加强艺术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提高教学质量与学生的综合素养;完善就业指导体系,为艺术生提供有针对性的服务;加强艺术类学生的通识教育,加强人文素养和审美教育。

3.4 学生层面

提升艺术类大学生的“就业力”,包括专业能力、适应能力和求职能力;转变就业观念,做好职业生涯规划;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完善自身可迁移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提高专业知识能力与专业技术水平;调整好求职择业的心理状态,做好各种就业准备。

学艺术的就业方向篇8

一、职业院校公共艺术教育的意义及作用

艺术教育对于立德树人具有独特而重要的作用。职业院校艺术教育是人才培养的重要的途径。为此,教育部于2014年颁布了《关于推进学校艺术教育艺术发展的若干意见》。文件中明确规定,2014年开始,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和部属高等学校要向教育部提交学校艺术教育发展年度报告,内容包括艺术课程建设、艺术教师配备、艺术教育管理、艺术教育经费投入和设施设备、课外艺术活动、校园文化艺术环境以及实行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自评公示制度等方面的情况。2015年开始,教育部将编制并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发展年度报告。由此可见,对以技能型复合人才培养为目标的职业类院校中积极推进艺术教育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一)促进学生个体的综合发展

对于职业类院校而言,人才培养的定位决定了人才培养的标准。从当下职业类院校人才培养的总体态势来看,普遍存在着重技术、轻技能,重专业、轻综合,总就业、轻发展的现象。这种教育理念倡导的是学会一门技术,掌握一技之长,忽略学生的主体地位,把同属高等教育的职业类教育与一般性的非国民系列教育中的技工培训混为一谈。在这种培养模式下,学生发展单一,生存路径狭窄,人文素养不高,不能顺应多元化社会发展的需求。从短时间来看,尽管毕业后能够谋得生存机会,但可持续发展空间小。从这个角度来说,在职业类院校中开展公共艺术教育能够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培养深厚的民族情感,激发想象力和创新意识。由此可见,职业类院校的公共艺术教育对相对较为僵化的培养模式及单一的培养内容是一种很好的补充,对于促进学生个体全方位综合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和作用。

(二)有利于正确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塑造

艺术教育的功能不仅仅在于艺术素养和艺术技能的培养,更多的是通过艺术本身的育人功能潜移默化地熏陶和影响学生。艺术教育能获取的良好情操,不同门类的艺术作品以不同的方式呈现着真善美的真谛,传递着符合时代进步和发展的正能量,引领他们不断历练自身的意志品质,锻造正确的思想品德,传承优秀的传统美德。由此,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以积极的态度面对学习,以艰苦卓绝的意志品质立足社会,以乐观向上的精神面对生活,对生活充满美好的向往,对未来的发展充满信心,使他们今后无论在什么样的岗位上工作,都会以艺术的眼光审视世界,以博大的胸怀团结协作,以真善美的标准创造属于自己的美好生活。

(三)有利于提升全民艺术素养水平

一个国家进步与发展的水平,很大程度上是通过国民素养的程度体现出来;众所周知,职业类院校在我国高校总量中占据了大半壁江山,这就意味着,当高职类院校学生毕业后将成为社会各行各业一支庞大的产业力量,他们的艺术修养、人文素质和价值取向决定着一个民族整体民众的素养状态;此外,高职院校学生毕业后会根据专业方向选择不同的专业岗位,而这些岗位几乎遍及了各行各业,他们的人格品味、思想境界和人文素质还会以不同的方式影响和左右身边的人,这种辐射的力量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决定着一个庞大群体的整体人文素养水平,成为勾勒一个民族素质态势最为重要的一笔。由此可见,在职业类院校广泛开展公共艺术教育除了能丰富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内涵,促进学生做一名全面发展的新时代能工巧匠,更能以一种无法取代的力量间接地在培育着一个民族和国家全体民众的文化艺术水平和健康的人文道德情操。

二、职业院校公共艺术教育现状

(一)培养目标定位模糊

公共艺术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形式,尽管各级各类院校在育人体系中得以体现,但就实际的运行态势和质量而言却不容乐观,受到其他教育内容挤压较多,加之传统课程模式的固有制约,使得公共艺术教育处在学校一个较为边缘的位置,更多的是充当门脸和道具,缺乏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实质性作用。此外,由于对公共艺术教育在目标定位和价值认知上的模糊,就直接导致了在运行机制、制度保障及机构设置等方面的保障缺失,使公共艺术教育若隐若现地浮游于大的教育体系。目前,多数学校从艺术教育机构设置和管理体制上看,呈现出这样一些态势:一般虽然设有从事美育、艺术教育或文化素质教育的教研室,但隶属于与学科属性本身关联不大的院(系),自主发展能力弱、空间小。以我原先所在学校为例,音乐教育、美术教育隶属教师教育系,从形式上看,随属教育类专业,但学科本质的差异致使这些专业与其他专业的格格不入,横向交流和纵向发展都遭制约,专业的特殊性得不到认知,专业建设的指导性弱。基于对公共艺术教育的工作特性的认知不足,许多学校从事艺术教育的教师除了专业教学外,涉及到社团指导、节目排练及其他艺术实践的工作均被“义务”,在工作量计算、科研奖励、职称评定、人才选拔等方面均不能被“一视同仁”,以及教师在评优评先、晋职晋级等方面的劣势,都影响了专业教师的工作激情,也制约了公共艺术教育的发展。[1]

(二)政策支持和机制保障缺失

由于受限于定位模糊和政策执行力弱等因素,66存在着职责划分、发展方向、政策保障等均没有受到关注。如教师队伍建设、教学硬件投入、教学成果认定、科研管理手段、工作总量核定、教学手段设计、科学发展规划等均缺乏统筹、科学的考虑。艺术教育是一个高投入、见效慢的学科,这也是艺术能力培养具有周期性的必然规律。但如果带着急功近利的发展思想,缺乏高瞻远瞩的办学思想和内涵提升的办学理念,在办学资金相对短缺的前提下,就会功利化地忽略艺术教育发展的紧迫性和实际需要,政策、经费支持等方面的支持不足,势必削弱艺术教育的发展能力。目前,由于资源上的缺乏,处于边缘地位的艺术教育始终让步于其他学科,艺术实践、社团活动、节目排练等工作,只能见缝插针地跟在其他学科后面捡漏,或者在一些条件简陋的场地进行,进而使公共艺术教育的推进秩序和运行质量无法得到保障。

(三)课程设置定位不清晰

目前,许多学校因缺乏艺术教育课程的顶层设计,致使开设的公共艺术教育课程在数量上缺乏科学定量、内容的设计上也是因师资状况而随意确定;在课程形式上一般都是全校范围内任选大课、限选课或通识教育选修课。由于缺乏学科的统一课程标准,导致了艺术教学的无序、随意和不规范。艺术类课程的开设流程一般是由教师本人申请、系部审查上报、教务处审批。这种缺乏科学论证的课程开设模式,在权威性的培养目标的方向引领和核心导向的模糊,致使教师各自为阵,随意性大。这种零散的教学构架就直接导致了整个艺术教育体系的杂乱、无序,艺术教育也就成了无厘头盲目行为,教学质量也得不到保证。

(四)师资力量不足

艺术教育作为一个特殊的学科门类,越来越受到关注和重视,学科建设因其固有的特性,独立性也越来越强。但是从政策层面上看,对艺术教育认知差异性较大,作为一门极具个性的技能型专业仍没有从传统的学科体系中独立出来,教师队伍建设也不例外。如在教师招聘中,起点门槛就是硕士研究生,在这点上来看,与其他专业完全一样。其实,在一线从事艺术教育的老师都知道,艺术教育更强调的是实践性而非研究性,高门槛的招聘条件将很多专业技能优秀的人拒之门外,高学历的进校后很多是无法正常使用的“花瓶”。一反一正,使得学校艺术教育师资呈现出“高学历、低水平”的奇怪现象或者根本就无法招聘到真正需要的人才。鉴于此,某些院校实际在编的专业教师只占从事艺术教育教师总量的一半,个别学科(如舞蹈)只占到五分之一。还有些高校因找不到合适的教师,导致舞蹈专业停办也是一个例证。教师队伍的不稳定,就直接导致了教学质量的停滞。此外,从事公共艺术教育教师总体比较年轻,加之艺术教育学科背景而导致的文化底蕴不深和教师素养训练的不足,就使得他们在教学规范性,教学手段、方法,教学态度及等方面都无法满足学校艺术教育的需求。基于艺术师资队伍年轻的现状,学校在青年教师培养力度上不够,有针对性的理论、实践的培训不多,这也是导致师资力量不高的一个重要原因。

(五)资源严重匮乏

艺术教育科目繁多,下设的子科目更是庞杂,这就为艺术教育的设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基于对艺术教育的认知和重视程度,加之经费受限,在艺术教育方面的投入无法满足实际教学的需要。在一所综合类院校,投入的宗旨往往是向“重点、特色”倾斜,艺术教育很难从“面子专业”口中争得一杯羹,很多教师也只能“就汤下面”,根据现有资源状况开设课程,而无法满足人才培养目标的实际需要。

(六)课外延伸不够

由于如上诸多原因,艺术教育在课堂上的限制是巨大的,只有在课外通过大量的实践和指导,才能弥补课堂教学的诸多缺失。[2]在学校,各类社团、艺术实践等活动是有效的艺术教育的延伸手段,在这个活动阶段,学生能培养更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但前提必须有专业上的指导。但现实情况是,许多学校的学生艺术社团都处在自发性的状态,学生自作自画、小打小闹,停留在娱乐性的低层面态势。学校在对社团及其他课外艺术实践活动的开展缺乏统筹和保障,如场地和设施的提供、指导教师的配备、活动主导的引领等,在这种无序的环境下,艺术实践活动是得不到根本保障的,活动质量也得不到提升。

三、解决职业院校公共艺术教育问题的策略

(一)形成基于素质教育目标的人才教育观

从素质教育高度充分认识公共艺术教育在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尊重艺术教育规律和特殊性,为艺术教育提供机制保障。要形成从领导、教师到学生三位一体的、对艺术教育重要性的共同认知,要从发展的高度看待艺术教育的效益和对学生人格锻造的重要意义。各校可通过成立独立的公共艺术教育机构,明确机构在学校人才培养工作中的具体职责和任务,以责权利统一的方式,推进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进程。与此同时,要正确认知艺术学科内涵的特殊性和规律,建立有别于其他学科的,在资源配置、师资队伍建设、成果认定、科研标准、评价机制以及工作量的计算等方面的保障措施,促进职业院校公共艺术教学工作有序、健康发展。

(二)科学规划课程教育体系

加强职业院校公共艺术教育学科建设,提高公共艺术教育培养质量。从人才培养的高度认知公共艺术教育的重要性,将公共艺术课统一纳入到学校课程体系中,就像其他课程一样,在课程设计和实施上有着规范、科学兼顾的,必修、选修并举的模式,坚持艺术教育的“公共”原则。各职业院校目前公共艺术教育形式多样,主要以必修课和选修课的形式进行,强调的是课程的开设,忽略了教育对象———全体学生,存在教与学的脱节现象,无法实现公共艺术教育培养目的,因此,在课程方案的设计上必须实事求是、有的放矢。可以通过设置公共艺术必修课程为先导,通过艺术基础知识普及的必修课,使大多数学生都能够具有基本的艺术赏析能力,在此基础上,通过考核或申请,选拔有艺术潜能,有发展需要的学生进入更高层次的课程学习———选修课,以两条腿走路的方式来满足不同层面学生的需求,既保证全体学生接受艺术普及教育,又为有艺术特长的学生提供高度发展的机会。在开设艺术课程类别上,既要因地制宜,又要合理开发,在基于学校基础条件现状的前提下,有所侧重、有所突出,但要尽量覆盖音乐、影视、舞蹈、美术、戏剧、文学门类;在课程层次上,应根据艺术学科内涵标准,能循序渐进地将艺术理论、专业技法和作品赏析等多个层次融会贯通;在课程形式上,根据学校师资和教学资源的具体情况,因地制宜地运用多种方法和形式推进教学活动,锻造个性和特色。

(三)实现艺术教育的全覆盖

职业院校艺术教育的目的有别于艺术专业或院校的培养目标,是非专业化的素质教育。就这点而言,就需要将职业类院校的艺术教育视野覆盖到全体学生,无论是天分好的还是不好的,都需要享受艺术教育这一素质教育内容带来的成长体验,因此,就需要正确面对学生个体差异,因材施教,还艺术教育的“公共性”。[3]在公共艺术教学中,学生在专业素养上存在差异是无容置疑的,这就需要教师能有一个正确的认知,并在实际教学中能针对个性差异,因材施教地开展教学工作。在必修课的开设上,要注重艺术基础知识的普及和推广,让学生有着基本艺术审美能力,在此基础上的更高层次的选修课,则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和涉猎领域,有针对性地进行分组教学,以满足不同程度和要求的学生的需要,并通过教学让学生不断提升艺术素养和专业技能。

(四)加强教育资源建设

资源建设包括人力资源和教学硬件资源两个方面。如前文所提,艺术教育教师队伍建设是其中的一个普遍问题,因此,必须在政策上废止“一刀切”的盲目和武断,尊重艺术教育的实际需求,首先在教师队伍数量上加以保障,以保证教学的正常运转,其次是加大教师在岗位上的培训力度,加速以青年教师为主力的教师队伍的整体成长和进步;在硬件投入上,要根据艺术教育的实际需求,在场地、设施、器材、资料等方面给予保障,避免急功近利、目光短浅的发展思想而导致的“空中楼阁”现象。公共艺术教育在职业院校虽不是培养技术专业的教育内容,但任何一个领域的专门人才如果缺失了艺术的教育和熏陶,都是残缺的,都是与我国教育方针中“全面发展”相悖的。学校教育的终极目标就是人的健全发展,在这个意义前提下的公共艺术教育无疑在人才培养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学校的公共艺术教育必须契合“人的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理念,从国家未来发展的高度真正重视公共艺术教育,促进学生多元化、综合化发展,充分发挥公共艺术教育在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中的巨大作用。

上一篇:气象对农业的重要性范文 下一篇:机电工程一体化技术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