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舞蹈创作中对文学作品的改编

时间:2022-08-31 11:45:37

论舞蹈创作中对文学作品的改编

【内容摘要】文章论述了将文学作品改编成舞蹈作品的前提条件,以及改编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文学作品改编成舞蹈作品是一个相当复杂的过程,对文学作品的选择需要具备三个条件,即文学作品的情感性、情节性与可舞性。在具体的改编过程中要注意充分尊重原著,不可随意更改原著的创作意图,考虑对舞蹈作品体裁的选择、舞蹈作品是否具有普遍的教育和启迪作用,以及题材和体裁确定后,如何将题材进行结构创作等问题的研究与探讨。

【关键词】文学作品 舞蹈作品 转化 先决条件 问题和环节

古往今来,常常有文学作品被搬上舞蹈表演的舞台,那些家喻户晓的文学作品更是舞蹈编导乐于改编的对象,因为人们对这样的文学作品十分了解和熟悉,很容易与改编后的舞蹈作品产生共鸣。如根据曹禺名著《雷雨》改编的舞蹈作品――芭蕾舞剧《雷雨》(图1)和现代舞剧《繁漪》(图2)都取得了成功。文学作品浩如烟海,所涉及的艺术领域非常广泛,类型与题材多种多样。这一方面反映了人们生活的丰富多彩,另一方面也给舞蹈编导的艺术构思提供了非常广阔的创作空间。如取材于神话文学作品的舞剧《神猴调扇》《凤鸣岐山》等,取材于历史题材文学作品的舞蹈作品《鸣凤之死》《曾经有过的日子》等。很多改编自文学作品的舞蹈作品之所以能够长久保存下来并成为脍炙人口的杰作,原著的影响力是重要原因。既然众多文学作品给舞蹈创作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哪些文学作品可以改编成舞蹈作品?改编条件具备是否就能够成为好的舞蹈作品?本文就这两方面的问题进行论述。

一、文学作品改编成舞蹈作品需具备的条件

(一)文学作品的情感性

文学作品与其他艺术作品同样具有对生活的表现,是创作者向读者传递其对生活的理解和感悟,舞蹈作品则是以舞蹈这种特殊的艺术形式将编导的艺术构思传递给观众。因此,文学作品改编成舞蹈作品的前提,即文学作品是否具有强烈的情感,能够让人感动,使舞蹈编导对文学作品产生共鸣,继而产生改编的意图和以舞蹈这种艺术形式表达的冲动。因为反映生活各个方面的文学作品非常多,舞蹈编导又有其情感、情趣、审美、关注领域等多方面的个性化特点,所以在文学作品的选择上会产生不同的视角。但无论如何,文学作品改编成舞蹈作品的先决条件就是其具有丰富的情感,能够深深地打动舞蹈编导。以舞蹈作品《雷雨》为例,编导的创作源泉来源于同名话剧,正是文学作品中周家的悲欢命运使编导产生了强烈的共鸣,继而产生了创作冲动。如果没有编导对《雷雨》的情感认同,就不会产生创作的欲望,也就谈不上改编为舞蹈作品了。古语云:“感物而动、物使之然也。”如果没有文学作品感动着舞蹈编导,那么文学作品改编成舞蹈作品是不可能实现的。因此,文学作品的情感性是改编成舞蹈作品的先决条件。

(二)文学作品的情节性

许多文学作品都有引人入胜的情节,如《西游记》中孙悟空三借芭蕉扇,巴金的《家》中觉慧与丫鬟鸣凤之间的爱情悲欢等。舞蹈是以形体作为表现手段的艺术形式,一般来说应取材于文学作品中为人熟知的情节来反映文学作品的中心思想,文学作品是否可选择引人入胜的情节,更是决定舞蹈作品能否成功的必备条件。以现代舞剧《繁漪》为例,舞蹈编导以繁漪受到周家两代人这一情节作为题材,着重表现受封建势力迫害的妇女内心的无奈与悲愤。正是这一巧妙安排的情节,给舞蹈编导提供了广阔的发挥空间,用心理展现的结构方式,使得作品发人深省,充分展开了原著的创作意图,从而引发了观众强烈的共鸣。因此,文学作品的情节性是改编的必备条件。

(三)文学作品的可舞性

过去舞蹈界的一些人在舞蹈表现和反映生活的内容上存在这样的认识――远离当代现实生活的神话、历史传说和花鸟鱼虫是舞蹈表现的天地,当代人复杂的情感却由于舞蹈的局限性只好让位给其他艺术形式。这种论断有一定的道理,但不绝对正确,舞蹈表现的范围要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如过去“开会”被舞蹈界视为,但随着20世纪30年代德国现代舞蹈家科特・尤斯创作的《绿色的桌子》问世而被打破;再如家庭伦理道德、残疾形象等过去的舞蹈都相继被打破。这样看来舞蹈作品似乎并不存在不可舞性。其实不然,当代生活和文学作品中也有许多基本不具有可舞性,但随着时代的发展,不代表将来也不具有可舞性。此外,改编文学作品的过程中,如果选中的题材或情节不具有较好地反映原著的结构,也是不具有可舞性的体现。

二、文学作品改编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充分尊重原著

一般情况下,舞蹈改编中对文学作品的选择很重要,应该是为广大人民群众所熟知的作品,这样观众在欣赏改编后的舞蹈作品时,不需要对背景、情节及舞蹈意境再投入精力去理解,很容易进入剧情。这对于观众理解与把握舞蹈编导的艺术构思有很大帮助。如取材于巴金文学作品《家》的舞剧《鸣凤之死》之所以产生很大的轰动,不仅因为舞剧编导在众多情节中将视角独特地定位在生活于社会底层的丫鬟鸣凤身上,以其命运的变化作为主线,给观众提供了全新的艺术理解平台。同时也得益于巴金的文学作品《家》早已家喻户晓,其精彩的情节也为人们所熟知,所以观众在欣赏舞剧时很容易跟随编导的艺术构思,从而产生强烈的共鸣。如果舞蹈编导在改编中擅自脱离甚至更改原著,只考虑自身的情感,那么毋庸质疑,不仅舞蹈作品谈不上改编自文学作品,而且观众在欣赏时会对舞蹈作品产生歧义,对编导的艺术构思不理解甚至产生反向欣赏趣向,这就很难产生艺术共鸣。所以说,充分尊重原著的创作思想是改编的重要原则,应该切实加以注意。否则,失去原著的文学依据,舞蹈作品很难为观众所理解并产生共鸣,也就谈不上成为好作品了。

(二)加入编导的艺术创新

充分尊重原著并不是说与原著丝毫不差,如果那样就谈不上艺术的创新了。虽然舞蹈作品来源于文学作品已经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了,但在此基础上进行符合舞蹈审美规律的创新也是编导艺术构思的重要任务。如根据曹禺名著《雷雨》改编的舞蹈作品有芭蕾舞剧《雷雨》和现代舞剧《繁漪》,前者较忠实于原著,后者则根据编导对原著的理解及审美观点,着重以繁漪的心理变化来表现原著中以繁漪为代表的受封建势力迫害的妇女内心的悲凉与愤恨,将原著的内涵情感再度升华,从而成为轰动一时的作品,这是既充分尊重原著又加入编导艺术创新的成功典范。因此,在充分尊重原著的基础上加入编导的艺术创新不仅是必要的,也是符合舞蹈创作规律的。

(三)选取具有普遍教育意义的情节

艺术作品的最终目的是引起观众的艺术共鸣,而文学作品中不是所有的情节都具有这样的功能。因此,选取文学作品中合适的素材作为舞蹈作品的主题是十分重要的环节,直接关系到舞蹈作品成功与否。以舞剧《鸣凤之死》为例,原著《家》中有众多情节可作为改编舞蹈的题材,编导却以丫鬟鸣凤的命运作为舞剧的主题。不仅因为鸣凤的命运变化带给观众一个审视原著内涵的全新视觉平台,更重要的是编导要通过鸣凤的命运来抨击封建制度对人性的摧残,从而引起观众深刻地反思,更加珍惜现有的生活。这也是原著深层次的内涵,这样的作品很容易引起观众强烈的共鸣。因此,从创作审美的角度来看,对于文学作品的选择应注意是否能够发人深省、给人以启迪,从而达到教育人、感染人的作用,这是艺术作品是否成功的重要因素,也是文学作品改编成舞蹈作品的关键性问题。

(四)注意采取恰当的体裁和结构方式

舞蹈对于文学作品的改编,选取恰当的舞蹈体裁和结构方式也很重要。一旦从文学作品众多的素材中确定了舞蹈作品的主题,就应该考虑以什么样的体裁和结构能恰当地体现原著的内涵与编导独特的艺术创新。以舞剧《繁漪》为例,如果编导以常用的顺时空结构方式,通过发生在繁漪身上的事件来表述作者的创作意图,那么观众的欣赏思路很容易偏离舞蹈编导的创作意图,很难对繁漪的心理变化产生反思,作品容易落入平庸。正是编导采取时空交错的结构方式,使观众自然地跟随繁漪的心理变化来把握其内心的呐喊,从而很顺畅地循着编导的艺术构思去理解作品,从而领悟到编导独特的艺术创新视角,以及恰当的叙述方式。因此,在进行文学作品的改编时,选择什么样的体裁和结构方式进行诠释非常重要,在某种程度上是好作品与平庸作品的分水岭。至于体裁,可根据剧情的需要而定,在此不加以论述。

结语

对文学作品的改编是舞蹈编导常用的创作手段,因为如果文学作品广为流传,改编成舞蹈作品很容易被观众所接受,而且文学作品中引人入胜的情节和发人深省的内涵是舞蹈艺术构思的重要基础,辅以恰当的体裁和结构方式很容易使舞蹈作品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在具体的改编过程中需要注意充分尊重原著,加入编导的艺术创新,选取具有普遍教育意义的情节和恰当的体裁与结构方式,从而改编出引发观众强烈情感共鸣的舞蹈杰作。

参考文献:

[1]于平.中外舞蹈思想概论[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2.

[2]吴晓邦.新舞蹈艺术概论[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2.

[3]隆荫培,徐尔充.舞蹈艺术概论[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97.

[4]金秋.舞蹈编导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作者单位:吉林艺术学院

上一篇:浅析赵季平声乐作品《远情》《断桥遗梦》创作... 下一篇:岭南传统民间舞蹈的广场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