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值管理的方法范文

时间:2023-12-27 17:16:55

市值管理的方法

市值管理的方法篇1

关键词:上市银行;市值管理

一、绪论

2014年初,国务院在《关于进一步促进资本市场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中首次提出“鼓励上市公司建立市值管理制度”,7月,证监会也开始制定上市公司市值管理意见并征求各方意见,上市公司的市值管理工作作为联结股东和上市公司的重要纽带,以及持续提升公司投资价值和估值水平的重要途径,被提到了更高的要求层面,16家A股上市银行作为资本市场的重要主体,面对新形势,也迎来了更多的挑战和机遇。

(1)加强市值管理是实现股东利益最大化的内在要求。股权分置改革实现了同股同权后,上市公司最主要的财富形式已不再是净资产而是股价,这就要求上市公司经营目标从原来的利润最大化逐步向企业价值最大化转变。

(2)市值管理是提升公司综合竞争力的必然选择。对国内银行业而言,市值管理更具重要性。一是银行是经营风险的企业,在巴塞尔协议三的要求下,受资本充足率的约束,有再融资需要,这就要求商业银行在经营中有市值管理理念。二是国内银行业同质化竞争严重,而通过日常的市值管理工作,能够将自身特点和竞争优势主动地向市场和公众展现,提升综合竞争力,形成各自经营发展的特色,进而促进银行自身的健康发展。

(3)加强市值管理有利于促进我国资本市场健康发展。上市银行树立市值管理理念,通过完善公司治理、提高盈利能力和风险管理水平、树立良好企业文化、建立股权激励机制等多方面的管理,不仅能够实现自身市值和股东利益最大化,还能够对整个市场产生示范效应,从而促进我国资本市场的整体健康发展。

二、理论基础

市值管理来源于价值分析与管理。英国价值管理协会(IVM)提到价值方法是由Miles在1940S开始萌芽,1950S发展成价值分析技术以改善现存产品的价值。一开始价值分析主要被用在辨别与消除不必要成本,然而当价值分析广泛地由产品进入服务、项目与管理程序时,它也提升绩效,强调资源的合理运用,而非仅注重成本。Department of Energy(1997)认为机能分析、替代案分析、价值分析、价值控制、价值改善、价值提升与价值管理是名词不同意义是相同的。因此,本研究将其统称为价值管理。美国价值工程学会(SAVE International)提出价值方法可以被用在成本或绩效需要被改善的地方。而该改善可以被用金钱量测或其他重要的因素如生产力、质量、时间、能源、环境冲击与耐用性,价值方法可被用在硬件。例如,建筑物或其他建设标的,与软件方面如制造与建造流程、健康管理、环境服务、程序、管理系统与组织架构等。Afnor(1985)定义价值分析是竞争力创造性与有组织的方法,其目的在满足使用者的需求。Department of Energy(1997)认为价值工程是由合格的人员组成的小组,在改善产品、系统或程序上的绩效,可靠度、质量、安全成本,运用机能执行分析。Gibson(1998)提出是一个系统化流程,应用于评估资本项目必要的机能或绩效,以获取金钱的最佳价值。Norton & McEligot(1998)将之定义为一个系统化、多重训练的努力去分析项目的机能,以达到最佳价值和最佳市值。Bone(2000)则认为是由组织以小组为基础的方法,去发掘产品或服务的机能,以挑战他们的目的与发现更有效的方法符合使用者的需求。

中国对于市值管理的研究开展相对较晚。施光耀(2005)最先提出了市值管理这一理念,认为上市公司需要从股东、股价和股本三个方面进行市值管理,以实现股东价值的最大化。朱陵川(2007)则提出市值管理对于上市公司而言是必要的,有利于实现股东价值最大化,为企业和社会创造价值。

三、市值管理面临的主要挑战

近年来,我国宏观经济及资本市场持续低迷,金融及银行监管政策愈发严格,市场对银行的关注度不断提高,上市银行市值管理遇到了许多新问题和新挑战。

(1)经济运行逐步进入新常态。中国经济金融形势正在经历深刻变革。今年以来,中国经济总体保持稳中向好,但“三期叠加”的态势更为明显,经济增长从高速向中高速换挡,经济结构再平衡成为主旋律,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常态”。在此背景下,银行业也面临监管政策趋严、资本压力加大、投资价值低估、融资效率降低等诸多挑战。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使得资本市场变得更加扑朔迷离,对上市公司市值管理带来了极大的难度。

(2)上市银行估值持续低迷。从2011年至今,银行股在近三年的时间里几乎一直都与“白菜价”为伍,甚至于拖累“白菜价”的标准一路走低。上市银行纷纷跌破净资产,银行的市净率0.8倍~0.9倍间徘徊居多。从市盈率方面来看,目前上市银行的市盈率多在4倍至7倍之间。据统计,在2008年上证指数探底1664点时,银行股的市盈率和市净率仍分别达到8.4倍和1.98倍的水平。可见,目前银行板块估值已降至历史最低水平。

(3)创新市值管理工具受限。除常规的业绩路演、反向路演、主动信息披露等投资者关系管理手段外,上市银行能用于市值管理的工具较少,且操作起来经常困难重重。例如,回购,在股价低于每股净资产的情况下,能够增厚每股净资产和每股收益,对提升股价具有很大帮助。但目前中国上市银行普遍面临资本充足率的压力,缺乏回购的资金。截至2014年6月末,16家上市银行披露的资本充足率和一级资本充足率大多都临近或已跌破监管红线。又比如员工持股计划,员工持股计划一度也被市场认为是银行股的重大利好,中小股东纷纷呼吁上市银行大股东和高管带头“买‘(白)菜’回家”。股权激励也还需管理部门“制度先行”,此前金融国企股权激励已经被叫停,且至今尚无松动迹象。随着银行高管“限薪”等政策出台,后续的股权激励、员工持股等市值管理方式,有望得到解禁和补充。

四、上市银行市值管理措施

市值管理从本质上看,是公司价值管理和投资者关系管理的整合,前者的目标是实现公司内在价值最大化,而后者的目标则是使公司内在价值在资本市场上得到真实、客观的反映。在价值管理中,最重要的两个内容是经营业绩和公司治理,这两个要素与投资者关系管理共同构成了市值管理的三大支柱。其中,经营业绩是根本,公司治理是保障,投资者关系管理是桥梁。再次,我们从投资者关系管理角度,浅谈上市银行市值管理措施。

(1)主动披露。严格规范的信息披露是股东平等获得知情权的保证,是投资者了解上市公司信息的官方渠道。从监管的角度而言,公司需要根据有关法规,履行强制性信息披露的要求。而投资者关注的信息,要远远大于强制信息披露的内容。因此,良好的投资者关系及市值管理工作,不仅要求上市银行披露一些股价敏感的强制信息,还要主动披露一些对投资者有用的信息,即影响投资者决策的信息。为进一步提升投资者关系管理工作,这就要求上市银行有意识的自觉选取影响投资者决策的信息,并将其纳入披露范围,通过主动披露赢得市场信赖,并达到提升股价、促进市场信心的作用。

(2)精细管理。目前,投资者结构呈多样化发展。专业机构、法人、个人等不同投资者对上市银行了解的深浅不同,投资风格、风险偏好千差万别,关注的问题也各式各样。如何更好地实现市值管理的目标,就需要我们精细化开展工作,持续跟踪、总结、分析不同类型投资者的主要特征,并根据不同投资者的特征,设计出针对性的沟通方式及内容。通过建立机构投资者数据库,将证券、基金、保险等专业机构、企业法人、中小个人投资者等投资者按照资金规模、投资偏好、选股策略等进行分类管理,并制定差异化的沟通策略。

(3)创新沟通方式。信息时代的到来,为投资者关系管理提供了更多高科技的手段和工具。目前,网上路演、电话会议、视频会议等沟通形式逐渐开始被使用。为提高沟通效果,上市银行应主动学习,应用各种最新的沟通技术,通过创新与投资者的交流方式,更好地实现与投资者良性互动沟通,提高与投资者交流的广度和深度。除传统的业绩说明会、新闻会及一对一路演外,上海证券交易所目前也在帮助上市公司尝试通过网上业绩说明会、集中路演等形式与更多的投资者沟通,进一步扩大受众范围,提升推介效果。同时,通过设立投资者热线、在公司网站开辟投资者关系专栏和开通董秘信箱等形式,可进一步增强上市银行与中小投资者的沟通渠道畅通。

(4)做好预期管理。投资者关系管理工作的重点,是通过有效引导投资者预期,得到公平的市场定价并不断提升公司的内在价值。要达到上述目标,沟通内容是关键与核心,交流材料的质量将直接影响与投资者沟通的效果。路演沟通材料紧抓公司的战略重心,紧跟市场关注的热点,顺应环境变化。

参考文献:

[1] 谭红梅,张小南.我国上市公司市值管理的必要性研究[J].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01).

[2] 吴夕晖.中国上市公司市值管理探讨[J].消费导刊,2009(05).

[3] 冯贞,刘星.全流通时代上市公司市值管理与并购的研究[J].

商业时代,2009(30).

[4] 刘文.市值管理在中国上市公司中的应用[J].世界经济情况,

2008(04).

[5] 刘国芳.上市公司离不开市值管理[J].中国企业家,2007(13).

[6] 唐志勇.市值管理“3板斧”[J].上海国资,2007(05).

[7] 蒋陈.客户关系管理的运用策略初探[J].现代金融,2007(02).

[8] 巴曙松,矫静.上市公司如何提高市值溢价[J].新财经,2007(01).

[9] 茅宁.企业价值创造与管理者博弈――对经济增加值方法的若干反思[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2(11).

[10] 蔡建春,李汉铃.中国上市公司治理的演进、现状及其改善

[J].管理世界,2002(09).

[11] 方芳,闫晓彤.中国上市公司并购绩效与思考[J].经济理论

与经济管理,2002(08).

[12] 胡波,宋文力,张宇光.中国证券市场有效性实证分析[J].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2(07).

市值管理的方法篇2

关键词:市值管理 实践 工具选择 问题

一、市值管理的发展概况和法律政策依据

关于市值管理(Market Value Management)的概念,目前仍然缺少权威解释。学术研究、市场实际和监管执法中的认识并不统一,上市公司协会副会长姚峰在今年召开的第九届上市公司市值管理高峰论坛上表示,“由于市值管理制度刚刚起步,目前市场管理各方对市值管理的本质、内涵等还存在不同看法,还需要一个凝结共识的过程”,但较为公认的一点是,市值管理所追求的目标是促使股价充分反映公司内在价值,促进公司在产品市场和资本市场的长远发展。

市值管理最早源于上世纪5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Modigliani和Miller提出的价值管理理论。我国的市值管理始于2005年5月的股权分置改革,根源于上市公司内在价值和公司市值之间长期存在的系统性偏差,是西方价值管理理论在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和延伸。股权分置改革前,非流通股与流通股同股不同权、不同价、不同利,从成本收益的角度,上市公司更愿意通过提高短期利润,以增加非流通股的价值。股权分置改革完成后,上市公司的市值表现与大股东的经济利益密切相关,非流通股与流通股股东的利益趋向一致。上市公司追求的目标转变为公司价值最大化,上市公司的角色定位也从过去偏向于大股东的再融资工具转变为全体股东创造价值和管理价值的平台。

股权分置改革后,市值成为中国资本市场的全新标杆,市值管理相关的法律政策也相继出台。2013年12月27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资本市场中小投资者合法权益保护工作的意见》,提出引导上市公司承诺在出现股价低于每股净资产、市盈率低于同行业平均水平等情形时回购本公司股份,首次涉及市值管理模式的具体措施。2014年5月9日,国务院颁布《关于进一步促进资本市场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鼓励上市公司建立市值管理制度”。这是市值管理首次被写进资本市场顶层制度设计的纲领性文件中。据悉,目前上市公司市值管理相关意见已在研究制定之中。

二、我国上市公司市值管理实践及工具选择

上市公司虽然尚未形成较为明确的市值管理理论、建立起系统的市值管理制度,但在实践中或多或少已有与市值相关的实践活动。中国上市公司市值管理研究中心2015年5月26日的《2015年度中国上市公司市值管理绩效评价报告》显示,2015年度,A股上市公司绩效总分大幅上升,创有绩效评价指标体系9年以来的最高分。

从我国上市公司进行市值管理的实际经验来看,市值管理往往源于一些特定的、阶段性的需求和目标。在实际操作中,为达到某种市值管理需求,通常是将几种典型的市值管理工具混合在一起使用,因此市值管理工具的运用也常常是综合性的、多样化的。中长期市值管理工具配合短期市值管理工具,这也正体现出了市值管理的系统性、综合性和复杂性的特点。

短期目标:保证市值不被低估,减少二级市场的剧烈波动,降低上市公司的融资或再融资成本。

市值维护型市值管理需求。典型的市值管理工具有:大宗交易、二级市场增减持、利用股指期货对市值进行套期保值、存量股权质押融资并参与再融资、转融通。

再融资型市值管理需求。典型的市值管理工具有:公开增发、定向增发、配股、可转债、优先股、分离交易可转债。

危机管理型市值管理需求。典型的市值管理工具有:分析室电话会议、新闻会、公告、媒体声明。

中长期目标:保证公司市值稳定增长,提升股东价值回报。

股权激励型市值管理需求。典型的市值管理工具有:发行业绩股票、股票期权、限制性股票。

并购重组型市值管理需求。典型的市值管理工具有:定向增发、并购债、可转债、并购基金。

投资者关系管理型市值管理需求。典型的市值管理工具有:业绩会、分析师见面会、路演、新闻会、互动易。

产业转型或商业模式重构型市值管理需求。典型的市值管理工具有:不良资产剥离、产业转型升级。

三、市值管理实践中突显的问题分析

目前,市值管理在我国资本市场还属于比较新的概念,相关的理论研究、制度配套和成熟案例都比较缺乏,加之利益驱动大,在实践中不可避免的还存在一些问题。证监会5月22日公布的“2015证监法网专项执法行动”第三批案件中,剑指六类市场操纵行为,其中第三条就是“以市值管理名义与上市公司及其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以及公司高管内外联手操纵股价的”。可见,我国上市公司市值管理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已经成为不可回避的话题,影响到我国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引起了监管层的高度重视。

市值管理的方法篇3

关键词:盈余管理 会计准则 上市公司

一、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现状

(一)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目的

1、保证上市资格和配股

根据《证券法》的相关规定,档企业在三年内连续亏损,上市公司就要被暂停上市,在其后一个年度内未能恢复盈利将被终止上市。上市公司为了一直可以在资本市场上筹资,就必须要保证其上市资格。因此,出现亏损的公司为了避免持续亏损或者扭亏,就有着强烈的盈余管理动机。公司上市后,还可以在证券市场通过配股的方法来直接融资。

2、实现管理层私人利益

因为上市公司为了激励高级管理人员,通常会提供高额的奖金或者认股权证。而这些奖金或者认股权证能否实现主要取决于管理层能否实现相应的会计盈余信息指标。在管理层预期无法达到规定的盈余指标时,很有可能会进行盈余管理。

如果管理层拟对公司股票进行收购,则希望通过盈余管理来降低公司的会计盈余,从而以较低的价格进行收购。新上任的管理层往往会通过大清洗或者处理不良资产的盈余管理方式,使得上市公司当年出现巨亏,为以后年度盈利打下基础,彰显个人业绩。

3、避免债务契约违约

上市公司债权人为了维护自身利益,在与上市公司签订契约合同时,通常会设计一些财务指标条款,避免上市公司过度利用财务杠杆。如果上市公司违反相应的财务指标就会受到相应的处罚,上市公司为了避免违约和处罚就有可能进行相应的盈余管理。

4、避税目的

很多上市公司为了降低企业的税负,从而达到降低支出的目的,管理层一般会运用降低本期利润,来规避纳税的目的。

(二)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具体表现

1、利用资产减值准备的漏洞进行盈余管理

在2007年新会计准则颁布实施之前,旧会计准则允许计提各项资产减值准备并且确认为当期的损失,同时也允许转回以前期间的减值损失并计入当期盈余,这就为上市公司进行盈余管理提供了机会。上市公司把资产减值当做“平滑机”和“调节器”,对会计信息的质量带来了很大的负面影响。王建新(2007)利用实证分析方法对旧准则下的2001-2004年我国上市公司长期资产减值的行为研究发现上市公司的长期资产减值转回并非由于其资产质量的改善与经济因素的好转,而是为了盈余管理。张然等(2007)通过实证研究发现2007年之后实施的新准则对于盈余管理现象起到一定的抑制作用。似乎有点跑题,你题目写的是新准则后的盈余管理,这段话基本介绍的是07新准则之前,你可以看看减值准备修改之后,盈余管理是否还有漏洞

2、利用公允价值相关规定与操作的不完备性

2007年新会计准则再次引入了公允价值这一计量属性,要求或允许上市公司在金融工具、投资性房地产、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债务重组和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方面使用。因为公允价值的计量需要借助于活跃的交易市场,而我国的交易市场仍然不够成熟,上市公司管理层可能借助于公允价值的计量来进行盈余管理。针对于上市公司利用公允价值进行盈余管理的现象,2014年的新准则修了了公允价值定义,新公允价值定义强调了以下几点:明确公允价值时脱手价格而非进入价格;基于市场的计量,即市场参与者角度并非特定企业计量;强调当前市场条件下的有序交易而非迫受交易;需要明确计量日;假定发生交易,需要估值。

3、利用存货准则中的计价方法的不足

2007年之前的准则对于存货计价方法的规定是:确定存货的实际成本可以采用内的方法有个别计价法、先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移动加权平均法和后进先出法。上市公司可能通过变更会计政策,在存货价格上升时,将先进先出法改为后进先出法来达到降低公司盈余减少纳税的目的,或者由原来的后进先出法改为先进先出法来达到增加公司利润的目的。同样地,在存货价格下跌时,亦可以通过会计政策变更来达到管理层盈余管理的目的。而2007年以后的新会计准则取消了后进先出法的存货计价方法,一定程度上抑制了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程度。问题同上

4、利用企业合并的规定的漏洞

在2007年新会计准则颁布之前,关于上市公司合并业务一直无全面而系统的会计规范,因此上市公司利用会计准则关于确定作为对价付出的相关资产的相关损益、发生或承担的负债方面的漏洞进行盈余管理。而新的会计准则颁布之后,要求将企业的合并分为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和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并且规定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业务以账面价值计量,而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使用公允价值。

5、利用“研究阶段”与“开发阶段”的难以界定

新会计准则规定无形资产开发阶段的费用符合资本化条件的情况下允许资本化计入无形资产成本,这一规定虽然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公司创新,但是由于“研究阶段”与“开发阶段”难以界定,就有可能被企业管理层在必要时作为调节利润的工具。

6、利用营业外收入进行盈余管理

2007年的新会计准则将债务重组产生的利得,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期间产生的额外收入,捐赠等内容均作为当期损益进行处理,这一规定对于上市公司当期的盈余会产生很大影响。吴克平等(2013)实证研究表明上市公司会利用具体会计准则因素里的营业外收入来调节当期利润。

二、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经济后果

市值管理的方法篇4

城市设计实践发展至今业已从空间设计扩展为包含编制和实施等在内的整体管理实践。作为一种价值完善的专业管理过程,城市设计实践中更偏重于解决专业领域中设计问题的工具价值;而作为一种“行政过程”、“政策过程”或是“政治过程”而言,城市设计过程将体现其公共性的基本价值特征,从而使其在城市空间的公共管理领域中发挥应有的作用。由此,城市设计过程在价值取向上仍然存在着一定的争议。相关争议首先体现在其关注对象是城市空间整体还是其中的公共领域:城市空间具有公私混合的特征,且很多情况下难以泾渭分明,其公共属性并不突出;而公共领域则是城市空间中具有公共价值的部分,其管理实践自然受到公共价值的规范。另一争议反映在管理者的公共属性上:对于公私混合的城市空间而言,在管理过程中政府和市场都具有管理者角色;而作为行政过程,公共部门的管理者角色将更为突出,市场则成为管理的目标群体。城市设计相关的公共性价值特征并不明晰。然而,讨论和辨析城市设计的公共性内涵具有重要意义。公共性之于城市设计而言并不仅仅体现为职业伦理中所应持有的公共精神,也是认识城市设计管理职能的价值规范。在当代多元价值共存的城市设计实践中,将公共性作为价值基础为其管理过程提供了合法性,由此其管理职能将以保障和促进城市空间公共价值为目标。同时,公共性的认识也为具体管理实务提供一种分析工具,帮助管理者理解城市设计的管理范畴以及自身的公共角色,确保各类管理途径符合公共性的价值规范。城市设计领域的价值取向研究并不多。其中公共价值取向的成果较集中在城市空间公共属性的探讨,具有社会学视角(沃尔泽,1986;夏铸久,1994;卡尔莫纳等,2003等)、法学视角(卡尔,1992;阿里·迈达尼普尔,1996等)以及经济学视角(周进,2005;克里斯·韦伯斯特,2007等)等多种认识途径。对城市设计实践中公共性的关注一类体现在职业伦理中的公共价值规范的阐释(董慰、王广鹏,2007;刘代云、金广君,2008;金勇,2008等),另一类则体现在管理实践中与公共性密切相关的命题,例如公众参与(克利夫·芒福汀,1999;刘宛,2006等)和法律法规(理查德·黎,1988;扈万泰,2002;王世福,2003;庄宇,2004;王卡、曹震宇,2009等)等。公共取向的城市设计研究重结果轻过程,而过程导向的相关研究中一则关注哲学伦理层面的倡导,一则关注实务操作层面的方法技术,缺乏对公共性在管理理论层面的解析。本文将基于公共管理领域中有关公共性的理论认识,从关注对象、管理者角色和管理途径等方面辨析城市设计过程中公共性价值特征的具体内涵,从而为理解城市设计的管理职能提供理论基础。

2公共性的内涵

公共性是公共管理的基本命题,是公共管理获得合法性和权威性的基础。公共性的理解具有相当的复杂性,“公共”的含义并没有统一的界定。沃尔多(1955、1997)把“公共”理解归纳为三个方面:一是哲学、法学和政治理论层次的理解,即从国家或者政府的角度下定义,涉及、合法性、普遍福利等问题;二是从经验层次界定某种社会中人们有哪些公共职能与公共活动;三是从常识层面理解政府执行活动或者职能。①尼古拉斯·亨利(2002)对公共性提出了制度定义、规范定义和组织定义,三者结合构成公共行政的“公共性”。制度定义是按照制度术语来理解公共行政,表现为政府各级机构;规范定义专注于影响公共利益的现象上;组织定义主要是为了实现参与,即公共利益观点若能被共享必须要求相应的组织予以保障②。罗森布鲁姆(2002)认为公共行政强调的公共性体现为:(1)以宪法为基础,提供行政存在的空间并对其进行限制;(2)政府有义务增进社会的公共利益;(3)政府较少受到市场因素的影响,即使运用市场机制也是有限的;(4)作为人民的代表,公共行政管理者的行为具有合法地位与强制权力,并应遵循代表性和透明性的要求③。乔治·弗雷德里克森(1997)回顾了公共问题的哲学、经验和理论的观点,并分析了社会科学中有关公共的五类观点,提出公共既是一种理念也是一种能力:作为一种理念,它意味着所有人为了公共的利益,而不是出于个人或者家庭的目的才走到一起;作为一种能力,它意味着为了公共的利益而在一起工作的一种积极的、获取充分信息的能力,通常通过政府而进行,但并不是所有④。国内对“公共性”的定义有三种:一是指政府作为人民权利的委托者和委托权利的执行者,应按照社会的共同利益和人民的意志,从保证公民利益的基本点出发,制定和执行公共政策(孙柏英,2001);二是认为公共性即政府产生、存在的目的是为了公共利益、公共目标、公共服务以及创造具有公益精神的意识形态等(祝灵君、聂进,2002);三是认为公共性指一种公有性而非私有性,一种共享性而非排他性,一种共同性而非差异性(王乐夫、陈干全,2002)⑤。综合而言,公共性的理解具有层次性。哲学层面的公共性是一种公共精神或是理念;政治、法学理论层面的公共性从公平和正义出发,涉及、合法性等问题;公共管理理论层面将公共性作为一种价值基础,帮助认识公共组织的公共职能;公共管理实务层面的公共性将成为一种分析工具和价值标准来理解公共组织的具体管理活动。城市设计专业具有很强的应用性,其职业伦理受到哲学、政治和法学层面公共性价值要求的引领,但对于实践而言,公共管理理论和实务层面的公共性探讨将更具认识论和方法论的作用。

3城市设计关注公共领域

城市空间及其特征包含了各类物质要素和相应的属性,同时还有这些要素之间所形成的外部性特征。随着城市空间管理专业领域的分工和细化,作为其中之一的城市设计在当代所关注的内容已并非涵盖城市空间的所有方面,而是由“城市空间”逐步聚焦于其“公共领域”部分⑥。焦点的转变蕴含了两方面的背景。一方面,基于市场经济发展的成熟程度,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分野。市场经济的发展使城市空间成为公共和私人的混合体。城市空间的市场开发运作越为成熟,市民对公共领域和私人领域的甄别越敏感。另一方面,城市设计将焦点转变为公共领域是基于“窗户外看到的所有事物”已经出于各类考虑受到了相应的干预,城市空间的控制已经形成了“看不见的网”。“公共领域”源于西方社会,发展至今已具有相当复杂的含义。现代公共领域理论中,较具影响力的是阿伦特和哈贝马斯的研究成果。总体上认为公共领域包含了物质和非物质的表现形式,承载着公共生活,这种公共生活是从公共利益出发,通过沟通和交往、辩论和批判等活动来展现自我或是达成共识。两者的差异在于前者突出其政治象征意义,而后者偏重其社会文化意义。城市设计关注的公共领域是具有物质空间表现形式的公共场所,并包含其承载的公共生活之非物质内涵。然而,公共领域的界定却无法统一。社会视角下以公共开放性来界定时会发现并非所有公共空间都会无限制向每个人开放,而准公共空间的开放程度更是因服务规模的不同而模糊不清。法律视角下以公共权属界定时会发现公共领域的各类物质要素在权属细分之后公私属性并不统一。经济视角下运用公共物品来理解公共领域时,以竞争性和排他性为划分标准,然而公共领域中的各类空间要素在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上都存在着程度差异。由此可见,各类视角下的公共领域认识都是模糊的,然而这种复杂性并不能掩盖其公共性特征。公共领域和私人领域的差异客观存在,只是差异划分标准并非是一条泾渭分明的分界线,而是一种具有梯度性的“谱系”(卡尔莫纳等,2003)。有关对城市空间进行公共干预的合法性问题已经在城市规划相关研究中进行了深入的探讨。面对外部性问题,对公共干预的需要是肯定的,然而对于干预的限度却存在不同的观点。公共领域的实际界定及其干预程度将通过具体的城市设计过程加以辨析并得以实现,其中政府和市场之间的关系对干预程度具有重要的影响。从城市空间的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来看,对城市设计的公共需要来自对公共领域使用价值的关注,因其规模和品质直接体现了城市的公共服务水平。然而,市场化的城市开发引发私人对空间交换价值的追求而阻碍公共领域的发展。阿里·迈达尼普尔(AliMadanipour,1996)阐述了市场开发过程中产生的空间私有化和设计标准化等趋势,前者使公共领域的规模逐步减少,后者则对公共领域的品质造成冲击,而这些趋势被认为是不可避免的。面对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之间的张力关系,公共部门将立足于公共领域的空间使用价值,通过城市设计过程加以保障和促进,尽可能提供公共场所并促进公共领域的空间品质。近年来,激烈的城市竞争使得公共领域被作为一种城市发展的公共资源,通过城市设计提升其交换价值吸引投资,以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然而,“引导投资的是市场本身,而不是设计”(Cowan,2000:24)⑦。城市设计虽在提升公共领域的交换价值中具有一定附加作用,但并非其要义所在。本末倒置的价值追求将使城市设计无法发挥应有的作用。

4城市设计管理者的公共角色

有关城市设计实践主体的认识差异很大程度上与城市设计过程的不同诠释相关。作为一个社会过程,城市设计过程包含了政府、市场和社会等多元化的参与主体。作为一个有意识的管理过程,政府和市场在城市设计过程中的管理者角色较为突出,管束型和开发型的城市设计分类(赵斌、徐雷,2004)正是基于主体公私属性的差异。当城市设计被理解为行政过程时,公共部门作为管理者的角色更为突出,而市场成为了行政管理的目标群体。城市设计过程中管理者公私属性的探讨体现了政府和市场之间关系的不同理解。城市开发过程直接产生城市空间结果,市场成为了空间产品的主要供给者。在开发过程中,市场关注空间品质是希望通过创造性的设计提升空间产品的交换价值以获取更多的利益。“设计管理”是开发项目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将确保产品按照设计要求生产以实现价值最大化。当开发项目规模较小时,设计管理关注项目自身的内部问题,大多属于私人领域;而当开发项目规模较大时,设计管理所处理的问题往往已经覆盖了城市空间公共领域。虽然管理动机仍以营利为目的,但从结果而言已经属于城市层面的设计问题。因此,市场主导的大规模开发项目其设计管理过程是否是城市设计过程往往具有争议。在当前的城市发展中,公共领域的供给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市场。进行大规模地产开发的企业家们在城市开发过程经常扮演了一种半公共角色(乔恩·朗,2005)。这种角色产生于其管理行为结果而并非动机。市场开发的设计管理是为了扩大私人的获利,许多开发都有意识的塑造良好的公共领域来吸引更多的公共使用者,为其带来更大的获益。在这些市场主导的项目管理中,公共部门的角色相对较弱:有些是由于对公共领域的价值认识尚不成熟;有些是社会对此尚未形成公共需要,因而不必要进行城市设计的干预;还有一些是有意识发挥市场优势,依靠私人投资发挥其优势来创造良好的公共领域空间品质。然而,无论是否提出城市设计要求,公共部门对私人开发在其项目的空间效果等方面始终具有监管职能,差别在于干预程度的不同。城市设计过程伴随着开发过程而展开,它并不仅仅是结果管理,同时还包含着过程管理。对开发项目运作过程进行公共监管是政府相关部门的职能之一。出于城市设计考虑的公共监管途径一般包括:一是将城市设计的内容纳入城市规划的管理体系,同时依循规划许可的行政程序对开发项目进行管理;二是单独提出城市设计的控制内容,作为开发控制要求的组成部分,依据规划许可程序进行管理;三是城市设计控制内容采用独立设置的设计评审程序对开发进行行政许可管理。无论哪种途径,公共部门始终承担有关公共领域的设计及其实施的监管者角色。对于城市设计过程而言,权力始终是决定一切的因素(洪亮平,2002)。城市设计是“设计城市而不是建筑”,城市公共领域的塑造和发展属于公共事务范畴,因而其管理实践必定受到公共权力的影响。纵观城市设计的发展历程,最初有意识的城市空间设计由当时代表公共权威的皇权主导,随着民主化进程的推进,政府作为公众逐步成为了城市空间设计和管理的主导。之间的差异在于公共性的不同历史诠释,然而城市设计管理者角色的公共性始终存在。当代社会多元价值并存,城市设计过程中政府、市场和社会具有不同的参与程度。然而,市场和社会的参与是有限的,公共管理者仍然为是否需要对公共领域进行城市设计干预、如何干预以及干预程度提供了整体性管理框架。

5城市设计管理途径的公共性保障

法律和政治是公共管理途径体现公共性的保障。城市设计过程关注城市空间公共领域的相关公共事务及其管理者的公共角色都决定了其管理途径必然体现公共性特征,且受到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治策略的保障。法律为城市设计过程提供了基本的行为规范。各个国家对于公共部门的组织、规章制定、许可、仲裁和司法审查等程序具有相应的法律规范,从而确保了公共部门行为过程的公共性。城市设计过程同一般公共事务的管理一样遵循公共行政程序的法律要求。根据“程序正当”的法律原则,城市设计依据法定行政程序运作而获得合法性,从而保障其公共性。除此之外,城市空间的公共管理尤其是城市规划管理的法律体系也为城市设计的管理过程提供了相应的法律基础。由于城市设计在各国城市规划管理的法律体系具有不同定位,因而具体程序要求也会有所不同。美国城市规划管理的法律法规在各个州有所不同,很难说具有完整的体系。区划被认为是美国城市规划的核心,也是物质空间管制的法律工具之一。而城市设计同样也是城市空间管理的公共政策工具之一,其管理程序将遵循公共行政程序的法律规范(如联邦行政程序法,1946),或依据行政法律要求制定相关的程序要求。英国的城市规划具有整体性的法律体系,对规划管理程序制定了相关的规范。城市设计的运作被明确纳入规划管理体系(英国建筑与建成环境委员会,2000),并在新的规划法中明确纳入其管理事务(英国城市规划法,2008:第183条)⑧。因而,其城市设计的公共干预过程须遵循规划法定程序的相关要求以保障其公共性。我国的城乡规划法中并未明确城市设计的相关内容,它更多是作为地方性城市空间管理的公共政策工具之一。有些地方性的规划法规将其纳入,明确了操作程序的要求⑨;而没有明确管理途径的实践在大多数情况下参照了规划管理的法定程序。法定程序规范为确保城市设计过程的公共性提供了统一的基本的保障。国家和政府在基础上不断推进行政程序的公开性和参与性等来加强管理过程的公共性。无论是公共行政管理还是具体的城市规划管理,相关的法律机制都不断得到完善,由此受其规范的城市设计过程也将不断加强其公共性特征。对于具体公共事务的管理,公共部门会根据具体情况对市场、社会及其自身在过程中所承担的角色及其价值分配采取不同的政治策略。城市设计一直存在于“平民主义”和“专业主义”的两难困境(克利夫·芒福汀,1999)。在价值的认定上,“公众”和“专家”的观点之间存在着分歧。与此同时,“公众”本身包含着具有不同利益的群体,并持有不同的观点。城市设计师往往将城市设计保持在一个技术过程的安全范围之内,以避免直接面对重新分配权力和财富的问题。然而,城市设计过程中的管理者则无法避免去面对价值分配的政治议题。城市设计中的连续决策都是有关利益分配的政治决策,即便是通过技术分析做出决策其本身仍然代表着政治的选择。特定的城市设计管理过程会采取不同的政治策略,因而其过程的公共性将存在着程度上的差异。偏向于“专业主义”的决策过程以法律为公共性保障的基准,更关注专业价值的实现;偏向于“平民主义”的决策过程则体现为更具公开性和参与性的集体决策。实际过程中,决策往往需要考虑和平衡利益相关者的观点,采取何种决策方式则受到市场环境、社会需要等因素的影响。但每一种决策方式都体现了相应程度的公共性特征。政治策略对城市设计过程的公共性程度产生重要影响。

6结语

对城市设计公共性的探讨是基于将其作为一种公共管理过程的理解。公共性在不同层面所具有的涵义都会对城市设计实践产生相应的影响。在具体的管理事务中,城市设计过程的公共性体现在其关注对象、管理主体以及管理途径等方面。这些公共性在专业领域中所体现的具体内涵对理解城市设计的管理职能具有指导意义。对城市设计的公共需要来源于社会对城市空间公共领域的提供及其品质的关注。公共领域的界定具有梯度性,但与私人领域的差异是现实存在的。聚焦于公共领域的城市设计管理过程其主体自然具有公共属性。公共部门在城市空间结构和城市开发过程中承担多重管理者角色。私人部门在许多大规模的城市开发中具有半公共角色,但其干预的程度仍然由体现政府、市场和社会之间关系的治理框架决定。由此,城市设计过程的关注对象和管理者角色都能体现公共性的客观存在,但对公共领域的界定以及政府和市场在过程中发挥作用的多少都将通过具体的城市设计过程加以辨析和实现,不同的城市设计其管理对象和管理方式不能一概而论。为确保城市设计管理职能的公共性特征,其管理途径将受到法律和政治的保障。公共行政和城市规划的法律体系提供的公共程序法定规范为确保城市设计过程的公共性提供了基本标准,而不同的政治策略在具体实践过程中则体现不同的公共性程度。城市设计过程始终在“依法行政”和“公众参与”的推动下逐步提高其公共性价值特征。我国当代的城市设计实践在城市空间的公共管理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然而,面对市场经济的逐步发展以及社会多元价值观的推动等发展环境的变化,在具体事务的管理过程中对“管什么”、“谁来管”以及“怎么管”等问题的认识存在分歧。本文希望能够抛砖引玉,引起研究领域对城市设计过程公共性价值特征的重视,从而帮助理解城市设计管理实践的价值取向及其管理职能。

市值管理的方法篇5

关键词:DEA;黄金上市公司;市值管理;绩效

中图分类号:F830.9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7)04-0070-05

引言

黄金是国家保护性开采特定矿种,是一种兼具一般商品和货币双重属性的特殊产品,在应对金融危机、保障国家经济安全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1]。近十年来,在国家相关政策的支持下,中国黄金产业发展迅速,在世界黄金版图上成功地实现了由追随者到领军者的转型[2],黄金产业对保障国家金融安全、促进国民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2014年5月,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资本市场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鼓励上市公司建立市值管理制度[3]。所谓的市值管理,指的是上市公司通过建立一种长效的组织机制,致力于追求实现公司效益的最大化,为更多的股东创造经济价值,并通过与资本市场保持一种及时、准确的信息交互传导,维持各关联方之间关系的相对动态平衡。建立健全黄金上市公司的市值管理制度,有利于提高黄金行业的经营水平,增强产业竞争能力,为黄金行业经济市场的规范化与合法化及黄金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对市值管理绩效进行科学评价,有利于找出市值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维护企业市值的稳定与增长,更好地为企业股东服务,实现从利益最大化向股东价值最大化转变的企业发展思路。

目前,对市值管理的相关研究不在少数,但还未有学者对黄金行业的市值管理情况进行分析,尤其是实证研究方面。鉴于此,本文拟采取数据包络分析方法(DEA)对黄金上市公司市值管理绩效进行评价,找出黄金上市企业在市值管理存在的问题,并有针对性的提出解决策略,以期及时发现黄金企业市值管理的弊端和漏洞,完善行业的市值管理制度,实现企业价值创造最大化和价值实现的最优化,从而达到股东价值最大化。

一、研究方法

(一)DEA模型基本原理

DEA方法是以相对效率概念为基础,用于评价具有相同类型的多投入、多产出的决策单元是否技术有效的一种非参数统计方法。其基本思想是把每一个被评估的对象作为一个决策单元(DMU,Decision Making Units),再由众多DMU构成被评价群体,通过投入和产出数据的综合比较后,将各DMU定级排队,_定有效(即相对效率高)的DMU,并指出DMU非有效的原因和程度。此外,DEA还能判断各DMU的投入规模是否适当,并给出各DMU的调整投入规模的正确方向和程度。该方法近年来被广泛运用到技术和生产力进步、技术创新、关于成本收益利润问题、资源配置、金融投资、非生产性等各个领域,进行有效性分析,从而进行评价决策。

(二)DEA模型构建

在DEA方法理论体系中,最具代表性的DEA模型为CCR模型和BCC模型。Charnes,Cooper,Rhode于1978年创立的第一个DEA模型[4~6],即CCR-DEA模型,该模型是在规模报酬不变的假设条件下对决策单元进行效率值测算,这并不符合规模报酬可变的实际情况。因此,Banker,Charnes和Cooper针对上述问题又提出了BCC-DEA模型,该模型将CCR-DEA模型中的技术效率(TE)分解为纯技术效率(PTE)和规模效率(SE),即TE=PTE×SE。BCC-DEA模型分为投入导向型和产出导向型两种,投入导向的模型是在给定产出水平下使投入最少,产出导向的模型则是给定一定量的投入要素,追求产出值最大。本文选用基于投入导向型的BCC-DEA模型对21个黄金上市企业的市值管理绩效进行评价。

在投入导向型中,设有n个决策单元DMU(Decision Making Unit),每个DMU均有m种输入和s种输出,xik(i=1,2,…,m)表示第k个决策单元的第i个输入变量;yjk(j=1,2,…s)表示第k个决策单元的第j个输出变量。则第k个决策单元效率值的计算就转化成下面的线性规划问题:

式中,xk=(x1k,x2k,…,xmk) ,yk=(y1k,y2k,…,ysk) ,θ表示被考察决策单元的总效率值,满足0≤θ≤1。

若θ为1,则说明该公司的市值管理绩效处于绩效管理的前沿面上,理论上达到了实际产出最大值;若小于1,则说明没有达到应有的产出量,存在投入的“亏量”或产出的“超量”,即存在技术改进空间,可通过DEA模型的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进行投入产出改进,实现市值管理绩效的最优化。效率值θ越大,表示该配置效率越优。

二、数据的来源及评价指标的确定

(一)研究样本的确定

本文以上市公司的公开披露信息为向导,选取黄金概念股的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剔除了港股、B股及在评价指标上存在异常值或缺失值的公司,且为了结果具有可比性,最终选取了21家黄金产业上市公司作为决策单元。

(二)数据来源的确定

所有数据来源于和讯网及CCER中国经济金融数据库,数据基准日为2014年12月31日。数据的处理采取DEAP2.1数据分析软件完成。

(三)评价指标的确定

参考相关学者对企业市值管理绩效评价的研究,本研究输入指标的选取来自企业的资本结构划分,包括股权资本、债务资本、人力资本,其中股权资本和债务资本代表的是公司股东和债权人对企业的投入,是企业运营的基础资本,分别用股东权益、总负债数值表示,人力资本代表的是公司对员工的资金投入,这里用企业年度支付给职工以及为职工支付的现金为准。本研究选取的输出指标是公司市值、市净率、市盈率,是企业市值管理的价值实现的衡量指标,代表了公司投入资金的经济回报状况。

黄金上市公司2014年投入与产出指标数值(如下页表1所示)。

三、实证研究

(一)基本统计结果

基于投入导向的BCC-DEA模型,通过DEAP2.1软件计算出2014年黄金上市公司市值管理绩效的3种效率(综合效率、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分析结果(如本文表2所示)。

(二)结果分析

1.DEA有效性分析。由表2中的综合效率得分可知,仅金贵银业和山东金泰的综合效率得分为1,松弛变量为0,是DEA有效决策单元。表明这两家黄金上市公司的市值管理活动是相对有效的,在企业市值管理过程中,它们更好地实现企业经营管理的创新和资源的优化配置,处在效率前沿面上。其他公司的综合效率值都小于1,说明其他公司是DEA无效的。综合效率值越小,说明其投入产出的效率越低,与此同时,提高效率的潜力也越大。整个行业的综合效率均值为0.408,标准差为0.28,整个行业内的效率差异较小。对于DEA无效的企业,主要是因为纯技术效率或规模效率无效或两者共同作用的结果。

2.纯技术有效性分析。由表2可知,纯技术有效的公司有山东黄金、中金黄金、紫金矿业、赤峰黄金、金叶珠宝、东方金钰、豫光金铅、洛阳钼业、盛屯矿业、益民集团、金贵银业、山东金泰等12家企业,说明这12家企业技术管理得当,有效引进先进的技术方法,调动企业内部的生产要素,实现企业生产效率最优化。对于纯技术效率小于1的公司,应当通过优化企业内部组织结构,调动企业内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实现内部资源的优化配置,通过创新管理和创新技术提高公司的盈利能力及加强投资者关系管理等,以提高其市值、市盈率、市净率。整个行业的纯技术效率均值为0.872,说明行业内部技术管理得当,处在技术管理的先进水平,但仍要加强企业技术创新,实现企业纯技术效率最优化。

3.规模效益有效性分析。由表2可知,金贵银业与山东金泰处于规模效益不变的状态,其他企业均呈现处于规模递减的状态。表明整个行业的规模过大,影响行业的规模效益,需要减少黄金行业的流通股股数,使行业的规模效益趋于正常状态。

以豫园商城为例,它的综合效率为0.286,处在DEA无效状态,其中纯技术效率为0.916,规模效率为0.312,处在规模效益递减的状态。表明现有的技术管理需进一步改进,可通过技术改造、加强管理等措施提高投入要素的生产效率,使得技术效率达到最优状态,规模效率过低,处于递减状态,可以通过股标回购减少流通股股数,减少资本规模,使得投入产出量达到最佳状态,提高企业的投入产出率。再以洛阳钼业为例,综合效率为0.254,其中纯技术效率为1,规模效率为0.254,DEA无效是因为规模无效,即规模和投入产出不相匹配,处于规模效益递减状态,可通^股标回购等减少流通股股数,使得规模效益变为有效。

四、数据分析结论

基于本文所采取的数据,应用DEA模型对21家黄金上市公司2014年市值管理绩效进行评价。从综合技术效率、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平均值(0.408、0.872、0.457)可以看出,纯技术效率高于规模效率,说明行业的综合技术效率主要依靠技术水平提升。行业的纯技术效率处于中等偏上水平,行业可以保持已有的技术,不断创新技术,实现行业技术最优化;企业的规模效率偏低,需要注意行业规模,企业规模有待于进一步的调整和规范。通过上述分析,黄金上市企业通过创新技术、创新管理、规模调整等措施能较好地改善市值管理绩效。本文分析的21家黄金上市公司具有如下结论:

第一,金贵银业、山东金泰两家上市公司为DEA有效,技术有效和规模效益不变。这两家企业仅需在原有经营规模上进行管理,但仍需不断进行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以保持企业市值管理绩效的高效水平。

第二,山东黄金、中金黄金、紫金矿业、赤峰黄金、金叶珠宝、东方金钰、豫光金铅、洛阳钼业、盛屯矿业、益民集团、金贵银业、山东金泰等12家企业为DEA无效但技术有效,即投入资源的使用是有效率的,重点在于更好地发挥其规模效益。这12家公司均出现规模效益递减状态,可以通过股标回购减少流通股股数,减少资产规模,提高投入产出效率,使规模收益变为有效。

第三,老凤祥、恒邦股份、明牌珠宝、豫园商城、潮宏基、天业股份、金一文化、秋林集团、萃华珠宝等9家企业为技术无效且呈现规模收益递减。这类公司在管理创新、技术创新以及投资者关系管理方面应加强,另外可以减少A股或配股来适当减少流通股本,缩小资产规模等方式减少生产规模。

通过运用DEA模型进行分析,不仅可以了解各上市公司综合效率的情况,有针对性地运用文中给出的提升市值管理绩效的方法进行改进,为进一步提升黄金上市企业市值管理绩效,实现公司价值创造最大化、价值实现最优化、价值经营最优化,并为实现政策效应最优化、风险最低化提供重要依据。

参考文献:

[1] 张永涛.中国黄金工业发展现状与未来展望[J].黄金,2011,(6):1-5.

[2] 杨晶斌.推动黄金战略,维护国家金融安全[J].中国外资,2012,(14):37.

[3]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资本市场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4]17号)[Z].2014.

[3] Charnes A.,Cooper W.W.,Rhodes E.Measuring the efficiency of decision making units[J].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s Research,

1978,(2):429-444.

[4] Bankers R.D.,Charnes A.,Cooper W.W.Some models for estimating technical and scale inefficiencies in 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J].

Management science,1984,(30):1078-1092.

[5] Charnes A.,Cooper W.W.,Lewin A.Y.,etal.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Theory,Methodology and Applications[M].Boston:Kluwer,1995:

23-89.

The Evaluation of Gold Listed Companies’Market Value Management Performance Based on DEA

PENG Chuan-mei

(Business School,Hohai University,Nanjing 211100,China)

Abstract:Market value management is conducive to the maximization of shareholder value.Paper selects gold listed companies as research object,using a mathematical model DEA to analyze technical efficiency and economies of scale of the market value management performance,to find out the status of market value management of gold listed companies.Using DEAP 2.1 software,we analyzed specificly the market value management performance of 21 gold listed companies,finding a lower technical efficiency,showing a decreasing scale state.At the same time,sorting through data analysis,we made several suggestions to the gold listed companies for the market value management with a view to make a reference for the improvement of the market value management of gold listed companies.

市值管理的方法篇6

一、企业价值评估的形成和发展

现代评估业形成于19世纪五六十年代,马歇尔提出和发展了包括根据收益折现确定价值等许多广泛应用在现代评估理论中的概念。后来随着评估理论与价值理论分开,现代评估理论的基础逐渐形成。20世纪五十年代初期,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企业必须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而企业股东的基本目标是股东财富最大化。由于这种产权交易的需要,企业价值评估应运而生,开始成为一项专门的评估活动。五十年代以后,企业兼并、重组、出售等产权交易活动日益增多,经济环境更加复杂多变,经济金融化带来了巨大的风险。对企业风险和收益的界定、度量以及对企业价值的衡量,就成为一项十分重要的经常性工作。

价值评估方法主要有成本法、市场法和收益法三种。也有人将评估方法分为四类:(1)利用资产负债表进行评估;(2)加总企业发行在外的所有证券的市场价值来评估企业价值;(3)通过与价值已知的可比企业进行比较评估企业价值;(4)预测企业的未来现金流量,将这些现金流量折现得出企业价值。

二、我国企业价值评估分析

企业价值评估在我国出现在20世纪八十年代末,企业价值评估研究还处于初始阶段,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价值评估越来越受到关注。2004年12月30日中国资产评估协会了《企业价值评估指导意见书(试行)》,对注册资产评估师执行企业价值评估业务提出了新的要求,并于2005年4月1日起开始实施。意见书明确提出收益法、市场法、成本法是企业价值评估的三种基本方法。选择适合于目标企业价值评估的方法,应从不同的角度对方法进行比较分析,以明确各种方法之间的差异性。

(一)成本法。成本法是将构成企业的各种要素资产的评估值加总求得企业整体价值的方法。它仅从历史投入角度考虑企业价值,没有从资产的实际效率和企业运行效率角度考虑,这就导致无论效益好坏,同类企业只要原始投资额相等,则企业价值评估值一致,有时效益差的企业评估值还会高于效益好的企业评估值。成本法容易造成企业资产质的规定性和量的规定性之间的脱节以及不考虑资产整体效应的弊端,因此这种方法在国外较少采用。但是,考虑我国国有企业效益比较低,非经营性资产所占比重还很大等实际情况,可以采用这种方法。

(二)市场法。市场法主要有市盈率乘数法、市净率乘数法和收入乘数法,最常用方法是市盈率乘数法,它的基本方法是:从证券交易市场中找出与被评估企业相同或相似的上市公司,把上市公司的股票价格按公司其收益值计算出替代市盈率,乘以被评估企业预期收益率,推算出企业的市场价值。运用市盈率乘数法评估企业,需要有一个较为完善发达的证券交易市场,要有行业部门齐全且足够数量的上市公司。我国的上市公司在股权设置、股权结构等方面还有许多特殊因素,市场发育也不尽完善。因此,在短期内国内企业整体评估还不宜采用市盈率乘数法,但可以作为辅助方法,或作为粗略估算方法。

(三)收益法。收益法的基础是经济学中的预期效用理论,一项资产的价值是利用它所能获取的未来收益的现值,其折现率反映了投资该项资产并获得收益的风险回报率,即对于投资者来讲,企业的价值在于预期企业未来所能够产生的收益。常用的方法是贴现现金流量法。其重要概念:

1、企业资产的未来现金流量。企业资产创造的自由现金流是在一段时期内由以资产为基础的营业活动或投资活动创造的。不包括与企业筹资活动有关的收入与支出,企业在一定时期内创造的自由现金流为:

自由现金流=息税前利润×(1-所得税率)+折旧与摊销-经营营运资本增加-资本支出

2、加权平均资本成本。加权平均资本成本模型是以企业的所有者权益和长期负债所构成的投资成本,以及投资资本所需求的回报率,经加权平均计算来获得企业价值评估所需折现率的一种数学模型。其公式为:

Ki=Rf+β×(Rm-Rf)

其中,Ki:权益资本成本;Rm:平均股票的要求收益率;Rf:无风险报酬率;β:股票平均收益率/市场平均收益率。

三、期权定价模型及其应用

期权理论与实践是近30年来金融和财务学最重要的一项新发展。1973年在芝加哥期权交易所首次进行有组织的规范化交易,后来期权交易发展迅速,并成为最活跃的衍生金融工具之一。期权最先出现在金融领域,现在被更广泛地应用于投资评价。

(一)期权定价模型。期权是一种合约,该合约赋予其持有者在期权到期日或到期日之前任一时间按固定价格购买或出售一种资产的权利。期权定价理论重点考虑了选择权所创造的价值,在企业价值评估之中可以很好地应用。它克服了传统的贴现现金流量法的缺点,在传统评估方法适用的情况下,期权定价估价法也可以很好地应用。期权市场和衍生金融工具交易随着1973年Black-Scholes期权定价模型的提出得到高速发展。Black-Scholes模型如下:

C0=S0[N(d1)]-PV(X)[N(d2)]

其中:C0:看涨期权的当前价值;S0:标的股票的当前价格;X:期权的执行价格。

(二)期权定价模型的运用。企业价值管理不仅要对现实的现金流量进行管理,而且还要对公司实体价值进行管理。实物期权从公司价值管理的角度理解,在公司战略与财务之间架起了桥梁,提供了基于选择权的价值评估方法,在战略规划中更关注战略的价值创造潜力,成为公司价值战略的有效工具。有形资产或无形资产,都可以成为期权标的物,期权本身也可以成为标的物,形成复合期权。许多大中型项目的建设需要多期投资才能完成,这类投资决策即可视为对复合期权的选择,每个阶段完成后,企业具备了是否进行下个阶段的选择权。依此思路,筹资决策转化为如何最有效地执行期权的问题。利用复合期权定价模型结合整个项目各个阶段进行评价,可以使决策更加科学。

市值管理的方法篇7

[关键词]会计准则;公允价值;衡量标准;盈余管理

2006年2月,财政部颁布了新的企业会计准则,新准则对原有的会计政策和会计处理方法作了较大的修改,其亮点之一便是公允价值作为计量基础被引入我国会计核算体系。但是,问题也随之产生。与历史成本计量相比,公允价值计量在更大程度上需要依靠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它的公允性和会计人员的理论水平、业务能力息息相关,而且离不开一个完善的市场价格信息系统,而目前我国在这两方面都还不完善。因此,企业管理当局可能会利用目前我国公允价值可验证性较弱的特点进行盈余管理,从而降低财务报告信息的可靠性。

一、相关概念分析

(一)盈余管理

在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对于衡量公司经营状况,评价公司价值,利润分配、纳税等方面来说,盈余是非常重要的指标。因此,企业的利益相关者都比较重视企业的盈余。由于委托关系和对管理者激励约束机制的存在,企业管理当局客观上存在调节企业盈余的动机。企业对盈余的调节手段,从法律法规角度可以区分为两类:一类是合法手段的调节,另一类是非法手段的调节。合法的调节,表明企业财务管理技术的高超,而非法的调节则是企业管理当局的一种欺诈行为,是国家法律和法规所不允许的,属于“利润操纵”行为。合法手段的调节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盈余管理。

关于盈余管理的定义,国内外会计学界分别从不同角度进行了阐述,这些不同阐述的共同点是:盈余管理的主体是企业管理当局,目的是自身利益最大化。手段是选择。概括的说,盈余管理是企业管理当局为自身利益最大化。在会计准则允许的范围内选择最有利的会计政策或会计估计,从而调节会计盈余的一种行为。会计信息的不对称性,会计准则的可选择性,会计盈余数据的有用性是盈余管理产生的前提条件。

2007年新会计准则的实施,给企业会计核算带来了巨大的变化,这将使企业的盈余管理发生一些新的变化,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便是公允价值的引入对盈余管理的影响。

(二)公允价值

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将公允价值定义为:在当前的非强迫或非清算的交易中,自愿交易的双方之间进行资产(或负债)的买卖(或发生与清偿)的金额。国际会计准则将其定义为: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当事人自愿据似进行资产交换或负债清偿的金额。我国会计准则将公允价值定义为,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债务清偿的金额。

总的来说,上述三个定义并无本质差别。公允价值实际上是在市场经济中可以观察到的、由市场价格机制所决定的市场价格,并且这个市场价格是市场交易各方承认和接受的。我国新会计准则相关指南规定:当存在可观察的市场价格时,即以此市场价格作为公允价值,或以此市场价格为基础确定公允价值;当不存在可观察的市场价格时,则应采用一定的计量技巧估计其市场价格,即利用折现法计算其现值作为公允价值或以此现值为基础确定其公允价值。无论采用市场价格为基础还是以现值为基础,关键一点是不能脱离市场,离开了市场,公允价值将无法确定。

二、新准则中公允价值引入后的盈余管理分析

目前,我国已的38个具体会计准则中有19个程度不同地运用了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笔者在此仅对制造业影响较大的、经常发生的部分要素公允价值计量下的盈余管理进行具体分析。

(一)关于存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公允价值计量下的盈余管理分析

新准则规定:投资者投入存货的成本,应当按照投资合同或协议约定的价值确定,但合同或协议约定价值不公允的除外。为了企业利益的最大化,企业管理当局可选择合同或协议价。也可选择市场价作为公允价值,在不存在可观察的市场报价时,也可以采用折现法。在此,不论采用合同价确定还是折现法确定,均受估计判断的影响,而且我国目前经济发展的市场化还不够成熟,从公开渠道获取的市场价也往往与相关资产的实际价值有较大的出入,在这种情况下,企业管理当局很容易进行盈余管理。

(二)关于长期股权投资公允价值计量下的盈余管理分析

新准则规定:1以发行权益性证券取得的长期股权投资,应当按照发行权益性证券的公允价值作为初始投资成本。2投资者投入的长期股权投资,应当按照投资合同或协议约定的价值作为初始投资成本,但合同或协议约定价值不公允的除外。其中,对于投资者投入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计量与存赁的计量一样,企业管理当局也可以根据需要选择不同的价值进行计量。值得注意的是,对于长期股权投资的公允价值,一般是通过公开市场获取,但由于我国证券市场的不完善、不成熟。公开市场价格往往不“公允”。而且如果企业管理当局有选择性一些信息诱导市场发生变化,也可以通过公允价值计量进行盈余管理。

此外,新准则还规定:投资企业对被投资单位不具有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并且在活跃市场中没有报价、公允价值不能可靠计量的长期股权投资应采用成本法核算。在此企业管理当局可能通过改变持股比例或控股关系,从而在成本法计价与公允价值法之间选择。

(三)关于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公允价值计量下的盈余管理分析

新准则规定: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同时满足下列条件的,应当以公允价值和应支付的相关税费作为换人资产的成本,公允价值与换出资产账面价值的差额计人当期损益:1该项交换具有商业实质;2换入资产或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能够可靠地计量。

未同时满足上述规定条件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应当以换出资产的账面价值和应支付的相关税费作为换入资产的成本,不确认损益。而对于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是否具有商业实质,依赖于下列这两个条件之一是否成立进行判断:1,换入资产的未来现金流量在风险、时间和金额方面与换出资产显著不同;2换入资产与换出资产的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不同,且其差额与换入资产和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相比是重大的。而这两个条件中任何一个的判断均需依靠估计,这也为企业的盈余管理提供了机会。

针对“换人资产或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能够可靠地计量”这个条件。也有盈余管理的机会,比如在一种证券交换另一种证券的交易中,公允价值的确定依赖于公开的市场时,相关证券的价格很可能受企业有选择性的信息的影响,从而导致公允价值不公允。

此外,新准则还规定,在确定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是否具有商业实质时,企业应当关注交易各方之间是否存在关联方关系。这是因为关联方关系的存在可能导致发生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不具有商

业实质。该规定目前也存在一些问题,这是因为我国目前很多企业之间关系复杂,很多表面非关联但实际上具有关联关系的很多,从而导致关联关系判断存在一定困难,也影响到在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中是否采用公允价值计量。

(四)关于债务重组公允价值计量下的盈余管理分析

新准则规定:以非现金资产清偿债务的,债务人应当将重组债务的账面价值与转让的非现金资产公允价值之间的差额,计人当期损益。转让的非现金资产公允价值与其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而债权人应当对受让的非现金资产按其公允价值入账,重组债权的账面余额与受让的非现金资产的公允价值之间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债权人已对债权计提减值准备的,应当先将该差额冲减减值准备,减值准备不足以冲减的部分,计入当期损益。

此处的非现金资产的公允价值的计量,同样存在前面所述的存货、长期股权投资等相同的问题,因此也存在盈余管理的机会。

(五)关于收入公允价值计量下的盈余管理分析

新准则规定:企业应当按照从购货方已收或应收的合同或协议价款确定销售商品收入金额,但已收或应收的合同或协议价款不公允的除外。合同或协议价款的收取采用递延方式,实质上是具有融资性质的,应当按照应收的合同或协议价款的公允价值确定销售商品收入金额。应收的合同或协议价款与其公允价值之间的差额,应当在合同或协议期间内采用实际利率法进行摊销,计入当期损益。

合同或协议价款公允的标准怎样确定?是以活跃市场的价格为基础。还是以现值为基础?这也同样存在和存货公允价值计量一样的问题。对企业管理当局来说同样也有盈余管理的机会。

三、防范措施

根据以上分析可知,由于目前会计准则的不完善,以及我国相关要素市场不成熟,或者要素市场价格并非真正公允价格的现状,企业利用新会计准则中公允价值计量进行盈余管理的可能性是存在的。因此,公允价值的运用,一方面使得会计信息与财务报告使用者的决策更加相关,另一方面,盈余管理的作用也会降低财务报告信息的可靠性。如何使财务信息的相关性与可靠性达到一个理想的平衡,这也就是研究公允价值计量下盈余管理防范措施的主要原因。

根据前面的分析,笔者认为,要降低企业管理当局利用公允价值计量进行盈余管理的可能性。除了要求企业谨慎地采用公允价值计量之外,还需要采取以下措施。

(一)提高资本市场特别是证券市场的有效性

上个世纪60年代,学者法玛(Fama)提出有效市场理论,并将有效市场划分为弱式、半强式和强式市场。该理论不仅是我们进行相关研究的前提或假设,还为我们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减少盈余管理提供了思路。企业管理层盈余管理的最大受害者是外部利益相关者,如果所有的外部利益相关者都是理性的,并且具备了辨析财务报告的能力和知识。那么,为了取信于外部相关利益者,管理层就不敢明目张胆地进行盈余管理。

(二)完善企业的公司治理结构

企业治理结构的实质是对相关权利、责任和收益的安排。国外的大量实证研究表明。管理层之所以能够进行盈余管理。这与公司治理结构有关,而董事长与总经理分离以及设立外部董事的公司进行盈余管理的程度要比其他公司轻得多。另外,在公司治理结构中,管理高层报酬的安排对盈余管理会产生较大影响。管理层进行的盈余管理其实是短期行为的一种表现,因此,企业在进行报酬安排时可以运用一些长期酬劳计划。

(三)进一步完善会计准则

新会计准则及相关财务制度给企业管理层提供了较多的判断空间,对此,准则和制度的制订者,应尽快制定公允价值的指导性确认计量准则及衡量标准,并通过更清楚地设定不同会计处理方法和估计方法的运用条件加以修缮,尽量减少会计政策选择的余地及会计估计的机会。

(四)加强信息披露制度

在目前公允价值衡量标准没有规范的情况下。对于可以选择采用公允价值计量的,要求企业在报表附注中说明公允价值计量与历史成本计量对企业盈余影响的差异。以抵消企业管理当局利用公允价值进行盈余管理的影响。

(五)完善企业经营业绩评价体系

改变单一以“利润”为中心的经营业绩评价体系,引进“平衡记分卡”等综合企业经营业绩评价系统,完善业绩评价标准,充分重视非财务指标及长期考核指标的考核,对离任后经营业绩大幅度反弹的公司管理高层要依法追究其责任。

(六)要重视对会计人员进行职业道德教育

市值管理的方法篇8

关键词:地面沉降;信息化管理;数据预测;空间插值;天地图

目前,中国19个省份中超过50个城市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地面沉降,重灾区主要为长江三角洲地区、华北平原和汾渭盆地这3个区域[1]。地面沉降作为一种累进性的地质灾害,影响范围广,防治难度大,已成为困扰城市建设、影响居民安全生活的一种重要地质灾害,并且严重影响着城市地区的经济增长和可持续发展[2]。为了有效地控制城市地面沉降,杭嘉湖地区沿海县市政府城市规划、地质等管理部门每年都投入大量人力和财力对地面沉降及地下水位进行不间断的动态监测,并积累了大量丰富的观测数据,为城市规划和建设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然而由于历史条件或技术原因的限制,这些大量的宝贵资料都是通过手工整理,工作效率低,查阅资料也极为不便,大批的数据没有得到科学的管理、分析和有效的利用。如何有效管理这些数据,并进行合理分析,进而掌握沿海县市的地面沉降变化规律,分析地面沉降机理,对防震减灾、城市规划建设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需求分析

为科学地管理多年历史沉降监测资料,建立一套合理科学的基于GIS的沉降信息管理和共享服务平台,实现不同时期、不同观测点的多源多时相沉降观测数据的自动入库、数值分析、可视化显示、趋势分析与预测、各类报表、图形的自动生成与输出,及时快速地掌握地面沉降变化规律,提供处理措施,为城市规划、城市建设与管理及社会公众信息需求提供服务,提高城市规划和城市空间的管理开发与利用水平,笔者所在单位组织相关技术力量进行了沿海县市级城区地面沉降信息管理系统的研究与开发,并推广至杭嘉湖多个县市,取得了很好的用户评价。

2系统设计

2.1系统总体框架

本系统采用B/S三层架构,PLSQLDeveloper进行Oracle11g数据库管理,IIS网站,实现对地面沉降数据的管理、统计查询分析和预测分析等。系统的技术框架如图1所示。

2.2关键技术

2.2.1数据库设计

基于B/S框架的沉降信息的管理与可视化系统设计中,数据库设计是整个设计中较为重要的部分之一,其设计的好坏对系统性能有很大影响。本系统运用Oracle实现与沉降相关数据交换与存储。与沉降相关的数据主要有站点的基本数据及站点的多期时间序列沉降数据,在该系统的数据库设计中主要分沉降站点基本数据表和多期历史沉降数据表,相关E-R如图2所示。系统根据该E-R图进行了沉降数据相关表(沉降观测点表、历年高程记录表)、底图配置表、用户表、图片或文件与观测点对应表等详细的数据表设计。

2.2.2沉降数据预测方法研究

利用数学模型将多期观测的地面沉降量数据拟合成曲线,进而计算后期沉降的方法在国内外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这类方法包括双曲线法、三点法、Asaoka法、泊松曲线法、灰色理论和人工神经网络法等。各种预测模型的适用性不同,如双曲线法适合长期预测,时间越长,准确度越高[3];而Asaoka法的优点在于它可利用较短时间内的观测资料,就能得到较为可靠的预测结果[4];灰色模型要求原始数据变化较为平缓[5]。城市范围内地面观测点较多,分布范围广,地质条件不尽相同;任何一种地面沉降模型都是在一定地质条件下推导出来的,在城市沉降预测分析中,不可能预先为观测点选择适用的模型,也不可能设计一种通用的地面沉降模型[6]。因此,沉降预测模型计算出结果后,还需对结果进行精度验证,可以选用平均绝对百分误差(MAPE)进行模型精度评价[1]。通过这种精度评价可以得出的结论是:越多的原始序列期数越能反映观测点的沉降趋势;在实际应用中,应优先信任短期预测结果;可在观测期数5、6期以上时优先采用灰度模型;在缺少数据样本的支持下,应当优先采用Asaoka法该法进行预测;三点法在当前样本下比较适合长期预测;双曲线法适应性较强,其预测精度不高;观测点在不同预测模型的预测精度也不相同,可以对模型进行改进。

2.2.3天地图与沉降数据融合

地面沉降信息管理系统包括多期沉降观测数据的整理与和建库、沉降观测数据的空间可视化与查询,以及沉降观测数据时空分析,为城市地面沉降的预测、防控、减灾提供支持。沉降观测数据通常为单一离散观测点,因此,对沉降观测信息的管理、分析和预测需要城市级基础地理信息数据支撑。本系统提出以采用智慧城市地理信息共享平台架构如县市天地图作为城市离散沉降信息管理的空间展示基础。

2.2.4基于交叉验证的空间插值方法

在城市沉降监测中,常用的单点测量手段获取的单站观测数据是离散的、单一的。由于观测站点个数受到限制,获取的观测资料只能反映局部沉降监测信息,无法从整体上对观测区进行监测。为了弥补这一不足,近年来,多个专家学者利用空间插值的方法进行了地面沉降由点到面的监测研究,并在城市地面沉降观测中得到了较多应用。常见的空间插值方法有:IDW法、Kriging和样条函数方法[7]。对于不同的观测点分布、不同的地形环境和观测数据量,其插值计算结果在一定范围内存在差异。IDW插值把估算值和实测点间的距离作为权重因子,权重值为距离反比[8-9];Kriging插值是通过一组具有z值的分散点生成估计表面的高级地统计过程[10-11];样条函数插值是通过控制估计方差,利用一些特征节点,用多项式拟合的方法来产生平滑的插值曲线[12-14]。在城市地面沉降插值计算时,3种空间插值模型表现出各自的特点[15]:IDW法简单易行,效率高,但是易受极值影响;Kriging法考虑区域空间特性,但是算法复杂度高并且耗时;样条函数法保凸性、逼真性和平滑性好,但是误差估计困难要求点数量足够且分布均匀。

进行空间插值后需要对插值结果进行精度验证。首先假定某些观测点高程值未知,通过周围站点实测值插值来估算,然后计算验证站点的实测值与估算值之间的误差值。被估算高程值的站点称为验证站点,用于插值的站点称为采样站点。常用的评估方法有平均绝对误差(MAE)和平均误差平方的平方根(RMSIE)。采用这两种评估标准能很好地反映不同插值方法的相对精度,以此选择最适宜的空间插值方法进行城市沉降计算。

2.2.5沉降数据导出工具设计

导出工具用于将沉降趋势预测结果转换为天地图支持的格式。它是基于VisualStudio2015集成开发环境,采用C#语言,利用二次开发平台ArcGISEngine10.1进行开发的。导出工具的地图浏览功能基于桐乡地图的MXD格式的地图文档;数据库使用沉降信息管理系统的数据库,通过服务器的数据库服务进行通信。导出工具根据用户选择的条件对观测点进行沉降趋势预测并将结果以专题图的形式展现在地图中,且可以生成相应的图例。最后可以将生成的展示结果以MXD的格式保存至本地硬盘。其工作流程如图3所示。

2.3功能模块

本系统具体的功能模块包括:

(1)观测点与高程信息管理。存放观测点的位置信息和高程信息,是本系统进行沉降统计与分析的基础数据。

(2)文档管理。存放与观测点相关的信息,如观测点的照片信息和点之记等。文档管理可以按照文档内容的性质对文档进行分门别类,提高检索的便捷度。支持上传、编辑、下载、标注、条件查询等文件管理操作。

(3)底图管理。用户可以增加、删除、修改底图信息,切换使用不同的底图。

(4)数据导入与导出。数据导入可以随时更新系统基础数据,使得系统能够存储更多观测点的历年高程信息,导入沉降数据时还可以验证其有效性、正确性;数据导出可以选择一段数据,得到观测点的位置信息、高程信息及沉降统计信息等。

(5)用户管理。系统采用的用户分为一般用户、数据管理员及超级管理员等3种角色。不同类型的用户分别有不同的权限:一般用户只有查看预览与检索查询沉降信息的功能;数据管理员不但有预览沉降信息的功能,而且还有增加、编辑、底图配置、统计分析、预测分析、InSAR数据分析等权限;超级管理员具有系统的最高权限,除了有数据管理员的权限之外,还有对用户管理的权限。

(6)报告导出。用户可以根据需要,选择任一时间段的控制点信息,生成包含有趋势预测信息、沉降等值线信息、DEM变化信息、淹没信息、沉降量统计信息的报告并可以打印。

(7)空间查询和模糊查询。空间查询指用户可以在地图上框选观测点,查询其高程信息和属性信息。模糊查询主要是指用户可以根据观测点中名字的关键字查询到观测点,并在底图上高亮显示。

(8)图层管理。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哪些观测点可以出现在底图上,哪些工具需要被隐藏。

(9)趋势预测。将双曲线法、三点法、Asaoka法及灰度模型等4种方法分别应用于已知观测年份的沉降数据预测未知年份的沉降数据,并将预测结果以折线图或沉降图的形式展示出来。

(10)沉降统计。根据数据库中已经存在的观测点数据,对某一时间段或所有观测点的沉降量进行统计,最后以折线图和柱状图的形式展现出来。

(11)沉降等值线。根据已知高程信息,得到沉降等值线,并在地图上展现出来。

(12)影像分析。影像分析主要是根据InSAR数据进行分析,分为沉降分析和淹没分析。将分析的结果进行渲染,并在地图上显示出来。

(13)决策分析。已知某地区内一些点的高程信息和沉降信息,提供一组预备建设的规划图进行检测(可以是点、线、面),不同的建设物对其所占区域的高程信息和沉降信息等有不同的要求,要求对其中不适合进行建设的地方进行标注提示,以辅助最终决策的制定。

3系统实现与推广应用

本系统开发完成后在杭嘉湖沿海地区产生了积极的响应,如在桐乡、海宁和海盐、嘉善地区都得到了很好的应用。系统中沉降等值线功能、沉降点预测、沉降面预测分别如图4和图5所示。

4结语

上一篇:怎么样学好无机化学范文 下一篇:庭院景观分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