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儿抽搐的护理措施范文

时间:2023-12-25 17:25:13

患儿抽搐的护理措施

患儿抽搐的护理措施篇1

流行性重型乙型脑炎(下称重型乙脑),是由于乙脑病毒感染引起的急性中枢神经系统传染病,流行于夏季,其重症病例病死率和致残率较高,严重危害儿童的健康和生命。

1 临床特点

多数病例都以无明显诱因的发热为首发症状,T 39.5 ℃~40 ℃以上,开始发病有头痛、呕吐、嗜睡,进而意识障碍进一步加重,出现昏迷,大多数患儿出现不同程度抽搐,脑膜刺激征阳性,出现病理征甚至中枢性呼吸衰竭。

2 护理

2.1 症状护理

2.1.1 高热护理 持续性高热可促发抽搐,加重脑缺氧、脑水肿和神经细胞坏死。因此,应及时采取降温措施,将患儿置于有空调设备的病室,将室温控制在22 ℃~24 ℃,冰敷头部、腋下、腹股沟等大血管处。由于乙脑的高热常为持续性,普通的降温措施效果差,这主要与丘脑下部体温调节中枢受脑实质病变的刺激有关,因此对高热不退、昏迷的病例除采取综合性降温措施外,还可口服或鼻饲中药制剂如安宫牛黄丸清热解毒,镇惊开窍,应避免长时间用冰帽、冰敷、酒精擦浴引起的寒战、咳嗽而导致颅内压进一步增高。

2.1.2 抽搐护理 频繁抽搐可加重脑细胞损害,易发生脑疝,增加后遗症致残率。因此应密切观察患儿生命体征变化,注意患儿抽搐时的神志、瞳孔变化,抽搐发生的时间、频率、持续时间,及时报告医师并给相应处理;应用甘露醇降颅内压时宜及时、足量、按时执行,同时注意防止药物外漏,以免引起局部皮肤坏死。患儿发生频繁抽搐时除遵医嘱给镇静药物外,注意加强安全防护,在口腔上下臼齿间放置纱布缠好的压舌板,防舌头咬伤,床旁加护栏处用床单遮盖,避免躁动时撞伤。

2.1.3 呼吸衰竭的防治 呼吸衰竭是重型乙脑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应密切观察患儿呼吸频率、节律、深浅度,重型乙脑患儿常规给予氧气吸入,以提高动脉氧分压,改善脑缺氧,注意保持呼吸道通畅,痰液黏稠时给予雾化、拍背、吸痰,必要时给予气管插管人工机械通气。

2.2 基础护理 加强五官皮肤护理,昏迷患儿注意保持口腔清洁,每天做口腔护理2次,根据情况选用生理盐水,2.5%碳酸氢钠或3%双氧水,眼睛不能闭合时,可用生理盐水或凡士林纱布遮盖眼部;要勤翻身,皮肤易受压处用气圈棉花垫或泡沫塑料垫,及时更换汗湿衣服,保持皮肤清洁干燥,以防褥疮发生。

2.3 心理护理 重型乙脑患儿病情发展迅速,昏迷期病情危重,家属情绪紧张,担心疾病预后,护士应针对家属的心理,及时向家属说明疾病发展的规律,做好相关解释工作,使其密切配合治疗。同时昏迷患儿的心理护理同样很重要,为了促进患儿意识恢复,可以采用呼唤式护理方法,即在做任何治疗、护理操作时,首先要呼唤其姓名,解释操作目的及注意事项,鼻饲、擦浴、大小便都要先与患儿交流,像对待清醒患者一样与其不断交流,播放患儿喜爱的音乐,实现对神经系统的有效刺激,小儿的神经系统处于生长发育阶段,有很强的可塑性,呼唤可调节神经元的兴奋性,重建神经功能网络,达到重塑作用,从而加速神经功能恢复,促进患儿早日清醒。同时经常抚摸患儿的皮肤,增加刺激元素,结合相应的肢体康复功能锻炼,促进患儿的大脑功能和肢体功能恢复。

3 体会

患儿抽搐的护理措施篇2

1 病例介绍

病例1:患儿,女,3岁,因咳嗽、发热来诊,体温39.3℃,诊断:上呼吸道感染。医嘱处置:①5%葡萄糖注射液200 ml加入阿奇霉素0.125 g静脉滴注;②安痛定1.3 ml、地塞米松3 mg肌注。 遵医嘱处置后约20 min,患儿突然四肢抽搐、 口唇发绀、意识不清,立即针刺人中穴, 无反应, 给予氧气吸入4L/min, 同时强刺激人中穴,约3 min,患儿意识转清,抽搐缓解。遵医嘱给予鲁米那0.1 g肌注,地塞米松3 mg肌注,抽搐停止。同时给予物理降温、行酒精擦浴,30 min后患儿体温降至38.3℃,嘱送儿科病房观察治疗。

病例2:患儿,女,因发热、咳嗽来诊,体温39.8℃,诊断:支气管炎。医嘱处置:①5%葡萄糖注射液250 ml加入红霉素0.3 g静脉滴注;②5%葡萄糖注射液70 ml加入痰热清9 ml静脉滴注。输液约30 min,患儿突然哭闹,继则手足抽搐。紧急处置:立即针刺人中穴并行氧气吸入4L/min,约1 min后抽搐缓解。遵医嘱给予安痛定1.2 ml肌注,安定5 mg肌注,同时行酒精擦浴,25 min后 患儿体温降至38℃,继续观察1 h,复测体温37.4℃,其他无异常离院。

2 护理体会

2.1 婴幼儿因大脑发育尚未成熟,极易因感染等因素而导致高热,从而发生惊厥。小儿惊厥的抢救要点是迅速控制惊厥的发生,因抽搐时间过长,可至脑组织缺氧,引起缺氧性脑损伤。控制措施是:既刻针刺人中穴,给予氧气吸入,如症状不缓解,可遵医嘱给予安定0.25 mg/kg静注或肌注,也可用鲁米那10 mg/kg肌注,同时给予酒精擦浴降温,遵医嘱给予其它药物对症治疗。

2.2 注意观察病情变化,婴幼儿患者往往起病急,病情变化快,护士应随时巡视病房,对体温超过38.5℃以上的患儿应每30 min测量体温1次,并行物理降温,给予酒精擦浴,必要时遵医嘱给予药物降温,给患儿适量饮温开水,如一旦发现患儿有抽搐症状,立即指压人中穴,给予氧气吸入,及时通知医生,给予相应的处置。

患儿抽搐的护理措施篇3

关键词:小儿热性惊厥;中医急救;护理;

儿童发热性惊厥是儿科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发病机制尚不清楚。婴幼儿的发病率非常高。如果不及时治疗,大脑和其他器官将受到影响。争取抢救时间,及时解决,有效的护理干预可以显着提高治疗效果。当体温在发热的早期阶段(大多数为39°C)突然升高时,超过70%与上呼吸道感染有关,其他则与皮疹、中耳炎和下呼吸道感染有关。热性惊厥的发病率相对较高,大多数儿童可以完全治愈,但2%~3%的患者可能有反复发作和脑电图异常,这可能很容易成为癫痫,甚至导致严重的生活残疾[1]。因此,对于热性惊厥儿童的急救和护理对于及时控制抽搐和有效预防复发尤为重要。通常,儿童在发生高热惊厥之前有呼吸道感染和发烧史。高热惊厥发生后,由于脑缺氧,很容易窒息,对儿童的生命安全构成严重威胁。必须进行科学合理的护理干预。在儿童轻度高热惊厥的情况下,父母通常不重视,也不及时采取急救措施来挽救,往往导致延误疾病治疗。本次研究的主要目的是探讨小儿热性惊厥的中医急救及护理方法,特选择我院920例小儿热性惊厥患儿予以研究,具体内容见下文。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抽取2017年10月—12月于我院就诊的920例小儿热性惊厥患儿作为本次研究对象,随机把患儿分为常规急救及护理组和中医急救及护理组,2组患儿各460例。中医急救及护理组460例患儿中,女200例,男260例;年龄4个月至5岁,平均(2.6±0.9)岁;体温38.2~40.5℃,平均(39.2±0.2)℃。首次发病的小儿热性惊厥患儿有201例,再次发病的小儿热性惊厥患儿有259例。常规急救及护理组460例患儿中,女210例,男250例;年龄5个月至5岁,平均(2.8±0.9)岁;体温38.3~40.2℃,平均(39.3±0.2)℃。首次发病的小儿热性惊厥患儿有202例,再次发病的小儿热性惊厥患儿有258例。2组患儿基本资料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治疗及护理方法

常规急救及护理组患儿行常规急救与护理,主要有药物降温、擦拭酒精降温、冰敷额头、密切监护病情与生命体征变化情况、指导患儿家属良好配合以及应用镇惊药物等。急救措施包括:(1)解开孩子的贴身衣服,减轻衣物引起的呼吸道压力;(2)用纱布包裹的压舌板置于上下牙齿之间,防止儿童咬舌,禁止在发生抽搐时强行拉动,以防止受伤;(3)当患者侧卧位时,检查口鼻分泌物,及时清理,避免误吸,同时给予吸痰;(4)穴位刺激和药物治疗可以控制孩子的抽搐,使孩子的抽搐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缓解或完全治愈;(5)孩子尽快给予氧疗,通常采用低流量和高浓度氧气模式,以防止儿童因缺氧而损伤脑组织;(6)根据孩子的情况,选择鼻导管吸氧,氧气流量设定为1.5L/min;也可以使用面罩氧气,氧气流量设定为3L/min;(7)采用物理降温方法和药物治疗方法,及时降低体温;(8)及时建立快速静脉通路,注意输液顺序,确保静脉输送药物迅速送入。护理方面:(1)环境创造:确保医疗环境清洁舒适。卫生人员每天都会安排清洁和清理,避免大声喧哗,确保儿童在安静的环境中休息,接受治疗,正确打开窗户,以确保室内空气清新;(2)饮食护理:抽搐时应禁止进食,等待孩子醒来并对病情进行有效控制,然后给予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的食物,清淡可口,同时注意营养,确保营养摄入均衡;(3)心理护理:耐心向家长解释儿童热性惊厥的相关知识,安抚孩子,满足他们的合理需求,使他们能够积极配合治疗;(4)病情观察:密切观察孩子的病情变化和生命体征,包括意识、体温、脉搏、呼吸、血压、心率、瞳孔等;详细记录患者的药物,包括给药方式、药物剂量等;(5)出院指导:电话随访,了解孩子病情的恢复情况,经常去医院复查,让家人知道热性惊厥的孩子容易复发,需要定期检查,加强护理。中医急救及护理组患儿在常规急救及护理组基础上应用中医急救以及针对性护理干预,具体内容是:(1)中医急救:当患儿发生热性惊厥症状时要即刻对患儿的百会穴、涌泉穴、水沟穴、合谷穴以及十宣穴等用手指按压,如果按压效果不理想时便对以上穴位予以针刺治疗;斜刺进针,保证适宜针刺深度,进针后予以捻转或提插,保证穴位受到2~3min的持续刺激;予以针刺急救的同时辅以苯巴比妥等抗惊厥药物治疗,依据患儿具体体质量来决定给药方法,如肌肉注射或静脉注射。(2)针对性护理干预:为热性惊厥患儿降温时最好选择物理降温法,尽可能避免药物降温,可用30%的医用乙醇擦拭患儿的腋下与手心等部位,将冰袋置于额头处,以此降低脑细胞耗氧量,防止患儿脑组织受损;当患儿出现热性惊厥要马上采取抢救措施,将患儿去枕平卧,把头部偏于一侧,避免呼吸道被分泌物堵塞且有助于排出呕吐物,将患儿衣领解开,维持呼吸道通畅,及时吸氧;轻轻钳拉患儿舌部,防止口腔内舌后部出现后坠而堵住呼吸道;出牙患儿要于上下牙间置入牙垫,避免误咬舌部;密切监护患儿血压、瞳孔、心律以及意识等各项生命体征变化,一旦发生异常要马上通知医生处理;加强患儿家属的心理安抚,尽可能缓解其紧张与焦虑等不良情绪;抢救患儿时尽量保持室内安静、光线柔和、空气流通等,尽可能不搬动和刺激患儿;由于患儿存在的高热和惊厥表现,消耗了过度的机体能量,营养严重丢失,所以要告知患儿家属准备富含蛋白质与维生素的易消化的流质饮食,注意水分的补充,以免出现虚脱。

1.3、观察指标

对比2组患儿抽搐至意识清醒的间隔时间、抽搐停止间隔时间以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并发症主要包括脑损伤、癫痫以及再发热性惊厥等。

1.4、统计学方法

用SPSS20.0软件统计数据,计数资料和计量资料分别以%和(±s)表示,分别来用χ2和t检验;P<0.05时说明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2组患儿临床症状改善时间比较

中医急救及护理组患儿的抽搐至意识清醒的间隔时间、抽搐停止间隔时间均要明显短于常规急救及护理组(P<0.05)。见表1。

表12组患儿临床症状改善时间比较(例,±s)

表12组患儿临床症状改善时间比较(例,±s)

2.2、2组患儿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中医急救及护理组460例患儿并发症发生率是0.43%,常规急救及护理组460例患儿并发症发生率是7.39%,组间对比,中医急救及护理组要显着少于常规急救及护理组(χ2=29.603,P=0.000)。见表2。

表22组患儿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表22组患儿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3、讨论

小儿热性惊厥是儿科较为多见的惊厥性疾病类型,婴幼儿较为常发,主要是由于小儿非中枢系统因被感染而引起机体体温在38℃以上的发热症状,同时并有惊厥症状,若未给予及时救治可能引发癫痫、影响智力以及威胁生命安全等。临床上,热性惊厥是指三个月至六岁之间的婴儿和幼儿突然发作的情况,在严重的情况下也会出现口腔痉挛和起泡。临床上,通常认为该疾病与婴幼儿神经鞘的不完全发育、未成熟的大脑发育以及促进未成熟大脑的中枢神经系统的急性感染密切相关。热性惊厥的发作通常会导致孩子窒息,从而导致脑缺氧现象。在急救治疗过程中,关键是要以最快的速度有效控制孩子的高烧和抽搐。热性惊厥的发作是急性的,发病率很高。如果抽搐过长或反复,脑细胞可能会受损,影响智力发育,转变为癫痫甚至危及生命。因此,在癫痫发作期间及时和适当的治疗和护理尤为重要。在西医常规护理中需要注意:(1)发热和抽搐的儿童发病时常引起窒息和脑缺氧,在其紧急治疗程序中,保持呼吸道畅通,进行氧疗,并迅速控制抽搐和高烧是关键。(2)为了赢得救援时间,护理人员应熟练应对医生的急救,熟练掌握抽搐的急救程序,各种急救药品、物品和设备应齐全,准确实施医疗嘱,每一秒都很重要。(3)积极做好热性惊厥儿童健康警示的处理工作,使儿童家长全面系统地掌握疾病知识,对预防热性惊厥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热性惊厥状态下的小儿脑部神经元会异常放电,使得神经递质合成与释放显着增多,导致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受到影响,以此诱发痉挛与抽搐等症。该疾病具有发病急骤、起病快速、常见性、多发性以及易反复等特征,各年龄段儿童均有可能发病,但是婴幼儿最为多发,若未能给予及时救治和有效护理,患儿的脑细胞可能受到缺氧性损伤,会对小儿的身体健康与生活质量造成极大影响。中医学表示,引发小儿热性惊厥的病因主要是热邪侵入与热毒炽盛所致,热毒侵入会上扰神明,从而出现惊厥。苯巴比妥抗惊厥药物会有效抑制脑内病灶细胞膜的兴奋度,通过辅以中药急救和针对性护理干预,用手指或针刺患儿水沟、合谷等穴位,能够达到活络、平肝熄风的目的,同时结合密切观察病情、心理疏导、降温护理、体位护理、呼吸道护理以及环境护理等护理干预方法,可以获得比较满意的急救效果。闫琦等[2]研究分析了小儿热性惊厥的中医急救与护理,结果显示中医急救及护理组临床症状的改善时间、住院时间明显优于常规急救及护理组;中医急救及护理组家长满意度明显优于常规急救及护理组(P<0.05)。可见应用中医急救与护理方案,可有效治疗小儿热性惊厥,且家长满意度较高。李晓叶[3]的研究显示,经中医急救并采取相应的护理干预方案后,中医急救及护理组患儿抽搐症状停止间隔时间以及抽搐至意识清醒间隔时间明显更短,平均住院时间更短,患儿脑损伤、癫痫以及热性惊厥再发作等并发症发生率更低,与常规急救及护理组患儿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见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开展中医针刺与护理干预方案可有效缓解小儿热性惊厥症状,降低并发症发生率,促进患儿康复,值得临床推广应用。丁姚[4]的研究显示,中医急救及护理组患者在抽搐至停止时间、抽搐至恢复意识时间指标上均短于常规急救及护理组,同时中医急救及护理组还具有住院时间短及并发症发生率低的优势,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可见,小儿热性惊厥中医急救及护理干预可提升治疗效果,降低并发症的发生,适用于小儿热性惊厥患者。

此次研究随机抽取2017年10月—12月于我院就诊的920例小儿热性惊厥患儿作为本次研究对象,随机把患儿分为常规急救及护理组和中医急救及护理组,2组患儿各460例,常规急救及护理组行常规急救与护理,中医急救及护理组在此基础上给予中医急救与针对性护理干预,2组护理效果对比。结果显示,中医急救及护理组患儿的抽搐至意识清醒的间隔时间、抽搐停止间隔时间均要明显短于常规急救及护理组(P<0.05);中医急救及护理组并发症发生率是0.43%,常规急救及护理组并发症发生率是7.39%,组间对比有显着差异(P<0.05)。可见,加强小儿热性惊厥的中医急救与针对性护理能够获得显着临床效果。

综上所述,加强小儿热性惊厥的中医急救与针对性护理效果肯定,可快速控制患儿的临床症状,能够获得显着临床效果,值得临床推广。

患儿抽搐的护理措施篇4

关键词: 毒鼠强 中毒 急救 护理

资料与方法

1995年1月~2005年1月收治毒鼠强中毒33例,男13例,女20例;其中成人22例,儿童11例;年龄2~73岁,平均32岁。自杀服毒15例,误食鼠饵11例,别人投毒7例。从发现症状到来我院就诊时间为0.5~6小时。患者均无服毒鼠强10~30分钟内发病,开始表现为恶心、呕吐,随即出现全身持续或反复多次发作性抽搐,均有不同程度意识障碍。

临床表现:11例儿童误服后先出现哭闹、烦躁、恶心、呕吐,继而意识丧失、反复抽搐、口吐白沫、口唇青紫等症状。其余22例成年人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头痛、头晕、乏力、烦躁不安、恶心、呕吐、腹痛,随即出现全身持续或反复发作性抽搐,均有不同程度的昏迷。抽搐经查脑电图类似一般癫痫大发作。26例毒鼠强中毒心电图有心律失常现象,其中8例出现心动过缓,18例出现心动过速。33例患者均有肝功能损伤及心肌酶增高,7例重度毒鼠强中毒合并多脏器衰竭。

结 果

本组33例全部住院治疗,28例痊愈出院,其中2例清醒后有精神症状,2例有自觉记忆力减退。5例重试中毒并发多脏器功能衰竭死亡。

急救与护理

经口中毒者,应立即给予反复洗胃,因毒鼠强与胃黏膜有较强的亲和力,1~2次洗胃不易将胃黏膜皱襞上的毒鼠强微粒洗净,也很难将其排入小肠,而微量的毒鼠强吸收即可导致症状的延缓。因此,反复洗胃是必要的。然后,再注入50%硫酸镁50ml或20%甘露醇50~125ml导泻,以促进毒物的排出,及时脱去被污染的衣服,用大量清水冲洗皮肤、毛发、甲缝。

血液净化的护理:①血压变化:要密切观察患者血压的变化,发现患者四肢发冷、血压降低,立即给对症处置后,可继续进行灌洗。②炭肾内凝血:保持体外循环通畅,是抢救能否成功的重点,所以要根据患者的情况给予抗凝剂,容易造成炭肾内凝血。所以,首先要建立良好的动、静脉通路,并保持其通畅。③出血现象:炭肾内的活性炭可以吸附血小板、某些凝血因子及纤维蛋白,再加上灌洗过程中应用抗凝剂,患者可以出现不同程度的出血倾向,主要表现为皮下血肿及血尿。④空气、炭微粒栓塞:空气栓塞是由于体外循环血路连接不严,或无空气监测器的情况下,空气进入患者体内。炭微粒栓塞是由于灌洗前炭肾未冲洗干净或由于滤网破损随血流进入血液循环引起的。因此,一旦发现呼吸困难、胸闷,立即终止灌洗,采取相应的抢救措施。

频繁的抽搐可造成机体严重缺氧,以致加重重要器官功能受损,尤其是脑的损伤、脑水肿等。因此,如何尽快控制抽搐是抢救成功的关键。

抽搐时的护理:严密观察病情恶化,详细记录患者抽搐发作次数和时间。注意患者的安全防护,病床安置护栏采用防护带约束四肢,以防坠床及自行拔除静脉管道和其他管道。

另外,要注意保持呼吸道通畅,加强皮肤及口腔的护理,准确记录出入量,密切观察病情变化,注意各重要器官功能的保护。并加强心理护理。

保证充足营养和水分,进含维生素、高蛋白质易消化的清淡饮食,禁酒和辛辣、刺激性食物。对昏迷或有吞咽障碍者应放置鼻胃管进行鼻饲。

复查患者的心电图、血常规、尿常规、生化等,直至结果完全正常。

参考文献

1 陈昭林,罗静兰,叶伟香.1例毒鼠强中毒患者采用人工肝抢救成功的护理.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5,21(2):59.

患儿抽搐的护理措施篇5

【关键词】 病毒性脑炎;重症;护理干预

病毒性脑炎系各种病毒引起的一组以精神和意识障碍为突出表现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病程大多2~3 周,多数完全康复,少数重症患儿易发生急性期死亡或遗留后遗症,致残率和病死率高[1]。重症患儿的临床表现有持续高热、头痛、恶心、呕吐反复惊厥发作、抽搐、不同程度意识障碍、精神情绪异常、病理征阳性、颅内高压甚至脑疝形成,导致呼吸衰竭而危及患儿生命。根据重症患儿病情重、起病急、变化快、进展快、并发症发生率高这些特点,如何提高患儿的护理质量,预防并发症成为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下面就我院的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8 年7 月至2011 年7 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38 例重症病毒性脑炎患儿,根据临床症状、体征、脑脊液常规、生化及细菌培养等结果,符合病毒性脑炎的诊断标准[2]。其中男22 例,女16 例;年龄10 个月至14 岁;住院天数7 天~35 天;病人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热和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其中高热32 例,头痛30 例,呕吐25 例,抽搐10 例,昏迷10 例,瘫痪3 例,脑疝2 例,视物模糊1 例。辅助检查:脑电图检查36 例,异常30 例;心电图检查30 例,异常15 例;头颅CT检查25 例,异常16 例。全部行血生化检查:23 例发生电解质紊乱,心肌酶异常27 例。全部行脑脊液检查:异常30 例,其中白细胞增高29 例,蛋白质增高10 例。

1.2 方法

对每位重症患儿均实行整体化系统护理,按护理程序的步骤:先收集护理对象的健康资料,分析资料确定护理诊断问题,制定护理计划,实施护理措施,评价护理对象朝向预期结果的进展情况。

1.3 结果

38 例患儿中治愈34 例,好转2 例,放弃1 例,死亡1 例,治愈率89.47%(34/38)。

2 护理干预措施

2.1 加强基础护理

保持病室空气新鲜,每日开窗通风3~4 次,保持床单位平整清洁、干燥。保持患儿皮肤清洁。保持口腔清洁湿润。留置胃管鼻饲患儿,每周更换胃管一次。尿失禁患儿,保持会阴清洁,留置尿管者保持尿管引流通畅,每周更换尿管一次,定时更换贮尿袋,每天用碘伏清洗尿道口2 次。保持臀部皮肤清洁干燥。

2.2 做好各种症状的护理

2.2.1 高热的护理

小儿重症病毒性脑炎病初即出现高热,且常呈持续性高热,。护士应密切监测体温变化、热型及伴随症状。体温超过38.5 ℃以上者,头部可用冰帽持续降温,大血管暴露处可放置冰袋降温,四肢给予保暖,也可用低于体温2 ℃的温水擦浴,力求使体温保持在38 ℃以下。用亚低温治疗重症患儿且疗效明显[2],应将患儿的体温控制在32~34 ℃。如高热冷敷疗效不佳者,可用药物退热。高热期要保证患儿足够营养和液体量摄入。

2.2.2 惊厥和频繁抽搐的护理

病毒性脑炎的患儿发生惊厥是脑缺氧、缺血及脑水肿加剧的标志。患儿惊厥发生,应去枕平卧,头偏向一侧,清理呼吸道内痰液,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止窒息,置压舌板与两齿之间。必要时适当约束患儿肢体,防止坠床及其他意外伤害。患儿惊厥频繁,应遵医嘱预防性应用镇静剂,同时寻找惊厥的原因。患儿应住单间,保持环境安静,各种操作应集中进行。应观察患儿抽搐时的神志、瞳孔、抽搐发生的时间、频率、持续时间、抽搐时有无大小便失禁等。

2.2.3 频繁呕吐的预防及护理

患儿频繁呕吐时及时查找呕吐的原因,如提示颅内压增高引起的呕吐,应抬高床头15~30 cm,遵医嘱应用脱水剂,给氧等降低颅内压的措施。如果是食物引起的呕吐应查明原因更换易消化的食物。记录呕吐物的量、颜色、频率、方式,评估患儿体液丢失情况,及时给予补充,呕吐过频繁者,遵医嘱给予止吐的药物,指导患儿暂禁食,必要时静脉补充营养物质。

2.2.4 高颅压的观察与护理

在发现颅内压增高明显或出现脑疝前驱期症状时[3],如意识障碍加深、瞳孔散大、对光反射消失,血压持续升高、呼吸变慢,要立即报告医生,及时处理。

每次输注脱水剂时均应评估患儿穿刺部位的皮肤,血管状况,合理使用静脉。根据患儿的年龄、病情、调节滴速,必要时使用输液泵或注射泵。患儿如出现头痛、恶心或喷射性呕吐、前囟紧张饱满多提示有颅内压增高,而对于不能说的患儿,一旦出现脑尖叫、频繁呕吐、抽搐等也提示颅内压增高,应立即报告医生做出相应处理,抬高床头,监测生命体征,观察神经系统的症状和体征,每日测量头围1 次,保持大便通畅。如为严重颅内压增高,尤其是脑疝时,患儿表现为昏迷、瞳孔缩小、中枢性呼吸衰竭可开辟2 条静脉通道,以备紧急抢救和抗感染同时进行,治疗期间使患儿维持在轻度脱水状态(眼窝稍微凹、口略干、皮肤弹性尚佳)至症状及体征消失为止。但要注意边脱水边补充,勿过度脱水[4]。 2.2.5 昏迷的护理

昏迷患儿应去枕平卧位,保持呼吸道通畅,制定翻身卡,一种姿势不能超过2 小时,如发生褥疮应积极采取措施。患儿如果是眼睑不能闭合或角膜外露者,用生理盐水纱布遮盖双眼,防止角膜干燥及受损。

2.2.6 瘫痪的护理

保持瘫痪肢体的功能位置,根据肢体功能更换体位,及时的进行肢体功能锻炼每日2~3 次,每次15~30 min,防止肌肉萎缩。病情稳定后,及时指导患儿或家属进行主动或被动的康复训练,活动要循序渐进,不易过急和过量,加强保护措施,防止碰伤。

2.3 呼吸道的护理

呼吸衰竭是病毒性脑炎患儿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应密切注意呼吸频率、节律、深浅度的改变,及时发现低氧血症。保持呼吸道通畅,痰液粘稠者可配合雾化吸入,叩击背部,以促进痰液排出,每次吸痰前后应听诊肺部痰鸣音情况。持续吸氧,保证氧气供给,是防止呼吸衰竭的关键。

2.4 注意观察水电解质平衡状况

高热、昏迷、呕吐、抽搐均可造成血容量不足,导致循环衰竭。应及时补充血容量,保证液体量。治疗当中应严密监测水、电解质、血气分析及其它生化指标,定期称体重作为营养状态的指标,发现问题及时纠正,以促进疾病恢复。在使用降颅内压药物时,应注意防止过度脱水致低钾、低钠、低氯等电解质紊乱,准确记录24 h出入量。

2.5 精神异常的护理

向患儿介绍环境多与之接触,纠正患儿的错误概念和定向力错误。如患儿有幻觉,应询问幻觉的内容,给予采取相应的措施;如患儿出现烦躁不安,嗜睡,双目无力,感觉过敏,脑膜刺激征阳性,应通知医生做相应处置。

2.6 加强饮食护理

重症病毒性脑炎的患儿处于应激状态,多处于高代谢、高分解、高消耗状态,易导致营养不良及多种维生素缺乏等多种并发症。根据患儿吞咽与咀嚼能力,急性期可选用流质或半流质饮食,病情好转后逐渐改为软食或普食,鼓励患儿多食蔬菜、水果,多饮水。昏迷患儿,做好鼻饲管的护理,要特别注意避免胃管脱出。

2.7 心理护理和健康宣教

重症病毒性脑炎的患儿病情较重,病程长,少数患儿可存在瘫痪、失语、吞咽困难等症状,患儿及家属受到沉重的精神打击,因此做好心理护理是治疗成功的基础和保证。护士应以亲切、温和、诚恳的语言与家长交流,使患儿和家属,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清醒的患儿应使其尽快熟悉病室的环境,消除陌生紧张心理。鼓励患儿与同室患儿认识,相互熟悉交流,使其保持良好的心态,安心接受治疗,并增强患儿自我照顾能力和信心。昏迷患儿的心理护理同样很重要。为了促进患儿意识恢复,从开始就采用徐朝华[5]报道的呼唤式护理方法,即在做任何治疗,护理操作时,首先要呼唤其姓名,解释操作目的及注意事项,鼻饲、擦浴、大小便都要先与患儿交流,像对待清醒的患儿一样与其不断交流,播放患儿喜爱的音乐,实现对神经系统的有效刺激,加速神经功能的恢复,促进患儿早日清醒。

2.8 康复指导

早期干预运动疗法能明显改善肢体运动障碍患儿的运动功能恢复,降低肌张力,提高肢体的运动能力。在急性期主要是做好患儿的基础护理,待患儿生命体征稳定,神经症状不再发展后,48h即可开始早期康复训练。方法可以多样,要适应儿童心理,必须与药物,运动疗法,作业治疗,语言治疗,理疗,针灸,高压氧,中频疗法等治疗相结合。有针对性对患儿制定个体化的综合康复措施及各阶段的康复方案。通过游戏与音乐,寓教于乐。同时提高患儿的语言认知能力,要求家长参与。指导家长康复的手法,为日后家庭康复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 崔焱.儿科护理学[M].4版.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230-231.

[2] 吴保敏,王华,叶露梅,等.小儿病毒性脑炎的诊断与治疗[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04,19(7):385-402.

[3] 薛辛东.儿科学[M].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 508-510.

[4] 董学英,毛学惠,常仁翠.脑出血患者局部亚低温治疗的疗效探讨[J].护理学杂志,2005,20(11):19-20.

患儿抽搐的护理措施篇6

关键词: 病毒性脑炎;重症;护理干预

 

 

 病毒性脑炎系各种病毒引起的一组以精神和意识障碍为突出表现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病程大多2~3 周,多数完全康复,少数重症患儿易发生急性期死亡或遗留后遗症,致残率和病死率高[1]。重症患儿的临床表现有持续高热、头痛、恶心、呕吐反复惊厥发作、抽搐、不同程度意识障碍、精神情绪异常、病理征阳性、颅内高压甚至脑疝形成,导致呼吸衰竭而危及患儿生命。根据重症患儿病情重、起病急、变化快、进展快、并发症发生率高这些特点,如何提高患儿的护理质量,预防并发症成为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下面就我院的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8 年7 月至2011 年7 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38 例重症病毒性脑炎患儿,根据临床症状、体征、脑脊液常规、生化及细菌培养等结果,符合病毒性脑炎的诊断标准[2]。其中男22 例,女16 例;年龄10 个月至14 岁;住院天数7 天~35 天;病人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热和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其中高热32 例,头痛30 例,呕吐25 例,抽搐10 例,昏迷10 例,瘫痪3 例,脑疝2 例,视物模糊1 例。辅助检查:脑电图检查36 例,异常30 例;心电图检查30 例,异常15 例;头颅CT检查25 例,异常16 例。全部行血生化检查:23 例发生电解质紊乱,心肌酶异常27 例。全部行脑脊液检查:异常30 例,其中白细胞增高29 例,蛋白质增高10 例。

1.2  方法

 对每位重症患儿均实行整体化系统护理,按护理程序的步骤:先收集护理对象的健康资料,分析资料确定护理诊断问题,制定护理计划,实施护理措施,评价护理对象朝向预期结果的进展情况。

1.3  结果

 38 例患儿中治愈34 例,好转2 例,放弃1 例,死亡1 例,治愈率89.47%(34/38)。

2  护理干预措施

2.1  加强基础护理

 保持病室空气新鲜,每日开窗通风3~4 次,保持床单位平整清洁、干燥。保持患儿皮肤清洁。保持口腔清洁湿润。留置胃管鼻饲患儿,每周更换胃管一次。尿失禁患儿,保持会阴清洁,留置尿管者保持尿管引流通畅,每周更换尿管一次,定时更换贮尿袋,每天用碘伏清洗尿道口2 次。保持臀部皮肤清洁干燥。

2.2  做好各种症状的护理

2.2.1  高热的护理

 小儿重症病毒性脑炎病初即出现高热,且常呈持续性高热,。护士应密切监测体温变化、热型及伴随症状。体温超过38.5 ℃以上者,头部可用冰帽持续降温,大血管暴露处可放置冰袋降温,四肢给予保暖,也可用低于体温2 ℃的温水擦浴,力求使体温保持在38 ℃以下。用亚低温治疗重症患儿且疗效明显[2],应将患儿的体温控制在32~34 ℃。如高热冷敷疗效不佳者,可用药物退热。高热期要保证患儿足够营养和液体量摄入。

2.2.2  惊厥和频繁抽搐的护理

 病毒性脑炎的患儿发生惊厥是脑缺氧、缺血及脑水肿加剧的标志。患儿惊厥发生,应去枕平卧,头偏向一侧,清理呼吸道内痰液,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止窒息,置压舌板与两齿之间。必要时适当约束患儿肢体,防止坠床及其他意外伤害。患儿惊厥频繁,应遵医嘱预防性应用镇静剂,同时寻找惊厥的原因。患儿应住单间,保持环境安静,各种操作应集中进行。应观察患儿抽搐时的神志、瞳孔、抽搐发生的时间、频率、持续时间、抽搐时有无大小便失禁等。

2.2.3  频繁呕吐的预防及护理

 患儿频繁呕吐时及时查找呕吐的原因,如提示颅内压增高引起的呕吐,应抬高床头15~30 cm,遵医嘱应用脱水剂,给氧等降低颅内压的措施。如果是食物引起的呕吐应查明原因更换易消化的食物。记录呕吐物的量、颜色、频率、方式,评估患儿体液丢失情况,及时给予补充,呕吐过频繁者,遵医嘱给予止吐的药物,指导患儿暂禁食,必要时静脉补充营养物质。

2.2.4&nb

[1] [2] [3] 

sp; 高颅压的观察与护理

 在发现颅内压增高明显或出现脑疝前驱期症状时,如意识障碍加深、瞳孔散大、对光反射消失,血压持续升高、呼吸变慢,要立即报告医生,及时处理。

每次输注脱水剂时均应评估患儿穿刺部位的皮肤,血管状况,合理使用静脉。根据患儿的年龄、病情、调节滴速,必要时使用输液泵或注射泵。患儿如出现头痛、恶心或喷射性呕吐、前囟紧张饱满多提示有颅内压增高,而对于不能说的患儿,一旦出现脑尖叫、频繁呕吐、抽搐等也提示颅内压增高,应立即报告医生做出相应处理,抬高床头,监测生命体征,观察神经系统的症状和体征,每日测量头围 次,保持大便通畅。如为严重颅内压增高,尤其是脑疝时,患儿表现为昏迷、瞳孔缩小、中枢性呼吸衰竭可开辟 条静脉通道,以备紧急抢救和抗感染同时进行,治疗期间使患儿维持在轻度脱水状态(眼窝稍微凹、口略干、皮肤弹性尚佳)至症状及体征消失为止。但要注意边脱水边补充,勿过度脱水。

..  昏迷的护理

 昏迷患儿应去枕平卧位,保持呼吸道通畅,制定翻身卡,一种姿势不能超过 小时,如发生褥疮应积极采取措施。患儿如果是眼睑不能闭合或角膜外露者,用生理盐水纱布遮盖双眼,防止角膜干燥及受损。

..  瘫痪的护理

 保持瘫痪肢体的功能位置,根据肢体功能更换体位,及时的进行肢体功能锻炼每日~ 次,每次~ min,防止肌肉萎缩。病情稳定后,及时指导患儿或家属进行主动或被动的康复训练,活动要循序渐进,不易过急和过量,加强保护措施,防止碰伤。 

.  呼吸道的护理

 呼吸衰竭是病毒性脑炎患儿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应密切注意呼吸频率、节律、深浅度的改变,及时发现低氧血症。保持呼吸道通畅,痰液粘稠者可配合雾化吸入,叩击背部,以促进痰液排出,每次吸痰前后应听诊肺部痰鸣音情况。持续吸氧,保证氧气供给,是防止呼吸衰竭的关键。

.  注意观察水电解质平衡状况

 高热、昏迷、呕吐、抽搐均可造成血容量不足,导致循环衰竭。应及时补充血容量,保证液体量。治疗当中应严密监测水、电解质、血气分析及其它生化指标,定期称体重作为营养状态的指标,发现问题及时纠正,以促进疾病恢复。在使用降颅内压药物时,应注意防止过度脱水致低钾、低钠、低氯等电解质紊乱,准确记录 h出入量。

.  精神异常的护理

 向患儿介绍环境多与之接触,纠正患儿的错误概念和定向力错误。如患儿有幻觉,应询问幻觉的内容,给予采取相应的措施;如患儿出现烦躁不安,嗜睡,双目无力,感觉过敏,脑膜刺激征阳性,应通知医生做相应处置。

.  加强饮食护理

 重症病毒性脑炎的患儿处于应激状态,多处于高代谢、高分解、高消耗状态,易导致营养不良及多种维生素缺乏等多种并发症。根据患儿吞咽与咀嚼能力,急性期可选用流质或半流质饮食,病情好转后逐渐改为软食或普食,鼓励患儿多食蔬菜、水果,多饮水。昏迷患儿,做好鼻饲管的护理,要特别注意避免胃管脱出。

.  心理护理和健康宣教

 重症病毒性脑炎的患儿病情较重,病程长,少数患儿可存在瘫痪、失语、吞咽困难等症状,患儿及家属受到沉重的精神打击,因此做好心理护理是治疗成功的基础和保证。护士应以亲切、温和、诚恳的语言与家长交流,使患儿和家属,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清醒的患儿应使其尽快熟悉病室的环境,消除陌生紧张心理。鼓励患儿与同室患儿认识,相互熟悉交流,使其保持良好的心态,安心接受治疗,并增强患儿自我照顾能力和信心。昏迷患儿的心理护理同样很重要。为了促进患儿意识恢复,从开始就采用徐朝华报道的呼唤式护理方法,即在做任何治疗,护理操作时,首先要呼唤其姓名,解释操作目的及注意事项,鼻饲、擦浴、大小便都要先与患儿交流,像对待清醒的患儿一样与其不断交流,播放患儿喜爱的音乐,实现对神经系统的有效刺激,加速神经功能的恢复,促进患儿早日清醒。

.  康复指导

患儿抽搐的护理措施篇7

文章编号:1003-1383(2010)03-0370-02 中图分类号:R 71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3-1383.2010.03.071

HELLP综合征是1982年Weistein根据妊娠期高血压合并溶血(hemolysis)、肝酶升高(elevated liver enzymes)、血小板减少(low platelets)(

临床资料

本组60例,年龄26~36岁,平均30岁,孕龄29~38周,平均34周,初产妇32例,经产妇28例。均以腹痛、恶心、呕吐、血尿、血压升高为主要表现,34例出现全身抽搐而急诊入院,13例产时出现抽搐。实验室检查:血红蛋白54~98 g/L,外周血涂片可见异形红细胞,血小板减少(28~63)×109/L,血清胆红素增高,谷丙转氨酶升高至58~97 u/L,乳酸脱氢酶升高,入院后积极完善相关检查,给予解痉、降压、镇静、扩容和利尿、吸氧、输血等对症处理,均在抽搐控制后及时终止妊娠,除11例死胎引产,3例早产儿经抢救无效死亡外,其余新生儿转新生儿科监护治疗后痊愈出院。

护理措施

1.心理护理 本组孕妇由于自觉症状严重及对疾病的未知性,不良的妊娠结局,均存在着严重的焦虑、恐惧、悲伤心理,对疾病治疗缺乏信心。因此护理人员要加强心理指导,多与病人沟通交流,关心体贴病人。向病人及其家属介绍疾病相关知识及治疗成功的病例。针对不同的心理问题,做好解释工作,减轻患者心理压力,避免情绪波动诱发抽搐,使病人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主动配合治疗,同时取得家属的积极协作,给予情感支持。孕妇担心病情严重而影响胎儿安危,护士除对其讲解疾病的相关知识及治疗外,还应及时将检验结果告诉患者及家属,使他们消除顾虑和焦虑情绪,积极配合治疗;对14例围产儿死亡患者,重点在于安抚。处于病情危重阶段的孕妇常出现过度焦虑和恐惧,除给予心理安慰外,抢救过程做到忙而不乱、有条不紊、技术娴熟,取得孕妇的信任,使其情绪稳定。

2.一般护理 将孕妇安置于单间病房,保持病室绝对安静,避免声、光等刺激,一切治疗活动和护理操作尽量轻柔且相对集中,避免干扰,以免诱发抽搐发作。在发生抽搐时,首先应保持呼吸道通畅,并立即给氧,用开口器或于上、下磨牙间放置一缠好纱布的压舌板,用舌钳固定舌头,以防唇舌咬伤或发生舌后坠。备齐各种抢救用物于床旁,遵医嘱尽快完善相关检查,备血、并做好终止妊娠的术前准备。协助生活护理、口腔护理、皮肤护理每日两次,保持床单清洁干燥,及时更换被服,保持患者舒适。病室定时通风换气,每日空气消毒一次。

3.病情观察 ①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变化,每小时测BP、P、R、SpO2,并随时观察和询问孕妇有无头晕、头痛、恶心、呕吐、视物模糊等自觉症状。留置导尿管,注意观察尿量、颜色,留取尿标本测24小时蛋白定量。②注意观察胎心、胎动变化,严密监护产程进展、羊水性状、阴道流血量,为终止妊娠做好准备。③密切观察孕妇腹痛的部位、程度、性质及伴随症状,有无黄疸、恶心、呕吐及呕吐物的颜色、性状,注意有无消化道、齿龈、皮肤等出血征象。④注意孕妇有无抽搐,如出现抽搐,需观察抽搐的部位、性质、频率、持续时间及其伴随症状。

4.用药护理 硫酸镁是目前治疗子痫的首选解痉镇静药物,但因其治疗量和中毒量接近,因此应严密观察其毒性作用,用药前及用药过程中应严密观察膝腱反射、呼吸和尿量,备好急救药10%葡萄糖酸钙于床旁,若膝腱反射减弱或消失,呼吸

5.产时及产后护理 终止妊娠是阻断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发展的根本措施,也是HELLP综合征的主要治疗手段[2],一旦明确诊断应迅速终止妊娠[3]。HELLP综合征不是剖宫产指征[1],分娩方式应根据母儿的情形而定。若决定经阴道分娩,第一产程应密切监测孕妇的血压、脉搏和尿量,胎心及子宫收缩情况以及有关自觉症状、病情变化,及时与医生联系;第二产程应尽量缩短,避免产妇用力,初产妇可行会阴侧切并用产钳或胎头吸引器助产;第三产程中,在胎儿娩出前肩后即静脉推注催产素,及时娩出胎盘并按摩宫底,观察血压变化,重视病人的主诉。本组有13名孕妇产时出现抽搐,遵医嘱立即给予静脉推注10%葡萄糖20 ml+25%硫酸镁20 ml,静脉滴注25%硫酸镁30 ml+5%葡萄糖500 ml,同时肌肉注射冬眠Ⅰ号合剂,经对症处理抽搐得到了有效控制。

6.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 子痫并发HELLP综合征时,可并发肺水肿、胎盘早剥、体腔积液、DIC、产后出血、肾功能衰竭、肝破裂等,剖宫产率上升,病死率增高[1]。因此预防和治疗并发症成为疾病预后的关键。①胎盘早剥:由于妊娠期高血压、底蜕膜螺旋小动脉痉挛或硬化,引起远端毛细血管缺血坏死以致破裂出血,形成血肿,导致胎盘自附着处剥离。因此要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及腹痛的程度、性质、孕妇的生命体征和阴道流血量、色,一旦确诊,及时终止妊娠。本组1名孕妇并发胎盘早剥,因及时行剖宫产终止妊娠后转归良好。②产后出血:由于血小板减少,凝血功能障碍,易并发血尿、消化道出血、产后出血、DIC,因此产后2小时要严密观察生命体图俺鲅征象。本组有6名孕妇经阴道分娩,胎盘娩出后出现阴道流血量增多,立即给予子宫按摩,肌肉注射催产素10 u,静脉滴注浓缩血小板,安慰产妇,消除其紧张恐惧心理,2小时后阴道流血量减少。③潜在感染:因血液制品的输入引起免疫抑制状态的子痫前期和子痫患者的免疫反应,降低患者对感染的免疫力[4],因此要严密观察体温及血象的变化,观察会阴伤及腹部伤口有无红肿,渗出以及恶露的颜色、性状与气味,遵医嘱使用敏感抗生素,严格无菌操作,及时更换伤口敷料,帮助产妇做好会护理,及时更换会阴垫,每日外阴抹洗2次。本组患者未发生感染并发症。

7.健康教育与出院指导 妊娠高血压孕妇在产褥期应继续监测血压,观察子宫复旧及恶露情况,明确产后复查的时间、目的和意义,使产妇能按时接受检查,同时指导产妇有关加强营养和适当活动的自我保健技巧,鼓励产妇进食富含维生素、铁剂、蛋白质、钙剂的低盐低脂易消化饮食,注意少量多餐;根据实际情况给予母乳喂养及新生儿护理指导,死产者给予退乳,另外还要提供避孕指导,使产妇注意产褥期禁止性生活及盆浴。

护理体会

子痫并发HELLP综合征病情危重,严重威胁母婴安全。医护人员要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及重视,以便及早确诊及早治疗。要积极开展孕早期健康教育,使孕妇及家属了解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知识及其对母儿的危害,从而促使孕妇重视孕期检查,以便及时发现异常,及时得到治疗和指导,一旦确诊应立即终止妊娠,可防止孕妇病情恶化,减少并发症和围生儿死亡。执行特级护理,严密观察病情,采取及时有效的护理措施,对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和促进病情恢复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医务人员的密切配合是抢救成功的关键,在孕妇的抢救护理过程中需要有关科室和人员的大力协助,才能使孕妇转危为安。

参考文献

[1]乐 杰.妇产科学[M].第6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105.

[2]李小毛,刘穗玲.特殊类型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诊断与治疗[J].中国实用妇产科杂志,2004,20(10):594-595.

[3]刘映磷. 高危妊娠监护治疗学[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7:63-68.

[4]程中平译摘. 产后血浆置换治疗不典型子痫前期子痫并HELLP综合征[J]. 国外医学妇产科学分册,1996,23(4):239.

患儿抽搐的护理措施篇8

1临床资料

2012年11月至2014年2月在我科住院治疗的重度妊高征患者44例,年龄21~43岁、平均(27.5±6.4),孕周32~41周,其中初产妇36例、经产8例,单胎妊娠42例、双胎妊娠2例。临床表现有头痛、眼花、胸闷、眼球固定、瞳孔放大、嘴角与面部肌肉颤动、全身及四肢肌肉强直性收缩等症状及体征,平均血压为(165.8±12.6)/(113.5±8.2)mmHg,水肿Ⅰ~Ⅲ度;实验室检查示尿蛋白(++)~(++++),24h尿内蛋白量为5.2~10.1g,均符合重度妊高征的诊断标准[2];临床诊断为子痫前期32例、子痫12例,合并肾功能衰竭4例、低蛋白血症2例、胎儿宫内窘迫4例、胎盘早剥2例。患者入院后根据病情评估结果,分别给予包括降压、解痉、利尿及对症处置等个体化治疗,并适时终止妊娠。经积极治疗与护理,患者的临床表现得到有效控制,平均血压降至(127.3±14.4)/(86.1±11.5)mmH,较治疗前的平均血压明显降低(P<0.01)。44例患者中,行剖宫产35例(占79.9%)、自然分娩8例(占18.2%)、产钳助产1例(占2.3%);共娩出新生儿46例,其中足月产儿31例、早产儿15例,新生儿出生1分钟Apgar评分为0~3分者2例(占4.3%)、4~6分者5例(占10.9%)、7~10分者39例(占84.8%);新生儿死亡2例,病死率为4.3%。

2护理

2.1常规护理

(1)基础护理:安置患者在单人病室,保持室内清洁卫生、空气流通,避免强光、噪音等刺激;嘱患者绝对卧床休息,以左侧卧位为主,取出活动性义齿,病床加用床档以防患者坠床,备好各种急救物品和药品;护理与治疗措施要相对集中进行,走路要轻声、护理操作要熟练、轻柔,减少对患者睡眠的干扰和刺激。(2)病情及生命体征观察:要严密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病情及体重变化,每2~4h测量血压1次,注意胎心变化和宫缩情况,予鼻导管吸氧;遵医嘱予镇静、解痉、降压、扩容、利尿等处理,适时应用静脉留置针,以备突发抽搐时能以最快的速度建立静脉通道。(3)心理护理:护士要热情接待患者,积极开展心理疏导与健康教育并注意沟通技巧,客观解答患者提出的各种疑问,详细告知各种检查、用药的目的及注意事项,以取得患者对医护人员的信任,消除顾虑和紧张情绪,积极配合各种治疗与护理。(4)饮食护理:指导患者进食富含蛋白质、维生素和钙、铁、锌等易消化食物,子痫前期及子痫患者予低盐、低脂肪、高蛋白饮食,水肿明显患者限制食盐摄入,以减轻水肿及低蛋白血症。

2.2子痫发作的护理

要保持患者呼吸道通畅,立即吸氧,使用开口器防止唇、舌咬伤并用舌钳固定舌头以防止舌后坠;协助患者取头低侧卧位,用吸痰器吸净喉部分泌物或呕吐物;昏迷患者要禁止予一切饮食及口服药,以防误入呼吸道引起吸入性肺炎;协助医生尽快控制抽搐,遵医嘱予25%硫酸镁20ml及安定针剂10mg静脉推注,注意勿用力牵拉和按压抽搐患者,以防止肌肉拉伤及骨折;密切监测血压、脉搏、血氧饱和度、呼吸及体温、四肢活动度、瞳孔大小与对光反射等情况,及早发现脑出血、肺水肿、心脏和肾功能衰竭等并发症;及时予药物控制血压,防止再抽搐;留置导尿管,观察尿量、性状、颜色,记录24h出入液体量,加强会阴护理,以防止逆行感染;要密切注意胎心变化及有无宫缩,适时终止妊娠,已进入临产的患者应做好接生及新生儿抢救的准备,尽量缩短第二产程,需行剖宫产者,要做好相关的术前准备;对于产时发生子痫的患者,应迅速结束分娩,以抢救产妇和胎儿。

2.3产时及产后护理

(1)分娩时观察与护理:应备好抢救药品和器械,密切观察患者的血压、脉搏、呼吸和胎心音、宫缩情况以及有无自觉症状,预防抽搐再次发生;密切观察第三产程中胎盘、胎膜是否及时娩出;遵医嘱正确给药,观察胎儿情况及测量相应的指标。(2)分娩后观察与护理:严密观察产妇尤其是剖宫产产妇的生命体征、意识变化及阴道流血情况,持续予心电监护及吸氧,腹部用沙袋加压6~12h;在产后24h至10天内应高度警惕产后子痫的发生[3],密切观察子宫收缩和阴道出血情况,配合应用解痉、降压药物及缩宫素治疗,防止产后大出血的发生;要保持病室安静,减少刺激,确保产妇休息好,指导产妇每日用0.02%碘伏冲洗外阴,防止逆行感染,做好产后相关知识宣教及出院健康教育。

3讨论

重度妊高征对孕产妇及胎儿的危害极大,是影响孕产妇与胎儿健康及导致其死亡的重要原因,临床上治疗重度妊高征是以硫酸镁解痉为主,同时辅以降压、镇静、合理扩容及利尿,并适时终止妊娠[4];而及时、准确地发现和掌握重度妊高征的发展进程,并采取妥善、有效的治疗和护理措施,对于降低孕产妇及胎儿或新生儿并发症发生率、保障母儿生命安全均具有重要意义。本组患者临床诊断正确,入院后根据对患者病情的评估结果实施了个体化治疗,采取降压、解痉、利尿、对症处理、适时终止妊娠等措施;同时积极开展了包括基础护理、病情及生命体征观察、心理护理与饮食护理的常规护理措施和子痫发作的特殊护理以及产时和产后观察与护理等措施,经过有效治疗与护理,取得了满意临床效果。笔者体会到,早期发现、正确处理,积极预防病情加重,是提高重度妊高征临床治疗效果的重要环节;而对于住院患者实施严密监护、精心的特殊护理,如病情及生命体征观察、心理护理、饮食护理、子痫发作的护理、特殊用药期间护理、产时和产后观察与护理以及提供良好的治疗环境和科学的健康教育等,则是降低孕产妇及胎儿或新生儿并发症发生率、保障母儿生命安全的重要保障[5]。护理人员必须具有高度的责任心和娴熟的专业技能,从而在救治重度妊高征患者生命和促进患者早日康复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上一篇:电商推广的意义范文 下一篇:社会利益和个人利益的关系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