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通信的基础知识范文

时间:2023-12-26 17:35:09

数据通信的基础知识

数据通信的基础知识篇1

信息素养是信息时代每个人必须要具备的素养,是培养当代大学生综合能力的基础。数据库课程是培养大学生信息素养的有力工具。针对数据库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探讨了课程教学改革。教学改革的总体思路是如何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如何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关键词】信息素养 数据库课程 教学研究

一、引言

信息素养是信息时代每个人必须要具备的素养。培养大学生的信息素养具有重要意义。信息素养是综合能力的基础,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各方面能力,包括思维能力,解决分析问题能力,决策能力和合作能力。数据库技术是当今世界高新技术潮流中的主流技术之一,是计算机科学的重要分支,是构成信息系统的基础,已渗透到各行各业,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数据库课程是培养大学生信息素养的有力的工具。而在教学中我们发现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方法,使学生只会记忆理论,遇到实际问题不知如何入手,更谈不上激发学生自主收集和加工信息能力。我们的教育应该是培养信息能力的教育。我们对数据库课程进行了改革,教学改革的总体思路是如何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如何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二、教学改革措施

1.将生活引入课堂,合理组织教学内容

我校的计算机专业的数据库授课内容包括基础篇:数据库基础知识,关系数据库、数据库标准语言SQL,数据库安全性、完整性;设计与应用开发篇:关系数据理论、数据库设计、数据库编程;系统篇:关系查询处理和查询优化、数据库恢复技术、并发控制。在教学中,按照现有的模式组织教学,学生感觉数据库内容繁杂,知识点多。通过考试发现,学生遇到分析设计问题丢分较多。在课程设计中,也发现学生虽然学习了数据库设计知识,但并不会真正用到实际系统的的设计中。因此我们在教学中注意将生活引入课堂,注意引入项目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等教学方法,进行启发式教学,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索性学习。培养信息素养在数据库课程教学中要时刻注意理论联系实际。第一次课是非常重要的,可以说是一门课程的导学课。我们在第一次课上,不是直接介绍数据库的基本概念,而是通过引入和分析生活中多个数据库应用实例入手。上课时先示例学生熟悉的系统:学生成绩管理系统、图书管理系统等。除了教师分析讲解外,还鼓励学生自己列举生活中的实例。从对这些系统的介绍中,引出数据库技术是开发这些系统的关键技术。使学生能够了解到数据库技术对他从事的专业及其将来的工作都能起到作用。这样就能使学生对这门课程产生浓厚的兴趣,也明确了学习的目标。所谓项目案例教学方法是将项目教学法和案例教学法结合起来。即根据教学目标,选取有代表性的项目,贯穿在整个课程教学中。将工作过程作为课程内容的载体,在教学过程中,围绕这个项目,层层展开,从项目中抽取出各个知识点,对各知识点精选出教学案例。采用项目教学方法,因此项目的选择十分重要,应该能够涵盖大部分知识点,将全书的各个部分贯通起来,便于学生理解。我们选择学生熟悉的学生成绩管理系统来进行教学,该系统分为学生管理、课程管理、成绩管理等模块。在教学中,基础篇和系统篇的内容运用教学案例,并配合实际演示,使学生能理解基础知识,而且不觉得内容繁杂。设计与应用开发篇的内容则按照项目开发步骤进行,然后就按完成整个项目的工作过程来组织教学。运用项目教学方法,教师的引导是必不可少的。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布置任务,调研学生成绩管理系统的需求和任务。上课时首先演示一个完整的管理系统,接下来教师与学生一起对系统进行分析,引导学生明确系统所要实现的功能,对每个功能模块,又需要什么知识才能实现。根据分析将项目与对应的知识点对应起来,这样教学学生会主动去学习,主动去收集信息,并会主动学习如何去分析和解决问题。在以往的教学中,我们在讲解某个知识点时,也会举相关的实例,但是效果并不是很好,主要是因为那些实例只是为了学生理解某个知识点而专门设计的,相互之间没有什么联系。而现在的案例是从项目中精选出来的,这样学生学习目的性更强,更容易激发学习兴趣。

2.项目案例驱动式实验教学

实验教学是一个重要的环节,数据库课程是一个必须理论联系实践的课程,只有通过实验环节,学生才能真正理解和消化课堂所学知识。在实验教学中,组织好实验内容是达到实验目的的关键工作。我们将实验分为基础实验和综合设计性实验。基础实验是为了学生巩固所学基础知识,有利于概念和命令的掌握。综合设计性有利地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以往的实验教学中,我们也设计了基础实验和综合设计性实验,但是不够系统,各个章节实验缺乏联系。因此我们将项目案例教学运用到实验中,仍然采用学生成绩管理系统项目贯穿整个实验过程,形成一个案例引导的整体,将实验内容与课堂教学紧密结合起来。

(1)通过使用数据库管理系统MSSQLSERVER,熟悉数据库的基本概念。在SQLSERVER中创建学生成绩管理数据库和数据表,使学生能深入理解数据库的基本概以及关系数据库的完整性等概念。

(2)通过SQL语句的基础实验,加深了对关系数据库的标准语言SQL的理解。

(3)设计综合性实验,综合实验综合了数据库设计、数据库编程、数据库安全性等各方面知识。我们让学生按照数据库设计的步骤进行学生成绩管理系统的设计,并要求实现系统的部分功能。通过教学实践,这样组织实验教学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学生在完成每个实验项目时,目的很明确,不是仅仅为了掌握某个知识点,而是为了完成整个项目,因此积极性很高。

3.进行项目训练

我们重视对学生进行项目训练,巩固课堂和实验的所学知识。在课后布置大作业,要求学生完成图书管理系统。要求学生自己进行系统调研,收集相关信息。并能运用所学的数据库设计的基本方法和步骤,进行数据库设计,运用数据库编程知识实现系统功能。通过锻炼学生收集和加工信息的能力。项目训练中学生分成小组完成任务,每个小组同学承担不同的角色,有数据库管理员、系统分析员、系统设计员、系统开发员等。通过项目实训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团队合作精神。

三、结语

数据库课程是计算机类专业的重要课程,对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起到重要作用。课程组对数据库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将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生信息素养作为教学改革的目标。从教学思路,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方面不断进行改革探索,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周敦等.中小学信息技术教材教法[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7.

[2]牛志梅.非计算机专业数据库课程教学研究与改革[J].中国校外教育,2010(10).

[3]李向群,曾希君,王新等.案例式教学法在”VisualFoxPro程序设计”教学改革中的应用[J].计算机教育,2011(9).

数据通信的基础知识篇2

数据通信是通信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相结合而产生的一种新的通信方式。目前数据通信业务中,IP网络成为新的业务增长点。随着通信市场的竞争变得日益猛烈,数据通信将成为发展热点,成为中国通信行业未来重点高速发展的业务。数据业务的高速发展趋势意味着未来的通信网络是一个以IP为基本构架的、以数据业务为主导的宽带数据网络,它除了支持包括现在的IP业务在内的所有数据业务外,同样支持传统电话网络上的典型业务如话音、传真和视频业务等。为了在未来的竞争中占领应有的份额,各通信运营商都在积极地加强自己的网络建设。并且网络在各企事业单位的广泛应用,各单位、各行业都迫切需要既懂技术开发,又能进行管理、维护的复合型通信网络技术人才。熟练掌握数据通信知识的通信人才缺口巨大。

《数据通信》课程覆盖的知识面广,涉及的新技术、新系统需要不断地补充,具有综合性、专业性、先进性和实时性等特点,需要使学生在学习基础知识的同时,掌握最先进的通信理论,了解通信前沿技术,扩展知识面[1],合理设计该课程的实验有利于提高学生独立思考和动手能力,为他们从事数据通信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2.本课程教学目标

本课程旨在使学生掌握数据通信原理,熟悉常用的数据网络设备及其互联,对数据网络规划、网络维护有一定的认识,了解数据网络未来的发展,为学生将来从事通信行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本课程学生的学习目标有以下几点:(1)能够准确获取用户需求,正确描述和分析用户需求。(2)能够合理设计网络物理结构,选择适当的网络设备。(3)能够合理设计网络逻辑结构,完成子网划分、VLAN划分和IP路由设计等工作。(4)能够安装和配置各种常见的网络服务。(5)能够根据业务需求,规划网络服务。

本课程主要内容包括:数据通信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特点、常用的同步技术和复用技术、数据传输模式、基带传输的基础知识、协议及其作用、数据链路及传输控制的基本知识数据链路控制规范、数据通信设备和传输介质、数据通信网络的概念和拓扑结构、路由选择、局域网技术理论基础等。

3.本课程实验目的

实验教学是本课程教学过程中十分重要的一环,是理论教学的有益补充。一方面,很多通信网络理论知识只有通过实验才能加深理解和掌握;另一方面,在实验过程中还能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创造力[2]。

实验教学如果单一的依附于理论教学,实验内容不系统,学生普遍存在理论与实践联系不起来的情况,虽然考试可以拿高分,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却动手能力不强,对理论知识理解不透彻。所以系统的设计实验,并将实验内容随着通信技术的发展及时更新,对于培养学生加深理解课程内容,锻炼实践动手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和专业素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课程实验设计重在提高学生实践能力,是教学面向通信行业发展,满足社会对通信人才要求的需要。

4.实验设计

我院非常注重实验室建设,目前已经建立了设备先进的数据通信实验室,配备有二层交换机、路由器、移动通信设备等先进设备。在实验室中,学生可以完成组网,网络管理等多项实验。如何合理设计具体实验项目,对于学生的发展非常重要。

4.1实验目标

为了促进大学生专业技能和职业素质的提高,大大增强学生对通信企业的适应能力,有必要将企业培训中的基础技能部分逐渐项学校转移[3]。开设专业的数据通信实验,使得学生尽可能不出校门就可以从掌握基础的数据通信技术。

4.2 实验环境

数据通信实验室,按照60人的规模进行建设。按照校企合作的精神,与电信公司合作建设实验室,由电信公司提供现网下线设备,模拟现网搭建实验环境。

实验室配备多台电脑,二层交换机、汇聚层交换机、路由器、网卡、网线、Console线等设备。学生可根据具体的实验项目进行实验环境的搭建。

4.3实验项目

根据数据通信技术人员的工作内容及能力需求,将数据通信实验课程设置成若干个小项目,实验小项目又可以综合成一个大的项目。在实验过程中,学生可以分组实施,也可以独立完成,这样既可以让学生提高动手能力,又能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深刻地把握数据通信理论知识,并在此基础上,训练和培养学生基本的网络规划及网络设备操作、配置和管理技能,实验项目分别开设了“访问以太网交换机”、“以太网交换机基本配置”、“网络基本命令应用”、“交换机VLAN的配置”、“静态路由配置”、“配置链路聚合”、“STP协议配置”、“交换机及路由器综合应用”等多个实验项目,其中“交换机及路由器综合应用”为综合性实验项目。

“访问以太网交换机”实验主要让学生掌握交换机几种常用访问方法;“以太网交换机基本配置”实验主要让学生掌握交换机的基本命令行;“网络基本命令应用”实验主要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基本的网络命令,训练及培养学生基本的网络故障检测与维护技能;“交换机VLAN的配置”实验主要让学生掌握交换机及Vlan的基本配置与管理技能;“静态路由配置”实验主要让学生掌握路由器的基本配置与管理技能;“配置链路聚合”实验主要让学生掌握交换机端口聚合的配置命令和方法;“STP协议配置”实验主要让学生掌握STP协议实现的基本原理;“交换机及路由器综合应用”实验主要是培养学生掌握交换机与路由器的综合应用能力。

4.4实验效果

通过以上合理设计的实验项目,经过2届学生的实践,不难发现学生对该门课程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都有所提高,学习态度也逐渐好转,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的参与性很强,学生在数据通信技术方面的技能比以前提高很多。结果显示,采用合理的实验教学设计对提高教学质量非常有效。

5.小结

数据通信的基础知识篇3

[论文摘要]分析了图书馆知识管理的内涵、特点,图书馆知识管理的知识流程以及图书馆实施知识管理的可行性。探讨图书馆知识管理的技术框架:数据库和群件系统、知识检索、网格技术。

一、图书馆知识管理的内涵

知识管理是一个对人和信息资源进行动态管理的过程。知识管理的重点在于以人为中心,以信息为基础,在管理过程中最大限度地实现知识传播与共享,最终提高图书馆的创新能力和应变能力,实现图书馆的发展策略。简单地说,就是人在管理过程中对其集体的知识与技能的捕获与应用的过程。

图书馆知识管理是通过对图书馆所有的知识资本进行综合管理,实现知识的创新和增值。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

(1)从图书馆的社会职能出发,强化图书馆知识服务的功能,这是基于服务的知识管理,它将知识管理视为对知识有效管理的过程,即对图书馆内丰富的信息资源进行提炼、组织、开发、服务、传播,以直接满足用户知识需求的过程。

(2)从图书馆的组织属性出发,用知识管理的思想指导图书馆的管理工作,通过注重图书馆内部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的转化来促进图书馆的创新,提升图书馆的核心竞争力,最大化地实现图书馆的管理功能。这是以人为本的知识管理。

具体理解,前者强调的是对图书馆内客观显性知识的管理,图书馆通过走知识服务之路,实现“知识导航”目标,充分体现服务的价值和信息资源中所蕴含的知识的价值,是基于信息技术的图书馆信息管理的延伸和升华;而后者强调对人的管理,尤其是重视对人的隐性知识的管理以实现组织知识的创新,创建“学习型组织”,这与企业知识管理的内涵基本一致。因此,图书馆的知识管理与企业的知识管理不同,既是管理的过程,又是管理的方法,既具服务功能,又具管理功能,是新型管理与深层服务的高度统一体。

二、图书馆知识管理的特点

2.1知识管理是以知识为核心的管理体系

从哲学的角度来看,知识是人类对客观世界的深刻理解,是描述客观世界的抽象概念体系,是传承人类认识客观世界的途径;从显现方式来看,知识又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从经济学角度来看,知识是第一生产力。知识是由信息组成的,是信息上的金字塔,因此,知识管理中的信息源更加宽广,对各类信息和各种介质的信息进行系统的梳理是知识管理的一个显著特征。

2.2隐性知识的转换

知识管理强调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的综合管理,不仅重视显性知识的开发、研究和应用,而且注重有效地组织隐性知识,促进隐性知识向显性知识转化。隐性知识是指那些人类认识还比较模糊的暂时还无法清楚表达和沟通的抽象概念体系,比如个人的主观看法、情感、组织文化等,因此对隐性知识采取强有力的管理是知识管理的特征。传统图书馆信息管理模型主要分为采、分、编、典、流,所操作的对象是已经格式化的显性知识,对半格式化、非格式化的知识以及隐性知识缺少必要的管理能力。知识管理就是通过采用现代信息技术和手段对图书馆所拥有的知识资源尤其隐性知识进行综合管理和利用。

2.3建立知识共享平台

知识管理的精髓就在于知识的共享和交流。在知识全球化的今天,共享其他数字图书馆的信息资源已经可以实现。目前,我国各类型图书馆正在积极发展联机编目和数据资源共建共享工作,CALLS(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体系)的建立就是典型代表。各个图书馆必须通过多种渠道的协同发展,以形成一个互补互惠,相互促进的文献信息资源保障体系,并通过网上信息服务,提供各自的网上信息服务等手段充分发挥文献资源的作用。高校图书馆在知识的存储和传播上,可以利用知识管理的手段对数据库技术、文献检索技术、智能、网络技术等实现合理组织,保证知识的充分共享。

三、图书馆实施知识管理的可行性

3.1图书馆工作的知识性使知识管理引入图书馆成为可能

知识管理的运作流程环节为:知识的创造与整合、知识的加工与编码、知识的转移与扩散、知识的共享与交流。而图书馆的工作环节为:信息、知识的收集、整理、传播、共享、利用。工作环节颇为相似。

图书馆作为知识密集型组织,是知识的集散地,是知识传播交流中心。现代的知识管理理念,注重在知识共享的基础上,强调知识的利用和知识的创新,也就从根本上和图书馆的工作目标”知识共享”相吻合。图书馆既要把编码化的知识传递给用户,又要不断将不同质、不同量、不同类型的知识与信息进行科学的组合,引出新的含义和新的效用来。这就为图书馆实施知识管理提供了可能性。

3.2信息技术工具的采用是图书馆实现知识管理的前提

现代图书馆具有资源存储数字化、资源传递网络化等特征,它的建设为实施知识管理奠定了重要的前提和技术基础。只有实现了资源的数字化存储,才能有效地建立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才能真正参与以知识为内容的组织管理。只有建立起网络化的资源传递渠道,才能实现对客观显性知识的快速传播。所以,现代图书馆的建设为基于服务的知识管理提供了技术平台与网络环境,可以真正有效地实施对客观显性知识的管理。

基于服务的知识管理涉及对客观显性知识组织、开发、服务、传播等管理活动,需要运用一系列先进的信息技术与工具,如:超文本技术、元数据技术、存贮结构技术、大型数据库技术、智能技术、知识挖掘技术、智能推拉技术等。而基于人才的知识管理也涉及到图书馆内部知识的共享与创新、馆员之问的交流与协同工作等目标,其实现通常也需要信息技术的支持和相应的配合,如:数据仓库技术、文档管理技术、工作流技术、共享技术、中间件技术等。所以,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是复合图书馆知识管理得以实现的前提。

四、图书馆知识管理的环节

图书馆的知识管理包括五个知识环节(如图l所示):从外部获取知识和信息并生成知识、存贮知识、转移知识、共享知识、创新与应用知识以及向外部提供增值知识服务。通过知识环节,图书馆实现其知识功能,对内保持可持续知识创新,对外实现知识增值服务。

4.1图书馆的知识有效生成

图书馆知识有效生成有三种途径:馆员个人知识的创造、图书馆对外部信息(知识)的获取和学习、图书馆原有知识的合成。具体内容包括馆员队伍建设知识的生成、信息资源建设知识的生成、用户服务知识的生成、图书馆基础结构建设知识的生成。

4.2图书馆的知识有效存贮

具体内容包括馆员队伍建设的知识存贮、信息资源建设的知识存贮、用户服务的知识存贮、图书馆基础结构建设的知识存贮。存贮的形式可以是文字档案(如馆员情况表)、工作备忘录、工作流程图、组织图、电子文档、数据库(书目数据库、读者管理库等)等。

4.3图书馆的知识有效转移

具体内容包括馆员队伍建设知识转移、信息资源建设知识转移、用户服务知识转移、图书馆基础建设知识转移。转移形式包括利用信息技术进行信息传播、知识转移;也可以利用传统的各种人际交往形式(交谈、书信、文件等)进行信息传播、知识转移。

4.4图书馆的知识有效共享

具体内容包括馆员队伍建设知识的共享、信息资源建设知识的共享、用户服务知识的共享、图书馆基础结构建设知识的共享。共享的形式可以是团队研讨、工作中的“传帮带”,也可以是工作经验的概括总结(如工作流程图的绘制、工作规范的制定),以及各种工作经验的综合研究成果(如专题工作研究报告)等。

4.5图书馆的知识应用和知识创新

具体内容包括馆员队伍建设知识的创新、信息资源建设知识的创新、读者服务知识的创新、图书馆基础结构建设知识的创新。创新的形式可以是各项工作方法的创新(如培育员工方法的改进)、工作知识基础的创新(如信息资源来源的扩展)、工作对象的创新(如用户服务范围的扩展)、工作产品的创新(如各种虚拟服务的开展和各种特色数据库的研发)等。

五、图书馆知识管理的技术框架

图书馆知识管理的实现必须有先进的信息技术为支撑,其运行也必须以技术框架为基础。知识管理涉及以现代信息技术、通讯技术为基础的信息沟通系统、仿真系统及网络技术和在此基础上的人机互动系统等有效管理工具,它集计算机技术、数据库技术、虚拟技术、通信技术、自动控制技术、激光技术和微电子技术等于一身,这些技术促使知识管理向数字化、网络化、信息化方向发展,是知识管理的真正催化剂。其核心是网络技术与知识仓库,能够对异质系统中的知识进行无缝检索,并通过Web浏览器向用户提供知识。

而图书馆在实施知识管理的过程中,很有必要建立一个总体的技术框架,这样将各项知识管理技术综合起来应用,才能达到好的效果。知识管理是个多层的体系结构,它由不同层面上的技术组件构成。

5.1Intemet和Intranet

位于最底层的是Intemet和Intranet网,它由平台服务、网络服务和分布式对象模块组成,这一层的主要功能在于提供知识管理系统的传输支持。以Intemet为标志的信息高速公路是微电子技术、数字技术、电子光学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在光纤通讯技术、交互式网络技术、智能计算机技术和多媒体技术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它大大提高了信息传播的速度和知识共享的程度。

知识管理系统运行在Intemet/Intranet上,能够与图书馆其他业务管理系统进行无缝的数据交换,以信息流驱动业务流。可以从分散存储在数据库、hatemet/lntranet网站、文件服务器等不同系统中的信息资源里挖掘出有用的知识并映射成统一的知识地图。

5.2数据库和群件系统

数据库和群件系统构成了这一结构框架中的第二层。数据库是面向主题的、集成的、稳定的、随时间变化的、包含历史的数据集合,它用以支持管理中的决策制定过程。它存贮了组织通过各种来源所积累起来的历史数据以及现在数据,将它们整合起来以便于管理和分析。群件技术是支持知识管理的最重要的技术之一。它是一种为工作团队的协同工作提供支持和服务的一类技术。目前常见的群件产品有Loutus/IBM公司的群件软件Notes、Novell公司的Groupwise和Microsoft公司的Exchange。

5.3知识检索

知识检索在整个体系结构中处于核心地位。它包括数据挖掘和搜索引擎、知识检索功能以及知识地图。

5.3.1数据挖掘和搜索引擎

系统使用数据库和搜索引擎等技术将专家技能等隐性知识和分散的文档、数据等显性知识一同转化为可复用可检索的显性知识。数据挖掘是面向发展的数据分析技术,其利用人工智能、机器学习、统计学等技术,高度自动化地对大型结构化数据集进行探查,可以发现有用的知识,从而为决策者提供有力的依据。

搜索引擎是人们在网络上查找信息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途径,从国外的yahoo、Google、Altavista到中国的新浪、搜弧、中华网等,几乎每个门户网站都提供了搜索引擎入口。基于技术原理搜索引擎可分为三大类型:基于Robot的搜索引擎,Catalog和元搜索引擎。搜索引擎技术的提高依赖于人机界面交互技术、关联式的综合搜索及智能化、个性化、结构化的搜索等。其关键问题是在保证找到最全面信息的同时,还要兼顾信息的关联性。

5.3.2知识检索功能

知识检索功能的运用,可以通过两个方面推动。一方面,从“语义上”推动知识检索,利用数据抽取、语言分析、主题词表、词义网络、分类组织体系、Ontology等相关技术。另一方面,通过“协作”推动知识检索。专家在协同环境下参与实现知识的检索。

5.3.3知识地图

知识地图是一种知识库管理系统技术和Intemet技术相结合的新型知识管理技术。它采用的是一种智能化的向导,通过分析用户的行为模式,智能化地引导用户摆脱寻找知识过程中的混乱状态,在相互独立的知识点之间建立联系,以促进知识之间的链接,顺利获得目标知识,为知识服务提供良好的平台。知识地图实质是一种导航系统,它有助于知识的重复利用。知识管理的目标是以富有效率的方式系统管理知识资源,知识地图在整个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

5.4网格技术

数据通信的基础知识篇4

高等学校IT人才培养中创新和实践能力与社会岗位需求之间存在一定差距,很重要的原因是高校在实验课程的设计中与企业需求联系不够紧密;实验课课程设置中整体思想贯穿不够。为此,在新一轮课程体系改革中,围绕“能力分解、阶梯推进”的课程实验改革思路和基于阶段项目训练的课程体系的建设规划,结合我院IT相关专业的特点,在基本不改变现有课程体系的前提下,对专业课程的实验环节进行重组、整合和系统性规划,将IT行业的职业化场景真正引入课程体系和教学的全过程。实验课程改革目标如下:

(一)基础实验课程强调知识点以及知识点之间的融合与贯通;(二)应用设计类实验课程通过课程设计融合基础实验中的知识点;(三)应用设计类课程实验的设计内容围绕综合实验课技术要求进行规划。

二、项目驱动式的实验教学模式

为了达到上述实验课程改革目标,并依据学生的认知规律,采用“项目驱动式”教学方法,使学生在入学时就明确整个四年IT专业课应完成的大作业,即综合设计实验项目”;围绕“综合设计实验项目”,学生应该掌握哪些技能;掌握这些技能学生应该修哪些课程;完成每门课程的学习学生要做哪些课程设计;完成课程设计,学生要做哪些实验。这样学生明确整个大学的总的任务,明确每个课程的课程设计和一系列的课程实验,使得学生踏入大学校门,就明确自己的任务和任务明细,在宏观上认识到课堂学习的目的是要解决未来工作中的实际问题而不单单是学习理论,灌输学以致用的求学理念,明确学习目的,激发学习热情,老师无形中也施以学习压力,让学生知道大学的学习不仅是书本的学习,更要提高动手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举一反三的能力,自主学习乃至创新设计的能力,进而提高在完成项目开发后提炼技术框架开发思想和行业知识业务流程以及基于某种商业模式的创业能力。下图是项目驱动式教学流程示意图。

三、实验课程重组与整合的若干思考

(一)实验课程重组与整合的框架针对IT相关专业侧重系统分析设计能力、信息资源管理能力的特点,实验课程以管理信息系统实验课为基础和前站,基于此门课程的演示性、体验性实验之上,在学生对管理信息系统有了认识和感觉的基础上,以系统开发为主线展开系统开发专业技能的学习。系统开发专业技能以系统分析与设计课程为核心,以数据库为后台,以JAVA、Web程序设计等开发工具为前台,可支撑起一个简单系统框架原型。本实验课程重组框架也可以理解为在认识相关系统(七个基本类型系统等)基础上,着手一个系统分析设计过程,在过程中嵌入数据库设计和流程、界面设计理论,进而动手开发形成一个真实完整的系统。整个过程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认识是什么;第二阶段:学习怎么做;第三阶段:融合,做出你想做的。具体集成框架见下图。

(二)实验课程重组与整合思路

“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课程所教授的面向对象的设计和实现,为系统设计和开发提供了一种通用的方法,同时,java语言的学习为学生开发软件,尤其是网络版的软件提供了一个重要工具。“数据库系统”是开发数据驱动型软件的重要基础课程。在知识点上,“面向对象程序设计(java)”和“数据库系统”分别讲授了软件系统开发的前台和后台所需的各知识点,通过“对象和类”、“图形用户界面的程序设计”、“applet程序设计”、“数据库方案设计”、“数据设计方案的oracle实现”等一系列相关的重点实验,将一个较完整的软件开发过程有机地通过实验串联起来。通过这两门课的实验衔接,可以使学生更系统地掌握系统分析和设计的核心技能。同时,这也为后续“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实验提供了坚实基础。“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实验侧重于系统的功能、使用和展示,在前两门课程实验的基础上,这些实验的练习可以进一步扩大学生对信息系统的认识,加深理解。

(三)实验课程重组与整合内容

本实验课程重组以学生能力培养为目标,通过综合实验课程重组,使学生体验信息管理系统设计、开发、实施全流程,并把所学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当中。根据实验集成框架,将实验课程集成内容划分为三个层面:第一层:基础类实验集成,目标是针对课程中的某个知识点进行巩固和强化,即认识是什么的阶段;第二层:综合类实验设计,目标是将课程中的多个知识点进行融合,即学习怎么做的阶段;第三阶段:创新类实验设计,围绕新的设计目标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并进行创新,即做出你想做的。

1.基础类实验整合

该阶段主要在现有实验室已有环境的基础上,做适当的整合升级。首先通过专业基础课程的学习,让学生掌握程序开发、数据库、数据结构、JAVA编程、WEB设计等专业基础知识,并在对应的课程实验中,用任务导向的方法,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利用上一个阶段完成的成果来开发下一门课程的内容。

2.综合类实验设计

利用专业基础课程实验课中做的阶段性成果(例如数据库、WEB网站等),设计综合性的实验案例,该案例中融合了本专业各门课程的主要知识点,而且给出每门课程每个阶段的实验要求,由学生通过各门课程的学习,把整个知识点贯穿起来。例如,可以采用大综合的网上商店系统作为综合实验设计方案,学生在系统分析与设计课程中可以了解如何针对该项目进行信息系统项目的组织,进行系统需求的分析,在数据库课程中可以围绕该项目进行数据库的逻辑设计和物理设计,在JAVA课程中可以完成该系统所需的程序代码设计,在网页设计课程中可以进行该系统的网站开发,通过web程序设计这门课程可以最终实现整个系统的编程、测试和维护。这样,通过一个大的案例实验将所学的专业系统分析、信息管理、Java程序设计、web编程课程等全部打通融合,从而将多门孤立的课程实验整合起来。

3.创新类实验设计

通过前两个阶段的实验训练后,学生基本掌握了信息系统开发所需的基本知识和必备技能。在此基础上,学生可以结合企业中的社会实践深入挖掘企业实际需求,结合大学生实验创新项目,把真实企业需求和案例数据引入到实验实训课程中来,让学生自己开发满足实际需求的信息管理系统。通过实训课程体系学习,经历从需求分析、系统设计,到编码开发、软件测试,再到系统实施、维护等全方位立体化的仿真实验,一方面让学生了解企业运营流程,学会分析企业信息管理需求,起到“不出校门就能实习”的作用,另一方面训练了学生对于信息系统的开发能力,将实际的软件工厂引入课堂,增强学生的创造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创新能力。

四、实验课程重组与整合方案

数据通信的基础知识篇5

在构建工程咨询企业领域本体的基础上,利用信息可视化技术和工具,根据用户的需要生成各种知识地图视图,并为用户提供浏览和知识检索等多种使用途径。本课题最终构建的知识地图为四种类型知识地图的综合:流程型知识地图、概念型知识地图、岗位知识地图及能力知识地图。并通过一个知识地图构建实例,进一步说明本课题构建的知识地图如何以可视化技术形象、直观为用户提供知识检索服务,构建知识间的关系,强化各类知识的联系性和交互性,对知识进行快速定位和准确导航。

二、设计了基于案例的推理技术系统

采用基于本体的技术对案例进行表示,提出了案例库的构建方法。在本课题的研究中采用知识导引策略和SQL语言进行初步检索,通过初步检索,排除某些工程案例,缩小工程案例检索范围。进行高级检索时采用最近相邻策略,提出了案例相似度计算方法。本课题通过一个案例推理技术实例,通过一定的技术手段筛选后,能够为待预测的新项目提供基于经典案例、可供参考的造价、工期等方面的依据。

三、制定数据挖掘策略,对工程造价信息进行数据挖掘

本课题系统分析了七大开源数据挖掘软件的功能和特点,在对比各自优劣势的基础上,最终采用KNIME数据挖掘软件。之后介绍了KNIME的原理、界面及使用方法。在分析了数据挖掘方法和过程的基础上,提出工程咨询企业数据挖掘策略。并通过一个挖掘实例,运用KNIME数据挖掘软件,对工程造价基础数据进行深入挖掘,发现数据项之间的内在关系,进行知识创新。

四、提出一种知识推送平台体系结构

本课题在构建的领域本体知识库的基础上构建用户本体,把用户兴趣用本体形式表示出来。本课题在构建用户模型时采用两种方法,手动构建用户模型和系统自动构建用户模型。在用户的检索过程中,根据用户的检索中某概念出现的频率来判断用户对该概念的感兴趣程度。因此,本课题提出了一种用户兴趣度计算方法。此外,本课题还对定义好的用户本体模型就其构建流程和算法进行了设计。同时还设计了知识推送系统推荐规则。最后,本课题给出了一个知识推送实例,具体说明基于本体的知识推送如何运用本体的概念,在构建工程咨询企业的知识本体系统MECO的基础上,将工程监理咨询领域中的概念和关键词组织成一个网状结构,依据使用者的浏览记录(隐式数据挖掘方法),主动尝试去发现使用者的潜在兴趣,有效地提高了查全率和查准率,提升了知识管理系统的推送质量。

数据通信的基础知识篇6

【摘  要  题】社科信息需求与服务

【关  键  词】知识仓库/图书馆服务/知识服务

随着计算机技术、数字化、网络化技术的不断发展,知识传递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读者对信息服务的质与量都有更高的要求。一些图书馆所建的一些书目数据库只是将信息简单地数字化和有序化,无法根据各类读者需要组合成特定的知识体系。知识仓库的出现,就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由于图书馆与网络技术、计算机技术结合的日益紧密,建设专业的知识仓库已逐渐提到各个图书馆的议事日程上来了。在知识经济时代,为了适应读者的需要,对各种外部和内部的知识与信息进行数字化改造和有效的管理,并建设有利于知识传播、共享和交流的知识仓库,是图书馆信息化、知识化建设的当务之急。

1 知识仓库是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模式的发展方向

21世纪是以广泛地利用巨量信息为主要目标,以信息的快速传播和交流日益频繁为基本特征的信息化社会,深入到我们生活的每个角落,面对如此浩淼的知识信息海洋,究竟应该如何有效地运作,实现知识管理,达到资源共享的目的。知识仓库是图书馆文献信息网络化发展的方向。通过分析未来文献信息资源网络化发展的趋势,我们有理由相信知识仓库是文献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模式的发展方向。

知识仓库是一种特殊的信息库,不仅存储着知识的条目,而且存储着与之相关的事件和知识的使用记录、来源线索等相关信息。知识仓库是按某种特定的知识结构将无序信息组织整合而成,并具有规定的使用功能的数据仓库。知识仓库不同于一般的数据仓库,不是信息的简单数字化和有序化,而是根据一个机构各个部门各类工作人员的知识需要,按照使用的目的创建的新的知识体系。是一种知识的创新过程,在帮助人们利用知识上,知识仓库要比数据库更有效率。目前,构建知识仓库在技术上还存在一些困难,但已有许多人用知识仓库这个术语代替数据库或数据仓库的概念,因为它们都有具体的数据库作支持,知识仓库是比另两者层次更高的概念,也是未来的发展方向。另外,知识仓库的概念有利于突出数据库的知识价值。

数据库和数据仓库是与知识仓库最为相关的两个概念。广义地讲,数据库是一种信息组织的方式;狭义地理解,它是利用计算机技术对各种数据进行存储的技术手段或者是一种产品。数据仓库是一种面向主题,进行复杂数据分析,支持高层决策的技术,通常会包含多个具体的数据库作为信息资源基础。数据仓库(Data  warehouse)技术是指从大量的事务型数据库中抽取数据,并将其整理,转换为新的存储和组织格式,用以支持管理中的决策制定过程。该过程以历史的角度组织和存储数据,并能集成地进行数据分析。数据仓库除具有传统DBMS的完整性、共享性、数据独立性外,还有面向主题而集成、数据的历史性和稳定性等特征。但数据仓库不是一种产品,而是一个综合解决方案,是对原始的操作数据进行各种处理并转换成有用信息的处理过程。传统数据库主要是面向业务处理,而数据仓库则是面向复杂数据分析、高层决策支持。

构建文献知识仓库是指把文献内容根据各学科,专业的知识结构进行分类整合,使大量的信息有序化、知识化,建立知识之间的联系,同时对这些信息的被利用情况不断地进行分析,形成应用价值性判断;经综合评估后再对知识进行精化,文献数字化是构建文献知识库的基础;它将有助于发掘和增值文献的知识资本,变革和创新文献出版模式,促进信息资源管理向知识管理发展。

2 适应知识经济发展开展知识服务

知识服务就是为了适应知识经济发展和知识创新的需要,根据用户问题解决方案的目标,通过用户知识需求和问题环境分析,对用户的整个解决问题过程而提供的经过信息的析取、重组、创新、集成而形成恰好符合用户需要的知识产品的服务。

知识服务与信息服务一样,都属于智力型服务的范畴。所谓知识服务,就是采取多种途径和方法,从大量文献资源的宝库中开发、加工出有用的知识资源,包括那些能被沟通、共享的认识和经验,以及所组织起来的信息等,通过对事物本身及内在联系的有序揭示,提高知识的可见度,以便用户的吸收、利用和从中获得启迪。而信息服务是基于音信、消息、体验、数据等的服务,主要是通过对这些信息资源的开发,揭示出事物的外在特征及表层联系,便于用户去进一步觅取所需要的具体知识,进而触发自己的创造意念。

在现代信息环境下,随着信息网络的普及、信息资源的数字化、信息系统的虚拟化,打破了信息资源的不均衡分布,使信息获取变得日益方便、普遍和简单化,信息检索与传递走向非中介化、非专业化和非智力化,传统信息服务在用户活动中的影响逐渐淡化,信息技术的发展为知识服务提供了物质技术保障。这时,用户关注的是如何捕获和析取解决所面临问题的知识内容,并将这些知识内容创新、集成为相应的解决方案,进而将这些知识固化在新的产品、服务和管理机制中。为此,需要更直接地融入用户解决问题的全过程、更针对具体问题和个性化环境、更直接地帮助用户解决问题的知识服务。显然,以信息检索和传递为核心的信息服务很难进入这种环境之中。只有建设以知识单元为核心的知识仓库才能为知识服务的产生创造有利的环境和条件,为知识服务提供物质技术保障。

传统信息服务的核心能力主要体现在信息组织、检索与传递。这种服务难以让人接受其服务的有效知识含量,难以适应知识经济发展和知识创新的信息需求,它的相对重要性及其竞争力已受到了知识经济的极大挑战,即便是现代网络化信息服务也不能从本质上改变我们在竞争中的态势,难以有效切入用户知识应用和知识创新的核心过程。知识服务是协助或是促使用户课题向更广、更深发展的服务。知识服务根据用户的要求,对涉及到的知识进行收集、整理、分析、选用,它是贯穿于用户问题研究的全部过程的服务。知识服务是对用户需求进行全方位组织的服务。知识服务是要帮助用户解决问题,要对用户问题进行全过程的动态服务。

知识服务是利用现代化的设备对用户提供快捷、准确的知识创新服务。传统的以图书馆为中心对用户提供的服务会转为以用户知识需求为中心的知识服务。随着图书馆服务方式的改变,馆员的服务观念也要转变,要根据用户的需求,充分利用数字化、网络化等现代化手段,建设现代知识仓库,为用户提供高效的知识服务。

3 目前我国知识仓库建设的启示

现在的知识仓库及其技术主要用于现有纸本出版物的处理及现有各种纸本资料的处理。而知识仓库及其技术最重要的特点是:即时在线处理,即知识仓库并不只是收集过期期刊或是其它过期收藏品,而是目前最新的有针对性的、能解决读者问题的知识。

我国的CNKI工程,即中国国家知识基础设施工程,就是一个以期刊为主体的文献知识仓库,目前已初见成效。CNKI工程,是建设适于我国的可以进行知识整合生产、网络化传播扩散和互动式交流合作的一种社会化知识基础设施。它是在《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CAJ-CD)和中国期刊网(CJN)超大规模全文数据仓库建设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项规模更大、内容更广、结构更系统的知识信息化建设项目。

CNKI汇集了全国6600种期刊,并以统一的数据规范存储成全文数据库,文献累积量达450万篇,信息量达500G。另外还有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480种)、中国优秀博/硕士论文数据库(50000本)、中国重要会议论文数据库(2000本)。从CNKI工程网站目前的构架来看,主要分为国内通用知识仓库(源数据库)、海外知识仓库、政府知识仓库、企业知识仓库、网上研究院(未开通)、中国期刊网和知识产品与服务等。这几大部分实际是在CNKI源数据库基础上二次整合形成了面向主题和领域的知识仓库。

CNKI工程在知识库建设方面是超前的。其起点高,具有超前的理念和思路,并以先进的知识采掘技术为支撑,已经在我国文献信息业从数字化向知识化管理的进程中走在了前列,为构建图书或其它类型文献的知识仓库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图书馆应开发个性化知识库以满足特定类型的机构和群体需要的各种层次和范围的知识信息,同时开发网络化知识元数据库,从全文数据库中提炼出能够明确表述一个知识内容的元数据,为检索网络信息资源奠定基础。从概念和语义上来检索知识单元,实现知识管理,提供知识服务,从而大大推进人类对知识的利用,促进对新知识的创造。图书馆的服务通过搭建一个网络知识平台和基础知识库,来实现个性化服务。

收稿日期:2003-04-03

【参考文献】

1 程亚男.图书馆服务新论.图书馆,2000,(3)

2 张晓林.走向知识服务.寻找新世纪图书情报工作的生长点.中国图书馆学报,2000,(5)

3 陈爱燕,于爱君.全文信息上网与知识仓库建库管理系统.信息技术,2000,(7)

4 褚峻,赵蓉英.基于网络的期刊文献知识仓库.情报理论与实践.2000,(5)

5 李国强.知识仓库技术及其应用.现代情报,(6)

6 张必兰.图书馆知识仓库的建设研究.现代图书情报技术,2001,(6)

数据通信的基础知识篇7

[关键词]信息组织 泛在信息环境 数字图书馆 泛在服务

[分类号]G250

1 引言

Ubiquitous一词的涵义是“无所不在、普遍存在的”。泛在信息环境是建立在新信息技术的基础之上,通过网络基础结构为用户建立起来的一个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能与网络联接的信息空间(cyber-space),为用户提供服务的泛在计算技术将从用户的意识中彻底消失,即用户和周围环境无数大大小小的计算设备在潜意识上进行交互,用户不会有意识地弄清楚服务来自周围何处的普适计算技术,人们能够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以任何方式进行信息的获取与处理,强调和环境融为一体的计算。

泛在信息技术的持续快速发展、变革,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工作、教育及科研方式,也极大地促进了“无所不在性”(ubiquity)、智能性(inteHigence)和透明性(transparency)的泛在信息环境的建设。新的信息技术成为图书馆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之一,新信息技术给图书馆的发展带来机遇,泛在图书馆(Ubiquitous li―bralT)是新理念图书馆的代表之一,是借助于信息技术的发展而得以实现的。泛在信息技术不但促进了图书馆的变革,也加速了人类知识的广泛传播与共享,为用户提供一个泛在知识环境而成为可能。

2 泛在信息环境下图书馆信息组织的内涵

随着信息环境的发展,虚拟的数字资源将逐渐成为泛在信息环境的主体,数字资源将呈现多样化,信息组织的对象及组织范畴得到拓展,泛在信息环境下图书馆信息组织的内涵得到了延伸。泛在信息环境中,用户对隐性知识、集体智慧等的需求更为强烈,即用户的信息需求从分散、孤立、简单的显性信息到聚合、关联、复杂的知识转变;图书馆信息组织的对象将从显性到隐性、从事实数据到知识、从孤立信息到关联知识的演进。

泛在信息环境中各知识点虽然呈网状分布在不同空间环境中,但知识点之间将不再相互孤立,通过语义技术与域控制词表将知识间的知识应用环境和语义关系关联,使之在数字图书馆中成为由一系列相互关联的概念所构成的动态组织,更好地满足泛在信息环境中用户信息需求的知识化。

泛在信息环境中协同型信息利用、信息集、多信息集的挖掘和重用将变得更为普遍,充分利用网格技术、语义技术对其进行语义抽取,进而获得更深层次的知识。从非结构化信息中抽取信息,内容分析、不同研究主题的集成(如用户支持和内容分析等)、不同数据的集成(数据类型元数据、元数据schemata等)、不同形式(文本、图像、视频、音频等)、不同层次(原始数据、信息、知识等)的信息交集构成了泛在信息环境下图书馆的信息资源体系,形成了一个庞杂的信息集合体,通过语义技术,将不同来源、格式、内容层次的信息构建信息关联和知识关联,充分运用数据挖掘、数据融合、知识发现、知识组织、智能搜索等多种技术和工具,形成面向需求、适应变化、快速反应的灵活深入的知识发现机制。虚拟数字图书馆Diligent Project把新信息对象称之为实时文档,新信息对象主要由固定文字、图片、数据汇总表格、分析报告的趋势图等组成,图片、数据汇总表格、分析报告的趋势图等都自动地从最新实时数据中抽取,形成了一个由多种形式、多种层次信息组成的动态文档。

泛在网络环境也将重视对集体智慧的融合与利用,用户充分利用互动的泛在网络广泛参与其中,信息及知识的生产、利用和传播在多元化、个性化、多样化、以人为中心的泛在网络环境中进行,通过对知识进行组合、创造以及理解知识要义,在用户中形成智慧,并在用户的价值观和信仰中得到充分体现。因此,存在于用户、群体当中的知识、智慧也将是图书馆信息组织的对象,用户中的知识、智慧是隐性存在的,对它们的管理与组织将更多是借助于对其载体――人的组织与管理,或通过使其转移为显性化后再进行组织。

泛在信息环境下图书馆的信息组织范畴将得到进一步扩展,加强对知识、智慧的组织与管理,使其能够处理、组织、管理、传播和利用各种不同类型的、更庞大的信息资源。OCLC研究人员Lorcan Dempsey和EricChildress根据资源的有序度和唯一性提出了一个资源收藏网格(collectiongridd)框架来简单表示复杂环境中的信息资源组成,对图书馆信息资源组织范畴的界定起到一定的参照作用。为适应新信息环境的发展,信息组织的范畴也在不断扩大,2006年在韩国首尔召开的第72界国际图年大会上来自印度的Vivek Pat―kar、Smita Chandra对资源收藏网格框架就新环境下的发展进行了扩充,增加了Phase―V阶段(见图1),该阶段以开放存取(OAI)及网格计算为主要特征,其中包括我们所使用的高速网络和先进的网格计算所依赖的物理基础设施,还有无形软件、设计流程、数据、信息和知识。泛在信息环境中的用户、信息资源、信息环境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形成了由网络设施、硬件、软件、信息资源、人等有机组成的”网络空间基础结构”,信息空间已融合到用户日常生活的各个领域。

除了组织人类创造的所有知识资源之外,建立数字信息资源之间的关联关系也是泛在信息环境下图书馆信息组织的范畴。泛在信息环境中,结合具体数字资源的应用环境与信息资源本身所具有的特点,对相关知识的整体性与知识之间的关联进行深层次的揭示,结合语义技术,构建信息关联和知识关联,从而实现泛在信息环境下信息资源间的互操作和可最大化地重复使用,为用户构建一个清晰的知识地图,使用户从一个知识点就能够获取到相关的知识与信息,为用户提供一个立体的知识展示图,为用户提供更好的知识导航。

3 泛在信息环境下图书馆信息组织的新理念与新方法

泛在信息技术将成为信息组织革新的科技平台与思想平台,新的信息环境赋予图书馆信息组织新内涵,图书馆的信息组织也将融人新的理念,适应图书馆泛在信息环境下的需求。泛在信息环境下的图书馆将改变以内容及存储为中心、基于特定环境的系统、重复建设的信息资源、孤立互不相通的系统等特征,体现在泛在信息环境下以用户为中心、基于普适环境的系统、有效的信息资源重用、具有高度协作性的分布式系统等,以建立一个多层次、多媒体、多语种、语义关联的、泛在的数字图书馆知识网,服务范围向知识服务转化,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和速度来推动知识进步。

泛在技术为用户构建了一个泛在知识环境,是从Web信息空间向语义Web知识空间的渐进与渐变,

信息组织的“整序”不再局限于语法层次,随着新型的信息组织工具的出现,如以本体为核心的语义Web技术、语义网格、知识地图以及概念地图等,推动向语义、语用层面发展,并结合语义技术、网格技术对知识、知识元之间的关系与其语境进行描述,为用户构建一个泛在知识环境,泛在信息环境下图书馆信息组织系统在用户中将具有位置意识、社会意识及时间意识。

泛在信息环境下图书馆的信息组织将不再局限于信息序化或信息整序的过程,而是关注信息活动中的每个环节,既包括对信息内容与格式、元数据、知识组织体系、信息与交流等进行描述,也包括对信息内容或对象进行动态的链接、登记和重组,通过对信息分析、集成、聚合和重组来发现和提取信息资源中所隐含的知识或模式。在此基础上构建知识地图,为用户提供随时随地、透明地获得数字化的服务,对信息资源中的“知识元”进行提取、揭示与关联,以满足用户的动态需求。

信息组织的方法基础主要是由逻辑学、语言学、知识分类等组成,传统的信息组织是通过语言符号所建立起来的符号系统对信息的外部特征与内容按一定的逻辑次序对信息进行归类组织。随着新的信息环境、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与更新,传统的以语法为主的信息组织方法已难以适应新信息环境,泛在信息环境下的信息组织更侧重于对知识的组织,侧重概念、语义上的组织,强调知识之间的关联与融合,同时强调机器对知识具有较好的理解性,增加机器智能化进行归类与管理的能力。

泛在信息环境下的信息组织语言符号更为丰富,不但有传统的文本符号形式,更多的可视化、虚拟与现实等组织形式相继出现,将增强用户对信息的理解,丰富信息组织的手段;信息组织从以外部特征与内容分析的形式逻辑,过渡到以概念、语义为基础的现代形式逻辑,并从概念与语义上对知识进行关联;通过新的信息组织技术对知识进行深层次的发现与发掘,以知识分类为基础,对人类知识领域进行有序的揭示。因此,泛在信息环境下的信息组织更多的是通过语言符号、可视化工具等建立起来的符号、规则系统对知识从概念与语义上按一定逻辑对知识进行归类,并为知识建立关联,使人类知识有序。

4 泛在信息环境下图书馆信息组织的视角

泛在信息环境中的图书馆信息组织将是一个复杂的范畴,是建立在信息资源、信息环境、信息用户复杂性的基础之上。信息资源的多态性、无所不在性、及用户知识化与集成化的信息需求给图书馆的信息组织带来了挑战,如何对不同格式、不同形态、不同存储位置的信息资源进行有效组织、整合是图书馆所要面对的主要问题,同时又要满足不同用户随时、随地获取其所需的信息资源,并能够通过多种移动工具实现网络信息资源的访问,适应用户不同的“语境”。

泛在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导致信息环境不断向复杂而多样化的方向发展,信息组织的模式与架构也呈现多样化的趋势,不仅包括传统的使信息资源从无序向有序化的信息组织模式,也包括以适应环境为基础的、开放性的并根据用户实际应用场景而动态的、个性化的新型信息组织模式与架构。根据适应不同组织环境,适应不同用户的多模式信息需求,需要从不同角度来分析、研究泛在信息环境下的信息组织,以适应图书馆泛在信息环境下的需求。

4.1 基于层次结构的信息组织视角

泛在信息环境下泛在技术在信息组织系统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信息资源的组织具有明显的层次结构。此在环境下图书馆信息组织主要由信息存储层、信息描述与表示层、信息资源发现、调度与传递层、信息展示与交互层(见图2)组成。每个层次之间具有各自的功能,同时,他们之间具有紧密的关联,并共同协作为用户构建一个泛在的、立体的知识环境,使用户随时、随地都能享受到图书馆透明、无缝的信息服务。

・信息资源的存储是建立在底层的基础设施平台和构建在这个平台之上的应用程序中,泛在信息环境下信息组织的存储突破了传统的集中式存储模式,随着对等网络(P2P)、网格技术、云计算等技术与理念的更新,分布式网络存储、云数据库(CloudDB,或者简称为“云库”)等的相继出现,使信息资源的分布存储得以广泛应用,信息资源可以存储在网络中的不同位置,为其他系统与用户的信息调度与提取提供了便利。艺在信息环境下的信息存储具有多样性、海量性、动态性、实体地理分布性等特点,图书馆需要对整个存储空间、位置进行组织和管理,充分考虑系统的协同性、稳定性,系统的动态恢复,速度和流量调节,系统状态监测等问题,并纳入信息组织系统的整体框架中,使泛在信息环境下的图书馆信息组织系统能支持多种接口协议,并存的高效、自适应协议变换原理与方法,实现异构存储设备、应用程序的无缝连接。能对海量数据对象进行检索和快速定位,适应网络结构动态变化的共享信息获取方法,动态的数据信息组织结构和管理机制,永久性数据维护与动态数据共享的方法。

・信息描述与表示层是根据信息组织和检索的要求,对所存储的信息对象的外部特征、内容特征和物质形态等加以描述与揭示,并使相关的信息或知识之间建立关联。随着泛在知识环境的出现,泛在信息环境中的图书馆信息资源形式多样、内容与结构复杂,且分布式的存储造成了信息组织上的复杂性、异构性,要求对信息资源采用多维揭示与非线性组织。以本体为核心的语义网格、语义Web技术,以及数据挖掘、知识地图为代表的新的组织方式在知识组织中的应用,使知识组织的概念被进一步深化,知识组织的目标和任务得到了拓展,从文献单元(元素)到知识单元的转变,实现了知识组织方法从语法处理到语义处理、从语义处理到语用处理的跨越。为用户构建一个单一语义映像和多层语义互联,将不同类型的语义空间转换和整合到同一的语义空间,实现跨专业、跨系统的语义互联和语义互操作。同时采用数据挖掘、聚合等技术与手段进行深层次的知识挖掘。

信息资源发现、调度与传递层就是为用户提供透明且无缝的使用图书馆的信息资源,信息资源发现、调度机制为上层的用户应用提供了透明的全局资源视图。接受用户的信息请求,并将用户的信息请求描述转述成本体,在中心元数据库中对相关信息进行检索调度,然后将相关结果传递给上层的用户。该层是由多个针对不同的访问方式所提供的各种接口等所组成,比如使用无线网络的APi接口、使用智能卡的API接口等,它们直接为上层的专用访问设备提供服务,为专用访问设备与信息资源系统之间信息交互的中续者服务,为适应用户所持的前端设备而对相应格式、样式的信息资源进行调度。

信息展示与交互层是与用户所直接交互的层面,信息展示与交互是以用户体验为基础,以用户的信息服务为中心,通过建立有序的分类、导航等为用户建立一个直观的、易于理解、方便快捷获取的信息展示框架,便于帮助、引导用户迅速地找到并获取所需信息与知识。

快速发展的泛在信息技术为信息的展示与交互提供了技术创新条件,信息展示与交互由原来的单一的平面层次展示与交互拓展到多层次的立体空间。泛在信息环境下有序信息从多个层次、多个角度得到了充分的展现,其中信息可视化、知识地图、虚拟与现实技术等已成为信息、知识展现的有效方法,通过计算机所支持的、抽象数据的交互式可视化显示(图形化表达方式),大大增强并扩大人们对于信息的认知,通过知识地图的导航系统,揭示了相关不同知识元之间的各种重要的联系。此外,泛在信息环境下可使用空间地图(如google map、GPS等)对信息资源的定位、分布等进行组织与展示。泛在信息环境中的wi―Fi、5G、传感器、电子标签、无线射频等为用户构成了“无处不在网络”,实现了人与人、人与计算机、计算机与计算机、人与物、物与物之问信息交流的泛在网络基础架构,丰富了用户获取信息时的交互手段。新的信息展示与交互方式无疑将会提升信息组织的效用,为用户提供更多、更好的信息传递通道与交流手段,增强了用户体验,为用户随时、随地获取图书馆的信息资源提供便利。

4.2 基于信息粒度的信息组织视角

信息粒度是反映信息详细程度的概念,“粒度“在《Web信息架构》一书中指的是信息单元的相对大小或粗糙程度,而知识粒度概念则来自知识科学的信息粒度概念。信息粒度概念最早由模糊论创始人美国科学家L A Zadeh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信息粒度将不连续的信息看作一个个信息颗粒,以解决信息不连续的问题。对于信息来说,信息的粒度大小不同,无法以具体的数量来衡量,只能以各种不同的粗细程度来概括,由元数据所描述的信息片段、信息单元的信息组织可认为是微观层次的,由多个信息片段所形成的信息集合则可认为是中观层次的信息组织,而信息、知识体系的整合与集成无疑可称之为宏观层次的信息组织,与信息类似的是知识可分为三个层次:知识元、知识点、知识。

4.2.1 微观信息组织 传统的微观信息组织对象主要是指信息片段、信息单元等,信息片段、信息单元可以是一段文件、一个图形、一张图片、一段音频或一段程序等,是信息的基本单元。泛在信息环境中的微观信息组织的对象具有泛在表现,可认为是一个对象,一种描述某类事物、对象的概念,一种事物、对象之间以一定的形式相互联系、动态变化的关联。在微观的信息组织过程中更多的是对事物对象、概念及各种关联的描述、分类、标引等,通过处理形成有序的信息流。

基本的事物对象、概念、各种关联是信息组织系统的基础组成,使用元数据对微观单元进行有效描述,建立起相关的本体与概念,对其进行有效的归类,在微观信息中建立起有效的关联。对信息、知识标准化、规格化,形成有序集合是微观信息组织的主要任务,也是微观信息组织的主要工作。

4.2.2 中观信息组织 中观信息组织是建立在微观信息组织的基础上,按照一定需求对信息片段、信息单元、知识元等进行重组而构成信息集合与知识点,常见的是针对特定用户、某一学科或专题的需求而对相关信息、知识进行重组并建立关联。

泛在信息环境下用户的信息需求更加个性化、集成化,不同的用户有不同信息需求,不同的群体之间也各自不同,因此有必要对信息、知识进行分析与重组,按一定学科、主题进行聚合,通过一定的技术挖掘相关的知识,在信息组织体系中经过多个环节的关联、转变、重组、抽取,使分散的信息与知识形成有序的集合,以迎合用户需求。同时,将“语境”融入图书馆的信息服务之中,对知识之间的语境及其关系进行描述,在信息与知识创建、组织、传播和利用的过程中,使用语义技术对其进行管理,把相关的信息对象与知识对象融人到新的情景之中,从而创造出新的知识,最大限度地实现信息与知识的重复使用,提供有针对性和个性化的信息服务。

4.2.3 宏观信息组织宏观信息组织主要表现在信息资源整序与整合方面,致力于对整个信息资源与知识体系进行组合和控制,从宏观层面上广泛地汇集相关信息资源并进行整序与索引,为用户提供整体性、系统性的信息资源浏览和检索服务。

泛在信息环境下的宏观信息组织实质是信息、知识体系的整合与集成,使各种信息与知识资源得到充分的融合、关联与利用,以信息和知识的组织、分析、重组与搜索为基础,通过分析用户“语境“与问题环境和信息需求,为其提供信息专题化知识或问题,有效支持知识应用和知识创新,为用户建立一个多语言、多媒体、移动的、语义的知识网来检索人类知识。泛在信息环境下图书馆的宏观信息组织主要有:图书馆内部信息资源与知识的组织与整合;图书馆之间的信息资源与知识组织与整合;图书馆信息资源与互联网的信息资源融合与组织;以及整个人类知识体系的融合。

5 结语

泛在信息环境下的信息组织系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具有动态适应性、协同性与生态性等特性,信息组织的内涵随着新信息环境的发展而适应性地加以改变,信息组织的对象随着用户的知识化需求而层次加深,从原来以显性的原始数据、信息为主发展到以抽象的知识、隐性的智慧为主;信息组织的范围扩大到人类的整个知识体系。

数据通信的基础知识篇8

关键词:党校图书馆;变革;知识服务

中图分类号:G25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新媒体环境下党校图书馆知识服务转型探析

收录日期:2014年3月31日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的信源日益多元化、内容日益多样化,教师和学员的信息需求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面对充满竞争的网络信息服务环境,党校系统图书馆应当应时而变,做好调整和改革,以丰富与学员的互动为手段,更好地满足了网络时代学员的信息需求为目的,完成信息服务模式向知识服务模式的转型。这种向知识服务的转型,给党校系统图书馆的基础设施、信息资源和专业队伍等方面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全新的挑战,党校系统图书馆作为党政干部培训知识资源的存贮和集散地,如何在现有条件下,整合好既有优势资源,借鉴高校图书馆改革发展经验,并结合本系统实际情况完成这种转型,是当前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重点问题。

一、网络时代党校图书馆的变革愿景

网络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促进了图书馆收集、组织和传播信息能力的迅速提高。但人们也逐步认识到,图书馆面临的绝不仅是传统功能与能力的持续发展,而是在新技术新环境基础上自身模式与机制面临的颠覆性变革。图书馆信息门户作用的渐趋消弭不可避免,在互联网技术普及的情况下,教师和学员通过网络搜索、查找获得相关资源和信息的能力大幅度提升。调查数据显示,已经没有人将图书馆门户作为查找信息的首选入口,2005年调查时仅为1%,2010年调查则趋近于0。在准入门槛极低,来源和内容都极其丰富的信息环境中,图书馆的服务是否能够为用户节约时间和精力,是其存在价值的彰显和未来发展的基础。虽然图书馆已经开始使用数字技术改造其服务和产品,但是图书馆的功能和结构在网络时代边缘化的危机仍然存在。

新媒体和技术不断带来新的媒介形式和使用创新,图书馆需要利用这些全新的技术和平台,从根本上革新其服务模式。就此而言,图书馆的定位,将不仅仅是资料、资源、服务和建筑物的集合,而是一个知识信息采集、整合和传播的信息化服务机构。党校系统图书馆性质和地位具有一定特殊性,但一般公共图书馆所面临的价值重估和人才匮乏等重大挑战也是其不得不克服的发展瓶颈。党校图书馆在党政干部培训工作中重要作用的发挥,取决于如何处理和应对好这种环境和技术条件的变化。

二、信息化条件下的知识服务及其必要性

(一)知识服务的定义和特征。知识服务,是指以知识信息的搜寻、组织、分析、重组的知识能力为基础,根据用户的问题和环境,积极融入用户解决问题的过程之中,提供有效的支持知识应用和知识创新的服务。知识服务以信息服务为基础,但却不以单一的信息资源的有效管理,被动地迎合用户需求为最终目的,而是以读者为中心,根据读者的需求,以信息的搜集、整序、创新形成知识产品,主动且持续地提供个性化和专业化的咨询服务和解决方案。具体而言,知识服务具有以下三个方面的主要特征:

1、用户是知识服务的核心。知识服务注重用户体验和依赖度,需要掌握用户显性和潜在的兴趣需求,甚至引导用户的兴趣点培育。通过对用户检索行为的记录和收集,分析其检索范围和提问点,可以了解并掌握用户的背景信息、兴趣方向等基础数据,以此为根据,针对用户的个性化需求进行主动而专业的知识信息服务。在最需要时候,能够得到最需要或是有所忽略的知识和信息资源,是知识服务以用户为核心的要义所在。

2、创新是知识服务的灵魂。创新是一项更新知识或技术的实践活动,需要科学研究部门从事知识和技术的生产研发,也需要专业化机构和人员从事相关信息的搜集、组织、整合和传播,以促进知识和技术的应用。图书馆拥有专业化的图书情报服务人员,可以根据用户的实际需求,综合利用多种信息技术、网络技术,来搜集和选择各种相关信息,对现有知识信息资源进行加工整序形成新的知识产品,为用户在其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致专业化的知识服务。就图书馆功能的实现而言,理念和技术创新是前提,知识服务才是其最终目的。

3、个性化是知识服务的关键。在互联网普及的条件下,一般性的知识和图书资料服务,对于用户来说已经没有更多的实际意义。建立基于网络资源、互联技术的个性化知识服务,才是吸引用户,增强用户黏性的关键所在。就党校图书馆实际而言,通过计算机、网络技术和互联网资源,对既有信息资源,特别是专题培训现场资料和案例教学等特有资源进行收集、整理和分类,针对用户的个性化信息需求,向用户主动提供和推荐本馆特有的相关信息和服务,全方位打造差别化的信息服务环境,以满足用户的个性化信息服务需求。这无疑将是党校图书馆实现知识服务转型,提供优质个性化信息服务的主要路径。

(二)知识化服务的必要性。现时条件下,根据用户提出的信息需索,直接检索信息和传递信息,已经跟不上用户对于信息服务的内容和结构上变化的需求。面对在培的党政一线干部和教师开展培训的实际需求,党校图书馆应该在做好一般性用户服务的同时,根据自身条件和既有资源,满足用户的多元化、深层次和特殊性的信息服务需求,开展知识服务。针对性地开展知识服务,既要采用多种网络技术工具,对线上知识和信息进行搜集、组织和分析,又要对本系统资源进行整合上线,从而形成庞大、系统而专业的知识网络和基础数据库。以信息资源有序化为基础,根据用户的特定需求和需求预判,抓取和提供各种相关知识信息资源,以帮助用户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能够提取和利用各种知识信息资源,以高层次的知识服务满足用户多元化的信息需求。

三、党校图书馆知识服务转型所面临的困境

网络时代条件下,用户需求的推动、信息技术的促进、社会信息环境的形成、丰富的互联网信息资源基础,以及党校科研教学工作和咨询任务进一步发展的需求,都是党校图书馆进行知识服务转型的现实动力因素。但是,在现有的体制机制条件下,图书馆知识服务的开展仍然面临着一系列的困难和挑战。

(一)服务理念和技术素养尚需更新。尽管部分图书馆实现了计算机管理,但在服务内容、服务方式的信息化上仍然乏善可陈,部分工作和流程还停留在手工阶段。现有的信息服务最好的不外乎馆情介绍、书刊检索、数据库接入等方面,连网上阅览和预定等服务都未能很好地开展,更没有将网络资源为我所用的考虑,普遍存在信息技术设施落后、信息服务效益低下等现象。

另外,图书馆不承担一定的教学科研和咨询工作,作为教研工作服务机构的既往定位,使得其在党校内的考核评价体系尚不完善,缺乏内部竞争压力、为用户服务的责任感以及适当的激励机制,使得部分工作人员把工作当作铁饭碗和闲差的思想普遍存在,影响了自身素质的提高,其信息意识和技术素养也逐步落后于图书馆知识服务转型的要求。

(二)系统的知识库建立的限制性条件。数字图书馆建设过程中的软硬件成果,为知识服务转型提供了重要知识保障和硬件设施基础。但是,现实条件下图书馆的信息化建设在知识信息资源的处置上,还只是堆积而成的数字化图书,以及全国性知识库的准入购买上。相较过去而言,只是信息资源量增大、检索速度加快等在量上的进步。在自身的特色库建设上乏善可陈,系统内各级党校的知识和数据库资源协调和共享程度几近于零。

(三)特色知识难以有效利用。党校系统图书馆的特色知识,是指存储于各级党校图书馆内,党政干部学员培训资料,特定班次材料,特别是主要领导干部授课现场资料等,涉及到一定密级,不能扩散、交流与共享特殊特色知识。这类系统内特殊知识,具有一定级别的秘密性、不能规模化传播、开放性有限以及基本上来源于教学培训一线实践等的特点,使其在贮存和获取上拥有较高程度的准入门槛。特色知识所具备的这些特点,使得其在有效利用上需要更高的技术要求和保障措施。

四、网络时代党校图书馆知识服务转型可行性分析

基于互联网技术的云服务已经开始给图书馆服务机制带来了革命性的影响。已经有许多大型公共图书馆委托“云服务”机制来提供服务,利用这些网络化服务来满足用户各种信息需求,同时更节约了图书馆自身数据库的建设、运行和维护成本,集中精力和资源来与用户交互,以提供个性化的知识服务。在新的网络技术和信息环境下,党校图书馆需要据此重估自身对党校的价值与作用,并以此来定义和拓展自己的功能和服务。

(一)确立知识服务理念。当下,图书馆需要确立全新的知识服务理念,以用户知识需求的收集和分析为基础,对馆藏、校内及互联网资源进行搜集、析取、整合、集成、创新,创造和提供符合用户需求的知识产品和知识服务。因此,图书馆需要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衡量图书馆知识服务的标准,要从“是否给用户提供了需要的信息”,转变为“是否通过服务解决了用户的问题”这一新的服务理念上来,将满足用户的知识需求作为图书馆一切工作的中心。

就党校图书馆实际为例,省级党校教师在主体班次教学上不断完善的同时,必然会对其教学与研究的专业知识或学科前沿动态的搜集和处理提出新的要求。图书馆应当可以根据需求提供新的服务内容与服务方式,为教师建立专业而系统的教学资源数据库。就此而言,图书馆可以根据教师和学员需求,有针对性地搜集信息或知识,并利用自身的知识和技能将搜集到的信息或知识分类整理反馈给教师和学员,为教师和学员自身知识能力的提高奠定扎实的知识服务基础。因此,以知识服务理念重塑图书馆有效性要求至关重要,这要求图书馆从党校这个党政干部培训主阵地的定位来革新自己的功能与服务,与党校、教师和学员活动的产出对应起来,重塑自身的定位和产出指标。

(二)构建多元化为基础、特色化为亮点的资源库。信息资源库的建设是知识服务能够达成效的基础所在,在注重馆藏实体资源的配套与建设的同时,特色资源和虚拟资源库的投入与建设需要更多的关注。这些信息资源库和软件配套措施包括:1、集中现存专业资源,如专业电子期刊及图书数据库,专业学术机构网络、专题电子论坛,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专业信息资源指引库;2、开发、整合分散、无序的专题文献,建立专题文献数据库,通过集成学科资源,建立集成服务系统,提供智能化、个性化服务;3、利用web搜索引擎技术,对网络信息资源搜集、筛选和组织,建立网络学科专业指引库。结合党校自身的行业特性,图书馆的特色数据库的基础数据包括:中央、省级重大会议精神宣讲班相关资料,省级党校主体班核心课程和优秀课程相关资料,地市党校甚至县级党校推荐优秀课程资料,一批反映教学培训课程专业的国内外信息资源的URL,以及访问频率较高的原始信息资源的镜像等。对相关资料中涉及的各类知识对象进行统一标识,利用开放关联数据技术,形成一个覆盖所有既有资源内容的知识体系,构建起党政干部培训的知识地图。这一类教学培训资源,是培育、增强党校竞争力的关键,特色知识在各级党校之间的相互交流共享,才能将系统内隐性知识向显形知识转化,提升图书馆乃至党校知识服务的品质。达到系统内各级党校、教师和学员间的知识、信息资源的共享共知。

(三)挖掘网络资源,丰富知识服务的内容。互联网的发展,为图书馆开发利用信息资源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图书馆应当根据自身用户群的需要,利用网络工具,围绕学科、专业和实际情况,进行网络资源的挖掘和整合,为提供更好的知识服务奠定良好的资源基础。

1、利用搜索引擎获取网络资源。有许多特色网站和学科专题网站(例如雅虎收藏+、百度搜藏、央库、365Key等),为公众提供免费专题信息资源,图书馆可以根据专题将读者所需的知识信息,通过这类专门网站,或者利用搜索引擎在网络上全面搜索,从海量信息资源中选择、评估,找到有价值的信息资源,汇集起来并将其分类、标引,进行有效链接,对丰富的网络学术性资源进行整序和归类,形成具备专业性的基础数据库,以方便调取和查阅。

2、通过网络社交媒体收集、资源

(1)博客是新型的网络媒体工具,共享是其一大特点,已经成为网络知识聚集地和信息交流场所。博客可以大量利用超链接的形式组织资源,可以通过超链接连接互联网上的超文本链接、图像链接、音乐链接等。设置一个既定主题,通过链接引导,将各处信息资源聚合在一处,既丰富了知识信息资源,又极大地促进了资源的整合程度,运用博客可以更好地为用户发掘网络信息资源,为用户利用互联网学术资源提供极大便利。

(2)微博是基于用户关系信息分享、传播以及获取的平台。用户可以通过WEB、WAP等各种客户端组建个人社区,以140字的文字更新信息,并实现即时分享。通过微博,管理者可以对本馆已有的数据库进行介绍与推荐,以提高资源利用率;可以对一些优良的网络资源进行推荐,比如一些在线论文、电子书、期刊报纸的网络版。此外,利用微博平台,可以了解图书馆行业的最新动态以及用户的关切和推荐,这都增强了与用户的互动,增强了同业者间的交流,为本馆服务的完善拓宽了资讯来源,提供了最新鲜的内容和经验。

(3)利用好即时通讯软件,增进与读者的良性互动。提供知识服务的过程中,需要了解用户需求,并根据其变化,进行检索策略的调整,最终形成解决问题的方案。因此,馆员与用户的交流互动是实现知识服务的一个重要环节。电子邮件便捷、高效的优势,使得其成为及时了解并满足广大用户需求的重要工具。用户根据需要发送邮件请求,图书馆员根据用户的学科背景和信息需求,提供资源检索及利用等方面的解决方案,以用户需求为导向,为用户及时查询、搜集相关资源,完整细致的进行答复,开展主动服务。另外,对于用户非系统性问题解决方案的咨询和询问,则需要利用好即时通讯软件(如QQ、Gtalk、MSN等)的实时交流功能。通过即时通信软件,可以即时回复用户的咨询和意见,是对电子邮件系统解决方案回复形式的必要补充。

图书馆通过网络社交媒体收集、资源,为用户在资源检索与利用方面提供热情、周到的服务和帮助,实现图书馆与用户之间的理想互动,是图书馆提升知识服务水平重要途径。

3、利用RSS组织资源。RSS也叫聚合内容,是一种描述和同步网站内容的格式。使用RSS订阅能更快地获取信息,在一个界面中提供给读者进行阅读,让用户获取网站内容的实时更新,实现信息的聚合。借助这样一种信息聚合技术,用户可以在客户端借助于支持RSS的聚合工具软件(例如SharpReader、NewzCrawler、FeedDemon),在不打开网站内容页面的情况下阅读支持RSS输出的网站内容。图书馆提供RSS服务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利用RSS阅读器将网上知识资源的组织化。以学科分类为基干,使用RSS订阅将相关或拓展信息资源按主题聚合起来,使纷繁杂乱的信息有序化,从而形成系统规范的知识资源,用户即可通过分享订阅的方式进行查阅;另一种方式则是开发提供用户订阅的RSS资源,在网站中应用RSS技术,以提要的形式将网站更新的内容提供给用户的RSS工具订阅,用户可以自动访问图书馆网站察看新内容,或者直接下载到本地查阅,从而使读者可以及时获得更新的信息。可以说,RSS为图书馆的知识服务提供了一种更为方便、高效的互联网信息和共享的技术路径。

4、利用网络硬盘储存、共享资源。网络硬盘是由互联网公司推出的在线存储服务,向用户提供文件的存储、访问、备份、共享等文件管理等功能,用户只要链接到因特网,就可以管理、编辑网盘里的文件,不需要随身携带,更不怕丢失。信息化条件下的图书馆知识服务中,大量的电子文件需要通过网络远程传递,网络硬盘无疑是突破电子邮件的传输速率和文件大小限制这个技术瓶颈的重要平台。

具体而言,图书馆可以将数字资源压缩加密后,保存在网络硬盘上,用户随时随地可以在互联网下载使用这些资源,也可以将自己的资源上传,由图书馆整理后放入网盘共享,大大提升知识信息资源的传递和共享效率。图书馆还可以寻求网盘供应企业洽谈合作事宜,购买企业网盘,以全面替代企业文件服务器和FTP服务器,降低IT管理成本,运用企业网盘实现图书馆内多人共享、文档在线编辑预览、协同办公、部门或虚拟团队级文件共享、自动定时备份、历史资料归档等丰富功能,有效地提高工作效率。

(四)培养知识型图书馆员。图书馆能否提供优质的知识服务,最关键的因素还是在人。知识服务转型,给图书馆员的知识素养和技能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合格的图书馆员,基本素质是熟悉图书情报资源体系,掌握情报工作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具有一定的信息意识和信息能力以及较强的交流沟通能力。更高的要求是具备一定通识能力,能应用最新信息技术进行知识信息处理,能够以一定的专业视角和跨学科视野对各种知识和信息能进行创新运用,在工作实际中给复杂问题的处理提供咨询或解决方案。

提升图书馆员的职业素养和技能,职业生涯规划与培训是基本途径。在党校系统中,馆员的职业规划和培训,可以参照教师培训模式进行试水,具体包括:1、组织系统内图书馆馆员参观学习高校或地方公共图书馆,加强横向联系和沟通,学习先进经验和成功做法;2、充分利用系统内既有的知识资源,构建党校系统内图书馆互助型共享型教育模式,积极举办业务讲座,鼓励馆员参加行业内教学科研活动、学术会议,开展学术交流活动;3、利用网络,构建省域范围内党校系统和各馆内部工作人员可以共享和学习的特色知识数据库,为学习型图书馆的构建和工作人员常态学习提供方便;4、基于日常绩效和业务能力表现,向学校争取名额创造条件,让业务优秀的馆员和管理骨干脱产进修、访学等。通过多元化多层次的方式,不断提升和完善馆员的知识结构和技术素养,不断提高知识服务水平。

五、结语

网络时代,知识资源数据正逐步变成获取便利,传播广泛的信息资源,用户的知识信息需求也日益多元化、复杂化。从源头开始,加强与教师和教研部门合作,有效的揭示、整合、传播这些知识信息资源,并保证这些信息资源能够长期保存,建立公共、开放、可靠和持续的数据资源基础设施,使之得到有效整合利用满足用户知识服务需求,是摆在党校图书馆面前的急迫挑战。要做到这些,需要新的理念、能力、服务模式和组织机制,党校图书馆要能够提供有知识含量的信息服务,就必须加强与用户的互动,以知识为桥梁,以信息为纽带,以服务为根本,真正达到图书馆在党校内部的知识中心地位,为党政干部教育培训事业贡献出自己应有的力量。

主要参考文献:

[1]张晓林.颠覆数字图书馆的大趋势.中国图书馆学报,2011.9.

[2]张晓林.超越图书馆:寻求变革方向――第77届国际图联大会观感.图书情报工作,2011.11.

[3]谈红玲.创新网络环境下的图书馆知识服务[J].现代情报,2007.8.

[4]朱复成.美国图书馆业务外包的得失及启示[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0.1.

[5]庞学梅.高校图书馆知识服务研究[J].现代情报,2007.5.

[6]胡舒莉.高校图书馆知识服务环境及模式探究.情报杂志,2008.3.

上一篇:节约粮食的现象范文 下一篇:知识产权保护概述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