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值管理手段范文

时间:2023-12-21 11:39:18

市值管理手段

市值管理手段篇1

摘 要 我国新企业会计准则重新引入公允价值计量,这对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方式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本文指出,公允价值计量下盈余管理包括投资性房地产、债务重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关联交易等管理手段。为防范我国上市公司利用公允价值进行盈余管理,应采取强化信息披露和对相关交易实质的审查,加强公允价值计量内外部监控以及提高信息使用者的识别能力等措施。

关键词 公允价值 盈余管理 新会计准则

一、 公允价值与盈余管理

(一)公允价值的定义

我国在新《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中将公允价值定义为:“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债务清偿的金额。”公允价值实际上是在市场经济中可以观察到的、由市场价格机制所决定的市场价格,此价格是市场交易各方承认和接受的。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关键一点是不能脱离市场,离开了市场,公允价值将无法确定。

(二)盈余管理

本文认为:盈余管理是企业管理当局为了误导其他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企业经营业绩的理解或影响那些基于会计数据的契约的结果,在编报财务报告和“构造”交易事项以改变财务报告时作出判断和会计选择的过程。

新会计准则全面引入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增强了企业的盈余弹性,给予公司更大的自。由于我国资本市场为半强式有效市场,公允价值的应用也为企业盈余管理创造了空间。

二、公允价值应用下盈余管理的主要手段

(一)利用投资性房地产的盈余管理手段

《企业会计准则》第三号允许投资性房地产允许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进行后续计量,但是准则中并未给出同类或类似房地产的具体标准。由于房地产业的行业特点,不同地理位置、不同用途、甚至是相同用途但是不同楼层的房地产,其交易价格也相差甚远。如果企业选择公允价值计量,自用房地产或存货与投资性房地产之间的转换,为企业的盈余管理制造了一定的空间。

(二)利用债务重组的盈余管理手段

新准则规定:以非现金资产清偿债务的,债务人应当将重组债务的账面价值与转让的非现金资产公允价值之间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债权人应当对受让的非现金资产按其公允价值入账,重组债权的账面余额与受让的非现金资产的公允价值之间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

在债务人用非现金资产清偿债务时,非现金资产的公允价值越高,债权人的损失也就越小,同时,债务人的营业利润就越大,企业的营运能力也就越好。在债务重组这一债权人与债务人相互博弈的过程中,两者之间存在一个共同的利益―提高非现金资产的公允价值以减少债权人的损失、美化债务人的营运能力。这就为利用债务重组调整损益提供了主观需要。从客观上看,用于清偿债务的非货币资产公允价值的不确定性较大。无论是用现金流量折现法还是用市价法,都存在大量的人为估计。债务重组双方完全有能力通过调整各个估计参数来改变非现金资产的公允价值。这就为利用债务重组调整损益提供了技术上的可能性。

(三)利用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的盈余管理手段

新准则规定: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同时满足:该项交换具有商业实质;换入资产或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能够可靠地计量,应当以公允价值和应支付的相关税费作为换入资产的成本,公允价值与换出资产账面价值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

判断“是否具有商业实质”时依靠估计,这也为企业的盈余管理提供了机会。针对“换入资产或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能够可靠地计量”这个条件,也有盈余管理的机会,比如在以相关证券交换证券的交易中,公允价值的确定依赖于公开的市场时,相关证券的价格很可能受企业有选择性的信息的影响,从而导致公允价值不公允。

(四)利用关联交易的盈余管理手段

关联交易是上市公司操纵利润的重要手段之一,公允价值计量中大量估计因素的使用,加大了企业利用关联关系进行盈余管理的可能性。许多上市公司的关联方交易采取了协议定价的原则,定价的高低完全取决于上市公司的需要,使利润在母公司与上市公司之间转移。

(五)盈余管理的其他手段

公允价值还广泛应用资产减值、生物资产等准则之中,有可能成为企业操纵利润的手段之一。对于生物资产而言,其盈余管理的手段与投资性房地产较为相似,但是其对财务报告的影响程度远不及投资性房地产;对于资产减值而言,准则规定,资产减值一旦确认不得转回,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利润操纵的行为。

三、防范利用公允价值进行盈余管理的措施

(一)强化信息披露

监管部门应当从提高信息披露质量的立场出发,强化公司在公允价值计量下的信息披露。如要求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公司以单独公告的方式披露比年报中更加详细的信息,要求企业披露公允价值的取得方式以及对商业实质判断的依据等信息。

(二)强化对相关交易实质的审查

加强对公允价值的使用条件的审查。审查可以主要集中在对交易商业实质的判断和对交易价格公允性的判断这两点上,同时加强了对企业经营管理及法人治理,特别是主管人员诚信度的认可程度的审查。

(三)加强公允价值计量内外部监控

加强评估机构的独立性,提高相关人员素质,能有效提高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减少企业的盈余管理空间。

(四)提高财务信息使用者识别能力

投资者素质的提高和识别能力的增强是预防企业盈余管理的内在因素,作为投资者个人应该注重提高自身素质,识别企业的盈余管理行为,避免投资损失。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2]陈美华.公允价值计量基础研究.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6.

[3]康霞,邸丛枝.公允价值应用下的盈余管理.财会月刊.2007(5).

市值管理手段篇2

移动互联网异质替代对传统电信业务的冲击进一步加大;虚拟运营商的影响快速加深,产品和资费设计简单灵活,后向收费与交叉补贴等模式加剧资费下行压力,拉低行业整体价值。存量保有、流量经营、集团客户市场成为推进电信运营企业发展的三大驱动力,围绕这三个方面的市场竞争日趋白热化。为争夺存量客户市场,提高高价值客户保有率,本文针对客户流失预警及挽留策略进行进一步梳理和分析。

二、流失预警挽留工程的闭环管理流程

设置流失预警参数及阀值--筛选高价值客户--将预警的高价值客户分类--分析并判断客户潜在流失原因--形成客户挽留策略库并细化挽留手段--执行具体挽留手段-挽留的效果评估及经验总结--挽留工作考核,最终形成一个闭环的管理流程。

三、各环节详解

3.1 设置客户预警参数和具体阀值,按日、周和月提取达到阀值的预警客户名细

建议客户预警参数:客户主动停机、话费陡降、欠费停机、呼叫转移到其它运营商、呼叫其他运营商客服电话、重入网号码筛选。

3.2 纳入高价值客户离网预警挽留工程的目标客户的确定

主要包括:1、重要客户:包括党政军、公检法、工商、物价、新闻、消协等国家机关现任正、副实职领导,规模以上企业的现任正、副实职领导,集团客户的联系人,聘任的社会监督员。2、全年消费在1200元以上的在网中高端客户。3、挽留活动月在网且前三个月平均ARPU>=100元的客户,作为公司的潜在高价值客户。

3.3 预警目标客户群批量导入系统模块并下发给客户经理和电话经理

实行分级管理和下发,由省公司系统维护人员下发给地市分公司系统管理员,再由地市分公司系统管理员下发给旗县主管和外呼班长,最后由旗县主管、外呼班长下发给对应的客户经理、外呼代表。

3.4 对离网预警客户消费特点进行分析并判断客户潜在离网原因

1、客户经理对所分配到的离网预警客户的消费特点进行全面的对比分析,从而为后续的离网挽留措施执行奠定基础。离网预警客户信息包含:机主姓名、电话号码、性别、出生年月、高价值类型、预警类型、所属品牌、所属套餐、在网时长、出帐金额、本月欠费、本地时长、长途时长、短信息费用、GPRS费用、其它增值业务、历史回访次数、历史曾用挽留手段、上月回访时间、上月回访反馈等。

2、客户经理依据每个客户的当月消费特点,通过对比分析以及对客户的认知情况,判断出客户可能的离网原因,目前客户主要离网原因有:竞争对手资费优惠、竞争对手优惠赠机、SP乱收费、竞争对手策反、工作环境影响、网络质量不好、对服务不满。

四、针对客户潜在离网原因形成客户挽留策略库并细化挽留手段

4.1挽留策略

(一)资费策略。1、推荐现有的更合理的资费。依据当地的资费梳理情况,可向客户推荐其更为适合的资费套餐。2、推荐新套餐。结合资费推广办法, 客户经理通过对高价值客户现在套餐的分析,向其推荐更为适宜的新套餐。3、客户经理可根据客户的本地时长、漫游时长、流量费用、短信费用、新业务使用情况等推荐合适的资费包。

(二)促销策略。促销手段具有时段性,且考虑到成本等方面的因素,县分公司在执行促销挽留手段前应报地市分公司进行审批,审批通过后才能执行。

(三)服务策略。对于5星级以上和重要客户等话费不由自己承担或对话费不敏感的客户应采取以服务手段为主、其它手段为辅的挽留策略。

(四)新业务策略。目前,通过新业务进行客户挽留的作用还不明显,但是伴随4G时代的到来,要把新业务与信息化建设作为工作重点来考虑,客户经理应有意识的向客户推荐新业务,并积极实现对客户的信息化捆绑。

4.2 客户经理执行具体挽留手段

1、制定离网挽留客户拜访计划。在对客户离网原因、离网挽留手段进行分析与确定后,客户经理及电话经理首先工作量的大小制定月度拜访计划,确保完成当月的离网挽留工作任务。2、执行计划并录入回访结果。客户经理、电话经理严格按照计划执行客户拜访与客户挽留,并在每天工作结束前将当日拜访结果进行总结,录入客户回访结果。ARPU>=200元的高星级客户、重要客户、中高端客户的挽留工作由客户经理完成,ARPU<200元的普通中高端客户挽留由电话经理完成。

4.3 挽留效果评估及考核

1、客户挽留的效果评估与经验总结。每月根据客户经理回访情况分别按地市分公司、旗县分公司和客户经理三种类型对当月的客户挽留效果进行评估并生成报表,包括预警客户数、预警率、挽留成功数、成功率等。并对挽留未能取得成功的主要因素进行归纳总结,同时为下一挽留月的工作提供历史数据支持。2、客户挽留工作效果考核。以每月高价值客户离网预警挽留成功率对各级公司及客户经理进行考核。最终体现在客户经理计量薪酬及公司的KPI考核上。

五、小结

市值管理手段篇3

黑心矿主不顾工人死活而导致矿难频频发生;一些企业主利欲熏心而污染环境;资本操纵股市、房市、汇市来攫取大众血汗;一些外国公司对中国企业“合资劫”,抢夺中国公司生产要素与市场;苏丹红事件、多宝鱼事件威胁食品安全,……在诸如此类的事件中,应当承担道德责任而受社会谴责的是谁?是投入生产中追求价值增值的社会关系力量——资本本身,还是掌握与支配这些资本的人?这不是一个纯粹的学理问题,而是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的问题。如果责在资本本身,就应当消灭资本而无需谴责掌握资本的人;如果责在资本掌管者,则需要制止与惩罚这些人支配资本的行为,规范资本的运行机制,使资本服务于社会。在我看来,责任承担者是资本的掌管者与支配者,而不是资本。作为社会关系力量的资本本身只是手段,它并不是人,因而不具有道德属性,而是资本的掌握者赋予资本以道德属性。

人类社会要发展,一定要使用各种形式的社会关系力量,驱使人类把剩余劳动投入到社会经济系统中,支配资源以进行扩大再生产。这种支配资源的社会关系力量主要是两种:一种是作为政府力量的权力,用它来配置社会资源进行扩大再生产,就是计划经济;另一种是作为市场力量的资本,用它来配置社会资源进行扩大再生产,就是市场经济。因此“计划与市场都是经济手段”,配置资源的手段。因而通过计划配置资源的政府权力与通过市场配置资源的资本同样都是经济手段。否认资本是手段。实质上就是否定市场是手段。

作为手段,政府权力与资本本身并没有道德属性,而掌管权力机器与资本机器的人赋予政府权力与资本以道德属性。政府官员利用权力进行的资源配置既可干好事也可干坏事,因而政府官员具有道德属性,而不是权力本身具有道德属性。我们不能因为某人利用手中的权力贪污腐败而谴责权力,搞消灭权力的无政府主义,而是需要对权力的运行进行规范与监督。同样,资本作为通过市场配置生产要素的社会关系力量,也既可干坏事也可干好事,我们不能因为资本掌管者利用手中的资本干了坏事而谴责被他们掌管的资本,从而消灭资本以消灭市场,而是需要对资本的运行进行规范、引导与制约。

按照马克思的理论,资本是投入到社会生产流程中追求自身增殖的剩余价值,即一种以货币增殖为目的的社会关系力量。因此资本的实体是剩余劳动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人民劳动血汗而不是罪恶。资本拥有的支配资源的力量来源于劳动价值的力量,本质上是劳动者为社会上他人提供劳动,从而获得的对他人劳动产品的索取权,这种力量也不是恶。资本能够通过支配资源而实现价值增值,这也不是恶,因为价值增值意味着经济增长,并不一定是坏事。把资本追求增殖一概归结为恶,会导致一种奇怪的逻辑:似乎只有不追求增值而追求减值的东西才是善。实际上,资本的善与恶并不在于是否追求增殖,而在于这种增殖所产生的对他人与社会的影响。资本的掌管者在处理资本增殖对他人与社会的影响时所具有的道德属性,赋予资本运行过程之中,从而使资本具有道德属性。正像掌权者将自己的道德观念贯穿于自己行使权力的过程中,从而使权力具有道德属性一样。所以,无论是资本的实体、资本的力量、资本的增殖,都不是恶,都是人类社会用来配置资源的手段。

资本本身虽然只是手段,然而掌管资本的人却具有自身的利益及作为这种利益的反映的道德观念。在资本家占统治地位的社会中,资本家的阶级利益支配整个社会,从而将资本主义的道德观念赋予资本的运行过程,使资本成为实现其价值观的手段。只有在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绝大多数人民的根本利益的先进力量的领导下,才可能将善的意志赋予资本运行过程,使资本成为社会发展的手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利用价值力量通过市场来配置资源(特别是生产要素)的经济,而市场中支配生产要素进行扩大再生产的价值力量就是资本。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从制度上更好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就是要发挥资本力量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在这里资本只是作为市场配置资源的手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是要这种资本手段服务于社会主义目的。这就要求以公有制为主体,用国有资本来体现社会主义国家的意志和人民的意志,引导、组织和规范全社会的各种资本力量(包括境外资本、民营资本、资本市场所聚集的民营资本等等)沿着社会主义轨道运行,这就是符合邓小平同志的“三个有利于”,遵循江泽民同志所指出的“三个代表”、贯穿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道路。虽然各种资本都要实现自身价值增殖,但必须在沿着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前提下实现价值增值,从而实现各种资本增殖目的与社会主义价值目的的统一,从而使我国经济体系真正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表明,这不仅是必须的,而且是完全可能的。毛泽东同志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曾经设想用社会主义价值观来约束资本家对资本的支配行为,从而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邓小平同志则明确地指出,…三资企业受到我国整个政治、经济条件的制约,是社会主义经济的有益补充,归根到底是有利于社会主义的”。这说明了在社会主义制度的引导与约束下,作为资源配置的手段的资本可以被赋予有利于社会主义的道德属性。在今天,我国正在把各种境外资本、民营资本、社会零散资本等等引导到循环经济轨道,引导到“十一五”规划所制定的产业发展图景中,这就是把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赋予到各种类型的社会资本中,使其为社会主义服务。

市值管理手段篇4

一、必须从企业环境变迁的角度认识“价值创造”

比较流行的观点认为,新经济是指建立在网络和技术创新基础上的经济。首先,新经济带来了网络、信息科技的大发展。在网络时代,企业的生存环境发生了改变,即由原来的从供应商、厂商、销售商到客户的层级化的串型模式变为基于网络的层级化的并行模式。所有的人都在网上,每一个链条上的情况对每个厂商来说都是透明的,中间环节可以省去,大大节约了交易成功的时间。互联网还进一步推进企业的国际化,使虚拟经营、跨国联盟成为可能,加快了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步伐。

互联网改变了传统财会创造价值的观念,带来了财会工作的革命性变化。就财务会计空间和时间上的变革而言,它从本质上延展了财务会计的能力和质量,使财务会计的“价值创造”达到原来不可企及的水平;货币的电子化以及在此基础上的网上支付、网上结算,加快了资金周转速度,降低了企业的资金成本;网络经济条件下,还使库存和销售部门的业务员可以使用手提信息设备输入各种商品/劳务数据,通过互联网传送给财会系统,公司职员可以借助于联网的信息终端申请借款、填报各项收支,财务和企业主管可以利用移动终端联网查询各种财会数据,财会人员在授权情况下也可以实现家庭办公。所以这一切,均极大地提高了企业的工作效率和竞争力。

在网络、信息技术条件下,财会人员需要依据与企业其他业务工作的协同来实现价值。如财务与营销的协同等,使企业财务资源和业务活动可以直接挂钩,实现资源配置的最优化,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网络经济促进了企业电子商务的发展,财务会计借助于电子预算使远程财会处理与信息核算成为可能,从根本上促进了财务与业务的协同,包括与企业内部各部门的协同、与供应链、虚拟组织的协同和与社会部门的协同。内部协同业务包括对企业全程业务的协同,从网上采购到网上销售、网上服务等,财务部门的预算控制、资金准备、网上支付、网上结算工作与业务部门的工作协同进行。与供应链的协同如网上询价、网上催账等,与虚拟组织的协同如围绕企业核心业务提高加盟企业的整体竞争实力,共同获取超额收益等,与社会部门的协同如网上银行、网上保险、网上报税、网上报关等。网络、信息技术与手段使财务会计创造的价值具有极强的“模糊性”。

其次,新经济使企业内部结构发生了变革。其表现为,企业各部门功能开始融合、交叉现象产生,财会部门的综合管理功能增强,有些条件具备的大型公司借助于组织结构“扁平式”的时机,组建财务公司,通过证券、股权投资,或上市筹资等形式,直接为企业创造价值。《浙江财税与会计》1999年第10期介绍的浙江省轻纺集团公司试行的财务费用承包责任制可以看成是企业扁平化条件下财务公司发展的一种雏型。然而,对于更多的企业来讲,今后企业组织结构变迁将主要通过内部市场化手段使各管理部门直接参与“价值创造”。

企业内部市场化提高了企业尤其是大中型企业或生产、经营较为密切的企业集团的经济效益。企业市场化机制的主要内容包括:(1)各项管理权是按市场需要授予各个内部组织的,从而使管理层次减少,企业内部组织结构趋向“扁平化”。(2)企业内部纵向组织结构间的管理关系,不再是等级森严的“集权式”自上而下的管理,下属部门和单位摆脱了从属、被管理的地位,而作为具有较强独立性、拥有较大的自主权的内部企业或公司,实行“自主式”管理;原企业内部横向组织结构间的协作关系转变为内部市场交易关系。(3)作为投资中心的企业最高管理层只负责完成某项任务所需的投资,只对投资的保值、增值负责;作为利润中心的各下属部门和各单位要对运营这些资产获得最大利润负责,并有权在企业内部市场或直接从外部市场中获得完成任务所需的各种最经济的资源(包括人、财、物、服务等),并可在企业内部市场甚至外部市场采取兼并、收购等方式进行发展。(4)企业内部的管理手段,也由传统的行政手段,转变为新型的市场调控手段。企业最高管理层不再对下属的具体经营进行干预,而重点考核其内部利润,内部企业也由于内部市场竞争直接关系到其切身利益,有了压力和内在动力。

内部市场化管理作为一种制度创新,是以财务制度创新为前提或核心的。它通过以下三个转变为企业创造价值服务,即:企业行为由总体转向个体;内部交易由计划转向市场;经营管理制度由静态转向动态。实践表明,企业内部市场化机制的引入,有助于加强管理,增强企业应变力,提高企业整体效益。财务会计部门为保证企业实现“价值创造”的最大化,必须对各内部企业进行引导并保留对各内部企业的监督、调控权,即既有硬的一面,又有软的一面。“硬”的方面是企业最高层要运用内部价格、内部审计、内部企业破产、兼并等各种“硬”手段进行有效监督,发现问题,及时解决,才能有效地调控整个企业,保证企业内“分而不乱”。“软”的一面是要完善企业文化(CIS),用企业文化规范和引导全体员工的行为;同时运用战略计划等手段引导各内部公司(企业)向符合企业整体利益的方向发展。

二、必须结合财会职能的转变理解“价值创造”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步伐不断加快,我国企业即将迈入WTO,以及现代科技手段的应用,企业财会职能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不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核算和管理,而是在搞好商品经营的同时,积极投身于资本经营(财务公司是最具代表性的职能扩展),通过财务筹划、资本结构调整等手段获取超额利润。譬如财会工作者借助于资本市场获取风险资本收益,就是财务会计为企业创造价值的一个有力佐证。现以资本结构调整对公司股票市价的影响为例,说明财会工作在创造企业价值中的地位与作用。

假设某企业投资总额为3000万元,负债与股本比例为2:1,年债息率为5%,年权益资本必要报酬率为20%,年息税前利润600万元,流通在外普通股10万股。此时(计算过程见附表):

市值管理手段篇5

关键词:公允价值;会计问题;措施

中图分类号:F230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10-0-01

引言

市场经济的平稳发展需要建立在交易双方公平交易的基础上,这是我国市场经济正在努力的方向。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上升,公允价值在市场中的运用也在逐渐增多。虽然公允价值对市场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我国会计行业对公允价值计量的应用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对企业的发展与市场的健康发展造成了一定的影响。由此,国内外会计行业都对公允价值计量问题进行了探讨。

一、公允价值会计运用中存在的问题探讨

随着公允价值在会计行业方面的逐渐应用,一些问题已经凸显出来,成为制约企业、市场发展的因素。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相对较晚,在公允价值会计计量方面的运用还不够成熟。受到经济、文化、背景等因素的影响,群体之间对事物的价值衡量都没有统一的标准,而公允价值的运用需要对事物进行可靠的计量。

但在实际运用过程中,想要实现真正的公允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因为我国市场经济对公允价值的确定还存在一定的问题,企业运用公允价值计量时,只能以市场价格为参考。会计部门整体工作效率不高是制约企业发展的因素之一。虽然拥有会计从业资格证的人员逐渐增多,但真正接受过专业学习的会计人员却相对较少。会计人员职业能力方面的不足,对公允价值的运用会造成一定的影响。

因为公允价值计量需要会计人员具备一定的知识体系,在价值判断方面拥有一定的经验与眼光。公允价值会计计量在运用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风险,企业在进行风险管理时,都会遇到很多的问题,对企业信贷会造成一定的影响。而且我国市场经济价格起伏较大,企业在进行公允价值应用时,无法确保财务报表的稳定性。我国会计师对公允价值的审计缺乏专业的技术手段,会计师的估算与决策存在一定的差距。多数企业在进行决策时,都会存在一些问题,造成企业资源的浪费,对企业的发展壮大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另外,市场经济发展存在操纵现象,企业管理问题、信息管理体系不足、相关部门规避等,都会对公允价值会计计量造成了一定的影响[1]。

二、公允价值会计优化措施研究

由于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相对落后,因此市场在公允价值方面的运用还不够完善,会计行业在进行公允价值应用时,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根上述问题,对公允价值会计优化措施进行研究。主要从公允价值会计运用环境、会计人员专业能力、会计管理制度、会计信息等方面进行研究。

1.构建良好的市场经济环境

公允价值计量运用的前提便是事物的可靠,而当下市场价格的波动幅度相对较大,企业在进行会计财务报表时,都没有可靠的参照。市场规模在扩大的同时,应该为公允价值会计计量提供更多的资源,为会计行业的公允价值计量提供稳定的环境。相关企业必须逐步建立完善的公允价值计量制度,使企业的公允价值计量透明化。只有企业的公允价值计量明确化,企业在进行价值计量时,才可以有公允标准。这对维持交易双方的利益,实现交易的公平有一定的促进作用。相关部门应对上市公司进行约束,通过法律等手段,对企业中存在的暗箱操作等不法行为进行严查、严办。政府部门应加强对市场经济的调控,对市场经济的价格进行限制,维持价格的平稳。这对企业会计部门公允价值的运用有一定的帮助,对企业的发展能够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通过一系列手段,为会计行业的公允价值计量运用提供稳定的市场环境。

2.加强会计人员专业能力培养

虽然我国的会计行业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从事会计职业人员的职业能力却存在一定的问题。企业想要在公允价值运用方面有保障,就必须对会计人员的职业能力进行培养。会计人员职业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企业可以从专业技术手段、公允价值判断、财务审计等方面对会计人员进行培养。企业可以对会计人员的专业技术进行培训,使会计人员的专业技术手段能够得到加强。在实际工作中,明确要求会计人员进行公允价值运用。对财务人员的财务报表进行监督管理,加强对会计部门的管理。同时,企业应该对会计人员的职业能力提出标准,激励会计人员对自身职业能力的培养。相关教育部门及人才培养区域,应加强公允价值在会计专业方面的教育,为企业提供更多具有综合职业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3.不断完善会计管理制度

企业虽然在经营管理方面逐渐运用公允价值计量进行财务管理、项目决策等活动,但会计部门的工作质量却无法达到企业的要求。这是因为企业的管理制度存在问题,对会计部门的管理监督工作做的还不到位。企业应根据自身发展的需求,制定相关的会计管理制度,明确会计人员的工作任务,将公允价值计量作为会计部门财务管理的标准。同时,企业应安排相应的激励机制,以提高会计人员工作的积极性。会计部门的管理对企业运营管理都有一定的影响,而在实际企业财务管理方面,会计人员的审计工作都存在一些问题,对企业的决策管理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鉴于此,企业应对会计部门的财务报表进行监督管理,对财务人员的财务能力进行考核。对能够为企业创造经济价值和经济利益的人员进行提拔,对不符合工作要求的人员进行淘汰。因为公允价值的计量需要会计人员具备专业的职业能力,若是会计人员的职业能力存在缺陷,那企业的财务管理就会存在很大的风险问题。企业在经营管理中,应不断完善会计管理制度,加强对会计部门的监督管理,为企业公允价值的运用提供稳定的发展平台。

4.加强会计信息体系建立

市场经济的发展逐渐完善,信息体系建立日益完善,对公允价值的运用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企业想要在公允价值方面得到发展,就必须建立会计信息体系,不断实现事物价值的公允。企业应根据自身发展的实际情况,对市场中价格的信息、竞争企业之间的信息等内容进行资料收集,这对企业公允价值的应用有着很大的帮助。同时,企业应紧紧跟随市场发展的步伐,逐渐建立自身的公允价值衡量标准。只有明确了事物价值的标准,交易双方的公平交易才能得以实现。而会计部门在进行企业资产审计时,才会拥有公允价值计量标准,这对企业的经营发展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因此,企业应加强会计信息体系的建立[2]。

三、结语

我国市场对公允价值的应用还不够完善,会计行业的公允价值运用依然存在技术、管理、公允标准等方面的问体。企业想要在财务管理方面有所保障,就必须对会计部门的公允价值应用进行探索,不断完善会计部门的公允价值体系。

参考文献:

[1]董雪.浅析公允价值会计应用对公司治理的影响[J].财经界(学术版),2017(1).

市值管理手段篇6

关 键 词:市场;企业;市场价格机制;会计价值机制

中图分类号:F23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0892(006)6-0107-05

会计是企业价值运动的计量与激励系统。三层含义:其一,企业的价值运动是会计对象,实现企业价值增值是会计的目标。企业价值增值不仅就企业的投入产出比较而言,产出价值大于投入价值;也是与市场或其它企业相比较而言,企业实现了更多的价值增值。其二,会计是企业价值运动的计量系统。其三,会计是价值运动的激励或控制系统。会计信息是有用的或有意义的,信息使用者依信息而行动的动力伴随着传递出来的信息。本文主要研究奠定在会计对象基础之上的会计系统结构、会计运行机制及其与市场价格机制的相互关系。

市场与企业是组织经济的两种形式。企业担当着两种角色:一是作为市场经济主体,二是作为商品生产的组织者。作为独立的市场经济主体,企业既是商品的需求者(或消费者),同时又是商品的供给者(或生产者),不论是商品的需求者还是商品的供给者,都遵循等价交换的市场法则,参与市场上的商品交换活动。作为商品生产的组织者,现代工商企业的管理体制取代市场机制而协调着货物从原材料供应,经由生产和分配直到最终消费的整个流程。企业承担的这两种角色,反映在会计的对象上,决定着会计目标、会计系统结构,以及会计系统的运行机制。

一、会计对象

目前对会计对象的认识有主要有两种观点:一是交易事项论,二是资金运动论或价值运动论。

会计对象的交易事项论认为,过去的交易和事项所引起的企业资源及其义务的变化是会计计量的对象。“作为具有广泛意义的财务信息是基于对单个企业已经发生的交易和事项的近似计量。”[1]我们所进行的交易一般是指商品(含产品和服务,以下同)交换,是各自独立的经济利益主体在市场上所从事的商品买卖行为。交易的主要特征是通过签订合同规定交易双方的权利和义务,是平等的交易双方出于自愿而从事的等价交换活动。所谓“事项”,是指“可以观察到的,亦可用会计数据表现其特性的具体活动、交易或事件。”[2]按照这一定义,会计的对象,不仅包括企业作为一个独立的经济利益主体,在市场上所从事的交易行为,而且还包括企业内部各当事人(或部门、单位,以下同)之间提品或服务的转移行为等。

为了将企业的这两种行为区分开来,我们将企业作为一个独立的经济利益主体在市场上所从事的商品交换行为称作“交易”,而将企业内部各当事人之间提品或服务的转移行为称作“事项”。那么企业的“交易”和“事项”有何不同?市场上的交易是两个经济利益主体,将自己所拥有的商品,遵照等价交换的市场法则,所从事的商品买卖行为。市场上的商品交换,其一,其交易主体是两个各自独立的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经济利益主体;其二,他们对其所交换的商品拥有所有权;其三,遵从等价交换的市场法则。企业内部的转移事项,其一,其主体是企业内部的当事人,虽然他们具有自身的部门利益或单位利益,但更多地受制于企业的整体利益,服从企业目标;其二,他们对其所转移的产品或服务,并不拥有所有权;其三,企业内部当事人之间的产品或服务的转移,并不遵守“等价交换”的市场法则,甚至只是一种单向的产品或服务的转移;其四,企业内部的当事人获取企业支付的报酬。简而言之,企业的交易和事项其不同之处在于,市场上的交易主体是两个经济利益独立,并且是平等的商品所有者之间的商品交换行为;而企业内部的事项是企业存在雇佣和被雇佣的前提下,被雇佣者遵从雇佣者的意志,所从事的生产产品和转移产品的行为。

会计对象的资金运动论或价值运动论,以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二卷“资本的流通过程”中所阐述的资本循环与周转理论为指导,来认识会计对象。资本的流通过程是作为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统一的总流通过程,实际上是再生产理论,包括个别资本的再生产和流通与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和流通。与交易事项论比较两者有共通之处,流通过程就是“交易”,生产过程就是“事项”。然而,两者有着本质的区别,资本流通与商品流通不同,商品流通的公式是W―G―W,即由商品转化为货币,再由货币转化为商品,是为了买而卖。资本流通的公式是G―W―G’,是由货币转化为商品,再由商品转化为货币,是为了卖而买。资本是一种特殊的商品,虽然它总是和商品交错在一起,而且在市场上遵循等价交换的市场法则进行交换。然而,商品作为资本的特殊之处在于,在市场上购买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这种商品,不是为了自身的消费,而是为了创造剩余价值。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结合,货币变成了资本。企业生产的产品在市场上出售,与一般的商品并无二致,而且也遵循等价交换的市场法则进行商品交换,然而它是作为资本品,承担着实现价值增值任务。

简而言之,由企业担当的两种不同的角色所决定的会计对象,分为两类,一类是商品交换价值,一类是价值增值。商品交换价值与价值增值不同,商品交换价值要求企业作为市场主体与其他商品所有者,实行等价交换。价值增值要求企业购买生产资料和劳动力这两种商品,在企业的生产过程中相结合而资本化。资本是能够、且其目的也是为了带来价值增值的价值,资本的价值取决于资本的增值能力。

二、企业的发展与会计结构体系

企业形式有业主制、合伙制、公司制。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从以业主制为主发展到以合伙制为主,从公司制发展到现代工商企业,企业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19世纪早期之前,几乎所有的交易都发生在企业主和企业以外的个人之间:原材料供应商、计件工人、顾客。……交易完全发生在市场中,对成功的评价很容易获得。企业主只要通过销售,从顾客那里获得比其支付的原材料和人工等产品投入更多的现金就行了。”[3]当时的企业规模小且分散,作为市场参与者,其会计的对象具有更多的商品性质,运用复式簿记系统,通过市场价格直接计量其投入价值和产出价值,并通过投入价值与产出价值的比较,便可以对企业进行有效的管理并对企业效率予以评价。

然而,从19世纪80年代大量生产和大量分配的结合,逐步形成了管理层级制的公司,这种企业一开始就是全国性的企业。进入20世纪,新结合起来的多功能的现代工商业企业,逐渐成为美国经济中最有影响力的机构。“现代工商企业在协调经济活动和分配资源方面已取代亚当・斯密的所谓市场力量的无形的手。市场依旧是对商品和服务的需求的创造者,然而现代工商企业已经接管了协调流经现有生产和分配过程的产品流量的功能,以及为未来的生产和分配分派资金和人员的功能。”[4]现代工商企业的兴起,对组织现代经济发挥着重要作用,成为与市场并列的组织社会经济活动的组织形式。与此同时,企业对外部资本市场和消费市场的依存度不是削弱,而是进一步增强了。使得企业的市场经济的主体地位和组织经济活动的功能进一步张显,并逐渐分化开来。企业的现实资本运动在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中,分别经历了三个阶段、执行三种职能。企业的经济活动经过购买阶段、生产阶段和销售阶段三个阶段,与此相适应企业资本分别执行货币资本职能、生产资本职能和商品资本职能,循环往复。资本循环用公式表示:G―W…P…W‘―G’,其中G―W和W‘―G’,是企业作为市场经济主体所从事的商品等价交换,而W…P…W是企业作为经济活动的组织者所从事的价值增值活动。

交易事项论强调企业主体假设,将企业看成是市场经济的主体,将会计对象理解为商品交换价值,强调的是企业在市场上的商品交换活动。把企业购入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当作商品,按成交时的市场价格计量其购入成本;产品完工作为商品在市场上出售,按售出的市场价格计量收入,成本与收入之差就是利润。

资金运动论虽然已经认识到商品交换价值与价值增值的区别,但是资金运动论者只是将资金循环与周转理论,用于解释账户和账户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会计报表各项目之间相互联系,建立了相应账户理论和报表理论。而对于商品交换价值和价值增值属性上的差别,并没有在会计计量上得到应有的反映。

企业的发展是由价值增值驱动的,企业家们相信将多个单一业务企业,集中起来形成一个多单位的企业进行集中控制与管理,比在市场上多个单一业务企业不断进行交易来完成加工过程,企业效率会更高。多单位企业的有效运行有赖于在企业内部建立管理层级制,并且建立相应的内部价值信息的生成和传递机制,以代替市场价格机制来协调生产流程。“当企业逐步转向内部导向的过程时,这些目标被改变了,新的管理会计发展了起来。”[5]钱德勒在美国企业发展史的研究中,发现20世纪初期由杜邦公司最早建立的投资回收率成了现代企业广泛使用的评估绩效的标准,而固定资本拨款预算和财务预测则成为分配资源的标准程序。他认为“通过这些方法,才使管理上的有形之手在协调和监督经济活动方面得以取代市场力量的无形的手。”[6]

随着现代企业发展,现代企业成为市场经济中组织经济活动的主导力量。与此同时,企业规模的扩大和社会生产力的释放,现代企业对外部资本市场和消费市场依赖进一步增强,与外部投资者、债权人、顾客和供应商之间的沟通和协调称为企业重要事项。财务会计从传统会计中分离出来,成为企业与外部各利益相关者进行沟通和协调的系统。商品的交换价值是财务会计计量基础。财务会计概念结构建立在会计主体假设基础之上,将企业看成是一个商品经济主体,通过商品交换与各相关利益者发生关系。不仅将生产资料、劳动力和产成品当成是商品,而且借贷资金和股本也被当成是商品,利息和股利被认为是这两种商品的价格。至于其间的商品生产过程,财务会计实际上将它作为“黑箱”处理,成本会计将生产资料和劳动力成本分摊至生产对象,只不过是为了结转已销产品的销售成本,以便与已销售产品的销售收入比较,计算期间利润。“从成本管理到成本会计:相关性的遗失”正是强调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忽视企业作为一个商品生产组织者作用,致使与商品生产的组织与管理相关的成本管理,退化到关注存货估价和销售成本计算的成本会计,成为为财务会计目标服务的一个附属部分。

财务会计的最新发展,更加突出了企业市场经济主体地位,强化了市场价格机制对企业的调节作用。这可以从会计报表模式从历史成本为主向以价值(市场价格)为主的新型模式转化当中洞察这种变化。FASB将资产定义为“某一特定主体由于过去的交易或事项而获得或控制的可预期的未来经济利益。”[7]将全面收益定义为“在一个期间内来自非业主交易的权益(净资产)的全部变动。”[8]它包括了已实现和未实现的业益(净资产)变动。以及为了将众多的计量属性奠定在一个共通的基础之上,FASB阐述了公允价值,公允价值是指在自愿交易的双方之间进行现行交易,在交易中所达到的资产购买、销售或负债清偿的金额。最能代表公允价值的是市场价格,如果某种资产并无公开的活跃市场,没有形成能为买卖双方均可接受的市场价格,则可用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来寻求近似的公允价值。公允价值是被普遍看好的计量属性,与将资产的性质理解为“未来经济利益”和定义全面收益的逻辑一脉相承,要是将公允价值替代历史成本,市场价格机制对财务报表的影响更为明显,市场价格机制对企业的调节作用更为直接,更有利于沟通与协调企业与各利益相关者经济利益关系,向各利益相关者提供有用信息,以便于各利益相关者作出维护自身利益的相关决策。

总之,企业的双重身份使企业在市场经济中,担当着市场经济主体和组织经济活动两种角色,企业价值运动与企业在市场经济中发挥的两种作用相适应,采用交换价值进行商品等价交换和实现价值增值。基于此会计分化为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两个子系统,分别执行两种职能。

三、市场价格机制与会计价值机制

企业作为市场经济主体,参与市场的商品交换活动,接受市场价格机制的调节;同时,企业从事价值增值的组织活动,运用会计系统协调生产流程。那么,市场价格机制与会计价值机制是什么关系呢?

科斯认为企业取代市场,并用交易成本分析制度(组织)选择。在企业内部组织交易的边际成本与市场上或在其他企业组织同一交易的成本相等的那一点上,企业便停止了扩张。那么这一点是怎样确定的呢?科斯(1990)指出:[9]企业外部的价格由此成本是明确的(由于其他方面对资源的需求)和被市场运行决定。而企业内部确实基于同样的原因有着明确的成本,但它们是由会计系统提供的,这一内部系统替代了外部市场价格体系。而且组织成本明显主要依靠会计系统的效率。科斯认为在企业内部会计系统替代了市场价格机制,而且会计系统的效率高于市场价格机制的效率,是组织成本低于市场交易成本的原因,并决定着企业对市场的替代。钱德勒(1997)从企业发展史的角度也证实,企业的发展是在会计发展了相应的方法,对企业生产和分配过程的流程进行协调而得到了节约,才使得管理上的有形之手取代市场的无形之手。那么会计系统是怎样运行的,其运行机制是什么,是什么决定了会计系统的效率?

市场价格机制具有两个功能,一是传递信息的功能,二是激励功能,而且二者不可分割。弗里德曼(1981)以“市场经济与中央经济计划”为题在美国企业公共政策研究协会所作的讲演中指出:“价格体系的真正美妙之处――而且我使用‘美妙之处’一词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完全在于:依信息而行动的动力伴随着传递出来的信息。”这句话用之于会计完全适用,用会计语言表达,会计传递信息且信息是有用的。所以会计系统与市场价格机制有着同样的功能,即传递信息的功能和激励功能,二者不可分割。也正因为如此,与市场价格机制相对应,我们提出“会计价值机制”这一概念,用来概括会计系统的功能。哈耶克(1945)将价格体系看成是一种交流信息或沟通信息的机制,他认为:“把价格体系描述成一种记录变化的工具或一种电信系统并不只是一种比喻,因为这种电信系统能够使单个生产者通过观察若干指标的运动就可以根据各种变化去调整他们的活动――当然他们所理解的变化也只是反映在价格运动中的那些变化而已。”[10]这与我们将会计比喻成飞机上的仪表,如出一辙。

市场价格机制与会计价值机制的不同之处在于,市场是一个“人之行动而非人之设计的秩序”,是一个自组织系统,市场价格机制形成于长期的市场供求关系,并自发地调节市场经济活动。企业是一个“人之设计的秩序”,是一个他组织系统。市场作为自生自发秩序,它容纳了所有人的目标,但它本身却没有目标。而目标赋予企业以组织的意义,会计系统在企业内部为达成企业目标而形成并不断加以完善。在现实的经济生活中,由于企业在组织形式、发展阶段和管理水平等方面存在着差异,会计价值机制在各企业发挥的作用也不尽相同。

因为会计为达成企业的目标而形成并不断加以完善,所以有人认为会计只是一种为实现企业目标的手段。正像西蒙所指出的:“多数目标和活动的价值都来源于将具有内在价值的目标和行为联系在一起的手段――目的关系。期望目的的内在价值通过与其过程,转化为手段。”[11]企业是一个层级结构,实现组织的总目标或最高目标所需要的手段,成为了下一层次管理者的目标,这样就构成了与企业的组织层级结构相吻合的目标――手段链,在这一链条上,每一个层次的目标(手段)既是目标又是手段。因此,会计系统成为实现企业目标的手段,其有效性由企业目标的实现程度予以评价。同时,会计系统又有自己的目标,各子系统成为实现系统目标的手段;各子系统也有自身的目标,各种方法又成为子系统的手段。由于企业是一个组织严密的他组织系统,企业内部管理的职能分工,在企业内部建立了专门的部门,专门负责会计系统的建立和运行,会计价值机制转变成企业管理的一种部门职能,这也是会计价值机制与市场价格机制不同之处。

他组织要遵循自组织规律,这是组织理论的一个重要原则。苗东升认为:他组织运动归根结底要在自组织运动的基础上进行,应遵循、适应、利用对象的自组织规律。人工系统的他组织,特别是仿自组织设计,必须以充分认识自组织规律为前提,他组织规律是人如何运用自组织规律的规律。[12]企业作为市场主体,参与市场经济活动,应遵从市场供求规律,自觉地接受市场价格机制的调节。同时,企业作为经济活动的组织者,应遵循生产规律。会计价值机制要遵循、适应、利用市场价格机制,财务会计系统建立在市场价格的基础上,反映市场价格的变动,及时、可靠地提供与报表使用者的决策相关信息,已经成为财务会计发展方向;实际上企业内部会计信息的传递和激励,也是尽可能地捕捉与之相关的市场价格信息,并与企业内部成本信息比较,用以评价经由企业内部化的多重、多样化业务相对于市场协调所带来的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收益。管理会计实质上是企业内部组织成本的管理和控制系统,不仅就企业的最终产品成本与市场价格比较,而且中间产品以至于每一个作业单元成本,都与市场上的其他企业进行比较,以解决“自制或外购”问题,对企业效率和市场效率作出评价。“公司管理会计系统能在计划和控制信息、沟通、激励和评估方面起到上述重要的作用,因此这一系统在公司成功竞争的策略当中是一个必须的要素。”[13]

目前,对会计系统和会计功能的认识上仍然存在一种倾向,认为会计只提供信息,或再加上提供有用信息,而否认会计的激励或控制作用。何谓“有用信息”?有用信息就是对于信息接收者而言,随着所接受信息的驱动而有所行动,并且是可以观察到的。不能驱动或引起信息接收者有所行动的信息,是无用信息。所以只承认会计提供有用信息,而否认会计信息的激励或控制作用,本身就是自相矛盾。

总之,作为会计对象的价值运动,在数量上表现为交换价值运动和价值增值运动,由此决定着会计系统结构和会计系统功能。会计价值机制是对市场价格机制的替代,具有传递信息功能和激励功能,而且二者不可分割。会计价值机制的建立和运行,是为了实现企业的目标,而且是企业在与市场或其他企业的竞争中,获取竞争优势必不可少的机制。

――――――――

参考文献:

[1]FASB,Statement of Financial Accounting Concepts No. 1,1978,p12.

[2]葛家澍,林志军. 现代西方会计理论[M]. 厦门大学出版社,2001:42.

[3]托马斯・约翰逊,罗伯特・卡普兰. 管理会计兴衰史:相关性的遗失[M]. 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4~5.

[4]钱德勒. 看得见的手――美国企业的管理革命[M]. 商务印书馆,1997:1.

[5]托马斯・约翰逊,罗伯特・卡普兰. 管理会计兴衰史:相关性的遗失[M]. 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14.

[6]钱德勒. 看得见的手――美国企业的管理革命[M]. 商务印书馆,1997:527.

[7]FASB, SFAC No.6, 1985, par.25.

[8]FASB, SFAC No.6, 1985, par.70.

[9]Ronald H. CoaseAccountingand The Theory ofThe Firm. 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 12(1990)3-13. North-Holland.

[10]哈耶克. 个人主义与经济秩序[M]. 北京:三联书店,2003:130.

[11]西蒙. 管理行为[M].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4:55.

[12]苗东升. 他组织――系统科学的另一片视野――访苗东升教授[N]. 光明日报, 1999-03-02.

[13]托马斯・约翰逊,罗伯特・卡普兰. 管理会计兴衰史:相关性的遗失[M]. 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3.

责任编校:朱星文

On Accounting System and Accounting Value Mechanism

XU Qiang-guo

(Tianjin Business Colege Tianjin 300134)

Abstract: As anaccounting object,the value movement is expressed in terms ofthe exchange value movement and the value added movement, wherebythe accounting system structure and function is determined. The accounting value mechanism is a substitution of the market price mechanism and has the function of passing information and offering incentives.省略petition and in completion with other businesses.

Key words: marketmarket priceaccounting value

――――――――

收稿日期:2006-04-17

市值管理手段篇7

关键词 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手段

在上市公司的年报、半年报公布之后出现了很多公司的业绩大幅下滑,甚至严重“变脸”的情况。而许多上市公司呈现亏损之后,扭亏为盈成为它们避免退市的主要手段,而扭亏为盈并非一朝一夕就可以实现的,于是盈余管理就成了这些公司实现扭亏为盈的手段之一。

一、盈余管理的涵义

盈余管理是指企业管理层在不违背现有法律法规、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的前提下,通过对会计政策的选择等职业判断或构造规划交易事项等经营手段向企业外部一切会计信息使用者传递非真实的会计信息,以实现企业经营者自身利益最大化,从而影响其他以会计数字为依据的有关契约的履行结果的行为。

盈余管理并不能增加或者减少企业实际的盈利,它只能通过改变企业实际盈利在不同会计期间的分布和会计报告上数字的调整来控制所披露会计信息的内容,以实现管理当局的利益。

二、我国上市公司常用的几种盈余管理手段

管理层进行盈余管理的行为主要是利用关联方交易,利用会计准则的不完全性和可选择性,利用债务重组,盈余管理的手段、形式是多种多样的,目前常用的手段有以下几种:

1.利用关联交易进行盈余管理。

会计准则中定义“关联方交易”是指在关联方之间转移资源或义务的事项,而不论是否收取价款,“关联方”是界定关联交易的关键。《企业会计准则》是从控制和重大影响的角度来界定关联方的,但在实际操作中,有些企业往往隐瞒或漏报关联交易,但只要找出了企业所有的关联方关系,关联交易就比较容易发现了。关联交易形式主要有资产重组、资金融通、租赁和购销四类。

关联交易最为常见的形式就是关联购销,很多上市公司本身并没有完整的产供销全流程,原材料供应和市场销售很多还依赖于集团公司或大股东,这样上市公司就可以利用转移定价来进行盈余管理。当上市公司当年的业绩很好时可以利用转移定价把利润转移到集团公司或大股东,当上市公司需要借助关联交易来使公司的财务状况和经营业绩更加好看时,也可以利用转移定价进行盈余操纵。

除了关联购销之外,关联公司之间还可以利用关联公司之间的资产重组、经营租赁等手段进行盈余管理。比起一般企业之间的资产重组,关联公司之间的资产重组具有重组速度快,易于包装,可以在短时间内迅速改变上市公司的经营业绩。

2.利用会计准则的不完全性和可选择性进行盈余管理

利用会计准则关于收入、费用的确认规定来将收入和费用的确认时间提前或延后,以达到盈余管理的目的。会计准则虽对收入和费用的确认有着较为明确的规定,但是在会计实践中还是有些地方被不少企业利用。

《企业会计准则第14号——收入》明确规定收入的确认应同时符合以下几个条件:(1)企业已将商品所有权上的主要风险和报酬转移给购货方;(2)企业既没有保留通常与所有权相联系的继续管理权,也没有对已售出的商品实施有效控制;(3)收入的金额能够可靠地计量;(4)相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5)相关的已发生或将发生的成本能够可靠地计量。在以上五个条件中只有第三、第五个条件是明确并可以量化的,其它三个条件都难以量化,甚至可以说是模糊不清。一般情况下,只要开具了销售发票、结转了销售成本就可以确认收入了,不少企业就是利用这点来提前确认收入,把并没有真正实现销售的产品开具销售发票、结转销售成本,把下一年度的收益提前确认。而与之相反的则是企业也可以利用延缓开发票等手段推迟确认收入、成本,可以使下一年度的收益呈现平滑上升趋势。

此外,对成本费用的盈余管理也有提前确认和延迟确认二种方法,提前确认成本费用的方法主要包括预提费用、提取资产减值准备、调整会计估计以增加当期的折旧和摊销,而延迟确认成本费用的方法主要有延长固定资产的折旧年限、变更存货的计价方法、费用资本化等。

总之,对于收入和费用的盈余管理行为的主要目的就是在利润低的年份增加收入、减少成本费用,在利润较高的年份减少收入、增加成本费用,以达到各年度的盈利水平保持相对平滑。或者在当年发生严重亏损并且无法挽回的情况下进行“洗大澡”,干脆一亏到底,为下一年度的反弹做准备。

3.利用地方政府的各种补助进行盈余管理

在上市公司的财务报表中,非经常性损益项目中有一个常见的项目就是政府的各项补助和补贴收入。补助和补贴本是政府对企业的发展给予一定的支持或扶持,是政府的财政手段。由于目前各地都在争取上市指标,上级政府又以上市公司的数量作为对其考核的指标之一,但尽管如此,上市的难度依然较大,而当上市公司因盈利指标数据不能达到监管的要求而被ST或面临终止上市的情况时,地方政府为了保住“壳资源”往往会“出手相救”。如直接或间接的给企业各种财政补贴、奖励、贴息等优惠政策,以改善上市公司的报告期盈利水平。

三、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的治理

1.进一步完善我国会计制度、会计准则及相关法律法规

上市公司能够进行盈余管理正是利用了我国会计制度和企业会计准则的不完善,完善的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就会增加企业盈余管理的难度,也就会抑制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如以前上市公司可以利用计提和冲减资产减值准备来调节利润,但随着新会计准则的实施,上市公司已不能再利用此方法进行盈余管理了。可见完善会计准则及会计制度对治理盈余管理还是颇为有效的。

2.加大对上市公司的监管及处罚力度

目前盈余管理行为在我国上市公司中屡见不鲜,很多并没有被监管机构发现和处罚,究其原因还是证券监管部门的执法力度不强、处罚过轻。因此要在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的同时,进一步加强对上市公司的监管力度,对滥用盈余管理损害广大中小投资者利益的,除进行行政处罚外,还应引入民事赔偿和诉讼人制度。

3.强化社会中介机构的作用

加强审计机构、评估机构、保荐人等社会中介机构的作用,中介机构要对其服务的上市公司有盈余管理行为而未发现或者未尽到应尽责任的行为负责。建立注册会计师、会计师事务所、保荐人、保荐人代表诚信档案和黑名单制度,让上市公司的投资者可以透过这些中介机构来了解上市公司财务数据的质量水平。

4.加大“买壳上市”的操作难度,降低“壳资源”的价值

此外还应加大“买壳上市”的操作难度,以降低上市公司“壳资源”的价值。不少上市公司即将面临退市的处理,但为了保住上市公司这个“壳”,还是采用包括盈余管理等手段,以使公司不被退市处理,就是为了最后这个“壳”的价值最大化。

参考文献

王其超,陈亚萍. 公司盈余管理及其防范的研究与分析[J]. 财会通讯,2006,2;

宁亚平. 盈余管理的定义及其意义研究[J]. 会计研究, 2004,9;

刘长根. 我国创业板企业IPO盈余管理与保荐人声誉研究[D],上海:复旦大

学,2012;

市值管理手段篇8

1990年,C.K•普拉哈拉德和G•哈默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了《企业核心能力》一文,首次提出了“核心能力”的概念,标志着能力理论进入了核心能力这个更高的研究层次。核心能力(CoreCompetence)理论认为企业本质上是一个能力的集合体,企业拥有的核心能力是获取长期竞争优势的源泉(陈元山)。至今为止,在核心能力上形成了多种流派。他们分别从企业资源视角、基础论视角、知识创造与积累视角、企业家人力资本视角、个人能力转化视角、企业创新视角、价值创造视角、系统整合视角、亚核心能力视角等多角度提出核心能力理论。虽然各种流派存在较大的分歧,但是对获得竞争优势的核心能力的基本前提有着一致的理解:即顾客价值。企业通过向顾客提供某种独特的产品或服务以及其他利益,使顾客获得卓越的价值,进而获得显著的竞争优势。因此,我们认为竞争优势是依赖企业的核心能力创造某种独特的顾客价值的利益。

顾客价值是企业核心能力的立足点。核心能力也是创造新顾客价值的基础(陈元山)。而品类生命周期的研究对于企业的现实意义就是尽可能延长产品的生命周期,为该大类产品创造更高的利润总和。显然这不是一个单一地通过产品制造技术的改良与完善,或与市场需求更紧密地对接就可以完成的。它更不是一个纯粹的技术转型升级的概念(因为基本技术和工艺路线的改变意味着进入一个新产品大类的循环即新产业,这不在本文探讨的范围),其背后涉及到企业多种核心能力的塑造。而以何种视角思考这个多种核心能力十分重要。本文认为基于顾客价值展开生命周期不同阶段的企业核心能力的研究对企业达成产品利润总和的提高更有实际意义。

顾客价值(customervalue,CV)的研究,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顾客价值是企业真正站在顾客的角度上来看待产品和服务的价值。巴赫(Rei-denbach)等人认为顾客价值可以用顾客的效用与所付出价格的比来表示,即顾客价值CV=效用/价格,或者CV=顾客所获得的收益/顾客获得收益所付出的价格;科特勒(Kotler)是从顾客让渡价值和顾客满意的角度来阐述顾客价值的,他认为,顾客将从那些他们认为能提供最高让渡价值的公司那里购买商品。其中,顾客让渡价值是指总顾客价值(TR)与总顾客成本(TC)之差,即CV=TR-TC;而总顾客价值包括产品价值、服务价值、人员价值和形象价值等;总顾客成本包括货币成本、时间成本、精神成本和体力成本。泽瑟•摩尔(Zaithaml)则认为,顾客价值实际上就是顾客感知价值,即顾客所能感知到的利益与其在获取产品或服务时所付出的成本进行权衡后对产品或服务效用的总评价。还有学者认为顾客价值是一种感觉差距(PerceptionGap),即产品的设计价值(DesignValue,Vd)与顾客的期望价值(ExpectedValue)之差,即CV=Vd-Ve,如果Vd>Ve,则顾客获得的是正价值,反之获得的则是负价值。虽然这些定义在表面上有些差异,但是没有本质的冲突,顾客价值的核心就是感知利得(PerceivedBenefits)与感知利失(PerceivedSacrifices)之间的权衡。感知利得包括物态因素、服务因素、以及与产品使用相关的技术支持等质量要素;感知利失则包括顾客在购买时所付出的成本,如购买价格、获取成本、交通、安装、定单处理、维修以及失灵或表现不佳的风险等(童煜、甘碧群)。以顾客价值为视角,对企业核心能力的各个流派进行分析研究,笔者发现真理总是相对的。每个理论的提出各有其背景条件,往往都是为解决产品生命周期某个阶段企业存在的问题而提出。因此我们在分析企业核心能力时,不能简单地搬用某一个视角的能力说,而是采用以产品生命周期为时间轴,综合分析各学派的理论适应的条件得出企业在产品不同生命周期阶段所需要的核心能力。

二、产品生命周期不同阶段所需要的企业核心能力(以手机产品为例)

以顾客价值角度去审视一个在技术和工艺上与其他产品或前代产品有根本差异的产品生命周期,首先可以将其划分为两个大阶段。第一阶段对应的是产品生命周期的导入期和成长期,顾客关注的核心价值就是该产品的性价比。顾客重视的是产品的物质性的功能质量和成本付出。第二阶段对应的是产品生命周期的成熟期和衰落期,顾客重视的是高度成熟的产品的性价比基础上的精神附加值。前阶段可以称为产品能力建设阶段,后阶段可以称为品牌能力建设阶段。将上述两大阶段进一步解剖,对应于产品不同的生命周期,可以看到不同阶段所需要的企业核心能力的差异,以及品类、品牌在其中所起的作用。如图:每个阶段的具体特征如下:

(一)产品生命周期前期———导入阶段———产品能力建立期主要集中在探索顾客价值,用现实的产品和服务转化顾客价值。了解顾客的需要、欲望,将其转化为现实的需求,并找到企业的资源、能力与其相匹配的地方。其对应的企业核心能力主要是:资源获得能力、市场洞察的能力、新产品开发能力和新产品的技术实现能力。对应的企业核心能力理论主要是资源论和个人能力论。市场洞察能力在产业发展的早期,取决于企业决策人的市场敏感度、信息的获得力。需要企业决策人的风险意识,需要企业创业者的魄力和耐力,以及产品的创新能力。因为此期没有对手,大家的能力都在培养中。因此创业者能否围绕着新产品组织资源是基础,个人能力是关键(如乔布斯创造智能手机)。而一个企业要获得持续发展,一般到前一代产品发展的中晚期,企业就需要开始培育新产品的开发战略管理能力。因为此期市场上满足这类需求的产品已经存在,找到一个换代型产品,需要多方面的论证。因此需要围绕着宏观环境因素、行业与竞争环境的因素、企业内部技能等各个要素进行全面地梳理分析,确认企业所选择的新产品是可行的,其市场风险是企业可以承担的。而另一方面,当企业决定上这样一个新产品后,企业在产品的技术实现上又必须有足够的能力来保证它。苹果手机在研发阶段如果没有乔布斯是不可想象的。而乔布斯的成功与他在智能化方面的技术资源获得能力和通讯技术资源方面的能力占有是分不开的。

(二)产品生命周期成长阶段———产品能力发展期,基于品质保证的品牌能力萌芽期此期市场已经接受新产品,需求被激发。但顾客集中关注的是产品性价比。由于过高的感知成本导致大多数非创新型顾客的难以接受,此期提高产品的性能质量和降低产品的支付成本的能力是企业竞争能力培育的核心。顾客价值的管理需要调动起更多的要素。如降低货币支付成本,通过安装维修服务、订单交货速度的改进等降低顾客感知利失。另一方面,提高产品的品质管理能力,使产品更精致,更接近需求,同时通过工艺管理技术的改进进一步提高量产的能力,降低单位生产成本。与此相匹配企业的能力更强调是生产管理的能力,效率改进的能力。将每一步技术和工艺上的突破沉淀下来,成为企业的共有资产的这种知识管理能力越来越重要。而规模的扩大是降低成本的最直接的手段。因此在营销上,体察顾客的多样化需求,丰富扩展产品面,进行渗透性定价,密集型分销,强化消费者对本品牌的认知以刺激对本品牌产品的购买是基于顾客价值基础上的主要手段。这些手段需要企业不仅将核心能力的锻造放在生产、工艺改进环节,更应该关注基于产品层面上的营销推广,将简单的交易能力提升为营销能力。但此时期的营销是大量化营销,追求市场份额的扩大是其核心特征。将该产品所需要的能力进行系统化的整合,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模式是产品成长阶段后期特别所要追求的。三星智能手机的成功就是成长阶段的突出范例。三星抓住了智能手机在产业成长期,市场需求迅速扩大,顾客价值主要是获得性价比更高的手机的特点,利用产业的前后向一体化资源和能力,努力提高产品性能质量的同时,降低成本,同时丰富产品线,满足不同层次的顾客需求,使顾客感知利得更高,因此被市场热捧,销量超过智能手机的原创者———苹果。产品生命周期的成长阶段也是品牌能力的萌芽阶段。随着市场的成长,市场开始分化,部分顾客追求更能体现身份地位,需要更好的品质保证。品牌的作用开始出现。但此期品牌更多地表现为品质保证能力,而不是品类的代表。这与这个阶段的顾客价值是相吻合的。

(三)成熟阶段———产品能力巅峰期,基于品类差异的品牌能力成长期成熟阶段,与成长期以量的扩大(扩大市场面、扩大生产力、提高生产效率)为核心的企业能力培养模式不同的是,企业需要在企业经营的各个层面上进行能力的提升。主要通过管理的升级获得效益,管理创新是这阶段的主题。企业不能简单地依靠既往的生产质量控制能力来赢得竞争,而必须获得学习力,不断地获得新的知识,并将这些知识转化为生产力。因此此时以知识管理创新积累为视角展开对企业核心能力的培养就十分重要。但现实中大部分企业却沿着成长期培养起来的核心能力继续前行,不懂得物极必反的道理。因此当企业将成长期能力模式推进到极致时,必然带来了该能力的僵化,并阻碍着新能力的形成。以通讯手机为例。波导手机的衰败显然与成长期产品性价比能力和建立在品质保证基础上的品牌力有关。波导在成长期阶段靠大量的广告和规模化的分销带来市场份额的大幅度攀升,连续五年成为中国手机销售冠军。但波导没有适时的将能力转化,没有按照产品成熟期所需要的能力结构进行转型,所以很快地被诺基亚打败了。这种新能力是什么呢?我们仍然以顾客价值为视角思考这个能力。由于这阶段顾客需求进一步提升,人们已经不能满足于仅仅体现在产品物质层面上的感知价值和感知成本了。因为所有能够生存下来的企业都把通过产品来表达的顾客价值做到了极致。人们开始需要精神价值。需要得到除了产品的各种物质元素表达之外的价值。如更好的服务,更人性化的表现,更加注重顾客感受顾客体验的营销过程;不仅需要建立与产品之间的交换关系,需要厂家提供以产品为中心的各种保障,更需要建立与品牌的联系,将物质关系上升到情感关系……,而这些就是品牌价值的本质所在。而这些要素的获得恰恰是企业早期基于产品的物质性的生产力所缺少的,也是他们不熟悉的领域。此阶段企业的核心能力培育其实不仅仅是管理,更是一种组织创新、个人能力创新、文化的创新。与此前基于技术层面上的创新有很大的不同。这种创新甚至是革命性的。因为习惯于用财务视角衡量一切支出或者投资收益的企业知识系统和文化,无法科学地量化地评估无形资产的投入。将通过严苛的管理节省下来的每一分钱投资到不可捉摸的品牌价值的创造上,无论是对企业家还是对该系统的元老(个人),都是一种巨大的挑战。意识形态的差异决定了成长期阶段建功树业的元老在适应新时期能力结构的不适应,因此获取新的人力资源,改变现有的人力资源机构是这个时期企业核心能力的关键。此时期的品牌建设有着与成长期不同的特点。成长期的品牌主要表现为品质的保证特点,往往依靠历史积累的声名获得品牌价值。但产业成熟期,基础产品的品质保证能力企业间已高度趋同,品牌不能依托老品类的品质能力,因此迫使企业寻求差异化品类,通过品类的不同建立品牌的差异化。此时与多品类相关的多品牌战略往往成为企业延长产品生命周期的主要手段。诺基亚正是根据细分市场的差异性不断地推出新品类,用副品牌方式不断强化产品的差异性而在通讯手机成长期产品的成熟期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四)产品生命周期衰落阶段———老产品能力衰亡期,品牌延伸到新品类,品类收缩、新产品开发产品生命周期的衰落阶段,基于传统的技术和工艺的老产品已经步入暮年,新的替代产品已经入市,并被市场初步接受。企业需要将在老产品基础上建立的品牌力嫁接到新产品上,促进新品类被市场的接受。同时企业整合各方面资源,培育新的产品能力。在此方面,没有及时地研发新产品,转换品牌资产到新产品上,其结果必然是跟着老一代产品的消亡而消亡。如摩托罗拉手机就是在老一代产品发展(基于通讯手机技术的产品)的衰落期没有适时地培育替代产品所需要的企业资源能力而随着产品的消亡而消亡。相比之下,三星却是把握住了时代的脉搏,虽然不是智能手机的创立者,但及时地跟进,并在成长期抓住了竞争能力的核心所在,赢得了市场冠军宝座。

上一篇:电力安全文化建设方案范文 下一篇:电力安全运行规程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