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环境治理前景范文

时间:2023-12-07 17:46:06

水环境治理前景

水环境治理前景篇1

关键词:中山陵;环境综合整治;生态建设;人文绿都;景区发展

2004年2月,南京市委、市政府做出决定,用4年的时间,对中山陵进行一次全面彻底的整治,进一步改善风景区的面貌,改善城市的环境。它使钟山风景区迎来了史上最大规模的一次生态修复,也为风景区进一步提高管理水平,加强自然和文化遗产资源保护,优化景区服务和环境质量,使景区各项事业迈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良性轨道提供了契机。实施中山陵园风景区环境综合整治,是建设“绿色南京”、“人文南京”的重要举措,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也是党和政府营造良好人居环境为民办实事的重要体现。

一、缘起与背景

中山陵园风景区地处南京市中心,占地31平方公里,是首批“国家5A级旅游景区”,是南京的城中之山、城中之林、城中之园,被市民认作南京城的“氧吧”、“绿肺”。中山陵园风景区是城市森林的典范,紫金山茂密的森林对南京市区的空气净化、滞尘吸收、噪声减弱、气候调节、环境美化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据测算,风景区一年能吸收二氧化碳440万吨;释放氧气380万吨,年生态效益可达13.1亿元,城市“绿肺”作用明显。

紫金山总体绿色生态资源较好,各类植物资源丰富,是落叶阔叶林与常绿阔叶林混合生长地区,各类乔木、灌木、藤木、草本共有113科600多种。花木资源丰富,四季如花。最具有特色的是梅花和桂花,现有梅花品种350多种,桂花38个品种万余株。动物资源丰富,拥有大量的野生动物和鸟类,昆虫200多种,蝶类76种,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中华虎凤蝶的重要分布区。风景区的森林资源保护与生态环境建设对保障南京经济发展、改善南京城市面貌、维系城市生态平衡意义深远。

风景区不仅自然风光秀丽,而且人文景观丰富,在松柏参天、峰峦巍峨、绿海茫茫的山水之间掩映着各类文物古迹、遗址200多处,其中世界遗产1处,国家文物级保护单位8处,省、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9处,盛名享誉世界,每年接待游客数百万人次。

然而,在综合整治前,景区中也存在着许多令人难以想象的不和谐现象。由于历史遗留等多方面原因,景区内一度驻扎着13个自然村庄、100余家大小单位,部分土地被蚕食、卫生环境差,住房成套率低,满目疮伤,建筑凌乱。尤其是风景区外缘与城市结合区域,几乎家家住户都有房屋租住给外来人员,违章搭建屡禁不止,居住环境拥挤不堪,脏乱差等现象十分严重,社会各界反应强烈。尽管有关部门多次采取措施,加强整顿,仍得不到根本解决。这些不和谐现象严重影响到紫金山与南京市的生态安全,影响到风景区自身的健康发展与南京整体优良的城市化进程。

按照南京市第十一次党代会确定的“通过五年或更长一段时间,努力把南京建设成为充满经济活力、富有文化特色、人居环境优良的现代化中心城市”的目标,以及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建设“绿色南京”和“文化南京”的基本思路,中山陵园风景区的环境保护与建设巧遇南京大规模进行老城环境整治的契机。2004年初,中山陵园风景区作为南京老城综合整治的重要组成部分,被明确定为当年“两河、两带、三区、四点、五片”之中的三大重点整治区域之一。2004年2月,南京市委、市政府做出决定,用4年的时间,投资近20亿元对中山陵进行一次全面彻底的整治,进一步改善风景区的面貌,改善城市的环境。自此,钟山风景区迎来了史上最大规模的一次生态修复。

二、实施步骤与概况

根据市委、市政府的指示,中山陵园风景区环境综合整治的范围包括:宁杭公路以北、环陵路以西、宁栖路以南、太平门沿城墙至中山门以东围合区域,共3l平方公里。主要内容如下:一是实施拆迁工程。对景区内l3个自然村,9个居民片和19家工企单位实施拆迁。二是实施退耕还林、拆建还绿工程。对7500亩原有耕田和建筑用地进行绿化植树,增加绿地面积。三是实施景观建设工程。根据中山陵园风景区环境综合整治规划,精心设计,在风景区周边重点建设邵家山公园、下马坊遗址公园等历史文化景观。

中山陵园风景区环境综合整治的指导思想是以实现‘两个率先’富民强市、加快发展为根本目标,按照‘解放思想、争先进位、协调发展、彰显特色’的总体要求,围绕打造国际性历史文化名城、围绕城市建设总体战略思路、围绕老城环境整治各项任务,全面整合中山陵景区内的景观、生态、旅游和历史文化资源。按照“统一组织,分区实施;统一规划,同步设计;突出重点,注重成效”的总体思路,统筹考虑政府与市场、速度与稳定、保护与开发等方面的关系,遵循“高起点规划与高标准建设相结合,政府推动与市场化运作相结合,加速推进与确保稳定相结合,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结合”的基本原则,中山陵园风景区环境综合整治工程的实施分步走达成了先期愿望。

(一)圆满完成一期任务,取得“一环两片”阶段性成果

中山陵园风景区地处南京市中心,占地31平方公里,是首批“国家5A级旅游景区”,是南京的城中之山、城中之林、城中之园,被市民认作南京城的“氧吧”、“绿肺”。中山陵园风景区是城市森林的典范,紫金山茂密的森林对南京市区的空气净化、滞尘吸收、噪声减弱、气候调节、环境美化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据测算,风景区一年能吸收二氧化碳440万吨;释放氧气380万吨,年生态效益可达13.1亿元,城市“绿肺”作用明显。

紫金山总体绿色生态资源较好,各类植物资源丰富,是落叶阔叶林与常绿阔叶林混合生长地区,各类乔木、灌木、藤木、草本共有113科600多种。花木资源丰富,四季如花。最具有特色的是梅花和桂花,现有梅花品种350多种,桂花38个品种万余株。动物资源丰富,拥有大量的野生动物和鸟类,昆虫200多种,蝶类76种,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中华虎凤蝶的重要分布区。风景区的森林资源保护与生态环境建设对保障南京经济发展、改善南京城市面貌、维系城市生态平衡意义深远。

风景区不仅自然风光秀丽,而且人文景观丰富,在松柏参天、峰峦巍峨、绿海茫茫的山水之间掩映着各类文物古迹、遗址200多处,其中世界遗产1处,国家文物级保护单位8处,省、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9处,盛名享誉世界,每年接待游客数百万人次。

然而,在综合整治前,景区中也存在着许多令人难以想象的不和谐现象。由于历史遗留等多方面原因,景区内一度驻扎着13个自然村庄、100余家大小单位,部分土地被蚕食、卫生环境差,住房成套率低,满目疮伤,建筑凌乱。尤其是风景区外缘与城市结合区域,几乎家家住户都有房屋租住给外来人员,违章搭建屡禁不止,居住环境拥挤不堪,脏乱差等现象十分严重,社会各界反应强烈。尽管有关部门多次采取措施,加强整顿,仍得不到根本解决。这些不和谐现象严重影响到紫金山与南京市的生态安全,影响到风景区自身的健康发展与南京整体优良的城市化进程。

按照南京市第十一次党代会确定的“通过五年或更长一段时间,努力把南京建设成为充满经济活力、富有文化特色、人居环境优良的现代化中心城市”的目标,以及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建设“绿色南京”和“文化南京”的基本思路,中山陵园风景区的环境保护与建设巧遇南京大规模进行老城环境整治的契机。2004年初,中山陵园风景区作为南京老城综合整治的重要组成部分,被明确定为当年“两河、两带、三区、四点、五片”之中的三大重点整治区域之一。2004年2月,南京市委、市政府做出决定,用4年的时间,投资近20亿元对中山陵进行一次全面彻底的整治,进一步改善风景区的面貌,改善城市的环境。自此,钟山风景区迎来了史上最大规模的一次生态修复。

(二)乘势推进二期工程,全面夺得综合整治最后胜利

中山陵园环境综合整治是南京城市建设的重点工程,是南京努力打造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城市文化品牌、旅游品牌的重大举措。2005年11月一期工程完成之后,二期工程在前期取得阶段性成果和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加速推进。

中山陵园二期整治工程主要包括王家湾、钟灵街(含东、西洼子)、铁匠营剩余片区的拆迁和天地科学园、博爱园、钟山体育运动公园、山北民俗风情园的建设。博爱园位于主城通往明孝陵的通道附近,包括水生植物园、季节性花园、环境雕塑园等。天地科学园结合南大太阳塔、地震观测所、陵园老邮局等成为一处与基地历史相关的考察学习天文学、地质学等天地科学的主题园,其中溪流间还规划了许多露营场地。钟山运动公园则结合南京体育学院,为中山陵景区增添一个全新的体育休闲场所。这三大主题公园的新建为把中山陵园风景区打造成“生态之园、文化之园、旅游之园”,为南京加快建设生态园林城市、环境友好型社会,进一步放大城市特色与魅力做出了贡献。

2008年是中山陵园风景区环境综合整治工程的“决战”之年。在全体工作人员的同心协力、一鼓作气之下,彻底结束紫金山南、北的拆迁遗留工作,完成下马坊遗址公园手表厂段的改造出新,完成博爱园、钟山体育运动园的环境修复建设。紫金山南麓的博爱园和钟山运动公园景色宜人、姿态毕现。风景区的水环境治理取得重大突破。紫金山山南风景游憩区、沪宁高速南风景改善区的污水都被统一收集,排入城市管网。紫金山北麓出现巨大改观。在大规模的拆迁之后,浩大的生态修复工程,使全山植树将达20万株以上,逐渐“显山透绿”。紫金山山北入口公园与位于蒋王庙附近的王家湾片区被一举拿下。航空烈士纪念馆亦在山北逐渐建成。整个中山陵园风景区面貌全然一新。

三、效果与评价

整治工程自2004年3月全面启动,历时4年,共计投入40亿元,完成了330万平方米13个自然村、9个居民片总计3729户居(农)民和31家工企单位的拆迁,拆迁的建筑总面积共约70多万平方米;同步实施拆建还绿、退耕还林,使景区新增绿地7000多亩,南京市民人均绿地由此增加0.6-0.8平方米,景区森林覆盖率由70.2%提升到82%-85%。真正实现了“还景于民”、“还绿于民”。

同时结合风景区历史人文特色,在景区外缘建设以自然景观为主的前湖公园、博爱园、天地科学园、钟山运动公园、山北民风区、山水生态区等景点,提高了周边环境的景观质量,丰富游览设施,进一步增强了风景区为本地市民的服务功能,使中山陵园风景区成为生态之园、文化之园、旅游之园、繁荣之园,成为南京城市“绿肺”、都市发展区的核心地带和历史文化集中代表区。中山陵园风景区环境综合整治工程不负厚望,成为体现南京历史文化特色和生态文明的扛鼎之作、南京市政建设的震撼之作。

四年的环境综合整治达到了“惠民、惠山、惠城”多方受益的优良效果。随着综合整治的推进,大批市民和游人受益。过去被村舍、农田和污水包围的景观湖,重新成为绿树鲜花环绕的湿地公园,大批前来晨练的市民从中受益。一批免费开放的遗址公园,吸引众多市民前往寻古探幽。全长2.4公里的人行木栈道与山南山北两条登山道,方便人们登高漫步。搬离景区的拆迁居民在妥善安置中生活质量今非昔比。环境综合整治也使紫金山满身披绿、景区水灵气四溢,为野生鸟类等动物的在此歇息、繁殖创造了有利条件,紫金山的生物多样性得到延续。霹雳沟的自然山水引入梅花谷公园,形成了近百亩水面;琵琶湖公园水面扩容1/3,新增面积50亩;下马坊、博爱园、钟山运动公园三大公园的建成,又使紫金山的水面新增了200亩。在对遍布山林的水沟实施整治后,水系贯通,“十水绕钟山”的格局成型。整治使南京“人文绿都”的生态品质凸显,南京“历史文化名城”的内涵更加丰富。青山入城,山城一体。绿地、山林、水体面积的增加,扩大了城市“绿肺”;一批散落民间和地下的历史文化资源通过整治得到了发掘保护,世界物质文化遗产明孝陵重现600年前历史风貌,观音阁大石壁等一批重要文物被发掘保护。

四年的环境综合整治大为改善了景区原有的生态环境面貌,为景区进一步建设生态文明奠定了基础。通过环境综合整治,景区内的自然和文化遗产资源得到了有效的保护,水土风貌和生态建设得到切实维护和提高。景区周边原来脏乱差的现象一去不复返,取而代之的是一幅完全展开的精美画卷。通过环境综合整治,景区的管理水平也显著提高,各项事业迈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良性轨道,在2007年底成功进入国家首批5A级景区,2008年底又成为“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工作先进单位”。景区管理是景区发展的永恒主题,是确保景区有序运行的基本手段。环境综合整治拆违拆破、景点出新、景区亮化等专项治理,初步实现了景区由治理脏乱向提升品质的转变,城市环境面貌有了明显提升,景区管理工作也取得了新的进步。通过环境综合整治,景区新一轮的生态文明建设夯实了基础。生态文明是党的十七大提出的一项新命题、新任务,也是景区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其前提离不开良好的生态建设。中山陵的环境综合整治解决了景区遗留问题,为进一步展开生态文明建设扫清了障碍,夯实了基础,同时也留下了宝贵的经验。

环境综合整治的实施是中山陵园风景区一次重大的发展机遇。在这次机遇中,景区用时4年耗资40亿,完成了一系列拆迁、绿化与建设,人们生活质量得到改善,紫金山生物多样性得到有效保护,南京城市“人文绿都”生态品质得到凸显,城市吸引力和魅力得到提升。景区管理水平显著提高,将进一步发挥拉动旅游经济、打造旅游强市的龙头带动作用,发挥在建设“现代化国际性人文绿都”中的示范作用,对今后产生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蒋宏坤、戴永宁同志在中山陵园风景区环境综合整治动员大会上的讲话》,2004年3月11日。

[2]《钟山风景名胜区外缘景区规划设计》,2004年5月。

[3] 万志洲等:《中山陵风景区(紫金山)森林景观建设的研究》,《中国城市林业》,2006年第4期。

[4] 李冀:《中山陵园景区环境综合整治纪实》,《南京日报》,2007年12月6日。

水环境治理前景篇2

【关键词】河流治理;规划设计;实践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河流提出很多新要求。除关注河流的防洪、抗旱等安全保障外,人们还重视水域的景观和生态系统问题。现代水利事业在进行水利建设时,必须考虑如何在保障河流的基本功用基础上改善水域的生态环境和景观问题。本文结合实际,谈谈河流治理规划设计的趋势和应用实践。

1、河流治理规划设计的新趋势

1.1考虑多方需求,体现规划设计的多目标和多功能

在河流治理规划方面,根据促进人水和谐相处的治理思路,应逐渐从单一目标智力过渡到区域性的多目标治理。以水利工程为载体,在建设时强调流域生态系统的重建,部署河道建设,修复或改善生态环境。以防洪、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等为基础目标,增加河流自然的丰富性,确保河水的清澈、水质和水量的丰富,使当地特有动物和植物的生态环境得到恢复,保证并提高河流的自净功能,将水资源配置、防洪救灾与生态环境统一起来,实现河流治理的多功能、多目标。

1.2采取雨洪调蓄技术,保护水面

我国的防洪比较注重防外水,而忽略了汇流内遭遇暴雨产生的内涝灾害。国际上在防洪对策措施方面,非常注重“疏堵结合,蓄泄并重”的治理观念。通过一味加高加固地方治理不断抬高的水位,已经很难得到社会的认同,河流治理从最初的防洪减灾逐渐转变为向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因此,在进行治理规划设计时,应尽可能的采用复式断面增加河流的过水断面,保留并改造疏挖原有低洼地、水塘和鱼池,给河流以空间、给洪水以出路,增加河流的调蓄能力,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和景观,给人们带来视觉具美感和良好的亲水感。对于北方缺水城市,为增加水资源的可用量应建立完善的雨洪收集、净化、蓄积和循环系统。

1.3营造水景,建立滨水环境

在城市环境中,水环境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建设应与市民的生活环境相融合。进行河流治理规划设计时,应充分体现“以人为本”、“人水和谐”的思想,注重城市滨水空间的设计,处理好城市与河流的关系,促使人类向往自然环境。根据河流的特定形态,以水造景,把水景观与城市景观融合起来,充分考虑沿岸居民和游人的环境感受与活动需求,以“水”和“绿”为介质,创造出舒适、安全的滨水环境。根据不同的需求,设计出具有不同功能要求的水景环境,体现出具有地区特性的河道形象。

1.4控制污水,消除河流污染

河流水质的清洁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河流的生态功能。借鉴世界上发达国家河流治理的经验,控制污水直接排入河流可以有效的减轻河流污染。考虑到生态环境保护的问题,城市应与河流和谐相处。河流污染的治理要靠全流域的共同努力,从源头抓起,倡导清洁生产、减少工业和生活污水的排放。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强截污工程建设。

2、河流治理规划设计的实践应用

河流治理规划设计的这些新趋势我国各大城市的水利工程中都有着广泛的应用和实践。本文以某市河流治理为例,谈谈河流治理规划设计的实践。该工程是某市以水景为轴线的某公园重要组成部分,是一条具有40余年历史的人工河流。通过河流治理规划设计,解决了洪涝排水、蓄水、绿化和环境美化的问题。治理之后的河流成为充满文化活力、丰富多彩的城市公园化河流。在设计上体现了以下特点:

2.1设计理念遵循多功能、多目标的理念,并注重河道的立意和景观结构。以往在进行河道设计时,首先考虑河流功能的满足,对于河道的结构及其与周围环境的统一很少考虑。往往存在着治理之后的河道,与周围环境格格不入,河道的设计与园林绿化脱节,使其有一种“孤立”存在的感觉。在该项工程的治理规划设计中,遵循水景观与城市景观紧密相容的设计原则,在满足河道基本防洪抗灾功能的前提下,注重河道的立意和景观结构,组织园林、水利和雕塑工程师合作完成设计。

2.2将景观设计与水工建筑有机结合。该河流暗沟进口处有一座节制、泄洪闸,为维护河道的正常水位,该闸平常关闭蓄水,汛期开闸泄洪。考虑到平板闸位于地上部分的闸室和平板桥会影响到公园的整体景观效果,改用蝶阀闸,将其闸室放在地下。为紧扣河流历史文化命脉,在闸室的地上部分设计了一个景观水池和人造瀑布,使河道的景观能够向前延伸。该项设计使景观设计与水工建筑紧密结合,突出了河道的文化特色。

2.3采用多层台阶式的断面结构。该河平时河道水量较小,汛期排水时超高后的水位常常比正常水位高出1~2m。考虑到防洪的需要,应增加河道的断面宽度,而河道的正常水位以上一年内长时间处于污水状态,河道的景观很差。因此,在设计时,我们采用多层台阶式断面结构,并将河道的堤岸分成内外两道。河道的内堤岸河道规划上开口线,高程为正常水位加0.4m超高;外堤岸距离河道中心的界限不确定,设计高程的范围在不低于最高洪水位加上超高高度,设计时根据滨河带的景观设计要求灵活掌握。

2.4营造多样性的生物群落。以“水”和“绿”为基本介质,设计时考虑到植物和生物群落的多样性。选择成活率高、对土壤有较好适应能力和固土能力的植物,并注意类型的搭配,充分考虑群落结构的优化。将植物延伸至水中,为微生物的生存和繁衍创造必要条件,在岸坡和水位变化去种植睡莲、美人蕉、黄菖蒲等根系发达的植物,利用它们的枝干和根须提高水体的净化能力,为微生物的生存创造良好的环境。

3、小结

河道治理规划不仅要注重防洪抗灾功能,还关系到城市和环境的美化。在进行河流的治理规划设计时,要有科学合理的创新设计思路、以可持续发展的观念统筹兼顾、注重管理和服务,保证河道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参考文献

[1]周亚莉.城市河流生态修复与景观设计[J].中国西部科技,2011,10(1):52-54.

[2]何冰,高辉巧,夏旭东. 城市河流及其生态治理规划研究[J].中国水土保持,2006(12):23-25.

水环境治理前景篇3

传统的河道治理一般采取浆砌石或混凝土固岸、裁弯取直、疏挖河道等措施,这些措施虽然在一定时期内保障了河道水系安全,但也伴随着出现了一些生态环境问题:如采用大量的混凝土或浆砌石材料使河道硬化严重,改变了河道的自然属性,侵占了生物栖息地,割裂了水路系统的联系,也减少了对地下水的补充:硬化的护岸使得各种污染物未经过滤吸收直接随径流排入河道,导致水质恶化,河流生态系统严重受损;河道的裁弯取直增大了水流流速,从而加剧了水流对河床底部和河岸的冲刷。可见传统的河道整治措施已经不能满足现代化城镇发展的需要。因此必须寻找新的河道治理理念,在未来的河道整治中,不仅要继承传统整治技术的精髓,更要重视水质的提高,水环境的改善和生态水系统的保护,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城镇河道综合治理原则

开展河道综合整治是恢复提高河道基本功能的根本措施,是提高水资源承载能力、改善生态环境的有效途径、是打造绿色生态河道的客观需要。在整治过程中,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安全性:河道整治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防洪排涝安全,更重要是为了洪水安全、生态用水安全和水环境的质量安全。水安全体系是构成河道生态系统的基础条件。

生态性:生态性是指河道治理应满足生物的生存需要,保证河道生态的健康发展为基础。河道整治应以生态性为基本原则,尽量保留原有的生物群落及其栖息地,促使水体自然循环与净化,实现河道生态可持续发展。

自燃性:蜿蜒曲折是河道的天然属性,因此在河道整治中,应尽量保持河道的自然地貌特征,维持自然的水文过程,为水体自然流势创造条件。

地域性:不同区域具有不同的特点,这种地域的差异性和特殊性要求人们在进行河道综合整治过程中不能照搬照抄,要因地制宜选择适应的整治措施。如流经城镇居民区的河段在整治过程中宜注重景观功能,满足人们回归、亲近自然的要求,把水利工程和城镇景观结合起来,造当地浓郁的人文气息。

城镇河道综合治理措施

河道整治工程所追求的重要目标就是要协调城镇发展与河道生态保护的关系,同时尽量维护河道原有的自然地貌和水文特征,因此综合整治的措施包括生态护坡、水质修复治理及河道景观三个方面。

1、生态护坡工程

在防洪与生态需求成为河道建设中主要矛盾的背景下,采用生态护坡政治模式可以在满足城镇生态系统要求并创造良好生态条件的同时,使河坡具有一定抗洪防冲能力。因而建设生态护坡工程已经成为国际上公认的解决河道整治问题行之有效的方法。生态护坡技术是基于水土保持学、生态学、水利工程学和生物科学等科学的基本原理,利用植物及植物与工程材料相结合的方法,在边坡上构建具有生态功能的护坡系统,通过生态工程的自支撑、自我组织与自我修复等功能,实现边坡的抗冲蚀、抗滑动和生态恢复,以达到减少水土流失、维持坡面植物生存环境、提高坡面动物和微生物栖息地的质量,营造健康的河流生态系统和改善人居环境等目的。可见,真正意义的生态护坡应该是一个包括植物、动物、微生物的完整的生态系统。然而,目前国内很多生态护坡的建设仅仅考虑的护坡上的植物,而完全忽略了动物及微生物在边坡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没有从根本上实现生态护坡生态系统的完整性。所以,借鉴国外生态护坡技术,完善我国生态护坡技术体系,在工程建设中实现真正意义的生态护坡,这将是我国今后生态护坡技术应用研究的重点,当前国内外采用的各种生态护坡技术主要有生物工程技术、土工网符合植被技术、植被型生态混凝土技术、多自然型技术等。

2、水质修复治理工程

水污染治理是一个综合系统工程,其主要措施包括污染水源的拦截,河床的清淤处理、有源活水和污水处理等方面,并辅以必要的植物措施,恢复河流的自净能力。河道污水治理关键要从污染源治理与截污入手,加强截污工程建设力度。同时,必须提倡清洁生产,大力控制污水的排放和处理,在保证一定水质的基础上,采用河流生态技术,进一步提高水质,美化环境。将环境工程中的生物修复救赎应用到水利工程的河道综合整治中,是城镇河流特别是受污染河流整治的重要方向。生物修复技术因具有处理效果好,工程造价相对较低,运行成本低廉,还可以结合景观改善河道及其周边休闲场所的建设等优点,故该技术在实际操作中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其发展前景十分广阔。目前水环境生物修复技术的主要类型有:土壤渗滤技术、人工湿地技术、稳定塘技术、人工浮岛技术等。

3、河道景观工程

河道景观建设是对河道进行生态整治的重要环节,主要内容包括河道水域沿岸带及水域范围内的景观建设,景观建设的目的是通过对河道空间与平面、纵向与横向的综合整治,做到提高城镇水系防洪排涝和供水标准与河道景观相结合,河道清淤与环境保护相结合,河道整治与改善当地的人居环境相结合,最终营造人与自然和谐的水环境。河道景观工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河道平面修复:过去的河道平面设计时,一般采取拓宽断面、裁弯取直、修筑高堤等措施,这些方法在一定时期内解决了洪涝灾害的问题,但却淡化了河流的资源功能和生态功能,破坏了自然河流的生态链,导致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因此在满足安全行洪断面的条件下,改变过去裁弯取直的办法,随着地形、层次的变化易弯则弯,易窄则窄,宜宽则宽,恢复河流的纵向连接性和横向连通性;同时尽可能多安排一些蓄水湖地,这种“带囊状”的结构不仅有益于防洪,且对景观和生态系统都具有重大意义。

河道断面恢复:任何与生态过程相协调,尽量使其对环境的破坏影响达到最小的设计形式都称为生态设计。河道的断面恢复要综合考虑河道的防洪排水及生态景观的功能,不断优化断面设计,最终达到良好的生态河道体系。河道系统中一片草地、一块林地、一座山丘、一个岛屿都可能是一个自然生态系统。在恢复中应采取多种工程和管理措施,维持河道断面的自燃性状。目前国内外典型的河道断面形式主要有:矩形断面、梯形断面、复式断面和双层断面。

生态河堤工程:生态河堤建设是目前国际上河流治理与建设的新趋势。生态河堤是融现代水利工程学、环境科学、生物科学、生态学、美学等学科于一体的水利工程。它以“保护、创造生物良好的生存环境和自然景观”为前提,在考虑具有一定强度、安全性和耐久性的同时,充分考虑生态效果,把河堤改造成水体和土体、水体和生物相互涵养,适合生物生长的仿自然状态。生态河堤不仅可发挥涵水保土的作用,而且能改善大气、水体和土壤质量,进而将大大改善生态环境和人们的生活质量。沿岸景点的建设将增加周边环境的文化氛围,实现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这对城镇生态建设、拓展城镇发展空间等方面具有重大意义。

滨岸植被缓冲带工程:国内外研究实践表明,滨岸缓冲带是截留陆域面源污染物、改善河道水质的有效手段。作为河陆生态系统的连接地带,缓冲带对保持河道的生态性具有重要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四方面:①对地表径流可以起到滞缓作用,调节入河(水体)的洪峰面;②降低地表径流速度并对其中的颗粒态污染物起过滤和拦截作用;③植物吸收、土壤吸附溶解态的污染物;④促进氮的反硝化作用。城镇是人口大量集中和工业化规模庞大的地方势必会产生许多生活和工业垃圾,如得不到及时有效处理,将会随雨水直接进入地表或地下水,形成新的非点源污染,导致水环境恶化。滨岸植被缓冲带的建立,不仅可以吸收径流中的有机成分,减少进入水体中污染物的含量,而且对于营造滨岸景观、改善生态环境和保持水土流失具有重要意义。

结语

随着城镇水利向环境水利和生态水利转化,在城镇河道整治中,必须考虑河道生态环境的建设,这不仅是人们随生活水平提高对自身生存环境质量提出的要求,也是系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河道的整治与建设包括生态护坡工程、水环境治理工程及河道景观工程等内容,应根据区域的实际情况,统筹规划,综合治理;城镇河道建设不仅要发水利工程的功效,而且还要融入城镇园林景观、生态和建筑艺术等诸多内容,以充分发挥河流的综合功能尤其是生态环境功能,真正做到让河流回归自然。

参考文献:

[1]丁鹤. 对城市河道可持续开发利用趋势的认识[J].海河水利,2002,(10):24-26.

[2]刘晓涛.城市河流治理的若干问题的探讨.规划师,2001,17(6):66-69.

[3]朱国平,王秀茹,王 敏,等.城市河流的近自然综合治理研究进展[J].河海大学学报,2005,33(1):68-71.

[4]林家森.城市河流淤泥污染的治理对策[J].中国给水排水,2004,20(12):21-23.

水环境治理前景篇4

实现水环境质量的根本性改善是新一轮环保工作最为紧迫的任务。山西省大同市在新形势新阶段,彻底扭转水污染严重的局面,真正实现还清澈于河流,根本性对策是大力运用生态措施,采取工程、技术、生态相结合的方法,充分发挥河流的生态净化作用,在全面提升水环境质量的基础上,利用水生态优势同步配套园林、绿化、景观等工程,打造集净化、休闲、保护、旅游于一体的环保生态走廊,为城市生态文明建设锦上添花。 一、牢固树立大生态理念,确立以自然修复为主的水环境整治思路。 水污染整治必须着眼未来,立足长远,大同市从城市未来发展方向和水生态功能定位的高度,确定水环境整治的总体思路。按照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牢固树立“大生态”理念,通过综合治理手段的应用,有效提升城市生态功能,逐步将生态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大力促进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城市建设。 一是要加强城市生态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城市给排水管网设施,确保做到雨污分流。加强城市污水处理厂建设,使生活污水全部通过管网进入污水处理厂集中处理,做到应收尽收,达标排放。 二是要加强城市生态园林绿化工作。加快实施以小流域生态植被恢复、河道两岸绿化、城市公共绿地、公园绿地、厂区绿化等为载体的城市绿化工程。通过科学规划布局合理的城市绿地系统,提高水源涵养能力。 三是要加强城市生态景观建设。将河道治理与生态景观的打造有机结合起来,形成预防、治理、监管、保护“四位一体”的水环境联防联控和治理体系,充分利用经深度处理后达标的外排水,打造城市生态景观,提升城市品位。 四是要加大资源节约和水循环利用的宣传力度。在全市形成节水、惜水、爱水的良好氛围,对水资源浪费现象和超标排放污染物现象进行媒体曝光,对水资源综合利用典型事迹予以特别报道。从培植城市的生态文化入手,引导市民形成生态的价值观念、活动方式和思维方式,使水环境治理成为打造城市生态名片的一项重要工程,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支持和参与。 二、抓住重点流域水污染问题,采取工程与生态相结合的措施整治水环境。 十里河是大同市重要河流同时也是污染最严重的河流,抓住十里河流域的水污染整治就抓住了全市水环境改善的关键,以十里河流域为重点流域的水污染综合整治是全面提升水环境质量的重中之重。 通过几年来的深入排查和初步整治,大同市确定全面开展十里河流域水环境整治的思路是分期治理与集中治理相结合,工程措施与生态措施相结合,按照“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实行“一河一策”和“河长负责制”,通过上游至中游河段污水处理及蓄水工程、中游至下游河段污水处理厂建设工程和下游与御河交汇处建设人工湿地公园的生态措施,打造一条十里河生态走廊,使昔日“黑水”变为一股清流,成为城市生态新景观。 三、引入水治理市场运营机制,促进工矿废水的资源化循环利用。 大同市工业废水的潜在价值亟待挖掘。将排放的工业废水全部循环利用,可极大地减少对城市地下水的超采,节约水资源,减轻河流污染。目前大同市在水治理的市场化运营方面还存在很大空白,中水回用机制尚未形成,仅有个别企业做出初步尝试。 大同市的煤化工企业众多,从经济效益和环境保护两方面因素考虑,工矿废水的循环利用前景广阔。按照工矿废水处理后的效果,循环利用可以分为3个层次:一是经处理后完全符合饮用水标准的,可直接用于饮用;二是经处理后符合电力等企业用水要求的可通过中水交易再次用于工业生产;三是经处理后达到农业灌溉用水标准或景观水标准的,可根据农业灌溉需要和城市景观用水需求用于农灌和景观用水。作为水环境治理的延伸手段,实行工矿废水的循环利用需要政府宏观层面政策的大力支持,相关部门应加强这方面的引导和激励,已经迈出实质性步伐的企业要发挥典型示范作用,工矿企业更要及早抓住机遇,加快自身的技术升级,努力提高资源回用率,要通过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使大同市的工矿废水循环利用早日形成市场机制,填补大同市在这一领域的空白。 四、推行跨界断面水质考核机制,用足用好涉水生态补偿机制。 为了切实加强山西省海河流域和黄河流域的水污染防治工作,山西省政府决定从2009年10月1日起在全省对主要河流实行跨界断面水质考核生态补偿机制。实行跨界断面水质量考核是大同市抢抓省生态补偿机制机遇,促进水环境改善工作的需要

水环境治理前景篇5

关键词:城市滨水景观;生态河道;设计;治理

引 言:水是生命之源,人类的生存和繁衍离不开水,交通、运输也需要水,自古以来许多的城镇、乡村都是近水而建,依托江河之利而兴盛发达。伴随着社会的发展,穿越城市的河流已不再单纯扮演资源和物流通道的角色,其环境功能日趋显现。

1城市滨水景观的设计

1.1 城市滨水景观设计的基本原则

(1)从功能出发,挖掘最大的综合效益,恢复场所活力

城市滨水景观系统的建立直接拉动该市滨水经济发展,使城市滨水景观项目的投入加大,利润增多,新型产业加强。如:造船业、交通业、休闲、饮食、娱乐业、体育竞技业、旅游业等。具体讲,根据城市水域景观特点,水形,水系,水质的不同特点开发水上旅游观光、休闲娱乐、生态度假、剧场。

(2)以建立生态基础设施为前提,改善城市水环境

“天人合一”是中国古典哲学的根本观念之一。传承到现在,“天人合一”的思想仍该传承下去并成为现代人生活的追求。然而,城市生态环境问题,特别是以水为核心的环境问题已成为中国城市生态安全的头号问题。尽管城市发展客观上给水资源和水环境带来了压力,但是城市水环境的恶化在很大程度上源于社会对该问题缺乏系统、全面的认识和解决途径,片面的以工程技术,机械地、单一地去解决问题,如防洪、治污、蓄水造景等等,结果使水系统及其生态服务功能遭到严重破坏。面对这样的问题,在设计滨水空间时要在建立生态基础设施的基础上,有建设性的提出合理的、综合的解决途径和方案。具体而言,滨水设计中的生态原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达到防洪护坡标准;维持和恢复自然水循环平衡;减少污染源、提高河床及地下水的水质;保护和恢复水生及滨水生态系统及栖息地;保护动物、植物的物种多样性;保护并提高水体的景观和休闲价值;增加城市滨水和近自然空间等。

(3)传承历史文脉,挖掘地域特色

景观的塑造应体现地方精神,因此滨水景观设计首先要做的是对历史文化的解读,它包括场地深层次的历史内涵和即将消失的生活记忆。挖掘城市滨水区所处城市的历史文化因素,创造历史人文景观,维护城市历史文脉等“地方语言”,使城市滨水区景观在现代化节奏中保持自己的个性魅力,让人们在滨水环境的活动中接受历史文化熏陶,我们可以从生活的内容、社会背景、历史变迁、自然环境等众多因素中发掘,形成独具一格的滨水景观特色。

1.2 滨水景观设计的具体方法

(1)城市滨水景观的设计中如果遇到河流穿过城市时,设计必须要保证生态河道的连续性。因为只有连续的河流才能够有效的将城市滨水绿地中的各个景观联系起来。而且连续性的流水有着较高的水质,能够防止河流出现富营养化的状况。如果在设计中盲目提高水位而设置高坝或其他蓄水设施,只会对生态河道的连续性造成极大的破坏,不但会影响到水生物的衍生迁徙,而且使得城市居民丧失了其亲水需求,无法达到城市滨水景观设计应有的效果。

(2)水上游览线的开闭必须要合理的考虑停靠点,码头的设置不但要恰当的衔接城市滨水绿地各个景观,同时还应该对游船停靠码头加以设计,比如让人们进一步提高亲水体验,应该尽量将水边路面降低,并利用独特的设计和造成来形成独特的景观,达到城市滨水景观设计的良好效果。

(3)驳岸的合理设计与处理

在驳岸的处理和设计上必须要得到重视,一个优秀的驳岸设计不但能够有效的保护城市滨水绿地的生态系统,而且能够营造一个美丽的生态景观。一般来说,对于城市滨水绿地腹地广阔、坡度小的区域应该采用软式驳岸设计,这一设计与自然驳岸比较接近,主要是通过将草滩、白沙滩、卵石滩延伸至河道浅滩或水面之上,并利用河岸的植物来加以稳固,就可以实现驳岸生态功能的发挥,而且能够解决驳岸建设与管理的经济成本。但是滨水绿地受侵蚀严重且坡度较大的区域,可以使用水泥或石块护岸,这一过程中可以采用挖洞加圈的方式,并大量种植制备,达到美化河岸和增加生机的效果。

(4)保持生态河道原有形态

城市滨水景观的设计过程最好要尽量保持河流原有形态,一般来说自然界的河流中必然会存在凸岸与凹岸、浅滩与深潭等,但是如果城市滨水景观的设计打破了这一自然之美,难以起到景观设计的基本效果。因此必须要保证生态河道的自然形态不受改变,正是由于自然条件下的河道水草茂盛、鱼类丰富、基质稳定、水流缓急才构成了良好的生态环境系统,从而也为水生动植物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环境。保证生态河道连续性不受破坏

2 生态河道治理研究

2.1 生态河道治理的必要性

(1)生态河道是城市美好的公共空间

之所以说城市河道是城市美好的公共空间是因为在这一区域,人工建筑、自然景观、田园风貌相映成趣,是人们游览的主要场所。因此,一个有特色、美丽的城市是离不开生态河道的,他就像城市的指纹,建筑、风格、样式可以一样,但是生态河道是独一无二的。而且,竞争日益激烈,生存条件恶化的今天,人们太多的压力无法释怀,但是通过生态河道的意境美能够对人的心态加以改善和调节。不仅如此,生态河道具有动态美的特征,这是由于他的流动性、柔性所决定的。另外值得提到的是,生态河道还是城市居民重要的生活用水备用系统、以及城市安全的重要防护系统。

(2)生态河道是城市的隔离带

随着社会的迅速发展,我国城市人口数量日益增加,生存环境质量明显下降。但是生态河道作为城市的天然隔离带与城市滨水绿地结合起来,在城市中构成了一副美好的景观。如果实现人工湿地式的污水处理厂尾水会用与生态河道系统衔接,就能够有效的将大量的水净化处理,实现城市水资源的循环利用,对于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经济发展模式具有重要的促进意义。尤其是对于某些水资源短缺的城市而言,这无疑是解决城市缺水的重要举措。

2.2 城市生态河道治理中存在的问题

河道的治理对于城市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是传统的城市河道治理往往片面的强调河道的行洪排涝能力,忽视了生态治理的重要性,致使河道越治越窄,水面减少,河道中的许多生物也失去了存在的空间,这样打破了原有的平衡,造成生态破坏。

城市河道治理中存在的另一个问题就是人为化色彩严重。河道的治理多采用硬质护坡,这样一来就不利于周围生态环境的发展,造成两岸植被的破坏,打破了生态平衡,也丧失了周边本应有的原貌;同时由于河流的滨水区是一个边缘地带,但是随着城市化的发展,河岸带的生态环境也造成了破坏,呈现出人为化的现象,单调且丧失了自然特色。

近年来,人们为了生产生活的需要,通过改变河道系统实现自身利益需求,这样引起了河道本身形态的变化,加之在治理过程中缺乏合理的措施,河道的生态问题成为现在需要着重关注的问题。

2.3 城市生态河道治理的相关措施

上文中简单的论述了一下在城市河道治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生态问题成为治理工作的关键,加强城市生态河道治理至关重要。城市生态河道治理模式就是要在确保河岸的工程具有行洪排泄防止河岸被侵蚀的基础上,以重建河道周边生态系统景观为主要目的的治理模式,创造出“人水和谐”的生态河道环境。具体措施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河道治理中的景观建设措施也是必不可少的,这也是实现城市生态河道治理模式的关键环节。河道治理过程中的景观建设,需要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充分利用河道周边的生态环境,将其完美融合在河道治理过程中。最终形成一个有较强的水体自净能力的生态系统,促进城市生态河道治理的良性健康的发展。

(2)采取工程措施进行城市生态河道治理

即在充分尊重河道原有形态的前提下,确定河道主流的中心,避免使用截弯取直的方式进行治理。治理的过程中要充分的考虑到整体与局部、近期与远期以及上下游的情况。要拆除混凝土浇筑的河床,允许自然侵蚀现象的发生,然后运用透水性能较好的卵石或者沙土等材料进行保护性的修护,从而形成河床。对于洪水冲顶的部位需要加强防护措施,稳定提防,而非冲顶的部位则进行清淤工程。

(3)需要下大力度进行生态措施的建设,使城市生态河道治理的模式深入人心。为此,可以建设绿色生态护岸,改善传统混凝土护岸的封闭环境,在充分考虑排洪的前提下,加大了生态治理的因素。而在护岸设计的过程中,需要建成以自然草皮为主的护坡,采用复式断面的生态护岸。在岸坡砌护的过程中要使用透气和透水性能较好的材料,保证其渗透性,实现河水与河岸之间的调节。

3 结束语

总之,城市滨水景观设计和生态河道治理对于城市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进行设计和治理的过程中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把握核心的治理理念,充分考虑城市特色特点、环境需求和适应能力,充分挖掘城市内涵,为滨水环境提供充分的支持依据,从而保证城市滨水景观设计和生态河道治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1]朱永祥.太原市生态河道护岸初探[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7(5).

[2]陈济.关于河道治理的生态水利模式探究[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2(25).

水环境治理前景篇6

关键词:城市内河;环境;综合整治工程;评价探讨

中图分类号:P343.9 文献标识码:A

城市内河环境是一个城市的基础环境,也是城市形象的代表之一。在城市经济建设进程不断加速的同时,作为基础建设内容,环境建设的速度稍显滞后,这就导致了严重的经济与环境的脱节。后工业化时期的城市、河流的关系正在发生巨大的变化,以牺牲环境带来经济增长的方式已经不适合现代城市的基本规划,而城市内河环境的综合整治带来的不仅仅是环境效益,还潜藏着巨大的经济和文化效益、社会效益。

城市内河环境综合整治工程是一个涉及面广、技术性强、规划性强的工程,整治的过程不仅要针对内河环境的重建,还要考虑与相关工程建设之间的关系及协调性,要本着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和原则为城市提供优秀的公共基础环境。

本文主要考虑的是城市内河环境改造与整治、运营期间,对环境产生的多方位的影响。

1 城市内河环境综合整治工程涉及到的主要项目

内河作为城市空间环境的重要组成,其主要责任和功能在于:蓄积雨洪、分流下渗、调节行洪、增补地下水资源、提高水蒸发量、缓解热岛效应。

城市内河受生活生产废水的污染导致环境问题,需要及时进行整治。环境整治的最终目的是创造一个人与环境、经济与环境和谐发展的局面,但考虑到地区经济发展与社会因素,城市内河的改造不仅要对问题进行整治,也需要进行开发与更新,在生态治河的基础上营造出功能合理、协调的空间环境。

城市内河环境综合整治工程涉及到城市建设的多个方面,不仅包括基础性的防洪蓄水、截污等,还涉及到城市的整体规划与景观建设。因此,内河整治项目会涉及的子工程建设包括:景观工程、雨水、污水管道工程、河道治理工程等。

河道整治工程是内河环境治理的基础工程,要对河道的整体环境进行考察和分析,结合城市建设的相关规划,分段整治、分段改造。考虑工厂与生活排污的轻快,可以在河道的断面形式和断面材料上下功夫,在做好基础的整治工程的基础上建设景观面。雨水和污水管道工程是城市水利建设的一部分,管道网络的合理分布与建设是基础。

景观工程的规划与建设是城市内河环境整治的高阶段的工程,是在河道治理与污水、雨水管道工程合理建设的基础上进行的,要求在城市现有自然条件和建筑景观的基础上做好景观的建设,还要求体现当地的文化精神、做好人文建设。这也体现了景观建设从自然情趣到文化精神再到时代特征的不同层次需求。景观建设不是简单的景观罗列,而要强调自然、人文、建筑的协调性,体现城市的风格和品位,需要创造层次丰富的景观环境。考虑到城市内河的规模,开发进度不宜过快,在景观营造的同时注重自然生态系统的维持,展现城市空间的多面性,要不让自然河流被强制整改为人工渠。

2 城市内河环境综合整治的原则与开发利用方式

区域用地一体化布局,从整体角度研究城市内河的功能地位是内河环境整治的基本原则。土地、河流的多样性利用,历史建筑的发觉和以公共空间的特色改造是基础设计理念。

一般来说,城市内河的开发利用方式包括3种,分别是保护性开发利用、重建性开发利用以及保护重建并行的开发利用。保护性的开发利用模式注重对有价值的资源的保护,通过自身的维护保养与改善,恢复自身吸引力与价值;重建性开发利用是完全改变现有形态,塑造新空间;保护与重建并行的方式则是根据不同的资源需求选择不同的方式,保留地方特色的同时进行现代化改造。不同方式各有优缺点,原则上完全的重建是不尽合理的,对城市的规划也有负面影响,所以开发利用的时候大多以保护性利用和保护重建并行的方式进行。

3 城市内河环境综合整治工程的环境影响

城市内河环境综合整治工程的环境影响主要从整治期间和运行期间2方面进行研究,相对而言,考虑施工期的废水、臭气、噪音、扬尘等对环境造成的影响,整治期间的负面影响较大;而运营期,河道污染物减少、内河水质改善的正面影响居多。

讨论城市内河环境综合整治工程的环境影响,主要从施工期固体废弃物的处置、水土流失、内河底泥的疏浚与处置、河流渠道化与河流非连续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扬尘、噪声等方面进行研究。

施工期的废弃物处置主要目标是工程建设产生的建筑垃圾,要考虑自然条件的影响,比如遇到降雨天气,这些垃圾处置不当或者不能及时运走就会被冲入河道,不仅增加河水浊度,还会提高工作量,影响正常工序的进行。施工期受机械振动影响,河岸土壤将变得疏松,可蚀性大,容易造成水土流失,泥土等撒落到河中,造成河水悬浮物浓度大幅增加。因此,施工期要做到建筑垃圾及时清理,并对河岸、围堰等加强防护。

内河底泥的淤积是未经处理的生活污水、工业废水、沿岸生活和工业垃圾、建筑和市政垃圾的混入造成的。底泥中的有机物组成是废水中未分解的有机成分,无机物为泥沙和无机盐。底泥成分复杂,疏浚挖掘过程中可能对周围环境产生影响。尤其是底泥风干形成的粉尘或者挖掘中的恶臭及底泥中所含的有害物质,可能会对土壤、地下水、周围环境等产生二次污染。底泥湿度高,运输不方便,可以根据相关的行业标准考虑卫生填埋或在表面喷洒固体废弃物覆盖剂等方法。

河流渠道化与河流非连续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内河整治中不考虑当地的自身情况,套用其他地方的整治模式,造成在河道、河岸的处理中简单地截弯取直,筑坝蓄水,使原来的自然河流渠道化、非连续化,对原有的城市排水系统和生态系统造成了严重影响。建议在整改时进行合理的设计,尽量保持河道的自然状态,使河流自然弯曲,采用生态护坡减少生态危害。

扬尘、噪声是施工中无法避免的情况,只能通过基本的防尘措施、降噪措施尽量降低施工对周边环境的影响。

4 结语

水环境治理前景篇7

大家好!

今天,地区环境目标考核工作组各位领导一行亲临我委,就*景区去年度环境目标管理工作进行检查、指导,对年初签定的《环境保护目标责任书》进行考核、验收。在此,我代表*景区党委、管委会,对考核组一行的各位领导表示热烈的欢迎,对地委、行署、地区环保局及地直相关部门多年来对*景区环境保护等各项工作的大力支持和帮助表示衷心的感谢。下面,我就景区去年度环境保护工作作简要汇报。

一、去年景区环境保护工作基本情况

今年,由于受全球经济危机和*“*”事件等不利因素影响,*旅游经济呈负增长态势,全年累计接待海内外游客*万人次,同比下降*%;实现门票收入*万元,同比下降*%;实现旅游收入*亿元,同比下降*;景区两乡实现国民生产总值*万元,同比增长25%,农牧民实现人均收入*元、人均增收*元;完成固定资产投资*亿元。一年来,我们在地委、行署的正确领导下,在上级业务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景区工作全局,紧紧围绕“保护第一,永续利用”的方针,严格落实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大力实施生态旅游建设,以环境保护宣传教育为先导,以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促进环境保护与旅游协调发展为目标,以强化管理、严格执法为抓手,明确目标,突出重点,狠抓落实,使景区环境保护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

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健全领导机制,强化责任意识。为实现旅游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景区党委管委会始终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工作,把环保工作纳入景区重要工作议事日程,坚持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不断健全领导机制强化责任意识,在总结历年来环境保护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健全充实了环境保护工作领导小组。按照年初有安排、年中有检查、年终有总结的要求,管委会结合工作实际,于3月底召开了景区环保工作会议,对景区环境保护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与景区两乡、各部门及驻景区经营企业共45个部门和经营户签定了目标责任书,层层分解落实环境保护各项指标任务,切实做到了组织到位、责任到人、措施得力,在景区形成了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部门具体落实,全民参与、全面治理、齐抓共管的良好工作格局。

(二)加大宣传教育力度,提高干部群众的环保意识。目前,景区干部群众,尤其是个别驻景区企业和经营户,普遍存在着重生产经营、轻环境保护,只顾经济利益而忽视大局利益的错误思想,资源开发不合理、排污不达标、草场过牧超载等现象依然存在。为此,我们始终把宣传教育做为提高干部群众环保意识的重要手段,积极开展环境保护宣传工作,将《环境保护法》列入景区管委会领导班子学习内容,做到领导干部先学一步,切实提高领导干部依法保护环境的意识,使景区领导干部牢固树立“在决策过程中事先考虑环境保护、在执行过程中处处考虑环境保护”的良好意识,切实增强领导干部保护生态环境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年初,我们还对驻景区各企业、经营户进行了集中培训,要求大家各扫门前雪,承担起门前三包区的环境保护和卫生保洁工作义务。同时,我们还围绕*世界环境日制定专门的宣传方案,悬挂宣传标语十余条,发放宣传单1200余份,出动两台宣传车,在景区进行巡回宣传。另外,结合景区第一批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开展,我们积极探索激发广大干部职工的工作积极性,把景区两乡各村的村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做为环境保护工作的义务宣传员和监督员,今年,我们对两乡的七名村干部实行了月薪工资待遇,对其实行1300元的月薪工资标准(其中800元基础工资,500元绩效考核工资),将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维护社会稳定、加强环境保护、治理乱采滥挖等作为年度考核内容,与其工资利益挂钩,为景区环境保护工作的开展和环境保护工作的深入宣传奠定了良好群众基础,据我们了解,此项举措在全疆范围内尚属首创,得到了上级党委、政府及广大群众的一致好评。

(三)以科学规划为指导,合理利用生态资源。为确保*景区的可持续发展,我们始终坚持“旅游开发,规划先行”的原则,自*旅游开发以来,仅规划、设计方面我们已累计投入资金近2000万元,建立和完善了保护区及大*旅游区总规、控规、详规等规划体系。自治区人民政府正式批准实施《大*旅游区总体规划》,在此指导下,我们相继完成了“哈流滩、铁热克提”的总规、控规,“哈流滩、白哈巴、下湖口、*、铁热克提”五个重点区域的修建性详规及《禾木文化景观保护规划》、《大*旅游区交通规划》两部专项规划的编制和评审,基本形成了以“大规划”为总纲,以各区域控规、详规为骨架,以交通、文化景观保护等专项规划为补充的规划体系,进一步明确了景区的发展思路、建设要求及远景目标,使*景区每一寸土地的开发利用都在大规划的指导下进行,杜绝了违规建筑、重复建设对环境资源的破坏和浪费。

(四)坚持依法行政,严厉查处环境违法行为。严厉查处环境违法行为,是加强环保工作力度的重要手段和措施。今年以来,我们不断加强建设项目环保审批管理工作力度,明确要求新建、扩建、改建项目必须实行环境影响评价,下发限期办理环评手续通知书8份,使景区开工项目环评率达100%。严格执行建设项目“三同时”制度,加强对项目施工期的环保监督和管理工作,使景区项目审批制度执行不力、监管不到位、程序不规范等现象得到了有效解决。在不断加大基本建设投入的同时,我们还狠抓各类与大规划不符的建筑设施的拆迁工作,率先拆除了景区职工餐厅、保护区中心管护站等建筑设施,起到了很好的表率作用,在此带动下,*篝火剧场、*山庄、*快餐厅、*快餐厅等建筑设施先后拆除,完成拆迁面积11600平方米。同时,我们还不断加大依法治理乱采滥挖工作力度,全年累计开展大、小规模清山行动26次,共出动清山人员162人次,出动车辆42车次,马匹46匹次,捣毁非法采药窝点13个,清出非法入林人员62人,劝退(回)81人,有力打击了违法乱采滥挖人员的嚣张气焰,有效保护了景区生态资源安全。今年,在景区管辖的10030平方公里范围内未发生重大森林火灾。

(五)加大环境保护投入力度,狠抓生态环境建设。在项目争取方面,紧紧把握国家、自治区和地区的项目投资导向,狠抓项目储备工作,累计投入项目前期费用400余万元,策划和包装了一批投资规模大、产业关联度高的重大项目。通过景区上下的共同努力,争取到保护区环境监测和保护系统建设项目、保护区湿地保护项目上、地质灾害环境治理项目等,使景区环境保护工作得到了有力的项目支撑。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扎实开展“基本建设年”活动,全年开工项目26个,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44亿元。目前,投资8000余万元的下湖口游客中心项目土建部分已完工,明年开春将完成内部装修和绿化、美化工作,预计明年6月份之前可投入使用。投入近5000万元的*新老村、禾木、白哈巴供排水工程已全部完工,并投入使用,切实解决了以上几个区域的农牧民饮水安全问题。投资1100万元的*供水改扩建工程的水源地、水池、管网、设备间等工程也已全部完成,并顺利通过竣工验收。铁热克提供排水工程目前已完成供水厂土建工程,铺设供排水管网11000米,完成投资550万元。总投资1400万元的*景区生态改善与恢复项目于今年6月正式开工。项目主要对*至*沿线进行植被恢复与保护,项目设计总长度为30公里,恢复面积为297486.8平方米,目前已完成投资600万元。同时,我们还对禾木沿线的观景平台进行完善,增设了垃圾箱、木盏道、停车场等,缓解了以往游客车辆乱停乱放、游客随意踩踏等对公路沿线植被的破坏。

(六)加大环境整治工作力度,营造良好旅游环境。*是国家5a级旅游景区,为给海内外游客创造一个景色宜人、环境舒适的旅游环境,我们不断加大环境整治工作力度,全年完成供水30000方,处理污水40000方,回填处理垃圾约3500吨。旅游季节招收保洁工121人,并对其进行了岗前培训,对景区卫生保洁工作实行分片、分段工作制,对各节点、区域的环境卫生工作进行实时清扫。对景区经营户实行卫生保证金制度,各经营户在上山前必须与景区签定卫生责任状并交纳卫生质量保证金,由环卫队对其进行监督、检查,提高了广大经营户爱护环境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二、工作中存在困难与不足

近年来,通过上级业务部门的精心指导和景区广大干部职工的共同努力,*景区环境保护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也存在着许多困难和不足之处。一是工作人员不足,由于*景区是以旅游为主的行政单位,对环境保护工作的专业人员和队伍都在摸索建立和完善中,目前,景区负责环境保护的工作人员仅有3人,由于景区规划面积大,环境保护工作点多、面广、线长,在具体工作开展中难免出现顾此失彼的情况,使景区环境保护工作没有高标准、高质量地开展好,环境破坏、资源浪费等现象依然存在。二是景区草场超载过牧现象严重,*景区作为布尔津、哈巴河两县七乡的重要夏牧场,每年有70多万头(只)牲畜在景区放牧。近年来,随着两县畜牧业的快速发展,景区草场尤其是布喀旅游公路沿线草场超载过牧现象严重,据专家调查,部分区域草场退化严重,已经呈现出荒漠化的迹象。三是宣传工作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强,由于*景区的特殊环境,每年进入景区的经营户都在不停更换,两乡农牧民居住也比较分散,给环境保护工作的宣传带来了一定困难。因此,我们必须不断加大宣传工作力度,切实提高广大经营户、农牧民的环境保护意识,才能使景区环境保护能够扎实、深入的开展下去。

三、今年度工作思路

抓好*景区以旅游经济发展为中心的各项工作,对全面落实“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各项政策措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我们将继续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进一步明确目标、强化措施,团结带领景区广大干部群众,努力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同时,我们还将一如既往地抓好环境保护工作,严格落实地区环境目标责任制,确保景区资源的合理开发、永续利用。

(一)深入开展环保宣传,增强全民环保意识。环境保护关系到每个人的切身利益和生命健康,需要全民的共同参与和积极支持。因此,我们将把增强全民环境保护意识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不断加强领导干部环保知识培训,利用冬闲时间聘请有关专家举办生态环境建设、发展生态旅游等相关知识讲座,切实增强景区干部的环保意识和科学发展能力。加强对驻景区企业、经营户等排污行为人环境保护和污染防治法律法规知识的学习培训,使其真正认识到治理环境污染是他们应尽的责任和义务,明确其环境保护职责。同时,充分利用每年的“*”世界环境日、地球日及景区举办的各类庆典、赛事活动,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环保宣传活动,并利用网络、电视、报刊等新闻媒体广造社会舆论,强化社会监督,调动全社会的力量参与环境保护。

(二)严格建设项目管理,控制污染源头。抓好环境保护工作,必须坚持标本兼治,重在治本,严格控制污染源头。对景区建设项目的实施将严格按照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执行,真正从源头上控制新污染源的产生。做到“四个不办”,即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项目不办,不符合景区生态旅游发展的项目不办,不具备污染处理能力的项目不办,污染负荷严重超标的项目不办。同时,抓好“三个环节”,即抓住源头预防环节,严格环境保护第一审批权,严防违规审批和越权审批行为;抓住末端治理环节,认真摸清景区环境污染现状,找准污染治理重点,确保污染不扩散、不蔓延;抓住全过程治污环节,积极引进先进的处理设备和技术,把相关污染消除或减少在生产过程中。

(三)突出重点、强化措施,切实抓好环境保护和治理工作。一是加大项目争取和实施力度,对保护区遗产地保护、保护区湿地保护、植被恢复与保护等重点项目要进行重点督办落实,确保项目早日完工见效。二是依法保护野生动植物,严厉打击乱砍滥伐、乱捕滥猎、乱采滥挖等破坏生态环境的违法行为,定期、不定期地开展执法检查,坚决遏制环境违法违规现象。三是加大景区环境卫生清扫保洁和垃圾的管理力度,严格按照相关规定处理好垃圾。四是建立健全环境监测机构,加大环境监测的资金投入和技术力量,争取投入500万元的国家大气质量监测背景站项目早日落地实施。

(四)加强领导,明确职责,扎实开展好环境保护工作。继续实行主要领导负责制,认真落实地委、行署及上级业务部门的各项工作要求,不断强化措施,统筹解决好开发、建设与管理、保护的关系,并摸索建立景区农牧民及经营企业、经营户加强环境保护工作的长效机制,不断扩大村干部月薪工资待遇的发放范围,充分调动广大基层干部做好环境保护工作的积极性,确保景区上下紧紧围绕“保护第一,永续利用”的方针,科学保护好*景区生态环境,为*经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环境保障。

水环境治理前景篇8

前言

河道作为城市最为重要的环境保护点,特别是周围的环境受到市民的广泛关注,其扮演的角色在不断地变化。传统的河道观念已经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产生了巨大的改变,河道在城市生态环境起到了纽带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进城市的发展以及社会的和谐,城市河道整治工程的主要目标就是要整理脏乱差的河道,改善河道周围的环境,净化水中的污染物,持有以人为本的观念建设生态型河道。

河道整治与生态型河道建设的设计原则

从“安全、环保、资源”三个设计点出发,构建一个以安全为基础、环保为中心、资源为需求的河道整治框架。

1.以安全为前提

生态河道的建设是一项难度较大的建设工程,那么就应该把安全放在工程建设的第一位。在设计生态景观与河道整治方案的时候,应该从实际情况出发,结合河道周围的环境来进行河道改造,在保证了工程施工安全之后,全力让河道形成一个简洁、朴素、自然、环保的自然生态局面。

2.构建城市滨水空间

在河道的周围营造水利景观,所谓的城市滨水空间就是一个在城市当中能让市民亲水、见水、玩水的自然生态景点,应该是城市河道整治工程当中重点建设的一个点,如果建设完成,在改善河道方面会有显著的效果。全力恢复城市河道水的使用空间,为市民建立一个优美、宜人、充满生机的河道形象,这不仅是河道整治工程的需求,还是现代城市建设的一大趋势,使用河道水资源来创造景观,将水景融入城市当中。

3.保护水面,保持河流原有空间

如果实际的条件允许,那么应该尽可能的加宽、加大河流和湖泊的面积,条件较为不足的地方也应该保持河流原有的面积,如果要在河道当中进行施工,那么务必使用复式断面施工技术,增加河道流水的断面宽度,要保证河流当中的主流槽在长时间过后不会出现淤泥拥堵的现象。

4.掌控河水污染度

控制污水直接排入河流是降低河道污染的基础工作,只有这样才能让河流与城市和谐相处。在城市的发展过程当中,河道难免会受到一些污染,我们应该抓好河道污染的源头,禁止污染水直接排入河道中。对于河道污染应该主动出击,坚决不能在河道污染已经非常严重的时候才去处理,这样为时已晚。

河道整治结合景观与生态要求的设计方向

1.全力开发河道生态系统资源

尽量减少不必要的硬性施工建设,注重河道陆地环境与水下生物多样性的建设与管理。在河道的两旁应该栽种一些长青的树木与景观花草,最好使用本地的、容易管理、生命力强的植物,并且要防止水中与陆地的二次污染。

2.改善滨水环境,加快水循环流动的速度

使用生态工程的建设方式,使河道周围的滨水景点更加接近自然,从而在城市当中形成多种多样的自然化景观与城市绿洲,转换河道周边的生态环境,解决城市景观空间不足的问题,全面提升城市居住的舒适度,为市民构建一个生态化的自然环境。

3.重点关注生态系统的发展

水是大自然当中最为重要的元素,水与绿化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森林之所以那么茂盛完全是因为水的存在。那么对于一个建设生态河流的城市来说,水更加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建设材料,如果将水比作城市生态环境发展的血液,那么生态河道就是“城市之肺”。

河道整治与生态河道景观建设的具体措施

1.河岸直立式保护结构

河道在城市当中的走向非常复杂,在一些建筑较为密集的地方整治河道,由于土地的原因,河道两岸没有多余的土地供整治建设使用,因此,就可以在河道两旁修建直立式保护结构用来保护河道两岸。以直立式结构的类型来分,可以分为重式挡土墙、板桩式挡土墙、前板桩挡土墙以及后板桩挡土墙。

2.护面斜坡结构

(1)混凝土类护面。将正方形、菱形、长方形或者六边形的混凝土预制板放在河道坡面之上起到护面保护的作用。但是混凝土是硬性材料,其与水的特性有着明显的差别。效果不够自然。

(2)天然石材护面。多数使用抛石、千切石块、浆切石块等天然石用来铺设河道护面。这几种石材都属于天然石,能够和河道周围的环境相融合,看起来不显得冲突。不仅如此,使用天然石作为河道护面铺设的材料,由于石头与石头之间会有间隙,还方便了河道植物的生长。

结束语

由于时代的发展的需要,我们就应该回过头来看,城市的环境建设与城市发展息息相关,因此,我们应该加大城市河道整治的力度,净化河道内部以及周边的环境。

上一篇:体能训练学的概念范文 下一篇:焊接技术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