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工程的认识范文

时间:2023-12-06 17:55:01

机械工程的认识

机械工程的认识篇1

关键词:机械工程及自动化(师范)专业;机械制造技术模块;教学方法;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4)02-0152-03

机械工程及自动化(师范)专业(简称机械师范专业)以培养中等机械职业学校教师为目标,所培养出来的学生除应具有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所需的专业知识和能力外,还应具备理论课程教学和实践课程教学的能力。机械师范专业的知识和能力培养体系可分为五大模块:素质教育模块、机械设计模块、机械制造技术模块、机电检测与控制技术模块和教育学模块。由于中等机械职业学校人才培养目标是机械类操作型、技能型人才,所培养的毕业生主要从事机械加工、设备维护与维修等技能性工作,机械制造过程中的机械加工(包括冷、热加工)要求岗位从业人员具备较好的理论基础和操作技能。这样一来,对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的专业知识和能力就提出了特殊要求,要求在五大知识和技能模块中对机械制造技术模块应有所侧重。所以,机械制造技术模块在机械师范人才培养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必须十分重视这一模块。但目前机械师范专业人才的培养基本采用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的培养模式,无非是多加了几门教育学课程和教学实践项目,机械加工操作技能培养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另外,机械制造技术模块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知识体系,没有足够的实践知识,很难在理论学习时达到完全理解和掌握,这已成为机械制造技术模块课程任课教师及机械专业学生的共识。虽然机械制造技术模块里也安排了金工实习、生产实习,但其质量和效果尚未得到有效保证。具体表现为理论教学时学生显得实践知识不够,不容易理解;实习时又觉得没有较好的理论指导,不知所以然。为此,我们对机械师范专业的机械制造技术模块课程进行系统改革,提出了金工实习、生产实习和理论教学的综合改革措施。

金工实习教学方式改革

金工实习改革的总体思路是:改变过去金工实习中单纯而枯燥的操作技能训练,做到操作训练与机械制造工艺知识的初步认识有机结合;改变过去金工实习仅仅是对机械加工的初步认识和对机械加工操作技能的初步掌握的较低要求,而是通过初级金工实习——理论学习——高级金工实习的三个教学环节,特别是高级金工实习环节,既可验证和巩固学生对机械制造技术模块知识的掌握,又可使学生获得较高的操作技能,从而实现机械加工工艺知识掌握和操作技能提高双丰收,也避免了只懂理论而不会操作或会操作而不懂工艺的现象出现。因此,机械师范专业的金工实习应做如下具体改革。

将金工实习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时间为3周,主要是传统的车工、铣工、刨工、磨工、铸工、锻工和焊工等实习,安排在第一学年进行,放在“工程材料及热处理”及“机械制造基础”课程之前。通过金工实习使学生初步认识机械加工,初步掌握机械加工操作技能,为后续机械专业课的学习,特别是“机械制造基础”、“机械制造工艺学”等课程的学习提供认识和实践支撑。为此,理论课教师可以根据以往在“机械制造基础”、“机械制造工艺学”等课程教学过程中的体会,对现行的金工实习提出配合理论教学的要求。特别是对“机械制造工艺学”课程的教学,需要金工实习的有力帮助。例如,金工实习训练应帮助学生了解工件的三种装夹方式,即直接找正法、画线找正法和夹具装夹法;通过金工实习训练,使学生对车刀的具体结构及五个几何角度的概念、作用及合理选择有初步的了解。

第二阶段时间为3周,安排在第三学年学完机械制造技术模块理论课程之后。任务是对车、铣、刨、磨、钳工种的操作技能进一步提高和强化,验证工艺设计的正确性。方法是:第一周先对第一阶段进行复习,第二周开始根据所学知识,结合指导教师给出的具体要求,让学生自己设计出机械加工工艺规程,交指导教师检查认可后加工出实际零件。通过实际零件加工和检验,验证工艺的正确性和操作的正确性。安排这一阶段的目的是:一方面,检验和巩固学生所学工艺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另一方面,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而且是高级操作技能。

理论课程教学方式改革

机械制造技术模块理论课程主要有“工程材料及热处理”、“机械制造基础”和“机械制造工艺学”。有些学校将“工程材料及热处理”、“机械制造基础”合为“机械制造基础”。目前,笔者所在学院机械师范专业仍然将“工程材料及热处理”、“机械制造基础”分成两门课来组织教学。“工程材料及热处理”的内容特点是以叙述为主,所以仍以传统教学方法为主。由于“机械制造基础”的内容均与实际操作紧密相联,传统教学方法很难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为此专门购买了中央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录制出版的“机械制造基础”课程声像光盘,光盘中的某些教学内容是现场录制或专门制作的CAI课件,内容很生动,讲解也很清楚。

机械制造技术模块理论课程改革的重点是“机械制造工艺学”课程。“机械制造工艺学”课程实践性非常强,给学生的感觉是抽象、难以理解。虽然机械制造模块里也安排了金工实习、生产实习等实践环节,但其质量和效果尚未得到足够的保证,使得理论教学非常困难,效果大打折扣。总体印象是理论教学时学生实践知识不够,听得云里雾里;实习时又觉得没有理论支持、不知所以然。理论与实践结合的紧密性和针对性不够,做不到互为支撑、互为促进。另外,根据认知理论,智力技能的获得必须通过“做”来实现。所以,学生要真正掌握机械加工工艺的设计能力,必须通过诸如课程设计等实践环节来保证。为此,我们对“机械制造工艺学”课程的理论教学提出如下几项改革措施。

金工实习为理论教学提供认识支撑 改变过去金工实习中单纯而枯燥的操作技能训练,将实习中的操作训练与机械制造工艺知识掌握结合起来,使金工实习为“机械制造工艺学”课程的学习提供一定的感性认识基础。

生产实习与理论教学合一,实施现场教学、理实一体化教学 生产实习不单独设立环节,与理论教学合为理实一体化教学,可由主讲教师负责统一实施。其目的是使生产实习更具目的性、针对性、指导性。生产实习为理论学习服务,理论学习指导生产实习,这既有助于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也有助于提高生产实习的有效性和目的性。根据学生实践经验少而课程实践性强的特点,采用理论教学与现场教学并行的方式进行。课程中理论性强的部分在课堂上讲,实践性强的内容放在现场教学中讲。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进程,实施理论教学与现场教学穿行。具体各阶段的划分和要求如下:(1)第一阶段是机械制造过程认识实习,以现场教学为主。先粗略介绍机械产品的生产过程和机械加工工艺过程的基本概念,然后带领学生参观机械制造工厂,了解生产的整个过程、工艺过程和各种加工方法,感受企业生产气氛和企业文化。(2)第二阶段是机械制造工艺规程制定,以理论教学为主。在实习基础上总结概述生产过程、工艺过程的基本概念,然后学习机械加工工艺规程的制定。(3)第三阶段为机床夹具设计,以现场教学为主。现场介绍各类工件的装夹、各类夹的结构,然后回到课堂介绍定位原理、定位误差计算及机床夹具的设计过程、设计准则等理论知识。

以课程设计为载体,实施“教学做”一体化,确保培养学生的能力 认知科学认为,智力技能的学习一般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信息进入,与学生头脑中被激活的相关知识建立联系,从而出现新的意义构建;第二阶段,通过应用规则的变式练习,使规则的陈述性知识向程序性知识转化;第三阶段,程序性知识发展到高级阶段,规则完全支配人的行为,智力技能达到相对自动化。所以,机械加工工艺规程的制定、夹具的设计等知识的巩固和能力培养必须通过“做”来实现,如通过诸如课程设计等实践环节,使规则的陈述性知识向程序性知识转化。学生学完了工艺规程制定和夹具设计等理论教学内容后就可以安排课程设计。课程设计的题目可以来自于工厂实际,以便学生所设计的结果与企业实际进行比较,以验证学生设计的正确性或与实际应用的距离;也可以采用教师自拟的典型零件为实例,学生完成其工艺规程或夹具的设计,但必须通过金工实习后一阶段的实习,加工出实际零件或夹具,以验证设计的有效性和差距。

提高“机械制造工艺学”课重点和难点内容的教学效果 “机械制造工艺学”中有许多概念,学生由于缺乏实践基础,初学时很难理解透彻和掌握。这些较难理解的概念有机械加工工序、调整法加工、工件装夹、基准、定位误差、误差复映等。教师首先应自己理解透彻,同时尽可能采用有效的方法帮助学生理解这些概念。例如,介绍机械加工工序时,就可以用包饺子的过程来类比;讲解调整法加工时,可以借用砂轮切割机切割多段等长线材或角钢为例,学生就感觉很直观,也很容易理解。

讲好“典型零件加工工艺” “典型零件加工工艺”是对前述机械加工工艺理论的综合运用,在“机械制造工艺学”课程学习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另外,这一章介绍的是典型零件的加工,其加工工艺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和规律性。学好了典型零件的加工工艺,对一般零件的加工就有了借鉴的例子,甚至有了模板。所以,教师应讲好这一章内容,学生应学好这一章内容。典型零件主要指轴类零件、套类零件、箱体类零件和齿轮类零件。目前,教材介绍的几种典型零件的加工工艺过程都是用静态文字以表格的形式呈现,不直观、不生动,调动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效果不佳。为此,我们采用实际加工过程录像或CAI课件,以“动”的形式加以呈现,再加以旁白,教学效果良好。

机械工程及自动化(师范)专业的人才培养有别于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的人才培养,不是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基础上加几门教育学课程那么简单,而是应从中等机械职业学校教师的岗位能力培养出发,培养具有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知识背景和能力,并具有理论课程教学能力和实践教学能力的高技能型人才。在机械工程及自动化师范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应对机械制造技术模块的教学有所侧重。由于机械制造技术模块是实践性非常强的知识体系,没有足够的实践知识,很难达到完全理解和掌握,必须处理好金工实习、生产实习与理论教学的关系,使它们互为支撑、互为促进,形成一个有机整体,才能保证机械制造模块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为此,我们对机械制造模块教学做了如下三方面的改革:第一,改变过去金工实习中单纯而枯燥的操作技能训练,强调金工实习要为理论教学提供认识基础,降低理论教学难度;第二,将生产实习与理论教学合一,实施理实一体化教学,提高教学效果;第三,以课程设计为载体,实施“教学做”一体化,确保教学质量。这三方面的改革实践证明,机械制造技术模块的教改是有成效的。学生普遍反映,通过该模块的学习和实践,既培养了工艺设计能力,又提高了操作技能。

参考文献:

[1]吴世德,张宏.机械自动化专业培养方案设计与实践[J].高等工程教育,2001(3):31-35.

[2]李鹭杨,等.机械制造专业课程综合改革探讨[J].高教论坛,2007(6):82-86.

[3]崔彦平,谷进军.地方院校机械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09(4):113-114.

[4]许中明,罗勇武.以企业真实产品为载体的高职机械制造技术课程基础改革[J].职业技术教育,2009(8):15-33.

[5]王奎英.职业教育一体化教学探讨[J].职业技术教育,2009(5):49-50.

[6]李军.“教、学、做”一体化任务驱动型教学模式构建[J].职业技术教育,2009(8):39-40.

机械工程的认识篇2

关键词:农机生产;农业机械化;推广;永平县

中图分类号:F32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6)07017502

1 引言

农机的使用是农业生产实现现代化发展的重要途径,随着近年来人们对农业生产效率的要求越来越高,加强农机的推广和运用成为农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任务之一,也是在现代化农业背景下的一个必然趋势,现代化农业发展中必须要加强农业技术以及农业机械的推广,这两者是不可或缺的,尤其是农业机械,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的关键因素。永平县农业生产过程中也积极加强了对农业机械的推广,使得农业机械开始逐渐普及。但是由于传统的生产理念根深蒂固,在新形势下传统的农机推广工作存在很多问题,对农业机械的普及有很大影响,对此要对这些问题加快解决,以提高农机推广的效率和质量。

2 永平县农业机械化现状以及推广过程中存在问题

2.1 永平县农业机械化现状

截至2015年底,永平全县具有总计为 109318 kW的农业机械总动力,包括拖拉机(大中型)1544台,手扶式拖拉机16台,微耕机2728台,配套农机具398部;联合收割机8台,水稻插秧机17 台;农副产品初加工机械2488台,农用排灌机械530台,农用运输车293辆,该县机械化综合作业水平达43%。

2.2 农业机械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农机推广的体制不够健全。农机的宣传推广是农业部门的重要工作内容之一,在永平县的农业发展过程中,加强对农业机械的推广,逐渐被农业部门当做一项重要日程,但是在实际的工作中依旧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管理体制比较陈旧,对推广人员的管理不到位,对各种农机的推广工作的安排不够合理等,这些都会导致农机在进行推广时遇到一定的阻碍。同时,当前的农机推广队伍并不稳定,经常出现变动,对农机的推广工作而言是一种严重的影响和制约。

(2)当地农民的基础比较薄弱。近年来,农业机械化发展是现代农业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在农业机械推广过程中,必须要对农民进行教育,使得农民能够掌握更多农机使用技巧。但是当前农民的基础还比较薄弱,在永平县的农村劳动力中,青壮劳动力外出务工,留下的村民整体的文化水平不高,当前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大多都缺乏科学生产的基本知识,没有特长,对各种新技术和新机械的接受比较缓慢,即使有相应的技术人员进行指导,也不能尽快掌握各种知识,因此对农机的推广产生了较大的阻碍。

(3)对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投入较少。农机推广服务体系的建设与政府的支持有关,政府对农机推广的支持是农机推广水平不断提升的重要保障,在实际农业工作中,政府部门对农机推广工作所持有的态度还不够积极,由于很多农民认为农机价格较高,而且政府对农机推广的资金投入较少,所以导致很多农民不会购买农业机械,对农业机械化生产产生了阻碍。

3 农业机械化发展的策略探讨

3.1 加强对农业机械化生产的认识

加强对农业机械化生产的认识,是促进永平县农业生产逐渐实现机械化和现代化的重要途径,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首先,要加强农业部门对农业机械化生产的认识,在内部加强各种政策的宣传和推广,从而促进相应的管理部门加强各种政策的运用,促进农机推广工作不断发展。其次,要加强相应的技术人员对农业机械化生产的认识,由于技术人员是进行农业机械化生产的主要力量,因此要加强他们对农业机械化生产的重视程度,从而使得他们能够加强对农技推广以及农机推广的重视,进而促进当地的农业机械生产目标不断完成。

3.2 加强对农民的教育和农业培训

农民对农机持有的态度以及接受度是影响农业机械化的重要原因,因此在农业机械化生产过程中,要加强对农民的教育,使得农民能够加强对农机生产的认识,能够学会转变思想,在日常生产中加强对农机的使用。首先,要建立农机培训队伍。农机培训必须要有技术员的指导,技术员自身的综合能力水平会影响到农民对农机的掌握能力。在实际的发展过程中首先应该要加强培训队伍的壮大,做好对技术员的培训,使得技术员自身能够掌握更多新型农机的使用方法,能够具有更强的责任心,形成一个精良的农机培训队伍,能够对农民进行科学、合理、高效地培训。其次,技术员应该要加强对农民的教育。农民是农业生产过程中的主要力量,当前很多农民的操作基础比较薄弱,是导致农机推广受到阻碍的原因。农机培训模式不能完全按照传统的科技教育的方式进行,应该要结合农民的知识基础以及对农机的态度,加强对农民的引导教育,使得农民对农业生产相关的各种基础知识都能有所了解,同时加强农民对农机培训以及农机推广的认识。一方面,在日常工作中要加强对农民的宣传,使得农民能够对农业机械以及各种新技术有一定的认识,能够意识到使用农机带来的好处。另一方面,定期给他们宣讲各种新技术,并且指导他们对各种技术进行实践,从而提高农业生产水平。

3.3 加快农机推广体系的完善

在农机推广过程中,加快农机推广体系建设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过程,一方面要加强政府对农机推广工作的重视程度,从而建立农机推广的相应的政策和保障措施,不断完善农机推广过程中的服务体系,加强政府对农机推广的各种投入。农业机械化生产的资金投入是保证各项工作能够顺利进行的一个重要基础,在资金准备过程中,应该要扩大资金的来源,从多方面进行农业机械化生产资金的筹集,不能单纯地依靠政府财政拨款。比如当地政府要加强对农机推广的投入,应该要加强对各种农机优惠政策的制定,给予百姓更多的补贴,使得百姓能够负担各种农业机械的费用,从而才能为农机的推广以及农业机械化生产奠定基础。另外,农业部门、政府等都应该要拨出一定的资金用于农机推广过程中的各种物资和人力需求,永平县农业部门也应该应该要积极加强农机推广项目的建设,争取上级更多的资金,对农机的推广提供更多的保障。

4 结语

农业机械化生产对于农业生产效率的提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近年来,国家加强了对农业机械化生产的重视程度,加强了农业机械的推广,使得农业生产效率有了很大提升,而且减轻了农民的劳动强度。但是在实际的工作中还是存在一些问题,因此要采取相应的策略对这些问题进行解决,比如加强农业机械化生产的投入、加强对农民的引导教育等,以提高农业生产过程中的机械化水平。

参考文献:

[1]汪懋华,李 莉.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思考[J].山东农机化,2010(9).

[2]嵇巍然,王文力,杨 锐.对加快农业机械化建设的认识和思考[J].农机使用与维修,2006(10).

[3]张永田.关于加快农业机械化发展 促进粮食增产农民增收的思考[J].当代农村财经,2005(15).

机械工程的认识篇3

【关键词】 机械工程;改善意识;提升途径

机械工程始于上世纪初美国学者泰勒的科学管理,通过最优化设计、系统规划、决策分析、过程控制、流程优化等方法,机械工程可使系统结构合理、运行有序,人机协调,进而实现消除浪费、降低成本、提高企业盈利能力和整体综合竞争力的目的[1]。

机械工程在国外已被广泛地应用,并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果与社会效益,如福特汽车在应用机械工程的基础上创造性的提出了流水线生产方式,大大加速了欧美各国的机械化进程。丰田汽车公司在传统IE的基础上提出了日本式的机械工程――丰田生产方式。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及国内外竞争环境的变化,国内企业也逐渐意识到机械工程的重要性,部分企业开始重视并应用机械工程的相关技术。

可见,十几年间机械工程在国内取得了越来越大的认可,然而美中不足的是高校在机械工程教学中过于强调其技术与方法,忽视了改善意识的培养与训练,而改善意识是从事机械工程相关行业人员必备的思维基础,所以培养机械工程专业学生的改善意识与思维应是IE教育体系不可忽视的环节与组成部分。基于此,本文指出改善意识与思维在机械工程中的重要地位,给出了如何培养学生改善意识与思维的相关途径与思路。

一、机械工程的学科特色

1.1 机械工程学科的综合性。

机械工程是一门交叉学科,作为综合叉学科它融合了管理科学、机械工程、企业管理、社会科学及经济管理等方面的相关知识。

1.2 强调系统性改善。

机械工程强调改善,强调消除浪费,从这个角度讲,有人称机械工程为企业赚钱的工具,所以无论是传统的机械工程技术还是机械工程的最新发展形式――精益生产,都提倡发挥员工的积极性进行改善。可以说,改善是机械工程的灵魂与精髓,但值得注意的是机械工程所倡导的改善是系统性的、需要从全局进行通盘考虑,所以机械工程追求的是整体优化,追求人与机器的协调、技术与经济的统一、效率与效益的平衡,最终实现“1+1>2”的改善效果。

1.3 机械工程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从福特流水线生产取代传统手工生产,到融合批量生产低成本与手工生产高质量的精益生产,再到IE+IT的企业增效模式,等等,无不体现着机械工程随时展、随社会需要不断成熟、不断丰富、不断完善的发展轨迹。

二、提升改善意识的途径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已经可以清楚地看到改善意识培养与改善能力培训在机械工程体系中占有不可或缺的地位,所以在机械工程的教学,IE教育者应积极努力争取机会培养学生的改善意识与能力,以便为学生在工作岗位上积极参与改善活动提供源动力。本文认为培养学生的改善意识与能力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2.1 完善课程体系 。

目前,IE专业的课程体系中关于基础知识与机械工程专业知识等方面的课程已经设置的比较全面,相应的改善技术与方法已占较大比重,但改善意识与能力培训方面的课程很少涉及,所以必须加入和完善改善意识及能力培养方面的课程,以培养学生改善意识和能力,养成良好的改善思维。

2.2 丰富教学形式。

根据IE学科实践性强的特点,应进一步加强案例教学与实践教学。传统的课程多以讲授为主,但机械工程是一门实践与应用性很强的课程,所以案例教学应是不可或缺的形式。通过案例分析锻炼学生的分析能力、语言和文字表达能力、综合应用能力,训练学生的改善意识与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案例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及团队协作精神,让学生在案例分析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领悟,认识到机械工程知识的价值;

此外,实践教学也是重要的环节。机械工程专业的学生在日常的学习中就应该走出课堂,走出校园,走向实体企业,在企业生产现场应用自己的课堂知识,在实践中体验到所学知识的价值和生命力。

2.3 校企合作。

校企合作作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必由之路已经得到全国高校尤其是工科高校的普遍认同,其对机械工程专业的学生来说尤为重要。

一方面,学校应与企业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能为学生提供有保障的实习环境与实践基地,以方面学生将所学知识与企业具体生产实践相结合,用自己的所学知识有意识地去解决工厂中存在的问题。

另一方面,机械工程专业的教师也应该积极投身到工厂实践中,与企业合作,争取企业的相关课题,进而通过项目的开展实现教师自身知识与实践能力的提高,并通过积极带动学生参与相关课题,实现学生改善意识与能力的培养。

三、安工大机械工程专业学生改善能力培养实践

近几年,安徽机械大学在机械工程专业学生的改善能力与意识的培养方面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3.1 以创造学为突破点培养学生的改善思维。

根据制定新教学计划,创造学试点班学生陆续学习了《创造能力开发与培训》、《创造学》、《发明与专利》、《创造工程学》、《发明案例分析》等课程。为了保证改善意识培养的质量,安工大管工学院在冷教授的带领下采取了一系列相应的措施,如在学生中开展“每日一设想、每两周一交流、每学期一创意、每人每年一项专利”的“四个一”活动。几年间,安工大的学生已取得各项专利400余项。

3.2 积极拓展实习基地。

安工大管工学院始终把实习作为该院学生培养体系的重要环节,积极拓展实习基地建设,积极争取校企合作项目。该学院目前已与马钢集团、皖南电机、芜湖安得物流、芜湖海洋物流、无锡软件园、马鞍山惊天液压、马鞍山方圆支承有限公司、马鞍山博伟机械等众多企业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不仅可以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习基地、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其改善意识与思维。同时,通过校企合作项目的开发,更是带动了相关教师与学生投入企业改善实践的热情与兴趣。

第三、大力加强实验教学。

机械工程的认识篇4

关键词:公路工程;工程机械;协调

一、引言

随着公路工程建设的迅速发展,建筑工程机械的广泛应用,工程机械已成为影响工程进度、质量和成本的关键因素。为提高生产率和适应公路建设的需要,施工机械逐渐向专用大型化、多能小型化和机电液一体化方向发展。大量功能专业、技术先进的施工机械进入施工现场,大大促进了公路施工企业自身的发展,也为社会基础设施的建设提供了技术支撑,促进了施工方式的不断进步,同时,也给施工机械的管理和协调带来了新的问题。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对于一个公路施工项目,具备与每一项作业任务完全相适应的机械装备是比较困难的,而且也没有必要。因此,公路施工企业使用的工程机械来源主要有三种方式:企业根据自身的经营状况和施工需要自行装备部分机械,或是向专营公路施工机械租赁公司租赁施工机械,或把需要用机械完成的工程分包给专业机械施工公司去完成。当不同归属的机械并存于公路施工过程中时,在工程机械配置和协调工作方面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问题。

1. 同一作业环节中不同技术程度的工程机械设备并存于同一施工现场,导致施工作业进度和工程质量难以控制。

2. 不同作业环节间的机械不配套,因关键作业环节的机械设备工作效率低下而影响施工进度和生产效率。

3. 对租赁机械的操作人员管理和协调不到位,与其他机械操作人员工作缺乏协调,影响工作效率。

4. 工程机械管理和协调人员素质良莠不齐。

5. 项目建设管理人员对工程机械管理和协调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充分。

6. 工程机械管理和协调制度不健全,管理混乱。如何合理配置和协调公路施工机械,既有利于施工生产,又要使机械设备得到充分利用,达到最佳的技术经济效益便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产生公路施工机械工作不协调的主要原因

目前在许多公路建设项目的施工过程中,由于各种机械之间调配不和谐而导致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低下的情况屡见不鲜,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 施工机械配置不合理

在一项施工任务中,最终的施工目的是通过一系列不同类型的机械设备的前后衔接作业而达到的,相邻作业环节之间的机械存在着配合的关系。如果作业环节间的施工机械设备配置不合理,就会造成工程技术经济效益低下,甚至延误施工工期。每一种机械都有一定的使用范围和特定的使用条件,只有按照一定的标准和规定,正确使用才能保证安全生产,并取得经济效益。如在“村村通”工程建设过程中,某施工企业在罩面施工中采用大型配套施工机械施工,由于罩面施工机械的施工荷载远远超过了路基和基层的承载能力,导致路基和基层产生过大变形,造成施工质量不合格。因此,施工机械配置不合理是影响公路建设项目的施工进度和施工质量的一个主要因素。

2. 施工机械协调管理水平低

在公路施工机械协调管理方面,由于许多施工企业在施工过程中,对工程机械的协调工作认识不够充分,在协调管理方面投入的力量薄弱,日积月累,使施工机械协调管理水平越来越低,存在着诸如组织机构不健全,协调制度不完善,协调措施不得力,协调效果不明显,管理人员技术力量薄弱,素质较低等诸多问题。由于施工机械协调管理水平低,在各施工作业环节中对施工机械的要求研究不细致,缺乏相应的工程机械组织和安排,从而导致施工机械协同工作效率低下,施工质量和工程进度不能达到工程建设的要求。

3. 施工机械协调不得力

目前许多企业存在着自有机械与租赁机械之间协作不合理,租赁的施工机械一般专门配有操作人员,机械的租赁费用里包含了操作人员的费用,计算方式一般按时间计算。由于人员的归属和管理权限不统一,租赁机械操作人员缺乏相应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容易产生租赁机械与其他机械工作不协调的问题。同时,企业生产与分包的专业公司之间因缺乏相应的沟通与协调也容易导致工作不协调的局面,从而造成生产效率低下,技术经济效益差。如在某高速公路建设过程中,将标段内的桥梁施工任务分包给专业桥梁公司进行施工,在施工过程中因缺乏沟通和协调,与公路施工机械使用相互扰动严重,导致桥梁施工滞后,从而影响了整个工程的进度。

由此可以看出,合理配置施工机械,提高管理水平,加强各种机械之间的协调工作是非常重要的。

四、提高施工机械之间协调的方法

提高施工机械之间的协调管理主要从机械的配置、管理和协调等三方面入手,加强协作沟通,从而提高技术经济效率。

1. 科学决策,优化组合,保证机械配置合理

施工企业在选择机械配置时,要根据施工作业的内容和施工作业条件进行合理选择,遵循与工程实际相适应、具有较好的经济性、保证工程质量和施工安全等原则合理配置工程机械,处理好自身装配机械与租赁、专业分包之间的关系。

在考虑是否自行装备机械时,一个重要的因素是能否为机械提供常年、大量的工程量,以保证机械有较充分的利用率。在现有施工工艺条件下,适于自行装备机械的工程和作业主要有土石方工程机械,路面工程机械,基础工程机械,混凝土搅拌、振捣及运输机械,钢筋加工机械等。当不具备常年、大量工程量的条件,而生产又需要时,可采用租赁机械的办法来解决。这时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本地区施工机械租赁费用与租赁机械的利用率。当某项工程或作业技术专业性强并需要租赁成套组合机械时,可考虑分包给专业公司去完成工程任务。

在选用和配置工程机械时,一定要注意机械设备的技术性能与施工工艺、施工作业环境和综合机械化组列之间的匹配关系,以满足施工的需要,并注意符合我国相关的设备装备政策和法规,以免造成机械技术性能不符合相关法规的要求不能进场而影响施工生产。

2. 强化管理,健全制度,建立科学的施工机械协调体系

公路施工机械设备协调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各方面人员的全面参与、积极配合,完善协调管理体制,健全相关制度,重视各级人员技术素质的提高,加大技术培训力度,选拔优秀的人才。只有这样,公路施工机械的协调工作才能做得更好。

在整章建制方面,建立并完善机械设备管理机构,实行统一规划,专人负责,进行全面的综合管理,尤其要重视对租赁设备及人员的组织与管理,充分发挥各级职能人员的积极性,明确各级人员的职责与权限。贯彻执行定机、定人、定岗位责任的“三定”制度,让每台机械都有专人负责保管、检修、操作。由于“三定”制度是机械化施工生产和设备管理工作的基础,其执行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企业劳动生产率、施工安全、机械的完好率与使用率,因此在执行过程中除应配备相应人员外,还需注意不要随意变动其工作岗位,以免影响机械设备性能的了解与掌握程度,确保机械的合理调配与使用。

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发展,机械设备也在不断更新换代,其自动化程度将越来越高,技术含量也越来越高。它要求协调管理者要有全新的思想、全新的观念,科学地对机械设备的购置、安装、维修、更新改造等进行有条不紊的综合协调管理。因此,施工企业要想从根本上提高全体协调管理人员的专业技术素质,就应采取“走出去、请进来、集中培训”的方法,加大技术培训力度,选拔和培养一批懂技术、会管理、会核算的“一专多能”型人才,以满足企业今后的发展需要。同时,施工企业仍需不断加强政治思想和职业道德教育,让广大职工树立良好的风气和工作热情,积极主动地想办法、找对策,使机械设备发挥最佳效能,为公路施工机械的合理调配奠定良好的基础。

3. 提高认识,加强协调,保证施工机械合理使用

在公路工程建设过程中,要充分认识协调工作的重要性,从技术协调、组织协调和管理协调三方面入手,及时总结经验和教训,统一协调各种施工机械,保证公路施工任务的顺利完成。

对租赁机械的安排和人员的组织、与分包公司的协调沟通是一项重要的工作,是确保工程质量和按期完成工程项目,提高技术经济效益的关键。施工单位的主管人员要充分认识协调工作的重要性,认真对待协调问题,从提高行业标准、施工和管理水平的高度充分认识公路机械的协调工作的重要性,细致研究各施工环节和作业的要求,合理安排各种机械的进场时间和作业时间。作为有关的技术管理人员首先要认识到协调工作的重要性,才有可能真正做好协调管理工作。

加强协调管理的主要措施可从技术协调、组织协调和管理协调三方面入手。技术协调主要是做好施工组织,充分考虑工程作业的需要,做好技术交底工作,让施工队、班组以及机械操作人员充分理解施工组织意图,了解施工的各个环节,减少交叉协调问题,从而减少因技术错误带来的协调问题。

在组织方面,应建立专门的协调会议制度,施工中应定期组织举行工程机械协调会议,解决工程机械的协调问题。对于较复杂的工程项目,在施工前应组织专门的协调会。另外,作为技术管理人员,要善于不断地总结工作中的经验教训,避免重犯相同的错误。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完成一个成功的公路建设项目,要进行科学决策,合理配置工程机械,建立相应的管理和协调制度,充分认识协调工作的重要性,从技术协调、组织协调和管理协调等方面加强协调工作,确保工程质量和进度,以取得良好的技术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祁建利.高速公路施工机械化相关问题探析[J].经济管理者.2010.(09)

机械工程的认识篇5

【关键词】农业机械管理;问题;对策

目前,我国的机械化水平已经取得了较大提升,越来越多的机械设备被广泛应用到了农业生产过程中,从而使农业生产效率得到了较大提高,农业生产力获得进一步解放,经济发展版图逐渐深入优化。但是,我国在农业机械管理方面仍然存在着诸多问题,从某种程度上制约了农机推广与农业发展。因此,为了更好促进农业发展,相关人员应高度重视农业机械的管理工作,实现管理工作的规范化以及科学化[1]。

一、农业机械管理中存在的常见问题

(一)农业机械管理意识淡薄

近年来,尽管农业生产过程中已经广泛应用了多种农业机械,然而机械管理人员以及农民对机械的管理意识却仍然相对淡薄,认识不够深刻,具体来说,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农业机械的相关管理人员不能坚持现代化的管理理念,没有专业化的技术素质,对机械管理不可以引起高度重视。而且在农业机械管理方法方面也不能够熟练掌握,造成农业机械管理的实际工作效率低下。第二,农民仅仅掌握了农业机械的实际使用方法,却不能清楚了解机械的科学化管理,从而使得农业机械不能够得到定期维修以及保养,进而很难保障农业机械的高效化使用,甚至会导致农业机械的使用寿命缩短。

(二)推广机制不完善

在农业机械管理方面,没有很好的推广管理机制,该问题主要是针对应用效果不佳来分析的。从我国对农业的支持层面出发,农业机械的进步发展以及更新换代在一定程度上迎来了农业机械发展新时期,多种新型的农业机械与农业技术日益出现,而且在进行反复试验中获得了较好的效果,可以促进农业生产效率的不断提升。但是,在农业机械的实际推广过程中,因缺乏良好的推广机制,不能使广大农民正确认识以及接受这些新型农机设备与先进技术,进而造成推广应用范围受限[2]。此外,推广机制的缺乏还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我国农业推广工作的不合理性,例如推广制度、农业发展推广人才与辅推广机制的不科学等,不能形成规范化的各级部门协同合作推广体系。

(三)农业机械管理制度缺失

目前,我国各个基层农业机械管理部门都或多或少的存在人员流失、资金不足、设备老化以及技术落后问题。而且项目经费也相对匮乏,农业机械管理人员以及工作人员在主观意识上普遍存在不重视的思想,从而使农业机械的管理工作难以得到有效重视。在目前的管理体系之下,农机管理部门仅仅可以完成一些基础性以及简单性的工作,最终造成农业机械管理单位与部门的业绩平平,很难在短时间内获得广大农民群众的认可。

二、农业机械管理的对策研究

(一)增强农业机械的管理意识

为了在农业生产的实际工作过程中更好的应用农业机械,必须要树立起更加合理以及科学的管理意识,高度重视在应用期间促进机械管理的完善化,正确认识农业机械管理的重要作用。与此同时,针对农业机械管理工作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必须要采取有效措施进行解决,农业相关部门应承担起引导性工作,增强对农业机械管理的重视度,制定出合理化的管理制度。此外,相关部门应提升管理人员的使命感以及责任感,深入农村开展宣传推广工作,不断提升农民对农业机械的管理意识,让农民认识到管理的重要价值,这将对农业机械的广泛应用和农业生产水平的大力提升起到促进作用。

(二)建立健全农业机械的维修管理制度体系

农业机械在维护管理机制方面的完善化属于农业机械管理工作的关键性环节。为了建立起完善的维修管理机制,基层管理部门必须要对制度的建立健全起到监理作用,然后强化与相关企业部门之间的合作。从农业机械相关维修点的实际分布层面出发,需综合考虑农业机械具体使用范围,安排高水平机械维修点,而且要对维修企业实施积极引导,促进维修企业在农机管理工作中作用的发挥。除此之外,农业部门需加强维修人才培养,目前农业发展需要更多的维修人才,可以借助企业与高校之间的合作,强化对农业机械日常保养与维修人才的大力培养,建立起相应的维修人才管理与输送机制,从而进一步保障维修人才切身利益,发挥维修人才价值。农业机械维修管理机制运行过程中,可以大力引进相应的维修技术,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农机维修水平。

(三)加大农业机械宣传与推广力度

农业机械管理工作中,应高度重视农业机械的宣传推广,建立农机推广团队,积极深入农村来开展农业机械的大力推广,促进推广模式的优化,提高机械推广效率。此外,在农业机械实际推广工作中必须要高度重视地域的差异以及农作物种植差异,选择科学化的机械设备以及技术实施推广工作,比如在多山地区开展推广工作时,要综合考虑其交通条件。

(四)加强各部门之间的协调合作

从专业化角度出发,农业机械管理的各个环节包括购买环节、检测环节、使用环节、调度环节、保养环节、维修环节以及报废环节都必须要与质量管理部门、交通部门以及安检部门等协同合作[5]。只有各个部门相互配合,才可以促进农业机械管理任务顺利完成,推动农业机械管理工作的健康运行,从根本上提升服务管理水平。

结语

总而言之,农业机械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对现代化农业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在农业机械的实际管理工作过程中,相关人员要对其进行正确认识,针对管理中出现的推广机制不完善以及农业机械管理制度缺失等问题,通过增强农业机械的管理意识、建立健全农业机械的维修管理制度体系、加大农业机械宣传与推广力度以及加强各部门之间的协调合作等手段,实现农业机械管理工作的科学化,促进其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段少华.农业机械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北京农业,2014,36:218.

机械工程的认识篇6

关键词:机械工程基础;学习兴趣;考核;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1-0048-02

《机械工程基础》是我校电气工程、自动化工程和食品工程等非机械类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是这些专业唯一的一门系统介绍机械基本理论的课程。《机械工程基础》融工程力学、工程材料、机械原理、机械设计等课程于一体,内容宽广,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课程,也是一门学生较难掌握的专业技术基础课程。长期以来,学生普遍感觉这门课程的内容较多、与自己的专业没有联系,因而学生对学习本课程的兴趣不高,课程的掌握也不理想。本文结合几年来的教学工作实践,在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改进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作了一些改革和创新,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一、激发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调动学生主动学习、探索知识的内在动力。教师的任务之一就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去认识事物、获取知识、探究真理,并从中体验到学习的情趣。《机械工程基础》课程是一门系统介绍机械方面知识的专业基础课程,课程包括的内容很多,涉及到工程力学、机械工程材料、常用机构、机械传动、轴系零部件等知识,内容繁杂、抽象,学生普遍觉得学习和掌握该课程比较困难。同时,本门课程的授课对象是非机械类专业的学生,学生普遍认为这门课程和自己的专业没有关系,对自己今后学习工作也没有用。因此,学生对这门课程往往不感兴趣,课堂听课学习效率难以达到理想效果。为激发、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着重以下几方面工作。

1.加强与专业的联系。由于教学内容多为机械基本理论和知识,没有或较少涉及学生专业方面的知识,使学生误认为课程内容与专业无关或联系不大,从而引不起学习兴趣。为此,在课程的绪论中讲述本课程和后续专业课的关系,使学生明白开设这门课程的必要性,明白这门课程为他们的专业课学习服务,消除学生对课程的误解。例如,对于电气、自动化专业的学生,举例说明机械和电气是紧密结合,机电一体化工业技术和产品发展趋势,同时讲述这门课程与其专业课《电力拖动》的关系;对于食品工程专业的学生,说明这门课程为后期学习专业课《食品机械设备》打下基础。

2.理论联系实际。《机械工程基础》是一门与工程实践结合较为紧密的课程,而授课对象是一年级或二年级的学生,工程方面的感性知识少,参加机械实践环节也少,这也是造成学生感到这门课程有难度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课堂教学时多结合生产和日常生活中的具体实例来讲授课程的相关知识。例如结合生活中缝纫机踏板机构、汽车前窗的刮雨器、公共汽车车门的启闭机构、汽车的转向机构等,讲解铰链四杆机构的类型、特点及应用;从自行车后轴的飞轮、电影机卷片机构等介绍棘轮机构;结合自行车、汽车的变速装置,介绍链传动和齿轮传动及轮系的有关内容。这些现实中的实例对学生有相当的吸引力,避免了这些内容讲授时学生感觉枯燥无味,同时,鼓励学生观察实践,应用所学理论知识分析周围常见简单机器或机构、结构的组成、原理、优缺点、存在问题,达到理论联系实际的目的。这样不仅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也调动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改进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

传统的课堂教学是“以教师为中心”,其基本特征是教师独占讲台,一讲到底,学生以听代思,被动学习。为改变这种状况,调整教学中教与学的关系,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侧重于指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理论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由于课程包含的知识内容众多而学时有限,理论教学内容太多时学生会感觉课程枯燥无味,学习效果不理想。为此,在保证基础知识的前提下,优化教学内容,突出工程实用性。课堂教学时,对理论教学采取“少而精”的原则,对教材中涉及的理论推导采取不讲或少讲而直接使用其结论,例如对直齿轮的强度计算公式的推导不详细的展开,这样精简课堂讲授内容,节约课堂学时,便于开展讨论式教学。通过选用具体的工程实例让学生进行讨论分析,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讲授零件摩擦问题时,选择自行车或汽车的车轮让学生分析摩擦力的方向。同时,充分利用现代技术手段,精心制作包含三维模型、动画的多媒体课件,采用多媒体教学。通过利用模型在课堂上给学生演示以及计算机动画,使学生更形象地理解机构的工作原理,把枯燥高深的理论以生动、直观的形式充分展现,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使他们带着一种好奇心进入教学中,从而使他们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掌握知识要点。

三、改革考核模式,侧重应用能力

考试作为评价体系的重要指标,对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都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在传统的闭卷考试模式下,学生为应付考试只会按照教师指定的重点章节记背大量知识,而不重视学习过程,不重视对课程内容的融会贯通,所以学生的应用能力、创新能力得不到培养。考虑本课程的知识点众多、计算公式多的特点,将传统的闭卷考试方式改为“一页开卷”。“一页开卷”允许学生在考前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将考试课程的基本要点、基本公式等内容手写在一张A4纸上,在考试时带入考场使用,考试结束后将其与试卷一同上交。教师阅卷时根据学生在该页纸上所书写内容的准确度、规范度和认真程度等,作为平时成绩的一部分,与试卷成绩结合作为学生课程考试的总成绩。这样可以使学生摆脱大量背诵和记忆的烦恼,也避免了学生开卷考试时平时不认真听课复习、考试时过分依赖教材的现象,使学生能够把更多的注意力和精力放在培养自身的知识应用能力上,引导学生在复习过程中注重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学会对所学知识归纳整理,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精神、增强其自学能力。同时,基本杜绝了考场夹带纸条、偷看等作弊现象,有利于学生形成健康的应试心理和学生学习态度等非智力品质的发展。

经过近几年来的探索与实践,深深认识到《机械工程基础》课程教学的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在综合课程教学的各个环节改革措施,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通过教学改革的实践,提高了自身的教学理论水平和实践工作能力。创新是无止境的,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需要不断地在实践中总结教学经验,使教学改革不断完善与创新。

参考文献:

[1]邹瑞珍.教育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8.

[2]何克抗.多媒体课件及网络课程在教学中的运用[J].中国大学教学,2007,(5):74-77.

[3]夏风林,臧健.浅议高校“一页开卷”考试形式[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3,(4):87-88.

机械工程的认识篇7

机械电子工程是机械、电子、计算机和自动控制等技术有机结合的一门复合技术,常被称为机电一体化技术,它代表着机械工程技术革命的前沿方向。作为高等教育的一个学科,它以其强大的应用潜力培养出一大批高技术的人才。

当今社会需要“努力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相当数量的在实际工作部门侧重于解决实际问题的高层次工程应用型人才,是当前高等教育的迫切任务。因此,必须针对机电类专业宽口径的特点和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及其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制定合理、高效的人才培养方案。机械电子工程专业和其他一些新兴学科一样,它所要求的人才及人才知识结构、技术素养等明显不同于传统的机械工程人员,又不同于传统的电子工程人员。目前在这方面对人才的培养还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系统的体系,还处于一个逐步完善阶段,其培养模式及课程群优化设置与建设是一个亟待研究的问题。

二、目前课程设置存在的误区

1、重“机”轻“电” 由于目前不少学校的机械电子工程专业是由机械院系主办,因传统学科专业认识的偏向性,使很多学校制定的教学计划也是以机械学为主,占用了多半的教学时间,由此造成微电子及相关课程安排的不足,形成了一种重机械而轻电子的现象。这显然与机械电子工程专业的内涵不相符,也是对机电一体化技术发展总趋势认识不足的一种表现。

2、重“电”轻“机” 也有一些学校的机械电子工程专业是由电信院系主办,开设计算机应用、电子线路设计等纯“电”课程相对较多。这多半是因为电子产品的设计和制造具有封闭性的特点,可以独立完成一个小型电子产品的设计、元器件的采购和装配调试全过程,时间短、见效快。电子学、计算机方面知识可以在学校里得到充分锻炼,学生容易较快成材,成效立竿见影。机械产品的设计和制造则需要多人配合,过程长,机械设计和制造方面知识的掌握特别强调实践环节,需要实际锻炼,在这些方面存在不足。

三、机械电子工程专业课程群的构建

机械电子工程专业的服务对象是机械工程,从课程安排上讲,机械电子工程专业的学生确实应该涉及机械工程的传统课程,但对这些传统课程要求的深度和广度也应该是不同的。机械电子工程人员更多的是考虑机械电子系统的整体,使学生学到更多的机械电子工程专业所必需的知识内容,给学生留下一定的空间,每个学生可以按自己的兴趣和特长去钻研相关的课程深度内容。在课程的设置上,既要做到一定的宽度,对专业主要技术课程更要有一定的深度。尤其是要为学生提供工程训练的机会,使学生在学校能接触到更多的工程实际,从而能更快地进入工程技术人员的角色。

1、应用型机电类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本专业培养能适应21世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宽厚的机械电子工程专业理论基础,适应机械、机电产品和系统的设计制造与控制及工程管理工作,并具有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工程创新意识的应用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学生毕业后能在机械行业和其他与机械相关的行业内从事机电产品设计和制造,机电一体化设备(系统)调试、检测和维护,生产管理和经营销售等方面的工作。

2、机械电子工程专业课程设置。综上,机电一体化是一个既涵盖传统专业又与现代科技相结合的多学科综合学科,由此对设置本科机械电子工程专业教学总体方案带来了一定的难度。既要考虑该专业综合性、多学科的特点,又要考虑如何在有限的教学时间中,既让学生学到基础知识,又让学生掌握各个体系的基本技能。这是目前各个高校在制定教学计划时所面临的实际问题。

那么,如何设置和安排机械电子工程专业的教学计划呢? 笔者认为,在制定其教学计划的时候,必须先明确如下几点:

2.1明确本专业的特点,选准重点方向。本专业的重点学习知识应该是在控制及与控制相关的学科方面。

2.2明确认识本专业学生的毕业就业方向。现在许多由机械院系主导的机械电子工程专业,是以数控技术为主要培养和发展方向的,这顺应了社会发展的一种需要,但体现的是把机电一体化技术狭义化。作为机械电子工程专业的学生,由于必学知识的多样性,使其不可能在机械加工方面有很深的造诣,特别是要对机电一体化产品有全面的了解与掌握,必须学习大量非机械类的课程。那么,机电一体化培养的学生的就业流向如何呢? 由实际就业趋势可以得出:他们主要是在机械行业和其他与机械相关的行业内面对机电产品设计和制造,机电一体化设备(系统)调试、检测和维护,生产管理和经营销售等方面的工作。

2.3正确把握学生所学的专业课程的深度和广度。以盐城工学院为例,该学院机械电子工程专业除了学习必要的文化知识外,应以安排专业基础学科为主。按教育部对普通本科院校学生教学时数指导意见的要求,结合本专业的实际情况,主要安排3个学科领域的教学实践活动,这主要包括机械学、电工电子学、计算机应用等学科。

总之,培养机电一体化人才应抓住“以机为主、以电为用、机电结合”的方向,从应用的角度讲授电工电子知识,强调机械、电子、计算机和自动控制相结合,提高学生从系统工程的角度,综合解决机械行业及其相关行业中机电一体化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刘迎春,宁立伟,邓奕,等.应用型本科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的研究[J].湖南工程学院学报,2004,14(3)

机械工程的认识篇8

【关键词】 机械设计基础 课程设计 质量

【中图分类号】 G71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962(2012)07(b)-0019-03

《机械设计基础》课是高职高专院校机械类及机电类专业的一门主干专业基础课,课程设计是《机械设计基础》理论教学后进行的一个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是高职学生在校期间第一次较全面的设计训练,其目的是培养学生综合应用机械零件及其它先修课程知识去分析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以进一步巩固、深化、扩展本课程学到的理论知识;通过对通用机械零件、机械传动装置或简单机械的设计,使学生掌握机械设计的一般方法和一般步骤,培养学生独立设计能力;使学生在计算、制图、应用设计资料;熟悉有关国家标准、规范、使用经验数据,进行经验估算等方面接受全面的基本设计训练;另一方面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设计思想和严谨的工作作风.提高工程设计及创新的能力。与毕业设计一样,课程设计是工科学生向实际工作过渡的必要的训练手段,对学生将来工作中实践操作能力和各项工作能力的培养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目前高职高专教育大环境下,部分高等院校培养目标不再是培养研究型人才,而是培养应用型人才,以适应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而传统的“以课程设计指导书为蓝本、以教师的程序化指导贯穿始终”的模式已经难以实现这一培养目标,所以探索适应培养目标的教学模式有着重要的意义。

1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的现状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通常有变速箱、差速器、齿轮传动等课题,但目前,多数学校《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仍采用具有一般用途的机械传动装置为设计对象,设计课题一般为专用传动中的二级圆柱齿轮减速器、蜗杆减速器、单级圆锥齿轮减速器等,设计时间一般为两个设计专用周,一般安排在学期末进行。设计内容包括:拟订设计方案;选择电动机类型;运动和动力参数的确定计算;主要传动零件的设计;主要零件工作图及减速器装配图的绘制;设计计算说明书的编写。设计工作量一般为传动运动简图一张;减速器装配图一张,零件图两张及计算说明书一份,最后进行设计答辩。在设计过程中,指导教师对学生进行指导和答疑,同时对学生进行阶段性检查、质疑,以作为整个设计成绩的参考。指导过程中,指导教师一般只作方向性指导,旨在培养学生独立的设计思维、独立分析和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通过设计,大多数学生都感到收获很大。但在《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中还存在一些应该引起重视和解决的问题。

1.2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存在的主要问题

(1)学生对课程设计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在教学过程中,有一部分学生对课程设计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缺乏设计的感性经验,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也缺乏创新意识,对课程设计持应付态度,敷衍了事,加上设计安排时间紧的因素,为了完成任务东拼西凑,有的学生相互抄袭,甚至在网上下载等,严重影响了课程设计的质量。

(2)学生对先修课程的综合应用能力较差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是对机械制图、互换性与公差、工程力学、金属材料学等先修课程的基本知识、理论结合工程实际的综合应用,也是对这些课程体系中的知识进行重新建构、综合应用的过程。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学生整合知识的能力较差,比如不能很好地应用力学知识对在外荷载作用下的轴进行精确强度计算校核;在绘图中不能正确应用机械制图基本知识,按照国家制图规范绘制图形等等。

(3)学生缺乏工程实际经验知识

高职学生普遍缺乏工程实际知识,对零部件的结构设计、精度选择、工艺过程等方面的要求只能比照书本、资料进行模仿设计,很少结合工程实际综合考虑进行设计,大多数学生的设计方案可以说纯属“纸上谈兵”型,无工程实际意义。例如在确定减速器及零件的主要尺寸时,注重理论计算结果,不能综合几方面要求来最终确定。由于学生对减速器的制造、安装、调整、维护的工艺过程缺乏实际的感性认识,致使对大量工艺问题缺乏认真考虑,或感到无从下手,不能把零件必须具备的良好工艺性要求贯穿于设计过程中。另外,学生对工厂现有的生产设备、加工手段缺乏认识,因此在设计中对零件的加工精度、装配精度和技术要求的内容提不出合适的要求,制约了课程设计质量。

(4)指导教师角色定位存在问题

不少教师在课程设计指导过程中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缺乏创新,充当保姆角色,表面上看可能提高了设计质量,实际上不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独立工作能力,学生的能力没有得到提高。有的教师管理不到位,缺乏过程监督,不注重阶段性考核,只看重最后结果,这两种现象都达不到课程设计的教学目的。

2 提高《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质量的措施

为使课程设计真正达到培养学生的工程设计意识和创新设计能力,适合新形势下对培养“应用型、技能型”人才提出的新要求,如何改进和提高《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教学效果,针对学生在课程设计中存在的问题,我们主要采取了以下几种措施。

2.1 充分认识课程设计的重要性,加强实践性教学

在指导课程设计时,上好第一堂动员课,使学生充分认识到课程设计的重要性,其意义不仅仅是掌握机械设计的一般过程和熟悉设计程序,更重要的是对后续课程的学习有着很好的帮助,乃至对以后的就业及能否胜任工作岗位都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在课程设计中应集中精力根据设计题目的要求、条件、数据,做好资料收集、分析资料,认真思考,深入研究,按照设计程序进行设计,培养优化设计思维和能力。

指导教师应把课程设计作为比课堂理论教学更为重要的教学任务,加强责任,认真对待,精心辅导。在指导学生时,要注意辅导方法的应用,应启发、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和自我反省。开展小组讨论,在讨论中不同的设计思路、观点、认识,得到互补和启发。针对学生缺乏机械工程感性知识的问题,应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应充分利用多媒体、模型和实物讲解;组织学生到工厂参观、实习,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观察、了解、认识各类机器的构造、传动关系及工艺流程,以增强、提高学生的工程实际经验。指导教师应积极学习新知识、新技术、新材料的应用,积极参加工程实践,丰富自己的工程经验和工程知识,为学生创造增加感性知识的条件,以便更好地指导设计,提高课程设计质量。

2.2 理论教学与课程设计紧密结合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是在课程理论和实验教学完成后进行的一个实践性教学环节,其设计题目所要求的内容涵盖了课程中大部分内容。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把理论教学与课程设计紧密结合起来,融合到课程理论教学中,课程设计指导教师应根据以往的指导经验,把课程设计中易出现的问题作为例子讲解;比如讲到齿轮传动时可以结合课程设计讲解轮齿的受力分析、齿面接触疲劳强度、齿根弯曲疲劳强度计算。可以把课程设计分为带传动、齿轮传动、轴、轴承和电机及箱体设计五个模块,与教材相应练习题结合起来,作为课外练习布置给学生课后完成。这样学生通过训练,积极性得到提高。到进行课程设计时,课题中的理论计算部分已经经过了演练,提高了效率,减少了错误。可以较顺利地完成设计计算说明书的编写,把较多的时间和精力用于结构设计和绘图,提高了课程设计质量。

2.3 改革选题,提高课程设计效果

摒弃“多年一题”的现象,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在设计题目和内容上进行改革。(1)题目要体现教学目标:应根据《机械设计基础》教学大纲要求,针对高职学生特点,设计题目应有较强的典型性和仿真性,选题原则一是要有综合性,能涵盖课程的主要内容;二是可以考虑简单的整机设计;三是难度和工作量要适当,不至于产生畏惧心理而无从下手;四是要有一定的灵活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创造性思维;五是题目要学生分工协作完成,有利于培养团队精神。(2)题目要与先修课程衔接:选题要考虑与先修的机械制图、金属工艺学、机械制造基础等课程的衔接。高职《机械设计基础》不涉及复杂的机构、运动学、动力学方面的知识,主要侧重通用零件和简单机械传动机构的结构、特点、应用范围和维护等内容。设计题目不应有太复杂的机构,选以减速器为主体的传动机械装置较为适合高职学生,有利于培养学生结构设计、强度计算、精度设计等方面的能力。(3)题目要注重多样性和挑战性。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围绕结构工艺性,按不同的传动方案、原始数据、不同的减速器类型布置课题,使设计课题的难易程度和工作量大小与学生的水平与能力相适应,使设计具有创新性和针对性。

2.4 改革传统的指导形式

现代教育强调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作为指导教师,一是要改进指导方式,采用分段、个别与集体相结合的动态指导方式。设计前把任务、难点、需要注意的事项交代清楚,要注意针对学识和能力差异,因材施教,做好个别辅导,对缺乏独立思考能力的学生应多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对积极思考的学生可以采用“讨论法”多鼓励和肯定,一起讨论启发其思维作最优选择设计,然后提出修改意见或建议,对能力较差的学生应耐心辅导、详细讲解,善于发现其优点,及时表扬,帮助其树立信心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中期针对易出现的共性问题、错误,集体指导,后期加强检查与纠正。二是要树立正确的指导理念,教师要引导学生变模仿型设计为思考型设计,变逐步讲解为必要提示,变提供详细资料为列出参考书目,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去查手册、找资料,培养他们对各种信息的收集、分析、归纳、整理能力。充分发扬民主,调动学生思维,教师不过早下结论。比如在确定方案阶段,可以增加方案论证,首先由小组学生提出设计方案并阐述其优劣性,然后由学生和教师对方案提出质疑,教师进行总结,给出指导性意见,促进学生主动思考,开阔了学生视野,也培养了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和创新意识。三是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设计思想,设计是一个反复推敲、反复修正、不断创新的过程,要树立严谨的工作作风和坚韧不拔、克服困难的意志。

2.5 加强计算机的应用能力

随着计算机绘图的普及,以及用人单位对高职毕业生职业技能的要求,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对于课程设计中的图纸,可要求学生用计算机绘制并打印。针对以前学生计算机绘图能力普遍较差的状况,在学生上《机械制图》课时,我们要求教师适当加强CAD模块的教学和训练。这样,学生在进行课程设计时既可以把主要精力放在结构设计上,计算机绘图能力又得到了提高,图纸干净整洁,有效地提高了课程设计质量。

2.6 严格控制设计进度

严格控制课程设计进度是提高课程设计教学质量的一项重要措施。学生花费二至三周的时间做课程设计,只有掌握好设计进度,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才能保质、保量、按时完成。《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是一项较复杂的工作,不仅计算、绘图工作量大,还要综合应用先修课程相关知识,查阅有关资料和手册,若设计进度快了,就会出现不求甚解的问题,缺乏深入细致的工作,其结果可能是解决了问题的表象,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对机械设计的客观规律、设计思想缺乏认识,达不到教学预期目的。有的学生一开始并不着急,总认为时间充裕,就会出现前松后紧,当感到时间紧了,就加班加点突击设计,不仅难以按时完成设计任务,质量也无法保证。课程设计的进度计划应由指导教师提出,与设计任务书一同发给学生,进度计划应明确设计过程中各阶段所用时间和完成日期,要求学生基本上按进度计划进行。为保证学生能按计划进行,教师应加强过程指导,严格把关,及时检查督促进度和质量,每检查一次,教师都在设计材料上签字,并做好相应记录。

2.7 重视总结、答辩

学生完成设计任务后,要引导学生进行总结。学会总结有助于学生进一步熟悉和掌握设计方法和设计程序,剖析方案优劣,自己在设计中的得失,找出设计中应注意的问题,用以指导自己以后的学习和工作。总结应先由学生进行,教师点评,肯定成绩,指出不足。按照大纲要求,应进行答辩。实践证明答辩是学生升华专业知识、提高口头表达能力和心理素质的有效手段,是教师检查设计质量、全面分析与评估设计思维的必要环节,可以督促学生及时复习和总结知识,搞懂设计中的各个问题。每个学生答辩时间一般在10—15分钟,先由学生自我陈述,阐述设计方案的优缺点、主要流程、总结与体会等,随后由教师和学生自由提问,评定答辩成绩。通过答辩这一环节,学生的设计能力、综合应用能力,应变表达能力都有一个质的飞跃。

2.8 改革成绩评定模式

考核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左右着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式,在实践中,教师应该探索出一套既可以激励学生,又能科学考核的成绩评定办法。

加强对设计全过程的考核,以图纸、计算说明书、答辩成绩为主,加强对出勤率、工作态度、进度等环节的过程考核,以及创新意识、独立工作能力等可以在成绩考核中有所体现,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工程素养。制定科学合理的评分标准,形成良好的考核机制,有利于提高课程设计质量。

3 结论

高职教育强调培养“应用型、技能型”人才,《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是高职生第一次“应用型”的实践训练,实践表明,以上做法,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课程设计的整体质量有了明显提高,对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毕业设计及学生将来从事工程技术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庞兴华.机械设计基础[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2.

[2] 李培根.机械设计基础[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

[3] 柴鹏飞,王晨光.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指导书[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

[4] 陈立德.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指导书(第三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06-01

上一篇:对文学语言的理解范文 下一篇:常见的自然地理现象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