露天矿山生态修复方案范文

时间:2023-12-29 17:09:33

露天矿山生态修复方案

露天矿山生态修复方案篇1

有机质改良土壤

有机质改良是通过施加有机肥、氮磷钾肥等改善土壤质地。实验证明,施用矿质肥料能有效地提高人工林的生产力。生物活性和惰性有机肥都可以作为阴阳离子的有效吸附剂,提高土壤的缓冲能力,降低土壤中有害盐类的浓度,有些有机质还可以螯合或络合部分重金属离子,提高土壤肥力及保水能力。Blaga等通过对露天采矿地的理化性质、矿质元素、生物特性分析,提出了施肥类型及其比例。美国Schoenholtz等认为有机肥改良能提供更加稳定的N源。Leiros等在Spain西北部露天开采煤矿土壤恢复试验表明,施用有机肥较无机肥有效,用牲畜肥处理的土壤,植物生长迅速,土壤中微生物活性大,土壤理化性质好。国内用城市污泥作为肥料改良煤矿废弃地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植物改良通过植物使土壤性质发生改变,肥力增加。主要利用超积累植物对土壤中的有害物质进行处理,利用某些植物对重金属的吸收性,把土壤中的重金属由地下转向地上,使之与土壤分离。还可利用某些植物的固氮作用,改变土壤的养分组成,改善土壤的理化性质。澳大利亚通过对废弃地种草类型的研究,推荐建立豆科植物草场,使废弃地地表很快稳定,从而改变覆土的理化性质。

国内植物改良土壤也取得了明显成果,通过植物品种筛选,根据当地的气候和土壤条件,筛选出来的植物再经过实验室模拟实验、现场种植试验、经验类比等,最终确定植物种类。

微生物改良微生物的生命代谢活动能够减少土壤中有毒有害物质的浓度或者使有毒有害物质完全分解。微生物具有嗜重金属性,可以利用其对重金属污染的土壤进行处理,使之无害化。Shetty发现根瘤真菌可改变重金属离子在植物体内的运输方式,根据这一反应,可用它来选择污染土地上复垦树种。美国学者Pflegr等研究了VA菌根真菌与植物演替及多样性关系。用VA菌根真菌接种后,复垦地上的植被生长量增加。澳大利亚在菌根技术研究中,把筛选品种的研究提高到分子水平;匈牙利的Biro等也研究了根瘤菌在复垦中侵入的变化。国内毕银丽等人系统分析了煤矸石的基本理化性质,利用菌根真菌和根瘤菌对煤矸石山进行修复。

煤矿废弃地综合治理

土地复垦是煤矿废弃地生态修复中最有效的方法。煤矿废弃地土壤结构差,有机质与营养元素相对缺乏,植物难以生长,生态自然修复十分困难。20世纪50年代一些发达国家已经开始了科学复垦阶段,70年代后期发展成为多学科综合性课题。澳大利亚对煤矿废弃地的治理相当重视,其土地复垦管理工作主要由环境局负责,其复垦的技术在世界上也处于领先水平,复垦的工程设计将土地修复与废弃物对水环境的影响作为主要参照点,依托卫星遥感等高科技的指导与支持,通过计算机的辅助设计完成原有形态的恢复,采用效用--效率优化原则来设计复垦方案。法国对废弃地的土地复垦也有深入地研究,尤其是在露天煤矿的土地复垦方面。LaMartini煤矿所创建的土地复垦“脚坝”技术,成为露天煤矿土地复垦很值得借鉴的成功经验,对后期土地复垦和生态修复具有很重要的指导意义。在美国,煤矿废弃地的治理有相关的法令和法规强制执行,3S技术和其他新技术、新理念在生态修复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新墨西哥州西北部Farminton的LaPlatamine煤矿,2001年矿区的生态修复首次采用“师法自然生态修复法”理念和技术。国外由于其人地矛盾不像我国那么突出,在复垦方面的研究重点集中在露天煤矿和矸石山,复垦地主要用于植树和草地或作为湿地加以保护,偏重于生态恢复,主要采取植被恢复和重建技术。我国在废弃地的生态修复方面较发达国家晚,20世纪50、60年代个别煤矿废弃地才开始土地复垦工作,主要采用填埋、剥离、覆土等工程措施来达到将废弃地改造成耕地的目的,实现矿区土地农业耕种的目标。20世纪80年代后,废弃地的治理才真正被重视起来,国务院1988年颁布了《土地复垦规定》,标志着我国土地复垦工作真正有了法制保障。现在在废弃地的生态修复方面,土地整理、土壤修复、生态重建、生态平衡等方面都开展了相应的研究工作。

经过近30a的研究实践,研究出了一系列的实用技术,如“剥、采、复三位一体”,“挖深填浅”,“降酸培肥”,“恢复区生态农业建设”以及与之配套的矿山土地生态恢复规划与设计技术。平朔露天矿区采煤废弃地复垦与生态重建的技术框架包括土地重塑、土壤重构和植被重建。其生态重建的效益分为三部分:减少破坏、清洁生产;初步建立生态系统雏形,包括排土场建设、地面整理、水土保持、土壤熟化、植树种草等;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高度统一的生态系统动态平衡阶段。

结论

露天矿山生态修复方案篇2

1.矿山地质环境影响预测评估

威威山露天采场西侧堆积边坡崩塌和滑坡:威威山露天开采剥离的废土和夹层堆积在威威山西侧山坡上,堆积坡度约40°,高约75m,剥离的废土和夹层松散,力学性能差,该边坡处于不稳定状态,预测发生崩塌滑坡的可能性中等,潜在的危险性中等,危害性中等。设计开采的露天采场最终台阶边坡崩塌和滑坡:露天采场内岩土体工程力学性质较好,露天采场设计安全平台宽4m,清扫平台宽8m,最终边帮最大采高约165m,最终帮坡角为52.0°,采场边坡总体上稳定,发生失稳的可能性较小,预测矿山正常开采状况下,露天采场边坡发生崩塌、滑坡的可能性小,预测其危害性中等,危险性中等。场内道路边坡崩塌和滑坡:评估区内修建有较多的简易运输道路,主要布置在露天采场东南、西南侧边坡上。预测矿山道路边坡发生滑坡和崩塌的可能性小,危害性中等,危险性中等。临时废石堆场边坡滑坡:临时废石堆场设置在威威山和小雾山之间的山沟,最大堆积厚度36m,其物质成分为采矿过程中剥离的夹石,含少量表土,呈松散状态,预测该边坡滑坡的可能性小,潜在的危害性小,危险性小。泥石流临时废石堆场面积70,000m2,库容约100万立方米,物质成分为采矿过程中剥离的夹石,含少量表土,呈松散状态,矿区属亚热带季风区,雨水丰沛,临时废石堆场上游汇水面积约为0.37km2,预测泥石流危害性中等,危险性中等。采矿活动可能遭受的地质灾害预测评估根据矿山的开采方式,矿区的地质环境条件、地质灾害现状调查结果、预测评估结果,矿山建设和开采可能遭受的地质灾害主要有边坡滑坡、崩塌和泥石流,潜在的危害性中等、危险性中等。采矿活动对地下含水层影响的预测评估预测未来矿山开采对地下水含水层水质恶化影响程度较轻,对含水层结构破坏小,对地下水位影响小,对附近村庄生产和生活供水影响小。采矿活动对地形地貌景观和土地资源破坏的预测评估根据矿山开发利用方案,未来矿山开采将新增破坏土地58.99hm2,将造成这些区域植被破坏、岩石,对地形地貌景观和土地资源造成严重的破坏。

2.矿山地质环境防治措施和监测措施

由于该边坡在后续开采中将被开挖掉,因此,只在坡底修建干砌块石挡墙,防止滑坡及滚石对下方的溪流及通往矿厂居民点的公路、行人和车辆造成危害,挡墙采用梯形断面:上宽2.0m,下宽3.0m,高2.0m,长650m。威威山、小雾山露天采场边坡滑坡崩塌防治措施:对最终开采境界内的软弱边坡、坚硬岩层边坡上的破碎、岩块松动部位,采用水泥护面、洞隙灌浆、挡墙等措施予以加固,必要时应削坡清除。同时,沿着矿区范围界限以外不小于10m处修筑一条浆砌片石截水沟,将降雨汇流引出矿区外,截水沟采用梯形断面:上宽2.0m,下宽1.0m,高1.2m,厚0.3m,长约2,250m。道路边坡滑坡崩塌防治措施:对矿区道路边坡采用巡查的方式进行监测,发现异常,根据需要采取削坡、护坡、修建档土墙或坡面植被护坡等措施。临时堆场泥石流防治措施:在排土区的周边设置截水沟,防止临时废石堆场外地表水大量流入。截水沟所截临时废石堆场外地表汇水面积为0.37km2,截水沟采用浆砌块石梯形沟,上宽2.0m,下宽1.0m,高1.2m,厚0.3m,截水沟总长1,150m。4.1.2地形地貌景观及土地资源破坏防治,露天采场地形地貌景观破坏防治:矿山开采完成后可形成一个标高为+10m的地坪,面积为955,809m2,标高略低于邻近地面,可以剥离物中的废石作基底层再覆土厚0.5m,种植马尾松和狗牙根。终了采场边坡受坡面角度和平台宽度的限制,难以恢复成耕地,但可以在平台上筑堤填土,种植树木及藤蔓植物,以实现最终边坡的绿化。安全平台和清扫平台的复绿工作应在矿山生产过程中完成,只要形成了终了平台和边坡就应进行复绿工作。矿山工业场地、炸药库及矿山道路地形地貌景观破坏防治:矿山开采结束后,对矿山工业场地及炸药库进行场地平整、覆土厚度约0.3m,采取乔草混交模式,种植马尾松和狗牙根。矿山道路可作为以后护林防火道路。地质灾害监测采取全面巡查和重点监测相结合的办法对崩塌、滑坡和泥石流进行监测,根据巡查结果,对受地质灾害威胁较大区域的高陡边坡设立监测点,采用全站仪进行监测。含水层监测在临时废石堆场下游布置一个水环境监测孔,孔深10m,监测其地下水质和水位变化情况地形地貌景观及土地资源破坏监测采用目视观测、简易现场量测来判断或对比不同时期卫星照片,对地形地貌景观及土地资源破坏进行监测。矿山应定期向当地的国土资源行政部门及管理矿山地质环境事务的部门提交监测数据及结果,接受其检查及指导。

作者:刘志勇 单位:新疆地质大队

露天矿山生态修复方案篇3

关键词:矿山地质 环境保护 治理

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安全生产是矿山企业在实际生产过程中所面临的两大主题,也是当今社会、政府主管部门以及矿山企业所关注的热点问题。如何既合理地开发矿产资源,又不至于造成矿山地质和生态环境恶化以及重大地质灾害事故发生,是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研究课题[1]。

1、矿山地质环境的内涵

矿山地质环境是指曾经开采、正在开采或准备开采的矿床及其邻近地区,其岩石圈上部与大气、水、生物圈组分之间,不断地进行着联系(物质交换)和能量流动,这一部分组成一个相对独立的环境系统。这一系统是以岩石圈为依托,矿产资源开发为主导,不断改变着地球表面和岩石圈自然平衡状态的地质环境,也是一个环境地质问题较多、地质灾害较突出的环境。矿山地质环境存在的问题主要有:采、选矿过程中产生的有毒、有害气体,矿渣,废水,粉尘等,不仅直接影响作业环境和工作条件,而且给矿区周围的大气、水质、土壤造成危害;废石堆、尾矿库挤占大量土地、农田;污水和烟尘的排放,污染水源、江河和大气,也破坏了景观和植被;露天矿边坡崩落,井下采空区造成地面塌陷;矿井突水、矿山疏干排水引起邻近地区地表水和浅层地下水疏干涸干或形成海水入侵;采矿剥土等造成水土资源平衡失调,易诱发和引起土壤侵蚀、水土流失、土地沙化以及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所有这些环境地质问题,都给人类生产和生活带来严重影响,而且预防和治理的难度很大。因此,必须切实加强和做好矿山地质环境的监督管理[2]。

2、矿山地质环境存在的主要危害

矿山开采诱发的地质灾害主要为地面塌陷、地裂缝、崩塌及滑坡、煤层自燃、矿井突水、有害气体突出、冒顶等。针对上述主要类型分析如下。

2.1 崩塌

多发生在地质构造发育地带。矿山开采而诱发的岩土体崩塌,在平原地区主要为开采粘土、砂石矿产时的边坡失稳;在山区露天开采过程中的坡角过大而诱发的岩体崩落(包括建矿时修路切坡等),以及在深部采矿过程中出现地面塌陷而导致上覆脆性岩体(节理裂隙发育)沿裂隙出现崩落。如某煤矿,该矿区上覆第四系玄武岩,储矿层为侏罗系,经多年的地下开采,形成大面积的采空区,并且出现地面塌陷,引发上伏玄武岩沿节理出现裂缝,在降水作用下,沿裂隙在陡坡处出现崩落,危害近陡坡处的人群及建筑物。

2.2 地面塌陷

多年以来,地下开采矿山地区均有不同程度的地面塌陷发生。这些矿山多分布于山间盆谷地及其周围。塌陷坑一般近椭圆或近圆形,略大于采空区范围,深度由内至外,从大变小,个别塌陷由数个塌陷坑相连或重叠。煤系地层多分布于中生代的砂岩、砂砾岩、页岩之中,岩体类型为软弱层沉积岩,该地层岩体结构松散、破碎,处于新构造运动上升区,断裂分布广泛。煤层矿体多属于浅埋藏型,松散覆盖层厚度比例大,矿层覆岩强度低,厚度比例小,岩性组合复杂。当地下矿层被采出后,采空区的顶板岩层在自身重力和上覆岩层及建筑物等的压力作用下,产生向下的弯曲和移动,当顶板岩层内部所形成的拉长应力超过该层的抗压强度时,直接顶板首先发生断裂并相继冒落,紧随其后的是上覆岩层相继向下弯曲、移动,进而发生断裂和离层,随采矿工作面的推进,受到采空影响的岩层范围不断扩大,当矿层开采的范围扩大到某一时刻,在地表就会形成一个比采空区大的盆地形塌陷坑。

3、矿山环境治理方案实施部署原则

3.1 以人为本,减灾防灾的原则

矿山开采诱发的各种地质灾害隐患直接或间接地对当地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构成威胁,因此矿山地质环境治理首先要保证其免遭该类地质灾害隐患的危害,达到防灾减灾的目的。

3.2 因地制宜,突出重点的原则

针对矿山环境地质破坏的特点、方式、分布及危害程度,重点对开挖较深的采坑、露天堆积较大的矿渣堆、高陡边坡(危岩体),顺坡就势因地制宜实施削坡、填坑、平整修复治理工程。

3.3 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的原则

以工程措施为主修复破坏了的地形地貌景观,并结合种植树木的生物措施修复破坏了的矿区矿山生态地质环境。

3.4 量力而行、注重效益的原则

根据资金情况,结合矿山环境地质问题危害大小情况,矿区地质环境治理工程既要遵循生态、社会效益优先,又要争取最大的经济效益。

4、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及治理措施

建立矿山生态环境监测及预警系统。加强对采矿活动引起的环境污染和地质灾害的监测及预报,及时采取有效防范措施。矿产开发成本的提高,反过来可促进矿山环保技术的革新和科技进步,这不仅有利于矿山地质环境的恢复,还可使发展环保技术的矿山企业盈利。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的程度,是衡量一个地区发达程度的标志。只有把矿山地质环境问题作为经济要素来实施,矿业才是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表征,才有益于社会获益于人民[3]。建议如下:

4.1 加强新建矿山审批管理制度,防止产生新的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

加强新建矿山审批管理制度。对不符合建设条件和对生态环境破坏严重,又无条件采取有效防治措施的拟建矿山,建议实行“环保一票否决制”;限制在地质灾害易发区开采矿产资源,禁止在地质灾害危险区、自然保护区等区域开采矿产资源;限制改扩建含硫量大于1.5%的煤矿,禁止新建含硫量大于3%的煤矿。

4.2 加强矿山地质灾害评估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制定生态环境恢复治理方案

新建、改扩建矿山应严格执行矿山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开发利用方案中必须有水土保持、环境治理达标、矿山生态恢复和重建的实施措施。经批准确定的新建矿山的生态环境保护工程与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验收和使用。新建矿山的生态环境治理率必须达到100%。

参考文献

[1]武强,陈奇.矿山环境问题诱发的环境效应研究[J].水文地质工程地质,2008,35(5):81-85.

[2]任军旗,郑群有,方茜娟.矿山地质环境治理[J].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2008,19(3):160-162.

露天矿山生态修复方案篇4

1.1基于本质安全化方法的本质安全型矿山特征本质安全型矿山的特征体现在矿山对事故具有良好的预防和控制能力,它是矿山生产系统具有良好安全可靠性的体现。从本质安全化方法角度出发,本质安全型矿山的特征应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1)事故发生概率处于可接受水平,即系统中可能诱发事故的危险、有害因素得到了充分、有效的控制,矿山工作人员自觉遵守安全生产规章制度,矿山设备保持良好的工况,生产作业环境符合有关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标准和设计要求,安全管理制度科学、有效,系统发生事故的可能性很小。2)事故严重程度处于可接受水平,即系统对于可能发生的事故具有良好的防御和控制能力,矿山应急救援系统健全有效,防灾减灾设施设备齐全完备,事故发生后,遇险人员得到及时救助,事态得到及时、有效的控制,事故损失实现最小化。1.2基于本质安全化方法的本质安全型矿山层次模型根据文献〔5〕对海因里希事故因果连锁理论、博德事故因果连锁理论、亚当斯事故因果连锁理论、北川彻三事故因果连锁理论以及人物轨迹交叉论的综合分析,事故发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包括4个方面:1)人的不安全行为;2)不安全的生产作业环境;3)物的不安全状态;4)管理的缺陷。因此,可以通过采取工程技术对策、教育对策和法制对策(即3E原则),使系统中的人、物、环境和管理本质安全化,从而降低系统事故的发生概率和严重程度到可接受水平,实现系统本质安全化。据此构建本质安全型矿山层次模型(如图1所示),其中,矿山生产系统危险度处于可接受水平为实施本质安全化方法所要达到的最终目标,属于总目标层;总目标可以分解为事故发生概率和事故严重程度分别处于可接受水平的两个子目标,它们属于一级子目标层;两个一级子目标又可以进一步分解为人、物、环境和管理的本质安全化四个子目标,它们属于二级子目标层;四个二级子目标要通过工程技术对策、教育对策和法制对策加以实现,这些对策属于实施层。图1基于本质安全化方法的本质安全型矿山层次模型Fig.1Hierarchicalmodelofintrinsicallysafeminebasedoninherentsafetymethod1.3本质安全化方法在露天矿山的实施体系基于上述本质安全型矿山特征与层次模型分析,并将本质安全化方法内容与露天矿山开采的特点相结合,本质安全化方法在露天矿山的实施体系可由图2表示。

2本质安全化方法在金属非金属露天矿山的实施

2.1降低事故发生概率2.1.1提高设备设施的可靠性露天矿山设备设施种类众多,如空压机、钻机、挖掘机、推土机、破碎机、矿用自卸汽车、油罐车、洒水车等。这些设备设施在运行过程中可能引起容器爆炸、机械伤害、车辆伤害等各种事故。要降低事故的发生概率,提高这些设备的可靠性是基础。1)提高元件的可靠性设备的可靠性取决于组成元件的可靠性,要提高设备的可靠性,必须加强对元件的质量控制,因此,矿山首先应把好设备元件采购关口,确保所有元件均从正规厂家购买,合格证、使用说明书等资料应齐全。其次,还可以通过对设备及其元件的维护保养来提升其运行稳定性。2)采取安全保护措施露天矿生产作业场所处于风、雨、雪、雾、日晒、粉尘、爆破以及地质灾害等不利环境中,为了提高设备运行的可靠性,应当对设备采取适当的安全保护措施。如根据有关规范要求〔6〕,矿用汽车在冰雪或多雨季节道路较滑时作业,应有防滑措施并减速行驶,如给轮胎装上防滑铁链。山坡填方的弯道、坡度较大的填方地段以及高堤路基路段,外侧应设置护栏、挡车墙等拦挡设施。爆破前应将采掘设备移至安全区域,防止爆破飞石、冲击波、震动对设备造成损害。3)加强预防性维修预防性维修是排除事故隐患、消除设备的潜在危险和提高设备可靠性的重要手段。矿山应制定完善的设备设施维修保养制度,定期对设备设施进行预防性维修,并建立生产设备档案,做好维修记录,每台设备落实到人。对于发现的事故隐患,不论大小都要及时维修,决不允许设备设施带病运行,以免因“小病”酿成“大祸”,真正发挥预防性维修防患于未然的作用。2.1.2选用可靠的工艺技术,降低危险因素的感度危险因素的存在是事故发生的必要条件。危险因素的感度是指危险因素转化成为事故的难易程度。虽然事故发生性质不可改变,但危险因素的感度可以控制,关键是选用可靠的工艺技术。1)合理确定采场工艺技术露天矿采场工艺技术直接关系到采场整个生产过程的安全,必须重视其规范性和合理性。露天矿应按照由上而下的开采顺序,分成水平台阶正规开采,避免掏底开采、“一面坡”式的开采,防止形成伞岩等安全隐患。开采阶段高度要与采掘设备配套,挖掘机或装载机铲装时,爆堆高度不大于机械最大挖掘高度的1.5倍〔6〕,以减少爆堆坍塌事故的发生。安全平台、清扫平台、运输平台的宽度及布置要满足防护落石和车辆行驶安全需要。台阶坡面角度、最终边坡角度及高度要根据矿岩稳定性、结构弱面发育情况合理选取。2)合理确定爆破工艺技术爆破工艺参数的选取直接关系到爆破危害的大小以及矿岩破碎效果的好坏。露天矿山应推广采用中深孔爆破方法,以提高爆破作业安全性。爆破设计书和爆破说明书,如爆破孔径、孔深、炮孔超深、抵抗线、孔距、排距、布孔方式、装药及填塞长度、起爆方法及器材、炸药种类选取、避炮掩体、爆破安全距离等,应由具备相应资质的设计单位和设计人员编制〔7〕。在形成最终边坡时,采用光面爆破、预裂爆破等控制爆破方法减少对边坡岩体的破坏,以提高最终边坡稳定性。爆破过程中可根据实际爆破效果适当调整爆破参数,以控制爆破危害并形成合理爆块块度。3)合理确定凿岩、铲装、运输工艺技术凿岩、铲装、运输是露天矿主要生产环节。根据有关规范要求〔7-9〕,钻孔时,钻机司机室距崖边距离要不小于1m,以防止钻机跌落。钻车通过坡道时,钻架应回位,防止钻机倾倒。采装工作面出现伞岩时,挖掘机不应正面作业,以防物体打击。运输设备要避免装载过满或装载不均,防止车辆超载和重心偏移,特别应注意避免将巨大岩块装入车的一端,以免引起翻车事故。自卸汽车进入工作面装车,应停在挖掘机尾部回转范围0.5m以外,防止挖掘机回转撞坏车辆。对主要运输道路及联络道的长大坡道,可根据运行安全需要设置汽车避让道,以防止撞车。4)合理确定排土工艺技术排土场是露天矿山的重要辅助设施,它的设计合理性直接影响到矿山的正常生产以及附近特别是下游区域的安全,必须由具有相应资质条件的技术服务机构进行设计。根据有关规范要求〔9〕,排土场不宜设在工程地质或水文地质条件不良的地带,如因地基不良而影响安全,必须采取有效措施。排土场位置选定后,应进行专门的工程、水文地质勘探,进行地形测绘,并分析确定排土参数。排土时应分区段排弃废石、倒堆整治、形成各级碾压平台,确保废石土体的密实度和边坡稳定。2.1.3提高矿山生产系统抗灾能力系统的抗灾能力是指当系统受到自然灾害和外界事物干扰时,自动抵抗而不发生事故的能力,或者指系统中出现某危险事件时,系统自动将事态控制在一定范围的能力。露天矿生产作业环境恶劣,容易发生边坡失稳、山洪泥石流、水灾、雷击等灾害,必须重视矿山抗灾能力的提升。在采掘场边坡设立专门观测点,根据最终边坡的稳定类型、分区特点确定各区监测级别,对露天矿场的边坡变化情况进行定期观测,包括坡体表面和内部位移观测、地下水位动态观测、爆破震动观测等,发现异常情况及时采取处理措施,可有效预防采掘场边坡失稳伤害事故。矿山工业场地选址时应进行地质灾害评估,确保选址恰当。合理选择排土场位置,可降低排土场泥石流对周围人员和设施的威胁。根据汇洪面积和当地最大降雨量,采取截排水措施对流入排土场和矿坑的地表水进行拦截,可减少排土场泥石流危害和边坡失稳危险。凹陷型露天矿设置备用水泵,可提高暴雨天气的防水灾能力。矿山电气设备采用恰当的防雷装置,可提高其抵御雷电袭击的能力。2.1.4减少人为失误美国杜邦公司从自己的安全实践中发现多数事故都是由于人的不安全行为造成的。这是因为人在生产过程中的可靠性远比机械设备差,因此欲降低系统事故发生概率,必须重视减少人的失误。1)对工人进行充分的安全知识、技能、态度等方面的教育和训练员工的安全教育与培训是减少人为失误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当员工具备了必需的的安全知识和操作技能,才有可能在实践中有意识地避免一些误操作。矿山安全管理部门应根据员工类别,对决策者、管理者和从业人员分别进行安全法规、管理制度、操作技能等不同层次的培训。同时,矿山还应该大力建设企业安全文化,将良好的安全理念融人到员工的潜意识中,这对于培养矿山员工安全意识、塑造安全行为、形成安全习惯等方面有积极意义〔10〕。2)以人为中心,改善工作环境,为工人提供安全性较高的劳动生产条件改善工作环境,不仅可以提高员工的劳动效率,还可以降低员工职业病的发生率,减少由健康原因导致的人为失误,对于提高矿山经济效益有着重要作用。矿山可通过采用湿式凿岩或配置除尘器、给爆堆和运输道路洒水等措施,减少凿岩、铲装、运输过程中的粉尘污染。现场作业人员还应配备防尘口罩、耳塞、安全帽等劳动保护用品。2.1.5加强监督检查安全检查是根据有关规定对设备设施、作业现场以及人的安全行为进行查证,其目的是尽早发现事故隐患,及时整改,避免事故的发生。因此,安全检查是企业一项重要的预防性安全管理工作。建立健全各种自动制约机制,加强专职与兼职、专管与群管相结合的安全检查工作,对系统中的人、事、物进行严格的监督检查,在各种劳动生产过程中是必不可少的。为确保检查的效果,矿山应在检查的频次和形式上下功夫,首先确保检查的定员、定时及定项,定员即确定检查人员,定时即确定检查的时间间隔,定项即确定应检查的项目。同时,还应制定与检查内容配套的检查标准,此标准应尽量细化以增加检查的针对性,避免检查流于形式〔11〕。2.2降低事故严重程度事故严重度指因事故造成的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的严重程度。事故的发生是由于系统中的能量失控造成的,事故的严重度与系统中危险因素转化为事故时释放的能量有关,能量越高,事故的严重度越大。因此,降低事故严重度对矿山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2.1控制能量1)限制能量总量为了减少事故损失,必须对危险因素的能量进行限制,这样即使发生事故导致能量外泄,也不会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矿山油库、炸药库存储的油料、爆破器材和炸药都属于易燃易爆危险物品,应严格限制贮存量,防止其构成重大危险源。爆破作业时严格控制一次爆破药量,可减少爆破危害。对于大型边坡、节理裂隙发育的边坡、地处断层的边坡以及岩层倾向与边坡倾向一致的边坡,采取削坡减载等措施能减少其重力势能,增加边坡稳定性。2)防止能量逸散防止能量逸散就是设法把有毒、有害、有危险的能量源贮存在有限允许范围内,而不影响其他区域的安全。如在边坡坡脚设置牢固的防护网等设施拦截落石,可以避免边坡落石对作业面人员和设备造成损害。3)缓冲能量在生产中,设法使危险源能量释放的速度减慢,可大大降低事故的严重度,而使能量释放速度减慢的装置称为缓冲能量装置。加装能量缓冲装置可有效降低失控能量对外界造成的伤害。通过合理选取平台宽度及设置形式,矿山安全平台、清扫平台可达到缓冲落石能量的目的。根据排土场土岩流失量估算,排土场下游设置停淤坝等设施,可有效缓冲泥石流的冲击能量。2.2.2采取减少人身伤亡的措施做好救护和工人自救准备工作,一旦发生人身伤害事故,迅速采取相应的急救措施,对降低事故的严重度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为此,矿山应针对可能发生的重大事故编制完善的事故应急救援预案。预案应在总体指导方案的基础上,针对不同的事故类型制定详细的分项方案。同时,还应建立应急救援队伍,配备完善的应急救援设备。为了确保方案的可行性,应定期组织预案演练,针对演练中出现的问题对预案进行改进完善,使其不断地趋于科学合理。

1)矿山安全生产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具有作业人员多、设备设施多、作业分散、作业环境复杂等诸多不利于安全生产的特点。要实现矿山本质安全化,必须综合考虑系统中事故隐患的类型及特点,采取全方位的安全技术和安全管理措施。2)通过将本质安全化方法内容与露天矿山的特点相结合,采取相应的安全工程技术对策、教育对策和法制对策,本质安全化方法能够很好地适用于金属非金属露天矿山安全生产实践。3)本质安全化方法着眼于降低系统事故发生概率和事故严重程度,能够帮助系统设计者及管理人员对事故隐患采取针对性的综合安全防范措施。它有助于矿山实现对事故隐患的综合治理和建立安全生产长效机制,可以有效提高矿山的本质安全化水平。

露天矿山生态修复方案篇5

持续多年开矿的后遗症已逐渐显现:地表严重塌陷,耕地良田流失,煤矸石山自燃则造成了大气污染。 全国 1500 个矿区,开发占用和损坏的土地面积多达 200 万公顷,并且呈现逐年递增趋势。

2013年8月29日,在鄂尔多斯召开的讨论“矿区土地复垦与生态修复”的论坛上,专家们对位于准格尔旗的神华集团的黑岱沟和哈尔乌素两大煤矿表现出兴趣。如果复垦后进行土壤改良,两个矿区将形成18万亩的平整农地。对于地处蒙晋陕三省交界带、缺乏平整地块的准格尔旗来说,这是异常宝贵的资源。

矿区复垦,是国土部认为可缓解用地紧张、维护“耕地红线”的途径之一。当天,国土部也召集全国重点矿企和一些地方国土部门人员到来,调研《土地复垦条例实施办法》施行半年后,在国内矿区的执行情况。

然而,情况并不乐观。早在上世纪80年代末期,中国就提出矿区“边开采、边复垦”,至今仅完成了初级复垦,远远未达到生态修复目标。国土部土地整治中心总工程师罗明说,全国矿区损毁土地以及待修复面积,目前还没有国家部门的精确统计。 粗放式复垦

按国土部法律中心产权处处长刘燕萍的保守估计,全国1500个矿区,开发占用和损坏的土地面积多达200万公顷,并且呈现逐年递增趋势。

而各类矿区中,煤矿问题占“大头”,特别是埋藏较深的井工煤矿,损毁土地几乎占到损毁总量的一半。井工煤矿是深层采煤,在地下作业,危险系数也高。

土地损毁后,土层,加剧水土流失,导致河床升高、河道淤积,还破坏了生物多样性,使区域生态功能下降。同时,井工开采破坏了地下水系,从而引起潜在的水体污染,露天开采则产生大量废渣,这两种开采方式均污染土壤。

因此,国务院在1989年了《土地复垦规定》,要求从事开采矿产资源、造成土地破坏的企业和个人,对损毁土地进行整治,以达到恢复可利用状态。

事实上,多数矿区的复垦,是为了工程安全而非生态环境考量。比如,为了应对地质灾害,及岩土层欠稳定性、易坍塌等问题,极少对如何利用废弃物,如对煤矸石、矿井水、农业废弃物的循环利用等费心思。

在准格尔旗的西南处,神华集团下属神东公司大柳塔煤矿矿区内,一片采煤沉陷区上,遍布着沙棘、野樱桃等经济林木。这片井田是神东公司最早建成的千万吨矿井,井田面积190平方公里,由于井工开采、地下作业,矿区形成了严重的沉陷区。

中国地质调查局“大柳塔煤矿区环境地质问题调查”项目的调查研究显示,截至2005年,该矿区累积形成的采空区面积42.69平方公里,地表塌陷影响面积约50平方公里。采煤塌陷区的最大环境负效应就是直接对地表水、地下水造成破坏。

从环境保护的角度来说,自然恢复是一种最自然、优化的方案,成本也很低。但对于已经造成严重破坏的矿区,就需要采取一定比例的人工干预。相对而言,南方降水充沛,很多地方适用于自然恢复,植被能很快生长起来。但对于内蒙古等北方生态脆弱地区,则必须前期进行一定的人工干预。

如,地形重塑生态修复技术开发,即为了协调与周边生态与原有地表的关系,进行人工地形重新塑造;对于土壤酸碱度的调整,依托当地的现有材料,对土壤的理化性质改变和肥力增加,再比如利用煤矸石、秸秆等混合物做成作物增肥基质;矿井水净化与回用技术、风能太阳能节水灌溉系统的保水集成技术等。

神东公司从上世纪90年代初启动复垦工程,种植草木,建造防风固沙工程等,将植被覆盖率从最初的3%,提高到了60%。在植被茂密起来的同时,这些措施也存在致命的弱点:植被仅覆土0.5米至1米深,其下均为矸石,植被的生长全部依靠矿区建设的地下管道来引水人工灌溉,这使工程变得非常昂贵,因此难以复制。

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副研究员黄锦楼认为,这种修复效果不佳、仅是地表恢复绿化的表面工程十分普遍,“有数量,但质量不过关,与生态恢复目标相距甚远”。

伊金霍洛旗科技局局长段宝峰也认识到,大柳塔煤矿的修复工程,为粗放式的土地复垦,仅属于初级阶段,还需要精细化的技术进行彻底修复。年初,伊金霍洛旗科技局邀请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进行技术合作,初步规划,在鄂尔多斯市乌兰煤炭集团有限公司下属的满来梁露天煤矿实施每年100亩-200亩的技术集成实验基地,在神华集团的神东矿区实施2000亩产业化示范基地,预计明年3月正式实施。

按目前的计划,对井工地下作业的神东矿区,将集中于矿区与地表、地下协调系统关系的修复,包括地形重塑、塌陷区治理、水系关系改良,以及地下水修复;对露天开采的满来梁煤矿,重点方向是探寻修复与开采相结合,以及开采区地表植被群落筛选与经济性作物研究。

黄锦楼主张,以人工修复和自然修复相结合,前期通过人工技术对于土质和肥力恢复,提供充分的生物生长条件后,后期全部依靠植物的自然生长恢复。如果一味追求人工修复,缺点一是系统不稳定,二是持续恢复费用太高。

“如果要考虑技术的推广适用性,还需要长期跟踪和评价应用效果。”黄锦楼说,这也是全国矿区复垦和生态修复的现状,没有成功模式可供全国普遍复制。

中国煤炭学会理事长、原国家煤炭工业部副部长濮洪九表示,煤炭矿区复垦是中国量大面广、难度最大的复垦工作,基础理论和关键技术都需要攻关。

问题是,不同矿种、不同开采方式以及不同矿区的问题皆有区别,需要针对性地进行人工干预和自然恢复。比如,内蒙古矿区皆在生态脆弱区,有着生态的敏感性、稳定性差、环境承载能力弱、恢复难度大的特点,因此,应研究减少地质扰动、快速植被恢复等共性技术。而安徽省的两淮煤炭基地,生态承载能力和容量较好,水土条件也不错,自然恢复性能、抗干扰能力比较强,可以采取自然修复为主、人工干预为辅。 企业的动力

矿区土地修复效果不彰,主要在于修复成本高昂。中央补助杯水车薪,企业和地方投入严重不足,社会融资难以操作。

按照“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矿区复垦的费用主要由企业出资。根据黄锦楼的估算,因修复方式不同,矿区每亩土地复垦造价约为3000元至1.5万元不等,这对于占地面积大的矿区企业来说,是不小的投入。

2012年12月,国土部土地整治中心人士公开披露,中央财政每年将投入40亿元,地方财政进行配套支持,其费用是从每年收取的矿山企业生态治理保证金中提取,以形成一个总体投入约每年500亿元的规模。

生态治理保证金,最早是由山西省作为“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试点,在国内率先实施的,即在生产的吨煤中,提取一定资金用于矿区整治和生态修复,这一模式2007年后在全国铺开,但并没有强制性的统一标准。

2009年国土部的《矿山地质环境保护规定》中,仅规定“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保证金的缴存标准,按各地规定执行,缴存数额不得低于实际治理所需费用”,因此,企业在实际执行时多少不一。比如,作为试点的山西省煤炭企业按照吨煤10元的标准提取环境保证金;而神华集团神东矿区提取的吨煤保证金为1.3元,神华准格尔能源有限公司提取的吨煤保证金为0.45元。

黄锦楼的研究团队在鄂尔多斯即将启动两个修复项目,企业投资以外,主要资金来源还依赖于申请课题和引进修复公司的融资。

矿区面积越大投入越多,产生的效益却很难在短期内看到。矿区治理和修复不像直接的环境污染整治,可以短时见效,因此普遍来看,作为责任主体的国内矿区企业,用于修复的专项资金额度均偏小。这导致复垦和治理往往只进行到初级,而不理想的修复结果又使土地的价值不能得到完全开发,进而影响到企业和农民的积极性。

1992年,黑岱沟和哈尔乌素煤矿陆续开始土地复垦。这两大露天煤矿通过植被群落构建、治理水土流失等方式,如今相继回填形成六个排土场,59个植物总群落。为黑岱沟、哈尔乌素和大柳塔矿区的土地进行复垦和治理,神华集团下属企业已经投入资金30.65多亿元,未来将陆续投入的费用难以匡算。尽管如此靡费,初步复垦后的土地利用率并不高,还不能产生较高的经济效益。

“虽然已经形成了平地,但还需要借助更多技术进行土壤改良,才能达到种植要求。”神华准格尔能源有限责任公司土地环保处副处长郑海峰说。

按照相关规定,土地复垦后优先用于耕地,属于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复垦后应当交给农民集体使用。然而,初步复垦后的土地往往有机质含量低、肥力低下、长满杂草,可利用效率极低,即便耕种“产量也不高,又缺水缺肥,这样复垦后,土地就是交还给老百姓也没用”,黄锦楼说。

矿区征占的基本属于农民集体土地,采矿企业需对失地农民发放补偿费。内蒙古一带,地广人稀,黑岱沟和哈尔乌素的整个开采区共有人口1.6万人,哈尔乌素露天煤矿63平方公里,仅有一个村。从2006年至今,共转移安置村民6000多人,采取一次性补偿每亩地7万多元,这里人均几十亩地,因此补偿金额不少。

“由于农作物无法正常生产,这种经济价值比补偿费还低,因此,农民宁愿要失地补偿,也不愿意企业来复垦。” 中国矿业大学教授、中国煤矿土地复垦与生态修复专业委员会秘书长胡振琪说。

由此,仅完成初级阶段复垦的矿区土地,带来的直接后果是失地农民反而成为矿区修复的一股阻碍力量。据安徽理工大学测绘学院副院长徐良骥介绍,今年初,安徽省国土部门到淮北、淮南两个煤炭基地,组织地方国土局进行矿区生态恢复示范工程推广,项目拟落实时遭到了基层民众的反对。原因在于煤炭企业对失地农民有青苗补偿费,比如,淮北的失地农民每年每亩地获得补偿1600元-1800元,而一旦复垦后产生的农业经济效益可能远不及此数字。

据刘燕萍估算,目前全国矿区土地复垦率仅为20%左右,远低于国际上50%-70%的平均复垦率水平,更低于欧美国家超过80%以上的数字。

长远看来,“如果矿区土地不能彻底修复,未来的煤炭量开采结束,矿区关闭,这些土地怎么办,农民还向谁要补偿?到那时,矿区农民失地问题将容易引发社会问题”。胡振琪说。

“企业是否有动力直接决定了修复资金是否充裕,以及工程生态修复能否彻底。”国土部耕地保护司副司长刘仁芙告诉《财经》记者。

露天矿山生态修复方案篇6

一、迅速提升认识,强化责任,勇于担当

矿产资源属国家所有,“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是新形势下矿山管理的基本要求,也是自然资源部门工作的立足点。尽管前段我们采取了一定措施,但仍有一些人为一己私利、丧尽天良乱采矿、乱采砂,盗取国家资源,破坏环境,损害人老几辈子的生存环境、公众利益,甚至不惜牺牲人民生命财产,已达到了千夫指、万人骂的地步。今天这次集中整治动员会,再次吹响了向不法之徒开战的号角,指明了方向,提出了更高更具体的标准。县自然资源局将迅速把全系统人员思想认识统一到县委、县政府决策部署上来,把压力当动力,反弹琵琶,扛起责任,一马当先、冲锋陷阵、精准发力、扎实推进,迅速整改。

二、瞄准目标,突出重点,全力整改

坚决按照县委、县政府的要求,以抓铁有痕,壮士断腕的决心和勇气,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切实做到六个坚决:对所有矿山开采点,坚决做到排查到位,无遗露,无死角;对所有持证矿山违规违法开采的,坚决予以停产停采,逾期整改不到位的,吊销开采手续;对所有无证违法开采点,在依法处理到位的同时,坚决予以取缔,达到不留人员、不留设备、不留机械的标准;对严重破坏资源,达到追究刑事责任标准的,坚决依法移交司法机关,行政处罚和刑事责任同时追究到位;坚决落实原露天矿山到期不延续,不扩界,不增储,今年年底前,达不到绿色矿山标准的,一律强制关停。对党员干部参与矿山开发、矿山买卖、幕后指使非法开采的,坚决移交纪检部门,追究有关党政纪责任。

三、查漏补缺,完善机制,规范管理

按照“大矿大开,小矿禁采,生态优先,严惩违法”的原则,科学部署全县矿产资源开发管理的整体方案,引导优势矿种合法合规开采。强化日常动态监管,严格落实“三级包矿”责任制,构建县、乡、村纵到底、横到边、纵横交叉,全覆盖监管网络体系,确保非法开采行为鼓包就压、萌芽就掐、露头就打,对现有的露天矿山建立生态修复台账,跟踪督办,限期恢复治理。用足用活政策,多策并举,全面启动历史遗留废弃矿山恢复治理,今年年底前,全面完成治理任务。

各位领导,同志们,这次综合整治,给了我们整改问题、规范管理的难得机会,我们坚决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与乡镇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紧密结合,不辱使命,不负众望,坚决拿下这场攻坚战,恢复自然生态,还百姓青山绿水。

露天矿山生态修复方案篇7

[关键字]恢复治理 露天矿山 评估

[中图分类号] TD164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3)-4-197-2

1 矿山地质环境现状

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进度加快,资源需求持续增长,截至2008年底,全国因采矿活动占用、破坏土地面积达330万公顷,其中地面塌陷面积43万公顷,2006年至2008年引发的矿山地质灾害5000余次,造成直接经济损失70亿元。矿山地质环境问题较突出,危害较严重。因此,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对矿山环境影响具有全局性、长期性、累积性的特征,是实行矿山环境监督管理的基本依据。

2 恢复治理实例

2.1 矿山基本情况

广东省清远市某半山坡半凹陷露天开采矿山,开采对象为褐铁矿石,拟开采深度+130m~+20m,现已开至+90m。采用机械“自上往下分水平台阶开采”的采矿方法,公路开拓汽车运输的开拓方式,矿山不设置选矿厂,采矿回收率为90%。,矿石外运出售。

矿山自1991年开始经历了大规模无序开采,主要开采V1褐铁矿体,采用浅凹露天开采方式。目前该矿山已经形成露天采坑、排土场(A、B、C区)、临时堆矿场、办公生活区、临时停车及机修场地以及矿山公路等。露天采坑最低采矿标高+94m,采坑沿矿体走向方向长约365m、垂直走向宽约320m,采坑西南——南部形成三级开采台阶,西北——北部形成一级开采台阶,台阶高度为10m,最终阶段坡面角48°~70°,采场边坡稳定性较差。此外,矿区外东部为民采废弃区,包括民采废弃采坑和民采排土场。因不规范开采使得民采南部采坑边坡发生了多级滑坡和崩塌地质灾害;废弃采坑北面为民采排土场,排土场堆积时未进行碾压压实,边坡稳定较差,局部地段经雨水冲刷后形成多处拉钩,水土流失较严重。

2.2 矿山地质环境背景

该矿山水文地质和工程地质条件复杂、地质构造条件复杂、地质环境问题复杂、矿山开采情况中等、地形地貌条件复杂;矿区外东部存在大量民采,人类工程活动较强烈,综合评估其地质环境条件为复杂。

2.3 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估

2.3.1 现状评估

现状评估主要针对评估区内地质灾害、含水层、地形地貌景观和土地资源四个方面实地进行的矿山地质环境全面调查。

(1)地质灾害危险性影响现状评估。经野外实地调查,发现评估区内已发生地质灾害有5处滑坡(HP1~HP5)和2处崩塌(BT1、BT2),滑坡和崩塌规模均为小型,其中民采采场边坡HP4发育程度较强,对坡脚采坑内的施工作业造成较大的威胁,目前未造成人员伤亡,但估算其对矿山生产造成的间接经济损失大于100万,现状评估滑坡和崩塌危险性和危害性中等。

(2)含水层影响现状评估。露天采场、民采采场、排土场等排出的废水,渗入地下,使地下水受到污染。采场疏干排水,使矿山开采地段的储水构造发生变化,水文的自然平衡被破坏。野外调查取了两组水样进行水质量检测,检测结果与标准值进行比较显示,露天采坑外排水样S1已受到严重污染,采坑下游溪水样S2受到轻微污染。现状评估矿山开采对地下水影响程度严重。

(3)地形地貌景观和土地资源影响现状评估。经过多年开采,矿区内的原始地形地貌景观和土地资源已严重破坏,主要为露天开采挖损土地和排土堆场压占土地,总共挖损和占用破坏林地21.4246hm2(>4hm2)、工矿用地25.8473hm2,现状评价采矿活动对地形地貌和土地资源影响程度严重。

2.3.2 预测评估

在现状评估的基础上,根据开采设计和矿山地质环境条件特征,预测评估矿山建设和生产可能引发或加剧的地质环境问题及其危害性。主要亦从地质灾害、含水层、地形地貌景观和土地资源四个方面进行预测分析。

(1)地质灾害危险性影响预测评估。①滑坡(崩塌):土质边坡主要根据岩土力学参数运用理正软件、岩质边坡采用赤平投影进行预测分析,如本矿山采场西南部岩质边坡节理特征如表1,运用赤平投影分析:该段边坡稳定较差,易产生顺层滑坡和松散岩石掉块的危害,若不采取适当治理措施或继续无序开挖,发生滑坡可能性大,主要危害对象是坡脚工作人员及设备等,预测发生滑坡的危害性大,危险性大。

同理综合预测分析,采坑边坡和排土场(以民采排土场为主)边坡发生滑坡或者崩塌可能性较大,危害性和危险性大。

②泥石流:评估区内可能发生泥石流区域主要为民采废弃区的排土场,该处地形切割强烈,沟谷较发育,南部地势较为陡峭,为泥石流形成提供了有利的地形条件;排土场为泥石流的发生提供了丰富的物质来源;该区域有效汇水面积约0.89km2,在特殊气候下,对激发泥石流的形成提供了水力条件。

根据表2分析:在特大山洪时,可能发生小型泥石流。但其与下游农田、道路相邻,若发生泥石流,可能会直接危害到周边农作物和林地,对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一定损失,预测其潜在的危害性和危险性中等,对地质环境影响程度较严重。

(2)含水层影响预测评估。预测今后采矿活动对含水层的影响主要是采坑排水、排土场淋滤水对地下水的污染;另外,矿山开采进行抽排矿坑涌水,也将造成周围的地下水位的下降。预测评估区矿山开采对含水层影响程度为严重。

(3)地形地貌景观和土地资源影响预测评估。随着矿山的不断开采,废土弃渣产生量也不断增加,评估区内遭受的破坏也会加剧。预测未来采矿活动对评估区地形地貌和土地资源影响程度为较严重。

2.4 矿山地质环境防治工程

(1)地灾治理。①滑坡、崩塌。清理采坑滑坡面上的松散堆积物,在上游或周围布设截排水沟2#,安全平台内缘设置排水沟1#。另外采取临时性的铁栏围挡,竖立警示牌。滑坡、崩塌治理后,在台阶内采用“乔、灌、草”、坡面采用攀爬植物和草本植物相结合进行景观恢复。

②泥石流。可能产生泥石流隐患的区域为排土场区,应采取拦、截、固三大工程和生物措施。在排土区域下游修筑挡土坝①,在各平台内缘设有排水沟1#,在上游修筑截水沟2#,防止排土场外地表水大量流入。平整排土场顶面,使顶面形成3~5%,的反坡,防止雨水沿地表裂缝进入排土场。

(2)采场边坡。露天采坑主要进行景观恢复,主要包括平台和边坡的恢复。平台复垦首先沿平台内缘挖掘排水沟1#,平台内坑栽乔灌、坡面播撒草籽、坡脚扦插攀爬植物进行植被恢复。

(3)排土场边坡。对排土场中的局部高度偏高,坡度偏陡,水土流失较严重,防治措施有:高边坡削坡、台阶内缘修筑排水沟1#、坡面和坡顶的平整、设置变形监测点,坡脚修筑拦挡措施。对平台和坡面覆土进行“乔、灌、草”、坡面采用攀爬植物和草本植物相结合的景观恢复。

(4)地质灾害、含水层破坏、地形地貌景观破坏的监测。①该矿山设计监测点17个,分别布置旧露采采坑发生过滑坡地段、终采采坑边坡、排土场A、C区边坡、民采边坡和临时排土场边坡上。在布设监测点时,要在工业场地设立基准点(1个),并确定级别。监测频率一般每年雨季和旱季各监测2次。② 该矿山在采坑排水口、排土场下游沉淀池外排出口处设计了水环境监测点,水位监测频率1次/30天,水质监测频率3次/年,即枯水期、丰水期及平水期各检测1次。

2.5 经费估算

根据当时当地人工单价、机械台班等参考价,对该矿山恢复治理费用进行了投资估算,总投资为599.61万元。

2.6 结论

方案实施后,将很大程度上改善矿山开采过程中造成的岩石、植被破坏的地形地貌景观;减少水土流失、地质灾害的发生;被占用破坏的土地资源,将较大程度得以重新利用;有净化矿山空气、美化矿山环境作用,矿山生态环境将得到有效恢复。同时,在法律、法规中必须规定采矿权人交纳环境保证金的义务,这样才能使恢复治理义务得到真正的落实。

此外,由于矿区外东部存在大量无主民采,评估区范围包括了该部分影响区域,但建议类似情况,当地国土监管部门能通过招投标方式或找到民采矿主承担起民采治理费用,仅有证矿山负责全部费用负担过大且不太合理。

参考文献

[1]《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方案编制规范》(DZ/T0223-2011).

[2]《滑坡防治工程设计与施工技术规范》(DZ/T 0219-2006).

露天矿山生态修复方案篇8

【案件】

新法实施后首例环境公益诉讼开庭

新环保法实施后的首例环境民事公益诉讼案件“福建南平生态破坏案”,15日在福建省南平市中级人民法院公开开庭审理。

此前,在今年1月1日,由民间环保组织“自然之友”和“福建绿家园”作为共同原告提起的环境公益诉讼,请求法院责令4被告依法承担相应民事责任,被福建省南平市中级人民法院立案受理。这也使得该案成为新环保法实施后的首例环境公益诉讼案件。

在此之前,此案中的谢某、倪某、郑某3人已于去年7月28日因非法占用农用地罪获刑。新华社消息称,据已生效的刑事判决,2008年7月,被告人谢某、倪某、郑某未经批准,从李某手中购得南平市延平区葫芦山砂基洋恒兴石材厂矿山的采矿权,三被告人在未办理采矿许可延期手续和未取得占用林地许可证情况下,开采矿石并扩大塘口,将弃土和废石向山下倾倒,共造成19.44亩林地原有植被严重破坏。2014年7月,南平市延平区人民法院以非法占用农用地罪,分别判处三被告人有期徒刑。

今年1月1日,原告北京市朝阳区自然之友环境研究所、福建省绿家园环境友好中心依据当日施行的修订后的环保法,向南平中院提起环境公益诉讼。

原告请求判令四被告(谢某、倪某、郑某、李某)三个月内承担恢复林地植被的责任,赔偿生态环境服务功能损失134万元;如不能在三个月内恢复原地植被的,赔偿生态环境修复费用110.19万元,由第三人南平市国土资源局延平分局、南平市延平区林业局组织恢复原地植被。

15日傍晚,该案没有当庭宣判。审判长说,鉴于一方当事人不愿意调解,本庭不进行调解,在休庭后15天内当事人有新证据的,本庭将继续开庭,没有新证据的,本庭将根据当天的庭审情况,结合各方意见进行认真评议,并及时作出裁决。

【回顾】

三人开矿毁林被判刑

这起案件的缘起,还需要追溯到2008年7月。据《法治周末》报道,当时,谢某、倪某、郑某在未经批准的情况下,从李某手中购得南平市延平区葫芦山砂基洋恒兴石材厂矿山的采矿权,3人经商量决定由谢某具体负责矿山的采矿事宜。也正是从这一时刻起,20余亩林地植被在3年间被破坏殆尽。

此后,在未依法取得占用林地许可证及办理采矿许可延期手续的情况下,由谢某提议,改变李某原有塘口位置,从山顶往下开采,这一意见得到了倪某、郑某的同意。于是,谢某指挥从山顶剥山皮,开采矿石,并将剥山皮和开采矿石产生的弃石往山下倾倒,三人还在矿山塘口的下方兴建了砖混结构的工棚用于矿山工人居住,直至2010年年初停止开采,林地原有植被已经被严重毁坏。

在国土资源部门数次责令停止采矿的情况下,2011年6月份,谢某3人仍然雇佣挖掘机到该矿山,在矿山边坡处开路和扩大矿山塘口面积,造成该处林地原有植被严重毁坏。案发后,被告人谢某、倪某、郑某均于2014年1月21日被南平市公安局延平森林分局抓获归案。

南平市延平区人民法院认为,三被告人违反土地管理法规,非法占用林地,造成19.44亩林地原有植被被严重毁坏,数量较大,其行为均已构成了非法占用农用地罪,公诉机关指控罪名成立。三被告人共同故意非法占用林地,是共同犯罪。被告人归案后能如实供述其犯罪事实,依法予以从轻处罚。

延平区法院认为,三被告人在开采矿山的过程中非法占用农用地这一重大经营事项系三被告人共同决定实施,相互配合,作用相当。故在本案共同犯罪中不宜区分主从犯。根据各被告人的犯罪事实、情节及对社会的危害程度。南平市延平区法院以非法占用农用地罪,分别判处被告人谢某有期徒刑1年6个月、被告人倪某有期徒刑1年4个月、被告人郑某有期徒刑1年2个月,并对每人处罚金人民币5万元。

3人不服,上诉至南平市中级人民法院。2014年11月13日,南平中院驳回3人上诉,维持原判。

【关注】

公益诉讼意在补偿环境损失

尽管3名被告人被判处有期徒刑,但林地破坏却已成难以挽回的事实。原告之一、福建省绿家园环境友好中心负责人林英介绍,根据志愿者提供线索获悉“南平生态破坏”,多次前往事发地点,只见山林被毁、废石胡堆、机械设备仍在,却无人负责。

“我们赴现场调查时发现,在山顶的采石现场,原本被茂盛的森林覆盖的植被已经全部被移除,出的岩石被切割成块,废弃的石材露天堆积。我们认为,山顶被破坏的林地不仅本身完全丧失了生态功能,而且影响到了周围生态环境功能及整体性,严重影响和改变周边及山下动植物的生存环境,导致生态功能脆弱或丧失。” 本案的支持单位,中国政法大学环境资源法研究和服务中心(以下简称法大环法研究中心)诉讼部部长刘湘表示。

刘湘还介绍,根据环境保护法第五十八条,公益诉讼条款首次将“破坏生态”的行为纳入环境公益诉讼的范围。于是在获取充分事实证据且获得南平市人民检察院支持的前提下,原告提起环境民事公益诉讼,请求法院责令4被告依法承担相应民事责任,包括清除矿山采石处现存设备及弃石,原地恢复其破坏的28.33亩林地植被。

对于这起案件,刘湘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表示亮点有二。“第一,两个民间公益组织提起‘破坏生态’类的环境民事公益诉讼案件,诉讼目的是恢复植被,有别于以往的‘污染环境’类。第二,借助已有的刑事判决,省去司法诉讼过程中烦琐、艰难的重新取证、鉴定等环节,证据较为充分。”刘湘说。

他认为,新环保法第五十八条公益诉讼条款,首次将“破坏生态”行为纳入环境公益诉讼范围,作为首例“破坏生态类”环境公益诉讼案件,其对今后的司法实践具指引意义。

作为新法实施后的第一起环境公益诉讼案件,案件的进展聚焦了众多的目光。有专家认为,该案焦点争议在于,原告主体是否适合;三被告的采矿行为是否构成破坏生态、损害环境的侵权行为;生态环境修复费用、生态环境受到损害至恢复原状期间服务功能损失等费用的数额,鉴定主体资质以及鉴定意见的合理性和科学性;新环保法是否可追究被告此前的行为;第三人作为政府行政部门是否应承担民事责任以及承担责任的法律依据……

【思考】

资金人才困境仍待破解

这起案件之所以备受舆论关注,是因为过去环境公益诉讼的门槛太高了。中国环境统计年报显示,2005年至2012年,中国环境量年均77万件。中华环保联合会统计,其中进入到司法程序的不足1%,绝大多数是通过行政部门处理。《中国青年报》的报道中也指出,从2000年到2013年,全国环境公益诉讼案件总计不足60起。从主体看,绝大多数是行政机关和地方检察院等公权力机关,环保组织的案件很少。

对于在过去几年艰难前行的环境公益诉讼而言,《解释》的出台或将使得以往坎坷之路变得平坦。“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释非常及时,体现了国家用法律手段保护环境的决心。《解释》对今后环境民事公益案件的审理,对社会组织、法律规定的机关提起公益诉讼都将起到法律保障作用。”中国政法大学环境资源法学教授王灿表示。

在新环保法生效当天,“福建南平生态破坏案”之所以能成功立案,除了证据充分外,也缘于当地法院、检察院、林业和公安部门的支持和帮助

《法治周末》的报道中便提到,吴安心表示,“南平市中级法院准许原告缓交诉讼费。南平市检察院在原告和律师走访调查林地植被破坏过程中,提供证据支持,准许查阅有关证据材料。南平市延平区林业局介绍案情,提供有关材料,提供车辆。南平市公安局延平森林分局刑警队介绍案情,准许查阅有关证据材料,提供车辆,刑警队长还带领原告和律师上山到违法开矿点调查。”

国家环境咨询委员会委员、国务院参事室当代绿色经济研究中心顾问孙佑海认为,环境公益诉讼是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重要内容,环保社会组织通过直接提起环境公益诉讼,为维护社会环境公共利益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中国环境公益诉讼面临“民间环保组织专业能力有限”、“高昂的诉讼成本”、“立案受理难、证据收集难、判决执行难”等现实困境。

其中,鉴定难、鉴定贵一直成为许多社会组织难以逾越的障碍。法大环法研究中心律师吴安心坦言,公益诉讼费用高昂,一场公益诉讼的平均花费要十来万,且上不封顶。同样,本案中的鉴定费用在未来会是个问题,刘湘透露他们正在考虑是否可以请专家进行鉴定评估形成可行性修复方案,以减少鉴定费用。

据介绍,对于鉴定费用的支付,《解释》也作出了支持性的规定。《解释》第二十二条规定:“原告请求被告承担检验、鉴定费用,合理的律师费以及为诉讼支出的其他合理费用的,人民法院可以依法予以支持。”《解释》第二十四条规定:“人民法院判决被告承担的生态环境修复费用、生态环境受到损害至恢复原状期间服务功能损失等款项,应当用于修复被损害的生态环境。其他环境民事公益诉讼中败诉原告所需承担的调查取证、专家咨询、检验、鉴定等必要费用,可以酌情从上述款项中支付。”

但这事后支付费用仍然属于“远水难解近渴”。对此,吴安心认为,民间环保组织要充分用好、用活现有法律和配套规定,吸收相关领域专家成为志愿者,通过专家意见证明生态环境修复费用和期间损失、工程设计、竣工验收标准和方法。

上一篇:生态修复成效评估范文 下一篇:微生物学基础知识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