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心理治疗的方法范文

时间:2023-12-14 17:30:53

关于心理治疗的方法

关于心理治疗的方法篇1

Developmental Trends in the Psychotherapy

【Abstract】In the recent two decades,there have been major advances in the deve lopment of theories and techniques in the practice of psychotherapy.The latest trends are characterized by shortening of treatment duration especially in the f ield of dynamic psychotherapy,growing popularity with the use of treatment manuals,integration of specific theories and techniques from different orientations,and objective evaluation of treatment outcomes.The reasons and impacts for th ese significant advances are discussed with respect to clinical practice.

【Key words】Psychotherapy; Pevelopmental trends

近二十年来,无论是心理治疗理论,还是治疗技术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在理论方面,越来越多的研究支持这样一种观点:任何一种单一的理论(情绪的、认知的、生理的或行为的)都不足以解释心理障碍的原因和心理治疗生效的机制。同样,能够改变病人某一方面功能的治疗方法,也能改变其他方面的功能。因此,对某些心理治疗作了相应的修正,以指导治疗实践。例如,认知和合理情绪治疗最初的理论基础是建立在认知(对事件的解释)影响个人的情绪,先有认识,后有情绪反应,认知和情绪是同一系统的两个成份,现在研究表明情绪反应可以在认知前发生,情绪和认知是两个相互影响的独立的系统,所以单纯改变认知来治疗情绪的效力是有限的;另外,Greenberg和Safra(1984)从信息加工角度的研究提示:情绪体验是知觉运动反应、情感图式记忆和事件意义的概念性解释等心理过程的整合,许多心理问题是整合过程失调所致,治疗目标应是调整不同水平的整合失调。在治疗技术方面,新的治疗技术不断问世,据不完全统计,目前的心理治疗方法已达400多种,而这些新的治疗技术具有更强理论基础和实验研究支持,这些新的治疗方法多数是短程、整合的治疗,如认知行为治疗和认知分析治疗。在应用方面,心理治疗应用领域越来越广,从最初限于精神科病人中的应用,现已扩展到各个领域的各种心理障碍、人际关系问题、婚姻家庭等一般性心理卫生问题的处理。在疗效研究方面,不再单纯考查心理治疗是否有效,而且更深入地研究改变的过程,治疗生效的因素和机制、治疗方法对疾病和症状特异性问题。在方法学方面,随机对照组研究已被广泛接受,量效关系研究已被引入心理治疗领域,治疗效果评价更趋客观化和数量化,二次分析技术、临床显著性分析方法和序列分析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上述这些进展限于篇幅和个人的学识无法展开介绍,以下介绍近年心理治疗实践中的四个主要发展趋势:治疗短程化、理论和技术整合化、方法标准化和疗效评价客观化。

1 治疗短程化

经典精神分析治疗的过程是漫长的,已不适应现代人的生活节奏,其实弗洛伊德最初的治疗案例疗程是非常简短的。如弗洛伊德曾以六个会期成功地治愈了乐队指挥BrunoWalter的慢性右臂痉挛;在荷兰Leyden镇旅游时,仅用4小时就一次性治愈了作曲家Gustav Mahler的强迫性神经症和严重的婚姻问题。行为治疗也有类似情况,开始疗程较短,以后逐渐延长。如Wilson(1981)发现纽约市行为治疗研究所的平均疗程为50个会期。

1963年,正值社区心理卫生运动发展之际,短程心理治疗运用而生,目的在于为众多的病人提供帮助,以满足社区心理卫生的需要,在实际应用中也发现短程治疗具有较好的效果。短程治疗作为一种系统的治疗方法是有计划性的,不是单纯的疗程缩短,而是有理论依据的,同时伴有治疗目标的改变。主

张短程治疗的临床家多数是心理动力定的,因多数行为治疗和认知治疗本身就是短程的,这对传统的精神分析治疗是一个大的挑战。在B.L.Bloom的《计划短程治疗手册》中就介绍了9种心理动力定向的短程治疗。

短程治疗的会期数差别很大,如Malan的简易心理治疗为20~40次,Davanloo的限时动力心理治疗为15~30次,Sifneos的短程焦虑诱导治疗为12~15次,但很少有人把超过20个会期的作为短程治疗,一般提倡会期数在10~20次以内,个别可达40次。Lazare等报告第一次交谈后脱治率>50%,因此也有人提出开放性一次性治疗。所谓“一次性”指想到病人看过不再来了,尽量利用这仅有的时机对病人施加影响;开放性是指病人可能再来,所以治疗者向病人表示,一次性治疗对病人帮助有限,欢迎再来。

虽然对短程治疗会期的看法不一致,但对短程治疗基本特征的看法是比较一致的,均认为短程治疗有五个基本特征:(1)及时干预;(2)治疗家的活动水平相对较高;(3)明确、有限的治疗目标;(4)清晰明确焦点的确认和保持;(5)与病人共同商定治疗时限。尽管不同学者对“焦点”一词的用法、治疗家活动的内函及商定时限的方法有差异,但都遵循这些基本特征。

2 理论和技术的整合化

早在本世纪三十年代,心理治疗整合的思想就开始萌芽,但直到80年代前,心理治疗整合只是少数人关心的事情。80年代起,心理治疗整合趋势发展迅速,一些严谨的学者从理论角度支持整合,在实践中被部分心理治疗家接受,方法学家赞成这是心理治疗研究的合法维度,并成立了专业组织--心理治疗整合研究学会(The Society for the Exploration of Psychotherapy Integration),有关心理治疗整合的论文和专著逐年增多。

心理治疗整合的主要焦点是行为治疗和心理分析治疗的整合,经多方尝试和努力,目前这两个阵营趋于联姻。行为治疗家把认知心理学的语言、理论、技术融合到行为主义的刺激-反应模式中,心理分析学家也接受了学习理论,环境因素的致病作用和行为主义学派的语言。认知行为治疗是心理治疗整合的典范,他们(Beck,Ellis,Meichembaum)既反对行为主义的刺激-反应模式,也不完全接受心理动力学的观点,特别注意人的思想和理念,认识到人的外在表现实际上是深层认知结构的反映。这种认知结构的形成与过去的经历有关,Safran和同事把这种认知结构区分按层次排列的外周结构和核心结构,其中核心结构类似于心理动力学模式中的基本动力学。他们用功能分析,领悟和理解解决一般的心理问题。在实践中,认知行为治疗家,通过辨论、教育、摆事实和实践检验等技术,产生矫正性情绪体验,而不探查病人内在生活的动力学。在理论整合方面,有人试图寻找一种综合的理论,用更熟悉和合理的概念来解释心理障碍的成因和心理治疗生效的机制,指导临床实践。也有人认为在整合的同时,要考虑和保留各种治疗的特殊性,无原则的杂合和拿来主义不利于心理治疗的发展。到目前为止,尚没有一种能包治百病的心理治疗方法,将来也不会有,不能强调共性,而沫杀特殊性。

另一个整合趋势是行为治疗家对人格障碍的关注,与早期行为治疗形成明显对比,早期行为治疗根本不承认人格结构,也无意处理人格障碍问题。现在他们认为人格健全与否关系到轴Ⅰ障碍治疗的成败,人格障碍本身也是需要干预的目标之一。在人格障碍治疗中,Linehan创建一种治疗方法--辨证行为治疗(dialectical behavior therapy),一方面通过分析,使来访者认识到自己对批评过于敏感,另一方面使他们学会更好应付方式。采用的技术包括接受、理解和认同,同时坚持要他们以更有效的方式应付生活事件。

整合虽然是一种发展趋势,但也存在一些隐患,在不了解各种治疗生效的特异因素之前,盲目地整合并不能提高治疗效果,正象年轻医生喜欢开大处方一样,因为对疾病的诊断没有把握,对药物的作用不甚了解。各种整合疗法的发展,随之而来是大量新名词涌现,使治疗家或研究者之间发生交流障碍,治疗方法也无法推广。Lief提出,心理治疗领域里更需要的是取消隔核,增进交流,而不是整合。这样可更深入地研究各种治疗生效的机制和特异成份,了解何种治疗对哪类疾病更有效,以便合理选用。

3 治疗方法标准化

从某种意义上说,心理治疗是一种艺术,而不是一种科学的治疗方法。同一学派的不同治疗者既使用同一种治疗方法治疗同一疾病,在实施的具体细节上却有很大差别,在不同学派之间,或用同一方法治疗不同疾病时的差别就更大。问题在于各种治疗方法缺乏标准化的操作程序,只有理论和技术的介绍,至于对某个病人,这些技术如何使用却有各人的理解。因此,各治疗方法的创建者用自己的方法治疗各种疾病,似乎都有效果,而别人用他的方法治疗病人则可能完全没效,似乎治疗效果来源治疗者本身,而不是治疗方法的效果。

针对上述情况,近年在治疗效果评价研究中有一种趋势--要求治疗方法标准化。在研究中选用的治疗方法必须详细操作指导手册,使参加研究的治疗者有章可循,尽可能减少个人经验对治疗效果的影响。对比较复杂的治疗方法,参加研究的治疗者尚须接受统一的技术培训和指导,以确保各治疗者真正掌握该项治疗技术。同样,对培训者而言,必须要有一套正式考查受培训者临床技能的标准。只有这样,不同研究的结果才具有可比性,研究结果才能被重复,研究发现对临床实践才有指导价值,这也是近年许多临床治疗家的共同呼声。现在有些国家对心理治疗研究项目资助,要求附详细操作手册或类似操作指导书,有些刊物也规定心理治疗研究论文在投稿时必须附治疗操作手册。

治疗方法标准化的另一优点是有利于培训年青的心理治疗者及促进治疗技术的推广应用。在心理治疗领域内,治疗者的培训和治疗技术的推广是一大难题,过去只能通过带学徒式的个别化传授,领悟力高的学徒可能会领悟技术的精髓,偏离正统不远。我国目前多数从事心理治疗的医师都是自学成才的,对引进的治疗技术是否达到真正掌握也只有他们自己知道,在向下一代传授时更是困难重重。这些问题将随着各种治疗技术的标准化而得到解决,但这只是一种趋势,是否能实现这一愿望尚待全体心理治疗家的共同努力。

4 疗效评价客观化

在心理治疗领域中,疗效评价的客观性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因各种心理治疗的目标不同,疗效的评价标准也不同。例如行为治疗的目标是消除症状或行为模式的改变,所以只要症状改善就认为治疗有效,而精神分析则认为症状改善是表面的,暂时的,不能认为治疗有效,只有从根本上改变病人的态度或人格的治疗才是有效的。正因为如此,所以在疗效评价研究出现一些矛盾的结果,在临床实践中也存在类似的问题。

近年来,在疗效评价中出现一种倾向:无论采用何种心理治疗方法,在评价治疗效果时必须采用多种客观的、可靠的、有效的评估工具,评价多方面功能的改变,包括外显的症状、情绪和行为,内在的认知模式、自我强度和人格特征,和总体的社会功能及生活质量。这就是所谓“疗效评估的客观化”趋势。由于对疗效采用客观的评价方法,所以疗效研究结果具有较强的可比性,结果更一致、更令人信服。

除了用客观的评估工具外,治疗者对疗效的主观评价和病人对治疗效果的自我评价也是必要的,因为有些心理功能是难以直接测量的。另一个问题是有些评估工具缺乏信度和效度;有些评估工具虽然有较高的信度,但对治疗性改变不敏感;有时观察到改变有统计学意义,但不一定有临床意义。这些问题有待今后解决和完善。

参考文献

1,Bloom BL.Planned Short-term Psychotherapy: A Clinical Handbook.Massa chusetts:Allyn and Bacon,1992

2,Gilliland BE,James RK.Theories and Strategies in Counseling and Psychotherapy.Massachusetts:Allyn and Bacon,1998

3,Chambless DL,Hollon SD.Defining Empirically Supported Therapies.Journal of Consulting and Clinical Psychology,1998,66(1):7-18

4,Goldfried MR,Greenberg LS.Marmar C.Inpidual psychotherapy:Process and outcome.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1990,41:659-688

5,Kazdin AE.Psychotherapy for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Annual Review of Psychol ogy,1990,41:21-54

6,Parloff MB,London P,Wolfe B.Inpidual psychotherapy and behavior change.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1986,37:321-349

关于心理治疗的方法篇2

近些年,各类虐童图片在网络上被疯狂转载,不断刺痛着公众敏感的神经,“太原儿童被老师狂扇七十余下耳光”“广东番禺女童被摔”和“温岭幼儿园虐童事件”的新闻报道成为国人关注的焦点,引发了社会各界关于幼师师德的大讨论。遗憾的是,人们对这些事件的讨论更多的是将其定性为当事人个人道德问题和教育机构的监管问题,很少有人认识到当事人的心理问题,以及由此折射出来的相似事件中当事人的心理健康问题。上述事件表明,我国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已经成为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然而,目前国内的心理疾病治疗方法和心理健康防卫方法仍然在沿用一些传统的药物治疗和心理疏导,这些传统的治疗和防卫方法难以有效地治愈心理疾病患者,更难以达到广泛防卫教师心理健康的效果。目前,西方发达国家已经开始采用休闲方法来对心理和精神疾病患者进行治疗,在大部分的心理咨询机构都提供休闲治疗服务,协助教师保持心理健康,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心理健康

关于心理健康的确切涵义,国内外并没有一个公认的统一界定。心理学家English认为:“心理健康是指一种持续的心理情况,当事者在那种情况下能进行良好的适应,具有生命力,并能充分发展其身心的潜能,是一种积极的、丰富的情况,而不仅仅是免于心理疾病。”K.Menninger认为:“心理健康者应有保持稳定的情绪、敏锐的观察力、适应社会环境的行为和愉快的心态。”社会学者Bochm认为:“心理健康就是合乎某一水准的社会行为,一方面为社会所接受,另一方面能为自身带来快乐。”1946年,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曾给心理健康下了这样一个定义:“心理健康是指在身体、智能以及情感上能保持同他人的心理不相矛盾,并将个人的心境发展成为最佳的状态。”由此可见,虽然人们所站的角度不同,对心理健康的理解有一定的差异,但都存在一些共同之处,即心理健康是指在正常发展的智能基础上所形成的一种良好个性、处世能力和自我潜能最大发挥的心理特质结构。

二、休闲治疗

休闲治疗(Therapeutic Recreation)的定义最早是由Davis(1936)提出的“以任何自由的、自愿的以及表达性的活动,用以成为有益身心的辅助治疗”。Davis对休闲治疗的定义对后续研究者有广泛的影响,这种影响主要表现在休闲治疗中的休闲活动必须是有目的性的。正如Austin & Crawford(2001)通过对各学者关于休闲治疗的定义的回顾,总结出“休闲治疗是一种有目的的介入”,但Austin & Crawford(2001)的研究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否定了Davis 认为休闲治疗属于辅助治疗的观点,他们的研究认为参与休闲治疗的患者个人身心健康得以改善是有目的的休闲活动介入的结果;不难看出Austin & Crawford认为休闲治疗的关键是产出有益的“休闲体验”,且强调了休闲治疗不仅可以作为一种辅助治疗方法,而且可以作为独立的病痛治疗方法。与此观点相同的有Frye & Peters(1972)和O'Morrow & Reynolds(1989),他们都认为休闲治疗的核心是让参与休闲治疗者达到其所渴望的休闲体验,并由休闲体验来促进或恢复健康。与上述研究者所下的定义不同,Iso-Ahola(1980)认为休闲治疗的核心是增加和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他认为“休闲治疗是透过休闲活动,来增进患者的生活质量”;Malkin&Howe(1993)进一步扩展了Iso-Ahola的观点,他认为“休闲治疗服务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休闲资源和休闲机会以促进患者的健康和良好的生活”;Carter,Van Aandel and Robb(1995)更是把患者生活质量的提高作为休闲治疗的终极目标,他认为“休闲治疗是指藉由特殊的休闲和体验活动或介入以协助有特殊需求的个体维持或增进健康以达到其最佳的生活质量”。此外,Kraus & Shank(1992)认为“休闲治疗服务是指以身心障碍者的特殊需求,设计适合的休闲活动”。Wilhite&Keller(1992)也认为“患者个人的内在需求是休闲治疗的关键所在”,他认为休闲治疗必须是能够帮助患者发展、表达和保持自己选择个人内在所需的休闲生活型态,并在过程中消除或将障碍减到最小。Carter,Van Aandel &Robb(1995)也在其定义中强调了患者个人休闲需求的重要性。Faulkner(1991)认为“休闲治疗是有目的地介入患者的生活,而将休闲活动当作介入的工具,依循休闲治疗主要的目标,使病患透过活动而拥有愉悦的休闲体验”。休闲治疗现已被美国社会群众及医院肯定与接受,已有的许多理论与实证研究证明休闲生活有益于身心健康与适应生活,对于身心障碍者的康复及社会适应有积极的贡献。

三、休闲治疗与教师心理健康的关系

Wilhite&Keller(1992)认为休闲治疗的目标是能够帮助患者发展、表达和保持自己选择个人内在所需的休闲生活型态,并在过程中消除或将心理障碍减到最小 。Austin(1992)亦表示休闲治疗的目标主要是透过休闲活动使患者拥有愉悦的休闲体验,藉此了解病患的生理、心理、情感和社交的需求,并能够增强患者的能力与控制力。Malkin & Howe(1993)认为休闲治疗服务的主要目的是提供游憩资源和游憩机会以促进患者的健康和良好的生活;Carter,Van Aandel and Robb(1995)认为休闲治疗的主要目标是将休闲活动运用到病人身上,使其不佳的身体状态、负面情感、社会偏差行为等方面有所改善。心理健康的标准包括:充分的安全感;充分了解自己,并对自己的能力作出适当的估价;生活的目标切合实际;与现实的环境保持接触;能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和谐;具有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适度的情绪表达与控制;在不违背社会规范的条件下,对个人的基本需要作恰当的满足;在不违背社会规范的条件下,能作有限的个性发挥。

对比休闲治疗的目标和心理健康标准,不难发现二者在以下几个方面存在一致性:(1)强调有益的情绪表达;(2)强调愉悦的生活态度;(3)强调良好的人际关系;(4)强调自身能力和控制力;(5)强调减少负面情感和社会偏差行为;(6)强调健康和良好的生活。由此可见,休闲治疗的目标和心理健康的标准在本质上是一致的,休闲治疗的目标即是让被治疗者达到心理健康的状态。

四、休闲治疗对我国教师心理健康的重要意义

(一)休闲疗法对教师不健康心理的良好防治效果

国外休闲治疗的先行研究者通过大量的实证研究,验证了不同休闲活动对人类心理健康的防治效果。Charlesworth(1964)认为休闲运动具有增进身体健康、促进发育、调节身心、提升工作效率等功能,更重要的是他发现了休闲运动对于人体病患康复、心理修复、社会制度治疗方面的功能;Jette etal(1988)对中老年人的研究显示运动可以显著提升自决自觉努力程度的认知,并且对其肌肉组织功能、健全心理与健康状态等都有正面的影响;Relf在1992年指出进行园艺活动可以是发展个人情感和促进小区居民的生活质量的提高,园艺活动具有减缓压力、促进身心正向发展的价值;Hass et al(1995)的研究园艺活动对肯定自我存在价值、拓展人际关系有显著作用;Levin(1998)认为利用音乐可让人的情绪得到发散,从而抒发情绪、净化心灵,达到心理自助的目的;Kerr, Walsh & Marshall(2001)在以焦虑症病患为治疗对象的研究显示以音乐作为辅助之再建构介入模式对于降低焦虑、情绪的调整、以及增进自我形象方面的成效。

国外学者对于休闲治疗的实证研究结论表明,休闲活动对于人类的心理修复、不良情绪的释放、减少内心焦虑等方面有显著的作用。在我国,教师尚未认识到休闲活动对于其心理健康的重要意义,教师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产生的有害情绪没有通过适当的休闲活动加以释放,这些有害情绪的不断积累,最终会导致心理和精神疾病,从这个角度不难发现休闲疗法对于我国教师心理健康的重要意义。

(二)休闲治疗在防治教师不健康心理中的优势

休闲治疗在西方发达国家已经有将近50年的发展历程,并且在防治心理和精神疾病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休闲治疗在西方社会的发展过程中延伸出了运动治疗、园艺治疗、音乐治疗、游憩治疗、戏剧治疗、舞蹈治疗和游戏治疗等多种治疗方式。从休闲治疗的形式来看,休闲疗法在防治心理和精神疾病方面有传统医疗所不具备的优势,这些优势包括:

1.休闲治疗的参与性更强。休闲治疗的本质是要求心理和精神病患者参与到有针对性设计的休闲活动中,在休闲的过程中达到改善并修复病患的心理和精神问题的一种治疗方法。休闲治疗本身要求人们参与到具体的休闲活动中来,这些由专业休闲治疗师所设计的休闲活动有较强的参与性,心理病患在接受休闲治疗过程中能够获得美好的休闲体验,在这种愉悦的休闲体验中逐渐来矫正自身的心理问题;休闲治疗的参与性还体现在心理病患可以参与到休闲治疗的休闲活动设计中,心理病患可以在休闲治疗师的帮助下自行选择自己喜欢的休闲活动,改变了传统心理疾病疗法中的心理病患被动接受治疗的缺陷;此外,休闲治疗的参与性强还体现在一旦休闲治疗师为患者制订了休闲活动的计划,心理病患可以自行进行疗程中要求的休闲活动,而不需要有专业人员随时辅助。

2.休闲治疗更有吸引力。休闲疗法与传统的心理疾病疗法最大的不同就在于休闲治疗的过程发生在心理病患的休闲体验中,休闲治疗的这一特点促使该治疗方法逐渐成为西方社会心理治疗手段的重要组成部分,休闲治疗方法所设计的灵活多样的活动方式和活动内容使其具有特别的吸引力;此外,休闲治疗的吸引力还体现在对那些不愿意与人接触的心理疾病患者有更大的吸引力。事实上,很多心理疾病患者都有不愿意与周围的人交流和倾诉的特征,而休闲治疗可以通过设计与植物、音乐、单人运动等形式的休闲活动来避免该类病患的心理顾虑,因此休闲治疗对该类人有更大的吸引力;部分心理疾病患者和有轻微心理问题的人出于保护个人隐私的考虑,不愿意去医院或者心理诊所,休闲治疗可以通过在线咨询的形式为这部分人提供休闲治疗建议,且通过休闲活动的形式进行治疗更具有隐蔽性,更能达到保护其隐私的目的。

关于心理治疗的方法篇3

中图分类号:R749.055、R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6729(2007)05-00353-03

1 循证实践概述

循证实践(Evidence-based practice ,EBP),又译证据支持的实践,是指把最好的研究证据、治疗师的临床技术及经验以及病人的选择和评估这三个方面结合起来,作为对某个病人制定治疗方案的依据[1]。与循证实践相联系的术语还有:循证治疗(Evidence-based treatment)、实证支持的治疗(empirically supported treatment,empirically validated treatment)等。目前,循证实践这个术语得到相对更为广泛的使用,其含义也较其他术语更为全面。

循证实践不是依靠直觉、非系统的观察以及病理生理学的理论,它强调的是使用客观科学的研究和证据来指导临床决策。如果没有证据支持,治疗可能面临的风险包括所采用的方法是过时的,或者这些方案甚至对病人可能是有害的[2]。在循证实践的概念中,治疗师的临床技术指的是采用循证实践进行诊断、评估和治疗心理障碍的临床技能;病人的选择和评估指的是在循证实践中,和病人一起来分析循证实践的获益可能性,以及失败的风险,如果有可能的话,给病人出示相关的数据[3]。循证实践强调治疗师的专业经验和技术,因为没有临床专业技术,即便是最好的循证疗法也可能会被滥用,或者并不能适合于当前的具体的病人[3]。

虽然循证实践的概念在西方临床心理学界已经有了相当的发展,在国内医学界也已是深入人心,但这个概念目前还很少被临床心理专业人士提及,因此有必要对此概念做初步的阐述。

2 循证实践的重要性

人们相信用科学方法治疗疾病,并希望临床医学及心理学家为公众提供科学证据支持的最新最有效的治疗,因此循证实践变得十分重要。而为患者尽可能提供最有益的治疗服务,不仅是临床医学界,也是临床心理学界的共同期望。正是基于这个原因,美国心理学会临床心理学分会专门支持了权威的研究小组,依据严格的标准,收集整理针对各种心理障碍有实证研究支持的心理学疗法的指导[4],其目的就是给患者提供选择的依据。另外,西方的法庭强调保护患者的权利,患者有权要求得到最有效的治疗,那些提供无效治疗的医生有可能由于治疗不当而被要求索赔[5]。为患者提供循证心理治疗,也是在西方国家中获得医疗保险支持的一个重要条件。这些客观环境都支持了循证实践这个概念,并使之得到临床心理学家们的青睐。

循证实践有助于帮助治疗师针对来访者的情况选择有效的治疗方案。众所周知,全世界的心理治疗的理论与方法纷繁众多,对同一临床问题提出的解决方法可能迥然不同,有时甚至截然相反。治疗师依据什么标准来判断和选择合适有效的治疗方案呢?如果某种理论以及方法得到了实证研究支持,而且得到不只一方面的实证研究支持,很显然,这些经过实证研究证明有效的循证临床实践方案将是临床心理治疗师选择治疗理论和方法的重要参考依据。当然,如果有一系列不同的针对某一障碍治疗方案得到实证研究支持,临床治疗师在对这种障碍的治疗时就可以有更多的选择。

另外,使用科学的方法来评估和研究心理治疗师所提供的治疗,能够帮助专业人员更好地理解心理障碍。相应的,也能够帮助专业人员将来为来访者提供更为有效的服务。从临床心理学的研究可以看到,研究者采用实验研究,比较不同疗法针对某种心理障碍的疗效,探索新疗法的疗效,正是在这些不断的探索研究中,治疗方法得到了改进,疗效也在不断地提高。比如在对强迫症的治疗中,来自不同研究者的研究表明,暴露与仪式行为阻止法对强迫症的疗效非常显著,优于安慰剂组治疗[6]、放松疗法[7]和焦虑管理训练[8]。毫无疑问,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新的更为有效的治疗方法的不断产生,必然有助于提高治疗师的专业技能和治疗效果。

虽然许多临床心理专业人士认为,在心理治疗的实践中需要个人主观判断以及“艺术”的成分。但是,科学证据指导的临床实践本质上与实践者的经验和个人判断并不矛盾[9]。很多治疗的方法与技术正是在实践中产生。之所以强调循证,是要检验专业人员在实践中所总结出来的方法是否具有普遍性,是否能更好地增强治疗效果。

3 证据的含义

在论述了循证实践的重要性之后,值得关注的是:什么是相对最优的治疗方法?判定其有效与否的证据是什么呢?

Miller认为,证据是分为不同层次的,不同类型证据其支持的强度是不一样的。在大多数循证实践系统里,最可信的是随机临床实验。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协会在认可一种新的药物之前,均要求提供该药物的随机控制治疗研究的结果。中国新药上市之前的临床实验,也属于此类。在这样的研究设计中,病人被随机分配到实验组或控制组,除了实验处理,两组在其他方面的待遇均相同,如果实验组的疗效好于控制组,可认为该药物或治疗方案是有效的。当然仅有一个临床实验的证据其效应是有限的,如果有不同的研究小组各自进行的随机临床实验研究均支持该疗法优于安慰剂组或者其他疗法,证据的力度会更强。还有对一系列的随机控制实验的系统分析(比如元分析)其证据得到支持的强度相对最大[10]。

当然,在心理学研究中,很多情形下难以采取随机化原则分配被试,而且也不容易控制自变量和其他的无关变量,这时候所进行的研究被称为准实验研究。第二层证据即来自这类研究。准实验研究是介于非实验研究和随机控制实验研究之间的实验设计,这种实验设计不如随机控制实验那样能够对无关变量进行充分和广泛的控制。比如,同时对多个个案或多个群体采用同样的治疗,收到了类似的治疗效果的研究。例如一项研究对86名被诊断为焦虑障碍的青少年进行了为期16周的认知-行为治疗,结果有89.3%被试治疗之后其诊断不再满足焦虑障碍的标准[11]。这样的研究属于准实验研究,能提供一定的疗效证据,但是这样的研究难以对特定疗法与其他的疗法,以及不进行治疗的方法之间进行比较。

第三层证据是从相关研究中得来的。一些相关研究给治疗提供了很多有益的启示。比如一个相关研究揭示,治疗结束之后专业人员与来访者保持一定程度的联系,相对于治疗以后没有保持联系的情况,前者会更有利于治疗效果的维持[12]。

第四层证据来自个案报告、专业观点和由临床治疗师认可的最好的实践标准或原则。这通常是在缺乏相关的实证研究的情况下做出的选择。比如,国内的精神障碍诊断标准CCMD,主要也是由临床心理学家认可的标准,相信未来会逐步有相应实验和统计的研究,讨论这些标准,并使其更为精练准确。

Miller认为,从证据的效力上来说,对随机控制实验设计的系统评论或元分析优于单个随机控制的实验设计,单个随机控制的实验设计优于准实验研究,而准实验研究又优于相关研究、个案报告和专家观点[10]。

4 循证实践的应用

在美国心理学会临床心理学分会所推荐的实证支持的疗法(empirically supported treatment)中,关于主要的心理障碍诊断的分类,例如抑郁障碍、焦虑障碍、进食障碍、儿童青少年阶段障碍等,均有一系列的循证疗法[4,13]。这些方案中,以认知、行为学派的方法为主,而精神分析性治疗/心理动力性治疗的治疗方法得到实证研究的较少[4,13]。认知行为的治疗方法便于程序化,并有可资借鉴的疗效指标,因此,易于进行实证研究。当然,近年来,精神分析性治疗/心理动力性治疗的疗效研究也得到一定的发展,虽然这些证据支持的强度与其他治疗方法相比弱一些,研究的数量目前还较少[14]。但循证实践这一理念促进了精神分析性治疗的研究,使得精神分析性治疗的一些概念变得更为具体化[15]。同时,精神分析性治疗的研究也提出了关于循证实践研究的新思路,比如以实践为基础的证据、实践性实验等概念[14,16]也对循证实践的发展有所贡献。

另外,循证实践的一大特点是对于具体的干预方法有明确的描述并且能够编制出详细的、操作性很强的治疗手册。在心理治疗研究中,治疗手册往往作为培训参与研究中治疗工作的治疗师的工具,事实上,治疗手册对于研究以外的心理治疗培训也有很重要的意义[17]。目前一些心理培训机构在使用循证实践治疗手册进行培训,有研究者甚至建议把循证实践治疗手册加入到研究生培训的课程安排中,从而更为有效地贯彻临床心理学的“科学家-实践者”的培训模式[18]。

虽然在专业人员中对治疗手册的使用尚存有争议,比如,认为使用治疗手册会由于其限制而降低心理治疗质量,但是大多数人都认可证据支持临床实践的理念[18-20]。治疗手册的作用是澄清治疗过程和治疗技术相关的问题[20],在使用治疗手册时不需要放弃对问题的功能分析等其他理解病人问题的方法,掌握治疗方法中的原理更为重要[18]。换言之,在使用治疗手册时,要特别注意的是不能照搬其治疗程序,最重要的是掌握其治疗原理和原则,灵活运用。在学习循证实践程序和内容时,需要有较全面的临床心理学理论和培训的基础。

对于循证实践方案,一些临床心理专业人员担心这些临床实验证据可能不一定适用于他们所治疗的病人,因为研究中的病人的选择与实际的病人总是存在相当差异。对此的策略是,给大多数人提供循证临床实践方案,同时也要考虑满足他们的其他要求,比如,根据他们的情况安排参加小组治疗或自助小组。另外,如果一个来访者对于某一循证实践方案没有反应,那就要修改方案,或者尝试其他可能的循证实践方法。证据支持实践的基本目标是确保疗效的研究可以用于临床实践,更重要的是将这些研究结果转变为临床可用又可行的治疗程序[21]。

5 未来的展望与倡议

由于我国的临床心理学研究尚处于起步之中,临床专业队伍相对不够强大,目前建立与国外类似的循证实践体系可能还为时尚早。但是,笔者认为,对上述循证实践的基本情况的介绍将有助于国内专业人士对循证实践的认识。另外,支持和发展循证实践,也有利于将心理治疗纳入到我国的医疗保险系统。值得欣喜的是,国内开始有临床心理学专业人士进行一些临床治疗的实证研究了[22,23]。

目前,一部分美国心理学会认可的实证研究支持的疗法已被翻译成中文[21]。未来需要继续大力引进国外循证临床实践方法,并将这些疗法本土化,以吸取西方临床心理学的精华为我所用。此外,国内的临床心理学工作者还需要在实践中,将这些方法做一些必要的调整,使之适合中国文化背景的患者,并且通过研究检验和证实这些方案的有效性。相信所有这些工作不仅有利于提高临床专业人员的治疗能力,也能够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培养更多的专业人员。

可以说,循证实践是一件值得所有临床心理学工作者共同关注的一个问题,相信其发展势必促进我国临床心理治疗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Sackett DL, Straus SE, Richardson WS,et al. Evidence-based medicine: How to practice and teach EBM. 2000, New York: Churchill Livingstone.,2000.

2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Criteria for evaluating treatment guidelines. American Psychologist, 2002, 57:1052-1059.

3 Barlow DH. Psychological treatments. American Psychologist, 2004, 59(9):869-878.

4 Empirically Supported Treatments(Society of Clinical Psychology, Division 12 of APA).Available: 省略/divisions/div12/rev_est/.

5 Essock SM,GoldmanHH, Tosh VL,et al. Evidence-based practices: Setting the context and responding to concerns. Psychiatric Clinics of North America, 2003, 26:919- 938.

6 Marks IM, Stern RS, Mawson D,et al. Clomipramine and exposure for obsessive-compulsive rituals. British Journal of Psychiatry, 1980, 136:1-25.省略parison of behavioral group therapy and individual behavior therapy in treating 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 Journal of Nervous and Mental Disease, 1993, 181:189-193.

8 Lindsay M, Crino R, Andrews G. C-ontrolled trial of exposure and response prevention in 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 British Journal of Psychiatry, 1997,71:135-139.

9 Christine A. Dollaghan. Evidencebas-ed practice in communication disorders: What do we know,and when do we know it? Communication Disorders,2004,37:391-400.

10 Miller WR, Zweben T J, Johnson R. Evidence-based treatment: Why, what, where, when, and how? Journal of Substance Abuse Treatment,2005, 29:267- 276.

11 Kendall PC, Safford SM, Flannery-Schroeder E,et al. Child anxiety treatment: Outcomes and impact on substance use and depression 7.5 years later. Journal of Consulting and Clinical Psychology, 2004, 72:276-287.

12 WillenbringML, HagedornHJ, Postier AC,et al. Variations in evidence-based clinical practices in nine United States Veterans Administration opioid agonist therapy clinics. Drug andAlcohol Dependence, 2004, 75:97-106.

13 Chambless DL, Baker MJ, Baucom DH,et al. Update on empirically validated therapies, II. The Clinical Psychologist, 1998, 51(1):3 - 16.

14 Fonagy P. Evidence-based psychodynamic psychotherapies.In:PDM Task Force. Psychodynamic diagnostic manual. Silver Spring, MD: Alliance of Psychoanalytic Organizations. 2006.765-818.

15 Caligor E.Treatment manuals for long-term psychodynamic psychotherapy and psychoanalysis. Clinical Neuroscience Research, 2005, 4: 387-398.

16 BarkhamM,Mellor-Clark J. Bridging evidence-based practice and practice-based evidence: Developing a rigorous and relevant knowledge for the psychological therapies. ClinicalPsychology andPsychotherapy, 2003, 10: 319-327.

17 Chambless D. Empirically validated treatments-What now? Applied and Preventive Psychology, 1999, 8: 281-284.

18 Rayburn NR, Davison GC. Curriculum and training reform in clinical psychology: Improving the integration of science and practice. Applied and Preventive Psychology, 2002, 10: 265-273.

19 Addis ME, Krasnow AD. A national survey of practicing psychologists' attitudes toward psychotherapy treatment manual. Journal of Consulting and Clinical Psychology, 2000, 68: 331-339.

20 Chambless DL, Ollendick TH. Empirically supported psychological interventions: Controversies and evidence. 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 2001, 52: 685-716.

21 WeelC,Knattnerus JA. Evidence-based interventions and comprehensive treatment.The Lancet, 1999, 353: 9156-9163.

22 Barlow DH.主编.刘兴华,黄峥,徐凯文,等译.心理障碍临床手册,北京:轻工业出版社, 2004.

23 张新凯, 吴文源, 张明园. 社交焦虑障碍的认知行为集体治疗的初步结果. 上海精神医学,2005,17(3):129~132.

24 彭纯子, 燕良轼, 马晓虹, 等. 大学生社交焦虑团体治疗的比较研究.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17(4):229-231.

关于心理治疗的方法篇4

放松治疗的概念

人体疾病的致病因素是多方面的,而心理社会因素的致病作用却随着社会发展的进步、工业化程度的提高、生活节奏的加快而更加突出。每个社会成员,都不可避免地要接受紧张的刺激(应激),因此应激引起的心理障碍以及进而引起的疾病发生率日益上升。各种紧张刺激作用于人体,就会引起情绪的变化,并伴之一定的生理反应,如注意力不集中、乏力、食欲减退、烦躁、恐惧、心慌、胸闷、失眠等等。开始这些心理、生理反应是非条件性的,如果这种刺激反复地进行,就可能导致疾病的发生。例如人生气后可发生口腔溃疡,溃疡是一种感染性疾病,这说明人的情绪变化可使机体抵抗力降低;又如激动时人的血压可能升高,冠心病患者可发生心肌梗塞,也有人可发生脑出血等等。

为了有效地防止心理社会因素所造成的疾病,人们应该增强对自己的认知、情绪和生理反应的控制能力,同时亦不排除种种心理治疗。放松疗法就是一种消除紧张心理状态,缓解心理压力,增强人体应激能力及自我控制能力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所谓放松疗法其本质是一种放松方法学习训练的过程,是在一个安静的环境中,在背景音乐氛围中,在导语引导下按一定的要求完成特定的动作及心理体验程序,通过反复的练习,使人们能够学会有意识地控制自身的心理障碍,调整那些因紧张刺激而紊乱了的机体功能。

放松疗法的治疗程序

为了进行放松疗法保健及治疗,在应用前应该创造必要的人力和物质条件,包括家人条件、必要的设备条件、环境及治疗者的条件等等。

设备及环境要求为了进行放松疗法保健及治疗,首先应该具有相应的放松疗法磁带、放音设备及药物,选择的针对性越强,项目越全面(因心理障碍往往是多种障碍共同存在于一体),效果也就越好。现在已经应用临床的磁带有:放松疗法综合部、学生部、成年部、老年部和心身病的各针对疾病部分,并配有相应的辅助药物。应针对自己的不同需要选择应用,但应用范围最为广泛的还是综合部。

进行放松疗法治疗要有一个比较安静的治疗环境。治疗应在一个单独与周围隔离的房间中进行,以免受外界干扰,室内应有一个适中而舒适的温度,室内光线应该偏暗,治疗时最好全过程只有被治疗者一个人在房间内,若没有这种条件也应尽量保持安静,减少说话与活动等干扰,如被治疗者能戴耳机进行隔音治疗,其疗效更佳。

病人的心理准备由于放松疗法治疗是一种心理治疗,因此在治疗前应该使被治疗者有必要的心理准备,被治疗者应详细了解治疗的特点和要求。

1 被治疗者应了解疾病与应激,疾病与自我认识、情绪、个性心理特征之间的关系,认识到进行治疗的必要性,从而主动积极地进行治疗。

2 被治疗者应明确什么是放松治疗,并充分认识其优越性和安全性,使其对这种方法产生信任,寄予希望。

3 被治疗者应该明确放松疗法治疗主要是一种学习过程,磁带和药物只是一种帮助学习的工具。学习成败的关键在于能否积极参与及坚持治疗,并正确使用这些工具,以利于塑造一个新的个性及行为模式。

4 被治疗者应认识到治疗必须持之以恒,治疗需要一定的时间(一般需要8周左右),半途而废是没有效果的。且8周后仍需不断强化治疗以巩固新的个性心理特征。在治疗前被治疗者应该排除各方面的干扰和影响,在进餐30分钟后才能进行治疗,治疗前不应饮酒、咖啡等刺激性饮料,以免因神经兴奋导致自我感觉不稳定。担心怕忘的事可以记在一张纸条上以减少治疗时杂念的干扰。

治疗方法

1 :在治疗前,首先应解脱一切束缚躯体的物品,如衣领、腰带、胸罩、手套和鞋等。力求舒适,取卧位,手臂平放于身体两侧,枕头高度要根据个人习惯来定;若取半卧位,则头部一定要有所依托,以便放松;若取坐位,要注意椅子要足够宽大,以免臂部不能放松,两手平放于大腿上,两足平放落地,若在治疗中感到身体有明显紧张感或不适感应进行调整后再进行治疗,以保证放松舒适。

2 治疗步骤:第一步强化治疗阶段。一般这一阶段需要10~20天,每天独自重复2~3次,这样做不仅是治疗的要求,而且巩固疗效,同时也是为下一步治疗奠定基础。在治疗过程中应采用被动集中注意的态度,要将注意力完全开放,头脑一片空白,没有思维活动,这种放松时的心理状态类似于睡前的心理状态,是非随意的、漂浮的、自由流动的。刚开始治疗的人此时脑海中常常要出现并非意识要去思索的许多问题,干扰了按导语进行的治疗,这种不断闯入的非治疗要求的思维活动称之为干扰思维。干扰思维的出现是必然的,不必焦虑,也不必强制自己试图去控制它,此时的注意力应尽量集中到去体会导语所要求的感觉中去,并且随着治疗的深入,这种干扰会逐渐减少。在治疗过程中要采用被动集中注意的态度,用心去体验导语所暗示的身体感觉及内心感受,逐渐达到全身放松的目的。经过强化治疗,被治疗者会体会到心情宁静、平稳、舒畅的感觉,但亦可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反复。完成第一阶段治疗后,进入第二阶段。第二阶段治疗的目的在于使被治疗者在脱离导语、磁带,脱离特定的治疗环境条件下也能得到放松。

随着放松技能的提高,被放松者不仅能在安静的环境下放松,而且要在任何环境中,任何条件下只要意念一导语,在3~5分钟内就能形成导语新暗示的感觉,将这种治疗感觉带到自己整个生活的环境中去体验、应用,达到随意放松的目的。

通过反复地、有意识地治疗,形成一种操作性条件反射,即形成一种固定的、随意的习惯行为。当达到这种境地之后,放松就成了生活中习惯了的反应模式,从而改变了自我原有的急躁、情绪不稳定、心烦、易怒、敏感、多疑等原有的习惯反应,能更好地与环境相适应。达到提高生活质量、强身、保健、预防疾病、治疗疾病及抗衰老的目的。

家庭治疗是本疗法的主要手段,也就是说家庭自我治疗的效果是成败的关键,为了做好家庭自我治疗,就需要各方面的配合。首先,

要做好家庭所有成员的工作,使家庭每个人都认识到这种治疗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其主动关心、督促被治疗者坚持完成治疗,并努力为其创造治疗环境;其次,是被治疗者应该主动地进行配合治疗,必须在思想上认识到放松疗法的重要性。认识到放松疗法治疗是重新塑造完整自我行为模式的手段,是身体健康和充沛精力的保证,是生活质量提高的保证。从而克服时间太紧、太忙、没条件、家人不支持、别人不理解等客观因素的影响,做到长期坚持,持之以恒,这样就可以塑造一个全新的、健康的自我。虽然放松疗法和作用机制还有待于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但无数事实证明,放松疗法确实可以从心理、生理、生化、免疫、神经、体液等方面对人体产生有益的变化,因而对改善心身健康具有明显的效果。

放松疗法治疗原理

放松疗法治疗原理是通过背景音乐造成治疗氛围。在导语诱导和被治疗者的主动参与下,对人体的神经、体液、免疫、内分泌等生理生化功能进行主动调节,使其达到最佳状态。当前放松疗法已经成功地应用于临床,除了传统的心理治疗对象(如:注意力不集中、学习造成的紧张状态、人际关系障碍造成的焦虑症状、书写痉挛、失眠症、紧张性头痛以及神经官能症、植物神经功能失调和障碍等)之外,也正在应用于某些心身疾病(如:高血压、冠心病、心律失常、高黏血症、支气管哮喘、脑动脉硬化、过敏性疾病、溃疡病等疾病)的治疗中。

此方法可以通过听觉及自我感受力最终通过自己的高级中枢来有意识地科学地调节自我的心理生理功能,以达到预防和治疗的目的。放松疗法磁带由于利用音乐造成的治疗氛围,特别是综合中医经络理论、气功理论、日本的坐禅理论、印度的瑜伽术以及近代德国的自身训练和美国的渐进性放松训练法,并结合我国人民的心理、文化特点、文化背景使放松治疗更加科学,更容易被中国人接受,从而提高了放松的效果,如在家自己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治疗,而没有放松疗法的引导,则难于使其意念从周围环境转向体内,难以使身体的各部位科学地、有节奏地、依次地得到放松,同时可造成人对放松本身的焦虑,而导致新的心理障碍。放松疗法技术的应用,不仅使得心理治疗这门高难度的技术走出医院,被广大患者自己掌握,并为预防保健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

放松疗法治疗与药物疗法

在此我们还要提一下放松疗法和药物疗法对机体影响的区别。药物疗法是外来化学干预因素,它是通过强迫手段来强行改变人体的生理及病理过程的,不管干预程度及后果。而且随着用药时间的延长,机体可以产生包括毒性、耐药性等的各种副作用。而放松疗法不是一种外来干预,绝对不会有副作用,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只能增加机体对自我感受能力的优势选择性。因而更能提高人体对生理活动的控制能力,这也是后者的一个突出的优点。当然,在这里并不是说放松疗法可以用来代替药物疗法,也不是说该疗法可以包治百病,只能是说放松治疗技术大大丰富了治疗学的内容。

放松疗法治疗的适用范围

由于放松疗法可以给人体心理、生理、生化、神经、免疫、体液等各方面带来有益的变化。因此它在预防医学、康复医学及临床医学中都有较广泛的应用价值。

放松疗法治疗技术在预防医学中可以作为修身养心、防病健身的好办法,而且老幼皆宜。在我国,传统的观念认为,保健只是老年人的事,实际上若从幼儿园便开始设立中国放松疗法训练,使他们从小就加强应付现代生活中各种复杂紧张刺激的自我控制能力,那么必然会减少应激的发生,从而可以减少许多与应激有关的疾病的发生。研究表明,在学校中用放松疗法训练学生,可以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个性,在降低其考试焦虑、提高学习成绩方面,对不同文化水平的学生都有显著的效果。此外对演员、运动员、海员、飞行员、战士、管理人员、供销人员等各类专业人员进行放松疗法治疗,可以稳定其情绪,加强他们的自我控制能力及应变能力。这样不但可以预防其职业病的发生,还可以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达到最佳状态。因此,有人认为放松疗法治疗技术用于预防工作可能是今后最有希望、最有潜力的社会及医学操作方法。

放松疗法是心理治疗的主要方法之一,故其对各种心理障碍有特殊的疗效。对焦虑症、恐怖症、失眠症、神经官能症等的治疗以及不良习惯的纠正有满意的效果。

放松疗法是对抗应激的有效方法,它在医学上应用范围之广是其它任何一种治疗方法所无法比拟的。如对内科的紧张性头痛、哮喘、消化道疾病、雷诺氏病、甲亢、植物神经功能失调、高血压病、心律失常、口腔溃疡、月经前紧张综合症、痛经、更年期综合症、过敏性疾病、儿童多动症等,以及对外心身病和麻醉心身病等都有独特的效果。这种方法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与药物或其它心理治疗方法配合使用。如果配合得当,可以减少药物用量,既可省钱,缩短疗程,增加疗效,又可免除药物用量的副作用。实践证明,许多难于用药物治疗奏效的疾病,采用放松疗法治疗技术却取得了独特的疗效。

放松疗法治疗技术在康复医学也有广泛的用途,它不仅可以克服由伤残带来的负性情绪和精神创伤,而且能通过治疗使痉挛和紧张的肌肉逐渐放松。如果在放松疗法治疗的同时加用生物反馈治疗,可加强患者对伤残部位生理信息的感知和控制,鼓励患者增加康复的信心,使他们从绝望中解脱出来,达到心理、生理和病理的新的平衡,从而起到使用任何疗法都不能取代的临床效果。

由此可见,放松疗法治疗技术是一种对人体健康有好处的医疗方法,应该得到足够的重视和广泛的应用。

当然,这种方法不是万能的,也有一定的局限性,特别是有一定的禁忌范围。因为这种方法属于心理治疗,因此不适用于下列情况:严重智力缺陷者、5岁以下的儿童、精神分裂症急性期、病因不明不能作出诊断及鉴别诊断者、不愿接受放松疗法治疗者。

对于适应症,通过放松疗法治疗,其治疗效果大致有如下4种情况。

1 通过治疗,原有的症状得到改善,放松有效果,自我感觉良好,症状将逐渐减轻以至消失。这种情况占治疗者的大多数,一般可以不再加用其它方法治疗。

2 通过治疗,症状有所减轻,但未达到放松者,这主要是安慰剂的作用,通过进一步的治疗,这些人可以逐步得到放松,症状可以逐渐改善。

3 个别人通过治疗,可以达到放松,但症状却未能消退。这类情况常表明这些人有意识或无意识地不敢缓解症状,因这些症状可以给患者带来某些好处,此时可以通过心理医生配合其他治疗方法(如:疏导、劝慰)来改善患者对环境的认识和评价,症状即可获得改善。

关于心理治疗的方法篇5

【关键词】 精神卫生;内观;认知疗法;随访研究;学生

【中图分类号】 R 395.6 B 8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9817(2010)10-1206-04

Follow-up Study on Therapy Impact of Naikan Cognitive on College Students' Mental Health/LIU Xia, MAO Fu-qiang, ZHAO Peng, et al. Department of Psychiatry, Tianjin Medical University, Tianjin (30007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effects of Naikan Cognitive therapy on the psychological aspects of college students, and to provide evidence for developing students' psychological health. Methods Thirty-nine students who received Naikan Cognitive therapy one year ago form the study team, has not accepted the treatment 39 volunteers form the control group. They were asked to assess SCL-90, SES, SCCS, ABS, PSSS, and AOS before and after Naikan Cognitive therapy. Results After one-year intervention, 69.2% had positive change. 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pre-treatment(161.92±43.52) and after following-up (103.36±29.42)(t=3.767,P<0.01) in the total score of SCL-90, and Somatization, Obsessive-Compulsive, anxiety, Phobic anxiety, Paranoia ideation, psychoticism and additional items. But there were no significantly differences between post-treatment and after following-up in them. Emotional balance(negative affect), the total score of perceived social support (friends support, other support), self-esteem, self-consistency and congruence and un-harmony appeared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post-treatment and after following-up, but showed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pre-treatment and after following-up. Before the treatment, there were no significance difference between study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 on somatization symptom, total score and soci-psychology factors but statistical significant difference was found in most of the scores one year latter.Conclusion Within the concept of Naikan Cognitive therapy integration of Eastern and Western techniques, with simple, short course of treatment were cured quickly, lasting effects, etc. It is a great potential for psychological therapy and mental health law.

【Key words】 Mental health; Neiguan qigong; Cognition therapy; Follow-up studies; Students

内观疗法是日本吉本伊信[1]于1937年提出、1953年确立的一种源于东方文化的心理疗法,1988年由上海第二医科大学王祖承[2]首先介绍到中国。天津医科大学李振涛[3]在国内较早地将内观疗法应用于临床,并于1996年提出内观疗法的改进法――内观-认知疗法。改进法将来源于东方文化的内观疗法与来源于西方文化的Beck认知疗法联合使用,使前者对非理性认知的矫正被识别和强化,进一步提高心理治疗的效果[4]。2007年11月本课题组采用经过整合与规范的内观认知疗法(Naikan Cognitive Therapy)对40名大学生志愿者进行了应用,为评价内观认知疗法的远期效果,同时进行了1 a随访研究。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取某高校愿意参加内观认知疗法的大学生志愿者40名为研究组,以虽然报名参加治疗组实际未能参加的大学生志愿者39名为对照组。

1.2 方法

1.2.1 干预方法 (1)对照组:在本项目研究1 a中,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类日常心理健康教育活动。(2)研究组:除与对照组同样参加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外,在1 a前还集中进行了7 d的内观认知治疗:前6天为内观疗法,即在安静和遮断的环境中,以个人成长每3~5 a为1个阶段,在督导下按照内观3主题(对方为我做的、我为对方做的、我为对方添的麻烦)专注进行回忆和思考,回忆对象依次为母亲、父亲、祖父母(或其他亲近的长辈)、配偶(或恋人)、恩师、朋友(或同学),对人际关系苦恼(或心身障碍者)者在第6天增加对讨厌者(或身体)的内观;第7 d认知治疗,即以贝克认知理论为指导,在内观疗法反省和感悟的事件基础上,识别并纠正自己存在的自我中心主义立场和各种非理性认知。

1.2.2 评估过程 研究组进行3次集中心理问卷测试:第1次于2007年11月24日在心理治疗开始前;第2次于2007年11月30日在心理治疗结束后;第3次于2008年11月25日在心理治疗1 a以后。对照组与研究组同时进行第1次和第3次的心理问卷测试,其中研究组中1名学生因休学未完成回访。

1.2.3 评估工具

1.2.3.1 心理治疗效果调查表(自编) 在第3次测试中,采用问卷调查心理治疗效果。有效性主观评价1个题目:“过去1 a来自己在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等方面的变化情况”,有“积极变化”、“没有变化”、“消极变化”3个选项。本题中选择“积极变化”者,继续回答下列2个题目:(1)有效性表现调查,包括5个选项,①人际关系改善;②学习成绩提高;③饮食睡眠好转;④躯体不适减轻;⑤情绪症状减轻。本题可多选。(2)有效性原因调查,包括7个选项,①察觉到他人给予自己的帮助;②对自己给他人添麻烦的正视;③认识到为他人付出也快乐;④懂得自己付出的远少于所得到的;⑤产生了幸福感、满足感等;⑥通过训练产生了对以往做错事时的内疚感、自责感;⑦对自己与他人在关系、情感等方面有连带感的察觉。本题可多选。

1.2.3.2 症状自评量表(SCL-90)[8] 该量表共有90个项目,包括9个因子;另有7个项目未归入这9个因子内,归为因子10(其他)。根据常模结果,总分>160分为筛查阳性。此量表应用广泛,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

1.2.3.3 情感平衡量表(affective balance scale,ABS)[8] 用于测查一般人群的心理满意程度。将情感活动分为正性和负性,正性情感属积极心理,有益于健康;负性情感属消极心理,不益于健康。其10个项目是一系列描述过去感受的是非题,对正性情感项目回答“是”记1分;对负性情感项目回答“否”也记1分。

1.2.3.4 领悟社会支持量表(perceived social support scale,PSSS)[8] 该量表是一种强调个体自我理解和自我感受的社会支持量表。包括12个自评项目,每个项目采用1~7级记分法。PSSS条目分为家庭支持、朋友支持和其他支持3个分量表。社会支持总分由3个指标的分数相加而得,分数越高,得到的总的社会支持程度越高。

1.2.3.5 容纳他人量表(acceptance of others, AOS)[8] 该量表用来测量3种独立变量(自我容纳、容纳他人及他人容纳自己之程度的感受)之间的相互关系。有20个题目,每个题目都是5级记分,量表总分在20~100之间,得分越低,容纳他人程度越低;得分越高,越容易与他人和睦相处。被他人容纳量表分越高,与他人相处越融洽。

1.2.3.6 自我和谐量表(self-consistency and congruence scale, SCCS)[8] 用于测量心理治疗过程中个体自我与经验之间协调程度的改善情况,分3个分量表:自我与经验的不和谐、自我的灵活性及自我的刻板性。共35个项目,按5级评分。总分是把“自我的灵活性”反向计分,再与其他2个分量表得分相加。得分越高,自我和谐程度越低。

1.2.3.7 自尊量表(self-esteem scale,SES)[8] 最初用于评定青少年关于自我价值和自我接纳的总体感受,现已被广泛应用,是对自己的积极或消极感受的直接估计。分10个条目,4级评分,总分10~40分,分值越低,自尊程度越高。

1.2.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11.0统计分析软件,对2组间各评测指标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治疗组在心理治疗前、后各指标分别进行配对t检验。

2 结果

2.1 内观认知疗法有效性评价 研究组的39名大学生自评结果中,有27人(69.2%)认为参加过的心理治疗对自己1 a来的学习和生活产生了积极变化,12人(30.8%)认为没有明显变化;对照组自评认为学校日常心理健康教育使自己1 a来有积极变化的13人(33.3%),无明显变化的24人(61.5%)、有消极变化的2人(5.1%)。

研究组认为内观认知疗法有效的27人中,19人(70.4%)认为在与父母、同学、朋友等人际关系方面有帮助,14人(51.9%)认为对适应学校环境、学习成绩等方面有所帮助,11人(40.7%)认为对焦虑、抑郁、恐怖等情绪问题有帮助,6人(22.2%)认为在饮食、睡眠等方面有帮助,4人(14.8%)认为对慢性疲劳、疼痛及其他躯体不适方面有帮助。

2.2 内观认知疗法有效原因分析 对心理治疗有效的原因,研究组认为有效的27人中,有26人(96.3%)认为与“对自己给他人添麻烦的正视”有关,24人(88.9%)认为与“察觉到他人给予自己的帮助”有关,21人(77.8%)认为与“认识到为他人付出也快乐”有关,20人(74.1%)认为与“对自己与他人连带感的察觉”有关,19人(70.4%)认为与“心理治疗使自己产生了幸福感、满足感”有关,18人(66.7%)认为与“心理治疗使自己产生了对以往做错事时的内疚感、自责感”有关,12人(44.4%)认为与“懂得自己付出的远少于自己所得到的”有关。

2.3 内观认知疗法对大学生心身症状的影响 研究组与对照组在治疗前,对照组在治疗前和治疗后,心身症状总分及各因子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见表1。

表1显示,研究组1 a后的总分和躯体化、强迫症状、焦虑、恐怖、偏执、精神病性及其他等7项因子分与治疗前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与治疗后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抑郁因子分1 a后与治疗前及治疗后均存在统计学意义;人际关系、敌对2项因子分与治疗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治疗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 a后,研究组与对照组在总分和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恐怖、偏执、精神病性及其他等9个因子分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2.4 内观认知疗法对大学生心理社会因素的影响 研究组与对照组在治疗前心理社会因素各因子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表2显示,研究组情感平衡总分、领悟社会支持总分、朋友支持分、其他支持分、容纳他人分、自尊得分、自我和谐分、不和谐性分等8项因素在1 a后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治疗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负性情感分、被他人容纳分2项因素在治疗1 a后与治疗前及治疗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正性情感、领悟家庭支持以及灵活性3项因素在治疗1 a后与治疗前及治疗后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1 a后对照组在负性情感分、情感平衡总分、领悟社会支持总分、家庭支持分、朋友支持分、其他支持分、容纳他人分、被他人容纳分、自尊得分、自我和谐分、不和谐性分等11项因素与研究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调查结果表明,内观认知疗法具有较好的远期疗效,研究组69.2% 1 a来发生了积极变化,且均未出现消极变化:(1)内观认知疗法能持久减轻大学生心身症状,不但具有显著的短期效果[5],而且对绝多数心身症状疗效持久。抑郁因子与治疗前和治疗后均有差异,与对照组也存在差异,说明该因子虽然比心理治疗刚结束时有所反弹,但与治疗前及对照组比较仍有显著差异。值得注意的是,敌对因子与治疗前无差异,而与治疗后有差异,且与对照组无差异,说明内观认知疗对该因子法虽然短期有效[5],但长期疗效不确定。(2)内观认知疗法能长期促进大学生情感平衡。情感平衡是心理幸福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人根据自己选择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所做的总体评价[9]。本研究表明,内观认知疗法对纠正负性情感和促进总体情感平衡都既具有近期疗效也具有远期疗效,而对正性情感没有明显的改变。(3)内观认知疗法对大学生领悟社会支持有长期疗效。领悟社会支持是指个体领悟到来自家庭、朋友和社会各方面的精神上和物质上的帮助。本研究表明,内观认知治疗1 a后,治疗组社会支持总分及朋友支持、其他支持2个分量表分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与治疗后差异不显著,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观者经过治疗后,能领悟到家庭以外的其他支持源的帮助,在遇到问题时更多寻求朋友等帮助,更有利于大学生融入社会。(4)内观认知疗法对大学生容纳他人和被他人容纳均有长期疗效。人际容纳是人际关系中对自己和他人的行为、态度、情绪情感、思想方式、方法等心理活动接受、认可的一种态度体验和表现,包含有自我容纳、容纳他人及对他人容纳自己程度的感受[10]。本研究表明,心理治疗1 a后容纳他人及被他人容纳得分均较治疗前显著提升,说明通过心理治疗使他们能够更好地接受、认可他人的行为态度,这对于大学生人际关系的改善具有积极的作用。(5)内观认知疗法能显著持久地提高大学生自尊水平。自尊是指个体对自我价值和能力的情感体验,属于自我系统中的情感成分,具有一定的评价意义,即自尊是对自我的一种评价性和情感性体验[11]。本研究表明内观认知疗法1 a后,自尊水平与治疗后无明显差异,具有长期有效性。(6)内观认知疗法能显著持久提高大学生自我和谐性,减低不和谐性。自我和谐是指个体有着维持各种自我知觉之间的一致性以及协调自我与经验之间关系的机能,包含对能力和情感的自我评价和自我的一致性[12]。经过内观认知治疗,内观者自我价值感提高,自我内部各种冲突减少,内心处于一种平和状态,更易体验到快乐,提高自我和谐性[7]。本研究表明,自我和谐性提高具有持久性。此外,灵活性和刻板性2个分量表短期和长期效果均未证实。

内观疗法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内省有深厚的历史文化渊源,较西方文化孕育的心理疗法更适合当代国人[13]。由毛富强确立的内观认知疗法整合东西方先进的心理治疗技术,具有简便易行、疗程短、显效快、无副作用、疗效持久等优点[5-7,14],是一种潜力巨大的心理疗法和心理保健法,将会在精神障碍的预防和干预以及心理健康的维护和促进中发挥积极作用[15]。

(志谢:本研究在心理疗法和数据录入过程中得到李洁、杨坤医师和杨鹤超、李申、杜彬等同学的支持和帮助,在此一并致谢!)

4 参考文献

[1] 吉本伊信.内观四十年.奈良:春秋社,1965:1-2.

[2] 王祖承.内观疗法.国外医学:精神病学分册,1988,3:138-140.

[3] 李振涛,毛富强,刘春起,等.内观-认知疗法的临床应用.健康心理学杂志,1996,4(S):51-52.

[4] 李振涛,毛富强,刘春起,等.内观-认知疗法在中国的应用.日本内观研究,1997,3(1):19-21.

[5] 曹桐,毛富强,田红军,等.内观认知疗法对40名医学生心身症状的影响.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9,23(4):229-232.

[6] 梁瑞华,毛富强,赵朋,等.内观认知疗法对大学生心理因素的影响研究:情感平衡、领悟社会支持和容纳他人.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8,17(12):1106-1108.

[7] 冯秀娟,毛富强,赵朋,等.内观认知疗法对大学生心理因素的影响研究:自尊和自我和谐.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8,17(12):1103-1105.

[8] 汪向东,王希林,马弘,等.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增订版.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31-35,79-80,131-133,189-190,314-320.

[9] SHIN DC, JOHNSON DM. Avowed happiness as an overall as assessment of the quality of life. Social indicators research, 1978,5:475-492.

[10]程子军,李合群,曾棣.577名大学生人际容纳及相关因素的研究.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6,15(12):1123-1125.

[11]WANG Y, OLLENDICK T. A cross: Cultural and developmental analysis of self esteem in Chinese and Western children. Clin Child Fanfily Psychol Rev, 2001,4:253-271.

[12]ROGERS CR. A theory of therapy, personality, and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as developed in the client-centered framework//KOCH S. Psychology: A Study of Science. New York: McGraw-Hill, 1959:184-256.

[13]毛富强,刘春起,李洁,等.内观疗法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内省.健康心理学杂志,1996,4(S):3-5.

[14]赵朋,毛富强,刘莉,等.医学生网络成瘾障碍内观认知疗法对照研究.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9,17(4):429-432.

[15]毛富强,李振涛.内观疗法在中国的研究进展和方向.国际中华神经精神医学杂志,2004,5(2):123-125.

关于心理治疗的方法篇6

关键词: 创伤后应激障碍 虚拟现实技术 应用

2008年5月我国发生了震惊世界的汶川大地震,痛失亲人、丧失家园给灾民带来的心理创伤成了灾后重建工作的重点。在灾民所表现众多的心理问题中,创伤后应激障碍是最常见的,也是治疗最为困难的。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PTSD)可以引起明显的职业、心理和社会功能残疾,对个体的社会功能、家庭生活及身心健康造成长期的破坏性影响[1]。

1.PTSD介绍

1.1概念与特点

创伤后应激障碍早期研究对象主要是退伍军人、战俘及集中营的幸存者,后来发展到各种人为和自然灾害中的受害者。创伤后应激障碍是突发性、威胁性或灾难性生活事件导致个体延迟出现和长期持续存在的精神障碍,其临床表现以再度体验创伤为特征,并伴有情绪的易激惹和回避行为。简而言之:PTSD是一种创伤后心理失平衡状态,它是具有明确病源的精神障碍[2]。DSM-Ⅳ将PTSD分为三种亚型:(1)急性PTSD,症状持续时间在3个月以内。(2)慢性PTSD,症状持续时间在3个月或3个月以上。(3)延迟发生的PTSD,指创伤事件发生后半年才出现的症状。PTSD的特点是必须经历过突发性或灾难性的应激事件或情境,并出现弥漫性痛苦,在感知觉过程中不断地回想或重新体验创伤性事件或情境,同时患者又极力回避与创伤性事件相关的一切事件与情境。

1.2心理症状

1.2.1重复体验创伤性事件。关念红和王昆等人以汶川大地震伤员为调查对象,研究发现:地震一个月后异地治疗的伤员PTSD症状最常见的是再体验症状,发生率高达78.4%;其次是高警觉症状,发生率为62.2%;回避麻木症状发生率最低[3]。对创伤性事件的回忆在无警告、无预期、无刺激的情况下反复性突然闯入,引起恐惧、逃避与过度生理唤起等反应。还有的是回忆事件突发时的情境、相应的情绪体验和行为反应再次的出现当事人的身上,例如事件发生的纪念日、相近的天气与各种场景因素。

1.2.2警觉性的提高。由于人体进化的结果,人在遭遇伤害时,会积极回避伤害的刺激,同时提高警觉性,因此经历过创伤性事件的人会过度提高本身的警觉性,积极做好应对威胁的准备。人体的应激资源是有限的,当长期处于这种积极的应激准备状态而不能够得到及时的宣泄,便会产生生理及心理功能的紊乱和各种偏离社会规范的行为。

1.2.3回避能引发创伤性体验的刺激、消极的情感体验。患者本能地回避涉及与创伤性事件有关的想法、话题,以及与此相关的情境。患者给人一种淡漠、木然、沮丧的感觉。他们对各种活动失去兴趣,严重患者将失去对生活的信心,产生自杀等消极行为。另外,PTSD患者的内疚和自责的情绪反应也很常见。

2.PTSD治疗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越南战争之后,人们发现战后许多的退伍军人在返家后长时间地出现应激,于是美国的一些精神病学专家开始关注、分析讨论对应激的恢复性治疗。

有研究者认为患PTSD的人对应激事件的反应是“惊吓―否认―侵入―不断修正―结束”这样典型的心理过程,临床上PTSD最常见的是否认和侵入两个时相,对PTSD的首选治疗尚无一致意见。对各种应激障碍,心理治疗至为重要,已发现很多方法如暴露疗法、认知疗法和药物疗法对PTSD治疗是有效的[4]。紧急事件应激晤谈(Critical Incident Stress Debriefing,CISD)作为一种早期的心理干预技术已有五十年的历史,对于创伤事件的受害者,尤其是对二级受害者缓解心理痛苦,预防PTSD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5]。癌症病人PTSD的治疗都是在癌症治疗的基础上的积极的辅助心理和药物治疗。经验性的证据表明以认知行为治疗为主的心理治疗有较好的疗效[6]。另外有学者对创伤性分离症状的几种理论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发现以认知理论范式为基础的理论对创伤性分离症状的解释主要侧重在“是否存在回避警戒”、“是否存在回避加工”与“是否存在回避记忆”三个方面[7]。

大量的研究表明,由于PTSD患者的情绪与心理状态在创伤事件发生后失去平衡,因此要进行及时的心理干预,帮助危机中的人认识因创伤性事件引发的暂时的认知、情绪障碍和矫正扭曲的行为。近期的一些研究也认为,认知疗法和暴露疗法无论是单独使用还是结合使用都能有效地改善PTSD的临床症状[8]。无论是认知疗法还是暴露疗法,对患者的语言描述能力的要求都非常高,它要求患者能用口头语言为治疗者重现创伤性事件发生时的情境。由于PTSD患者有意回避创伤性事件,以及与此有关的任何事情,因此会使回忆发生扭曲现象,如果根据患者的自我报告来引导患者治疗PTSD的话,治疗效果将不是很明显。所以自我报告这种常用的测量方法是存在极大的局限性的。

3.虚拟现实技术的应用

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技术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虚拟现实技术在心理学的广泛应用为提高治疗PTSD的效果展现了独特的视角,弥补了传统治疗方法的不足。

3.1虚拟现实技术介绍

虚拟现实技术是上个世纪60年展起来的一门新技术,它以其逼真的环境模拟使人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和体验,从而使用户充分表达其感知活动及各种情绪体验。虚拟现实技术是利用高科技设备建立的可以与用户能实时互动的三维虚拟环境。它提供给用户关于视觉、听觉、触觉等感官上真实的体验,使用户如同进入真实的空间。 虚拟现实的主要特征是:浸没感(Immersion)、交互性(Interactivity)、构想性(Imagination)[9]。浸没感又称临场感,指用户感到作为主角存在于模拟环境中的真实程度。理想的模拟环境能使用户难以分辨真假,使用户全身心地投入到计算机创建的三维虚拟环境中,该环境中的一切看上去是真的,听上去是真的,动起来是真的,甚至闻起来、尝起来等一切感觉都是真的,如同在现实世界中的感觉一样。这是虚拟现实的核心特征。交互性指用户对模拟环境内物体的可操作程度和从环境得到反馈的自然程度(包括实时性)。例如,用户可以用手去直接抓取模拟环境中虚拟的物体,这时手又握着东西的感觉,并可以感觉物体的重量,视野中被抓的物体也能立刻随着手的移动而移动。构想性强调虚拟现实技术应具有广阔的可想象空间,可拓宽人类认知范围,不仅可再现真实存在的环境,而且可随意构想客观不存在的环境。

3.2.治疗思路与过程

对PTSD的治疗过程,其实就是打破创伤性记忆的刺激连结,重建情绪记忆网络的过程[4]。由于认知和暴露疗法是目前公认的最好心理治疗方法,因此把认知疗法和暴露疗法结合使用作为治疗的理论依据[10]。使用认知暴露疗法对PTSD的治疗要求把患者重新暴露在创伤性事件之下,根据认知心理学的观点,打破患者对创伤性事件构建的错误认知图式,当把患者重新暴露在创伤性事件之下时,在患者对创伤性事件重新形成认知、构建新的图式时,对患者构建过程进行人为的引导,以便患者形成合理的认知图式,从而达到治疗PTSD的目的。

无论是认知暴露疗法还是其他的治疗方法,都要求患者或有关人员精确地回忆并详细地描述创伤事件发生的时间、过程等。具体丰富的创伤性事件的信息是治疗的必备条件。技术人员利用虚拟现实技术的强大环境模拟功能,根据患者及其有关人员提供的信息,可以重建创伤性事件发生时的情境,让患者回到事件发生时的环境中去。虚拟的场景再配上生动的声音,能更好地提高治疗PTSD的效果。这里必须注意的是要将治疗者的引导语言合理地揉合在虚拟的环境中,利用治疗者语言的暗示效果,慢慢地引导患者重新构建合理的认知图式。罗斯堡姆(Rothbaum)等人用虚拟现实治疗了飞行恐怖症患者,他们发现和在真实情景下实施暴露疗法相比具有相同的效果[11]。后来,罗斯堡姆在对越战老兵的创伤后应激障碍进行了开放式的临床研究时,将患者置于丛林和直升机两个虚拟的环境中,治疗者控制着视觉和听觉的效果,患者在虚拟现实的环境中逐步被唤醒关于越南的创伤性记忆,治疗持续5周后,PTSD的症状显著减轻[12]。

与其他治疗方法相比,使用虚拟现实技术治疗PTSD能达到很好的治疗效果,但是对治疗者的要求也很高。首先,要全面搜集患者受到创伤的情景信息(时间、地点、天气、周围环境和人物等),这将为后续的治疗(环境的模拟)提供最为基础的信息。其次是对环境的模拟,这要求治疗者不仅具有心理治疗的能力,而且具备很好的编程能力,无疑增加了治疗者的负担。其次,是在治疗过程中,要把握好引导语插入。在合适的时空插入引导语是一件困难的事情,这要求治疗者的治疗经验非常丰富。最后,治疗效果不是一次两次就能凸显出来的,它是一个系列的过程,治疗者要根据治疗的进程设置合适的模拟场景。

4.结语

对PTSD的治疗目前比较公认的传统治疗方法是暴露疗法,但传统的治疗方法对患者的自我报告能力的要求比较高。同时患者往往有意回避创伤性事件,歪曲对事件的回忆,这给治疗者针对性地治疗带来难处。与传统的心理治疗技术相比,虚拟现实技术的发展,避免了传统治疗方法的不足,增加了心理治疗的手段。虚拟现实技术以其强大的环境模拟能力让患者快速沉浸其中,带给患者真实的视觉、听觉及触觉体验。虽然虚拟现实技术突破了传统心理治疗的局限,给心理治疗带来了方便,但它并不是对传统心理治疗技术的颠覆,仅仅是一种治疗手段,与传统的治疗方法结合使用,能更好地消除各种心理障碍。

与其他的心理治疗技术相比,虚拟现实技术确实有着不可比拟的优点,但其昂贵的设备,以及对使用者软件编写能力的高要求,制约了虚拟现实技术在心理治疗中的普及。随着科技的发展,虚拟现实会突破自身的限制,在治疗心理障碍中的应用也将越来越广泛。

参考文献:

[1]李璐寰,童辉杰.创伤后应激障碍研究进展[J].社会心理科学,2008,23(95):100-108.

[2]陈欣.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特点[J].中国临床康复,2006,10(14):156-157.

[3]关念红,王昆等.汶川地震异地治疗伤员创伤后应激症状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2008,29(4):361-366.

[4]何跃,张洪涛.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心理学效应与心理康复[J].中国临床康复,2003,7(16):2346.

[5]姜荣环,马宏,吕秋云.紧急事件应激晤谈在心理危机干预中的应用[J].中国心理健康杂志,2007,21(7):496-498.

[6]杨智辉,王玉龙,王慧琳,王建平.癌症病人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特点(综述)[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6,20(9):604-606.

[7]赵冬梅,申荷永,刘志雅.创伤性分离症及其认知研究[J].心理科学进展,2006,14(6):895-900.

[8]张晓慧,栗鑫,杜一菲.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心理治疗[J].河南职工医学院学报,2008,20(7):895.

[9]杨蕴睿,刁永峰.虚拟现实技术在心理焦虑治疗中的应用[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08,22(1):71.

[10]苏衡,王家同,娄振山,卢海涛.认知暴露疗法治疗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7,15(6):485-488.

[11]Rothbaum B O,Hodges L,Anderson P L,Price L & Smith S.Twelve-month follow-up of virtual reality and standard exposure therapies for the fear of flying[J].Journal of Consulting and Clinical Psychology,2002,(70):428-432.

关于心理治疗的方法篇7

1中国古代医疗价值取向音乐治疗思想

中国古代医疗价值取向的音乐治疗思想源于远古巫师的音乐医疗行为,之后,在古代中医整体论学说的影响下,逐渐形成了以五音与五行、五脏、五志、五方、五色、五时相对应的五音疗法思想。

1.1古代巫医的音乐医疗思想

古代巫医音乐治疗思想是建立在神、音乐、巫师和患者四位一体的互动模式上,巫医标榜自己是神、人之间的使者,他们借助音乐行为来沟通人与神之间的关系,利用音乐、歌蹈等形式与患者之间建立起互动关系,治疗过程中运用敲击乐鼓产生的物理振动治疗患者疼痛部位,并借助拍打患者身体以疏通其堵塞的经络。关于巫医音乐医疗行为对生理疾病所产生的治疗效果,在《黄帝内经贼风篇》第五十八章中,歧伯回答了黄帝的疑问,认为巫医在事先了解了患者的发病原因后,利用患者以为自己生病是中了邪气的心理,依据巫医们掌握的治疗手段,通过让患者参与吟唱、舞动、击鼓等相应的活络筋骨、疏通血脉的治疗方式,对患者的疾病产生了辅助治疗的效果[1]。在远古没有医学技术的特定生存环境下,巫医音乐医疗行为极大地缓解了先民们所患生理疾病带来的痛苦。

1.2古代萨满音乐治疗思想

萨满音乐治疗为远古时期的神秘文化现象。在治疗疾病的过程中,萨满首先自己表现出极度兴奋甚至神志不清、恍惚等,以展示其通神灵的的神秘感,而后利用安代舞、神歌、敲鼓等音乐行为,引领患者起身融入歌舞之中,经由热烈的治疗气氛,提升患者的积极情绪,活动患病者的肢体,通畅其血脉,以此来达到有效的治疗目的[2]。1985年新疆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发现了《萨满神歌》的手抄本(分2册共有126页),上面记载了1874年10月和1885年11月间由纳喇氏尔喜抄写的有关《萨满神歌》的资料,详细描述了如何运用打击萨满神鼓、跳神、歌唱等方法为患者驱魔祛邪[3]。在祭祀仪式中萨满神歌固定的曲目有《排神歌》、《请神歌》、《萨满附体歌》和《萨满与侧立对答歌》等,祭祀仪式治疗活动中萨满神歌除了有固定的曲目外,也有在野祭时出现的即兴创作的歌曲。即兴歌唱时萨满一边舞动身体,一边口中念念有词,大声吟唱着代表着不同神灵的神歌来为患者治疗疾病[4]。从现在的音乐治疗学科研究角度来看,萨满运用的歌、舞所引发的转移、幻化功能,调动了患者参与治病的积极情绪,提升了患者自身的免疫功能。

1.3古代五音疗法思想

在春秋战国时期形成的五音疗法的思想雏形之后,从汉代到清代两千多年间出现的民族音乐医疗案例中,许多五音和五脏的共振医疗观点,阐明了五音疗法所具有的流通气血、宣导经络的治疗功能,进而形成了五音疗法学说。《素问金匮真言论》中提到:中心方向属于黄色,对应的是脾脏、五音中的宫音;西方属于白色,对应的是肺脏、五音中的商音;东方属于青色,对应的是肝脏、五音中的角音;南方属于赤色,对应的是心脏、五音中的徵音;北方属于黑色,对应的是肾脏、五音中的羽音[5]。《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提到了风源于东方生出了木,木生成了酸后再生成肝,对应五音中的角;热气源于南方生出了火,火生出苦后再生成心,对应五音中徵;湿气源于中心位置生成土,土生出甘再生成脾,对应五音的宫;燥气源于西方生出金,金生出辛后再生成肺,对应五音的商;寒气源于北方生出水,水生出咸后再生成肾,其对应五音的羽[6]。在《素问五常政大论》中,指出了五音旋律与大自然的生(春)、长(夏)、化(长夏)、收(秋)、藏(冬)之间存在着相互对应关系[7]。这种五音与五行等相互对应关系的学说,进一步完善了古代“五音疗法”的思理内涵。

2中国传统医疗价值取向音乐治疗的当代应用

中国传统医疗价值取向音乐治疗的当代研究中,借助生物反馈仪、心理量表测等现代检测、筛查手段,对古代传统五音疗法的疗效进行了科学检验。在继承了古代传统音乐疗法的基础上,开创了五音五脏疗法、五音五行疗法、笛箫疗法、音乐电疗法、西藏颂钵音疗法和状态导向音乐治疗等,具有当代民族特色的音乐治疗方法。

2.1基于传统中医理论的五音疗法

当代传统中医取向音乐治疗研究的是五音与人的五脏对应所产生的生理、心理效应,也就是当聆听民族五音旋律时,音乐产生的节奏与人的脑波、心脏运动、呼吸和肠胃蠕动等节奏相一致时,就会产生同步共振效应。与人体产生共振的音乐声波,能够有效渗透到体内疏通被阻塞的脉络与血脉,促进恢复受损伤的身体机能[8]。2010年,刘文权等[9]研究了五音序列与人体脉搏波动之间的对应关系进行了实验研究;2015年,徐继宗等[10]基于声波共振原理,对《黄帝内经》中五音疗法的运用进行了检验;2018年,郭会霞等[11]对五音疗法在改善糖尿病患者治疗依从性的效果,进行了实验研究。相关实验从不同医疗用途层面,验证了“五音疗法”在治疗疾病过程中的有效性。

2.2音乐笛疗法

音乐笛疗形成于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是一种运用民族笛箫吹奏乐器来进行医疗和保健的方法。笛疗的主要理论依据是,吹奏笛子时可使不经常使用的左手肌肉功能得到锻炼,可以增强右脑在音乐、形象思维和运动方面的功能,扩大脑神经系统的活动能量,有助于左右脑的平衡协调。当代著名笛子演奏家胡结续先生在多年的笛疗研究中发现,吹奏笛子自然形成的各种口型和因口型变化形成的“六字诀”的口型变化相同,这些不同口型配合不同的呼吸同样具有打通经络和化瘀活血的医疗功能。在借鉴“六字诀”发声口型基础上,经过不断的临床研究,胡结续先生于2002年形成了具有当代民族特色的音乐笛疗理论与方法[12]。湖南安乡县的黎湘安先生经过多年的实践研究,把传统中医五行五音保健理论引入到了的自己的笛疗研究中,于2008年研制出了用于医疗的“笛疗仪”。江苏省南京市的周舒兴教授、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的赵振军教授,也都在借鉴古代陶笛演奏理论基础上,结合现代制造工艺各自开发出了具有当代民族特色的陶笛音乐疗法体系。

2.3音乐电疗法

音乐电疗法吸收了传统中医理论和五行音乐理论,是一种运用电子设备把音乐信号转换成电子脉冲新号导入人体经络穴位和听觉系统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此疗法源于20世纪70年代,当时国内的音乐电疗专家们,在借鉴20世纪60年代盛行于英国的体感音乐疗法的理论上[13],把音频转换成20~20000Hz之间的电子脉冲信号,根据患者的治疗需要运用不同的电子脉冲信号,刺激患者病痛身体的穴位以打通受阻的血脉。近10年来,比较典型的研究有:2008年沈贵荣等[14]就音乐电疗对脑卒中患者抑郁情绪和瘫痪肢体功能康复的影响进行了研究;2009年李豫等[15]就音乐电疗对老年性膝痛和焦虑、抑郁情绪的影响进行了研究;2013年刘继红等[16]对音乐电疗对改善住院疗养官兵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展开了研究。以上临床试验证明,音乐电疗具有舒心活血、镇静催眠、解痉止痛、抗炎消肿、蠲痹降压、预防肌肉萎缩等功效。

2.4颂钵音疗法

在中国古代,颂钵除了在祭礼仪式上使用以外,西藏喇嘛也用它来为人们治疗疾病。但近代以来,关于颂钵音乐的研究一直未见具体的研究成果。直到在20世纪70年代末,荷兰籍人HansdeBack(汉斯.德.贝克)在尝试用颂钵治疗自己的僵直性脊椎炎后,借鉴西藏颂钵传统的治疗思想和密宗养生理论,进一步改良了西藏颂钵音疗法。为适应中国人的文化习惯,汉斯还结合了编钟、扬琴、大锣等民族乐器,至今已形成了一套较完整的颂钵音疗理论体系。西藏音疗的思想基于颂钵发出的声音频率波或产生的泛音进入人体时,可与人体内部分子产生共振,重新激起身体内部新的能量流动,打通堵塞的脉轮,以缓解身体不适引起的疼痛部位[17]。2011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和比利时列日大学联合研究了来自喜马拉雅的4个产于五世纪时期的颂钵,该项研究破解了西藏颂钵的共振原理,揭示了受到敲击后的颂钵振动规律,相关研究成果已发表在2011年6月30日出版的《Nonlinearity》杂志上[18],这些研究为当今人们进一步的颂钵音疗研究提供了理论支持。

2.5状态导向音乐治疗方法(guidestatemusictherapy,GSMT)

GSMT源自东方文化和中医背景,通过引进消化西方音乐治疗技术,结合心身康复和意识科学理念,融合状态观康复新技术,并通过创造性的转化和创新性的发展而成为中国特色音乐治疗技术。GSMT的本质更接近中医的文化理念。GSMT以生命状态为导向,应用各种音乐艺术手段为主,联结内外信息网络,启发激活意识能动性,有效地调节心身状态,促进疾病恢复、功能康复和生活回归。基于状态观理念,把握乐性的“升降浮沉”和“寒热温凉”,有中医体质、气质和意识辨证等相关状态评估,整合技术,五态融合五音,内化和外化形式结合,无为和有为法则结合,继承创新包含:音乐放松技术、音乐守神技术、音乐治神技术、团体组场音乐治疗等,简便效验[19]。GSMT自1998年开始培育融合提炼,2008年在抗震救灾--心身康复援助行动中得到系统应用,历经20年磨炼逐渐成熟。该疗法从2016年至今,连续3年以国家中医药继续教育培训形式,在中西医结合康复领域方向进行推广和普及,得到了国内音乐治疗学界的普遍关注。

3结语

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最早运用音乐治疗的民族之一,在古籍《黄帝内经》中就提到了原始氏族社会的巫师苗父运用演奏竹管乐器为患者治疗疾病的案例[20]。传统五音疗法,不仅在古代不同历史时期得到了较好的应用,也对当代民族传统音乐治疗的发展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进入21世纪,随着西方音乐治疗理论与方法的不断涌入国内,传统的音乐治疗思想受到了国内一些学者的质疑和批判,中国传统音乐治疗的理论与应用研究也随之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本研究对中国传统医疗价值取向的音乐治疗思想与方法进行了分类概述,通过对古代音乐治疗思想和当代传统音乐治疗发展的评述,向世人展示了中华民族独具特色的音乐医疗文化,以期能够有效促进中华民族传统医疗价值取向的音乐治疗理论与应用研究,使其更好地服务于国民的心身健康。

参考文献:

[1]周素丽.黄帝内经中各派分析——从与黄帝问对诸臣之名切入[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15(3):163.

[2]孙丽娟,杨雅茹.中国古代巫术歌舞中的音乐治疗思想[J].民族艺术研究,2011,24(6):29.

[3]佟中明.论锡伯萨满神歌的心理医疗功能[J].西北民族研究,2004(2):189.

[4]高荷红.满族神歌程式化的程式化[J].民族艺术,2005,21(3):40.

关于心理治疗的方法篇8

强迫症的治疗需要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相互协调进行,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包括急性期和维持期的治疗。

首先,需要建立和维护治疗联盟。医生应考虑患者的感受、需求、期望,与患者一起制定方案,也要依靠联盟来应对患者的过度猜疑、对药物不良反应的过度担忧和完美主义等情况。同时要考虑所有治疗因素,制定分层次的治疗目标:急性期主要是减少甚至消除强迫症状的频率和严重度,改善患者的认知功能;长期目标是消除强迫症状,改善生活质量,预防病情的复发。

其次,需要做系统的治疗前评估和定期随访,包括使用相关量表评估等。药物治疗选择需要按照一线、二线、联合治疗等流程序贯进行,保证足量足疗程的治疗。心理治疗需选择合适的治疗方式。认知行为治疗是目前最为有效的心理治疗之一。治疗的整个过程中还需要创建患者合适的治疗环境,以及对于儿童、老年等特殊人群需要特殊对待。

基于上述强迫症的总体治疗原则,对于强迫症患者,可以采用药物治疗、心理治疗、物理治疗及神经外科等多种治疗方法。

一、药物治疗

强迫症治疗药物种类很多,在治疗过程中,医生往往根据临床表现和治疗效果换用或合用多种药物。但需要注意的是,由于强迫症是一种极其顽固的精神障碍,治疗难度大,病程长,因此,药物治疗的疗效也不是立竿见影的,一般需要10~12周才能达到充分的抗强迫作用,且如果治疗有效,症状完全缓解后仍需维持用药1~2年。

二、心理治疗

强迫症作为一种心理疾病,其发生机制非常复杂,心理因素在发病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心理治疗也是治疗强迫症的重要手段。心理治疗方式方法多样,临床上常用的方法包括精神动力学治疗、认知行为治疗、支持性心理治疗及森田疗法等。其中,认知行为治疗被认为是治疗强迫症最有效的心理治疗方法,主要包括思维阻断法及暴露反应预防。思维阻断法是在患者反复出现强迫思维时通过转移注意力或施加外部控制,比如利用设置闹钟铃声,来阻断强迫思维,必要时配合放松训练缓解焦虑。暴露反应预防是在治疗师的指导下,鼓励患者逐步面对可引起强迫思维的各个情境而不产生强迫行为。比如患者很怕脏,必须反复洗手以确保自己不会得病,在暴露反应预防中,他就需要在几次治疗中逐步接触自己的汗水、鞋底、公共厕所的门把手及马桶坐垫而不洗手,因患者所担心的事情实际上并不会发生,强迫症状伴随的焦虑将在多次治疗后缓解直至消退,从而达到控制强迫症状的作用。

三、物理治疗

对于难治性的强迫症患者可根据具体情况选择性采用改良电休克及经颅磁刺激。

四、神经外科治疗

对极少数慢性强迫症患者,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失败,而患者又处于极度痛苦之中,在患者和亲属的要求下,可以考虑手术治疗。

上一篇:职高数学和普高数学的区别范文 下一篇:粉煤灰在建筑材料中的应用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