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电一体化技术培训范文

时间:2023-12-06 17:56:06

机电一体化技术培训

机电一体化技术培训篇1

一、目前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对专业内涵的理解不够机电一体化的本质是将电子技术引入机械控制中,也就是利用传感器检测机械运动,将检测信息输入计算机中,计算机得到能够实现预期机械运动的控制信号,由此来控制执行装置。若是真正意义上的机电一体化产品,它有两个明显的特征,一是要有运动机械,二是采用了电子技术,通过计算机指令和反馈来实现柔性化和智能控制。而不少专业教师却单一地认为,机电一体化专业就是学一点机械类课程,学一些电子类课程,如果加上一些控制类课程,简单拼凑就是机电一体化了。因为理解不够,所以对最后的综合实践课程,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课时量及训练强度不够,大量精力花在了使学生获取装配钳工或维修电工高级工证书上。但社会现实却是机电一体化技术发展到了新的高度,随着光学、通信技术等的进入,机电一体化出现了光机电一体化;而人工智能技术等领域取得的巨大进步,为机电一体化技术开辟了发展的广阔天地,开启了机器人的新时代。这迫切需要我们五年制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融入新技术、新技能。

(二)对关键核心课程的融合不够目前,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主要开设机械类、电子类和控制类专业课程。技能实践课程也大致这样划分,在最后阶段,再开设综合专业课程和实践课程。如果按专业方向划分,则制造技术方向开设CAD/CAM软件应用技术、机电设备机械安装与调试技术、机电设备装调工(装配钳工)训练与考级;控制技术方向开设电气制图及CAD技术、机电设备电气系统安装与调试技术、机电设备装调工(维修电工)训练与考级。以上所有课程基本上都是分机械和电子课程两条线展开的,对PLC和单片机的理解运用不到位,到最后真正能融合机电技术、体现机电一体化专业特点的机电设备安装与调试技术实践课只开3周,而装配钳工和维修电工课程分别开了11周。很明显,对前者这门综合性的核心实训课程重视不够,其带来的后果是学生虽然分别掌握了机械类、电子类、控制类课程的知识和技能,但没有融合三类课程和技能,没有达到真正的机电一体化人才培养要求。

(三)对技术技能应用能力的强化不够对于五年制高职的学生来说,最重要的专业能力是专业技术技能应用能力,而不是开发和设计能力。具体地说,就是操作机电一体化设备的能力,具体分析、制定机械加工工艺文件的能力,能处理生产车间现场工艺技术问题,具有维护、维修机电一体化设备的能力。而现在大部分学校对学生的技能要求就是制造技术和控制技术两个方向,就是取得装配钳工高级工或维修电工高级工证书。这些技术技能肯定不能让学生完全了解和掌握机电一体化专业的核心技能。学校应当通过校内机电设备装配调试相关课程设计、专项实训,使学生获得初步的技术技能应用能力,最后通过综合实训课程,使学生获得真正的机电一体化专业技能,并努力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对培养学生专业技术技能应用能力的探索

(一)多元整合优化专业课程体系目前,职业学校普遍开设三类课程:综合化课程(技术基础模块)、一体化课程(技术模块)、项目化课程(技术训练模块)。综合化课程模块是机电专业领域岗位群相关职业通用性的必备技术理论和基础技能;一体化课程是机电专业相关技术领域中某种技术知识和技术应用方法有机整合的课程,如PLC编程及应用技术、单片机应用技术、传感检测技术等;项目化课程是培养学生专项技能和综合职业能力的课程,该类课程与职业技能或职业资格要求融通,突出熟练技术运用能力的培养,如机电一体化专业中的钳工技术训练、机加工技术训练、机电设备装配调试技术训练等。而对上述三类课程进行整合优化,就形成了真正的机电一体化课程,包括机电一体化技术理论课程、机电设备装调技术课程设计、机电一体化设备装配调试实训课程等,这是最能体现专业特点和要求的课程,是机电技术的真正融合。

(二)开设综合化的核心实践课程目前,综合实训课程开设的情况是:制造技术方向开设装配钳工,控制技术方向开设维修电工。如果培养机电综合能力,就要把PLC编程及应用技术、单片机应用技术、传感检测技术加以强化,增加机电设备安装与调试技术课程的学习和实践,开设光机电技术和机器人技术实训课程,让学生了解并掌握较为前沿的机电一体化技术技能。

(三)重点培养学生专业技术的应用能力目前,不少学校机电一体化专业主要进行电工、车工、钳工三项实践技能训练和职业技能鉴定,学生初步掌握了机电技能。但这些技能是独立的、分散的,没有与机电岗位的综合技能匹配。随着技能大赛的推进,各校购置了机电一体化设备,培养了一批能胜任机电一体化专业综合实践技能教学的师资队伍,也有了较为成熟的实训项目,完全有条件、有能力开展综合实训。目前,省内职业学校机电综合实训课程主要使用光机电一体化设备,该设备的组成包括电子控制模块和机械机构。电子控制模块主要有主令电器模块、传感器模块、控制模块、变频器模块、驱动电磁阀等。机械机构包括运料机构、传送带机构、推料机构、机械手机构等。工作原理是利用先进的控制设备,控制生产机械自动完成生产的自动化过程。这套设备虽小,但它涉及了机电一体化专业各个方面的知识和技术,体现了机电一体化专业的核心技能。教学实践的具体做法是,以学会技术技能、完成任务为中心,以项目形式来安排训练内容,让学生用学过的指令实现各种电气控制线路图,模拟实现工业生产控制中的小项目,如工业洗衣机、自动轧钢线、邮件分拣系统等,然后在机电气一体化实训台进行分块练习,熟练掌握每一个单元的自动控制功能,最终目标是将各单元组合为能够实现不同生产要求的控制系统。这些技能训练都来自生活和生产,学生对项目课题感兴趣,教师引导学生主动思维,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动手解决问题,真正培养学生专业技术的应用能力。

五年制高职机电专业教学,要打破传统的机、电项目分两条线展开而最后不综合的格局,必须以机电一体化综合实践课程来提升专业教学内涵,引入技能大赛训练内容,让学生完成一个个完整机电一体化应用技术的生产项目,从而真正提高学生的专业综合应用能力,培养出能在生产一线解决实际问题的技术技能人才。

机电一体化技术培训篇2

关键词:智能电网;方案研究;功能展示;概念解读;培训考核

作者简介:焦日升(1963-),男,吉林长春人,吉林省电力有限公司培训中心,高级工程师,高级技师。(吉林 长春 130062)乔焕伟(1981-),男,北京人,国网电科院科东公司,工程师。(北京 100192)

中图分类号:TM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17-0202-03

智能电网是将先进的传感量测技术、信息通信技术、分析决策技术、自动控制技术和能源电力技术相结合,并与电网基础设施高度集成而形成的新型现代化电网。“十二五”期间,随着特高压骨干网架总体形成和智能电网全面建设,国家电网的生产力水平将实现质的提升,对提高大电网驾驭能力、加强专业化和精益化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为了加深对智能电网知识的理解,快速提高智能电网建设和管理水平,通过对智能电网综合展示手段,实现对电力系统各级生产、营销、管理等岗位人员在智能电网建设方面起到技术引领、示范体验、概念解读、知识明晰和技术培训的作用,还可以起到对广大学生群体和社会民众认知智能电网的科普宣传作用。

一、原则和标准

1.原则

(1)实用性原则:系统实现以电力系统专业管理和技术人员为应用对象,形象、准确、深入地解读和展示智能电网的关键技术、实用技能,为服务对象提供多层次、多范畴、多角度的培训内容。

(2)生动性原则:系统采用先进的展示技术、智能交互等手段,如交互动画系统、仿真技术、多媒体视频与影片制作、数字沙盘、动态展板、实物体验等,体现虚实结合、动静兼备,加强互动学习与体验环节,促进学员对知识、技能和理念的深度掌握、理解。

(3)一体化原则:系统实现厂网、调控运维、主配微网的一体化仿真,体现智能电网各个环节的有机联系。将仿真培训和媒体展示有机结合,保障培训素材的准确一致和风格一致。

2.标准

智能电网综合展示系统遵循开放式国际标准,主要包括:操作系统接口符合POSIX及OSF标准;数据库接口符合SQL结构化查询语言标准;人机界面基于Windows 2000和Windows XP;计算机通信支持ISO/OSI、TCP/IP协议。

二、展示方案

1.整体平面展示

智能电网综合展示系统在展示设计上将包含入口、序厅、宏观展示区、电网展示区、智能发电展示区、智能输电展示区、智能变电站展示区、智能配电展示区、智能调度展示区、微电网展示区、智能用电展示区、智能用电体验区、实训培训区、设备间区、出口等主体模块。通过从第一个展示区来引导、展示,让培训来宾(学员)按智能电网的智能发电、智能输电、智能变电、智能配电、智能用电、智能调度等六大环节进入每一个展示区,并且能进行完好的过渡。

宏观展示区展示主题:智能电网建设目标、战略规划和指导思想、智能电网主要特征、技术内涵等以及对社会、环境和民众生活的影响、六大环节建设内容。

电网展示区展示主题:某区域电网过去、现在和未来在电力经济、电网结构发展的变化。

智能发电展示区展示主题:智能电网发电部分从总体上把握智能电网环境下所接纳的各种电源的特点,形象地表现智能电网的接纳能力。

智能输电展示区展示主题:智能输电基础知识、组成、特点及发展。

讨论区展示主题:供参观人员停留下来休息和讨论智能电网的内容。

智能变电站展示区展示主题:智能变电的基础知识、组成、特点、在智能电网中的角色及发展。

智能配电展示主题:智能配电基础知识、组成、特点及发展。

智能调度展示区展示主题:智能调度电网基础介绍、电网潮流、调度员调控、智能电网自愈展示以及智能调度的发展。

微电网展示区展示主题:展示微电网的背景、组成结构、微型电源、储能装置、微网结构、转换控制系统等内容。

智能用电展示区展示主题:电动汽车充电设备展示、电动汽车换电系统展示、清洁能源家庭接入方式展示、用电信息采集系统展示、智能营业厅内容。

智能用电体验区展示主题:真实体验家居智能电体过程。

实训培训区主题:本培训区接待培训来宾(学员)对智能电网教学培训,建立面向智能电网运营的职业技术和技能培训软硬件条件,为智能电网建设和发展提供人力资源保障;具备完善而灵活的网络培训组织模式。培训模式可分为独立培训、分组培训。

2.硬件架构

智能电网综合展示系统的每一个模块展示区采用基础装修、液晶电视设备展示、动态展板、数字沙盘、多媒体交互式展示、视频与影片制作、数字沙盘、设备模型等手段进行安装和展示,展示区之间根据需要可以进行互联。硬件系统采用1台数据库服务器、若干台液晶电视、落地触控一体机等硬件设备进行连接。硬件系统架构示意图如图2所示。

三、软件方案

1.软件架构

软件系统架构是由视频展示系统、交互式培训系统一体化设计构成智能电网综合展示软件系统。交互式仿真软件支撑平台解决了分布式仿真培训系统互操作性、分布性、异构性、时空一致性和开放性问题,具有良好的规模可伸缩性,能够满足各模块区域的展示和仿真互动培训的需要。软件系统架构示意图如图3所示。

交互式可视化仿真支撑平台由可视化视频展示、组件化三维建模,数据库管理、人机交互界面等子系统以及模型库构成,为上层各应用提供公共的展示和培训基础服务。

同时软件系统还具有培训管理系统的功能,包括培训业务管理、培训过程管理、系统辅助管理。

2.软件系统组成

软件系统由计算机系统软件、智能电网交互式培训系统、培训管理系统。

3.系统软件

(1)操作系统:Windows 2003 Server简体中文标准版及Windows XP简体中文专业版。

(2)开发工具:Visual Studio 6.0 及Compaq Visual Fortran 6.1。

4.应用软件

(1)智能电网交互式培训系统。智能电网综合培训室软件系统采用展示和培训一体化设计,建立交互式动画培训支撑平台。系统采用高层体系结构规范(IEEE1516标准)和IEC61970标准。结合智能电网培训的特点形成视频展示和软件培训平台,包括展示支撑环境、培训环境、数据库管理及功能模块,为智能电网综合培训室的培训提供支撑。

互动化培训系统是以Intranet网络为硬件平台;软件支撑系统采用先进的基于三层结构客户/服务器模型的开放式、交互式仿真培训软件开发平台。系统不但实现视频互动展示,还可以实现对培训人员专业的全面培训和管理。

1)智能电网视频展示系统。系统采用多媒体技术、丰富多彩的二维、三维动画及技术、配合文字及声音制作视频,内容包括智能电网展示、电网规划展示、智能发电展示、智能输电展示、智能变电站展示、智能配电展示、智能用电展示、智能调度展示、微电网展示。通过智能电网视频展示系统对上述展示内容进行整体介绍,同时介绍各自在智能电网中的角色及所包含的内容和特点、功能、与传统的区别、意义等,快速了解智能电网的内涵。

2)智能电网交互式动画培训系统。智能电网交互式动画培训系统主要包括交互式智能发电、交互式智能输电、交互式智能变电、交互式智能配电、交互式微电网、交互式智能用电、交互式智能调度等动画培训系统。当参观者(培训人员)来到每个模块中,首先通过动画整体视频展示每个模块的总体情况、功能定位、与传统的区别、在智能电网中所处的角色和意义;然后根据自己的认知程度可以通过触摸一体机互动培训系统进一步更深层、更详细地了解本模块内容。在触摸一体机中,可以根据自己的认知程度和学习需要,通过鼠标点击触摸屏上不同按钮的方式学习本环节的全部内容。

5.培训管理系统软件

培训管理系统是一套提供培训综合管理的软件系统,包括培训业务管理、培训过程管理、系统辅助管理三方面内容,可实现电力培训全过程的数据配置、跟踪监控、管理、统计以及培训组织工作的信息化管理、培训流程的规范化管理等功能,能够有效地统一、协同仿真子系统的培训方式,使培训的整体管理方式更加清晰、有效,使培训效率进一步得到提高。

四、系统功能

智能电网综合展示系统由展示系统、交互式培训系统、教员管理系统三部分组成。通过构建智能电网综合培训室整体架构平台,实现展示参观、展示体验、互动培训、智能电网运营的教学培训、技能培训等功能。

1.展示参观/体验

通过智能电网综合展示系统的构建可以接待各行各业的领导、专家、其他培训来宾(学员)参观和体验智能电网,理解国家电网智能电网的建设意义、当前态势、我国智能电网的建设目标、战略规划和指导思想、智能电网主要特征、技术内涵等以及对社会、环境和民众生活的影响。智能电网的主要建设内容应涵盖智能发电、智能输电、智能变电、智能配电、智能用电和智能调度等有机环节。

其目标是宣传智能电网的建设目标、理念和路线,展示智能电网的基本知识、技术体系和应用功能,体验智能电网对社会经济、生态环境、民众生活带来的变革和影响,增强国家电网公司员工在智能电网建设中的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

2.教学培训

智能电网综合展示系统可对培训来宾(学员)进行智能电网教学培训,建立面向智能电网运营的职业技术和技能培训软硬件条件,为智能电网建设和发展提供人力资源保障。

具备完善而灵活的网络培训组织模式,培训模式可分为独立培训、分组培训。并可由培训机构根据培训对象的要求进行适当调整管理。

可实现自我互动学习培训、老师教学培训、六大环节相关专业培训、考核与鉴定功能,满足不同层次人员的培训的需求。

五、结论

机电一体化技术培训篇3

关键词:风力发电;大型风力发电机组;安装与调试;培训平台

中图分类号:G718.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6)16-0089-03

一、引言

我国在风电人才培养方面起步较晚,目前国内开设了风电相关专业的高校数量有20所左右,现仅有两个教学单位建有真实风电机组培训平台,一个是苏州某风电职业技术培训中心,配备的设备主要有850KW风力发电机组(不含叶片和塔架)、600KW风力发电机组部件、750KW风力发电机组部件(包括齿轮箱、发电机、机舱架、刹车钳等)等。另一个是天津某职业学院的风电技术培训中心,该培训中心由中广核风电有限公司于2012年投资建造,配备了两套850KW风力发电机组,配套包括齿轮箱、发电机、轮毂、机舱架、刹车钳、液压站及专用工具等。

湘电风能有限公司(湘电风能)是湘电集团旗下专业从事大型风力发电装备制造企业,是中国大型风力发电装备制造业的龙头企业。公司注册资本9亿元人民币,占地面积22万平方米,主要从事兆瓦级风力发电机组整机和部件的设计、制造、销售和售后服务,具备年产兆瓦级风力发电机组1000台套的能力。随着风力发电机组向大型化方向发展, 主流机型的容量都在1.5MW以上,这对专业学生的技能培养和从业人员的技术培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培养湘电集团急需的风电人才,湘电集团在其举办的湖南省示范(骨干)职业院校――湖南电气职业技术学院建设了“大型风力发电机组的装配与调试”培训平台[1] 。

二、平台的定位

湘电集团风电职业技术培训平台功能定位于湘电集团旗下湘电风能公司和湘电动能事业部新进员工的技能培训,并作为湖南电气技术学院高职学生的实训设备。培训平台开发的项目包括“兆瓦级永磁直驱风电机组结构认知”、“兆瓦级永磁直驱风电机组装配工艺”、“兆瓦级永磁直驱风电机组调试”等,同时还能承担风电主要职业岗位“风电机组机械装调工”、“风电机组电气装调工”等工种的职业鉴定工作[2]。

三、平台的构建与实现

1.平台的构建

大型风力发电机组的装配与调试培训平台引入的设备是湘电风能有限公司生产的典型产品―XE82―2000永磁直驱风力发电机组,这是一种采用水平轴、三叶片、上风向、升力型、可变速、变桨距调节、直接驱动、永磁同步发电机发电并网的风力发电机组,这款风机的主要特点是可靠性高、发电效率高、对电网友好等[3]。本着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原则,将风机的轮毂、机舱、塔基控制柜及其主要零部件等搬进实训室,构建“大型风电机组装配与调试”培训平台,培训平台的主要构成如图1所示。

2.平台的布局

由于风机的轮毂及机舱体积较大且高度近4m,考虑到设备的教学及培训功能,要求培训场所长度不低于22m,宽带不低于8m,高度不低于5m。为了解决好场地问题,建设小组提出了“2个实训室合并为1个实训室”的方案,并根据设备的大小和功能,将培训教室分为实训区和学习区,中间用1m高栏杆隔开,两边开门,如图2所示,图2中虚线部分为龙门吊轨道安装位置,跨距5.5m。培训中心总占地面积约200平方米[4] 。

3.职工的培训

经过近一年的建设,“大型风力发电机组的装配与调试”培训平台于2015年12月建成并投入使用,开始承担湘电风能公司多批次新进员工的培训工作。培训教师由学校专业教师和企业技术专家组成,专业教师主要负责培训对象的管理和风电技术基础的培训,如安全生产与质量管理、风电机械基础模块、风电电气基础模块等,企业专家主要提供技术指导和风电岗位职业技能的培训,如风机产品的工艺培训、风机的检测、风机的维护与检修等。同时,学院教师与企业专家共同探讨培训内容并开发了培训教材,培训的主要项目包括轮毂总成结构认识及工艺培训、机舱结构认识及工艺培训、轮毂电气系统的调试、机舱电气系统的调试、风机的联调等[5],具体内容见表1。

同时经湖南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职业技能鉴定中心现场考察,培训中心取得了“风电机组机械装调工”、“风电机组电气装调工”这两个风电职业技术工种的职业等级鉴定资格,可承担这两个工种的 “初级工、中级工、高级工”三个技术等级的鉴定。

四、结束语

“大型风力发电机组的装配与调试”培训平台在市场需求下应运而生,由企业提供设备、技术和专业技术人员,由学校提供场地、管理和专业教师,是在校企双方共同合作、共同努力下建成的。这个平台的建立为湘电集团培训急需的风电人才提供了便利的条件,为学院开设的新能源设备技术专业和风电场运行与维护专业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实训条件,为学院教师、企业科研人员提供了良好的风机试验和研发平台,同时可以承担风电机组机械装调工、风电机组电气装调工等工种的技能鉴定工作,是集“培训、教学、鉴定、研究”等功能于四位一体的兆瓦级风电机组培训平台。

因此,湘电集团风电职业技术培训平台的建成既是企业办学的优势所在,又是校企合作的典型案例之一,其建设意义重大而深远[6]。

参考文献:

[1]秦祖泽,刘迎春,覃事刚.发挥企业办学优势 创新“校企共同体”办学新模式[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3(4):57-59.

[2]叶云洋,陈文明,覃事刚,等.基于“校企共同体”,校企共建共享风力发电综合实训基地[J].信息化建设,2015(11):1-3.

[3]叶云洋,陈文明.风力发电机组的安装与调试[M].北京:化工出版社,2014.

[4]姚兴佳,宋俊.风力发电机组原理与应用[M].北京:化工出版社,2010.

[5]何小雪.资源共享型实训基地建设发展的思考[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中旬刊),2015(3):265-266.

机电一体化技术培训篇4

论文关键词:输配电线路 施工技术 仿真系统  设计

论文摘要:由于社会对于电力的总的需求不断增大,同样对于输配电线路的施工技术要求也更加严格,输配电线路施工技术仿真系统的设计成为电力部门非常重视的问题,文章讲述了输配电线路施工技术仿真系统概况和输配电线路施工技术仿真系统功能设计详情,讲述了目前输配电线路施工技术仿真系统的设计策略及应用。

一、输配电线路施工技术概述

目前我国的输配电线路施工技术参与人员数量较多,但是这些人员的能力水平都是各不相同的,操作人员的各方面知识水平和素质也需要提升。对于输配电线路施工操作人员的培训如果仅仅停留在理论的层面,就难以替身操作人员的实践能力,参加培训的人员因为实践比较少,所以技能就比较差,正是这种原因使得人们对于输配电线路施工技术仿真系统的需求也更加迫切。

二、输配电线路施工技术仿真系统设计现状

(一)输配电线路施工技术仿真系统概况

输配电线路施工技术仿真是对现实配电线路施工技术系统的抽象属性的模仿。人们利用这样的模型进行试验,从中得到输配电线路施工技术所需的信息,然后帮助实践者对现实世界的输配电线路施工技术的问题做出决策。输配电线路施工技术仿真是一个相对概念,任何逼真的仿真都只能是对真实系统某些属性的逼近然而仿真是有层次的,既要针对所欲处理的客观系统的问题,又要针对提出处理者的需求层次,否则很难评价一个仿真系统的优劣。

输配电线路施工技术仿真系统一种先进的实施培训手段,提高培训的效率,强化培训效果。输配电线路施工技术仿真系统的设计是在计算机的基础上开发,通过Internet 软件平台及面向对象程序设计和数据库技术,综合设定,使得输配电线路施工技术仿真系统具有实用性和可维护控制性。

输配电线路施工技术仿真系统的开发,主要是首先起源于国外对于计算机仿真系统的应用,尤其是西方国家如英国、美国等大型企业开发计算机仿真系统,并取得了显着的效果,这样参加培训的人员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获得具体输配电线路施工技术作业经验,其技能可以与在现场工作2年的人员比,因此很多国家都看到了计算机仿真技术的优越性,计算机仿真系统也越来越多的应用到各个领域中。目前我国对于仿真系统的应用也是在一些危险性较大的领域,例如大型的锅炉装置、化学化工及变电站的应用中,后来有人提出在输配电线路施工技术作业中应用,但是目前仿真系统在输配电线路施工技术作业中应用仅仅停留在提出的阶段,还没有完全开发出完善的输配电线路施工技术仿真系统。

(二)输配电线路施工技术仿真系统功能设计

目前关于输配电线路施工技术仿真系统的设计的思想越来越统一,即输配电线路施工技术仿真系统必须能够便于施工技术模型的调试和输配电线路画面的构造,输配电线路施工技术仿真系统还应采取先进的运行软件和保证运行数据相分离的一种设计思路。

关于输配电线路施工技术仿真系统功能设计应该分成培训师和受培训者两个方面的功能,对于输配电线路施工技术仿真系统培训师功能应该是输配电线路施工技术仿真系统的集成操作,其主要功能是可以控制受培训者的机器,包括受培训者机器的开始暂停关机等功能,另外可以准确知道受培训者机器是否有事故及分析事故产生源,输配电线路施工技术仿真系统培训师机器功能还应是控制受培训人员考核的现场等具体状况。输配电线路施工技术仿真系统学员机器功能设计,首先要依附于输配电线路施工技术仿真系统培训师机的功能下,即能够受到输配电线路施工技术仿真系统培训师机器的监管控制。在这种模式的输配电线路施工技术仿真系统受培训人员的机器可以提供参家培训人员的操作画面,主要包括操作的流程图、、控制组、趋势图及操作记录等具体的监控画面。

输配电线路施工技术仿真系统将电网仿真系统和输配电线路仿真及配电站系统仿真等有机结合进行设计,该系统应该具有的特点是确保在硬件使用上采用了以局域网应用为核心,利用工作站、开放式系统及微机构成的分布式,以便于以后输配电线路施工技术仿真系统的扩充和升级。此外,在输配电线路施工技术仿真系统软件上采用了软件相互支持系统技术,这样使输配电线路施工技术仿真系统系统更加便于修改和维护。再者,在功能上要更加完善,即充分考虑了仿真电网和输配电线路施工技术仿真系统及仿真变电站之间的相互影响,使输配电线路施工技术仿真系统更加具有真实性。最后,还应通过采用了输配电线路施工技术仿真系统多媒体技术,逐步实现输配电线路施工技术的图像化和可视化,比较完整的反映出输配电线路施工技术作业情况,同时也使仿真的对象更加便于更改和进一步扩充,这样输配电线路施工技术仿真系统就会具有更高的性价比。

通过输配电线路施工技术仿真系统为输配电线路施工技术作业人员提供了一种较为先进的培训手段,同时也彻底改变了传统的培训模式,它的设计及应用可以提高整体的输配电线路施工作业技术,进一步确保电网安全,同样也大大提高了作业者的劳动生产率,为创造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发挥着显着的作用。

三、结论

输配电线路施工技术仿真系统仿在不断的发展和完善中,供电有限公司每年都会投入很大的资金和时间等用于施工技术人员的培训及考核,着力开发完善的输配电线路施工技术的仿真系统,使得输配电线路施工技术的仿真系统能自由安排培训项目,并且允许人员在培训中发生各种错误,同时演示出因为操作错误造成的种种后果且不带来任何实际危害,不受其他客观条件的限制,此外还可以人为制造各种故障来综合培训操作人员处理操作中故障的能力。输配电线路施工作业人员进行重复性集中培训,从而使的操作人员在短期内接受较多的培训项目,缩短总的培训周期。可节约大量的培训时间与经费。所介绍的输配电线路施工技术仿真系统目前已经投入运行,实际应用表明该系统能极大地提高培训的质量,在短时间内提高施工技术人员的技术水平,对电力系统的建设起到了重大的推动作用。目前很多设计成果效果较为显着,但是为了进一步提高输配电线路施工技术仿真系统的应用水平,还需要更好的完善输配电线路施工技术仿真系统,争取达到创造更高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 杨永生,郝小欣.分布交互式仿真技术在变电站仿真中的应用[J]. 电网技术.2000(9)

汤晓青,周林,栗秋华.输配电线路施工技术仿真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 四川电力技术.2007(2)

姜芳芳,来文青,龚庆武.虚拟现实在变电站仿真系统中的应用[J].高电压技术.2005(7)

王邦志,林昌年,蒲天骄.变电站集中监控仿真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电网技术.2004(8)

张永翔,段绍辉,杨卫东,林昌年.深圳供电局变电培训仿真系统[J]. 电网技术.2000(1)

胡汉才.单片机原理及其接口技术[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机电一体化技术培训篇5

关键词:新技术;新设备;新方法;加强职工技术培训

红山嘴水力发电厂是集水、机、电三大客体组成的一个技术密集型企业,随着这几年电厂逐渐加大技改力度,引进新技术、新设备和新方法,对企业职工熟练掌握驾驭现代化设备的专业技术素质就有了更高的要求,如果职工的技术素质和操作能力跟不上,就会影响发电设备的正常运行,从而给企业和个人带来一定的经济损失。针对这一情况,厂培训部门本着“为生产一线服务,按需施培、培养合格人才”的宗旨,工作中必须转变观念,创新培训方法,丰富培训手段,加强职工技术培训,以适应现代化生产技术的需求。

近几年来红山嘴水力发电厂对梯级电站相继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技术改造。三级电站的励磁系统改为可控硅励磁、三一线、三东线线路保护改为微机保护,五级电站的35KV的油断路器全部改为六氟化硫断路器,6.3KV断路器改为真空断路器,四级、五级电站进行了微机综合自动化系统改造,2006年新建的一级电站均采用综合自动化保护,调度中心梯调室也逐步实现微机自动化的科学管理。

一、当前红山嘴水电厂职工的技术素质和新技术引进后存在的差距

针对新技术的引进和设备的相继改造,运行几年来,电厂五个电站职工对新技术、新设备的适应能力有一定的差距。(1)职工的文化程度参差不齐,对新技术、新方法运用起来非常生梳,往往是知其然而不知所以然。(2)培训力度不够,有些脱离实际的培训,单凭讲理论,没有与现场设备结合。红山嘴水电厂是一个五十年的老厂,所有设备没有全部更新,只是针对部分设备进行了更新改造,而引进的设备都是高科技产品,新老设备的结合都存在着从书本上、理论上找不到的问题。(3)职工对新设备的熟悉程度不够,对新技术、新方法的掌握和运用不到位,再加上职工的责任心不强,就会出现误操作、误判断。正因为存在以上不足,五级电站运行人员曾经发生了误操作,操作时本应拉开1F可控硅励磁电源一段、二段小空开,却误拉了厂用屏一段、二段主控室电源空开,引起电源屏交直流电源中断,造成后台机及保护屏直流电源消失。

二、加强对职工培训的迫切感和紧迫感

四级电站、五级电站、一级电站应用最先进的微机技术,实现微机保护、微机监控,集保护、遥控、遥测、遥信、遥调五大功能于一体,对电站进行全方位的控制和管理,实现以监控为主、常规保护为辅所组成的微机综合自动化,大大减轻了运行人员的劳动量。五级电站的新设备模拟屏可进行模拟操作,加入了五防电编码销,使误操作的可能性降到最低限度。调度中心梯调室内安装了能实现实现遥信、遥测、模拟显示和记录打印的监控系统,该系统可以实时监视四个电站的发电运行和设备工作状态。同时还装设了水情自动测报系统,使调度人员通过电脑屏幕随时了解水情变化,合理调配水量,科学的管理为安全生产发电提供了保证。针对新技术的引进和设备的改造,企业迫切需要加强职工技术培训。

三、企业如何有效的开展职工培训

1、认识上要重视,加强学习观念。

长期以来,一些企业视培训为消耗和负担,因此只注重对物的投入而忽略对人的投入,对企业的职工培训能省则省,造成职工思想上不够重视,学习观念不强,从而导致部分职工素质下降,观念陈旧。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知识更新的加快,学习和培训已成为适应和完成岗位工作需要的必须之举,改变以前“要我培训”转变为“我要培训、我要学习”的观念,建立一种“多学一门技术,岗位就多一份保障”的思想。其实,培训是一种双赢投资,首先通过培训可以使职工能很好地驾驭、操作和管理好设备,减少出错和发生事故的机率,创造产值,提高经济效益,其次,也提高了职工本人的技术素质和能力使职工受益,培训可谓是企业给员工最好的福利,是企业的无形资产。

2、建立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培训体系、考核制度和激励机制

红山嘴电厂有比较完善的办学条件,教学设施、相当的教学规模、多媒体教室、健全的培训制度、较强的师资力量都是建立培训体系的基础。培训体系一般由培训需求分析、培训目标确定、培训方案制定、培训方案实施和培训结果评估五部分构成,整个培训体系必须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即以职工为中心,以对培训需求的分析和培训效果的评估及落实为基本点。不能管训不管用,重数量、轻质量,重过程、轻结果,重考试、轻绩效,重理论、轻实践,忽视实践环节,不注意跟踪培训和考核,培训效果不能及时反馈,培训工作虽然忙却达不到效果。

建立科学的考核机制,严格考核程序,制定考核标准,把教、学、管、用都纳入考核范畴,用制度加以规范,用标准加约束,将考核与培训有机地结合起来,以提高培训质量,确保培训效果。

引入激励机制,设立“培训工作先进单位”和“培训工作先进个人”的荣誉称号,对员工在培训工作中突出给予肯定。打破年龄、学历、资格等界限,通过竞争上岗将员工中一些人品好、技术高、责任心强的人提拔到管理岗位加以重用,从而调动员工的积极性、自觉性和创造性。

3、创新培训方法和培训形式

培训部门在工作中不断创新培训方法和培训形式,面向基层单位服务,带着问题下现场实习,学习新技术、新设备和新的操作方法,了解和掌握其原理、功能,有不懂之处虚心向厂家技术人员和生产科专工请教。培训中心人员针对三级电站三东线微机保护的改造,结合实际设备,进行现场讲解,现场指导,对职工所提疑问给予详细解答,提高培训质量,及时反馈培训结果,使职工真正学懂搞懂理解在,达到培训的目的。正所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培训没有固定的模式,完成根据企业发展的需要,一切要从生产一线的实际出发,注重培训内容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充分体现“培训与需要,理论与实际相统一”的实用型原则,开展多层次、多渠道、灵活多样的培训方法。坚持与时俱进的培训工作思路,在搞好安全生产的同时,结合现有设备随时随地的采取各种形式开展有针对性的技术培训,以工作中实际存在的问题和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坚持“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落实三级培训网络体系,以厂培训部门为依托,以站队、班组现场培训为重点,及时了解基层培训动态,不时地下到基层对各站队进行检查指导,督促各项任务的完成,从而使全厂职工的专业技术水平在现有程度上有较大幅度的提高。培训方式可采取走出去、请进来、老师傅带新徒弟、理论功底好的年轻人给大家讲解理论知识性;形式可采取专题讲座、技术比武、现场考问讲解、操作票比赛、事故预想、反事故演习,模拟操作和现场实际操作,使培训工作有计划、有实施、有考核、有总结,落到实处,确保培训效果和质量,形成一条“管理标准化、教学制度化、培训程序化、考核规范化、内容系列化、形式多样化”的培训之路,为全厂安全生产发电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4、提高培训者自身的综合素质

强烈的责任心和求知欲应是培训者工作和学习的动力,要不失时机的拓宽自身的知识面和视野,学知识、学文化、学技能、学管理。企业应为培训者提供多种学习途径,补充吸收新知识、新技术,以提高培训者理论水平、教学能力和创新能力,建立一支懂专业、懂管理,专兼相结合的培训骨干队伍。

机电一体化技术培训篇6

【关键词】技能竞赛 电工专业 一体化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4B-0024-03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国家急需大批各级各类技术人才,职业教育顺应发展潮流,培养各级各类技术人才。在“以服务为宗旨、就业为导向”办学宗旨和“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以赛促改”办学思路的指导下,如何以技能竞赛推动职业学校电工专业一体化教学改革,把学生培养成具有“高素质、扎实技术技能、高效工作”的电工专业高技能型人才,是职业院校电工专业教师面临的重要课题。当前,很多职业学校没有将一体化教学实践与技能竞赛教学相衔接,导致只有参赛选手受益,大部分职业学校学生受益不大,严重影响一体化教学质量的信度与效度。为此,引入技能竞赛的教学机制以推动电工专业一体化教学改革,促进教学质量快速提高。本文以广西贺州高级技工学校为例,探索以技能竞赛推动电工专业一体化教学改革。

一、电工专业一体化教学改革的理论依据和坚持的原则

电工专业一体化教学模式是指根据一体化教学模式,坚持“以职业标准为依据,以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以学生为中心(教学组织、教学方法)”一体化教学思路,根据企业所需的典型工作任务和工作过程来设计电工专业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按照工作过程的顺序和职业学校学生自主学习的要求,设计电工专业课程和安排教学活动,并在电工专业教学过程中,坚持“理论与实践教学融通合一、能力培养与工作岗位对接合一、实习实训与顶岗工作学做合一”的工学结合模式。

(一)电工专业一体化教学的理论依据。电工专业一体化教学需要基于三大现代职教理论(即杜威“做中学”、陶行知的“教学做合一”、德国的“行为导向教学法”)和戴明的 PDCA 质量管理理论来设计教学和教学活动。

美国现代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的“从做中学”理论告诉我们,务必把“从做中学”贯穿到电工专业的教学过程、课程、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等当中去。

我国教育家陶行知的“教学做合一”的职教理论,明确指出做事的方法决定学习的方法,而学习的方法决定教学方法。这就要求在电工专业一体化教学设计和教学活动中,应坚持三点:一是如何做事就如何学习,如何学习就如何教学,教育与学习都要突出“以做为中心”;二是对事情来说是在“做”,对受教育者来说是在“学”,对施教者和学习者的来说都要通过教学活动来共同提高认识;三是职业教育目标不是简单的教人学习,而是教人学“做事”,通过“做事”来悟出新知识和找出新方法。

德国的“行为导向教学法”是能力本位的教学法。电工专业一体化教师应运用这一教学法,注重实践性教学环节,突出职业实践能力的综合培养,切实做到把电工专业理论与电工技能实践相结合。

戴明的 PDCA 质量管理理论。基于 PDCA 质量管理理论,结合电工专业一体化教学改革工作实践,从“计划(Plan)、执行(Do)、检查(Check)、行动(Act)等环节入手,探索电工专业一体化教学工作规律,从电工专业的师资队伍建设、培养模式、课程目标制定、教学实施、教学评价等方面总结出科学、规范、有特点、易推广的“工学结合”培养模式,促进健全和完善电工专业一体化教学改革工作体系,推进电工专业一体化教学改革进程和提升教学质量。

(二)电工专业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需要遵循的原则。必须坚持把“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作为目标,将企业的“典型工作任务”作为载体,教学中突出“职业学校学生主体性”的原则。电工专业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目标,需要在课程定位、课程内容及要求、教学过程及评价等方面,凸显培养学生专业能力和方法能力及社会能力。把企业典型工作任务作为载体,围绕企业典型工作任务来确定该专业的课程目标、选择课程内容、制订专业教学计划、构建工学结合的电工专业课程体系,并改革其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教学中注重实用性、针对性,把学习过程转换为工作过程。教学中凸显职业学校学生的主体性,构建促进职业学校学生自主学习、自我管理的平台和评价体系,做到学以致用,体验电工工作之责任并获得经验。在电工专业知识和技能学习中用企业电工班组的管理方式来管理学生,尽快让职业学校学生体验企业工作情景和角色转变。

二、以技能竞赛推动电工专业一体化教学改革的主要内容

以技能竞赛推动电工专业一体化教学改革的主要内容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电工专业课程内容改革。当前中职电工专业课程较为陈旧,且与社会需求严重脱节。广西贺州高级技工学校师生通过参与电工专业技能竞赛,逐渐意识到电工专业课程内容应与社会需求接轨,电工专业课程内容改革必须坚持就业导向来培养社会需要的电工专业技能型人才。随着电工电子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电工专业课程选择上要紧跟时展潮流,不断更新教学内容,紧贴市场需要,培养出当今社会需要的电工专业高技能人才。从近年来的电工专业技能竞赛可以看出这一特点,如单片机设备、PLC、电子制作等要求^高。由此可见,电工技能竞赛项目与国家经济发展、行业结构调整和企业用人单位紧缺急需的电工专业岗位技能对接。随着电工技能竞赛的制度化、规范化和常态化,其必将成为职业学校电工专业课程改革的导向标。电工专业培养目标需注重学生技能的培养。电工技能赛对于电工专业一体化教改工作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通过调整电工专业课程培养目标,达到培养适应企业发展的电工专业高技能型人才的教学目标。

(二)电工专业教学方式改革。传统的电工课程教学已不能满足职教需要,应以电工专业技能竞赛为契机,推行工学结合、教学做一体化,提高电工专业教学质量。具体做法是:一是通过企业调研以了解企业需求,把电工专业教学与企业的工作要求、职业规范保持高度的一致,把企业电工岗位所需要的技能纳入电工教学当中,使职业学校学生能学有所长、学有所用;二是通过请丰富经验的电工师傅来学校讲课、辅导,增加师生对企业电工技能需求的了解;三是通过增强电工专业生产实践基地的建设,使职业学校学生能够真正做到产学做一体化;四是教学中通过项目导入、任务驱动、知识链接的教学活动,促进学习者学中做、做中学,增强职业学校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学习兴趣,提高电工专业课堂教学效率。 (三)电工专业实训设备的建设。由于电工技能竞赛有比较高的要求,因此职业学校加快了电工实训室的建设。例如,广西贺州高级技工学校增加了亚龙和天煌的设备后,快速建立了相应的实训室。随着实训室建设推进,电工实训能力大为加强,增强了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随着政府重视职业教育,职业技能大赛已经成为展示职业能力的极具吸引力的竞技平台。随着职业学校教学改革工作快速推进,越来越多的学子投身到职业教育中,为成为高素质高技能的职业教育人才而努力。

三、以技能竞赛推动电工专业一体化教学改革的实践

(一)整合电工类专业群与优化专业培养目标。依据《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精神,应加快电工类专业课程结构优化,以适应当今社会经济发展对高素质、高技能电工人才培养的需要和提升服务工业转型升级能力。采用技能竞赛培训方式推动电工专业一体化教学模式实施,培养职业学校学生成为掌握新技术、具备高技能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传承企业核心技术技能、积累新经验和创新发展,促进我国制造业由大变强。例如,广西贺州高级技工学校将电工类专业群优化为 4 个专业:电气自动化设备安装与调试、工业机器人应用与维护(在建设中)、电子技术应用与电子电器维修、电工技术应用与制冷设备维护,以此优化电工专业培养目标。

(二)改革电工类专业一体化课程体系。建立以工业产业结构调整驱动电工专业改革、以工业产业技术进步驱动电工专业课程改革、以电工实用技术驱动教学改革,实现电工专业课改以适应经济发展、工业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随着科技发展,电工专业技能竞赛内容不断更新,需要按照电工专业技能竞赛和职业资格标准来设计电工专业课程结构和内容。具体做法为:一是通过用人单位直接参与电工专业课程设计、评价,引进先进电工技术(如 PLC 技术、电子制作技术等),提高电工专业课程教学对技术进步的反应速度,形成对接紧密、特色鲜明、动态调整的电工专业课程体系;二是模拟真实电工作业环境开展教学活动,让学生真学真做以快速掌握真本领;三是推动电工专业一体化教学模式改革;四是推动电工专业一体化教学流程改革,根据企业生产真实的工作流程设计教学流程;五是推动电工专业一体化课程教学方法改革。以技能训练为目标的课程体系分为单项技能训练课程和综合技能训练课程。其中,单项技能训练课程有电工基础与技能训练、电子技术基础与技能训练、电机与变压器检修、电机控制线路装调、PLC 基础与实训、变频控制技术实训等;综合技能训练课程有机床电气检修、PLC 与液压气动控制技术实训、制冷设备检修、电子产品装配与调试、电气设备装调、机电一体化设备装调等。

(三)完善电工专业“双师型”教师培养体系。一是着力推荐教育科研能力强的教师参与正高级讲师职务(正教授)评审,考核推举实践经验丰富的年轻教师入编,落实职业学校用人自主权;二是按规定聘请电气工程技术人员和电气专业能工巧匠担任专兼职教师;三是建立“双师型”教师绩效评价标准,绩效工资内部分配向“双师型”教师适当倾斜,建立“双师型”教师年金制度;四是推送年轻教师到办学能力强的职业技术师范院校和技术先进的企业学习,促进一体化教师专业化发展;五是探索职业学校师资定向培养制度,加强电工专业“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例如,通过多年的师资培养,广西贺州高级技工学校电工类专业现有副高级职称 7 人,电类高级技师 12 人,都是“双师型”教师,国家骨干教师 4 人,建成一支高素质高技能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四)组建和优化电工类专业一体化教学校内实训资源平台。以职业技能竞赛项目和技能鉴定为依托,组建校内实训资源平台。在一体化教学资源平台上,需要满足如下条件,确保一体化教学的实施:一是建立教室与实训室一体化的场地;二是编写理论课与实习课一体化的教材;三是完善专业理论与实习指导教师一体化的师资队伍建设;四是设置实习设备与职业场景一体化的实训装备。这些实训平台包括大赛需要组建的机电一体化设备安装与调试、电子产品装配与调试、单片机安装与调试、制冷设备安装调试、工业机器人调试与维护(在筹建中)综合技能实训平台,以及单项技能实训平台。主要有电子技术基础与技能一体化实训室、电工基础与技能一体化实训室、电机与变压器检修一体化实训室、电机控制线路安装调试一体化实训室、机床控制线路检修一体化实训室、低压电工作业技能训练一体化实训室、高压电工作业技能训练一体化实训室、PLC 控制技术一体化实训室、变频控制技术一体化实训室、PLC 与液压气动控制技术一体化实训室、制冷设备安装与调试一体化实训室、数控机床电气检修一体化实训室、家用电器检修一体化实训室、电子电器维修一体化实训室、高技能培训与鉴定实训室。

(五)建设基于PCAD的一体化课程教学督导及质量评价体系。随着职教研究的不断深入和教改推进,一体化教学有了实质性的进展,一体化师资、场地、教材不断得到完善。但是,也出现了一些“伪一体化”教学的现象,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一体化课程教学的效度和信度。因此,亟需建立一套符合一体化教学特点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以保障一体化课程的教学效果。一体化课程教学督导,包括一体化课程实施计划、实施过程,教学评价过程的整个过程教学督导。一体化课程教学质量评价应该采用全过程跟踪式的过程性评价、“学生评价+教师评价+企业评价”的多样性评价、“知识+技能+素养”的要素评价,确保一体化教学活动不偏离教学目标(包括职业素质、职业技能、职业知识目标),能客观准确地反映一体化课程教学的质量。对好的教学经验和措施,纳入一体化课程教学标准中;对未能在教学过程中解决的实际问题进行研究,找到科学的办法,争取在下一个教学循环中加以实证和解决。不断提升一体化教学质量,增强一体化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意识,丰富教学经验。

总之,职业技能竞赛对电工专业一体化教学具有较大的推动作用,广西贺州高级技工学校电工专业根据技能竞赛项目遴选教学内容,通过“课课有竞赛、人人都参与”的教学实践活动,逐步完善电工专业一体化课程内容。通过竞赛选手介绍竞赛经验和指导教师指导参赛总结,观察其他学校选手的技能操作演示,对师生都具有很好的促进作用,可以促进教学相长、提升高技能人才培养质量。

【⒖嘉南住

[1]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

[2]戴士弘.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

[3]戴士弘.职业院校整体教改[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年

[4]赵燕南.电工一体化教学的研究和探索[J].职业,2012(23)

[5]刘 珉.职业技能竞赛推动教学改革的实证研究[J].物流科技,2013(10)

机电一体化技术培训篇7

关键词:市场化进程电力企业培训

随着时代的进步,国民经济的迅猛发展,电力行业的不断升级的需求,特别是社会培训力量的迅猛崛起,使得电力行业培训不得不与时俱进,在充分发挥自己原有特点的同时,努力充实和完善自己,改善培训环境、加强培训管理、完善培训手段,只有这样才能牢牢地站稳电力培训市场,为电力行业多培人才培好人才,进而开发社会培训市场。

一、市场化进程中的电力企业培训需求分析

企业是经济活动的主体,电力企业是一种知识、技术密集型企业,知识、技术更新的任务相当繁重。加入WTO为我国电力企业培训的发展提供了干载难逢的机遇,同时也给企业培训带来极大的挑战。从目前情况看,我国电力企业员工队伍的整体素质还不高;职业教育和培训的资源相对不足;技术工人,特别是高级技术工人的培养状况远不能满足电力企业安全生产、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的需求。在这种现实面前,电力企业培训工作应该推行什么样的策略和模式,从而实现兼顾国家利益、企业利益和员工利益,确保国家竞争力的提高和企业、员工的可持续发展是十分重要和迫切的。

同时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以及我国加入WTO。企业将面对更加激烈的国际竞争。企业培训作为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手段,不仅要注重新知识、新技术、新思想、新规范的教育培训,也要注重人才潜能的开发,注重培养开拓型的能力和方法,突出创造力开发和创造性思维培养。此外要适应竞争愈演愈烈、变化节奏越来越快的新形势,培训工作在企业中的地位也因此必将从企业的边缘走向企业的中心。新形势下电力企业培训工作需要做新的调整,首先,电力企业培训对象重点发生了变化,从只注重个体培训走向注重团队培训。现代企业不仅需要出类拔萃的人才,而且更需要学习型团队,需要全体企业员工都注重学习,注重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其次,电力企业培训的内容也需要调整,培训必须注重员工创新能力、人文素质、责任感和主人翁精神的同步塑造和提高。电力企业培训应该抓住当前改革和发展的机遇,紧紧围绕企业的战略目标,加强教育培训的系统性、完整性和规范性建设,建立适应现代企业制度的教育培训体系,创新教育培训方法和内容,切实提高教育培训效果,从而实现电力企业智力资本运作与扩张,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二、加强培训管理创新,提高教育培训工作质量

首先,电力企业的培训工作要指根据企业发展战略、工作方针、政策及本企业人力资源现状和生产经营需要,制定科学合理、系统可行的培训规划和计划,并按计划组织实施开展培训。完善的制度体系是电力企业开展培训的基础保障,也是实现培训效果的根本前提。其次,要树立以人为本、员工与企业共同发展的理念,大力营造有利于人才培养成长的体制、机制和环境,营造培训成才、岗位成才、人人都是人才的良好氛围,把每位员工的潜能和价值都充分发挥出来。最后要建立一个有效的培训质量保证体系(即执行ISO10015培训质量体系标准),制定有关培训工作程序,规范培训行为,确定科学的评价标准,不断提高培训质量。三、充分利用局域网的优势,利用现代培训技术手段开张培训工作

电力企业培训工作应该充分利用现代培训技术手段。从现代培训技术的特点分析,积极采用多媒体技术、远程教学技术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开展培训工作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首先多媒体技术可以提高学员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增大培训的信息量。改善了教学和学习的条件,有利于个别化训练。其模拟的现场情境,具有直观、生动、形象的效果。为培训员工实际操作技术提供了一个经济、安全的环境。此外采用了远程培训的方式,可以节省培训费,达到优化培训资源共享的目的。远程教育是企业教育培训的发展趋势,在电力企业的教育培训中将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由于电力企业专业技术性强、下属单位分布广、员工分散不易组织集中等客观因素,远程教育系统能够很好地为电力企业员工提供学习、培训、考试、作业、交流、调查、统计评估等多功能服务,能够实现对电力知识进行自学、培训、练习、网上考试、调查、交流和资料查询等功能。近年来网络教育与培训已取得了迅猛的发展,例如美国企业网络培训市场2000年为1,1亿美元,2003年预计可达11.4亿美元。在我国,虽然传统的企业培训模式还占据着90%的企业培训市场。但无论如何一种新的企业培训趋势正在各行业领域形成.而且在未来会愈加明显。

同时现在很多企业利用局域网的优势,开辟网上培训论坛,在MIS系统中开发培训管理,试题库管理软件等,对员工一时无法解决的问题通过网上提出,由相关人员回答,共全场职工学习。还有“网上答题,开心辞典“等一系列的知识竞赛,比赛内容包含知识性,实用性,趣味性为一体,一改以往强制生硬,枯燥乏味的培训形式。

经济全球化必然带来教育培训的全球化。企业职工培训也必然向市场化、产业化方向发展。电力企业必须坚持以培训推动市场开发,以市场促进培训的原则;不断强化自身特色。同时要创一流培训中心,不但要与国内联合,还要与国外培训机构联合,引进国外先进理念、先进技术,最终达到打入国际市场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吴国荣:行业协会面临的形势和任务[J].中国包装;2000年02期;3~5

机电一体化技术培训篇8

关键词:输变电行业;高技能人才;培训机制

作者简介:詹长熟(1967-),男,福建大田人,福建省永安市供电有限公司,工程师。(福建 永安 366000)

中图分类号:F2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05-0175-03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1.技术人员队伍整体素质偏低

在输变电行业,目前为数不少的青年职工普遍不愿学习技术,有的职工认为学不学技术差别不大,学多了必然干的越多,收入也没增加。受技术水平的限制,有的输电行业引进的先进设备由于不会使用或操作不当,不仅不能使其功能全部发挥出来,还会造成使用不当甚至会损坏设备。

2.技术人员队伍出现断层

近几年,输变电行业技术人才队伍素质虽有所改善,但从总体上看,技术人才数量不够,素质不高,结构不合理,分布不均衡,呈现青黄不接,出现断层的潜在危险。由于近几年电力专业大学生分配到基层单位的较少,后续力量接续不上,难免出现“三多三少”问题,即文化程度低的多、高的少;技术等级低的多、高的少;技术骨干年老的多、年轻的少,出现了后备技术人才匮乏的现象。而且目前青年人员不愿学技术,不愿在外部、外线生产岗位工作,存在学技术无用的思想,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技术、钻业务的积极性,造成企业技术人才“断档”现象,且由于在政策上没有对技术人才给予足够重视,其地位不高、待遇偏低、激励不足,不能适应输变电行业技术创新和发展的需要,成为制约输变电行业深入发展的重要因素。

3.高技能人才的“质”和“量”不能适应输变电行业发展的要求

可以归纳为“五多五少”:初级工多,技师少;高级工多,高级技师少;单一技能型技工人多,复合技能型技工少;传统型技工多,现代型技工少;短训速成的人多,系统培养的人少。

4.企业管理制度不健全

企业内部管理制度不完善,内部管理混乱,缺乏基本的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内部组织结构功能上存在相互重叠,在业务上相互推脱。

5.人才管理机制不完善

输变电行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和开发没有长远的目标规划和完善的规章制度,随意性较大,存在过多的人为干涉以及严重的因人设岗问题,应采取因岗设人。目前就企业的总体来看,为员工提供的成长机会和发展空间十分有限。

6.重使用、轻培训

主要表现为对培训的投入不够,或即使开展了培训,但对效果的跟踪和反馈不重视。

7.工作压力太大

输变电行业是高危险行业,工作任务重,工作环境复杂,安全风险很大,造成员工工作压力较大。

另外,施工运行技术装备与发达国家相比较为落后,机械化程度水平较低。近年来由于全国农网改造升级,大量招标和设备器材采购导致生产厂家供不应求,由于赶工造成产品质量下降。输变电行业在设计、施工、运行维护过程中对生态环境、水土流失、线路走廊的土地占用、选线选址与相关规划的符合性和相容性、电磁环境甚至景观等环境保护方面考虑不足。

二、原因分析

1.观念陈旧

由于长期以来受“学而优则仕”、“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以及“重仕轻工”、“重学历轻技能”等传统陈旧观念的影响,对高技术、高技能人才在输变电行业发展中所起的作用还存在模糊认识,在政策上没有对高技术、高技能人才的作用给予足够重视,人为将职工分为不同的层次等级。

2.企业管理机制不活

(1)业绩考核机制不健全,薪酬制度不合理。同是外部、外线岗位,技术好的和技术差的拿的都是一样多或差别不大的岗位工资,干多与干少、干好与干坏差别不大,没有充分体现“按劳分配”的原则。导致高技术人才的价值得不到体现,意志慢慢消沉;一般职工得过且过,进取之心也不复存在。

(2)管理层在观念上存在误区。目前不少管理层人员错误的认为外部、外线高空作业是一项简单的操作技能,技术含量低,只要年轻有力气谁都能干,“两根杆子五根线,成天围着电杆转”说的就是这个意思。所以部分管理层人员,甚至是高层管理人员从心理上轻视了外部、外线高空作业的人员,从而在对这些一线职工的管理方式上存在不合理现象,给外线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带来负面影响。长期以来,外部、外线高空作业人员的待遇偏差,劳动强度大,工作环境恶劣,使得部分职工不愿意从事高空作业,不愿意到外部、外线施工、巡视、检修岗位工作,即使没有办法的情况下勉强来了,也不愿意认真学习高空作业操作技能,产生得过且过的思想,导致高技能外线人才越来越少。

3.评聘机制不实

现行的评聘机制不尽合理也不够完善,论工龄、熬资历、论资排辈的现象依然存在,唯学历识人才的思想也给青工学技术带来了负面影响。

4.职教培训机制不全

(1)现行的人才成长计划在很多输变电行业只是一句空话,没有建立起完善的人才培养机制。培训与使用的激励约束机制不健全,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培训氛围没有形成。“一张文凭保终生”、“以职称定待遇”、职称评上了就“一劳永逸”的现象依然存在。培训与使用、培训与年度考核、培训与工资脱节,“不训不晋,先训后晋,晋训一致”的制度没有形成。没有奖勤罚懒的措施,终身学习氛围没有形成。

(2)针对新毕业的大学生、退伍军人、外单位聘用调入输变电行业的职工,没有建立健全系统的培训机制。该部分人员上岗前没有经过系统而扎实的培训,特别是有关外线高空作业的培训,即使是进行了外线高空作业培训也只是走走形式而已,培训工作缺乏创新,吸引力不足且只限于拓宽知识面,了解一些新知识,培训内容的实用性和针对性不强。

(3)各级专业技术人员所在单位的领导干部对专业技术人员的教育培训缺乏紧迫感,把培训作为软任务消极对待,被动应付。要么片面强调部门工作忙离不开,要么只派临近退休的人员或个别人参加,致使有的人重复培训,有的人则几年也不参加一次培训,知识老化现象严重。没有对职工的培训机制进行长期规划,没有为输电行业的发展建立健全长期的职工培训计划,只有在遇到问题或需要大量应用某项新技术时才想起办个简单的培训班,容易出现“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现象。这些针对式的培训形式过于传统僵化,缺乏创新;培训内容过于粗放,缺乏针对性。

(4)职业教育、培训与产业结构、市场需求匹配度不高。各类职业教育、培训机构之间以及与用人单位之间的信息、资源未能形成整合机制。企业对职业教育、培训工作投入有限。培训方式方法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

5.人才使用结构不合理

“骏马能历险,犁田不如牛;坚车能载重,渡河不如舟。”在一些企业里,人才的使用结构是扭曲的,突出表现在权利支配人才,不是按照人尽其才的科学规律优化人才使用结构,结果形成了“骏马犁田,坚车渡河”的局面,造成了人才资源的隐性浪费,制约了人才创造力的发挥。

6.分配机制不合理

利益分配是人的自身价值的具体体现,也是激励的一种必要手段。分配制度不科学、不合理势必影响到人的工作积极性。这在国有企业表现得较为突出;由于缺少有效的评价衡量手段,人的能力差别得不到有效的区分和识别,导致在利益分配上存在着重资历、轻能力、重职称、轻技能的问题,造成人才的收入与贡献严重不匹配,进而挫伤人才的工作积极性。

7.专业技术人员本身学习的内在动力不足

一方面表现为专业技术人员学习兴趣不浓,积极性不高,还意识不到随着时展,自身知识老化,能力转低,出现“结构性淘汰”的问题。

8.岗位变动

岗位变动会对一线生产班组或管理层的技术力量产生影响。

另外,输变电行业新建、扩建、技改、大修、业扩等项目出于建设能力、安全生产与经济效益等原因的考虑,基本上都是承包给外面单位的施工队伍进行施工。这样输电职工就不能从工程中学到相关技术了,使得输电职工掌握外线技术的机会大大减少。

三、改革对策

1.转变观念,努力营造有利于发展、成才的空间环境

输变电行业的各级主管部门要把建设一支高素质、结构合理的技术队伍当做一项重要任务列入工作日程,在制订相关政策上给予关注,创造条件改善和提高技术队伍人员的相应待遇。

2.创新管理机制与人才使用机制

完善“先培训后就业,先培训后上岗”的“持证上岗”制度以及“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并重的制度。充分体现“按劳分配、多劳多得”的分配制度,调动技术人才的积极性。技术好、干得好、效率高的收入就高,让“能者上,庸者下”不再是空谈。

3.打破原有的评聘机制,建立青工技能激励评聘机制

要扩大考评工种范围,突破比例、年龄、资历和身份界限,构建技能人才尤其是技术技能型、复合技能型和知识技能型技能人才成长通道。

4.应制订成熟的行业技术政策

对于输变电行业,应系统地、针对性地制订行业技术政策,不能用临时性、指示性之类文件替代专业技术文件。如“新技术推广及应用”、“反事故措施”、“控制工程造价”等文件。

5.建立健全技术培训机制,树立科学的人才观

建立健全一整套系统的、规范的包括培训需求提出、培训需求评估、培训效果评估、培训课程适用性评估以及培训绩效改进情况评估等在内的技术培训机制。从实际出发制订科学的培训计划,增强培训的针对性,丰富培训的内容,注重培训的方式方法。分级别培训,分对象培训,因人而异,因专业而异。树立科学的人才观,充分认识到技术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性,把技能人才队伍的建设纳入到输电行业整体性人才资源开发规划中。同时,广泛开展“技能比武、岗位练兵”、“师带徒”等活动,将成绩直接和晋升、调资、奖金挂勾;制订规范可行的“优胜劣汰”奖惩制度;定期表彰优秀技术人员,树立模范典型,以此增强广大技术人员的荣誉感、自豪感和责任感。形成校企合作互动平台,建立新成长劳动力技术、技能成才的培养体系。

6.提高输变电器材设备设计、采购质量

为了保证电网供电可靠性、电网质量安全,在工程项目立案、设计、物资采购的过程中必须做到设计方案合理、施工质量优良、设备质量有保证,在各个环节中都要把好设备质量关。在设备招标采购中要对厂家信誉、资质、业绩、售后服务严格把关。

7.增强环境保护意识

输变电工程对环境的影响大致上有两个过程:一是施工过程的环境影响;二是运行过程的环境影响。

(1)施工期环境影响。变电站站址及线路塔基场地平整、基础开挖等,将破坏现有地表、植被等,可能造成一定的水土流失,影响生态环境;土建施工时由于混凝土搅拌及基础打桩等施工机械的作业、工程车辆的行驶所产生的噪声与扬尘对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

(2)运行期环境影响。由于变电站、输电线路沿途拆迁相关的房屋、砍伐林木,破坏了自然生态环境;变电站站址、线路走廊及塔基占用土,改变了原有的土地功能及结构;变电站、输电线路电气设备产生的电、磁场、局部电晕放电产生高频的干扰波,这些电、磁场和干扰波都可能对人、动植物、邻近有线和无线电装置产生一定的干扰;变电站、输电线路电气设备会产生较高的连续电磁性和机械性可听噪声,均可能对周围环境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

(3)建议:变电站、线路建设应牢固树立环境保护意识,规划、选线、定位、设计、施工、运行各个过程都应密切注意环保问题。线路尽量减少基面开挖,保护植被,避免水土流失;塔位四周构筑排水沟和必要的护坡。线路走廊资源紧缺地区,采用布置紧凑的塔型;人口密集、耕地较少的地区及大面积机耕地区不宜采用拉线。应积极研究少砍树、少拆房的线路设计、施工方案。

8.改善施工运行条件,努力创造良好劳动条件

长期以来,我国输变电行业施工安装和运行检修主要靠人力操作,机械化程度较低,与国际先进水平差距明显。特别是许多山区变电站或线路远离交通线,大量施工器材、材料、设备甚至施工用水都是人或畜背上山,人工开凿土石方;运行人员步行巡线。为改善施工运行条件,势必要逐步采取机械化,采用先进的施工运行设备以及奏效快的小型化施工检修机具,以尽量减少劳动量。

四、改革建议

1.重视并培养输变电专业人才,走人才兴业之路

人才开发“链条”涉及高技术、高技能人才的培养、选拔、评价、使用、交流、激励和保障等诸环节。其中,最基础、最关键同时也是最薄弱和急迫的环节就是培养。根据输变电行业人才培养的要求,输变电专业的培养目标应是:培养适应21世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具备输变电专业相关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能从事输变电专业设计、施工、运行管理和试验研究的,“高素质、强能力、应用型、能吃苦”的复合型高级技术人才。

2.企业所给的报酬与付出要成比例

输变电行业要遵循市场规则实行市场化的分配机制,使员工感到所得报酬与自己付出的劳动、责任和风险相对等。要打破分配上的平均主义,按岗位、责任、风险、贡献的差异或企业经营效益的好坏执行薪酬激励制度,激励工作绩效突出人才的工作积极性。

3.要转变观念,认识并善于发现人才

要不拘一格,使用人才;要长远规划,积极培养人才;要完善激励机制,留住人才。

4.引入职业生涯规划,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

职业生涯规划是留住人才的一项重要砝码。根据人员的价值观、兴趣爱好、职业意向等情况,结合行业的实际情况制订每一位员工的职业生涯规划。依据电力企业经营发展、职位种类与特点等进行岗位序列设置,以拓宽员工的职业发展通道。客观分析和评估员工的实际情况及工作能力,引导、帮助员工拟订发展方向和计划,为员工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

5.提供具有竞争力的薪酬待遇

薪资尽管不是激励员工的唯一手段,也不是最好的办法,但却是一个重要的方法。建立起与员工绩效紧密挂钩的薪酬激励制度,达到或高于同行业平均水平的薪资,让其生活无后顾之忧从而全身心地投入工作。企业内部的薪酬可以依据职位级别的不同、对企业的贡献大小、或岗位对企业的重要性的不同而有所差别。

参考文献:

上一篇:生物制药主要内容范文 下一篇:工程机械新技术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