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值增值方案范文

时间:2023-11-20 11:18:23

保值增值方案

保值增值方案篇1

【关键词】增值税改革;营业税;扩围

增值税扩大征收范围改革的必然性已渐成共识,国际上实行增值税国家的这种趋势尤其明显。但是由于增值税税制设计本身的复杂性,以及现实利益格局的冲突,增值税“扩围”可能难以一蹴而就。深入讨论中国大陆增值税“扩围”可能存在的问题以及潜在的可行方案,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增值税“扩围”的障碍

虽然增值税“扩围”改革时机已经成熟,但是增值税扩围关系比较复杂,牵一发动全身,其中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处理增值税与营业税之间的关系,因为增值税要扩大征收范围,就必须向营业税征收的第三产业方向发展,这势必将打破增值税与营业税之间的均衡状态。要打破这种状态就必须有一个强有力的力量,然后再形成新的均衡。这里障碍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

(一)财政体制重构问题

现行我国实行的是分税制的财政体制,所谓分税制,其实主要分的是两种共享税。其中,增值税75:25分成,75%归中央,25%归地方;所得税60:40分成,60%归中央,40%归地方。之所以是这样的分成比例,一个十分重要的基础条件,便是营业税作为地方税,除了少许的例外,其收入完全划归地方。当营业税并入增值税之后,原来的地方税便成了共享税。随着营业税归属关系的变动,上述分成比例的基础条件便不复存在了。只要基础不再,分成比例自然要重新谈判,随之调整。

(二)地方财政收入减少问题

增值税“扩围”之后必定会减少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因为一旦增值税的征收范围扩大之后,营业税的征税范围就相对缩小了,可营业税是地方政府的第一大税,结果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必然会减少,自然会遭到地方政府的强烈反对。一旦增值税把营业税合并之后,地方政府就少了一大块收入,而自从分税制改革以来,地方政府的财权不断上移,事权不断下放,致使地方财政入不敷出,如果增值税改革一旦成功将会使得地方政府的收入与支出矛盾更加突出,故而,将营业税并入增值税的前提条件之一,就是为地方政府寻找并设计好新的主体税种。但是在现行税制的框架内,这样的税种,或并不存在,或难有变更归属关系之可能。

(三)增值税比率重置问题

2011年全国税收总收入完成73202亿元,其中增值税的税收收入21091.95亿元,占全国税收收入的28.81%,营业税的收入为11157.64亿元,如果把增值税与营业税加起来,而其他税收不变的情况下,那么“扩围”之后的增值税将占总税收收入的44.06%,如果再加上进口增值税,这个比率会更高,必将超过50%以上,当然一个国家需要自己的主体税收,但也不能过分依赖某一项税收,不然的话会严重危害国家税收的稳定性。同时由于增值税属于单一税率,如果增值税所占的比重要过大的话,就不能起到调节经济的作用。

二、增值税“扩围”改革方案之比较

(一)增值税“扩围”步骤之选择

有关扩围步骤的选择,国内学者持有两种方案:一种是“渐进式”扩围,另一种是“彻底性”扩围。这两种方案和思路各有千秋,但均存在一些难以克服的弊端。“渐进式”扩围主张先将矛盾最突出的交通运输业、建筑业纳入增值税征收范围,以后逐步扩大其他行业,最终取消营业税,实行全范围的增值税。该方案的优点是对收入归属和地方税务机构的职能影响不大,有利于平稳过渡。缺点是中央与地方的收入分配关系、国税与地税系统的职能分工将变得更加不规范。此外,还可能产生联动效应,即如果只针对某些行业进行试点,而其他的行业暂时不纳入,由于所有的行业与领域存在互动性,势必会导致行业间税负不公平、增值税抵扣链条混乱以及产生避税空间。而“彻底性”方案主张全面实施增值税扩围,并实施彻底的消费型增值税。

(二)增值税“扩围”后税收收入分享比例之比较

学者们提出的方案大体上可以分为两种:第一种是将改革后这些行业的增值税归属,继续执行原来的营业税分成机制,即仍然归属省级及以下的地方政府所有;第二种是将改革后这些行业增值税与现行增值税的分成机制相统一,即按中央占大头、地方占小头方式分成。第一种方案的优点是可以避免财政体制改革的“大动干戈”,宜于使财政收入分成办法保持不动,使中央与地方政府利益都不受影响,因而可以作为促进改革平稳推行的“过渡”方案。但这种方案的缺点也是显而易见的:首先,由于增值税的进项抵扣制度,使得上下游企业间的营业毛利存在此消彼长的关系,在关联方之间“转让定价”以及通过在不同税收辖区设置营业机构的避税手段,实施起来较为方便。第二种方案的问题是需要结合财政体制的较大幅度改革,这取决于中央财税政策决策者的决心。优点是,这种方案可以消除不同行业、不同税目的增值税收入在中央与地方之间分成比例不同的现象,从而解决诱发地方税收竞争的制度问题。因此,笔者认为,第二种方案比第一种方案更加可取。

三、增值税“扩围”改革的建议

(一)应采取“渐进式”扩围方式进行改革

因为考虑到我国目前的市场经济不够成熟以及国家税收征管体制不完善等因素,一下子将增值税覆盖到服务业的每个领域是不现实的,所以笔者认为增值税扩围改革应采取先易后难、逐步推进的观点。具体做法是先选取个别行业试点,积累经验,待条件进一步成熟后再将增值税逐步覆盖到其他服务行业,最终取消营业税,实行全范围的规范化增值税。

(二)适当提高增值税在地方与中央的分成比例

从征管的角度来看,由于增值税有很强的流动性,如果由地方来征收的话,对跨境交易很难处理,容易导致地方保护主义的盛行,不利于增值税的多环节征收,环环相扣的特点,把商品的购买、生产、销售各个环节连接起来。所以增值税的征收权应该属于中央。但这并不代表地方没有这部分收入的分成权利,中央为了保护地方的利益,有必要拿出一部分税收比例来支持地方提供必要的公共服务。增值税替代营业税之后,地方收入必将下降,为了不使地方利益受到大的损害,一个最好的方法就是提高分成比例。

(三)其他方面的配套措施

实施增值税的“扩围”,必须有其他方面的配套措施,如相应调减增值税税率、适当调增其他税种的税负、开征新的税种等等,以降低增值税在中国税收总额中的比重,确保中国税收收入或财政收入的安全。

虽然在短期内,增值税“扩围”改革向服务业全行业推广依旧是困难重重。但是,增值税“扩围”改革的大方向是毋庸置疑的,随着中国分税制财政体制改革和税制改革的深入、管理水平和管理效率的提高,增值税全面“扩围”改革的春天一定指日可待!

【参考文献】

[1]张斌.国外实行增值税“扩围”的做法和经验[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 2012年第4期:56-57.

[2]李晓明.增值税扩围改革探讨[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1(11):97-99.

保值增值方案篇2

关键词:王老吉 商标许可 商标增值

一、“王老吉”商标案

1995年,广药集团将红罐王老吉的生产销售权益租给了鸿道集团下属的加多宝公司;1997年,香港鸿道集团与广药集团签订了商标许可使用合同由其下属的加多宝公司使用;此时的“王老吉”仅是一个不被熟知的地方品牌,经过被许可人鸿道集团十多年的精心培育、巨额宣传,将其打造成一个家喻户晓的全国品牌。2011年“王老吉”商标价值被评估为1080亿,鸿道集团自然功不可没。在“王老吉”商标之争中,原许可合同终止而新许可合同又被判无效,鸿道集团丧失了对该商标的使用权,多年的努力付之一炬。众人为鸿道集团婉惜不已。

在商标许可使用合同终止后,被许可使用人是否分配该商标增值的权利,以及如何对商标增值进行确定和分配,是本文关注的焦点。

二、商标增值利益归属

我国《商标法》中并没有规定被许可商标的品牌价值增值部分的归属。在本案中,对于商标增值利益的归属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两个观点。

第一种观点:商标的增值部分归属于商标所有权人所有。

有学者认为,本案当事人签订是普通许可合同,约定了明确的许可期限。尽管对约定的许可使用期限存在争议,但是作为被许可使用人,鸿道集团到期应当依约返还商标使用权,这是其应尽的义务。从商标保护的现状来看,商标权作为财产权得到确立,我国的《商标法》确立了商标权的财产权属性。商标权的财产属性决定了商标持有人可以将自己的商标许可给他人使用,以换取财产上的对价,谋取财产利益。因此,商标的增值部分作为商标的附加值自然也应归属商标所有权人。

第二种观点:根据民法中的公平原则对其利益进行分配

不少学者认为,商标的价值是在商标使用过程中不断地增值。被许可人作为商标的使用者,是商标价值的贡献者之一,其对商标增值所付出的投入理应有所回报。在双方当事人既没有约定商标被许可人每年是否负担投入广告和促销费用的义务及其数量,也没有约定是否分割以及如何分割因为被许可人使用商标而增加的价值。在这种情况下,许可协议终止后,商标的增值一律归属于商标权人,商标权人将独享商标增值的利益,有失公平,而应当根据民法的公平原则对其归属进行解释。

对上述观点,我更倾向于第二种观点。本案中双方签定的商标许可使用合同对商标增值部分的归属与分配没有做出约定,“王老吉”商标的知名度及其品牌价值的的大幅度提高是鸿道集团投入大量资金、人员多年经营维护的结果,却因为许可合同的瑕疵被无偿的收回多年苦心经营的品牌使用权,双方的利益失衡,有失公平。因此,对于此类商标所有者没有对商标进行宣传维护而由商标使用者投入资金进行宣传产生的商标升值,应该在一定程度上使被许可使用人享有其所付出的成果利益。

三、商标增值利益分配

目前在我国,被许可使用人对商标增值部分的分配尚没有法律依据,但是,有不少学者提议了参考民法中有关使用者权益保护的规定来处理。

物权法确立了“添附规则”,在使用物租赁期限届满后,使用者有权拆下添附物,即便是添附后不可拆分的,使用者也有权请求返还添附物上的增值部分。不少人提出我国的《商标法》应借鉴此项规定,当商标许可使用合同的当事人未约定商标增值的利益归属时,双方就此可能构成无因管理、侵权或不当得利的法律关系,按照所构成的法律关系来断定商标增值利益的归属。但是,这也存在不妥之处。比如削弱了商标注册及其公示的稳定性;难以量化评估商标及其增值;不具有现实可行性。

也有文章提出,根据商标使用许可终止时评估的商标价值减去商标许可前所评估的价值,得出许可使用期间的商标增值价值,然后双方再根据具体情况对商标增值部分进行合理的划分或者商标所有人以折价补偿的方式收回。然而在我国现有商标资产评估体系下,此种方法不具有实际操作性,需进一步斟酌。

商标是商誉的一种载体,商标的增值是商誉提升的一种表现,对于本案“王老吉”商标的增值利益分配,笔者认为最好的解决方法是双方协商确定。“王老吉”商标的所有权不会也不应商标的增值而发生转移,商标所有人广药集团应当考虑被可使用人鸿道集团对商标增值的贡献,并在此基础给予其应有的补偿。补偿的形式与金额双方应当协商确定。

四、结语

“王老吉”商标案已慢慢淡出人们的视线,但其却给企业及相关部门留下了一些启示。

1.企业商标意识淡薄,应当制定统一的商标管理战略。

提高企业商标保护意识,是推动企业商标保护的前提。商标能给公司带来巨大的经济利益,但却经常被忽视。中国众多企业对商标权的管理仍未上升到内部战略规划的层面,商标管理没有一个统一的战略规划。企业应在充分认识到商标对企业生存与发展的重要性的基础上,制定符合企业发展实际情况的商标管理战略企业的商标体系。

2.在商标许可使用合同中约定商标增值部分的归属与利益分配。

我国目前的法律没有对商标许可期间因被许可人的宣传推广所产生的商标增值价值的处理作出明确的规定。在这种情况下,双方可以约定由商标许可人或被许可人负责商标许可期间的宣传与推广,同时对商标增值的分割问题明确约定。在签订商标使用许可合同时,双方都应预见到商标价值上涨的可能,签订比较灵活的合同,在商标使用许可合同中约定标增值的分配问题。

3.我国《商标法》等相关法律规定应当就商标许可使用中商标增值的相关内容设置引导性规定。

在商标使用许可中设置商标增值相关内容的引导性规定,既可以促成当事人对此作出明确约定,也有利于在当事人未有明确约定情形下确定解决纠纷的规则。有学者提议在商标使用许可制度增设“利益分享及风险分担”条款,这不失为一个好的方法。对许可人与被许可人之间进行合理的利益分配和风险分担,将双方的投入与获得利益相挂钩,使双方形成利益分享和风险分担的共同体,减少道德风险和纠纷成本。因而,要激发被许可人创造商标价值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就应确认被许可人对商标增值部分拥有分配的权利,同时明确许可人在被许可人的行为造成其商标价值的损失时,有权要求被许可人予以赔偿。

参考文献:

[1]郑其斌.《论商标权的本质》[M].人民法院出版社.2009年版,第106页

[2]杨延超.加多宝对“王老吉”的贡献如何保护[N].经济参考报,2012-05-29

[3]蒋玉.从“王老吉”争夺战看商标保护的法律对策[J].中共南宁市委党校学报,2012年第6期

[4]江锋涛.“王老吉”商标之争的法律策略[J].中国知识产权报,2012-06-15,第006版

[5]李扬.究竟谁动了谁的奶酪—加多宝与广药之争案评析[J].知识产权,2012年第12期

[6]胡灿.商标使用许可中利益与风险之博弈—以王老吉商标纠纷案为视角[J].东方企业文化,2012年第17期

保值增值方案篇3

关键词:增值税;纳税筹划;固定资产

一、增值税新政策对企业财务管理造成的影响

(一)对企业税收负担的影响

近些年来,传统营业税的征收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现代企业制度及国家税收体制改革的要求。对于一些如餐饮、运输等缴纳营业税的行业来说,在增值税改革前,企业以取得的全部收入作为缴纳营业税的基础,不考虑企业从上一流通领域所支付的劳务费等支出,这样容易造成税收的重复缴纳。而在增值税改革后,只对企业每个增值环节进行征收,允许抵扣上一个环节所支出的费用,极大地降低了企业整体的税收负担。

(二)对企业具体会计核算的影响

增值税改革对企业财务核算产生重大影响。传统营业税纳税主体单位只需要根据“主营业务收入”乘以营业税率即可计算出当期应缴纳的营业税,但在新政策实施后,财务人员应在“应交税费”科目下,设置不同的二级、三级科目,并需要对视同销售、混合销售、兼营等特殊事项给予关注,此外还要计算当期可抵扣的进项税额,增加了财务人员的工作量[1]。

(三)对企业经济利益方面的影响

首先,在税率方面,增值税政策规定了不同的税率适应范围,使不同规模、行业的企业可以使用不同的税率[2]。其次,在税收总额方面,传统营业税对不同规模的企业均按照固定的税率缴纳税款,在新政策出台后,一些刚成立的小型企业可以小规模缴纳人的身份缴纳税款。税率等优惠方面的政策极大地缓解了刚起步企业的资金压力,为企业发展提供了必要的资金支持。此外,价外税的计征基数使税负有所降低,特别是允许企业对进项税额进行抵扣,这样既可避免重复缴纳税款,又可以适当减轻企业的税收负担。

二、在“营改增”政策背景下,企业强化增值税税收筹划工作的重要性

企业在增值税深化改革的大背景下,除应了解新政策的文件内容外,还应该关注增值税税收筹划对企业日后生产经营、财务管理等方面具有的积极作用。

(一)增值税税收筹划使企业涉税行为更加规范

企业通过制定增值税税收筹划制度与详细方案,能够促使企业经济业务经办人员积极获取增值税专用发票,财务人员也将严格按照增值税法规定进行视同销售、混合销售等涉税业务的纳税申报,同时,也将使企业内部增值税发票在开具、填列、网上申报与比对等方面更加规范。

(二)税收筹划能够帮助企业实现税负最低目标

通过税收筹划工作,企业可以在纳税人认定、进项税额抵扣、享受优惠政策、销售确认时间与会计政策的选择等方面进行事先筹划,从而通过筹划使企业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减轻企业增值税的税收负担,进而使企业将节省下来的税款用于扩大再经营等方面。

三、在增值税新政策背景下,企业增值税税收筹划面临的困难

(一)多种复杂的因素对税收筹划工作产生的影响

在“营改增”政策实施后,企业应该对税收纳税程序、会计核算、发票管理及互联网信息化平台操作等方面重新进行梳理与调整。同时,随着外部环境不断变化及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陆续出台,企业在行业政策、金融利率、原材料供应及税收风险等方面面临着极大的威胁。我国经济发展的变动性与增值税税制的变动性成正比关系,企业在进行增值税纳税筹划的过程中,如果不能对增值税相关的变动内容进行正确的评估,就容易使制定的税收筹划方案与现行的增值税法律、法规相违背,从而增加企业的税务风险。

(二)税率的不断变化将对原有方案产生影响

“营改增”政策最明显的特点就是针对不同行业制定了不同的税收利率,并与改革前相比适当地降低了原有的增值税税率。近年来,国家在原有“营改增”政策的基础上,将陆续出台的相关实施细则及对增值税政策进行了调整。税率的变化会对企业原有的增值税税收筹划方案造成巨大影响,使企业无法根据原来制定好的税务筹划方案实现降低企业增值税缴纳金额的目标,企业就需要原计划重新进行筹划,但重新筹划也需要一定的适应时间。并且,根据税率的变化进行税务筹划,可能会使企业的经营策略和方向产生变化[3]。

四、企业增值税纳税筹划的具体应用

(一)通过增值税纳税人身份进行税收筹划

在新政策实施后,企业财务人员除了要关注新政策对核算、发票管理方面产生的影响外,还要确定增值税纳税人的身份,纳税人身份将直接关系到企业以后的增值税申报与税收负担。例如,企业选择一般纳税人后,其生产经营所取得的增值税进项税额均可享受抵扣优惠,但企业选择了小规模纳税人身份后,则无法享受任何抵扣政策优惠,更重要的是,小规模纳税人无法为购货方开具正规的增值税专用发票,这对于一些需要增值税专用发票予以抵扣的购买者来说无疑是一个“扣分”项目。基于此,企业纳税工作者要在降低税负的基础上,对销售规模、销售范围、销售产品、销售效益进行综合性分析,科学选择纳税人身份,从而实现效益的最优化筹划。

(二)通过增值税销项税额进行税收筹划工作

企业财务人员在制定税收筹划方案时,应在相关税收法律规定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的产品营销模式、会计核算体系,选择适合自身发展及税负最低的增值税税收筹划方案。目前,我国企业可通过采用以下方式对增值税销项税额进行筹划。财务人员在将本企业生产的商品用于投资、福利发放时,应主动向税务机关申报视同销售所产生的增值税销项税额,避免因未及时申报,被税务稽查机关发现后承担税收法律责任与经济损失[4]。企业财务人员在编制增值税税收筹划方案时,应明确合同的签订方式、条款、发票开具、会计核算政策等内容,以便于工作人员能够明确税收筹划的工作职责。再如,企业如果想通过销售折扣对增值税进行筹划,就应保证销售额和折扣额均在发票中注明,并在同一张增值税专用发票上反映,这样才能保证企业可以按照折扣后的金额作为销项税额。同时企业的销售款发票和供应商进项税发票都要用增值税专用发票进行处理,这样税务机关才会进行审核,才能成为抵扣项的凭证。企业在利用销售折扣方式进行增值税纳税筹划时,可以只承担销售额减去折扣额后剩下部分资金的纳税义务。因此,企业财务人员在进行税收筹划时应关注发票开具的时间与金额。

(三)通过增值税进项税额进行税收筹划工作

增值税的主要优惠措施就是允许一般纳税人通过取得的正规增值税专用发票予以抵扣。但如果企业经办人员或财务人员取得了不合规定的增值税专用发票,或者发票开具时间超过了抵扣时限,则无法享受税收优惠。因此,企业财务人员及经办人员应主动学习增值税相关的法律法规,特别是应知晓增值税发票的相关知识,提高自身对增值税发票的辨别能力。首先,企业最基本也是最简单的税收筹划方式,就是尽量选择可以开具增值税正规发票的供应商进行合作,以保证企业可以享有一定规模的可抵扣增值税进项税额。其次,企业财务人员应根据企业自身的发展规划与业务类型,对增值税专用发票的获取进行科学筹划,从而实现企业进项税额的高抵扣[5]。最后,企业财务人员应熟练掌握增值税法律中有关进项税额抵扣的规定,能够合理确定增值税发票是否可以抵扣,以避免自身承担过多的税收法律风险。

(四)通过固定资产投资进行税收筹划

按照目前的增值税改革要求,企业可以按照固定资产采购价格的固定比例,抵扣当期或下期的增值税销项税额。因此,企业财务人员应充分利用固定资产抵扣优惠政策,使企业可以真正达到降低税收负担的目的。例如,企业要尽量选择在销售旺季进行采购固定资产,以确保当期或近期的销项税额可以被及时抵扣,从而缓解企业的增值税税收负担。

(五)通过增值税优惠政策开展税收筹划

首先,按照“营改增”新政策要求,在2019年4月以后,企业如果存在当期尚未抵扣的进项税额,企业财务人员可向当地税务机关申报留抵税额退还,只要获得了税务机关的认可即可享受退税优惠。此时,纳税人必须同时满足以下几个条件方可享受留抵退税优惠条件:企业应保持在6个月内,每个月的增量留抵税额大于0,同时,最后一个月的留抵税额必须高于50万元,最后企业的纳税等级应在B级以上。此外,在税务行政处罚方面,企业在申请前的近3年内被税务机关给予行政处罚的次数不得高于2次,且近3年不存在骗取退税等违反税收法律的行为。2019年4月前,企业不得向税务机关申请先征后返、即征即退等税收优惠。因此,企业应提高税务风险防范意识,通过与税务机关积极沟通、联系,确保税务机关工作人员能够认可企业的增值税税收筹划方案,避免企业因受到税务机关的行政处罚失去享受增值税留抵退税政策优惠的机会。最后,企业财务人员应定期通过网络查询、咨询注册税务师或与税务机关工作人员取得联系,掌握近期国家新出台的增值税税收政策,财务人员应根据新出台的税收优惠政策对企业现在的筹划方案进行调整,以保证企业各项条件满足增值税优惠政策的文件要求,从而切实实现降低企业增值税税收负担的目标。

(六)合理选择增值税纳税人身份

一般纳税人与小规模纳税人在抵扣、会计核算、计税基础,特别是发票开具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在税收负担方面也有较大的差别。因此,纳税人的正确选择是增值税税收筹划方案的主要内容。企业应根据自身的经营战略及销售方式选择适合企业发展、税收负担最小的纳税人身份。同时,财务人员应在熟练掌握一般纳税人与小规模纳税人相关政策的基础上,根据预计的销售额分别在两种假设前提下计算出增值税的税负,选择出综合税负最低的纳税人身份方案。

(七)增强企业财务人员税收筹划水平与能力

一是要督促财务人员不断更新自身的增值税相关理论知识。增值税税收筹划的基本原则就是在深入学习“营改增”政策的同时,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事先对发票的开具时间、会计政策选用、销售收入确认等环节进行评估、筹划,使企业增值税的税负达到最低,从而充分享受国家给予的增值税政策优惠条件。同时,在会计核算方面,企业应严格遵守会计准则要求,按照增值税政策开设、使用会计科目,这是确保增值税税收筹划方案可行、合法的重要保障。在增值税深化改革后,国家为保证政策的顺利实施,切实降低企业税负,针对一些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行业出台了相关优惠政策。企业财务人员应加强与税务机关的沟通,研读相关的优惠政策,使企业充分享受国家出台的税收优惠,切实降低企业税负[6]。二是增强企业财务人员的税收筹划能力。在传统营业税模式下,财务人员只要将每个月主营业务收入与营业税税率相乘,记入应交税费科目就可完成营业税的会计核算,即可进行营业税的申报工作,但在新增值税深化改革的背景下,这些财务人员的业务能力已无法满足“营改增”政策的要求。因此,企业财务人员应主动学习税收相关的政策与会计核算政策,充分利用税务师事务所的专业性知识,为增值税税收筹划提供咨询与服务。此外,企业可组织财务人员到同行先进的企业中进行调研、学习,在提高财务人员理论知识的同时,丰富其纳税筹划的实践经验。企业还应定期对纳税筹划人员进行绩效考核,以随时掌握他们的基本情况,从而对培训内容进行有针对性地调整和改善。

五、结语

在实施增值税深化改革后,新政策除了在会计核算与发票使用、纳税申报等方面对企业的财务管理产生影响外,还对财务人员增值税纳税筹划的科学性与合法性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企业财务人员应主动学习增值税相关的政策文件,在充分对企业生产经营流程进行调研的基础上,通过制定可行的增值税税收筹划方案,切实降低企业的税收负担。

参考文献

[1]刘苗苗.增值税改革新政下企业纳税筹划探析[J].中国中小企业,2021(1):164-165.

[2]郭李娜.增值税改革新政下企业纳税筹划探析[J].现代经济信息,2020(8):101.

[3]宋淑俊.增值税改革新政下企业纳税筹划探析[J].中国市场,2020(8):149-150.

[4]杨洁.增值税重大政策调整对企业纳税影响[J].纳税,2020(2):29.

[5]董志芸,许向丁.增值税改革背景下的税收筹划研究[J].邢台学院学报,2019(3):122-124.

[6]朱迪.增值税新政下企业纳税筹划风险及对策[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9(14):170-171.

保值增值方案篇4

档案是国家的财富,是人类记忆的重要载体。一个国家保存的档案年代是否久远、数量是否浩瀚,是这个国家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研究和探索档案价值的本质和特性以及实现档案价值的规律性,是档案学理论的重要课题。档案价值论的建设,不仅对档案学理论发展和档案工作实践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而且对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也将产生积极和深远的影响。

档案价值论,以档案价值现象、本质及其运动规律为自己的研究对象。本文主要由三个理论部分组成:

一、档案价值本体论

档案价值本体论是档案价值理论体系的基石,是研究档案价值本身的存在及其方式和状态、特点、性质等的理论。该部分主要包括以下研究内容:

(一)档案价值概念及其内涵

档案价值是档案这一客体对从事社会实践活动的主体所具有的凭证和参考意义。档案价值概念具有以下内涵:第一,档案价值概念明确了档案价值的主体、客体以及档案价值的根本来源、连接档案价值客体与主体的中介物——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档案价值是以社会实践活动为中介的档案客体对主体的意义,它是通过档案与人们主体需要的关系得到体现的。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一方面产生对档案的利用需要,另一方面又联结档案客体和主体及其需要,使两者相互作用,从而把潜在的价值关系转变为现实的价值关系。档案价值,即档案客体对主体的凭证和参考意义,是通过社会实践活动体现出来的,并且也最终是社会实践活动促成了档案价值的实现。第二,档案价值是档案客体和主体之间的特定关系,是档案属性与主体需要的统一。档案价值作为“意义”或“作用”,不是一种实体概念,而是一种关系概念,表示客体与主体之间的一种特定关系。在这种关系中:客体——档案及其属性,是档案价值的物质基础,离开了这个基础,就无所谓档案价值;主体及其利用需要,则是档案价值得以体现的必要条件。因此,档案价值既不是单纯的档案客体的属性,也不是片面的主体的属性,而是档案客体的属性与主体需要的统一,体现为一种意义或作用。第三,档案价值是档案客体对从事社会实践活动的主体所具有的凭证和参考意义或作用。

(二)档案价值的根源

档案价值的根源就是社会实践活动,这种人类社会的基本活动一方面形成了人类的历史记录——档案文献,另一方面又产生了主体对档案文献的需要,而正是这两者产生了档案价值。社会实践活动是主体和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得以形成和实现的现实基础和中介。社会实践活动是决定主体和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的基本方式,是档案价值的根本来源。

(三)档案价值的性质

档案价值的客观性。档案价值的客观性主要是由档案及其属性、主体及其需要以及联结档案价值客体和主体的社会实践活动的客观性决定的。

档案价值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档案价值的绝对性,主要是指档案价值是无条件的、绝对存在的。档案价值的相对性,主要是指档案价值的条件性,即档案价值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会因客体、主体、时间、空间等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档案价值的惟一性,是指档案价值这一事物独一无二的自我完整性和独立性,是其他事物所无法替代的。

(四)档案价值形态

档案价值形态,就是指档案价值的具体表现形式。也可以说,档案价值形态实际上就是指档案的具体价值或具体的档案价值。

1.档案的利用价值和保存价值

档案的利用价值,是从档案的具体有用性而言的,是指某一(或一部分)档案对具体利用者的具体(特定)意义或作用。档案的利用价值是档案价值微观化的表现形态。档案的保存价值,是指档案是否具有保存的意义。档案的保存价值在档案价值鉴定工作中的具体反映或形式,是以保存时间长短体现出来的。

2.档案的现实价值和长远价值

档案的现实价值又可以称为现行价值,既包括档案对其形成单位的社会实践活动所具有的现实利用价值,也包括对其他单位的社会实践活动所具有的现实利用价值。档案的长远价值,是指某些档案的利用价值其时效性可以扩展到遥远的未来,具有长远的保存和利用价值。

3.档案的第一价值和第二价值

档案的第一价值,是指档案对于其形成者所具有的价值;档案的第二价值,是指档案对社会即除档案形成者之外的其他利用者所具有的价值。

4.档案的证据性价值和情报性价值

档案的证据性价值和情报性价值,是由美国的谢伦伯格首先提出的。他所指的证据性价值,是指由被证明事物即文件产生机构的组织和职能的重要性所决定的价值。情报性价值指公共文件由于含有对各种研究有用的情报资料而固有的价值。

二、档案价值认识论

档案价值认识论是关于档案价值认识本质、结构、方法以及认识运动规律的相关理论。该部分主要研究内容包括:

(一)档案价值认识的涵义和内容

档案事实认识和档案价值认识是档案认识活动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人们对档案这一客观事物的认识通常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档案本质、属性、特征等的认识;一二是对档案作用、效用、意义等的认识。前者主要是就档案事物本身的认识,即研究档案“是什么”,属于档案事实认识;而后者则涉及档案与主体(人)的关系,也就是研究档案对从事社会实践活动的主体“有什么意义”,我们称之为档案价值认识。档案价值认识,是主体思维对档案价值客体的反映。档案价值认识有自己的独特性,它不完全等同于档案事实认识。档案价值认识包括档案价值认知和档案价值评价两部分内容。

(二)档案价值认识的系统结构

档案价值认识系统主要包括三个基本结构:

1.档案价值认识的主体系统。档案价值认识的主体系统主要由公众、档案利用者和档案工作者主体所构成。

2.档案价值认识的客体系统。档案价值认识的客体就是档案价值,它具有认识客体的特性:客观性、对象性、社会历史性和规律性。

3.档案价值认识的中介系统。档案价值实践活动,主要包括档案管理工作和利用者利用档案的实践活动,是档案价值认识的重要中介和中间环节。

(三)档案价值认识的形式

档案价值认识是主体以意识、观念的形式反映或掌握档案价值客体的过程。意识、观念包括各种不同的形式,最基本的是感性直观的形式和理性思维的形式。

1.档案价值感性认识形式。主要包括档案价值感觉、档案价值知觉和档案价值表象三种形式。

2.档案价值理性反映形式。档案价值理性的反映是主体通过大脑的思维活动观念地或理论地掌握档案价值的高级形式。它主要包括档案价值概念、档案价值判断和档案价值推理三种形式。

(四)档案价值认识方法

1.辩证方法

矛盾分析方法。主体认识档案价值,必须运用矛盾分析方法,揭示档案价值的矛盾及其运动规律,从而达到对档案价值本质的认识。

联系的观点和分析方法。档案价值是在普遍联系中产生和存在的,档案价值不仅与其他事物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而且其内部也存在着各种各样的联系。主体认识档案价值,必须坚持联系的观点和采用联系的方法。

发展的观点和分析方法。档案价值会随着社会实践活动的不断发展而变化和发展。这就要求我们不能用静止的目光而是要用发展的观点和分析方法来认识档案价值,注意研究和把握档案价值的运动方式和运动规律。

2.逻辑方法

档案价值认识,是主体观念地反映和把握档案价值客体的一种形式。这种观念的把握,需要主体进行一定的思维。思维必须遵循一定的思维活动规则和基本方法,这就是逻辑的方法,它主要包括:归纳和演绎、分析和综合、从抽象到具体等方法。

3.历史的方法

档案价值是历史的东西,它产生和发展于一定的时间条件下,档案价值具有社会历史性的显著特点。我们应运用历史方法,考察和探索档案价值客体在历史过程中发生发展的具体历史前提、条件,档案价值存在的各种形式及其转化,档案价值发展经历的历史阶段及其特点,档案价值运动的历史规律等。

4.定量分析方法

在档案价值研究的某些领域或方面,可以而且必须运用适当的定量分析方法。档案价值认识研究领域,可以采用统计分析(如对档案利用情况的统计分析)和模糊综合评判等定量分析方法。但是,定量分析方法应该同定性分析方法结合使用。

(五)档案价值鉴定

1.档案价值鉴定概念和含义

档案价值鉴定,是指档案工作者主体在档案价值认知的基础上对档案客体有无价值和价值大小的评估和预测,并据此决定档案的存毁。档案价值鉴定概念及其定义包括以下几个主要方面:档案价值鉴定是档案价值评价的重要形式,是档案价值评价在档案管理工作领域的具体反映;档案价值鉴定具有一定的预测性;档案价值鉴定决定档案的存毁。

2.档案价值鉴定的活动过程

确立档案价值鉴定标准。进行档案价值鉴定,首要的工作就是确立档案价值鉴定标准,(使所有参与档案价值鉴定的档案工作者“有标可依”。档案价值鉴定标准是一个体系,主要由三个层次组成:实践标准、档案价值鉴定的理论性或方法性标准和档案价值鉴定技术标准。

获取档案价值信息。在确立了档案价值鉴定标准以后,档案价值鉴定主体——档案工作者还需要获取档案价值鉴定客体——档案价值的信息。档案价值信息主要包括档案价值客体——档案的信息和档案价值主体——利用者的信息两个方面。

形成档案价值判断,确定档案的保存价值。档案价值的判断实际上涉及到两个层次:一是判断档案文件是否有价值,从而确定档案文件是否应该保存或继续保存;二是判断这种档案价值的程度,以便确定档案的具体保存价值及档案的保存期限。

3.档案价值鉴定的制约因素及对策

(1)档案价值鉴定的制约因素

档案价值鉴定的制约因素,是指影响和制约档案价值鉴定的广度和深度,以及影响档案价值鉴定质量和效率的相关因素。主要包括:政治因素、经济因素、科学技术因素、社会文化因素、心理因素、档案价值鉴定理论研究因素、档案工作者素质因素、档案工作法规、政策因素。

(2)对策

加强档案价值鉴定的理论研究;加强档案价值鉴定的宏观指导和管理,成立档案价值鉴定专家委员会,对全国档案价值鉴定工作实行宏观监督和指导;修订和完善档案价值鉴定标准,建立档案价值鉴定标准体系;提高档案价值鉴定人员的素质;消除档案价值鉴定人员的某些“心理影响”,使档案价值鉴定工作逐步开展起来,只有档案价值鉴定实践逐步展开,档案价值鉴定工作中的种种矛盾和问题才能够充分暴露,才能不断地积累和总结经验,档案价值鉴定理论研究才会有坚实的实践基础。

三、档案价值实现论

档案价值实现理论,是关于档案价值实现本质和内容以及档案价值实现规律的相关理论;档案价值实现理论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

(一)档案价值实现的涵义

档案价值实现,是指主体利用档案客体、档案客体作用于主体的运动过程。这一过程是档案的潜在价值向现实价值的转化过程,它本质上是档案客体主体化的过程。

1.档案价值实现是档案的潜在价值向现实价值的转化。档案的潜在价值,是指还未被主体认识或虽被认识而未被实现的档案价值。档案的现实价值,是指档案客体在现实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对主体产生的实际效应。档案价值的实现,就是从档案的潜在价值转化为档案的现实价值。

2.档案价值实现本质上是档案客体主体化。所谓档案客体主体化,是指档案客体被主体所利用,对主体产生一定效应,使档案客体成为主体社会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档案客体主体化体现在档案工作实践活动中,就是利用者主体占有、吸收人类社会实践活动的成果——档案,把档案客体的属性、规律转化为自己的本质力量,充实和发展自己的体力和智力,提高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力,从而巩固自己的主体地位。

(二)档案价值实现规律

1.时间对档案价值实现的双向影响规律。档案价值同时间的关系极为密切,档案价值随时间的变化及其对档案价值实现的影响大体上呈现出两种相反的趋势:一种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档案价值呈上升趋势,档案价值呈现出递增性的规律,档案可以在较长时间内实现其价值;一种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档案价值呈下降趋势,档案价值呈现出递减性的规律,档案价值实现具有一定的时效性。从本质上看,档案价值的递增和递减是统一的、不矛盾的,正是这种价值递增和递减才真正反映了档案价值的运动规律。

2.档案价值实现的社会性递增规律

随着社会制度的不断更替和社会生产力的迅猛发展,档案从主要为政治斗争服务逐步转向主要为经济建设和科学文化发展服务,由主要为统治者少数人服务而转向为全体人民服务,档案价值的社会性日益增长。档案工作也逐步由“国家模式”转变为“社会模式”。

3.档案价值实现的环境或条件规律

保值增值方案篇5

一、做好文书档案中鉴别工作的重要性

(一)做好文书档案中鉴别工作有利于对档案的保管

根据我国《档案法》的有关规定,在现存的很多档案中,存在着已超过保管期限或者已失去保存利用价值的档案,这就凸显出文书档案中鉴别工作的紧迫性和重要性,因此正确判定档案价值,剔除已失去保存价值的档案,是有利于提高文书档案自身价值的重要环节。

(二)文书档案中鉴别工作与人、财、物合理使用

近年来,由于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行政管理事务的不断增多,使文书档案的数量急剧增多,导致了库房紧张、设备短缺、经费不足等问题频繁出现。通过对文书档案的有效鉴别,有利于档案库房、设备人员的合理和有效利用。提高档案人员的整体业务水平,实现优质服务。

二、文书档案中鉴别工作价值鉴别标准的确定

文书档案鉴别标准是使文书档案鉴别工作得以顺利进行的关键,是提高文书档案鉴别工作质量的重要保证。文书档案的价值是客观存在的,而价值鉴别对档案价值的认识和评价带有很强的主观性。为使主观认识活动最大限度地符合客观实际,保证文书档案鉴别工作的质量,必须建立明确的档案价值鉴别标准。

(一)文书档案的来源标准

文书档案的来源通常指文书档案的形成者。一般情况下,形成者在社会活动中的地位越高,其形成的档案价值越大。首先,本单位的档案通常需要重点保存,外单位的来文需要根据来文机关的地位、职能、以及与本单位的关系具体判断其价值。其次,在本单位制成的文件中,不同的撰稿者和制发机构也会对档案价值产生不同影响,主要职能部门或人员形成的档案往往比一般事务部门或人员形成的档案价值相对要高。

(二)档案的内容标准

社会对文书档案的需求集中反映在对文书档案内容的需求上,因此,内容标准是文书档案鉴别的最重要的依据。鉴别时主要应依据文书档案内容的重要性、真实性、客观性、独特性、时效性等因素进行价值判断。一方面文书档案所记录实事的重要程度越高、典型性越突出、真实性与客观程度越高,文书档案的价值越大。另一方面文书档案内容越新颖独特,或者越富于本单位特色,文书档案的价值越大。

(三)档案的形式特征标准

文书档案的形式特征通常是指文书档案的名称、形成的时间、载体形态和记录方式等。这些形式特征在某种情况下会对文书档案的价值产生一定影响。

三、影响文书档案中鉴别工作的因素

文书档案价值鉴定是一项对文书档案工作者要求非常高的业务工作,它要求文书档案工作者不仅具有优秀的政治素质和道德修养,而且具有广博的知识面和丰富的文书档案价值鉴定经验,文书档案价值鉴定人员的心理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制约着文书档案价值鉴定的活动过程。因此建立文书档案价值鉴定标准体系必须立足于现状,根据存在的不同问题制定相应的文书档案鉴定标准,从而建立文书档案价值鉴定过程中更加规范的标准。

四、做好文书档案中鉴别工作的途径

文书档案价值鉴定的难度较大,应结合本单位的实际开展文书档案价值鉴定工作,不断完善补充文书档案价值鉴定工作中的标准,使文书档案中的鉴别工作有章可循,确保文书档案鉴别工作的健康发展。

(一)文书档案中鉴别工作的方法

鉴别文书档案价值的基本方法就是直接、具体地审查文书档案,通常情况下,这种方法也被称为直接鉴定法。直接鉴定法要求鉴定人员逐件逐张审查文书档案材料,从文件的内容、作者、名称、可靠程度等方面考察分析,确定其价值,而不是仅仅根据案卷目录、案卷标题或文件目录、文件题名等来简单判定文书档案的价值。一般情况下,文件题目和案卷目录应该正确反映文件和案卷的内容及成分,但有时候也会出现题目中文种使用不当或组卷不合理的情况,导致题目和目录不能正确提示文件或案卷的内容和成分。

(二)文书档案中鉴别工作的步骤

第一步,在文件归档时确定是否属于归档范围,剔除一部分没有保存价值的文件,由机关文书处理部门或业务部门保存一、二年后销毁。国家档案局对归档文件的范围作出了明确规定,各单位应根据规定,结合本单位的实际情况确定具体的归档范围。文书工作人员和档案工作人员在归档工作中应增强档案价值意识,用档案价值鉴定的原则和方法指导归档文件的选择。

第二步,对归档文件确定其保管期限,即确定文书档案的“生存期”。通常的做法是各单位在每年的归档类目中预定每个案卷或每份文件的保管期限,正式整理时再根据文件的内容和保存价值确定每卷或每件最终的期限。

保值增值方案篇6

一、 IT增值渠道(VAC)-发展的现状

1、IT增值渠道(VAC)的基本范畴

IT增值渠道(Value Added Channel)基本范畴,包括所有IT产品到达消费前所流经的增值型渠道。而增值渠道是能够提供附加产品、技术或服务的渠道,包括加入到IT产品或服务销售过程中的以销售为主的销售主导型增值渠道,也包括物流服务、系统集成、咨询服务、应用解决方案服务及内容服务等,参与到产品销售与服务中的服务主导型增值渠道。

而随IT技术的发展,市场消费趋势的变化,不同类别的增值渠道构成也在发生变化。

2、IT增值渠道(VAC)的构成

可以将IT增值渠道划分如下图1所示,其中销售主导型的增值渠道是以销售产品为主的渠道,对于大多数厂商,这部分渠道是由原纯粹销售型的渠道过渡而来的,以销售产品作为生存与发展的基础,只对产品进行技术含量很少的增值服务,或直接引用上游厂商或渠道商提供的统一解决方案为客户服务。而服务主导型的渠道则主要以增值服务作为其生存与发展的基础,销售是微利或无利的。

赛迪顾问研究发现,目前销售主导型的增值渠道仍是构成目前IT增值渠道的最大组分,体现了IT增值渠道发展总体上仍处于初级阶段,而增值渠道的总体构成情况如图2所示。目前各大厂商都在调整策略以建立起适应市场需求的增值渠道体系结构。

图1IT增值渠道的划分

资料来源:CCID2002,06

图2IT增值渠道的构成

数据来源:CCID2002,06

3、IT增值渠道的增值服务内容

无论是哪一类增值渠道其服务内容基本上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物流分销

物流分销方面的增值服务方面比较典型的如神州数码、英迈、和光等部分分销商,利用其在分销及物流方面的专业特长,能够为IT厂商最大程度的降低其物流分销成本,增加了消费者用单位价格所能消费到的使用价值,从而达到增值的目的,树立其在市场上的竞争优势。

系统集成

系统集成包括硬件系统集成、软件系统集成及软件与硬件的集成。系统集成商通过最大程度地集成厂商的IT产品,满足用户个性化的需求,来达到更大程度的发挥IT产品应用价值的效果,其增值过程主要体现在对各类软件、硬件产品的综合运用及功能开发方面,能够帮助消费者获得更多的适用的使用价值。

软件开发

软件开发方面,包括中间软件(含安全软件及存储软件等)、办公等各类软件的开发,这些渠道在IT厂商现有硬件及软件产品的基础之上,为满足用户个性化的需求而提供更为丰富化的、个性化的软件,使得IT厂商的使用价值得以拓展、延伸从而达到增值的目的。

管理咨询

管理咨询作为IT增值渠道,其增值内容主要表现在对企业进行诊断的基础之上,针对企业需求提出符合消费需求的、整体性的IT解决方案,其最主要的作用在人于能够协助用户进行管理优化,从企业软环境的基础上使IT厂商的软、硬件及方案的使用价值得以最大化。

实施咨询

实施咨询是通过在实施过程中为用户提供专业化的指导,包括实施过程中给予的技术及管理上的指导,保证IT厂商的产品及解决方案的实施得以成功实施,最大程度的降低实施风险,从而保证用户对使用价值的最大化实现。

应用方案

应用解决方案提供商,与咨询商的区别在于,一般是就行业或企业在应用方面的问题提出针对性强的解决方案,这样的解决方案中使用到IT厂商的软件、硬件产品,其增值内容与其它服务有交叉,更强调一致性的问题,而不是个性化问题。

内容提供

内容提供商的增值主要表现在,针对IT厂商的产品或服务,对用户提供内容方面的支持,比如能够为厂商提供专业、标准规范的客户数据、消费行为数据及其它市场数据或决策相关的案例等的数据内容,从而使厂商的软、硬件产品的价值得以更好地实现。

以上所有增值服务内容的一般会有一项或几项都为同一增值渠道主体所采用。

4、IT渠道与厂商的合作方式

根据增值渠道所提供增值服务的内容,结合IT厂商对渠道定位的情况,厂商与不同增值渠道的合作方式是不同的。表现在:依赖性不同、排它性不同、合作思路不同,从而造成IT厂商与渠道间合作方式势必有所不同。

以销售为主导的增值渠道商一般对于厂商的依赖性相对更强,从所经营的产品来看其排它性相对较强,在合作思路方面,在与厂商的合作过程中更为被动,多为自己少量开发增值内容,而是依靠IT厂商或上游渠道的增值内容,自身主要是通过销售来实现自身盈利。

以服务为主导的增值渠道商则不同,表现在与厂商的合作过程中,可以有更为平等的合作地位,所选择的产品一方面是增值服务内容所决定的,另一方面,自主性强,排它性相对较小,在合作思路方面,与传统的渠道厂商的合作思路不同,由于增值服务成为其主要的盈利点,所以可以更为主动地与IT厂商进行合作,其合作方式则由其具体的增值服务内容来决定。

二、IT增值渠道-发展的未来

作为IT厂商提高供应链核心竞争能力的重要依靠,增值渠道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把握增值渠道的未来发展,意味着在将来的竞争中将占据有利的竞争地位;对于渠道自身而言,把握住增值发展的方向则可以树立自身生存发展的分工优势,成为其不得不关心的问题。

1、从消费需求看增值渠道发展的未来

IT产品或服务所面对的消费群体的需求在变化。从消费类产品的用户来看,其需求已经将更多地超越产品自身,更多个性化的应用需求,更多的培训需求,都要求IT厂商的渠道体系调整其未来的策略;从商业类的用户来看,其需求更是超越过产品的层次,需求更多地集中于其管理信息化过程的战略性或战术性问题之上,因而要求在产品基础之上附加以更多地适用价值,成为未来市场变化的主要趋势。

2、IT厂商看增值渠道的发展未来。

IT厂商已经认识到发展增值渠道的重要性,因而IT厂商未来的渠道策略中,保持原有渠道平稳过渡的同时,增值渠道已经成为其共同的发展目标。从硬件厂商来看,物流分销增值渠道将继续得以充分发展;SI渠道成为其当前的首要选择;更多地选择解决决方案的开发商成为其长期的发展战略。软件开发增值渠道则在现有基础之上得到在纵深方向的发展。就软件厂商来看,咨询渠道得到重视的同时将更为普遍地发展起来;协作软件开发渠道成为未来发展战略中的重要合作伙伴;围绕其产品及服务的系统集成渠道仍将是构成增值渠道的主体部分;

3、增值渠道自身发展的未来

增值渠道自身,也在寻找未来发展的定位。以销售为主导的增值型渠道将进一步分化,其中的一部分渠道将演变为服务主导型的增值渠道,另一部分渠道则仍将以销售为主,在销售产品方面通过策略调整,继续有所发展。

在以服务为主导的增值渠道类型中,系统集成渠道仍将是增值渠道发展的主体;而以增值为特点,能够树立物流分销成本优势的增值渠道也将是未来IT市场所必不可少的力量;应用解决方案渠道将是在数量上有可能快速扩张的一种增值渠道;咨询类渠道的作用将更加明显的体现出来,咨询渠道成为IT应用所不可缺少的增值服务内容;另外,有别于原有内容提供商概念的内容提供型增值渠道是未来市场需求的一部分,其在渠道发展的过程中也将得到更多重视。

三、IT增值渠道发展-问题及建议

从IT增值渠道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相关问题来看,主要有以下问题:

1、IT厂商方面的问题

一方面的问题是部分厂商对增值渠道的认识不够。认识不到增值渠道发展的必要性,或是对其认识不足,是部分IT厂商所存在的问题,因而不能适时地发展增值渠道策略;另一方面的问题是部分厂商将增值渠道看得过重,因而发展过程中矫枉过正,导致其渠道运作状况在一定时间内不能得到改善。

2、IT增值渠道方面的问题

IT渠道自身过于保守,因为还有利润,其创新的动力相对不足,因而不能及时发现现有用户的增值需求、开发潜在用户需求,所以导致在发展过程中缺乏创新能力,总是走到市场需求的后面,不能把握发展的大好时机;IT渠道过分超前地发展增值业务,不能根据市场容量及自身优势定位调整其业务的超前度,则是IT渠道在市场竞争中所经常出现的另外一个问题。

3、渠道增值合作方面的问题

渠道增值合作方式不能适应合作主体变化的步伐,导致渠道体系内部合作中出现不协调的矛盾。这方面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厂商方面,同时涉及国内发展中的渠道商,由于没有相关的合作经验,合作方式有待于发展成熟。

赛迪顾问研究认为,增值渠道是未来IT业界所得以依靠的主要渠道力量,建议:

IT厂商充分认识增值渠道在自身发展战略中的意义,适度地发展增值渠道,根据自身环境与条件,真正关注市场需求的变化,整体规划好各项增值内容在渠道中的发展进程。

增值渠道商自身则需要明确自身盈利的定位,树立未来增值服务中的核心优势,专注于一个或几个优势行业,将自身增值能力从精深做起,通过协作与分工,逐步拓展相关业务。

保值增值方案篇7

今年上半年,全国各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按照总局党组提出的关于监管与发展、服务、维权、执法“四个统一”的工作思路,结合社会经济发展与工商系统工作的实际,以目标管理为基础,大力推进服务理念和监管制度的改革创新,不断提高监管执法水平,深入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努力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全系统共查处各类经济违法违章案件79.86万件,其中移送司法机关案件410件,案值150.52亿元,罚没金额30.17亿元。

一、深化食品安全专项整治,确保食品市场消费安全

今年上半年,全国各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深入开展食品安全专项整治,认真组织实施“农村食品市场整顿年”活动,突出抓好重点品种、重点场所和重点经营单位,加大对农村食品市场、城乡结合部食品市场的监管力度,严厉打击了制售假冒伪劣食品等违法行为。特别是大力强化了猪肉、禽蛋等副食品市场监管,有效遏制了“高温猪肉”、“注水肉”和病死猪肉流入市场,确保市场肉品卫生、安全。强化基层日常监管,严格食品质量监管和市场准入,注重食品安全长效监管机制建设,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工作取得了新的阶段性成效。

全系统共检查食品市场和经营户600.72万户(次),查处取缔食品无照经营6.36万户,吊销营业执照2207户,捣毁制售假冒伪劣食品窝点3191个,对5756.83吨不合格食品实施了退市。立案查处制售假冒伪劣食品案件1.84万件,占假冒伪劣商品案件总数的38.89%,比上年同期增加3267件。增长21.62%;案值6058.82万元。罚没金额3789.93万元。

从经营的食品品种看,立案查处酒类案件3768件,占假冒伪劣食品案件总数的20.51%,下降2,89%;饮料案件3880件,占21.11%,增长21.14%;肉类、水产及其制品案件1929件。占10.50%,增长12.28%:保健食品案件2839件。占15.45%,增长69.59%;粮食案件1295件,占7.05%。增长26.59%;烹调佐料案件862件,占4.69%,增长3.61%;食用油脂案件566件,占3.08%,增长16.94%。

从立案查处食品案件的案值看,基本为案值五万元以下案件。查处案值五万元以下案件1.24万件,比上年同期增长9.57%,占立案查处食品案件总数99.2%:案值五万元至十万元案件66件,增长13.79%:案值十万元至三十万元案件28件。增长3.70%:案值三十万元至一百万元的案件4件,案值一百万元以上案件2件。

从违法主体看,个体工商户仍然是监管的重点,违法案件数为9780件,占立案查处食品案件的78.35%,比上年同期增长10.00%。公司793件,占6.53%,增长28.11%;自然人713件,占5.71%,增长6.42%;私营企业563件,占4.51%。增长19.53%。集体企业206件。下降14.88%;国有企业65件,下降63.69%:股份合作企业44件,下降16.98%;外商投资企业15件,下降6.25%。

查获假冒伪劣食品1692吨,饮料143.94万瓶,酒130.27万瓶,粮食9972吨,药品1.69万盒(瓶、袋)。

二、以治理商业贿赂为重点,深入开展反不正当竞争执法工作

全国各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查处不正当竞争案件1.87万件,比上年同期增加3045件,增长19.45%。其中立案查处案件1.73万件。增加2668件。增长18.23%;案值21.42亿元,比上年同期增加8.57亿元,增长72.09%;罚没金额3.74亿元。比上年同期增加0.89亿元,增长31.04%。

(一)严厉打击商业贿赂行为

各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认真贯彻落实《关于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在治理商业贿赂专项工作中进一步加大查办案件力度的指导性意见》,积极查处工程建设、土地出让、产权交易、医药购销、政府采购以及资源开发和经销等领域以及银行信贷、证券期货、商业保险、出版发行、电信、电力、体育、质检、环保等行业中的重大商业贿赂违法案件,同时积极做好纠正医药购销和医疗服务中不正之风专项工作,突出查办医药购销领域严重破坏市场秩序和损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商业贿赂案件,坚决打击在市场交易活动中给予、收受回扣,假借促销费、广告费、科研费等名义的商业贿赂行为。全国共查处商业贿赂案件4312件,比上年同期增加2590件,增长1.5倍。案值11.33亿元,罚没金额1.93亿元。其中药品购销中的商业贿赂案件398件,增加37件,增长10.25%。案值1.73亿元,罚没金额2262.47万元。

查处的商业贿赂案件的特点是:案件继续呈现上升趋势且增幅较大:主要集中在案值5万元以下案件:公司是商业贿赂案件作案的主体。总体上,案件数比上年同期增长1.5倍。从案件的案值看,案值五万元以下案件3168件,占立案查处案件的76.03%,比上年同期增长2倍:案值五至十万元案件380件,占9.12%,增长81.82%;案值十至三十万元案件323件,占7.75%,增长49.54%案值三十至一百万元案件187件,占4.49%,增长81.55%;案值一百万元以上案件109件,占2.62%,增长60.29%。从违法主体看,公司2055件。占立案查处案件的49.32%,比上年同期增长1.8倍;私营企业497件,占11.93%。增长1.4倍;国有企业297件,占7.13%,增长70.69%;个体工商户171件。增长94.32%;集体企业115件,增长1.8倍:自然人84件,下降9.68%;股份合作企业45件,增长87.50%;外商投资企业20件,增长33.33%。其他883件。

(二)严厉查处各种商业欺诈行为

各级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继续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开展打击商业欺诈专项行动的通知》精神,对零售服务业等重点行业开展重点检查,及时查处经营者对商品或服务质量进行虚假宣传,从事谎称有奖、巨奖销售等不正当促销活动诱骗消费,借促销活动推销不合格商品或者掺杂、掺假、以假充真、以次充好的商品的行为。查处经营者对商品质量、制作成分、性能、用途等利用广告或其他方法作虚假宣传的案件3876件,增加742件。增长23.68%,占20.72%;不正当有奖销售案件358件,下降2.45%。

(三)切实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工作

工商行政管理系统按照保护知识产权专项行动的总体部署,在查处不正当竞争案件专项执法行动工作中。严厉打击“傍名牌”、侵犯商业秘密、仿冒知名商品特有的名称、包装、装潢、企业名称等行

为。同时探索对知名商品的有效保护途径,研究建立知名商品特有的名称、包装、装潢的备案制度,加大对知名商品的保护力度。有效地依法保护知识产权工作。

上半年查处假冒他人注册商标2526件,增加619件,增长32.46%。占13.51%;在商品上伪造或冒用认证标志、名优标志、伪造产地、作虚假质量表示等行为案件2425件。增加233件,增长10.63%,占12.97%仿冒知名商品特有的名称、包装、装潢案件1104件,下降5.8%,占5.90%;冒用他人的企业名称或姓名案件782件,下降3.22件,占4.18%。侵犯商业秘密案件16件,下降5.88%。

三、打击传销工作取得新的成效

今年上半年,全国各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认真贯彻《全国打击传销专项行动方案》工作部署,继续坚持打击与防范并举、处罚与教育并重的原则,会会同公安、通信、人民银行和金融管理、教育等部门,集中力量查处了涉及地域广、参与人员多以及诱骗学生、农民参加传销的大要案件,全力阻止传销向农村蔓延,采取各种有效措施,防止传销进校园;查处通过互联网传销、利用传销非法集资等社会危害严重的大要案件。严惩传销活动组织者、经营者、策划者以及传销骨干分子,摧毁传销网络。通过建立和完善打击传销的辖区责任制、过错追究制、应急处置机制、情况通报制度,完善‘打、控、防’工作体系,建立健全打击传销长效机制,打击传销工作取得新的成效。

今年上半年,全系统共查处传销案件1203件,案值1.33亿元。罚没金额3961.39万元。出动执法人员19.4万次,出动执法车辆4.89万辆次。取缔传销窝点1.5万个,清查遣散传销人员32.42万人次,移送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案件132件、592人。

四、反垄断执法工作取得新进展

认真开展对垄断性行业限制竞争行为专项执法工作,严厉查处供电、供水、供气、交通运输、专营专卖等与人民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垄断性企业滥用垄断地位强制交易、强制服务等行为:积极运用行政建议或行政告诫等方式,努力制止地方保护和地区封锁等限制竞争行为,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促进全国统一市场体系的建立与完善。

今年上半年,共查处限制竞争案件236件,比上年同期减少45件,下降16.01%。案值3893.54万元,罚没金额893.65万元。其中公用企业或其他依法具有独占地位的经营者限制竞争案件89件,占查处限制竞争行为案件的37.71%。案值1039.58万元,罚没金额579.33万元;滥用行政权力限制竞争案件1件:销售商品时搭售或附加不合理条件案件52件,占22.03%。案值226.37万元,罚没金额81.46万元:低价倾销案件27件,占11.44%。案值9.61万元,罚没金额47.38万元:串通投标、招标案件62件。占26.27%。案值2572.87万元,罚没金额180.6万元。

五、打击走私贩私,维护国家经济安全

各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认真贯彻落实全国打击走私工作会议精神,确定重点地区、重点商品、重点部位,集中打击私货交易、取缔私货市场。研究当前贩私活动的新特点,摸清私货渠道,了解私货交易表现形式,严厉打击贩私和经销无合法来源进口商品行为,严防原有的各类私货市场和集散地死灰复燃。坚决制止新的私货市场和集散地的形成。

今年上半年全国共查处走私贩私案件1455件,比上年同期减少96件,下降6.19%。其中倒卖无合法来源证明的进口商品案件892件,占走私贩私案件的61.31%。案值6.31亿元,罚款金额6489.65万元。移送司法机关案件3件,移送海关处理的案件4件,海关移交工商部门处理的案件45件。

从违法案件的案值看,在立案查处的案件中,案值五万元以下案件有所增长且所占比重较大:案值五万元以上案件大幅度下降。平均下降53.4%。案值五万元以下案件970件,比上年同期增长2.86%,占立案查处走私贩私案件总数80.17%;案值五万元至十万元案件77件,下降50.64%,占6.36%:案值十万元至三十万元案件88件,下降57.49%,占7.27%;案值三十万元至一百万元的案件51件,下降54.87%,占4.21%:案值一百万元以上案件24件,下降38.46%。占1.98%。

从作案主体看,主要是自然人、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违法案件,占立案查处案件的78.43%。自然人447件,占立案查处走私贩私案件总数的36.94%:个体工商户380件,占31.40%:私营企业122件,占10.08%;公司74件,占6.12%。集体企业28件,外资企业18件,国有企业17件,股份合作企业3件。

从查获的走私贩私物资看,主要有有色金属263.13吨,成品油333.96吨,橡胶119.04吨,香烟6.51万条,饮料3.46万瓶。酒1.72万瓶。光盘10.63万张,计算机1632台。

六、大力推进12315行政执法体系建设,消费维权水平进一步提高

各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在推进12315行政执法体系过程中,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努力做到“监管与发展、监管与服务、监管与维权、监管与执法”的统一,不断创新,全面提升消费维权水平。通过加大行政执法力度,引导行业自律,扩大12315进村镇、进社区、进企业、进市场、进超市覆盖面,拓宽社会和群众参与消费维权的渠道,更加方便了广大消费者就近投诉、快速解决消费纠纷,切实保护了消费者合法权益。

(一)今年上半年,全国各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共查处侵害消费者权益案件5.76万件(其中立案查处案件3.9877件),比上年同期减少3953件,下降6.42%:案值4亿元,罚没金额1.7945亿元。

从消费类型看,商品消费案件仍然是侵害消费者权益案件的主体。查处商品消费案件50044件,占86.84%,比上年同期下降0.45%。服务消费案件7581件,占侵害消费者权益案件总数的13.16%,比上年同期下降32.95%。

从侵权行为看,生产、销售的商品不符合保障人身财产安全要求的案件4039件,占7.01%。比上年同期增长18.86%;在商品中掺杂使假、以假充真、以次充好或以不合格商品冒充合格商品案件18298件,占31.75%,比上年同期增长3.16%;生产国家明令淘汰商品或销售实效、变质商品案件7745件,占13.44%,比上年同期增长34.93%:伪造商品产地、伪造或冒用他人厂名、厂址,伪造或冒用认证标志、名优标志等质量标志案件4126件,占7.16%,比上年同期增长13.35%;销售的商品应检验

检疫而未检验检疫或伪造检验检疫结果案件1049件,比上年同期增长3.85%;对商品或服务作引人误解的虚假宣传案件2558件。比上年同期下降3.83%:对消费者提出修理、重做、更换、退货、补足商品数量、退还货款或赔偿等要求拖延或拒绝案件4803件,占8.33%,比上年同期下降43.73%;侵犯消费者人格尊严或人身自由案件103件,下降17.60%。

(二)今年上半年,全国各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受理消费者申诉案件36.337万件,比上年同期增加4599件,增长1.28%;调解成功案件32.6万件,调解成功率为91.83%:为消费者挽回经济损失3.58亿元。

从消费类型看,商品消费申诉案件25.2万件,占申诉案件总数的69.37%,比上年同期增长0.89%:服务消费申诉案件11.13万件,占30.63%,增长2.17%。

从申诉的内容看,主要是商品或服务的质量问题,占申诉案件总数的一半以上。质量申诉案件19.47万件,占受理案件总数的53.60%,比上年同期下降1.29%:售后服务申诉案件4.94万件,占13.59%,增长6.53%:价格申诉案件1.67万件。占4.60%,下降10.12%;计量申诉案件6653件,下降3.20%;广告申诉案件4521件,增长6.63%;人格、尊严、人身权申诉案件1123件,增长0.72%。

从申诉涉及的争议金额看,消费者申诉大多数是1千元以下的申诉案件,为28.6万件,占申诉案件总数的78.72%,比上年同期增长1.76%:1千元-1万元申诉案件7.07万件,占19.46%,下降1.65%。1-10万元申诉案件5674件,增长15.77%;10-50万元申诉案件842件,增长8.65%;50万元以上申诉案件83件,增长18.57%。

从被诉方看。主要为个体工商户、公司和私营企业。个体工商户15.9万件,占申诉案件总数的43.76%,比上年同期下降0.50%;公司5.07万件,占13.97%,增长21.93%;私营企业3万件,占8.27%。下降9.83%;自然人9216件,下降13.12%;国有企业9517件,下降20.08%:集体企业8620件,增长6.93%;股份合作企业4690件。增长18.02%;外商投资企业3932件,增长10.54%。

七、广泛开展合同帮农活动,加强涉农合同监管,及时调解合同纠纷,严厉打击利用合同坑农、害农的违法行为

各级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认真总结“合同农业”工作的经验和做法,进一步推进“合同农业”工程,切实帮助农民排忧解难,帮助农民把优势农产品推向市场,严厉查处涉农合同欺诈违法行为,确保合同农业取得实效。加强对农业合同与合同法规的宣传,为推进“合同农业”深入开展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总结各地现有的示范性农业合同文本,积极推广适合涉农企业和农民需求的《农产品订购合同示范文本》,规范合同签约行为;严格监督合同履约行为,充分发挥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的合同行政调解作用,及时化解合同纠纷。

(一)加强对农业合同履行过程中的全程监管,重点检查合同条款是否齐全,条款内容是否公平合理,合同签订是否规范,合同履约是否及时。对显失公平的合同,及时责令涉农企业予以改正,防范风险。今年上半年,共检查农副产品买卖合同47.23万份,占检查合同总数的36.75%,比上年同期增加5.72万份,增长13.77%。检查中发现不合格农产品合同1433份,合同金额4402万元:到期为履约农产品合同811份,合同金额4024万元:违法农产品合同314份,合同金额341万元。

(二)各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加大合同行政执法力度,继续推行合同示范文本制度,规范签约行为,引导涉农企业和农户积极履行合同,加强对农副产品购销合同的行政监管,严厉打击坑农害农的各种合同欺诈行为,合同违法行为得到有效遏制。对合同履行中发生的纠纷和争议,及时进行行政调解,化解纷争。全年共查处农副产品买卖合同案件376件,占查出合同案件总数的8.22%,比上年增长0.27%。涉案合同金额185万元,罚没金额87万元。

八、继续深入开展“红盾护农行动”,切实保护农民利益、保障农业生产顺利进行

各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把维护农民群众的合法权益作为开展红盾护农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大力整顿农资市场秩序,认真做好“严厉打击制售伪劣农资等坑农害农行为”的牵头协调工作,围绕爱农护农帮农行动,铲除坑农损农害农行为。认真开展农资市场经营主体资格核查,加大对重点季节、重点地区、重点市场、重点品种的农资监管和重大案件的查处力度,积极推行种子经营者留样备查公告制度、农资经营诚信责任制度和农资经营者信用分类监管制度,大力支持建立农资连锁经营和放心店。切实加强农资商品质量监测工作,不断提高上市农资商品质量。加强对农村市场的巡查强度和执法力度,着力打击无照经营、掺杂使假、以次充好及假冒伪劣行为,各种违法违章行为得到有效遏制,净化了农资市场环境,切实保护了农民利益、保障农业生产的顺利进行。

今年上半年共查处农资案件2.09万件,比上年同期下降3.18%:案值1.95亿元。下降15.11%;罚没金额6755万元。下降4.06%。在查处的农资案件中,种子案件3943件,占农资案件的18.85%,比上年同期下降10.49%:化肥案件10420件,占49.81%。下降1.65%:农药案件3631件。占17.36%,增长1.00%;农用地膜案件409件,占1.95%,下降12.42%;其他农资案件2518件,占12.04%,下降1.14%。此外,没收查扣不合格或非法经营的农资有种子1062吨,化肥4159吨,农药917吨。农用地膜99吨。

九、切实坚持先证后照,依法取缔无照经营

今年上半年,全国各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认真履行职责,切实坚持先证后照,严厉打击无照经营违法行为。同时,实行查处与引导相结合,处罚于教育相结合,对于下岗失业人员或经营条件、经营范围、经营项目符合法律法规规定的,积极督促、引导其依法办理相应手续,合法经营。为维护市场经济秩序,促进公平竞争,保护经营者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上半年共查处取缔无照经营案件28.93万件(其中立案查处案件21.17万件),比上年同期增长0.18%:案件总值26.92亿元,比上年同期下降0.03%:罚没金额5.9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28%。引导办照8.53万户,取缔无照经营7.1万户。移送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21件。

查处的无照经营案件具有以下特点:(1)从违法行为看,主要为应当取得而未

依法取得行政许可和营业执照、无需取得行政许可而未办理营业执照的无照经营行为案件。分别为15.71万件和10.58万件,二者占无照经营案件总数的90.90%。(2)从违法程度看,主要为一般违法经营行为案件,为28.66件万,占99.08%;对人体健康、公共安全造成威胁的重大案件得到有效遏制,为2649件,比上年同期下降23.33%。(3)从处罚的法律依据看,主要为按照《无照经营查处取缔办法》查处的案件,为21.08万件,占无照经营案件总数的72.88%,比上年同期增长1.31%。(4)从无照经营案件涉及的案值看,主要为案值5万元以下案件,为20.63万件。占立案查处案件总数的97.43%;案值100万元以上案件增长幅度较大。为226件,增加57件,增长33.73%。(5)从违法主体看,个体工商户作案最多,为15.3万件,占72.29%;以公司名义从事无照经营的违法案件上升,为2297件,增长13.10%,其他均有不同程度下降。

全国查处商标违法案件基本情况

2007年上半年,全国各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认真贯彻落实全国工商行政管理工作会议部署,紧密围绕保护注册商标专用权的中心要求,以商品批发零售市场为重点,大力加强对驰名商标、涉外商标、农产品商标和地理标志的保护力度,严厉打击商标侵权假冒行为,切断商标侵权假冒商品的市场流通渠道,加大商标监管力度,规范商标使用行为,同时提高商标执法效能,健全商标执法体系,维护了良好的市场经济秩序。推动了商标事业更好更快地发展。

一、深入开展商标专用权保护工作,有力维护中外商标注册人的商标权益

全国各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不断提高商标监管水平,强化商标行政执法职能,采取切实有效措施,针对公众关注的重点领域、重点单位、重点行业加强监管。如上海市工商局开展了以涉外高知名度商标、奥林匹克标志和世博会标志为重点的专项执法行动:天津市工商局将宣传与执法相结合,重点打击侵犯涉外商标、农资商标专用权的行为。通过坚持日常监管与专项整治相结合,严厉查处商标违法行为,切实维护了国内外商标注册人的合法权益。2007年上半年。全国各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继续加大商标执法力度,共查处各类商标违法案件18973件。比上年同期增长0.43%,其中国内案件15458件,同比增长0.18%:涉外案件3515件,同比增长1.53%:罚没金额1.62亿元,同比增长11.97%:移送司法机关处理的涉嫌商标犯罪案件58起、犯罪嫌疑人76人。

从立案查处案件情况看,共立案查处各类商标违法案件14296件,与上年同期相比增加533件,增长3.87%,其中立案查处商标一般违法案件2154件,同比增长2.04%:立案查处商标侵权假冒案件12142件,同比增长4.21%,增加的案件数以侵权假冒案件为主。

从案件类型看,查处的商标侵权假冒案件数继续增长,商标一般违法案件数继续下降,共查处商标一般违法案件3014件,比上年同期减少385件。下降幅度为11.33%:商标侵权假冒案件15959件,比上年同期增加466件,增长幅度为3.01%。从地区情况看,查处案件数超过一千件的省市有:浙江3199件,河南1437件,河北1336件,山东1270件,广东1265件,福建1231件。上海1104件。

二、深化认识,做好保护奥林匹克标志专有权工作

随着2008年奥运会的日益临近,全国各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进一步深化对奥林匹克标志保护工作的认识,不断加强奥林匹克标志行政保护力度,严厉打击侵犯奥林匹克标志专有权的行为。特别是北京市工商局高度重视奥林匹克标志专有权保护工作,从强化日常监管人手,构建快速反应、积极有效的奥林匹克标志执法巡查网络体系,充分发挥市、区、所三级执法平台优势,有效保护了奥林匹克标志专有权,树立了奥运主办城市的良好形象。根据总局7月20日下发的《保护奥林匹克标志专有权行动方案》要求,保护奥林匹克标志专有权行动将于8月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全面深入展开。

上半年共查处违法使用奥林匹克标志的一般违法案件33件,案值30.17万元,罚款金额28.42万元,收缴和消除违法标识5123件:查处侵犯奥林匹克标志专有权的违法案件109件,案值89.15万元。罚款金额106.51万元,收缴和消除违法标识12923件,收缴专门用于侵权的模具印版等工具15件,没收、销毁侵权商品3.12吨。

三、加强农产品商标和地理标志保护工作,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保值增值方案篇8

[关键词]档案;价值;鉴定

中图分类号:G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3)03-254-01

档案的价值,就是档案的有用性。各单位的文书业务部门将具有保存价值的文件归档形成档案,因此只要是档案都是有价值的,只是价值大小和价值时限的问题。有学者据此认为“档案价值是文件对形成或收到机关的原始价值及其向社会延伸的价值之和。

档案的鉴定,不仅要鉴定档案的价值以确定保存期限,还要鉴定档案的准确性、完整性以及是否有损坏等,但由于对后者的鉴定也关系到对档案价值大小的鉴定,因此,档案鉴定就是对档案价值进行鉴定。我国档案价值鉴定体系可分为初始鉴定、复审鉴定和后续鉴定。分别由文书业务部门、档案室、档案馆完成。初始鉴定作为鉴定工作的第一环,起着基础性、决定性的作用,而随后的复审鉴定和后续鉴定则是对第一环节的补充和完善,三者共同构成了档案鉴定工作的内容。

一、档案价值鉴定工作的重要性

(一)档案鉴定工作是档案工作的基础性工作

档案工作包括档案的收集、价值鉴定、整理、保管、利用服务、统计等多项工作。而其中鉴定工作作为基础性工作,有利于提高档案工作的科学管理水平,有效合理地配置档案资源,进而也有利于档案整理、利用等工作的开展。

(二)档案鉴定工作关系到档案的存毁

档案鉴定的结果之一就是要剔除那些无保存价值的档案。档案鉴定工作中存在的主观性决定了人们很难完全准确地鉴定出档案的价值,尤其是档案的潜在价值,因此,价值鉴定工作还是公认的最困难的一项档案工作。

(三)有利于优化库藏

通过对档案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过程,销毁无保存价值的档案,优化了库藏,进而能够节省人力、物力、财力。“档案价值的鉴定的本质就是有效解决档案数量无限增长与人类有限的保存能力之间的矛盾。”

二、档案价值鉴定工作的现状

档案数量的庞大和鉴定工作的重要性造成鉴定工作责任大、麻烦也大的特点。我国档案鉴定工作开展得又比较晚,各个方面都还不成熟。因此在实践工作中,即使已有专业人士认识到档案鉴定工作的重要性,但开展起来却并不容易,致使我国价值鉴定工作长期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

初始鉴定作为鉴定工作的第一环节,一旦完成得好,复审阶段和后续阶段也就省了很多麻烦。但实际却恰恰相反,文书业务部门往往关注的是文书的拟写、审核、发送和受理等工作,“而文件的立卷和归档工作则被视为界于文书工作和档案管理之间的共同环节,并不特别注重研究如何通过鉴定、处置,达到精简文件的目的。”文书业务部门并没有真正意识到初始鉴定阶段的重要性。

初始鉴定的不负责任,会相应给档案室的鉴定工作增加负担,同样,档案室工作的失误也会影响档案馆的鉴定工作,所以,在档案馆审查阶段,也常常会有需要剔除无价值文件这样初级的鉴定工作,浪费了人力、物力、财力。当然,从主客体两方面来看,要求每个阶段都做到完美是不可能的,但是只有每个阶段的工作者都认真对待档案鉴定工作,档案才能真正发挥它的社会价值,我国的档案鉴定工作也才能最终得到长足的发展。

三、对档案价值鉴定工作的思考

(一)提高对档案价值鉴定重要性的认识

认识决定行动,只要人们对档案价值鉴定工作有了足够的正确认识,了解了此项工作的重要性,鉴定工作的开展也就迈出了关键的第一步。其中重要的是加强领导对档案鉴定工作的重视。政府领导应从经费、政策、福利等多方面支持档案部门的工作。档案部门的领导,要更加重视档案专业知识方面的发展,如组织对档案鉴定理论的研究、制定和完善统一的档案鉴定制度、程序和细则、培养高素质鉴定人才等。

(二)培养档案鉴定人员

必须提高档案鉴定工作者的档案知识素养,培训档案鉴定技能,以减轻他们对鉴定工作的畏难情绪,减少工作中的主观随意性。初始鉴定阶段,应加强对文书业务人员档案鉴定工作的培训,学习多种档案鉴定方法,把好档案鉴定第一关。复审和后续阶段更应配备专门的档案鉴定人才,或者聘请大学里的相关专家指导档案价值鉴定工作或直接参与档案价值鉴定工作,以避免档案鉴定工作的风险、提高档案鉴定的质量。

(三)完善档案鉴定标准、程序

上一篇: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工作方案范文 下一篇:实验室安全管理的重要性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