膝关节康复训练的方法范文

时间:2023-12-20 14:57:00

膝关节康复训练的方法

膝关节康复训练的方法篇1

【关键词】太极步;膝关节稳定;四柱学说

【中图分类号】R8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12-0314-02

膝关节损伤是关节外科学常见的损伤,术后需要较长的周期固定。从而导致了膝关节僵硬,软组织粘连,伸膝肌群及屈肌肌群萎缩,膝关节本体感觉功能减退,进一步使膝关节稳定性下降。采用太极步训练方法后,对恢复膝关节稳定性取得了较好疗效。

1临床资料

从我科自2008年1月――2012年7月收治的患者中选取62患者随机分为训练组、对照组各31例,男33例,女29例;年龄最小为16岁,最大为59岁;髌骨骨折12例,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34例,内侧韧带重建术后6例,外侧韧带重建术后3例,单纯半月板损伤5例,后交叉韧带重建术后2例。患者膝关节制动2-12周,其中髌骨骨折在2-3个月行康复治疗,韧带损伤在2-8周行康复治疗。

2方法

2.1 对照组采用关节松动术、运动疗法及中医按摩等治疗方案。用关节松动术对膝关节进行治疗,改善因制动引起的关节粘连,每日1次,10-15min/次。运动疗法包括伸膝肌群及屈膝肌群的肌力训练,每日1次,3-4组/次,肌力训练以等张结合无痛点不定角度等长训练为主。运动疗法结束后对膝关节周围肌肉进行中医按摩, 10-15min/次。上述治疗10天为一个疗程,连续治疗5个疗程。

2.2训练组在对照组的康复治疗方法上,加入了以四柱学说为理论基础,采用传统太极拳中的太极步桩功的训练方法为康复手段的训练模式。运用四柱学说,把膝关节分为四个柱,即前柱:股四头肌、髌韧带、髌骨及前关节囊;后柱:股二头肌、半腱肌、半膜肌、腓肠肌及后关节囊;内侧柱:内侧韧带、缝匠肌、股薄肌及内侧关节囊;外侧柱:外侧韧带、髂胫束及外关节囊。太极步即双脚开立,比肩略宽,双脚脚尖外撇到自己感到舒适位置,双手交叉放在小腹上,双膝缓慢屈曲,到不引起患者膝关节疼痛为度;脚掌虚拢,五趾抓地;然后缓慢移动重心,从左到右,再从右到左,在移动过程中上身务必保持与地面垂直,双眼目视前方,呼吸均匀,重心一侧为脚掌外缘着地,另一侧脚掌内侧缘着地。治疗时间为每日2次,10min/次,10天为一个疗程,连续5个疗程。

3评定方法

2组患者均于治疗前和治疗5个疗程后采用全膝关节评定系统进行评定。主要包括:双膝关节功能评定量表和患者步行与上下楼梯能力的评定量表两部分,满分100分。

4统计学分析

所有数据用(X±s)表示,数据分析应用SPSS14.0版统计软件ANOVA方法进行,P

5结果

治疗结束后,训练组及对照组的关节功能评分,步行、上下楼评分均有所提高。训练组合对照组治疗结束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讨论

膝关节损伤术后,一定周期的绝对固定和相对固定,引起膝关节的关节囊、韧带、肌腱、肌腹等软组织不同程度的挛缩及萎缩,阻碍膝关节正常的生理运动、膝关节动态肌力及静态肌力明显下降,本体感觉功能减退。

针对上述因素,对照组首先采用关节松动术,对髌股关节、膝关节、胫腓关节进行松动,最大程度恢复膝关节生理运动。然后对膝关节周围肌力不足时采用等张结合无痛点不定角度等长训练模式为主;患者仰卧位,负重直腿抬高及膝关节屈伸开链运动模式,增加肌力及关节本体感觉功能;患者俯卧位,采用伸髋屈膝运动模式,增加伸髋及屈膝肌群的力量;以训练结束后患者伸膝肌群酸痛,膝关节无痛为训练标准。训练结束后对其参与的肌肉进行中医按摩,视膝关节运动结束后的肿胀程度决定是否使用冷敷。

训练组在接受上述治疗基础上,加入了加入了以四柱学说为理论基础,采用传统太极拳中的太极步桩功的训练方法为康复手段的训练模式。依据不同年龄、身体状况及膝关节损伤恢复速度等因素制定了重心高低即关节屈曲角度的大小训练强度以训练结束后患者伸膝肌群酸痛,膝关节无痛为训练标准。

太极步的训练模式以静力训练为主导思想,避免膝关节屈伸过程中对膝关节滑膜的刺激,增加了静力练习的趣味性;在运动过程中使股四头肌及分厂腓肠肌得到充分锻炼,也避免因长时间静态马步练习对关节腔的压力,在放松和紧张中对膝关节内的软组织进行无损性恢复性训练。另外,五趾虚拢时,使踝关节得到康复训练,在重心左右转换中对患者一定周期的制动引起的本体感觉功能减退得到恢复。

因此,把太极步的训练模式融入到膝关节损伤术后康复中,不失为一种比较好的方法。此外,需要更多高质量的关于膝关节术后应用太极步训练模式进行康复训练的临床机制研究和太极步训练模式长期疗效的研究。

参考文献:

[1] 王亦璁,骨与关节损伤,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846-847。

膝关节康复训练的方法篇2

【关键词】 全膝关节置换术;肌力训练;膝关节功能;影响

随着人工假体技术研究的进步, 全膝关节置换(TKR)在临床广泛应用, 且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对病变关节疼痛有明显缓解作用, 并改善膝关节功能, 纠正关节畸形, 极大的提高了患者生活质量, 其中, 全面整体的肌力训练是保障预后的关键[1]。本次研究选择相关病例, 就术后肌力训练对膝关节功能的影响展开探讨, 现将结果总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本次共选择膝关节骨性关节炎行全膝关节置换的患者200例作研究对象, 男43例, 女157例, 年龄58~74岁, 平均年龄(66.3±2.2)岁。术前诊断, 类风湿性关节炎24例, 骨性关节炎176例。右膝置换154例, 左膝置换46例。患者均自愿签署本次实验知情同意书, 并排除机体其他系统严重疾患者。

1. 2 方法 行系统康复训练, 如术后第1天行踝泵运动, 指导患者作患肢关节跖屈及前屈运动;术后第2天行患肢绳肌及股四头肌等长收缩练习, 拔除引流管后行膝关节屈伸训练(主、动)等基础上, 在不使患膝关节肿胀、疼痛的前提下, 加强肌力训练。协助患者取仰位, 在对患膝关节伸屈功能训练有素抽时, 指导直腿抬高训练, 不要求过高, 但在空中停留时间需在10 s左右。可予以一定助力, 并渐延长在空中停留时间和增多训练次数。可行负向阻力练习, 即先协助患者抬高患者肢至90°, 再将腿缓慢放下, 股四头肌会完成自动收缩动力;后行终末伸膝训练、渐进抗阻力伸屈训练及坐位伸屈膝训练等。此外, 可行基本交互反射治疗, 指导患者坐于床侧, 医生于患者对面, 指导患者屈膝, 医生对患者小腿后侧用手轻压, 在压力作用下, 绳肌易有张力性收缩产生, 而股四头肌处于伸长或松弛状态。训练患者绳肌及股四头肌时, 需对大腿固定, 以促使肌肉用力。上述肌力训练方案1次/d, 30 min/次, 依据患者情况合理安排休息, 术后1周, 可指导行步态及行走功能训练。

1. 3 观察指标 应用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膝关节百分评分系统(HSS)、美国膝关节外科学会膝关节评分法(KSS)评估治疗前后患膝功能。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 P

2 结果

患者均康复出院, 与治疗前KSS、HSS评分比较, 治疗后评分显著改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表1 200例患者治疗前后KSS、HSS评分比较( x-±s, 分)

治疗时间 KSS HSS

治疗前 43.2±8.9 41.7±11.4

治疗后 89.5±12.7a 82.7±16.5a

注:与治疗前比较, aP

3 讨论

全膝关节置换术后, 患者膝关节水肿、疼痛、活动受限, 常致绳肌、股四头肌出现程度不等的肌力下降、肌肉萎缩, 其间力量失衡[2]。置换手术的实施还使患者膝关节周围组织损伤、膝关节交叉韧带缺失, 使关节周围肌肉力量进一步削弱, 关节稳定性破坏。肌力水平对恢复关节功能、维持关节稳定性、防止假体松动、减轻关节负载均意义重大。半月板、骨性结构及附属韧带共同作用, 保持膝关节动态和静态稳定性, 但行全膝关节置换术后, 关节周围正常组织对其稳定性其决定作用, 同时, 交叉韧带对膝关节支持作用丧失, 这可能对手术效果造成影响[3]。对康复训练方法合理选择, 是改善预后的关键。术后早期即开展肌力训练如绳肌、股四头肌、臀肌等长收缩训练等, 后依据患者具体情况, 增加训练强度、频率及给予抗阻练力, 促使膝周肌力功能恢复正常。膝关节周围肌肉力量增加, 明显提高了膝关节功能的稳定性, 使膝关节假体间压力减少, 对人工关节造成的磨损降低, 延长关节假体使用期限, 早期行肌力训练, 对下肢血液循环也具有促进作用, 避免深静脉血栓发生。

综上所述, 加强全膝关节置换术后肌力训练, 可促使膝关节功能尽快恢复, 加快患者康复进程, 进而提高生存质量。

参考文献

[1] 冯彦,唐建华,陈亚丽.平衡训练对初次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者平衡功能的影响.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2013, 28(11): 1060-1062.

[2] 张颖,袁红,曹建刚,等.等速肌力训练对全膝关节置换术后髌骨轨迹异常的影响.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 2011, 33(4): 294-297.

[3] 尹继红.全膝关节置换术156例康复指导.齐鲁护理杂志:下半月刊(外科护理), 2008, 14(2): 84-85.

膝关节康复训练的方法篇3

1临床资料及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2月到2015年2月我院收治的42例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者,随机分成两组,观察组21例男10例,女11例,年龄60-75岁,平均年龄(64.8±10.6)岁,患病部位:左侧14例,右侧7例。对照组21例男8例,女13例,年龄60-73岁,平均年龄(65.3±9.8)岁,患病部位:左侧12例,右侧9例。两组在年龄、性别及病情上没有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两组住院期间均予以常规健康教育和康复训练指导,对照组实施常规干预模式,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临床护理干预,时间为6个月。干预前后采用早期康复训练依从调查表、膝关节评分标准(VAS)两组患者训练依从性、膝关节功能康复效果和生存质量。

1.3统计学处理 采用数理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χ±s)表示,两组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护理干预

2.1术前应教会患者行股四头肌静力训练,直腿抬高及踝关节主动运动的方法,并说明术后功能锻炼的重要性,此外,还应教会患者如何使用助行器,为术后扶拐行走作准备。

2.2 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后4~14天:患者的疼痛已明显减轻,此时,康复锻炼的主要目的是促进膝关节的活动,膝关节屈伸活动范围应达到0~90 o以上。必要时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被动运动。有条件时,在医生的指导下借助膝关节持续被动活动器(CPM机)进行关节活动度的训练。方法为[2]:术后第4天开始每天连续使用6~12h,开始伸屈范围在0~45o。以后每天伸屈范围增加10 o,出院时应达到95 o以上。CPM训练强度和频率可逐渐增加,对早期迅速恢复关节功能有很大的帮助。对不使用CPM机的患者,可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床上膝关节屈伸活动、床边膝关节屈伸锻炼、床上侧身膝关节屈伸活动功能锻炼,下床站立下蹲锻炼,此项康复锻炼应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

2.3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后2~6周:主要进行股四头肌的力量训练。同时,保持关节活动度的训练。主要方法为:患者坐在床边,主动伸直小腿多次,循序渐进;患者坐在床上,膝关节下垫一枕头,使膝关节屈曲,然后主动伸直,逐步过渡到站立平衡训练及渐进负重训练。

2.4心理干预 患者术后常因切口疼痛而拒绝医务人员的功能锻炼指导,护士应注意观察患者的心理,对患者的每一个动作都给予耐心指导和肯定,使患者自觉的进行练习。每日评估患者的康复锻炼情况,如关节活动度、直腿抬高程度等,同时与患者及家属共同制定下一步康复计划,以利于出院后患者继续进行康复锻炼。护理人员应充分调动病人的主观能动性,指导患者克服困难,进行正确的功能锻炼。

3结果

干预前,两组VAS评分无显著性差异(P>0.05),干预后,观察组早期康复训练依从性、VAS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干预后两组患者疼痛VAS评分比较

4讨论

膝关节康复训练的方法篇4

【关键词】 单侧;全膝;置换;康复;护理

1 临床资料

1.1 2008年1月至2010年6月,我科共行全膝关节置换术15例。其中男2例,女13例。年龄56~78岁,平均60岁。病程4~30年。创伤性关节炎5例,骨性关节炎9例,类风湿性关节炎1例。临床上症状有不同程式度膝关节疼痛,关节不稳,关节活动有响声,2例伴有膝关节内外翻畸形。

1.2 方法 患者在硬膜外麻醉下进行单侧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左膝5例,右膝10例。住院时间18~25 d,平均23 d。伤口均甲级愈合,无并发症。

2 术后一般护理

2.1 患肢的护理 术后抬高患肢20°~30°,保持中立位,膝下垫软枕,屈曲15°~30°。冰袋冷敷,有减少术侧膝关节渗出液并止痛,避免小腿腓肠肌和腓总神经过度受压,造成小腿腓肠肌静脉丛血栓的形成和腓总神经的损伤[1]。避免压迫患肢影响血运,尽量翻向健侧,以免影响血运[2]。

2.2 引流管的护理 预防膝关节感染是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后护理极为重要的一环,它直接影响手术的质量[3]。引流管保持畅通,不可压迫、扭曲及打折。

3 术后康复护理

3.1 早期康复训练指导(手术后1~3 d) ①踝泵运动:术后第二天开始足用力做上勾和下踩动作,20次/组,每日3组;②压腿练习:术后第2天患者坐起练习按压膝关节,尤其术前伴有屈曲挛缩畸形的患者。将腿伸直放在床上,用软垫垫于足跟处,并将双手放在膝盖上方,轻轻下压,使腿尽量伸直,每次都要维持5 min左右,到患者不能忍受的疼痛程度为止,这是锻炼伸直的最好方法。

3.2 恢复期训练指导(手术后3~7 d) ①练习直腿抬高方法:足尖朝上绷紧腿部肌肉,缓慢抬高,高度为足跟距床面20 cm为宜,保持悬空10 s[4],每5个或10个一组,每天3~5组;②关节被动活动器练习术后第3天开始,初次练习屈伸由30°开始,以后每天增加10°的屈曲度数,术后两周可达到90°,可残留5°~10°伸膝滞缺。2次/d,每次30 min。CPM机以屈膝运动为主,伸膝不足,所以还要配合主动运动来弥补伸膝运动的不足[5];③弯腿练习术后第5天起开始练习。患者坐于床边自然放松,腿凭借重力垂到床下,就能达到90°,然后再用好腿放到前方,帮助向后压患肢,即可增加屈膝角度。

3.3 愈合期训练指导(术后7 d~2周) ①扶床站立,可由2人搀扶下床站立,重心放在健侧站立10 s,再将重心移至患肢站立10s,休息片刻,视情况可扶其在病室内行走10步左右;②利用拐杖或步行架平地行走,用单拐应健侧拄拐,利用拐杖上下楼梯训练,要健侧先上,患侧先下;③独立完成日常所必须的活动,提高自理能力。

3.4 出院时训练指导(2周后)

3.4.1 出院时制定康复锻炼计划 教会患者及家属训练方法,患者坐在床边,主动屈伸小腿或坐在床上,膝关节下垫一枕头使膝关节屈曲,然后伸直,每天多练习。同时配合全身关节的运动,如散步、上下楼等。

3.4.2 生活起居指导 行走时患者应使用拐杖或习步架来保护膝关节,并应注意以小步走动来转身,避免扭转膝关节。在家中选择一个牢固、直背、有扶手的椅子,这有利于患者站起或坐下,不要坐在低软的沙发或躺椅上。避免感冒,遵循小病大治的原则,以防置换关节远期感染。

4 结果

术后2周伤口拆线出院,所有患者膝关节均能伸直到0°,屈膝110以上的患者13例,屈膝90°~100°的患者3例,无1例发生感染。术后全部病例进行3~12个月随访,1例出现5°屈曲挛缩,余患者膝关节可达到完全伸直,膝关节屈膝活动120°以上13例。所有患者膝关节不适感术后6个月基本消失,能参加日常工作及社会活动。

5 总结

膝关节置换成功并不预示着治疗的全部成功,关节功能的恢复产评价手术治疗效果的重要因素,康复训练是保证和巩固手术效果、促进功能恢复的重要部分。

术后早期进行踝泵、压腿、CPM练习,可减轻患肢肿胀,预防血栓形成,此时关节内外组织尚未形成粘连,是恢复关节活动度的好时机。术后步行、上下楼梯训练能提高髋、膝和踝关节各部位的协调配合,提高肌力。并且还要通过耐心细致地心理护理,解除患者的焦虑和抑郁心理,提高战胜疾病的信心,使其关节早日恢复正常的功能。

参 考 文 献

[1] 任蔚虹,王惠琴.临床骨科护理学.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7,8:526.

[2] 张兰,高时榕,张明梅,等.人工膝关节换术的护理.中华临床医药与护理杂志,2003,10(31).

[3] 陈维珍,杨桂莲.人工关节置换术患者的护理.齐鲁护理杂志,2004,10(9):709.

[4] 刘丽,董军红等.32例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分期康复.中国医药指南,2010,3(8):104.

膝关节康复训练的方法篇5

关键词:膝部骨折;关节功能障碍;关节松动术;等张收缩;等长收缩

临床上主要表现为膝关节屈、伸运动角度受限。固定时间越长,治疗效果越差,一般认为[1]术后4个月才开始康复治疗的患者多数疗效欠佳,且多数患者只能恢复部分膝关节功能。关节功能障碍的发生会给患者带来严重的身体和心理负担,影响患者正常生活,所以,在临床治疗过程中常以恢复患者膝关节功能为治疗重点,现阶段临床上有多种治疗膝部骨折后关节功能障碍的方法,然而单一的治疗手段通常很难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所以,关节松动术等康复技术已经收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关节松动术等技术是针对关节内外挛缩和粘连最基本、有效的保守治疗手段[2],能有效改善关节活动范围,促进关节液的流动,增加关节软骨的营养,缓解疼痛。关节松动术方法有:①被动伸屈手法,即患者保持俯卧或坐位,康复医师轻轻伸拉患者股胫关节,并慢慢屈曲膝关节,直到患者出现酸胀感。30min/次,1次/d,10d为1个疗程。②患膝股胫关节长轴牵引,即患者以仰卧位或坐位,由康复医师抓住患者的小腿下部,顺着胫骨的长轴来牵引患者膝关节,使其与关节面相分离。30min/次,1次/d,10d为1个疗程。③髌骨松动,即患者保持仰卧姿势并保持双膝伸直,由康复医师用双拇指来按住患者的髌骨边缘, 让髌骨进行左、右、上、下各个方向的滑动。30min/次,1次/d,10d为1个疗程[3]。

关节功能障碍后期的手术失败原因之一是肌肉力量的缺失[4],所以被动治疗后的肌力训练尤为重要,良好的肌力对已改善的关节功能提供必要的动力学保障。肌力训练方法有:①患者在术后初期要以腘绳肌和股四头肌的训练为主,训练1min/次,每10次为一组,进行10组/d。②患者训练的中后期要以器械训练和等速运动为主,以此来训练患者肌群,具体方法可以:通过靠墙静蹲法来进行等速肌力训练,1min/次,每10次为一组, 10组/d;通过作拉伸膝抗组训练来锻炼患者肌张力,按照患者实际承受能力来逐渐加大训练量,从而增强患者膝关节的伸屈能力,每10次为一组,进行10组/d。

应用等速训练对关节功能障碍病进行肌力训练时,在显著增强肌力的同时,亦非常有效地扩大ROM(关节活动度)。临床肌力训练可采用等张收缩方式,等张收缩是肌肉在没有负重而又能自由缩短的情况下收缩时,肌肉的长度缩短而张力没有改变,这种长度缩短而张力不变的收缩,称为等张收缩。一般情况下等张收缩均为负荷训练,由于力量损失明显,患肢无法充分屈伸至最大角度,造成终末部分角度成为训练的"盲区"。而等长收缩有"生理性溢流"效应[5],当肌肉被拉紧时,长度没有改变,这就是等长收缩,或静态收缩。可针对任何关节角度的肌力进行训练,在近终末端行等长收缩可以有针对性地增强"盲区"的力量,逐渐增加的肌肉收缩力量也逐渐改善更大角度位置的活动状况,弥补等张收缩的不足,能够有效满足关节全部主动运动范围的力量需要。

在伸膝角度方面,一般情况下,争取使关节活动范围达到110°~115°以上的屈曲角度和伸膝达到-5°~5°,以及包括相邻关节的各方向肌群的力量和协调是重要的长期目标?膝关节炎患者进行3~6 w的等长收缩可明显改善肌肉功能,提高功能性步行能力,但因骨折固定时间很长的患者肌肉萎缩和肌力损失均很明显,等长收缩训练见效可能会较慢;再者,为了缓解关节内粘连组织等弹性结构的负向影响,即使关节活动范围有很大的改善,其后的训练也应该进行相当长一段时间。

使用关节松动术等康复技术治疗膝部骨折后关节功能障碍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能够有效防止患者术后结缔组织粘连,并对患者的术后血液循化系统的改善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从而起到巩固手术治疗效果的目的。关节松动术等康复技术治疗膝部骨折后关节功能障碍不仅能够起到较为显著的临床治疗效果,而且能够极大地减轻患者的心理和经济负担,让患者能够尽快恢复膝关节功能,早日回归到正常的社会活动中,这对于患者正常生活的恢复是十分有益的。

参考文献:

[1]李萍,许宁.膝关节周围骨折内固定术后72例早期康复护理体会[J].齐鲁护理杂志,2007,13(8):60-61.

[2]杨丹丹,徐琳峰,陈丽娜,等.以运动疗法为主治疗膝关节骨关节炎的疗效观察[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8,23(5):428-430.

[3]刘兵.综合疗法治疗膝部骨折后关节功能障碍的疗效观察[C].全军中医药骨伤学术会议论文汇编, 2009:141.

[4]路琳,柴家科,杨红明,等.烧伤后膝关节功能的康复效果研究[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8,23(10):928-930.

膝关节康复训练的方法篇6

【关键词】 康复训练;前交叉韧带;关节镜

关节镜手术作为一种新技术,较为安全实用,具有并发症少、恢复快、微创等良好特点[1]。而通过康复训练的实施,能够进一步巩固手术治疗的效果,对患者肢体的功能康复非常重要。本文针对44例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术的患者,对康复训练的治疗进行了实施,得到满意疗效,具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06年8月至2009年7月行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术的44例患者,包括30例男性和14例女性。患者年龄20-57岁,平均年龄37.4岁。44例患者含有外伤史,包括15例坠落伤、14例运动损伤、15例车祸伤。其中14例右膝,30例左膝。随机将其分成参照组(20例)和康复组(24例),且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程等方面,无统计学差异,有一定的可比性。

1.2 方法

1.2.1 第一阶段:术后1-2周 ①对患者进行指导,实施缝匠肌、股四头肌的长收缩锻炼,增加肌力,对肌肉萎缩进行预防,对后续训练创造基础。完成准备工作后,患者患肢在床上平放,维持5-10s,练习缝匠肌等长收缩,之后放松,每20遍为一组进行重复训练,每天练习5-10组。②术后第四天对关节器进行被动锻炼,使髌骨在早期的被动活动中增加伸膝训练,对髌上囊粘连进行预防,有利于恢复关节活动度。每次15分钟,每天训练次数为3次左右。③支具伸直位固定一周后,对患者被动屈膝活动进行指导,对膝关节内外翻等状况进行预防。

1.2.2 第二阶段:术后3-12周 对患者的膝关节主动屈伸活动、患肢肌力锻炼进行强化,股四头肌收缩每日练习500次,200次直腿抬高,维持更长时间对抬起的力度、角度进行逐步增加。持双拐负重下地在术后2-4周后进行,同时对负重进行增加。由小到大对主动屈伸活动急进行训练,床边自然下垂,对伸直动作进行练习,半蹲屈伸膝练习的增加在术后7-10进行,同时对弯曲角度进行增加,每次30次,每天练习3次。8-10周对下蹲屈曲练习进行增加。之后在医务人员的指导下,对功率自行车抗阻力练习进行实施。

1.2.3 第三阶段:术后13周-6个月 在运动过程中,对膝关节的稳定性练习进行强化。通过医生的指导,对自行车、各种器械的恢复性锻炼进行实施,注意急停动作的发生和频率、剧烈运动等事项。

1.2.4 术后随访 医生依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对患者的病情进行门诊复查,同时通过随访,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复诊,并能够对患者的恢复效果进行功能评分。

1.3 统计学处理 运用SPSS10.0统计学软件对全部结果进行分析,x2检验,P

2 结 果

44例患者成功完成治疗后,均接受了医院的随访。借助患者膝关节屈曲度的对比,对两组患者进行疗效对比,可以得知与参照组相比,通过康复训练的康复组的治疗效果更为优越。康复组与参照组患者术后膝关节屈曲度比较,见表1。

3 讨 论

对于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的患者而言,对关节的稳定性进行改善,不断增强关节的感觉功能,以促使正常运动水平的逐步恢复显得非常重要[2]。在此过程中,就要依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在不同阶段的手术过程中对系统的康复计划进行制定,可有效促使患者功能的有效恢复。其中不仅要重视膝部训练的加强,还要对早期知觉下的各种运动觉、位置觉训练进行强化,同时促使患者运动的逐步协调。患者借助无痛运动的训练,能够对自身功能进行定位、适应、认知,而大脑皮层映像在关节生理活动恢复中能够得到不断的加强,进而使患者关节本体的感觉得到较好恢复,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 徐琦,宋涛.膝关节镜下钢丝内固定治疗前交叉韧带下止点撕脱性骨折[J].实用医药杂志,2012,29(6):512-513.

膝关节康复训练的方法篇7

关键词:膝关节镜清理术;康复训练;膝骨性关节炎

膝骨性关节炎是临床常见的骨科疾病,发病率随着年龄的增大而提高。本研究主要分析膝关节镜清理术配合康复训练对膝骨性关节炎的治疗价值,具体的数据内容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我院在2011年3月~2014年3月,从收治的膝骨性关节炎患者中抽取8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这80例患者进行随机分组,分别是对照组与实验组,每组有40例患者。

其中,对照组有男25例,女15例,年龄为40~66岁,平均年龄为(55.18±5.67)岁,患病的时间为6个月~9年,平均病程为(4.11±0.97)年。

实验组有男24例,女16例,年龄为41~67岁,平均年龄为(55.76±5.81)岁,患病的时间为7个月~10年,平均病程为(4.76±1.03)年。

所有参与研究的患者均符合膝骨性关节炎的诊断标准[1]。研究将患有恶性肿瘤、血液系统疾病、免疫系统疾病的患者排除在外

经确认,两组膝骨性关节炎患者在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上无明显差异(P>0.05),故两组间可进行比较和分析。

1.2方法 对照组的患者使用膝关节镜清理术进行治疗。①对患者进行连续硬膜外的麻醉,并安放气囊止血带。②使用生理盐水对关节腔进行扩张。③行前内以及前外侧的入路,对患者的髌股关节、髌上囊、外侧间室、内侧间室以及髁间窝行彻底的检查,同时将皱襞、滑膜以及脂肪等增生的组织清除,并将股骨髁间窝等部位增生的骨赘进行削磨,同时解除踝间窝的狭窄情况,将骨性阻挡磨削;此外,对磨损的半月板以及台阶状软骨的缺损区进行修整,将软骨碎片清除。然后取出游离体,进行彻底的止血。最后,在膝关节腔内注入20 mg的透明玻璃质酸钠,并使用纱垫进行包扎。完成之后,每周对关节腔注入20 mg/次的玻璃酸钠,一共持续5 w;注意注射时要抽尽关节腔内的积液。此外,手术完成之后,还应该对患者进行常规的冰敷,20 min/次,1次/d,持续2 d。治疗后的第4w,患者可以下床走路,治疗后的2 w拆线。

实验组的患者使用膝关节镜清理术配合康复训练进行联合治疗,康复训练一共分为4个阶段:①治疗2 w之内,进行直腿抬高、踝泵、滑板、推髌骨以及膝关节屈曲的训练,治疗2~3 d可以扶双拐下地活动,术肢不承受重量。②2~4 w,在上述训练内容之上,进行屈曲90°的训练,并逐渐承受25%、50%、75%的重量,此外,还要使用弹力带以及沙袋进行肌力的训练。③4~8 w,继续加强肌力以及肢体感觉的训练。④8~12 w,坚持进行肌力以及平衡功能的训练,这个阶段患者基本可以恢复正常的活动,并且可以完全负重。

1.3观察指标 优:为患者的膝关节活动正常,症状体征消失,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45分。良:为膝关节的伸曲受限,受限在5°以下,伴有轻微疼痛感,日常活动正常,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40分。可:为膝关节的伸曲受限,受限在10°以下,需要使用药物进行镇静止痛,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30分。差:为膝关节伸曲受限在10°以下,膝关节仍有积液以及疼痛感,患者的日常活动受到限制,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

1.4数据处理 数据均采用SPSS 19.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以率(%)表示,χ2检验比较,P

2结果

2.1实验组的优良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的患者,两组对比,差异显著,P

2.2实验组的复发率为1(2.50%),对照组的复发率为7(17.50%),实验组的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的患者,两组对比,差异显著,P

3讨论

膝关节镜清理术是治疗膝骨性关节炎常见的方法,具有微创的特点,可以缓解患者的疼痛症状,并且能够有效地清除病理性的关节软骨,同时可以刺激骨原细胞向软骨分化,使软骨能够再生修复。

但是膝关节镜清理术不能从根本上治疗关节软骨退变的问题,它仅仅只是治疗膝骨性关节炎的一部分,在手术治疗之后,还必须配合相对应的康复训练才可以获得理想的治疗效果。

康复训练必须要根据患者治疗之前其膝关节周围的动、静结构以及功能状况制定相对应的治疗措施。由于膝骨性的关节炎其组织纤维病变都较早,因此需要及时进行康复训练,如果患者没有进行及时有效的关节康复训练,其4 d左右就会出现关节受限的情况,2周之后就会出现组织增生以及纤维粘连的情况,因此,术后的康复训练与膝关节镜清理术具有同等重要的治疗意义。

本研究中,实验组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的患者,两组对比差异显著,P

综上所述,康复训练可以有效地预防关节粘连以及肌肉萎缩的症状,促进患者的关节功能恢复;膝关节镜清理术配合康复训练治疗膝骨性关节炎临床效果好,安全、可靠,值得在临床治疗中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徐立新,杨芳,吉明,等.膝关节镜清理术配合康复训练治疗膝骨性关节炎的临床研究[J].重庆医学,2010,39(13):1720-1721.

膝关节康复训练的方法篇8

【关键词】 交叉韧带;膝关节;康复训练

【中图分类号】R9145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019(2013)12-0372-01

针对交叉韧带断裂手术治疗后16例转入我科的患者进行治疗训练后观察。膝关节内有前、后十字韧带(又称交叉韧带),前十字韧带起自胫骨髁间隆起的前方,向后、上、外止于股骨外髁的内下方;后十字韧带起自胫骨髁间隆起的内下方、向前、上、内止于股骨外髁的外侧面,膝关节无论伸直或屈曲,前后十字韧带均呈紧张状态。前十字韧带防止胫骨向前移动,后十字韧带防止胫骨向后移动。前或后交叉韧带由于外伤因素致断裂进行手术修补术,除正确诊治外进行合理的康复训练才能达到功能及肢体的完整康复。

1 临床资料

2010年6月-2013年8月我科收治交叉韧带断裂手术治疗后患者16例,男14例、女2例,年龄在35-46之间,身体肥胖指数在21-28之间,其中术后6天8例,8天5例,10天有3例,术后不同程度在骨科进行保护性支具训练,简单的肢体活动训练。转到我科在静止状态下膝支具控制在40-60度之间,膝关节肿胀,患者心情抑郁焦虑,情绪烦躁。经综合评估存在①膝伸展受限②肿胀屈曲受限③心理状态不稳定;短期康复目标:①心理方面要达到心情稳定,配合治疗;②膝关节调整屈曲度要持续正常调整;③局部肿胀明显减轻,膝关节围度较前缩小。

2 治疗训练方法

2.1心理治疗:入院第一天,均对16例患者均给予心理疏导,举事例说明,在恰当的时候,引用以往症状严重通过治疗取得较好疗效或治愈的类似病例进行暗示比较,增强患者康复的自信心。组织患者与患者之间交流,获取成功者的经验,树立配合治疗训练的决心。

2.2 ACL、PCL康复训练:(1)保护性康复训练期:①术后静止状态锁定控制伸展与屈曲五周,第一周从0-30度、第二周0-60度、第三周0-90度、第四周0-120度、第五周0-130度进行逐步调整;②术后床旁康复训练,直腿提高及股四头肌肌力训练,每天增加次数。③术肢负荷递增训练:术后第二周行走负荷体重50-70%,第三周100%负重。④关节活动度康复训练:逐步增加伸展屈曲度,于八周0度放开支具控制,达正常活动度。(2)准备期康复训练:术后4-8周室内开展上、下楼梯训练及自行车训练。(3)抗阻力肌力强化训练:弹力带、踏板和器械训练。在韧带修补基本成熟4-6个月后,可以采用开链训练。

2.3、康复问题的处理

2.3.1膝伸展受限应用低负荷的延长伸展获得伸展到位,将支具伸展设为0度,或放开在踝关节下放软枕,指导患者足跟用力伸向远方,足背牵拉后关节囊。或用弹力绷带持续牵引15-30分钟,每天2-3次。

2.3.2屈曲受限时将支具设定装置放开,俯卧位屈曲,用拉绳环绕踝关节处缓慢持续牵引30分钟,每天三次。疼痛时减轻负荷,肿胀时用中、低频物理治疗,缓解疼痛,减轻水肿。

2.3.3过度伸展时采用膝关节支具限制和增加伸展阻碍来纠正。

3 结果

疗效判断:去除支具能沉重100%体重独立行走为治愈;扶拐步行,沉重50-70%为良好。关节屈曲伸展受限,无法下地行走为效果差。

见下表

3.1讨论

从交叉韧带断裂手术后16例患者康复情况看,治愈的12例患者均从外科手后5-7天转入,患者及家属坚持配合康复训练,而术后早期的主动和被动训练对关节ROM的康复犹为重要,后期在使用CPM时也很谨慎,未发生韧带拉伤情况。而好转的3例则配合差,术后早期拒绝被动的主动训练,家属过份强调患者痛苦,给予过多关心,后期未在专业康复师的指导下训练。效果差的1例存在多因数,本身交叉韧带损伤外有慢性滑膜炎、糖尿病,同时患者康复训练介入较晚,后期训练配合差,患者身体相对肥胖。

3.2结论

韧带断裂修补术是很普遍而常规的手术,但恢复效果不一样,除身体原因及有其他病外,说明术后早期康复及关节保护性训练很重要,同时家属参与配合很关键。

3.3体会

通过16例患者治疗观察,规范早期康复与间断康复患者的预后均不一样,除客观个体因素外患者疾病康复中情绪心理因素及周围生存环境同样很重要。我们在处理和治疗途中只有将这些因素与患者视为一整体,正确指导患者康复训练,这样才能保证治疗的有效安全及最大回归社会。

参考文献

[1] 王惠芳 《现代临床康复医学理论与实践》之膝关节镜下修复重建术后康复

上一篇:现代科技农业范文 下一篇:历史文化意义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