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动物生存现状范文

时间:2023-12-25 16:57:14

流浪动物生存现状

流浪动物生存现状篇1

    1.20年代的流浪汉形象

    20年代的流浪汉形象有文学研究会成员潘漠华、王任叔、王以仁笔下的“阿贵”和“我”,创造社成员郭沫若、郁达夫、成仿吾笔下的“爱牟”、“他”,左翼作家蒋光慈、洪灵菲笔下的“汪中”、“沈之菲”。文学研究会作家笔下的流浪汉流浪的范围在中国。而创造社作家笔下的流浪汉却是在异国的流浪,由于在异国的被侮辱和被欺负感,流浪汉普遍带有忧郁的色调,成为“零余者”的形象。郁达夫、郭沫若等笔下的流浪汉用流浪的方式表达对黑暗时代的不满,但其流浪是温婉的;而蒋光慈、洪灵菲笔下的流浪汉虽如同郁达夫等笔下的流浪汉一样具有浪漫、感伤的色彩,却多了些许悲壮的成分。总之,20年代的流浪汉形象,有农民流浪汉、知识分子流浪汉和革命者流浪汉。他们从农村到城市,从一个城市到另一个城市,或从国内到国外,为了物质生存,为了精神生存,或为了革命生存,在流浪。他们被深深打上了20世纪20年代社会风云的烙印。

    2.30年代的流浪汉形象

    30年代的流浪汉形象基本包括艾芜《南行记》中的流浪汉形象系列,及沙汀、茅盾、朱平君、张勉寅、贺宜等笔下的流浪儿形象。30年代的流浪汉形象,特别是艾芜笔下的流浪汉形象的时代特征远没有20年代的流浪汉形象来得直接、强烈,其时代特征是通过折射、而不是通过反射体现出来。20年代流浪汉沉闷的哀伤情绪在30年代流浪汉身上荡然无存。艾芜笔下的流浪汉形象有盗马贼、私烟贩子、卖艺人、小偷、打团伙的行窃者。这是一群远离时代潮流冲击圈的人物,都具有强烈的反抗意识和积极进取的精神,虽有时残酷,本质却是美好善良。流浪儿形象不同于20年代流浪汉形象以及艾芜笔下的流浪汉形象曲折地反映时代背景,而是直接暴露时代黑暗。具体的流浪儿形象有:沙汀写于1932年4月的《码头上》中的阿遂、阿林、小毛是中国现代小说中较早的流浪儿形象;茅盾1936年5月写的《大鼻子的故事》中的大鼻子形象;贺宜1939年4月写的《野小鬼》中的小土根是比较成熟的流浪儿形象;黄谷柳写于1947年10月的《虾球传》中的虾球相对于其他流浪儿来说,是更具特色的流浪儿形象。

    3.40年代流浪汉形象

    40年代的流浪汉形象大都出自路翎笔下,并体现出一个鲜明特征:侧重于精神流浪。40年代的流浪汉形象在战火纷飞的时代诞生,流浪的过程又是一个背负着沉重精神创伤的古老民族原始强力爆发的艰难过程,因此其对于人类的意义,已经超越了任何一个时代的流浪汉形象。路翎笔下的流浪汉形象大致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工人流浪汉。比较有代表性的是《饥饿的郭素娥》中的张振山、郭素娥及《卸煤台下》的孙其银、唐述云、许小东等。因无法忍受家乡的苦难生活,为了生存而逃亡,成了矿工,但没有因此而停留下来,这一群人就成了路翎笔下的工人流浪汉。他们的精神苦难体现在他们的“原始强力”和“精神奴役的创伤”之间的激烈冲突之中。第二类是投机流浪汉。以路翎的小说《燃烧的荒地》中的郭子龙和《两个流浪汉》中的陈福安为代表。这类流浪汉带着投机发财的强烈欲望,抱着乱世出英雄的坚强信念,去进行一次并不成功的流浪,身上依然带有“原始强力”。当“原始强力”消失殆尽的时候,流浪便成了一个让人慨叹的句号。第三类是知识分子流浪汉。主要以《财主底儿女们》中的蒋纯祖和蒋少祖及《谷》中的林伟奇为代表。路翎笔下的知识分子流浪汉形象不同于20年代郁达夫、郭沫若笔下的知识分子流浪汉形象。郭、郁笔下的知识分子流浪汉抒发的是弱国子民的屈辱感,而蒋纯祖们则是寻求拯救自我而不得的知识分子。

    二、流浪汉的流浪方式

    “无家可归是一种流浪,有家难归或不归也是一种流浪;肉体的漫游是一种流浪,精神的浪荡也是一种流浪。”中国现代小说中流浪汉们不停地在流动,远离他们的故土,或是怀着坚定的生活信念,或是在孤独中寻找着一种可以停靠下来的精神家园。他们在现存的生活环境中无法生活下去而不得不进行长途跋涉的流浪。他们的流浪方式可以分为两种:生活流浪和精神流浪。这两种方式不是完全分离,而是交叉在一起。

    1.生活流浪和精神流浪的内涵

    流浪是人们对自己的故土及一种熟悉生活方式的被迫放弃或主动抛弃。生活流浪和精神流浪都与时代的变化紧密相关。“特别是在社会变革期,人类所依存的原有生存空间被破坏,却又暂时找不到新的前进方向,一切都在摸索中,这就使得相当一部分人的灵魂处于动荡不定的‘流浪’状态,就是我们所谓的‘精神流浪’。另外,由于转型期特定的经济政治条件,也会使社会某一阶层在结构上发生裂变,进而产生一个特殊的‘流浪人’群体,也就是‘生活流浪’。”这里所说的精神流浪是指为寻找精神目标而离开故土辗转反侧。在其艰难的精神煎熬过程中,生活流浪的痛苦会冲淡到很小的程度或忽略不计。但在很多时候,精神流浪的过程中往往伴随着生活流浪或引起生活流浪。而生活流浪则抱有坚强的精神支柱,他们虽然为生活而艰难辗转,但他们的精神不是流离孤独。从生活流浪到精神流浪是流浪汉对物质生存需要到对精神自在需要追求的一种过渡。总之,离开故土,不停地流动,便成了流浪汉生活流浪和精神流浪的重要表达方式。生活流浪,其内涵的顶点在于揭露和倾诉当时社会的黑暗,赞美流浪者奋斗的坚强意志和乐观的精神。精神流浪是苦难的,流浪者背负着沉重的十字架,痛苦艰难地寻找着精神上的归宿,流浪者的精神充满了焦灼感和危机感,与此同时伴随的是生活的困顿和流浪,这更加重了精神的流浪。可见,精神流浪比生活流浪更见其悲壮性和超越性。人类正是因为有了生活流浪和精神流浪的生存方式,才保持了流浪不息的生命状态,才有了进取、求索、永动不腐的精神品格,人类的生命才显得顽强而丰茂。

    2.生活流浪

    中国现代小说中流浪汉的流浪方式中,生活流浪无时不在。不管是王以仁《流浪》中的“我”因为饥肠辘辘而痛苦不堪,还是潘漠华《乡心》中的阿贵为了生存在沉默中流浪,就连郭沫若《漂流三部曲》中的那个爱牟不也在遭受生活流浪的痛苦吗?蒋光慈《少年漂泊者》中的汪中因为家乡地主的横行霸道、残无人寰失去双亲后,不得不走向了生活流浪的路途。更不用说,那些流浪儿们,例如沙汀《码头上》的阿遂、阿林,茅盾《大鼻子的故事》的大鼻子,贺宜《野小鬼》中的小土根。这些流浪儿在生活的逼迫下,不得不采用了一种生存的方式———生活流浪。黄谷柳《虾球转》中的虾球虽然最后走向了光明之路,但在寻找光明路途之中,也经历了痛苦的生活流浪。生活流浪对流浪者而言是痛苦的。王以仁《流浪》中的“我”写给径三的信,首句便写道:“再想不到我的命运竟会蹇滞到这步田地!”这是对生活流浪的一种无可奈何的痛苦表达!更有这样的言辞:“使我想到了我灰色的命运,我心中觉着我虽在年轻的时候已经领受到暮年垂死的悲哀,……”因为生活流浪,感到了暮年的垂死,可见“我”内心的万般痛苦和绝望。人要生存,而当现实使人无法生存的时候,人便选择了充满荆棘的生活流浪之路。中国现代小说中的流浪汉为生活流浪感到了切肤之苦。他们或言于词表,如同爱牟、汪中和沈之菲。他们或用沉默的言语、扭曲的脸孔、麻木的表情来无声地告白,如同那个阿贵。生活流浪是被迫的,“人也得像河一样,歌着,唱着,笑着,欢乐着,勇敢地走在这条坎坷不平充满荆棘的路上。”这种流浪方式充满了苦中作乐的意味。流浪的道路是险恶的,但却“歌着,唱着,笑着,欢乐着”,原因在于生活流浪是流浪汉本能生存欲望实现的唯一方式。艾芜的小说集《南行记》中刻画了一群流浪汉形象,这群流浪汉把痛苦艰难的生活流浪变成了积极的生活流浪。所谓积极的生活流浪,就是抱有异常坚强的生存目的,为了这个生存目的,而进行艰苦卓绝的漫长的流浪,在流浪的过程中,精神是快乐的或苦中作乐,给人以向上、昂扬、壮美的审美感受。《寸大哥》中的寸大哥说:我们赶马人,过是过的苦,可是真够快乐。今天走在这儿,明天又走在那儿,别个人听都没有听过的地方,我们却熟得来,就像自己的家里一样。到处都有朋友,到处都有人打招呼。喜欢在哪里住下,住下就是。林子里也好,荒山里也好,房屋用不着,没人烟也没关系的。只消一床蓑衣,一根烟杆就够了!告诉你,我们赶马人,真是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这是赶马的流浪汉对生活流浪的一段真诚表达,表现了一种积极的状态。《流浪人》中“我”、矮汉子、小伙子、算命先生、大足女人和她的女儿,都把生活流浪作为他们的生存方式,但他们并没有因这种生存方式的苦痛变得无精打采,而是和常人一样充满了乐观情绪。

    3.精神流浪

流浪动物生存现状篇2

2、稻盛和夫的经营之道:成功=专业人才+资本+技术。 答案永远在现场!

3、精益生产就是要用最少的资源,最短的时间,持续地实现最大的价值!

4、充分竞争的多元化市场环境决定了企业必须以降低成本来提升利润空间(成本减法)

5、企业的两大经营主体 :市场和现场

6、企业控制成本的有效途径 :通过提高效率来降低成本、通过改变工作方法来降低成本、通过对企业存在问题的持续改善。

7、精益生产是贯彻以人为中心的思想,通过管理模式、人员组织、制造过程、产品结构和市场供求等方面的变革。

8、5S 基 础 管 理:整理、整顿、清扫、清洁、素养

9、精益的五大核心思想:消除生产过程中的一切浪费 ;使问题可视化、一目了然 ;复杂事情简单化, 简单事情标准化;使价值流动起来,产生附加值 ;以使品质为先,满足客户的需求。

10、精益生产的五大原则:价值、价值流、流动、拉动、完美。

11、精益改善工具:5S及目视化 、标准化作业 、准时化生产、全员设备保全、全员质量管理、七大改善手法 、消除七大浪费 。

12、推行5S管理的目的 :改善工作环境,提升企业形象 ;增加员工归属感和组织活力 ;减少浪费、降低生产成本 ;减少差错,保障安全和质量 ;减少查找与等待,提升工作效率 。

13、推行目视化管理的目的 :工作现场一目了然,提高工作效率化 ;使异常情况和问题点能够及时直观反映出来,便于迅速控制风险 ;便于监督实施。

14、5S---整理的实施方法:使用频率区分法 、物品特性区分法 、价值分析法、 红牌作战定点照相.

15、 5S---整理的实施要领 :暂时不用,长期不用,随时使用的物品要区分;常用品---经常使用,马上就用的物品;非急品---有使用价值,但使用频度很小的物品;不用品---没有任何用途,即要废除的物品;要有勇气敢于抛弃可有可无的不用品。

16、定点摄影法:目的:横向比较,给予后进单位压力和动力; 纵向比较:有利于问题的及时发现及改善。 原则:同一位置、同一高度、同一角度拍摄。

17、红牌作战法特点:对实施现场各角落的“问题点”张贴红色标签,整理阶段可用于寻找现场不要物。“红牌作战”可操作性强,应用不单限于整理阶段,适用于5S活动推行过程各阶段。

18、红牌作战法中红牌张贴对象: ①现场所有不要物; ②物品摆放违反三定原则; ③ 所有安全隐患点 。

19、5S—整顿与目视化管理实施方法:定置管理(定位、定品、定量) 、目视化管理、看板管理 、定置率检查。

20、5S---整顿的三要素 :场所 、方法 、标识

21、5S---清扫实施方法:划分区域明确责任、清扫方法标准化、根据对象准备工具、定检管理、每天清扫5分钟。

22、5S---清洁实施方法:三不原则 :不恢复、不制造、不扩散脏乱;管理标准化、操作标准化、工具标准化。

23、5S---素养实施方法:机会教育;专业训练;天天教育5分钟;时时5S,事事5S;5S文化的建设。

24、5S---精益改善是素养提升的关键 :引导员工细节中消除浪费降低成本;培养作业员的问题意识和改善意识;创建文明健康积极进取的企业文化;改善员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改善员工工作环境,促进员工满意。

25、改善提案的定义:个人或团体在日常工作中,将对公司经营有利的革新、改善、合理化建议提出且实施并书写在规范的报告上的一种自主改善活动,分为一般提案(是指效果一般或经济价值不明显的提案)和重点提案(是指效果明显或经济价值高的或可以推广的提案)。

26、5S推进的四个阶段 :文化阶段 、习惯化阶段 、行事化阶段、形式化阶段 。

27、生产标准化:将每一个流程的要素和动作标准化,确保流程不因为人为因素而发生改变。是以人的动作为中心、以没有浪费的操作顺序有效地进行生产的作业方法。

28、为何需要“生产标准化”:先是通过制订作业标准,才能实现标准作业;只有标准化才能保持流动的稳定;标准化的效率最高,浪费最少。

29、标准化作业目的 :低成本生产、用作目视化管理的工具、用作改善的工具

30、标准化作业---三要素 :标准节拍时间、标准手持、标准作业顺序 。

31、何为设备管理:通过对设备生命周期内的成本、效能、安全三方面为侧重点,以有效满足企业生产为出发点,运用先进的管理方法与技术手段,来实现设备全面、系统和科学管理的过程。

32、TPM---设备管理的三全思维:全效率、全系统、全员。

33、TPM---设备管理的目标 :用最少费用获得最大的设备效益 。

34、设备的六大损失 :停机损失、换模调试损失、暂停机损失、减速损失、启动过程次品损失、质量缺陷和返工。

35、TPM---设备管理的关键点 :提升人员的技能 、改善设备的性能 、改善运行环境 。

36、TPM---设备管理的四大内容:设备日常管理、设备的点检管理、设备的润滑管理、设备的维修管理。

37、TPM---设备的日常管理 :设备资料管理 、设备日常维护 、有效生命期维修 、备品备件管理 、全员设备管理 。

38、TPM---设备的点检管理 的目的:尽早发现缺陷,预防故障于未然,通过对设备进行预防性检查,可查明故障原因,提出消除故障的措施,确定故障修理的范围、编制工程实施、备品、备件供应等精确合理的设备维修计划。延长设备寿命,提高设备效率。

39、TPM---设备点检工作 的8定:定点、定人员、定方法、定点检表格、定项目、定周期、定标准、定纪录。

40、TPM---设备点检处理原则中专职点检员必须记住的原则:有隐患或有故障的设备,不过夜。

41、TPM---设备点检“三位一体”:指岗位操作员的日常点检、专业点检员的定期点检、专业技术人员的精密点检三者结合起来的点检制度。

42、TPM---设备点检五层防护线是:岗位操作员的日常点检、专业点检员的定期点检、专业技术人员的精密点检、对出现问题的要进一步通过技术诊断等找出原因及对策、每半年或一年进行一次精密检测。

43、TPM---设备维护保养原则:及时性 、正确性 、可追朔性 。

44、TPM---设备保养要求 :整齐 、清洁、润滑、安全。

45、TPM---三好原则:管好、用好、修好。

50、TPM---对设备操作人员的要求:会使用 、会保养 、会检查 、会排除故障 。

51、TPM---设备润滑的作用 :减少摩擦,降低磨损;降低温度;传递动力;冲洗作用;减少振动,起到缓冲防震作用;密封作用;防腐防锈作用。

52、TPM---设备润滑的分类 :气体润滑 、液体润滑 、半固体润滑 、固体润滑 。

53、TPM---设备润滑要求:定点、定质、定量、定期、定人。

54、TPM---设备管理的分类 :事后维修 、预防维修 、生产维修 、维修预防 、年度检修 。

55、TPM---设备预防维修与维修预防的区别 :维修预防是在设备制造初期就开始采取措施对设备故障进行预防,而预防维修是对设备制造后出现的设备故障规律进行总结,采取措施进行预防。

56、TQM---质量管理发展趋势 :质量检验、质量控制、质量保证、全面质量管理。

57、TQM---全面质量管理特点 :全面性、全员性、预防性 、服务性 、科学性 。

58、TQM---全员质量管理内涵:强烈的关注顾客 、坚持不断地改进 、改进组织中的每项工作 、精确地度量 、向员工授权 。

59、TQM---全员质量管理内容 :设计过程、制造过程、辅助过程 、使用过程。

60、TQM---工序质量控制的三个重点 :针对生产工序或工作中的质量关键因素建立质量管理点;在企业内部建立有广泛群众基础的QC小组,并对之进行积极的引导和培养工作;由于制造过程越来越依赖于设备,所以工序质量控制的重点将逐步转移到对设备工作状态有效控制上来。

61、TQM---全员质量管理推进步骤:设立专门质量管理机构,建立质量管理责任制;完善企业全面质量管理体系,制订严格的流程和标准;通过培训教育使企业员工牢固树立“质量第一”和“顾客第一”的思想;做好全过程的质量监控工作,包括现场监测、分析、结果检验等,保证准确统一;推动全员参与,对全过程进行质量控制与管理。调动积极性,推进全员参与;做好质量信息工作,建立相应的信息系统,并建立相应的数据库,定期分析与改进。

62、价值流:即是一个产品或一项服务从开始到结束所经过的所有过程(包括增值和非增值的)。

63、价值流分析方法 :客户需求逆推法、工作增值流动法、当前流程分析法。

64、站在客户的立场上,有四种增值的工作: 使物料变形、组装、改变性能、部分包装。

65、常见的七大浪费:动作浪费 、搬运的浪费 、过度加工的浪费、过量生产的浪费 、不良的浪费 、等待的浪费 、库存的浪费 。

66、过量生产造成浪费的弊端 :占用生产场地,物流阻塞;库存、在制品增加;产品积压造成不良发生;资金占用、周转率降低;影响计划的灵活性及生产系统快速应对的能力。

67、如何消除过量生产的浪费:提升内部制造能力;均衡化与流程调整。

68、产品不良造成的损失 :产品报废;挑选、检查、维修带来的损失;企业信誉的影响;延伸的复合损失。

69、不良浪费产生的原因 :标准作业欠缺(设计原因) ;过分要求品质,增加了不良(过度加工) ;人员技能欠缺;品质控制点设定错误;认为可修理而不认真导致不良 ;检查方法、基准等不完备;设备、模夹器具造成的不良。

70、不良浪费的消除:自働化、标准作业生产;愚巧化(防误防呆)的装置;“三不政策”的实施 (不制造、不流出、不接收);品保制度的确立及运行;定期的设备、模夹具保养;持续开展“5S活动”。

71、搬运浪费的表现形式 :过度搬运(频繁搬运);过多的搬运设备(配置过多或使用过多);大面积储存区(暂存区或是仓库使用);过量配送人员(人员成本增加);仓储质量降低(区域过度及空间影响);过度能源消耗(油、电、气消耗);损坏或丢失物品(搬运磕碰与储存时效)。

72、搬运浪费产生的原因 :集中布局与生产模式 ;布局设计缺陷;局部布局细致度;生产批量;布局缺乏连续性;搬运方式和工具。

73、搬运浪费的改善 :机械化原则;自动化原则;标准化原则;均衡原则;直线原则;安全第一原则。

74、动作浪费指生产中在动作上的不合理而导致的时间、效率、场地、人员及人身等方面的浪费。不必要的动作、无附加价值的动作,及较慢的动作。

75、动作浪费的表现:两手空闲、单手空闲、作业动作停止、动作幅度过大、左右手交换、步行多、转身角度大 、移动中变换动作 、未掌握作业技巧 、伸背动作 、弯腰动作 、重复及不必要的动作 。

76、动作合理原则(人体的动作方面) :双手并用原则、对称反向原则、排除合并原则、降低动作等级原则、减少动作空间限制性原则、避免动作突变原则、节奏轻松原则、连续圆滑的曲线动作 、利用物体的惯性 、降低动作注意力 。

77、作业配置原则:材料、工装的定点、定容、定量;材料、工装预置在小臂的工作范围内;简化材料、工装取放;物品的移动以水平移动最佳;利用物品自重进行工序间传递和移动;作业高度适度以便于操作;满足作业要求的照明。

78、等待的浪费表现 形式:自动化机器作业中,安排人员“监视”的等待;作业不饱满产生的人、机等待;设备故障、材料不良的等待;生产计划不准产生的人、机等待;上下工程间未衔接好造成的工程间的等待。

79、等待浪费产生的原因:来料不及时造成等待浪费 ;生产不平衡造成非瓶颈处的局部等待;生产计划导致的等待;生产线切换造成的等待;生产中设备原因造成的下游制程等待;人机不平衡造成的人或机器的等待;品质问题造成的停机等待;最小搬运量定额太高,搬运批次少;管理造成的人、机等待(如安排不当、开会、操作不熟练等)。

80、等待浪费造成的影响:延长交货时间;成本压力增加。

81、等待浪费的消除方法:平衡产能 ;减少搬运批量, 提高搬运频次;减少来料、生产计划、设备故障、品质异常等原因的停线 ;缩短切换时间 ;人机平衡 ;对于管理造成的人、机等待,我们需要做的是合理的工作安排,作业员培训及操作机能及作业熟练度的提升,产线基础管理水平的提升等。

82、库存浪费的表现形式 :不良品存在库房内待修;设备能力不足所造成的安全库存;怕换线时间太长,便大量生产;采购过多的物料变库存。

83、库存浪费的消除方法 :库存意识的改革;均衡化生产,产线产能平衡改善;生产流程调整顺畅;快速换线换模;生产计划安排考虑库存消化。

84、库存管理的“三不”:不大批量生产、不大批量搬运、不大批量采购。

85、发现浪费的方法 :了解什么是浪费;识别工序中哪里存在浪费;使用合适的工具来消除已识别的特定浪费;实施持续改进措施,重复实施上述步骤。

86、IE七大手法:防止错误法 、动作改善法、流程程序法、5W1H法、人机配合法、双手操作法、工作抽查法。

87、目视化管理车间--通道要点: 走道通畅,干净整洁,无堵塞占用情况;有明显的作业区以及人流物流通道的划分,标识清晰准确,无脱落损坏。

88、目视化管理车间--生产线要点: 整体布局紧凑,设备状态清晰,物流通道标识清晰、通畅无堵塞;线边物料根据生产节拍安排,不能有过多物料的堆积且有清晰准确的定位标识;物料尽可能靠近生产线,避免过多的搬运;地面或设备上洒落的物料要及时清理或有相关防范措施,避免地面或设备的污染。

89、目视化管理车间--暂存区要点:暂存区整体布局清晰,区域划分明确,物料严格按照定位区域整齐摆放,不得压线或 随意摆放;暂存区物料状态(包括名称、批号、数量、合格/待验等)标识清晰;对划分的货位实行编码管理,对可移动的货位牌同样进行编号,且一一对应,防止交 叉混淆。

90、目视化管理车间--容器具要点:容器具根据使用频率和物品特性合理存放,方便取用和放置;容器具按规定的定置方法和数量放置在相应位置;文件记录填写及时准确,摆放整齐;地面保持清洁,无明显污渍和水迹。

91、目视化管理车间--制水间要点:制水设备设施摆放安全有序,无杂物或存在安全隐患的地方; 设备设施状态标识完整准确,控制柜各类按钮标识清晰明了;桌面试剂、文件等摆放有序,标识准确齐全,防护用品柜内物品分类整齐摆放;对制水设备的各类管道进行颜色标识,标明管道内容物及其流向。

92、目视化管理车间--洁具室要点: 抹布要根据清洁设备或区域的洁净等级要求分类存放,并用不同颜色进行区分;车间内拖布要清洗干净后统一挂在洁具架上,并做好标识;悬挂的洁具下方要有托盘或水槽,避免洁具架下方积水。

93、目视化管理-----文件要点: 日常填写的记录、文件统一在墙上指定区域管理,标识清晰准确,一一对应;《三定管理表》张贴位置合理,便于点检(张贴位置即为照片拍摄的视角)。 且现场物品状态要与照片内容一致。

94、目视化管理-----看板要点:公司级宣传看板内容包含企业精益管理方针、规划以及其他精益相关知识;车间管理看板根据实际需要设计看板内容,不拘泥于一种模板,所涉及内容一定与本车间相关;生产现场看板每日更新,含当日生产任务,排班情况、实时进度或完成情况等信息。

95、目视管理安全--消防栓要点: 消防栓要有简洁明了的使用方法指示;消防栓前不允许堆放其他物品;消防设施有点检基准、责任人等,定期点检以确保消防设施的有效性。

96、目视化管理实验室--移液管要点: 将常用移液管进行分类,按实际情况确定使用数量;在移液管架上划分相应类别的区域,通过不同颜色进行区分并张贴对应规格的标识;多余移液管(使用次数较少或者备用)应在收纳在仪器柜或抽屉,妥善保管。

97、目视化管理实验室--大型仪器要点: 大型检验仪器要有设备管理卡(设备名称、型号、责任人等);设备线路要捆扎整齐,并做好标识;对废液桶要定位管理,并做好液位的警示线标识。

98、目视化管理---仓库要点: 仓库要有平面布局图,明确指示仓库分区情况以及各区域存放货品的相关信息;仓库内货品摆放状况与平面图一致,无不明信息的货品(即无货位卡);货位及通道规划合理,托盘整齐摆放,不得占用通道或者压线;对各区域进行编号管理,区域指示标识牌清晰易见;货品不可直接放在地面上,托盘或者货架上的货品堆放不可超过限高线。

99、仓库--五金库要点: 有整体的平面布局图,便于快速查找物品存放区域; 对各区域进行编码管理,将五金劳保品分类存放并有区域指示牌;每个货位要有相关货位卡,有入库和发放的相关信息;货品摆放要根据遵循安全易取的原则,常用轻质物品放中层或上层,不常用或者较 重物品放下层;同类物品也要按规格细分管理,不可混杂存放。

100、目视化管理---设备要点: 设备表面无积尘、无明显油污,状态牌指示准确;设备上不能有散落的零件,随意放置的修理工具,(半)成品以及其他物料等;设备危险部位或者比较重要的核心部位要有警示标识;操作流程较复杂的工序,在设备上要有简洁明了的操作指引,每条指引不超过一行;设备要有设备点检基准,每日要进行点检并记录。

101、目视化管理设备----气瓶要点:气瓶要有清晰准确的标识;气瓶靠墙立放,并用铁链固定或其他固定措施,避免安全隐患的发生;气瓶带有阀门和仪表的要有明确的开关标识和仪表安全范围指示标识。

102、目视化管理设备----仪表要点:仪表盘面用不同色带标识出指示范围,黄色一般为未到达正常值或警戒范围,绿色 为正常范围,红色为超标范围;温湿度记录表要实时填写。

103、目视化管理设备---工具要点:如有工具陈列柜,将工具分类摆放并在存放工具位置上画上它的形状(形迹管理);在工具柜或工具箱上贴附工具清单,个人工具箱要有物品管理卡(包括使用者、工具 清单等)。

104、目视化管理设备---管道要点:管道标识清晰准确,包括内容物名称、方向、颜色等;排列的管道标识张贴整齐,张贴位置便于观察。

105、目视化管理办公区域——桌面要点:

桌面无杂物,只摆放常用办公用品及当日使用的文件,非当日使用文件应纳入文件夹 存放;物品摆放整齐,定位清晰(可采用隐形标识的方式进行定位);线缆捆扎整齐,不可凌乱堆放桌下,避免安全隐患;保持桌面干净整洁,人离开半小时以上时应将桌面收拾成规定状态。

106、目视化管理办公区域——抽屉要点:第一抽屉内摆放一般办公用品;第二抽屉内通常放置书籍、笔记本等;第三抽屉内通常放置个人的物品,或者不太常用的参考资料、文件等;抽屉内物品通过隔断方式分类摆放整齐,便于取放查找。

107、目视化管理办公区域——整体环境要点:办公室保持干净,无废弃物或者不明物,走道通畅; 窗台无积尘,玻璃干净明亮,墙面无乱涂画、污染,看板整洁无过期文件通告等; 垃圾篓统一定置摆放。

108、目视化管理办公区域——文件柜/物品柜要点:首先对文件进行分类,常用文件放置在柜子的中层,便于放取查阅;对文件夹实行行迹化管理; 在文件柜的外面有每层文件的名称(或编号)索引; 非透明文件柜物品分类整齐摆放,外面有相应的目视化管理卡片,包括柜内物品的摆 放实景照片。

109、精益生产项目推广目标 :体系建设、人才发展、提质增效、保障交付。

流浪动物生存现状篇3

[关键词] 流浪儿童;利益表达机制;特点

【中图分类号】 D422.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3)08-116-3

一、导言

在前期撰写关于流浪儿童群体的文献综述的过程中,笔者发现大多数研究都提出流浪儿童群体在社会大众中的形象已经形成了一种标签和负面的刻板印象,即认为流浪儿童群体属于社会不安定力量,是社会越轨行为的重要来源,威胁着社会秩序和公众安全。而据笔者所知,大部分的流浪儿童均是由于家庭贫困等非主观原因流落街头并陷入困境,即使是组织或者参与犯罪行为的流浪儿童也大多处于被迫和被控制的状态。虽然政府和社会力量已经对流浪儿童问题给予了相当的重视,也采取了诸如救助站等措施,但笔者发现流浪儿童主体却始终没有主动地诉求自己的利益,寻求正当的利益表达渠道。基于此,笔者希望通过了解流浪儿童群体的现状和特点,发现流浪儿童群体利益表达机制的特点,尽量寻找其可以运用的利益表达渠道,以便更好地解决这个日益突出的社会问题。

二、关于利益表达机制的文献综述

由于国内关于流浪儿童利益表达机制的研究基本处于空白阶段,无疑使我们的研究陷入困境。笔者对有关利益表达机制的研究作出较为简单的文献综述。

(一)对于各弱势群体利益表达机制的研究。其中关于农民的研究最为典型也最为丰富,着重在于探讨农民在利益表达过程中的运动逻辑以及对农民在此过程中总是诉诸于非制度化的利益表达途径作出具体解释。另外也有关于失地农民、贫困群体、农民工等群体利益表达困境以及提出解决建议的研究。

(二)从弱势群体的利益表达这一整体的角度。探讨制度层面上的利益表达机制,提出建立和完善人民利益诉求引导机制、扩大基层民主以及转变政府职能等建议。

(三)从利益群体的利益表达这一更为宏观的角度。探讨中国目前各利益群体的利益表达现状,提出中国目前利益表达机制的不足以及解决建议。

(四)从政治学的角度探讨当代中国弱势群体在公共政策制定中的利益表达渠道与利益采纳机制。提出法治化、制度化的利益表达机制在公共政策中日益突出的作用。

(五)从利益表达渠道的角度讨论各群体的利益表达效果。其中研究较多的是新闻媒体与网络。

中国目前各利益主体的利益表达渠道主要有:制度层面上,人民代表利益表达制度、政治协商制度、制度、政党利益表达制度以及行政领导接待制度;非制度层面上主要体现为大众媒体以及网络。

三、流浪儿童群体的特点

根据国家有关法律的规定和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精神,在我国,流浪儿童是指年龄在18岁以下,脱离家庭和离开监护人流落社会连续超过24小时,失去基本生存和可靠保障而陷入困境的少年和儿童。尚晓援等撰文指出:“根据民政部提供的资料,全国约有20万左右流浪儿童。如果按照国际惯例,将随父母一起外出务工,白天主要生活在街头,晚上可以回到父母身边,但失去正规教育机会的孩子一并考虑进去的话,中国至少有30万以上的街头儿童。”民政部《2012年社会服务发展统计公报》,公报显示,截至2012年底,全国共有儿童收养救助服务机构724个,其中流浪儿童救助保护中心261个,全年救助生活无着流浪乞讨未成年人15.2万人次。

(一)一般特点

笔者此处所指的一般特点是指流浪儿童群体与其它弱势群体相似的特点,即自身所拥有的社会资源稀少,具体包括:知识能力不足,文化程度不高,信息资源缺失,经济地位低、政治权力缺失,均处于相对剥夺的弱势状态。

(二)特殊特点

但与其它弱势群体相比,流浪儿童群体具有其独特的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四点:

1.流浪儿童是“多元化群体”。第一,与其它弱势群体所不同的是,流浪儿童是自古以来便存在的问题,并不是由于社会转型和市场经济而滋生的弱势群体(如农民工、下岗工人等便是如此)。但流浪儿童也因为社会转型和市场经济而呈现出不同的状态。由于现代社会竞争压力的加大,父母的工作压力随之增加,在照顾和教育孩子方面存在着缺乏“合理”的状态,孩子也因社会环境的变化出现逆反心理,整个社会出现许多问题少年,其中包括自愿加入“黑社会”的少年。即由于流浪儿童的成因不一,导致流浪儿童的群体构成出现多元化的状态,他们来自的家庭背景不一,流浪的原因不一,所导致的流浪之后的情况也不一。这点一方面否定了学界关于流浪儿童的一般定义,其认为流浪儿童处于困境,但这点说明其并不一定处于困境,部分流浪儿童自愿出走,甚至以流浪于社会主流之外为乐; 另一方面它颠覆了笔者之前将其认定为弱势群体的观点,对于部分流浪儿童而言,他们甚至拥有更多的特权,可以实现自己对于金钱或者其它物质的渴求,只不过这种实现所依赖的是非正当途径而已。

第二,与其它社会问题存在差异的是,流浪儿童问题本身属于不断变化流动的过程,即它存在流浪前,流浪中以及流浪后阶段。流浪前是导致其流浪的成因;流浪中是指其流浪过程中所遇到的各种各样的问题,包括被非法团体控制、进行违法犯罪活动;流浪后是指通过国家或社会力量进行解救或帮助的流浪儿童回归正常家庭之后继续碰到的问题。而这三个阶段的儿童本身存在不同的利益需要表达,形成错综复杂的利益表达网。

2.事物的主要方面决定事物的性质。据笔者所了解,上一点所论述的“少年”只是流浪儿童群体中少部分,笔者所论述的也主要针对大部分的流浪群体而言。故在此基础上,笔者继续认为其为弱势群体的组成部分,并将其理解为“非常规弱势群体”。学界一般的关于弱势群体的定义为:它指在利益分配过程中由于远离社会经济与权力中心或缺乏接近社会经济与权力中心的途径或机会,而在利益博弈中处于不利地位最终造成利益相对被剥夺的群体。那么对于流浪儿童而言,他们本身就不属于利益分配的主体,又何谈利益分配中的不公平和相对剥夺,又何谈利益博弈中处于不利地位。流浪儿童群体本身就不构成“独立”的“完整”的“社会人”和“社会群体”,因此也就理解为“非常规弱势群体”。

3.流浪儿童是为“弱弱势群体”。一方面,从流浪儿童本身来考虑,首先他们是儿童,即年龄在14岁以下;其次,它们处于流浪状态,即意味着他们失去了原来的家庭和社会网络支持,游离于之前的支持网络之外,进入社会的边缘状态。这样的年龄阶段,这样的状态的群体只能说明在争取社会资源方面更为弱势。另一方面,正因为流浪儿童的年龄和边缘状态,他们并没有成为真正意义上“自主”的个体,在流浪过程中他们总是处于困境,从而也总是依附于其它群体和组织的一个“非自主的依附性群体”。所以,他们总是会被非法的组织所利用和控制,或者非自愿地卷入的群体。基于这两点,笔者认定其相比于其它弱势群体而言更为弱势。

4.流浪儿童是“负弱势群体”。正如笔者在导言中所提及,流浪儿童群体在公众当中形成负面的刻板印象并非“无事生非”,自然是“事出有因”。流浪儿童不论是被迫或者自愿加入非法组织,不论是出于生存还是故意犯罪,都对社会秩序和人们生命财产安全造成威胁。而对于其它弱势群体,如农民工、下岗工人等,公众首先对于他们的印象便是“被剥夺的群体”,他们的利益表达与诉求都是正当的对于自己利益的维护,是“理应”受到保护与赔偿的群体,相反对于流浪儿童却是应该受到“管束”和“教育”的群体。

四、流浪儿童的利益表达机制的特点

利益表达机制是由利益表达主体、利益表达客体、利益表达渠道、利益表达方式四大要素构成的有机整体。对于流浪儿童问题有效和合理的解决,笔者认为建立起完善的利益表达机制是关键的环节。虽然目前流浪儿童群体并没有形成完善有效的利益表达机制,但笔者通过流浪儿童群体的特殊特点发现其利益表达机制之不同之处,主要包括以下三点。

(一)由于流浪儿童群体自身属于多元化的复杂群体,其利益主体也呈现出多元化的状态,不同的成因导致不同的流浪儿童出现

第一,流浪儿童群体呈现出一定程度的异质性,其所要表达的利益也存在相当程度的异质性。比如:对于由于贫困而被父母抛弃的流浪儿童,他们所要诉诸的利益主要是父母应对自己所履行的抚养义务以及国家应更好地解决人民的基本生活问题(解决贫困问题),而对于因叛逆而自动出走的“越轨少年”来说,他们大多是之前的利益没有得到正当合理地表达,比如,没有得到父母合理的教育和照顾,最终走上了叛逆的道路。第二,由于其呈现出高度的复杂性,它所关联的网络也十分复杂,解决流浪儿童问题所牵涉的利益表达客体也较多,不仅包括国家和社会力量,也包括着社区和家庭内部,是需要群策群力才能良好解决的问题;第三,对于流浪儿童问题来说,最关键的是应该建立起完善有效的“流浪前”的利益表达机制,从源头上尽量阻止儿童流浪。

(二)流浪儿童群体属于“非常规弱势群体”和“弱弱势群体”

一方面,他们的利益表达能力十分弱,与之紧密联系的是他们的利益表达渠道十分狭窄,且缺乏主动性。由于他们的年龄和流浪状态决定了他们属于“非自主群体”,他们缺乏有力的利益表达方式,且大部分的制度化的利益表达渠道对他们来说形同虚设,而对于非制度化的表达渠道又由于影响力度弱小而无法引起新闻媒介的大量关注,即使有所关注,也因为其本身的复杂性而使其所呈现出不完整不全面的状态;另一方面,由于其属于“非自主群体”,此问题的解决所牵涉的更多的并不是问题本身,而在很大程度上与贫困问题、未成年人犯罪问题等一系列社会问题联系在一起,是以其为中心而形成的“问题环”,所涉及的利益众多,所涉及的利益表达客体众多,而利益表达渠道和利益表达方式却十分狭窄。

(三)由于流浪儿童群体属于“负弱势群体”,利益表达客体总是容易忽略其正当利益的表达,刻板化地认定其应是受到教育和管束的“问题群体”

因此这使得流浪儿童群体一方面缺乏主动表达利益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也使得国家及社会对于此问题的解决方向存在一定程度的偏差性。即利益表达主体缺乏主动意识,利益表达客体对其正当利益的忽略,这样的结合使问题的解决更加困难。

综上所述,流浪儿童问题的利益表达机制相对来说更为困难,但情况虽如此,笔者仍然希望在加强青少年维护自身利益意识的同时,国家和社会力量能够加大力度关心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完善其“流浪前”利益表达机制,尽量从源头上阻止流浪儿童的产生,在已经存在的情况下,采取救助措施保证陷入困境的流浪儿童得到解救,使部分“叛逆”的流浪儿童得到良好的再教育,继而回归正常家庭生活。

参考文献:

[1]范葳.民生新闻与社会弱势群体的利益表达――以《经视直播》为例[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06.

[2]刘长发.论弱势群体的利益诉求机制[J].珠海市行政学学报,2007,(1).

[3]刘剑.试论网络民意在公民利益表达中的作用[J].法制与社会,2007,(8).

[4]陶庆.嬗变、缺位和弥补:政治安排中私营企业主利益表达――皖南宣城市的实证分析[J].社会科学研究,2004,(6).

[5]王泾洲.当代中国弱势群体在公共政策制定中的利益表达渠道与利益采纳机制研究[D].西安:西北大学,2005.

[6]王勇.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的利益表达[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7.

[7]吴毅.“权力――利益的结构之网”与农民群体性利益的表达困境[J].社会学研究,2007,(5).

[8]薛维娜.利益表达在公共政策中的作用及其完善机制[J].黑河学刊,2006,(5).

[9]薛维娜.社会转型期各群体利益表达机制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07,(4).

[10]杨海坤,曹达全.从制度层面关注弱势群体的利益保护[J].法制建设,2007,(2).

[11]姚望.当代中国利益表达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06,(1).

[12]于建嵘.当前农民维权活动的一个解释框架[J].社会学研究,2004,(2).

[13]于建嵘.利益表达、法定秩序与社会习惯――对当代中国农民维权抗争行为取向的实证研究[J].中国农村观察,2007,(6).

[14]周艳,周兆安.失地农民利益表达的行动逻辑及其社会学分析[J].新疆财经学院学报,2007,(4).

[15]应星.大河移民上访的故事[M].北京:三联书店,2001.

作者简介:孙亚思(1982-),女,汉族,内蒙古赤峰人,兰州大学哲学社会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社会工作。

流浪动物生存现状篇4

我国民政部定义的流浪乞讨人员是指在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把在某市无固定居所,无合法经济来源,无正当职业的外来人界定为流浪者,把以沿街乞讨的方式获取钱财物的人员界定为乞讨者。

流浪乞讨群体具有流动性强,覆盖面广,活动方式多样的鲜明特征。根据年龄,健康状况,行为方式,来源地的不同我们将其划分为不同的类别。

1.按照年龄不同,分为老年流浪乞讨人员、中青年流浪乞讨人员和未成年流浪乞讨人员(学龄少年和儿童)。流浪乞讨人员的老龄化和低龄化已成为今后这一群体年龄构成的主要趋势。

2按照健康状况不同,分为身体健全的流浪乞讨人员、患有疾病的流浪乞讨人员和身体残疾的流浪乞讨人员。

3按照行为方式不同,分为强索的流浪乞讨人员(多为儿童),挟技艺的流浪乞讨人员(卖唱等),示残示弱流浪乞讨人员、跪托流浪乞讨人员等。

4按照来源地的不同,分为本地流浪乞讨人员和外来乞讨人员。

二、流浪乞讨人员的救助制度和存在的问题

1982年5月国务院颁布了《城市流浪乞讨人员的收容遣送办法》主要针对流浪乞讨人员的温饱,住宿等生活问题而制定的收留和救济措施。

随后,国务院出台《关于收容遣送工作改革问题的意见》扩大了收容遣送对象的范围,使收容遣送能更好的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

2003年国务院废除《城市流浪乞讨人员的收容遣送办法》,颁布了《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和救助管理办法》,民政部也颁布《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和救助管理办法的实施细则》进一步完善了社会救助制度。

虽然新法的颁布,“救助办法”取代了“收容遣送”,政府的“义务本位”(临时性救助义务)取代了“权利本位”(强制性收容遣送),并且遵循了自愿救助和无偿救助和帮助的原则,更好地体现了社会的人性化,彰显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民主法制,尊重和保障人权的国家制度以及政府为民负责的态度。但是,当前的制度仍存在不足,很多地方依然能看到旧制度的影子。

第一,在立法方面,《救助办法》中救助对象范围泛泛,目标模糊,给非法流浪乞讨人员留下了法律空子,导致真正需要救助的人却得不到救助,制度失去了内在的意义;《救助办法》过于吸取了旧办法的教训,忽视了人类内心的私欲,人性恶的一面。赋予了流浪乞讨人员过多的权利和救助人员的过多的义务,权利和义务的不对称导致被救助人员无视法律,大行投机倒把之事,而救助人员却因法律的过分约束,束手无策。

第二,在法律实施方面,行政部门不够重视,形式主义严重,没有因地制宜地落实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难免治标不治本;行政部门之间分工过于明确,相互推诿责任,缺乏配合,导致救助工作开展困难;救助部门规划不科学,工作人员素质不高,缺乏专业知识,仅给予物质救助,没有精神抚慰,导致被救助人员处于隔离于世的境地。

三、完善流浪乞讨人员社会救助制度的建议

为了更好的解决流浪乞讨人员的生存状况,让所有人过上真正的幸福而有尊严的生活,可以从以下“五个结合”方面入手,完善社会救助制度。

第一、强制性规定与精神软实力相结合。我国颁布的《救助办法》和《实施细则》从法律制度层面做出了规定,为问题的解决指明了宏观方向。但是,仅有法律的规定,没有精神的抚慰,治标不治本。因此我们应弘扬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民族精神,用博大精深的文化唤醒流浪乞讨人员的心灵,扭转他们的价值观,人生观,将强制性规定与精神软实力相结合以其达到标本兼治。

第二、国家救助与地方救助相结合。国家出台实施了相关法律法规政策,地方相关部门应因地制宜地积极地落实,保证中央和地方共同救助,增加社会力度。

第三、政府救济与社会救济相结合。政府加强对流浪乞讨人员的关注度,制定合理的法规,设置一些配备文化素质高,专业技能强,工作经验丰富的专业救助机构,保证流浪乞讨人员的人身安全,改善的他们的生活水平。与此同时拓宽社会性团体组织救助主体,鼓励志愿者协会、慈善机构、心理咨询人员、医疗人员、社会工作者、等社会各界力量参与帮扶工作,及时向他们了解情况并虚心听取和采纳社会各界的建议,从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以致取得更佳的效果。

第四、此制度与彼制度相结合。国务院和民政部颁布了《救助办法》和《实施细则》,但单一的救助制度难免单薄无力,还应以其他社会保障制度为补充,保障流浪乞讨人员的生存权,劳动权,受教育权和参加技能培训等的权利。

流浪动物生存现状篇5

关键词: 索尔・贝娄 存在主义 知识分子 叙述模式

“在我们这个动荡的世界中四处流浪,却一直寻求某种立足点,他们决不放弃自己的信念,即生命的价值在于尊严,而不在于成功”这是引用贝娄《洪堡的礼物》中的一句话,这正是贝娄所有小说里的主人公的缩影,他们虽然满腹经纶,但是在这荒诞的世界里找不到自己的立足点,内心是彷徨和不安的,一直在孜孜不倦寻求着解脱和超越,唯一不变的是他们始终坚守自己的信仰,自己的理想,尽管道路是曲折的,在寻找自己的平衡点的同时把自己的青春和生命打上了执着和奋斗的印记。纵观贝娄的小说以及联系当时的社会时代背景,本文试图以流浪叙述为“外衣”,知识分子的心路历程为主体,从存在困境中的人文关怀这一主体入手,展开讨论:

一、存在困境中的人文关怀

贝娄十分关注美国后现代文明中人们的生存状况,关注人的自身存在及其终极意义,在他的作品《雨王汉德森》、《赫索格》、《洪堡的礼物》中隐约可以看到存在主义的因子。这不是偶然的,20世纪美国现代工业的畸形发展,人们找不到自我存在的失落,道德和理性的丧失以及精神价值的崩溃正和19世纪存在主义哲学思潮流行的以法德为主体的欧洲大陆状况相似。贝娄本人是大学教授,在知识传播最为迅捷的大学校园,无疑,贝娄会受到诸如萨特、加缪、克尔凯郭儿、海德格尔、尼采等存在主义作家的影响,如他的作品《赫索格》直接引用克尔凯郭儿和海德格尔的名字及其论说各达四次之多。长期的耳濡目染加上现代文明在美国的存在状况促使其更加关注人自身的问题。

现代文明在美国遭遇的困境首先表现在人与金钱关系的异化。金钱从最初作为商品流通的中介逐渐演变成人人争相控制的把柄,在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社会中金钱更是无所不能,一切在金钱面前都微不足道。西特林便深谙此道,因此疯狂地追逐金钱,甚至不惜把自己的才华浪费在编写旅游手册这种无聊的事情上。然而正是如此,他才名利双收,几次获得文化骑士奖章,几乎一举成为美国当代文化的代表。奥吉的哥哥西蒙就曾坦言:“我必须赚钱。我要钱。我的意思是要。”最后西蒙成功了,发财了,但同西特林一样,他的“成功总是钱本身的成功”,在这种“成功中几乎没有人的因素”。[1]同时,金钱还成为调节一切关系的杠杆,使原来富于人性的关系变成了单纯的金钱关系。在金钱的诱惑下许多家庭遭到解散,夫妇离异,这样的悲剧在西蒙、奥吉、西特林和赫索格身上就具有生动的体现,贝娄将金钱的超验力量表现得淋漓尽致。

其次,贝娄发现荒诞和虚无不仅是这个世界的本质,更彰显在人的自身存在之中。生活在这样一个不可理喻的世界上,人对其自身的存在产生了一种根本性焦虑:“我们自身是什么,我们为什么存在,我们的行动目的何在。”[2]无论是穷困潦倒、备受虐待的莫西斯・赫索格,或是尤金・汉德森这个崇高品德的可笑追求者,或是明智的老人阿特・塞姆勒,或是《院长的十二月》中的阿尔伯特・考德,统统陷入难以自拔的精神危机之中。

另外,我们还发现犹太文化中存在着玩笑似的悖论特征。在犹太人心目中,犹太民族是唯一的“上帝特选子民”,是上帝所眷顾的,但现实的苦难处境却让他们感到非选民的待遇。这种“极大的玩笑”越来越折磨现代社会中犹太人的心灵,其巨大的荒诞性恰恰被贝娄坚决地发掘和表露出来,显得可笑而悲凉。贝娄笔下的人物也像西西绪斯似地栖居在这个荒诞的世界里:赫索格笃信友情,却往往被友情所负;贝拉德追求爱情,却总被爱情所困扰,他希望按自己的意愿设计人生,但总被外界所左右;汉德森腰缠万贯却找不到生活的幸福,为别人服务的动机却往往招致适得其反的结果;玛琪决心摆脱一切束缚,渴望理想与和谐,却沦为一名非法的掮客等。多年的迁徙流浪史让“寻找自我的民族家园”成为犹太民族的一种集体无意识,这种既要坚守自我文化故土又要寻找自我文化身份的的文化意识,越来越鲜明地体现在如今的犹太移民身上,尤其19世纪70年代以来大量从东欧移民到美国的犹太人,在如何适应美国社会和固守本民族传统之间发生激烈的碰撞,而美国社会的熔炉性特征更加剧了这一问题的严峻。本身作为犹太移民的贝娄清醒地认识到在丰裕的物质生活面前,犹太人面临着被同化的危险,而同化的实质意味着本质的异化和自我的丧失。

二、敏感知识分子的心路历程

知识分子和所有人一样经历着从求生存到求发展的几个阶段,只不过他们在求发展这条路上走得更为艰苦些。学识的丰富,思想的敏锐,使得他们能洞察人生与文明社会的人情世态,在对精神世界追求方面也超过常人,也因此背负了诸多心灵负担。作家贝娄塑造了一个个在现代文明中心灵受挫的知识分子,展示了他们挣扎与沉沦、清醒与彷徨交织的心路历程。

《洪堡的礼物》这部小说刻画了洪堡与西特林两个知识分子形象,且二人曾是亲密的师生关系。洪堡是三十年代轰动一时的诗人,写过一些才华横溢的美妙的诗篇。它具有诗人的浪漫气质,许多东西在他眼中都是神圣的,他认为“成功”、“失败”、“美”、“爱”、“荒原”、“异化”等名词都要大写特写。世风在变,他的成功没有维持多久,就遭到了一些文人的诽谤,他和新婚的妻子凯瑟琳只有退隐到乡下。不甘寂寞的洪堡又把希望寄托在开明人士史蒂文森的总统竞选上。他幻想当新政府的歌德,通过参与政治来实现自己的爱与美的艺术理想,这个理想最终也幻灭了。接二连三的打击使得洪堡精神大受刺激,最终精神失常,流落街头。西特林是洪堡悉心扶植起来的作家,最终却选择了一条与老师洪堡背道而驰的路。他接受了现实主义的原则,写剧本,写政治人物传记,充当美国政治制度的辩护士,获得无数勋章、奖章,成为总统的座上客,周旋在上流社会中,尽情享受物质世界的一切成果,却丧失了本真的艺术,最后还是从社会的顶端摔了下来。

但是我们发现贝娄的主人公在苦恼绝望的同时并没有自暴自弃,而是在积极地寻找出路,寻找自我,寻找真正的人生价值。贝娄深刻意识到,人不能在这样一个荒诞的世界里碌碌无为地虚度一生。他应该积极地投身于社会的洪流之中,积极地去干预生活,进入“他人”的社会。在投身社会的行动中寻找生活的立足点,从而完善自我,完善人生。

现代社会普遍的精神贫困以及传统人文价值的失落,在贝娄看来,是与物质主义的现代工商业社会的极度发展相联系的。我们不能拒绝社会发展本身,但人的存在并不仅仅是物质的存在,因此身心平衡问题应当被重新提起,个体常常需要在现实生活中使其精神获得富有生气的补偿。对精神事务的关注,实为贝娄作品的一个核心要点,他似乎认为沉思所带来的心灵的和平宁静是精神涵养的内在源泉,也是个体复归其自我本质的一种可能途径。因为沉思有助于个体强化其内在的主体精神,达到有效分解外部世界过于强大的异化力量的目的,从而保持其身心平衡,保持其人格的完善,不失其做人的尊严。作为沉思的结果,精神存在的显化所带来的自由也即是内在的精神愉悦。所以西特林曾说,他曾体验到了一种“内在与存在的光”(light-in-the-being),它成为自我的真实要素,“就像生命本身的呼吸”“我短暂的体会到了,但它所持续的时间之长久,却是以令人心悦诚服,并且也产生了一种完全无法言表的愉悦。”[3]

三、流浪模式的现代叙述

犹太民族的历史是一部典型的流浪史。两千多年的流浪生活已在犹太人的心里烙下了深深的印记,流浪已成为犹太民族特有的文化特征。这种民族的心理积淀形成了一种“集体无意识”,在千百万犹太人内心深处孕育成固有的本能和精神需求,称之为“流浪意识”。这种意识对贝娄的小说创作产生过重大的影响。在他的小说中,主人公因为各种原因到处流浪,不断寻找立足点。因此流浪这一主题在他的不同作品中反复出现,贝娄的小说由此形成了一种统一模式:流浪汉模式。这种模式正是其民族“流浪情结”的流露和他对生活的一种无意识的感悟。“流浪汉的原型模式在贝娄的小说中同语言符号一样,是一种文化信息的载体形式,而非某种纯一串信息的载体”[4]。贝娄小说中运用的流浪模式可以说是对传统流浪汉小说模式的借鉴和超越。

首先,与传统流浪汉小说主人公相比,贝娄小说主人公大多都是犹太知识分子,属于中产阶级。他们受过良好的教育,有较高的修养,胸怀大志,事业有成。他们或是作家,或是教授,或是有产者。汉德森是一个百万富翁;赫索格是大学历史教授。洪堡和西特林是著名作家和诗人。约瑟夫和维尔姆虽不属于高级知识分子,但也是有思想和精神追求的人,正是这些人构成了贝娄小说的流浪汉主体。与传统流浪汉小说中主人公处于社会底层,生活无着落,四处漂泊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其次,传统流浪汉小说一般指的是形体流浪和地理流浪。这种小说一般通过主人公的浪游经历来反映不同的生活画面,揭露社会的阴暗面。主人公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在流浪中遇到各色人物,进入各种环境,遭遇各种事情,这种特点直接影响整部小说的结构和布局。贝娄的流浪汉小说则不同。主人公的地理流浪不是小说的主要框架,心理流浪轨迹则构成了小说叙述的主要格局。他小说主人公的地理流浪是为精神流浪服务的。贝娄的目的不是让主人公讲述动人的故事,而是要记录主人公的回忆、联想、梦幻、忏悔、感叹、思索,借以表现主人公心灵的演变过程,解释主人公心灵深处的复杂感情。

最后,传统流浪汉小说的写作手法是现实的。它意在通过一个个故事来展现现实生活中的各个层面,揭露社会的阴暗面。有时即使故事本身是浪漫的,但作者所展示叙述的手法也是现实主义的写作特征。然而贝娄的流浪汉小说却具有现代派的写作特点。贝娄的创作主要以存在主义为思想基础,并大量采用象征、意识流和怪诞手法等,展示现代人痛苦、迷惘、无助的心灵。它的主要创作意图是展示人内心世界的各个层面,暴露现代人的内心冲突及寻求精神解放的整个演变过程。《赫索格》写了人物的大量感觉、回忆、推测、联想、梦靥、意念、内心独白,它们混杂在一起,使主人公始终沉浸在杂乱无章的心理活动中。这使小说的结构也显得松散纷乱,但正是主人公混乱思绪的反映。当然,贝娄的意识流写法与乔伊斯、福克纳等不同,后者常使用潜意识流,使作品晦涩难懂;贝娄则很少描写盲目的、非理性的潜意识,他所表现的多为正常的心理活动,这种意识流是较为清晰明快的。所以他的作品堪称现实主义与现代主义相结合的成功典范。

贝娄是一个思想家,他把犹太性、现代性和知识分子三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在当今全球化语境中去思考我们人类自身命运及其前途更具有启发和标本意义;贝娄又是一个作家,他用敏感而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作为现代社会良知的心灵和思想。他对“我们是什么,我们从何而来又从何而去”等一系列基本人生命题的阐释更为全面而具体,正如康拉德说,“艺术家所感动的是我们生命中的天赋部分,而不是获得的部分;他触动人民的愉和惊奇感……他诉诸我们的怜悯心和痛苦心;触动我们潜在的与万物的情谊――而且触及那不可捉摸也磨灭不了的与其他人休戚相关的信念,正是这一信念使无数孤寂的心灵交织在一起……使全人类结合在一起――死去的与活着的,活着的与将出生的。”[5]历史与现实,物质与灵魂。在贝娄人物的感召下,当今知识分子尤其是当代大学生更应该去继续深入贝娄式的质疑和追寻。

参考文献:

[1]贝娄.赫索格.宋兆霖译.漓江出版社,1986:47.

[2]马尔科姆・布拉德伯利著.王著华译.美国现代小说论.北岳文艺出版社,1992:165.

[3]Saul Bellow.Humboldts Gift.Penguin Books:175.

[4]张桂林.华美的乐章――论徐志摩诗歌的音乐性.宿州学院学报,2005:209.

流浪动物生存现状篇6

    目前施工企业物流管理大多停留在手工管理状态,这种落后的管理方式必然导致了工作效率低,管理不规范,成本费用高,实时性、动态性差,难于控制,工作方式烦琐。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缺陷:

    物流管理息化低,甚至还停留在原始的手工操作的阶段;对物资供应商联合体的构件缺乏科学管理,短期竞争多于合作;物资采购是一个信息不对称的博弈过程,非集约化,采购成本高;物资采购没有与预算部、技术部、施工部紧密联系,缺少必要的信息支持,与工程实际严重脱节;物资库存、现场管理混乱,造成资源的浪费,建筑成本的增加。

    因此,打破传统建筑企业物流管理方式至关重要。随着管理和技术的不断提高,各种有效方式不断涌现。本文提出了“建筑材料精准物流管理”模式,能够解决传统建筑企业物流管理的缺陷,并防范新的问题的出现。

    2.  精准物流管理的基础

    2.1 技术支持——建筑施工企业实现信息化

    建筑施工企业信息化是精准物流管理的技术支持,必须辅助企业各管理层次,其核心是工程项目管理软件的应用。工程项目管理软件一般包括合同管理、进度管理、预算管理、物资管理、人劳管理、机械设备管理、资金管理、成本管理等八个基本的模块,能够辅助各层次的管理:对企业物资统一分类、统一编号,编制物资数据库;从进度管理模块导出阶段性计划工程量;根据计划工程量预算管理模块计算出物资计划;依据物资计划,物资管理模块实施物资采购管理。

    以建筑施工企业信息化为技术基础,对物流进行精准控制,实现物资料采购渠道多元化和透明化,物资库存管理、现场管理的实时化和精准性,最终达到物资供应好、周转快、消耗低、费用省、浪费小,保证建筑施工企业顺利建造。

    2.2   组织环境基础——基于精准建造的建筑施工企业流程重组

    基于精准建造的建筑施工企业流程重组是建筑施工企业通过共享数据库、EDI、WEB等信息技术,将策划单位、业主、勘测单位、设计单位、监理单位、建筑施工企业的各个部门有机的连接起来,对整个建筑产品供应链实行有效的管理,实现精准物流管理,缩短建造周期,减少非生产性无价值的工序、简化工作流程,实现企业内外部组合的一些列活动的总称。

    基于精准建造的建筑施工企业流程重组打破了原有部门界限,加快了建筑施工企业内外各职能部门之间的信息流通和反馈速度,节省了潜在的时间、节约了潜在的成本、为建筑施工企业精准物流管理提供了组织环境基础。

    2.3   组织文化基础——精准建造思想

    精准建造(Lean Construction)是一种基于建筑产品管理,通过精确的建筑产品定义、合理有效的建造单元的分解、精准产品策划、精准设计,在物资的精准供应、全过程的产品控制、及时的信息流通和反馈、全体人员早期介入下实现建筑产品的成功交付、资源浪费的最小化、价值创造的最大化的建造管理方法,以提高建筑产品的价值、优化整个建造过程的价值流、构建合理有效的产品流、降低资源浪费、合理控制工期、整个项目达到最佳效能为目标的管理活动的总称。精准建造的根本目的是使整个建造过程持续时间缩短、精准物流管理、建造成本最小、整个建造价值链创造价值最大、客户满意度最高。

    因此,将精准建造作为组织文化的基础,指导组织的建造生产,其目标是实现建造过程的“零浪费”,其中包含了物资的“零库存”,即将工程建造过程与物资供应相连接流水化,最大化地减少中间库存、消除中间搬运、等待的时间浪费,达到精准物流管理。

    3.  精准物流管理模式

    3.2   精准物流管理的目标

    在建筑产品的整个建造过程中,工程项目是一个临时的产品系统而独立的存在,紧密的与物流联系在一起。加强物流管理是工程项目精准建造的资源保证。精准物流管理的基本目标是:加强供应商的管理,改变传统的竞争和短期合作为长期有效合作;规范物资采购机制,应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实现物资采购电子商务化和批量化,缩短物资采购周期,降低采购成本,简化采购程序;加强物资入库、出库、调拨、报损管理,使库存最小化;加强物资入场、加工建造、退场、损耗管理,降低物资浪费,减少物资的二次搬运;物流信息及时、准确,便于物流的有效控制。精准物流管理的终极目标是物资的“零库存”和“零浪费”,从而降低成本、提高质量、增加整个建造过程的价值、最大化的满足客户满意度。

    3.3   精准物流管理模式

    精准物流管理是以共享工程项目数据库为基础,动态实现物资库存状况监控和物资现场管理监控,精准预测和计划物资,选择最佳供应商和租赁公司,实现物资的精准、均衡供应。精准物流管理是一项系统性强、涉及范围广的一系列活动。精准物流管理包括四个方面的工作:(1)预测物资用量、编制物资供应计划;(2)组织、采购或者调剂物资;(3)物资的验收、储备、领用和配送;(4)物资的统计、核算和盘点。

    3.3实施的关键

    3.3.1工程项目物资现场动态平衡

    工程项目物资现场动态平衡是物资优化配置和优化组合的手段和保证,是优化企业资源的一种有效方式。动态平衡是按照项目内在规律,有效地计划、组织、协调、控制各施工阶段的物资投入,并对物资按时间节奏进行动态优化,以保证整个建造过程的均衡性、实现物资供应的动态配置、平衡协调和均衡投入的过程。因此,在工程项目中,有机、紧密地结合物资投入数量、结构、时间、范围的计划与工程项目进度计划,使物资、人员均衡地投入到工程项目中,实现物资综合控制、工程项目均衡节奏性地建造,达到预期进度目标,实现精准物流管理,减少物资浪费,降低建造成本。

    3.3.2现场物资的精准控制和物资需求精准预测

    现场物资的精准控制和物资需求精准预测以共享工程项目数据库为基础,动态实时的获取物资现状、工程项目进度状况和阶段性计划,精准预测工程物资需求。在工程项目立项之后,工程管理子系统将总体进度计划录入到工程项目数据库中。在工程项目实施后,仓库管理子系统实时动态追踪物资库存状况,并及时反馈到工程项目数据库。物资现场管理子系统实时记载物资入场、物资损耗、物资生产、物资回收、物资退回仓库等详细内容,快捷的统计现场物资状况并反馈到工程项目数据库;工程管理子系统实时追踪工程项目进展状况,报告累计未完成工程以及变更工程,并依据约束限制条件,动态制定阶段性进度计划;预算管理子系统依据实时更新的物资信息精准预测物资需求。

    因此,现场物资的精准控制和物资需求精准预测是精准物流管理的关键要素之一,是达到精准建造目标的重要手段之一。

    3.3.3供应渠道的选择

    供应渠道的选择是精准物流管理的核心业务之一,在整个供应链管理中地位非常突出,是物资的源头。供应渠道的选择的目标是使物资从采购、租赁到材料入库的总成本达到最小,质量、交货期、服务水平达到顶期水平,尤其是物资供应商、租赁公司的选择。因此,可以得出以下线性规划模型。

    设Q、L、S是企业对供货质量、交货提前期和服务的要求水平,D是需求总量。设阶段性一次需要采购m种材料,每一种材料可供选择的供应商(或者租赁公司)有n个,则xij表示第i种材料供应商j供应量,Di是第i种材料的总需求量,tij是材料xij的运输成本,pij.qij,lij,和sij分别是有关供应商价格、质量、交货提前期和服务水平的参数。可得到如下的线性规划模型:

    物资采购、租赁总成本最小

    利用上述模型计算时,需要将供货质量、交货提前期和服务的要求水平等进行量化,其量化的标准如图2所示,也需要事先确定,作为物资采购的标准。通过线性规划计算的结果说明了供应商供应的物资和租赁公司租赁的物资设备。

    4.  结论与建议

    精准物流管理是精准建造过程中关键工作之一,一个建筑施工企业的生产过程是对各种物资的使用和消费过程的有效控制。因此,采用精准物流管理,协调建筑施工企业内外各职能部门之间的关系,从整个建造过程精准控制物流,实现物资供应好、周转快、消耗低、费用省,保证和促进建筑施工企业生产,加速资金周转,降低建造成本,提高产品质量和客户满意度。

    因此,精准物流管理是建筑施工企业物资管理的有效方式之一,实施中需要以建筑施工企业实现信息化、流程重组以及采用精准建造思想作为基础。因此在实践中,不应急于求成,要搭建好建筑施工企业的硬件基础后,再逐步实现。

    参考文献:

    「1姚建明、蒲云、周国华、赵正佳。多品种供应的多供应商选择模型及分解算法[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2005.8 vol(40)4:521-527

    「2江伟、赵振宇、朱莹玮。我国建筑业物流供应链管理探究[J].建筑经济。

    2003.5:23-25

    「3叶少帅、杜静。建筑企业实施供应链管理关键因素[J].建筑管理现代化。

    2003.8:5-8

    「4李效廷。 施工项目材料管理。山西水利科技[J].2005.8:89-90

    「5Glenn Ballard. Lean Project Delivery System.[J] Lean Construction Institute.2000.9

    「6Herman Glenn Ballard. The Last Planner System of Production Control. The University of Birmingham.2000.

    Abstract: The material cost takes up a greater proportion in the total cost of construction enterprise,  through reducing the material cost to reduce the total cost of construction enterprise, and Lean Supply Management is one effective material management way. This paper firstly analyzed the disadvantage of traditional construction enterprise material management pattern, based on this foundation proposing material lean supply chain; secondly analyzed the foundation of material lean supply chain: construction enterprise information, construction processes reengineering based on lean construction and lean construction; thirdly analyzed the model and key factors of Lean Material Flow Management; finally, give some constructive advice to implement the material lean supply chain.

    Key words: Construction Enterprise; Lean Construction; Lean Supply

    作者介绍:

    1.祁神军,男,华中科技大学土木工程与力学学院工程管理专业博士;

    2.陈  峰,男,华中科技大学土木工程与力学学院工程管理专业硕士;

流浪动物生存现状篇7

目前施工企业物流管理大多停留在手工管理状态,这种落后的管理方式必然导致了工作效率低,管理不规范,成本费用高,实时性、动态性差,难于控制,工作方式烦琐。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缺陷摘要:

物流管理息化低,甚至还停留在原始的手工操作的阶段;对物资供给商联合体的构件缺乏科学管理,短期竞争多于合作;物资采购是一个信息不对称的博弈过程,非集约化,采购成本高;物资采购没有和预算部、技术部、施工部紧密联系,缺少必要的信息支持,和工程实际严重脱节;物资库存、现场管理混乱,造成资源的浪费,建筑成本的增加。

因此,打破传统建筑企业物流管理方式至关重要。随着管理和技术的不断提高,各种有效方式不断涌现。本文提出了“建筑材料精准物流管理”模式,能够解决传统建筑企业物流管理的缺陷,并防范新的新问题的出现。

2.精准物流管理的基础

2.1技术支持——建筑施工企业实现信息化

建筑施工企业信息化是精准物流管理的技术支持,必须辅助企业各管理层次,其核心是工程项目管理软件的应用。工程项目管理软件一般包括合同管理、进度管理、预算管理、物资管理、人劳管理、机械设备管理、资金管理、成本管理等八个基本的模块,能够辅助各层次的管理摘要:对企业物资统一分类、统一编号,编制物资数据库;从进度管理模块导出阶段性计划工程量;根据计划工程量预算管理模块计算出物资计划;依据物资计划,物资管理模块实施物资采购管理。

以建筑施工企业信息化为技术基础,对物流进行精准控制,实现物资料采购渠道多元化和透明化,物资库存管理、现场管理的实时化和精准性,最终达到物资供给好、周转快、消耗低、费用省、浪费小,保证建筑施工企业顺利建造。

2.2组织环境基础——基于精准建造的建筑施工企业流程重组

基于精准建造的建筑施工企业流程重组是建筑施工企业通过共享数据库、EDI、WEB等信息技术,将策划单位、业主、勘测单位、设计单位、监理单位、建筑施工企业的各个部门有机的连接起来,对整个建筑产品供给链实行有效的管理,实现精准物流管理,缩短建造周期,减少非生产性无价值的工序、简化工作流程,实现企业内外部组合的一些列活动的总称。

基于精准建造的建筑施工企业流程重组打破了原有部门界限,加快了建筑施工企业内外各职能部门之间的信息流通和反馈速度,节省了潜在的时间、节约了潜在的成本、为建筑施工企业精准物流管理提供了组织环境基础。

2.3组织文化基础——精准建造思想

精准建造(LeanConstruction)是一种基于建筑产品管理,通过精确的建筑产品定义、合理有效的建造单元的分解、精准产品策划、精准设计,在物资的精准供给、全过程的产品控制、及时的信息流通和反馈、全体人员早期介入下实现建筑产品的成功交付、资源浪费的最小化、价值创造的最大化的建造管理方法,以提高建筑产品的价值、优化整个建造过程的价值流、构建合理有效的产品流、降低资源浪费、合理控制工期、整个项目达到最佳效能为目标的管理活动的总称。精准建造的根本目的是使整个建造过程持续时间缩短、精准物流管理、建造成本最小、整个建造价值链创造价值最大、客户满足度最高。

因此,将精准建造作为组织文化的基础,指导组织的建造生产,其目标是实现建造过程的“零浪费”,其中包含了物资的“零库存”,即将工程建造过程和物资供给相连接流水化,最大化地减少中间库存、消除中间搬运、等待的时间浪费,达到精准物流管理。

3.精准物流管理模式

3.2精准物流管理的目标

在建筑产品的整个建造过程中,工程项目是一个临时的产品系统而独立的存在,紧密的和物流联系在一起。加强物流管理是工程项目精准建造的资源保证。精准物流管理的基本目标是摘要:加强供给商的管理,改变传统的竞争和短期合作为长期有效合作;规范物资采购机制,应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实现物资采购电子商务化和批量化,缩短物资采购周期,降低采购成本,简化采购程序;加强物资入库、出库、调拨、报损管理,使库存最小化;加强物资入场、加工建造、退场、损耗管理,降低物资浪费,减少物资的二次搬运;物流信息及时、准确,便于物流的有效控制。精准物流管理的终极目标是物资的“零库存”和“零浪费”,从而降低成本、提高质量、增加整个建造过程的价值、最大化的满足客户满足度。

3.3精准物流管理模式

精准物流管理是以共享工程项目数据库为基础,动态实现物资库存状况监控和物资现场管理监控,精准猜测和计划物资,选择最佳供给商和租赁公司,实现物资的精准、均衡供给。精准物流管理是一项系统性强、涉及范围广的一系列活动。精准物流管理包括四个方面的工作摘要:(1)猜测物资用量、编制物资供给计划;(2)组织、采购或者调剂物资;(3)物资的验收、储备、领用和配送;(4)物资的统计、核算和盘点。

3.3实施的关键

3.3.1工程项目物资现场动态平衡

工程项目物资现场动态平衡是物资优化配置和优化组合的手段和保证,是优化企业资源的一种有效方式。动态平衡是按照项目内在规律,有效地计划、组织、协调、控制各施工阶段的物资投入,并对物资按时间节奏进行动态优化,以保证整个建造过程的均衡性、实现物资供给的动态配置、平衡协调和均衡投入的过程。因此,在工程项目中,有机、紧密地结合物资投入数量、结构、时间、范围的计划和工程项目进度计划,使物资、人员均衡地投入到工程项目中,实现物资综合控制、工程项目均衡节奏性地建造,达到预期进度目标,实现精准物流管理,减少物资浪费,降低建造成本。

3.3.2现场物资的精准控制和物资需求精准猜测

现场物资的精准控制和物资需求精准猜测以共享工程项目数据库为基础,动态实时的获取物资目前状况、工程项目进度状况和阶段性计划,精准猜测工程物资需求。在工程项目立项之后,工程管理子系统将总体进度计划录入到工程项目数据库中。在工程项目实施后,仓库管理子系统实时动态追踪物资库存状况,并及时反馈到工程项目数据库。物资现场管理子系统实时记载物资入场、物资损耗、物资生产、物资回收、物资退回仓库等具体内容,快捷的统计现场物资状况并反馈到工程项目数据库;工程管理子系统实时追踪工程项目进展状况,报告累计未完成工程以及变更工程,并依据约束限制条件,动态制定阶段性进度计划;预算管理子系统依据实时更新的物资信息精准猜测物资需求。

因此,现场物资的精准控制和物资需求精准猜测是精准物流管理的关键要素之一,是达到精准建造目标的重要手段之一。

3.3.3供给渠道的选择

供给渠道的选择是精准物流管理的核心业务之一,在整个供给链管理中地位非常突出,是物资的源头。供给渠道的选择的目标是使物资从采购、租赁到材料入库的总成本达到最小,质量、交货期、服务水平达到顶期水平,尤其是物资供给商、租赁公司的选择。因此,可以得出以下线性规划模型。

设Q、L、S是企业对供货质量、交货提前期和服务的要求水平,D是需求总量。设阶段性一次需要采购m种材料,每一种材料可供选择的供给商(或者租赁公司)有n个,则xij表示第i种材料供给商j供给量,Di是第i种材料的总需求量,tij是材料xij的运输成本,pij.qij,lij,和sij分别是有关供给商价格、质量、交货提前期和服务水平的参数。可得到如下的线性规划模型摘要:

物资采购、租赁总成本最小

利用上述模型计算时,需要将供货质量、交货提前期和服务的要求水平等进行量化,其量化的标准如图2所示,也需要事先确定,作为物资采购的标准。通过线性规划计算的结果说明了供给商供给的物资和租赁公司租赁的物资设备。

4.结论和建议

精准物流管理是精准建造过程中关键工作之一,一个建筑施工企业的生产过程是对各种物资的使用和消费过程的有效控制。因此,采用精准物流管理,协调建筑施工企业内外各职能部门之间的关系,从整个建造过程精准控制物流,实现物资供给好、周转快、消耗低、费用省,保证和促进建筑施工企业生产,加速资金周转,降低建造成本,提高产品质量和客户满足度。

流浪动物生存现状篇8

有研究者认为两人的等待是一个虚无、荒诞的过程,隐喻人生的荒诞存在,或者说现代人西西弗斯式的生存方式除了空虚与无奈,毫无意义;而这种荒诞感尤其体现在人物台词之中,剧中语言逻辑混乱,语义破碎,指向不明,越发突出荒诞本质。

不可否认,该剧艺术形式明显区别于其它传统样态的戏剧作品,例如莎士比亚或者易卜生的,它缺少人们一般所认为的“戏剧行动”或“戏剧动作”,因此被指认为是一种“反戏剧”的形式。这类解释戕害了我们对于现代戏剧艺术的审美鉴赏。我们从“荒诞性”这个概念得到的只是某种思想认识,如果不考虑具体作品本身的艺术特点,放任一些“认识”左右阅读,然后进行微言大义式的局部性阐述,必然离题万里。对于该剧的解读也存在类似误区,一些研究者断章取义,抽离出某几个片段,从“前言不搭后语”中证明剧中人物语无伦次的非理性状态。这些解读全然漠视人物身处具体情境之中的感性丰富的情感流动,没有从整体上对人物内心进行把握。

抛开这些先入为主的意见,去探究和体验剧中每个人物的感性存在状态,我们便会获得全新认识。该剧的主要人物弗拉季米尔和爱斯特拉冈并非单纯符号的象征,而是具有丰富“人”性特征的艺术形象。从他们感性具体的情感中,我们体验到现代世界人类生存的真实境况。对该剧的解读尝试是一种从艺术形象出发阐述思想内涵的批评路径,即通过具体情境感受人物内心情感,进而发掘情感所蕴含的价值和意义,使论述建立在文本与人物形象基础上,而不是相反。

一、焦灼的等待者

人物台词确有些语无伦次,但不是为了“说明”人物的荒诞感,而是为“表现”长时间等待中人物的焦灼情绪,在此种心绪中人物思维发生断裂,无法进行连贯、主题明确的对话。该剧主要行动是“等待”戈多,两位主人公焦躁不安地打发等待时间,困守此处。流浪汉在等待的焦灼中煎熬,他们过去、现在和将来做的唯一一件事就是等待戈多到来,这是该剧情境结构上的“荒诞性”或“假定性”所在。如果忽视这一等候中的焦灼感,我们将无法理解人物对话和具体行为。

弗拉季米尔在断续地表达一些严肃思想;爱斯特拉冈则发泄种种难以忍受的情绪。绝大多数时候,两人都在没话找话。造成窘境的原因主要是由于等待时的痛楚,在人物的情绪状态中表现为精神无法集中和心绪游移。在第一幕两人相聚后,弗拉季米尔向爱斯特拉冈讲述盘亘在其脑海中的关于《圣经》里的一个疑问,试图与伙伴交换看法;但后者的心思完全不在谈话,他心不在焉地听着朋友的讲述,时而热情时而冷淡,情绪沮丧,精神涣散,艰辛地度过每一秒。两人在精神层面无法交流,但是静默更加令人恐惧,只好聊起一些无关痛痒的话题,尽力打发时间。

不可交流和话题漂移贯穿整部作品。譬如,爱斯特拉冈有时会思索他们与戈多的关系,他自言自语般发问:“(无力地)难道咱们没给系住?(略停)难道咱们没——”紧接着却被弗拉季米尔打断,于是他也暂时遗忘自己正“思索”的问题,因为他饿了,要求弗拉季米尔拿胡萝卜给他吃,缓了一会才重新找回话题。对于爱斯特拉冈提出的问题,弗拉季米尔并没放在心上,他的注意力总被别的念想打断,好不容易才从意识中想起爱斯特拉冈的提问。经过不停打断和插入其它话题,两人最终艰难地完成了一次有主题的探讨。类似交流方式充满他们之间散漫状的谈话。

人物在等待过程中产生的焦灼而无奈的心情,由“非理性”的对话外显出来,就像爱斯特拉冈时时挂在嘴上的口头禅“我走啦”一样,他始终处于欲走而不得的难堪中。处于这样的情绪状态中,难免给人“荒诞”的错觉。

二、相互依赖的孤独者

加剧焦灼等待状态的一个原因是由于两人各自生活于自己的世界,无法理解、也没有意愿去理解对方的想法,这给艰难的等待过程又增加了一重痛苦,不是因为戈多,恰恰是由于两人之间关系的凝结,其背后是关于人的沟通阻滞与孤单感的现代性话题。讨论沟通受阻的问题必须建立在人物性格内质的基础上,他们之间的区别和关系究竟如何?

大幕拉开时,爱斯特拉冈正费劲地脱鞋,他望着无动于衷的弗拉季米尔,后者沉浸在思想世界中,浑然无觉老友的肉身痛楚。眼看自己的痛苦受到漠视,爱斯特拉冈极为生气,在他看来,即便不开口,老友也应该意识到自己需要帮忙。而弗拉季米尔恰是一个无视肉身痛楚之人,他的忧虑来自精神,脚疼之类难以引起他足够注意。

一开场就立现两人个性的差别。爱斯特拉冈是一个颇为感性之人(或认为该人物是一位女性),他的生存感受易于受感性直观左右,不停地表达自己难受的心情,譬如受到脚痛折磨、容易饥饿、无法忽视朋友对待自己的种种态度,很少超越性地思考他们的现状,即便思考也无法深入;但他具有诗人气质:趴在地上时呼唤大地母亲,翻过身来却欣赏云彩。弗拉季米尔只在观察时辰早晚时才会抬头看天,他更多转向内心,虽然也焦灼,但依旧保持着冷静与判断力,试图认清所处的真实处境并竭力适应,其个性主导是理性。两人对于“等待”的生存现状有着不同感受。易受感性左右的爱斯特拉冈带有悲观论调,情绪波动大,其痛苦经验具即时性,尽管每天在等待的尽头极度疲劳,“脸都发了白”,但本能地宣泄出来。形而上思考者弗拉季米尔的理性精神让他具有一定超越性,但更为深沉的精神苦恼困扰着他。两人在等待过程中的情绪状态也极不相同:爱斯特拉冈心不在焉,无法专注于朋友的讲述,思绪随时漂移;弗拉季米尔的思绪基本连贯,他掌控自己的情绪。

所以,当弗拉季米尔要跟爱斯特拉冈讨论《圣经》的真理性时,后者毫无兴趣,懒得敷衍;而当自己要向弗拉季米尔讲述梦境时,也遭到断然拒绝,爱斯特拉冈大为光火:

爱(向宇宙做了个手势):有了这个,你就感到满足了?(沉默)你太不够朋友了。

两人都沉浸在自己的世界而不去尝试理解伙伴的世界,因而无法深入彼此心灵进行对话。

痛苦的是,交流阻滞并不能使两人分开。感情冲动的爱斯特拉冈三番两次提出分手,却无力离开。到第二幕,焦灼的情绪更加剧烈。弗拉季米尔强行将睡梦中的爱斯特拉冈摇醒,爱勃然大怒,弗却对他说:“我觉得孤独。”该场景同样发生在第一幕爱斯特拉冈睡觉时。深沉的孤独感使两人不敢分离,即便片刻静默,都是难言的恐惧,真是一个绝大困境——虽然无法深入沟通,但仍需要彼此抚慰。独处时的弗拉季米尔盼望爱斯特拉冈到来,可朋友真正陪在身边时又难以忍受不时的沉默!一个人等待只是焦灼,把两人绑在一处无法交流则是折磨。

两人间微妙复杂的关系处处表现了现代人心灵中种种病态症状,片面的人格特质使人羁留在不完整的自我内在世界里,无法通过完满的心灵来与外在、与他人达成和解,这或许才是一种“荒诞”感。

三、悲剧性的存在者

“希望迟迟不来,苦死了等的人”,弗拉季米尔感叹。两个流浪汉想尽一切办法消磨时间,他们互相吵架、对骂、扮演树、计议上吊,荒唐至极。戈多永远不来,等待对象已退出意义之外;他们的命运被拴在空地上,所能做的,是给等待本身赋予意义。如果说他们被这样的命运所掌控的话,他们将在等待中成为悲剧英雄。

有人说人物的荒诞感正在于等待一个虚无之人,他们什么也没做成,什么也没等到,这种情状足以说明现代人类心灵的真实处境。但是面对命运,流浪汉们真的无所作为吗?

“存在先于本质”,流浪汉们的存在本质是等待的本质,等待成为他们的生存意义。当每天最后孩子告知戈多不来时,弗拉季米尔带着平静的口吻,他嘱咐孩子告诉戈多:他们依然在等候,没有失约,尽到了责任。在似乎没有任何意义的等待过程中,弗拉季米尔鼓舞着爱斯特拉冈,焦灼与痛苦的两人并没有陷入绝望和死寂中,相反,他们再次证明了生命的活力。

土坡旁边的树上长出几片叶子,弗拉季米尔兴奋不已,他看到生命依旧像从前一样抽丝发芽。即使身处困顿,弗拉季米尔的思想也没有萎顿,他的情绪状态没有被外在环境压垮,而是主动摆脱困境。看着朋友无精打采的样子,弗拉季米尔努力把他从沮丧中拉出来。顽固的爱斯特拉冈差点让他失去耐心,但后者没有放弃,意图让爱斯特拉冈看到那棵树的崭新变化。这个念头从隐约浮现直到呈现于意识中,经历了一番艰苦过程。人物意志松弛,散漫的对话、无聊的精神状态成为一个简单动作的巨大障碍,不断重复的对话使百无聊赖的气氛弥漫于舞台,却极其自然、精确地摹刻了人物的情绪状态。但始终不变的,是弗拉季米尔的主动努力,他牵引着爱斯特拉冈,哪怕是消磨时间,也要尽可能行动起来。这成为一个意向明确的戏剧行动。这种主动态度虽然不断受到情绪和意志影响,但从未被放弃过。两人用演戏来寻开心,然后开始对骂,接着又扮演树,以各种“可笑”的方式杀死时间。

这类言行举止在现实世界里毫无意义,但剧作家设置的假定性的戏剧情境却展示了两个流浪汉巨大的精神力量。在一种看不到希望的等待状态里,弗拉季米尔和爱斯特拉冈并没有舍弃生命带给他们的活力,那些看上去微不足道的努力,都足以证明他们的生命之火从未熄灭。在荒诞的情境中,他们的生存意义并不虚无。“在一种没有意义的境况中,人生也一定具有意义”。[2]流浪汉们不断用行动来赋予自己的等待以存在的意义。

弗拉季米尔和爱斯特拉冈的存在感在于等待,等待成为本质,而等待的对象是虚无,这构成了存在的荒诞感,但在等待过程中,尽管困境并未解决,他们却找到了意义。悲剧不等于悲惨,悲哀,而是人在注定的命运中依旧张扬的人性力量,是强大心灵的顽强奋斗。形而上思考者弗拉季米尔的终极困境却依旧无法得到解脱,这是人类社会面临的普遍命运,不知从何而来又去往何处,是现代人才有的精神失落与孤独感,这也是该剧的内在主题。

结 语

不难看出,所谓“荒诞派”剧作的艺术形式并非抽象思想的舞台演示,而是依旧建筑在感性丰富的人物、人物的内心之上,若脱离这一基本艺术对象来展开讨论和阐释,必然会失去艺术的根基而流于观念堆砌。从另一方面来说,“荒诞派”戏剧确实创立了一套区别于传统戏剧的艺术特征,剧作家设置的戏剧情境带有明显的抽象性,使作品具有多重解读可能,但无论如何,任何一种解读和批评都不应脱离作品,观点的提炼需立足于艺术形象和人物内心情感之上,对于“荒诞剧”的鉴赏也是如此。

注释:

[1] 贝克特:《等待戈多》,施咸荣译,汪义群编《西方现代戏剧流派作品选》第5卷《荒诞派戏剧及其他》,中国戏剧出版社2005年版。

[2] 阿诺德·欣奇利夫:《荒诞说——从存在主义到荒诞派》,刘国彬译,中国戏剧出版社1992年版,第100页。

姚佳根:中央戏剧学院博士生

上一篇:对电子支付的看法范文 下一篇:电子支付方案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