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内部控制的概念范文

时间:2023-11-30 17:10:32

财务内部控制的概念

财务内部控制的概念篇1

【关键词】财务控制 财务委派 预算管理

一、国外内部财务控制文献综述

(一)内部财务控制发展阶段

国外内控分为三个阶段:即启蒙阶段、形成阶段、发展形成阶段。

最早进行这方面研究的是美国的洛夫(W.H.LOugh)。他在《Corporate Finance》一书中,首先提出了企业财务除了筹资外,更应该对资本周转进行有效管理。[]但是,这一阶段,人们只是开始意识到在企业财务管理中控制的重要性,并没有内部财务控制理论的正式提出。

1968年,P.T.Menzies在文章“Financialcontrol as an Aid to Management”中提出了内部财务控制的概念,他认为内部财务控制的作用就是协助管理者在任何时候都能做正确的事。之后,Peter P.Schoderbek,RiehardA.Cosier,John C.Aplin三位学者概括到:内部财务控制与财务计划是财务管理的重要手段,计划在前,控制在后,控制是对计划实施情况的监督和修正。

20世纪70年代以来,Don R.Hansen和Maryanne M.Mowen指出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和业务结构的复杂,分权管理的出现势在必然: 这一时期,民营企业内部财务控制体系的研究成了内部财务控制研究的核心内容,其理论主要集中在集权与分权的理论研究与内部财务控制手段的研究上。

(二)内部财务控制手段

哈佛商学院著名教授罗伯特S卡普兰和Don R.Hansen,认为利用有效的评价指标来评价公司经理人员的业绩并以此为依据对经理人员进行相应的激励来达到从内部约束经理人员的目的

二、国内内部财务控制文献综述

(一)财务控制的内涵

夏书乐(1993)指出:财务控制是借助于货币这一价值尺度对生产经营活动所实施的控制”,同年,王庆成也指出财务控制是对资金的收入、支出、占用、耗费进行日常的计算和审核,以实现计划指标,提高经济收益。冯巧根教授(2000)认为,从委托角度分析了广义会计控制(含财务控制),企业内外部的会计监督与财务控制都可归结为会计管理问题。竺素娥(2001)认为财务控制是指财务控制主体以法律、法规、制度和财务预算目标等为依据,通过对企业财务活动进行组织、指导、监控和约束,促使企业目标实现的管理活动。

从上述定义我们看到,财务控制是以企业资金运动为主体内容、具有特定对象的控制活动;是控制者为了实现一定的目标,通过对被控制者的作用,使其行为按照控制者的意图进行的一系列活动。

(二)财务控制机制及控制权

阎达五教授(2000),提出双元控制主体架构下现代会计控制必须以“协调”作为会计控制的目标,设计激励与约束并重的控制思路和方法,并建立多层次的会计控制体制。汤谷良 (2000)认为:财务控制权是对公司的财务方针与利益的决定权,是公司控制权的灵魂,认为控制权的概念有别于控股权,控股权只是一种潜在的控制权。李心合 (2001)认为,企业控制权的核心是财务控制权。白华、余国杰(2004)认为:与资本价值运动相关的控制权都是财务控制权。伍中信(2006)指出财务控制权(剩余财权)的配置应该是财权配置研究的核心内容。

(三)财务控制相关概念

何玉(2009)以法国兴业银行职务舞弊案为例说明,为预防职务舞弊,保障内部控制机制的有效运行,必须建立健全内部审计机制。徐哲、潘志芳(2008)的研究表明内部审计作为影响内部财务控制环境的主要因素,在实际执行中还存在独立性差、审计人员素质较低、审计范围过窄等问题。

佟成生等(2011)认为,预算管理指对组织内部活动进行监督和评价,并将绩效和报酬挂钩,起到控制组织行为的目的。于增彪(2007)将预算管理在概念上分为成本费用预算、资金预算、全面预算管理,全面预算管理是学术焦点。罗晓文等(2006)从内部控制的五大要素角度阐述了全面预算是内部控制的基础,指出内部控制措施要靠全面预算来落实。朱元午(2003)认为全面预算管理是按照全局观念统一管理企业整个生产经营活动的控制方式。

财务委派制是指母公司为维护集团整体利益,强化对子公司经营管理活动的财务控制与监督,由母公司向子公司直接委派财务人员(总监),并纳入母公司财务部门的人员编制。高言(1998)指出财务委派制有利于母公司强化对子公司或分公司的财务监督。然而,邓春华(2000)认为在目前的会计框架下中国的财务委派制不合逻辑,正处于前所未有的“尴尬境地”。

三、结语

比较而言,国内对财务控制的研究起步较晚,对中国企业内部财务控制的理论研究和实践规范还处于探索阶段,但许多理论研究和实践规范已经开始尝试将与财务控制有关的经济学、管理学、系统科学等理论融进财务控制的理论与实践。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财务控制的研究仍然存在很多不足之处:第一,在国内相关财务文献中,关于财务控制的内容少之又少,缺少它应有的相对独立性,而实践中的财务决策、执行过程及其结果的失控强烈要求理论层面上独立而先进的财务控制研究。第二,国内学者在财务控制方面的研究存在重“技术操作”层面的研究而轻控制制度建设的研究,无法与公司的整体战略、治理结构弥合。第三,财务控制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的创新思维不够强烈,缺少原创性成果,西方经验的本土化和财务管理控制的企业个性化任重道远。

参考文献:

[1]李越冬.内部审计职能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J].审计研究,2010,(3).

[2]张杰民.现代审计与内部控制[J].财会月刊,1992,(3).

财务内部控制的概念篇2

在公司治理结构中,由于决策权和执行权的分离使得决策者和执行者权力和利益的分离,要达到协调制衡机制的有效运行,必须解决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公司的财务监控主要由股东大会、监事会、董事会下设的审计委员会和内部审计机构等监控主体来实施,能在事中、事前主动监控,从全方位维护各相关利益主体的利益,如果财务监控失效,公司不良行为就会给各利益相关方造成巨大的损失。可见,财务监控是提升内控制度执行力的重要手段,它与公司的财务目标高度统一,成为公司治理的核心之一,是公司治理的重要变量。

一、财务监控概念辨析

财务监控顾名思义就是对财务的监督和控制。更准确的说,财务监控是财务监控主体在财务活动中充分利用各种财务信息和手段对价值流实施及时且适当的查看、督促、检查、分析和控制,以提高资金使用的效率效果,降低财务风险,实现财务监控主体及其财务行为的良性循环。企业财务监控是一个系统的过程对企业财务活动的全方位的监控,包括事前预测、事中控制和事后分析,具有基础性、技术性和日常性的特点。

财务监控包含财务监督和财务控制两个不同的概念。财务控制属于财务管理系统,是财务管理的环节之一。财务监督主要关注企业财务活动的各方面是否符合程序与要求,对整个社会来说是否是合法的和有效率的。通过对两者的概念比较我们可以看出,财务控制突出的是所有者利益的完整性,而财务监督则突出表达社会公平、公正。虽然财务监督和财务控制在概念上有所不同,但两者并不是完全割裂开来的。要想充分发挥财务监控的职能,必须将两者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但是,财务监控不是简单的“财务监督+财务控制”,而应该是在有效的财务监督下实施的财务控制,即在监督基础之上的控制。

二、公司治理概念辨析

公司治理是对公司进行管理和控制的系统,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公司治理,是指所有者(主要是股东)对经营者的一种监督与制衡机制,其主要特点是通过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及管理层所构成的公司治理结构的内部治理;广义的公司治理则是通过一套包括正式或非正式的内部或外部的制度或机制来协调公司与所有利益相关者(股东、债权人、供应者、雇员、政府、社区)之间的利益关系。

三、财务监控与公司治理密的关系

公司治理与财务监控关系密切。不能脱离公司治理来谈财务监控,也不能脱离财务监控谈公司治理,两者必须是兼容的。公司治理结构是财务监控的承载者,财务监控是公司治理的表现形式。财务监控作用的充分发挥需要有良好的公司治理结构来依托,同时,良好的财务监控反作用于公司治理,使得公司治理的质量有所提高。公司治理与财务监控的关系如下:

第一,公司治理是财务监控有效运行的前提。

公司治理为财务监控的实行提供必要的体制环境,而财务监控在公司治理结构中承担的是管理监控系统有效运行的具体职责。极端地说,公司治理结构不存在,没有了赋予财务监控职能的对象,财务监控的效率效果就无从谈起。因此,首先要建立公司治理结构,使得财务监控的作用得以发挥;其次要健全公司治理结构,使得财务监控的作用能有效的发挥,这就要理顺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的财务监控关系,使得不同层次的监控目标保持一致、从而科学、有效的进行决策。只有从源头上实施财务监控才能维护各相关主体的利益关系。公司治理和财务监控两者是共同发展的。

第二,财务监控是公司治理实务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公司治理结构中,由于权力和利益的分离,要达到协调制衡的机制有效运行,信息不对称成为必须解决的问题,有效的财务监控能减少信息不对称,使得公司治理结构更加合理,从而确保财务信息披露的真实性和准确性,最大限度的保护股东利益。我国公司法确定了股份公司内部监控的基本组织结构模式,并赋予了每个层次各自的财务监控职能。也就是说,有成效的公司治理体系不能把目光停留在“三会”上,仅关注公司治理结构的构建,它还需要较完整的财务监控支持。一个企业,它的公司治理的效率怎么样,效果好不好,是由这个企业公司治理结构中各个层次实施财务监控的效率和效果决定的,适度的财务监控效率和效果对应着一个适度的公司治理效率和效果。综上,公司治理与财务监控之间具有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关系。

财务内部控制的概念篇3

摘 要 通过对我国内部控制概念演变与发展的讨论,分析我国内控概念的创新,最后结合我国实际情况,提出进一步完善我国内部控制概念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 内部控制 概念 创新

一、我国内部控制的概念的演变与发展

内部控制定义在不同时间和空间所存在的差异,基于不同的发展时期,我国内部控制的定义主要有以下几种:

1.证监会2001年的《证券公司内部控制指引》中的定义:“证券公司内部控制包括内部控制机制和内部控制制度两个方面。”

2.财政部于2001年颁布的《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基本规范(试行)》,对内部会计控制作出如下定义:“内部会计控制是指单位为了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保护资产的安全、完整,确保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的贯彻执行等而制定和实施的一系列控制方法、措施和程序。”

3.财政部、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和保监会于2008年6月联合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中将内部控制定义为:“内部控制是企业董事会、证监会、经理层和全体员工实施的旨在实现控制目标的过程。内部控制的目标是合理保证企业经营管理合法合规、资产安全、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真实完整,提高经营效率与效果,促使企业实现发展战略。”

在上述内部控制的定义中,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其一,内部控制是与企业经营管理活动相互交织的一个系统;其二,内部控制是为实现经营管理目标而建立和实施的一种动态过程;其三,内部控制目标的制定深受企业内外部环境的影响。

二、我国内部控制体系的创新

我国在《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2008)中所提出的内部控制概念是符合我国企业实际情况的,在与国际内部控制体系趋同的过程中,又有自己独特的见解,主要有以下几点创新:

(一)由制约观念到发展观念

我国的内部控制体系将内部控制提升到企业战略的高度,更加关注于企业长远发展、可持续发展。从一个企业发展来看,战略目标尤为重要,它是企业长期发展的根本方向,企业所有的活动都应该围绕着战略目标的实现而进行,内部控制的建立和实施也不例外。我国内部控制体系在目标中体现了“战略目标”,相对于其他国家的内部控制概念,这是一个突破,使内部控制可以从战略高度关注企业的长远目标与可持续发展。

(二)由借鉴国际到自主创新

我国内部控制体系是在研究国际内部控制体系的基础上,拓展和改进内部会计控制标准,吸收国际尤其是美国内控标准的先进理念,形成一套既符合中国企业实际,又与国际控制标准趋同的公认内控标准体系。而且在制定过程中,虽由财政部牵头、六部委共同组成的企业内部控制标准委员会研究制定,但其在全面起草阶段深入各大城市的近30家上市公司、大型企业、会计师事务所和上海、深圳两家证券交易所,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进行调查研究、广泛征求意见。在随后的初审修改阶段,又邀请中石油、中石化、中航一集团和国际咨询公司的专家学者对起草的各项控制规范进行了初审把关,并根据专家意见进行了修改完善。

(三)由会计控制到综合控制

控制规范若仅仅停留在内部会计控制规范的层面上,则风险的识别和评估还不够强。而且,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企业环境的变化,单纯依赖会计控制已难以应对企业面对的市场风险,会计控制必须向风险控制发展。所以我国的内部控制体系已由原来的会计控制转变为综合风险控制,建立全面的内部控制体系。

(四)由人为分割到一体化推进

近年来,我国理论界和实务界越来越重视对内部控制规范建设的研究,研究人员在理论的引进、完善和实务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纵观我国的内部会计控制体系,不仅注重其操作性,指导性,而且更加注重各部门间的协调,统一认识,逐步形成了以公认内部控制标准为基础,特殊控制标准为补充,行业内控监管评价为保障的运作良好的内部控制体系建设模式。

三、我国内部控制概念的完善

我国在《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2008)中所提出的内部控制概念充分汲取了各国的精华,考虑全面。但是,还存在着改进与发展的空间。

首先,在报告目标方面,摆脱仅局限于财务报告可靠性的误区,使报告目标为企业进行多维度的服务。其次,在合规目标方面,本文认为我们不仅仅需要遵守外部的法律法规,遵守内部的政策和规章制度同样重要。最后,内部控制目标层级关系的完善。虽然我国将内部控制提升到企业战略的高度,但是我们不能忽视其层级关系,应该进一步强调战略目标的地位。战略目标应是最高层次的,它可以从总体把握全局,其他几类目标都应当与战略目标协调一致,为战略目标服务。

参考文献:

[1]朱荣恩.内部控制的理论发展.上海会计管理.2000.

[2]阎达五,杨有红.内部控制框架的构建.会计研究.2001.

[3]杨有红.企业内部控制框架――构建与运行.浙江:浙江人民出版社.2001.

财务内部控制的概念篇4

    一、内部控制的概念

    内部控制(Internal Control)一词,最早出现在1936年美国会计师协会(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的前身)发布的《注册会计师对财务报表的审查》文告中,定义为保护现金和其它资产,检查簿计事务的准确性,而在公司内部的手段和方法。近几十年来,随着内部控制理论以及认识的不断发展,不仅在美国,而且在其它国家和组织,其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也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当前,比较典型的概念主要有:

    l、1976年,加拿大特许会计师协会在《审计推荐草案》中指出:“内部控制由组织体制的设计和企业管理人员制定的所有协调制度组成,就其实用方面而论,是为取得确定的管理目标,促进企业的业务有秩序和有效率的进行,保证资产的安全、会计记录的可靠和及时地提供准确的财务资料”。

    2、1986年,最高审计机关国际组织在第十二届国际审计会议上发表的《总声明》,对内部控制作出了权威性解释:“内部控制作为完整的财务和其它控制体系,包括组织结构、方法程序和效果性,保证管理决策的贯彻,维护资产和资源的安全,保证会计记录的准确和完整,并提供及时的、可靠的财务和管理信息”。

    3、1988年,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发布的《审计准则文告第55号》指出:“企业内部控制结构包括为合理保证企业特定目标的实现而建立的各种政策和程序”。

    4、我国权威部门目前还没有对内部控制的统一概念,一般认为内部控制是在内部牵制的基础上。由企业管理人员在经营管理实践中创造,并审计人员理论总结而逐步完善的自我监督和自行调整体系。

    从以上的定义可以看出,尽管各个国家和组织对内部控制的定义侧重点有所不同,但均包括两个基本方面:保证会计信息准确可靠、资产安全完整和促进企业经营管理。事实上,这也正是促进企业内部控制理论和实践发展的两大动因:企业内部强化管理的需要和外部审计开展的需要。正如美国会计师协会在其刊物上指出的那样:“(1)企业经营的范围和规模变得非常复杂和广阔,使得管理必须依靠大量的反映经济活动的分析资料和报告;(2)健全的内部控制有助于防止工作人员出现差错,减少发生不合规现象的可能性;(3)审计部门在审计费用的严格限制下,如不依靠客户的内部控制系统,那么对大部分企业进行审计是不可能的”。由此可见,西方国家实行内部控制的原因和所取得的成效,即保护企业财产的安全性,提高可见信息的准确性,强化企业经营管理,以及配合外部审计的开展,也正是我们当前进行现代企业制度改革所迫切需要达到的目标。

    二、发展与原因

    内部控制,作为一个专用名词和完整概念,直到本世纪30年代才被人们提出、认识和接受。该时期的内部牵制,它基本是以查错防弊为目的,以职务分离和账目核对为手法,以钱、账、物等会计事项为主要控制对象。这是内部控制理论发展的初期阶段——内部牵制时期。

    1934年美国的《证券交易法》首先提出了“内部会计控制”的概念,要求证券发行人应设计并维护一套能为投资人提供合理保证的会计信息的内部会计控制系统。1953年10月,美国审计程序委员会又发布了《审计程序公告第19号》,对内部控制作了如下划分:“广义地说,内部控制按其热点可以划分为会计控制和管理控制;l)会计控制由组织计划和所有保护资产、保护会计记录可靠性或与此有关的方法和程序构成;会计控制包括授权与批准制度,记账、编制财务报表、保管财务资产等职务的分离;财产的实物控制以及内部审计等控制。2)管理控制由组织计划和所有为提高经营效率、保证管理部门所制定的各项政策得到贯彻执行或与此直接有关的方法和程序构成。管理控制的方法和程序通常只与财务记录发生间接的关系,包括统计分析、时动研究、经营报告、雇员培训计划和质量控制等”。1972年,《审计准则公告》的制定者美国准则委员会,根据对《证券交易法》研究和讨论,在第1号公告中,提出立管理控制和会计控制概念,这是内部控制的发展期,既内部会计控制与内部管理控制时期。

    1988年4月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发布的《审计准则公告第55号》,规定从1990年1月起以该文告取代1972年发布的《审计准则公告第1号》。该文告首次以内部控制结构一词取代原有的“内部控制”一词,而且文告提出的内部控制内容比以前更为实在,条理更加清楚。该文告的颁布和实施可视为内部控制理论研究的一个新的突破性成果。1992年,美国反对虚假财务报告委员会所属的内部控制专门研究委员会发起机构委员会(COSO)在进行专门研究后提出专题报告:《内部控制——整体架构》,也称COSO报告。后经过修改提出对外报告的修改篇,扩大了内部控制涵盖范围,增加了与保障资产安全有关的控制,得到了美国审计署的认可。与此同时。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全面接受了COSO报告的内容,于1995年发布了《审计准则公告第78号》,取代了《审计准则公告第55号》。也就是目前理论界认为较为成熟的内部控制理论,即内部控制结构和内部控制整体架构理论。

财务内部控制的概念篇5

财务管理作为财务会计理论的一个重要分支,在经历了传统财务管理理论和现代管理理论的漫长发展历程之后,逐步由最初的监督记账只能变成了如今的管理职能。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财务管理人员,首先要清楚一些重要的概念,只有明确了各个概念所指代的内容,这样才能更好地做好利用财务管理理论和做好财务管理工作。

二、我国民营企业管理现状分析

(一)财务管理意识不强

在民营企业中,企业管理者都不太理解财务管理的真正作用和存在的意义,普遍认为财务管理就是管理好企业的资金。大家存在这种最浅显的意识是正常的,因为很多民营企业都是从小作坊的形式发展起来的,在发展的过程中,公司的管理人员对财务最关心就是找可靠的人把资金管理好,对于资金的使用效率和统筹规划基本上没有概念的,他们缺乏财务管理意识,不懂得财务管理能够给企业带来很大的收益。

(二)内部裙带关系超越制度现象严重

民营企业在创业初期,通常都是由创业者带领亲朋好友一起从事某个行业。随着规模的不断扩大,企业对工作的需要不断增加,很多创业者处于对企业管理和资金安全的考虑,于是就会邀请亲戚、熟人到自己企业工作,这些人之间逐渐就形成了一种裙带关系。正式有了这种现象的出现,民营企业中才逐渐诞生了“内部人”,管理方式也慢慢形成了家族制的特点。

对于民营企业家族制的管理方式,在世界上很多国家都普遍存在,特别是日本企业。民营企业基本上都是由私人控制的企业或集团公司,企业的所有者出于对整个企业管理的角度考虑,会将自己的家人或亲戚安排到公司中的重要岗位,这样可以对公司的管理和运行进行监督。据权威部门统计,我国90%的民营企业采用家族制管理模式,即具有血缘或姻缘关系的家族成员占据企业的主要管理岗位,企业的关键管理权力由家族核心成员把持,企业内部实行家长制的集权化管理模式,并主要依靠个人经验与智慧、情感的好恶和亲朋好友关系管理企业,在企业中形成“家天下”的管理局面。家族制管理因其具有心理契约成本低,决策迅速等优势在民营企业的创业初期曾发挥了不可磨灭的作用,但随着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家族制管理的弊端日益明显并成为民营企业发展壮大的桎梏。

家族制管理的弊端主要表现为:(1)家族成员占据企业重要管理职位,亲情代替管理,使企业管理混乱;(2)个人决策形成“家长”作风,降低决策科学性;(3)任人唯亲,难以得到优秀人才,制约企业发展。此外,家族制管理还存在管理者自身能力有限,不能适应企业发展需要;产权结构单一,融资能力有限等问题。家族制管理的弊端在社会经济环境发生巨大变化的今天显得尤其突出,为顺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必须进行民营企业家族制管理创新。

因此,民营企业家族制管理创新的目标就是要建立起规范化、制度化、民主化的决策机制以及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现代企业管理模式。民营企业家族制管理的创新必然存在着不少的阻力和障碍,此时需要国家和企业共同努力。国家应通过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完善市场环境,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努力营造适合民营企业管理创新的大环境,而作为创新变迁主体的民营企业应突破“家”的狭隘观念,树立企业长远发展的理念,根据企业实际情况从多方面进行管理创新。

(三)内控体系不完善

内部控制对于很多民营企业来说,还是一个很陌生的概念。但是,这并不能说这个东西对民营企业来说不重要,确切地说是非常重要。对于企业来说,良好的内部控制能够为其降低很多的风险,提高企业经营的效率和效果,并保证企业对相关法律和规章制度得到很好地遵行和贯彻。因此,在民营企业中全面推行内部控制的建设是非常必要的。

尽管如此,在中国的民营企业中,能够真正做到将内部控制活动推行到日常管理中的企业是少之又少,民营企业中家长式的管理方式决定了内部控制很难在那里找到合适的生存土壤。在现实的民营企业中,管理人员通常不重视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甚至根本不知道内部控制的相关知识,更多地通过“人治”来代替“法治”,这种现象在民营企业中非常普遍,各种“一言堂”、“一支笔”现象就是最好的证明。这与民营企业家族式管理有关,管理人员始终没有转变观念没有意识到企业有着规范的管理方式,需要通过规章制度去指引和规范企业的运作。

三、提高民营企业财务管理能力的对策

(一)加强与金融机构的合作力度

民营企业融资难已经是一个老生常谈的现实问题,多少年来这个问题一直都没有得到很好地解决。在中国,银行等金融机构在对外提供信贷服务的过程中偏爱大型的国有企业和外资企业,对于小型的民营企业则很少提供贷款服务,即使承诺对小企业提供信贷支持,其所设立的信贷条件也是非常苛刻。因此,民营企业在遇到资金周转困难时,只能通过民间资本借贷来缓解资金紧张的局面,从而促使了地下钱庄的大量兴起和盛行。

随着国家对民营企业融资难问题的日益重视,大量的商业银行逐步放宽对民营企业的贷款条件,同时还专门针对微利型的企业出台了很多的优惠政策,扶持它们的健康发展。在这种有利的外部金融环境下,民营企业应该积极主动地开展与金融机构的业务关系,通过建立战略伙伴关系来深化双边合作,搭建互利互惠的发展平台,让彼此都能够享受到紧密合作所带来的发展成果。

(二)设立内部审计机构

对于很多民营企业来说,内部审计机构是一个模式的组织。当前,很多的民营企业家对内部审计不重视,更没有意识到内部控制能够给企业带来很多无形的益处。内部控制能够提高企业运营的效率和效果,合理保证财务报告的可靠性,同时还能保证企业遵循相关的法律法规。

(三)引入“外部人”战略

“外部人”是相对于“内部人”而言的,这个概念的提出是为了反映那些通过非正常招聘渠道而进入公司的工作人员。这里所指 “非正常招聘渠道”的意思是有些员工由于和公司领导存在亲戚关系、朋友关系等,使得领导对他们很信任,从而对帮助他们在公司中获得工作岗位。这种“内部人”经常被安排在财务部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理解为领导通过自己的“亲信”来监督财务的工作,使其出于自己的掌控之下。这一中人群的出现,会导致财务部门的管理人员有一种不信任感,特别是在安排工作的过程中,还无法保证工作分配的公平性,在一定情况下会对这种身份“特殊”的人避而远之。实际上,在民营企业的管理中,这类特殊人群的存在使得管理的难度加大。有些工作人员甚至凭借这种关系来对抗部门领导,使得正常的日常工作无法顺利开展。

因此,在民营企业组建财务部门时,建议所有的财务人员都从外部招聘,尽量减少工作人员和领导之间的裙带关系,这样在管理过程中可以减少很多的顾虑和麻烦,也为所有人员提供了一个公平的竞争平台。

参考文献:

[1]邵春燕.企业财务管理改进建议[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4(12)

[2]周世磊,魏国建.浅议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之核心[J].经营管理者.2014(10)

财务内部控制的概念篇6

关键词:企业财务风险;识别;预防;策略

财务风险是任何企业在日常运行阶段中不可规避的问题,它的出现一方面是因为企业会计不严谨、内部控制不科学,另一方面是因为财务核算缺乏严肃性,除此之外,还有企业会计工作不规范等等一系列原因,为了减少风险给企业发展带来的威胁,就需要从风险的预防、辨识、应对等多个方面着手,控制并且解决风险,提升企业的利益。

一、企业财务风险管理概述

(一)企业财务风险管理内容

企业财务风险管理主要包含了风险的识别、评估和应对三方面内容。财务风险的识别指的是辨别企业运营过程中潜藏的财务风险因素;财务风险的评估则是指针对已经辨识出的风险加以定性以及定量上的判断,在此过程中确定风险的严重程度,找到企业必须率先解决的风险要点,而风险的应对则包括利用风险预防、转嫁、分散等办法来解决掉已经被辨识出来的财务风险问题,最终达到减少财务风险出现的频率并避免因财务风险造成的经济损失。

(二)现代企业财务风险具体特点

首先是财务风险的客观存在性,风险在任何企业中都不可避免的,财务风险有大或者小的量的区别,而没有存在或者不存在的概念,要求企业严密关注财务风险管理的常态化特征;其次是风险的动态性变化,企业运营的阶段不同、规模大小的不同以及面对的竞争对手的不同,企业财务风险的影响范围、风险等级等都会随之有所不同,研究财务风险在各个企业运营时期和竞争背景下会表现出的变化趋势,实现精准掌握,这就要求企业财务风险管理人员必须有一定的快速反应能力。

二、企业财务风险管理问题

(一)财务管理观念落后

财务风险管理的理念不够先进,会对整个企业的财务风险管理工作领域带来严重的不利影响,就行业发展概况而言,许多企业都无法跟上时代的步伐,及r更新财务风险管理观念,落后的观念自然无法带动财务风险管理实践的正常进行。许多现代化企业都缺乏全面的风险控制意识、在风险的防范和主动干预等方面都表现出力度不足,最终造成财务风险管理工作太被动的后果。

(二)财务风险内控低效

当前许多现代化企业在风险内控上依然有诸多不成熟之处,不具有高超的内部控制水平,内控环境不够优化、相关文化不够先进、内控制度流于形式,管理经验不靠前,粗放的管理模式等等。在企业的组织工作方面,有关部门未能科学地设置工作岗位,有的部门则存在岗位权责不清、互相扯皮的情况,类似的问题都不利于企业的内控工作,进而影响企业对财务风险的控制。

(三)财务风险预警不健全

财务风险预警机制建设不足也是影响现代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的一大关键因素,若是不能快速辨别出潜在的风险,后期留给企业应对财务风险的时间就会严重不足,也就难以据此设置出完善的应对方案,最终给企业带来损失。建设完备的风险与预警机制,是进行风险管理工作的基础,只有配备识别能力强的工作人员、快速反应的一套机制,才能在风险出现之初便遏制其蔓延的趋势。

三、现代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策略

(一)完善内部控制机制

企业在加强内部控制的同时,可以注意构建风险导向型的控制模式,这是一种与风险评估紧密相连的模式。在任何企业经营项目内部,风险的存在是必然的,企业唯一能做的就是预防规避与分散解决。企业必须对其涉及的各个项目展开风险评估,大致清楚所面临的风险种类与级别,并据此探究风险诱因,思考防范和降低危险指数的举措。

(二)科学进行财务决策

企业为了减少财务风险,就需要在关键的决策环节上下功夫,保证决策的科学性,只有做好决策工作,才可以尽量避免财务风险的出现,这首先对企业的经济环境建设提出了要求,企业在谨慎分析环境后,对将来可能出现在经营环境中的变化节点加以预测和整体掌握,对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的全局加以审视,借此提升财务决策的合理程度。当然,财务决策本身是一个复杂而又有难度的问题,独断难免会造成不够科学的局面,就要求企业推行民主集中式探讨的办法,集合大家的意见,做出正确决策。

(三)完善财务风险预警

为了做好风险的预防,现代企业可以建设一个完善的财务风险预警系统。预警系统主要分为短期和长期预警系统两种模式。建立资金预算管理系统,在这个范围内考虑到财务风险并进行充分合理和周密的事前规划、财务风险评估都是完全必要的。建立财务风险预警系统,可以让产生风险的因素被企业严格控制;建立财务风险评估风险系统,加强风险的识别,结合定性和定量两种手段;建立风险溯源和识别机制;规范管理工作程序。做到这些,“财务和资金管理得到落实、物资采购受到监督、投资融资科学运行”的业务流程和财务风险预警系统就得以形成。

四、结语

综上所述,加强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的探讨,对于整个现代化企业行业都有着重大意义。相关工作人员需要明确企业财务风险管理概念,包括其具体的内容和主要的特点表现;同时,把握现代企业财务风险管理问题,比如财务管理观念落后、财务风险内控低效、财务风险预警不健全等等;在此基础上,提出有效的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策略,建设高水平的财务管理工作队伍,完善内部控制机制,科学进行财务决策,完善财务风险预警。

参考文献:

[1]杨巧丽.天然气销售企业财务管理分析[J].中国集体经济,2014 ,36.

[2]丁广好.新形势下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的思考[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4 ,9 .

财务内部控制的概念篇7

关键词:企业内部;财务控制;财务预算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2年8月31日

一、企业内部财务控制的含义

一个组织要想保持高效、有序的运行,均需对其进行调节与控制。现代管理学的理论认为,控制是“为了确保组织目标以及为此而拟定的计划能够得到实现,各级主管人员根据事先确定的标准或因发展的需要而重新拟定的标准,对下级的工作进行衡量、测量和评价,并在出现偏差时进行纠正,以防止偏差继续发展或今后再度发生,或者根据组织内外环境的变化和组织发展的需要,在计划的执行过程中,对原计划进行修订或制订新的计划,并调整整个管理工作过程”。控制作为一种管理职能,是为实现目标而服务的,但是因组织、层次、工作性质、对象的不同,其控制目的也各不相同。控制目的有两个:一是要“维持现状”,即保持系统的原有状态,如果出现偏差,及时采取必要的纠正措施,使系统的活动趋于相对稳定;二是要“打破现状”,即引导系统由原来的状态变到一种新的预期的状态。

控制论是20世纪四十年代逐渐开始形成的一门新兴学科,是具有很强应用性的边缘学科,它是研究由各种元素组成的系统的调节与控制的一般规律的科学。控制论的思想和方法技术已经渗透到了几乎所有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领域,以至于各种冠以控制论名称的边缘学科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如生物控制论、神经控制论等。经济控制论便是将控制论的一般原理和方法应用于经济系统而形成的一门科学。经济控制论的研究领域涉及到了整个国民经济系统及其各子系统,包括这些系统内部和外部的各种联系以及在各系统中运行的一切过程和机制。广义而言,经济控制论应用有关系统、结构、功能、行为、信息及控制等新的观点和新的观察角度来看待经济现象,并努力由此建立自己的概念体系和基本原理,采用各种数学方法,为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统一的量化分析提供可能性。从狭义的角度上来讲,其研究的领域则集中于管理过程,以及与管理过程有关的经济系统中的经济信息的传递和加工过程。

企业内部财务控制属于控制论中经济控制论的一个方面或分支,它是用控制论和经济控制论的科学方法来分析和研究每个具体组织内部的经营管理过程,研究每个单位如何发挥管理功能,如何对管理过程进行有效调节和控制的,它是一种科学而合理的管理工具或手段。运用控制论的概念、原理和方法分析经营管理控制过程,更便于揭示和描述其内在机理。内部控制是在内部牵制的基础上,由企业管理人员在经营管理实践中创造并进行理论总结而逐步完善的产物。

二、企业内部财务控制发展过程

内部控制理论经过漫长时期的发展,基本上可以区分为内部牵制、内部控制制度、内部控制结构与内部控制整体框架等不同的阶段。

(一)内部牵制阶段。人类社会经济发展史中,早已存在着内部控制的基本思想和初级形式——内部牵制。根据史料记载,当人类社会活动发展到需要管理的时候,控制和监督的因素也就应运而生了。内部牵制思想以账目间的相互核对为主要内容并实施岗位分离,这在早期被认为是确保所有账目正确无误的一种理想控制方法。内部牵制就是指一个人不能完全支配账户,另一个人也不能独立地加以控制的制度,某位职员的业务与另一位职员的业务必须是相互弥补、相互牵制的关系,即必须进行组织上的责任分工和业务的交叉检查或交叉控制,以便相互牵制,防止发生错误或弊端。这就是内部控制的雏形。

(二)内部控制制度阶段。在内部牵制思想的基础上,产生了内部控制制度的概念。内部控制制度的形成,可以说是传统的内部牵制思想与古典管理理论相结合的产物。1949年美国会计师协会的审计程序委员会发表了一份题为《内部控制、协调系统诸要素及其对管理部门和注册会计师的必要性》的专题报告,对内部控制首次做出了如下权威定义:“内部控制是企业所制定的旨在保护资产、保证会计资料可靠性和准确性,提高经营效率、推动管理部门所制定的各项政策得以贯彻执行的组织计划和相互配套的各种方法及措施。”此定义中不仅包括与会计和财务部门直接有关的控制,还包括预算控制、成本控制、定期报告、统计分析、人员培训及内部审计,以及其他领域的一些活动。上述内部控制定义及其解释的,是对内部控制概念的重大贡献,但该报告所定义的内部控制内容如此广泛,以至于审计人员认为包括了他们不可能承担的职责,虽然从判断委托人的会计和经营是否良好的角度考虑,该定义非常合适。该委员会为了摆脱这种两难境地,将内部控制划分为“会计控制”和“管理控制”两大类,即产生了内部控制制度思想,该思想认为内部控制分为内部会计控制和内部管理控制两个部分,会计控制在于保护企业资产、检查会计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它属于价值控制;管理控制在于提高经营效率,保证管理部门所制定的各项政策得到贯彻执行有关的控制,这样划分是为了规范内部控制检查和评价。因此,西方学术界在对内部会计控制和管理控制进行研究时,逐步发现这二者是不可分割的、是相互联系的,所以在20世纪八十年代提出了内部控制结构的概念。

财务内部控制的概念篇8

随着市场经济和信息化环境的不断向前发展,企业的发展模式日趋多元化、规模化以及网络化,而伴随着经济发展的同时引致企业风险的各种因素也在不断的涌现,为了更好地管理企业,有关企业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的研究被提上了日程。内部会计控制是内部控制的核心组成部分及中心环节,是规范会计工作秩序的基本保障;与此相对应的财务风险是风险管理中最为常见和重要的一种,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影响我国经济、政治以及财政、金融等的稳定程度。笔者抓住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两者中的重要部分来总结和思考,从会计的基本要素层面对企业内部的财务风险与会计控制分析两者的区别与联系,以期在企业强大的内部控制大环境下,企业管理层能够认识到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和财务风险的联动关系,通过实施强有力的内部会计控制环境使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及时对企业的财务状况与经营管理情况进行了解与总结。在此基础上企业管理层可以最大范围地对企业财务等相关风险进行预防甚至最大可能性的进行减少,最终顺利实现企业经营目标。

二、内部会计控制与财务风险相关概念及研究现状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内部会计控制与财务风险进行了相关的研究,目前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方面,从微观层面上对内部会计控制与财务风险关系的研究还比较少。

(一)内部会计控制的概念与研究现状 内部会计控制概念最早出现于1934年美国《证券交易法》,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随着经济体制的不断改革以及创新,人们对于内部会计控制的认识也在不断的加深。国外学者R.H.蒙哥马利将内部会计控制定义为:“指企业建立的控制程序,用于保证会计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并保护资产。内部会计控制的目标是:完整性、有效性、正确性、管理和实物安全五个方面”。2001年我国财政部颁布了有关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相关方面的指导性文件――《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基本规范(试行)》,其中对内部会计控制定义为:“通过制定实施内部会计控制相关的控制方法、程序以及措施,来确保企业内部会计控制有关的规章制度以及法律法规能够积极贯彻有效执行,最终提高企业会计信息质量,保证企业相关资产的安全、完整与规范”。

随着经济不断向前发展,内部控制也一直受到我国实务界和学术界的关注,2010年《企业内部控制规范指引》在上市公司的正式实施又为内部控制研究引发了新的热潮。阎达五、杨有红(2001)提出企业内部会计控制是内部控制的核心与灵魂,其研究表明在企业内部控制发展过程中一方面要确保会计信息的真实完整,另一方面要对企业资产的安全性得以保证,这两个方面是内部控制不断向前发展的主线与关键。许家林(2002)认为要强化企业内部会计控制需做好以下两方面工作:首先企业内部的管理部门以及全体员工要积极树立加强内部会计控制的相关意识,在实施过程中做到相互理解与配合。其次,为了更加全面地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监督能力,要制定与完善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相关规章制度。朱红军、陈信元(2006)认为会计不但是一个具有反映职能和经济后果的信息系统,而且是一个具有控制作用的管理系统,良好的内部会计控制能够确保公司数据的安全性与可靠性,内部会计控制有助于降低公司可量化及不可量化的风险。

(二)财务风险概念的界定与研究现状 财务风险概念的界定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义的角度来讲财务风险是由于企业存在内外部一些无法控制的因素而导致企业实际财务收益和预期财务收益出现偏差,最终造成损失的可能性,它存在于企业各项经营活动之中,贯穿企业筹资、投资和生产经营的全过程;从狭义的角度来说,企业财务风险是由于企业举债而给企业的财务成果带来的不确定性。笔者认为广义的财务风险更加科学、合理、全面反映了企业的财务风险以及市场经济条件下财务的整体情况。

财务风险研究起源于19世纪末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是伴随着西方企业所面临的理财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向前发展的。而我国对风险理论开始研究是从20世纪80年代,主要集中在有关财务风险管理的相关理论层面上,与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相比还没有建立完整的风险管理研究体系。目前,虽然受到广大研究学者的关注,但由于起步较晚,研究时间相对较为短暂,与其他学科相比还只是处于研究的初始阶段。刘思录、汤谷良(1989)在其研究中第一次对财务风险进行了定义,从财务风险的相关特征出发第一次对财务风险管理的相关步骤与方法进行了详细的论述,为财务风险在我国的研究拉开了序幕。侯红兵(1995)认为要较好地对财务风险进行预防与抵制,企业不仅要树立全面、先进的财务风险理念,还要通过建立健全财务风险机制与预警系统来进行外部监督与约束。我国学者许玉红从完善公司架构的角度说明了要有效的对企业财务风险进行预防,关键要建立完善的企业内部财务风险控制组织体系,在组织体系方面加强对财务风险的管理;其次是要建立健全有关内部会计控制的相关法律制度,最终完善企业财务风险管理。

三、内部会计控制与财务风险相关性:会计基本要素视角

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可从会计基本要素入手,控制和完善会计要素的内容和结构,从而保障企业资金安全和降低财务风险。从企业会计要素的结构上来说,企业资金运动静态和动态两个方面具有紧密相关性:企业在一定时期内六种基本会计要素的变化都可能会引起企业实际状况与预期情况的偏差,即可以用来说明企业是否存在财务风险以及其风险大小。具体来讲,一方面企业的资金来源主要是所有者权益以及形成企业负债的投资者的投入,这两个方面构成企业的资本结构,存在紧密的联动关系,任何一方的变化都会对企业资本结构造成一定的影响。同时从另一个方面来讲,企业利润的形成不仅是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通过良好的管理与产品等获取的相关收入与消耗的成本费用的差额,企业收入与费用的不定期变化也能给企业的利润带来改变。由此可以发现,企业基本要素之间存在紧密的联动传导关系。以企业基本要素及其比例关系为构成要素的企业财务风险表征体系图如图1。会计基本要素结构的不确定性以及基本内容的变化都可能引起企业的财务风险,具体来说即是可能导致企业预期目标与实际经营管理情况发生背离。

(一)资产与其结构 资产是企业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物质基础,其增减变动会导致企业收益的不确定性加强;企业资产结构主要由流动资产和非流动资产构成,两类资产在资产结构中都有一个相对合理的比例。但由于企业所处行业性质的不同以及企业的经营管理状况不同等原因,其合理比例的范围也会存在不同之处。合理的资产结构能够为企业的经营管理锦上添花,相反不合理的资产结构则会对企业的经营管理效益造成负面的影响,更是为企业财务风险的发生埋下隐患。

(二)负债与其结构 负债代表着企业偿债责任和债权人对资产的求索权,负债的增加必将加大企业的偿债风险;流动负债与非流动负债的比例就构成了企业的负债结构,不合理的债务结构同样会增加企业的偿债风险。

(三)权益与其结构 所有者权益是偿债的基础,其增减变动会对企业偿债能力造成影响。从权益结构来看,根据不同主体所持有不同股份的数量可以将其划分为国家股、集体股以及公众股等。合理的权益结构构成会对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以及管理效率等造成良好的影响,反之则会对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效益造成不良影响,企业财务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就会随之增加。

(四)收入与其结构 企业要想在生产经营过程中获得持续有效经营,其首要前提就是要获取一定的收入。收入的增减变动将最直接对企业的发展能力造成影响。企业的收入结构能够较为灵敏的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以及资本经营活动作出反映,其主要作用是通过对这两类经营活动所创造效益进行及时反映,对企业的财务风险产生一定的预警功能,以便企业对财务风险作出控制与处理。

(五)费用与其结构 费用表现为企业一定期间现金的流出,其增加的不确定性会对企业收益稳定性造成影响。企业的费用结构是由生产成本以及期间费用两者的比例关系来确定,由于在实际生产管理活动中两者的比例关系存在一定的变动性,这种变动的不确定性则可以反映出企业在一定期间的经营管理效率。

(六)利润与其结构 利润主要是对企业一定期间的经营成果进行衡量,由于种种原因其结果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这就直接表现为企业的财务风险。其结构构成主要包括分配结构与形成结构。前者表明企业的利益相关者对企业利润的占有以及控制状况,后者则反映了企业在经营管理过程中获取利益的能力以及渠道。这两个方面不仅表明了企业不断向前发展的约束力以及持续经营的动力与方法,同时从长远来看,两者的发展状况将会对企业的财务风险以及经营管理能力造成一定的影响。

四、结论

通过分析可知,会计基本要素及其结构与企业的财务风险存在联动关系,而会计基本要素是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基本要素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而造成企业内部会计控制与其财务风险的联动关系,即良好的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系统可以通过控制和完善会计基本要素的内容和结构来对企业的财务风险进行防范和降低。为了及时发现企业财务风险的生成途径和过程,更好地发挥内部会计控制的作用,合理有效地对企业会计要素以及结构变动因素进行分析,最大化规避风险,笔者提出以下建议:

(一)完善企业风险管理体系 包括风险管理部门构建、风险管理文化的建设以及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的结合。

(1)企业风险管理部门构建与完善。陈汉文研究发现,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主要停留在理论方面的总结与完善,整体上还相对较为薄弱,而其中最为薄弱的环节则是有关风险评估的研究,在1671家样本公司中只有146家公司设置了风险管理部门。这说明我国企业的风险评估与风险防范意识还远远不够,建立专门的风险管理部门可以及时收集信息、察觉企业的潜在风险。

(2)企业风险管理文化建设。文化是一个企业的灵魂,在企业管理过程中为了更好的培养员工责任感以及风险意识,有必要在企业进行文化建设的同时将风险管理文化的建设也融入其中。《风险管理指引》明确指出:企业建立比较系统、高效以及规范的风险管理机制,一方面要在企业加大对员工风险管理意识的培养和塑造,使员工能够树立正确的风险管理理念,对风险管理充满热情与信心。另一方面,要将员工的这种意识在企业中进行弘扬与深化,也即建立风险管理相关的企业文化,更好地将风险管理的意识转化为更为有效的自觉行动。

(3)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的结合。对此,企业要认识到进行风险管理的过程也是内部控制实施的过程,两者在内容上存在很多交叉部分,企业在明确风险管理部职责的同时也要配合审计部门的相关工作。审计部门履行自身职责来对风险管理实施监督与评价,并将其意见向风险管理部门进行反馈,形成两个部门的良好互动。因此随着风险管理相关部门控制体系的日益完善,两个部门的相互配合更加有利于企业不断向前发展。

(二)完善信息与沟通 《规范》明确要求,为了更加有效地进行信息沟通以及相关信息的收集等工作,同时确保通过信息的及时沟通来达到内部控制环节能够有效运行的效果,企业内部应当建立行之有效的信息沟通制度,同时对内部控制的相关信息收集以及处理工作作出明确的说明与规定。一旦出现问题,及时有效的解决才是促进企业经营管理水平不断提高的关键。鉴于此,为了更好地处理内部会计控制与财务风险的相关问题,信息与沟通的加强和完善至关重要。(1)信息的收集。不仅要对相关信息进行全面有效的广泛开展,还要从内部信息、外部信息甚至历史数据、未来数据等来对与企业经营管理以及风险管理相关信息进行收集与处理。此外,还要处理内部控制执行过程中出现的相关问题等。充足的信息能够使企业更好地分析自身的优势和不足,达到日益完善的目的。(2)加强信息化建设。随着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信息化环境给人们带来了诸多的便利。在内部会计控制过程中应该注意对信息的集中管理,实现信息资源的标准化,使信息系统的建设与公司战略目标保持一致;此外,管理层通过信息系统对投资、资金预算、人力资源等信息集中掌控,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分散风险。

(三)检验内部控制有效性 在企业内部监督过程中占据重要作用的主要是有关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评价。我国《基本规范》中明确要求:企业在内部监督过程中要根据监督管理的情况,对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客观的定期自我评价,并同时出具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一项措施的实施都是为了可以达到期望的效果,内部控制也不例外。在企业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实施内部控制措施后,是否得到了有效性的发挥,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判断:(1)内部控制设计的有效性设计。要想对企业内部控制设计的有效性进行判断,一方面要熟知内部控制实施的步骤与程序,并合理对其进行评价,合理规范内部控制程序与步骤是企业内部控制得以有效实施的基本前提。另一方面,在对其有效性设计进行判断的过程中,合理规范对其进行现场检验本身就是对其评价的过程。(2)内部控制执行的有效性。企业可以对其内部控制的执行状况进行定期和不定期的检验;可以通过收集资料、查阅文件确认其权限合理性,对关键人员的权利和责任进行确认;还可以在评价过程中对关键岗位的人员变动频率以及正常工作过程中的反映率等指标进行思考。通过对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执行的有效性进行评价以及考核之后,最重要的是根据结果来对相关问题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以期内部控制制度在企业中能够较好的落实与发展,最终为企业更好的进行经营管理发挥最大的功效。

参考文献:

[1]丁友刚、胡兴国:《内部控制、风险控制与风险管理――基于组织目标的概念解说与思想演进》,《会计研究》2007年第12期。

[2]谢志华:《内部控制、公司治理、风险管理:关系与整合》,《会计研究》2007年第10期。

[3]赵国、黄溶冰:《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关系辨析――基于概念演进的视角》,《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9期。

上一篇:如何发挥财务监督职能范文 下一篇:公积金基数变化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