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老年人健康养生知识范文

时间:2023-12-22 17:38:58

中老年人健康养生知识

中老年人健康养生知识篇1

孙伟代表表示,健康城市是应对城市病、提高居民健康水平的经济有效之策。有必要将健康城市纳入国家新型城镇化建设规划范围,实施本土化理论创新和政策研究,强化保障机制、建立可持续建设模式,将城市建设成为居民健康生活、愉悦生命的现实空间。当前,我国公众健康素养水平较低,严重影响到全民健康状况改善。要着重补齐健康知识短板,培育公众健康素养,引导公众树立正确健康观、养成健康行为、提高维护健康能力,为提升全民健康水平奠定基础。老年人口长寿不健康的矛盾,造成我国实际老年抚养比高、医疗卫生资源消耗大,增加了应对人口老龄化的经济社会成本,因此必须树立健康老龄化理念,实施全民健康促进战略,推进全民终身健康,提高老年人口健康水平,实现低成本应对人口老龄化。

因地制宜推广健康城市建设

孙伟代表指出,按照世界卫生组织(WHO)定义,健康城市是由健康人群、健康环境、健康社会有机结合发展的整体。通过完善城市的规划、建设和管理,改进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健康服务,全面普及健康生活方式,满足居民健康需求,实现城市建设与居民健康协调发展。健康城市建设秉承预防为主、源头治理、综合治理方针,将“以病人治疗为中心”转变为“以健康促进为中心”,实现居民全生命周期、全过程健康管理,可以较低的成本预防和减少疾病,节约大量医疗支出,是符合我国国情的“健康中国”之路。推进健康城市建设,可充分l挥我国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和文化优势,通过有效的社会动员,凝聚政府、居民和社会机构多方力量,形成有效的环境支持和健康服务体系,营造由健康人群、健康环境、健康社会有机组成并协调发展的统一体。

我国健康城市建设工作开展时间较短、国家层面尚未形成完备的政策文件和法律规定,相关部门还未达成共识、形成合力,健康城市建设还局限在个别地方,工作内容集中在公共卫生领域,公众知晓率和接受程度还不高。孙伟代表建议,加快提升城市居民健康水平,宜加快推广健康城市建设,将“健康中国”的目标转化为健康城市的指标,成为有抓手、可考量的具体工作。

第一,实施健康城市“中国化”的理论创新和政策研究。一是促进理论创新。健康城市的概念和标准是由西方学者提出来的,有些内容需要结合我国国情进行本地化研究,宜组织专家对健康城市理论进行系统研究,结合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现况、城市化建设实际、居民健康及疾病流行特点,阐述我国健康城市建设的内涵、外延、重要意义、各阶段建设的重点领域和重要任务等。二是深化政策研究。可支持有关部门在现有健康城市建设政策框架的基础上,研究制定健康城市建设规划指导意见、健康社区、健康单位、健康家庭等健康“细胞”工程建设指导规范,借鉴国际经验,探索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健康城市建设指标和评价体系框架。三是总结推广试点经验。及时总结我国健康城市试点建设经验,将试点经验上升为可推广、可复制的中国健康城市建设的有效模式,并适时在国际上进行交流和推广,助力提高我国在医疗卫生健康领域的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

第二,强化健康城市建设的保障机制。一是政策保障。可将健康城市建设纳入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范围,与绿色城市、智慧城市、人文城市等同步规划、同步建设。要求各地落实世界卫生组织倡导的“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策略,编制健康城市发展规划,促进健康政策与城市规划、市政建设、道路交通、社会保障等公共政策有效衔接。二是组织保障。健康城市建设需要政府、社会、个人3方共同参与,宜坚持共建共享原则,充分发挥政府的组织优势,建立政府主导、部门协作、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明确相关部门工作责任和考核机制,确保各项任务措施落地见效。三是资金保障。宜建立改革试点专项补助资金,鼓励地方开展健康城市建设试点工作;可允许地方政府发行金融专项债券,重点用于改善环境卫生基础设施、饮用水安全管理等相关工程设施建设;宜放开市场、放宽准入,通过特许经营、购买服务等多种方式,引导和支持社会资本参与健康城市项目建设,保护其合法权益,给社会资本吃上“定心丸”。

第三,建立健康城市可持续建设的工作模式。在建设思路上,健康城市建设不宜局限于中央定标准、地方创建挂牌的传统工作模式,而应将其定位为城市建设不断完善、居民健康水平不断提高的持续进程。在具体实施上,我国各个城市具有明显差异性,健康城市建设规划不宜一刀切,可允许各地根据当地居民健康现状与需求和城市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有针对性地制定健康城市建设规划和建设标准,自主选择优先建设领域和重点建设任务。在监测评估上,国家可定期组织第三方专业机构开展健康城市建设效果评价,对各地建设成果实施纵向和横向比较,据此研究制定综合评价和排名办法,激励各地不断总结经验、不断发现新问题、不断调整优化工作方向,找到适合当地的健康城市建设之路。

加强公众健康素养培育

孙伟代表指出,提高公众健康素养,是提升全民健康水平最根本、最经济、最有效的措施之一,但我国居民健康素养水平整体较低。2008年,我国首次开展城乡居民健康素养调查,通过了解其基本健康知识、健康理念、生活方式与行为、基本技能,结果显示我国居民健康素养水平是6.5%。这表明,每100人中具备基本健康素养的还不到7人。近年来相关部门研究并实施健康教育和系列干预措施,公众健康素养水平有所提升,但成效不明显,2012年至2014年城乡居民健康素养水平分别为8.8%、9.5%、9.8%。

孙伟代表总结说,公众健康素养水平较低,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缺乏必要的健康知识。调查显示,城乡居民缺乏保护健康所需要的基本医疗知识、药品保存使用知识、传染病预防等卫生知识;很多居民不具备基本养生保健常识,也不知道如何预防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常见慢性病发生;公众急救知识普遍匮乏,遇到灾害、急危重症、意外伤害时,不能有效开展现场自救和互救,有的人还因不了解基本急救知识、对伤者搬运不当而造成“二次伤害”。二是健康观念不甚科学。很多人因工作忙、时间紧、压力大而透支身体,注重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均衡发展,不愿面对、不肯承认心理疾患,直至病情恶化、酿成惨剧;很多人对生命、疾病、死亡等没有正确认识,对现代医学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认为“只要钱花到,啥病都能好”,盲目追求昂贵的药物和治疗方法,一旦疗效不佳则产生巨大心理落差,由此产生不满、猜疑甚至极端情绪,进而诱发暴力伤医行为。三是生活方式与行为不健康。监测结果显示,我国仅有11.2%的居民能够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行为,很多居民有吸烟酗酒、经常熬夜、久坐不动、长期缺乏体育锻炼、营养失衡、药物依赖等不良生活习惯,成为诱发慢性病甚至猝死的主要危险因素。四是健康知识普及率较低。当前,有些地方广播、电视、网络充斥各种“健康知识”“保健观点”“养生窍门”,一些居民不能正确理解、甄别对自己有用的健康信息,对一些信口开河、随意颠覆科学常识的说法信以为真,甚至轻信盲从各种谣言。

针对以上情况,孙伟代表给出了具体建议:

第一,营造重视和保护健康的社会氛围,创造支持性政策环境。全面落实世界卫生组织倡导的“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策略,确定大健康、大卫生工作理念,将健康相关内容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各项政策之中,作为政策出台的重要前置评估因素;推进健康促进立法,建立多部门协调一致、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健康促进工作模式,将公众健康素养水平作为衡量卫生工作成效的关键指标。树立正确健康观,开展健康城市、健康村镇、健康社区、健康单位、健康家庭建设活动,发挥功能单位对个人的示范和辐射效应,促进全社会关注健康、重视健康;鼓励和支持健康文化产业发展,利用各种大众媒介传播正确健康观,倡导“每个人是自身健康第一责任人”的理念,将健康观纳入市民公约、村规民约等社会规范,使科学的健康理念渗透到千家万户;研究编写健康观教育读本、宣传材料,重点在学校和医院进行宣传,引导公众正确认识生命、疾病、死亡,了解现代医学的局限性,形成敬畏生命、尊重医学和医务人员的社会风尚。

第二,补齐公众健康知识短板。一是建立覆盖全民的健康素养监测网络,定期开展健康素养监测和评价,明确公众健康知识的薄弱点和薄弱人群,有针对性地向农村和中西部等重点地区以及青少年、老年人、文化程度较低等重点人群推送健康知识。二是实施全民健康素养知识集中提升行动计划,要求医院向患者及其家属普及合理用药和科学就医知识,要求公共卫生机构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向城乡居民普及慢性病防控、传染病预防、安全与急救、心理调适等知识。三是建立权威的健康信息平台,对公众关注的重点和热点健康问题提供权威解答;优化12320卫生热线,建立公益性健康信息查询网站;开发手机APP软件,提供专家实时应答功能,方便公众查询和获取正确的健康知识。

第三,促进公众形成健康生活方式和行为。定期对城乡居民生活方式和行为进行监测、分析和评估,据此研究将公众健康知识理念转化为实际行动的方法、策略、工作重点;实施健康中国行、相约健康社区行、健康巡讲等全民健康促进活动,每年可选择一个严重威胁公众健康的公共卫生问题作为主题,广泛动员城乡居民关注、参加健康促进活动,在活动中自觉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深入开展行为干预方式和适宜技术研究,探索和创新健康教育方式方法,推广各地健康促进的成功经验,优化专业人员技能,有效引导居民形成健康行为习惯。

第四,提升公众维护和促进健康能力。可将健康素养能力培养列入国家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助力提高城乡居民维护健康的能力;开设健康素养能力培训课程,通过网络、电视、广播等方式免费提供给公众,同步开发健康素养能力自我指导和评估工具,助力公众精准获取、理解、甄别和评估健康信息,正确运用医疗卫生服务资源,作出正确的健康决策。同时,完善全民健身服务体系,支持学校、机关事业单位体育场馆建设,并鼓励其向社会开放,加强群众身边的健身场地设施建设,为居民强身健体、促进健康奠定基础条件;开展全民健身运动,研究和推广适宜于不同年龄段、不同身体状况的群众体育健身活动,支持全民健身组织发展,培养健身人才,向城乡居民传授养生保健、体育健身方法,促使公众具备养生、健身的技能和习惯。

大力推进健康老龄化

目前,我国人口平均预期寿命已超过75岁,到2050年预计将达80岁。但是,我国老年人口长寿不健康的现象也比较突出。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球49个高收入国家人均健康寿命为70岁,而我国只有66岁;发达国家60岁以上老年人口中身体健康的比例超过60%,而我国只有43%左右;我国老年人口的年龄标准是60岁,比发达国家低5岁。在老龄化水平相同的情况下,我国老年社会参与低,实际老年抚养比高,老龄化带来的困难和问题更突出,将可能成为世界上老龄问题最严重的国家。

孙伟代表介绍说,老年人口健康水平偏低,增加了解决老龄化问题的经济社会成本。老年人患病率、失能率、死亡率高,患病后的治疗、失能后的照护以及死亡前的临终关怀等费用开支大,人均医疗费是国民平均医疗费用的2至3倍。2003年以来,我国老年人口失能率增加了6个多百分点,失能老年人已达3000多万;到老龄化高峰时期,失能、半失能老年人口将接近1亿人,老年照料和护理服务面临极大压力。未来40年,我国老年人慢性病患病例数将由2015年的1.3亿例,增长到2050年的3亿例,就诊人次数将由当前的16亿人次,增长到2050年的36.8亿人次;老年人口疾病经济负担占GDP的比重,将由当前的2%提升到2050年的5%,社会医疗卫生服务需求和疾病经济负担将大幅增加。此外,人口老龄化造成医疗保险缴费人群相对缩小,筹资能力下降,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将面临收支失衡风险。

老年人口健康水平偏低,加剧了卫生事业发展滞后的矛盾。我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重医疗、轻预防的现象突出,健康管理和疾病A防资源普遍不足,难以发挥疾病防控在减少疾病发生、减轻疾病经济负担、提高国民健康水平等方面的基础性作用。我国的老年卫生保健体系尚未形成,老年医疗机构尤其是老年病综合医院十分缺乏,多数医院未设老年病科,老年病防治专业人才匮乏。我国老年护理事业发展滞后,现有的养老机构大多不具备医疗护理功能,失能老年人的护理服务大多由医院提供,占用了大量公共医疗卫生资源,也加大了医疗保险制度运行压力。

鉴于上述问题,孙伟代表提出了三条建议:第一,实施预防为主的健康促进战略。加强健康投入,动员全社会力量,构建预防为主的健康支持体系,完善健康的公共政策和支持性环境,将健康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开展终身健康教育,普及健康知识,开展健康运动,增强人们的健康意识和自我保健能力,倡导有益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促进全民健康素质提高。

第二,发展老年医疗保健事业。加强老年群体健康管理,积极开展老年疾病预防工作,加强老年病医院、老年护理医院、老年康复医院和老年病科建设,建立个人预防、医院治疗、居家护理相结合,以老年医疗保健机构为龙头,基层卫生组织为基础、其他医疗卫生机构为支撑的老年医疗保健服务网络。

中老年人健康养生知识篇2

[关键词]健康养生类节目;老年受众;使用与满足理论;积极老龄化

[中图分类号]G206[文献标志码]A[DOI]10.3969/j.issn.1009-3729.2015.01.004

进入21世纪,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口老龄化日益成为众多国家密切关注和需要迫切应对的问题。老龄化不仅是个体适应社会的过程,也关乎一个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等各方面的发展。据我国民政部的消息,截至2014年2月,中国60岁以上的老龄人口已达2亿,占总人口的14.9%[1],中国老龄化的快速发展趋势不容忽视。在新媒体环境下,如何使庞大的老年群体老有所依、老有所养、老有所乐,已成为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妥善解决的重大问题。传播媒介在信息传播领域具有突出的优势,电视等传统媒体在反映老年群体问题和引导、抚慰老年群体适应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等方面仍发挥着特殊的作用,是其他媒体无法取代的。

中国自1999年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达到1.32亿、正式进入老龄化社会以来[2],党和政府以及社会各界便高度关注老年人的生活问题。以老年受众为主要目标受众的健康养生类电视节目就是在老龄化社会背景和人们对健康知识信息迫切需求情势下产生、发展的。健康养生类电视节目不是单纯的养老、娱乐节目,其与老年人的身体和心理健康息息相关,关系到老年人的物质和精神文化生活。因此,对健康养生类电视节目进行探讨和研究,是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下提升老年人精神状况、健康水平的迫切需要。目前国内学界对健康养生类电视节目和老年受众研究得较多,但是以老年群体为目标受众来研究健康养生类电视节目的较少。事实上,两者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大部分的健康养生类电视节目的目标受众是老年群体,而老年群体在收看电视节目时对健康养生保健知识有较大的需求量。本文拟将健康养生类电视节目与老年受众相结合,基于使用与满足理论,通过对老年受众的问卷调查,探讨健康养生类电视节目如何满足其收视需求,以引导老年受众健康生活,从而使该类节目能够真正成为老年受众积极健康生活的催化剂。

一、中国健康养生类电视节目的现状

健康养生类电视节目是以电视等媒体渠道传播健康和养生内容的节目,是以提高人们对健康知识的认知水平、受众的整体健康素养、促进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为宗旨的电视节目[3]。我国电视开辟健康养生类节目始于1960年代,进入21世纪之后,养生类电视节目发展迅猛,许多电视台纷纷开办了此类节目,如北京卫视的《养生堂》、湖南卫视的《百科全说》、山东卫视的《养生》、辽宁卫视的《健康一身轻》等。

笔者通过对央视网等电视节目网站的搜索,检索到目前全国大部分地区可以收到的免费卫视频道共有51个,其中有26个频道开办有健康养生类节目,频道占有率接近51%(频道占有率=播出频道数/所有频道数),节目总数达到50多个。对比分析目前国内的健康养生类电视节目发现,虽然目前该类节目数量逐渐增加,节目形式和内容也变得更加多样化,并且增加了更多的节目互动,增强了节目的娱乐性,但是仍然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如质量水平不高、部分节目内容不够真实、老年受众定位不够准确、有些节目过度商业化和娱乐化等。

二、老年受众的健康养生诉求

为了研究老年受众接触电视媒体特别是健康养生类节目的情况,笔者采用了实证研究方法,通过问卷调查试图从数据背后发现老年受众对健康养生类电视节目的认知和评价。

1.老年受众收看健康养生类电视节目的问卷调查分析

本次问卷调查时间为2013年12月~2014年3月,调查地区集中在河南省郑州市绿城广场、徐砦城中村和洛阳市中心医院,共发放问卷200份,收回有效问卷200份,回收率达到100%。因为本次研究的对象是老年受众,所以在发放问卷调查时主要选择的是老年人。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对老年人的定义,一般认为60周岁以上的人群为老年人[4] 。在调查中,由于笔者希望通过适当扩大一部分准老年人群以探索未来老年人媒介接触的发展方向,故将调查的年龄分为55~59岁、60~75岁、75岁以上三段。

调查问卷分为三个部分,共设计了12个问题。第一个部分属于背景性问题,主要是调查被调查者的个人基本情况,以此细分老年受众群体。在本次调查中,老年受众年龄在55~59岁的有32人;60~75岁的最多,有104人;75岁以上的有64人。由于20世纪我国的教育水平和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目前老年人的受教育程度是比较低的,在被调查者中,具有高中或中专学历的有90人,所占比例最大;其次是仅具有初中和小学及以下学历者;本科以上学历者没有。就目前老年人的居住情况来看,与子女分开居住的老人有96人,也就是说有近一半的老年人没有跟子女居住在一起。

第二个部分是关于被调查者接触电视媒介情况的问题,主要涉及收视习惯和内容偏好两个方面。在收视习惯方面,电视媒体仍然是老年人接触的主要媒体,有93%的老年人都选择通过看电视获取新闻和其他信息,远远超过报纸、广播、电脑等其他媒介;老年人平均每天看电视的时间大多为1~3个小时,每天收看电视4个小时的老年受众高达16%,这说明老年人还是有充分的时间并且愿意选择用这部分时间收看电视节目的;在观看电视时间段方面,92%的被调查老人都选择在18GA6FA00~22GA6FA00,早上和上午看电视的老人只占少数,这与许多养生节目时间的定位并不一致。在内容偏好方面,被调查老年人最喜欢的电视节目类型前三名分别是新闻类节目、影视剧节目和健康知识保健节目,这说明老年受众对健康保健知识的需求较为迫切。

第三个部分是关于被调查者收看健康养生类电视节目情况的问题,主要调查老年受众对目前健康养生类电视节目的收看情况和收看态度,以了解老年受众收看健康养生类电视节目的情况、此类节目是否能够产生预期的传播效果、老年受众对该类节目的信任程度,意在改进目前健康养生类电视节目的不足。通过调查发现,看电视是老年受众获取养生资讯的首要渠道,其观看最多的健康养生类节目是中央电视台的《健康之路》和北京卫视的《养生堂》。在期待健康养生类节目提供哪类内容方面,有79%的老人选择日常保健,食疗保健知识和医疗常识也是老年人比较关心的话题。通过对健康养生类节目传播效果的调查可知,有86%的老年受众选择“会视情况考虑是否尝试节目宣讲的方法”,这说明现在的老年受众对健康栏目的观看更趋于理性;有10%的老年受众选择“会尝试节目宣讲的方法”,这些老年受众为健康传播最为理想的受众群,传播效果最好,但是数量偏少;只有4%的老年受众选择“不会尝试节目宣讲的方法”,这就需要通过改进节目来改变这部分老年受众的收视态度。在对健康养生类节目有何不足的调查中,“节目内容不真实可信和缺乏实用性”是老年受众选择最多的选项。

2.老年受众收看健康养生类电视节目的使用与满足

使用与满足理论是传播学中的主要理论之一,该理论认为:受众是为达到满足和实现需求而使用媒介的,受众对媒介内容与形式的选择由受众的需求和兴趣来决定。该理论的提出实现了由人如何接受媒介到人如何使用媒介的转变,从而彰显了人在媒介面前的能动作用和主体地位。[5](P157)老年受众接触健康养生类电视节目,正是基于他们对健康养生信息的需求,并选择电视媒介来满足他们的这种需求。

由于人们接触媒介的目的是为了满足其特定需求,因此这些需求的产生必定具有一定的社会和心理根源,这不仅与受众的性格、兴趣等相关,也受所处环境和社会条件的制约。从被调查受众的背景看,目前我国老年受众的整体文化水平相对较低,相当一部分老年人没有与子女居住在一起。处于这种背景下的老年受众就会根据现存的社会环境和个人习惯选择媒介接触。尽管受众的碎片化大大分散了单个媒介的收视率,但是93%的老年受众首选的接触媒介还是电视,这主要是因为电视媒介对受众文化水平要求低、娱乐性比较强,能够满足更多老年受众的需求。了解老年人的背景和收视偏好对于健康养生类电视节目来说是很有必要的,因为任何一个电视节目都存在着收看主体是谁的问题,不同的受众有着不同的收视心理和收视习惯。只有通过调查把握老年受众的收视心理和收视习惯,电视工作者才能有的放矢地根据老年受众的收视需求制作和编排节目。

选择了媒介之后,实际接触行为的发生还需要两个条件,即媒介接触的可能性和媒介印象。媒介印象决定着老年受众选择何种媒介或内容来开始自己的接触行为,接触行为是否能够满足老年受众对健康养生信息的需求影响着老年受众以后的媒介接触行为,他们会根据满足的程度修正既有的媒介印象,在不同程度上改变对媒介的期待。调查发现,老年受众把电视作为收看健康养生类节目的首要渠道,中央台的《健康之路》和北京卫视的《养生堂》是对其影响力较大的健康养生类电视节目,这说明老年受众对这两个节目的媒介印象较好。在健康养生类节目内容需求方面,79%的老人期待节目能够提供日常保健类信息;对于节目宣讲的养生方法,86%的老年受众会视情况考虑是否尝试节目宣讲的方法,表明当下的老年受众对健康栏目的收视态度趋于理性,其选择具有某种能动性。谈到当前健康养生类电视节目的不足,绝大多数的老年人都认为节目内容不太真实可信、缺乏实用性,这也提醒健康养生类电视节目制作人应该从这两方面积极改进以满足老年受众的需求。

使用与满足理论从受众角度出发,通过分析受众的媒介接触动机及需求满足程度来考察大众传播给人们带来的心理和行为上的效用,把能否满足受众需求作为衡量传播效果的基本标准,开创了从受众角度考察大众传播的先河,因而在传播效果研究史上产生了重要影响。[5](P166)由于受众需求对传播效果有制约作用,因此电视媒体人应该抓住老年受众的需求制作出优秀的健康养生类节目,只有健康养生类电视节目能够满足老年受众的健康养生信息需求,该类节目的传播效果才能得以提升。

3.老年受众接触健康养生类电视节目中出现的问题

通过问卷分析,发现老年受众接触健康养生类电视节目过程中存在如下问题。

首先,老年受众媒介素养不高。媒介素养是指人们对各种媒介信息的解读和判断能力,以及将媒介信息应用于个人生活、社会发展方面的能力。[6]老年受众由于长时间地接触电视媒体,在心理上形成了对电视媒介的依赖,是电视媒介的忠实观众,所以他们不能理性地辨别电视媒体信息的真伪,会盲目地相信电视媒介。特别是,对于健康养生类电视节目,他们没有应对虚假信息的免疫力,总是一味地相信该类节目中“专家”所说的话,而且还会把这些话转化为行动,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比如,笔者在做问卷调查时接触到一些老年受众,其对健康养生类电视节目传播的信息就特别相信:某一个“专家”说每吃一口饭要嚼20下才能消化,结果有一位老人每次吃饭都会在心里默默数20下才会咽下去,并且这个习惯一直坚持下来。这足以反映出很多老年受众对这类节目的“言听计从”。一旦这类节目传播了虚假信息,老年受众就会被误导。因此,提高老年人的媒介素养,有助于提高他们对节目负面信息的鉴别和抵御能力。

其次,健康养生类电视节目未随着老年受众的变化而变化。笔者在对32名55~59岁的准老年受众的调查中发现以下两个问题:一是在受教育程度方面,准老年受众的受教育程度略高于60岁以上的老年受众,大专学历比例比60岁以上人群的学历高出16.37%。准老年人受教育水平的提高会对电视节目的需求产生一些改变。比如,在准老年人中,收看过健康养生类节目的就多于60岁以上的老人。通过交谈得知,这些准老年人对这类节目更加关注,这表明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受教育水平的提高,人们的养生健康意识会越来越强,所以未来的健康养生类电视节目应随着老年受众的变化而有所改变。二是在使用新媒体获取信息方面,准老年人群明显多于60岁以上的老年群体。在调查中共有18人选择上网获取信息,其中准老年人选择上网的高达14人,占到了78%。准老年人由于在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和生理机能方面都高于60岁以上的老人,特别是现在已经能够熟练掌握电脑的中年人数量很多,在他们步入老年后,仍然会选择使用新媒体。所以,未来新媒体在老年群体中产生的影响会越来越大,新媒体在老年人市场上发展的潜能不可忽视。

三、健康养生类电视节目更好地满足老年受众健康养生信息诉求的策略

老年受众具有获得健康养生信息的诉求,而电视又是老年受众接触最多的媒体,因此健康养生类电视节目对老年受众获取健康养生信息承担着重任,会给老年群体的晚年生活带来巨大影响。一方面,健康养生类节目的广泛传播,对于老年受众学习了解正确的健康养生知识、身体保健、疾病预防有很大的裨益,因此该类节目对老年受众具有积极的影响;另一方面,虚假片面的养生信息会影响老年受众的身体健康,老年受众对健康养生节目的盲目听信也会影响其家庭和谐,甚至会产生集合行为威胁社会稳定。因此,健康养生类节目的制作单位和工作人员应尽可能减少该类节目的负面影响,提升该类节目的品质和传播效果,从而积极地引导老年受众。为此,在新媒体时代,健康养生类电视节目应采取如下策略。

其一,应根据老年受众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对节目进行定位。尽管许多健康养生类电视节目扩大了受众群以赢得更多的受众,但仍然不能忽视老年受众这一健康养生类节目的特殊群体,重点考虑老年人对健康节目的收视心理及需求显得尤为重要。老年受众作为一个特殊群体,有不同于其他受众群体的特征:老年受众的视力和听力水平较青壮年时都有所下降,老年人的言语鉴别能力也大大降低。因此,该类节目的制作要注意节目的背景,应用比较强烈的对比以适应老年人的视力实际;主持人的语速也应该慢一些,这样才符合老年受众的生理特点。另外,在节目定位和受众定位上,要充分考虑到老年受众的心理感受,以制作出老年受众喜闻乐见的健康节目,获得他们的认同。在节目播出时间上,除了上午和下午老人空闲的时间之外,健康养生类电视节目也应尽可能地安排在黄金时段播出以满足老年受众的需要。在节目形式的设定上,也应该充分考虑到老年受众的接受程度,老年人不喜欢太过娱乐化和过于严肃的节目,喜欢节奏比较慢、比较好理解的节目,传播者应该根据他们的需求制作节目。只有从老年受众的角度出发,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才能使健康养生类电视节目真正达到指导老年人晚年生活的目的,实现“积极老龄化”。

其二,应在保证节目真实性的前提下,探索节目的多样化。健康养生类电视节目应该在保证传播内容真实可靠的基础上,追求节目内容和形式的多样化,保证节目内容的全面和生动,以服务不同的老年受众,但是也要注意防止过度的娱乐化和商业化。要严格杜绝虚假健康养生内容的传播,注重健康养生类节目的科学性、真实性,以及内容和形式的创新。

其三,应拓展节目传播渠道,扩展健康养生类节目的播出时段。在问卷调查中发现,绝大多数的老年人是在黄金时段收看电视,而在黄金时段却几乎没有一个健康养生类节目。究其原因,是因为绝大多数的娱乐节目选择黄金时段播出以获得更高的收视率,因此健康养生类节目只能为其让位,选择在非黄金时段播出。这样的播出时段会对健康信息的传播效果大打折扣,因此应根据老年群体的需求,主动扩展和调整该类节目的播出时段,使一些制作精良的健康养生类品牌节目能够在黄金时段播出,并努力从节目质量、节目内容上吸引老年受众。另外,从问卷调查中还发现,老年人除了接触电视之外,也会选择报纸、杂志等纸质媒体,还有一些老人选择了新媒体形式,所以健康养生类电视节目应加强其与报纸、杂志、书籍、新媒体之间的整合传播,来扩大传播范围。在这方面,中央卫视的《健康之路》和《中华医药》栏目做得比较成功,他们会根据节目的内容做网络传播补充,并且用书籍、VCD和DVD等出版物形式来强化栏目的品牌效应。

其四,应培养具有健康专业知识的传播人才。健康养生类电视节目的传播者不仅要具备一般电视传播者的专业素养,还应该具备健康养生方面的知识。高校应该专门设置健康传播专业,培养这方面人才,或者组织该类节目的制作人员进行短期的专业学习,培养高素质的健康传播人才。在面对老年受众时,健康养生类节目主持人应少用专业术语,尽可能通俗、详细地解释医学问题,使老年观众能理解节目的内容,以达到服务老年受众的目的。因为目前我国老年受众的整体受教育水平程度还不高,过多的专业术语会使他们对节目产生排斥的心理。可考虑用生动形象的模型或者以动漫的数据解读等形式,以达到讲解、教育之目的,充分体现人文关怀,做到从心理、生理上对老年受众的全方位照顾。

四、结语

新媒体时代,由于老年群体对传统媒体有广泛接触和对健康养生信息有迫切需求,因此电视媒体的健康养生类节目对老年群体具有很强的吸引力。电视媒体应更加重视老年受众的需求,为这一庞大而又不可忽视的群体制作出优秀的健康养生类节目,以传播健康养生保健知识,更好地为老年群体服务,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实现“积极老龄化”。

[参考文献]

[1]

民政部.2013年社会服务发展统计公报[EB/OL].(2014-10-15)[2014-06-17].http:///article/zwgk/mzyw/201406/20140600654488.shtml.

[2]岳颂东.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及其对策[J].社会保障问题研究,2001(1):47.

[3]云斐.健康传播视角下的中国电视健康节目研究[D].开封:河南大学,2011.

[4]华乐.网络新闻对老年人的形象再现研究[J].新媒体与社会,2013(4):144.

[5]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2002.

中老年人健康养生知识篇3

(1.河南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河南 洛阳 471003;2.湖北文理学院外国语学院,湖北 襄阳 441053)

【摘要】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国人的健康意识也不断增强。本文从饮食意识、养生保健意识、生活习性养成方面论述国人健康意识的增长,通过本次调查研究发现国人在健康意识方面存在着年龄上的差异。特别在60岁以上群体中,其健康意识明显强于年轻人。

关键词 健康意识;饮食;养生意识;健康生活习性

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强劲增长,城乡人民收入的普遍提高,带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社会问题,人口老龄化的出现。人口老龄化这个西方发达国家早已出现的社会现象,不知不觉中来到我们这个世界上经济发展最快同时拥有巨大人口基数的国家。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出现,带来了一系列社会问题,例如:城市中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加剧、劳动力短缺和社会资源分配不平衡,而且人口老龄化不断向中小城市“进军”。

当时钟指向21世纪,人们不再为一日三餐而担忧,却随之开始担忧健康问题。怎样用合理的膳食保证身体的健康,用适当的运动保持身体机能的良性运转,在不知不觉中逐步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性并保持身体良好的状态。所以,中国大妈开始用广场舞的方式一次又一次的进入到新闻热点。

本文从人口老龄化的表象来分析国人在健康意识方面的变化,探寻国人在经济高度发展和生活水平极大提高的今天,是怎样逐渐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健康意识,保持身体良好的状态和合理的生活习性等等,在国人健康意识养成方面进行探究。

1 人口老龄化现象

人口老龄化是指老年人口在总人口所占比例上升到一定程度。根据国际通行标准,当一个国家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10%或者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5%以上时,就意味着这个国家已经步入到老龄化国家的行列[1]。依据此标准并且根据我国2005年底我国百分之一的人口抽样调查显示,我国于1999年10月已进入老龄化社会。

另据2010年全国人口普查的数据来看,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为177648705人,占13.26%,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118831709人,占8.87%。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60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2.93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1.91个百分点。根据预测,我国到2050年老龄人口将占总人口的三分之一[2]。

2 健康意识的表现

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剧,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当今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卫生医疗事业的发展。健康的生活离不开合理的膳食供给,得当合理的运动锻炼和不断提高的医疗文化知识。在人们生活富足的前提下,才会意识到合理健康的饮食搭配;在健康意识提高的基础上,才希望利于合理的运动来提高机体抵抗能力;为了保持现有身体健康状态,开始关注与日常生活相关的一些养生知识,进一步提高身体机能,达到健康养生的目地。

1978年世界卫生组织(WHO)给健康所下的正式定义,衡量是否健康的十项标准;精力充沛,能从容不迫的处理日常生活及工作;处事乐观、态度积极、乐于承担任务、不挑剔;善于休息、睡眠良好;应变能力强,能适应各类环境变化;对一般感冒和传染类疾病有一定的抵抗力;体重适当、体态均匀;眼睛明亮、反应敏捷、眼睑不发炎;牙齿洁白、无缺损、无疼痛感、牙龈正常、无蛀牙;头发光洁、无头屑;肌肤有光泽、有弹性、走路轻松、有活力[3]。健康,不仅是指没有疾病或病痛,而且是一种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上的完全良好状态。也就是说健康的人要有强壮的体魄和乐观向上的精神状态,并能与其所处的社会及自然环境保持协调的关系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维护健康的四大基本概念是:平衡饮食,戒烟戒酒,适度运动,心理健康。经过长时间的积淀后人们发现,健康才是作为个体最大的财富,金钱买不来健康和快乐,拥有了个人的健康才能去享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才能更好的体会作为个人给他人所带来快乐[4]。

3 健康意识的养成

笔者曾就健康意识方面类问题,在查阅资料中发现日本的事例较有代表性。近年来,日本在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人口老龄化现象加剧,并已经进入超高龄化社会。探究日本人长寿的秘诀,发现日本人一直坚持,少吃肉多吃菜,少摄入盐分多食用醋,少糖多食用瓜果,吃饭时多多咀嚼,少车多步,少忧多睡眠,少怒多笑等健康养生观念。之后笔者随机访问过路人,年龄层从20岁到80岁,所关注内容主要分为饮食,养生保健,生活习性。根据调查发现其中50岁以上人群普遍较为关心饮食、养生、生活习性;而20-29人群中对此三方面较为忽视,仅仅少数人关注良好健康意识的养成。

3.1 饮食意识

在人们健康意识不断提高的今天,日常最为关注合理健康的饮食。我国从建国以来,经历了大大小小多次自然灾害,在内忧外患的基础上,让13亿人吃饱穿暖。人们的饮食意识也随着时代的进步不断向健康合理方向发展。20世纪90年代食品供给制的结束,可以自由的选择食物,但经过数年,发现这类生活却给身体带来了无尽的烦恼,部分人染患“三高”这类危害身体的疾病。在知识体系不断前进的今天,才逐渐意识到健康饮食对于个人身体的重要性。

通过调查笔者发现,40岁以上的人口普遍对于健康饮食方式较为关心,经常耳闻提倡坚持低糖低盐低脂肪,早中晚合理的搭配这类饮食观念。这也说明,普通人开始关注高血压,糖尿病和高血脂这类痼疾。根据相关研究表明,高盐饮食随之带来的是高血压患病风险的增加,糖和脂肪类食物的不合理摄入会增加患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的危险。

当今关于健康饮食方式的论述多种多样,但究其重点基本为:以蔬菜为基础,多摄入全谷食物,适度的禽肉鱼蛋奶,多吃水果,减少盐分的摄入。通过本次调查笔者也发现:平常对于健康饮食的关注度较高,每天控制盐油脂肪的饮食生活要点已经深入人心以及熟知谷物类食物在健康方面优于大米白面类。这也充分说明普通人对于健康饮食的关注相当普及。

3.2 养生保健意识

探究我国养生保健知识的历史,其萌芽可以上溯至殷商时期。春秋战国时代是中国养生文化史上一个黄金时代。在时代列车进入到这个信息飞速发展的时代后,养生保健意识通过大众传媒正在不断的提高关注度。特别以北京电视台《养生堂》节目为首的一批养生健康类节目,更是受到关注。这为人们健康意识的提高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说起养生保健,人们普遍会想到:既然是养生,就要用合理的方式提高生活的质量,保健就是用健康的方式保证身体机能。养生保健多指保养身体机能,调养身心,颐养生命,使身体保持良好的运转。养生保健知识,根据季节的变化而变化,根据时间的前行而变化。如说起我国博大精深的中医养生术,更是全面丰富,包罗万象。在养生知识方面,有养生口诀、养生法、养生经、长寿歌、健康饮食要素等。在养生知识调查中,大多都牢记自己的养生法,例如“每天百步走”,“每天一杯奶和绿茶”,“每天一个鸡蛋”等等,这也都是生活水平提高的象征,也是养生保健意识提高的象征。

3.3 健康合理的生活习性

当中国大妈“广场舞”一次次成为新闻热点,中国大妈大爷的养生方式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用合理健康的运动来保持身体机能。国人的养生方式随着时代的发展,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多年前热衷于太极拳、太极扇向现今的广场舞、晨练发展。广场舞非单一舞蹈,而是运用时尚动作和流行歌曲。参加广场舞不仅是老年人、还有中年人,甚至小朋友也跟着歌曲步调翩翩起舞。广场舞的流行展示出中国人生活习性的改变。中国人更加注重运动带来的乐趣和健康。

通过调查发现50岁以上人群的健康意识明显高于其他人群主要表现在:(1)注重睡眠。充足的睡眠是影响健康长寿的一个重要因素。合理适当的睡眠可以提供良好精神状态用于日常生活和活动。笔者调查发现,大部分人夜晚睡觉的时间相对较早且睡眠时间固定,起床时间同样也较固定。(2)注重运动。在充足睡眠后,大部分人早起都会积极参加运动,如晨练和舞蹈。在60岁以上人群的调查中,一天中大部分时间用于散步养生。这和这类人群处于退休状态有较大关系,有时间精力从事利于身体健康的事情。(3)注重饮食。和年轻人最大的区别就在于,50岁以上人群普遍重视早餐,而年轻人部分甚至忽略早餐。在饮食观念上由于年龄的差异,存在较大不同。

通过日常较受欢迎的休息场所的调研发现:进行早晚运动健身的人群50、60以上年纪的人总体较多,而40岁以下群体习惯晚睡晚起的生活方式,而且运动方式也较为集中,多在健身房和运动中心这类地方。从本次调查发现:坚持运动健身的人数不断增长。合理的生活习性随着年龄的积淀而逐步养成。年青一代的生活习性有待提高完善。

4 总结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大众传媒的积极传播,人们的健康意识已有较大改观,深知“酒肉常有米面皆食”的生活不是好生活,而是每天各种肉禽蛋奶谷物合理食用,充足的蔬菜和水果的摄入,加上每日合理的运动,让肌体保持活力。最后保证充足睡眠,这类生活方式才是健康合理的生活。

健康意识已深入人心,健康理念已经广为了解,但实际能做到的人,却在年龄层面存在着差异。正直个人发展当打之年的中青年却由于种种原因难以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合理膳食。这类问题,都需要个人主动去解决,决不能等到发现问题才解决问题,而是坚持以预防为准则,才能享受健康给我们带来的快乐。

参考文献

[1]李洪心,李巍.人口老龄化与电子商务的关系模型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20(3):85-88.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第一号)[EB/OL].stats.gov.cn/tjsj/tjgb/rkpcgb/qgrkpcgb/201104/t20110428 _30327.html

[3]世界卫生组织制定衡量健康的十项标准[J].中国临床护理,2010,3:95.

[4]杨秉辉.《维多利亚宣言》:健康的基石[J].科学生活,2011(5):1-1.

中老年人健康养生知识篇4

为进一步落实好中医治末病,根据国家新增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规范中《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规范》内容,制定20xx年度辖区内重点人群、65岁以上老年人、儿童中医药健康服务工作计划:

.完善制度,细化管理:完善中医药健康管理制度建设,规范我院各项中医药健康管理的技术操作规范,加强对中医药健康管理的组织领导,由马正林同志任中医药健康管理领导小组组长,冯廷兵同志任中医药健康管理工作责任人,各包村医生以及村卫生所负责人为具体工作执行人,负责中医药健康服务日常工作的落实。

落实好中医药健康管理管理工作:今年4月份开始开展中医药健康管理工作,重点做好辖区人群中65岁以上老年人档案中增加中医辨识内容,同时逐步开展高血压、糖尿病、儿童中医药保健服务内容,具体完成发下工作指标:

1.

掌握辖区内65以上老年人口现状,根据规范要求,每年为

65岁以上老年人提供1次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内容包括中医体质辨识和中医药养生保健指导,管理率暂定80%以上。

2.

中医体质辨识。按照老年人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记录表

前33项问题采集信息,根据体质判定标准进行体质辨识,并将辨识结果告知服务对象。到年底完成中医药体质辨识占辖区65岁以上老年人80%的计划,并将结果录入电子档案系统。

3.

中医药保健指导。根据不同体质从情志调摄、饮食调养、起居调摄、运动保健、穴位保健等方面进行相应的中医药保健指导,健康干预。

4.

对辖区0---6岁儿童进行健康状态辨识与评估、健康干预(包括健康咨询与指导)等中医药健康指导,具体内容包括:

(1)向家长提供儿童中医饮食调养、起居活动指导;

(2)在儿童6、12月龄给家长传授摩腹和捏脊方法;在18、24月龄传授按揉迎香穴、足三里穴的方法;在30、36月龄传授按揉四神聪穴的方法。

5.

对辖区人群中高血压、糖尿病患者进行中医药健康服务不少于一次,每年进行一次中医药健康管理随访,进行证候辨识,传授简单的中医药保健技术,对不同证型的高血压、糖尿病针对性的提供中医干预方案或给予健康指导。

6.

所有中医药服务,均做好资料收集与录入告知服务人等工作,对查出的疾病进行分析与治疗指导。

三、加强对中医药健康管理工作的考核

我院将根据绩效考核方案,不定期对包村人员以及辖区村卫生所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工作进行督导检查,对发现的问题及时整改,并要求及时时完成全年任务,年度进行2次考核,结果与年度经费挂钩。

为进一步落实好中医治末病,根据国家新增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规范中《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规范》内容,制定20xx年度辖区内重点人群、65岁以上老年人、儿童中医药健康服务工作计划:

一、完善制度,细化管理:

完善中医药健康管理制度建设,规范我院各项中医药健康管理的技术操作规范,加强对中医药健康管理的组织领导,由马正林同志任中医药健康管理领导小组组长,冯廷兵同志任中医药健康管理工作责任人,各包村医生以及村卫生所负责人为具体工作执行人,负责中医药健康服务日常工作的落实。

二、落实好中医药健康管理管理工作:

今年4月份开始开展中医药健康管理工作,重点做好辖区人群中65岁以上老年人档案中增加中医辨识内容,同时逐步开展高血压、糖尿病、儿童中医药保健服务内容,具体完成发下工作指标:

1.

掌握辖区内65以上老年人口现状,根据规范要求,每年为

65岁以上老年人提供1次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内容包括中医体质辨识和中医药养生保健指导,管理率暂定80%以上。

2.

中医体质辨识。按照老年人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记录表

前33项问题采集信息,根据体质判定标准进行体质辨识,并将辨识结果告知服务对象。到年底完成中医药体质辨识占辖区65岁以上老年人80%的计划,并将结果录入电子档案系统。

3.

中医药保健指导。根据不同体质从情志调摄、饮食调养、起居调摄、运动保健、穴位保健等方面进行相应的中医药保健指导,健康干预。

4.

对辖区0---6岁儿童进行健康状态辨识与评估、健康干预(包括健康咨询与指导)等中医药健康指导,具体内容包括:

(1)向家长提供儿童中医饮食调养、起居活动指导;

(2)在儿童6、12月龄给家长传授摩腹和捏脊方法;在18、24月龄传授按揉迎香穴、足三里穴的方法;在30、36月龄传授按揉四神聪穴的方法。

5.

对辖区人群中高血压、糖尿病患者进行中医药健康服务不少于一次,每年进行一次中医药健康管理随访,进行证候辨识,传授简单的中医药保健技术,对不同证型的高血压、糖尿病针对性的提供中医干预方案或给予健康指导。

6.

所有中医药服务,均做好资料收集与录入告知服务人等工作,对查出的疾病进行分析与治疗指导。

三、加强对中医药健康管理工作的考核:

我院将根据绩效考核方案,不定期对包村人员以及辖区村卫生所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工作进行督导检查,对发现的问题及时整改,并要求及时时完成全年任务,年度进行2次考核,结果与年度经费挂钩。

医院是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的重要场所,开展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是提高全体医务人员、住院病人等广大群众的健康知识知晓率,健康行为形成率,及相关知识知晓率的重要措施,为进一步提高居民健康文明素质、

生活质量、生命质量,必须长期坚持不懈地抓紧抓实。

一、建立组织机构,

完善健康教育工作网络。

完善的健康教育工作网络是开展我院健康教育工作的组织保证和有效措施。为了稳步推进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我院将结合上级部门的工作安排和医院实际成立健康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由院长亲自抓,我科直接管的工作模式,进一步规范和完善健康教育资料,将健康教育工作纳入我院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工作计划

,进一步建立健全以预防、保健、健康教育为一体的卫生体系,把健康教育工作落到实处。

二、突出防病重点,开展健康教育活动。

充分发挥健康教育网络作用,开展各种形式的健康教育活动,通过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活动,

提高医务人员的卫生知识水平、健康意识以及住院病人、辖区居民相关知识知晓率,健康教育行为形成率,提高对慢病、孕产妇、儿童管理率;降低传染病、地方病、慢病发病率;促进医院对健康的广泛支持、突出医院卫生服务,创造有利于健康的生活行为,以达到提高医务人员与病人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倡导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健康的生活方式,营造和谐社会氛围。

健康教育活动内容如下:

(一)

利用我们专业人员优势,广泛动员全社会共同参与。

(二)

要进一步加强网络建设,将辖区内村卫生室、社区、幼托机构等单位纳入健康教育体系,定期组织健康教育培训,齐抓共管,创建一个有益于健康的社会环境。

(三)加强健康教育阵地建设与管理。

1

、各科室设有固定的健康教育阵地(如宣传栏、墙报等),每月更换一次内容(要求每年出刊至少达12期

,内容新颖、充实);

2、各村卫生室设有固定的健康教育专栏,每两月更换一次内容(要求每年出刊至少达6期

,内容新颖、充实),由保健科专职人员对每期刊登的内容在固定时间内进行摄像,

并留档。将各科室、各村卫生室出刊次数,内容质量纳入年终考评体系,严格按照健康教育奖惩制度进行考核。

3、对上级下发的健康教育资料及时张贴在院内宣传阵地,并及时分发到各村卫生室。

(四)开展健康教育知识培训。

对全院医务人员、村医、社区等单位相关人员开展健康教育知识培训每季一次,以提高医务人员及广大居民的卫生知识水平、健康意识,使医务人员、广大居民的健康知识知晓率达

80%以上,健康行为形成率达

>70%以上。

(五)大力开展院内健康教育活动。

门诊健康教育:医生应有针对性对门诊就诊人员开展口头宣传、发放教育处方等候诊教育与随诊教育。

住院健康教育:做好入院教育与出院教育的同时,重点做好住院期教育:①医生在进行医疗活动时所运用的健康咨询、健康处方等对病人及其亲属开展健康教育。对住院病人可采取疾病小知识口头和书面测试等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住院病人相关知识知晓率达。②健康处方:每位住院病人或家属至少一种健康教育处方,有针对性地对每位住院病人或家属开展健康教育1次。③利用宣传阵地进行宣传教育。④每年对病人、群众进行相关知识知晓率调查。

(六)积极开展院外健康教育活动。

结合我院卫生活动安排,对居民进行经常性健康教育指导。配合各种宣传日,深入对农村包括预防接种、疾病普查等机会开展预防艾滋病、结核病、计划免疫、妇女儿童保健传染病、地方病等常见病多发病咨询和宣传健康教育活动;农业劳动中特有职业危害知识宣传;开展饮水饮食、家庭急救与护理等家庭健康教育;卫生法规宣传;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培养良好的个人卫生行为习惯。每年4次或以上。

(七)加强反吸烟宣教活动。

积极开展吸烟危害宣传,充分利用黑板报、宣传窗等多种形式,经常性地进行吸烟与被动吸烟的危害的宣传。利用3月31日“世界无烟日“开展相关活动。积极参与创建无烟医院,医院有禁烟制度,医疗场所有禁烟标志,无人吸烟。

(八)做好检查指导和效果评价。

每年定期组织人员,对各科室的健康教育工作进行指导、检查,完善健康教育执行过程中的各种活动记录、资料。通过医务人员健康知识知晓率、健康行为形成率及住院病人相关知识知晓率的测试,对医院健康教育工作进行评价与总结。

一月份:教育重点是病毒性肝炎的防治、呼吸道传染病防治。

二月份:教育重点是节日食品卫生、家庭急救与护理。

三月份:结合三八妇女节、3.24结核病防治宣传日,重点宣传生殖健康知识、乳腺疾病、结核病防治知识。

四月份:结合爱国卫生月和全国计划免疫传宣日,重点开展社区卫生公德、卫生五月份:结合国际劳动节和碘缺乏病宣传日、无烟日。重点开展职业卫生、科学使用碘盐、吸烟危害等知识教育。

六月份:结合国际儿童节、环境日、爱眼日、禁毒日。重点宣传儿童保健,近视防治,环境保护,远离毒品等方面的知识。

七月份:深入农村重点开展夏秋季肠道传染病,饮水饮食卫生知识教育。

八月份:结合母乳喂养宣传周,开展母乳喂养科学育儿和家庭消毒的宣传教育。

九月份:结合全国爱牙日、老人节开展口腔保健、老年性疾病防治知识、体育健身方面的宣传教育。

十一月份:结合食品卫生宣传周和的全国防治糖尿病日,开展食品卫生与营养、糖尿病防治的宣传教育。

十二月份:结合;世界艾滋病防治宣传日,重点开展性病、艾滋病防治的宣传教育。(时间安排内容医院可根据本院情况进行修改)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

健康教育也是一种服务手段,是医院职能所在,是控制医疗费用,拉动保健需求的根本措施。医院将其纳入工作重要日程,实行目标管理。保障工作的.人力、物力、经费,有规范的工作和管理制度。

(二)健全网络、抓好培训。

要建立一支热心健康教育工作、掌握健康教育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健康教育骨干队伍。充分发挥领导小组成员的积极性,定期开展业务培训,提高健康教育员的工作能力,对广大居民开展经常性宣传教育。通过定期的检查指导和年度考核等形式,推动健康教育全面开展。

(三)利用医院资源、推进健康教育。

要建立固定的健康教育阵地。开展经常性的健康教育活动。抓落实,以点带面,加强检查指导,扩大受益面,提高有效性、针对性;提高医务人员健康知识知晓率和健康行为形成率,住院病人、辖区居民相关知识知晓率。

三、总结评估。

每年对各卫生室、

健康教育工作进行4次检查指导。并通过年度考核、知识测试等形式做好总结评估,发现不足,明确努力方向,进一步推进健康教育。

为贯彻落实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和财政部《关于做好20xx年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工作的通知》(卫计生发〔20xx〕171号)文件的要求,根据省卫生厅和省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印发中医药健康管理项目实施方案的通知》(黑卫中医发〔20xx〕265号)要求,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

项目目标

(一)

总体目标

为进一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发挥中医药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中的作用,充分体现中医药特色优势,逐步建立以政府主导、多部门协作、全社会参与的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模式和协作机制,逐步建立完善适合我市市情的中医药预防保健体系,提高基层医疗机构的综合服务能力。为全市65岁以上老年人和0—36个月儿童提供免费、安全、便捷的中医药服务,提高老年人、儿童重点人群的健康水平。

(二)

年度目标

按照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财政部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做好20xx年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工作的通知》(卫计生发〔20xx〕26号)文件的要求,20xx年我市的目标是:全市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目标人群覆盖率达到30%,一是为65岁以上老年人提供1次中医体质辨识和中医药保健指导。内容包括中医体质辨识和中医药保健指导。二是为3岁以下的儿童家长提供中医药健康指导。

二、

项目实施范围和人群

全市范围内65岁及以上常住居民、居住的0~36个月儿童。

三、项目内容及服务流程

(一)

老年人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

每年为老年人提供1次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内容包括中医体质辨识和中医药保健指导。

1、中医体质辨识。按照老年人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记录表前33项问题采集信息,根据体质判定标准进行体质辨识,并将辨识结果告知服务对象。

2、中医药保健指导。根据不同体质从情志调摄、饮食调养、起居调摄、运动保健、穴位保健等方面进行相应的中医药保健指导。

3、服务流程。

(1)中医体质信息采集

按照老年人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记录表前33项问题,逐项询问居民近一年的体验、感觉,查看舌苔和舌下静脉及皮肤情况等,将信息在相应分值内划“√”。

(2)中医体质辨识

按照体质判定标准表计算出该居民的具体得分,将计算得分填写在老年人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记录表体质辨识栏内。根据得分,判断该居民的体质类型是平和型抑或偏颇体质,并将体质辨识结果及时告知居民。

(3)中医药保健指导

针对老年人不同体质特点,从情志调摄、饮食调养、起居调摄、运动保健、穴位保健等方面进行中医药保健指导。

(二)0~36个月儿童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

在儿童6、12、18、24、30、36月龄时对儿童家长进行儿童中医药健康指导,具体内容包括:

1、向家长提供儿童中医饮食调养、起居活动指导;

2、在儿童6、12月龄给家长传授摩腹和捏脊方法;在18、24月龄传授按揉迎香穴、足三里穴的方法;在30、36月龄传授按揉四神聪穴的方法。

3、服务流程

(1)预约儿童家长

在儿童6、12、18、24、30、36月龄时,结合儿童健康体检和预防接种的时间,预约儿童家长来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接受儿童中医药健康指导。

(2)儿童中医饮食起居指导

根据不同月龄儿童的特点,向家长提供儿童中医饮食调养、起居活动指导。

(3)传授中医穴位按揉方法

在儿童6、12月龄时,向家长传授摩腹和捏脊的方法;在18、24月龄时,向家长传授按揉迎香、足三里穴的方法;在30、36月龄时,向家长传授按揉四神聪穴的方法。

四、

项目组织与管理

(一)

各县(区)卫生局具体负责本辖区项目的组织管理,对项目实施进行监督指导和绩效考核,推进项目各项工作的开展。市卫生行政部门要定期对项目实施进行技术指导和监督考核。

(二)

各级中医医院为技术指导单位,配合卫生行政部门进行项目师资培训与绩效考核。

(三)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直接负责为其辖区65岁以上老年人提供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并及时将有关信息录入健康档案。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分别负责辖区内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建档工作的指导与管理。

五、

项目实施要求

(一)

老年人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

1、开展老年人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可结合老年人健康体检和慢病管理及日常诊疗时间。

2、开展老年人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的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应当具备相应的设备和条件。有条件的地区应利用信息化手段开展老年人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

3、开展老年人中医体质辨识工作的人员应当为接受过老年人中医药知识和技能培训的卫生技术人员。开展老年人中医药保健指导工作的人员应当为中医类别执业(助理)医师或接受过中医药知识和技能专门培训能够提供上述服务的其他类别医师(含乡村医生)。

4、服务机构要加强与村(居)委会、派出所等相关部门的联系,掌握辖区内老年人口信息变化。

5、服务机构要加强宣传,告知服务内容,使更多的老年人愿意接受服务。

6、每次服务后要及时、完整记录相关信息,纳入老年人健康档案。

(二)儿童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

1、开展儿童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应当结合儿童健康体检和预防接种的时间。

开展儿童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的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应当具备相应的设备和条件。

2、开展儿童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的人员应当为中医类别执业(助理)医师或接受过儿童中医药保健知识和技能培训能够提供上述服务的其他类别医师(含乡村医生)。

3、服务机构要加强宣传,告知服务内容,提高服务质量,使更多的儿童家长愿意接受服务。

4、每次服务后要及时记录相关信息,纳入儿童健康档案。

六、项目执行时间

20xx年的执行时间截止12月31日。每年为一个周期年度,具体时间按照省中医药管理局相关文件执行。

七、项目监督评价

(一)在当地政府的领导下,县(区)卫生行政部门要将中医药健康管理项目作为重点卫生工作年度目标考核项目,纳入基层医疗机构的工作绩效考核内容。对考核不达标者限期整改,如限期整改仍不达标者,取消该机构从事项目工作的资质。

(二)各级中医医院要配合卫生行政部门对项目进行督导考核。县(区)级每年不少于2次,市级每年不少于1次。考核结果与评优和经费安排挂钩。

(三)督导考核主要内容:项目实施计划制定、组织管理、资金管理、人员培训、服务数量、服务质量、信息管理、服务效果、居民满意度等。

(四)主要评价指标。

1、老年人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率=接受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65岁及以上居民数/年内辖区内65岁及以上常住居民数×100%。

2、老年人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记录表完整率=抽查填写完整的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记录表/抽查的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记录表×100%。

中老年人健康养生知识篇5

社区健康教育是通过社区卫生服务人员以服务为中心,以健康为目标,以社区为依托,为改善社区全体居民的健康相关行为所进行的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的健康活动,把医学保健知识、意识和能力传授给社区老年人,不断提高其自我保健意识和能力,以促进自身健康,最终达到预防疾病和降低发病率、死亡率的目的。因此加强健康教育对促进老年健康具有重要作用,而作为一项投入少、收益大、见效快的社区健康教育也受到各级政府、卫生行政部门的广泛关注。寻求促进老年健康的社区健康教育方式,不但有利于健康事业的发展,也有利于充实社区卫生服务内涵,促进社区卫生服务更全面的发展。如何发挥社区优势,促进老年健康越来越引起重视并成为研讨的主题。

1. 老年人的健康现状

刘勤等[5]调查中发现社区老年人不同程度存在一些影响健康的因素。随着步入老年阶段,人体体表外形改变、器官组织功能下降、机体调节控制作用降低,机体免疫功能减退。饮食失节、劳逸过度等使肥胖的老年人占相当大的比例。部分因吸烟、酗酒以及环境因素的影响使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高脂血症、中风、骨质疏松等慢性病患者增加。再者,由于社会的发展变化,“空巢”老人不断增加,传统的“三代同堂”式的家庭日趋越少,“四二一”的家庭结构愈加明显[6],来自于家人的关心爱护逐渐减少,使老年人的心理健康问题突出,表现在猜疑、恐惧、孤独、寂寞、自卑、固执等,诱发或加重了抑郁症、焦虑症、精神分裂、老年痴呆等各种老年疾病的发生发展。此外,老年对疾病的认知及养生保健知识的匮乏,夸大、误导、被过度推销保健药品等,对老年人的健康也产生了不良影响。

2. 社区卫生服务中影响老年健康教育效果的因素

在西方国家,老年慢性病的长期复诊及健康管理主要由社区医疗机构来完成,既有利于社区医务人员对老年人的系统跟踪治疗,又能合理地分配有限的医疗资源[7,8]。社区健康教育是社区卫生服务的重要内容。由于我国社区卫生体系尚不健全,针对老年人的健康教育还处于实验性阶段,存在诸多问题,使健康教育在维护和改善老年人生活质量以及疾病预防等方面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存在较大差距。主要表现在: 缺乏健康教育专业人员,目前从事社区健康教育的社区工作人员大都未经正规培训,缺乏系统的相关理论知识和技能,多为社区医生和护理人员兼职,专职健康教育人员匮乏[9]; 健康教育的工作平台不完善,各部门之间联系少,健康教育重复、交叉现象较多,虽然社区健康教育工作网络已基本形成,但其水平还处于初级阶段[10]; 社区现有健康教育活动记录和资料保存不完整; 社区健康教育活动场所和设备缺乏或利用不充分; 社区健康教育形式单一,仍停留在口头教育或发放宣传材料,缺乏系统的健康教育规划的设计、实施与评价[11]; 社区健康教育内容简单陈旧,缺乏统一的健康教育的教材作参考,对不同需求的老年人缺乏系统的、个性化的内容等。

3. 探寻社区健康教育对老年人健康促进的方式

针对上述影响老年健康教育效果的因素,笔者提出以下改进方式,与同道们研讨。

3. 1 加强社区健康教育管理

3. 1. 1 规章制度的建立。为保障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健康教育的发展,应制定切实可行的规章制度和工作规范。如建立健康教育岗位责任制; 建立健全的健康教育操作流程; 制定健康教育考核的奖励办法; 明确各相关人员的工作职责,如规定工作人员对患者宣传几次与疾病相关知识,每个专业科室每年开展几次公益讲座或咨询、义诊等。充分体现以患者健康为中心,全面推进社区健康教育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的建设。

3. 1. 2 强化专业人员培养。社区健康教育队伍是促进老年人健康的关键。2010 年 4 月 6 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医药卫生体制五项重点改革 2010 年度主要工作安排的通知》中指出启动实施以全科医生为重点的基层医疗卫生队伍建设计划,积极引导面向基层卫生人才培养的高等医学教育改革,加强全科医学师资培养[12]。2011 年 7 月 1 日国务院关于建立全科医生制度的指导性意见出台,明确指出要逐步建立统一规范全科医生培养制度[13]。努力为社区培养合格的全科医生,使社区的健康教育人员具备社会动员、倡导、传播与教育、计划设计、实施、监督与评估等技能。

3. 1. 3 建立和完善社区健康教育工作平台。世界各国及 WHO 总结的经验: “以社区为载体,联合其他场所,形成多部门、多学科合作,充分动员社区资源积极参与是提高老年人健康素质水平的最有效途径”[15]。我国已有形成区疾控中心健康教育科 - 街道居委会 -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对应设置机构全覆盖的街道健康教育工作平台网络,突出体现了政府负责、部门配合、社会动员、群众参与、职责保障为特点的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体制和协调、高效的运行机制。笔者认为还应结合当地实际,探索社区居委会与学术团体、医学机构、高等院校、机关事业单位、学校、工厂、企业等结合联动的健康教育体系,强强结合,各行其职,资源共享,让老年人受益。有条件的社区可尝试创建健康教育服务网络或短信信息平台为社区老年人传送健康知识,提高健康教育覆盖率。

3. 1. 4 进一步规范社区健康教育管理。如保证健康教育场地、所需设备的配备情况等。建立和完善老年健康档案,定时对身体健康状况进行调查。

3. 1. 5 扩大志愿者队伍。社区健康促进志愿者在老年健康教育及健康促进工作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14]。应积极倡导,组织或接收一些热衷于老年人事业,从事医学、人文、社会学相关领域的个人与集体,加入到社区健康教育服务的行列中,为老年人提供健康教育服务。

3. 2 创新多种健康教育方式

3. 2. 1 设立社区健康生活指导站和健康咨询服务点。社区健康咨询服务点对开展居民健康教育起到了重要作用,能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居民对健康教育的需求。健康咨询是针对居民医疗卫生等健康知识和问题进行解释及就医指导[16]。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可以在门诊大厅摆放宣传资料取阅架,供就诊患者及家属阅读; 门诊电子屏幕滚动播放不同疾病的防治知识; 病房输液室设有电视播放常见病 DVD,让前来输液的患者及家属了解更多慢性病的防治知识。

3. 2. 2 开具健康处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务人员利用为老年患者诊疗咨询的机会,及时为其开具针对性强的健康教育处方,指导养生与防病治病。

3. 2. 3 利用访谈指导。利用入户调查等方式,对老年人进行面对面交流,也可用电话随访、二十四小时热线等方式进行指导。

3. 3 健康教育活动方式多样化

3. 3. 1 开展健康宣传咨询活动。利用糖尿病宣传日、高血压宣传日、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等主要卫生宣传日( 周) ,加强与医疗卫生单位联合,组织专家进社区,开展义诊、讲课。运用图片、动漫、实物以及光电模型、多媒体等现代科技手段,生动形象展示健康科普知识。编制健康教育知识小册子、小卡片、宣传画、VCD、DVD 等各类宣传资料。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卫生服务站及居委会设立健康教育宣传栏,用简洁、通俗的文字、图画进行慢性病防治知识的宣传普及,并注意定期更新。

3. 3. 2 开展健康教育讲座及知识竞赛。开展专题讲座,采用在社区相对固定地点定期举办,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务人员对社区老年人进行宣教,普及慢性病防治知识。举办有奖知识竞赛,鼓励以家庭为单位参加,让居民在参与健康知识竞赛中了解老年健康和家人生活方式、食品安全、环境等的关系,接受健康知识,倡导健康行为。

3. 3. 3 创办老年活动中心。中心要本着关爱老年人,让老年人更快乐的宗旨,给老年人提供娱乐和学习的场所。老年人可根据自己的喜好阅读书报、观看影视作品、参加中心组织的联谊、出游、老年讲堂等活动。中心还可创建健康学校,老年兴趣、专长培训班,来提高晚年生活质量,丰富精神生活,最终达到促进老年人身心健康的目的。

中老年人健康养生知识篇6

【关键词】中医养生;媒体;老年人;健康行为;影响

人口老龄化是当今世界各个国家普遍面临的发展难题,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的日趋严峻,它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及社会发展水平的关键性指标。以北京市为例,北京市自1990年步入老龄化社会以来,老年人口逐年增加。2009年,北京市户籍人口中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数13.6%,预计到2020年将达到20%[1],因而老年人口的健康问题无疑成为老龄问题研究中的关键所在。对于抵抗力逐渐下降的老年人,关注自身的健康是首要任务。电视报纸等媒体节目作为一种精神消费品,随着社会老龄化进程加剧,老年人将越来越成为数量上最庞大、消费时间上最具潜质的消费群体[2]。随着中医养生类节目的流行,在各种媒体上均可看到或听到关于养生节目的宣传报道。因此本科题旨在研究中医养生类媒体对北京地区老年人的健康行为有无相关性。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抽取210名老年人,与此调查相关的为203人,回收有效问卷199份,男 78人,女121人 ,平均年龄63.88。

1.2方法

问卷调查法

1.3统计分析

应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2结果

2.1按年龄比较的调查结果

本次调查的老年人年龄分段为55-59岁51人,60-64岁50人,65-69岁35人,70-74岁28人,75岁以上35人 。

按年龄段比较研究老年人日常的锻炼健身方式,了解养生知识途径,相信的养生方法,看完节目后饮食改变状况,对中医中药的认知这五个问题,没有显著性的差异。但比较研究对自身健康的关注度是有显著性差异的(见表1),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对自身的健康状况越来越关注。而相对应的中医养生类节目,随着年龄的增长并没有过多的浮动变化。

2.2按性别比较的调查结果

本此调查的老年人中男性为78人,女性为121人。其中女性比男性更愿意向自己的家人或朋友介绍自己在节目中所学到的养生保健知识(见图1),更愿意坚持每天或有时长期把从节目中学到的保健方式运用的自身生活中,并且看完节目后比男性更容易意识到自己的不良习惯。总体比较女性比男性更注重自己的健康,会更加积极地保护身体健康和传播中医养生类的知识。

本次共调查210人,其中有96.67%的人关注养生媒体。在199份有效问卷中选择通过电视的途径了解养生知识的为91.46%,报纸为42.21%,而只有15.08%的人选择网络途径,可见相对于其他媒体而言,传统的电视、报纸媒体对老年人的影响力更大。本课题分别从媒体对老年人的生活方式,就诊行为,中医认知以及其他方面的影响进行了调查。

3.1生活方式

中医养生类媒体对老年人的饮食方式有积极地影响,有56.78%的人认为看完健康养生类节目自己的饮食偏向更加清淡,有35.18%的人因为看过节目后更加注重营养搭配,同时也有调查者表示节目中提到的有些食物在生活中并不常见或价格太高,日常不会购买。

而媒体对老年人能够意识到自己的不良习惯也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有63.3%人认为看过节目后意识到了自己从前未曾注意的不良习惯,大部分都与饮食方式有关,如吃饭速度过快,吃饭过饱,爱吃咸的,过于油腻的食物,总吃剩饭,凉饭,不吃早饭等。该人群中有57.28%的人已经改掉不良习惯或者正在努力改变中,有9.5%的人只是有想改掉的想法但人没有付出行动,有14.57%的人在意识到自己的不良习惯之后仍没有任何改变。后者多是因为多年养成的习惯以及还没有真正意识到这种行为给自身带来的危害。所以媒体健康宣传教育是一方面,自己的思想认识也需要加强,不能停留在表面,如果中医养生类节目只是当做娱乐随便看一看,不记住实质的内容,看再多的养生节目对自身也无益处。

3.2就诊行为

本次调查研究中有48.15%的人看完中医养生类节目后更倾向于中医中药治疗,有21.29%的人就诊行为没有变化,12.96%的人倾向自己食疗,7.41%的人倾向找节目中出现的专家去看病,6.02%的人减少了看病次数自己在家给自己医治。中医养生媒体对人们接受中医治疗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但同时应该注意的是:在中医养生类媒体节目中有时会介绍一些简单易操作的保健手法供大家日常生活中使用,这个无可厚非,但节目中却没有强调这些保健方法并不能完全代替治疗,节目中更没有明确说明自己在家治疗的危害性,使得一些人看了几期的节目后就产生了觉得自己可以看病了的想法,为自己日后的健康安全埋下了隐患。

但大多数的老年人都是比较理性的,有65.8%的人认为要有选择的相信节目中所讲述的内容,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在节目介绍的中医养生类内容中选择相信食疗类的为39.67%,选择运动类的为30.03%,远远高于选择中药方剂或穴位刺激或其他一些方法,可以看出老年人更愿意通过自己的日常起居生活来保持和维护自己的身体健康。

3.3对中医中药的认知

调查中显示有64.32%的人看完中医养生类节目后更加了解了中医,对中医的治疗范围有了概念,有59.80%的人认识了更多的技法如推拿,火罐等,有51.76%的人认识了更多的中药品种,有51.26%的人对中药的功效有了更详细的了解。但也有部分人觉得虽然媒体节目中总是宣传中医养生类的知识,但总是看完就忘记讲的内容记不住那么多的知识。

3.4对媒体态度及需求

调查过程中老年人普遍对现在的中医养生类节目还是认可的,但还是有许多问题需要提高。一些人反应节目的内容需要更加的充实,更加实用,不能因为收视率的问题而把应该一次讲完的内容拆分两次来讲,使得一些人获取的知识不够完整。还有些人认为现在的养生类节目过于泛滥,应该加强管理,保留具有权威性的几个节目就可以,避免鱼龙混杂。使某些老年人困扰的还有另外一个问题就是各个专家对同一个问题说法不一甚至矛盾,最后不知道听取哪个专家的见解。还有些节目邀请到的专家身份可疑,冒充权威来讲解,让人产生不信任感。解决这些问题最根本的措施还是要加强准入机制的审查,确保人们从媒体上学习的健康养生知识都是科学正确的。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节奏的加快,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的日益突出,人们更加关心自己的身体状况,中医养生类节目的推出恰好符合了人们的需求[4]。中医养生类媒体大部分的的观众是老年人,中医养生类媒体对北京地区老年人的健康行为有着积极地促进作用,使人们能够更加注重自己日常的饮食方式,不良习惯,增长健康保健知识以预防疾病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 北京市2009年老年人口信息和老龄事业发展状况报告 [z]. 2010.

[2 ]贺松柏.基于老年社会的电视媒体发展策略研究 [D]. 湘潭大学,2009(6).

[3 ] 刘点点.中外电视养生类节目对比与思考[J]. 2011(7).P46-48.

中老年人健康养生知识篇7

一边是官方重拳出招,规范养生市场,一边是养生产业不断推出基于现代科技的更加人性化的养生保健方式,让我们有理由对2012年的养生充满希望。

在这辞旧迎新之际,本刊通过对几位做养生实业的企业家和从事健康管理的医学专家的采访,把正在或将要服务于我们生活的4大养生新趋势奉献给广大新老读者,也以此恭祝大家新春快乐,身体健康!

探索中的养生

相比2010年养生市场的疯狂,2011年的养生保健行业显得平静了不少。比张悟本“坚挺”时间稍微长一点的“养生教母”马悦凌,也在2011年上半年被拉下神坛,但已经没有像前者那样引起太大的轰动。2011年,给人留下较深印象的反倒是官方整顿养生市场的重拳出击。

2011年7月 6日开始,根据国家新闻出版总署要求,包括《从头到脚说健康》等在内的24种热门养生保健类图书被要求下架,并被要求全部收回销毁。

2011年8月,北京市卫生局公布首批北京健康科普专家遴选结果,来自18个专业和学科的251名专家成为官方认可的养生专家,将被优先推荐在养生保健栏目“出镜”。同时,北京市卫生局要求,在媒体上宣传养生知识的专家须“持证上岗”,凡持证非法牟利者将被取消资格。

显然,上述两大举动,目的是避免“伪养生学说”再荼毒生灵,防止“张悟本”等伪专家在养生保健市场里鱼目混珠。

当前,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自身的健康越来越重视,对养生、保健知识和方法也越来越关注。由此,催生了庞大的养生市场。在此过程中,诸如林光常、刘弘章、张悟本、李一、马悦凌等一个又一个“神医”、“专家”层出不穷、招摇过市,却又屡屡得手,既谋取了巨大的不正当利益,更传播了一些错误信息,制造了理论和知识上的混乱,搅乱了正常的养生市场、养生秩序。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北京市卫生局推出首批官方认证的健康科普专家,一方面可以让真专家规范上岗,进一步提高其知名度,积极主动地普及合理、科学的养生知识,避免给伪专家留下可乘之机;另一方面也可帮助公众增加知识、辨明真伪,促使养生市场规范化发展。

官方认证健康科普专家之举,虽然也引来了一些人的疑虑,但起码彰显了有关方面整顿养生保健市场的决心,效果值得期待。

与此同时,一些致力于健康管理的医学科研机构和从事老年产业的企业,却在潜心研究和积极探索当中,不断地为养生保健行业注入新的活力。他们的探索,也为我们提供了值得期待的养生保健新趋势。

4大养生新趋势

当前,慢性非传染疾病、生活方式疾病,已呈日趋高发之势,被称之为危害公众健康与生命安全第一大公共卫生问题。我国社会老龄化的到来更是加重了这种严峻的趋势,工业化、城市化还令70%以上的人群处于亚健康状态。

在这种大的背景下,养生就是对健康的向往和健康经验的总结,其目的就是抗衰防病。更加人性化、服务更加便捷、管理更加细致的老年护理和健康管理,无疑是值得期待的养生趋势。

养生新趋势之同龄化生活

退休后,老张兴高采烈地搬到北京跟儿子同住,顺便带带孙子,帮帮年轻人。谁知道,去了半年,他就变了个样,整天闷闷不乐,一副心事重重的样子。有一次他因为心慌被送到医院,做了各项检查没有发现任何问题。在医生的详细追问下,他才道出苦衷。原来,他来北京以后,对儿子儿媳的生活方式非常不赞同,说出自己的看法,却又得不到儿子儿媳的认同,一直憋闷。再加上看到儿子工作忙碌,像打仗一样,很担心孩子的工作做不好,出什么纰漏,整天忧心忡忡。这次心慌就是因为吃饭的时候听儿子说到他今年的业绩可能下滑,过度焦虑引起的。

性格特征让老年人难以适应年轻人的生活

固执是老年人的共性,不少年轻人并不了解这一点,会发现和老年人之间越来越没有办法沟通。因此,老年人和年轻人住在一起,不可避免会出现一些矛盾。

再加上,现代社会竞争比较大,年轻人的生活节奏比较快,老年人几十年循规蹈矩的生活过后,陡然间无法适应年轻人的节奏,很容易引起焦虑心理。

固执的性格+快节奏的生活,使老年人很难融入年轻人的生活,更容易引起一些心身疾病。有不少心理学家及医学家在意识到这种情况后,建议老年人不要脱离同龄人群体,应该合理安排时间,定期参加同龄人的聚会,和老朋友们见面聊天、学习、旅游。这些活动都有助于调节老年人的心情,变得更为豁达。

当然,更好的办法就是入住老年公寓,与同龄人生活在一起。

老年公寓:老年人的活动中心

和年轻人需要健身会所、美容会所一样,老年人也需要他们自己的活动中心。这个活动中心最好能具备多种功能,能提供多项服务,不管是住宿、娱乐,还是医疗、旅游、健身活动,都能给老人带来更为全面、更加人性化的服务。于是,老年公寓应运而生。

经营着多处养老养生度假基地的常青国际养老产业股份有限公司总裁牛春歌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告诉记者,老年公寓是众多养老机构的一种,它最终的目的就是创造机会,让老人们有机会回到同龄人中去。

牛总裁介绍说,老年公寓是由政府和社会力量按照市场原则兴建的专供老年人居住的单元楼,单元楼中的单元房的面积有大有小,入住者可买可租。老年公寓楼内设有医务室、活动室、健身房和小食堂,配置各项服务人员。

养老院是集体食宿的住院养老方式,而住老年公寓则是独立住单元房的居家养老。与养老院不同的是,老年公寓的单元房可以买卖和租用,而养老院的居室只能租用。

在经营理念上,老年公寓更容易被老人和年轻人所接受。特别是一些旅游地区的老年公寓,由于风景优美,气候宜人,让老年人不会有被遗弃感,更能感受到孩子的孝心。

老年公寓服务更为人性化

以常青国际养老机构为例,它们在全国各中心城市、风景名胜地以及适宜老年人养生、养老的地域,开发建设规模大、功能全、标准高、服务优、环境美的老年休假基地,并率先提出了“候鸟”式的养老理念和“一卡通”式异地养老和休闲度假运营管理模式。目前,公司在山东乳山、桂林阳朔、海南三亚、广西巴马已建成多处养老度假基地。采取会员制,该机构的老人会员可以根据自己的身体需求,便利地、优先地选择养老地点,并享受每一个配套老年公寓提供的以下服务:

1.房间内配备彩电、空调、电话、暖气、卫生间及自动呼叫系统等。

2.社区内营造景观和园林,配备老年活动室、洗澡堂、食堂等。

3.给老年人提供吃、玩、洗、理发、学习、娱乐等一条龙的配套服务。

4.专业营养师和保健医师按科学要求制作膳食和医疗饮食。

5.保健医生定期对老人身体进行检查和治疗,并建立健康档案。

6.专业护士为老人提供生活护理、心理护理、康复护理和各种疾病的特殊护理。

7.对兴趣广泛的老人提供种地、栽花养鸟、书琴绘画、垂钓、手工制作等便利。

8.组织老人参观、旅游并给老人举办联欢会和各种文化、体育、娱乐活动等。

9.根据入住老人的需求也可提供其他特殊服务。老年公寓的管理人员一般根据入住老人的自身情况进行分类管理,有的老人经登记后可以独自出门,但对区域有相当的限制;有些老人如出门,必须有陪护人员跟随;有的老人由于身体条件等限制不允许外出。

养生趋势之托管健康

王先生是某公司负责人,因为工作的原因,他经常应酬,健康状况自然不容乐观。他夫人很是着急,于是病急乱投医,经常弄些偏方让他哭笑不得。为了让夫人放心,更为了自己的健康,他在朋友的介绍下选择了健康托管。

他首先拥有了自己私密的健康档案,这份健康档案将搜集他今后每一年的定期体检报告,该体检报告由市级三甲医院医生进行评估,并为他提供饮食、运动等方面的建议。最让他满意的是,过去,他常常因为嫌看病人多,排队麻烦,不去就医,把小病拖成大病,如今,选择了健康托管之后,有专人为他挂号、排队、陪同就医,甚至还可以为他划价拿药,办理入院、出院手续。

健康托管:一种新兴健康服务方式

实行健康托管,变被动的疾病诊治为主动的健康维护,这一新兴的健康服务形式正在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重庆伍益健康管理有限公司就是一家经营这种服务的公司。

该公司李靖总经理告诉本刊记者,“健康托管”是美国科研人员用20多年时间创造出的一种健康服务方式,据证实,该方式能有效提高个人生命质量,降低医疗费用开支。以个人的健康档案为载体,以国内项尖的医疗机构为依托,依托覆盖全国所有省、区、市的数百家三等甲级医院组成医疗网络,运用社会学、心理学、生物学的综合保健模式,对客户进行全面、动态、个性化和人性化的科学“健康托管”,为其提供一流的专业、快捷、优先、实惠的就医服务,使其经常保持良好的生活方式和身体状况,达到早预防、早保健、减少疾病、提高生命质量的目的。

健康托管有助于慢性疾病的管理

预防医学家、著名健康管理学者黄建始教授在生前曾经提到过“慢病管理”这一概念。他认为防治慢性疾病重在管理。健康托管,就是通过专业权威机构,更合理地管理慢性病。

李靖向记者阐述了健康托管中各项目对慢性疾病的作用:

首先,健康托管中的健康体检与以往千人一面的体检不同,它主要针对不同人群设计个性化体检项目,是开展慢病管理的前提。

第二,健康档案是开展慢性病健康管理的基本条件。以伍益健康管理为例,在创业之初,他们就通过政府投资,设计了专业的管理软件,为所有实施健康管理的人建立电子健康档案,只有患者及其一对一的私人医生才有权读取。

第三,健康教育也是健康托管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更是开展慢性病健康管理的基本内容。在陪同就医和私人医生回访的过程中,有针对性地进行健康教育,增加健康教育的有效性,更利于为个人制定健康教育计划,普及慢性病防治知识。

第四,健康指导方案是开展慢性病健康管理的必须,对每名体检者制定健康指导方案,从控制高血压、控烟、控制肥胖和超重、控血脂、控制血糖、合理膳食、加强运动、倡导科学的生活方式等方面提出书面保健建议。

健康干预是健康托管技术最可靠的一项,也是开展慢性病健康管理的关健所在。健康干预是指对影响健康的不良行为,不良生活方式及习惯等危险因素以及导致不良健康状态进行综合处置的医学措施与手段。包括健康咨询、健康教育、营养与运动干预、心理与精神干预、健康风险控制与管理以及就医指导等。

养生趋势之远程监控健康

家住重庆的王华近来对父亲的身体担心不已。本来父亲一直身体健康,但上半年的一天却突发心绞痛被送进医院。出院后,全家人都处于一个精神高度紧张状态,生怕父亲突然发病又不能得到及时救治,一听老人家说“心里不舒服”,就立马往医院跑。

后来经医生朋友介绍,王华给父亲配备了一个“心脏手机”,把电极贴在身上相应的位置,只要感觉不舒服,立刻按下求救健,就可以立即做心电图,并通过信号传输到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监控中心,经过准确的分析后,他和父亲都可以立即接到短信通知。心电图有无异常,立刻便知。

把心脏疾病监控起来

为了更清楚地了解“心脏手机”的使用,记者采访了它的设计者――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外研所吴宝明教授。吴教授毕业于重庆大学,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工科生。学通讯设备的他在毕业时就看到了生命学的发展前景,意识到生物医电将在未来给人们带来更多的便利,于是,工科出身的他在毕业时选择到医院,进入一个近乎陌生的医学领域,用自己所学,将电子、通讯与医学知识更好地结合,利用10年的时间研制了这套心血管健康远程监护网络系统。

为什么会选择研究这样一个系统呢?吴教授说,当前我国正全力进行医疗卫生体制的改革,努力将传统的单纯病人治疗医疗模式转变为综合疾病预防、诊治、康复的医疗健康新模式。但我们国家人口众多,医疗健康资源(设备、技术、人才)主要集中在大城市、大医院,如何将有限的资源向基层、家庭辐射,推动城乡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的问题,无法通过简单的行政命令和资源再分配加以解决,而必须借助技术创新才能解决。远程医疗健康管理是解决上述问题的有效手段。

那为什么会选择心血管疾病作为这套系统的突破点呢?这主要是因为心脏疾病常突然发作,危险性高,若不能及时治疗很容易致命。因此,心脏疾病一直以来都是疾病预防的重中之重。吴教授告诉记者,这套系统的优势在于实现了在移动环境条件下,对人体心脏功能的实施随时随地的监测,从而能应对心脏病“突发性强、危险高、救治困难的难题”。这个系统具有以下特点:

第一,它利用现有的移动通讯网络和互联网,只要有手机信号的地方,就可以使用该系统,适时监控心电图、血压,或者两者同时都可以监控。

第二,仪器佩戴方便,使用简单。

第三,结果可靠,不管身处何地,都可以得到医院监控中心的诊断,不用担心其结果因医疗条件受限而受影响。

第四,监控结果可及时通知患者本人和家属,若有问题还可通知当地医疗机构,便于及时救治。

两种方式获取该项服务

若想选择该项服务,可以通过两种方式获取:第一,直接去分中心或监控站佩戴。吴教授介绍说,这套网络系统目前已在重庆、四川、江苏、广东、湖北、云南、贵州等多个地区获得应用,和500多家卫生机构建立起三级网络系统。心脏病患者可以通过电话咨询大坪医院监控总中心,询问当地是否有该系统的分中心或监控站,若有,可以到当地分中心或监控站去佩戴,仪器可租可买。如果没有,则可以选择第二种方式,即致电大坪医院监控总中心,直接购买仪器,并签订入网协议,就可以享受心血管疾病的远程监控服务。

养生趋势之游戏中养生

2011年12月12日,记者走进了西南医院康复理疗中心OT室。OT在康复医学中又称为作业疗法,主要是通过一些治疗仪来恢复患者的机能。走进OT室,有一台机器引起记者的注意。主管医师邓老师告诉记者,这是一台名叫上肢机器人的仪器,里面有许多不同类型的任务软件,在OT室的主要功能是帮助偏瘫患者恢复上肢功能。

接着,邓老师给记者演示了如何利用上肢机器人完成取物、钉钉子等游戏项目。虽然这些游戏对正常人来说很简单,但对老年人,甚至中风患者来说,却并不简单。邓老师告诉记者,此类游戏软件可以让患者以完成任务的方式,以玩游戏的心态进行锻炼。除了上肢机器人这种游戏外,患者还要玩一些串串珠、积木、圆球的玩具,增加趣味性的同时,也能帮助患者功能的康复。

老人比孩子更需要做游戏

做游戏,玩玩具,在常人看来,这似乎都是孩子的专利。但最新的认识是老年人也需要做游戏,也需要玩玩具。这一理论到底有无科学性呢?西南医院康复理疗科主任刘宏亮教授是康复理疗方面的专家,一直以来都对老年人的身体功能、心理状况有所研究,他在记者采访时,直言不讳地说:“老年人比孩子更需要有组织地进行各种游戏活动。”

为什么说更需要呢?他解释道,虽然游戏的共性都是消磨时间,让自己从游戏中获得愉悦,但是孩子和老人在对游戏的态度以及方式上却有所不同:

第一,从心理上来讲,小孩子的好奇心特别大,玩游戏的时候即使你不教他,他也会对游戏本身产生极大的兴趣;而老年人已经进入迟暮之年,好奇心以及参与性都不及小孩子。

第二,从生理上来讲,小孩子的身体机能处于全面提高的阶段,活动量处于一个上升期;而老年人的身体机能处于全面衰退的阶段,活动量处于一个下降期,其体能和智能都在衰退,平衡协调力下降,尤其是大脑的功能衰退,不容易被简单的游戏吸引,容易走神发呆。

因此,老年人比儿童更需要有组织地进行游戏活动。而这些游戏活动光有趣是不行的,还得设定一定的任务和目标,并且有难度和奖励,总的说来必须满足以下4个条件:1.有人组织;2.有难度;3.有任务;4.有奖励。

打麻将不是最好的游戏活动

一听到以上4个条件,记者立马就想到麻将。不错,麻将不就是有组织、有难度、有任务,也有“奖励”的活动吗?那它算不算最好的游戏活动呢?而且,网传多打麻将还可以延缓衰老、防治老年痴呆呢。然而,刘教授对此却有不同的看法。

他说,虽然麻将也满足这些条件,但它的缺点也十分突出。

首先,它采用了长时间静坐不动这个最不好的方式。据巴西科学杂志《伽利略》报道,一天中大部分时间都坐在椅子上的人,心脏病发病的几率比常人高出54%;每天坐着的时间超过6小时的人,未来15 年内死亡的几率比每天坐着少于3小时者高出40%。世界卫生组织报告指出,每年有200 多万人因久坐少动而死亡,并将久坐列为十大致死致病杀手之一。卫生部首席健康教育专家洪昭光教授曾说:“久坐已经成了危害健康的一个全球性问题”。

第二,打麻将时常大喜大悲,更容易引发心身疾病。这一点,中医是最有研究的。中医认为,心主喜,人过于高兴的时候,他的心气就耗散;脾主思,思虑过多伤脾胃;肺主悲,过悲则伤肺;肾主恐,肾的固摄功能一差,大小便就失禁。而打麻将时,大喜大悲,或恐或思都会影响到人的五脏。

老人游戏活动前景广大

就像现在市面上出现的各种针对孩子的早教中心、活动中心一样,“老年人也需要配备齐全的游戏活动中心,而且,若是开发得好,老人游戏产品将具有良好的市场前景。”

中老年人健康养生知识篇8

关键词:健康养生;电视媒体;受众;媒体责任

中图分类号:J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1)03-0167-01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人更加关注健康,关注养生,崇尚健康的生活方式。现如今,为了满足广大受众对于健康养生知识的需求,健康养生类电视节目雨后春笋般的出现。例如中央电视台《健康之路》,辽宁电视台的《健康一身轻》,湖南卫视的《百科全说》,北京台的《养生堂》等热播节目,并且都取得了较高的收视率。

一、热播原因

探究这一类节目热播的原因,从受众角度来看,首先我国经济水平不断发展导致受众对于这类节目的需求提高。其次,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快,越来越多的人出现了亚健康的状态,更多的人去关注自己的身体,关注养生之道。另外中国还是有许多的老百姓不愿意到医院看医生,对于看医生的排斥心理从而导向了对预防养生的关注。

从传统文化角度来说,养生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自古以来中国人就很重视养生之道,这种理念流传至今,中医中药文化博大精深,中国人对于老辈人留下的东西的认可,自古以来人们对于长寿的不断追求,因此这样的节目也必然会受到追捧。

从体制上讲,虽然医疗改革在逐年推进,但是老百姓看病难的问题还是存在的,有着求医不如求自己的思想也大有人在,怕生病的现实也导致了老百姓对健康类节目的关注。

另外北京奥运会对于健康养生类节目的繁荣起到了一定推波助澜的作用。北京奥运会的举办,掀起了一阵全民健身,全民养生的风潮。运动,养生成为了一种时尚。辽宁电视台的养生节目《健康一身轻》干脆把节目口号定为“健康一身轻,跑步去北京。”目前中国,电视依然是第一大媒体,健康养生类节目通过电视媒体传播给受众,这种健康传播蓬勃发展。

二、成功节目《健康之路》

如今在电视屏幕上成功的健康养生类节目有许多,受到了广大老百姓的喜爱。以中央电视台《健康之路》节目为为例,节目以把握健康,拥有未来为宗旨。将请嘉宾和主持人以及观众互动座谈的方式作为主要形式。节目内容丰富多彩,是一档包括中医,西医,饮食,运动,时尚,美容的健康养生类节目。节目内容通俗易懂,贴近老百姓的生活。例如2010年2月8日节目就介绍了黑木耳的养生治疗功效,其中介绍了如何用木耳做的菜肴,并且给观众介绍了如何挑选优质的黑木耳。普普通通的黑木耳讲过专家的解读,将其巨大的养生功效传达给受众使专业知识通俗化。

《健康之路》节目的优秀主持人也是节目成功的重要之处,一位健康养生类节目的主持人除了具备主持的基本素质外,还应该具有一定的医学专业知识,这样才能更好的驾驭节目,进而影响大众对健康知识和理念的接受。健康之路节目的主持人,且具备以上特点,沟通能力强,在嘉宾和观众之间起到了桥梁和引导的作用,曾加了节目交流性,沟通性,也是节目成功的点睛之笔。

三、存在的问题

与此同时在电视健康养生节目热播的同时,我们也看到了许多存在的问题。很多节目出现了过度娱乐化和商业化的趋势。这样的局面也就给了许多人炒作的机会,他们利用电视这一大众传播媒介,进行恶意炒作。例如曾经的养生大师张悟本在湖南卫视的《百科全说》进行了一系列讲座,收视率极高。张悟本其背后是一个炒作的团队,包装炒作的背后是巨大的经济利益。他鼓吹绿豆,白萝卜包治百病,间接导致绿豆价格翻几番的涨价。他主张的食疗治病,使他的书《把吃出来的病吃回去》卖到脱销。更严重的影响是传播了一系列不够严谨的观点,许多做法有悖于现代医学。使许多人深受其害。对于健康素养不是很高的受众来讲,就很容易轻信一些不科学的养生方法,另外电视媒体在广大受众心目中是具有很强的权威性,电视观众很容易受到影响。

四、结语

总结反思我国健康养生类电视节目,我认为媒体应该勇敢的承担起提高受众健康素养的重任,杜绝健康养生类节目的过度商业化和娱乐化。不可轻信专家,不要夸大效果。请真正的懂的科学养生与健康的人来对受众进行科普性的健康养生知识传播。媒体和专业人士都应该用于承担这一责任,并且只有更多科学的知识在大众传播媒介上出现,对于伪科学的恶意炒作才会没有市场。

在这样一个全民养生的时代,媒体更应该本着关爱健康,关注生命的态度,严格把关,将科学的养生健康知识传播给受众,真正担负起自身的责任,引导受众。

参考文献:

上一篇:计算机视觉技术的应用范文 下一篇:企业社会责任的认识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