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人文主义教育的特点范文

时间:2023-12-21 17:01:54

简述人文主义教育的特点

简述人文主义教育的特点篇1

关键词:幼儿教师 幼师生 故事改编 策略

一.幼儿故事讲述中改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幼儿文学作品的阅读鉴赏是一种审美的认识活动和审美的享乐活动。幼儿文学,可以通过文学途径,给幼儿以多方面的熏陶和教育,使他们的身心健康活泼地成长,对他们的性格、气质、志趣和理想的形成产生深刻而长远的影响。幼儿故事是幼儿所喜爱的文学样式之一,是幼儿学习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婴幼儿成长的摇篮。故事是一种能带动幼儿听、说、读、想等各方面发展的有效的文学形式,是幼儿认识世界、了解科学知识、学习交往等的重要工具,同时也是净化幼儿心灵、令其思维徜徉的快乐老家。幼儿故事对陶冶幼儿的思想、感情、品德、情操、性格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提出幼儿在语言方面的目标之一是喜欢听故事。爱听故事是孩子的天性,没有故事的童年是扼杀孩子快乐和想象力的。

为了进一步创新教师培养模式,促进教师教育课程改革,提升新师资培养质量,为基础教育提供人才支撑,江苏省教育厅已连续几年举办师范生教学基本功大赛,其中学前教育的专业技能比赛中就有即兴讲故事项目,目的就是提高幼儿教师讲故事的技能水平。

因此幼儿教师必须具有即兴演讲故事的能力,具有改编幼儿故事的能力,能针对幼儿生理心理上的特点、知识水平、接受能力、存在问题,确立教育中心,选择孩子乐意接受的方式,动手改写或创作一些幼儿文学作品,让孩子们在笑声中接受教育。

每一个讲故事的人其实都是一个故事改编者,作品的意义是作品与读者相互作用的产物,只有在阅读讲述过程中产生,阅读是一个读者将文本具体化过程,讲述则是将文本创造性再现过程。有时我们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候讲述同一个故事时,也会不一样。所以故事是不能机械地背的,必须讲,必须尊重受众,根据对象适时调整内容语言;根据场景调节主题语速;根据时间调整故事长短;根据讲故事人自身语言条件特色调整用语方式,以达到最好的故事表达效果。

所以从每一个师范生开始,就要加强讲故事和改编故事的能力的训练,最终使每一个幼儿教师成为幼儿故事的创作者和讲述者。

二.幼儿故事讲述中改编策略

1.尊重幼儿感受,创造属于他们的意义世界

好的故事讲述首先要从文字材料的准确理解把握开始。每一个讲故事者对所拿到的故事材料需作整体感悟分析解读,读懂文本自身的内容意义,而文本的意义是在阅读过程中产生的,同样的内容在不同的读者眼里也会不一样。《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就指出“引导幼儿接触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使之感受语言的丰富和优美”。讲述者首先要明确故事的主题、主干内容,把握故事中的主要、次要角色,理清情节发展过程,对故事的开头、发展、高潮、结尾有概括性了解,做到对故事胸中有数,准确把握故事的基调特色。然后为幼儿搭建建构知识的合适脚手架。从幼儿的年龄特征、幼儿的兴趣取向、幼儿的言语发展水平及故事本身的趣味性、生活性和教育性等方面来思考改编,同时也要根据此次讲故事的时间、对象等具体要求作必要的调适,尊重幼儿作为学习主体的感受、需求。

幼儿故事的主题要单一、明确。原作的主题如果适合幼儿,能为他们理解和接受,不必改动。如果主题太繁或不明确、不自然,则需浅显化处理。如《龟兔夺宝奇遇》故事的主题较积极,希望世界和平,但主题出现得较生硬,口号化,当得知“神灯可以实现三个愿望时,小龟和小兔许愿‘我们还要世界没坏人。’过了一会,所有的坏人都消失了。从此世界更加安宁了”。故事的成功必须以幼儿的理解为前提,符合幼儿审美情趣。这个故事的语言就显得有些生硬,主题急显。我们在故事讲述时,可以把语言更具体化、浅显化、形象化、趣味化。我们不能简单地关注文本所承载的知识、教育性或成人自身逻辑,而忽视儿童心理逻辑,必须以儿童什么情趣为基本出发点,关注艺术、科学、道德等领域的契合点,选择“有趣、好看、读得懂、细节丰富的”故事。要让故事与生活相联系。要时时多想这样改编幼儿喜欢吗?符合他们审美趣味吗?能引发幼儿感知、想象、理解与体验吗?能与幼儿日常生活中的哪些审美体验相衔接?能更多鼓励幼儿去创造一个属于他自己的意义世界吗?

如果是可以自由选择故事,则要选择适合幼儿欣赏、健康活泼、利于幼儿身心健康的故事,主题鲜明,情节单纯,既具有教育意义、极具趣味性和时代性的作品。比如,绘本故事《蛤蟆爷爷的秘诀》、《我的幸运的一天》等。

2.符合幼儿审美趣味,情节简单有序有变

要注意幼儿故事情节的基本部分必须紧紧围绕一条线索来展开故事,没有枝枝节节、繁复杂乱的情节内容。情节结构的发展要既简单又有序有变。学会对故事情节作深层次分析解读,如《母鸡萝丝去散步》,表面看来故事多次反复,较长,但我们仔细研读,会发现故事中,实际上是两条线交错进行。母鸡造型平稳,神闲气定散步,每张画面似不变,故事似乎平淡无奇,但仔细研读狐狸形象后会发现,作者正是以母鸡的淡定无奇来与张牙舞爪百变狐狸作对比,狐狸的造型百变不一,且都有一种下山虎式,每次都有一种张力指向母鸡,母鸡在下,狐狸就在上,母鸡在前,狐狸就在后,使故事形成紧张动态。通过两条线的交错发展,使故事张弛不断变化,最后通过狐狸的失败,告诉人们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所以表面的反复不是简单重复,须仔细研读。

反之,如有的故事情节反复多次,较长,又不是主题展开必须的过程,只是简单重复,则可适当删减,根据实际,随时调整。如《想长高的小老鼠》中最后小猫追小老鼠时,有许多语言是重复的,因为一般讲到这三分钟已过,可以将重复的话语归并表达,更利于故事性、趣味性。又如《馋猫小鱼钓鱼记》中,对小猫去到的地方都有一些具体描述,由于故事已经很长,所以就可将这些删去,又如小猫钓到鱼后,对鱼的保存状况也有较多叙述,也可忽略不讲,使故事更紧凑,同时也更符合幼儿审美趣味,情节简单。

3.注重幼儿接受特点,语言幼儿化

幼儿故事讲述时必须注意到幼儿的语言接受特点。如《牙齿先生病了》中“来一穗刚出锅的玉米吧!”这“一穗”就不太符合幼儿的接受特点,幼儿难以理解,可以改成“一根”。又如《猫的第九条尾巴》中“耗费自己难得的运气去成全别人的圆满,这或许是世间最大的慷慨、最真心的回馈了。”这里耗费、慷慨、回馈都较书面化,孩子不太容易理解,可以用更通俗浅显的的“浪费、大方、回报”来替换,使孩子乐于接受。

故事讲述时间要控制在3分钟左右,篇幅宜短不宜长,如故事太长,一般超过550字就要缩短,因为时间长了,孩子的注意力往往就分散了。如《小老鼠的漫长一夜》这一故事就较长,其中“大老鼠躺在床上,听着外面的风呼啦呼啦地吹,树枝啪啪啪地敲打着窗户,猫头鹰呜呜呜地叫,还有小老鼠呼哧呼哧的呼吸声。不一会儿,他又听到早起的鸟儿们在叽叽喳喳地叫……”类似的这些语段,虽然较具体形象,但因为多次反复,使故事过长,就可适当删去一些重复的部分。

故事《鳄鱼怕怕牙医怕怕》讲的是一场鳄鱼和牙医之间的心理较量,用简单、反复的语句,刻画了鳄鱼和牙医每时每刻戏剧性的心理变化。他们相互惧怕,可是那颗蛀牙把他们凑到了一起。凶恶的鳄鱼只得乖乖听牙医的摆弄,而红脸的牙医也只能壮着胆子上。鳄鱼:“我真的不想看到他,但是我非看不可。”牙医也在想:“我真的不想看到他,但是我非看不可。”从画面上看,两个人物都别过头,上身远离对方。画面色彩也是灰冷色。讲述时需将人物内心的这种纠结、惧怕、无何奈何等情感,通过适当的语调尽可能形象直感地表现出来,如语速慢而迟疑,将每个句子分成四次停顿,语调下降,尾音渐弱 。“真”、“非”语音加重强调,语速放慢。通过这样搭建平台,使幼儿更好地理解故事内容情感。

还需要根据语音表达调整文字,字音不响亮的音节可以替换成发音响亮的音节。使故事讲得更顺口、听得更顺耳。同时还要注意语言的儿童化、口语化,将书面语改成口语。《一闪一闪的月亮》中“通知所有的家禽,都到院子外面来!”这一句,“家禽”既不口语化发音也不响亮,可以改成“小动物们”。《狗和公鸡和狐狸》中“公鸡像平时一样,引腔高啼。”“引腔高啼”语言书面化,儿童不易理解,不妨改成“放开嗓门高声唱起来”。幼儿故事中这样的语言还有很多,这就要我们讲故事时时刻想到幼儿的接受特点,及时修改调整语言,使之口语化、儿童化、趣味性强。

有时还需要针对不同的讲述者自身条件,调整故事内容。如讲述《没有牙齿的大老虎》时,有一学生“没有牙齿的”这一短语发音始终困难,到故事内容讲述则没有大问题,但题目中“牙齿的”语调始终别着,无论如何读不正确,由于学生已没有时间再重新准备,后来只好将题目改为“奇怪的大老虎”,结果这个同学的故事讲述在后来的专转本考试中顺利通过。

有时如故事中有大量的数据、过于复杂的人名、太多的次要人物形象,可以简化或删去展开部分。如《馋猫小咪钓鱼记》中主人翁馋猫小咪太长,可统一为小咪。如《钟老头买钟》中地点、时间反复,十分难记,可以做简单化的改编处理。

幼师生应该有意识地接近幼儿,观察他们的言行,熟悉他们的生活,掌握幼儿心理,爱他们所爱,想他们所想,做到“以孩子的眼光去看,以孩子的耳朵去听,以孩子的心灵去体会。”这样才能创造一个属于幼儿自己的意义世界。幼儿故事编构同时也有助于幼师生提高语言的分析、解读、综合、表达等多方面能力的发展,有效地提升幼师生的思维能力、创造力、想象力。

参考资料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2010

[2]王素珍.幼儿教师口语训练教程[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81

[3]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H].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32

[4]王海澜.故事教学的不同目的及方式的比较研究〔J〕.当代学前教育,2008,(3)

简述人文主义教育的特点篇2

1.英国教育家斯宾塞的教育代表作是

A.《爱弥儿》

B.《人的教育》

C.《教育漫话》

D.《教育论》

2.“教学与发展”理论的倡导者是

A.赞科夫

B.皮亚杰

C.布鲁纳

D.根舍因

3.“孟母三迁”的故事说明了哪种因素对人发展的影响?

A.遗传

B.环境

C.教育

D.社会活动

4.毛泽东同志在1957年首次提出的我国社会主义的教育目的是

A.培养有社会主义觉悟有文化的劳动者

B.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

C.培养又红又专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D.培养脑体结合的社会主义建设者

5.《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要有计划、有步骤地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并把其责任交给

A.国家

B.地方

C.学校

D.家长

6.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对突发性事件作出迅速、恰当的处理被称为“教育机智”。这反映了教师劳动的哪一特点?

A.复杂性

B.师范性

C.创造性

D.主体性

7.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是

A.备课

B.上课

C.课外辅导

D.检查评定成绩

8.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其进行顺序是

A.以知为开端,知、情、意、行依次进行

B.以情为开端,情、知、意、行依次进行

C.以意为开端,意、知、情、行依次进行

D.视具体情况,可有多种开端

9.班集体形成的主要标志之一是

A.成立了班委会

B.开展了班级工作

C.形成了正确的集体舆论

D.确定了班级工作计划

10.课外校外教育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其实施范围是

A.在课程计划(教学计划)之中

B.在学科课程标准(教学大纲)之中

C.在学校之外

D.在课程计划和学科课程标准之外

二.境空题:本大题共9个小题,18个空,每空1分,共18分。把答案填在题中横线上。

11.教育学研究的教育现象主要包括教育的_________现象和_________现象。

12.美国教育家孟禄主张的教育起源论被称为是_________起源论;而马克思主义观点认为,教育只能起源于_________ 。

13.我国颁布的第一个现代学制被称为_________学制;正式实行的第一个现代学制被称为_________学制。

14.广义的教育制度是指_________教育制度;狭义的教育制度是指_________教育制度。

15.学生是教育的_________,又是自我教育和发展的_________ 。

16.直视手段一般可分为三类,一是_________直观,二是_________直观,三是_________语言直观。

17.我国中小学对学生进行德育的基本方法是_________,基本途径是_________ 。

18.班主任了解学生的基本方法是 _________;班主任的中心工作是_________ 。

19.课外校外教育的组织形式有群众性活动、_________活动和_________ 活动。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4个小题,每小题6分,共24分。

20.教育要适应人的发展的哪些基本特性?

21.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基本点是什么?

22.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应具备哪些基本的知识素养?

23.我国中小学德育应完成哪几个方面的任务?

四、论述题:本大题只有1个小题,满分13分。

24.在我国建国后的教学实践中,曾出现过学生走出校门,学工、学农、学军等作法,认为学生获得知识主要借助于他们自身的社会实践。试从某一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出发,对这一作法进行评述。

心理学部分

五.选择题:本大题共10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把所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25.下列选项中属于第二信号系统条件反射的是

A.见风流泪

B.谈梅生津

C.睹物思人

D.望而生畏

26.待人直率热情,但较急躁、易冲动,这个人的气质类型属于

A.多血质

B.胆汁质

C.黏液质

D.抑郁质

27.表现和表达感情的最重要的外部指标是

A.动作表情

B.身段表情

C.言语表情

D.面部表情

28.某学生既想参加演讲比赛、锻炼自己,又害怕讲不好、被人讥笑,这时他面临的心理冲突是

A.双趋冲突

B.双避冲突

C.趋避冲突

D.双重趋避冲突

29.智力技能形成的三个阶段依次是

A.原型定向、原型内化、原型操作

B.原型操作、原型内化、原型定向

C.原型定向、原型操作、原型内化

D.原型内化、原型定向、原型操作

30.人脑对过去感知过的事物的形象的反映是

A.表象

B.想象

C.后象

D.印象

31.学生掌握知识的中心环节是

A.理解

B.巩固

C.应用

D.迁移

32.能够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有利于改善同伴关系的课堂目标结构类型是

A.竞争型

B.合作型

C.个体化型

D.放任型

33.直接影响人的活动效率,并使活动顺利进行的个性心理特征是

A.气质

B.动机

C.性格

D.能力

34.同一感觉器官因不同刺激物的作用而引起感受性变化的现象是

A.感觉的阈限

B.感觉的适应

C.感觉的对比

D.感觉的相互作用

六.填空题:本大题共9个小题,18个空,每空1分,共18分。把答案填在题中横线上。

35.学生学习活动中的写字、体操、游泳等属于_________ 技能;阅读、写作、解题

等属于_________技能。

36.心理咨询的基本步骤包括建立关系、了解问题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 和结束咨询。

37.在斯坦福—比奈智力量表中,计算智商的公式是:智商等于_________ 除以_________再乘以100。

38.解决问题的过程一般可以分为提出问题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和检验假设四个阶段。

39.不能稳定而集中地指向应该注意的对象,称为注意的 _________ ;能够同时注意

两个以上的对象,称为注意的 _________ 。

40.在紧急或困难情况下表现出来的镇定、果断等属于性格的_________ 特征;在感知、记忆、思维等方面表现出来的主观、片面等属于性格的_________特征。

41.良好的意志品质包括敢为性、坚韧性、果断性、_________ 和_________。

42.心理学是研究_________ 及其_________的科学。

43.能力的个别差异表现为_________ 差异、_________差异、年龄差异和特殊能力差异。

七、简答题:本大题共4个小题,每小题6分,共24分。

44.简述情绪、情感与认识过程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45.严重的考试焦虑对学生的发展有哪些危害?

46.简要说明人类遗忘的规律与特点。

47.简述耶克斯—多德森定律。

八、论述题:本大题只有1个小题,满分13分。

48.结合教育教学实际,举例说明如何加强对学生创造性思维品质的培养。

教育理论试题参考答案

教育学部分

一、选择题

1.D 2.A 3.B 4.A 5.B 6.C 7.B 8.D 9.C 10.D

二、填空题

11.社会 认识

12.心理 劳动

13.壬寅 癸卯

14.国民 学校

15.对象(客体) 主体

16.实物 模象

17.说理教育(说服教育) 教学

18.观察法 组织和培养班集体

19.小组 个人

三、简答题答案要点

20.①教育要适应人的发展的顺序性和阶段性;

②教育要适应人的发展的不均衡性;

③教育要适应人的发展的稳定性和可变性;

④教育要适应人的发展的个别差异性。

21.①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劳动者和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②使学生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

③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我国教育目的的根本途径。

22.①比较系统的马列主义理论修养;

②精深的专业知识;

③广博的文化基础知识;

④必备的教育科学知识,包括教育学、心理学以及各科教材教法等。

23.①培养学生初步树立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

②引导学生逐步确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③逐步使学生养成社会主义的基本道德、法纪观念和文明行为习惯;

④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品德能力和良好的品德心理品质。

四、论述题答案要点

24.①这一作法违背了“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的教学过程规律。

②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认识具有特殊性。因为学生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主要是在教师指导下,通过接受间接经验来实现的。借助间接经验认识世界,是认识上的捷径。

③强调学生学习书本知识,绝不是说学生不需要直接经验,直接经验不仅是学生获得间接经验的途径之一。

④在教学过程中,既不应只强调直接经验而忽略间接经验的掌握,也不应只强调间接经验而忽略直接经验的掌握,应把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有机结合起来。

⑤学工、学农、学军有利于学生获得直接经验,但不能搞形式主义,选择实践活动应从教学目标需要出发。

心理学部分

五、选择题

25.B 26.B 27.D 28.C 29.C 30.A 31.A 32.B 33.D 33.C

六、填空题

35.操作(动作) 智力(认知)

36.分析诊断 帮助指导

37.智龄(心理年龄) 实龄(生理年龄)

38.明确问题(分析问题) 提出假设

39.分散(分心) 分配

40.意志 理智(认知)

41.自觉性 自制力

42.心理现象(心理活动) 规律

43.类型 水平

七、简答题答案要点

44.(1)联系:

①认识过程是产生情绪、情感的前提和基础;

②情绪对对认识有动力作用。

(2)区别:

①认识反映客观事物的内在联系(规律),情绪、情感则反映主体与客体之间的需求关系;

②认识过程随意性强,情绪随意性弱,只有通过认识作用,情绪活动才有某些随意性;

③情绪比认识活动有更强和鲜明的机体表现。

45.①降低学习效率;

②影响考试成绩;

③形成焦虑性人格。

46.①不重要和未经复习的内容易遗忘;

②机械识记比意义识记,无意识记比有意识记易遗忘;

③遗忘进程不均衡,有“先快后慢”的特点;

④前摄抑制、倒摄抑制影响遗忘;

⑤遗忘还受动机和情绪的影响。

47.①动机水平适中,最有利于激发学习动机;

②作业难,动机水平低;

③作业容易,动机水平高。

八、论述题答案要点

48.①激发好奇心,求知欲,培养创造动机。

②培养发散思维与集中思维相结合的能力。

③培养与发展学生的直觉思维能力。

④促进创造性的活动,培养创造性的个性品质。

简述人文主义教育的特点篇3

关键词:简笔画;语文教学;运用

【中图分类号】G633.3

简笔画作为一种直观形象的教学辅助手段,对语文课堂教学来说是一种十分有效的艺术形式,它的运用越来越受到教育界的广泛重视[1]。究其原因,是因为在新课程的理念下,鼓励教师对课堂进行创新,探究出自己的教学方法,而语文课程作为其他课程的基础,它本身是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课程,积极探索语文课程的教学辅助方法,追求创新型课堂是十分必要的。语文教师在过去进行教学时,多是采用文字和语言,讲述和师生问答进行教学,这样的形式比较单一、乏味,缺少形象性、趣味性和生动性[2]。学生易于接受的是形象性的东西,简笔画非常直观,并且能够把一些文字和语言难以说明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使学生看后趣味盎然,因此,将简笔画融入语文课教学是非常必要的。

一、运用简笔画指导识字、写字

中国的汉字大多是由图形演化过来的,教学汉字,要遵循学生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和一个象形字就像一幅画两个规律,采取字画结合的方式,学生很容易被吸引到生动形象的图和字之中。识字教学在低年级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在教学象形字、会意字、指事字时完全可以通过简笔画,使同学们更加形象地理解字形、字义。如教学象形字“日、月、水、火、木”等字时,可以根据其象形特点在黑板上画出相对的简笔画。会意字如“休、明、从、众”等,要让孩子们初步理解它们的字形特点和字意,也可以在黑板上画出“一个人靠着一棵树在休息”、“太阳和月亮的图形”、“一前一后的两个人”、“重叠在一起的三个人”等,同学们一看便能由图想到义。指事字通过简笔画更能让孩子们理解了,如“一、二、三、上、中、下”只要我们用一幅简单的图画就可以让孩子们理解。采用简笔画进行识字写字教学,既有利于激发学生识字的兴趣,又有利于学生对汉字表义的特点形成初步的印象。

二、运用简笔画理解重点字词含义

中学生正处于逻辑思维发展的初步阶段,受生活阅历的限制,理解能力还不是很强,单凭字典和老师的说教对某些特殊字词的意义理解会很难[3]。如果老师在教一些字词的时候,借助简笔画对字词的含义加以生动的展示,为学生的思维活动提供必要的表象支撑,消除学生介于文字与实际情境间的思维障碍,则有助于学生掌握字词的含义。例如:课文中有些词的含义是采用借用的方式,如果按原意去理解,就会产生错误。如《院子里的悄悄话》一课中,就有“树冠”一词,“冠”本身是指帽子。学生会产生疑问,树怎么会戴帽子呢?如果我们用简笔画描出树形,指示出顶部的位置,学生就比较容易理解了。

有些词用文字说明非常复杂,生活中也不易看到实物,也可以用简笔画说明。如栅栏和篱笆,这两者学生在生活中都很难见到,也难以理解和想象,如果教师用极其简单的线条勾画出它们的外形,相信学生很快就能领悟。有些物体的样子、质量完全一样,只是处在不同的位置,名称便不一样,学生很难识别。如课文《记金华双龙洞》中的“石笋、钟乳石”同是溶岩,但处在上方洞顶的称为钟乳石,地面上积起来的却称为石笋,如果用简笔画写意,学生就一目了然。

三、运用简笔画理解句子,突破难点

乌申斯基说:”学生是用形象、声音、色彩和感觉思维的。”阅读教学中,某些句子意思比较含蓄,或离学生的实际很远,教师单纯讲解,学生品味不足,语感不强。恰当使用简笔画教学,则能很快领会,印象深刻。比如,有老师在教学《“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时,根据最后一段揭示中心的重点句子(它们像两股风不断地向我吹来。我谨慎地把握住生活中的小船,使它不被哪一股风刮倒。我从心底里知道:“精彩极了”也好,“糟糕透了”也好,这两个极端的断言有一个共同的出发点,那就是爱。在爱的鼓舞下,我努力地向前驶去。)老师很巧妙地在板书中添加了心形和小船,形象地表现”我”这艘小船在父母的”爱”的鼓舞下平稳地行驶,突出“爱”的主题。

4、运用简笔画,帮助理清文章思路,加深课文的理解

学生对视觉形象很敏感,教师将课文的主要内容简练地画出来,让学生留下深刻印象,加强教学的形象性,使学生易于理解,从而自然理清课文脉络。例如《爬天都峰》一文,本文的重难点是理解天都峰的“陡”和“高”,由“我”与老爷爷的对话中体会鼓励的力量,养成从小不怕困难,奋发向上的品格。要突破本文重难点,可以根据书中的描述勾画一座山峰,在山峰侧面板书体现高和陡的词语,以突现遇到的困难,再勾画出爬山时的表现,体现出勇气和信心,在山顶上画一面胜利的小旗。由这样一幅简笔画,可以问学生:小作者与老爷爷的力量怎么样,面对高而险的天都峰时,心里都有怎样的想法?他们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爬上天都峰的?老师由图画再加以引导,最终孩子们便能自然地理解了课文的中心思想,受到从小不怕困难、奋发向上的品格的教育[4]。

在写景状物的课文常常本身就是一幅美丽的图景,在教学时,不但要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更重要的是要让孩子们在头脑浮现事物的形态,产生美的体验。借助简笔画,学生更容易捕捉到这种美景。对于参观、游记、说明等一类的文章,学生对于空间说明的顺序往往很难把握,这时老师在教学中便可以借助简笔画,帮助学生了解作者浏览的路线、观察的方位和说明的顺序,理清文章叙述的主线,并使学生从单纯的文字描述进入画面意境,触景生情,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如《参观人民大会堂》一课,在讲授课文内容时可用图示的方法把参观大会堂的顺序画出来,帮助学生理清课文结构。

总之,简笔画作为一种直观教学辅助手段,在语文课堂中的运用涉及到语文教学的各个领域。针对教学需要,结合教学内容,用简笔画的形式,将所需要的教学内容形象地表达出来,用于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形象思维,丰富学生的想象力。教师在选择简笔画作为教学辅助手段时,要合理地选择,恰当地使用,同时还应该考虑它的特殊性和实用性。

参考文献:

[1]张香竹.中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9.

[2]吴家萍.简笔画画法及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J].贵州教育,1999,(05).

[3]李岩.简笔画在中学教学中的运用[J].甘肃教育学院学报,2001,(1).

简述人文主义教育的特点篇4

[关键词]美国科罗拉多州;公民学;课程标准

[作者简介]赵亚夫,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士

有关美国学校公民教育的历史、基本思想和内容,我国学者已经做了卓有成效的介绍。本文仅借助美国科罗拉多州《公民学课程标准》(Colorado Model Content Standards for Civics)(以下简称《标准》) ,解读一个州政府所欲学生养成的公民意识、知识、技能和行动,以便理解整体的美国人民究竟需要怎样的公民意识、知识、技能和行动。

一、公民学模型简介

这份《标准》的结构和文字十分简洁,全文由概述和内容标准两部分组成。概述部分指引有关政策,说明课程的价值;内容标准部分则呈现学什么、为什么学和学的水平。全文一万余字,言简意赅,既保持了全州所有学科课程《标准》一致的文本风格,又突出了公民学课程对实效性的追求。

美国虽然实行教育分权制,每个州都有权制订自己的课程标准。但是,像公民学(Civics)这样的课程,依然凸显国家意志,《标准》也不例外。它开宗明义就说,该课程的国家目的是:“培养有知识的,忠诚地维护美国立宪共和,并能够积极参政的公民。”“家庭、教会、媒体及其它各类机构,也应该承担这一职责。”其中,学校的职责最为重大,效益也最为显著。一个主要原因是,在学校可以系统地传授和阐释国家的核心原则,诸如通过《独立宣言》、《美国宪法》、《权利法案》、《联邦主义者文集》等基础性文件,培养公民应有的参政能力。“只要每一代人都能够对建立我国的核心原则有深刻的了解,并为之尽职尽责,美国文化就会继续发展。”当然,这些核心原则,也是“公民们解决分歧,面对日益复杂化的政策问题,并能够提出自我建议”的法宝。所以公民学理应是从幼儿园到十二年级的中心内容。只有这样,才能够让公民“更好地理解民治、民有、民享政府的真正含义”;“能够批判地思考一个政策问题”。于是,它特别指出,“公民资格”的基本含义是“有能力参与政治”。具体内容则包括:“清楚地表明自己的利益,理解制订决策的人的想法,通过结盟、缔约、妥协、寻求一致、解决冲突等方式,去影响决策的能力。”作为课程的公民学,就是培养和发展公民善于思考、积极参政的能力的课程。

《标准》还指出,美国的政治制度一开始便是“立宪共和制”,但有一个发展过程。 “现在全民族有了一个最真实的民主存在。很少有人不能参与民主程序。”确认并坚守美国的政治制度,是公民学课程的目的。

概括这个课程“模型”的特点,有四条不能忽视:

一是无论何等出身的公民学课程标准,必须符合国家目的,抑或体现国家的根本意志;二是公民学的课程功能是依赖国家的核心原则(政治价值观)培养公民的参政能力;三是公民资质和资格主要由公民能力体现,因此这一养成过程不仅需要相当的连贯性,而且公民知识、技能和意识[7]理应通过有判断力、批判力的公民来体现――强调公民行动;四是“民主制”是国家的核心原则持续发展和公民社会不断进步的结果。

二、公民学的内容标准

《标准》的主体部分采用了内容标准(standard)、基本原理(rationale)、依学段(grades)划分“水平标准”的表述形式。

“内容标准”明确“学什么”的问题,分别对应四个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政府的作用,知道美国共和制政府的组织形式以及基本的立宪原则;学生应熟悉地方政府、州政府和国家政府的结构和职能,以及公民参与对公共政策的影响;学生应熟悉美国和美国公民与其它国家、以及世界事务之间的关系;学生应理解公民生活中参与不同层次的政治时(地方、州、国家),如何发挥作用、行使权利和履行职责。

“基本原理”是对“内容标准”内涵的阐释,解决“为什么学”的问题。这一部分充分体现了课程性质和功能,抑或我们习惯说的“课程理念”。

“水平标准”更多呈现公民技能。一是由三个学段来分层:K―4;5―8;9―12,实计13年的学习内容;二是由学习课题来分层,由于“内容标准”和“基本原理”已经体现了相应的公民意识,这里学习课题主要用来表述公民知识(见表1)

下面以“标准4”为例来展开叙述内容标准、基本原理和学习课题。

首先是“内容标准”,即理解公民在参与地区、州及国家的公民生活中的作用,以及所运用的权利和履行的职责。

相应的“基本原理”是:为了更有效地起到公民作用,学生必须理解公民资格的本质和公民必须担任的角色。美国公民的资格与个人和公共场合中的权利和职责相伴,包括了解公共政策的职责。学生应理解公民行使权利和尽公民义务,是美国立宪共和制得以继续的保证。明智的投票被普遍地视为公民参政的最主要的途径。同时,学生还应该了解其它更多的途径,以确保公民能够持续地参与公民生活。了解并尽力发挥公民作用,运用公民技能,学生也能够影响或帮助公众政策的制定,并有助于维持我们大家的生活方式。

在“学习课题”中,第一条就是“知道什么是公民资格”。在K―4年级,学生应该熟悉和能够:确认美国公民资格的标准;解释学生在教室、学校、社区和州中的公民角色(如公民的优点、日常礼节、诚实和公平交易)。5―8年级的学生在扩展知识时,应该熟悉和能够:阐释美国公民资格的含义;陈述在美国如何成为一个公民(如入籍的程序);辨认一个合格公民的重要特征(如公民品质、礼节、尊重他人和财产、履行职责和承诺、诚实和公平交易)。9―12年级的学生在扩展知识时,应该熟悉和能够解释美国公民的权利和义务;比较和分析在美国,公民和非公民的权利和职责;评价一个合格公民的下列特征对其有效地参与公民生活时的用处(如公民的品质、日常礼节、尊重人和财产、公民和个人的职责、诚实和公平交易)。

由此,我们可以清楚地把握《标准》的基本特点。其一,“内容标准”紧扣“教学目标”,防止了公民教育中“理念高,实践虚”的现象,使实际教学可以有的放矢。其二,“基本原理”并非抽象理论,而是真实教学内容。确切地说,它更像是给教师的教学建议。它强调,为什么学习这些内容,这些内容主要指向哪些公民意识,又应该通过有效学习使这些内容落实在哪些方面。因此,教师不仅从中可以明了自己该教什么,同时也有增进专业信心的作用。其三,课题下面的“水平标准”,皆用肯定性的表述方式呈现“内容”,对教学水平的要求相当明确。其四,三个学段的学习内容,有着比较明确的层次性。它不是简单地采取“螺旋上升”的办法,的确做到了内容精选。低学段的学生了解公民资格是什么,着眼于“确认标准”(实际是告诉他们有什么标准)。到了中学段就要知道其含义,要使公民资格的概念真正进入头脑,也就是要内化概念。高学段就需能够“解释”权利和义务,是由理解到运用的阶段,从概念的释义到如何行动的阶段。

三、公民学的公民教育主旨

《标准》同样体现了学校公民教育的一般特性。比如,我们熟知的公民意识、公民知识、公民技能是公民教育的架构,以及如何组成一个较为完整的公民教育系统;公民学这门课程主要针对何种意义的公民教育,以及该课程的独特功能等。本文略去这些不谈,而着重于公民教育的一般特性中持续争论的部分。

其一,由公民学课程承担的公民教育,国家意志与个人意志之间,究竟是个什么关系。

“公民教育”这个概念历来就有多重解释,有由法律含义认定国民身份的,有由政治含义强调对国家服从的,还有偏于服务于国民生活技能的,最离谱的是二战前德国和日本在走向法西斯道路途中,也有所谓的公民教育时期。

近代文明在全球范围内,皆以民主为进步。公民教育是政治社会化的基础,也以民主的政治制度为基石。公民教育是否真实,有三个基本前提:一是国家政治是否近代化,特别是民主制度是否趋于完善;二是国民的民主观念是否普及、民主意识是否成熟,参政的机会和程度有多大;三是由政府主导和推动。如果前两个前提不具备或不完全,则不可能出现真正的公民教育。而当前两个前提足备了,政府便可以顺势利导公民教育,即让国民全面而有序地参与政治生活,以推进在民的政治文明。换个角度说,公民教育体现国家和政府的性质,也承载着人民的政治愿望。

公民学课程是学校公民教育的先声,早期它以宪法为中心,现在它以公民的权利与义务为重心,它是人们高质量的政治生活的需要,是人民选择和行使政治权利的知识和技能准备,是一个民主国家体现人民意志的组成部分。所以,所有公民学课程都强调对国家政治制度的认同。不同的是,在这个前提下,各国赋予该课程反映公民(作为个体)的主体自觉程度有所不同罢了。

这份《标准》有自己的特色。首先,公民教育需认同和坚守的是民主制度;其次,公民学课程认定民主制度是一切公民生活、公民活动的先决条件,因此它所培养的国家意识,必须体现立宪制或民主制精神;再次,无论是认识国家制度还是理解政府功能,公民学自身的作用都不单独由公民知识起作用。抑或说,国家欲意强调的公民知识,理应由有运用能力的公民去实现它的真价值――由有民主自觉性的公民通过实现自我价值的方式来维护国家的根本利益(或核心原则)。

总之,即使公民学这类狭义的公民教育,由于其教育主旨必须服务于民主政治,所以无论它如何强调“国家意志”,其中都必须把公民自身的政治觉悟放在显著位置,以便当“国家意志”发挥到不当的程度时,公民就有能力纠正它。即公民意识的着眼点在公民个人,只有达成个体公民的自觉才有良好的群体公民意识的实现。表2的第二、四两栏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其二,合格公民究竟应该达成何种素质,公民教育课程又由此承担怎样的任务。从表3中看,三个学段作为“公民知识”的重要概念,分别是12个、15个和18个;作为“公民技能”的行为动词,分别是9个、14个和13个。一些“辅翼”被剔得很干净,而且为了教的有效,《标准》不仅力求均衡地处理了学习量,并阶梯式的安排学段的学习水准,使中间没有跳跃。

《标准》是经典的公民学课程模型。政府、自由、政治自由、政治制度、政治思想等,以宪法学习为中心;公民运动、权利与义务、公共政策、公共利益、公众意识、公共事务等,则皆与培养公民对国家的忠诚有关。引申说,公民学课程是学校公民教育系统中的一个部分,它解决合格公民的“参政”素质。

其三,公民教育依赖公民学课程是否可行,现代公民教育还需要怎样发展。

简述人文主义教育的特点篇5

关键词:《中国语文教育史简编》研究成果;成果成因;以史为鉴

中图分类号:G52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2-0146-03

为了更深刻地理解《中国语文教育史简编》所承载的知识,研究其理论成果,加强教师专业化知识现对其进行综述。本文主要采取类比研究法,即与《中国语文教育史纲》进行比较分析,更深刻地挖掘出《简编》的个性特征、体现语文科特点等优秀成果。《中国语文教育史纲》为“语文教学法的学科建设”做出了很大贡献。在此之后相继出现了众多本学科同类书目。《中国语文教育史简编》则是其一。在基本理论的基础上,找出本学科的特点,寻找进步方向,更有利于本学科的今后发展。从《史纲》至《简编》经历了十几年之久,通过对二者的比较,得出《中国语文教育史简编》的研究成果主要是“突出语文科自身特点”的结论。本文对“个性化语言”、“独特的历史分期”以及“实践性强”三大成果进行论述,并试分析个性成果形成的原因。

一、例举研究成果

(一)语言的个性化

《简编》语言的个性化主要体现在:整体叙述上简洁明了、详略得当;“语文味“的语言频繁出现两方面。

1.简洁明了、详略得当。《简编》的语言上的简洁,各部分内容的“点到为止”是很容易发现的。尤其是与《史纲》对比分析后,这一特点体现的更加明显。相对于《史纲》的“面面俱到”,《简编》的各部分内容是“缩减版”。犹如《名著导读》。用简洁的话语高度概括各部分内容。例如:同样是介绍《墨子》里的教育思想,《史纲》用了1000多字,而《简编》就用了300多字。对待众所周知的内容一笔带过,对待重点问题则比较详细。如《简编》对黑山北关小学语文教改经验的介绍中,对整个事件发展的介绍几乎没有,而对总结出的经验则介绍的详细。比较而言《史纲》对整个事件的发展各阶段、出现背景细致的叙述,对总结的经验没有单独列出,而是掺杂在各阶段的叙述里。《简编》的叙述更有针对性,将最有营养的“精华”陈列读者面前。

2.语言的“语文味”。《简编》的语言生动活泼,“语文味”颇浓。更体现语文学科自身特点。如其中每一章下的脉络“轨迹”、“基本内容”、“基本经验”。在《史纲》中则“思想”、“内容”、“方法”。其他书目比较泛滥的时期定名:古代、近代、现代,《简编》在其下标注自身理解即:“前语文”、“始语文”和“今语文”。又如三大历史分期下,还有更多的个性名称,如:言文教育为“潜”语文,古文教育为“准语文”此外还有“初语文”、“续语文”、“新语文”、“泛语文”和“大语文”等个性命名。这些生动的贴切的语言,和《史纲》中严谨的学术风格形成鲜明的对比。

(二)科学的历史分期

如果说体例如本书框架骨骼,那么“历史分期”这一部分就是本书“心脏”。什么样的心脏决定全身如何运行循环。同样,本书的“分期”的个性决定了本书整体的个性。这一问题集中在本书的《导论》部分,起到了总领的作用。

1.四个原则。本书博采众长,在“自身规律”、“社会关联”、“注重特征”和“远粗近细”(又名:便利教学)四个原则下进行分期。“自身规律“原则是核心原则,其根本要求是符合本学科自身特点,从而把握事物的本质。如《史纲》等书目的分期只有古代、近代、现代。这并不十分符合我们语文科的自身特点,语文教育隶属于社会发展史但不等同于社会发展史。因此分期时以语文独立社科为分水岭,体现了语文教育的自身个性。也是“注重特征”原则的前提。“社会关联“原则要求分期时,在整个社会的宏观发展中找寻自身特殊性。要求符合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注重特征“原则要求抓住各时期的相对独立性。找到区别于其他时期的真正特性。“社会关联”原则是强调共性问题,“自身规律”和“注重特征”原则则是强调本学科的个性问题。“远粗近细“原则是史学里的通用原则。有利于避免产生烦琐哲学倾向,是从实际出发进行分期的体现。

2.分期比较图。《简编》采取列图表的方式将类似文献综述的广阔内容,简洁清楚地呈现给作者。《简编》对叶苍岑、陈必祥、陈学法、顾黄初、张隆华、曹洪顺、冯守仲几位教育专家分期意见经行综述并且形成比较图。最终分期方法,大方向上仍是以“古代、近代、现代“为线索,在其基础上又有自己的独特分期,创意十足。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是其根本方法。这一部分为本书最精彩部分。将语文本学科的“本”体现的淋漓极致。《附表:中国语文教育发展史分期比较》图,以时间为横轴,以本书分期、历史时期、各位教育家的代表书目为纵轴。直观地表达本书的分期理论依据。

无论是分期的原则还是分期的具体方法都是《简编》科学性的体现。

(三)实践性较强

《简编》的第三个成果就是实践性很强。它相对《史纲》这类的详细理论著作而言,其更倾向于总结教学实践并指导教学实践。主要可以从两方面看出它的实践性:体例上的“教材化”特征;成书过程的实践性。

1.体例上的“教材化”。“教材化”是指整体的体例是为本学科进行课程服务的。《简编》也确实是为培养教师专业化素质而出版的。与《史纲》这种以论述为主的著作不同,本书体例上有很大的实践性,《史纲》的有效利用价值和针对性远远不如《简编》。本书共分三编,分别为古代语文教育期,近代语文教育期,现代语文教育期。在每一编下,又分为不同章节。在每一编下,该编的第一章前,都会有类似总括的“小论”。这一小段文字是每一编的总括。它有“先入为主”的作用。帮助学习者形成总体的认识。这和教材中的“单元目标”类似。接下来,每一章下和该章第一节前,会有[思考]部分。一般是由几个问句组成。这一部分文字能够帮助学习者带着问题学习,有针对性的学习,也和教师手中教案的“重点、难点”相类似。每一章中,几节主要有该时期教育的“轨迹”、“基本内容”、和“基本经验”组成。这三部分也是排列的层次分明。有利于学习者由浅入深的理解。每一节后面还有[练习]部分,目的是巩固和加深印象。这些体例上的特点,能更好的帮助学习者整体把握本书的知识。使读者在阅读时像有老师引领一样。这就决定了本书在实践上的可行性。读者以学生的身份快速的学习书中的知识,它的实践性虽然不是显而易见的但是是毋庸置疑的。

简述人文主义教育的特点篇6

一、选择题

1、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 )

A.教育问题 B.教育现象 C.教育事实 D.教育规律

2、教育学的研究任务在于( )

A.描述教育事实 B.探讨教育问题

C.分析教育现象 D.揭示教育规律

3、( ) 是推动教育学发展的内在动力。

A.教育规律 B.教育价值 C.教育原则 D.教育问题

4、人类历最早出现的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著作是( )

A.《论语》B.《学记》C.《理想国》D.《大教学论》

5、孔子的教育思想主要记载在 ( )

A.《中庸》 B.《礼记》 C.《论语》 D.《学记》

6、西方最早的教育论著是( )

A.《论演说家的教育》 B.《理想国》

C.《大教学论》 D.《普通教育学》

7、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学者了解和引进西方教育学主要是通过 ( )

A.美国 B.德国 C.法国 D.日本

8、下列教育家中( )提出了“泛智主义”教育思想,主张“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

A. 裴斯泰洛齐B.夸美纽斯 C.赫尔巴特 D.赞可夫

9、“我们敢说日常所见的人中,十分之九都是他们的教育所决定的”这一观点出自 ( )

A. 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 B. 洛克的《教育漫话》

C. 卢梭的《爱弥儿》 D. 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

10、下列被尊称为“现代教育学之父”或“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的教育家是( )

A.赫尔巴特 B.康德 C.杜威 D.夸美纽斯

11、我国国内学者开始撰写教育学科方面的教育科学等著作,表现出有介绍,翻译转向以评述为主,联系中国教育时机来著述的特点,这发生在( )

A.19世纪末20世纪初 B.20世纪头20年

C.20世纪20年代到40年代 D.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

12、教育学被正式列入大学课程始于十八世纪( )在哥尼斯堡大学讲授教育学。

A.卢梭C.康德B.裴斯泰洛齐 D.赫尔巴特

13、主张用理解和解释的方法进行教育研究的教育学流派是()。

A. 实验教育学 B. 文化教育学

C. 实用主义教育学 D. 马克思主义教育学

14、制度教育学的代表人物之一是美国教育家( )。

A.乌里 B.鲍尔斯 C.梅伊曼 D.狄尔泰

15、美国的( )是批判教育学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

A.乌里 B.鲍尔斯 C.梅伊曼 D.狄尔泰

16、以杜威为代表所主张的教育思想被称作( )。

A.存在主义教育思想 B.新托马斯主义教育思想

C.实用主义教育思想 D.永恒主义教育思想

17、我国第一本以马克思主义观点阐述教育问题的著作是( )

A.《新教育大纲》 B.《教育概论》

C.《教育过程》 D.《现代教育原理》

18、赫尔巴特的教育主张被称作( )

A.现代教育派 B.传统教育派 C.形势教育派 D.实质教育派

19、以杜威为代表所倡导的教育理论主张被称为 ( )

A. 现代教育派 B传统教育派 C.形势教育派 D.实质教育

20、下列最早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阐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著作是( )

A.凯洛夫的《教育学》

B.赞可夫的《教学与发展》

C.巴班斯基的《教学过程化》

D.杨贤江的《新教育大纲》

21、“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一语出自( )

A.《学记》 B.《论语》 C.五经四书 D.《说文解字》

22、教育学首次被作为独立的科学提出来是在( )中。

A.培根的《论科学的价值和发展》 B. 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

C. 卢梭的《爱弥儿》 D. 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

23、人类近代最早的一部教育学著作是( )

A.思孟学派的《学记》 B. 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

C. 卢梭的《爱弥儿》 D. 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

24、教育学开始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是( )的出现。

A.培根的《论科学的价值和发展》 B. 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

C. 卢梭的《爱弥儿》 D. 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

25、普通教育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 )。

A.幼儿教育 B.中、小学教育 C.高等教育 D.职业技术教育

26、于1933年出版,以前苏联( )为主编的《教育学》对中国影响,流传最广。

A.巴班斯基 B.赞可夫 C.凯洛夫 D.申比寥夫

27、下列教育家中,最早明确提出教育学的科学性问题的是( )

A.裴斯泰洛齐 B.赫尔巴特 C.夸美纽斯 D.杜威

二、简答题

1、请联系实际,评述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的基本观点

2、试述教育学的未来发展趋势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3、试述实用主义教育学的主要观点,并谈一下你对它的认识。

三、分析论述题

简述人文主义教育的特点篇7

关键词:英文简历 简历翻译 跨文化交际 简历规范

一、英文简历的类型

英文简历一般有三种类型,分别为:以学历为主的basic resume,以职业经历为主的 chronological resume,以及突出职能的functional resume。

basic resume适用于没有工作经验的毕业生,体现的是个人信息(personal data)、求职意向(career objective)、学历(education)、特别技能(special skill)、所获奖励或荣誉(certificate of honor)等。而chronological resume突出工作经历,围绕着求职意向,将有关的工作经历和职位以倒序罗列出来,而将教育经历放在后面。第三种是functional resume,其适用对象与chronological resume相同,区别在于functional resume以工作职能或者性质来写工作经历而非时间顺序,以用于强调自己在某种职位上的工作能力。

二、英文简历的结构及常见问题

一般而言,英文简历包括个人资料、教育经历、工作经验、个人介绍、技能、所获荣誉等。

个人资料一般放在简历的开始,写清楚个人的姓名、性别、地址、电话、电子邮箱以及邮编。在这部分里,容易出问题的在于姓名和电话。中文姓名翻译成英文时一般以拼音代替,但面对大小写以及姓氏和名字前后顺序问题时,求职者往往不知所措。实际上,在外资企业中,对于两个字的名字,最容易接受的姓名为名在前、姓在后,所有字母均大写,如:LI LIU;而对于三个字的名字而言,应为名在前、姓在后,名的首字母和姓的首字母要大写,如Zhiqiang Zhang。假如自己有英文名,则习惯将英文名放在前面,而姓氏用拼音的形式放在后面,如Jack Wang。需要注意的是,姓氏部分不要随便用英文姓氏,否则对方会认为你是外国人或者嫁给了外国人。对于电话,首先我们要意识到,对于英文简历而言,很可能会被发送到国外,这一点在跨国公司非常常见。因此,写上区号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是手机,应当写成+86 1234-567-9123(4-3-4原则);而如果是座机,以上海市为例,应写成(86-21)6123-4567,即区号和电话号间应有空格,号码中间应加连接符。这一切都本着user friendly的考虑,尽量为对方提供便利。

对于教育经历以及工作经历,英文简历中应当与中文简历相反,采用倒序的方式,即从最近的教育经历开始写起。需要注意的是,如果是没有正式工作的毕业生,则应将教育经历放在前面,而对于已经有了正式工作的求职者,则应将工作经历放在前面。对于工作经验的描述,应尽量使用名词性结构,如:Manager of Fiance Department;若一定要使用动词,则应当省略主语“I”,如:Managed Marketing Department, 而不是I managed Marketing Department。

个人介绍部分,可以从一个客观的视角来突出个人特征。如:

A dynamic,articulate,talented leader,manager and sales professional who inspires confidence and respect,grasps ideas and concepts quickly,is adept at organizing complex projects,recognizes or s solutions to problems,believes in setting and achieving goals,and possesses the integrity and commitment to high quality performance that produces outstanding results of lasting value.

professional Qualities即个人专长,是简历中突出自己技能的一部分,一般会体现外语水平、计算机能力等。对于这部分,常常需要描述自己对外语或者计算机软件的掌握程度,很多人喜欢用be familiar with,但该词组无法准确体现个人的实际水平,而最好能说出对外语和计算机的掌握程度。如在描述外语能力时可以使用fluent in English, proficient in Word;还可以用客观描述性的语句,如:Frequent user of Excel。

英文简历中,荣誉及证书部分可能是中国求职者最头疼的问题,因为国内各种荣誉、奖项、证书繁多,大部分没有官方正式的翻译名称,因此在翻译这部分时需要特别注意。对于这部分的翻译,一方面可以在网上检索广为接受的译名,如“三好学生”翻译成“Merit student”,如果无法查到更好的译名,可以采用Paraphrase(改述)的方法,准确地描述出该荣誉的特点。

三、中文简历英译的跨文化因素

由于英文简历的使用场合多为国际化环境,如跨国公司,因此中文简历英译要遵循“异化”(foreignizing translation)原则。无论是简历的排版、布局,还是语言文本的使用,都以被英文简历的阅读者易于接受为准。而中国求职者在对中文简历进行英译的过程中,一些不符合英文简历特点的习惯往往没有注意到,而只是将中文简历进行了相对应的英译。中国求职者容易忽视的问题如下:

(一)因忽略西方人思维特点而造成英文简历内容繁杂

很多求职者在翻译中文简历时,没有考虑西方人看重的信息,导致英文简历重点不突出。如个人信息部分,在写好姓名、性别和联系方式后,增加了不少关于身高、体重的介绍,这其实是完全没有必要的;再如很多毕业生在写求职简历时,会花大篇幅来描述自己在社团活动或者实践经历中的具体工作以能够证明自己的能力,或者花很多篇幅来描述与自己求职意向不相关的实践经验等,这种简历往往会因为HR抓不住重点而舍弃。这其实是由中国人的思维特点决定的,中国人在语言上的表现往往是螺旋式的,通过铺叙来表现自己的想法和观点,而西方人往往希望能够得到直接的结论,因此,中国学生罗列的经历本意是想证明自己的能力,而在西方HR眼中,这些经历与工作要求缺乏相关性。

(二)在描述成就时注重集体而忽略个人

受集体主义(collectivism)的影响,中国求职者在写英文简历时往往会将自己作为一个组织的一分子来描述,这种描述在英文简历中是可以接受的,但是很多人往往写到这里便戛然而止,没有突出个人的成就,毕竟在崇尚个人主义(individualism)的西方人看来,组织的成就虽然与成员的成就密切相关,但体现出个人成就和组织成就的相关性或必然联系是必要的,组织的成功不代表成员个人的成功。

四、小结

在对中文简历进行英译时,中国人往往一一照搬而忽略英文简历本身对格式、语言以及文化传统方面的习惯。因此,在对中文简历进行英译的过程中,不仅要注意英文简历本身的格式特点以及语言写作要点,还要考虑到中西方的文化差异,要具有跨文化沟通的意识,遵循翻译中的异化原则来打造自己的简历,这样不仅能体现出自己的英文水平,而且能准确表现自己的优势,为自己的求职铺平道路。

参考文献

[1] 任蓓蓓.翻译教学中跨文化意识的培养[J].海外英语,2011(1).

[2] 徐艳珍,祝慧颖.中西思维差异对英语写作的影响[J].知识

窗(教师版),2010(12).

[3] 杨晓斌.如何写好英文简历[J].职业教育研究,2008(4).

[4] 孙怡.可迁移性技能与英文简历和求职信写作[J].中国大

简述人文主义教育的特点篇8

关键词 思政教育 内在心理微环境 认知规律 主体尊严

中图分类号:G447 文献标识码:A

Inner Psychological Microenvironment Analysis in Laws of

Cognition an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YI Jin

(School of Marxism, Jishou University, Jishou, Hu'nan 416000)

Abstract The inner psychological microenvironment is relate to that how maturity does the rational individuals have. It is not worked to make a healthful inner psychological microenvironment by only Improve the technical level of teaching when you face the college student. The Fundamental reason is the teaching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must meet the logical of rational cognition.

Key word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ner psychological microenvironment; cognitive logical; subject dignity

勿庸讳言,当前在我国高校中开展的思政教育十分不理想,各级主管部门和学校高度重视,被尊为“国课”,学生却普遍漠视乃至藐视“两课”,称之为“洗脑课”、 “忽悠课”,积极性、主动性非常差。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跟整个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相关的,其中,学生群体的内在心理微环境状况值得深究。

1 内在心理微环境简述

任何实践行为都是以一定的背景环境为依托的。环境可笼统地分为两类,外在宏观环境以及内在微观环境。后者主要指主体的内在心理状态,表现为主体的态度、动机、目的等,并最终在主体的行为实践中予以体现。健康的内在心理微环境是实践活动取得实效性的前提和保障。

内在微环境的形成过程是与主体理性成熟程度相关的。当主体处于理性成熟度较低的阶段或状态时,内在心理微环境主要受直观情感性因素的影响,表现为情绪波动大,心理持续性低,专注度低。这种状态在幼儿或患有精神的人群中普遍存在。这种心理微环境是极易改变的,对外在的感性刺激十分敏感。在这个阶段或状态下,健康的心理微环境将使个体体会到感官的愉悦,并最终转化为积极的态度、明确的目的和强烈的动机。当个体的理性成熟度逐步加强时,理性思辨因素逐步代替直观情感性因素,成为影响内在心理微环境的主要变量。此时的个体表现出冷静、专注、持久等心理状态。此时,个体心理微环境的塑造将主要依赖理性思辨能力的发挥,如果个体的理性思辨能力在实践中能获得充分的发挥空间,那么,基于理性本性的个体便能够产生一种“主体尊严感”的心理体验。在这种心理体验的趋势下,认知主体将会用一种主动负责的态度对待认知过程并最终自觉践行,这种内在的心理体验也将转化为针对外在行为的积极的态度、持久的动机。

在具体的认知(教育)实践过程中,理性思辨能力的发挥过程表现为具有严谨的逻辑性和鲜明的规律性。当然,直观的感性因素并非完全被排斥,但是,理性思辨在这个阶段应该且必须占主导地位。对于大学生群体来说,无论从生理上还是心理上,都已经处于上述的第二个阶段,是一群具有充分的自由意志和理性能力的认知主体。所以,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在内的所有教育行为,都必须要符合理性的认知规律,这样,才能在大学生群体中塑造一个内在的健康的心理微环境,从而保证在学习中的积极态度和持久动力。

2 理性认知规律

自现代文明肇始以来,在认知领域,科学精神、理性主义逐步成为普遍的基本的原则。马克思主义哲学用“主观辩证法”来描述人类认知过程中体现的规律性,这种规律性具体表现为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这种对立统一关系主要体现为在认知过程中必须经历的以下几个环节:感觉、知觉、表象;概念、判断、推理。这几个环节在逻辑上有着严格的前后顺序。前文所述的“内在心理微环境”将通过这种认知的规律性而形成,并最终由内而外地决定认知主体的认知行为。自由意志和理性运用是认知主体的两个主要特征,在认知过程中,认知主体需要体验到一种尊严感。这种尊严感来自于认知能力的充分发挥,并在具体的认知行为中转化为愉悦感、成就感等。如果在认知过程中“偏离了个体成长规律的轨道,片面强调个体的服从,忽视了个体的主体性”,上述的基于主体特征的主体尊严便被剥夺,便会产生消极、被动等心理体验,在具体的认知行为中体现为抵触、冷漠等行为倾向。这种倾向会因认知主体自我意识的强弱而有所区别,但总体而言,随着年龄的增加和思辨能力的成熟,这种基于主体尊严的认知效应会有显著的强化,尤其是在大学生群体中,这种效应对学生的学习过程有着非常明显的影响。

3 对当前思政教育的几点思考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涉及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教育的系统过程,整个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应符合理性认识过程基本的逻辑性。根据前文分析,思想政治教育的使命和内容决定了它在逻辑上需要涵盖整个认知过程,它既承担着对抽象理论进行解读、传授的使命(即回答“是什么”的问题),又要体现出显著的实践引导作用(需要回答“应如何”、“如何做”的问题)。“思政课”同其他专业课程相比,最大的独特性便在于此。目前高校中开展的“两课”是由性质不同的几门课程组成的课程体系,它需要在各个环节中都遵循理性认知的基本逻辑,这样才能在广大学生群体中塑造健康的内在心理微环境。然而,由于在认知逻辑上的混乱,目前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并不能够促进上述的内在心理微环境的形成,而这恐怕是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下降的深层原因。

首先,从课程设置上来说,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目前主要通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这门课程具体实施。将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用一门课程加以概括的确有利于理论的完整性,但是,从教学实践上来看,并不十分理想。哲学部分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石,它的诞生却是建立在整个西方哲学思想的发展演变基础上的。在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中增加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渊源为主要内容的哲学简史内容,会对马克思主义的学习有巨大的帮助。这将有助于全面了解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渊源,也有助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锻炼理性思辨能力,从而体现出大学里的思政课应有的理论深度和广度。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学习在逻辑上相当于概念的形成阶段,是价值观、人生观形成、确立的前提。这种逻辑上的优先性应在具体的实践教学各个环节上加以体现。笔者浅见,思想政治教育应将重点放在“世界观”的塑造上,充分体现“两课”的知识性。课堂教学的重点是对各种意识形态进行透彻的解读,在此基础上结合社会现实,引导学生的理性思辨能力的发挥,实现多种价值观之间的比较、甄别,最终突显出主流意识形态的合理性,也就自然而然地塑造了学生的价值观。至于人生观的确立,应让广大青年学生群体在已有的世界观、价值观基础上,结合对自我的充分认知,去确立属于自己的人生选择。

其次,从教材内容来说,在微观层面的课程内容的编排上,同样要遵循和体现上述的认知规律。对理论的阐述在总体上要按照三段论的基本逻辑展开,也即按照“是什么?”“为什么?”“要怎样?”这样的逻辑顺序。其中的“为什么?”环节最需要认知主体理性思辨能力的充分发挥,从而是最能体现主体尊严的认知的环节。根据上文的分析,这个部分应该是最为重要的部分。令人遗憾的是,在目前使用的教科书中,恰恰在这个环节上强调得不够。在涉及到一些具体的知识点时,大多是简单归纳定义后,直接地渲染“应该这样”。在教学实践中,学生最困惑的、最能激发求知欲的正是“为什么”的问题。中小学生的理智思辨能力尚未充分发育成熟,所以这个问题在中小学阶段不是很显著,往往也没有成为认知环节的重点,但进入大学阶段后,学生的思维广度、深度、强度都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已经进入前文中所说的第二个阶段。也正是对这个问题没有足够的重视,才导致学生普遍认为大学中的思政课与高中的政治课没有两样,这不仅仅是指内容上的重复,更是指一种心理体验上的重复。

最后,从具体的教学实践上来说,课堂讲授还是目前的“两课”教学的主要方式,这就要求在日常教学过程中,要充分注重并贯彻上述的认知规律,创造一个能够体现主题尊严的认知(教育)环境。举例来说,当前思政教育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是在阐述“应然”性的理论问题时,需要提供这个理论的“解释力”。这种理论上的“解释力”与特定的社会现实相结合,便决定了该理论的说服力。在教学实践中,“国情”、“中国特色”等成了应付该问题的“终极法宝”。企图用这种简单的方式赋予理论的解释力,其实是一种不负责任的逃避,不仅不能彻底解读理论,也根本无法满足学生对问题的存疑。基本国情、基本道路不能简单地当作规避问题、否定危机的理由。在教学技术层面,所有新颖的多样的教学方式方法都应是理性认知规律的具体体现和运用。

4 小结

综上所述,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之所以不理想,其原因不仅仅在于教学设备、教学手段等技术性因素,更不能简单归结于学生的素质、层次,更重要的在于整个思政教育体系是否符合理性认知规律,从学生的角度来说,整个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是否有助于形成一个健康的内在心理微环境。“迄今为止,我国的学校道德教育基本只是一种‘教会顺从’的道德教育……在这种道德教育中,作为受教育者得可以说从来未被视为具有独立人格的‘主体’,从未被允许对各种道德取向进行自己的‘选择’。”从根本上来说,思想政治教育是高等教育体系中的一个构成部分,虽然在内容上有其自身的独特性,但依然要遵循认知过程的基本逻辑,而这种规律性是确保教育实践实效性的内在保证。

参考文献

[1] 葛桦.主体性道德选择:当代道德教育的内在诉求.探索与争鸣,2008(2):96-99.

[2] 岳磊.高校思政教学效率低下的深层原因分析.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3):30-33.

上一篇:气象灾害知识点总结范文 下一篇:对汽车工业的认识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