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开发新能源的必要性范文

时间:2023-12-23 16:32:53

简述开发新能源的必要性

简述开发新能源的必要性篇1

申报企业与项目名称。项目联系人及电话、手机、传真

二、申报企业概况

(一)基本情况

地址,企业名称。注册时间,注册资金,注册企业类型,股东及所占比例,员工总数,厂房面积(含办公用房)产品与业务介绍,企业在行业内地位,企业获得的荣誉等。

(二)企业研究开发能力

企业法定代表人基本情况介绍及主要工作业绩;

如是否拥有国家/省/市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企业现有研究开发人员数量、拥有中高级职称的人员数量;企业设立的研发机构情况。内有专业技术职称人员数量;

企业近二年研究开发投入额及其占企业销售收入的比例;

取得的科技成果情况。企业近年来获得的国家、省、市科技项目及其验收情况。

(三)企业财务基本状况

成立一年以上的企业需扼要介绍企业上年度资产及负债情况、总收入、净利润、上缴税收情况(包括应纳税额、实际纳税额、减免税额等)流动比率、速动比率、总资产报酬率;提供企业上年度经审计的财务报表。

仅需提供前三个月的公司报表。对成立一年以内的企业来说。

(四)企业管理能力

企业营销体系建设情况,企业管理制度、质量保障体系的建设情况。企业信用等级等。

(五)企业发展目标

简要介绍企业发展规划与发展思路。

三、项目情况

(一)项目来源与背景

阐述项目实施的意义(立项的必要性)符合《市中长期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年)和《市“十一五”科技发展专项规划》主要内容。简要介绍项目来源与背景。

(二)目前进展状况

(三)项目计划目标

⒈总体目标:包括项目执行期及预计投资总额、项目完成时达到生产阶段、实现年生产能力、企业资产规模和企业新增就业人员规模等。

预计实现的年销售收入、年纳税总额、年净利润、年创汇额等。⒉经济目标:项目完成时。

预计达到主要技术性能指标及通过的质量认证体系、项目产品执行的质量标准、项目产品获得的国家相关行业许可认证等;项目实施前后的指标对比;⒊技术、质量指标:项目完成时。

目前进展情况。⒋项目执行过程中各阶段目标。

(四)主要技术经济指标对比

项目实施前后的比较。

(五)项目技术可行性分析

⒈项目技术创新性论述

⑴项目主要技术内容及基本原理;

⑵项目技术创新点论述;

从项目所运用的关键技术、基本原理、技术路线、生产工艺等方面,不泄露技术秘密的前提下。尽可能详细地说明本项目的技术创新点、创新程度、创新难度,需进一步解决的问题及解决方案。建议附以必要的查新报告或其它相关证明材料,已有产品或样品的需附照片或样本。

⑶详细介绍项目技术来源、合作单位及项目成果知识产权的归属情况。

需附上相关合作协议和有关技术资料;购买技术再开发项目,其中合作开发项目。需说明再开发的主要内容并提供相关的技术资料;企业自主开发的项目,需提供相应的技术资料或鉴定报告。

将本项目在克服现存主要问题方面与国内外现状进行较详细的比较(可以表格方式说明)⑷简述本项目国内外发展现状、存在主要问题及近期发展趋势。

⒉技术成熟性和项目产品可靠性论述

包括生产质量的稳定性、成品率;本项目产品在实际使用条件下的可靠性、耐久性、安全性的考核情况等。技术成熟阶段的论述、有关部门对本项目技术成果的技术鉴定情况;本项目产品的技术检测、分析化验的情况;该技术进行生产条件下小批量、小规模试生产的情况。

(六)项目产品市场调查和需求预测

目前主要使用行业的需求量,1.项目产品的主要用途。未来市场预测;产品经济寿命期,目前处于寿命期的阶段,开发新用途的可能性。

预计投产时间。2.项目产品国内及本地区的主要生产厂家、生产能力、开工率;建项目和已批拟开工建设项目的生产能力。

分析本项目产品的国内外市场竞争能力;预测产品替代进口或出口的可能性,3.从项目产品质量、技术、性能、价格、配件、维修等方面。国家对本项目产品出口及进口国对本项目产品进口的政策、规定(限制或鼓励)

(七)项目实施方案

⒈生产方案论述

包括生产设备及原辅材料的来源、供应渠道、给排水工程方案、电汽热的供应及工程方案、生产场地的选择等。

论述本企业在生产场地、公用工程、辅助设施等方面已具备的条件和需新增加的基本建设内容。

⒉环境保护与劳动安全

三废”处理的措施和方案。简述生产过程中“三废”排放点、内容及数量。

生产过程中职业危害因素分析及采取的保护措施。

⒊特殊行业许可证报批情况

如国家专卖、专控产品、医药产品、交通、安全产品、压力容器产品、电信产品等许可报批情况说明。

⒋产品营销计划

相应预测营销费用。论述本项目产品营销方式、营销计划和保障措施。

⒌应用研究项目后续总体发展论述(项目合同完成时只达到中试阶段或中试阶段以前的项目叙述本内容)

包括项目达到规模生产时所需的时间、实现的生产能力等情况。

(八)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

⒈投资估算

估算项目总投资、已完成投资、需新增投资及主要用途。根据项目实施要求。

⒉资金筹措

按(已投和新增)资金来源渠道,根据投资总额。分别说明各项资金来源、预计到位时间、资金用途。利用贷款的要说明贷款条件、利率、银行贷款项合同或承诺书(无相关合同,贷款资金视同企业自筹)企业自有资金部分应说明筹集计划和筹集方式(必须有可信的证明)申请资本金注入的项目应说明各投资方情况、各方出资数额、出资资本构成、占注册资本的比例。申请政府资助部分应说明申请资助方式及金额。若申请贷款贴息,应提供银行借款合同、利息单等复印件。若申请贷款担保,应提供银行贷款议向书及还款资金来源及还款计划。

⒊资金使用计划。

编制全部投资的资金使用计划。科技条件建设项目还应单列政府资助资金使用计划。根据项目实施进度和筹资方式。

(九)经济、社会效益分析

⒈生产成本和销售收入估算

估算项目产品的生产成本和总成本,按财务制度的规定。并分别列表计算结果。预测项目完成时项目产品年销售收入、年净利润、年交税总额、年创汇或替代进口情况。

⒉财务分析

对项目产品的获利能力、债务偿还能力进行分析。其中需以财务内部收益率、投资回收期、投资利润率等作为主要评价指标。以动态分析为主。

⒊社会效益分析

对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影响,对提高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对保护环境和生态平衡以及对节能的影响。

⒋项目的风险性及不确定性分析

包括技术风险、市场风险、政策风险等。对项目的风险性及不确定因素进行识别。

进而分析不确定因素对项目经济评价指标的影响,进行盈亏平衡分析和敏感性分析。分析项目的抗风险能力。

四、编制说明

1本可行性报告适用于重大产业科技项目、企业研究开发项目、科技合作鼓励引导计划项目。高校与科研院所类项目、社会发展研究类项目请参考可行性报告提纲(Ⅱ)重大科技创新平台项目请参考可行性报告提纲

简述开发新能源的必要性篇2

〔关键词〕信息资源组织规则AACR2RDA

〔分类号〕G252

RDA: The Future Resources Description Rule and Its Development

Shan Xiaohong

Library ofNormalSchool, Qingdao University, Qingdao266071

〔Abstract〕The second edition of AACR has been thoroughly revised and renamed as RDA( Resource Description and Access). Based on the theory of FRBR, RDA is more suitable for the description of diverse resources and dynamic electronic resources.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formulation of RDA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RDA in development plan, principles of design, structure, terms and running ways, as well as the corporation with other organizations?standards. It also discusses the developing trends of information resource organizing through the influence and enlightenment brought by RDA.

〔Keywords〕information resource organizing ruleAACR2RDA

在网络和计算机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数字资源的大量出现改变了传统纸质资源独霸天下的局面,呈现出勃勃生机。作为反映图书馆传统核心理论内容之一的著录规则也在原基础上依据实际发展进行了多次修订。英美编目规则修订联合指导委员会(Joint Steering Committee for Revision of The Anglo-American Cataloging Rules,简称JSC)对《英美编目条例》第二版(以下简称AACR2)的修订成为新著录标准产生的契机,新版著录标准“资源描述与检索”(Resource Description and Access,简称RDA)经过酝酿形成了初稿,在编目界产生较大的影响,各国图书馆专业人士纷纷对此进行研究和讨论,笔者也尝试通过对该标准的研究获得一些启迪。

1RDA产生的背景

1.1现有编目规则AACR2的主要不足

1.1.1不能很好地处理当前多样化资源的描述随着通信技术和数字化技术的发展,文献资源呈现新的特点:多载体,如纸质文献、电子文献、视听资源、交互性作品、混合型并存;同一主题存在多种表达方式:如小说版、戏剧版、多媒体版等;同一主题存在多种存贮格式,如mp3,mp4格式等。如何能在一个主题下反映同一内容下的多种载体、多媒体、多格式的文献呢,传统的资源著录规则无法解决这个问题,使得目前书目记录数据库中会出现同一主题存有多条记录的情况,数据因此占据了较大空间,搜索多层以后才能发现相关资源,影响了读者的检索速度等问题,且不能完全反映资源的多载体、多格式、多内容的特点。

1.1.2不能准确详尽地描述动态变化的电子资源[1]AACR2虽经多次修订,增加了有关电子资源著录内容,但主要还是面对物理载体的文献,电子资源著录的内容不够,如在资源类型规定上,目前学科门户资源类型已达到90多种[2],但AACR2中只有三种类型:电子数据、电子程序、电子数据和程序,不能准确描述电子资源的类型。

另外,当前网络资源的编目已经完全失去了物理载体的意义,其链接的可靠性、网页的变化性等都不是物理载体所能比拟的。因此原有规则缺乏对众多网络资源描述的详尽说明,无法详尽、准确地描述、揭示电子资源,需要对其进行实质性的改变。

1.2FRBR理论的出现

1990年国际图联在斯德哥尔摩召开了书目记录会议,分析了当前网络环境下编目面临的形势,认为需要重新审视书目记录中的单个数据元素和用户需求之间的关系,需要进一步讨论有关各种类型资料及其关系以及这些不同类型资料同各种编目要素之间的关系,还有如何对电子出版物进行编目,会议决定对书目记录的功能需求进行研究,该研究被称为书目记录功能需求分析(Functional Requirements for Biblographic Records,简称FRBR)。1998年该项研究成果正式公布,该成果描绘了书目记录在多载体、多种应用和多用户需求中要实现的功能,提供清楚的结构化架构,并对国家书目记录核心层级提出了建议[3]。

FRBR研究重新定义了传统的书目概念,详细地分析书目记录核心元素及属性和各元素间的关系以及上述内容同用户使用书目行为之间的关系。FRBR的出现为RDA形成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2RDA的制定及其特点

2.1RDA的制定

AACR2自1978年出版以来,负责其修订的机构JSC召开了多次会议,修订和增删规则中有关数字资源和传统资源结合的部分,以便更好地反映和揭示当前的资源状况。但AACR2制定的根基是卡片目录环境,仅做一些表面上的修订是无法完全适应网络时代各类文献的描述要求;2005年4月,AACR原则委员会(the Committee of Principals for AACR,简称CoP)结束了对AACR的最后一次修订,决定开发一个新标准,聘请Tom Delsey作为其编写者。新标准将涵盖各种数字资源和模拟资源的著录和检索,并适用于各种数字环境(如Internet、Web OPACs等),其灵活的描述框架能适应当前和未来出现的数据库结构。为此该标准去掉了AACR2名称中“英美”的地域特征,更名为“资源描述和检索”(RDA)。同年12月,RDA第一部分草案完成并提交审议[4]。JSC同利益相关者――各国编目规则的编辑人员(如中国、法国、德国、意大利、日本和俄罗斯等),其他元数据机构、档案及博物馆、出版商等建立了联系,征求来自这些方面的建议[5],然后根据其意见反馈,对RDA做进一步的修订。JSC拟定于2009年初正式出版RDA online产品,该产品允许用户选择不同的界面,开发工作单,浏览详简层次不同的规则,提供不同规则之间的超连接[6]。

2.2RDA区别于AACR2的几个特点

虽然RDA是在AACR2的基础上建立的,但与其相比存在很大的不同,区别如下:

2.2.1发展规划方面RDA三年战略计划旨在建立一个基于数字世界的各种资源内容、载体描述和检索的新标准,能指导用户发现、识别、获取满足信息需求的资源。其使用地域范围不再局限于英美地区,其用户除了分布于图书馆界还存在于其他的信息机构。RDA的具体目标是同一个联机产品开发商合作,生产出RDA online及其印本材料,开展产品咨询和培训工作,积极支持和配合RDA实施的各项活动[7]。

2.2.2设计原则和概念基础方面RDA遵照IFLA国际编目规则专家会议(Meeting of Experts on an International Cataloguing Code,简称IME ICC)制定的《国际编目原则申明草案》来开发的。其设计原则表现在:描述各种资源的范围和内容的完善性,保证规律的一致性,表达各种概念术语的详尽性,反映资源特征的本质和类型等方面的最新动向的及时性、同各种国际原则模型和标准的兼容性,此外还可根据图书馆和其他团体的特殊需求进行调整。

RDA与AACR2最大的区别点在于RDA的概念基础是FRBR模型和FRAR模型,RDA的内容及结构安排上都与FRBR概念模型保持了一致,FRBR定义了书目记录的结构和关系,成为RDA中 A部分的理论基础;FRAR是B部分“检索点和名称规范”的基础,整个RDA全面支持FRBR的查找、识别、选择及存取等用户任务。

2.2.3结构方面分为A、B两个部分以及附录、术语表和索引。A部分涉及图书馆传统的书目记录元素,分为实体描述和关系,主要包含指南、资源的识别、载体、内容、信息的获取和存取以及有关实体间的关系;B部分是规范控制,主要包含检索点选择,检索点,规范和非规范格式等[8],RDA呈现出明显的FRBR化特征,同AACR2的体系已经完全不同。

2.2.4术语方面RDA融入了FRBR的术语表达,如新术语“内容表达”和“载体表现”等,此外RDA还彻底废除了AACR2中的主要款目(main entry)、附加款目(added entry),代之以“主要检索点”(primary access point)和“次要检索点”(secondary access point),“款目,规范控制,统一题名”改为“检索点,检索点控制,优先提名(preferred title)”等,这些修改使得RDA术语更加准确,更符合计算机时代读者使用书目的习惯,有利于普及和推广。

2.2.5运作方式方面RDA项目采取项目管理的方法,涉及图书馆及相关领域的许多人员,其相关机构详见图1:

来自澳大利亚、加拿大、英国和美国等国的人员组成的JSC,具备行业前沿的研究实力。JSC负责整个RDA项目的开发、生产和经营。最终出版的RDA将是一个联机产品,目前在省略站点上可以看到原型。JSC工作将在2007年年会上将帮助合作出版商确认适合自己的RDA组产品,2008年出版RDA online (beta版)后,工作组将组织对使用单位进行定点培训,帮助他们正确使用RDA产品。

3RDA和其他标准的合作

由于RDA的目标是发展成为一个通用的资源描述规范,不仅在图书馆界内使用,还将应用到业界以外的领域,因此同图书馆及其他机构或标准的合作成为RDA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

3.1同ONIX的合作[10]

ONIX是“代表出版业的电子形式产品信息的国际标准”,由EDItEUR出版和维护,美国国会图书馆联机目录利用ONIX数据已有多年。2006年3月伦敦会议上,RDA编辑委员会、EDItEUR顾问以及英国图书馆专家等参会者酝酿了一个框架,用于图书馆和出版界识别多种内容和载体特征。该框架适用于所有媒体的描述,根据资源著录的不同特征,可推荐使用一套同框架相匹配的值,既能满足图书馆界和出版界描述资源的需求,又可促进双方在书目数据方面的协调,实现双方的互惠互利。

JSC在2006年4月渥太华会议上审查了该框架草案,包含推荐的RDA三大元素――内容分类、媒体分类和载体类型,以及GMD/SMD工作组认可的元素及有关意见。在审查完RDA和ONIX机构制定的通用框架后,参会者汇总两个小组的反馈意见,进一步修订该框架,形成最终版,作为资源描述和操作的基础。随后JSC和英国出版界代表召开会议继续讨论,把资源目录当成一个彼此共同感兴趣的领域,通过合作获得利益。该项目的建设得到RDA和ONIX支持机构及英国图书馆的赞同及投资。

3.2同MARC21合作解决字段的映射问题

RDA和MARC 21是两种不同的标准,前者是选择并把资源描述数据写到书目记录和规范记录中的指南,后者则是一个可以使用RDA或者其他规范,如MODS或Dublin Core等来创建编码数据的可操作性规范。因此RDA的实施需要得到MARC21的支持和合作,对于RDA新出现的元素,需要MARC21在结构上作出一些修订来适应和显示。

在有关会议上,澳大利亚编目委员会(Australian Committee on Cataloguing,简称ACOC)和加拿大编目委员会(Canadian Committee on Cataloguing,简称CCC)讨论了RDA和MARC21之间的映射问题,确定RDA和MARC21之间映射的字段以及RDA中出现的新元素如何实现。JSC期望大部分RDA数据元素能同现成的MARC21结构相匹配,但不会强迫MARC用户改变数据显示方式。RDA将草拟一个基于该映射的讨论稿,强调新元素的含义和MARC21的用法说明,提供给2007年1月MARBI会议的审核[11]。

3.3同多个元数据标准之间的合作

元数据标准是处理如何描述数据的标准,而RDA可用于为元数据应用框架中的内容标准,以协助人们创建元数据时确定使用哪些适当的值。RDA的实现需要同多个元数据集兼容。

DCMI和电子电气工程师协会学习技术标准委员会(Institute of Electronic and Electrical Engineers, Learning Technology Standards Committee,简称IEEE LTSC)是两种元数据规范的创建机构,由于它们认可基于RDF的元数据抽象模型,在互操作方面容易达成一致。它们之间进行合作,建立IEEE学习对象元数据(IEEE Learning Objects Metadata,简称LOM)规范。

RDA在“学习对象”实体的处理上还存在不足,因此RDA同两个元数据标准的合作将有利于RDA的进一步改进和广泛应用。2006年10月,JSC同DC和IEEE-LOM代表进行了会谈,JSC同意将来的商谈将考虑到各有关方面的利益,与会者确定了下次会议的主题,将讨论多种可用于RDA基础工作的概念数据模型[12]。

3.4同图书馆管理软件制造商的合作

产生于图书馆界的RDA自然会把在图书馆界的应用作为其主要领域,而图书馆管理系统能否把RDA集成于软件中将决定RDA的广泛使用,为此RDA开发小组把这些软件商作为其主要的利益相关者,非常重视其建议,并积极回应。此外,还将RDA设计成为独立于信息资源的媒体、存贮或交流数据系统之外的格式,并能适应各种新出现的数据库结构。

4RDA的制定带来的启示

4.1与时俱进,同时展相适应,积极开展研究和实践

从AACR,AACR2, RDA的发展轨迹可以看出,信息资源组织的理论和实践已经在原有基础上进行了较大程度的创新和更替,资源类型从印本――增加电子资源――扩充到所有载体类型和内容,资源组织的标准也随之进行了多次修改,这正是当前时代的发展趋势。做到与时俱进,不断探索信息领域内的研究和实践,将有助于我们发展和完善理论。2006年中图学会青年论坛讨论的“Google给我们带来的危机”就反映了这点,实践需要我们去研究和创新,而不是墨守成规,在这方面,JSC在RDA制定上的积极努力值得国内业界学习。

4.2修订过程实施项目管理化,将有利于整个项目的科学管理和实施完成

一项标准的制定固然会花费很多的人力和物力,更何况RDA这部定位很高的标准规范。RDA的修订采用了项目管理的方式,健全了组织机构,制定了详细的战略计划和目标,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修订工作;对整个项目进行全程管理,并由专门的项目经理负责。RDA的修订历时4年,从2005年10月开始分阶段完成各章节的内容后,历经征求意见、再修订等程序,到2009年将出版正式稿,其间不断听取来自各方面的需求,为此RDA建立了官方和非官方的意见征求专栏,收集到了来自美国图书馆协会(ALA)、德国国家图书馆(DDB)标准办公室、英国图书馆与信息专家学会(CILIP)、电子电气工程师学会(IEEE)等各国业界的权威意见,这些意见很好地说明了该项目得到了来自全球的关注,也反映了要完成一个“通用”标准的超高难度。

此外,RDA项目组还需协调内部有关机构,考虑同其他标准之间的合作,如果没有对整个过程实施项目管理和控制,无法在短时间内完成这个宏伟的工程。

4.3通过合作实现同实施项目传统标准和协议的结合及过渡

由于依据传统标准的数据已经大量形成,因此新标准的制定必须考虑同传统标准的结合和过渡。从RDA的制定过程中可看出,只有将新标准产生的数据整合到现有文档中,才能体现新旧标准体系的连续,其实施和运用才能体现其适应性和经济性,减少不必要的工作量,更好地实现过渡。为此RDA同众多标准和机构合作,使其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应用。

RDA的发展对于国内的编目实践来说,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我国的编目规则修订要坚持与国际接轨,积极采用国际标准,因此及时跟踪、了解和掌握国际编目发展趋势,为将来修订我国的编目规则,更好地揭示各种资源、交换和共享数据打下良好的基础。有人对RDA提出:“更好的不是将RDA‘继续到底’,而是设立一个新的目标,实现顶层的一致:模型、基本原则与一般规则,而将细节留给专业社区。”这不仅是给图书馆资源组织的发展提出一种方向,也值得我们国内图书馆同仁思考和借鉴。

参考文献:

[1]刘素清.电子资源著录――AACR2第9章修订情况简介.大学图书馆学报,2003(3):74-78.

[2]陈丽萍.学科门户资源类型组织研究.图书情报工作,2005(11): 34-37.

[3]陈丽萍.资源功能型需求对资源组织的影响.图书情报工作,2004(12):84-88.

[4][2006-07-12].#presentations.

[5][2007-01-03].#4-12.

[6][2006-12-20].#8-1.

[7]Kiorgaard D. Strategic plan for RDA 2005-2008.[2006-08-12]..

[8][2007-01-05]..

[11][2006-07-12]..

简述开发新能源的必要性篇3

【关键词】人力资源;简单管理;实践;管理改善

1954年,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在其《管理的实践》一书中首先提出了“人力资源”的概念,认为人是具有事业单位其它资产所不具有的“特殊能力”的资源。由于在那个时代人们更多关注的是传统的竞争要素,致使后来的20多年时间里,人力资源概念并没有得到事业单位界的关注。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事业单位经营环境的日益复杂和知识经济的出现,人力资源管理开始引起人们的高度关注。

白沙集团是一个已存活了近50年,有做“百年老店”的梦想的内陆国有烟草事业单位。1999年底上任的厂长卢平,没有固守事业单位原有的繁华和安逸,而是居安思危。卢平曾遇到一个退休工人,厂里给他分的房子在高层,空气好视野开阔,一家人都满意。但他有一天找工会领导要求换到低层。理由是:“现在厂里效益好,电梯照开;一旦效益不好了呢,电梯开不了,我怎么爬楼梯啊?”卢平从中看到了“未雨绸缪”的思想。危机感还来自于卢平对外界的观察和感悟:富可敌国的比尔・盖茨宣称“微软离破产只有18个月”,华为着手准备“过冬的棉衣”,张瑞敏说每天的生存状态是“战战兢兢,如履薄冰”。于是卢平提出“二次创业”。这就是卢平倡导“简单管理”的原形。白沙人通过“战略加法”、“战略减法”、“流程优选”、“职业化进程”等战略,使“简单管理”最终成为全员的共同追求和理念。

一、人力资源管理简述

人力资源管理就是预测组织人力资源需求并作出人力需求计划、招聘选择人员并进行有效组织、考核绩效支付报酬并进行有效激励、结合组织与个人需要进行有效开发以便实现最优组织绩效的全过程,是以人为本思想在组织中的具体运用。人力资源管理是人事管理的继承和发展,具有与人事管理大体相似的职能,但是二者从形式、内容到效果上有质的区别。

人力资源管理又叫做人的管理,其实质就是人的管理。其根本的目的就是解决一个积极性的问题。就是能使每一个员工,不光是事业单位的还包括政府机关、学校、医院、事业单位、科研院所的,能够心情舒畅地或者说是心甘情愿地去为实现组织的目标而努力。这里有三点:一是要心甘情愿的或者说心情舒畅的;二是为了实现组织的目标而不仅仅是个人,所以你在组织里面心情舒畅地不是去做自己喜欢或者不喜欢的事情,而是为实现组织目标而做一些事情;三是这些事情必须是有贡献有价值的。

扁平化是现代事业单位组织的发展趋势,其魅力就在于精简与高效。管理的本质是更好的开展工作,一切以利于工作开展为前提,减少不必要的繁琐流程,但是必须有完善的监督、监控机制,最大限度的避免漏洞和疏忽。因此很有必要使管理简单化,以提高事业单位的管理绩效。

二、简单管理的内涵

简单管理,我们又称之为简约管理,是一种古老而又崭新的艺术,是一种使复杂管理变得简约、集约与高效,从而提升事业单位核心竞争力的管理理念与思维。简约管理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理解:首先,抓住关键的少数,忽略次要的多数。在人力资源管理中,要准确找到并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从战略的高度去感知、把握和利用机会,致力于培育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的核心专长与技能,抓住事业单位成功的关键所在。其次,避繁就简,精干高效。将事情简单化,进行系统思维,行动快捷,富于执行力;能够在错综复杂的事业单位环境中驾驭并把握矛盾,能够集中配置并整合资源,提高组织整体运行速度与效率。最后是效法自然,学会简中求变,遵从“自然法则大于人为法则”的原则,组织的运行是基于“客户价值驱动”而不是“权力驱动”,在适应事业单位经营环境变化的过程中要不断进行变革与创新,不断超越成功,追求事业单位的可持续发展;沟通信任,以人为本,就是尊重人性,尊重人的价值,以“人才价值本位”代替“官本位”思想,在事业单位内部建立良好的信任与沟通管道,建立知识共享系统,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简单融合,协同有效。

简单管理就是把握事物本质,要抓住管理中的主要矛盾,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抓住关键的少数;要把握简单与复杂的对立统一关系;在人力资源管理上,就是要做好人才的获取、保留、开发和协调几件事情,并且认同“员工不仅需要管理,更需要激励”的管理理念。

三、人力资源简单管理的实践

GE的杰克・韦尔奇,深得简单管理的精要之处。在美国普遍认为经理的职责在于监督部下正常工作。但韦尔奇说:“成功属于有执行力的组织。” “最痛恨,杜绝将资源浪费在行政体系上的做法,摒弃存在美丽外壳的计划与预算。”认为采取监督部下的工作方式的经理们是些官僚管理者和历史遗老。如何有效地管理这些员工,使他们达到尽可能高的生产率,是韦尔奇孜孜以求的问题。他最后得出一个他看来是最正确而且必将行之有效的结论:管理越少,事业单位情况越好。韦尔奇认为领导者应是那些能够提供愿景并能激励人们努力的那种人。正是在韦尔奇的简单管理思维下,通用保持了连续20年的辉煌战绩。

英特尔的安迪・格鲁夫,人称“偏执狂”。他有一个观点:事业单位是一个集中化、任务中心化的商业单元,应当充分发挥分散效应,实行简单管理。格鲁夫认为人生最大的奢侈就是能够做你想做的事情。他从不认为自己有着无穷的力量,他信奉:“只有偏执狂才能生存。”格鲁夫用这种偏执的态度打造一种独特的事业单位文化,在用人方面强调简衡的艺术,他很少在乎别人“觉得我怎么样”。正是在这样的直面与坦诚中,他维护着自己的偏执,固守着内心的真实。在他看来,简单就是好的,管理越简单越好。1995年出版的《商业周刊》这样写道:“在过去的五年中,安迪・格鲁夫重新定义了英特尔事业单位,使之从制造商转变为世界领袖。”

四、如何实现人力资源的简单管理

简单管理在形式上追求简单,内涵上要求深刻、丰富,要求对事物的规律有深刻的认识和把握。简单是深刻、丰富、精细的升华,丰富才能简单,精细才能简约。简单管理并不简单,而是追求系统化、规范化、细节化、流程化的管理思维与实践。

人事管理中,事业单位对人局限于视人力是一种成本,在使用时以节约为目标;而人力资源管理将人视为可开发并能带来收益的资源,成本是为实现目标而不得不作出的付出。人力资源管理将重点放在以个人与组织的共同实现与发展为目标的人力资源开发上面。

人事管理中在所有者看来,人是成本,雇员所得正是他们所失,这只是一种零合游戏,所以劳资关系比较紧张,人事部门经常陷于劳资纠纷的陷阱,被迫通过服务、保障、职工参与等缓和劳资关系。人力资源管理视人为可开发并能带来收益的资源,事业单位主动建立互相信任、充分参与、合作的关系,是一种双赢游戏。

我们将管理分为日常管理和管理改善两部分,日常管理不需要更多的创新和智力支持,而管理改善则是对管理问题的纠正、完善和提升及将纠正提升后的管理规范为日常工作,是修正日常管理最后又回归日常管理的一种管理形式。

管理无止境,只有更好,但绝没有最好,所以管理改善非常重要。改善,进步,再改善,再进步。管理崇尚简单实用,不要一味求全求复杂;管理一定会有缺陷的,不要一味求完美,只有抱着这种心态,坚持按以下三步进行管理改善,一定会有所收获。

首先,加强人力资源诊断,确认问题所在及轻重缓急。通过多种途径来诊断人力资源管理问题的所在,并将所存在的问题列成清单。然后从中选出五个最迫切需要解决也是对人力资源管理影响最严重的问题,再从中选出一个急需解决且对管理影响最大的问题,这样整个清单便将所有问题一目了然地呈现在眼前,并且以轻重缓急为序形成了一个梯队排列。这时要做的就是以项目管理的方式将最需要解决的问题作为管理改善的切入点先重点解决。

其次,策划管理改善,同时争取高层领导的支持和有关人员的认可。管理改善的内容一经确定,不要匆忙上阵实施解决,因为往往这类问题都有其不易改善的多层原因,如管理习惯、利益群体阻挠等,因此要先行精确地规划、充分地考虑,使各方利益达到均衡,此环节的技术性要求较高,可以借助外界的智力支持。同时还必须寻求领导的大力支持。实际上,说服领导在某种程度比得到各部门负责人的认可要容易的多,因此不要忘记在方案定稿之前请各部门负责人过过目,提提意见,即使有一些观点不能得到统一和妥协,也无关紧要,因为这让你做到了心中有数。

最后,是正式实施改善计划。如果前期工作充分,将能顺利实施。经过这三步,你能够将管理中的最大的顽石搬开,为防止管理改善的反弹,你必须以制度文件的形式将管理改善的成果巩固下来,即最后归结到日常管理工作中去,同时也通过日常管理的检验来了解改善后的适用情况,便于持续改善。用同样的方法,你可以逐步地解决人力资源管理当中的一些相对较为关键较为棘手的难题,这样开展工作可以有效地提升人力资源管理的成效。

当然仅仅解决最关键的管理要点问题是不够的,人力资源管理者必须同时将管理中最明显的问题按从易到难的顺序逐个解决,千万别贪图多而快,这将直接影响问题的解决质量,方法依然可以参照上面所谈到的三步骤法。只要通过这样二条线路同时进行管理改善,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的改善必然是卓有成效的。

五、人力资源简单管理的展望

管理的最高境界就是不管或少管。道家哲学理论中也有此类简单管理思维的观点。老子提出:“道法自然”的管理精要,明确提出了管理的最高境界:“稀言自然”,“无为而治”,“治大国若烹小鲜”更是对简单管理的生动描述。

加强事业单位的人力资源的简单管理,必将是未来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方向,必将最大程度地提高事业单位管理的效率。正如朱基总理所说:“管理科学,兴国之道”。我们应该不断加强事业单位的人力资源的简单管理,这是时代的要求,也是发展的要求。

参考文献

[1]邓显勇.如何实现人力资源的简单管理[J].北京: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06(12)

[2]刘芳.国内人力资源管理研究综述[J].北京:科学管理研究.2006(8)

[3]彭剑锋.简单管理的真理[J].辽宁:人力资源.2005(1)

[4]何廷玲.关于我国人力资源管理的新思考[J].黑龙江:商业研究.2006(16)

简述开发新能源的必要性篇4

论文摘要:目前多媒体教学资源的应用给教学领域带来新变革的同时,也带来了资源繁杂、分散、查询不便等一系列繁琐问题。本文利用本体方法论和本体软件protege3. 3. 1对多媒体教学资源进行分析、分类、定义属性、注释、限定条件和建立关系等来构建一个基于OWL语言的本体,实现对多媒体教学资源的高效管理。

一、引言

教学环境的信息化是教育现代化的前提,教学资源的数字化则是教学环境信息化的重要内容之一。目前,由于教学资源分散和结构性匾乏,教师需要付出大量时间和精力去收集整理教学所需资源,直接导致教师备课时间大幅增多,使教师产生抵触情绪,影响教学信息化进程。因此,组织和管理好多媒体教学资源是教学信息化和教学改革逐步深入的重心,也是现代教育技术不断发展的重点。面对现有的天量无序资源,只有充分应用信息处理、知识管理等现代化技术才可能使教师能在较少时间内找到合适资源,为其带来实实在在的方便。基于此,本文主要阐述了本体方法论和本体软件protege3.3.1对多媒体教学资源进行分析、分类、定义属性、注释、限定条件和建立关系等方面的应用,初步构建了一个基于OWL语言的本体,旨在为实现多媒体教学资源高效管理做出有益探索。

二、本体定义和相关构建工具

(一)本体的概念

“本体”最早出现于哲学领域,是哲学上的一个概念,描述事物存在的规律和本质。后来引入计算机界,人们便赋予它新的含义。从1991年Neches等提出的“一个本体定义了组成主题领域词汇的基本术语和关系,以及用于组合术语和关系,以定义词汇外延的规则”。此后,本体的概念逐渐深入知识工程界,并且和早先有着完全不同的含义。在众多定义中,被广大学者接受,在界内影响力最大的是Gruber于1993年提出的:“本体是概念化的一个明确的规格说明”。

(二)本体的描述语言和构建工具

关于本体的描述语言有很多种,目前开发的本体语言主要是基于一阶逻辑和描述逻辑语言,以一阶逻辑语言为主,主要有以下几类:斯坦福大学知识系统研究室开发的Ontolingua; Cyc系统的描述语言CycL;基于一阶谓词的高级编程语言Loom等。另外,基于Web的本体描述语言有马里兰大学开发的简单HTML本体扩展语言SHOE,美国SAR国际人工智能中心开发的XOL,欧洲IST项目On-To-Knowledge开发的OIL } DARPA定义的本体描述语言DAML+OIL} W3C公布的Web本体语言推荐标准OWL等。

目前常用的本体创建和开发工具有以下几种:斯坦福大学知识系统实验室开发的Ontoligua;美国南加州大学信息科学学院设计的Ontosaurus;西班牙马德里理工大学计算机学院开发的WebODE;美国斯坦福大学研制的Protege;德国卡尔斯鲁尔大学的应用信息学和形式化描述方法研究所开发的KAON等。其中protege使用最为简便,且其源代码开放,模块划分清晰,提供API接口,扩展性强,方便用户学习和使用。用户可以在其工具站点—protege.stanford.edu/,免费下载最新版本、插件和相关文档资料,所以本文创建本体采用了Protege3.3.1。

三、多媒体教学资源本体的建构

(一)多媒体教学资源分类标准

针对目前教育资源的复杂多样性,为避免出现教育资源层次分类不清和属性标注混乱,教育部制定了《教育资源建设技术规范》(CELTS-41.1),其中对教育资源的媒体素材进行了分类。媒体素材是传播教学信息的基本材料单元,根据规范现分五大类:文本类、图形(图像)类、音频类、视频类、动画类。因此,其后的多媒体教学资源本体构建中基本以上述五类为依据。

(二)多媒体教学资源本体构建过程

1.概念及关系的确定

笔者从媒体类型、学科、适用对象、媒体格式、使用语言和存放位置将多媒体教学资源类划为六大类。①媒体类型被《教育资源建设技术规范》分为五类,笔者在这五类下又划分出多个子类,如“文本”包含子类“人物说明”“教材文本”“教案”“历史资料”“习题”等。②学科类的划分参照2004年颁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③适用对象类依据年级划分,包含“本科阶段”“硕士阶段”“博士阶段”“其他”。④媒体格式按照媒体类型具体编排,包括“文本格式”“图形图像”“音频”“视频”“动画”。⑤语言类指多媒体教学资源使用的语言,如英语、汉语等。⑥存放位置:考虑到添加多媒体资源各个属性后,资源所在的具体位置于之后也是重要的概念,因此位置类也作为重要概念列入。

2.定义属性

根据属性标注选定的内容,此次本体构建中教育资源属性标注分为两个部分:①采用LOM模型必须元数据中的内容;②另一部采用《教育资源建设技术规范》中针对各类教育资源的特点而开发的分类扩展集中的属性内容。

首先,必选元数据内容具体如下:(1)标识,指多媒体教学资源的标号,在系统中应该唯一;(2)描述,对多媒体教学资源内容的文本描述;(3)关键字,描述多媒体教学资源的关键字;(4)语种,多媒体教学资源使用的语言,具体包括“使用语言”属性,连接语言类个体和多媒体教学资源实例;(5)创建者,记录是谁创建了该资源;(6)创建时间,记录创建资源的具体时间;(7)格式,多媒体教学资源在技术上的数据类型,具体有“所用格式”属性连接格式类个体和多媒体教学资源实例;(8)大小,多媒体教学资源的字节大小,如果经过压缩,指未压缩时的大小;(9)位置,描述多媒体教学资.源的物理位置,具体有“所处位置”属性位置下的个体和多媒体教学资源实例;(10)持续时间,是指连续运行多媒体教学资源需要的时间;(I1)使用者,指使用该资源的主要用户,最重要的优先列出,具体有“适用对象”属性对象下的个体和多媒体教学资源实例;(12)难度,指学习者学习该资源的难易程度的界定,在此将难度分为非常简单、简单、中等、困难和非常困难五类;(13)评注,指对多媒体教学资源在使用方面评论的内容;(14)文献资料,对具体某个多媒体教学资源的补充,为学习者提供更多资源。

其次,分类扩展集中的属性按照素材类型分为不同又具有各自类型特色的属性,在此不再赘述。

3.添加实例

实例是本体领域中最精确、最小的概念,是实现本体最终作用中非常重要的一步。之前所有步骤,包括类的定义、属性的确立等,已经让本体初步成形;而实例的添加能使本体更充实饱满,也可以逐步建立领域知识框架。因此,在添加实例前要挑选和记录准确的个体,添加时,选择适当类别进行添加。以下简要描述如何对各类进行实例添加。

(1)媒体类型类的实例添加:按照自顶向下原则,先根据实例类型,纳入具体分类中,再根据主要内容进行更细的划分。如描述美国克林顿总统的视频,先归入“视频”类,界定出这个资源为人物描述,则再添入视频下的人物类。

(2)学科类的实例添加:学科下添加时可参考2004年颁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的专业名称,具体不再赘述。

(3)对象类的实例添加:多媒体教学资源的适用对象分类在本文中已经确定,各年级的名称作为实例归入相应类下,如本科一年级作为实例添加到本科阶段类中,其他类中先不添加实例,可在之后根据实际应用情况添加子类。

(4)媒体格式类的实例添加:媒体格式包含的五个子类具体明晰,如:video/rmvb, image/gif,audio/midi等等,仅需填入对应类中即可。

(5)语言类的实例添加:语言类的实例为资源使用的语种,如汉语、英语、法语等,直接添入对应语言类下即可。

(6)位置类的实例添加:位置类实例依据多媒体教学资料存储空间的名称添加。

添加完实例后,多媒体教学资源本体库就初步完成了。在使用这个本体过程中,使用者通过对该本体定义属性、添加实例等不断对本体进行修改、扩展、完善,这是本体构建过程中必不可少的本体优化步骤。笔者使用protege 3.3.1编辑后的多媒体

教学资源本体主界面如图to

4.本体检索

本体构建完成后,利用protege3.3.1自带的插件Queries可以实现多重语义检索。在Queries插件中,可以利用类的名称、属性和属性的约束条件等对多媒体教学资源进行查询。Queries插件提供的多条件限制使资源检索更为精确:查询结果必须符合多个限定条件中的任意一个或者每一个才会呈现出来,这种检索方式给用户的使用带来很大便捷。

四、结束语

简述开发新能源的必要性篇5

关键词:商业模式;结构体系;价值创造

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信息技术革命,不仅改变了人们的工作生活方式,也改变了企业的运作方式,对企业的经营管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到了20世纪90年代,特别是90年代中后期互联网创业浪潮的兴起,使得"商业模式"(busiIless model)逐渐成为一个常用的术语和人们关注的重点之一。尽管国内外学者已经对商业模式做了大量的研究,但目前关于商业模式的内含定义和结构体系的具体构建仍然尚未达成一致观点。美国著名管理学家彼德o德鲁克指出,当今企业之间的竞争已不是产品和服务的竞争,而是商业模式的竞争。可见,商业模式已越来越成为企业重新获取竞争优势和生命力的出发点和归宿点。

一、商业模式的内涵及定义

美国学者TIMMERS于1998 年第一次对商业模式概念进行了系统定义。他指出商业模式可以作为由产品、服务和信息构成的有机系统, 是一个产品、服务和信息流的框架, 其基本要素包括产品、服务、信息、商业参与者、价值以及收入来源等。此后,学者们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对商业模式概念进行了界定。由于学者们各自所关注的视角不同,导致对商业模式的定义也各不相同。对此,Morris等(2003)在考察众多商业模式定义的基础上提出,商业模式旨在说明企业如何对战略方向、运营结构和经济逻辑等一系列具有内部关联性的变量进行定位和整合, 以便在特定的市场上建立竞争优势。在此基础上Osterwalder等(2005)认为, 商业模式是一种建立在许多构成要素及其关系之上, 用来说明特定企业商业逻辑的概念性工具, 其描述了企业如何通过创造顾客价值建立内部结构, 以及与伙伴形成网络关系开拓市场、传递价值、创造关系资本、获得利润并维持现金流。概括地讲,商业模式即企业创造价值、传递价值和实现价值的基本原则(Osterwalder,2009)。类似地,Teece(2010)认为商业模式描述了企业所使用的关于价值创造、价值传递以及价值获取机制的设计或者架构。

我国一些学者也对商业模式的概念进行了界定。翁君奕(2004)将商业模式定义为核心界面要素形态的有意义组合,核心界面包括客户界面,内部构造和伙伴界面。高闯等(2006)以价值链理论为基础,认为企业商业模式可以由整条产业价值链上的价值活动组成--完全一体化(尽管现实中并不存在),也可以由产业价值链的片段组合而成。原磊(2007)指出,商业模式是一种描述企业如何通过对经济逻辑、运营结构和战略方向等具有内部关联性的变量进行定位和整合的概念性工具, 说明了企业如何通过对价值主张、价值网络、价值维护和价值实现四个方面的因素进行设计, 在创造顾客价值的基础上, 为股东及伙伴等其他利益相关者创造价值。王晓明等(2010)结合以前学者的研究,从商业模式构建方法的视角将商业模式定义为在特定环境下,以企业及其相关利益者的价值创造和价值获取(实现)为目标,围绕企业的商业活动(业务活动)而进行的一系列整体性、结构性、功能性的设计、安排或选择。而高峻峰等(2011)则从企业生命周期视角认为,商业模式是一个企业在动态的环境中怎样改变自身以达到持续盈利的目的,它是一个公司赖以生存的模式,一种能够为企业带来长期收益的模式,其决定了公司在价值链中所处的位置。

尽管国内外学者对商业模式内涵及定义众说纷纭,但其所阐述内容的关键信息都表达了同样一个观点:商业模式是企业创造价值的核心逻辑。这一核心逻辑以顾客价值主张作为起点,以价值创造作为过程,以财务数据作为运行结果。

二、商业模式结构体系的发展历程

"商业模式应该包含哪些要素?""各要素之间关系如何?"这些问题一直是国内外学者们的研究重点。其主要原因是,如果不能有效地搭建商业模式结构体系,就无法对现有企业或者预创立企业的商业模式进行描述、分析、评价以及改进和创新。综合国内外学者的研究,其对商业模式结构体系的研究大致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

(一)简单罗列阶段

在简单罗列阶段,研究者为了让读者更好地理解商业模式的本质,对他们认为比较重要的一些要素进行了简单罗列。例如, 国外最早研究商业模式的学者之一Timmers采取简单罗列的方式对商业模式体系构成进行了研究。他认为, 商业模式应当包括三个方面: 一是关于产品、服务和信息流的体系结构, 包括对各种商业活动参与主体和他们所扮演的角色的描述; 二是对各种商业活动参与主体潜在利益的描述; 三是对收入来源的描述。此阶段代表性学者的研究成果如下:

Timmers(1998):产品/ 服务/ 信息流结构、参与主体利益、收入来源;

Donath (1999):产品创新、顾客关系、基础设施管理、财务;

Chesbroug(2000):顾客理解、市场战术、公司管理、内部网络化能力、外部网络化能力;

Petrovic等(2001):价值模式、资源模式、生产模式、顾客关系模式、收入模式、资产模式、市场模式;

Betz(2002):资源、销售、利润、资产。

(二)细节描述阶段

在细节描述阶段, 研究者通过对商业模式应当涉及的因素进行细节描述, 使企业在了解商业模式应当包括哪些要素的同时, 还要明白这些要素的详细含义和在考虑这些因素时应当注意的问题。与简单罗列阶段相比, 这一阶段的研究更加深入, 也更能指导企业实践。此阶段代表性学者的研究成果如下:

Hamel(2000):核心战略、战略资源、价值网、顾客界面;

Afuah等(2001):顾客价值、范围、价格、收入、相关行为、实施能力、持续力;

Applegate (2001):概念、能力、价值;

Sthler (2002):价值主张、产品/ 服务、价值体系、收入模式;

Gartner (2003):市场提供物、能力、核心技术投资、概要。

(三)搭建结构体系阶段

在搭建结构体系阶段,也就是当前阶段,研究者在研究商业模式构成体系的时候, 不仅指出商业模式应当包括哪些构成要素, 而且还要研究这些构成要素的地位, 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在这一阶段, 商业模式研究已经超越了简单、孤立的描述, 试图打开企业这只"黑匣子", 通过考察企业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之间的关系,来研究商业模式不同要素与企业绩效之间, 以及商业模式不同要素之间的逻辑关系。此阶段代表性学者的研究成果如下:

Dubosson等(2001):产品、顾客关系、伙伴基础与网络、财务;

Amit等(2001):交易内容、交易结构、交易治理;

Osterwalder(2005):价值主张、目标顾客、分销渠道、顾客关系、价值结构、核心能力、伙伴网络、成本结构、收入模式;

原磊(2007):价值主张、价值网络、价值维护、价值实现;

Johnson等(2008):客户价值主张、利润公式、核心资源、关键过程;

郑称德等(2011):动因层、目标层、情景层、基础层、行动层、结果层。

三、商业模式结构体系重塑

由于商业模式定义的多样性,导致了其组成要素和结构体系的多样性。前人对此的研究经历了从简单罗列到细节描述再到体系搭建这三个阶段的发展,而目前正处于第三阶段即结构体系构建。在第三阶段,以往学者们研究的共性是开始关注商业模式各组成要素间的关系。因此,对于企业商业模式结构体系的研究,可以从两方面展开,即组成要素和各要素间的关系。本文认为商业模式是企业创造价值的核心逻辑,这一核心逻辑以顾客价值主张作为起点,以价值创造作为过程,以财务数据作为运行结果,由此构建出的商业模式结构体系包括三个阶段五个要素:

(一)起点

1. 客户细分:商业模式起点源于价值发现,即通过客户细分来定位目标市场,以此为基础定义顾客价值主张。

2.价值主张:顾客价值主张是指企业为特定细分客户群体创造价值的系列产品和服务,产品和服务的内涵及外延可以概括为:新颖、性能、定制化、"把事情做好"、设计、品牌/身份地位、价格、成本削减、风险抑制、可达性、便利性/可用性等。

(二)过程

商业模式过程体现为企业创造价值的过程,"创造"包含两层含义:一是为顾客创造价值;二是为企业自身创造价值。在这一过程中,核心资源是支撑,关键活动是实现路径。

1.核心资源

核心资源是保证企业商业模式有效运行所必须的重要因素,具体而言包括实体资产、知识资产、人力及金融货币资产等。

2.关键活动

关键活动是保证商业模式可行而必须做的最重要的事情,像研发、生产、销售、人力资源管理、客户关系管理、供应链管理等活动。特定的关键活动通常围绕特定的人力、物力、财务等多种核心资源之间的调度而展开,其效率和效果则由企业对资源的掌控和利用能力决定。

(三)结果

商业模式运行结果通过企业财务数据体现。财务数据不仅包含了企业各种资源和活动的成本及其构成,而且还涵盖了收入流的组成、利润率水平等重要的经营指标。因此,财务模块对于整个商业模式结构体现而言,是一种数字体现和验证,可以更加直观地展示企业的经营状况。

四、小结

自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的发展催生了一大批优秀而又令传统行业大跌眼镜的公司。这些公司凭借全新的商业模式在击败竞争对手的同时,在很短时间内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成立于1987年的DELL公司,以其独特直销模式打败了竞争对手,成为了PC行业的巨头之一;亚马逊由杰夫・贝左斯于1995年创建,作为第一个采用B2C在线销售商业模式的公司,亚马逊通过短短十几年的发展成为目前美国最大的电子商务公司,市值曾一度突破千亿美元;凭借网络搜索引擎起家的谷歌公司,通过成功的商业模式创新--网络广告收入模式,从1998成立时的车库公司发展成为目前市值最大的互联网公司(超过2000亿美元)。这些公司对传统行业造成了极大的冲击,使得原本靠产品/服务创新为生存和发展基础的企业不得开始考虑其现有商业模式是否已过时。

企业如果希望通过商业模式创新来重新获得市场竞争优势,那么首先必须弄清楚什么是商业模式,哪些要素构成了商业模式,这些要素之间的关系是什么等关键问题。因此,面对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企业只有转变观念,从传统的技术/产品/服务为中心的观点转变到更加全面系统的以商业模式为中心的观点,才能突出重围,找到一片新的蓝海。

参考文献:

[1]A.Osterwalder, Y.Pigneur. 商业模式新生代[M]. 王 帅,毛心宇,严 威译.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

[2]罗 珉.商业模式的理论框架述评 [J].当代经济管理,2009,11.

[3]原 磊.商业模式体系重构 [J].中国工业经济,2007,6.

[4]高 闯, 关 鑫.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的实现方式与演进机理--一种基于价值链创新的理论解释 [J].中国工业经济,2006,11.

简述开发新能源的必要性篇6

组织中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必须编制人力资源发展规划,该规定应解决两个基本问题,即人力资源的质量和数量。质量是指组织需要什么类型的雇员,数量是每一中类型需要多少名雇员。工作分析、工作祥述是人力资源规划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对于信息人力资源规划来说,首先要分析不同类型的信息工作,然后描述信息工作,进而祥述完成信息工作的具体要求,最后在此基础上拟定规划。

1.信息工作分析。为了招聘、雇佣到适合某项工作的人员,组织有必要事先了解该项工作自身的需求,这个步骤就是工作分析,它是人力资源规划的起点。信息工作分析是对组织的信息管理工作进行系统的、全面的分析研究,以确定每一项信息管理工作的性质、特点以及需的技能。在进行信息工作分析时,重点在于明确以下几个问题:(1)谁来做这项工作?(2)在这项工作中,已经完成了哪些工作?(3)在什么时候完成这项工作?(4)在什么地方完成这项工作?(5)如何完成这项工作?(6)为什么要这样做?

2.信息工作描述。信息工作描述在信息工作分析的基础上进行。它是一份对组织中某一项信息工作的目标、内容、所需技能、涉及的责任、该项工作与其他工作的关系以及工作条件进行描述的局面报告。这份报告常用于新雇员的挑选、信息工作人员定位、信息工作人员培训和信息工作绩效评价等工作。

3.信息工作详述。信息工作详述与信息工作描述的关系最为密切。它是描述从事某一信息工作的人员抽应具备的专门资格的书面文件,包括技能、学历、所需的工作经验等。它与信息工作描述的不同之处在于,它强调的是从事工作的人员的素质,而信息工作描述强调的是工作本身的内容。

二、信息工作人员的招聘与挑选

招聘工作是组织获得人力资源的基本方式。其核心任务是为组织中设置的不同职位配备适当的人选,以实现组织的战略目标。为了招聘到合适的人才,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应制定相应的招聘标准。由于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可以将信息工作人员划分为不同的类型,而且对从事不同信息工作的人员有不同的要求,所以,不同岗位人员的招聘标准也不尽相同。

1.信息工作人员的招聘。当组织中的信息管理部门出现职位空投或者设置了新的职位时,人力资源管理部门需要进行信息工作人员的招聘。信息工作人员招聘的方式包括两种。一是内部招聘,即通过组织内部人员晋升或调动来实现。二是外部招聘,即从组织外部招聘人员。外部招聘和内部招聘各有优缺点,应该根据组织的具体情况决定采用哪种方式。

信息工作人员的内部招聘。主要通过下属文件、内部资料、布告栏等方式公布招聘职位和标准,在组织内部公开进行招聘。内部招聘的主要优点包括:完善组织内部的竞争机制,申请人能尽快进入角色,能节省评价时间和费用。主要缺点包括:难以摆脱原有各种关系的制约;无法带来新的经营理念;助长论资排辈。

信息工作人员的外部招聘。主要通过新闻媒体、职业介绍所和猎头公司、人才市场、大专院校相关专业应届毕业生、熟人推荐等渠道在组织外部进行招聘。外部招聘的主要优点包括:促进组织创新、节省培训费用;增强组织内部的竞争压力。主要缺点包括:招聘费用偏高;易造成招聘失误;外聘人员融入组织文化的时间较长。

2.信息工作人员的挑选。面对前来应聘的申请人,组织的下一步工作便是人员的挑选。从众多的候选人中选择效用最佳的人选,是人员挑选工作的中心目的。组织应参照工作分析、工作描述、工作详述、信息工作人员的素质要求及招聘标准等衡量申请人,并辅以面试、试用等手段进一步考察申请人的实际能力,从而作出聘用的一系列人力资源建设工作。三、信息工作人员的绩效评价

绩效评价在员工招聘、挑选之后,在员工培训之前,并与二者相辅以成。绩效是组织为了实现组织目标而进行的各种具体劳动的客观过程的产物。员工的绩效是指员工经过考核评价,被组织管理层认可的工作行为、工作表现、工作成绩以及工作结果。儿评价是组织对员工在某一时期内的工作业绩、行为等作出评价的过程。绩效评价是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它可以为组织确定报酬,改进员工工作绩效,这培训、晋升及选任或留用员工提供标准或依据。

一般来说,绩效评价制度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传统的非参与性的绩效评价制度;另一类是参与性的绩效评价制度。

1.非参与性的绩效评价方法。非参与性的绩效市政府方法又分为客观评价方法和主观评价方法两类。客观评价方法主要侧重于评价员工的付出,评价建立在数量基础上。由于信息工作的特殊性,信息工作人员生产的信息产品不能简单地套用物质产品的讲师方法,如某程序员设计了两个程序与某员工生产了两个零件对组织的贡献为可相比;而两位程序员每人均开发了一个新程序,也不能简单认为他们的工作业绩相同。因而客观评价方法不太适用于信息工作人员的绩效评价。

2.参与性的绩效评价方法。参与性的绩效评价方法主要是目标管理法。这种方法主张各层管理人员与员工必须参加制定目标和实施计划,要求上下级之间就如何实现目标充分交流意见,在确立目标的同时,也确定了考核指标和标准。目标管理能够不断地将实现目标的进展情况反馈给行为人,以便于行为人能够调整自己的行动。当目标明确、可衡量、有实践性时,目标管理法用于绩效评价很有效,它注重于对员工绩效的定量评价。但对于信息工作人员的绩效评价来说,目标管理的缺点主要在于较高层次的信息工作难以量化。

四、信息工作人员的培训

由于知识的快速更新,以及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信息部门不仅要向本部门员工提供不断学习的机会和条件,而且还应承担提高组织全体员工信息意识和信息能力的责任。这实现这一目的,内部培训和继续教育是较好的方法。

1.内部培训。对信息工作人员实施内部培训是为了使信息工作人员具备开发、利用和管理信息资源的技能,从而改善组织中的信息资源管理,使信息更有效地为组织服务,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

2.继续教育。继续教育不仅可以弥补现行信息管理专业教育和组织?扰嘌档牟蛔悖?而且可以优化信息工作人员的知识结构,适应时展的需求。信息工作人员教育的目标是为各级各类组织造就多层次、多门类的,融信息管理、信息技术、学科专业知识于一体的复合型人才。继续教育不同于专业教育,它是为提高专业人才的知识水平和工作能力而开设的深层次教育。信息工作人员继续教育具有社会性、专业性和层次性,必须采用多类型、多途径的方式进行。

简述开发新能源的必要性篇7

一、指导思想与基本理念、总体框架的对比分析

修订后的义务教育阶段地理课程标准,从形式来看,保持了原来课程标准的基本设计、框架结构和各部分的内部结构,只在个别文字和前后顺序、具体内容上发生了些许变化,内涵也随之发生了突出的变化。总体框架由“前言”“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原来为“内容标准”)“实施建议”4大部分组成,课程内容的体系仍然由“地球与地图”“世界地理”“中国地理”“乡土地理”4大块组成;“课程内容”以表格和条目为主的呈现方式以及以行为动词(以学生为主体)的表述方式也没有改变。修订后的义务教育阶段地理课程标准更好地落实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2-2020年)》的精神和课程改革的理念,新课程改革在课标中体现的指导思想、基本理念、设计思路、课程目标和内容选择等得到了秉承和进一步完善。

1.地理课程学科价值和功能更加凸显

从修订内容来看,第一部分“前言”的导言文字有较大调整和修改。修订稿导言部分阐述地理课程改革背景的文字量明显精简,删去了“学科中心”“知识本位”等容易引起一线教师混乱的一些提法,更加开宗明义,先阐述社会和地理科学的发展对基础教育地理课程改革的影响,然后阐述义务教育地理课程对学生的教育价值。这与原来“素质教育对基础教育地理课程改革的要求”内容不同,特别突出了地理课程的功能,尤其引用了《地理教育国际》中的一些提法,如“从地理的视角认识和欣赏我们所生存的这个世界,从而提升生活品位和精神体验层次,增进学生对地理环境的理解力和适应能力”“利于为国家乃至全球的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培养活跃的、有责任感的公民”。这样的表述体现了国际视野,更突出了地理学科不可替代的作用和价值,更富有时代性和先进性,更好地落实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2-2020年)》的精神和课程改革的理念。

2.课程性质更加突出与明确

“前言”中“课程性质”这部分的文字表述改动、调整后的内容更加简练,层次清晰,要点突出。原来的内容在第一段阐述地理(科)学的综合性和地域性特点,文字量较多。修订后的内容一开始就阐明“义务教育阶段地理课程是一门兼有自然学科和社会学科性质的基础课程”,突出地理学作为义务教育的一门课程,其区域性、综合性、思想性、生活性和实践性的特点,不仅使课程性质更加突出和明确,而且从性质引出的特点也比较明朗。

3.课程基本理念内涵更加清晰

“前言”中的“基本理念”,除了标题修订为“课程基本理念”以外,在内容和结构上也进行了精炼和调整,对“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和“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这两条理念的表述比之前更为具体、明晰,点明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的内涵和要义是“选择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地球与地图、世界地理、中国地理和乡土地理等基础知识,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理解其形成的地理背景,提升学生的生活品位,增强学生的生存能力”;“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的内涵和要义是“引导学生从地理的视角思考问题,关注自然与社会,使学生逐步形成人地协调与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为培养具有地理素养的公民打下基础”。原有的“改变地理学习方式”融入了“构建开放的地理课程”中,删掉了“构建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地理课程”和“建立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并重的评价机制”这2条理念,将原来一些阐述的文字移至后面“实施建议”部分的“评价建议”之中。

4.课程设计思路更加完善

“前言”中的第三个标题“设计思路”改为“课程设计思路”,也由原来的5条减为4条,并删去了两段“例如……”的文字,这样的阐述更为紧凑、明确。其中,世界地理和中国地理的“认识区域”部分,将原来“不再规定必须学习哪些区域”的说法改为“除本标准规定的少量区域外,其他区域均由教材编写者和教师选择。本标准只列出区域的基本地理要素和学习区域地理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以及必选区域的数量”。“乡土地理”在“也可作为综合性学习的载体”前加了“可作为独立学习的内容”的说明。在“课程设计思路”部分增加了“义务教育地理课程内容的基本结构图”(如图1),此图原来置于课程标准第三部分“内容标准”中,移至这里后,在画面设计和文字阐述上作了一定的修改,更加明晰了“概况”与“认识区域”所涵盖的内容。

二、“课程目标”部分的对比分析

修订后的义务教育阶段地理课程提出了原来没有的课程总目标,并增添了“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来表述,这三个方面在实施过程中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强调总目标是一个宏观的、综合的目标,不能机械、教条地加以肢解。

在“知识与技能”目标中,内容顺序有所变化,删去了第二条中认识区域差异的“发展变化的基本规律和趋势”和第三条中的“初步学会根据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的地理信息,归纳其地理特征”的内容,降低了学习要求。更加明确了“掌握获取地理信息并利用文字、图像等形式表达地理信息的基本技能”。“过程与方法”目标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在文字上有所变化,如将“抽象、概括”等思维过程改为“分析、归纳”等并突出“创新意识和实践能”的目标要求。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中,将“增强民族自尊、自信的情感”改为“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增加了“初步形成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因地制宜的意识”这一内容,体现了对“人地协调”观念和“因地制宜”原则的重视,更好地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学生社会责任感的渗透与培养。

三、“课程内容”的对比分析

作为地理课程标准的主体,“课程内容”是编写地理教材、地理教学和评价的基本依据。相对第一、第二和第四部分,这部分内容除了增加编排体例的说明外,总体结构没有大的变动,只在文字表述和行为动词的选用上有了一定变化,更加准确、明确,如把“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说出”的行为条件和动词改为“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归纳”“用实例说明”等,“在地图上指出”的行为条件和动词改为“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概括”,这样的行为动词要求更加具体、明确,突出了对地理思维能力的培养。例如,在“气候”单元中,将“举例分析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地形等因素对气候的影响”这条标准修订为“举例说明”,将“说出世界气温降水的分布规律”改为“归纳世界降水分布特点”。

内容标准有一些删减和改动,适当降低了难度并明确意图。作为4大块之一的“地球与地图”,“地球”部分将原来的“提出证据说明地球是个球体”改为“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更加突出知识的形成过程和人类探索地球历程的科学史教育;增加了一条标准为“用简单的方法演示地球自转和公转”,而删去了相应的“活动建议”,这一标准是必须进行的教学内容,鼓励学生进行体验学习和动手实践。“地球仪”部分的“用经纬网确定某地点的位置”被修订为“在地球仪上确定某地点的经纬度”,表述得更为明确,可避免与地理位置的其他内容混淆。

第二大块“世界地理”部分,“气候”单元的第一个小标题“天气与我们的生活”被修订为“天气”,使之与“气温与降水的分布”“主要气候类型”等下几个同级标题更加匹配。将原来的“用实例说明人类活动对大气环境的负面影响及保护大气环境的重要性”改为“用实例说明人类活动对空气质量的影响”,内容范围缩小,更加确切。第二个小标题“气温与降水的分布”中,删掉了“从世界气候分布图上指出世界气候类型,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以及通过读图获得相应地理知识的能力”等文字,避免重复累赘。“居民”这一单元,把“人口问题”改为“人口数量过多”,范围缩小,更加确切。删除了“举例说出不同国家和地区存在着不同的及文化传统”。“地区发展差异”这一单元,标题修订为“地域发展差异”,使“地域”这一概念与后面“认识区域”中的“认识大洲一认识地区一认识国家”定的“地区(如东南亚)”概念便于区分,删去了“说出联合国等国际组织在国际合作中的作用”。在“认识国家”中将“根据资料和地图,说出某一国家交通运输特点以及主要城市”改为“根据地图归纳某国家交通运输线路分布的特点”,更加突出地理空间分布的核心知识。“认识区域”单元,为降低难度,在“认识大洲”的内容中删去了“运用有关资料说出某大洲存在的人口、环境与发展等问题”“通过实例说明某大洲内部的经济发展水平是不平衡的”;在“认识地区”的内容中删去了“说出某一地区最有影响的区域性国际组织”;在“认识国家”中删去了“指出特有的自然地理现象和突出的自然灾害,并简单说明其形成的主要原因”。

还有个别地方内容有所增加。如“地图”单元增加了“在地图上判读经纬度”“在等高线地形图上,判读坡的陡缓”的内容,更加全面。又如,在第三块“中国地理”部分中的“自然环境与自然资源”单元,新补充了“归纳我国外流河、内流河的分布特征”和“了解我国是一个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的国家”两条标准;关于长江和黄河,则明确要求“说出长江、黄河的主要文水特征以及对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影响”;将原来的“举例说出什么是自然资源,它有哪些主要类型”修改为“举例说明可再生资源和非可再生资源的区别”,增加了“理解我国的土地政策”,促使学生对我国河流分布、我国自然环境状况以及相关政策有更全面地了解,这些内容对于学生的生活及其终身发展都非常有用。

内容修改体现学科特点和功能比较好的是“中国地理”部分。在“自然环境与自然资源”单元的活动建议中,增加了“讨论我国为什么要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的内容,这在当前我国耕地资源缺乏,乱占耕地现象严重的情况下,对学生进行珍惜资源、保护环境的教育意义重大,也与党的十七大中有关农村工作和环境保护工作的精神相符。将“运用实例,说出我国为解决水资源分布不均而建设的大型工程”修改为“结合实例说出我国跨流域调水的必要性”,要求更加明确。

在“经济与文化”单元,“经济发展”内容中增加了“举例说明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必要性和科学技术在发展农业中的重要性”“运用地图说出我国铁路干线的分布格局”,将“比较不同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修改为“初步学会选择恰当的交通运输方式”,更好地体现了终身学习和学生发展的需要,并很好地反映了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在文化特色内容中将“知道我国民居、服饰、饮食的地方特色”修订为“举例说明自然环境对我国具有地方色的服饰、饮食、民居等的影响”,活动建议大大精简,内容更加具体可测。

“地理差异”这一单元,标题改为“地域差异”。含义更加明确,且与世界地理部分的“地域发展差异”呼应。将“说出各地理单元自然地理环境对生产、生活的影响”修改为“用事例说明四大地理单元自然地理环境对生产、生活的影响”,单元表格后面的“说明”文字也做了补充修改。

在“认识区域”单元,“位置与分布”“联系与差异”“环境与发展”这三部分标题的学科特色更加鲜明,是体现学科特点上位的核心知识,相对前面内容,它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知识的螺旋式上升和学生认知水平发展的规律。“位置与分布”中删掉了“运用地图说出区域的位置、范围”“说出区域的气温、降水分布概况”“以区域某一地理事物的分布为例,绘制略图,并描述该地理事物的分布特点”等;“联系与差异”中删掉了“举例说出影响区域农业或工业发展的地理因素”“根据有关材料,说出支柱产业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将“举例说明祖国内地对香港、澳门经济繁荣的促进作用”修改为“举例说明祖国内地与香港、澳门经济发展的相互促进作用”,进一步降低了学习难度,内容更加确切。

中国地理部分“认识区域”单元后面的“说明”文字由原来的4条,现合并为3条,并且表述的方式也和世界地理部分趋于统一。新增加的“北京、台湾、香港、澳门为必学区域”,以及“在学习区域时,要引导学生用科学的发展观理解不同区域的差异,认识区域发展及其存在的问题”,强调了科学发展观在地理教学中的运用,突出了社会发展对学习内容的需求。

乡土地理部分修订的幅度相对较大。首先,原来在内容标准表格前,主要阐述乡土地理教学功能与价值的一段文字,修订后已将其归入表格后的“说明”中。其次,乡土地理部分原有8条“标准”和1条“活动建议”,修订后精减为6条“标准”和2条“活动建议”。并将6条内容标准重新进行了表述,分别是:“运用地图,描述家乡的地理位置,分析其特点”“利用图文材料说明家乡主要地理事物的变迁及原因”“举例分析自然资源、自然灾害对家乡社会、经济等方面的影响”“运用家乡的人口资料与全国人口情况进行比较,说出家乡人口数量和人口变化的特点”“了解家乡的对外联系现状,认识家乡进一步改革开放的重要性”“了解家乡的发展规划,关注家乡的未来发展,树立建设家乡的志向”。前4条“标准”基本上概括、保留了原来的内容,又从发展学生地理能力的角度和热爱家乡方面提出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要求,这样, 更加反映了家乡改革开放以来发展的实际,也体现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的基本理念。

修订后的内容标准中的活动建议相对原课标有明显变化。它删除了部分让教师和学生感到操作困难或一般学校条件不允许的“活动建议”,并适当补充了一些新内容,总体上降低了部分内容标准的要求。修订后的课标活动建议更好地强调了育人为本,重视学生的创新精神、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增加了使用地图能力和地理思维能力等的要求,强调地理课程的开放性,并在内容标准中有众多具体的实践活动建议。如“气候”单元的活动建议,删去了“有条件的学校可建立气象园地”这一条,新建议中的“开展参观、观测、体验等活动”“使用测量仪器,观测气 温、降水和风向;收看(听)和记录天气预报内容,模拟预报天气”注重培养学生对天气观测预报方面的兴趣爱好。总体来看,活动建议要求更加明确,教学操作性增强。“地图”单元中“使用地图、手持定位仪等进行‘定向越野’活动”,与原来“实地踏勘并绘制校园、社区等小区域的平面草图”的建议相比,降低了难度,表述更加简练而明确。“世界地理”部分的“海洋与陆地”单元,将活动建议中的“有条件的学校”几字删去,突出可“自选实验材料或使用计算机,模拟海底扩张、大陆漂移”,操作空间加大。

汇总起来,修订后的内容标准活动建议中的形式可操作性增强,主要有以下几种:观测、运用地图、动手制作等活动,游戏,模拟演示,学习交流,角色扮演活动以及辩论与讨论活动等。如“世界地理”部分的“居民”单元,把原来“收集聚落景观图片,辨别某一景观及其与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关系”活动,改为“围绕‘人口多好,还是人口少好’、‘住乡村好,还是住城市好’等辩题组织辩论”,降低了难点,有趣且容易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认识区域”单元活动建议中将原来“分组准备某大洲的资料,整理、归纳其地理特征,并选出代表向全班汇报。收集、整理其他大洲的资料,并与所学大洲进行对比”的建议修订为“开展学习交流、角色扮演等活动”,并列举了两个实例:“选择一个教科书没有介绍过的区域,收集、整理资料,归纳该区域地理特征,以适当方式(如墙报、图片展等)予以展示,并回答学生的质疑;就热带雨林开发与保护问题,分别扮演地理学家、政府官员、热带雨林区土着居民、世界环保组织成员、开发商等角色,从各自角度提出见解”。这样的建议表述更精炼,要求更加具体明确,给教师选择的弹性余地也更多,示范性更明确。“中国地理”部分“认识区域”单元中“开展学习交流、撰写小论文等活动”的建议,配以举例说明,非常简明,又有弹性选择空间,使学生的学习能够更加结合各地区的实际。对乡土地理部分的“活动建议”所做的精减,更加鼓励和提倡开展乡土地理调查、为家乡建设献计献策等操作性、体验性强的活动,突出地理实践能力、理论联系实际和解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

四、“实施建议”部分的对比分析

第四部分“实施建议”中的“教学建议”,修改了原来的“要突出地理学科特点,运用多种教学方式、方法和教学手段,重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的说明,开门见山地提出强调地理课程的实施,“关键在于教师的教学”,指出在地理教学中,“地理教师需要领悟本标准的课程基本理念,了解课程设计思路,按照课程目标和内容标准设计具体的教学目标”的要求。具体的教学建议从四个方面进行,将原来的“应突出地理学的‘地域性’和‘综合性’特征”,具体细化为“突出地理事物的空间差异和空间联系”,后面三条的阐述基本意思没有改变。这样的修改,更加突出了地理学科的本质特点和核心内容。在体例中,已将所有教学建议的案例全部从课标文本的正文中移出。具体内容中,案例变为比较宏观的举例说明性建议。例如,删去了原来的“以日本为例学习区域地理”的案例,修订为“在以一个国家为例学习区域地理时,需要引导学生从该国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水文、植被、矿产等多方面认识自然地理要素对该国地理特征的综合影响”的举例建议;删去了原来“‘角色扮演’及小组活动学习方式”的案例,代替为“可以用问题解决的方式进行经纬网内容的教学,将学习内容转化为类似‘设计出行路线进行救援’的任务,提出完成任务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通过理解、分析,解决这些‘问题’”。在“关注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教学建议中,将原来一则内容较为空泛、开展起来难度较大的“地理野外考察”案例,修订为比较贴近学生和学校实际的“应积极开展地理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的建议,案例修改为“利用学生已学习过的地图知识,以‘我帮学校做规划’为主题,开展地理实践活动,从而达到构建开放的地理课堂、拓宽学习空间、培养爱护学校和保护环境责任感的目的”的建议,这样使得文件规范性增强。

“评价建议”部分修订以前的结构是从五个方面、以五个“注重……”作为标题来阐述的。修订以后“评价建议”则从“根据地理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标准确定评价标准”“评价方法的选择与使用”“评价的实施”“评价结果的解释”等四个方面展开阐述。强调评价要注重学生的学习结果、学习过程以及在实践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和态度的变化;要强化评价的诊断和发展功能,弱化评价的甄别和选拔功能。指出了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方面评价的要点,指出“评价方法的选择与使用要符合诊断学生的学习质量和促进学生发展的基本目的”,并给出了纸笔测验评价方法、档案袋评价方法、观察评价方法等评价方法和操作目的与内容;在“评价的实施”中指出“评价应注重过程性评价,把评价渗透到地理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之中,克服‘一张考卷定终身’的弊端”,并提出了若干建议。

“实施建议”的第三部分“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和第四部分“教材编写建议”的位置在修订时进行了互换。教材作为一种课程资源,应先谈教材编写,最后再讲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才比较合理。“教材编写建议”部分内容基本没变,但对其中的三个小标题进行了修改,更加突出了“设计有一定弹性的教学内容”“突出能力培养,发挥教科 书的学习引导功能”等要求,使其建议内容与教学更加密切和贴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建议”部分,修订后更加突出了“利用学生学习经验资源”,在阐述“开发社会地理课程资源”时,强调“要创造条件组织学生走进大自然,参与社会实践,开展参观、调查、考察、旅行、夏令营、冬令营等活动;也可邀请有关人士到学校进行演讲和座谈;有条件的地区可创建地理实习基地”。增加了“利用计算机网络资源”的建议要求,体现了新课程“构建开放的地理课程”的课程基本理念。

简述开发新能源的必要性篇8

然而,随着新课程的推进,选修课教学却逐渐出现了背离原有课程设计初衷的“异化”现象。主要表现为:受评价模式制约,课程选择由教育主管部门指定,学校和学生无选择的自主权,学生缺乏选修课学习的兴趣;鉴于高考侧重历史必修内容的考查,部分学校选修课程没能按照《课标》的要求开足相应的学习内容和学时,课堂教学往往简单应付;教师对选修课程存在认识上的偏差,致使选修课程沦为必修课的附庸,应有地位被削弱,无法体现选修课程在文化建设和学生个性发展等方面的作用,等等。这些问题的存在,除了教师知识储备不足、课程理念缺失等因素,与学校课时紧张、高考模式的制约等因素也不无关系。笔者认为,仅凭教师和学校的努力确实难以根除上述问题,但这决不可成为选修课名存实亡的理由,在坚守中求突破,在设计中求发展,在过程中求高效,始终不渝地坚守选修课程这一阵地,是选课教学的应有之义。

本文以人教版选修四“中外历史人物评说”的“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教学片段为例,就如何有效地设计选修课教学,谈谈笔者的实践体悟,求教方家。

一、立足选修课程,整合课程资源,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在“课程设计思路”中指出,高中历史选修课设计的宗旨是“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学生的历史视野,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1]通过“兴趣”“视野”和“个性化”三个名词,将新课程对于选修课的教学定位清晰地表达了出来。在一定意义上讲,选修课程对于学生的个性发展,有着更重要的作用。在当前多种因素制约学生根据兴趣自主地选择学习模块的状况下,在指定的选修模块中如何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满足学生合理的需求和兴趣,从而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获得成功体验和个性发展呢? 笔者认为,首先要充分利用选修模块开展个性教育的优势。

例如,关于“中外历史人物评说”,从教学内容看,历史人物是最具活力、最能引起后人兴趣的内容之一,这不仅是因为任何重大历史事件、历史活动都离不开各类人的参与, 更因为参与者都是有各具特点的生命体,他们的成长经历、性格品质、思维习惯、处事风格乃至生活习性等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历史事件的发生、发展及其结果。正如瑞士心理学家荣格所言:“一切文化都会沉淀为人格。” [2]因此,教师通过指导学生对相关历史人物的了解、探究和评说,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历史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影响他们良好个性的形成。从教学过程看,由于“评说”本身就杂糅着评说者的主观意志,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鼓励学生主体介入,允许学生对既有的他人评论不轻信,对事物持怀疑求索的态度,引导学生在特定的时空范围内对历史人物作出良好的价值判断,从而使历史人物的评说既具有“意义”含量、思维价值,又使学生收获自主思考和自我理解的愉悦,从而不仅强化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了学生的创造力,还有利于他们良好个性的形成与彰显。

那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具体发掘和利用好选修课程开展个性教育的优势?笔者在“唐太宗”一课探究中,在课程资源的创设方面做了以下尝试。

探究一:唐太宗登上皇帝宝座的主要途径(探究资源:视频资料——《玄武门之变》、 文献资料——《贞观政要》)

探究二:唐太宗巩固和加强统治的主要举措(探究资源:历史地图——《唐民族分布图》《唐对外交往图》,文献资料——《全唐诗》《资治通鉴》《剑桥中国隋唐史》)

探究三:唐太宗施政方略产生的历史影响(探究资源:唐诗选编,历史地图——《唐少数民族机构设置图》《对外交通图》,历史图片——《长安街头的波斯商人图》《玄奘取经图》)

探究四:唐太宗晚年主要失误(运用探究资源:教材资源,文献资料——刘昫的《旧唐书》、欧阳修的《新唐书》、杜佑编纂的《通典·边防典》)

探究五:简要评价唐太宗(探究资源:唐太宗的《帝范》、欧阳修的《新唐书·太宗本纪》、吕思勉的《吕思勉史学论著》)

上述教学设计很好地运用了相关历史资源,为构建开放式的课堂,正确处理课外资源与历史教材、学生之间的关系奠定了基础。首先,有效地对教材进行了二次开发,“五个探究问题”层层递进,内容简洁而又贴近学生的认知发展;大胆地整合了教材资源,配合问题探究浑然一体。其次,在活用教材资源的同时,精心开发了教材之外的课程资源,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丰富多彩地展示了一位血肉丰满、性格鲜明的“唐太宗”。这些课程资源在激发学生探究兴趣的同时,所展示的“唐太宗”人格魅力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个性和品质,有助于学生在分析处理材料信息的基础上通过归纳、整理形成个性化的自我认识。最后,在“评说”环节引入了大量不同人物的评价观点,充分利用了“人物评说”在培养个性教育中的优势,引领学生从自己独立的角切入,用建设性的心态进行思考、质疑和判断,通过讨论交流、思维碰撞提升自身的历史知识水平。

二、凸显学生主体,规范研究程序,有效开展研究性学习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要求“历史课程的设计与实施要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创设“多样化、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从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与参与性,培养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新课程倡导的“研究性学习”对落实课标理念有着重要意义。另外,高中历史 选修课程也以6大模块41个专题的形式,将丰富多彩的研究课题呈现在学生面前,为研究性学习的开展很大的空间和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遵循新课程的主旨和教材编排,笔者对“唐太宗”一课中的“探究贞观之治及其成因”实施了研究性学习,分三个步骤。

步骤一:确定各小组的研究方向

第1组:“用人策略”;第2组:“民生举措”;第3组:“刑法内容”;第4组:“治世特点”;第5组:“民族政策”;第6组:“对外交往”。

步骤二:归纳“贞观之治”成因

(1)教师示范研究学习过程。a.提炼文字材料的关键信息;b.示范归纳“贞观之治”在“用人“方面的成因。

(2)教师引导学生共同研究。a.指导学生阅读教材;b.点拨学生阅读补充材料,尝试归纳。

(3)教师组织学生自主学习。a.学生个人自主学习;b.小组学生合作学习;d.撰写研究学习成果。

步骤三:总结研究性学习成果

(1)学生展示学习成果。(2)教师评估、总结并赋分。

上述教学活动设计为学生提供了课内研究性学习的广阔空间,课后反思颇有收获。一是根据教学目标和学情,在“唐太宗”人物评说中选择“探究贞观之治及其成因”这一小专题开展研究性学习,做法得当。因为这种小切口课题使研究方向更为清晰明确,便于学生操作;同时,提供人手一份的研究性学习材料,让学生获得较为宽裕的阅读、思考的时间,保证研究性学习人人参与、步步踏实。二是注重了学生研究意识的培养和研究性学习方法的传授,如研究前有程序的规范和引领,在研究过程中有方法指导的循序渐进,从开始的亲自示范,到引导学生学习,再到学生自主研究,有意识地把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放在了教学的首位,既“授之以鱼”,又“授之以渔”,效果显著。三是从细节处培养了师生互动的生态课堂,学生自主学习环节的设置,突出了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及求知欲。四是在“学生自主研究性学习”阶段,注意合作学习的规范和学习成果的及时评价。其中以赋分形式进行的评价,不但总结了学生合作学习的成果,也对学习任务完成进展进行了检查与督促,收到实效。五是在研究性学习结束后,笔者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了总结 ,把学生的个别具体结论上升到系统化、条理化的知识层面。

三、围绕教学主线,优化教学结构,建构简约高效课堂

为降低教学难度,《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在选修课程“人物评说”模块设计中,所遴选的22位历史人物大多数为必修模块已有涉及,所增加的,主要是历史人物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活动介绍、与重大历史事件间的互动关系和评价人物的各种观点等。如此的课程建构,要求教师在选修的教学设计中“既要注重与必修课程的衔接,关注学生在学完历史必修课程内容之后所达到的认识水平与课程改革所要达到的基本目标,做到必修与选修内容的平稳过渡和顺畅连接;又要注重选修课程在内容、方法等方面的适度深化,力求避免同一水平上的简单重复或内容过于艰深和复杂。”[3]

笔者认为,围绕教学主线整合必修与选修课程,删繁就简,有利于用创设简约、高效的课堂教学。所谓教学主线,笔者赞同这样的观点:“教学主线是教师对教学内容进行整体解读的视角,是教学内容的核心,是教师在对教材内容进行全面、综合分析基础上形成的,体现了教材各知识点间的内在逻辑联系,是贯穿课堂各教学环节的主脉。”[4]以“唐太宗”一课为例,其主题就是所隶属的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家”,围绕该主题,教材遴选了秦始皇、唐太宗、康熙帝三位具有时代意义的君主。“唐太宗”一课的课标要求是:“列举‘贞观之治’的主要表现,探讨唐太宗在推动中国封建社会发展中的历史作用。”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与诸多社会历史因素有关,但无可否认,与其间重要的历史人物,尤其是具有决策权的君主所发挥的作用关系密切。本专题所遴选的三位君主正是在代表着中华文明承继、繁盛的“秦汉大一统”“盛唐繁荣”和“康乾盛世”三个关键阶段中具有举足轻重作用的历史人物。教材如此选择,是想通过对这三位历史人物政治活动的的了解,让学习者体会到浓聚在他们身上的时代特征。无疑,“唐太宗“一课的教学主线首先应归结到唐太宗治世的举措及其影响上,以对唐太宗这一人物做出客观的历史评价。然后围绕这一教学主线,适当向必修课程延伸,理清与必修课程的关系,做出必要的整合。关于“唐太宗”,必修课程中涉及的知识点是:三省六部,科举制,唐朝丝织技术的创新,唐朝商品经济和对外贸易的发展,商业城市的崛起,以及唐朝诗画书法的繁荣。这些知识点与选修课教学看似关联较浅,但必修模块的知识构建为“唐太宗”架构了人物活动的舞台,显示出他作为“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在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演进历程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基于此,笔者在本课教学设计中采用了如下教学活动。

活动一:基础知识回顾

联系必修1“古代中国政治制度”,充实唐太宗在“完善政治制度,提高行政效率”方面所采取的措施,引导学生联系现实谈谈认识。

活动二:补充材料设问

材料:“贞观初放榜日,上私幸端门,见进士于榜下缀行而出,喜谓侍臣曰:“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王定保《唐摭言·杂记》)

设问:出现上述现象的原因是什么?请结合必修课程有关内容,判断这一举措对“贞观之治“的出现有怎样的积极作用。

活动三:组织探究活动

要求学生通过回顾必修2“中国古代商业的发展”内容感受唐朝经济的繁荣,并具体描述唐朝商业发展的状况(包括对外贸易、商业城市的崛起);通过对选修“唐太宗”治世措施的学习,谈谈对上述经济繁荣现象的认识。

上述教学活动的设计,力图围绕教学主线,整合教材内容,删减与教学主线联系不多的部 分,如玄武门之变、晚年唐太宗等。在以选修为主体,体现与必修内容有机联系的前提下,开发、利用了“必修”课程资源,突出了“贞观之治”及唐太宗治世的措施;以“必修”为切入点,丰富、深化和拓展选修课程,进一步彰显“唐太宗”的政治智慧,增强“唐太宗”的人物厚度。同时,也衔接和加深了学生对必修相关内容的理解,扎实高效地落实了课程目标及高考考点要求,进而使选修课在历史继承性与时代延展性的意义上,真正成为学生迸溅思想火花、领略精神的高地。

参考文献:

[1] 吕达.关于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教材改革的思考[M].课程改革整体论.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47.

[2] 王充闾.张学良:人格图谱[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9:216.

上一篇:科技进步的表现范文 下一篇:海洋垃圾治理措施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