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土壤污染的防治措施范文

时间:2023-12-20 16:56:24

简述土壤污染的防治措施

简述土壤污染的防治措施篇1

关键词:农田 土壤;污染; 防治措施

1949 年—1980 年世界粮食单产由1 000 kg/ hm2提高到2 499 kg/ hm2,平均增长39 kg/ hm2。其中科技对农业高速发展的贡献率为70 %以上。作为贡献的核心是良种、化肥、农药和灌溉。建国以来,我国的农药工业取得了很大的发展,并为我国农业的丰产、稳产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使我国的粮食总产量稳居世界首位。尤其是近年来中国的农药出现了长足的进步。目前我国的农药产量已列世界第二位。有统计数字表明,我国通过对病虫草害的防治,每年可换回粮食损失150 亿公斤。但同时农药的过量使用也造成了严重的土壤污染问题。

1 农药的基本情况

农药, 是指用于预防、消灭或者控制危害农业、林业的病、虫、草和其他有害生物以及有目的地调节植物、昆虫生长的化学合成物或者来源于生物、其他天然物质的物质及其制剂。。

我国是发展中的农业大国、人口大国, 也是农药生产和使用大国。农药这一特殊用途化学物质问世以来, 在直接参与土壤生态环境生命过程中, 它为人类治理病虫害, 促进农作物的生长, 提高农作物的抗劣性能, 改善和提高农作物的品质, 但在此过程中所产生的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是土壤生态环境问题, 它对社会发展所产生的不利因素值得反思和总结。

2 农药使用中存在的问题

(1)使用技术落后在农药的使用上存在着农药的品种和数量搭配不科学,使用器械落后等一些问题。农民缺乏科学知识和相应的农药使用管理措施。出现了滥用农药,随意加大用药量等现象,从而造成了包括农药对土壤污染在内的一系列污染问题。

(2)农药质量问题较突出调查表明,农药市场上,就农药产品的活性成分而言有三分之一以上的农药商品不合国际规定。这是造成农药对土壤污染问题的重大隐患之一。

3 农药对土壤环境污染的原因分析

农药对农业土壤生态环境污染, 从历史原因来看, 主要是我国以前使用的都是广谱、杀灭性强、持效期长的品种, 尚未重视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在管理方面侧重对农药质量及药效的监督, 缺少农药安全性评价, 缺少对农药毒性的监测系统。由于对农药毒性了解和监督不够,, 严重污染土壤农业生态环境。另外由于有些农民环保意识差, 农药使用不当, 在使用技术上单纯追求杀虫、杀菌、杀草效果, 擅自提高农药使用浓度, 甚至提高到规定浓度的两三倍, 大量过剩的农药导致直接接纳农药和间接接纳植物残体的耕种表面土层中农药大量蓄积, 形成一种隐形的危害。少量农药在人体内的积累引起的慢性中毒也不可忽视。

4 农药对土壤环境的危害

农药对土壤生态系统造成不良的影响首先表现为对土壤动物的危害。据报道, 1605 对几种步甲的影响比二嗪农、乙拌磷等大得多。对跳虫的毒性超过六六六、DDT, 甚至超过呋喃丹和涕灭威, 与甲拌磷同属毒性最高的一类。农药对蚯蚓的危害更应引起重视。其他杀虫剂如氯丹、七氯、甲拌磷、呋喃丹对蚯蚓毒性也很高。杀菌剂如威百亩、溴甲烷也是对蚯蚓毒性高的药剂。除草剂对蚯蚓的毒性一般不高, 常用剂量影响不大。但由于土壤植被减少, 间接影响蚯蚓的种群。蚯蚓对维持土壤和结构有重要作用。因此影响蚯蚓数量的任何一种农药, 最终都将影响到土壤的肥力和结构。再者, 在施用农药后, 土壤生物群的各个部分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5 土壤中农药的迁移转化规律

控制农药环境行为的主要因素有三: 吸附、迁移和降解。

5.1 吸附

吸附是农药与土壤基质间相互作用的主要过程, 它是制约农药在水- 土体系中运动和最终归宿的重要因素, 也直接或间接影响降解、残留等行为。农药被土壤吸附后, 由于存在形态的改变, 其迁移转化能力、生物活性和毒性也随之改变。一旦农药的吸附条件破坏, 农药又可释放到土壤溶液中, 导致土壤受到农药的再污染。

5.2 迁移

农药的迁移与扩散是指农药从施药区向周围环境扩散的物理行为。通常在田间喷洒农药时, 直接粘附在农作物上的是少部分, 而大部分飘落于土壤之中, 并不断从施药区向四周扩散, 从而导致对水体、大气及生物圈的污染和危害。一些持久性农药, 如DDT, 甚至会通过扩散、移动影响全球环境。

5.3 降解

农药的降解又可分为生物降解和非生物降解2 种方式。在光、热及化学因子作用下发生的降解现象为非生物降解; 而在动植物体内或微生物体内外的降解作用属生物降解。生物降解在农药降解中占据了主导地位。影响降解的主要因素如下: ①环境因子。农药进入环境后, 会受到一些环境因子的作用, 如: 温度、湿度、有机质含量等。②农药本身的因素。农药的分子结构、农药的使用浓度及农药的用药历史等也影响农药的降解性能。农药因其在分子结构及理化性质方面不同, 对生物降解的敏感性差别很大。③微生物的影响。由于农药降解的主要方式是在微生物的作用下进行, 因此微生物对于农药的降解具有重大的影响。微生物的种类多样、数量繁多, 有利于农药的降解。

6 综合性防治措施

为达到既高效又经济地把农药对土壤的污染降低到最低范围,目前已有诸多综合性防治措施:

6.1 改进农业技术,加强病、虫害的预测、预报

①利用植物的抗虫性,选育丰产、抗虫并具备其他性状的良种是害虫防治的较为经济简单的方法。②利用植物密度影响田间温湿度、通风透光等小气候条件,影响作物的生育期,从而影响害虫的生活条件。

6.2 化学防治

化学防治以其防治效果稳定、见效快、害虫猖獗时必须用化学防治才能解决或者必须先用化学防治,才能保证生物防治的有效应用而得到最为广泛的应用。

6.3 生物防治

生物防治具有不污染环境、专一性强、对人畜无害、对植物安全等优点。生物防治害虫是指用寄生真菌、细菌和病毒,或某些生物体的代谢物或同类异性个体分泌的引诱激素等进行防治的方法。有:A、昆虫天敌法,即以虫治虫。B、微生物防治法。C、害虫不孕化法。

6.4 加强监测

加强土壤农药污染的监测,了解土壤农药污染的情况,是对土壤农药污染防治的必要措施之一。

7 结语

尽管各种防治措施均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目前农药对土壤的污染还是一个很棘手的问题,化学农药对于农业生产仍不可少。因此只有使用低毒、低残留的农药,采取综合性防治措施,才能有效地控制农药对土壤的污染。

参考文献

[1]张丽.化学农药对农业环境的污染与防治[J] .南京农专学报,2001 ,17 (4) .

[2]米长虹,等.农药对农田土壤的污染及防治技术[J] .农业环境发展,2000, 4 .

[3]刘长江. 农药对土壤的污染及污染土壤的生物修复[J].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2002 ,18 (4) .

[4]刘艳,等. 农药对土壤环境的影响及其去除[J ] . 环境大视野, 2007 , (6) .

简述土壤污染的防治措施篇2

关键字:矿区生态环境效应生态恢复

由于矿藏的不可移动性,以致矿山开采长期占用、破坏、污染土地,改变了区域水系结构,破坏了动植物区系,引发一系列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问题,成为全球环境与发展面临的焦点问题之一。我国矿区土地复垦工作起步较晚,土地复垦率较低,迫切要求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土地复垦技术,提高土地复垦率和生产潜力。本文将在系统分析矿山开采生态环境效应的基础上,总结适合我国矿区土地复垦的典型技术,以期推动全国土地复垦工作的进一步发展。

一、矿山开采的生态环境效应

(一)诱发地质灾害。由于地下采空,地面及边坡开挖影响了山体、斜坡的稳定,往往导致地面塌陷、开裂、崩塌和滑坡等频繁发生。而矿山排放的废渣堆积在山坡或沟谷,废石与泥土混合堆放,使废石的摩擦力减小,透水性变小而出现渍水,在暴雨下也极易诱发泥石流。

(二)水文地质条件发生变化与水质污染。矿区塌陷、裂缝与矿井疏干排水,使矿山开采地段的储水构造发生变化,造成地下水位下降,井泉干涸,形成大面积的疏干漏斗;地表径流的变更,使水源枯竭,水利设施丧失原有功能,直接影响农作物耕种。同时,矿山开采过程中产生的矿坑水、废石淋滤水等,一般较少达到工业废水排放标准,严重影响水生生物的生存繁衍与人畜生活饮用。

(三)土壤退化与污染由于表土被清除采矿后留下的通常是新土或矿渣,加上大型采矿设备的重压,往往使土壤坚硬、板结,有机质、养分与水分缺乏。而地面塌陷导致地下水位下降、土壤裂隙产生。土壤中的营养元素也随着裂隙、地表径流流入采空区或洼地,造成许多地方土壤养分短缺,土壤承载力下降。

矿山固体废渣(煤矸石等)经雨水冲刷、淋溶,极易将其中的有毒有害成分渗入土壤中,造成土壤的酸碱污染(主要是强酸性污染)、有机毒物污染与重金属污染。而土壤的纳污和自净能力有限,当污染物超过其临界值时,将向外界环境输出污染物,其自身的组成结构与功能也会发生变化,最终导致土壤资源的枯竭。并且,土壤污染在地表径流和生物地球化学作用下还会发生迁移,危害毗邻地区的环境质量,受污染的农产品则会通过食物链危害人体健康。

(四)水土流失加剧。矿山开采直接破坏地表植被,露天矿坑和井工矿抽排地下水使矿区地下水位大幅度下降,造成土地贫瘠,植被退化,最终导致矿区大面积人工裸地的形成,极易被雨水冲刷;由于排土场和尾矿占地,形成地面的起伏及沟槽的分布,增加了地表水的流速,使水土更易移动,冲刷加剧。

(五)生物多样性损失。植被清除、土壤退化与污染、水土流失,对矿区生物多样性的维持都是致命打击,严重威胁了动植物生存。

二、矿区生态恢复的典型技术

(一)矿区土壤污染的治理

1.矿区土壤重金属污染的治理。国内外矿区土壤重金属污染治理主要包括物理、化学和生物治理技术三类。其中,生物治理技术包括微生物修复技术、动物修复技术与植物修复技术。设施简便,投资少,对环境扰动也少,被认为是最有生命力的。

2.矿区土壤培肥改良技术。土壤培肥改良技术就是对土壤团粒结构、pH值等理化性质的改良及土壤养分、有机质等营养状况的改善,这是矿区生态恢复的最终目标之一,具体包括:(1)表土转换:在采矿前先把表层及亚表层土壤取走并加以保存,待工程结束后再放回原处,这样虽破坏了植被,但土壤的物理性质、营养条件与种子库基本保持原样,本土植物能迅速定居。(2)客土覆盖:废弃地土层较薄时,可采用异地熟土覆盖,直接固定地表土层,并对土壤理化特性进行改良,特别是引进氮素、微生物和植物种子,为矿区重建植被提供了有利条件。(3)土壤物理性状改良:土壤物理性状改良的目标是提高土壤孔隙度,降低土壤容重,改善土壤结构,短期内可采用犁地和施用农家肥等方法。(4)土壤pH值改良:对于pH值不太低的酸性土壤可施用碳酸氢盐或石灰来调节酸性,增加土壤中的钙含量,改善土壤结构。(5)土壤营养状况改良:主要包括化学肥料、有机废弃物、固氮植物、绿肥、微生物等。

(二)矿区植被的恢复。根据矿区的气候和土壤条件,植被筛选应着眼于植被品种的近期表现,兼顾其长期优势,植物品种的选择首先要根据生物学特性,考虑适地适树原则,尤以选择根系发达、固土固坡效果好、成活率高、速生的乡土植物。

在配置植物时要考虑边坡结构、种植后的管护要求、自然条件等,以决定种植的形式和品种。同时要考虑与设计目的相适应;与附近的植被和风景等条件相适应。

(三)水土流失的综合治理

1.固体废弃物拦挡工程。在堆弃场地建设挡渣墙、拦渣坝和排水工程等,进行拦挡与防漏处理。

2.坡面排水工程。对影响矿山安全的坡面,根据坡长分段布设截流沟、排洪渠等工程,并配以防护林草带,增加植被覆盖,减少坡面径流对地表的冲刷,保证矿业生产安全运行。

3.边坡防护工程。矿山开采形成的各类边坡,除尽可能采取措施恢复植被外,根据边坡稳定程度及对周围的影响,采取相应的工程措施进行防护。坡面防护根据坡度不同而采用石砌护坡或植被护坡。

4.土地整治工程。对矿山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大量废石堆、废弃工业场地及尾矿库,采取排蓄结合的办法,排水拦渣,有效解决“三废”污染。同时对服务期满的弃渣场、尾矿库采取复垦措施,提高土地利用率。

5.植被恢复工程。对各类面,分别采取不同的措施,加速植被恢复。

三、结语

矿山开采极大地改变了原生景观生态系统,导致矿区生态退化与环境污染。针对矿区生态环境特点。我国当前矿区生态恢复的典型技术体系主要包括矿区土壤污染的治理及土壤环境质量的改善,矿区植被的恢复,水土流失的综合治理等。

必须强调的是,矿区生态恢复不仅仅是一个技术工程层面的问题,而且与矿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密不可分,是一项耦合了社会、经济、资源与环境的系统工程。因此,矿区土地复垦是以人类发展为核心,对土地自然、经济与社会属性的综合整治,在消除环境危害的同时重建生态平衡。

参考文献:

[1]夏星辉,陈静生.土壤重金属污染治理方法研究进展.环境科学,1997,18(3):72~76.

[2]彭建,蒋一军,吴健生,刘松.我国矿山开采的生态环境效应及土地复垦典型技术.地理科学进展,2005,24(2):38~42.

[3]康海成.宝鸡市矿山水土流失特点与防治措施.中国水土保持,2003,7:32~34.

简述土壤污染的防治措施篇3

关键字:矿区 生态环境效应 生态恢复

由于矿藏的不可移动性,以致矿山开采长期占用、破坏、污染土地,改变了区域水系结构,破坏了动植物区系,引发一系列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问题,成为全球环境与发展面临的焦点问题之一。

一、矿山开采的生态环境效应

(一)诱发地质灾害。由于地下采空,地面及边坡开挖影响了山体、斜坡的稳定,往往导致地面塌陷、开裂、崩塌和滑坡等频繁发生。而矿山排放的废渣堆积在山坡或沟谷,废石与泥土混合堆放,使废石的摩擦力减小,透水性变小而出现渍水,在暴雨下也极易诱发泥石流。

(二)水文地质条件发生变化与水质污染。矿区塌陷、裂缝与矿井疏干排水,使矿山开采地段的储水构造发生变化,造成地下水位下降,井泉干涸,形成大面积的疏干漏斗;地表径流的变更,使水源枯竭,水利设施丧失原有功能,直接影响农作物耕种。 同时,矿山开采过程中产生的矿坑水、废石淋滤水等,一般较少达到工业废水排放标准,严重影响水生生物的生存繁衍与人畜生活饮用。

(三)土壤退化与污染由于表土被清除采矿后留下的通常是新土或矿渣,加上大型采矿设备的重压,往往使土壤坚硬、板结,有机质、养分与水分缺乏。而地面塌陷导致地下水位下降、土壤裂隙产生。土壤中的营养元素也随着裂隙、地表径流流入采空区或洼地,造成许多地方土壤养分短缺,土壤承载力下降。

矿山固体废渣(煤矸石等)经雨水冲刷、淋溶,极易将其中的有毒有害成分渗入土壤中,造成土壤的酸碱污染(主要是强酸性污染)、有机毒物污染与重金属污染。而土壤的纳污和自净能力有限,当污染物超过其临界值时,将向外界环境输出污染物,其自身的组成结构与功能也会发生变化,最终导致土壤资源的枯竭。并且,土壤污染在地表径流和生物地球化学作用下还会发生迁移,危害毗邻地区的环境质量,受污染的农产品则会通过食物链危害人体健康。

(四)水土流失加剧。矿山开采直接破坏地表植被,露天矿坑和井工矿抽排地下水使矿区地下水位大幅度下降,造成土地贫瘠,植被退化,最终导致矿区大面积人工裸地的形成,极易被雨水冲刷;由于排土场和尾矿占地,形成地面的起伏及沟槽的分布,增加了地表水的流速,使水土更易移动,冲刷加剧。

(五)生物多样性损失。植被清除、土壤退化与污染、水土流失,对矿区生物多样性的维持都是致命打击,严重威胁了动植物生存。

二、矿区生态恢复的典型技术

(一)矿区土壤污染的治理

1.矿区土壤重金属污染的治理。国内外矿区土壤重金属污染治理主要包括物理、化学和生物治理技术三类。其中,生物治理技术包括微生物修复技术、动物修复技术与植物修复技术。设施简便,投资少,对环境扰动也少,被认为是最有生命力的。

2.矿区土壤培肥改良技术。土壤培肥改良技术就是对土壤团粒结构、pH值等理化性质的改良及土壤养分、有机质等营养状况的改善,这是矿区生态恢复的最终目标之一,具体包括:(1)表土转换:在采矿前先把表层及亚表层土壤取走并加以保存,待工程结束后再放回原处,这样虽破坏了植被,但土壤的物理性质、营养条件与种子库基本保持原样,本土植物能迅速定居。(2)客土覆盖:废弃地土层较薄时,可采用异地熟土覆盖,直接固定地表土层,并对土壤理化特性进行改良,特别是引进氮素、微生物和植物种子,为矿区重建植被提供了有利条件。(3)土壤物理性状改良:土壤物理性状改良的目标是提高土壤孔隙度,降低土壤容重,改善土壤结构,短期内可采用犁地和施用农家肥等方法。(4)土壤pH值改良:对于pH值不太低的酸性土壤可施用碳酸氢盐或石灰来调节酸性,增加土壤中的钙含量,改善土壤结构。(5)土壤营养状况改良:主要包括化学肥料、有机废弃物、固氮植物、绿肥、微生物等。

(二)矿区植被的恢复。根据矿区的气候和土壤条件,植被筛选应着眼于植被品种的近期表现,兼顾其长期优势,植物品种的选择首先要根据生物学特性,考虑适地适树原则,尤以选择根系发达、固土固坡效果好、成活率高、速生的乡土植物。

在配置植物时要考虑边坡结构、种植后的管护要求、自然条件等,以决定种植的形式和品种。同时要考虑与设计目的相适应;与附近的植被和风景等条件相适应。

(三)水土流失的综合治理

1.固体废弃物拦挡工程。在堆弃场地建设挡渣墙、拦渣坝和排水工程等,进行拦挡与防漏处理。

2.坡面排水工程。对影响矿山安全的坡面,根据坡长分段布设截流沟、排洪渠等工程,并配以防护林草带,增加植被覆盖,减少坡面径流对地表的冲刷,保证矿业生产安全运行。

3.边坡防护工程。矿山开采形成的各类边坡,除尽可能采取措施恢复植被外,根据边坡稳定程度及对周围的影响,采取相应的工程措施进行防护。坡面防护根据坡度不同而采用石砌护坡或植被护坡。

4.土地整治工程。对矿山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大量废石堆、废弃工业场地及尾矿库,采取排蓄结合的办法,排水拦渣,有效解决“三废”污染。同时对服务期满的弃渣场、尾矿库采取复垦措施,提高土地利用率。

5.植被恢复工程。对各类面,分别采取不同的措施,加速植被恢复。

三、结语

矿山开采极大地改变了原生景观生态系统,导致矿区生态退化与环境污染。针对矿区生态环境特点。我国当前矿区生态恢复的典型技术体系主要包括矿区土壤污染的治理及土壤环境质量的改善,矿区植被的恢复,水土流失的综合治理等。

必须强调的是,矿区生态恢复不仅仅是一个技术工程层面的问题,而且与矿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密不可分,是一项耦合了社会、经济、资源与环境的系统工程。因此,矿区土地复垦是以人类发展为核心,对土地自然、经济与社会属性的综合整治,在消除环境危害的同时重建生态平衡。

参考文献:

[1]夏星辉,陈静生.土壤重金属污染治理方法研究进展.环境科学,1997,18(3):72~76.

[2]彭建,蒋一军,吴健生,刘松.我国矿山开采的生态环境效应及土地复垦典型技术.地理科学进展,2005,24(2):38~42.

上接第313页

参考文献:

[1]Kozai K,Ishida H。Okamoto K,Fukuyo Y.Feasibility study of ocean color remote sensing for detecting ballast mater.Advances in Space Research,2006,37(4):787—792.

[2] 于强 水质远程监测数据采集系统设计 大连理工 硕士论文

[3] 张亦飞,杨晓兰,张健 动态贴近度法及其在水质监测点优化布设中的应用 安全与环境学报 2006年6月

[4] 王翥,郝晓强,魏德宝基于WSN和GPRS网络的远程水质监测系统

[5] 杜治国, 肖德琴, 周运华, 欧阳国桢 基于无线传感器网络的水质监测系统设计

[6] 李贝 基于GIS的武汉东湖水环境信息管理系统研究与开发 华中科技大学 硕士论文

[7]百度百科baike.省略/view/1641803.htm 2011-3-3

[8] 《水环境数学模型及其应用》 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7年1月第一版

作者简介:

张宇斯(1990.08),男,中南财经政法大学2009级本科生,专业: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简述土壤污染的防治措施篇4

关键词:非点源污染 最佳管理措施(BMPs) 效用评价

非点源主要是指冲积物、农用化学物质等分散污染源。与点源污染相比,非点源污染具有许多复杂的特性,归纳起来主要包括:随机性、广泛性、复杂性、滞后性、时空性、初级效应等[1]。在点源污染不断得到控制后,非点源污染对环境造成的危害日益突出,成为水环境污染的重要来源。据美国、日本等国报道,即使点源污染全面控制之后,湖泊水质达标率仅为42%,美国的非点源污染量占污染总量的2/3,其中农业的贡献率为75%[2];据荷兰农业非点源提供的总氮、总磷分别占水环境污染总量的60%和40-50%[3]。而从我国的研究现状来看,农业非点源污染是造成太湖流域、巢湖流域水体富营养化现象的重要因素[4,5]。

由于非点源污染具有众多复杂的特性,其控制与点源污染的控制有很大区别。点源污染可根据污水排放标准和总量控制原则进行控制,而非点源污染控制更多的是采用综合措施。目前提出的非点源污染控制技术措施以美国的最佳管理措施(Best Management Practices,BMPs)最具有代表性。美国国家环保局、农业部水土保持局和各州政府都有相应的BMPs实施细则和办法,提倡运用管理和工程措施控制非点源污染[6]。

一、BMPs简介

BMPs是保护水环境免受污染的一种措施,通过采用清洁生产或提供水污染养分设施来达到水环境保护的目的[7]。USEPA将最佳管理措施(BMPs) 定义为“任何能够减少或预防水资源污染的方法、措施或操作程序,包括工程、非工程措施的操作和维护程序”[8]。BMPs 通过技术、规章和立法等手段来达到减少农业非点源污染的目的,其着重于源的管理而不是污染物的处理。

BMPs 从最初提出应用于控制土壤侵蚀,到现在被广泛应用于农业非点源污染的控制,仅仅经历了短短几十年的发展时间。具体来说,BMPs主要可分为工程措施和管理措施两大类型。现在已提出的最佳管理措施主要有:少耕法、免耕法、变量施肥、测土施肥、植被缓冲区、人工湿地等方法。

二、BMPs在农业非点源污染控制中的应用

(一)工程措施

工程措施主要是采用生态工程措施,通过增加渗透来减少地表径流,来降低农业非点源污染的风险。这里介绍的BMPs工程措施主要包括人工湿地和植被缓冲区。

1.人工湿地

人工湿地(Constructed wetlands)是人工建造和监测控制的与沼泽类似的地面,其设计和建造是通过对湿地自然生态系统中的物理、化学和生物作用的优化组合来进行的。人工湿地系统净化水质的物理、化学、生物过程和天然湿地系统一样,包括:(1)悬浮颗粒物在重力作用下沉淀;(2)溶解态污染物由于环境条件变化而发生吸附、络合和沉淀反应;(3)碳、氮、硫等元素的化合物在微生物的作用下发生形态转化;(4)湿地生物对污染物的吸收利用[9]。

人工湿地对于TN、TP、COD、BOD5、重金属等有较高的去除率,可以获得污水处理与资源化的最佳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是控制农业非点源污染的重要工程措施之一。一项调查研究表明,巴西Piracicaba市的Engenho湿地对磷、硝酸盐和氨的去除率分别达到了93%、78%和50%[10]。段志勇等对用工业锅炉炉渣作为填料,由芦苇、茭草、菖蒲等水生植物组成的人工湿地对滇池非点源污染进行研究,发现湿地对COD的平均去除率约为79%,TN平均去除率约为68%,TP去除率约为60%[11]。

适当的面积和容量是湿地净化能力的重要保证,不同水质保护目的所要求的湿地面积是不同的。Mitsch等总结了一些地区不同水质保护目的所要求的湿地面积比例[12]。Hey等根据多个小流域的实验结果得出结论认为,占流域面积1%~5%的湿地已足以完成大部分过境养分的去除工作[13]。除此之外,对人工湿地各种影响因素的研究(湿地淹水状态、pH值、水生植物类型、湿地土壤类型等)[14],也促进了人工湿地在控制农业非点源污染方面的应用与发展。

2.植被缓冲区

植被缓冲区(Vegetated buffer zone)是设立在潜在污染源区与受纳水体之间由林、草或湿地植物覆盖的区域,通常为带状。植被缓冲区主要对污染物进行阻截、吸收和转化,从而达到去除污染物的目的。植被缓冲区的净化污染物机理如下:(1)降低地表径流速度并对其中的颗粒态污染物起过滤和拦截作用;(2)缓冲区的植物吸收溶解态的污染物;(3)缓冲区的土壤吸附溶解态的污染物;(4)促进氮的反硝化[6]。

植被缓冲区的效果取决于其规模、位置、植被、水文条件和土壤类型等因素。通常缓冲区呈带状沿水体分布,其具体形状根据地形、地表和地下径流的运移途径而定。Haycock等总结了不同水质保护目的所要求的缓冲区宽度。一般来说,5m宽的缓冲区即可拦截大部分粗颗粒泥沙,当带宽大于10m时,其对泥沙的总体拦截率可达80%以上,对总磷的拦截率达到50%[15]。另有研究表明,植物缓冲区可有效地吸附径流中有毒氰化物、氯化物和苯等有机物,在坡地布设4m×2m植物过滤带,径流通过时有机物的吸附率达85%[16]。

我国南方的人工多水塘系统作为一种独特的缓冲带,也具有很强的截留来自于农田的径流和非点源污染物的生态功能,在巢湖两年研究发现多水塘系统对地表径流截留平均比例达到85.5%,总氮和总磷截留平均比例分别是98.0%和96.0%[17]。

(二)管理措施

BMPs的管理措施包括三个层次,均是围绕一个中心原则,即最大地保证物质循环的效率,减少元素的输出损失,从而满足植物生长的需求,同时降低对环境的影响。养分管理和耕作管理都是通过控制污染源扩散达到防治非点源污染的目的,景观管理既从源头减少非点源污染物的产生,又在污染物运移过程中进行拦截并促进其向无害形态转化。

1.养分管理

2001年,我国氮肥施用量达到2400多万吨纯氮,占全世界总用量的30%左右[18],2005年我国的氮肥施用量达到3000多万吨纯氮,占全世界总用量的35%左右[19],我国已成为世界最大的氮肥生产和消费国。根据本课题组对崇明岛农业用地的调研中发现,在崇明全岛范围内的露天及大棚土壤中,均存在明显的硝酸盐累积,并出现了土壤酸化、盐渍化等土壤退化现象(表1)。农业土壤中大量累积的N、P以及农药残留物等是造成农业非点源污染的主要物质源。

表1:崇明芦笋大棚土壤理化性质

养分管理的目的正是减少引起非点源污染的污染物的施用量。其主要包括测土施肥(Soil testing and fertilizer recommendation)和变量施肥(Variable rate fertilization)。测土施肥的目的是针对土壤的养分供给能力和水平来推荐合理的养分补给措施。由于土壤性质的差异性,测土施肥成为重要的管理内容。过去测土施肥的主要目的是获得最大的产出,现在则更多地强调使用经济适宜的肥料数量以保护环境。变量施肥是利用GPS(全球定位系统)和GIS(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将土壤养分分布进行数字化,在此基础上,根据区域内土壤养分的变化自动调整肥料用量,其实质是自动的高效的测土施肥技术[20]。

另一方面,对于养分补充量的计算是养分管理中的又一难点,其必须在满足作物产量的同时获得最大的生态效应。国内学者对此做了大量研究,提出了安全施用量、生态适宜施氮量等概念[21]。而国外的研究重点集中在化肥施用的模型计算。在对前茬土壤硝态氮含量的测量以及玉米各生理期需氮量的动态计算模拟基础上,北达科他州和明尼苏达州的玉米地硝态氮累积量下降了近40%[6]。

养分管理还包括其他诸多措施,如肥料深施、平衡施肥和使用缓释肥料等。这些管理措施的共同目的是抑制养分的释放速度,使之即满足植物的生长需要,又减少过剩养分的浪费。合理安排农药化肥的施用时间也是一种管理措施,它的目的是减少污染物与降水之间的作用,从源头防治非点源污染。

2.耕作管理

耕作管理是通过降低污染物迁移能力,达到防治非点源污染的目的。免耕―少耕法(Zero or minimum tillage)是一种替代传统翻耕的新型耕作方式,不翻耕或最低限度地扰动土壤以此来保护土壤结构,增加土壤的渗水性,提高土壤抗水蚀能力,减少地表径流,从而控制水土流失和非点源污染。

Mario等比较研究了四种耕作方式径流和泥沙量:传统耕作、免耕无作物残茬覆盖、免耕和33%的作物残茬覆盖及免耕和100%的作物残茬覆盖。结果证明,传统耕作的径流和泥沙量高于另外三种耕作方式[22]。Sharpley等研究了磷在农田中流失的敏感性,发现按以下顺序降低:传统耕作小麦田

耕作管理还包括其他诸多措施,如等高线种植、作物残茬覆盖、合理轮作等。其中,作物残茬覆盖的突出特点是可以增强土壤蓄水能力,阻滞地表径流,减少由于土壤侵蚀造成的养分、农药进入水体的数量。合理轮作则是利用不同作物的生理特征、吸肥特性来改善土壤养分元素累积状况和土壤理化性质,从而减轻非点源污染负荷。

3.景观管理

景观管理就是合理地调节区域内各种景观单元的比例和空间结构,达到提高养分循环效率和减少养分输出的目的[3]。常见的景观管理多为小尺度的,以流域为单位的管理,例如生物篱和水边林带都是景观管理的有效措施。

生物篱又称等高植物篱,主要形式是在坡地上沿等高线布设密植灌木或灌化乔木以及灌草结合的植物篱带,带间布置作物,通过对植物篱周期性的刈割以避免对作物的遮光效应。植物篱在国外的应用主要是与植被缓冲区联合在一起。选择合适的植物篱带间距是其能否发挥水土保持效益的关键,需要在试验的基础上确定。水边林带实际上是受纳水体边上的植被缓冲区,它的作用机制和植被缓冲区相类似。

三、BMPs的效用评价

对于管理措施环境效果的评价一般可以通过水质监测与模型模拟2种方法进行。水质监测通常费时费力,而且监测本身也不能对非点源污染产生的来源进行鉴别或跟踪污染物的迁移过程。模型模拟与地理信息系统(GIS)的结合可以在流域尺度上进行有效的非点源污染定量研究和关键源区的识别。常见模型如农业非点源污染模型 (AGNPS)、ANSWERS模型、SWAT模型和SWRRB模型可以完成上述任务。研究成果表明AGNPS模型在模拟预测流域径流过程及营养盐的流失过程上有明显的优点,而且还可以用来模拟评价最佳管理措施(BMPs)的环境效果。在中国,AGNPS模型已经被引入到农业非点源污染控制研究工作中[23,24]。

曹文志[24]、张玉珍[25]等先后在福建省九龙江上游的五川小流域进行研究。2002年曹文志[24]利用GIS以及数字高程模型提取AGNPS模型所需的水文和地形参数,并通过实地调查及专题制图等手段获取AGNPS模型所需的土地利用、土壤质地及施肥水平等其它参数,最后利用监测降水、实测水文参数、营养盐及沉积物负荷等验证了AGNPS模型在我国东南亚热带地区的适用性以及农业非点源污染物负荷估算及评价的应用潜力。

2005年张玉珍[25]等利用多年的降雨-径流、水质实测数据先对农业非点源污染模型(AGNPS)进行了模拟校验,用校验后的模型模拟评价了2项现状管理措施(等高耕作与多水塘系统)和3项假设情景方案(降低30%施肥水平、坡地果园退耕还林及其组合)。结果表明等高耕作与多水塘系统对于降低营养盐的流失效果显著,另外3项假设措施方案也有相当好的环境效果。

四、BMPs在中国非点源污染控制中的应用前景

BMPs系统是用来防治水污染和取得资源管理的目标,BMPs的执行需要鼓励生产者志愿参与,具备明确的管理目标,同时还要有具体的计划组成、规章制度,并且与教育、财力和技术等相结合。

目前,利用BMPs控制非点源污染在我国尚未系统开展工作[6]。中国实施BMPs来控制农业非点源污染,应当采用国家、地方政府和农户共同参与的战略。国家农业部门和环保部门制定BMPs的管理目标和实施导则,地方政府根据地区天气、土地等特点制定实施BMPs的近期、长远管理目标和实施细则、计划,制定时考虑的主要因素是操作简单有效、费用低廉,使农户乐于接受。同时。利用已经存在的农村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推广BMPs,政府对这些农村基层农技站提供到位的指导和有效的监督。农户参与本着自愿的原则。在实施BMPs战略中,政府起引导、鼓励的作用,同时可以采取财政补贴、免费为农户进行培训的方法激励农户采用BMPs。

[参考文献]

[1]杨爱玲,朱颜明. 地表水环境非点源污染研究[J]. 环境科学进展,1998,7(5):60-67.

[2]Line D E, Richard A. McLaughlin, Nonpoint Source[J]. Water Environment Research, 1997,69(4);1998,70(4).

[3]Oenema O. Nitrogen and phosphorus losses from agriculture into surface waters: the effects in policies and measures in the Netherlands[J]. Water Sci Tech, 1998, 37(2).

[4]陈荷生,华瑶青. 太湖流域非点源污染控制和治理的思考[J]. 水资源保护,2004,1:33-36.

[5]阎伍玖,鲍祥. 巢湖流域农业活动与非点源污染的初步研究[J]. 2001,15(4):129-132.

[6]陈洪波,王业耀. 国外最佳管理措施在农业非点源污染防治中的应用[J].环境污染与防治,2006,28(4):279-282.

[7]Mckissock G,Jefferies C,Darcy B J.An assessment of drainage best management practices in Scotland[J].Wat.And Enviorn. Manage,1999,13(1):47.

[8]郑涛,穆环珍,黄衍初,张春萍. 非点源污染控制研究进展[J]. 环境保护,2005,(2):31-34.

[9]Gopal B. Natural and constructed wetlands for wastewater treatment: potentials and problems. Wat. Sci. Tech., 1999,15(3):331-335.

[10]Farahbakhshazad N, Morrison G M and Filho E S. Nutrient removal in a vertical upflow wetland in Piracicaba, Brazil[J]. Ambio, 2000,29(2):74-77.

[11]段志勇,施汉昌,黄霞等. 人工湿地处理污水的研究[J]. 重庆环境科学,2000,22(6):64-66.

[12]Mitsch W J, Gosselink J G. The value of wetlands: importance of scale and landscape setting[J]. Ecol., 2000,35:25-33.

[13]Hey D L, Barraett K R, Biegen C. The hydrology of four experimental constructed marshes[J]. Ecol. Eng., 1994, (3): 319-343.

[14]仓恒瑾,许炼峰,李志安,任海. 农业非点源污染控制中的最佳管理措施及其发展趋势[J]. 生态科学,2005,24(2):173-177.

[15]Haycock N E, Pinay G. Groundwater nitrate dynamics in grass and poplar vegetated riparian buffer strips during the winter[J]. Environ.Qual., 1993, 22:273-378.

[16]Ericp W. Impact of vegetative filter strips on herbicide loss in runoff from soybean. Weed Sci., 1996, 44:662-671.

[17]孙璞.农村水塘对地块氮磷流失的截留作用研究[J]. 水资源保护,1998,14(1):1-4.

[18]王朝辉,宗志强,李生秀,陈宝明. 蔬菜的硝态氮累积及菜地土壤的硝态氮残留[J]. 环境科学,2002,23(3):79-83.

[19]FAO Fertilizer Yearbook 2002[R].FAO Statistics Series,2002,51: 268.

[20]代才江,杨卫东,王君丽,刘春光. 最佳管理措施(BMPs)在流域农业非点源污染控制中的应用[J]. 环境管理,2009,4(3):65-67.

[21]范亚宁,李世清,李生秀. 半湿润地区农田夏玉米氮肥利用率及土壤硝态氮动态变化[J]. 应用生态学报,2008,19(4):799-806.

[22]Mario T V, Mario T L, Jeffrey J S, et al. runoff, erosion and soil quality characteristics of a former conservation reserve program site[J]. Soil Water Conserv.,1997,52:189.

[23]Sharpley A N. Identifying sites vulnerable to phosphorus loss in agricultural runoff[J].J of Environ Qual,1995,24:947-951.

[24]曹文志,洪华生,张玉珍,丁原红,岳世平.AGNPS在我国东南亚热带地区的检验[J].环境科学学报,2002,22(4):537-540.

[25]张玉珍,陈能汪,曹文志,洪华生.南方丘陵地区农业小流域最佳管理措施模拟评价[J].资源科学,2005,27(6):151-155.

简述土壤污染的防治措施篇5

关键词:水土保持;水环境;影响分析;主要措施

中图分类号:S157 文献标识码:A

前言

21世纪水的问题已成为世界各国关注的焦点。水土流失不仅导致土地退化、耕地毁坏,制约山区经济社会发展,而且加剧江河湖库淤积和洪涝灾害,恶化生存环境,对自然生态安全构成重大威胁。水土流失是我国一项主要的环境问题。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的深入发展,我国水资源、水环境在粗放型经济发展的影响下受到了严重破坏,这对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来说是极为不利的。鉴于此,我国政府必须要重视对水资源、水环境的保护,以此保证我国水资源、水环境的健康发展。下面本人结合多年工作和理论研究实际,主要就水土保持水环境效应方面浅谈几点看法,希望对相关从业人员有所帮助。

1水土保持的水资源效应和水环境效应概述

1.1水土保持的水资源效应

水土保持的水资源效应,简称为水土保持的水量效应,是指水土保持措施对流域或区域水资源数量变化的影响。水土保持措施能够有效地减少小流域的径流、产沙模数,消减洪峰流量、降低径流含沙量,滞后洪峰出现时间,改变洪水历时,改变降水产流、产沙关系,从而对流域或区域的水循环和水资源量造成影响。

1.2水土保持的水环境效应

水土保持的水环境效应是指水土保持措施吸收、过滤、迁移和转化土壤与水体中的一些有害物质,防治流域或区域非点源污染,改善地表水和地下水水质的作用。根据污染物的来源和产生原因,非点源污染可以划分为如下类型:在农业生产中产生的农业型非点源污染;由于有水土流失而产生的水土流失型非点源污染;由于农村居民生活产生的农村生活型非点源污染;随着径流进入水体而产生的城市径流型非点源污染;大气中的污染物质随着降水下落而造成的降水降尘型非点源污染。非点源污染具有随机性大、潜伏性强以及来源复杂、分布广泛、形成机理模糊、发生相对滞后、研究和控制难度大等特点。水土保持生物措施、工程措施及农业措施等三大措施对水环境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对非点源污染的控制。

2 水土保持对水资源和水环境的的影响

2.1目前我国的水土保持措施

当前在我国,水土保持措施主要可分三种,即农业技术措施、林草措施以及工程措施。这三类措施对拦截降水,减少地表径流,保持土壤肥力都有着极为明显的效果,其中工程措施以及林草措施,是水土保持的主要措施。工程措施是指对局部范围内的小地形进行改造,从而增加土壤的渗水能力,使土壤不被雨水侵蚀;林草措施是指种植林草,增加土壤的抓附能力,使地表土壤免受雨水的直接冲击,以此增加土壤的抗冲刷能力,保证土壤的稳定性;农业技术措施是指通过提高水分的渗入时间,增加土壤的保肥、保水能力,保持土壤的肥力和含水量。不同的水土保持措施,其拦水减沙的机理也不同,所起到的效果也存在着一定区别。根据水土保持措施的不同特征,可将其分为滞蓄型措施、拦蓄型措施等。滞蓄型措施主要包括作物轮种、植树造林、种草等,这类措施对土壤的结构有着较好的改造作用,能够增加土壤的蓄水量,可以调节地表径流;拦蓄型措施包括修建水库、淤地坝等工程,通过工程的修筑,将水体存储起来,能够起到削减洪峰,降低对河道下游冲刷的作用。

2.2水土保持对水资源和水环境的作用

(1)总体作用。水土保持措施包括工程措施、林草措施和农业技术措施。这三个措施可以有效地减少地表径流,减少入黄泥沙,拦截降水,增强土壤肥力。其中水土保持工程措施与水土保持生物措施及其他措施同等重要,是水土保持措施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它通过改变一定范围内小地形增加土壤降雨入渗,建立良性生态环境,减少或防止土壤侵蚀。生物林草措施主要是通过林冠截流、林下草灌和枯枝落叶层的拦蓄。指在水土流失区植树造林种草,保护地表土壤免遭雨滴直接打击,增加土壤抵抗水流冲刷的能力,改善生态环境。农业技术措施是以保水保土保肥为主要目的,提高水分入渗时间,达到涵养水源、减少水土流失的作用。

(2)对非点源污染控制和饮用水源地保护具有现实意义。水土保持科研工作因为水土流失治理具有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因此始终面临着挑战。在同等降雨条件下,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通过改变下垫面条件、导致降雨径流关系和各类非点源产污使得坡面和河川径流量、非点源污染物产生量比以前有所减少,增强了流域或区域水资源的利用效率,有效地改善了水环境。开展水土保持对水资源与水环境的研究工作,是我国及各级水土保持管理部门水土保持规划和决策水平的提高的实际要求,对非点源污染控制和饮用水源地保护具有现实意义。

(3)低洪峰流量,拦蓄径流、泥沙。水土保持措施可以有效地降低洪峰流量、减少径流泥沙量,具有较好的拦蓄径流、泥沙的作用,从而对流域水资源产生重要的影响。不同类型措施拦减水沙的机理不同,根据水土保持措施的特征可以包括滞蓄型即造林、种草和作物轮种等措施,对土壤有良好的改造作用,增大了流域的滞蓄量和径流调节能力,直接影响径流量和径流含沙量。另外还有拦蓄型,它包括淤地坝和水库等工程措施,通过修建水利工程,形成一定的容量空间,可以削减洪峰,减少下游冲刷,是解决水土流失的有效措施。

(4)防治水土流失。水土保持措施可以防治水土流失,能够有效控制土壤的侵蚀和搬运,减少污染汇系统的污染物通量。水土保持中的生物措施通过改善土壤质地、提高植物覆盖度、增加土壤团粒结构、改善土壤水分条件等功能,并可以明显改善区域地表水、地下水水质,防治流域内非点源污染。

(5)水土保持措施对水资源和水环境的负面影响。水土保持措施改变了区域的下垫面条件,对流域产流机制、水循环过程都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其负面影响主要有以下三点:一是减少径流量。拦蓄洪水是水土保持的一项重要作用,但同时也减少了地表径流。研究表明,黄土高原林草面积的增加只有利于拦蓄径流,而无增雨作用或通过入渗量增加地下水补给的功能,当人工植被林扩大和土地生产力提高后,蒸腾蒸发增加,促进土层干燥,从而阻断地下水补给,减少地下径流量。水保工程措施如淤地坝、梯田等拦蓄地表径流,多被小流域内人畜和农田利用,从而导致流域径流总量减少,对下游断流造成一定的影响。二是对流域生态环境造成影响。任何在自然系统中主要是人为而引起的变化,对那个系统都可能是有害的。目前,淤地坝的长期生态效应还不太清楚,有待于进一步研究。三是有可能导致局部水资源短缺问题加重。例如:在青藏高原年降水量500~800mm、半干旱半湿润条件下,多年生林草植被蒸发蒸腾量多于或等于年降水量。其亏缺部分靠吸取土壤深层水分来补充,影响结果是形成下伏干层,多年累计土壤水分亏缺量较大。这种现状直接导致林草成活率低,据统计分析,青藏高原植物的总成活率较低,而存活下来的树也因条件恶劣生长质量不高。因此由于水资源短缺,林草措施往往达不到水土保持的预期效果。

3 搞好水资源管理,提高水资源效应的主要措施

搞好水资源管理是提高水土保持和水资源环境的关键,其措施有以下三点:

一是坡面渗蓄、工程拦蓄天上水,使地表淡水向土体深层转化,并保持在地下。因高差形成的势能,在无雨时节,上游的地下水转换为下游的地表水,维持河流用水量,保持河道常年不断流,以补给地下水,增加水资源的可利用量,发挥以淡压咸的作用。

二是减少水库、江河淤积,使水利工程延长寿命,增加效益,减轻防洪负担。

三是避免点源和非点源(面源)污染通过径流汇入受纳水体,减轻水体富营养化及其它形式的污染。这一切都有利于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和水环境的保护,都建设景观水利、营造亲水空间的基础。同样,搞好水资源管理可以进一步增强水土保持措施的渗蓄、拦沙效益。缺少水资源管理,就会使陆地淡水在时间和空间分布上失衡,在生产、生活和生态用水分配上失调;就会使水土保持和生态环境用水的数量和质量难以得到保障,生态修复和湿地恢复难以实施;就会损害地表植被,使生态系统功能逐步退化,水土流失逐年加剧。没有水土保持,水资源管理就会失去支撑,失去生机和活力。唯有建立在水土保持基础之上的水资源管理才是健康的、稳固的、可持续的。

4 结束语

简述土壤污染的防治措施篇6

关键词:土壤污染;土壤修复;植物修复技术

中图分类号:Q958.116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我国土壤污染的总体形势严峻,部分地区土壤污染严重,在重污染企业或工业密集区、工矿开采区及周边地区、城市和城郊地区出现了土壤重污染区和高风险区。土壤污染类型多样,呈现出新老污染物并存、无机有机复合污染的局面。土壤污染途径多,原因复杂,控制难度大。土壤环境监督管理体系不健全,土壤污染防治投入不足,全社会防治意识不强。由土壤污染引发的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和逐年增多,成为影响群众身体健康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由于污染,土壤的营养功能,净化功能,缓冲功能和有机体的支持功能正在丧失。土壤是生态环境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人类生存与发展最重要和最基本的综合性自然资源。我们不能坐以待毙,要加强研究,采取措施,切实阻止土壤污染继续扩大的趋势,清除被称为“化学定时炸弹”的土壤污染。

1.造成我国土壤污染的原因

1.1过量施用化肥

虽然施用化肥是农业增产的重要措施,但长期大量使用氮、磷等化学肥料,会破坏土壤结构,造成土壤板结、耕地土壤退化、耕层变浅、耕性变差、保水肥能力下降、生物学性质恶化,增加了农业生产成本,影响了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未被植物吸收利用和根层土壤吸附固定的养分,都在根层以下积累或转入地下。残留在土壤中的氮、磷化合物,在发生地面径流或土壤风蚀时,会向其他地方转移,扩大了土壤污染范围。过量使用化肥还使饲料作物含有过多的硝酸盐,妨碍牲畜体内氧气的输送,使其患病,严重导致死亡。

1.2农药是土壤的主要有机污染物

全国每年使用的农药量达50万~60万t,使用农药的土地面积在2.8亿hm2以上,农田平均施用农药13.9 kg/hm2。直接进入土壤的农药,大部分可被土壤吸附,残留于土壤中的农药,由于生物和非生物的作用,形成具有不同稳定性的中间产物或最终产物无机物。喷施于作物体上的农药,除部分被植物吸收或逸入大气外,约有1/2左右散落于农田,又与直接施用于田间的农药构成农田土壤中农药的基本来源。农作物从土壤中吸收农药,在植物根、茎、叶、果实和种子中积累,通过食物、饲料危害人体和牲畜的健康。

1.3重金属元素引起的土壤污染

全国320个严重污染区约有548万hm2土壤,大田类农产品污染超标面积占污染区农田面积的20%,其中重金属污染占80%,粮食中重金属镉、砷、铬、铅、汞等的超标率占10%。被公认为城市环境质量优良的公园存在着严重的土壤重金属污染。汽油中添加的防爆剂四乙基铅随废气排出污染土壤,使行车频率高的公路两侧常形成明显的铅污染带。砷被大量用作杀虫剂、杀菌剂、杀鼠剂和除草剂,硫化矿产的开采、选矿、冶炼也会引起砷对土壤的污染。汞主要来自厂矿排放的含汞废水。土壤组成与汞化合物之间有很强的相互作用,积累在土壤中的汞有金属汞、无机汞盐、有机络合态或离子吸附态汞,所以,汞能在土壤中长期存在。镉、铅污染主要来自冶炼排放和汽车尾气沉降,磷肥中有时也含有镉。

1.4污水灌溉对土壤的污染

我国污水灌溉农田面积超过330万hm2。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中,含有氮、磷、钾等许多植物所需要的养分,所以合理地使用污水灌溉农田,有增产效果。未经处理或未达到排放标准的工业污水中含有重金属、酚、氰化物等许多有毒有害的物质,会将污水中有毒有害的物质带至农田,在灌溉渠系两侧形成污染带。

1.5大气污染对土壤的污染

大气中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颗粒物等有害物质,在大气中发生反应形成酸雨,通过沉降和降水而降落到地面,引起土壤酸化。冶金工业排放的金属氧化物粉尘,则在重力作用下以降尘形式进入土壤,形成以排污工厂为中心、半径为2~3 km范围的点状污染。

1.6固体废物对土壤的污染

污泥作为肥料施用,常使土壤受到重金属、无机盐、有机物和病原体的污染。工业固体废物和城市垃圾向土壤直接倾倒,由于日晒、雨淋、水洗,使重金属极易移动,以辐射状、漏斗状向周围土壤扩散。

1.7牲畜排泄物和生物残体对土壤的污染

禽畜饲养场的厩肥和屠宰场的废物,其性质近似人粪尿。利用这些废物作肥料,如果不进行物理和生化处理,则其中的寄生虫、病原菌和病毒等可引起土壤和水域污染,并通过水和农作物危害人群健康。

1.8放射性物质对土壤的污染

土壤辐射污染的来源有铀矿和钍矿开采、铀矿浓缩、核废料处理、核武器爆炸、核实验、燃煤发电厂、磷酸盐矿开采加工等。大气层核试验的散落物可造成土壤的放射性污染,放射性散落物中,90Sr、137Cs的半衰期较长,易被土壤吸附,滞留时间也较长。

2.植物修复机理及优点

植物修复是利用可超富集重金属的植物吸收、积累环境中的污染物,并降低其毒害的环保生物技术。根据修复植物在某一方面的修复功能和特点可将植物修复分为三种基本类型:植物提取修复,植物稳定修复和植物挥发修复。

2.1植物修复机理

2.1.1植物提取修复

利用重金属积累植物或超积累植物将土壤中的重金属提取出来,富集并搬运到植物根部可收割部分和植物地上的枝条部位。植物提取修复是目前研究最多且最有发展前途的一种植物修复技术。

2.1.2植物挥发修复

植物挥发是利用植物的吸收、积累和挥发而减少土壤中一些挥发性污染物,即植物将污染物吸收到体内后将其转化为气态物质释放到大气中。目前,在这方面研究最多的是金属元素汞和非金属元素硒。植物挥发修复技术只限于挥发性重金属的修复,应用范围较小,而且将汞、硒等挥发性重金属转移到大气中有没有环境风险仍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2.1.3植物稳定修复

利用重金属耐性植物降低重金属的活性,从而减少重金属被淋滤到地下水或通过空气载体扩散进一步污染环境的可能性。目前,该技术在矿区大量使用,如废弃矿山的复垦工程,各种尾矿库的植被重建等。值得注意的是植物稳定也并没有将重金属从土壤中彻底清除,当土壤环境发生变化时仍可能重新活化并恢复毒性。植物稳定修复的作用主要有两方面:一是通过根部累积、沉淀、转化重金属,或通过根表面吸附作用固定重金属。二是保护污染土壤不受风蚀、水蚀,减少重金属渗漏污染地下水和向四周迁移污染周围环境。植物稳定修复并没有从土壤中将重金属去除,只是暂时将其固定,在减少污染土壤中重金属向四周扩散的同时,也减少其对土壤中的生物的伤害。但如果环境条件发生变化,重金属的可利用性可能又会发生变化,因而,没有彻底解决重金属污染问题。重金属污染土壤的植物稳定修复是一项正在发展中的技术,若与原位化学钝化技术相结合可能会显示出更大的应用潜力。未来的研究方向可能是耐性植物、特异根分泌植物的筛选,以及稳定修复植物与原位钝化联合修复技术的研究。

2.2植物修复技术的优点

植物修复技术较其他物理的,化学的和生物的方法更受社会欢迎。该技术成本较低,据美国的实践,植物修复比物理化学处理的费用低了几个数量级,此技术在清洁土壤中金属的同时,还可清楚污染土壤周围的大气或水体中的污染物,有美化环境的作用,易为社会所接受。

此外,植物修复重金属污染的过程也是土壤有机质含量及土壤肥力增加的过程,被植物修复过得干净农田更适合多种农作物生长。生物固化技术能使地表长期稳定,控制风蚀,水蚀,有利于生态环境改善,而且维持成本较低。植物的蒸腾作用还可以防止污染物向下迁移,同时,植物把氧气供给根际可促进根际有机物的降解。

3.植物修复技术的局限性及影响因素

3.1植物修复技术的局限性

植物是活的生物体,需要有合适的生存条件,因此植物修复有其局限性:要针对不同污染状况的突然选择不同的生态型植物。重金属污染严重的土壤,适宜选用超积累植物,而污染较轻的土壤则需要选用耐重金属植物;植物修复过程通常较为缓慢,对土壤肥力,气候,水分。盐度,酸碱度,排水与灌溉系统等条件和认为条件有一定的要求;植物修复往往会受土壤毒物毒性的限制,一种植物常常只能吸收一种或两种重金属,对土壤中其他浓度较高的重金属会表现出某些中毒症状,从而限制了植物修复技术在多种重金属污染土壤治理方面的应用;用于清理重金属污染土壤的超累积植物通常都比较矮小,生物量低,生长缓慢,生长周期较长的类型,因而修复效率低,不利于机械作业;用于清理重金属污染的植物往往会通过器官腐烂,落叶等途径使重金属污染物重返土壤。因此必须在植物落叶前收割处理。

3.2植物修复技术的影响因素

为了植物修复修复污染土壤的效率,在设计植物修复技术方案时必须事先考虑如下因素:首先了解受重金属污染的土壤所处的地理,海拔条件,以便选择合适生长在该条件下的耐受重金属植物和超累积植物种类进行污染土壤的植物修复;将整个需要治理的污染土壤纳入土地使用和规划管理方案中进行总体设计与考虑;对土壤的酸碱度,植物的耐盐度进行调查;了解治理土壤的含水量及水分供给状况;掌握拟治理土壤的营养供给状况,以便拟定合适的施肥计划;调金属污染土壤的污染状况,了解重金属的化学形态及植物的可利用性,以便从土壤化学的角度采取相应措施增加植物对重金属的吸收量。此外,对植物遭受自然灾害的复原能力,植物病虫害,良好的灌溉与排水系统也是需要考虑的因素。

4.结束语

简述土壤污染的防治措施篇7

(1.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建筑与环境工程学院,广东深圳518055;2.华中科技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湖北武汉430074;

3.暨南大学经济学院,广东广州510632)

摘 要:进入21世纪,我国正经历前所未有的城镇化和工业化发展,伴随而来的典型问题之一是严重的土地污染。文章首先基于现实资料分析了我国土地污染的基本状况;然后,从城镇化和工业化进程对工、农业生产和城乡居民生活活动影响的角度,剖析了我国土地污染问题的产生机理;最后提出了若干防治土地污染以推动城镇化和工业化良性健康发展的对策建议,包括构建完善的防治土地污染的法律体系、建立“五位一体”的土地污染防治机制、继续深入开展土地污染详情调查研究。

关键词 :土地污染;城镇化;工业化;防治

中图分类号:C9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3240(2015)02-0079-06

收稿日期:2015-01-08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青年基金项目“农村宅基地流转与农民权益保障的协同机制研究”(13YJC630115)、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二五”规划学科共建项目“广东省农村宅基地流转对农民权益影响的实证研究”(GD11XGL09)和深圳市哲学社会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深圳市城市更新与小产权房协同治理机制研究”(项目号125C023)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欧国良,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华中科技大学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土地利用与房地产管理;吴刚(通讯作者),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暨南大学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房地产经济。

一、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城镇化和工业化进程,分别以城镇常住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和工业增加值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进行衡量,2012年的城镇化率和工业化率分别为52.6%和38.5%。可以预见,随着国家全面深化改革和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推进,我国的城镇化水平还将快速提高,工业化水平亦将得到优化。人类社会的一切社会生产活动都离不开对土地的开发利用,土地也因此成为维系国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和生态基础。我国城镇化和工业化进程的快速推进深刻地影响着土地利用的结构和强度以及土地要素的流动和交换,也产生了一些有关土地质量和土地生态的突出矛盾,其中的一个典型问题就是土地污染问题。

土地污染是人类活动造成土地资源的滥用所导致的土地质量恶化丧失正常的承载功能而不再适宜生产生活的现象。2013年12月30日,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公报称,我国农村有约5000万亩土地受到中、重度污染,城市土地受到污染的数量也极其巨大,据估计全国每年因为土地污染导致的直接经济损失高达几百亿元。和大气污染、水污染等其他类型的污染不同,土地污染具有隐蔽性,被称作“看不见的污染”;但又具有综合性,各环境污染要素最终都将作用于土地,据统计,我国全部污染物的90%最终都会回归土壤,造成土地污染[1]。因此,土地污染使得土地资源安全面临巨大冲击,已经成为侵蚀经济社会发展所倚赖的土地这一根本的最大威胁。土地污染及其导致的污染事故,既损害公众健康,也威胁农业可持续发展,更增加了社会稳定成本,对经济、生态和社会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

现阶段对土地污染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土地污染评价[2]、土地污染风险管理[3]、土地污染治理[4]、土地污染防治法律制度[5-8]等方面。但这些研究大都局限于土地污染问题的某一方面,少有涵盖“现状-成因-对策”的清晰的系统性结论。城镇化和工业化的深入将使我国面临的土地污染问题愈加突出,本文将以此为背景,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旨在全面认识我国土地污染的当前状况,深入分析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中土地污染的产生机理,并提出预防和治理土地污染的若干对策建议。

二、我国土地污染的现状

1.土地污染状况的概要估计

与大气污染、水污染等其他环境污染不同,我国的土地污染信息资料一直较为匮乏,而且非常封闭,土地污染信息甚至一度被国务院主管部门认定为国家秘密而不予公开。因此,长久以来,公众只能依靠个别政府官员的讲话资料或是部分学者的调查推断来认识我国土地污染的基本状况。

关于个别政府官员的讲话资料,被广泛援引的主要有三个:(1)原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局长周生贤在2006年的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视频会议上的表述,即“中国土壤污染总体形势相当严峻,据不完全调查,目前全国受污染的耕地约有1.5亿亩,污水灌溉污染耕地3250万亩,固体废弃物堆存占地和毁田200万亩,合计约占耕地总面积的十分之一以上,其中多数集中在经济较发达的地区”、“据估算,全国每年因重金属污染的粮食达1200万吨,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超过200亿元”;(2)环境保护部部长周生贤在2011年的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三次会议上的披露,即“中国土壤环境质量总体不容乐观,受污染耕地约有1.5亿亩,占18亿亩耕地的8.3%,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辽中南和西南、中南等地区,土壤污染面积较大,损害群众健康的环境问题仍然比较突出”;(3)国土资源部副部长王世元在2013年由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数据”新闻发布会上的表态,即“中国目前无法耕种的中、重度污染耕地大致在5000万亩左右,环境保护部对土壤状况的调查以及国土资源部对地质环境的调查结果均显示,在区位上,中、重度污染耕地主要分布在过去经济发展比较快、工业比较发达的东中部地区,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东北老工业基地,以及湖南湖北的一些地区”。

关于部分学者的调查推断,较有代表性的包括:(1)王静等[9]认为,全国受到“三废”危害的土地约有1000万公顷,其中400万公顷耕地遭受大工业“三废”污染,216万公顷耕地遭污水灌溉耕地,187万公顷耕地受乡镇企业污染;此外,重金属污染土地的现象也较为严重,全国受镉、汞、氟污染的土地分别为1.33万公顷、3.2万公顷、66.7万公顷;全国受农药严重污染的土地面积超过1333万公顷;总的来看,占全国总面积的1/10以上的耕地已经被污染,大多数集中在经济发达地区。(2)张百灵等[10]发现,我国约有1000万公顷耕地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由矿区、石油、固体废弃物堆放导致的最多,分别为200万公顷、500万公顷、5万公顷。(3)郑进华等[11]提出,全国受污染的耕地多达2670万公顷以上,其中,由工业“三废”引起的污染面积约为1000万公顷,由过量使用化肥和农药引起的污染面积约为1000万公顷,由大气、水污染造成的污染面积约为667万公顷。

上述两种来源的数据均属于概要性的估计,且相互之间还存在不一致,学者对土地污染的调查推断结论要比官员讲话资料反映的情形更为严峻。但总的来讲,我国土地污染面积之广、范围之深、情况之复杂已经成为毋庸置疑的事实。

2.土地污染状况的统计分析

2013年12月,自2005年4月开始的历时8年之久的首次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结束。该调查范围覆盖除港澳台以外的陆地国土,调查点位覆盖全部耕地,部分林地、草地、未利用地和建设用地,实际调查面积约630万平方千米,是我国有史以来覆盖范围最广的土地污染调查。环境保护部和国土资源部根据调查结论于2014年4月发布了《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公报》(以下简称《公报》)。《公报》从总体上指出“全国土壤总的超标率为16.1%,其中轻微、轻度、中度和重度污染点位比例分别为11.2%、2.3%、1.5%和1.1%。污染类型以无机型为主,有机型次之,复合型污染比重较小,无机污染物超标点位数占全部超标点位的82.8%”,“从污染分布情况看,南方土壤污染重于北方;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东北老工业基地等部分区域土壤污染问题较为突出,西南、中南地区土壤重金属超标范围较大;镉、汞、砷、铅4种无机污染物含量分布呈现从西北到东南、从东北到西南方向逐渐升高的态势”。

图1给出了全国范围内的污染物超标情况,可以看出,镉、镍、砷是超标点位比例最高的三类(无机)污染物;有机污染物超标点位比例最高的是滴滴涕,多环芳烃次之,六六六最低。对所有污染物,均是轻微污染点位比例最高。图2反映了不同利用类型的土地污染状况,在给出了相关信息的耕地、林地、草地和未利用地四种地类中,以耕地的土地污染状况最为严重,总的污染物超标点位比例接近其他三类的总和。虽然林地的总的污染物超标点位比例最低,但林地的重度污染点位比例则是最高的。图3显示了对八类典型地块及其周边土地污染状况的调查结果。可以看出,这些典型地块及其周边土地污染状况均较为严重,超标点位比例均高于20%,尤以重污染企业用地、工业废弃地、工业园区、采矿区、污水灌溉区表现得更为明显,它们是土地污染整治的重点方向。

《公报》提供的污染物类别、污染程度、污染分布、污染重点地类、污染重点地块等信息反映出我国土地环境状况总体不容乐观,尤其是耕地污染状况堪忧,工矿业废弃地污染问题突出,亟须治理。

三、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中土地污染的产生机理

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典型表现是工业生产各部门的发展和农村居民向城镇的就业、居住转移。我国快速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中土地污染问题的产生和发展,是通过影响工业生产、农业生产和城乡居民生活三个维度而交错导致的。

1.工业生产带来的土地污染

工业化过程中的工业生产向外排放的大量工业“三废”——固体废弃物、废气、废水,含有大量的污染物,是引起土地污染的重要元素。从《中国环境保护统计年鉴》提供的历年工业“三废”排放数据(表1)可以看出,2000年以来,我国的工业废气排放总量逐年快速增加,工业废水排放总量呈稳中有增趋势,工业固体废弃物排放量则因综合利用水平的提高而逐年降低。但总体而言,工业“三废”排放形势依然十分严峻,特别是废气、废水排放形势的恶化将对土壤质量产生严重负面影响,造成土地污染。

具体而言,工业固体废弃物主要是工矿企业排出的尾矿、废渣、污泥等,甚至还包括一定的放射性废弃物。其排出后,无论是直接在地表堆放还是经过处置,都可能通过扩散、降水淋滤等直接或间接影响土壤,造成土地污染;工业废水排放首先造成严重的水资源污染,而由于农业灌溉用水稀缺,广大农村地区往往会直接使用这些含有大量镉、砷、铬、铅等重金属及氟化物的污水进行灌溉,进而造成严重的耕地污染;工业废气里含有的烟尘、二氧化硫是酸雨的主要来源,据统计,我国的酸雨区面积约占国土的三分之一,主要是华中、华南、西南和东北部分地区,在这些工矿企业集中的区域,酸雨降至地面渗入土壤,会引起严重的土地污染。

此外,乡镇企业的发展是我国工业化进程的重要一环。然而,乡镇企业一方面由于生产工艺落后而容易产生大量工业污染物,另一方面,往往因不具备有效的污染物处理设备而将生产产生的大量废水、废气和固体废弃物直接堆放或排向附近的农地、河沟。这是农村土地污染的重要根源。

2.农业生产带来的土地污染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深化,大量农村劳动力逐步实现了就业和日常居住向城镇的转移。为了保障越来越多城镇人口的基本生活需求,势必需要通过提高农业生产率,以实现用更少的劳动力生产更多农产品的目标。农药、化肥和农用机具的使用是提高农业生产率的传统方式。从《中国农村统计年鉴》提供的历年农村化肥、农用塑料薄膜、农药、农用柴油使用量数据(图2)可以看出,2000年以来,我国的化肥施用量、农用塑料薄膜使用量、农药使用量、农用柴油使用量均呈逐年增长态势。

我国耕地总量仅占世界的9%,化肥和农药的消费总量却分别占世界的35%和20%,平均每公顷施肥量达到400多公斤,一些省甚至超过600公斤,远高于发达国家认定的225公斤的安全上限,残留在土壤中的化肥和农药富含多种重金属,将带来严重的土地污染;废旧的农用塑料薄膜要么露天堆放或焚烧,要么就地掩埋而无法降解,致使土壤物质交换能力变差,从而逐渐失去原有的生产能力,直至荒废。农用柴油主要用于农机具的使用,使用过程中产生的废油也是一个重要的农村土地污染源。此外,养殖业是农村地区的重要构成产业,近年来,我国农村禽畜养殖发展迅速,大型的牲畜养殖场数量众多,排放的粪便同样是农村土地污染的来源之一。

3.城乡居民生活带来的土地污染

城镇化进程伴随着城镇常住人口的增加,随之而来的是城镇居民日常生活垃圾数量不断攀升,从《中国环境保护统计年鉴》提供的历年城市生活垃圾清运量数据(图4),可以看出,2000年以来,我国的城市生活垃圾清运量逐步攀升,至2012年已经超过17000万吨,如此大规模的城市生活垃圾有相当一部分并没有经过有效降解处理,对城市土地生态环境构成了较大负面影响,是城市土地污染的重要来源之一。

另一方面,我国长期实行城市偏向的发展政策,大量公共投资被投向城市,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公共卫生设施颇为滞后,使得农村环境管理与实际要求严重脱节,农村居民日常生活产生的大量垃圾因此没有得到有效处理。尽管没有准确的统计数据,但确有资料显示,“我国农村每天每人生活垃圾量达0.86公斤,全国农村一年生活垃圾量近3亿吨,其中约1亿吨垃圾随意堆放”。因此,农村地区因生活垃圾带来的土地污染问题同样十分严重。此外,由于城市规划限制,我国如今的垃圾处理设施建设有从城市向农村转移的趋势,许多垃圾填埋场选择建在农村地区,这使得农村土地污染风险剧增。

四、预防和治理我国土地污染的对策建议

我国的土地污染已经到了十分严重的地步,而传统的城镇化和工业化通过影响工农业生产和城乡居民生活又具有“天然”的加深土地污染的倾向,因此,现阶段,必须要高度重视土地污染防治工作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一是要预防新的土地污染,二是要治理旧的土地污染。具体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其中,构建完善的法律体系是顶层设计,开展土地污染的调查研究是基本手段,建立土地污染的防治机制是具体措施。

1.构建完善的土地污染防治的法律体系

我国的《宪法》、《环境保护法》等法律对土地污染防治有一些宏观的概括性指导,但和有专门的《水污染防治法》、《大气污染防治法》、《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等法律调节水污染、大气污染、固体废物污染防治不同,目前并没有针对土地污染防治的专项立法。这固然和土地污染的综合性和复杂性有关,但确实也阻滞了我国土地污染防治工作的有效深入开展。因此,有必要首先在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的指导原则下,按照《立法法》规定的相关程序,由全国人大牵头制定一部专项《土地污染防治法》,对耕地、草地、林地、建设用地、未利用地等各种用地类型的污染防治做到全面覆盖,对工矿废弃物、城乡生活垃圾、化肥农药、污水灌溉等的处理在土地污染防控的总体思路下做出统一规范,对土地污染防控的标准和规划、监督管理、具体措施、重点区域、事故处置、法律责任做到完整规定;其后,由国务院主持制定《土地污染防治法实施细则》,以国务院令的形式发布施行,对《土地污染防治法》的具体实施给出明确指导;同时,督促国务院各行政主管机关依照自身职责、各省区依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关的土地污染防治规定或办法;从而形成涵盖法律、法规、规章、规范性文件等的完善的防治土地污染的法律体系。

2.深入开展土地污染详情的调查研究

完善的数据资料是进行土地污染防控工作的必要参照,因此,应当在已经进行的首次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的基础上,创新调查形式,改进调查方法,由统计、环境保护、国土资源等主管部门联合组织专门力量,开展普查和专项相结合的土地污染调查工作。目的是全面、系统、准确掌握全国的土壤环境质量总体状况,评估土壤环境质量及土地污染风险,对全国的土壤环境安全进行分等定级,尤其是要据此确定土地污染防控的重点区域,查明这些区域的土地污染类型、程度、来源及其危害等,做好重点防范。在此基础上,结合各地区经济、社会、环境资料,包括工、农业生产与土地利用状况,耕地规模及种植结构,农药、化肥、农用塑料薄膜等生产资料使用情况,工业污染源和污染物排放情况等,建立城镇化、工业化和土地污染情势的关联模型,探求经济社会发展与土地污染之间的内在作用机制。

3.建立“五位一体”的土地污染防治机制

建立涵盖日常监测、应急处置、资金筹措、技术支持、公众宣教的“五位一体”的土地污染防治机制。一是要在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设立专门的监测机构,加强对土壤环境的日常监测,使监测工作具体化和常态化,为土地污染防治工作的开展提供最新资料;二是要加强对土地污染的应急处置,制定土地污染应急处置专项预案,并做好调整更新工作,根据日常监测情况做好土地污染风险管理,集合各部门的力量对出现的各类土地污染突发事件做到快速响应,确保影响可控;三是要多方筹措土地污染防治资金,特别是污染土地的修复和再开发的资金需求较高,可以探索建立包括激励机制和基金制度在内的合理的资金机制,引入社会资本参与土地污染治理;四是要提升土地污染防治技术水平,加强对土地污染防治科学研究的支持力度,作为支持土地污染防治的外部手段;五是要重视土地污染公众宣教的作用,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加深公众对土地污染危害的认识程度,使防控土地污染内化为每一位公民的自觉行动。

参考文献

[1]朱立志,王蓉.农村土地污染防治补偿机制的法律思考[J].环境保护,2007,(1):43-46.

[2]赵鲁燕.基于RS和GIS的土地污染评价研究[D].石家庄:河北农业大学,2005.

[3]赵沁娜.城市土地置换过程中土壤污染风险评价与风险管理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6.

[4]李衡嵩.城市工业用地用途转换中的土地污染治理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1.

[5]龙培耕.农村土地污染防治的法律制度研究[J].法制与社会,2013,(11):34-35.

[6]王娜.我国土壤污染防治立法问题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12.

[7]贾一波.中国耕地污染防治立法研究[D].西安: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8.

[8]张百灵.土地污染防治法律制度的构建[D].昆明:昆明理工大学,2008.

[9]王静,林春野,陈瑜琦.中国村镇耕地污染现状、原因及对策分析[J].中国土地科学,2012,(2):25-30;43.

[10]张百灵,单晓燕,李希昆.我国土地污染防治法律问题探讨[J].广州环境科学,2007,(3):44-47.

[11]郑进华,彭强,郑晓琴.浅析我国土壤污染防治的法律问题[A].中国法学会环境资源法学研究会、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全国人大环资委法案室、兰州大学.环境法治与建设和谐社会——2007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第二册)[C].中国法学会环境资源法学研究会、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全国人大环资委法案室、兰州大学,2007.3.

简述土壤污染的防治措施篇8

地污染的主要原因,提出耕地污染防治的途径,以

期为我国科学工作者提供参考。

关键词:耕地污染;原因;防治

1耕地污染简介

耕地是人类所需食物的主要来源,也是农业生

产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其具有天然肥力和供给

农作物生长发育所需营养物质的能力。随着石油、

城市垃圾、工业废物、农药、化肥的不断渗入,我

国的耕地污染问题日趋严重,已严重威胁人类的生存

环境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成为继水污染、大气污染、

噪声污染和固体废物污染后倍受社会广泛关注的污染

问题之一。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受各种污染物污

染的耕地有1200多万hm2,约占全国耕地总面积的

10%。我国人均耕地面积很少,据有关统计资料表

明,截至2006年底全国耕地面积仅有1.224Lhm2,人

均耕地面积约0.09 hm2,不足世界人均耕地面积的

40%。因此,防止耕地污染意义重大。

近20年来,在我国一些地区特别是经济发达地

区,耕地长期过量使用化学肥料、农药、地膜及工

业污水灌溉。一方面,污染物在土壤中大量残留使

耕地的生态功能遭到严重破坏;另一方面,由于土

壤理化性质恶化,耕地生产能力下降,影响作物生

长,造成农作物减产,经济效益下滑,耕地的复种

能力随之下降,部分耕地甚至丧失了耕作能力,粮

项目来源:山西省农业科学院博士基金(yb~j0909)。

食及其他农产品食用安全受到威胁,直接影响人类

健康。

2造成耕地污染的主要原因

2.1工业污染

许多工厂产生的“三废”没有达到环保处理要

求就超标排放,直接污染土壤,特别是化工、造纸

等重污染行业的废水污染尤甚。有毒的气体、污

水、废渣等污染物直接或间接地向耕地土壤排放,

当其超过耕地土壤环境容量时,就会打破耕地土

壤内部系统的平衡,土壤的理化性状将逐渐恶化,

耕地的生产潜力会逐步丧失,从污染的耕地里生

产出来的农产品将危害人畜健康。

2.2垃圾污染

在农村,许多农民还没养成环保的意识,将生

活垃圾乱堆乱扔,甚至把生活垃圾直接倒入河流,

或堆放在溪边、田边、路旁。尤其是用过的购物塑

料袋、废弃电池等,路上扔的、田间地头埋的随处

可见。

2.3农药污染

为对付一些顽固的病虫害,或为降低农业生产

成本,有些农民偷偷使用一些禁止使用的高毒高

残留的农药,不合理地使用农药也破坏了土壤的

质量。

2.4化肥污染

为追求高产,减少劳动力,农民长期大量使用

化肥,从而造成土壤板结、硬化、肥力下降。据不

完全统计,我国化肥平均用量达434.3kg/hm2,是

国际化肥安全上限的1.93倍,但利用率仅为40%左

右,其余60%贡献给了土壤和地下水。

2.5有机肥污染

主要是在一些养殖业发达的地区,尤其是以养

殖鸡鸭为主的养殖专业村、专业组、专业户,这些

地方由于政府管理不够完善,养殖数量又过分庞

大,任由排放畜禽粪便,从而造成对耕地的污染。

2.6农膜污染

目前使用的地膜不易降解,许多农膜没有回

收,直接弃于土壤中。据调查,目前我国约50万t

农膜残留在土壤中,这些农膜在15-20 cm土壤层

形成不易透水、透气很差的难耕作层。因此,农膜

的使用也直接对农田造成了很大的污染。

2.7污水灌溉污染

利用工业园区排出未经处理或处理不彻底的污

水灌溉耕地,或利用生活区产生的污水灌溉。目前

全国受污染的耕地约有1000万hm2,而污水灌溉

造成污染的耕地就有216.67万hm2。

3耕地污染防治途径

3.1大力加强宣传,提高全民环保意识

政府应该大力宣传环保知识,宣传保护耕地的

重要性,不断提高全民的环保意识,动员人人都来

保护耕地,不乱扔垃圾,不破坏耕地,尽快实施清

洁田园、清洁水源、清洁家园的“三清”工程。

3.2加大调查评估,推进立法工作

针对我国耕地资源匮乏的现状,建议尽快展开

全国农业用地污染源普查,为保护耕地和防治耕地

污染提供原始、详实的资料,供国家有关部门在制

定耕地污染防治法时参考。要珍惜和合理利用每

一寸耕地,在城镇建设及规划工程项目建设时,把

保护好耕地放在工作的首位。上项目时要做好环

保论证,重度污染的工业项目不得批准上马,严防

假借建厂之名囤积、蚕食耕地。

3.3强化行政职能,控制耕地污染

采取行政措施,对造成土壤污染的企业和有关

部门进行检查和依法整治,严厉禁止工业“废水、

废气、废渣”进入耕地污染农田。原先在城市污染

严重的企业,日前纷纷转向农村,应防止污染企业

转移,农村发展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环境保护

必须是农村发展的首要指标。

3.4引导科技入户。大力开展测土配方施肥工程

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耕地增施有机肥,扩

大绿肥种植面积,进行秸秆还田,适量施用化肥。实

现氮、磷、钾3种元素比例均衡,不但会提高化肥

利用率,减少农民开支,减轻耕地污染,还可显著

地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

3.5强化安全意识,引导农民科学使用农药及地膜

推广高效、低毒、低残留的有机磷和菊酯类农

药,积极保护和利用好害虫的天敌资源,应用益

鸟、益虫或微生物农药进行生物防治。研制开发降

解地膜和生物膜等新型地膜,减少地膜在农田的

残留数量及残留时间,在下茬作物耕种前应充分

捡拾田间残留的地膜,将废旧地膜回收循环利用。

3.6提倡变废为宝,严格做好农村生活垃圾管理

严禁农村垃圾直接倒入河道和耕地,建立垃圾

池,定期清理生活垃圾,最好把垃圾归类分别处

理。把生活垃圾、畜禽粪便进行无害化加工处理,

生产出有机、无机复合型新型肥料,变害为利,减

少有害物质对农田的污染。秸秆还田仅能利用1/3,

应开展秸秆综合利用研究,完善秸秆再利用技术。

3.7开展综合治理,恢复土壤生态环境

对污染超标耕地,要开展综合治理。要改良修

复耕地土壤环境,加强土壤防治的基础设施建设;

积极发展节水农业与生态农业,创建生态市县;加

快生态示范区建设,建设绿色无污染农业示范基

地;加大规模化养殖业污染治理力度,进行养殖污

染调查,划定禁养区和限养区;加大执法检查力

上一篇:医养结合的亮点范文 下一篇:网络暴力的处理方法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