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供应链管理的概念范文

时间:2023-12-27 17:16:51

简述供应链管理的概念

简述供应链管理的概念篇1

关键词:物流;基本概念;问题;建议

自20世纪80年代初正式引入物流概念以来,经过20余年的发展,我国的物流事业迎来了一个蓬勃发展的春天。大大小小的物流企业如同雨后春笋般在大江南北出现,物流业已经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一个新的增长点。商界、政府、传媒及公众不约而同地对物流投入了极大的热情和关注。但是,随着欧美等发达国家新的物流理念的不断引入以及入世后全球化市场竞争的不断深化,无论在术语和概念的接口上,还是在对现实物流业发展的指导上,我国的物流概念正日益显露出其“捉襟见肘”的窘境,以致在物流被“炒”得沸沸扬扬的今天,许多人却对物流的基本内涵产生了困惑与迷茫:“物流到底是什么?”

一、“物流”一词的由来

追根溯源,物流概念的发源地在美国。1915年美国市场营销学者阿奇·肖(Arch W.Show)在一本由哈佛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名为“Some Problems in Marketing Distribution”的书中指出,在市场营销中存在两类活动:一类叫做创造需求,一类叫做物资实体分配(physical distribution of goods)。其中提到的“physical distribution”就是最早的物流概念,其实质是“分销物流”。1929年,著名营销学家Fred E·Clark在他所著的《市场营销的原则》一书中,将市场营销定义为因商品所有权转移所发生的包含物流在内的各种活动,从而将流通机能划分为“交换机能”、“物流机能”和“辅助机能”三部分,将物流活动真正上升到理论高度加以研究和分析。1935年美国销售协会正式使用了“physical distribution”这一术语,进一步阐述了物流的概念。二战后,“PD”(Physical Distribution)的概念在西方更加系统化、普遍化。

1956年,日本生产省派出了一个由12名专家学者组成的“流通技术专业考察团”赴美考察,在回国后的考察报告中,直接引用了“PD”。1958年该团又对国内的物流状况进行了调查,大大推动了日本对物流的研究。1964年,日通综合研究所所长金谷璋在《输送展望》杂志上刊登了“物的流通新动向”,正式用“物的流通”概念取代PD。1965年“物的流通”已为理论界和产业界所普遍接受,20世纪70年代初简称为“物流”。

1979年6月,我国物资工作代表团赴日本参加第三届国际物流会议,回国后在考察报告中第一次引用了“物流”这一术语。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物流专家王之泰教授在《物资经济研究通讯》发表了“物流浅谈”一文,第一次较为系统地阐述了物流的概念、物流的结构、物流管理、物流信息等内容。从此在国内的报刊、杂志、词典以及论著中,开始出现物流一词。1983年成立了中国物流研究会,朱镕基为研究会顾问,当时的物资部长柳随年任会长。

二、我国物流概念面临的问题

《中国物流标准术语》(GB/T18354-2001)对物流的定义是:物品从供应地向接收地的实体流动过程。根据实际需要,将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信息处理等基本功能实现有机结合。归结起来,我国的物流概念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与国外概念接口的“冲突”

当前,我国物流概念在与国外接口时处于“一对多”的状态。一面要对应英语的“Physical Distribution”和“Logistics Management”(后勤管理,或Logistics);另一面还要与日语汉字的“物的流通”、“供应物流”和1985年以后片假名的“Logistics”相对应。此外,还要对应英语“Logistics Management”概念在后来20多年中一系列内涵和外延的变化和发展。需要指出的是:到了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人们逐渐认识到原来的“Physical Distribution”已不能很确切的描述物流了。因为它只能描述分销物流,而实际的物流不仅包含分销,还包括采购物流、生产物流、回收物流、废弃物流、再生物流等,应该是一个循环的全过程,与后勤管理即“Logistics”的内涵比较接近。于是,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汉语虽然还叫“物流”没有变,但是翻译成英文时一般都用“Logistics”,很少再用“Physical Distribution”。

众所周知,Logistics在汉语里的意思是“后勤”或“后勤学”,这是一种具有明确的战略战术目标的资源组织管理活动。根据汉语的思维方式和组词原则,用汉语的“物流”去对应“Logistics”总有些概念错位和关系不顺的感觉。其实,英语的“Materials Flow”或“Goods Flow”对应的汉语意思却是不折不扣的“物流”(物品的流动)。当然,这只是一种外在现象或状态的描述,没有揭示物流的实质。

(二)我国物流概念本身存在的问题

细究起来,我国物流概念本身很值得推敲。

1、我国物流概念中的“物”到底指何物?“物流”中的“物”应当是抽象为一般的一切可以进行物理性位置移动的物质资料。那么,这个物资资料的范畴究竟如何界定呢?长期以来,我国不同部门对物质资料存在着不同习惯的叫法:商业部门经营的生活资料,称之为“商品”;物资部门经营的生产资料称之为“物资”,较多指工业品生产资料;生产部门把生产出来的产品称之为“产品”,而把生产过程中所需的各种原材料、半成品、外购件、协作件以及生产过程的废旧物,统称为“物料”;在交通运输部门,又把经营的对象称之为“货物”等。

《中国物流标准术语》将物流定义成“物品从供应地向接收地的实体流动过程”。这里的“物品”究竟包含哪一些,没有指示明确,令人费解。其实,“物品”是我国生产、办工、生活领域常用的一个名词。在生产领域中,一般指不直接参加生产过程,不进入产品实体,而仅在管理等过程使用的与生产相关的或有时完全无关的物质实体,物流中所指之“物”,显然不止这一些。

此外,我国物流概念中的“物”显然没有将与物流活动相关的服务及信息等要素包含进去。而从国外最新理念来看,这些也应属于物质范畴。所以我国物流概念中的“物”指向不明,内涵不深。

2、怎样理解我国物流概念中的“流”?从一般意义上来讲,物流中的“流”应是上述物质资料的一种物理性运动形式。这种运动由一系列的环节所组成,如运输、存储、包装、装卸、搬运、流通加工等。这种“流”应该广泛存在于社会再生产的全过程,包括生产领域、流通领域和消费领域。生产领域的“流”是与生产过程的工艺流程相适应的,除了对机器设备进行直接操作外,其它相当一部分活动,诸如装卸搬运、半成品和制成品在车间的存储等都属于物流活动;流通领域的“流”是指为了实现物质资料(商品)从供应者(包括供应商、生产商)所在地向消费者(包括生产消费、生活消费)所在地的转移所发生的空间位移过程。除了商品交易活动,还有诸如运输、存储、包装、装卸、搬运等许多物流活动;在消费领域里,生产消费中的物流活动属于生产物流,生活消费中,尤其是社会集团的消费中,物流活动也广泛存在。

从《中国物流标准术语》给物流所作的定义来看,汉语物流概念对“流”的阐释无疑还是局限于流通领域。另外还有比较重要的一点就是,汉语物流概念只是重点阐述了正向物流,即物质资料从供应者向接收者的实体流动,而忽视了现代物流活动中很重要的一部分——逆向物流。在现代生活中,“逆向物流”正越来越多的受到各

类企业的重视。其实它不但影响着物流服务的水平,还牵涉到资源的合理利用、环保等重大社会问题。

转贴于

三、应该怎样认识“物流”

面对物流理念不断丰富发展,物流定义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的状况,对于“物流到底是什么”,许多人发出了“说不清、道不明、剪不断、理还乱”的感慨。当前,人们对于物流的困惑主要在于两个方面:一是对物流定义的不同版本的阐述;二是各种物流理念的相互区别和联系。因此,要想比较清楚的认识物流,应该首先区分以下几组概念:

(一)物流的“形”与“神”

这里的“形”指的是“物流活动”,“神”指的是“物流管理”。从物流的发展历程来看,是先有物流活动的出现,后有人们对这些活动的管理进行的思考与研究。所以说,是先有“形”,后有“神”。人们研究物流,就是要透过现代生产、生活中形形色色的物流活动的“形”去揭示、探讨隐藏在其背后的物流管理的“神”,以其更好地指导物流活动的开展,不断创造更好的物流效益。多数关于物流的定义都是从物流管理的角度来界定的。也有将二者合而为一的,如中文的定义。虽然,由于语言习惯,人们常把“物流”当作“物流管理”的简称,但是物流活动与物流管理是两回事,不能把它们混为一谈。

(二)“传统物流”与“现代物流”

需要指出的是,这里的“传统”和“现代”并不代表两种物流概念出现的先后顺序,而是以在物流概念发展的不同时期,两种概念先后占据主导地位,被社会广为接受和应用的情状来区分的:在“Physical Distribution”占主导的时期,称作“传统物流”,而在“Logistics”占主导的时候,则称之为“现代物流”。其实,在20世纪初到50年代的物流概念的孕育和提出阶段,已经出现了两种物流概念的雏形。

从20世纪中期到80年代中期,“Physical Distribution”的概念得到发展而占据了统治地位,并从美国走向了全世界,形成了一个比较统一的物流概念,今天称之为“传统物流”。“传统物流”主要从实物分销出发,将物流看成是运输、存储、包装、装卸、搬运、加工(包含生产加工和流通加工)、物流信息处理等各种物流活动的总和,主要研究这些物流活动在分销领域的优化问题。

从80年代中期开始,“现代物流”概念开始得到重视与发展。“现代物流”将企业内部存货管理与在制品的流通,企业与企业的供需联络,乃至整个流通过程中物质资料的运输、存储、包装、装卸、搬运、配送、流通加工、信息处理等活动都整合起来,从降低成本、加快流通速度、提高整体效率和效益角度处理各种物流问题。原意是后勤学的“Logistics”包含了企业产、供、销全范围的物流活动管理问题,比较切合现代物流的实际情况。这个时候的物流概念和最初的军事后勤学上的物流概念虽然字面相同,但是意义已经不尽相同了:第一阶段军事后勤学上的“Logistics”概念主要是指军队物资供应调度上的问题,而新时期的“Logistics”概念则是在各个专业物流全面高度发展的基础上研究企业供、产、销等全范围、全方位的物流问题,其广度和深度都非最早的军事后勤的物流概念所比拟。正因如此,现在的“Logistics”一般不能译为后勤学,更不能译为军事后勤学,而应当译为现代物流。

(三)宏观物流与微观物流

宏观物流是从整个社会再生产的总体角度来认识和研究物流活动的。它的参与者是大产业和大集团。其活动的空间相当广泛。平常所称社会物流、国民经济物流、国际物流等应属于宏观物流范畴。

生产者、消费者和企业所从事的实际的、具体的物流活动属于微观物流。它包含了在整个物流活动中的一个局部、一个环节的具体的物流活动、针对某一具体产品所进行的物流活动以及在一小块地域空间范围内发生的具体的物流活动等。企业物流、生产物流、供应物流、销售物流、回收物流、废弃物流、生活物流等经济生活中经常涉及的许多物流活动都属于微观物流。与宏观物流相比,微观物流的主要特点是具体性和局部性。

(四)第三方物流与第四方物流

第三方物流(Third Party Logistics,TPL或3PL)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由欧美提出的。第三方物流是相对于“第一方”(物流劳务的原供应方)和“第二方”(物流劳务的原需求方)而言的。它指的是由物流劳务的原供应方、需求方之外的第三方的专业企业去完成物流服务的物流运作方式。它具有这样一些特征:整合了一个以上的物流功能;本身不拥有货物;运输设备、仓库等由第三方物流公司控制,但却不一定被其所拥有;按需提供全部的物流服务;按客户要求提供特殊服务,如存货管理、生产准备、组装/集运等。

第四方物流(4PL)的概念是由安德森顾问公司(Anderson Consulting)提出并注册的,该公司指出:所谓第四方物流是指一个供需链的整合者及协调者,它通过组织与管理企业本身与其它具有互补性服务的供应商之间的所有的资源、能力和技术来提供综合的供需链解决方案。

两者的区别在于:第三方物流侧重于实际的物流运作以及面对具体客户需求的一系列信息化服务,通过将每一环节的信息进行比较与整合,力求达到跟踪满足客户需求的目标。而第四方物流则侧重于从宏观上对供需链进行优化管理,其目标在于将一定区域内甚至全球范围内的物流资源进行优化配置。从局部来看,第三方物流是高效的,但易导致各自为政,从而影响了整个供需链系统效能的发挥,反过来又会对单个成员的效能产生不良影响。由于能够在整体范围内高效率的整合资源,依靠业内最优秀的第三方物流供应商、技术供应商、管理咨询顾问和其它增值服务商,为客户提供了独特而广泛的供需链解决方案,使得第四方物流形成了区别于第三方物流的独特优势。

(五)物流管理和供应链管理

供应链是指“生产与流通过程中涉及将产品或服务提供给最终用户活动的上游与下游企业所形成的网链结构”(《物流术语》GB/T18354—2001)。

从供应链所涉及的业务内容来讲,供应链涉及商流、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显然物流包含于供应链之中。但供应链不只是对物流概念进行简单的拓展,它与企业间业务集成息息相关,着重体现在供应链中成员企业之间无缝衔接的供应链管理上。

由于物流是增值性经济活动,但同时也是成本增加、环境负担增加的经济活动,这种双重特性使得物流管理就是要在提供物流服务与降低成本之间寻找最佳的综合平衡。而供应链管理则是以提高企业个体和供应链整体的长期绩效为目标,对特定企业内部跨职能部门边界的运作和在供应链成员中跨企业边界的运作进行组织与管理。

四、对物流新概念建立的几点建议

(一)新概念的建立要避免两个极端

一是将“物流”神秘化,越说越复杂,越说越玄乎,不能被广大群众所掌握,须知理论只有为群众所掌握,才能在实践中产生巨大作用,从而推动社会生产力的更好发展,理论工作的最终目的还是要服务于实践;二是将“物流”阐述得过于简单,未能揭示出其最为本质的要义。如“物流就是物品的实体流动过程”之类的表述将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质疑和批判。

(二)新概念要能体现“形”“神”结合,更重于“神”

如前所述,这里的“形”指的是“物流活动”,“神”指的是“物流管理”。对物流的定义主要是从“物流活动”和“物流管理”两个方面加以阐释,未来新概念的建立应能很好地把两者融合在一起,并对物流的“神”的揭示要更为科学和确切。因为人们现在对物流活动已不陌生了,而这些形形色色、纷繁复杂的物流活动如何进行高效的管理则一直是相关各界共同关心和探讨的话题。

(三)新概念要能跟上国际最新理念并有所超越

相对于欧美等发达国家,我国的物流研究起步较晚,物流理论在我国的发展可以说是“先天不足”。从20多年的发展来看,我国的物流理论一直处于向国外学习和引进,跟在别人后面亦步亦趋的境况。几乎没有我国的专家学者提出的新理念和新思想在国际上流行。正是由于理论发展的滞后,我国物流在全球物流产业大链条中一直处于一个较低的层次。我国的物流企业往往也只能在某个或某几个操作环节上扮演着为那些拥有了物流先进管理理论话语权的跨国公司“打工”的角色。

(四)充分调动相关各方的积极性

新概念的建立要充分调动相关各方(物流理论工作者、物流从业人员及机构、政府、媒体等)的积极性,共同参与新概念的建立和论证,并由一个全国性的权威机构组织与协调,统一调研与宣传。只有这样,才能既保证新概念的科学性,又防止出现“百家争鸣”,各执己见,最终难以形成全国统一认识的局面。

参考文献:

1、王槐林,刘明菲.物流管理学[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

2、陈文安,胡焕绩等.新编物流管理[M].立信会计出版社,2003.

3、王佐.物流管理新概念(上)[J].中国物流与采购,2006(16).

4、郝渊晓.现代物流管理学[M].中山大学出版社,2001.

5、陈文若.第三方物流[M].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4.

简述供应链管理的概念篇2

关键词:供应链;质量管理;面向目标;建模方法

中图分类号:F273.7 文献标识码:A

Abstract: In current business environment, the competition between two companies in reality is competition of two supply chains. The coordination and integration of the business process to involve all the enterprises along the supply chain becomes important for improving product quality and service quality to satisfy customer. However, because these enterprises are situated in various geographical locations and belong to organizations with different interests, there are three major difficulties in both research and practice:(1)the supply chain is a self-interested and distributed system;(2)information asymmetry exists in the production process;(3)quality is difficult to measure accurately and no perfect inspection technology exists. To deal with these problems, a goal-oriented modeling approach is proposed in this paper. Detail modeling process is introduced and case studies are carried out to demonstrate the feasibility and effectiveness of this approach.

Key words: supply chain; quality management; goal-oriented; modeling approach

0 引 言

现代企业之间的竞争,已经不是企业个体与个体之间的竞争,而是企业所处供应链之间的竞争。原本各自独立的企业走到了一块,形成供应链上的虚拟组织来更灵活和有效地提品和服务[1]。整个供应链上的虚拟组织就像是一个纵向的企业,它不同于一般企业的是,虽然供应链中各个实体在经营、资源、管理上都是独立的,它们之间除了彼此之间的合约外,没有别的法律约束,但是链中各个环节不是彼此分割而是环环相扣,整个供应链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

由于供应链的企业来自不同的地理位置,属于不同利益的组织,因此要改进供应链上的产品和服务的质量,重要的是协调和整合所有这些企业的业务流程。这使得传统的质量管理体系需要从一个能兼顾整个供应链的角度进行改革。Robinson和Malhotra回顾了质量管理和供应链管理的文献,提出质量管理的观念有必要从传统的基于单个企业内部、产品为基础的思维,转向一个基于顾客、供应商和其他供应链伙伴之间组织间关系的供应链的,注重供应链成员的沟通与协调以及质量保证体系的兼容性的思维[2]。抛弃传统的基于企业本身的质量管理思想, 把企业内部供应链以及外部供应链上各节点企业之间的各种业务、活动及流程看作一个整体功能过程,并对此功能过程进行有效的质量管理。这种改革可以通过同时利用供应链的伙伴管理和质量改进来获得竞争优势和市场份额。

要实现这种改革,首先就要了解供应链质量管理与传统的企业内的质量管理相比所具有的特点[3]:

(1)供应链的成员企业来自不同的地理位置,分属于不同利益组织。如果供应链的成员属于同一个权利组织的管辖,管理供应链会比较简单。然而,在供应链中不同企业间的自利行为是不可避免的。缺少一个权力组织的统一管辖,其他企业的生产或者业务流程通常是不受外来企业控制或者甚至不可观测的。在供应链整合以及虚拟组织的文献中经常提到了这个困难[4]。

(2)由于没有完美的质量检测技术,质量难以准确测量,因此难以控制和改进。质量是产品或服务的一组固有特征具有满足顾客明示的或隐含的必须履行的需求或期望的能力(ISO 8402)。简单来说,“质量是指符合要求”[5]。质量难以准确衡量的原因有两个。第一,质量要求(明示的或者隐含的),特别是非功能性需求,通常是含糊不清的,不明确的。把质量要求转化为功能性或者可测量的质量特征需要一个准确的转化过程,需要使用比如质量功能展开的技巧[6]。第二,准确评价产品的固有特征依赖于检测技术的正确性和准确性[7],不同的检测技术具有不同的正确性和成本。

(3)由于对产品质量和生产过程的信息不对称性,使得道德风险存在并且可能引发质量欺诈[8]。这个课题也在市场营销和组织理论中提到,比如如何控制组织间关系的供应商机会主义和如何标志不可观测的产品质量。

这些特点给供应链的质量管理带来了一些困难,要分析解决这些困难就需要一种建模方法可以反映供应链成员的不同利益,更好地表示质量的测量,以及减少和避免信息不对称。基于这种需求,本文提出了一种面向目标的方法来支持供应链质量管理的建模。在详细介绍建模过程之后,本文通过探讨几个供应链质量管理中的实例,证明了所述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1 面向目标的供应链质量管理概念模型

1.1 供应链质量管理中的本体分析

本体论(Ontology)这个概念来自于哲学,表示对存在的一种系统化的解释。近些年来,“本体”开始成为知识工程领域的一个词汇,代表对一些感兴趣的领域的共同理解、一种共享词表,也就是特定领域之中那些存在着的对象类型或概念及其属性和相互关系。本体可以用来作为一个对所选的现象进行描述的统一的框架,表示一种模型,用于描述一套对象类型。一个本体通常包括了对某个领域的一种世界观。世界观,也就是对世界的概念化,是由一系列概念(如实体、属性和过程)、概念的定义和概念间的联系组成的[9]。

我们设计了协同供应链的本体来为质量管理做模型化的基础。这个本体包括了四个类别:主体(Actor)、目标(Goal)、资源(Resource)和任务(Plan)。

协同供应链的本体是由三个不同的层次组成的:元类层、领域层和实例层。图1表示了这种层次结构。现实世界的实例表示为实例层的实体。例如,一个奶农名叫Smith,一个名为Sanu的奶制品厂商,和一个名为Jack的顾客。实例层的实体是对应于领域层的实体类的实例,而领域层则继承元类的属性。

为了清楚的表现这种层次结构,在图1中我们省略了很多领域类和连接。我们提出的模型化方法正是为了更好地表示这些类。接下来会介绍模型化方法是如何建立一个更完整的本体的。

1.2 概念定义

针对供应链质量检测的知识层面模型化是一个使用图形化语言来进行概念模型化的过程。这套图形化语言包括:意图性的和社交性的概念,如主体、目标和依赖性;使得模型可视化的图形化符号;一系列的线性符号来对模型进行不同观点的分析,如与主体相连的线条表示供应链上的主体间相互依赖的关系,与目标相连的线条表示从某个主体的角度出发分析目标与任务的关系,与资源相关的线条描述一个主体所拥有的资源。模型是通过对下列元类层上的概念的实例化得到的:

主体。对某个实体的模型化。这个实体包含了战略目标,拥有一些资源,并且在系统或者组织内根据理性原则进行有意图的一些行为。一个主体代表了一个物理的、社会的或者软件的智能体,也可称为角色或位置。比如,供应链上存在各种不同的实体像供应商、制造商、零售商和顾客。

目标。表示了某个主体的战略兴趣。一个主体可能依赖于其他主体来达到他的目标。比如,一个制造商依赖于供应商实现它取得良好的原材料供应目标,依赖于顾客实现它获得利润的目标。目标类对刻画供应链的协同特征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要素。目标类可以细分为两个类别:硬目标(Hardgoal)和软目标(Softgoal)。硬目标和软目标都代表了主体的战略兴趣,但是后者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或者准则来决定它们是否完成、达到。

任务。表示了在某个抽象层次上做某种事情的一种方法。执行某个任务是实现完成某个硬目标的一种方式。

资源。代表主体所拥有的资源, 即执行任务时运作或操作作用的资源。

依赖。存在于两个主体之间,表明一个主体由于某种原因依赖于其它主体来完成某个硬目标。前者被称为依赖方,后者被成为依赖者。

贡献。表明软目标和硬目标是如何贡献于对方的。贡献可以是正贡献也可是负贡献。

分解。把任务或者目标进行分解为更简单的任务或目标的过程。

目的―手段分析。为了达到目的,决定在现阶段的最佳策略的分析过程。

配置。在任务和资源之间,代表对任务配备一系列的资源。配置可以细分为输入配置、输出配置、程序配置和限制配置。

如图2所示,主体由一个圆形表示,硬目标为椭圆形,软目标为云形,资源为矩形, 任务为五角形。两个主体间的依赖关系表示为两条带箭头的线条,中间连着一个硬目标(椭圆)。资源和任务间的配置关系表现为把资源(矩形)放置在任务(五角形)的四个角上。目的―手段关系则表示为任务(五角形)和硬目标(椭圆)之间的带有箭头的线条。贡献关系则是表现为目标之间带有“+”或“-”号的不同线条以表示正贡献和负贡献。

因此,一个知识层面的模型就是一个带有方向、带有标记的图形。它的节点是元类层上实体的实例,如实体、软目标、硬目标、任务、资源。它的边就是元类层上代表关系的实例,如依赖、目的―手段、贡献、配置,以及和/或分解。

1.3 模型化操作

为了对协同供应链进行知识层面的模型化,我们提供了一系列的带有图形化解释的模型化操作,包括:

(1)主体模型化。主体模型化的过程包括辨别和分析供应链个体和信息系统的角色。如图3中表示了对制造商和顾客的模型化。

(2)目标的模型化。目标的模型化依赖于对每个主体的目标的分析。这里我们通过目的―手段的分析办法,把每个目标进行分解成子目标,并且通过对任务的执行来实现。或者说把目标分解为几个可以被某些服务达到的子目标。图4中为对制造商和供应商的目标进行分解。

(3)质量检测的需求分析。质量检测的需求分析是通过把隐含的或不明确的需求(软目标)通过贡献分析转化成明确的和可达到的目标(硬目标),这是目标分析的一个更细节具体的分析。图5是如何分析“取得良好的源奶供应”的质量检测需求分析的例子。

(4)资源―任务模型化。资源的模型化包括对每个主体的任务和资源进行辨别和分析的过程。如图6所示,每个任务都关联一个或多个资源,可以通过一个5元数组表示。I和O表示在任务开始时需要的和结束时产生的资源。C是一系保操作可以进行的资源条件,例如生产任务需要的设备条件。P是对服务操作的过程、程序说明。E是这次操作的效果,即某个硬目标的完成。

(5)目的―手段分析。目的―手段分析是一个分析什么任务可以完成什么硬目标的理性分析过程。如图7所示,供应商提供了一种任务(供应)来满足制造商的目标(获得符合要求的供应)。

2 案例分析

2.1 基于产品追溯和追踪的质量管理

在供应链质量管理的课题中,产品的可追溯性是一个热门的话题,特别是在比如食物供应链这样产品质量信息不对称严重的行业[10]。我们通过把产品流表示为资源来支持产品的追踪和追溯。

如图8所示,随着时间和生产流程的推进,某个特定的产品作为一个实例对应于领域层次的不同类别。产品贴上特定的ID标签有助于区分于其他的产品。在一些可追溯的技术如RFID的支持下,产品标签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生产阶段会有不同的信息。从这样的信息标签上,可以找到有关于产品的供应商、生产流程、检测过程、生产设备等信息,从而使产品实现了可追溯和可追踪。

2.2 产品、程序和机器检测

对机器设备、生产程序的检测通常用来作为对产品检测的补充[11]。信息系统被用来辨别和记录生产设备和该设备生产出来的产品。

如图9所示,现实中设备和产品被模型化为领域层次的资源。对设备、产品和程序的检测可以看成对资源的检测。通过检测与任务配置的资源来评价这个任务的执行情况。本文的模型化方法把资源都归类在执行任务的周围,因此如果要对某个特定任务的执行情况进行评价,便可针对性的选择该任务所用的资源进行检测。

3 小 结

本文基于对供应链的本体分析,提出了一套面向目标的建模方法。通过探讨几个供应链质量管理中的实例,展示了该方法能有效地反映供应链成员的不同利益,更好地表示质量的测量,以及减少和避免信息不对称。这种方法通过对供应链成员不同目标的刻画,从一个创新的角度模拟了供应链中的合作和协调的过程,为测量、分析和有效改进产品和服务的质量提供了分析基础,为系统化地管理供应链中上下游的产品质量提供了基础。

参考文献:

[1] 许邶,苏秦. 基于质量信息流的虚拟企业质量管理概念模型[J]. 工业工程与管理,2001(4):22-25.

[2] Robinson, C.J. and M.K.Malhotra. Defining the concept of supply chain quality management and its relevance to academic and industrial practice[J]. Int.J.Production Economic, 2005,96:315-337.

[3] Yan, J. A modeling approach for quality inspection in supply chain quality management[D]. Ph.D. Thesis, City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2010.

[4] Wang W.Y.C., and H.K.Chan. Virtual organization for supply chain integration: Two cases in the textile and fashion retailing industry[C] //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Economics, article in press, 2009.

[5] Crosby,P.B. Quality Is Free: The Art of Making Quality Certain[M]. New York: McGraw-Hill, 1988.

[6] 李欣,黄鲁成. 质量功能展开中关联关系确定的RBF方法[J]. 工业工程与管理,2010,15(1):59-64.

[7] Brosnan, T. and D.Sun. Improving quality inspection of food products by computer vision-a review[J]. Journal of Food Engineering, 2004,61(1):3-16.

[8] Akerlof, George A. The market fo‘Lemons’: Quality under uncertainty and the market mechanism[J].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1970,84:488-500.

[9] Uschold, M. and M.Gruninger. Ontologies: Principles, methods and applications[J]. Knowledge Engineering Review, 1996,11(2):93-136.

[10] McMeekin,T.A., J.Baranyi, J.Bowman, P.Dalgaard, M.Kirk, T.Ross, S.Schmid, and M.H.Zwietering. Review: Information systems in food safety management[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Food Microbiology, 2006,112(3):181-194.

简述供应链管理的概念篇3

关键词: 供应链绩效评价;模糊综合评估;粗糙集;BP神经网络

中图分类号:C93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1003-7217(2011)05-0119-06

一、引 言

在供应链条件下,各节点企业运作行为往往具有随机性和不确定性。动态供应链绩效评价是一个包含多个指标和输入输出的复杂评估系统,各绩效指标具有模糊性、不确定性,彼此之间存在非线性关联性。软计算[1-7]理论与方法是处理动态供应链绩效这样复杂的、具有大量不确定性和模糊性的评估系统的重要技术。在相当多的领域(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工程技术)中,都涉及到对不完备信息和不确定因素的处理。从实际系统中采集到的数据常常包含着噪声、不精确甚至不完整,如果我们采用纯数学上的假设来消除或回避这种不确定性,效果往往不理想。但如果对这种信息使用恰当的方式进行处理,常常有助于实际系统问题的解决。

二、相关研究评述

多年来,研究人员一直在努力寻找科学地处理不完整性和不确定性的有效途径,实践证明,1965年Zadeh[8]创立的模糊集理论与1982年Pawlak[9]倡导的粗糙集理论是处理不确定性的两种很好的方法。事实上,除了上述两种方法外,基于概率统计方法的证据理论也是处理不确定性的一种有效方法。以上众多的方法都属于软计算[10-15](Soft Computing)的范畴。Zadeh教授提出了软计算的概念,软计算的主要工具包括粗糙集、模糊逻辑(Fuzzy Logic)、神经网络、概率推理(Probability Reasoning)、信任度网络(Belief Network)、遗传算法(Genetic Arithmetic)、混沌理论(Chaos)等。传统的计算方法,即所谓的硬计算(Hard Computing),使用精确、固定和不变的算法来表达和解决问题,软计算利用所允许的不精确性、不确定性和部分真实性得到易于处理、鲁棒性强和成本较低的解决方案,以便更好地与现实系统相协调。因此,软计算作为知识获取和智能信息处理的重要手段,在许多研究领域有着广泛而深入的应用。

(一)基于模糊综合评估的供应链绩效评价

模糊集理论是经典理论的推广,它认为元素总是以一定的程度属于某个集合, 也可能以不同的程度属于几个集合。经典理论中集合的边界是清晰的,而模糊集理论中集合的边界是不清晰的,对人们显示生活中大量使用的一些含义确定但不准确的语言表述,模糊数学可以较好地表达,因而可以自然地用于事物的评价。

在动态供应链绩效评价体系中,各绩效指标之间往往存在着复杂的因果关系,这些指标中既有定性指标也有定量指标,具有模糊和不确定的特点,模糊综合评估方法为处理这种不确定性提供了有力的工具,它能够尽可能地减少个人主观臆断所带来的危害,为合理评价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作者在文献[16]中详细讨论了基于模糊综合分析的供应链绩效评价方法,并结合Markov链预测理论给出了供应链绩效未来的发展趋势。

(二)基于粗糙集约简的供应链绩效评价

Rough集理论是一种刻画含噪声、不完整、不精确、不相容的数学工具,它能有效分析和处理不精确、不一致、不完整等各种不完备信息,并从中发现隐含的知识,揭示潜在的规律,是一种重要的软计算技术。其主要思想是在保持分类能力不变的前提下,通过知识约简,导出概念的分类原则。Rough 集理论是基于不可分辨的思想和知识简化的方法,从数据中推理逻辑规则作为知识系统模型。

如前所述,在供应链条件下,各节点企业运作策略具有动态可调节性,其运作行为具有随机性和不确定性,这就要求在对供应链绩效进行评价必须采用动态评价方法,同时对供应链在未来某一时刻的整体绩效进行预测。粗糙集及其约简理论是处理这种不确定性的重要技术。作者在文献[17]中基于粗糙集理论的绩效评价模型,建立了动态供应链绩效评价决策表,利用粗糙集约简方法得到了预测绩效评价结果的决策规则集,并把粗糙集约简和模糊综合评估技术相结合进行动态供应链绩效评价,显然地缩小了数据处理的规模,降低了模型的计算复杂度。

(三)基于神经网络的供应链绩效评价

神经网络可大规模地并行处理和分布式地存储信息,具有良好的自适应、自组织性以及很强的学习功能、联想功能和容错功能。与当今的冯诺依曼式计算机相比,更加接近人脑的信息处理模式,主要表现为能够处理连续的模拟信号。神经网络并行分布工作,各组成部分同时参与运算,单个神经元的动作速度不高,但总体的处理速度很快。神经网络信息存储分布于全网络各个权重变换之中,某些单元障碍并不影响信息的完整。传统计算机要求有准确的输入条件, 才能给出精确解。神经网络只要求部分条件,甚至对于包含有部分错误的输入,也能得出较好的解答,因此具有较好的容错性。

动态供应链绩效评价是一个包含多个指标输入输出的复杂评估系统,各绩效指标具有模糊性,彼此之间存在非线性关联性。针对这样一个复杂的评估系统,作者曾利用BP神经网络技术来找出供应链绩效评价系统输入-输出之间的非线性映射关系,从而对动态供应链绩效评价结果进行学习和预测。通过与粗糙集约简理论相结合,简化了BP神经网络的结构设计,减小了运算量。

(四)几种软计算方法的优缺点

软计算是一个方法的集合体,目前主要包括粗糙集、模糊逻辑、神经网络、概率推理、信任度网络、遗传算法以及混沌理论等。软计算方法已广泛应用于包括模式识别、数据挖掘、系统评价、故障诊断、专家系统等在内的诸多领域的不精确、不确定问题。软计算方法按照其特点各有优势。例如,模糊集可以通过对人类思维建模来给不确定性问题提供自然的解决机制;粗糙集在属性约简和规则抽取方面性能优良;神经网络对噪声具有强鲁棒性,分类精度高;遗传算法广泛用于优化搜索问题。 同时,以上软计算方法依照算法的不同有各自的局限性:模糊集过度依赖专家知识,遗传算法收敛速度慢、稳定性差,神经网络训练时间过长、知识解释性差,而粗糙集对数据中的噪声较敏感。本文为了克服单一方法的局限,试图通过集成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软计算方法的软计算融合系统来解决供应链绩效评价的实际问题[6, 7]。

财经理论与实践(双月刊)2011年第5期2011年第5期(总第173期)郑 培,万 炜:基于智能信息处理的供应链绩效评价方法

(五)软计算融合技术在动态供应链绩效评价中的应用

作者详细研究了模糊综合分析、粗糙集理论、神经网络等软计算技术在动态供应链绩效评价中的应用方法。从文献[16-17]实验结果可以初步看出,通过把几种软计算技术融合起来应用于供应链绩效评价,就能够克服单一智能信息处理方法的缺陷,取得更好的效果。本文使用的几种软计算技术能在多个方面进行融合[6, 7]。

粗糙集和神经网络的融合。通过粗糙集的属性约简可以显著减少原始数据量,使神经网络训练时间缩短,从训练后的神经网络中抽取规则也可显著提高神经网络中知识可理解性;神经网络的强鲁棒性也可解决粗糙集处理数据中的噪声问题。

粗糙集理论和模糊集理论的融合。粗糙集理论和模糊集理论都是研究信息系统中知识不完善、不精确问题的方法,但粗糙集理论解决问题的出发点是信息系统中知识的不可分辨性,而模糊集理论则关注信息系统中知识的模糊性,两者在处理方法上各有特色。两者的结合可以更好地解决信息系统中不完善、不精确性知识的问题。

模糊集和神经网络的融合。模糊集和神经网络的融合主要有模糊神经网络和神经模糊系统。神经模糊系统以神经网络为主,结合模糊集理论,将神经网络作为实现模糊模型的工具,即在神经网络的框架下实现模糊系统或其一部分功能。从结构上看,一般是四层或五层的前向神经网络。模糊神经网络是神经网络的模糊化,即以模糊集、模糊逻辑为主,结合神经网络方法,利用神经网络的自组织性,达到柔性信息处理的目的。

三、基于智能信息处理的供应链绩效评价方法比较

(一)基本思路

在作者以前的研究里,曾应用模糊综合分析、粗糙集理论和BP神经网络等智能信息处理方法建立了多个供应链绩效评价模型,本文对这些评价模型的效果和优缺点进行了分析和总结。我们的基本思路是以某动态供应链为例,选取合适的绩效指标集,对得到的绩效指标按照评价模型的数据要求进行预处理,然后输入到不同的动态绩效评价模型中进行处理,对各个绩效评价模型进行解算。通过对模型输出的结果的比较和分析来归纳各个绩效评价模型的主要特点,并对评价模型的实际效果进行总结。

(二)数据预处理

如前所述,本文已经根据文献[15]提出的供应链五维平衡计分卡,选择了15个关键绩效指标作为动态供应链的绩效评价指标集C,C={F1, F2, F3, C1, C2, C3, P1, P2, P3, P4, L1, L2, L3, S1, S2}。在15个绩效指标中,既有定性指标,也有定量指标。由于BP神经网络只能处理数值向量,因此在这些绩效指标输入BP网络训练之前必须对它们进行预处理。在基于粗糙集理论的供应链绩效评价模型里,根据决策表信息约简的要求,需要对所有属性的取值进行离散化处理。这里对某动态联盟供应链绩效决策表条件属性采用表1的方法进行离散化处理。

假设根据历史经验或供应链行规,把供应链的绩效评价结果划分为G1、G2、G3、G4四个等级,分别对应供应链绩效评价为优、良、中、差的状态,其划分的依据如表1所示。

在基于模糊综合评估的供应链绩效评价模型里,表1将作为构造各绩效指标属于各类的隶属度函数的依据。

(三)实验结果比较与分析

实验的数据源仍采用文献[15]某供应链相关指标的调查结果,经调查得到该供应链在2007年1~12个月的绩效指标取值和绩效综合评价结果。本文已经详细讨论了对该供应链绩效采用基于BP网络训练和学习的过程,并结合粗糙集约简给出两者相结合的混合绩效评价方法及结果。

BP网络学习完毕后,就可以用来对下一评估时刻的供应链绩效进行预测。针对上述供应链,经调查得到该供应链在2008年前4个月的绩效指标取值结果,如表2所示。

将上述各绩效指标规一化后输入训练好的BP网络,得到相应的输出向量分别为(0.0023, 0.998, -0.002, 0.007)、(-0.008, 0.003, 0.988, -0.005)、(-0.008, 0.958, -0.008, -0.002)和(0.987, -0.010, -0.005, 0.005)。据此可判断该供应链在2008年1~4月的绩效综合评价结果分别为G2、G3、G2、G1。

进一步,针对表1所示的供应链绩效分级标准,可以通过Rough约简得到供应链绩效分级决策表的最佳约简,即供应链绩效评价的关键绩效指标集。通过约简得到供应链绩效评价的关键指标集为{F1, F2, F3, C1, C2, P1, P2, P3, L1, L2, L3, S1},这样这12个关键绩效指标就构成了BP网络的输入层节点。把表2所示的供应链在2008年1~4月的关键绩效指标量化结果输入训练好的BP网络,可求出其相应的绩效评价结果分别为G2、G3、G2、G1,与供应链绩效实际调查结果一致。

下面,针对同一供应链,分别采用基于粗糙集理论的动态供应链绩效评价模型、基于模糊综合评估的供应链绩效评价模型及两者的结合来得出供应链绩效评价结果,并进行方法间的比较。

在基于粗糙集理论的供应链绩效评价模型里,先对各绩效指标进行离散化处理,离散化后的该动态供应链绩效决策表如下。

对于表3所示的绩效评价决策表,利用约简算法对决策表进行属性约简,以便去掉决策表的冗余条件属性。进一步,利用归纳值约简算法对绩效决策表进行值约简,可以得到一系列用于供应链绩效评价的决策规则集。由于决策属性值被离散化为四个等级,亦即信息系统具有四个概念。针对这四个概念的最一般规则分别为:

根据上述关于决策属性取值的最一般规则,就可以对某一考察周期动态联盟的综合绩效评价结果作出判断。当条件属性集不完全满足规则前件时,可以选取关于各个概念的次一般(或可信度较高)的生成式规则对绩效作出综合评估。

把表2所示的该供应链在2008年前4个月的绩效指标离散化,然后针对上述供应链绩效评价决策规则进行匹配,可得这4个月供应链绩效综合评价结果分别为G3、G3、G2、G1。

接着,采用模糊综合评估方法来对同一供应链的绩效评价结果进行分析。首先建立模糊关系矩阵,单因素评价矩阵取各因素在评价集上的隶属度,各隶属度函数均取为二次函数。根据供应链绩效分类标准表1,建立F1属于各类的隶属度函数为:

同理,可分别建立其它绩效指标属于各类的隶属度函数,对应绩效评价指标集C的权向量取为:

W=(0.17,0.06,0.02,0.08,0.13,0.02,0.05,0.04,0.10,0.01,0.10,0.04,0.05,0.11,0.02)

于是,由模糊综合评估法可求出该供应链在2008年前4个月的绩效分别为G3、G3、G2、G1。

最后,采用结合了粗糙集约简和模糊综合评估的动态供应链绩效评价方法来得到该供应链绩效评价结果。首先借助于动态供应链绩效评价决策表对绩效评价指标进行约简和降维,通过Rough约简得到供应链绩效评价的关键绩效指标集为{F1, F2, F3, C1, C2, P1, P2, P3, L1, L2, L3, S1},根据供应链绩效分类标准表2分别建立上述关键绩效指标属于各类的隶属度函数,然后利用模糊评估方法对供应链绩效进行综合评价。根据该混合供应链绩效评价方法求出该供应链在2008年前4个月的绩效分别为G2、G3、G3、G1。

我们给出了采用上述五种基于智能信息处理的绩效评价方法得到的该供应链在2007年1月~2008年4月间绩效评价结果的变化趋势,如图1所示。其中,如图例所示圆圈、方块实线、下三角实线、粗标圆卷实线和带星虚线分别代表了对应月份由五种评估方法得到的供应链绩效评价结果。

图1 某供应链采用五种绩效综合评估方法得到的评价结果

从图1可以看出,采用五种不同的供应链绩效评价方法得到的结果略有差异。这一差异由多种原因引起,首先基于BP神经网络的绩效评价方法和基于粗糙集理论的绩效评价方法都是有监督的智能学习算法,即在对动态供应链绩效评价结果作出预测之前,都有个训练的过程,这需要大量的历史数据。而基于模糊综合评估的供应链绩效评价方法隶属度函数主要由绩效分级标准确定,并不“显式”地需要历史绩效结果。其次,许多基于智能信息处理的绩效评价模型都需要事先确定一些参数,如BP网络需要确定网络结构、学习速率、冲量因子;模糊综合评估需要确定指标权值和隶属度函数表示方法等。另外,不同的绩效评价模型对输入数据的要求各不相同,BP神经网络和模糊综合评估处理的是连续数据,粗糙集约简处理的是离散数据,而实际获得的绩效指标中既有定性指标,也有定量指标,这就需要在绩效指标输入模型之前进行预处理,预处理方法的不同导致模型输出有很大的差异。上述几种不同的基于智能信息处理的供应链绩效评价方法输出结果与供应链实际绩效基本相符,在实际使用时要根据情况灵活选择。

此外,实验结果也表明通过几种智能信息处理方法融合在动态供应链绩效评价中能取得更好的效果。通过粗糙集约简和模糊综合评估的融合,显然缩小了数据处理的规模,降低了评估模型的计算复杂度,同时克服了模糊评估过度依赖专家知识(领域知识)的缺点。通过粗糙集约简和BP神经网络的融合,降低BP网络的设计复杂度,克服了神经网络训练时间长、知识解释性较差的缺点。两种融合方法都保持了较高的准确度,在动态供应链绩效评价中更为有效。

本文的研究结果弥补了目前国内外动态供应链绩效评价中智能信息处理方法的融合理论研究少、应用不够深入的缺点,对实际供应链运作与管理中基于软计算的动态绩效评价模型和方法的选择与应用具有理论指导意义。

四、结 论

软计算作为知识获取和智能信息处理的重要手段,在供应链绩效评价领域有着良好的应用前景。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集成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软计算方法的智能信息融合算法来克服单一方法的局限性。本文针对之前使用的模糊综合评估、粗糙集约简及BP神经网络等软计算方法在动态供应链绩效评价中的主要特点和效果进行了简要的比较和分析,指出了每种方法的优缺点。然而,由于每种智能信息处理方法存在着本质上的差异,对这些方法间的效果差异进行严格的比较存在理论上的困难。某种智能信息处理方法可能适用于某种供应链,而另一种智能信息处理方法则可能更适用于另一种供应链。因此,在实际使用时,要根据供应链具体情况灵活选择或融合多种智能信息处理方法以取得更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Anna, M. R. and Etienne, E. K. A comparative study of fuzzy rough sets[J]. Fuzzy Sets and System, 2002 ,126(2): 137-155.

[2]Nagatanit, Helbingd. Stability analysis and stabilization strategies for linear supply chains.[J].Physica A., 2004, 35 (3-4): 644-660.

[3]Mohamed. Q. A-RST: a generation of rough set theory[J]. Information Science, 2000 ,124(1-4): 301-316.

[4]Roman, W. S., Larry, H. Rough sets as a front end of neuraln-etworks texture classifiers[J]. Neurocomputing, 2001, 36: 85-102.

[5]Yahia, M. E., Mahmod R. and N. Sulaiman, et al. Rough neural expert systems[J]. Expert Systems with Applications. 2002, 18: 87-99.

[6]McKee, T. E., Terje, L. Genetic programming and rough sets: a hybrid approach to bankruptcy classification[J]. 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 2002 ,138: 436-451.

[7]Bolch G., Greine, S., H. D. Meer, etc. Queuing networks and markov chains-modeling and performance evaluation with computer science applications (2nd edition)[M]. A John Wiley & Sons, Inc., publication, 2006.

[8]Zadeh L. A. Fuzzy sets[J]. Information and Control. 1965, 8 (3): 338-353.

[9]Pawlak, Z. Rough set-theoretical aspects of reasoning about data [M]. Boston: MA: 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 1991.

[10]曹庆奎,阮俊虎.基于粗糙集-未确知测度的矿井通风系统合理性评价[J].科学决策,2009.5:89-94.

[11]刘敬学,陈曦. 基于神经网络的专家预测方法研究[J].科学决策,2009,11:78-81.

[12]Bhagwat and Sharma.Management of information system in SMEs: an exploratory study. [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terprise and Network Management. 2006,1(1): 99-125.

[13]Bititici et al..Implementation of performance measurement systems:private and public sectors[J]. Editorial, Production Planning and Control. 2005,16(2):99-100.

[14]郑培,黎建强. 基于BP神经网络的供应链绩效评价方法[J].运筹与管理,2010,19(2):26-32.

[15]宋莎莎,戴锋,卫保璐.基于模糊层次分析法和聚类分析的突发事件分级研究[J].科学决策,2010,10:68-72.

[16]郑培,黎建强. 基于模糊评估和马尔可夫预测的供应链动态平衡记分卡研究 [J]. 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8,4(4): 57-64.

[17]郑培,黎建强. 基于粗糙集理论的供应链动态绩效评估方法研究 [J]. 运筹与管理,2008,10(5):6-11.

[18]王俊峰,刘立东.基于博弈论的闭环供应链中三方协调研究[J].科学决策,2009,(3):33-37.

Supply Chain Performance Measurement Methods based on Intelligent Information Processing

ZHENG Pei 1, WAN Wei2

(College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Hunan University, Changsha Hunan 410082, China)

Abstract:The performance evaluation models of supply chain are resolved, simulated and verified in this paper. The results are tested and the aspects of these performance evaluation models are analyzed and summarized. Experiment results show that the performance evaluation models and techniques put forward in the paper are scientific and efficient. The paper conclusions supplement and deepen the current insufficiency in the performance evaluation study and application of supply chain. They provide supply chain researchers and managers important ideas and techniques, and also provide more academic bases and practice means for policy decision of supply chain.

简述供应链管理的概念篇4

随着经济的发展,知识资源已经成为保持供应链竞争优势的重要支柱。尤其近年来,学术界对供应链知识管理的研究逐渐深入。其中,国外学者主要偏重具体实践方面的研究,并与丰田、戴尔等知名企业展开合作,取得了丰富的实践成果。而国内学者则主要关注理论方法方面的创新,在知识管理架构、策略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理论成果。然而,随着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稍纵即逝的商机要求供应链向敏捷化方向发展。以农产品供应链为例,近年来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农产品供应数量和质量都有了很大变化,人们的口味也越来越挑剔。如何针对顾客日常需求的变化进行敏捷供应链快速组建并在短时间内提供相应产品成为农产品供应链发展中的难题。传统的供应链知识管理已经无法适应新的商业环境。目前已经有学者开始关注敏捷供应链中的知识共享及知识重用,但对敏捷环境下知识管理系统的相关研究还很少。因此,本文以北京市农产品供应链为研究背景,以敏捷化为目标构建一个敏捷知识管理系统,该系统引入面向服务的思想以增强分布处理能力和可扩展性。在此基础上采用本体、工作流管理等方法对其中的知识服务检索、组合等关键技术进行研究,以期进一步提升北京市农产品供应链的敏捷性和知识管理水平,为都市型农业发展做出贡献。

二、研究背景

北京市是农产品消费的大都市,据相关资料推算,全市每年消费蔬菜约40亿公斤,果品约29亿公斤,生猪约400万头。随着北京市国际化程度日益增强以及2008年奥运会的临近,中高档蔬菜瓜果、肉食的需求与日俱增。因此,构建与之相适应的现代化农产品物流体系是北京市当前社会经济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北京市各级农业管理部门也认识到这一点,在近年来实施的改革过程中,农产品物流体系得到了长足发展,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与一些发达国家相比,存在的问题依旧比较明显:(1)基础设施投入不足。在农业增产上投入较大,但产品储运技术和物流设施等方面却明显投入不足,加工水平低、运送方式落后、冷链运送比例小,致使产品质量难以保证,难以满足奥运期间巨大的物流需求。(2)市场结构不完善。主要表现在物流主体不清晰,众多小农户、农民合作组织加上农产品加工企业、批发商、零售商,一起构成了农产品流通主体多元化的格局。(3)物流信息不畅。北京市农户生产规模较小,市场主体分散,信息传递手段落后,导致产品流通时间拉长,农户在供应链全过程中处于被动地位,无法及时获得有效的供求信息,进而导致农产品的生产和销售处于无序状态,难以快速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三、面向服务的敏捷知识管理系统

本文针对上述农产品流通体系中知识管理存在的不足,从供应链管理和信息管理的角度提出了面向服务的敏捷知识管理系统(Services-Oriented Agile Knowledge Management System)。该系统基于Web服务技术,支持异构计算环境下的分布式浏览器/服务器模式,对系统中的所有用户提供分布透明性、跨平台透明性以及异构数据透明性。其总体结构如图2所示。该系统能够实现敏捷供应链中知识资源的分布式动态集成,包括提供知识资源的动态发现、集成和绑定等服务,从而解决了敏捷环境下知识资源集成的关键问题。

(一)相关概念

面向服务的架构自提出以来一直没有标准的形式化定义,许多学者对此方面进行了研究。侯丽珊等提出了基于环境本体的服务描述框架并用基于?仔演算的进程表达式表示服务的行为语义。饶元等在对时序逻辑语言XYZ/E进行扩展的基础上对面向服务的体系结构以及系统的核心概念进行了形式化定义。然而,上述研究都只针对传统服务展开,没有考虑到知识服务的推理性、创新性和语境相关性等特点。因此,本文根据知识的特性,对敏捷知识管理系统中相关概念进行如下定义:

定义1敏捷知识管理系统:由多个服务角色通过基于标准协议的基本连接件按照特定的业务模式组合而成的一个分布式敏捷知识管理系统,能够根据角色的请求及环境的变化迅速做出反应,提供相应的知识服务。

定义2知识服务(Knowledge Service):由一个或多个知识模块组合而成的具有独立功能的、自治的软件体,通过WSDL对外部接口进行描述,利用SOAP消息来完成消息通信。详细定义为:KS=,其中ID代表服务名称。DIS代表服务描述,主要包括服务功能描述和服务契约描述两部分。IF代表服务接口,是服务功能特征的集合。ATTR是服务属性的描述,包括属性、属性值以及之间的映射关系。

定义3知识服务组合(Compositional Knowledge Service):由多个基本知识服务根据特定需求组合而成的具有复杂功能的软件体。其内部的消息通讯与服务调度以及与外部服务间的通讯使服务组合具有更为复杂的动态行为,且服务的重用粒度也更大。详细定义为:CKS=,其中KS为基本服务集合,其他定义与上述知识服务类似。

定义4知识服务描述(Knowledge Service Distribution)是对服务功能以及调用契约的描述,定义为SD=。其中SF为功能描述,包括接口功能、参数格式等。SC为调用契约,包含调用协议、调用权限等,其中知识服务接口(Service Interface)是服务访问的语法规范,仅提供服务名及特征,并不描述服务的实现方式。定义为:SI=,其中SIP是接口参数的集合,SLM是服务方法的集合。

定义5知识服务属性(Service Attribute):对服务特征的描述。可细分为静态属性和动态属性。静态属性值不随时间变化而变化,只是与其他服务区分的基本依据。动态属性则会随着时间等外部条件的不同而取不同的值,刻画了资源的变化特征,例如服务状态、服务负载等。定义为:SA=,其中ATTR={a1,…,an}是服务属性的集合;RAN={v1,…,vm}是服务属性值的集合;f:ATTR->f(RAN)是资源属性到其值域上的一个映射。

(二)体系结构

敏捷知识管理系统主要分为三层,包括交互层、应用层和数据层。其中交互层是系统面向用户的接口,对外提供系统的公共服务,主要负责接收服务请求,并进行服务请求的解析,将相关信息提交给系统其它模块进行下一步处理。而应用层是系统的核心,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模块:

服务注册模块在传统VDDI的基础上实现并进行语义扩充,除了保持UDDI基于关键字的服务查询和发现功能外,还扩展了基于语义的服务发现功能,实现系统服务的注册、查询和语义映射工作。经过接口封装的各应用系统服务,除了在UDDI进行正常注册之外,还使用领域本体对其进行语义描述,以支持两种不同类型的服务发现机制。

服务匹配模块根据服务请求内容,对服务注册中心的服务进行关键字及语义匹配,并返回最优服务。在服务运行的同时,由监控模块根据服务匹配和运行的情况对服务进行评估,评估结果追加到服务注册信息中,作为今后服务匹配和选择的参考因素。

服务组合模块只有当一个服务请求需要一个复杂业务过程才能够完成时发挥作用。首先该服务请求会分解为基本服务请求,每个基本服务请求都要经过服务的匹配过程,最后所有匹配的服务按照业务定义中的逻辑顺序进行服务组合,形成可执行流程,最后解释执行。

数据层主要对成员的基本信息和服务信息进行存贮和分析,以建立联盟知识库。 (三)组建过程

以农产品供应链为例,敏捷知识管理系统组建过程描述如下:(1)首先以行业协会的形式建立农产品供应联盟,并对联盟中的企业进行分类,包括生产、物流、销售企业等,其中每个企业均需要进行资格认证并进行评级,通过认证后各成员连入联盟内部Intrenet并在UDDI注册;(2)当有合适的市场机遇出现时,联盟统一市场信息并进行分析,确定所需供应商类型。有合作意向的成员向联盟提出申请,联盟根据市场情况并结合成员的各项评级及所提供服务的质量评级进行供应商选择并组建供应链;(3)供应链组建完毕后,入选的注册完毕后,敏捷知识管理系统初步形成。当有成员需要知识服务时首先到联盟知识门户提交进行知识服务请求,若此服务存在则进行共享权限确认,然后由协会作为第三方与服务提供者绑定并进行交互。(5)当市场机遇消失后,敏捷供应链解散,各企业知识服务注销,重新回到步骤(2)。组建过程如图3所示。

(四)应用实例

这里,以农产品加工企业为例,对敏捷知识服务进行简要说明。在对农产品进行清洗加工的过程中,加工企业通常需要了解农产品的农药使用量及所包含的化学成分,而作为需进一步对农药生产企业进行知识查询。在敏捷知识管理系统的支持下,农产品加工企业只需要向联盟提交知识查询即可,由系统进行知识服务的组合调用并迅速发现结果,实现知识的敏捷重用,使原有查询过程得到简化。

四、关键技术

(一)服务检索与组合技术

知识服务作为一种语义密集型的高层应用,用户通常需要具备全面知识才能正确使用,传统UDDI基于关键词和简单分类的服务发现机制已经不能很好满足需要。因此,本文在敏捷知识管理系统中提出一种基于领域本体和语义相似度的知识服务发现方法。首先将用户查询需求进行语义扩展,细分为功能需求、质量需求等,然后判断功能需求是基本服务还是组合服务,若为基本服务则直接对UDDI中已有服务进行语义查询。若为组合服务,则对该查询进行基本分解后进行相似度计算,得出结果后再使用工作流技术实施服务组合,如图4。其中,服务组合是近年来出现的一种新的服务形式。目前研究方向主要有基于流程的方法和基于人工智能的方法。前者以工作流技术为基础,具有代表性的成果有WSFL、BPEL4WS等;后者以语义描述模型为基础,具有代表性的成果是OWL-S。而本文提出的方法则将服务检索与组合相结合、人工智能与工作流相结合,充分考虑了知识服务自身的特点。

(二)服务质量描述及评价方法

传统UDDI没有考虑服务质量的问题,当请求者从UDDI上同时检索到若干相关服务时将面临着选择问题,因此Web服务中的质量(QoS)管理,特别是服务组合的QoS管理,成了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当前,已经有一些研究领域提出了基于QoS的服务评价及组合方法,但是这些方法大多数都没有考虑Web环境的动态性,而且只支持特定的服务类型。针对这些问题,本文提出一种支持QoS的服务描述及评价方法应用于敏捷知识管理系统。该方法根据农业及农产品流通的特点定义了一组描述服务的QoS属性集,采用QoS协商和反馈评价机制,支持携带QoS描述信息的服务以及基于QoS约束的服务发现。该模型不需要改变UDDI的内部实现,而是基于WSDL直接对现有的UDDI服务进行扩展。具体实现方法将另文详述。

五、结束语

简述供应链管理的概念篇5

【关键词】供应链管理客户关系管理整合

一、从CRM的发展过程看CRM的局限性

CRM起源于美国20世纪80年代初提出的“接触管理”(contractmanagement,CM),即专门收集整理客户与公司联系的信息。90年代初演变成包括电话服务中心与客户资料分析的客户服务(customercare)。此后一些公司又逐渐研发了销售自动化系统(salesforceautomation,SFA)、客户服务系统(customerservice&support,CSS)以及销售现场服务等典型应用,并在此基础上逐步集成计算机电话集成(computertelephonyintegration,CTI)、呼叫中心技术。从CRM系统的形成过程由此可以看出,最初CRM只关注核心企业全面外部关系,此后由于企业认识的局限以及各功能模块的固化将“客户”简单地理解为产品或服务的最终用户。然而随着供应链的出现,供应商、合作伙伴以及最终用户更加深入地渗透到企业的“价值链”之中,核心企业不仅要处理来自最终用户的信息,更要分析来自供应商、合作伙伴的信息,这些信息无时无刻不在影响企业的行为和最终成效。

由此可见,传统的CRM(见图1)在提高企业收益,提高所在供应链的效率方面,已经显得力不从心,那么如何来克服这一缺陷,如何更有效率地把CRM这个管理上的伟大成就应用到供应链上呢?这就需要对CRM进行改进,把服务对象由最终消费者进行向前的延伸,结合供应链管理,进一步拓展CRM的概念。

图1传统的CRM流程简图

二、CRM与供应链管理系统整合的必要性

供应链与客户关系管理的结合,使供应链管理思想由以前的“推式”转为以客户需求为原动力的“拉式”供应链管理,也就是更加重视客户。也就是以顾客的需求为大前提,透过供应链内各企业紧密合作,有效益地为顾客创造更多附加价值;对从原材料供应商、中间生产过程到销售网络的各个环节进行协调;对企业实体、信息及资金的双向流动进行管理;强调速度及集成,并提高供应链中各个企业的即时信息可见度,以提高效率。

同时两者的结合实现了企业间相互信任,保证信息高质量、高安全性、高可靠性使各企业同步协调高效率地为顾客提供具有成本优势、差异化优势的产品和服务,满足了顾客个性化。SCM集成供应商、生产商、销售商的资源优势、技术优势、配送优势、响应优势、成本优势,通过建立与他们之间的合作伙伴关系保证信息流、资金流、物流、服务流安全顺畅流动。供应链管理系统与CRM的整合实现整体优化的自动化管理系统;为关键顾客和合适顾客提供个性化、高价值产品和服务;获得顾客信任与顾客建立长久稳定的关系;促进CRM成功,使顾客、企业和股东价值最大化。所以,从这个角度讲,二者的整合具有极大的必要性。

三、供应链管理与客户关系管理整合过程

把供应链管理与客户关系管理进行整合之后,得到如下的概念模型图(见图2)

图2供应链管理系统与客户关系管理系统整合概念图

在实施供应链管理与客户管理整合过程中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进行营销和供应链的调查。企业要了解他们客户价值的主导者、客户需求、客户关系管理过程、供应链设施和供应链管理和客户关系管理之间的连接点和切断点。:

(2)决定一体化管理的目标。根据企业的财政目标,企业决定一体化管理的长期和短期目标,要注意供应链管理和客户关系管理存在的目的。

(3)分析和确认差异。这里,企业要分清分析目标和调查结果之间的差异,然后确认他们的强点和弱点。

(4)确切的阐述整合战略。这个阶段是非常关键的。因为在这个阶段,企业将决定怎么接近一体化管理,即决定实行方案。企业要决定他们用什么方法来追求供应链管理和客户关系管理的最优化。同时,也要考虑一体化带来的效益。

(5)计划初步一体化和培训。根据一体化管理战略,企业可以确定实行战略的初步计划。初步计划围绕从系统一体化到新库存计划系统,而且为了一体化管理初步的成功,培训是非常关键的要素。

(6)决定实施顺序。企业要重视初步一体化,而且要建立逻辑的初步一体化顺序。

(7)设立评估指标。这个阶段非常重要,因为这个过程影响到整个一体化过程。如果企业实行不合理的评估指标的话,投资将不能获得良好的效果。设立评估指标是一种持续的过程,而且需要不断地改善。

(8)跟踪结果和修正目标。企业要按照规定的标准评价计划实施结果。这种标准或者建立在企业一体化管理目标的基础上或者是竞争者的绩效水平或者两者皆有。根据实行的结果,企业可以再建立自己的目标。

四、小结

供应链系统和客户关系管理系统的融合,在很大程度实现了供应链以及企业的透明化。单方面来讲,客户关系管理是专注于销售、营销、客户服务和支持等方面,在这方面会更全面、更进一步。同时它的运作可以完善供应链管理流程。CRM正是通过管理与客户间的互动,努力减少销售环节,降低销售成本,从这个角度也是对供应链管理系统的一种提升,并实现最终效果的提高。

参考文献:

[1]程刚.影响客户关系管理系统实施成败的关键因素分析.情报杂志,2003.39-41.

[2]齐佳音,李怀祖.客户关系管理(CRM)的体系框架分析[J].工业工程,2002.

简述供应链管理的概念篇6

[关键词] 电子商务 供应链经济 市场链 运作边 协调边

一、目的和意义

供应链管理(Supply Chain Management, SCM)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研究实践的热点管理模式。它是一系列用来有效整合供应商、制造商、库存以及销售商的方法。供应链是非常复杂的网络关系。一般是多点起源,多点到达,中间存在多点的物理流。实际的运作中这种复杂的供应链网络在信息流的传递中会出现两个问题:信息时间滞后;信息失真。这些问题显然是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间竞争中的障碍因素。

电子商务(Electronic Commerce,EC)作为一种新的商务模式,其本质不仅延伸了人类思想、交流和行动的范围,而且简化了这种交流和活动的环节,提高了商务活动的效率和效益。电子商务通过建立信息交易平台,在企业之间交互传输动态信息流和资金流,保证物流的有效通畅,其高效率、低成本、数字化、网络化、全球化的发展模式从根本上解决了信息时间滞后和信息失真的问题。因此,为了在众多的供应链中胜出,企业联盟纷纷引入EC平台,建立敏捷性、集成化的E化供应链。

供应链经济(Supply Chain Economy, SCE)是章定博士最近提出的新概念,它可以被理解为从事一种或者多种相关产品的生产、销售、配送以及消费等活动的多个公司构成的网络,其中的公司代表供应链实体的不同部分,基于他们自身的特长和核心竞争力相互竞争从而构成一个供应链。一个SCE可能由多个SC构成,这些供应链在他们的原材料获取、生产、配送以及零售活动中相互影响(合作和竞争)。一个SCE描述了所研究的所有运作相关和市场相关的供应链的竞争环境。因为现在的市场竞争已经不仅仅限于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而是扩展为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间的竞争,章定博士指出研究供应链经济问题可以解决下列一些热点问题。

1.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间如何竞争。

2.哪些供应链将在竞争中胜出。

3.胜出的供应链的市场份额是多少。

在供应链管理的环境下,研究电子商务技术、流程可以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而在电子商务技术已经付诸实践的今天,研究基于电子商务的供应链经济问题,可以为企业供应链的竞争、协调及重构提供中观或宏观的决策。这样就可以减少很多不必要的浪费,集中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提高企业的社会经济效益。因此在电子商务的环境下,研究供应链经济,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电子商务是网络时代的产物,它能为供应链管理提供以下信息:市场需要什么产品,仓库能提供什么产品,什么正在生产过程中,什么正在进入或退出市场。目前的研究文献集中在“基于EC的单个SCM或SC网络均衡”,而基于EC的SCE的研究却仍然空白。

随着电子商务、供应链管理电子商务化的发展,国内外的研究出现了新的观点。王斌(2000)指出传统供应链中存在的问题,及开发电子商务化供应链的必要性。蓝伯雄(2000)指出了电子商务对供应链的影响。Kehoe(2001)指出了利用EC进行供应链管理的要点。沈燕(2006)给出了基于EC的供应链管理研究综述,并指出其进一步研究方向。

Nagurney et al.(2002年)利用变分不等式方法构建了供应链网络均衡模型。Nagurney et al.(2003年)还构建了环球供应链网络的动态均衡模型。Dong June (2004年)构建了具有随机性需求的供应链网络均衡模型。Nagurney et al.(2004年)综合考虑了电子商务以及供需存在的风险等问题,重构了基于EC的供应链网络均衡模型。

章定教授(2003)首次提出了供应链经济的概念。章定教授(2006)在所提出的供应链经济概念的基础上构建了一个供应链与供应链竞争的网络经济模型,巧妙地利用变分不等式的形式刻画了供应链网络经济的均衡状态,明确地回答了供应链之间是如何竞争的,那些供应链会在竞争中获胜及其市场份额等问题,并给出了很好的经济解释。

三、存在的问题

分析以上基于电子商务的供应链管理问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可以发现目前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深入的方向。

1.目前,大多数研究基于电子商务的供应链管理问题的文献仍停留在单个供应链或供应链网络均衡的层面上,都没有涉及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间的竞争。

2.国内外对电子商务化供应链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在供应链的大背景下,对电子商务技术、流程的改进、优化,以提高整个系统的效益”。而很少有人研究“在电子商务的大背景下,通过供应链的均衡、协调和竞争,来提高整个系统的效益。”

3.在已有的文献中,以定性研究和描述为主。缺乏定量的模型和算法。

4.供应链管理和EC的应用在我国企业中都处于萌芽阶段,管理理念和企业自身信息系统的基础建设都弱于国外。如何针对我国的实际情况,融合EC和SCM并成功运用到实际中去,还有待研究。

四、解决方案

针对上述研究存在的问题,我们拟研究“基于EC的SCE” 问题。具体描述为:在EC的环境下,研究在供应链经济中那条供应链会胜出,胜出的链获得的市场分额等,以指导企业做出正确的决策。为此,我们拟采用变分不等式理论来刻画基于EC的供应链经济模型,并研究相应的求解算法。

具体地,如图1所示,假设系统中有个制造商、个零售商和个需求市场。为方便描述,再假设系统中只有一种产品,当然系统中有多种相关产品的情况也可类似研究。图中的实线表示传统方式的产品交易,虚线表示电子商务方式的产品交易。图1表示制造商可以通过传统方式或电子商务的形式将产品售于零售商,零售商也可通过传统方式或电子商务的形式将产品转售于需求市场上的消费者,制造商也可通过电子商务方式将产品直接销售给需求市场的消费者。

图1中的实线表示传统的产品交易的运作边(Operation link)和协调边(Interface link)的组合,其中运作边刻画的是生产、存储、运送等功能,协调边刻画的是两个相邻的运作边之间的协作功能。虚线表示包括生产在内的整个电子商务流程。如图2所示,这些流程也将被定义为相应的运作边和协调边的形式。我们将图1简化为图3的框架结构。

这里我们给出市场链的概念,即市场链(Market pertinent chain)是从事一种终端产品的生产、运输、仓储、分销、零售直到消费者手中的一系列运作边和协调边组成的链路。它是原供应链的一部分,是指特定产品到特定市场的一条链。图3中实线表示传统交易的市场链,而虚线表示电子商务方式交易的市场链(只要该市场链中有电子商务活动,我们就把它称为电子商务方式的市场链)。

最后,以边际成本最小为目标,以市场链为单元,用变分不等式理论来刻画供应链经济均衡的模型,并用经典的投影算法及相关的智能化算法求解。通过求解结果,最终得出供应链经济模型达到均衡时,哪个市场链、哪个制造商会胜出,胜出的市场链的市场份额是多少。这样可为企业联盟供应链的重构、生产、销售等战略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例如应该生产什么产品,生产多少,是否应该使用电子商务平台,应该与那些企业共同组成供应链等。这样不但可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也同样可以提高社会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王斌:BtoB电子商务和供应链管理[J].电子商务,2000第11期

[2]沈燕朱邦毅:基于电子商务的供应链管理研究综述[J]. 物流平台. 2006.6总第469期

[3]蓝伯雄郑小娜徐心:电子商务时代的供应链管理[J]. 中国管理科学,2000,8(3):1~7

[4]Nagurney Anna, Cruz J, Matsypura D. Dynamic of global supply chain supernetworks[J]. Mathematical and computer modeling,2003,37(9)

简述供应链管理的概念篇7

[关键词]港口供应链 petri网 性能分析

一、引言

自从1982年供应链管理的概念首次被Olive和Webbe提出之后,各个领域掀起了一股研究供应链的热潮,特别是在制造业中,供应链管理的研究已经成为研究热点及重点,但是,这种情况在港口这种以服务为主要业务类型企业的研究及运用才处于起步的状态。港口不仅是供应链上的重要节点,而且在整个港口供应链上也是占据着举足轻重的核心地位,因而对港口供应链模型的构建和研究是具有十分重大的理论研究价值和现实意义的。

Petri网构建模型既能描述系统结构也能反映系统的运行状态,不仅能将供应链实际系统进行抽象化,同时也与实际模型的逻辑保持一致。Petri网在制造业供应链管理上的广泛应用主要是集中在供应链管理绩效分析、流程优化以及建模方面,但是在港口供应链的应用并未见到,这并不是说petri网不能用于港口供应链的建模中,相反,用petri网建立港口供应链模型是可行的并且是具有特有优势的。首先,供应链的建模元素可全面、反应港口供应链的结构及系统状态,petri网中的库所可代表供应链的各个环节,变迁可以描述各个环节之间发生的流程关系和物料关系,托肯可以表示系统资源的容量,并且可以对petri网设定约束条件来 客观反映实际供应链系统中的变化。其次,大多数的管理系统一般都是分布式系统,petri网正是具备并发、分布、随机等复杂的处理能力的有力工具。再次,petri网建立的模型具有可仿真性。因此,采用petri网建立模型是完全满足港口供应链需求的。

二、petri网建模的基本概念

1.petri网定义

petri网的结构定义如下:

满足下列条件的三元组N=(S,T,F)称作一个网:

传统的petri网只要变迁满足触发条件即可立刻触发,不会有任何时间延迟就会得到结果,而实际系统中,有些过程是需要时间延迟,有些并不需要,为了更加接近实际模拟过程,需要一种带有时间变迁的petri网,广义随机petri网可以很好的解决这一问题。

2.广义随机petri网定义:

三、基于petri网的港口供应链模型

1.新形势下的港口运作模式

港口供应链指的是以港口为核心, 将各类服务供应商和客户有效结合成一体, 并把正确数量的商品在正确的时间配送到正确地点, 从而实现整个供应链的成本能够达到最低的功能性网络。港口则为这些企业提供各类型服务,加工、仓储、装配以及其他商业服务,再由陆地运输企业将商品送达至需求客户手中。根据定义,港口供应链的结构可构建如下:

港口供应链结构

2.基于petri网的港口供应链模型构建

为了便于对模型进行分析,将模型结构简化至最简单的情况,即一个货主,一个港口和一个客户,根据petri网建模的流程及定义,构建基于petri网的港口供应链模型如下:

petri网中的各库所和变迁所对应的意义如下:P0,货主接到订单;P1,供货计划制定;P2,货物到达港口;P3,物流服务完毕;P4,港口制定货物疏散计划制定完毕;P5,增值服务完毕;P6,货物到达客户;T0,货主对供货能力进行分析;T1,运输发货;T2,物流服务;T3,增值服务;T4,分析疏散能力;T5,运输;T6,客户向货主发订单。

四、模型分析

对petri网的分析,可以通过求解该网的可达集,构造相对应的马尔可夫链,当该马尔可夫链是平稳分布的,就可以求出系统稳定状态的概率,根据马尔可夫平稳分布定理和切尔曼-柯尔莫洛夫方程得:

矩阵Q称为马尔可夫过程的转移速率矩阵,矩阵的值有如下规定:非对角线上的元素取决于马尔可夫链的状态图,当Mi到Mj之间存在有向弧时,qij为其对应的弧上的速率值,若没有弧,则为0,而对角线上的元素, 。

模型中有7个库所和7个变迁,t0,t1,t2,t3,t4,t5,t6均是时延变迁,速率为λ0λ1,λ2,λ3,λ4,λ5,λ6,是变迁服从指数分布的随机参数。

转移速率矩阵为:

假设λ={1,3,4,3,2,2,1},将其代入转移速率矩阵及公式1-1中,解方程得:P(M0)=0.2877,P(M1)=0.0959,P(M2)=0.0411,P(M3)=0.0822,P(M4)=0.0616,P(M5)=0.1438,P(M6)=0.2877

1.时间性能分析

港口供应链的速率体现供应链系统性能的重要指标之一,其在稳态下的平均执行时间即货物由货主手中运输至客户手中所需要的平均时间,包括货物的运输及接受服务等各个环节的时间。

广义随机变量的子系统有以下定义:N′=(P′,T′,F′,M0,λ′),P′为原库所除去P(M0)状态下的库所,F′是F中除去与P(M0)库所相连的有向弧所后得到的有向弧集,T′与λ′与原系统一样。N=λT是计算供应链模型的平均执行时间的公式,其中,N是稳态时系统中某个子系统的平均令牌数,λ为单位时间进入该子系统的令牌数,T就是所求的供应链的凭据执行时间。

所建模型的子系统平均令牌数N=P(M(P1=1))+P(M(P2=1))+P(M(P3=1))+P(M(P4=1))+P(M(P5=1))+P(M(P5=1))=0.0959+0.0411+0.1438+0.2054+0.1438+0.2877

=0.9177

单位时间进入系统的令牌数为出去P0,TO之后由T1触发的令牌数,即λ=3×0.0959=0.2877

由此可得到T=N/λ=0.9177/0.2877=3.19(工作日)

2.运作效率分析

供应链的运作效率反应了供应链的资源利用能力及环节的衔接情况,也是供应链的运作绩效的和竞争能力的体现。只有库所P中的标识不为0,该环节则是忙的,计算出每个环节所占用的时间,变可知道各个环节的运作效率。记A1表示货主供货效率,A2表示货物的运输效率,A3表示货物的物流服务效率,A4表示货物的增值服务效率,A5表示港口散货效率。

五、结论

本文参考制造业的供应链管理模式,结合港口这种以服务为主的特殊性企业,构建港供应链的结构模型,利用petri网建立供应链模型的优势,提出了基于petri网的港口供应链模型,并且对模型进行时间和性能的分析,得到了系统运行的时间和效率状态,为港口企业的供应链管理提供了指导性的作用,特别是对港口供应链环境下的业务流程模型构建和管理提供了依据。

参考文献:

[1]董艳梅.基于供应链管理的港口物流发展模式设计----以江苏沿海港口为例[J].特区经济.2010.

[2]王玖河.港口企业供应链的结构分析与优化.燕山大学.2007

[3]崔政东,刘晋.基于广义随机petri网的供应链建模与分析[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5(12).

简述供应链管理的概念篇8

关键词:供应链管理;绿色物流

在科学技术的飞速进步与生产的快速发展的21世纪,供应链管理变为世界物流的主流趋势,供应链管理的主要目标及根本目标是降低成本,提高企业效益,但是,供应链物流管理模块缺乏绿色发展倾向,为符合绿色发展理念,供应链各环节都应添加绿色标签[1]。

一、物流、物流管理、供应链物流管理的区别与联系

物流是为满足客户需求而产生的生产增值服务环节,是实体的流动过程。物流管理是为了达到一定的客户服务水平而产生的经济活动,是供应链管理的一部分。供应链管理是为了使以核心企业为中心的供应链运作达到最优化而形成的新型管理模式。物流是物流管理的对象之一,物流管理与供应链管理属于包含于被包含的关系,物流管理是供应链管理的对象之一,除此,还包含供应链合作伙伴关系管理、供应链库存与生产控制、采购管理、风险管理等[2]。

二、供应链管理体系

供应链管理是与其他业务模块相同步,在先进技术的支持下,尤其是互联网技术和信息技术,与客户需求、采购生产、物流服务、订单完成相集成,完成提高客户服务水平和降低总交易成本的目标的过程。供应链管理具有整合、合作、协调与分享的核心理念,管理模式从“纵向一体化”向“横向一体化”转变,是集成化管理。借助信息技术实现以顾客满意度为目标的服务化管理,供应链管理更加关注物流企业的参与,在生产企业中倾向延迟制造、资源外用的策略,使缩短物流周期与缩短制造周期变得同等重要。

三、供应链物流管理现状分析

供应链物流管理中目前存在的问题都不符合绿色发展理念,没有顺应绿色经济潮流。

(一)物流网点建设缺乏规划

物流行业逐渐兴起,国家非常重视此行业的发展,所以为了满足广大人民的需求,物流网点在我国全方位笼罩,但是物流网点只注重了量的增加,而忽略了质的发展,目前网点建设缺乏系统的规划,为管理增加难度。

(二)物流组织结构不完善

目前,物流在多数企业的概念仍处于概念职能部门阶段,没有重视企业物流的发展,认为物流是一个消费的环节,所以只把物流任务简单交给一个采购部门或者仓储部门代行,没有完整的组织结构,所以不能系统的调整物流各项环节,违背了绿色物流的理念。

(三)信息系统落后

除大型物流企业拥有自己的信息管理系统之外,其余小型物流企业的信息系统还无法与供应商建立稳固的交流平台和数据处理平台,信息系统的落后,会使物流交接工作产生麻烦,或者使其效率低下,具有较大的风险,导致成本增加,供应商和客户的流失,处于两难境地。

四、供应链物流管理的绿色路径

(一)提倡逆向物流

逆向物流考虑了企业的资源重置问题,物流是生产环节的增值服务,从供应链上游向下游提供增值服务的同时,会产生资源的残余,需要从供应链下游向上游资源重置,从而降低企业的运营成本。

(二)开发绿色物流技术

技术是所有业务的关键,技术包括硬核技术和软核技术,而信息技术属于硬核技术,适应当今物流发展形势的信息技术是物流界的绿色技术,而此技术是形成绿色物流的关键,物流信息技术是确保信息的双向流通,避免信息不对称从而增加运营成本[3]。

(三)制定绿色物流法规

物流企业不能安全在本行业大展身手,为物流界做出节省成本的巨大贡献,原因之一在于关于物流的法规没有健全,尤其是绿色物流的法规,无规矩不成方圆,正是由于绿色物流法规不健全,所以各个物流企业都有自己独行的行规,不能得到统一,这样不仅不能做到管理的统一,形成资源的浪费,还会使漏洞百出,不仅形不成绿色物流,更可能形成黑色物流,大部分企业都认为物流是不但不能赚钱,还会烧钱,是公司最大消费处之一,但是换位思考,若把最花钱的地方之一解决了,规定好制度和法规,形成管理统一,企业的最终效益也会提高。所以,当务之急,制定好绿色物流法规,会事半功倍。

(四)加强绿色物流人才的培养

绿色物流是物流行业的新概念,目前,物流行业发展趋势良好,所以物流人才也是各企业急需的人才,结合各大高校或者高职学院,制定好完整的教学体系,培养更多的现代物流人才,不仅提高学校毕业就业率,还可满足企业物流人才的需求,另外,完整的教学体系不仅可以提高物流从业人员的专业和理论素养,还可使其在物流行业崭露头角,形成并完善现代绿色物流体系[4]。

五、结语

上一篇:休闲渔业的现状范文 下一篇:如何优化企业供应链管理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