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科学管理理论的主要观点范文

时间:2023-12-29 17:17:32

简述科学管理理论的主要观点

简述科学管理理论的主要观点篇1

一、名词解释

1、双因素理论

2、管理信息系统

3、非正式组织

4、流程再造

5、创新

二、填空题

1、经人类一再表明,管理的有五大管理职能:计划、组织、___ 、 ___ 、 ___。

2、管理科学是美国谁提出来的___ 。

3、管理部门化有三种主要形式:___ 、 ___ 、 ___。

4、信息系统的开发生命周期:系统调查、___ 、 ___ 、 系统实施、系统维护构成的。

5、控制过程:确立标准、___ 、 ___ 三个过程。

6、集体决策方法:___ 、 ___ 、 ___。

三、简答题

1、简述科学管理学的主要观点

2、简述企业的社会责任

3、简述目标管理的基本思想

4、简述组织文化的基本特征

四、论述题

1、论述管理的基本特征与性质.

2、论述你如何做好领导.

市场营销学:

一、单选题(很基础)

二、填空题(涉及到4C 、营销的发展阶段、产品的分类、促销人员的奖励等)

三、名词解释

1、市场营销

2、潜在需求

3、选择注意

4、渗透市场

5、市场

四、简单题

1、简述产品整体概念

2、简述影响生产者购买决策的主要因素

3、简述选择目标市场时的战略

4、简述定价的一般方法

5、简述影响促销组合和促销策略的主要因素

五、论述题

1、论述市场细分依据、标准与原则。

简述科学管理理论的主要观点篇2

1.1财务管理理论的主要内容

财务管理理论是根据财务管理假设所进行的科学推理或对财务管理实践的科学总结而建立的概念体系,其目的是用以解释、评价、指导、完善和开拓财务管理实践。

1.2财务管理理论的主要特点

一般来讲, 财务管理理论具有以下特点。一是财务管理基本理论的研究对象, 是财务管理实践的一般。它既包括财务管理实践的一般规定性, 也包括财务管理实践诸要素的一般规定性。二是财务管理基本理论的研究任务或目的,是从总体上解决三个基本理论问题, 即财务管理是什么, 做什么和如何做, 揭示财务管理实践的普遍本质和一般发展规律。三是财务管理基本理论研究的功能是长远的, 具有战略性的。财务管理基本理论研究的某些重大突破, 常常会给整个财务管理实践与理论的发展带来较大的变革。四是在对财务管理基本理论研究中允许多种意见并存和发展, 并不急于对理论观点做出结论性的评价, 或者说不急于定论。

1.3财务管理体系的理论依据

财务管理学是一门既涉及经济学,又涉及管理学的边缘性、综合性学科。该学科的任务,一是要阐明财务管理的种种规定性,即财务管理是什么;二是要揭示财务管理活动的一般规律,即如何进行财务管理。前者属财务管理的基础理论,后者属财务管理的应用理论。

财务管理基础理论体系的构建遵循从抽象到具体、从简单到复杂的表述规律,即从一个最简单、最抽象的逻辑范畴出发,通过将形成该范畴时所舍象掉的其他因素逐步地包含进来,再现研究对象丰富的规定性,从而使人们获得对研究对象具体的而不是抽象的,复杂而不是简单的,生动的而不是僵死的认识。财务管理基础理论体系的构建方法,遵循的不是从抽象到具体、从简单到复杂的表述规律,而是从具体到抽象、从复杂到简单的思维规律。即财务管理基础理论研究过程所得到的结果,正是构建财务管理基础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既然财务管理基础理论体系要从一个最抽象、最简单的范畴出发,那么,科学地确定这一范畴便成为合理地构建财务管理基础理论体系的关键。财务管理理论除包括财务管理基础理论以外,还包括财务管理应用理论。财务管理应用理论具备鲜明的实践性与可操作性。其基础理论的起点选择与体系构建遵循的是人类思维活动的规律,遵循的是人类实践活动的规律。

2.财务管理理论研究内容的创新

2.1关于民营企业的财务管理理论问题

民营企业已成为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力军。但由于历史因素和企业自身特点等原因,民营企业融资难、投资难、财务管理混乱等问题一直是制约其发展的瓶颈,同时传统财务管理理论一直“偏爱”于国有企业及其改制问题的研究,没有“正眼看待”过民营企业的财务理论问题。随着中国资本市场的完善和相关政策的出台,应该重视起民营企业财务管理理论的研究,要把其置于中国现阶段的政策环境和金融环境(特别是资本市场)中进行系统、全面的研究。

2.2关于虚拟企业的财务管理理论问题

虚拟企业是信息经济发展的产物,已经成为现代企业的一种重要组织形式,其利用现代化网络技术和通讯技术进行信息的传递,形成一种“无边界”的组织形式。传统财务管理理论集中于研究实体企业的财务管理问题,而对虚拟企业的财务问题研究甚少,而这种“无边界”的虚拟企业是现代企业未来的发展趋势,随着全球化趋势的深化和中国“后改革时代”的来临,虚拟企业必将在中国迅速发展,因而应重视虚拟企业财务管理理论的研究,同时与现有的财务信息化理论相结合。

2.3关于企业利益相关者的财务理论问题

企业利益相关者理论主要研究企业在各利益相关者之间综合平衡和协调利益要求的问题,是企业分配“共同剩余”的制度安排。企业利益相关者包括股东、债权人、管理者、员工、供应商、顾客、政府部门、非政府组织、当地居民、所在社区以及新闻媒体等。随着国内外环境的变化,要求现代企业更加注重企业各利益相关者的整体利益,而不仅仅是传统财务管理理论所强调的股东财富最大化,因而现代财务管理理论应该重视企业利益相关者财务理论问题的研究,以更好地实现企业整体发展。

3.财务管理理论研究方法的创新

3.1财务管理理论研究方法的发展与创新

传统演绎法向可观察、可检验的演绎法发展。

传统演绎法的推导程式:前提命题(假设)――逻辑演绎推理――推导结论――验证――具体问题;可观察、可检验的演绎法的推导程式:前提命题(假设)――逻辑演绎推理――推导结论――转换为可检验的实践命题――观察、检验――修正、完善推导结论――验证――具体问题。强调传统演绎法向可观察、可检验的演绎法转变的原因在于:现实生活中涌现出许多亟待解决的财务管理问题,它们不仅要求概念上的可定义性,而且要求可操作性、可计量性。而传统的演绎法模式只能满足概念上可定义性的特点,不能满足理论概念可操作性、可计量性的特点。这就使财务管理理论研究停留在定性化的泛泛讨论阶段,无法深入到定量化的可操作阶段,从而影响了财务管理理论的深入发展。为此,就要求研究者在采用演绎法时,根据由初始条件构成的前提,演绎出能够用具体事实加以论证和检验的实践命题,然后将这些命题与实践和观察的结果进行对比分析,以检验理论或假设的实际意义。

3.2由偏重研究对象向重视依托主体发展

现代财务管理理论研究不能仅仅强调对象的内在必然性,强调本原与非本原的关系,强调财务管理实务结构的分析、研究,而应该注意引起这些事实的人的行为动机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注意制约和影响财务管理人员的意识、观念、偏好、感情等因素,注意财务管理人员通过实践活动和由此产生的信息对财务管理意图的影响。这就要求将包括判断行为、决策行为等在内的思维活动也纳入到研究范围内,以强化思维主体的能动性和主导作用。

3.3由封闭型向开放型发展

简述科学管理理论的主要观点篇3

所谓科学性就是要求论文资料详实、内容先进。科学性是医学论文的生命。如果论文失去了科学性,不管文笔多么流畅,辞藻多么华丽,都毫无意义,只能是人力和时间的浪费。

资料详实,指论文内容、材料、结果必须是客观存在的事实,能够经得起科学的验证和实践的考验。要对每一个医学概念、数据等准确无误的理解和运用,坚持唯物辨证法的立场,实是求是,保持严肃认真的态度,做到立论客观,论据充分,论证严谨。不能主观意断,更不能为达到“预期目的”而歪曲事实,伪造数据。

内容先进,要求论文理论和实践水平能够代表当今国内外医学发展水平,如果失去了这一点,论文也就失去了价值。

㈡、创新性

创新是医学论文的灵魂。能否为促进医学发展作贡献是衡量论文水平的根本标准。医学论文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有新创见、新观点。医学论文不同于教科书及综述讲座之类的文章,而是在于学术交流,报到新发现,发表新方法、新理论。因此在内容中必须突出“新”字,对于已为人知的观点不必复述,而应突出阐明自己新的观点。

㈢、理论性

医学论文不仅是医学科学研究的总结,而且是一个在创造的过程。它不同于一般的科研记录或实验报告,而应提炼出指导医学科研活动及临床实践的经验教训,发现规律,并上升为理论,反过来指导实践。即实现实践椑砺鄣姆稍尽?

㈣、简洁性

医学论文要求简洁,这不同于一般的文学作品,需要各种修辞手段和华丽的词藻,它要求行文严谨,重点突出,文字语言规范、简明,能用一个字表达清楚的就不用两个字,不滥用同义词和罕见词。文章尽可能简短,材料方法部分应简明扼要,结果部分可用较少的图表说明较多的问题,讨论部分不赘述已公认的东西,不重复已有的讨论。总之,用最短的文字说明要阐述的问题,以减少阅读时间,使读者用较短的时间获得更多的信息。

㈤、逻辑性

论文的逻辑性是指论题、论点、论据、论证之间的联系一环扣一环,循序撰写,首尾呼应,顺理成章,并做到资料完整,设计合理,避免牵强附会,虎头蛇尾,空洞无物。

㈥、可读性

简述科学管理理论的主要观点篇4

关键词:体育经济学;证伪主义;范式理论;科学研究纲领;交叉学科

1体育经济学的研究历史溯源

在欧美国家可以追溯到经济学研究者一些相关的、少量的体育经济学研究成果,特别是劳动经济学(主要关注球员工资、转会)、城市经济学(主要关注体育场馆)、产业经济学(主要关注职业体育市场竞争)的研究[1]。1956年6月,美国学者罗滕伯格在《政治经济学》杂志上发表的《棒球运动员的劳务市场》,被当今学者认为是开创体育经济学研究先河的文章[2]6。之后,有学者认为罗滕伯格在此篇论文中勾画了职业体育联盟的11个经济特征,其中“不变性原理和消费者偏好比赛结果的不确定性假设”,被后人视为职业体育经济学分析的奠基石[2]6。1971年6月,英国学者斯隆发表的《职业足球的经济学:足球俱乐部追求效用最大化》,被认为是开创欧洲和北美职业体育管理模式比较研究先河的文章。文中提到:“斯隆基于英国足球实践指出,欧洲职业足球俱乐部以获胜最大化为发展目标,而不是美国学者主张的利润最大化”[2]6。德国早期有关体育经济学的研究论文集中于体育观赏活动的分析,经济学中常用的概念被应用到体育观赏活动的研究中。在德国,体育由体育协会和体育联合会管理,但这一组织类型长期没有受到经济学界的认可与重视。加之经济学家在当时的体育学研究领域未获得认可,体育学长期受到非经济学科的影响,一些其他学科的研究者趁机进入该研究领域。多曼认为,非经济学研究者极少使用经济学中已建立的规范标准来对这一研究对象进行深入研究,因此,最初的体育经济学的研究成果,由于在社会学与经济学理论之间摇摆不定和不重视核心的经济学概念而饱受诟病。从经济学视角来看,体育经济学在概念生成中缺少准确性。我国对体育经济学的研究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1988年,四川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体育经济学》标志着体育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在我国启蒙与发展。1991年,在我国体育经济学被正式列为一门学科,当时体育经济学的研究局限在政治经济学范畴,缺乏西方经济学和现代产业经济学基础理论的支撑和指导[1]。在对体育经济现象进一步研究的过程中,既与经济学发展有明显的衔接,也存在断层。针对企业管理问题的学术讨论促进了一种管理学视角的建立,这一视角超越纯经济学领域而为行为学相关学科的运用提供了可能性。在以经济学为导向的企业经济学向系统的管理学发展的过程中,提出了至今仍未得到完全解答的问题:管理学到底是一种用科学方法进行解释的科学,还是一种纯艺术性科学。企业经济学是一种能够引导不同学科进行融合的学科。体育经济学的发展,一方面受经济学传统路线的影响,它将体育经济学定位于“经济学下的纯子集”,其中经验目标仅限于体育中真实存在的行为体。另一方面,体育经济学并没有明显参照经济学进行构建,同时也不是一种与管理学相同的学术体系。布罗伊尔和蒂尔将体育管理学称为一种由体育经济学、体育心理学、体育法学和体育社会学构建的科学。纽弗与比勒的研究虽然没有将体育经济学与体育管理学区分开来,却突出强调了体育社会学、体育心理学与体育法学是体育管理学重要的相关学科,且与体育经济学有藕断丝连的关系。“体育经济学与管理学作为学科的独立性是显然的,但是作为应用研究性的学科,二者的融合是一种趋势”[1]。综上,体育经济学的研究路线可分为经济学与非经济学2条传统路线。经济学传统路线明显局限于用经济学理论和方法来构建学科理论,而非经济学传统路线则运用不同交叉学科的观点来研究体育中出现的经济问题。这种非经济学研究方法能够实现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而不受各类理论数量和性质的限制,进而生成一系列学术理论性问题。

2体育经济学概念争议

海涅曼在其早期研究中认为,体育经济学就是对那些用经济学方法研究体育的恰当归纳。之后,蒂姆建议将体育经济学用来指代人们所参与体育行为中的经济学,体育管理学则指特殊的企业经济学原理。霍希一方面区分了体育经济学与体育管理学,另一方面又将其与体育经济进行区别。霍希认为,体育经济学指的是扩展的、与问题相关的概念,它与一种有限的、与学科相关的概念相对立;将经济学原理运用到体育领域,也就是体育经济;关于体育乃至所有体育中的经济学问题,它首先依赖经济学理论,也需要社会学或心理学、组织学原理来解释,因此,这类科学在国际上称之为体育管理学。与霍希的“体育经济”概念意义相同,多曼使用的是“体育经济学”这一概念,他认为体育经济学是将企业经济学和国民经济学理论机制应用到体育的各个领域中。相反,弗里克和瓦格拉主张使用“体育经济学”名称来表示“经济学中的子学科”。我国学者苏义民认为:“从国民经济的基本构成来看,体育部门是我国国民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门,体育经济学也可称作一门部门经济学;体育已成为一个产业,体育经济学同时也是一门以经济学为理论基础的产业经济学。”[3]丛湖平、郑芳则指出:“体育经济学作为经济学的一个分支学科,是研究体育领域的经济现象、经济活动的本质特点和规律的学科。体育经济学不是简单地研究体育或经济,也不是某个运动项目的经济学研究,而是运用经济学的方法分析体育资源实现价值的各种规律的学科”[2]9。此外,哈格将体育经济学看作为经济学中的应用型子学科和体育学中的理论场域,用来研究体育与经济的关系。格鲁普认为体育经济学是体育学的分支领域;体育商业化的加强,体育市场和体育经济体的出现促进了体育经济学的发展。普廷格尔将体育经济学看作体育学新出现的分支学科,以及连接体育理论和经济学理论的纽带,如今他强调经济学原理对体育的适用性,并将体育经济学定位于体育学新的分支领域。按照尼区关于体育经济学的建议,体育经济学是体育中的经济学和体育的经济学。前者关注体育研究领域之外的普遍性现象,同时这些现象具有经济学意义,而后者是对体育进行经济学解释,以全面重建一个独有的领域。

3体育经济学的科学理论思考

科学理论是一种元理论框架,用以解释那些规范性理论是如何形成的。波普尔的证伪主义、库恩的范式理论和拉卡托斯的科学研究纲领方法论是最具影响力的3大科学理论概念框架。依此对体育经济学进行科学理论思考。

3.1归入证伪主义的思考

证伪主义是由英国哲学家波普尔创立的理论。他从反对逻辑实证主义关于科学理论来自对经验归纳的观点出发,把科学理论看作是普遍命题[4]24。波普尔认为科学理论的本质在于猜测,而最终无一幸免地要被证伪,科学理论不断通过有限的,个别的经验事实而被证实,但个别的经验事实都能证伪普遍命题[4]25。在证伪主义中,由于错误的结论能够回溯到至少一个前提中,而且通过不断证伪来一系列错误,这样可以实现科学理论对事实和假设的要求[5]。尽管将研究的不同传统路线归入科学理论,并不能对目标研究领域进行命名,但却能提出一些符合事实和假设要求的陈述。当前经济学传统路线也描述体育领域内的独特现象,基于已有的经济学理论预测未来的发展趋势;因此,在证伪过程中,确定了体育现象中经济学陈述的适用范围,同时这些陈述也经历了证伪的过程。借助体育这一客体对经济学陈述进行证伪将会验证或否定这些陈述。如果人们不去讨论到底何时进行证伪,所进行证伪的到底是哪些组成部分,那么,这种通过体育现象对经济学陈述的证伪只不过意味着,一种证实的经济学陈述的使用范围并不能对某一种体育现象起作用。某些不经意的修改调整能够针对这种体育现象生成新的陈述,而这类陈述必须重新进行证伪,并在证实的情况下延伸到其他研究领域进行验证。用体育领域的现象对经济学陈述进行证伪,对其进行特别调整时,可能存在与目前陈述系统的不协调。这些矛盾至少限制了适用范围,并最终抛弃原有的理论而选择另一种替论。如果某种被证实的经济学陈述无法在体育研究领域中得到实证验证,人们可以将这种相关现象称作研究领域的特殊性。针对体育领域进行的学科性科学证伪被归到“体育经济学”或“体育管理学”,它重点对内容进行说明,但仍停留在上位学科的认知层面。对于体育经济学来说,若将每一学科陈述相关联(其中某一学科陈述必须源自经济学陈述系统)并能够被证伪的话,之后体育经济学就能形成一种知识增长。证伪主义并不能判断一种学科性或者超学科性的方法是否能够更好地符合研究目标。其仅能够在陈述的复杂性上进行对比。那些着重论述经验事实的陈述体系,揭示了很大一部分实证性内容,却很少能避免被证伪的结局。基本陈述的复杂性随着其关联性的增加而强化,因此,一种学科基本陈述H1与另一种基本陈述H2(它与H1具有关联性且由来自其他学科陈述H3组成,即H2=H1+H3)相比显得更简化。从学科认识兴趣(H3的来源)的基本立场来看,H1也不具有复杂性,因为它无法对H3进行证伪,同时H3也不能对认知对象进行补充性描述。与H1、H3其中之一或两者相加比较来看,H2更有可能进行实证性解释和预测。基础陈述的关联性是一种研究策略的定量问题。对极其复杂陈述的验证会缩小陈述体系的适用范围,而这些陈述体系能够非常准确地描述它们所研究的现实状况;然而,对简单陈述的验证会形成普适性陈述,这类陈述经常会有很大的适用范围,因此,体育经济学及体育中经济学的科学传统路线存在一定风险,总结的陈述并不能生成可供相关专家使用的知识,由于自身的非学科导向能更明显地促进不同描述体系的延伸,最终形成带有具体适用范围的理论体系。在证伪主义的前提下对体育经济学进行学科定位具有重要的意义:那些被证实的,但在体育研究领域无法进行实证检验的经济学观点可以充当体育的特殊性;作为决定性组成部分,体育经济学体现了学科陈述的理论融合程度,并如同作为整体的体育学一样在进一步提升融合度时面临难题。

3.2归入范式理论的思考

范式最早由美国科学哲学家库恩提出,它指的是一个共同体成员所共享的信仰、价值、技术等的集合[6]。范式是库恩科学方法论的核心。“这一概念一方面对社会成员的思想、价值观、方法论等进行总的概括,另一方面也表示总体中的某一成分对具体问题的解决,而这一过程作为模范典型能够替代常规科学对一般性问题的解释规则”。在解决一些学术圈内专家共同面对的问题时,这种科学方法论的各种范式更加有效。科学的进步依赖于专家所达成的一致,即将一种范式作为他们研究工作的基础,而非通过证实或证伪。相互竞争的范式借助它们的预言、知识、地位和声誉来获取科学界的拥护,然而这些范式原则上是不能进行相互比较的。范式并不是以某种理论存在为先导。经济学的核心范式在于“方法论的个人主义”以及“由此产生的用来解释宏观经济学现象的结论”。弗里克在讨论体育经济学中体制经济学和信息经济学、协议成本、交易成本理论、贸易和博弈论的意义时,运用了核心经济学范式的内容。同样,多曼在定位体育经济学中经验和认知目标时,也使用了相同方法。到目前为止,还无法断定体育经济学的经济学传统路线是否采用了与经济学常规理论相对的其他范式;因此,经济学传统路线也被理解为经济学常规科学的组成部分,而且常规科学的认知界限也无法确定。但针对国民经济学理论展开的方法论之争,以及对金融市场理论和宏观经济理论进行的抨击,表明了常规科学的局限性。目前,还无法确定体育经济学的经济传统路线是否也存在同样的情况。然而,对于体育经济学中的非经济学传统路线来说,还无法确定一种可以用来确立学科身份的范式。通过研究,对于是否已经形成一种与其他学科范式相独立的范式仍值得质疑。目前,体育经济学的非经济传统路线仍处于前范式理论时期,也就是还没有获得一种范式,因此仍无法进行常规科学的研究。另外,也无法确定是否能够在非经济学传统路线中生成一种或多种范式。内在原因可能是体育学中缺乏主导范式或管理学的学科融合度不高。另外,常规科学拥有一种较高的吸引力,它能够引导科学家做出有利于范式的规范化选择。体育经济学中2种传统路线的不同范式的发展程度,导致了学科内与学科间不同理论或理论成分通约性的差异。虽然库恩和费耶拉本德认为经济学传统路线中,常规科学的扩展不存在不可通约的问题,但无法避免非经济学传统路线内部,以及2种传统路线之间的通约性问题。理论对比需要一种中间语言,这样就可以将那些需要进行对比的理论毫无保留地翻译成这种语言,然而并不存在这种中间语言。如果各种范式及其机制化的可能性不存在吸引力,那么也就不存在不对称的范式发展(此处存在经济学传统路线下的常规体育经济学,而那里融合了存在各种通约性问题的前范式尝试)。初生的非经济学范式也许通过与学科母体(由象征性概括、模式、价值和范例式解题构成)保持一致来渡过前范式理论时期,这样在与其他范式竞争时可以争取剩余的吸引价值。总之,集中将核心经济学范式应用到体育研究领域,同时缺乏替代范式使得体育经济学中的常规科学带有认知理论的优点和局限性,非经济传统路线由于没有统一的范式而限制了各个理论解释问题的能力,但可以使用其他理论成分进行解释。

3.3归入科学研究纲领方法论的思考

英国科学哲学家拉卡托斯提出了科学研究纲领这一概念。他认为人们对科学的评价往往不是针对单独的理论,而是一个具有相同硬核、可变的保护带和正反启发法的理论系列,这一理论系列就是科学研究纲领[7]。拉卡托斯用一系列理论组群来替代证伪原则和范式的规范性原则。根据他的方法论,绝大部分科学都是一些可以通过问题转换来进行评价的研究纲领。科学革命源于一种研究纲领推动另一种研究纲领的过程。各个研究纲领具有连续性,它们是相互联系的理论,这些理论虽然并不能反映整个科学,但是与某一特殊问题对象相关。这种连续性通过研究纲领的硬核而产生,而这一硬核作为反面启发法摆脱了检验。当一种研究纲领能够揭示更高层次的真理时,也就是说它能够毫无矛盾地解释其他研究纲领也能描述的现象,另外,也能至少解释一种其他现象或能提出一些新的可证伪的预言时,这种研究纲领将会优先受到重视。研究纲领是由具有连贯性理论T1、T2、...Tn组成的理论系列。一种针对体育领域(T1;S)中一个或多个现象的理论系列出发点,可以成为另一种理论系列的组成部分,后者描述的是体育领域以外的其他现象(T1;S=TX;nonS)。如果TX;nonS后续理论的应用范围被证实与假设一致,或者范围更大的话,对体育领域内和领域外现象的解释就会存在一定的相关性(Tn;S=TX;nonS)。若通过实证发现应有范围受到限制的话,这种限制也会影响到体育领域或其他研究领域。当涉及体育之外的研究领域时,这种应用在更多研究领域的理论将会发展成用来研究体育领域内一种或多种现象的理论。当这类范围限制影响到体育的研究领域时,那么这种体育研究纲领的作用将会降低。然而,一种理论系列的出发点也可以是单个的理论,这一理论可以是对其他理论系列中不寻常现象的反映,也可以作为对意想不到检测结果的反映,最终它可以发展成为一种研究纲领。体育经济学的2种传统路线中,可以重建一种评价性的研究纲领。作为早期体育经济学论文关注的焦点,体育中的单个现象(比如体育成绩的均衡性与观众需求的关系、体育比赛中高额的固定成本开支)可以借助完美的经济学研究纲领进行研究。柯西盖塞仅从经济学的一种研究纲领出发,认为经济学研究纲领的硬核就是经济学行为模式。而对这种行为模式的有限性利用形成了硬核的保护带,比如在无限理性、信息、利己和易变的偏好性方面,与研究纲领的硬核相反,这种有限性最终被证伪。在非经济传统路线中重建研究纲领,并不能形成一种像经济学传统路线那样具有更广维度的研究纲领。有限的非经济传统路线研究纲领既能够展示有关体育团体的理论发展状况,这类理论通常与体育金融分析、结构分析及之后体育发展报道相关。对于这2种研究纲领来说,经济学和社会学行为观点是它们的硬核,将经济学研究纲领保护带中出现的内容成分纳入它们的保护带中;然而,可以发现2种体育经济学传统路线科学纲领之间的重合点,也许可以通过体育这一形式化对象中为数不多的理论或通过对不同现象的关注得到解释。随着非经济学传统研究纲领的扩展,以及经济学研究纲领更多地在体育现象中应用,上述现象也可能发生改变。当这类归为体育经济学的研究纲领,更加关注一些科学训练或取得体育成绩等问题后,它们也会与其他体育研究纲领相竞争。由此,2种传统路线下的体育经济学研究纲领在研究相关现象时就会变成未成熟的研究纲领。起初这些研究纲领缺乏解释力。同时,缺少证伪的现象描述,由于自身的简化性而在中期会使研究纲领整体陷入质疑之中;因此,要么尽快克服这种简化性,要么通过忽视相关现象来其合理性,从而避免这种简化性。拉卡托斯认为,“如果一种研究纲领能够在没有竞争性纲领的情况下进行进步的问题转换,那么我们就不应该抛弃它”[7]。由于只有在极少情况下才能明确解释一般意义下的科学理论状况,以及那些研究纲领的基本特征,特别是它们的硬核与保护带;因此,确定进步的问题转换或发现体育经济学或管理学研究纲领的退化现象变得尤其困难。概言之,体育经济学的研究纲领与经济学研究纲领齐头并进,或者禁锢于自身有限的适用范围内。体育领域内的现象只有在极少情况下才能通过各种体育经济学的研究纲领得到研究,这些研究纲领首先要与其他强劲的体育学或其上位科学的研究纲领相竞争。

4结束语

在体育经济现象的研究历程中存在2种研究路线,这2种传统路线使用了不同的概念来解释研究现象。在证伪主义、范式理论及科学研究纲领方法论的分析框架下,发现它们产生了不同科学理论及其难题。对经济学和非经济学传统路线进行二分法区分,使得科学理论的蕴涵更加明显。有时对体育经济学提出双重标准,要求它们与经济学和体育学都要建立起关联,这似乎没有注意到研究纲领发展过程中出现的范式问题和方法论问题。这类问题尽管能在个别论述层面上得到解决,但无法在学科发展层面上得到解决。

参考文献:

[1]丁文,彭延春.基于学科建设视角的体育经济学与管理学的比较论析[J].体育与科学,2014,35(2):117.

[2]丛湖平,郑芳.体育经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

[3]苏义民.关于《体育经济学》教材建设中几个主要问题的基本认识[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3,37(5):84.

[4]孙明湘,陈娜.浅析波普尔的证伪主义:波普尔对“分界问题”与“归纳问题”的解决[J].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23.

[5]波普尔.科学发现的逻辑[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6:60-63.

[6]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23-31.

[7]拉卡托斯.科学研究纲领方法论[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6:110-123.

简述科学管理理论的主要观点篇5

开题报告是指开题者对科研课题的一种文字说明材料。这是一种新的应用写作文体,这种文字体裁是随着现代科学研究活动计划性的增强和科研选题程序化管理的需要应运而生的。开题报告一般为表格式,它把要报告的每一项内容转换成相应的栏目,这样做,既便于开题报告按目填写,避免遗漏;又便于评审者一目了然,把握要点。

开题报告包括综述、关键技术、可行性分析和时间安排等四个方面 。 开题报告作为毕业论文答辩委员会对学生答辩资格审查的依据材料之一。

由于开题报告是用文字体现的论文总构想,因而篇幅不必过大,但要把计划研究的课题、如何研究、理论适用等主要问题。

开题报告的总述部分应首先提出选题,并简明扼要地说明该选题的目的、目前相关课题研究情况、理论适用、研究方法。

开题报告是由选题者把自己所选的课题的概况(即开题报告内容),向有关专家、学者、科技人员进行陈述。然后由他们对科研课题进行评议。亦可采用德尔菲法评分;再由科研管理部门综合评议的意见,确定是否批准这一选题。开题报告的内容大致如下:课题名称、承担单位、课题负责人、起止年限、报名提纲。报名提纲包括:

(1)课题的目的、意义、国内外研究概况和有关文献资料的主要观点与结论;

(2)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各项有关指标、主要研究方法(包括是否已进行试验性研究); (3)大致的进度安排;

(4)准备工作的情况和目前已具备的条件(包括人员、仪器、设备等); (5)尚需增添的主要设备和仪器(用途、名称、规格、型号、数量、价格等); (6)经费概算; (7)预期研究结果;

(8)承担单位和主要协作单位、及人员分工等。

同行评议,着重是从选题的依据、意义和技术可行性上做出判断。即从科学技术本身为决策提供必要的依据。

[2]如何撰写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开题报告的基本内容及其顺序:论文的目的与意义;国内外研究概况;论文拟研究解决的主要问题;论文拟撰写的主要内容(提纲);论文计划进度;其它。

其中的核心内容是论文拟研究解决的主要问题。在撰写时可以先写这一部分,以此为基础撰写其他部分。具体要求如下:

1.论文拟研究解决的问题

明确提出论文所要解决的具体学术问题,也就是论文拟定的创新点。

明确指出国内外文献就这一问题已经提出的观点、结论、解决方法、阶段性成果、。 评述上述文献研究成果的不足。

提出你的论文准备论证的观点或解决方法,简述初步理由。

你的观点或方法正是需要通过论文研究撰写所要论证的核心内容,提出和论证它是论文的目的和任务,因而并不是定论,研究中可能推翻,也可能得不出结果。开题报告的目的就是要请专家帮助判断你所提出的问题是否值得研究,你准备论证的观点方法是否能够研究出来。

一般提出3或4个问题,可以是一个大问题下的几个子问题,也可以是几个并行的相关问题。

2.国内外研究现状

只简单评述与论文拟研究解决的问题密切相关的前沿文献,其他相关文献评述则在文献综述中评述。基于论文拟研究解决的问题提出,允许有部分内容重复。

3.论文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 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 简单阐述如果解决上述问题在学术上的推进或作用。 基于论文拟研究解决的问题提出,允许有所重复。

4.论文研究主要内容

初步提出整个论文的写作大纲或内容结构。由此更能理解论文拟研究解决的问题不同于论文主要内容,而是论文的目的与核心。

[3]毕业论文开题报告的格式(通用)

由于开题报告是用文字体现的论文总构想,因而篇幅不必过大,但要把计划研究的课题、如何研究、理论适用等主要问题说清楚,应包含两个部分:总述、提纲。

1 总述

开题报告的总述部分应首先提出选题,并简明扼要地说明该选题的目的、目前相关课题研究情况、理论适用、研究方法、必要的数据等等。

2 提纲

开题报告包含的论文提纲可以是粗线条的,是一个研究构想的基本框架。可采用整句式或整段式提纲形式。在开题阶段,提纲的目的是让人清楚论文的基本框架,没有必要像论文目录那样详细。

3 参考文献

开题报告中应包括相关参考文献的目录 4 要求

开题报告应有封面页,总页数应不少于4页。版面格式应符合以下规定。

开 题 报 告 学 生:

一、 选题意义

1、 理论意义

2、 现实意义

二、 论文综述

1、 理论的渊源及演进过程

2、 国外有关研究的综述

3、 国内研究的综述

4、 本人对以上综述的评价

三、论文提纲

前言、

结论

四、论文写作进度安排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提纲

一、开题报告封面:论文题目、系别、专业、年级、姓名、导师 二、目的意义和国内外研究概况

三、论文的理论依据、研究方法、研究内容

四、研究条件和可能存在的问题

五、预期的结果

六、进度安排

[4]毕业论文

简述科学管理理论的主要观点篇6

关键词:司法实践;案例分析

法学是一门实践性学科,这种实践性的一个重要体现就是法学研究必须在国家既定法律框架之内,关注现实社会生活中所发生的形形案例的合法解决。完全脱离既定法律规范和现实案例的法学研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法学,即非“法教义学”或“注释义学”,而是“哲学”,“经济学”或“社会学”等其他学科在法律领域的运用。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后者是没有价值的,恰恰相反,其对于法律规则的构建具有极为关键的作用,对于一个法治国家和一个处于社会与法制转型的社会尤其如此。如果我们承认法学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学科,承认法律人的思维有其内在的特性,承认法律实务问题的解决不能超越既定的法律规范(包括成文与不成文的规范),则法教义学的研究是无法轻忽的,并且必然构成法学研究的主流。

各类诉讼学与法理学、法史学等理论法学不同,具有很强的应用性和操作性,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运用司法案例是十分有效的教学方法,案例教学能帮助教师丰富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完善教学手段;既能使教师运用生动、形象和真实的案件事实进行课堂讲授或组织讨论,又方便学生对抽象的法学概念、诉讼原理及相关知识范畴深入理解、掌握和应用,促使其对所学知识能够深刻领会,融会贯通,不仅牢牢掌握相关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三基“,和重点、难点和疑点的“三点”,而且还可实现“三个统一”,即“法学理论与法律实务的统一,理性与感性的统一、法律科学与操作艺术的统一”。从而使学生提高学习能力,改善学习方法,增强在校学习和未来择业的针对性、指向性与适应性,造就更多的高素质的司法人才。

一、编写司法案例的原则

(一)案例资料事实求是原则

所有案例均来自于真实社会生活而非向壁虚构。如实描述案例事实和法院判决,以体现问题的现实性与分析的实践性,并与法院判决形成有效的对话。但,为了保证论述的简洁充分,对部分案例的事实部分也可作必要的剪裁,以凸显所涉及问题的法律意义。

(二)评析以现行有效法律规范为原则

对案件评析必须以现行相关法律规范为基础,法律问题的解决必须在既是法律规范框架内,而不能纯然从理想中的法律规范出发并一味的批判现实规范(即使其确定不合理的或不完善的)。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将法律规范简单地套用到案例中,因为对于所涉案例究竟适应何种法律原则和规则,在法律规范发生冲突时应如何选择,在法律规范的涵义不明时如何进行解释,这些都是法律适用中所不可回避的问题,而且也正是法律人视角的独特性所在。此外,在涉及现行司法规范本身合理性场合,也应在严格区分现场规范和理想规范的基础上,对相关法律规范的改善提出建议。

(三)尊重主教材原则

案例资料安排的章节顺序必须与主教材章节顺序安排保持一致,为帮助学生全面系统掌握诉讼法学基础知识,必须依托一本相对权威的教科书,在具体内容上,则力求能反映相关诉讼法学的理论新发展,将许多对于中国的各类诉讼法学而言较为新颖的概念、原理和问题。这样能使学生的学习具有一定的前沿性。

二、案例的主要类型

案例有着众多类型,按不同的标志分类,主要有:

(一)按篇幅长短区分

小型案例:篇幅短小,在2000字以下。所反映的矛盾单一,层次比较简单,线索清晰,所要解决的问题是简单的法律活动问题。

中型案例:一般数字在2000-5000字之间。反映了一组相关矛盾的事例,其结构,层次比较丰富,情节线索也比较复杂,要解决的问题多是案件的主要问题。

大型案例:往往以反映和解决综合性问题为主,篇幅较长,一般在5000字以上。文章容量较大,矛盾多样,层次复杂,线索繁杂,情节错综多变,能综合全面地反映案件活动的全过程。

(二)按内容区分

专题性案例:是针对活动的某方面的专门问题的案例,活动目的比较简单,适用的理论知识也比较集中单一。

综合性案例:是以案件活动中所存在的事关全局性的问题,或以重大案件活动与内容,描述其出现、发展及其后果的全过程。

(三)按功能区分

评审型案例:主要介绍具体的某个实务的全过程,具有现成的方案与结果。要求研究者对该方案进行品评审定,指出方案与措施的科学性和关键性,同时指出其不足,评审时必须以相关的基础理论为论据。

分析型案例:对案件活动状态发展的描述过程中所显露或隐藏的问题,进行寻找和挖掘,同时分清主次,探索原因,最后拟定对策,做出方案的抉择。

三、案例的构成

(一)案例的内容构成

符合教学目的或使用要求的案例,在具体内容或表述上都十分丰富多彩,一份完整的案例必须具备以下要素:

(1)目标。

任何案例分析,都有有其目标或目的性问题,否则将失去实际意义。而且案例分析也不是纯理论性活动,通过阅读、讨论或争议,使案例所描述的事件活动有一个思考、处理的运作过程,最终以提示其内在规律,增进认识为目的。因此,案例应包括至少一项活动内容及其规律的说明,可以是揭示事件矛盾的活动;还可以是说明活动变化过程,也可以是指明事件发展趋势等等。案例应把对活动及其规律的说明作为案例的主题或中心思想,进行编写及组织讨论时,使其成为案例内容构成中的目标要素。

(2)主体。

社会中任何事物活动都来自特定的活动主体,从这个角度出发来认定活动的条件、环境状况,继而采取相应的动作程序或过程。换句话说,任何一个案例都应当有事先确定的主体,以其立场、观点来叙述实务的过程或运用,可以是从宏观调整的政府立场来叙述,也可以是从当事人或执行者的观点来叙述事件活动经过。

(3)背景条件。

事物活动都发生在特定的背景条件中,这种背景条件有宏观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科学技术等方面;也有微观的时间、地点、人物及其历史沿革与工具等等。不注意或缺少这些背景条件,主体活动会成为不可理喻的活动行为或者盲目进行的动作,还会成为虚拟的事故或说教式的叙述。

(二)案例的形式构成

形式构成是指案例的格式、编排顺序和结构。一般由三部分组成:即标题、正文和结尾。

(1)案例标题――是对所描述的实务活动最具概括性的归纳和揭示。一般有单一标题和复合标题(即主体标题加副标题)两种形式,可依具体需要选择其一即可。要求案例标题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既让人对该案例有一个方向性的了解,又能吸引人们对该案例产生必读的兴趣。

(2)案例正文――正文是案例的主要内容,起主干作用,包括事件、分析、问题和思考等方面。首先要描述事件活动发生、发展的全过程,要求背景材料完整,情节清晰;既要简明易读,反对过于文学化,又要层次清楚,能将活动的来龙去脉说清楚,尤其要注意重点突出与防止遗漏重要细节相结合。

(3)案例结尾:结尾部分一般是对正文部分的总结和归纳,如解决问题的方案措施的策划、绩效、事件发展的未来趋势等。

总之,案例的编写没有固定的模式,要注意防止案例公式化的倾向,因为多样化的案例能使案例教学的启迪性明显而浓烈。

四、案例分析的方法与过程

(一)案例分析的基本制度

案例分析是教学案例研究与教学的关键环境。主要有如下重点:

应从两个角度出发:

1.站在当事者角度:案例分析虽属于间接经验的“式学习”,但是不能完全站在局外人或旁观者的角度,“纯客观”的学究式地去分析和评论,而必须“进入角色”,站在案例中主要“角色”的立场上去观察与思考,设身处地的去体验,这样才能有真实感,压力感和紧迫感,才能达到预期的分析与学习目的。

2.站在主管者的角度上:从主观者角度出发,是使案例分析具有全局性和综合性,若只站在一般管理者角度上,则分析结果导致只能符合局部观念,所以,只有站在案例的主管者角度上,以主管者身份去全面、综合的分析与提出决策方案。

(二)案例的分析方法

案例分析方法,主要取决于案例的具体情况与分析者个人的认识水平。笔者认为以下方法较为妥当。

1.系统法。把所分析的组织看成是处于一定环境中的一个系统,了解该系统各组成部分和它们的相互关系,就更能深刻地理解有关的行为和更清楚地看问题。

2.行为法。

分析着眼于组织中各种人员的行为与人际关系,重视人的行为,因为组织本身的存在。它的“思考”与“行为”都离不开具体的人,都有要由其成员们的行为来表现,组织中的人与外界环境的关系。他们的价值观、行为规范、有关的组织因素与技术因素等,都是行为法所关注的。

(三)案例分析的一般过程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1.找出案例的关键问题,即主要矛盾是什么。

2.找出与关键问题有关的重要问题。

3.确定适合本案例的一般分析方法。

4.明确分析的系统与主、次系统,及其它们之间的关系,并找出构成自己分析逻辑的依据。

其次,案例课程的学习过程,基本上是一个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来逐步领悟的过程,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体现得非常突出,这同以往系统的理论学习有着很大的区别。案例学习过程主要包括:阅读、分析准备、课堂讨论、心得与发现记录、撰写书面分析报告等环节。

案例阅读目的是为理解案例的内容和所提供的情况。新闻分两步,先粗读知其梗概,再精读知其究竟。粗读了解其背景情况及主要人物所面临的关键问题和机会。精读则要注意观察、联结、归纳、形成较为清晰的“场景”。要搞清楚行为组织和技术性的复杂描述,注意把观点与事实分开。

简述科学管理理论的主要观点篇7

关键词:高职教育;科研选题;选题方法;选题策略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2)05-0019-02

高职教育科研课题是指高职教育领域有待探索的、客观存在的、有价值的问题。课题选题使研究目的具体化,使研究内容指向特定的对象和范畴,对整个研究过程起决定性作用。高职教师的科研课题要获得立项就要掌握选题策略。

了解高职教育科研课题来源

高职教育科研课题来源众多,每种课题的要求和中心有所不同。有针对性地选择课题来源,有利于课题的定位。课题的来源主要有以下方面:(1)××××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专项项目课题;(2)××省、全国教育科学“××五”规划××××年度课题;(3)××市、省、国家××××年度自然科学规划课题;(4)××市、省、国家××××年度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5)新世纪××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五”规划课题;(6)××××年度高等学校科研项目课题;(7)××××年××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课题;(8)各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课题;(9)各类企业资助的科研课题;(10)学院××××年教育科研课题,等等。

高职教育研究最基本的任务和重心在于解决高职教育实践中的问题,这些问题或对教育全局产生巨大影响,例如,《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提出的有关问题,或是高职教育领域某一方面、某特定范围内的问题。此类课题可细分为:

1.教学实践类问题。教学是高职的中心工作,高职课程改革、课程建设、教学模式、实践教学、教学方法手段、学生学习、教学质量、创业能力培养、教学管理等都是研究课题。

2.德育类问题。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质是高职院校的首要任务,高职德育工作如何适应时代的发展、德育课程建设、道德情感教育等都具有研究价值。

3.教育管理类问题。通过改善管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效率是现代教育的一个重要观点,就如何提高管理水平、管理效率、管理质量及师资队伍管理等工作可以提出大量的研究课题。

4.高职教改类问题。随着高职课程改革的深化,高职教育全面进入内涵建设阶段,高职教育改革迫切要求人们转变观念,创造性地解决各类问题,这其中存在大量需要研究的课题。

5.校、企、政关系问题。高职办学离不开社会的支持,校企合作、校政合作、国际合作等为高职办学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也为高职科研提供了大量的选题,高职科研工作者既可以从教育系统内部的视角研究高职教育与行业、企业联系(合作、融入)的问题,也可以从教育系统外部的视角研究高职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以及如何处理好这些关系的问题。

另外,文献分析也是高职教育科研课题的重要来源。从现有的政策文献、教育理论文献中可寻找切入点,例如,教育部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指出,要创新体制机制,探索充满活力的多元办学模式,“创新办学体制,鼓励地方政府和行业(企业)共建高等职业学校,探索行业(企业)与高等职业学校、中等职业学校组建职业教育集团,发挥各自在产业规划、经费筹措、先进技术应用、兼职教师选聘、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和学生就业等方面的优势,形成政府、行业、企业、学校等各方合作办学,跨部门、跨地区、跨领域、跨专业协同育人的长效机制”。围绕高职办学模式,多方共育人才的各种探索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必将成为“十二五”期间高职课题研究的重点之一。

无论是来自实践的课题或通过文献分析得来的选题,往往都既有实践价值,又有理论价值,两者相互补充、相辅相成。

辨识高职教育科研课题类型

知晓高职教育研究课题的类别有助于明确研究内容。从课题功能的角度看,有基础理论研究课题、应用研究课题、开发研究(发展研究)课题之分。从研究内容和范围的角度看,可将教育研究课题分为宏观研究课题、微观研究课题和中观研究课题。基础理论研究课题一般不被多数高职教师选择;应用课题、中观、微观层面的课题是高职教师选题的重点;开发研究课题和宏观层面的课题对普通高职教师具有较大的挑战性。

基础理论研究 指基本理论研究或纯理论研究,是针对教育领域中的现象、问题所进行的理论探索,其任务是发现相关的特征、提出理论依据、总结规律。基础理论研究的成果是在总结他人研究成果基础上提出的新思想、新理论、新发现、新方法,主要解决“是什么”和“为什么”的问题。基础理论研究成果具有创新性,强调对实践的指导意义。例如,对高端技能型人才的规格研究、对高职教育本质的研究等都属于这一类。基础理论研究课题需要研究者具有深厚的理论功底,必须查阅大量文献资料,获得国内外研究信息支撑。

应用研究课题 应用研究是以相关理论为指导,针对教育领域中的实际问题进行深入探讨,主要解决“怎么做”的问题,密切联系高职教育教学实际,解决教育改革和发展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具有很强的实践意义。

开发研究课题 也可称实验发展研究,是基础理论研究与应用研究相结合的成果,目的是为促进高职教育改革与发展,创造性地提出和制定方案、计划、对策、研发新产品等,重在解决实际问题,研究成果的可操作性强,实用价值较高。

遵从教育科研课题选题原则

服务性 高职教育科研课题首先必须服务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我国的高职教育发展速度快,需要解决的问题多,有理论、实践层面的问题,有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校企合作、社会服务、学生学习、教师专业发展、教育管理等方面的问题。高职院校的科研选题应本着服务于高职人才培养工作的理念,积极、主动地寻找课题,为高职院校办学决策、科学育人提供服务。

科学性 高职教育科研选题必须遵循高职教育及与之有联系的多种事物的客观规律,充分了解高职院校研究的客观条件,要通过对高职教育历史现状的分析,对他人研究成果和多方面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分析,根据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迫切需要选择课题,并应具有一定的预见性,即应经过科学论证后形成课题,不可主观想象,盲目选题。

创新性 选题必须具有新意,有独创性和突破性。或提出前人未曾提过的问题,涉入无人涉及过的研究领域,创建新理论体系、教学流派和教学模式;或是将他人的研究课题分解、以不同组合方式改造产生的新课题;也可将已有的研究课题运用到新领域、情境、教学等实践中,在应用方面创新。创新可以是理论观点上的创新、方法上的创新、应用上的创新。高职教育科研课题的选题应站在高职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前沿,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方法,以全新的视野选择课题。

可行性 课题要具备可行性,就必须充分考虑主客观条件。一方面,研究者要审视自己是否具备课题研究必需的知识水平和研究能力,自己的经验、精力及兴趣等是否满足研究的需求,所在单位是否能提供相应的物质条件和政策支持;另一方面,要评估是否有必要的资料、工具、设备、时间等;还要把握课题的难易程度。对高职教育工作者而言,选择课题应从实际出发,初涉研究领域的研究者应选择那些范围较窄、内容比较具体、难度较低的课题,紧密结合自己的教育教学及教育管理实际,选择有可利用的条件和成果、能直接用于改进实际工作的课题。

恰当运用教育科研选题方法

选择一个好的课题需要研究者具有相当的知识水平、分析能力、敏锐的洞察力。要遵循一定的流程:初步确定问题方向了解问题的研究现状分析问题的研究价值解决问题的可能性找到与高职教育联系的结合点初步拟定研究题目。更要恰当运用选题方法。

直接选题 解读各级各类课题指南,联系自身工作实际和兴趣,对指南中的题目根据需要进行适当修改,或从中直接挑选课题。

经验提炼 在高职教育教学活动中,研究者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可总结经验并上升到理论高度,通过对一系列问题的归类整理、再分析,确定其研究价值,然后,从中选取有价值且符合研究者研究水平和能力的问题作为课题。

现状分析 现状分析即通过高职教育教学、管理现状的分析,发现或揭露其中存在的问题,从中选择适当的课题。例如,某学院教师针对高职毕业设计(论文)过程监控不力、指导教师水平层次不齐导致毕业设计(论文)质量不高的现状,通过分析提出了“毕业设计(论文)网络课程开发与研究”的课题。

资料分析 各种教育资料中往往隐含着大量的科研课题,高职教师可从各种政策文献、理论研究资料、评估数据平台、专业、课程建设、教学、校企合作等方面着手,通过对有关资料的分析,比较不同观点,提出自己的想法,或继续研究前人提出却尚未解决的问题,或对前人的理论提出质疑,揭示理论与实践的差异,从中产生研究课题。

课题延伸 在已有立项课题研究的基础上,由小到大、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由单项到综合扩大和延伸课题。此类课题需要有一定的研究成果为基础,如能从实际出发,选择范围适当,充分利用和改善实际研究条件,研究问题会比较清晰、具体,可操作性会更强,课题研究成功的可能性较大,容易获得立项。

领域交叉 高职各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虽各有不同,但各专业之间、课程之间存在交叉点。这些交叉点可以产生许多有价值的课题。例如,如何通过各课程的教学内容整合提高高职人才培养质量;如何通过多种课程教学全面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等等。

团队打造 团队通过“头脑风暴”产生新的想法,经过加工提炼课题。采用此方法选题宜关注热点、抓住团队成员的困惑和瞬间灵感,从而寻找空白点,从团队提出的小问题切入,通过讨论、借鉴、筛选、融合、创新找到合适的选题。

贴切表述教育科研课题名称

课题名称是对研究对象、研究范畴、研究主题的框定,能体现研究的价值,引导研究的方向,直接影响整个研究过程,对整个研究工作起着制约作用。确定一个好的课题名称要做到以下几点:

表意准确 课题名称要明确地表达研究的主要内容。笼统的题目会使研究无从下手;过于狭窄的课题会导致课题研究失去应有的价值。一般而言,课题名称应包括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三要素。例如,在“高职学生学习方式的调查研究”这个课题中,研究对象是“高职学生”,研究内容是“学习方式”,研究方法是“调查法”。

主题明朗 课题的表述要反映研究的重心和方向,以便于明确研究内容,抓住研究重点。因此,课题标题的用词要具体,要使用有特定涵义的词汇,尽可能将关键词包括在内。此外,课题名称一般只表述一个主题,如涉及多个主题时,应有所取舍,或设总课题和子课题。在表述所研究的问题时,课题名称中涉及的自变量与因变量的逻辑关系要清楚。

规范简洁 课题名称表述的词语、句型要规范、科学,要采用标准的学术性术语,不可自行编造词语,从而引发理解歧义。课题名称最好用陈述句,避免用比喻、反问、口号等句型。此外,表述中不宜使用缩略语、阿拉伯数字、拼音字母等。课题名称的表述应力求简洁,在准确表达意义的前提下,用简短精炼的名称表达出完整的意思。一般20字左右比较合适。

新颖醒目 课题研究角度与研究切入点的独特性是课题名称新颖的条件,用恰当的语言准确地将其表述出来,能使人一看就对课题留下深刻的印象。

恰到好处的课题选题对整个课题的设计、实施和最终成果产出具有关键性作用。高职院校课题申报者应充分认识选题的重要性,遵循科研选题的基本原则,掌握选题的方法,认真做好基础调查研究工作,选择合适的研究课题,并用简洁、精确的语言表述选题,为课题的成功立项、顺利开展研究、取得预期的科研成果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桂诗章,杨晓萍.教育科研选题的原则与途径[J].教学与管理,2007,(1):60-61.

[2]吴夏风.科研选题的意义与方法探析[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10,(5):132-135.

[3]周颖华.教育科研课题名称的表述策略[J].现代教育科学・中学教师,2007,(4):44.

[4]毛建梁.高职院校科研选题的“四个着眼点”[J].科技管理研究,2010,(22):100-102.

作者简介:

简述科学管理理论的主要观点篇8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核心观点解读》把我们党从改革开放以来在理论上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新阐述进行了系统梳理并融汇于各个章节,从而形成了一个完整规范的框架结构。其规范完整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首先,整体体系的合理性规范性。这本书用一个导言和十个部分来归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我认为是合理的。这一布局很规整,很有学术规范性。

其次,书中每一个部分都是完整规范的。例如谈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本任务,作者用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发展必须是科学发展等三个标题做了系统概括,然后在每一个标题之下又具体全面地论述了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是要靠自己、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等观点,这种论述让人感觉到有一种逻辑的力量。

思想深刻生动

作者长期从事理论宣传工作,抓问题抓得比较准,思想论述能够准确到位。本书谈到邓小平关于解放思想的思维时,指出解放思想有四层含义:一是解放思想是在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指导下进行的,决不是离开科学理论的胡思乱想;二是解放思想是为了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三是解放思想决不能偏离四项基本原则的轨道,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四是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是统一的。这一论述很深刻,是对解放思想的一种深度阐发。

在谈到“必须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时,作者提出了三点认识:第一,把发展同履行党的执政使命、巩固党的执政地位、保持党的先进性紧密联系起来,既是在发展生产力理论上的重大创新,又是在执政理念、执政方略上的重大创新;第二,把发展同抓住机遇紧密联系起来,指明了抓住第一要务的极端紧迫性和重要性,发展要善于抓住机遇,珍惜机遇,用好机遇;第三,把发展同解决问题紧密联系起来,确立了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这条重要经验。应当说,这三点认识是具有理论高度的认识。

在谈到关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的观点时,作者的理解也是深刻的。这些重要论述,把我们党的理论创新成果和实践上的重大发展进步同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同时又把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上升到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的高度,说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对我们党和国家是多么的珍贵、多么的重要。

语言高度凝炼

本书不同于一般的学术著作,不拖泥带水,论述问题言简意赅,有一种十分明快的风格。

讲到“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作者首先明确指出:这条基本路线,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反映了中国社会主义的根本规律,指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和奋斗目标。这样的分析让读者很容易理解和牢记在心。

之后,作者用中央领导集体最简明的话进行论述。先是引用了邓小平的“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的论述,接着讲到了的“在这个最基本的问题上,我要十分明确地讲两句话:一句是坚定不移,毫不动摇;一句是全面执行,一以贯之”,最后又论述了的“党的基本路线是兴国、立国、强国的重大法宝,是实现科学发展的政治保证,是党和国家的生命线、人民群众的幸福线”。这些引述的话十分精当,显示出作者对于党的理论创新的各种观点了然于胸。

上一篇:景观设计的出路范文 下一篇:市场经济管理体制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