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复理疗的概念范文

时间:2023-11-08 17:38:33

康复理疗的概念

康复理疗的概念篇1

关键词:康复期、精神病人、心理与社会康复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于“健康”的概念在认识上已有很大的转变,传统的概念认为:人体各器官发育良好,功能正常,体质健壮,有良好的劳动效能的状态就是健康状态。可以理解为“没有病”。而世界卫生组织(WHO)关于健康的完整概念则是“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身体虚弱现象,而是一种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适应上的完好状态”。这个概念强调了心理和社会适应对于健康的重要性。从而让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逐步转变成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这种模式的转变,对于精神科医务人员而言,就要求我们在对病人进行治疗时,要综合应用药物、物理、工娱、心理等治疗措施,让病人处于一个利于疾病康复的心理和生理状态。心理和社会康复是精神疾病全程治疗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同时应紧密结合药物治疗,让患者恢复社会功能,达到重新回归社会的目标。

由于精神病是人脑功能的障碍,其功能的完整和个人对外界的统一性遭致破坏,因此表现为精神活动的紊乱。病人的认知、情感、意志和行为等方面出现异常或削弱而不能维持正常生活。在病态的支配下,病人还具有危害自身和社会集体的行为。有时,病人的行为常为正常人所不能理解。同时病人本身也缺乏对病态的认识和判断力,当病人病重时,病人可能因缺乏自知力,极少考虑今后的问题,但当他处于康复期,面临从四周袭来的实际问题时,病人最终感到疾病对生命的威胁。这对于某些病人来说,是严峻的考验。特别是社会上对精神病人的偏见,认为得精神病是不光彩的,还有病重时曾经攻击过的领导、同事、邻居等,更觉得无法弥补,更重要的是病人往往会考虑脑子是否坏了,今后能否恢复正常,未婚者怕找不到对象,已婚者怕离婚,加之经济问题等等,会使病人难以解脱,产生不良情绪。这对于精神科医务人员来说,更是不容忽视的问题。因此,必须认识到,精神病人的康复不仅是精神症状的消失,还是心理与社会功能的康复。如果忽视了心理、社会的康复,就不能获得满意的治疗效果,不少精神病人于康复期自杀,是个很值得重视的问题。因此,我们应加强病人的社会适应能力和提高病人的心理素质,为病人回归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

急性期的精神病人通过药物、物理等治疗后,精神症状好转或消失,恢复了自知力。而实现恢复期回归社会的目标,则需要联合心理社会干预。其措施大致包括:

1、叮嘱病人继续按时、按量服用抗精神病药物,让他们认识到维持服药是防止疾病复发的重要手段,请复入院治疗的康复患者“现身说法”,谈谈切身体会,让病人明白服药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2、教育病人正确对待和处理生活中的事件,解决与己相关的社会矛盾,积极应对不良的社会舆论,消除自卑情绪,树立坚强的意志。努力克服性格上的缺陷,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不过分依赖,积极主动地克服困难。

3、心理干预可以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病情阶段和生活状况,适当选择支持性心理治疗、精神分析疗法、认知行为疗法、森田疗法等方法。目前,比较认可的方法还有家庭治疗,给病人主要家庭成员传授精神病康复的相关知识并训练应对技能,以让病人生活在和谐的家庭环境中,得到充分的理解和支持,减少不良刺激,当然也提高了治疗的依从性,减少复发。

4、康复期的病人通过社会技能训练来恢复适应能力,提高社会交往、独立生活和工作的能力。经过专科医生的评估,安排康复期的病人入住精神病患者中途宿舍,在庇护工场进行职业训练,模拟家庭、社区和工作的环境,为康复期精神病人提供回归社会前的过渡性住宿和康复服务。

精神疾病的康复过程就是病人适应社会、回归社会的过程。通过专业的康复治疗后,让病人增强自尊心、自信心,树立良好的自我形象,更好地配合各项治疗,缩短病程,回归社会,勇敢面对生活。同时也应当向公众传授精神心理卫生知识,使社会对精神病人多一份关怀少一份歧视。

参 考 文 献

1、沈鱼邨主编《精神病学》第四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527-532

2、张聪沛主编《临床精神病学》第一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110-111

康复理疗的概念篇2

[关键词] 脑卒中;社会支持;自我概念;相关

[中图分类号] R743.3[文献标识码] C[文章编号] 1673-7210(2012)03(a)-0112-03

脑卒中俗称脑中风,又称“脑血管意外”,是因脑血管阻塞或破裂引起的脑血流循环障碍和脑组织功能或结构损害的疾病,其特点为病程长,恢复差,致残率高[1]。研究显示,脑卒中患者多数心理健康状况不佳,情绪不稳定,存在轻重不等的心理障碍[2-4]。而临床医生往往重视其基础机体功能的症状和体征而忽视精神障碍表现,殊不知精神症状亦能影响疾病的康复[5-6]。因此,临床医生在注重药物治疗的同时,也应重视影响患者康复的不良心理因素。鉴于此,本文对脑卒中患者进行问卷调查,旨在探讨社会支持对脑卒中患者心理健康的影响,为脑卒中患者的全面康复提供治疗依据。现总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1年6~9月神经内科收治的符合临床诊断标准的脑卒中患者76例作为研究组,其中,男53例,女23例,平均年龄(63.19±6.05)岁;文化程度:小学12例,初中32例,高中26例,大专及以上6例。所有患者均意识清晰,无失语、痴呆和严重精神症状,检查合作,无其他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及明显的并发症。排除标准:①严重的心、脑、肺、肾合并症;②严重的认知功能障碍;③既往有精神病史者。本研究在知情同意情况下进行,所有患者及其家属均签署知情同意书。选取同时期本地具有相似生活背景、年龄、文化程度、身体无疾患的健康志愿者76例作为对照组,其中,男51例,女25例,平均年龄(63.8±6.9)岁;文化程度:小学10例,初中31例,高中28例,大专及以上5例。两组在性别、年龄、文化程度等一般情况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调查工具

1.2.1.1 社会支持量表(SSRS)[7]该量表用于测量个体社会关系的3个维度,共分10个条目,包括客观支持3条,主观支持4条,社会支持利用度3条。客观支持即客观的、可见的支持;主观支持即精神和情感上的支持;支持利用度是个体对客观支持和主观支持的利用程度。总分即10条目计分之和,最高分为66分,最低分为12分,得分越高,表示社会支持水平越高。

1.2.1.2 田纳西自我概念量表(TSCS)[8]TSCS共70个题目,每个题目分5级评分,从“完全相同”、“大部分相同”、“部分相同或部分不同”、“大部分不同”、“完全不同”分别赋1~5分,包含结构维度:自我认同、自我满意、自我行动;内容维度:生理自我、道德伦理自我、心理自我、家庭自我、社会自我;综合状况:自我总分与自我批评等10个因子。前9个因子得分越高自我概念越积极,而自我批评得分越高,自我概念越消极。

1.2.2 调查方法

抽调专业临床医师2名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前均得到测试者支持并积极配合。调查问卷统一发放,均采用无记名的方式以保证问卷的真实性,同一时间填写完成问卷并当场收回。回收率为100%。

1.3 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数据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相关性分析采用Pearson相关检验;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社会支持量表评分情况比较

由表1可见,研究组客观支持、主观支持、支持的利用度因子得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2.2 两组田纳西自我概念量表评分情况比较

由表2可见,除自我批评因子外,研究组TSCS各因子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1);研究组自我批评因子得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

2.3 研究组社会支持量表与田纳西自我概念量表评分的相关性分析

由表3可见,TSCS量表自我批评因子与SSRS评分呈高度负相关(P < 0.01);自我认同、自我满意、自我行动、生理自我、伦理自我、心理自我、家庭自我、社会自我以及总分与SSRS评分呈高度正相关(P < 0.01或P < 0.05)。

3 讨论

近年来,自我概念和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日益受到学者们的广泛关注和重视[9]。患者如果拥有正性的自我概念,有利于其应对生活压力和促进康复,反之,则会表现为孤僻、退缩、缺乏工作学习生活的竞争力,影响其康复[10]。国内外研究表明,自我概念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标,与多种形式的病理心理有着密切的关联[11]。客观的自我评价、积极的自我形象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12-13]。社会支持不仅是患者应对疾病与治疗过程中最有潜力的资源之一,也是心理压力和健康关系的一个重要中介因素。社会支持能够帮助个体从生理和情感方面应对生活中的压力性事件,通过多种机制减轻个体在生活转变过程中的不良影响,维持个体的良好身心状态。有研究证实,社会支持具有缓解压力和直接影响患者身心健康和社会功能的作用[14-15]。

本文研究结果发现,脑卒中患者社会支持水平较低,不论是客观支持、主观支持,还是支持利用度均明显地低于健康人群(P < 0.01),这是导致其心理问题的重要因素,应引起医务工作者的重视。在TSCS评分中,脑卒中患者除自我批评因子得分明显高于健康人群外,其余9个因子得分均明显低于正常人群(P < 0.01),表明脑卒中患者自我评价过低,表现为消极的自我概念,不利于疾病康复,在临床药物治疗的同时,也应当给予相应的心理治疗,以消除影响疾病康复的不良心理因素。本文研究结果还发现,自我概念与社会支持存在高度相关性,即社会支持水平越高,自我概念越积极,心理越健康,反之,心理健康越差。这一结果表明,社会支持是影响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增大社会支持程度,能够促进心理健康,提示在临床治疗中,应加大对患者的支持力度,以促进其身心康复。

综上所述,脑卒中患者社会支持水平较低,存在消极的自我概念,严重影响其身心康复。临床医护工作者应针对其消极的自我认知,给予患者良好的社会支持干预,以促进其康复。

[参考文献]

[1]张琳,吕俊刚,徐海丽.脑卒中合并脑心综合征的研究进展及临床分析[J].医学综述,2010,16(18):2769-2771.

[2]高传伟.脑卒中患者心理状况与人格特征的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8,11(3):39-41.

[3]覃玫,吴霖蒲,黄永新.脑卒中患者心理卫生的调查研究[J].广西医学,2008,30(12):1894-1896.

[4]龙振钊.脑卒中后抑郁障碍与脑卒中部位神经功能状况及治疗相关性[J].中国临床康复,2004,8(22):4593-4594.

[5]宋磊.脑卒中患者精神障碍临床特点分析[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7,10(6):35-36.

[6]全国第四届脑血管学术委员会.各类脑血管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79.

[7]Block SD.Assessing and managing depression in the terminally ill patient [J]. Ann Intern Med,2000,132(3):209-218.

[8]林邦杰.田纳西自我概念量表的修订[J].中国测验年刊(台湾),1980,27:71-78.

[9]李惠萍,孔祥军.中学生自我概念的调查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5,13(5):324-326.

[10]李小麟,张瑞玲.恢复期精神分裂症病人的自我概念调查[J].现代康复,2001,5(2):28-30.

[11]Hackett ML,YapaC. Frequency of depression after stroke:a systematic review of observational studies [J]. Stroke,2005,36(6):1330-1340.

[12]钞秋玲,郭祖仪.中学生自我概念与行为问题的相关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0,8(3):147.

[13]Morimoto T,Schreiner AS,Asano H. Caregiver burden and health-related quality of life among Japanese stroke caregivers [J]. Age Ageing,2003,32(2):218.

[14]汪向东,王希林,马弘.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9,13(增刊):127-131.

[15]韩艳萍,张艳辉.健康教育对脑卒中患者康复的影响[J].中外医学研究,2011,9(20):149-150.

康复理疗的概念篇3

1康复医学与临床医学的关系

在近代康复学早期,康复医学的倡导者美国纽约著名学者Rusk曾经指出:“如果还没有训练患者利用其剩余的功能很好的生活和工作,那么就意味着医疗工作还没有结束。”因此,康复医学也可称为后续医学。康复医学不单纯是临床医学的延续,而且还与临床医学相互结合,互相渗透,相辅相成。所以说临床医学与康复医学也是各有侧重,一般来说,临床医学的治疗对象是疾病,而康复医学的治疗对象是疾病引起的功能障碍。

2康复医学内容广泛

康复医学的内容包括康复预防、康复诊断和康复治疗三个部分。“预防为主”是康复医学工作的主题,对继发性残疾的预防是指预先出现功能障碍之前开始进行康复治疗。也可以说,临床治疗越合理、及时,越有利于人体的康复。同样,康复预防与治疗越早介入临床治疗效果越好,这是继发性残疾康复预防的关键。康复诊断主要是指功能评估,包括对运动、感觉、知觉、言语、认知、职业、社会生活等方面的功能评估。

康复医学注重整体康复,康复措施针对伤残者的功能障碍,以提高患者功能水平为主体,功能的康复是全面的,既包括肢体功能、内脏功能、日常生活及就业能力的康复,也包括心理上、精神上的康复。康复还需要环境和社会作为一个整体来参与,以利于他们重返社会。康复医学是以恢复功能为主,为了发挥瘫痪肢体残存的功能(如截瘫病人),可利用辅助器、自助器具以提高适当日常生活的能力,可给需要代偿的肢体装备假肢、矫形器、轮椅等辅助品。同时,应改善其生活环境,做好其家属、单位、社区的工作,对病残者进行照顾,改善公共设施(如房屋、街道、交通等),设立盲道、无障碍公园等等,最大限度方便病残者的生活。

3继承传统的康复医学

在我国古代有关康复医学的思想和朴素的康复概念及方法已有悠久历史,功能康复的概念远在两千年前就已经开始出现。随着医学的起源,康复理疗的实践活动也就开始了。例如火的应用促进了灸疗、热熨等康复方法的产生;砭石的出现开创了针刺康复方法之先河;活动肢体以减轻疼痛的“舞蹈”,不论从形式上还是从作用上来分析都可看作是康复医疗中传统体育康复法的雏形。古代有关文献还记载了我国古代名医应用康复疗法对患者进行身心康复和保健的理论或事例。例如张仲景用吐纳(气功疗法)、华佗用五禽戏(运动疗法)、张子和用看角触、戏剧表演(文娱疗法)等方法治疗身心功能障碍。

4康复医学前景无限

康复医学是医学的第四方面,在整个医学体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尤其是在人类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建设中,随着生活、文化、经济技术的提高,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也相对提高,不仅要治好病,疾病治愈后,人们对人体整体的功能也希望应达到尽可能高的水平。不仅要生存,而且要生活的好,要在社会上发挥应有的作用,为社会服务。康复医学的“提高功能、全面康复、重返社会”三大指导原则正是符合社会对医学的这种要求。世界卫生组织指出,二十一世纪人人享受初级保健,这就意味着随着人们进入二十一世纪,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将大幅度地提高。今后,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到来,老年康复医学必将受到广大医务工作者的关注,成为康复医学发展的新亮点。

康复理疗的概念篇4

关键词:韧性概念;儿科护理;应用;

一、引言

临床护理领域所涉及的韧性主要指的是能够有效抵抗破坏性生活事件并从中自主恢复的能力。伴随着医疗行业发展脚步的不断加快,如何将韧性概念有效引入到儿童临床护理中成为诸多医疗工作者所面临的重大课题。韧性概念的有效引入,能够大幅度提高临床诊疗效果,帮助儿童健康的成长。

二、韧性研究中的核心概念

第一,韧性概念的阐述。虽然韧性在临床领域的研究已经有一段时间,但对于韧性概念的定义,诸多研究者之间却并未达到一致的认可。笔者只能凭借临床相关资料的内容,对韧性概念做一个简要的介绍,即能够有效抵抗破坏性生活事件并从中自主恢复的能力,涵盖了生理、心理和社会等诸多方面的因素。但是,在临床医疗领域,并不是所有的患者都具备韧性,这种能力往往与创伤和其他逆境生活有直接联系。所以,加深对韧性概念的理解及其在临床医疗中的应用至关重要,需要医疗工作者对其给予高度重视。第二,韧性相关因素分析。就目前韧性概念在儿科护理中的应用现状来看,与之相关的因素大致可分为三种类型,即保护因素、危险因素和资源性因素。这些因素在临床中主要有以下表现:(1)个体性格,根据患者性格不同,所能承受的韧性也不尽相同;(2)家庭状况,家庭资源和父母的性格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儿童的韧性;(3)社会环境,该部分的表现主要集中在儿童所处的各类生活环境,比如说,学校、社团、同伴和邻居等。目前,对于韧性概念及其在儿科护理中的应用的研究,其核心主要是对保护因素进行研究。

三、韧性概念在儿科护理中的应用

实践证明,韧性概念在儿科护理中的应用,不仅可以提高医疗效果,而且对儿童的健康成长也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就目前相关学者对此方面的研究来看,却并不深入,而且研究成果也相对较少,这必然会使韧性概念的作用和价值大打折扣。所以,笔者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对韧性概念在儿科护理中的应用进行探讨,为日后此类工作的有效开展提供依据。第一,针对慢性病儿童的干预。在过去的时间里,由于医疗技术水平落后,设备不先进,从而导致很多患有慢性病的儿童都得不到治愈,给儿童的身体健康造成了很大的威胁。但自从在儿科护理中加入韧性概念之后,治疗效果却得到了显著提升。在韧性概念的指引下,儿童慢性病的临床护理重点逐步由减少危机转向对韧性形成的保护性因素的研究。为了能够使治疗达到最佳的效果,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医疗人员必须充分发掘儿童患者的优势和潜能,培养他们的韧性,帮助儿童克服疾病,健康成长。能够培养儿童韧性的措施有很多,比如说,家庭凝聚力、同伴的支持、良好的校园环境等,对患儿韧性程度的提高均有重要作用。所以,为了能够切实提高患儿慢性病的治疗效果,医护工作人员需要正确认识疾病与韧性之间的关系,并结合患儿的实际情况,采取科学有效的措施提高患儿韧性,帮助患儿战胜疾病。第二,针对家长的干预。之所以将韧性概念引入到儿科护理工作中,其根本目的就是为了促使患儿在高危环境下更好的适应生活,战胜疾病。上文提到,在儿童韧性的培养过程中,能够对其产生影响的因素有很多,例如个体性格、家庭状况以及社会环境等,而在诸多影响因素中,影响最明显的就是家庭状况。所以,为了切实提高对儿童韧性的培养效果,学者们在对培养方案的选择上,更加倾向于对家庭的干预方案,尤其是针对母亲的干预方案。干预方案中针对儿童不同成长阶段的心理特点,选取了最佳的保护因素,并在此基础上将个体的干预方案和社会环境的干预方案作为辅助方案。实践证明,这种方案可以使儿童韧性培养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第三,制定干预计划时需要注意的问题。干预计划的科学性和合理性直接关系着儿童韧性的培养效果,所以,在对干预计划进行制定的时候,医护人员需要充分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首先,要对影响儿童韧性培养效果的所有因素进行综合分析,从系统的、多水平的角度来切实降低这些因素带来的影响。例如在对早产儿进行临床护理的时候,应该根据早产儿的表现和需求对护理工作进行科学实施,同时要帮助父母及时进入角色,建立亲子依恋关系,进而为新生儿韧性的培养奠定基础。其次,要不断发掘儿童的潜能,尤其是对于身患重病的儿童,更应该提高对其韧性培养的重视程度,医护人员需要从社会环境、家庭环境和个体性格等多个方面着手,关注并挖掘他们的潜力,给予正向支持,提升儿童的韧性。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韧性概念在儿科护理工作中的有效引入对诊疗效果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也是促进儿童健康成长的重要手段。因此,在未来的时间里,医疗单位需要提高对韧性概念的重视程度,并结合儿科护理工作的特点,采取科学、合理的引入机制,将韧性概念的作用在儿科护理中充分发挥出来,进一步提高医疗效果。

作者:桂兰 单位:兴安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赵守静.韧性概念在儿童护理中的研究进展[J].临床合理用药,2014(01).

[2]崔文香,李春花.韧性概念及其在儿科护理中的应用[J].中华护理杂志,2008(02).

康复理疗的概念篇5

1.1理论框架

《社区康复护理》课程设置基于《国际功能、残疾和健康分类》(InternationalClassifica-tionofFunctioningDisabilityandHealth,ICF)模式。2001年,在第54届世界卫生大会上,世界卫生组织191个成员国一致签署协议认可了《国际功能、残疾和健康分类》(ICF),提出从身体结构和功能、活动、参与等3个部分评价残障人员的功能状况,并且强调社区环境对残障人员健康的重要影响。ICF认为,在考虑个体健康状况时需涉及两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个体自身的功能及结构,与个体活动及参与。个体自身功能是指机体生理心理功能,而个体结构是指机体的器官肢体等组成。这个层面的具体功能包括意识、定向力、注意力、记忆力、思维能力、肌力等。个体活动及参与是指个体进行日常生活活动及参与社区活动的能力。具体能力包括学习及应用知识、完成基本任务和指令、沟通、移动、自我照顾、日常生活、与外界沟通互动、社区社会生活。第二个层面是影响个体健康状况的情境,包括环境因素及自身因素。环境因素对影响个体的健康状况起着重要作用,涉及从家庭成员到社区健康工作者及政策多个层次。由于自身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所以在ICF具体分类中不作考虑。ICF认为,个体在特定领域的功能是自身健康状况和背景因素间相互作用的结果,其目的在于强调使正在经历或可能经历残疾的人在与环境交互作用中获得参与家庭及社会的能力。ICF摈弃了以往生物模式下对康复的认识,而将残疾视为一种社会问题,指出在实施康复活动时需要考虑一系列描述个体生活背景的环境因素,适合作为指导康复工作的理论框架。社区康复强调医学、社会及权利的综合体现,是以残障人士自身发展需求为出发点,整合社区内卫生、教育等资源,为残障人士健康、教育、谋生、社会及赋能提供发展的机会和条件。比较ICF理论及社区康复内涵,不难看出,两者都强调了社会环境对个人及其家庭康复的重要性,力求达到残障人士参与功能的最大化。因此,运用ICF作为理论框架指导高等社区康复护理课程的构建可以保障课程设置的科学性及专业性。

1.2教学目标

在ICF理论指导下,根据布鲁姆的教学目标分类系统,该课程教学目标分为三大方面:认知领域、动作技能领域、情意领域。课程学习结束后,学生在认知领域能阐述社区康复护理的核心概念,识别常见残障类型并提供早期康复干预指导,应用康复功能评定方法评估护理对象身体功能状况,应用社区康复理论制定康复护理计划(包括适宜的家庭训练及护理要点);在动作技能领域能够熟练掌握基本康复技能(物理疗法、作业疗法、言语疗法等)并适宜应用于残障人士,创造促进护理对象康复的情境;在情意领域具备对社区残障人士及家庭的同理心,具备良好的沟通、协作、解决问题能力。

1.3授课对象

授课对象为护理专业本科三年级第二学期或四年级第一学期的学生。该阶段学生已经完成基础科学及应用科学课程的学习,为康复评定、康复治疗知识及康复技能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而且,考虑《社区康复护理》与《社区护理》在同一时间段开课,可以使学生在了解社区护理基本知识的基础上完善对社区康复内容的系统学习,从而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1.4课程内容及教学方法

1.4.1内容设置依据ICF认为,对个体健康状态的评定,应考虑到个体自身的功能及结构,个体自身活动及社会参与情况,而这些受到个体所处环境的影响。因此,在《社区康复护理》课程中强调突出在对个体自身功能及结构了解(康复功能评定)的基础上,考虑提供适宜的外界环境(社区康复环境构建),开展适合于促进个体自身功能改善的活动及社会参与(社区家庭康复护理)。

1.4.2课程内容《社区康复护理》的课程内容分为理论授课及实践两大部分。基于对ICF的理解,理论授课着重于4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社区康复护理基本概念及理论,包括ICF理论概念,社区康复核心概念,及社区康复护理发展等。第二部分为康复功能评定,具体授课内容包括常见残障种类、康复评估、早期康复干预等。该部分内容与传统康复专业课程类似。第三部分为社区家庭康复护理。参考ICF中的活动与参与,即进食、入厕、穿衣、沟通、行走等,具体内容包括常见疾病康复要点、康复技术(物理疗法、作业疗法、言语疗法等)及家庭训练。该课程在讲授康复专业知识技术的基础上,突出社区康复护理的特色,如营养问题、排泄问题、膀胱功能训练、皮肤完整性、心理问题等以专题形式进行课堂讨论学习。第四部分社区康复环境构建,ICF中强调充分考虑社区环境中家庭、健康工作者、康复政策等对残障人员的影响。授课内容上通过分析讨论现有国内外康复政策及服务,分享国内外社区康复的成功案例,在与残障人士及家庭沟通的基础上,进行家庭访视及居住环境的改造,并为残障人士参与社区活动创造条件。根据不同的授课内容,教学方法涉及讲座、专题讨论、模拟教学、学生汇报、成功案例分享等多种形式。社区康复实践是《社区康复护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将所学康复理论知识及技能应用于实践,以解决残障人士的实际康复问题,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从而加强学生动手能力、社会实践能力、及团队合作能力的培养,其中包括校内实验及社区生产实习两部分。校内实验用于促进学生功能评定能力及康复技能的掌握。生产实习在教学社区完成,6~8人为1个实习小组。由于残障人士的康复需求及家庭社区环境各有不同,因此,采用以患者功能障碍为中心的实习理念,根据患者的实际康复特点及需求制定并实施具体康复计划,包括运用所学知识及技能对残障人士功能障碍进行评定及干预,并通过对社区环境、健康服务及健康政策的了解,促进残障人士回归社会。

1.5教学评价

根据课程内容及特点,《社区康复护理》课程采用多元化评价方法,不仅评价学生康复护理理论及知识的掌握情况,更强调在实际社区情境中知识应用及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其中包括形成性评价及总结性评价,不仅注重结果,而且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学习效果。在教师评价基础上,融入学生的自评及他评,从而使评价结果更客观公正。评价方式上包括理论考核、课堂讨论、小组汇报、康复问题的综述文章、实验室模拟康复技能考试、社区康复计划撰写及实施、社区实习反思日记等。

2小结

国内社区康复护理发展正处于起步阶段,在高等护理教育体系下设置社区康复护理课程尚无涉及。因此,基于ICF理论指导下的社区康复护理课程融入高等护理教育体系将对规范高等社区康复护理教育具有重要探索意义,为培养高等社区康复护理人才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奠定良好的基础。

康复理疗的概念篇6

关键词:癌症患者;创伤后应激障碍;研究进展

癌症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重大疾病之一,近年来癌症的发病率呈现持续升高的总体趋势,在我国癌症为城市居民死亡的第一大原因,农村居民死亡的第二大原因[1]。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更新完善,癌症患者的生存率得到了显著提高。研究显示,癌症作为重要应激源,易导致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PTSD)的发生,因此对于癌症患者的PTSD的研究有重要意义,本文就国内外相关研究对癌症患者PTSD的相关概念、干预措施进行综述,为护理工作者提高癌症患者心理健康和生活质量提供科学的理论与实践依据。

1 创伤后应激障碍概念

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PTSD)是一种创伤后心里失平衡状态,指个体对曾经历、目睹或面临的导致或可能导致自己、他人死亡或严重躯体伤害的事件、严重创伤的强烈的害怕、无助或恐惧反应[2]。有国外研究报道癌症患者 PTSD 的发生率为 2%~35%,而国内的相关研究[3]患病率也达20%及以上。PTSD其主要的核心症状为反复出现闯入性的创伤体验,回避与情感麻木、持续的高警觉。

2 干预措施

2.1 药物治疗

持续的PTSD对患者的生活质量产生不利的影响,导致生活质量的降低。目前,药物治疗是创伤性应激障碍主要的治疗方法之一,用于PTSD治疗的药物有苯二氮类抗焦虑药、抗抑郁药、非典型抗精神病药及抗惊厥药等,这些药物在大多数PTSD患者中无法获得满意的治疗效果,与此同时中药具有保健、治疗、减少副作用的优点使得中药得到很好的应用前景,如魏品康[4]等临床研究显示,白龙解郁颗粒对 PTSD 有显著作用,疗效优于安慰剂。

2.2 物理治疗

物理治疗在防治PTSD中起了积极的作用,副作用少为主要优点已成为临床综合治疗中重要组成部分。如中医的电针治疗对PTSD 患者具有一定效果,尤其在高警觉和躯体化症状改善方面效果更好,依从性好复发率低。此外近年来音乐治疗作为一门新兴学科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与关注,有学者张婷婷[5] 主张通过音乐疗法三个阶段:平抚情绪与状态、暴露创伤和系统脱敏、整合干预,来加快PTSD患者的康复过程。

2.3 护理干预

对PTSD患者在常规护理措施的基础上实施护理干预对患者的康复也是有效的,学者史[11]等对PTSD患者实施护理干预的探索中,强调了干预措施中需要加强安全护理,重点在于心理护理。心理干预在预防及治疗PTSD效果明显,包括认知重建、暴露治疗、焦虑管理等方法,比精神药物治疗更为有效。而认知行为疗法是缓解PTSD症状十分有效的心理治疗技术,Kangas M[6]的干预结果证实了这一点。相比较单一的心理疗法,采用复合式心理疗法效果可能更好。此外,于罹患PTSD的高危人群采取预防性干预,改善其精神活动状况对预防及治疗 PTSD 是十分有好处的。医务工作人员应给予患者更多的心理社会支持,帮助患者家庭充分发挥家庭功能,使患者积极的应对疾病,从而加快患者病情的稳定与康复,延长患者生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3 小结

癌症患者PTSD的高发率提示o理工作者对其PTSD不容忽视。目前,随着国内对癌症患者PTSD研究的不断展开和深入,根据PTSD的影响因素对高危患者从应对方式入手,进行早期心理干预,有针对性地指导患者主动寻求社会支持并提高对社会支持的利用度,指导其选择积极有效的应对方式和采用成熟的心理防御机制,指导患者家庭提高对患者的关怀度,从而减轻癌症患者PTSD的发生率及降低PTSD对患者的影响,提高其生活质量。目前利用网络、远程医疗等现代化手段是当前研究的热点,展开对患者PTSD的长期、持续关注, 形成稳定的、长效的、科学的干预机制。

参考文献

[1]Ozer EJ,Best SR,Lipsey TL,et al. Predic-tors of 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and Symptoms in Adults::A Meta-analysis [J].Psychol Bull,2003,129(1):52-73.

[2]李文姬,李嘉,马兰兰,乳腺癌住院患者创伤后应激障碍相关因素分析及护理对策[J].齐鲁护理杂志,2015,21(12):01-03

[3]魏品康,修丽娟,庞斌,等.白龙解郁颗粒对地震灾害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影响[J].中医杂志,2010,5( 6) : 510 - 512

[4] 张婷婷,杜青青.音乐治疗用于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实施方法[J].艺术教育,2015,10:127

[5] 史,沙丽娟,孙丽等.综合医院患者创伤后应激障碍的护理干预初探[J].现代医药卫生,2010,26(7):1044-1045

[6]Kangas M,Milross C,Taylor A, et al. A pilot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of a brief early intervention for reducing 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anxiety and depressive symptoms in newly diagnosed head and neck cancer patients[J]. Psycho-Oncology,2013,22:1665-1673

作者简介

康复理疗的概念篇7

[关键词] 抑郁症;病耻感;干预治疗;不良认知;康复进程

[中图分类号] R277.7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4)22-0082-04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linical effect of stigma intervention on the recovery process for the patients with depression, expect to provide clinical reference for the treatment of depression. Methods All 400 cases patients with depression were the objects for the study, and they were divided into study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randomly. The control group was treated with conventional medical treatment + rehabilitation therapy, and the study group received a stigma intervention based on conventional treatment. In the process of treatment, the score of SAS, SDS and HAMD and others were the indicators for the effect of different treatment program. Results After stigma intervention about 5, 10, 20 weeks, the score of SDS, SAS, SCL-90 and SRF, COR of the study group were lower than control group, an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0.03), and the correlation of study group was more significant than control group(r> 0.04). Conclusion Stigma intervention can effectively speed up the rehabilitation process of patients with depression, worthy of clinical application.

[Key words] Depression; Stigma; Intervention; Poor cognition; Recovery process

所谓病耻感,指因自身疾病折磨和认知观念错误而表现出的一种负性情绪体验,在精神疾病和严重传染性疾病患者中较为常见[1]。关于病耻感的概念,最早由Goffman于1963年提出,并由Corrigan和Link进行后续的深入研究[2]。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发现病耻感不仅体现为患者的负面情绪,而且会诱导患者表现出不同程度的行为障碍,不利于患者康复。抑郁症作为较为常见的精神疾患,虽然具有较高的治愈率,但多数患者在康复过程中均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病耻感,即使完全康复也很难完全消除。病耻感的存在不仅会加重抑郁患者病情,对其临床康复和治疗亦是一个重要的阻碍。药物治疗、运动治疗、心理辅导等治疗措施虽然对抑郁症均有明确的临床疗效[3],但由于缺乏针对病耻感的治疗措施,其治疗效果往往无法达到理想水平。基于病耻感的危害,针对病耻感的临床特点,我院在基于传统治疗方法的基础上共计对200例抑郁症患者进行了病耻感干预治疗,临床效果较为满意,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以我院2007年3月~2012年5月间收治的400例抑郁症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200例。两组的基线资料见表1,两组患者性别比例、年龄、病程等方面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①抑郁症状符合ICD-10对抑郁症的诊断标准[4],不伴有精神分裂、自闭症等严重精神疾病。②患者文化程度为初中及以上水平且愿意配合治疗,无家族性精神病史。③入院时患者的SDS(抑郁自评量表)、SAS(焦虑自评量表)以及HAMD量表(汉密顿抑郁量表)的得分结果均符合抑郁症患者的特征,量表评价方法参照相关文献执行[5]。④king羞耻感量表、Link系列的病耻感量表得分均符合有病耻感存在的得分标准。⑤排除躯体疾病、智力障碍等可影响本次研究的相关疾病。⑥凡不满足上述条件之一者予以剔除,不作为研究对象。

1.3 研究方法

1.3.1 干预方法 所有患者入院后,均给予约3周的抗抑郁药物治疗和常规康复治疗,使患者病情趋于稳定。对照组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给予体育锻炼、音乐疗法、社交强化等常规的康复辅助治疗措施。研究组除接受常规康复辅助治疗以外,给予为期约20周的病耻感心理干预治疗。整个干预治疗过程分为两个阶段:(1) 病耻感诱因寻找与疏导阶段,为期10周,由临床医师完成。旨在找出患者病耻感产生的原因,并通过一系列心理疏导和心理教育措施改善患者的不合理情绪和对病情及自身的不良认知。具体措施:①通过与患者的沟通和交流,找出患者出现病耻感的原因,为干预治疗方案的制订提供参考。②由临床医师向患者讲解抑郁症的本质和病耻感的概念,纠正患者对抑郁症和自身病情的不良认知,帮助患者走出心理误区。③针对患者产生病耻感的原因,采用潜意识催眠、指导性的积极心理暗示等方法,诱导患者逐渐淡化不良观念,走出内心的羞耻感。④通过针对性心理辅导和布置认知性家庭作业的方法,逐渐加深和强化患者脑海中的正确认知观念。⑤鼓励患者主动与周围人群建立人际关系,从别人的认可和赞美中获取自信,丰富社交活动诱导患者逐渐淡化病耻感。⑥推荐作者阅读病耻感和抑郁症相关的书籍,让其明确病耻感的危害和存在的不必要性,构建合理认知。(2)病耻感持续淡化治疗,为期10周,由患者家属在医师指导下完成。因多数患者住院时间处于10周内,仅依靠复诊时间进行后续治疗远远不够,为保证病耻感干预治疗的效果,患者出院后仍需接受较长一段时间的干预治疗。具体措施:①本着淡化患者病耻感的原则,患者家属积极与其沟通,丰富其日常社交活动并适时对其适当的赞美和认可。②患者家属和亲朋在与其交流时,应经常表明自己不介意患者抑郁经历的态度,积极与其沟通,诱导患者逐渐融入正常的生活圈,尽量让患者消除孤独感和被孤立感。③对恢复状况较好的患者,家属应鼓励其参加日常工作或其曾经较为感兴趣的事情,让患者逐渐消失“异于常人”的心理感受。④家属鼓励患者多观看励志相关的电视节目或人物故事,保持患者房内整洁,为患者的康复创造一个身心愉悦的环境。⑤不在患者面前讨论对其情绪不利的事情,尽量保证患者的独立性和自由性,不刻意呵护或关心。⑥家属若发现患者情绪有明显异常,需及时送往医院就诊,避免病情恶化。整个干预治疗过程为期20周,具体操作细节依据患者病情的不同稍作调整。

1.3.2 临床疗效评价方法 ①研究组和对照组5、10、20周时的SAS、SDS、HAMD评分的改变情况。②第20周时两组患者的SCL-90量表评分的变化。③第5、10、20周时两组患者的Link系列病耻感量表中子量表:病耻感情感体验量表(Stigma-Related Feelings,SRF)和病耻感应对量表(Coping orientations,COR)的评分改变。④6个月后,通过电话随访或者复诊随访的方式对两组患者的康复情况进行评定分析。所有数据均经专业的心理测量师采集,可靠有效,满足研究需求。

1.4统计分析

数据使用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不同时点计量资料比较采用方差分析。计数资料以相对数表示,采用χ2检验。检验水平α=0.05,P

2结果

如表2所示,组内F检验结果显示,两组患者的SAS、SDS、HAMD量表得分经治疗后均呈逐渐降低的趋势,且各治疗阶段的量表得分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由表3可见,两组患者的SCL-90量表得分在治疗20周后均有明显下降,但研究组的下降程度比对照组更加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对两组病耻感量表得分变化相关的分析结果显示,研究组患者在第5、10、20周时的病耻感量表得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为进一步分析病耻感的改变与抑郁症状改善的相关性,进行如表5的相关性分析。分析结果显示,无论是研究组还是对照组,病耻感量表得分的该变量均与抑郁相关的量表得分该变量间有较大的正相关性(r>0.3)。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的相关系数数值较大,表明病耻感干预治疗能更显著地改善抑郁患者的抑郁症状。

治疗6个月后以电话或复诊的方式对患者进行回访。研究组共回访197例,对照组回访194例。研究组有复发倾向患者11例,对照组为25例。

3讨论

抑郁症作为临床较为常见的精神类疾病,是一种以情绪低落、兴趣减退为核心临床症状的情感障碍疾病[6]。由于抑郁症的临床发病原因较为复杂,且具有发病缓慢、症状隐匿等特点,临床治疗难度较大。临床研究证实,多数抑郁症患者均伴有不同程度焦虑或躁狂症状,各种症状可相互促进彼此的恶化,彻底治愈的难度较大,终生患病率可达5.1%~16.2%[7]。在抑郁症的治疗方面,药物治疗、心理治疗和物理治疗为主要的治疗方法。但由于药物治疗和物理治疗均存在一定的毒副作用[8],多数患者在接受治疗过程的同时也会承受一定的痛苦,治疗效果常难达到理想水平。

相对于药物治疗和物理治疗,心理治疗具有安全、可控、无毒副作用的优点,已成为抑郁症治疗的必用手段。近年来大量的心理研究证实[9],几乎所有的抑郁症患者均存在一定的以羞耻感为主要表现的负性情绪体验,即病耻感。病耻感的概念最早诞生于1963年,并于2007年由Yang LH引入华人社会的精神疾病领域[10],逐渐引起了广大临床人士对病耻感的重视。病耻感作为一种错误认知所引起的情绪后果,不仅会致使抑郁症患者变得更加偏执、情绪化,而且会大大加速患者病情的恶化并阻碍其康复进程。关于病耻感产生的心理机制,在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埃利斯创建的情绪ABC理论[11]中可得到较为清晰的解答,即人的消极情绪和行为障碍结果是由于人本身对事物的不正确认知和评价所产生的错误信念而导致的。因此,纠正抑郁患者的错误认知和信念是对抑郁症患者实施心理治疗的关键所在。

基于病耻感对抑郁症患者康复的危害,淡化或消除病耻感对抑郁症患者的临床康复有重要的临床意义。病耻感作为一种不良认知所导致的负性情绪体验,符合情绪ABC理论的适用范畴。故本次研究以ABC理论的精髓为指导,对200例抑郁症患者进行针对性的病耻感干预治疗。研究结果显示,接受传统康复辅助治疗的对照组和病耻感干预治疗的研究组患者,随着治疗其抑郁症状和病耻感症状均有较为明显的改善,表明随着抑郁症状的改善,患者的病耻感也会随之减轻,两组相互促进。但是与对照组的结果相比,研究组患者的SDS、SAS、HAMD、SCL-90以及Link系列病耻感量表得分的改变则更加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参考文献]

[1] 李武,胡春凤,周玉萍,等. 抑郁症治疗前后认知应对策略的变化及其与抑郁关系的初步研究[J].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2010,11:539-541.

[2] Byme P. Stigma of mental illness and ways of diminishingit[J]. Advance in Psychiatric Treatment,2010,6:65-72.

[3] 江开达. 抑郁症的诊断与治疗[J]. 医学与哲学,2010,2:445-447.

[4] 德芬, 姚芳传,胨彦芳,等. 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CCMD-3)[M]. 第3版. 山东: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87-90.

[5] 吕素红,张宣,孙红侠. 精神疾病病人病耻感体验的质性研究[J]. 护理实践与研究,2013,13:615-616.

[6] 许秀峰. 抑郁症的多学科协同治疗. 中华精神科杂志,2013,46(2):338-340.

[7] 王阳,王纯,关承斌. 抑郁症患者自尊、 主观幸福感及其症状学影响因素分析[J].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2, 5:441-443.

[8] 姚乾坤,杨红,任燕,等. 临床痊愈的抑郁症患者生命质量及影响因素的研究[J]. 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2010,21(13):613-615.

[9] 徐晖,李栓荣,李峥. 精神疾病患者歧视感知状况及应对方式的研究[J]. 中国全科医学杂志,2012,28:3281-3283.

[10] 刘玉莲,程艮,姚秀钰,等. 康复期情感障碍患者感知病耻感及其影响因素调查[J]. 中华护理杂志,2011,1:513-516.

[11] 陈玲玲,王秀华,任志斌,等. 心理干预对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病耻感的影响[J]. 护理学报,2013,20(13):307-309.

康复理疗的概念篇8

比较中西医学的优势与趋势

【摘 要】 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别。人类文化有两大流派,以空间概念为肇端诞生了西方文化;以时间概念为逻辑起点诞生了东方文化。思维科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都是文化的产物是文化形态的集中反映。医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东西方文化的不同,故中西医学从认知途径、思维方式、科研路径、技术方法、实践手段与发展理念都存在着本质的不同,下面从1、中西医学不同的文化思维哲学与人文科学背景阐述,2、中西医学科学体系的比较及其优势,3、中西医学的未来发展趋势,4、疾病谱变化有其明显的时代性需要理论前置,5、结语等层面对中西医学文化背景、学科概念、内涵与外延及其各自优势进行比较和说明,旨在处理复杂性疑难类医学问题时能够拓展思维疆域迅速选择中西医优势所在,用优势学科进行最有效率的医学干预最终实现低成本医学选择。

【关键词】 文化;思维;哲学;医学;西医学;中医学;科研路径;比较;优势;趋势

由于世界东西方文化的不同,产生了中西两种医学体系为人类健康服务。中国祖先以超越超凡和超验的医学哲学思维智慧在两千四百多年前中医学奠基之作《黄帝内经》诞生之时就确立了人(生物)--自然(环境)--社会(心理)--整体(天人合一)的医学模式,把人放在宇宙自然社会的整体环境中进行多维度多层级时空纵横思考,经两千多年的历史时间与实践检验证明其科学真理性毋庸置疑。由于中西医学文化思维哲学背景的不同,导致了两种医学体系思维方式、哲学基础、研究方向、科研路径、方法选择、技术手段、药物选材、治疗优势、防治理念、价值目标、疗效评价、治愈认定、健康维护等方面的明显不同但各有优势。两者应相互借鉴促进与互补而不是相互排除和否定,尽管中西医学能真正相容与沟通还任重而道远,但大势所趋应顺势而为。

1、 中西医学不同的文化思维哲学与人文科学背景阐述 文化是人类创造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总和。人类文化有两大源流,以空间概念为逻辑开端的文化肇始于西方,讲求认识活动的主体与客体的对立;而以时间概念为源流的文化开创于东方,讲求主体与客体的相融,这就决定了中华民族是世界上唯一一个上下传承五千年而没有文化断层的民族。经过几千年的积淀与发展,形成了中西两种性质不同却优美对称的文化形态。时空选择不仅决定文化形态的原始出发点,更决定文化和科学的走向当然也包括中西医学;思维是客观现实的间接的和概括的反映,它反映的是事物的本质和事物间规律性的联系,包括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哲学是关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学问。因为他所研究的对象是整个世界最普遍的本质和规律,它所使用的范畴便具有最一般最普遍的意义,适用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一切领域及其一切科学;人文就是人类文化中的先进部分和核心部分,即先进的价值观及其规范。其集中体现是重视人、尊重人、关心人、爱护人。文化、思维、哲学与人文等科学是医学科学发展的基础,医学科学体系的建构与发展同文化、思维、哲学与人文等科学形态与路径有直接关系,东西方由于文化、思维、哲学与人文背景不同而产生了两种不同的医学理论方法与技术共同护佑人类健康。医学是处理人健康定义中人的生理处于良好状态相关问题的一种科学,是以治疗预防生理疾病和提高人体生理机体健康为目的的知识体系,属自然科学范畴,与文化有着密切关系。一方面,文化是医学的思想基础,另一方面,医学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故中医学的文化语境、思维方式、哲学指导及其理论构建与中国传统优秀文化均一脉相承,具体表现在第一文化相同,第二象数思维相同,第三哲学观点相同,第四人文价值相同。中医学是中国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用实象论哲学构建的,是象思维科学之结晶,用“象”建构的世界比西方用要素建构的世界更能反映世界的综合本质特性与客观规律。中西医尽管医学意义作用和根本目的趋同,但就是与西医学思维方法研究路径不同[1]。

2、 中西医学科学体系的比较及其优势

2.1.中西医学文化背景的不同 人类文化有两大流派,以空间概念为肇端诞生了西方文化;以时间概念为逻辑起点诞生了东方文化。文化是思维哲学与自然科学的母体,医学流派、哲学体系和思维方法都深深打上了文化的烙印,故此,中西医学的认识论方法论与价值观都因各自文化背景的不同而导致不同。

2.2.中西医学思维方式的不同 中西医学的本质区别是思维方式的区别,归根结底是因为文化背景的不同。思维方式决定行为方式。以空间文化为逻辑开端的西方思维方式主要以逻辑(概念)思维为主,产生了还原论方法运用于自然科学研究,是一种线性的既由点到面的思维,面对复杂性生命科学研究表现出了明显的思维局限。以时间文化为肇端的东方思维方式主要是形象思维为主,产生了演绎推理与综合方法运用于生命科学研究,是一种立体的既多维度的思维,面对生命复杂巨系统表现出了明显的思维优势,可有效容纳解释和说明有关生命健康与疾病的相关资料与医学问题,在抗御复杂性内伤类疑难病慢性病老年病和指导养生长寿治未病方面方法独特效率倍增优势凸显。

2.3.中西医学哲学基础的不同 哲学是科学的旗帜。西医学以实在论哲学为指导研究的是物之质既形下之器,运用的是白箱理论。中医学以实象论哲学为指导研究的是物之事既形上之道,运用的是黑箱理论。事实证明:用“象”建构的世界比西方用要素建构的世界更能反映世界的综合本质特性,因此,在描述复杂系统的规律和指导对复杂事物的应用方面常常显示出更好的效果。对中医“象”的深入研究将是中医理论取得突破的一个关键[2],更是构建低成本医学范式的智慧源泉。

2.4.中西医学研究方向的不同 西医属逻辑思维下的微观医学,研究方向沿着:生态—群体—个体—器官—组织—细胞—分子—基因无限细分;中医属形象思维下的产物,研究方向沿着:组织--器官--个体—生态—网络—社会—自然—宇宙宏观拓展;网络包括: 1.物质能量与信息网络。2.生命健康与疾病变化规律。3.形态结构与功能损伤。4.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5.阴阳状态。6.脏腑经络系统。7.气血津液分析等内容纵深思考有三焦辩证,横向广延有卫气营血辨证,全息纵横辩证有“阴阳--体病因机脉证治药”思维模型。为中医学整体辨证与调平、医学观察与哲学反思、继承与创新提供了文化思维哲学与生命科研方法学基础。

2.5.中西医学科研路径的不同 西医学是以物理化学为基础使用实体模型进行实验的医学研究路径;中医学则以象思维科学为指导以人体组织器官为基础使用思维模型进行经验总结和规律探索的医学研究路径。西医形成于600年前人类第二次文艺复兴 的欧洲物理化学崛起时期,是人类的物质文化产品登峰造极的时代属实验医学,使用的是实体模型,研究的是人体器官、组织、结构与功能,以构成论为基础从事致病学研究看到的只有病;中医学产生于2500年前人类历史第一次文化复兴的中国春秋秦汉哲学成功之际,它是人类的精神文化产品空前丰富的时期属经验医学。使用的是思维模型,研究的是关系既宇宙、自然、环境、社会、七情与人。以生成论为基础,从发病学角度切入,看到的总是人。

2.6. 中西医学方法选择的不同 在科学家看来,“方法掌握着研究的命运”[3]。只有掌握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才能快速实现从医学、科学、哲学到真理的认知跃升。西医学所选择的思维方法是:形质结构、化整为零、诊治分开、医药分开。它强调结构、局部、静态分析,以解决局部病灶为首务,把病和病人分割开来,中医学所选择的思维方法是:司外踹内、以象测脏、天人合一,形神合一、道器合一、医药合一。它强调功能、整体、动态观察,以协调整体关系为首务,认为局部病变是整体关系(阴阳)失调的局部表现,看的是有病的人,具有全息、实象、整体、系统、辩证、恒动思维特点,对生命运动规律的揭示体现了真理性认识,经两千多年的历史时间与实践检验证明方法大道至简。

2.7.中西医学技术手段的不同 西医学必须借助物理化学等自然科学技术的发展才能更好的作用于研究对象并不断取得进展,这必然需要大量的持续不断的人力物力与财力投入才能保证学科运转和发展需要,因过度依赖于设备检查和手段的外求,无疑诊疗成本同样随着投入增加而大幅度升高;中医学只要借助整体观念和哲学思辨等象思维科学成果就可以通过思维模型利用四诊合参和司外踹内技术随时随地进行诊疗,只要中医学主体不断进行文化思维哲学医学技术修为与训练充分发挥医者主观能动性,在不增加任何人力物力财力投入的前提下,仍可保证学科高效率运转与发展,因其并不过度依赖于设备检查而且是充分利用内求手段,所以更加彰显出中医诊疗道法自然、大道至简、简便廉验、药物天然的低成本医学特点。

2.8.中西医学药物选材的不同 西医学因其还原与分析方法所用治疗工具大都是化学合成,所以结果必然导致物质对抗,化学物质的分解需要肝脏承担,排泄需要肾脏增加负担,长期使用不仅导致医源性疾病,最主要的是这种单靶点治疗药物不能解决多病位损伤和一体多病问题使西医学在处理复杂性内伤类自身损伤性疾病方面陷入了窘境;中医学以象测藏明辨阴阳之性质是中医学诊断的最高境界,所以选用自然界动物植物与矿物之偏性调平人体内阴阳之偏性就成了中医治疗学的终极目标,所用药物自然天成可谓就地取材,又因其药食同源绿色天然且节能环保而呈现出社会经济发展目标趋同性趋势而引起世界瞩目,特别是它系统思考整合调节整体调平的优势在抗御复杂性内伤类疑难病慢性病老年病所致的多系统发病、多病位损伤、一体多病方面和养生长寿治未病方面无可替代作用明显。

2.9.中西医学治疗优势的不同 世上疾病千千万,外感内伤可类分。通过临床观察和比较,西医对病因明确,病原清楚,靶点单一,主要造成理化与形态学改变类疾病既外感病可谓一枝独秀,用抗生素消灭微生物病原体随属对抗与攻杀但效验绝佳,但随着抗菌素滥用其耐药性与抗药性亦成了制约发展的难题。 中医学不仅对急慢性伤寒与温病类外感病作用独特,特别是在抗御复杂性内伤类疾病方面和养生长寿治未病方面更是学验颇丰,其注重调解关系的学科内涵注定了在抗御复杂性内伤病多因素致病、多病机复合、多系统发病、多病位损伤、多维治疗靶标和一体多病方面的独特优势与特长。

2.10.中西医学防治理念的不同 中西医学有着共同的研究对象和目的,所揭示的是人体生命的不同层面的规律,把防病祛病和保持健康作为终极目标。区别在于西医把握的是共性的整体,中医把握的是个性的整体。西医所依靠的理论是抽象的产物,是事物的共性和一般,需要平台和规模必然消耗人财物力。而中医通过辨证加减很好地解决了个案的差异问题,通过三因制宜为个性化诊疗开辟了低成本医学道路;西医理论侧重于治疗学研究,而中医学研究更侧重治未病理论探索,中医学认为人体阴阳脏腑气血功能失调是致病的主因,治疗上主张“未病先防、已病防变、瘥后防复”,主张“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先安未受邪之地,调和失衡状态,而非对抗性、杀死病原的治疗方法。“善言天者,必有验于人”,人与自然相应,和合共生,西医将人视做解剖的器官,将疾病与患者的生命相分离,而中医则始终把病人当作一个与环境、宇宙相关的整体,将人的生命与健康当作其理论的中心与目的。而这种整体观念正是“人的医学”的一种体现,也是未来全世界医学的目标。

综上所述,通过对中西医学两种医学体系的分析比较及其各自优势探讨,不仅存在上述所论之不同,还存在中西医学的价值目标、疗效评价、治愈认定、健康维护等方面认识、标准和评判体系的差异。

3、中西医学的未来发展趋势 随着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如果说工业化革命主要征服的是空间的话,那么信息化革命则主要征服的是时间,互联网的普及与延伸让偌大的世界顷刻之间变成了地球村,随着东学西渐和东西方交往的频繁中西医必将优势互补相互借鉴与包容。在过去的一百多年里,西医学以现代语言借助人类历史上第二次文化复兴和空间文化的全球推动,迅速占领了世界医学空间,中医学象思维科学语境因难与西方的空间文化通约而遭遇尴尬。然而伴随着人类对医学的哲学反思和理性认知,不约而同的发现中医药学在处理复杂性医学问题中的真知与卓见,中医药象思维科学理论方法与技术经两千多年历史时间与实践检验而历久弥新,正在以无可辩驳的形象与自信对世界医学方向进行引领。未来的科学发展方向是科学哲学化,哲学科学化,最终科学哲学一体化。中医学是以中国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气、阴阳、五行等哲学概念为科学方法论,以整体观念为主导思想,以脏腑经络的生理和病理为基础,以辨证论治为诊疗特点的医学理论体系。以中国传统医学理论与实践经验为主体,研究人体生命健康与疾病的诊断与防治及健康长寿治未病的一门综合性学科[4]。中医学以中国古代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作为建构自己理论体系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古代哲学观认为,自然界是由某些要素组成的有机整体,并以此分析客观事物的整体性及辩证的层次关系。因此对生命、健康和疾病的观察、分析、认识和处理是从整体出发,注重人体自身的完整性及人与自然社会环境之间的统一性和联系性。在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深刻影响下,中医学注重生命的精神层面、功能层面、整体层面和动态层面,体现了对生命复杂现象的直觉观测、灵性感悟和整体把握上;医药学以最大限度地满足人类健康需求为宗旨,体现了科学与人文的统一、技术与艺术的统一。这是其与一般自然科学的显著不同之处,中医药学突出体现了这一特征,它不仅为中华民族繁衍昌盛做出了重要贡献,而且是中华文明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对世界文明的进步产生了久远的积极影响[5]。中医学理论体系所蕴含的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是经千百年文化积淀融合而成,不仅对现代医学,特别是未来生命科学和未来医学科学都有着重要的科学意义。客观地比较中、西医学,可以正确认识中医和西医在学术上的差异和统一,有利于把握中医学发展的战略方向和人类对中医药学的使用与选择,随着中医的国际化和当代科学技术先进成果的不断融入,必将对东方医学观的开拓和发展带来突破。

4、疾病谱变化有其明显的时代性需要理论前置 近百年来由于西学东渐,西医学的构成论和致病学医学范式成为了世界的主流医学模式,他的单靶点对抗性的诊疗手段,在外感病盛行的时代可谓大显身手一枝独秀,然而在复杂性内伤类疾病成为了人类健康主要威胁的今天,则明显暴露出西医学诊疗思维的局限,理论明显滞后于临床,加之利益博弈、过度市场化和过度追求医学功利,使得卫生事业的福利性和公益性逐渐淡化,天价医药费屡见报端,民众看病难看病贵已成为重要 民生问题,加之以药养医引发过度医疗,不仅造成医源性疾病更使医药资源浪费惊人,环境污染严重,性价比严重失衡,公民的健康维护成本过高,远远超出了收入增长水平和支付预期,世界医学科技的飞速发展和因病致贫、因病返贫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科技进步本来应该使就医成本大幅度削减,然而实践证明:西医学在生命科学研究中属高成本医学,对经济欠发达的国家和地区已经显现其局限性。随着医学模式转变、疾病谱变化、社会老龄化、疾病防治重心前移等卫生主题转换,对那些复杂性内伤类疑难病、慢性病和老年病的集中涌现,特别是面对那些病因不明、靶点不清、多因素致病、多系统发病、多病位损伤和一体多病的复杂性内伤类患者更显力不从心,而中医用象思维构建的天人合一、医药合一、形神统一、整体观念与辨证论治医学体系处理此类问题却得心应手优势凸显效验全面价格低廉,用中医哲学思维智慧努力构建低成本医学范式理性维护人类健康推动节约型社会建设与发展是时代的选择历史的必然[6]。

5、结语 《现代医学概论》指出:“以还原论为基础的现代医学科学不能适应人体和疾病的复杂系统,生命整体大于各部分之和--涌现,不仅生命体本身病理过程复杂,而且心理、社会、自然、环境等因素都会影响病理过程,在保障全民健康中过于偏重单一病种的诊治和局部医疗技术的发展而忽略了生命整体,过分依赖仪器设备、药物和手术,而忽视了病人的主诉和医生的智慧,医疗技术发展失控,医疗费用大幅度提高并浪费惊人,且好多疾病由于理论滞后临床乏术而进行着无效诊疗或安慰性治疗,超过了社会经济和个人收入的承受能力加重了社会不公。治疗学的第一原则是自然痊愈力的利用”。人是以物质为基础的精神本体,人体作为整体存在的复杂开放巨系统,面对复杂性内伤病防治,理应遵从整体性、动态性、交叉性、非线性、最优化原则,从中医的象思维科学入手,从《内经》的四时五脏阴阳整体观切入,发挥中医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和中医学思维模型优势,彰显中医药学思维哲学与理论智慧。中医学以气一元论整体观和阴阳互化辩证观为认知途径,从宇宙生成学和疾病发生学角度切入,把人体看成是一个有机整体是宇宙自然的一部分,用中药之偏性调整人体之偏颇大道至简,所用方法与药物医药合一就地取材节能环保自然天成,能充分调动人体自身生物学机能,可有效提高医学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和病人客体的自愈病能力,主客一起用中医药智慧努力实现复杂性疾病低成本诊疗调护及其养生长寿治未病医学目的,为患者和养生长寿治未病群体创造出低成本最优化绿色节能环保高效普适的未来医学体系理性护佑人类健康提供理论支撑和方法与技术选择。

参考文献

[1]、左占国《阴阳证治学》[m]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__年2月、10

[2]、于丽珊如何将西方科学正确应用于中医 —— 张维波教授谈在奥地利的合作研究[j]《中国中医药报》科技教育版20__年9月19日第2997期

[3]、巴甫洛夫巴甫洛夫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1.139.

[4]、张明雪中西医学比较的目的与意义[j]《中国中医药报》20__年10月27日第2429期

[5]、陈可冀、李连达弘扬中医药文化,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j]《中国中医药报》20__年12月8日

上一篇:足球绕杆教学范文 下一篇:对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的建议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