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水产养殖专业的认识范文

时间:2023-12-01 17:21:39

对水产养殖专业的认识

对水产养殖专业的认识篇1

[关键词]物联网技术;智慧化;水产养殖;发展

物联网技术在水产养殖中应用的优势日益凸显,但我国水产养殖物联网模式还处于转型升级的初级阶段,存在诸多问题亟待解决。目前多数企业仍然采用传统的养殖模式,养殖模式过于单一,养殖过程多依赖人工控制,养殖环境的基础设施薄弱、养殖的密度过高、水质污染严重、多鱼病现象,造成水产品的产量和质量都较为低下。因此,传统水产养殖模式亟待改造升级,物联网技术赋能渔业智慧化的养殖模式渐渐成为现代渔业发展的共识,利用传感器、通信等技术与水产养殖的深度融合,增强水产养殖业基础,在遵循产业发展规律下实现传统手工养殖的升级转型,对水产业结构进行改革创新,持续带动和提升水产养殖业的生产、管理、销售、服务等方面的水平,造福于渔民和环境。

1物联网技术与水产养殖业发展概况

1.1物联网技术概述

物联网即万物相连的网络,作为近些年来一种新兴的信息技术,被普遍应用于各行各业之中,为我国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科学技术支持。就当下物联网技术在智能交通、智能家居、智能玩具等方面的应用来看,物联网定将成为未来科技创新与发展的关键技术之一,它有着其他技术无法替代的优势。物联网主要是通过使用不同的传感设备和技术,如各种传感器、射频识别技术、NB-IOT技术、WiFi技术等各种装置与技术,对不同物体以及它们之间的通信等活动进行实时数据采集,将采集到的海量数据传输到云平台进行存储、管理、分析,再连接互联网,形成的一个庞大网络,达到万物互相连接、互相通信的目的。将这一技术应用到现代渔业的发展过程中,实现水产养殖环境、生产、运输的智能化管控,促进现代渔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2物联网技术在水产养殖发展中的应用

2.1在水产养殖环境方面的应用

渔类生长对养殖的空气质量、水质量、生长环境等有着较高的要求,将物联网技术应用于渔业养殖,可以实现全天候的实时监控和管理水产养殖环境、养殖区域、生物生长情况等。通过对养殖环境安装不同类型的传感器设备和远程网络监控技术,进而实现对水体环境、空气质量、渔类生长情况进行全面监测和控制。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第一,对养殖环境,主要对空气质量的监测和管理,其中包括养殖环境的干湿度、温度、大气压力等数据的实时采集,通过对采集数据的获取、处理、加工,为渔业生产制定智慧化的养殖方案提供数据支持。第二,对养殖区域的水质监控、预警,精准控制水温、水压、PH值、溶氧盐度等水质指标,如果发现超过安全养殖的阈值,及时启动报警系统,实现智慧安全养殖。第三,对养殖生物生长情况的健康监测,现如今水产养殖的密度过高,在养殖的过程中鱼病现象频发,直接导致养殖产量和质量的下降。通过建立智慧养殖管理系统,远程监控养殖生物的生长情况,通过对渔类生长数据的采集、分析、处理,利用大数据技术对其生长规律进行分析,从而合理安排饲料投放量和喂养次数,严格控制养殖密度,制定出高效的水产养殖模式,实现渔类的健康生长。

2.2在水产品质量安全可溯源方面的应用

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人们对饮食的要求早已从“吃得饱”向“吃得好”转变了,食品质量安全问题一直都是社会关注的重点。早在2006年,我国就建立了“农业部种植产品质量追溯系统”,此后又建立了“水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网”。现已将物联网技术应用到水产品的溯源中,在产品包装上贴上二维码,消费者可以通过扫描产品二维码,了解商品的全部信息,也可利用射频识别技术将标签信息植入到生物体中,建立生产数据库,实时存储生物生长过程中相应节点的溯源信息,将水产品的生产、加工、运输、销售等四方面进行全方位监控,实现水产品整个生命周期的信息管理,使水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更精细化、数字化,让消费者放心吃鱼。

3物联网技术在水产养殖应用中的问题

3.1水产养殖产业自身存在的问题

据调查,我国水产养殖业大部分处于粗放型的生产阶段。一些水产养殖企业及养殖人员的养殖理念较为陈旧,依旧习惯延用传统手工养殖方式,对于新兴技术的接受程度较低,不愿意改变现状。首先,部分水产养殖企业未能根据市场的需求进行合理的结构优化和转型升级,养殖人员大多凭借多年的自身经验进行管理,缺乏系统、科学的管理理念,养殖人员缺少定期的专业技能知识培训。其次,大部分的养殖基地,养殖环境的基础设施薄弱,水产养殖环境复杂,网络通信条件比较差,电力供给不足,难以为物联网技术的应用提供基本的物理条件。

3.2物联网技术与水产养殖的融合度不够

我国2011年在江苏省建立了第一个物联网水产养殖示范基地,构建了对水产养殖区域预测、预警、控制和服务管理体系。但我国物联网技术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时间较短,技术设备的研发还需加强,应用还不成熟,而一种新兴技术的实际应用需要在实践中逐渐改进,在实践中发现存在的问题,然后精准地解决问题,才能有效地促进物联网技术在水产养殖上的应用和发展。水产养殖中融合物联网技术还处于试验阶段,在技术指标和实际应用效果反馈方面缺少参考案例。只有部分养殖企业开始应用物联网技术,应用中出现的许多问题还未能较好地解决。缺少对“物联网+”现代渔业的统筹规划,物联网技术还未建立统一、规范的标准,技术推广难度较大,大部分企业和养殖人员对于物联网技术的应用还处于片面性、局限性的认识阶段,这些问题都阻碍了物联网技术与水产养殖产业有效融合。

3.3物联网专业技术人员不足

水产养殖物联网模式是现代渔业经济发展中的新兴事物,物联网在现代渔业上的发展需要一批熟悉水产养殖与物联网技术的复合型专业技术人才,然而大部分养殖户接受教育的意识薄弱,思想陈旧,整体文化水平较低,难以满足现代渔业智慧化发展的需求。具体体现在两方面:第一,缺少水产养殖信息技术人员和技术支持,使科学的养殖和管理方法都无法合理应用到水产业生产中;第二,缺少水产养殖业大数据信息分析人才,难以对水产品的市场需求进行准确分析,导致水产品滞销。

4物联网技术在水产养殖中的对策

4.1加强物联网技术在水产养殖中的推广

一是加强养殖人员专业技能培训。通过提升水产养殖者的专业技能水平,改变传统的养殖模式。地方政府以及相关部门可联合当地高校,定期给养殖户们举办新兴科技和水产养殖的相关知识讲座或开展物联网技能培训,为他们提供专业的技术指导。建立统一的渔业生产交流平台,养殖人员利用平台提出问题、交流思想和经验,促进养殖户们对新兴的水产养殖技能与知识的学习。二是鼓励养殖户应用物联网技术进行养殖。许多养殖户们在生物养殖过程中加入了物联网技术之后,都很担心各类传感器设备和网络通信技术是否能在养殖过程中产生积极的作用,都不敢轻易花钱购买相关数字装备投入到实际的养殖过程中。因此,相关政府部门应加大对应用新技术养殖户的资金扶持,鼓励各养殖户们勇于尝试在养殖过程中装配数字机械设备,同时为养殖户聘请相应的专业技术人员和水产养殖专家给予实地指导,及时解决在养殖过程中出现问题。

4.2创新物联网技术与水产养殖深度融合

一是建立统一标准。做好顶层设计,重点制订水产养殖物联网发展规划和标准体系,结合深海抗风浪网箱、工业化循环水养殖、疫病苗种场建设等领域制订智慧渔业标准框架,统一信息传感装备、无线传感技术和水产养殖大数据等参数标准和协议,实现物联网产业链条和水产养殖产业链条的有效融合。二是加强科技研发和创新。根据现代渔业发展需求,在建立水产养殖物联网远程控制系统框架下,以推动水产养殖物联网大规模应用和提供技术整体解决方案为目标,在感知层、传输层、处理层和应用层分别开展水产养殖物联网研发实验项目,按照水产养殖业养殖模式,结合物联网的新兴技术、数字化设备和管理软件等利于现代渔业发展的技术手段,进行区域化物联网技术分类开发,产品化养殖管理模式研究,加大养殖水域环境感知、设备精准控制、生产信息实时采集、数据智能分析和服务体系建设等关键技术的研发,不断提升渔业生产智慧化水平。三是社会服务。鼓励物联网企业与水产养殖生产经营者之间合作,在遵循水产养殖业市场发展规律和内在需求的基础上,共同研发水产养殖智慧化技术,建立远程监测、预警、控制和诊断等水产养殖的信息处理模型和管理软件,整合完善应用的各个环节,形成可推广应用的链条化水产养殖模式和管理服务体系,为灾害预警、水质监测、疫病防控等提供智能的服务。四是发展现代渔业。水产养殖物联网是信息技术和渔业自然资源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将信息技术与水产养殖产业链条深度融合,加快各生产要素之间的综合集成,充分凸显物联网服务生产、服务市场、服务渔民和服务社会的优势,大力发展“高校联企业”、“基地联市场”等多种联结机制,建立技术研发、生产加工、营销和工贸农一体化的综合性水产养殖企业,大力发展工程化水产养殖业,建设健康养殖示范场和实施养殖基地规格化改造工程,不断提升水产养殖业发展的智慧化水平。

4.3加强物联网与水产养殖复合型人才培养

加强物联网在水产养殖业中的应用的一大关键是加强物联网专业人才培养。第一,鼓励知识水平较高的水产养殖从业者返乡,对他们进行专业技术培训,丰富他们相关的专业知识,更好地掌握物联网下的水产养殖方式、管理方法和生产及营销模式,通过水产养殖业新人的带头发展,让水产养殖生产者看到实际收益,认识到物联网技术的应用能够致富,从而提高养殖户的参与积极性,也提高了教育质量与水平;第二,结合大专院校的培养方向,尤其是在海洋类的院校,挖掘“物联网”人才,吸纳更多优秀的专业人才投身于现代渔业的智慧化发展中去;第三,政府进一步完善教育培训机制,定期开展技术培训,拓宽养殖者的学习渠道,搭建信息课程平台,免费提供养殖技术或其他信息网课,鼓励养殖者使用新技术进行养殖,组织相关技术人员进行现场指导,提升养殖户从业者的整体专业水平。

5结语

通过对水产养殖物联网模式的分析,让我们看到了物联网水产养殖业带来的巨大市场潜力,认识到了水产养殖物联网模式是未来渔业发展趋势,当我国的水产养殖一旦全面普及物联网水产养殖模式,用物联网技术重塑水产养殖产业,将会彻底改变我国传统的水产养殖模式,从根本上改变水产业落后的面貌,优化智慧渔业养殖环境。

对水产养殖专业的认识篇2

关键词:山区;水产养殖;对策

前言:对于山区的特殊环境,要想使山区的水产养殖业得到较好的发展,我们就要针对山区的具体特点,因地制宜的采取相应措施。主要就是要做到趋利避害,扬长避短,有针对性的构建适合山区的水产生产经营模式,充分发挥自然资源的利用价值,而且在农民脱贫致富和山区经济发展中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1. 山区发展水产的不利因素及存在问题

1.1水资源缺乏

首先水资源可以说是水产养殖业发展的基础,山区的水资源缺乏,严重制约水产养殖业的发展。而且山区的基础设施相对于平原是比较落后的,这样一来,不仅缺水,而且想要向养殖区引水也变得更加困难。由于山区的地形地势等自然因素的原因,会导致饲料以及鱼苗的运输引进变得相对于平原地区变得困难,同时向市场运输产品也只能采取陆路的运输方式,也会增加运输成本。这样一来,对于山区水产养殖存在很大的不利因素。

1.2经营分散,产业化水平低

在山区的水产品养殖模式中,大多数是一家一户分散经营的格局,养殖户没有认识到这种分散经营的落后,所以并不能很好的适应现在这个互联网式大市场的新环境,这样就会导致山区养殖的水产品在经营时的定价和竞争力都变得很低。最后每家每户分散养殖会造成很大的资源浪费,做不到整合资源,集中利用对于水产养殖的商户来说无形的降低了产业化水平而增加了成本。

1.3养殖品种单一,市场竞争力差

在山区进行水产养殖由于山区的地形以及气候的限制,会很大程度增加品种的养殖难度,同时也会限制养殖品种,在山区可选择养殖品种极其有限从而造成产品单一,在山区小市场批发销售时竞争激烈,商品价格降低,但是在大市场时由于产品过于单一,但是商品数量大,就会造成大市场竞争力不足而且不能满足消费者需求需求量少并且降低水产商品价格的情况。

1.4技术水平低

目前,大多山区地区水产资源的体系不全,缺乏大量的专业人员指导而且基础设施不完善,所以造成了许多新品种不能及时引进,新技术不能实时推广和应用,跟不上市场需求以及顾客需求的变化。而且对于新技术在养殖区的更新和推广也造成限制,另一方面,山区的养殖户思想观念跟不上,有一些人并没有认识到科学技术对于养殖的重要性。事实上,水产养殖的技术水平的提高,是促进水产养殖发展的原动力。而商品和技术更新周期变长最终导致恶性循环。长久会造成养殖技术科技水平下降,不适应新环境的情况。

1.5资金短缺,扶持力度不够

山区的地形,地势对于水产业的限制造成了山区人普遍不重视水产发展的情况,这种思想也深入到政府领导的想法里,所以对于水产养殖,山区地区政府的资金投入相对很少,而大部分资金投给了金融,旅游等产业。导致相对与山区水产养殖的天平极具倾斜。山区的水产养殖发展本身就很困难,而在山区进行水产养殖的一般都是附近的村民,他们一般经济基础薄弱,由于政府的扶持力度不够,所以养殖业想要融资或者大规模发展变成了很大的难题,要想在水产养殖中融入一些现代化的技术也很困难,这也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山区水产养殖的发展。

2. 促进山区水产业发展的措施

2.1提高认识,完善发展理念

不能把对于水产养殖的认识还停留在原有的思想和理念上。在这个知识科技发展更新的时代,对于水产养殖也需要实时更新。首先,无论是农户还是政府有关部门,都应该重视起山区水产养殖业的发展。另外一方面,我们应该积极地引入一些水产新品种和养殖新技术,形成养殖的新模式。例如:许多海水养殖的产品可以淡化驯养,可选的品种也很多,如南美白对虾,就很好的适应淡水养殖,在淡水环境下的长势更好,而且身上的病毒也会减少很多。相对于海水生长更有优势【2】。所以,这样看来,不仅增加了淡水养殖的品种,还能很大程度上减少海水产品的成本,增加了市场竞争力的同时也增加了养殖者利润。综上,长远来看,实时提高认识,更新理念对于山区水产养殖有很大好处。

2.2政府加大扶持力度

由于山区地形缺水的限制,长期以来,已经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山区水产的发展,对于发展水产必须的专业人员和基础设施的需求也非常大,所以在这种已经相对于其他地区发展水产困难的情况下,更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可以高薪聘请专业指导人员帮助水产发展,而且需要对于水产行业先进的设备以及基础设施进行引进和建设。对于先进的理论和技术进行实时更新,并且需要政府组织专业的指导人员走进养殖企业对养殖人员进行一对一的培训,能够做到及时满足新的市场需求和市场环境变化。

2.3完善体系建设,提高技术水平

对于山区的水产养殖,一个完善的体系尤为重要。建立一个完善的体系,让养殖更加专业化,系统化,产业链更加流程化不仅可以降低成本还会避免许多繁琐重复的流程。提高技术水平也是必须的做法,养殖业自身就是相对缜密,难度系数较大的行业,所以高超的技术水平会大幅度减少养殖品种大面积生病甚至死亡的的风险。

结语:综上所述,山区水产养殖本身就是一项困难的项目。要想使其得到良好的发展,必须结合山区的特点,从实际出发,针对山区的不利条件以及在具体生产中遇到的问题,提出有针对性的有借鉴意义的发展措施。一定程度上促进山区产业经济的发展,为人民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谭联金,赵爱平,伍敏.夯实渔业基础实施水产扶贫推进山区水产业可持续发展[J].中国水产,2012(10):7-8.

对水产养殖专业的认识篇3

关键词:水产养殖;技术推广;策略

中图分类号:S96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70132055

科技的发展使水产养殖业的规模不断扩大,水产养殖品种的增加与养殖技术的创新,给经济的发展带来较高的经济价值。养殖技术在水产养殖业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直接关系到水产养殖业的产量与质量,因此,要积极开展水产养殖技术推广工作,使更多的先进养殖技术应用于水产养殖中,针对当前推广中存在的问题,要不断加以完善和改进,克服推广工作中的困难,实施专业化管理,从而促进水产养殖产业生产效率的提高。

1水产养殖技术推广现状

1.1缺乏水产养殖知识

我国现在从事水产养殖行业的人员文化水平普遍偏低,不具备较高的学习能力,缺乏专业的水产养殖知识,在养殖过程中仍然使用传统的养殖理念,养殖技术相对落后。现在兴起的养殖理念与养殖技术没有得到他们的认同与接受,学习专业知识意识淡薄,缺少学习新技术的能力与热情,只靠过去的经验养殖。由于文化水平较低影响养殖专业化发展,给水产养殖技术推广工作增加了很大的困难,一些先进的养殖技术不能得到有效的推广。

1.2缺乏水产养殖培训

我国现在对水产养殖技术方面的投入还有所欠缺,这无疑给水产养殖技术的推广增加了难度。现在很多从事水产养殖的人员对先进的养殖技术感兴趣,但是由于养殖技术宣传渠道匮乏,养殖人员所获取专业知识的渠道有限,阻碍了养殖技术的推广进度。同时,国家养殖技术部门没有及时做好养殖技术的培训工作,很多从业者只能向一些老养殖户借鉴经验。养殖技术的宣传渠道与培训工作不到位,导致推广工作进展缓慢。

1.3缺乏示范与销售渠道

我国目前的水产养殖业缺少养殖示范区,不能激发养殖人员学习先进养殖技术的兴趣,无法体验到先进养殖技术带来的实际收益。经济利益是水产养殖人员最关注的问题,现有的销售渠道十分有限,如果在销售环节出现问题,则会给养殖人员带来沉重的打击。当前的销售渠道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相关部门没有做好市场管理,直接影响到养殖人员的切身利益,有限的销售渠道,降低了养殖人员学习养殖技术的热情,使水产养殖技术推广困难。

1.4缺乏水产养殖技术服务

从目前水产养殖技术推广工作中来看,缺乏相关的监督管理,没有完善的制度做为推广工作的保障,在基层推广服务机构中缺乏专业的推广人员。同时,水产养殖人员受到地域限制,不能及时接收到推广服务信息,使技术服务部门很难组织人员进行水产养殖技术的培训与指导,增加了水产养殖的风险。

2水产养殖技术推广策略

2.1加强养殖知识培训与指导

针对很多水产养殖人员文化水平较低,缺乏专业的养殖知识的问题,需要加强养殖知识的培训与指导,促进先进养殖技术的推广。水产养殖管理部门可以定期组织先进养殖技术的培训,免费为养殖人员提供一些资料,对于专业技术上的问题进行专业的指导,有效的提高养殖人员的学习先进技术的积极性,让水产养殖人员可以体会到切实的经济利益。同时,可以实施奖励政策,对于水产养殖人员给予一定的优惠待遇与政策,促进相互学习与交流的热情。还可以聘请水产养殖专家进行讲座,讲解养殖过程中常见的问题,使水产养殖技术的推广能够得到有效的落实。

2.2建立示范区

养殖示范区可以让养殖人员直接看到经济利益,提高他们的学习热情。因此,有必要大力开展养殖示范区建设,起到带头作用,出台相关扶持政策,提供养殖技术方面的支持。同时鼓励水产养殖人员的生产方式趋于示范化发展,形成系统的经营主体,构建大型的示范区,实现水产养殖专业化、科学化、规范化,提升水产养殖产业品质,加快水产养殖技术的推广速度,不断扩大推广范围。

2.3拓宽销售渠道

当前的水产养殖销售渠道还存在很多不足之处,让水产养殖人员不敢尝试一些新的养殖技术,如果改善水产养殖销售渠道,可以解决技术推广困难的现状。水产市场管理部门需要详细了解水产市场行情,做好主体销售渠道调查,不断拓宽水产养殖销售渠道,实现产业一体化,促进养殖销售量的增加,为水产市场提供充足的水产产品,满足水产市场需求,让水产养殖人员能够放心学习新技术,使水产产品质量得到显著的提升。

2.4建立专业部门明确分工

对水产养殖专业的认识篇4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省、市养殖业工作会议精神,突出抓好生态化养殖、标准化生产、资源化利用,加快推进养殖业现代化步伐,以防检夯基础,以执法树形象,以项目出精品,以作风促转变,全面推进我市养殖业的提质改造,全力打造养殖业升级版。

二、发展目标

2014年全市力争实现出栏生猪105万头以上,增长幅度5.6%,肉牛4万头,增长幅度14.3%;出栏山羊4.92万只,增长幅度5.3%;出笼家禽435.4万羽,增长幅度6.5%;渔业总产量达3万吨,增长幅度3.1%。确保全市全年不发生重大动物疫情和不发生畜禽水产品质量安全事故。

三、工作措施

重点围绕抓好产业促发展,抓好执法促规范,抓好质量促健康,做好2014年养殖业这篇文章。总体工作思路是“突出一个主题,抓好‘四个二’工作”。即要突出推进养殖业现代化发展主题,坚守两条安全防线,加强两项行政执法,做好两个基础产业,壮大东江鱼两大特色品牌。

(一)突出养殖业现代化发展主题,全面深化转型。深刻领会中央关于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整体部署,把养殖业转型作为今年工作重心。

1、转变养殖方式,提高产业化程度。要加快转变养殖发展方式,增强规模发展能力,提升产业档次。一是抓好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小区)建设。抓好2013年度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小区)改扩建、生猪良种补贴和生猪调出大县奖励等项目的实施,全面完成项目建设任务。确保四季农牧发展有限公司2400头种猪场9月底正式生产,推动全市48个现代生猪育肥场建设,带动全市生猪规模养殖比重提高2-3个百分点。二是培育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社。做强肉类加工、鱼加工企业,推动养殖业产业化经营、多环节增效。鼓励养殖业龙头企业延伸产业链条,多形式发展标准化生产,使加工企业与养殖基地形成共同发展的产业整体。做好地理标识认证,加快发展我市优势品种。加强对养殖专业合作社的引导、扶持和服务,加快养殖专业化、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进程,提高集约化水平和组织化程度,加大对养殖专业合作社管理人员的培训,增强市场竞争能力和抗风险能力。三是加大科技推广力度。进一步完善良繁体系和品改网络建设,加强我市两个种公猪站和肉牛品改站监督管理,加快水产良种场升级改造,提高畜禽水产品良种化水平和生产能力。进一步规范种畜禽场生产经营秩序,完善种畜禽场监督管理机制。建立和完善草地资源利用和保护制度,加强草原监理体系建设,实施草食动物品改工程,加大草食动物发展力度。

2、提升工作素质,提高服务能力。一是要提高理论素养,增强大局意识。准确把握国家政策导向,充分认识、理解、执行国家有关方针、政策。当前要做好能繁母猪补贴、无害化处理补贴、燃油补贴等各项利民惠民政策落实工作。二是熟悉业务知识,提高服务能力。要精通疫病防治、免疫注射、采血采样等岗位技能,确保我市养殖业不断稳步发展。塑造一支思想好、业务精的畜牧兽医水产队伍,全力服务于养殖业发展。三是服务广大养殖户,提升养殖从业人员素质。采取联合办学、培训学习、实地指导等形式,实施阳光培训工程、一户一产业工人培训等,提升养殖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使养殖工作者与广大养殖户形成养殖业发展共同体,推进全市养殖业工作的良性循环。

3、正确舆论引导,促进产业发展。重视舆论监督,切实加强行业宣传,重点宣传我市养殖业创新发展、服务群众的好经验、好做法,宣传我市养殖业创业故事,充分发挥典型示范作用,通过宣传树立养殖业在繁荣农村经济、保障市场供应、维护社会稳定的地位与作用。同时,也要增加应对突发事件的处置能力,增强应对媒体的能力,学会善用媒体、善待媒体,借助媒体推进工作,促进我市养殖事业的蓬勃发展。

(二)坚守两条安全防线,保障养殖业健康发展。要继续坚持做好动物防疫和畜禽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确保全市无重大动物疫情发生,确保全市无畜禽水产品质量安全事故,确保广大市民吃上“放心肉”、“放心鱼”、“放心奶”等安全食品。

1、牢抓动物免疫。在做好春秋两季动物防疫的基础上,要突出抓好重大动物疫病的常年免疫,做到应免尽免,确保不因免疫不到位而发生重大动物疫情。强化规模养殖场(小区)、大型交易市场等重点防疫工作的责任,明确行政和技术责任人。强化免疫档案管理,切实做到免疫台帐登记规范、免疫证发放到位。加强对规模养殖场自主免疫的督导和免疫效果监测,防止免疫漏洞。在做好动物疫病免疫的同时,注重抓好H7N9禽流感等重大动物疫情的防控工作,确保全市无疫情发生,严防死守将疫情堵在市外。

2、狠抓安全监管。保障养殖业健康可持续发展,认真落实农业部“五不放过”的工作要求,通过加强畜禽水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指导养殖户建立养殖生产和投入品使用档案、坚持开展生猪尿样“瘦肉精”检测等措施,继续坚持每天按照屠宰生猪6%以上的比例抽检。确保全市无畜禽水产品质量安全事故,保障全市肉品质量安全。

3、加强检疫监督。以规模养殖场为重点,全面开展动物防疫条件审查工作。加强和规范检疫申报、产地检疫、屠宰检疫、引种调运等各项工作。对跨省引进非乳用、非种用和跨市州调运种用、乳用动物,建立县级备案和隔离观察制度。进一步强化从畜禽饲养、运输、屠宰、加工等各个环节的监督管理,重点做好城区、兴宁、黄草三个定点屠宰场监管工作。

4、强化疫情监测。进一步健全疫情监测预警体系,建立健全县、乡、村、规模场四级动物疫情测报网络,推进村级动物防疫体系建设。加强疫情监测和流行病学调查,加大对规模养殖场、畜禽养殖密集区、活畜禽交易市场等重点场所的重大动物疫病的监测力度。强化对布病、结核病、狂犬病等人畜共患病的防控。进一步完善疫情应急预案和各种应急措施,储备防疫物资,培训应急队伍,坚持值班制度。加大疫情报告和举报核查力度,依照法规及时准确报告动物疫情。一旦发生疫情,按照“早发现、快反应、严处理、小范围”要求,果断处置,坚决把疫情扑灭在疫点上,并及时做好善后工作。

(三)加强两项行政执法,树立执法形象。围绕2014年“行政综合执法年”主题,强力推进畜牧兽医和渔业渔政综合执法。

1、整合资源建设队伍。通过积极整合养殖业整体执法资源,进一步强化执法队伍建设,强化执法装备,不断改善执法条件,提高检验检测能力,推进检验检测体系建设,完善执法工作制度,加强执法监督管理,有效促进养殖业法治化建设,逐步达到“以法促检,以检促防”的基本要求。通过开展综合执法,让广大人们群众心目中形成“畜牧兽医110,食品安全守护神”的新概念。

2、依法行政提高效能。一是按照《省政府服务规定》的要求,严格规范行政审批行为,增强服务意识,做到依法服务、主动服务、优质服务,不断提高服务效能,严格按照办理程序限时办结。二是扎实推进畜牧兽医和渔政综合执法,严格规范执法行为,严禁以罚代法、越权执法、索拿卡要等不法行为。动物检疫监督人员一定要严格遵守“六条禁令”,一定要严格执行同步抽检,坚决杜绝买卖票证等违纪违法行为。要改善执法条件,重点加强质量检验检测系统、动物防疫体系、渔政执法体系和兽医实验室建设,着力建设标准化基层动物防疫站、动物检疫申报点。继续加强渔政信息指挥体系建设,改善渔政执法条件,提升安全监管应急处置能力。

3、加大力度确保安全。一是落实监督责任。依托养殖业综合执法大队,加强信息员队伍建设,实行举报有奖制度,发挥社会力量,增强执法行动的针对性、有效性。落实执法责任制,完善监督机制,提高依法行政能力和水平。二是监管与整治相结合。坚持日常监管与专项整治相结合,严厉打击逃避检疫和经营销售病死动物及其产品的违法行为,严厉打击违法生产、经营使用三聚氰胺、瘦肉精、硝基呋喃类、孔雀石绿等违禁物的行为,确保市民吃上安全畜禽水产品。三是提升渔政管理水平。层层落实渔业安全生产责任,严格实行捕捞许可证制度,在我市辖区流域和珠江流域全面推行禁渔期制度,组织开展打击非法捕捞专项整治行动,有效保护渔业资源。

(四)做好两个基础产业,加快转变步伐。保障全市养殖业健康稳定发展,抓好畜牧业和水产业发展基础工作。

1、要加快畜牧业现展步伐。一是要继续壮大生猪产业。通过扶持市四季农牧发展有限公司种猪场现代养殖企业的建设,引导全市养殖大户发展现代养殖,推动今年在我市现代生猪育肥场跨越发展,进一步提高我市生猪产业整体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继续做好生猪调出大县基础工作。二是加强草食动物开发力度。以养殖户为投资主体,政府采用以奖的方式推动草食动物养殖业发展。2014年按照种草养畜、圈养育肥的养殖模式,计划新建常年存栏50头种牛、年出栏肉牛200头以上的标准化牛场2个,常年存栏250只的种羊场2户,积极创建国家和省级牛羊健康养殖示范场。

2、要高起点谋划养殖业发展方向。严格按照养殖区域规划发展养殖业,严禁在禁养区新建养殖场,推动禁养区、限养区养殖场向宜养区转移。2014年重点抓好江白公路沿线生猪养殖场的关停或搬迁工作,促进养殖生产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新建标准化规模养殖场要做到选址合理、人畜分离、生产区与生活区分开、净道与污道分离、隔离屏障良好、防疫设施配套、粪污无害化处理到位。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要做到场内排灌设施和水处理系统良好,塘坝湖泊等基础设施完善,水质环境优良,管理制度完善。出台《生猪规模养殖场目标管理考核办法》,将生猪生产、防疫检疫、质量安全、无害化处理等工作有机结合起来,进一步完善生猪调出大县奖励资金管理和使用办法,加大生猪规模养殖场的监管力度。大力推广“猪-沼-果(鱼、林)”等生态养殖模式和高床水泡粪等先进养殖技术,大力倡导发展林下养殖业和休闲渔业,推广利用粪污生产有机菌肥的新工艺,加快推进市养殖业粪污综合治理工程,实现养殖业粪污“零排放”。

3、要夯实渔业产业基础。要进一步推动渔业产业提升,在巩固“四大家鱼”繁育场建设的同时,重点要抓好三文鱼、鲟鱼等种苗特种孵化场的建设,解决制约我市三文鱼和鲟鱼产业进一步发展的苗种供应问题。开展流域东江河段春、夏、冬三季人工增殖放流鱼苗鱼种的组织与管理和人工增殖放流活动,确保今年内放流鱼苗鱼种1000万尾,人工放流资金不低于400万元。

(四)壮大鱼两大特色品牌,凸显品牌效应。依托优质水资源条件,继续打造冷水鱼品牌和地理标志品牌。

1、进一步深化冷水资源开发力度。

对水产养殖专业的认识篇5

关键词:模块式教学 现场教学 师资队伍建设 实训基地

一、现象分析

笔者学校是一所中等职业学校,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评价不高,多数家长和学生把读职业学校作为最末的选择。因此,职业学校的学生基础较差、综合素质相对较低,厌学现象日趋严重。究其原因,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课程开设不合理。职业教育仍然按照“文化课、专业理论课和专业实践课”的课时比例和“两年在校上课一年下厂实习”的教学模式进行授课。

第二,实习缺乏专业教师的指导。职校学生到了第三年,就直接送到生产厂家顶岗上班。这期间的学生往往没有专业教师的指导,学生实实在在成了工人,理论知识和实践得不到有机联系。

第三,专业教学内容脱离生产实践。教师长时间不接触生产实践,所授知识往往与生产实际不符。

二、模块教学实施方案

综上所述,为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同时又能满足以培养初、中级人才为目标,以知识为基础,以职业素质为本位,以职业能力为重点,分阶段、分层次的培养方式,笔者认为最好的教学模式就是采用模块式教学,而海水养殖业有很强的季节性,因此模块教学的实施必须结合生产实际。根据理论实践一体化的要求,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为目的,注重对学生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增强学生的职业适应能力。实施模块式教学法需要对教学计划进行修订,修订内容如下。

第一、二学期:学生在校学习,主要学习《水生动物营养与饲料学》《语文》 《数学》 《专业英语》《计算机应用基础》《无机化学》《海水化学》《职业道德》《应用文写作》《德育》《就业指导》《公关礼仪》这些课程。主要目的为:提高学生的文化知识水平和职业道德意识,加强学生个人修养素质的培养;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操作;利用实验室认识几种常用的单胞藻,并能够进行小型培养。

第三学期:7-10月份学生下厂见习海带育苗,11-12月回校学习。主要学习《海藻增养殖》文化基础课与综合素质提高课。主要目的为: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适应能力,让学生在接触到海带育苗生产的同时给学生授以理论知识,让学生能够熟练掌握海带育苗生产技术。

第四学期:下厂见习贝类育苗,主要学习《贝类增养殖》和《水生动物营养与饲料学》两门课程。主要目的为: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适应能力;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让学生通过接触虾夷贝育苗、海湾贝育苗,初步掌握贝类育苗技术;掌握单胞藻培养技术,会自己培养单胞藻。

第五、六学期:9-11月学生在校进行职业资格证考试,12月至下年5月顶岗上班。学生在校期间要全面复习《贝类养殖》《海藻养殖》《养殖水化学》和《鱼虾养殖》课程内容,顶岗上班主要根据学生将来就业意向,学生可以选择进行鱼类育苗、贝类育苗或海参育苗实习。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细心观察的职业精神,为学生毕业就业做准备。

现以南美白对虾的育苗为例阐述一下模块式教学法的具体实行。

虾蟹类增养殖学课程是水产养殖专业课,通过对此课程的学习,学生可掌握对虾及蟹类的育苗和养殖技术,将来可以从事水产育苗和养殖方面的工作。从生产的实际出发,笔者把这门课分成三大模块,即饵料培养、亲虾培育、育苗生产模块。每个模块又根据生产的特点,分成若干个项目任务。饵料培养包括动物性饵料(卤虫和轮虫)培养和植物性饵料(绿藻、硅藻、金藻)培养两个项目。亲虾培育分成育苗前的准备、亲虾的选择、催产与孵化三个项目,育苗生产分幼体的培育管理、出苗及计数、苗种的运输等项目。每个项目都结合生产实际,在生产操作前给学生讲明操作要点、注意问题,再请工人给学生演示操作,然后学生实地操作。在学生操作的过程中教师在旁边予以指导,最后在生产结束后教师组织进行归纳总结。

三、实施模块式教学法应注意的问题

一是实行模块式教学,可以将部分理论课(如《贝类增养殖学》《虾蟹类增养殖学》)放到实习工厂进行现场教学,使部分专业理论课、实习课合为一体,教师边讲理论边指导学生在现场实际操作。这样学生容易理解理论知识,也提高了学习兴趣,最终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和课堂效率。

二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师资队伍素质是实施模块式教学的关键。要求教师必须既有理论基础,又有实践能力,既能给学生授课,又能服务于生产。

三是实行模块式教学必须有配套的实训基地,并且实训基地应该配有教室,可以在生产闲暇时间对学生进行授课。

对水产养殖专业的认识篇6

一、指导思想与工作原则

以党的十七大精神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因地制宜、分类监管、预防为主、源头治理的方针,坚持全县统一领导,地方政府负责,部门协调配合,各方联合行动的工作机制,加强协调配合,落实监管责任,大力推进水产健康标准化养殖,加强从水产品生产到上市销售的全方位监管,认真排查水产品质量安全隐患,加大执法力度;坚持集中整治与制度建设、严格执法与科学监管、打假治劣与扶优扶强相结合,针对存在的问题,突出重点,加大整治力度,切实保障人民群众饮食安全,促进我县食品产业健康发展。

二、整治重点

(一)重点产品

突出整治青、草、鲢、鳙、鲤、鲫鱼等常规养殖和消费品种,严查各种违禁药物特别是孔雀石绿、氯霉素等的违规违法使用。

(二)重点单位

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无公害水产品生产单位、水产苗种生产单位以及有规模的水产养殖户,重点养殖户。

(三)重点品种

水产品、兽药、鱼药、饲料、鱼饲料、鱼饲料添加剂等。

(四)重点区域

水产品年产量10吨以上的渔业养殖乡镇,水产品年产量0.5吨以上的水产养殖户(重点是池塘、坝塘),一天销售量30公斤以上的水产经销户,对水产品加工企业、水产饲料加工企业,各类水产品销售户(含池塘、坝塘边销售),农贸市场水产品销售点,水产养殖户等进行整治。

(五)重点内容

对辖区水产品生产经营单位(户)开展全面的监督检查,重点检查水产养殖单位(户)是否办理水产养殖证,是否有水产品生产经营资格,水产品生产质量保障体系建立和运行情况,水产品流通经营进、出货检查验收,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经营进货检查验收、索证索票、购销台帐和质量承诺等制度的执行情况,使用记录等,依法查处伪劣、劣质、有毒有害及其他的违法行为,进一步规范水产品生产经营秩序。

三、工作目标

通过整治,使全县水产品及水产品安全各个环节存在的突出问题得到有效解决,水产品经营秩序进一步好转,人民群众食品消费安全感进一步增强,全县水产品安全保障水平进一步提高。

(一)全面禁止甲胺磷等5种国家禁用的高毒农药的生产、经营和使用。

(二)县城水产品市场、鱼饲料、鱼药经营销售商店纳入质量安全监测范围;鱼药、饲料抽检合格率达90﹪以上。

(三)严格水产苗种生产许可制度,依法应领取苗种生产许可证的苗种生产单位(户)持证率达到90﹪以上。

(四)健康养殖示范、无公害水产品生产单位(户)、水产苗种场等三类生产单位(户)100﹪建立生产、用药和销售记录等水产品质量安全内控措施,监管率达到100﹪。

(五)在国家统一组织的水产品质量监管抽查中,产地药残检测合格率达到98﹪以上。

(六)渔业部门内部“分工明确、措施有力、保障有效、运转协调”的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制得到进一步完善,自产水产品阳性样品查处率达到100﹪,省外入我县水产品阳性样品的追溯查处工作有重大突破。

(七)主要养殖水产品质量安全隐患摸查工作有效推进,应对水产品质量安全突发事件的能力明显增强。

(八)加强对全县水产养殖户,流通经营销售户的监管,水产品生产、经营销售单位(户),逐步取得合法经营资格。

(九)水产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全面推进,水产品生产、经营销售建立质量档案和安全监管档案。

(十)开展水产品质量安全示范户养殖、经营销售建设工作。

四、主要工作和具体措施

(一)深化水产品安全目标责任制

各站所要认真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全国打击违法添加非食用物质和滥用食品添加剂专项整治电视电话会议精神,充分认识水产品质量安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加强领导,认真组织,把目标任务层层分解落实到站所、相关人员、水产养殖户,经营销售户,确保工作目标全面完成。

(二)继续开展打击违法添加非食用物质和滥用食品添加剂整治

在巩固专项整治成果的基础上,开展回访复查,督促指导水产养殖单位(户)完善和落实饲料、鱼药、添加剂索票索证、购销台帐、申报登记备案等各项管理制度,建立针对在水产养殖中违法添加非食用物质和滥用添加剂的有效监督和管理制度,建立违法添加非食用物质和滥用不合格添加剂快速追查溯源机制,做到早发现,早预防、早处理。继续对非食用物质、添加剂的生产、流通和使用进行整治,坚决依法打击在水产养殖中添加非食用物质和滥用添加剂的违法犯罪行为,坚决依法打击生产销售非法食品添加物的行为。

(三)进一步加强水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

各站所要确实下移监管重心,加大水产品市场监管力度,强化水产品市场日常监管,有计划、分步骤地开展农村水产品市场专项整治。加强水产品的养殖生产、流通、消费等各个环节的监管,重点抓好农村水产品的养殖、集贸市场的监管。强化城乡集贸市场的质量安全及监督抽查,经检验不合格的水产品要公告和清出市场,并查清其源头、进货渠道和销售去向,追查溯源,一查到底。

(四)加强水产养殖环节安全专项整治

深入开展鱼药残留专项整治,打击违法生产、经营、使用禁用高毒高残留兽用鱼药、农药,普通兽用鱼药、农药中非法添加高毒高残药品和违法违规使用禁用限用药物行为;查处在饲料中添加有毒有害化学物质的行为,取缔无生产许可证、无产品批文号、无产品标签的3无饲料生产经营企业;查处非法生产经营假劣过期兽用鱼药产品行为;严查水产养殖使用氯霉素、“孔雀石绿”、硝基呋喃等违禁药物和有毒有害物质的行为;推广使用抵残高效农药、兽用鱼药,规范养殖行为,积极推进无公害养殖。

(五)加强水产品流通环节安全专项整治

强化流通环节索证票索票和进货台帐两项制度的监督检查和落实,集中开展重点品种、重点地区域、重点经营户、重点市场和季节性、节日性水产品市场专项执法检查。严把水产品质量安全关。加强农村水产品进货渠道和农村集市的管理,落实区域监管责任。突出抓好水产品的养殖、销售环节的整治,严厉查处经营销售劣质、有毒有害水产品的违法行为。

(六)加强重要节日及重大活动期间的水产品安全专项整治

结合“春节”、“火把节”、“国庆”、“中秋”等重要节日及重大活动期间水产品消费特点和存在的主要安全问题,认真开展水产品市场专项检查整治,依法查处假冒、劣质、有毒有害的水产品及其他的违法行为,净化节日食品市场,确保重大活动和重要节日期间人民群众的消费安全。

(七)加快推进水产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

信用体系建设是保障水产品安全的长效机制和治本之策,也是促进水产养殖业健康发展的必由之路。各站所要在认真总结20*年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加快推进水产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工作,督促水产养殖单位(户)、经营销售户建立质量档案和质量安全监管信用档案,不断强化水产养殖户、经营者的信用意识和责任意识。通过政府监管、行业自律和社会监督,建立起以法制和道德为基础的水产品安全信用体系。

(八)积极开展水产品质量安全示范户养殖、经营销售建设工作。

进一步完善水产品质量专项整治工作,引导水产养殖户、经营销售户建设水产品质量安全示范试点工作,加强农村水产品现代化流通监管责任及群众监督的建设,积极探索农村水产品安全监管的新方法、新机制和新措施,促进水产品安全责任体系和质量体系逐步完善,各项监管措施进一步落实,水产品的生产养殖、经营行为进一步规范,水产品质量安全保障能力和水平进一步提升。

五、整治任务

(一)全面推进水产健康养殖。加强渔业科技下乡入户、技术推广与培训工作,大力推广安全用药技术、方法,指导水产养殖科学防病,合理用药;严格执行休药期制度,积极推进建立渔业执业兽医和用药处方制度。推进规模化养殖、标准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加强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创建,完善养殖场内部质量安全管理机制。加强重大水生动物疫病监测,科学指导水生动物疫病防控。

(二)深入开展水产苗种专项整治。全面摸清水产苗种生产基本情况,实施水产苗种生产许可证制度,规范水产苗种生产记录、用药记录和销售记录,规范水产苗种生产行为,加强水产苗种药残抽检和执法监管,提高水产苗种质量。指导和督促苗种场建立健全苗种生产和质量安全管理制度,对具备生产条件的苗种生产单位和养殖户要在这次整治中办理水产苗种生产许可证,逾期未办理的按非法生产处理;对生产条件不合格、技术规范未建立的苗种生产单位、养殖户,要限期整改,整改不合格的责令停止生产。

(三)加强水产品质量监控检测。按照国家农业部的安排,配合省外水产品质量检测机构搞好水产品产地监督抽查和例行监测外,以孔雀石绿、绿霉素和硝基呋喃类代谢物为主要监测指标,重点乡(镇)要组织开展产地和市场的水产品质量监督抽查。

(四)强化水产品质量安全执法。各站所要将水产品质量安全作为渔政执法工作的重点内容,按照“规范、引导、监管、服务”的原则,以水产苗种生产合法性、养殖企业生产记录制度建立情况、投入品使用情况和阳性样品查处为重点,切实加大执法检查力度,杜绝无证生产和非法用药行为,督促生产单位加强整改,严防不合格水产品上市销售。

(五)开展水产品质量安全隐患摸排。以青、草、鲢、鳙、鲤、鲫等常规养殖消费品种和罗非鱼为重点,对其养殖生产过程中存在的质量安全隐患进行摸排,对质量风险程度、危害情况以及产业、市场、社会可能造成的影响进行深入分析,提出预警和处置意见,进行专项整治。

六、工作步骤及时间安排

第一阶段(5月1日—5月31日)为动员布置阶段。各站所要认真做好宣传动员,结合实际制定方案,对2009年食品放心工程和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工作进行全面、周密的安排布置。

第二阶段(6月1日—11月30日)为组织实施阶段。各站所要按照方案要求,认真、全面实施食品放心工程和开展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县水利局水政办、水产站针对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采取积极措施加强督促指导,确保各项目标任务落到实处。

第三阶段(12月1日—12月31日)为总结检查阶段。各站所要认真总结本年度食品放心工程和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工作的做法和典型经验,县水利局组织对以上工作进行考核,纳入年终考核评定。

七、工作要求

(一)加强领导,明确责任

各站所要加强领导,明确责任,将食品放心工程和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抓紧抓实。要按照权责明确、监督有效和保障有力的原则,层层分解目标任务。各站所长要对辖区内开展2009年食品放心工程和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工作负总责,及时研究解决问题,并逐级抓好考核。对工作不扎实、措施不力而发生重大食品安全事故的,要严格按照有关规定追究相关负责人和责任人的责任。

(二)加强协调,形成合力

各相关站所要树立大局观念,按照县政府的统一部署,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围绕整治方案的目标和重点,对重点产品、重点单位、养殖户和重点区域,要集中时间,集中力量,严肃打击查处。对于跨部门、跨地区的大案要案,要搞好联合执法。各站所之间要建立信息互通制度,同时要加强和相关行业组织、群众团体、新闻媒体之间的协作,优势互补,信息互通,不断提高监管质量。

(三)加强舆论监督,营造良好氛围

各站所要采取多种形式宣传贯彻《食品安全法》和国家、省、州、县有关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精神,通过采取食品安全监管信息和质量信息,普及食品安全知识和相关法律法规,宣传重质量、守信誉的典型,曝光典型食品案件等措施,正确引导消费,不断提高人民群众食品安全意识和能力,营造人人关心食品安全、人人参与食品安全的良好社会氛围。加大打击伪劣、劣质、有毒有害、严重威胁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食品典型案件的查处和曝光力度,形成良好的食品安全环境。

(四)强化沟通,畅通信息

各站所要加强协调和信息沟通,及时报送有关整治信息,特别是整治期间发生的情况要及时向当地乡(镇)人民政府和县水利局报告。县水利局要加强全县水产品专项整治信息的收集、汇总、分析工作,及时通报各项工作进展情况,严格按要求公布食品安全监管信息、查验信息和警示信息,引导公众科学消费、安全消费。

(五)加强信用体系建设,实施食品放心工程

以食品安全为重点,加强信用体系建设,建立养殖、经营销售信用档案和“红黑名单”制度。开展水产养殖、经营销售示范活动,推动养殖单位(户)、经营销售单位(户)落实食品质量安全责任。增强法制观念,强化责任意识、质量意识和信誉意识,进一步推动食品放心工程。

(六)完善应急机制,提高应急能力

加强食品风险监测预警,进一步建立健全食品安全风险预警和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工作机制,落实预警监测措施,开展风险评估分析和强化食品安全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演练,提高应对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

(七)材料报送

对水产养殖专业的认识篇7

高职院校能否形成特色,关键在于其人才培养模式是否具有特色,能否培养出适应社会需要的高技能人才。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点是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实验、实训、实习是三个关键环节。要与企业紧密联系,加强学生的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改革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高职院校的水产养殖技术专业是实践性很强的应用性专业。经过学院领导的大力支持和专业教师的共同努力下,水产养殖专业建设特色鲜明,于2010年我校水产养殖专业被评为辽宁省品牌专业。现将我校水产养殖品牌专业建设相关经验及成果作一总结,仅供大家参考。

一、理论教学课程建设

在理论教学过程中, 要求教师除了能够做到生动、形象地讲授有关基础知识、基本理论以及基本技能外, 重要的是提高学生对本学科的兴趣。

1、积极改革教学内容:

在水产养殖技术专业课程建设过程中, 结合生产实际情况从教学大纲、实践教学指导书等方面进行课程改革和考核方式改革。按照高职层次人才培养目标要求, 积极补充水产养殖新知识、新技术、新成果。在教学过程中, 特别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既注重基本理论知识知识的传授, 又重视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 加强实践性教学, 强化技能训练, 不断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技能, 充分体现水产养殖技术专业高职层次的办学特色。

2、不断改革教学方法与手段:

在讲授过程中教师不断对教学模式进行相关的改革,更多的运用案例式教学方式来授课,这样学生能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更接近生产实践。通过教学方式的改革, 将教学重心从“教”转移为“学”, 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同时全面开展多媒体教学, 努力提高教学质量。水产专业教师在制作网页本文由收集整理与课件上精益求精, 不惜耗费大量时间精心设计制作电子课件。课件页设计新颖, 既美观大方, 又生动活泼, 同时又具有鲜明的课程特色。课件内容丰富, 图文并茂, 直观性强, 且通俗易懂, 有利于增强同学们的学习兴趣, 激发同学们的学习热情, 全面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实施任务驱动、启发引导、实物展示、现场讲解、操作演示等多种教学方法。

3、教材及相关资料齐全:

本课程选用的是全国高职高专统编教材, 并配有实验实训指导书, 充分保证了水产专业学生教学的需要。教学大纲、电子教案、题库、多媒体课件、教学录像及鱼类图库等相关教学资料配套齐全。

4、实验条件不断完善

为满足学生校内实验专业技能培养的要求,学校要加大实验实训投入力度,成立了饵料培养实验室、水质分析实验室、循环系统养殖实验室、生物标本实验室、病害防治研究实验室等,不断完善校内实验教学条件,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训能力。同时学校应积极创造条件,定期组织学生参加相关的技能大赛,不断提高实践操作技能。

二、实践教学课程建设

生产实习教学是水产专业的一个重要教学环节,它是理论教学与生产实践的有机结合。生产实习是学生在生产实习基地,在教师指导下按照教学大纲和指导书,直接参与生产过程的一系列实践教学活动。它是水产养殖技术专业教育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和中心课题。学校通过校企、校地合作,加大校外生产实习基地的建设力度,在质量和数量上保证学生生产实践实习的需求。

近年来,辽宁沿海地区掀起了海参养殖热潮,从而推动了海参苗种生产的快速发展。刺参育苗生产时间在5月份就开始准备工作,各育苗场急需水产技能人才和小水体的技术人员。我校水产养殖教研室根据辽宁沿海水产养殖行业发展趋势和对水产技能人才需求的变化,及时调整教学计划,从2006年对水产养殖专业的实践教学模式进行了改革,取得了可喜的成果。每年春季新学期开始,给学生重点讲授《鱼类增养殖技术》、《虾蟹增养殖技术》、《海水贝类增养殖技术》和《名特优水产养殖技术》等专业课程的理论知识。在学生进入生产厂家之前利用一个月的时间对学生进行水产专业技能操作的集中综合实训,强化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进入企业后学生带薪上岗,更加激发了学生的工作热情,在企业的真实生产环境中学生就是企业的员工,学生把企业看成自己的企业,学生按照企业安排直接参与企业生产的每一个环节。由校内教师和厂家技术人员共同在真实的生产过程中完成生产实践任务,并改革考核方式,注重过程考核。

水产养殖行业实践性和季节性很强,作业条件相对艰苦,而且管理非常严格。学生进企业实训后,思想发生了很大变化,由稚嫩走向成熟。经过在企业艰苦的磨炼,锻炼了坚强的意志,养成了吃苦耐劳的精神,认识了自己的优势与不足,消除了许多不切实际的想法。尤其是刺参人工育苗生产过程中学生们参与育苗生产的每一个环节和每一项工作。在专业教师和企业内部技术人员的鼓励和指导下,团队意识、主人翁精神、心理素质、协调沟通能力、应变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大幅度提升,对从事水产行业充满信心,为走向社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学生在职业岗位上顶岗训练,接受企业化管理,绝大部分表现优秀,他们的综合素质得到企业的首肯,为学院赢得了声誉,扩大了学校水产养殖技术专业的影响,同时也拓宽了学生的就业渠道。学生生产实习期间对企业生产情况、岗位要求、工资待遇、个人发展空间等情况有了较全面的了解,有些学生通过实习找到了比较满意的工作。

三、师资队伍建设

高职院校教师的数量和质量, 将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教育质量和专业人才规格目标的实现。因此, 本校水产养殖教研室根据实际情况逐步建立起一支实力雄厚、具有鲜明特色的高水平的“双师素质”师资队伍。对教师教学及实践做出明确任务,提出要求。一方面鼓励教师不断增强专业理论学习,一名教师已考取了全国水产执业兽医师资格。另一方面鼓励大家积极深入生产实践。由于教研室青年教师数量较多,学校要求青年教师作为实习指导教师必须跟班下企业蹲点,必须对学生实习方案提出合理的改进意见,同时在生产车间收集教学案例,加强理论与实践的联系,用以指导课堂教学。

四、水产养殖技术品牌专业建设成效

对水产养殖专业的认识篇8

1 “养殖水环境化学”实验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当前“养殖水环境化学”课程实验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多且较普遍,重点存在下列问题:

1.1 实验教材少且理论化

目前,湛江水产专科学校主编有《淡水养殖水化学》教材,该版本内容简洁、通俗易懂,具有较强的实用性,但除高职专科院校使用外,其他本科院校水产养殖专业使用该版本的不多;陈佳荣主编的《水化学》,这本教材在基础理论知识上做了补充和完善,有了一定的深度和广度,但对学生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胶体化学等相关学科知识的掌握要求较高,否则很难对其进行系统的理解、消化和掌握,并且与湛江水产专科学校编的版本一样没有成体系的实验教材;雷衍之主编的“养殖水环境化学”不仅有理论课教材,还专门编写了成体系的实验教材《养殖水环境化学实验》,也是目前使用较广的版本,但内容偏理论化,深度明显。雷衍之主编的《养殖水环境化学实验》内容绝大部分是水体中最基础的一些指标测定和验证性实验,缺乏应用性和设计性实验的补充,没有与水产养殖直接关联的实验项目,有点偏理论,而且囊括淡水和海水水环境化学,范围太广,针对性不太强。[7]

1.2 专业师资力量缺乏

“养殖水环境化学”虽是水产养殖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但也是一门跨门类的综合性课程。授课教师不仅要有水产养殖专业背景,同时也要具有水域环境和基础化学等领域的专业知识。因此,要上好这门课,达到实现“有效教学”的目的,专业师资力量或团队建设十分重要。目前,大部分高校担任“养殖水环境化学”课程教学的教师都是水产养殖专业的专任教师,这些教师没有水域环境和水体化学知识背景。有部分高校该门课由环境学院或化学化工院的教师兼任,但他们又不具备水产养殖的知识背景,特别在实验教学过程中无法把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因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该课程的“有效教学”。

1.3 实验教学重视不够且“三性”实验设置不合理

在大多数高校水产养殖专业中,“养殖水环境化学”课程实验教学的重要性虽然都已得到充分地认识,但目前在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以及学时安排上,仍以理论教学为主,实验教学课时一般平均只占课程总学时的 30%左右。因为高校只注重理论教学而忽视实验教学,使学生的实验操作和创新思维能力培养受到限制。受其影响学生往往也重理论轻实践,实验过程中学生往往态度消极,不主动自己动手,缺乏独立思考。在日常的教学中,养殖水环境化学课程实验多设置为验证性的实验,有些学校即使设置应用性和设计性实验,但这方面实验的比重也明显偏低,因很多高校没有实习基地等条件的支撑,开设应用性和设计性实验的效果也不理想。[8][9]总之,养殖水环境化学实验教学不仅不够重视,而且??验教学内容也与水产养殖生产实践和实际问题的解决严重脱钩。

2 “养殖水环境化学”课程改革的措施和经验总结

我们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对这门课程进行了“有效教学”改革探索,以实现实验课程的“有效教学”途径为目的,认为要实现“养殖水环境化学”实验课程“有效教学”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探讨。

2.1 优化“养殖水环境化学”实验教材和组建实验教学团队

在目前高校专业深度转型背景下,要深化“养殖水环境化学”实验课程的“有效教学”,必须将课程的实验内容与所处的地域环境结合起来,我们学校处于环洞庭湖生态经济区,主要以渔业为支柱产业。因此,我校水产养殖专业“养殖水环境化学”课程授课内容主要是淡水环境化学,所开设的实验课全部与淡水相关。我们对雷衍之主编的“养殖水环境化学”进行了优化,结合自身的特色将海水相关部分内容进行删除,增加了具有地方特色的水化学内容。同时,要实现该课程实验的“有效教学”,必须将“养殖水环境化学”实验教学师资进行组建和形成教学团队,提升团队教师实验教学能力和专业素质。教师的教学能力不仅要体现在理论教学方面,而且要体现在实验教学和实际操作能力,对养殖水环境化学而言,实验教学能力可能更重要。教师的专业素质是衡量有效教学的重要尺度,教师专业素质的形成过程是教师内在专业结构不断演进、丰富和完善的过程。要实现实验的有效教学,必须将教师的实验教学能力和专业素养紧密结合起来,不断创新实验教学模式,提升自身的专业素质,拓展知识背景。同时为实现实验的有效教学目标,教师要主动转变实验教学理念、实验教学策略和手段,不断突破现有的教学形态以实现实验的有效教学。[10]我们在具体的实际操作过程中通过提升该课程“双师型”教师的比例,新进的或年轻的教师要下到水产养殖基地或企业挂职培训,充分了解生产实际中存在的问题,教学中才能有的放矢,提高实验教学效率。

2.2 强化教师科研与实验教学有机结合

对于高校而言,一个优秀的教师一定会是将教学与科研有机结合起来的实践者,“以科研促教学”是高校教师搞好教学的主要途径,任何教师决不能脱离科研而纯粹地搞教学工作。教师科研是教师实践成果的体现,它为实验教学提供生动的教学素材和模板,能融入和驱动实验教学。[11]一个不从事科研工作、没有实际操作能力的教师只能照本宣科,对“养殖水环境化学”这种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实验将无法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师积极从事科研工作,将部分科研内容以实验教学的形式设计成综合性实验或创新性实验,学生通过这些实验参与了教师科研,既巩固了所学的理论知识,也明显提高了学生的创新和动手能力。另外,只有长期参加科研实践的教师,才能使自己上的实验课内容更加生动、具体和具有前沿性,才能使教师熟悉国内外相关领域的研究动态,设计出更多的前沿性实验。同时,要重视科研成果向实验教学效果转化,改革过去单一的实验教学模式,教师可以将科研成果采用影像、VR和CAI课件等形式教授学生,培养科学探索精神,从而极大地提升了学生的实验兴趣;或从实际的科研案例出发逐渐引导和深入到实验教学中去,直观、明了,要解决什么问题,怎样设计实验解决等,提高了学生开展实验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我们“养殖水环境化学”实践教学团队共有6人,凡是没有科研课题或不从事生产一线实践的教师不能参与该课程的实验和实践教学,只从事一些辅助性的教学工作。

2.3 提升实验教学学时比例,重视创新性、综合性实验的教学

转型,就是要实现“传统教学型”向“现代应用型”的转变,有效地为地方产业升级服务。要深化“养殖水环境化学”课程的“有效教学”,就要理论联系实际,提升实验教学学时比例,制定切合实际的实验项目,将验证性实验融入综合性和创新性实验中去,重视创新性和综合性实验的教学,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使学生学到的知识能够应用到实际的生产当中去。对于“养殖水环境化学”课程来说,实验课一直是它的重点和闪光点,原本的实验课时比重比较低,约占该课程总学时的35%,但我们经过近三年的教学改革与实践,认为在转型大势下应该将包括实验课在内的实践性教学比重进一步提高。我们在教改中采取了理论课与实验课各占50%的开课方式,这种开设比例基本上考虑到了我们这类转型高校学生基础知识相对较好的特点,甚至有部分学生主动提出进一步增大实验课时的比例。我们重视创新性、综合性实验的教学,特别是以综合性实验为切入点,能更多更好地把书本的一些理论知识具体化,变抽象为具体,融入到实验课当中,不仅使学生易于掌握书本知识,同时巩固实验成果,提高了学生的动手技能。

2.4 鼓?钛?生自行设计实验,加强实验的过程考核

前几年,我校的养殖水环境化学实验课程不仅验证性实验所占比例很高,并且每个实验都是由教师按照实验指导书选择好后并提前做好实验准备工作,学生没有任何选择余地,只能被动接受。这种传统的实验教学方法养成了学生的懒惰思想,缺少自主思考的意识,针对这些弊端,我们对养殖水环境化学实验课程进行了创新性教学改革。首先,对课程设置进行调整,删掉一些验证性实验,增加一些由学生自主设计的综合性实验和创新性实验,即4~6人一组确定实验题目后查阅资料、展开讨论分析并自行设计实验,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和实验设计的能力。其次,学生设计好实验后,在任课老师的指导下配制试剂、准备实验低耗材料等各项准备工作,让学生真正了解整过实验过程和原理,提高了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学生自行设计的实验一般属于探索性的实验,因此在实验课程考核时不应太注重结果的准确性,而是要重点考核实验设计的合理性和具体的实验过程。实验结束后,鼓励学生将实验设计、实验过程和实验结果等制作成PPT课件,在课堂上进行讲述,既拓展了实验考核的范围,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自信心,为下一次实验设计注入正能量。

2.5 利用基地实验和实习巩固实验教学成果

“养殖水环境化学”实验课程的“有效教学”要达到预期效果,纯粹依靠室内实验室的实验教学是远远不够的,室内实验如果脱离实际而不与生产一线紧密结合起来,那就是本末倒置,因此,基地的实验和生产实习这一环必不可少。实验基地是将理论知识和实验教学用于生产实践的关键场所,要真正实现“养殖水环境化学”实验课程的“有效教学”就必须加强课程生产实习,校企合作,联合育人,紧密联系实际开展理论和实践教学,手脑并重,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12]高校应积极与省内外水产养殖相关企业联系,主动加强与这些企业的沟通和合作,尽量建立生产实习基地,让学生真正有机会去实际生产单位参与实践和学习。我校该课程的实习基地覆盖了西洞庭湖、南洞庭湖和东洞庭湖经济区,主要公司和企业包括大湖股份、大通湖天鸿渔业、岳阳普利农业以及今珠生物等大型水产养殖企业。我们还创造性地开展了在实习基地建实验室,将校内实验转移到基地进行实验,设计性和综合性实验就有部分来自基地生产一线所要解决的问题。同时,我们采取暑假“顶岗实习”的培养模式,将学生送到相关企业去参与生产实践,既增强了学生实践动手能力,也巩固了实验教学成果,实现课程的“有效教学”。

3 结束语

上一篇:教育心理学的笔记范文 下一篇:光电感知技术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