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化草原生态修复技术范文

时间:2023-12-29 17:09:21

退化草原生态修复技术

退化草原生态修复技术篇1

 

1 草原的基本情况

 

库鲁斯台草原位于塔城市西南约30公里,东西长76公里,南北宽36公里,土地总面积389万亩,可利用草地面积315万亩。其中:天然放牧场25.8万亩,天然打草场45万亩,芦苇草场15万亩,是全国第二大连片平原草场,新疆第一大优质草场。是塔城市重要的农牧产品生产基地。在库鲁斯台大草原上,汇集了10余条支流的额敏河自东向西南流过,滋润着这片大草原。与塔城、裕民、额敏相邻的南湖草场,由于地势低洼平坦,额敏河经过此地流速减缓,形成了号称“地球之肾”的大片湿地。南湖草场上芦苇丛生,繁茂的水生植物和牧草引来成群飞禽走兽。每年4至6月汛期,南湖草场更是水草丰饶,一派水美、草绿、莺飞、鱼肥的醉人风光。自阿拉湖逆水而上,来南湖产卵的鲤鱼、黄鱼、东方真鳊、鲫鱼等,激流勇进,形成蔚为壮观的鱼汛。

 

2 草原退化的原因分析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人为的乱开滥垦、超载过牧,库鲁斯台草原水土流失严重,湿地面积萎缩,逐渐向荒漠化发展。目前草原退化面积增加到了225%;草原沙化面积增加了2350%,一串串惊人的数字触目惊心;由于库鲁斯台草原核心区内存在着乱开荒、乱打井、乱捕鱼、乱采砂等“四乱现象”,截至目前,库鲁斯台草原内共开垦草场55万亩耕地,打了1519眼机电井,过度消耗使草原生态系统难以平衡。库鲁斯台草原的过度开发利用,已让当地的农牧民感觉到了资源耗竭和环境的危机,生态红色警报频频响起。

 

3 政府出台的相关保护及采取的保护措施

 

3.1 科学制定规划,严格组织实施。塔城地区党委政府下决心整治修复“伤痕累累”的库鲁斯台草原。退地减水、草场禁牧休牧、牧民搬迁、机电井关停等遏制草原退化的实际性行动逐步实施。县市人民政府依据自治区和地区的草原保护与建设规划,结合当前实际情况,编制本行政区域内的草原生态保护与建设规划。草原生态保护建设规划应当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已垦草原退耕还草规划、防沙治沙规划相衔接,与牧区水利规划发展规划相协调。

 

3.2 库鲁斯台草原修复工作的确立了目标是近期遏制,中期恢复,远期可持续发展。“这片草原会重现碧草青青的美丽景象,‘草原丝路’的生态屏障将重现生机。”地委成立了主要领导任组长,军兵地三方组成的库鲁斯台草原修复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健全了统一协调、运行高效、职能完善、各负其责的管理机制,共同推进库鲁斯台草原修复工程。地委成立额敏河流域管理委员会,设立办公室和综合执法局,统一管理额敏河流域和库鲁斯台草原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工作中的事务。

 

3.3 突出建设重点,提高投资效益。国家保护与建设草原的投入,主要用于天然草原恢复与建设、退化草原治理、生态脆弱区退牧封育、已垦草原退耕还草等工程建设。要强化工程质量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当前,国务院有关部门要总结天然草原恢复与建设经验,协同配合,重点推进天然草原的恢复与建设。在2016年的地委扩大会议报告中明确了今年的工作目标:完成库鲁斯台草原生态修复综合规划编制,积极争取国家和自治区项目支持,力争库鲁斯台草原湿地保护规划纳入国家湿地保护范围。尽早安排落实库鲁斯台草原区域内生产经营主体和居民搬迁有关工作。

 

3.4 为了灌溉库鲁斯台草原天然草原,地区实施的生态基流下泄,盆地内的六大水库均已下泄生态基流,塔城地区今年计划修建4座收洪渠首,为改下流河道生态提供了基本保障。维持了塔额盆地生态平衡的天然屏障,对新疆塔城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民生改善、环境保护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4 推进草原的品种改良及推广

 

4.1 加快引进草原新技术和牧草新品种。科研单位要转变观念,加强技术引进与交流。当前要重点引进抗旱、耐寒牧草新品种,加强草种繁育、草原生态保护、草种和草产品加工等先进技术的引进工作。

 

4.2 水是库鲁斯台草原生态恢复的关键。目前,塔城地区已编制完成额敏河流域综合规划,计划实施库鲁斯台草原生态修复工程,以有效解决库鲁斯台草原资源型缺水问题,实现区域水资源优化配置。现在,额敏河流域综合规划作为实施库鲁斯台草原生态修复工程的前置条件已经通过国家相关部委的会签,上报待批。“一旦这一规划得到批复,将有力地支持库鲁斯台草原生态修复工程建设,有效保障库鲁斯台草原生态用水,减少地下水的开采量,恢复老风口生态林地下水位,进而恢复库鲁斯台草原的自然生态环境。”

 

4.3 为扎实推进库鲁斯台草原生态保护,配合伊犁州人大常委会做好地区库鲁斯台草原生态保护立法工作,地区决定成立《库鲁斯台草原生态保护条例》起草工作领导小组。保护库鲁斯台草原环境被塔城地委、行署提到了议事日程。在2016年1月3日召开的中共塔城地委扩大会议提出,实施库鲁斯台草原生态修复工程,恢复库鲁斯台草原的自然生态环境。该工程建成后,将有效保障库鲁斯台草原让受伤的库鲁斯台草原在“疗伤”中恢复元气。

 

5 库鲁斯台草原发展前景

 

库鲁斯台草原是塔额盆地40余万各族群众赖以生存的宝贵资源,特别是库鲁斯台草原腹地的大片湿地号称“塔城之肾”。中央政治局委员、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书记在塔城视察时讲到“在塔城留下一块让世人无比留恋的辽阔草原、良好生态、浓郁西部特色的宝地”,只有像保护我们的眼睛一样保护库鲁斯台草原生态,像对待我们的生命一样保护库鲁斯台草原生态环境,才能让塔城的天更蓝、水更清、空气更清新。

 

退化草原生态修复技术篇2

一、充分认识搞好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工作的重大意义

由于我国特殊的自然地理条件,以及长期以来以资源消耗为主的经济增长方式,导致许多地区植被破坏,90%的可利用草原退化,全国水土流失面积达356万平方公里。水土流失严重,带来了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不仅影响国家生态安全,而且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各级政府和广大群众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开展水土保持和草原保护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为改善水土流失地区农牧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发展农村经济,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但是,我国水土流失严重、草原生态恶化的趋势仍未得到根本扭转,不能适应新时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水土保持和草原保护工作提出的新要求。因此,各级水利和农牧部门要进一步增强搞好水土保持和草原保护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认真总结经验教训,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加快水土流失防治步伐,全面推进我国生态建设工作。

近年来,各地的成功实践证明,采取适当的人工措施,充分发挥大自然的力量,利用生态的自我修复能力,在较短的时间内可以实现大面积水土流失的初步治理和生态系统的初步恢复,是加快水土流失防治步伐,搞好草原保护和建设的一项重大举措,对于促进农牧业生产方式转变,发展农村经济,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草原保护对保持水土、涵养水源、改善生态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各级水利、农牧部门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在加强小流域综合治理和草原建设的同时,把生态修复作为当前水土保持和草原保护工作的一大事,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切实加强组织领导、监督检查和指导,积极推进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工作的开展。

二、抓紧制定生态修复规划

各级水利、农牧部门要会同有关部门组织制定本辖区水土保持生态修复规划,明确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的目标与任务。规划要与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草原生态保护建设和牧区水利等规划相结合,经同级人民政府批准后作为指导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工作的依据。近期应以江河源区、内陆河流域下游及绿洲边缘区、草原区、重要水源区、长城沿线风沙源区等区域为重点,在降雨条件较好、人口密度相对较小、水土流失相对较轻微的地区,大力推进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工作。生态修复的对象主要是覆盖度为5-50%的低中覆盖度的草原、郁闭度小于40%的灌木地等地类。

三、组织开展科研和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

各级水利、农牧部门要组织有关科研单位开展对不同区域生态修复的机理与关键技术、优质抗逆草种选育、效益监测指标体系等课题的研究,制定生态修复技术规范。要积极推广优良草种、畜种及改良、秸秆养畜过腹还田、草田轮作、植被抚育更新、节水灌溉、草产品综合利用、围栏建设、免耕种植、鼠虫害防治等技术,搞好生态修复效益监测评价工作,指导与推动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工作的健康发展。

四、进一步完善政策法规

各地要依据《水土保持法》、《草原法》等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针对开展生态修复工作的要求,对乱开乱垦、乱挖乱采、超载过牧等行为,进一步制定操作性强的相关法规规章、管理办法和乡规民约。要严格基本农田和草原保护制度,坚持保护和利用相结合的方针,建立草畜平衡制度,大力推行禁牧、休牧、划区轮牧和舍饲圈养,逐步改变依赖天然草原放牧的生产方式,严格限制不合理的生产建设活动,为生态的自我修复提供保障。同时,要推动各地出台或完善税收、信贷、投资和能源等方面的优惠>策,促进广大农牧民转变生产方式,调动社会力量参与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的积极性。

五、继续加大执法监督

各级水利、农牧部门要加强水土保持和草原执法队伍建设,继续加大执法监督力度。各地要按照《草原法》和《国务院关于加强草原保护与建设的若干意见》,进一步完善草原家庭承包经营制,推行以草定畜,逐步压减牲畜头数,实现天然草原的草畜平衡,加快畜种、畜群结构调整,防止超载过牧,促进草原植被恢复:要坚决禁止开垦草原的一切违法活动,严厉打击非法占用草原的行为,加大对乱采滥挖草原野生植物行为的打击力度,加强对各类非法破坏草原行为的监督检查:要坚决禁止超采地下水,防止因不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带来新的生态破坏问题;所有实施退耕还草、退牧还草、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以及小流域综合治理等国家重点生态建设工程区,均必须严格按有关规定实行封山禁牧、休牧或划区轮牧。要加强对风沙区、草原区、山区和丘陵区等区域开发建设项目的监督管理,所有开发建设项目必须严格执行水土保持方案编报审批制度和水土保持设施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运行的“三同时”制度。

六、加大宣传工作力度

要大力宣传搞好水土保持和草原保护工作在我国生态建设中的重要意义,增强全社会保持水土、保护草原的意识。宣传生态修复在防治水土流失、保护草原、改善生态环境等方面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注重发挥大自然的力量,依靠生态的自我修复能力恢复植被,保护草原,防治水土流失。要切实转变生态建设中重工程建设轻保护的观念,自觉转变不合理的生产方式,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七、切实加强部门配合与协作

退化草原生态修复技术篇3

关键词:园林植物;种植;养护

园林绿化是生态平衡和美化环境的基础。一个优秀的园林绿地,不仅应充分展现园林审美、游憩的功能,同时还能满足建立生态稳定的植物群落所需要的条件。其关键是避免植物种类过于单纯,避免选用易感病虫、生态功能脆弱的树种、草种,创造植物生长所需的良好的生态环境。在绿化养护管理上,要了解种植类型和各种品种的特征与特性,搞好养护管理工作。

1.苗木的养护管理

1.1松土、锄草

入冬前浅翻地一次,深度约5-20CM,来年开冻后全面平整。对孽生性强的各类杂草,一经发现,立即根除。

1.2修剪、整形

大树、乔灌木修剪以保留自然树形为主,乔木修剪主要修除徒长枝、病虫枝、交叉枝、下垂枝及枯枝烂头,灌木修剪是促进其枝叶繁茂、分布匀称及花芽形成,绿篱、球形植物主要是整形修剪。修剪一般在秋季苗木进入休眠期进行,整形则主要在春季苗木萌发前进行。对草坪进行定期修剪(秋冬季一次),要注意经常性挑草,出现低洼积水,填土重铺,草高控制在5-6CM 左右,草坪边缘每月一次切边保持线条清晰。

1.3施肥、浇水

灌溉时间视天气的变化进行控制,梅雨前(最高气温30 摄氏度以下),每天早晚喷雾4 小时,从上午10 时半至下午3 时这段时间内停止喷水。浇水灌溉宜在早晨或傍晚进行。施肥是促进苗木生长健壮的有效手段,施肥须等植物根系损伤恢复并开始生长后进行,即苗木种植约半年后(草坪为三个月),一般施用尿素、复合肥等根肥。对灌木也可追施叶面肥。

1.4病虫害防治

防治重点是大树和色叶小灌木,因大树经过移植,根系、树枝等受到严重伤害,自然恢复期较长,抗病虫害功能随之下降,因此必须密切注意对大树观察,一旦出现病虫害症状,立即对症下药,严防病虫害蔓延,而色叶小灌木和杜鹃等在梅雨季最易发生病害,导致叶片斑变和脱落,所以在梅季前就应开始定期喷药防治。

1.5苗木补缺

对死亡苗木进行清除,并在原有位置补栽新的植株;对人为破坏的缺空处也应进行补种,使整体的绿化面貌饱满整齐。

1.6地形整形

对土壤沉降、不平整部分进行整平、加土、及时撒入种植土进行地形修复。

1.7除杂

定期安排人工除去绿化区内的石子等杂物。

2草地的养护管理

2.1恢复长满阶段的管理

按设计和工艺要求,新植草地的地床,要严格清除杂草种子和草根草茎,并填上纯净客土刮平压实10厘米以上才能贴草皮。贴草皮有二种:一是全贴、二是稀贴。稀贴一般20×20厘米一方块草皮等面积留空稀贴,全贴无长满期,只有恢复期7-10天,稀贴有50%的空地需一定的时间才能长满,春季贴和夏季贴的草皮长满期短仅1-2个月,秋贴冬贴则长满慢需2-3个月。

在养护管理上,重在水、肥的管理,春贴防渍,夏贴防晒,秋冬贴草防风保湿。一般贴草后一周内早晚喷水一次,并检查草皮是否压实,要求草根紧贴客土。贴后二两周内每天傍晚喷水一次,二周后视季节和天气情况一般二天喷水一次,以保湿为主。施肥植后一周开始到三个月内,每半月施肥一次,用1-3%的尿素液结合浇水喷施,前稀后浓,以后每月一次亩用4-6斤尿素,雨天干施,晴天液施,全部长满草高8-10厘米时,用剪草机剪草。除杂草,早则植后半月,迟则一月,要及时挖草除根,挖后压实,以免影响主草生长。新植草地一般无病虫,无需喷药,为加速生长,后期可用0.1-0.5%磷酸二氢钾结浇水喷施。

2.2旺长阶段的管理

草地植后第二年至第五年是旺盛生长阶段,观赏草地以绿化为主,所以重在保绿。施肥轻施薄施,一年中4-9月少,两头多,每次剪草后亩用2-4斤尿素。旺长季节,以控肥控水控制长速,否则剪草次数增加,养护成本增大。剪草,是本阶段的工作重点,剪草次数多少和剪草质量的好坏与草地退化和养护成本有关。剪草次数一年控制在8-10次为宜,2-9月平均每月剪一次,10月至下年1月每二月剪一次。剪草技术要求:一是草高最佳观赏为6-10厘米,超过10厘米可剪。二是剪前准备,检查剪草机动力要正常,草刀锋利无缺损,同时检净草地细石杂物。三是剪草机操作,调整刀距,离地2-4厘米(旺长季节低剪,秋冬高剪),匀速推进,剪幅每次相交3-5厘米,不漏剪。四是剪后及时清净草叶,并保湿施肥。

2.3缓长阶段的管理

植后6-10年的草地,生长速度有所下降,枯叶枯茎逐年增多,在高温多湿的季节易发生根腐病,秋冬易受地志虎(剃枝虫)为害,工作重点,注意防治病虫为害。据观察,台湾草连续渍水三天开始烂根,排干渍水后仍有生机,连续渍水七天,90%以上烂根,几乎无生机,需重新贴草皮。渍水1-2天烂根虽少,但排水后遇高温多湿有利病菌繁殖,导致根腐病发生。用托布津或多菌灵800-1000倍,喷施病区2-3次(2-10天喷一次),防治根腐病效果好。高龄地老虎(剃技虫)在地表把草的基部剪断,形成块状干枯,面积逐日扩大,为害迅速,造成大片干枯。要及早发现及时在幼虫低龄用药,一般用甲胺硫磷或速扑杀800倍泼施,为害处增加药液,三天后清掉为害处的枯草,并补施尿素液,一周后开始恢复生长。

2.4草地退化阶段的管理

植后10年的草地开始逐年退化,植后15年严重退化。水分管理,干湿高替,严禁渍水,否则加剧烂根枯死,加强病虫害的检查防治,除正常施肥外,每10-15天用1%尿素,磷二钾混合液根外施肥,或者用商品叶面保,叶面肥如大丰田等根外喷施,效果很好。对局部完全枯死处可进行全贴补植。退化草地剪后复青慢,全年剪草次数不宜超过6次。另外,由于主草稀,易长杂草,需及时挖除。此期需全面加强管理,才能有效延缓草地的退化。

3绿篱的养护管理

3.1绿篱的肥水管理

绿篱要不断修剪,肥水条件要求较高,初植绿篱,按设计要求的篱宽,挖40厘米深的沟,填上纯净肥沃的客土,或在客土中拌入适量腐熟的有机肥或复合肥,这样植后生长快。施肥原则是:基肥足追肥速,以氮为主,磷钾结合,群施薄施,剪后必施。必要时还进行根外施肥。水分管理,以保湿为主,表土干而不白,雨后排水防渍,以免引起烂根,影响生长。

3.2绿篱的修剪

修剪的作用:一是抑制植物顶端生长优势,促使腋芽萌发,则枝生长,墙体丰满,利于修剪成型。二是加速成型,满足设计欣赏效果。修剪的原则:从小到大,多次修剪,线条流畅,按需成型。一般的绿篱设计高度为60-150厘米,超过150厘米的为高大绿篱(也叫绿墙),起隔离视线用。始剪修剪的技术要求是:绿篱生长至30厘米高时开始修剪。按设计类型3-5次修剪成雏型。修剪的操作:目前多采用大篱剪手工操作,要求刀口锋利紧贴篱面,不漏剪少重剪,旺长突出部分多剪,弱长凹陷部分少剪,直线平面处可拉线修剪,造型(圆型、磨茹型、扇型、长城型等)绿篱按型修剪,顶部多剪,周围少剪。

3.3绿篱的病虫防治

山子甲绿篱,常有木虱、潜叶蛾和白粉病为害,福建茶有木、介壳虫、白粉病为害,黄心梅较抗病虫害,偶有木虱。以上虫病,用常规的杀虫剂速扑杀等和杀菌剂、多托布津、多菌灵等除治均能达效。

4结束语

退化草原生态修复技术篇4

【关键词】:生态修复;水土保持;生态建设

1、水土保持在生态环境优化中的作用

1.1减少自然灾害的发生

水土流失严重会导致各地区的生态环境遭受破坏,自然灾害的发生频率也会相继提高,而通过水土保持工作的开展,能够有效减少地表径流及泥沙的流失量,防止江河洪水或是淤泥淤积的灾害发生。水土保持工作中开展的植树造林工程也在一定程度上维持了生态环境系统的平衡性,而这种平稳、平衡对于遏制自然灾害的发生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更是生态环境建设工作的开展主旨。

1.2有利于改善土壤理化性质

作为动植物生长繁殖的基础,土壤质量也是生态建设中的一个重要方面。水土保持工作的开展,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土壤孔隙的状况、有效加强土壤通气度、排水能力。此外,水土保持还能够有效提升土壤的肥力、土壤中所蕴含的有机质含量,且根据实践表明,采用不同水土治理土壤的措施,所含有的有机质含量、全磷、氮含量等皆大于对照组,也能够较快的为植物补充养分,具有良好的自动调节功能,同时还能使土壤中的微生物数量得以恢复。所以说,科学的水土保持举措对于土壤的理化性质起着改善作用,使动植物的生长繁殖得以有效保障,并促进生态环境的快速恢复。

1.3气候条件有所改善,生物多样性有所提高

水土保持工作的开展,能够有效改善局部气候条件,尤其是帮助近地层地区的小气候转向良性气候发展,降低近地层的温度、增加湿度、减小昼夜温差。同时,气候条件有所改善在一定程度上还能够提高植被的覆盖率,使生物多样性有所提升。在水土保持工作中,所开展的挖条沟工作还能够改善板结土壤和母质层地表,并起到蓄水拦沙作用。这些工作的开展皆有利于林木治理区植被的生长恢复,丰富物种的多样性,使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及自我调节能力提高。

2、水土流失的危害性

2.1破坏生态环境,降低生活质量

水土流失加剧导致生态环境恶化,粮草植被、草场畜牧业等皆会遭受严重的破坏、森林的蓄e量也会急剧骤减,降低地面的覆盖率,改变径流方向,致使生态环境动态平衡失调。此外,若是遭受暴风雨,洪水肆虐淤积,山体滑坡及泥石流等现象也会频繁发生,容易造成山洪水涝自然灾害,使得下游江河地区的泥沙顺势形成淤积现象,进一步加深洪涝灾害,严重破坏当地的农业、畜牧业的生产条件,致使我国的农业经济环境、健康发展皆受其影响,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大打折扣,苦不堪言。

2.2土地资源遭受破坏,土壤肥力下降

水土流失加剧直接影响着土地资源及其地面的完整性,导致土地资源支离破碎、沟壑纵横,也不能充分利用自然降水,土地退化严重,土壤肥力、水源涵养能力也有所下降,破坏土壤理化性质,土地资源愈发贫瘠稀薄,土壤没有吸收足够的养分,质地逐渐粗糙化,通气性、排水蓄水能力逐渐刷若,农村粮食产量不断下降且尤为不稳,部分农村甚至出现绝产现象。长期以往,随着水土侵蚀程度的不断加深,土地生产力只会加快降低,水源也会不断减少,人类甚至会面临水源短缺的危机。

2.3山体滑坡频发

土壤表层,导致泥沙大量下泄,地表径流也随之流入江河水库,致使下游地区淤积加重,沟渠江河的河床不断抬高,水位上涨、水库防洪能力逐渐削减,洪水排水不畅,水利工程难以发挥作用,导致水库使用寿命严重降低。在此形势下,水污染加剧,江河湖海多淤积,江河泛滥威胁增大,若是暴雨时节频发,雨水不能及时下渗,时涨时落,下游地区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皆会受到影响,甚至是发生不可估量的损失。

2.4水资源平衡遭受破坏

水土流失不仅会导致土壤理化性质遭受破坏,且随着土壤的不断退化、草场的沙化,生态环境也与之失调,植被生长难以得到恢复,这也直接影响到水资源的分配利用。而地表植被破坏程度加深,降水截留、滞缓径流及水源涵畜等功能也会逐渐失去,导致地表径流大幅度增加,而地下径流却随之减少。两者间平衡的水量关系被彻底打破,致使土壤的储水库容量不断缩小,破坏农作物需水量与土壤水分供给间的关系,许多地区的旱灾次数不断增多,年作物产量急骤下降,影响着我国农业经济的健康发展,人们粮食供给严重不足。

3、生态修复与水土保持技术

在生态修复与水土保持过程中,相关技术人员必须要重点关注生态环境恶化特点,采取有效措施抑制生态环境恶化问题,迅速恢复地表层的植被覆盖。具体措施包括以下几点:

3.1自然退化生态系统修复技术

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态环境问题逐渐增加,水土流失面积逐渐增大,近几年,水土流失与生态环境退化问题难以应用人工方式对其进行控制。这就需要相关部门应用先进的生态环境修复技术开展相关工作,提高水土保持工作效率。技术人员可以应用自然退化生态系统修复技术,并提升技术的应用效率与应用质量。

3.2不科学采伐与开垦修复生态技术

在生态环境修复期间,相关技术人员可以应用退耕还林与人工种草等技术开展相关工作。在此期间,相关技术人员可以将生态环境分为几个单元,将各个单元有效联系在一起,然后根据各个单元物种适应能力与进化能力的分析,对其进行有效的调整。同时,相关技术人员可以将各类物种组合成为一个复杂的生态网络,维护物种多样性秩序,维护生态系统的安全性,提升技术应用质量。

3.3人工防护林

在生态环境保护部门实际发展期间,技术人员可以利用人工防护林与人工操场种植技术开展相关工作,制定针对性的技术方案,例如:在某县土壤退化较为严重的区域,技术人员可以选择当地土壤相适应的树木品种,同时,还要积极应用病虫害防治技术,保证人工防护林的生长效率的提高,避免相关问题的产生。

4、生态修复与水土保持生态建设需要注意的问题

在某县水务局生态修复过程中,虽然生态修复技术逐渐增加,水土保持效果较为良好,但是,还有较多问题需要解决。具体包括以下几点:

4.1生态修复水土保持监测问题

在生态修复与水土保持生态建设过程中,相关部门还不能对其进行实时监测,难以提高生态修复与水土保持工作效率,无法及时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这就需要相关管理部门制定完善的管理制度,实时监测生态修复c水土保持工作,保证生态修复与水土保持工作效率的提高。同时,还要归纳总结各类相关资料,提高生态修复技术与水土保持技术的应用效率,增强某县水务局生态系统建设效果。

4.2生态修复水土保持问题的原因分析

在某县水务局生态修复与水土保持过程中,相关技术人员还不能全面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也无法归纳生态退化与水土保持问题产生的原因,难以提升生态建设工作效率。因此,在生态修复与水土保持技术实际应用期间,相关管理人员必须要全面分析某县生态退化与水土保持问题产生的原因,针对生态系统承载压力情况制定管理制度,保证可以缓解生态系统的各类压力,全面理解生态修复技术,进而提高我某县态修复与水土保持工作效率。

4.3不同区域生态修复与水土流失问题

在生态修复与水土流失生态建设过程中,不同区域生态系统都具有自身固有的特点,如果相关部门不能根据某县实际情况合理选择生态建设技术,将会出现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因此,在某县区域生态修复与水土流失生态建设期间,相关技术人员都要全面分析当地降水量、土壤类型与人口密度等情况,确定当地生态系统修复潜力,科学选择各类生态修复技术与水土保持技术,进而提升生态系统建设效率。

结论

综上,针对目前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工程建设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在今后项目实施过程中应注意扎实做好前期工作、严格执行规划、完善设计、重视招投标、加强施工管理、全面落实监理制,全面提升项目建设管理水平,保证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工程建成后发挥其预期的综合效益,改善区域农业生产条件,促进生态与经济建设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宏斌.试论生态修复与水土保持生态建设[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6,20:164.

[2]蒲浪超.简论生态修复与水土保持生态建设[J].建材与装饰,2016,24:277-278.

[3]铁大梁.论生态修复在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中的优化作用[J].农业科技与信息,2016,25:59+61.

退化草原生态修复技术篇5

关键词:恢复生态学;研究进展;理论研究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自然环境受到的影响越来越大,人口增加、工业产业化急剧发展,使生态环境的压力越来越大,而且人类在经济建设过程中,对资源进行过度利用,使很多资源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坏,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成为摆在人类面前的重要挑战,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加强解决各种生态环境问题,协调人类的活动和生态环境,使人类在加强经济建设的过程中也可以逐渐实现对生态的恢复和保护,促进生态环境与人类社会的全面发展。

1恢复生态学的定义和理论基础

1.1恢复生态学的定义

恢复生态学是生态研究领域中的一个新词,主要针对生态问题产生,致力于恢复已经受到破坏的生态环境,由于这个领域涉及的学科很多,因此也叫做综合生态学。简单来讲,恢复生态学是一门有关于生态的修复的学科,指的是通过人们对生态系统的研究,从而不断对那些已经受损的生态环境进行重建和恢复的过程,使生态环境能够发挥出相应的生态功能,而且能够使自然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项科学。在这个研究领域中最关键就是恢复,对已经受到破坏的环境进行恢复,这种恢复可以分为广义上的恢复和狭义上的恢复,狭义来讲,就是一种将其恢复到初始状态的工作,广义的恢复是人类社会需求意义上,要依据生态工程的相关技术,对于一些被损坏的自然系统进行重建。由此可见,恢复生态学在加强生态系统的建设以及优化管理和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1.2恢复生态学理论基础

恢复生态学相对应的是已经受到破坏的生态环境,生态的破坏可以理解为生态系统的结构发生变化、功能出现退化、生态自然的关系出现紊乱。所以这个恢复的过程就是要将自然还原到一个协调的关系上。由于自然条件的复杂性以及人类社会对自然资源利用的取向影响,生态恢复并不能做到将被破坏的环境恢复到最原始的状态,只能在现有的基础上进行尽量恢复和还原,使生态自然系统能够维持一定的生态功能。生态恢复是在生态环境受损之后必须要进行的一项活动,通过各种物理、生物、化学等手段,对生态系统的发展方向以及演变的过程进行控制,从而实现重建的过程。

2恢复生态学的发展

2.1国外关于恢复生态学的研究发展概况

人类开始对恢复生态学进行研究已有多年的历史,有学者认为生态恢复只是恢复中的第1步,一个生态系统想要保持整体性和稳定性,就需要进行全局思考。从20世纪50~60年代开始,欧洲以及北美的很多国家都开始注意自己国家内的环境问题,也开始有一些研究,利用一些工程和生物措施对水土流失等环境问题进行整治,从20世纪开始,就已经有很多国家在加强生态修复,比如欧美的一些发达国家在加强对水体以及热带雨林的恢复,日本加强对一些退化植被的恢复。关于生态恢复的研究一直都没有停止,20世纪70年代中期,在美国召开的“受损生态系统的恢复”国际研讨会,就生态系统受损的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讨,而且同期还出版相应的书籍,科学家从不同的角度对生态恢复问题进行探讨。1984年又召开恢复生态学研讨会,对恢复生态学理论以及实践的统一性进行分析和探讨,并且提出恢复生态学在经济发展以及自然环境保护过程中的作用,生态恢复的首要功能是完成生态环境的恢复,使生态环境能够维持原来的平衡,其次,也能够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因为人们的经济活动与生态环境分不开,经济社会的发展离不开生态环境的支持。1985年,美国成立“恢复地球”组织,使生态恢复工作实现组织化和系统化。1996年,在瑞士召开第一届世界恢复生态学大会,会议强调恢复生态学在生态学领域中的地位,使恢复生态学的研究更进一步。但是每个地区的侧重点不相同,比如欧洲更倾向于对矿地的恢复,北美更倾向于对水体以及林地进行恢复,我国更强调农业资源综合利用。

2.2国内关于恢复生态学的研究概况

我国的生态环境在经济社会的发展过程中受到的损坏也十分严重,加强生态恢复学的研究,也是我国生态环境恢复和保护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我国在发展过程中也意识到生态恢复的重要意义,因此开始生态恢复已经有较长的历史时间。比较典型的是内蒙古锡林郭勒盟草原在过大牧压下退化后封育恢复退化的过程,这个研究从退化的草原群落的基本特征、恢复的动力等为基础建立退化的数学模型,并且借助该模型对草原恢复的策略进行探讨,从而使当地的草原生态系统得到有效的保护。在我国西南部,也有学者对贵州省茂兰喀斯特退化群落进行恢复,从退化的生态环境着手,对具体的生态环境进行研究和分析,并且结合生态恢复学的理论,使恢复生态学的研究工作得到有效的进展。包维楷等对眠江上游大沟流域人为干扰体类型、干扰强度、频度、时空格局等研究的基础上,对生态系统的群落结构以及物种的组成进行分析和探讨,并且对人为影响进行分析,还有的学者对土壤结构、土壤动物、土壤微生物等进行研究,提出常绿阔叶林生态系统恢复力,对我国的森林生态系统的恢复有很大的帮助。我国的地域十分广阔,森林资源也比较丰富、森林植被的恢复工作是恢复生态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对植被恢复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也比较多,而且也都取得很大的进步。比如对黄土高原植被恢复的探讨、矿山废弃的植被恢复与重建、沙漠植被的恢复工作进行探讨等,使我国的多种类型的生态环境系统都得到有效的恢复,而且在恢复工作不断进行的过程中,还出现很多研究文献,这对后代的生态恢复以及生态保护都有很大帮助。自然生态系统自身有一定的修复能力,但对于受损比较严重的生态系统,加强人为修复是一个重要途径,对此,我国也积极加强各种修复技术的研究,利用人为的生态工程可加速生态系统恢复,尤其被极度破坏的生态环境,更需要利用人工修复技术。

3结语

综上所述,生态环境与人类的发展息息相关,在人类加强经济建设的过程中,对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也越来越严重,生态恢复是维持自然界和谐发展的一个重要过程。恢复生态学主要针对生态环境的恢复,这个研究领域涉及的内容比较广泛,国内外关于这个领域的研究正在不断增多,对于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有重大意义。

参考文献

1蒲扬.恢复生态学的理论与研究进展[J].生物技术世界,2015(12)

2高彦华,汪宏清,刘琪璟.生态恢复评价研究进展[J].江西科学,2003(13)

3黄传响,亢新刚,崔秋华.恢复生态学研究与应用浅析[J].河北林果研究,2009(5)

退化草原生态修复技术篇6

退牧还草工程项目,是党中央、国务院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出发,针对西部大开发和可持续协调发展做出的重大决策,是一项保护生态环境,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重大工程。对于加快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促进禁牧与畜牧业协调发展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安西县是甘肃省唯一实施退牧还草工程项目的半农半牧县,这对于我们将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遇。工程项目草原围栏建设分三年进行,磁疗粮补助分五年兑付。只有实施好退牧还草项目,把畜牧业同保护建设草原生态环境有机集合起来,走发展生态畜牧业发展之路,才是我县的必然选择,因此,项目区广大干部群众要充分认识退牧还草生态工程的重要意义,只有通过退牧促进舍饲养殖的基础设施建设,才能有效的提高畜牧业生产经营方式的转变。

瓜州县位于河西走廊西端,属典型的荒漠半荒漠大陆性气候,南接祁连山,北依马鬃山,南北高起逐渐向中部延伸为低山、残丘、隔壁、绿洲。全县东西长220公里,南北宽185公里,总面积2.41万平方公里,境内有疏勒河、榆林河两大河流,年径流量2.44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丰富,为农业灌溉和草原植被提供了水源。瓜州县低于辽阔草原面积大,可利用操场面积496万亩,有典型的荒漠草场和部分草甸草场、河谷草场,其中:干旱荒漠草场205.6万亩,低地碱生草甸草场267万亩,农田插画草场23.4万亩,植被较为丰富,长期以来,为畜牧业的发展提供了大量的饲草资源。

近年来,由于全球气候变暖和境内天气干旱,牵连山雪线上移,河道来水量减少,地下水位逐年下降,加之疏勒河流域移民安置项目的建设,大面积垦荒,谁资源匮乏,导致草原沙化、盐碱化,退化严重。据调查,全县近90%的草原不同程度的退化,草原平均亩产鲜草量下降24.1公斤,部分优质草场昔日“风吹草低见牛羊,草旺畜肥美景象”,已变成今日“浮碱一片白茫茫,草枯荒凉悲惨状”,安西的生态环境已天天的恶化,人们的生存空间已天天的减少,若不及时的治理挽救,任期发展,在不久的将来,将直接威胁安西人民的生存。

面对草原日趋退化,严重威胁着人民健康和影响畜牧业发展的现状,县委、政府积极向国家申报退牧还草工程项目,并于年正式批准立项,在全县个乡镇规划草原围栏面积万亩,项目分五年实施,2004年、2005年已在8个乡镇实施草原围栏230万亩,设计农户8097户。按照国家退牧还草工程项目管理规定,草原围栏后燕进行全面禁牧,以磁疗粮变现资金兑付屋子的办法,扶持退牧户发展舍饲畜牧业,真正实现“退得下,禁的住,不反弹,养的好,农民收入不减少”的目标。退牧还草工程项目的实施,不论是对草原植被的恢复,生态环境的改善,还是畜牧业综合生产水平的提高和农民收入的增加,都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战略意义。

退牧还草工程的实施,一是将有效的保护草原这道绿色生态屏障,改善生态环境,恢复草原植被,确保国家生态安全。二是进一步的遏制瓜州天然草原退化,发挥天然草原自然修复功能及防止草原的不合理利用和进一步破坏,实现草原可持续发展利用。三是要彻底的改变农民靠天养畜,完全依赖天然草场传统粗放得畜牧业生产经营方式,促进舍饲养殖业的大力发展,提供养殖管理水平和畜牧业科技含量,推进畜牧业生产结构的转变,向现代化、标准化迈进。四是通过饲料粮变现资金补助为物资的兑付工作,进一步加快农民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畜牧业的整体生产水平,提高畜牧业养殖经济效益增加农民的经济收入,是一项关乎子孙后代的富民工程。促进畜牧业持续协调发展,使现实的必然选择,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课题和任务,必须采取有力措施抓紧抓好。

一、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全社会对退牧换草工程的认识

农牧民是实施禁牧、休牧和草蓄平衡工作的主体,充分调动农牧名群众工作的积极性,取得他们的理解和支持是推进草原围栏建设和禁牧工作的关键。因此,要把加强宣传和教育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首先通过宣传动员、培训、座谈等形式,统一各级干部思想,使其充分认识禁牧及草蓄平衡工作的重大意义。一是在全县抽调业务熟练的畜牧、草原专业技术人员组成的退牧还草工作宣传工作组,利用冬季农闲集中教育,深入到乡、村、组向农户宣传有关法律法规、禁牧的重要意义和实现草蓄平衡的措施和办法,开展退牧换草工作宣传和讲解,力求组组讲到,户户到场。二是利用广播、电视、印发宣传资料、张贴标语等形式,做到对退牧还草工程建设的目标任务措施和办法,家喻户晓、人人皆知。

二、充分利用退牧还草工程饲料粮变现今物资兑付,加强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

在饲料粮变现兑付物资上,要与全县畜牧业生产的扶持发展与实施退牧还草工程项目紧密联系,形成“挂钩”体系。具体要建设“1881”养殖模式,退牧养殖户:修建一座暖棚建设,种草8亩,(6亩饲用玉米,2亩苜蓿)养多胎基础母羊25只,产羔55只,饲养量达到80只,羔羊快速育肥出栏收入1万元。要作为退牧还草项目的一项重要措施,全面推广,要坚持因地制宜,因需而供的原则,以村组做好“1881”设施建设的调查摸底,摸清“退牧户”在发展舍饲养殖方面的需求、修建圈舍所需材料(红砖、水泥、护栏、铁门)、种畜、饲草料、优质牧草籽种等情况,做到农户短缺什么补助兑现什么,坚持谁发展给谁兑现,早发展早兑现,迟发展迟兑现,对承包了草原但不搞养殖设施建设、不养畜,不愿发展的农户,原则上不兑现补助物资,制定激励政策,扎实搞好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

1.暖棚圈舍建设:草原围栏禁牧后,发展舍饲养殖,暖棚圈舍是最根本的设施基础。因此,按照“1881”养殖模式建设标准,对于退牧积极、带头搞“1881”舍饲养殖示范户的农户,不住兑现水泥1吨,红砖2000块,铁门1合,护栏10-16米,解决基本的建设所需物资,在修建上,做到五统一:统一圈舍地址的规划,统一图纸设计,统一补助物资的供应,统一修建标准,统一舍饲养殖的技术指导,圏内设施必须齐全,否则年底验收时不易通过,并在后续物资兑付中扣回或延缓兑付,直至圈内设施齐全。

2.为了适应禁牧要求,加快品种改良,以土地换良种单羔变多羔,淘汰本地土种羊,户均饲养基础母羊25只,形成小群体,大规模,达到存栏少,周转快,出栏多,依靠产羔多,品种好,对羔羊快速短期育肥出栏,经济收入可达一万余元,提高养羊的经济效益。

3.加快饲草料的基础设施建设,禁牧是一项新生事物,目前农户对草蓄平衡认识不到位,禁牧后,退牧户在饲草料的种植和储备有个适应过程,要引导农牧民做到春季以畜定草,冬季以草定蓄的思想认识。把种植牧草和和饲草料加工综合利用作为饲草养殖的重要措施来抓,按照“1881”养殖模式的思路,为了满足25只基础多胎母羊及羔羊的饲草料需求,年储备饲草3万公斤以上,精料1500公斤以上,就可达到草蓄平衡。同时要做到饲草料的加工调制、青储、氨化,避免浪费和饲料营养单一。为解决部分退牧户饲草料严重不足的问题,计划每年冬季要兑现补助,配合饲料和饲草,加强产羔育羔饲养管理。

4.要建立肉羊人工授精改良点。优良畜种可提高经济效益15%以上,针对全县羊品种改良相对缓慢和滞后的现实,要大力推广肉羊温精授配改良技术,为方便群众,对于禁牧区域每个村组建立一个改良点,改良率要达到40%以上,利用3-5年时间配殳肉羊改良,退牧户要及时淘汰土种公羊。利用牧休、轮牧的办法在羊只配种季节,组群集中放牧改良,这样既可以减少饲养种公羊的费用,又可以减少人力,是近几年来提高改良率的一条成功经验,改良授配结束后,将羊群分户管理,获得具体有杂交优势的杂种一代羔羊,其生长发育快,出栏增重快,周转快,经济效益高,“三块一高”的优势。

5.疫病防治:疫病防治在舍饲圈养中占据这相当重要的位置;一旦疫病流行发生,其危害不可低估,因此舍饲圈养一定做到动物疫病防治程序化,定期做好口蹄疫、羊四联苗、羊痘疫苗等的免疫注射工作。注意做好暖棚圈舍冬季湿度过大,夏季中暑的疾病感染,确保不发病,减少不必要的损失。

三、切实做好围栏设施与禁牧管理工作

围栏设施要有专人管护,防止破坏或偷盗。同时要加大禁牧工作的监督,防止偷牧、抢牧。

瓜州县实施退牧还草项目,当前存在的最大难题:一是草原围栏设施管理难;二是禁牧难。现已完成禁牧面积230万亩,长度达到3105公里,每米围栏国家投资8.5元,合计达2639.25万元,通过围栏封育,恢复草原植被保护生态环境,这是一项依法保护、依法治牧的工程建设。但目前部分群众对草原围栏认识、理解不到位,法律意识淡薄,常有剪网偷立柱等人为破坏围栏设施的行为时有发生,要加大管护力度,依法打击惩处。在具体管护上,各乡镇设立管护站,围栏面积在30万亩以上设3人,30万亩以上的设2人,每村有一名兼职管护员,虽说草原以承包到户,由于面积少,不好管理。因此,必须以乡村两级管理比较合适,建立严格的管理制度,纳入乡村两级目标责任考核,县草原监理站要经常性的巡回检查,宣传草原法,一级抓一级,实行依法管理,依法治牧。

退化草原生态修复技术篇7

生态环境的改善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几代人的不懈努力。年总书记发出了“再造一个秀美的西北地区”的伟大号召和朱钅容基总理在我省视察时提出“退耕还林(草),封山育林,个体承包,以粮代赈”十六字方针后,我省在全国率先开展大规模的退耕还林试点。,全国公务员公同的天地

陕西地处黄河中游,长江上中游地区,属国家生态建设的重点区域。陕西省,尤其以陕北地区植被稀少,水土流失和沙漠化、荒漠化严重。严重阻碍了区域人民脱困致富,直接影响和威胁下游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在世纪之交,党中央,国务院把西部大开发作为一项重大战略任务,明确地把生态建设作为其根本和切入点,而山川秀美工程则是我省生态环境建设的主战场,提高林草植被覆盖率是实现山川秀美工程的主要措施之一。

一、陕西省退耕还林(草)的现状

陕西是全国退耕还林最大试点省之一,自年入冬以来,省、地、县各级党委,政府积极响应江总书记“再造一个山川秀美的西北地区”的伟大号召,遵照朱总理“退耕还林(草),封山绿化,个体承包,以粮代赈”精神,抓住机遇,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林业、农业、扶贫、水保、计划等部门相互协调配合,退耕还林(草)工程在全省地(市)个示范县全面起动。

在山川秀美工程建设过程中,各地县根据当地自然条件和经济发展水平,从规划,组织协调,制定政策,造林还草技术,产业结构调整等方面进行了创造性的尝试,积累了许多有益的成功经验,如推行专业队承包造林和抗旱造林法,使大旱之年重点工程造林成活率达以上;走先易后难,由点到面,依次推进,重点突破,带动全局的路子,形成规模优势;把基本农田保吃饭,经济林果保花钱,草业牧业保小康的基本原则贯穿于整个工程建设中;在生态环境恶劣地带实行移民建镇,杜绝“越种越穷,越穷越垦”的恶性循环局面等等。这些成功的经验将为进一步深化山川秀美工程注入了活力。

××年国家共确认和下达我省退耕还林面积万亩,其中退耕还林万亩,荒山造林万亩。实际造林面积为计划任务的,已经验收兑现万亩,其中退耕还林万亩,荒山造林万亩。共向万退耕户发放粮食亿公斤,现金补助亿元人民币,种苗补助亿元人民币。

××年国家累计确认和下达陕西省退耕还林计划任务万亩,其中退耕地还林万亩,宜林荒山荒地造林万亩,截止××年底,全省完成万亩,共向万农民发放粮食亿公斤现金补助亿元,种苗补助亿元。

造林工程中,主要造林树种在长城沿线风沙区为侧柏,油松,新疆杨,仁用杏等,草种以沙打旺,草苜蓿为主,但成活率偏低。渭北黄土高原沟壑区防护林主要有以白杨,刺槐为主,经济林为核桃,花椒,软枣,柿子等,经济林比重较大,造林成活率,保存率呈由北向南逐渐提高的趋势。关中平原区退耕还林(草)任务完成情况好,造林成活率高,主要树种有刺槐、苦楝、中槐等。秦巴山区退耕还林(草)完成情况好,造林成活率、保存率高;经济林比重偏大;草业建设重视不够;基本农田,苗木基地建设有待加强,育苗技术亟待提高,主要树种有板栗、核桃、松树、茶叶、油松、栎类、油桐、柏树等。

在退耕还林从试点到全面启动的过程中,我省逐渐探索总结出退耕与封山禁牧,舍饲养畜相结合,退耕还林与产业结构调整相结合,发扬延安精神与依靠科技相结合,行政推动与利益调动相结合等成功经验,涌现出一批先进典型,全省生态环境和植被恢复初见成效。

二、退耕还林(草)中存在的问题

(一)忽视生态优先原则,经济林比重偏大

山川秀美工程实施工程中,群众在退耕地栽植经济林积极性高,栽植防护林阻力大。秦巴山区中低海拔退耕地,大多栽种板栗、银杏、核桃、油桐等经济林。渭北黄土高原、关中平原也普遍存在此类现象,注重植被经济价值高,短期见效的苹果、梨、核桃、柿子、花椒、杏等经济树种,轻视侧柏、刺槐、油松、沙棘等生态防护型树种,长城沿线风沙区和陕北丘陵沟壑区也倾向于大面积栽种山杏、山核、沙棘、任用杏、桑树等树种,但总体成活率和保存率低下。

(二)植被建设合理性欠妥,重林轻草现象普遍

山川秀美工程建设中,重工程措施轻林草生态措施,重治理轻管护的现象普遍存在。从建设任务的进度和质量出发,也从水土流失的有效治理考虑,建议在丘陵沟壑区近期植被建设应以退下的坡耕地为主,在荒山荒坡立地条件差的地段宜通过封山恢复天然植被或人工种草促进植被的恢复,否则又有可能重踏“年年造林不见林”的老路。有些地方从坡底到山顶栽植的全是经济林和用材林。即使是延安以北的广大森林草原区,也违背草灌先行的成功经验而大量发展经济林。

(三)科技成果组装配套和推广乏力,造林成活率、保存率低下

不同区域退耕地人工造林成活率和保存率存在较大差异,总体趋势为南高北低。陕北长城沿线风沙区部分地区造林成活率只有,保存率更低。因此,对先进实用科技成果的组装配套和推广,促进已有的成果技术的转化,及时解决工程建设中存在的关键问题,充分发挥科技支撑的作用是提高退耕还林(草)的质量保障。

(四)苗木基地建设相对滞后,种苗结构不尽合理

数量充足,质量优良,品种对路的种苗供应是退耕还林,还草的前提和基础,是保证工程成功实施的关键所在。陕西目前国有苗圃的产量占总产苗量的,国有苗圃的主渠道作用还不能得到保证。示范县中退耕还林项目涉及的主要经济树种如板栗、银杏、核桃、大枣、仁用杏等一些优良品种的育苗,嫁接,品种选育等问题未能很好解决,主要造林树种的育苗比例有待提高,容器育苗比重小,温室育苗刚起步,从而限制了苗圃苗木的数量和质量,外调苗木势必造成成本增加和造林成活率下降。

(五)退耕还林项目区分散,山川秀美建设进展不平衡

国家投资的城镇,川道等重点项目区治理速度快,效果好,而偏远乡镇的差距很大。陕西省各区域自然地理条件差异大,经济发展及不平衡。因此在山川秀美工程实施过程中要先易后难,由点到面,依次推进,走重点突破,带动全局的路子。由于试点示范搞平均分配,相对分散,进而影响到退耕还林(草)与发挥地域特色,区域比较优势,发展区域主导产业的结合。

三、实施退耕还林(草)的具体对策

(一)调整产业结构,退耕还林还草,发展特色经济

退耕还林(草),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必将导致区域土地利用结构发生变化,必将以产业调整为前提。通过区域产业结构的调整,提高粮食单位面积产量,调整单一种植结构,使农民在耕地面积减少的情况不减产量,大力推行设施农业,积极推广舍饲养殖业,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使农民在耕地面积减少的情况下能够增加收入。

调整产业结构

环境建设是山川秀美工程的主体,陕西不同地区的农业结构调整对区域生态环境建设将产生长远影响,依次在农业结构调整过程中应将退耕还林(草),促进生态环境建设作为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前提。同时重视传统农业的改造和特色农业的深度开发,突破“小而全”的区域产业格局,保护和改良生态环境,发挥特色资源优势,推进农业生产专业化,优化农业空间结构,使其在发挥社会,经济效益的同时,最大限度满足西部生态环境建设。

发展特色农业

重视研究退耕还林(草)工程在不同地区农业结构调整中的作用,从长远发展着眼,强调特色杂粮,杂豆,油菜,蔬菜及副食食品。优质烤烟,优质果品,特色瓜果,名贵药材,林特产品,畜产品等商品基地建设。应重视研究科技在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中的作用。特别重视对节水技术,高效旱作技术,生态重建技术,中低产田改造技术,农田整治技术等的研究,推广和应用。

制定可行目标

要重视建立起以生态建设,促进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建设“集约自给型农业,保护效益型农业,商品致富型牧业”为结构特征的“三型”农业。因此,退耕还林(草)工作应紧密围绕重点工程的造林绿化全面展开,坚持草灌先行,乔灌草相结合和绿化与美化相结合,经济林果建设要特别注意品种的改良和新技术的推广作用,坚持走少、精管、高效的路子。在草业开发上,应坚持以草为主,树立“小草大产业”的新观念。以饲草开发为重点按照草育配套的原则,带动商品型畜牧业的发展,进而推动整个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二)根据区域特点,科学规划合理布局

陕北长城沿线风沙区

该区山川秀美要以退耕还草为主,农村产业结构要以草地,畜牧业为主导产业,北部风沙区牧业最大的不稳定因素是东春缺贮草,大力发展人工草地可提高产草量、质量、解决冬草来源,缓解天然草场承载压力,还可提高畜产品转化率。发展草地畜牧业,首先要追求产品优质高效,注重引进生物资源,填补,置换与充实原来空缺,衰败或变化的生态位。

陕北黄土高原农牧交错带

该带属于以雨养旱农业区,农田一直遭受水土流失和干旱的困扰,在坡耕地上修建水平梯田,可以强化降水就地入渗,防止水土流失,也可为作物稳产高产创造条件和大面积退耕建设植被提供保证。

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和高原沟壑区

按照目前的农村经济和植被建设技术水平,不宜过分扩大人工林草面积,提倡近期荒沟坡采取封禁自然恢复办法,建议在丘陵沟壑区近期植被建设应以退下的坡耕地为主,植被恢复以防护(防止水土流失和荒漠化)和解决农村生物能源(烧柴)为主,不宜提倡建设大规模的用材基地,且灌木为主,实行乔灌结合,并把人工草地当作一种作物来经营管理,提倡在度以上的山坡耕地,全面实行草乔灌带状间轮作。对荒山荒坡宜通过封禁促使天然植被自然恢复,不宜盲目推广“退一还二(三)”等模式。

秦岭北坡和秦巴山地

该区域山大沟深,人均农耕地少,陡坡地比例大。但该区水热条件优越,十分利于林草生长,具有恢复林草植被的比较优势,要停止毁林开荒垦植,加强天然林保护,飞播造林和封山育林,通过加强农田基本建设和发展具有地域特色的名优林特产品,缓解退耕还林后粮食产量,收入下降的矛盾。

(三)建立良种优育繁育基地,规范苗木生产供应

建立良种繁育基地

在相同的生态环境建设类型区,亚区及工程中心建立优质的采种基地和苗木基地,还必须在区、乡(镇)建立二级种苗基地,进行规范化育苗,培养良种壮苗,避免外地调苗造成经费浪费,影响造林种草成活率。同时,还应积极引进各种抗逆性强,效益好的树种、草种进行实验和推广。应注重优良品种和相应育苗技术的引进、消化和吸收,并且走规模发展之路,利用专项资金,瞄准先进的育苗技术的引进,对现有苗圃进行改进,建设现代化育苗基地,形成产业化,商品化。

统一苗木调拨和发放

退耕还林草过程中,种苗应实行统一管理和调拨。建议将现金和种苗款由山川秀美管理机构统一掌握,根据规划,按照农民自愿的原则,统一组织优质,对路树苗,指导农民按技术要求栽植。由山川秀美管理机构组织,由农户及专业技术人员组成的验收小组验收,验收合格后,领取粮食和现金。

(四)加强基本农田和草地建设

保证基本农田

退耕还林后,度以上坡耕还林、还草,可耕地面积进一步减少,因此必须加强这些耕地管理,加强利于综合治理,增大坡改梯力度,增设灌溉设施,科学配方施肥,使其变为旱涝保收的高产田,从而利用剩余较少面积的土地基本解决农民的吃粮问题。

增加草地比例

草地建设作为生态环境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要加大种草力度,推广草田轮作,实行人工和飞播相结合,建设和封育相结合,禾本科和豆科草结合。在长城沿线风沙区重点改良沙化草场,建设沙尘植物草带。在陕北黄土丘陵区重点改良退化草场,建设旱生植物种草带。在渭北黄土高原沟壑区、关中地区和陕南地区重点建设其基本人工草场,恢复和改良退化草场。

(五)发挥科技支撑作用,建立示范样板

增加科技投入力度

多年来生态环境建设林草植被恢复进展缓慢,没有发挥应有的效益。科技不足是重要原因之一,因此,要加大科技投入,提高科技含量。首先,政府部门应与科技单位紧密结合;其次,加大生态环境建设的前瞻性研究;第三,利用计算机网络和地理信息系统()等先进技术,建设环境监测系统。

建立试验示范样板

退耕还林的浩大工程需要较好的典型和样板引路。因为立地条件不同,栽植的树(草)种有差异,为做到因地制宜应在每个生态类型区建立个示范区,以较高的标准,较高的投资强度和较快的进度,优先引进组装,推广先进技术。从而对农民进行实用技术和科技示范,使之成为科技示范样板与窗口、环境与政策教育基地。

(六)调整土地政策,加大投资力度

完善土地政策,移民建村建镇

为避免有些农户地种不完而有些农户仅有的一点地还属退耕范围的矛盾,建议各级政府制定相关调整政策。并且为确保退耕还林还草恢复植被措施的实施,在生态环境恶劣,坡耕地多,坡度陡,人民生活贫困的山区,丘陵沟壑区,实施移民建镇。

加大投资力度

退化草原生态修复技术篇8

牢记“自我开发推广”的嘱托,做依托科研、依靠科技的“蒙草”

创世之初,蒙草公司就把技术研发作为立企之基,每年投入大量资金进行科研创新,同时积极与草业顶尖专家、科研院所进行科技合作。多年来,蒙草相继与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农业科学院、中国农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内蒙古农业大学、深圳华大基因等高校、科研院所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形成了由中国草业众多顶尖专家学者组成的蒙草专家库。特别是今年考察指导蒙草公司后,我公司着眼“自我开发推广”,加大科技研发力度,形成了以草原生态系统研究院、抗旱植物研究院、北京乡土植物研究院、荒漠生态研究实验室、盐碱地治理研究所、草原生态恢复研究中心为核心的科研机构体系,以野生植物驯化育种技术、节水抗旱园林绿化技术、生态修复集成技术为核心的技术体系,以草原生态研发体系、乡土植物驯化研发体系、抗旱植物研发体系、抗盐碱植物研发体系为核心的研发体系,率先实现了草产业“产学研”一体化的经营模式,蒙草因此成为三节(节水、节能、节地)、三耐(耐旱、耐寒、耐盐碱)、三低(低碳、低成本、低死亡率)植物以及植物种质资源基因驯化技术的代名词。近期,由蒙草公司独立承建的种质资源“诺亚方舟”――北方种质资源库即将竣工并投入使用,它将为下一步开展乡土植物的保护及应用研究,建立种子生产繁育基地以及种子深加工体系,推进生态环境建设、草原生态修复、草地畜牧业等多方面的可持续发展起到关键性的基础作用。未来,蒙草公司将不断加大研发投入,不断进行科技创新,不断丰富科技内涵,让科研成果走出实验室,广泛运用到美丽中国的生态建设之中,让“蒙草”成为最接地气的“绿色科技”。

牢记“防沙抗沙绿化”的嘱托,做修复草原、平衡生态的“蒙草”

多年来,蒙草公司始终将生态修复作为强企之本,植根于北方干旱、半干旱区域,针对过度垦伐、过度开采、过度放牧造成的生态环境退化,通过驯化培育符合地情的乡土植物,摸索出一条遵循自然、因地制宜、从大自然中寻找样本加以利用的生态修复新路子。作为蒙草五大业务的重要版块,生态修复既是“产学研”一体化模式的重要一环,更是支撑蒙草企业发展的重要社会责任。地处呼和浩特市东北郊大青山脚下的野马图村,植被退化、水土流失、砂石,蒙草利用自有生态修复集成技术,从2012年起,仅用了2年时间就将这块风沙肆虐的不毛之地修复成了“风吹草低见牛羊”的敕勒川盛景。在这项修复工程中,干草产量为331.23公斤/亩,而国内同类对照样地干草产量仅为17.75公斤/亩,提升幅度高达18.66倍;固碳含量为543.11公斤/公顷,而国内同类对照样地固碳含量仅为54.81公斤/公顷,提升幅度达9.9倍;草原释氧量为4125.81吨/年,而国内同类对照样地释氧量仅为221.08吨/年,提升幅度高达28.57倍。这块修复后的草原,对当地水土保持、抑制沙尘暴、涵养水源已经开始发挥积极作用,并且成为呼和浩特市草原观光、会议庆典的重要场地。与此同时,蒙草公司还先后承担了扎鲁特科尔沁草原修复、乌海包头矿山修复、扎鲁特鲁北镇北山山体修复、库布齐沙漠治理等多个项目。

牢记“普及绿色意识”的嘱托,做倡议环保、播洒绿色的“蒙草”

作为生态企业,传播生态意识、倡导生态理念一直是蒙草公司的从企之德。自成立之日起,蒙草就与“绿色”二字紧密相连,我们不仅从事“绿色”的事业,更要唤起社会和民众的“绿色”意识,汇聚起一股“绿色”的洪流。为了提升生态意识、推广生态知识、普及生态法规,蒙草与中央电视台、阿拉善SEE生态协会携手,共同搭建了“小草行动”公益平台,通过讲述小草、草原、生态圈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故事及理念,唤醒全社会重视保护生态、顺应自然、尊重自然的意识,自觉传播生态文明理念、以实际行动践行生态文明,构建全民参与环境保护的社会行动机制,在全社会营造爱护生态环境的良好风气,引导人们选择低碳环保绿色生活,积极、理性、深入地参与生态文明建设。2014年,蒙草公司先后获得“内蒙古自治区主席质量奖”和“推动区域经济发展杰出企业奖”两项大奖,这是党和政府对蒙草公司倡导的“尊重自然,科学实施”的生态保护与建设理念、“节约资源,低碳环保”的科学发展理念与生态道德风尚的褒奖。贯彻落实重要讲话,蒙草公司将继续通过“小草行动”公益平台,承担起“播洒绿色、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使者这一重要社会角色,让“绿色”意识更加深入人心。

牢记“绿色发展、低碳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嘱托,做惠及人民、美丽中国的“蒙草”

蒙草公司一直把推动生态产业发展作为兴企之要。以今年初考察内蒙古自治区为标志,中国迎来了草产业大发展的时代,草原生态治理机制将引入第三方,中国的粮食安全问题将延展到食物安全,占国土面积40%的草原将成为我国食物的重要生产基地,城市园林、国土绿化将利用本土植物回归到生态功能的主题。为了贯彻落实的重要讲话精神,今年7月,蒙草承办了以“聚焦草原生态大战略,共探草原产业新趋势”为主题的第三届中国草业大会,中国草业界的领导、著名学者、企业家、基层从业者齐聚蒙草公司,共同谋划中国草产业的发展大计。作为草产业的“领跑者”,蒙草公司有责任和义务肩负起维护国家粮食安全、引领草产业健康发展的使命。目前,通过“草――草原――草产业”的企业定位,我们已经形成了以草为核心、草原为腹地、草产业为导向的战略布局,构筑起生态修复、节水园林、生态牧场、牧草种业、现代草业五大业务版块。随着蒙草北方种质资源库、牧草信息交易平台等项目的逐步展开,蒙草公司正一步步朝着惠及人民、美丽中国的“绿色梦”迈进,我们将把“绿色发展、低碳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嘱托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用朴实坚韧的小草精神实现绿色的“中国梦”。

牢记“探索可实现的途径、平台和手段”的嘱托,做整合资源、合作共赢的“蒙草”

蒙草公司把搭建有效整合资源的平台作为治企之道,始终致力于营造国家、社会、股东、员工、消费者、合作方、供应商等多方获益的利益格局。2013年11月,由蒙草公司发起,成立了由31家工商企业、6家金融机构、8家科研院校、3家牧民合作社、2家社团组织和1家中介机构组成的国内首个“生态产业联盟”。该联盟从草原种质资源开发到生态修复、现代牧场建设运营、绿色养殖加工和新能源应用,最后归结到新牧区建设这个大主题下,最终实现草原生态恢复、绿色农畜产品输出、光伏能源有效利用、牧区就地城镇化、牧民就业收入增加的绿色GDP效益。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生态产业联盟的扎鲁特“现代牧业实验基地项目”、“呼和浩特百草园项目”、“多伦光伏产业园项目”、“蒙古风情园肉牛饲养示范项目”、“库布齐草牧业合作示范项目”、“阿鲁科尔沁旗肉牛饲养示范项目”如雨后春笋般成长起来,“县域经济+平台运营+核心企业+金融机构+牧民专业合作社+光伏小镇+特色食品+美丽草原”的一体化经营发展模式正从构想一步步变为现实。在整合政银企资源的同时,蒙草公司更注重与农牧民建立良性互动的盟友关系,按照公司党委确定的“业务开展到哪儿,党旗就插到哪儿”的党建方针,主动作为,通过党组织与当地农牧民互通互联互帮互助,创造性地摸索出村企联合共建旨在促进企业发展农牧民发家致富的“472”工作法,先后在呼和浩特、呼伦贝尔、通辽的项目所在地成立了村企联合党组织,积极改善农牧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帮助他们创造就业机会、提高收入水平,实现了企业与农牧民共同发展的“无缝衔接”。无论是农牧民还是消费者、合作方还是股东,蒙草公司始终是他们的忠实盟友,我们将牢记的嘱托,矢志不渝地坚守自己的社会担当,当好生态文明建设的忠实践行者。

上一篇:社会信任危机带来的后果范文 下一篇:对资源共享的理解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