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期待范文

时间:2023-11-03 17:36:00

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期待

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期待篇1

关键词:农村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现状分析

一、农村幼儿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表现

1.农村幼儿教师心理健康表现在强迫、恐惧、精神病化、焦虑、偏执等问题

从心理学上的划分来看,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可以分为两类:情绪问题和行为问题。其中,情绪问题主要表现为焦虑和抑郁,行为问题主要有强迫、偏执。

2.经济收入、竞争压力及职位晋升等问题带来的心理压力

2010年《国家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已提出大力发展学前教育,提升学前教育在整个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解决幼儿入园难、入园贵的问题。但是具体仍旧没有涉及学前教育工作者的福利待遇。到目前为止,学前教育仍然没有被纳入义务教育体系,农村的整体收入水平与城市相比也是有很大差距的,这就意味着幼儿教师的工资待遇得不到有效的保障。

二、影响幼儿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因素

1.农村幼儿教师待遇低、社会认可度小

首先,农村幼儿教师的工资待遇、住房条件、饮食条件等相对较差,虽然不少教师受传统文化崇尚节俭等观念的影响,养成了艰苦朴素的生活及工作作风,习惯了默默耕耘,无私奉献。但社会的发展和社会成员生活水平的提高,教师的物质需要也在“水涨船高”,对于一些“高档”生活用品也有了一定的要求。其次,相对于其他职业来说,幼儿教育这个职业要求教师具有较强的责任感、耐心和爱心,比别人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和心血。但是社会上还有许多人对幼儿教师这个职业存有偏见,相当一部分人仍然把教师等同于保姆、服务者,这种不公正对待也使相当一部分幼儿教师产生了不平衡感和自卑感,严重影响了心理健康发展。

2.人际关系复杂,工作压力大

幼儿教师的工作特点,决定了教师必须与幼儿、同事、幼儿园管理者及幼儿家长等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教师作为多重角色的扮演者,在处理各种关系中可能会遇到矛盾冲突,处理不好,因此会产生激动、不安、烦恼和痛苦,不仅影响工作,而且有碍心理健康。

3.家长的高期望给教师构成了一定的压力

在我国,对孩子的教育一直被看作是重中之重,大多数家长都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伴随着家长文化水平的提高,特别是早期教育、早期智力开发等一些新观念的影响,他们不再把幼儿园当作是临时照顾孩子的地方,而是希望自己的孩子从一入园就受到良好的教育。因此,家长对幼儿园的社会声誉、教学质量、教学环境都有较高的要求,相应对幼儿教师的知识水平、教学能力、教学方法、自身素质等也有了较高的期望,这种高期望在幼儿教师身上的投射就变成了一种较大的心理压力。

三、克服农村幼儿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对策

1.幼儿园方面,以人为本、科学管理

幼儿园要为教师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提供教师继续学习深造的机会,建设民主、平等、尊重的幼儿园精神环境。有效地保护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首先,要减轻幼儿教师的工作压力,如建立倒班制,减少工作时间、以及加班时间。从而减轻幼儿教师的身心疲惫。其次,改善幼儿园管理,建立及时奖励,鼓励创新,充分发挥教师的潜力;进行科学、民主、有效的管理,实行科学管理和以人为本的有效结合。最后,幼儿园要增加幼儿教师的福利待遇,提高幼儿教师的生活水平,平衡其心理压力,进而减少其负性情绪。

2.政策方面,制定相应的政策法令

幼儿园提高幼儿教师的社会地位,保证幼儿教师的合法权益,包括工资待遇,在职培训和进修、职位晋升、休假制度等等。充分保障幼儿教师的自身利益,真正帮助幼儿教师解决后顾之忧,安心幼教事业。再者,通过媒体报道幼儿教师的故事,让社会和更多的人了解,幼儿教育不仅仅是带孩子那么简单的事。应改变那些认为幼儿教师是“高级保姆”的错误观念,给予幼儿教师充分的肯定和应有的尊重。

3.个人方面,教师自身要学会自我心理的调控,增加个人抗挫折能力

心理能动反映论认为教师心理健康是在后天学习过程中不断获得社会适应经验的基础上,通过主体的构建活动,建立起一套完备的心理调节机制实现的。因而,幼儿教师只有学会心理调适,才能使心理健康得到维护与增进。

参考文献:

[1]郭德珍.浅谈幼儿教师心理健康调整的策略[J].科技信息,2010(05).

[2]孙晓青,信中贵.农村教师心理健康问题初探[J].巢湖学院学报,2010(01).

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期待篇2

【关键词】民办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对策研究

一、民办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经历了一个逐步被认识,被重视的发展过程,对于民办高校起步更晚,也有了较大发展,但是,不可否认,目前民办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要求还有较大距离。具体如下:

1.起步晚,起点低,规模和力度都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普通高校是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开始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民办高校心理健康工作却晚了近10年,发展速度相对缓慢,而且不平衡,在已经开展心理教育的民办高校许多是凭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个人努力在推动,得到支持不大,使得心理健康工作难以提高质量。

2.心理健康保障机制缺乏。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心理健康教育在高校也越来越受到重视,据调查,绝大数民办高校都在不同程度上进行了心理健康教育,但是相应的保障条件不能满足教育的需要,效果不佳。

①重视程度不够,即学校领导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和重视程度有待提高。心理健康工作的目标是开发学生的心理潜能,优化个性品质,增强适应能力,促进人格的发展,这项工作对高等教育目标能否实现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目前的民办高校仍有一些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缺乏足够的认识,尤其是在经费支持上,在调查问卷中发现民办高校很少有专门的心理健康经费支出,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还停留在最底层,认为只要做到学生不出大事就好,比如:跳楼等自杀事件。

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缺乏规范管理,人员流失严重。教育部《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中对心理健康教育的经费投入、管理机制、从业人员的编制、待遇、职称评审等保障机制都提出了要求,其中,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待遇是个重要的方面。但在有心理咨询室的民办高校中,机构设置比较紊乱,归属不清楚,在调查的20所民办高校中,12所有心理咨询室,7所归在学务处或者在团委,3所在共科部,其他2所挂在其他部门,基本上都是行政人员编制,不利于工作人员的职称晋升,专职人员很难在现有岗位上寻求发展,兼职人员待遇往往得不到落实,大部分人员工作量大但报酬低。

③心理咨询教师缺乏。国外高校一般每2000名学生就拥有1名心理教育专职工作人员,美国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与学生的比例是1:1500,而我国高校通常的比例是:1:10000,对于我国的民办高校连1:10000都达不到,在调查的20所民办高校中,50%没有专职的心理咨询工作人员,此外兼职的人员均由辅导员来担任,因此在心理咨询过程中出现用德育的工作方法代替心理咨询治疗方法,这样心理健康教育就成了德育教育。

同时,心理教师必须具备心理咨询与治疗的专业技能,对心理疾病相关因素有深入的了解,在欧美国家,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人员都是硕士生或者是博士生,在我国,从业人员按照要求也必须是具有必要的心理学知识,掌握一定的心理辅导和心理治疗方法。而多数民办高校心理教育人员没有系统地接受过心理学,心理咨询等方面的专门培训,即使培训,目前的培训工作也比较混乱,没有统一的培训大纲和要求。因此教育的专业化是影响民办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重要原因。

3.缺乏心理素质教学的开展。心理学课程是民办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心理学课程能普及学生的心理学知识,增强培养良好心理素质的自觉意识,正确认识现实中的挫折,及时调整心态,而在我国许多民办高校根本就没有开设相关的课程,有个别民办高校开设了心理学课程,但教学内容缺乏系统性,在教学方法上,所采用的也只是课堂灌输,有针对性的活动开展的还不够,导致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尚未得到普及,学生自我心理保健意识较差。

4.机构之间缺乏沟通和交流。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工程,需要各个部门的配合,而在民办高校各个部门人员都比较精简,互相配合不到位,缺乏全员育人意识;而且咨询中心和各个院系之间配合也不够,缺乏有效的沟通,也就是没有很好的衔接,无法及时纠正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5.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方法欠灵活。面向学生的发展性辅导还未开展,目前民办高校学生心理健康主要以个别辅导为主,职业辅导主要以提供就业信息为主,丰富多彩的团体心理辅导、训练等活动开展的很少,职业心理辅导不普及。综合来看,目前民办高校面向全校学生的发展性辅导还处在发展初期,而且由于人手和专业的限制,使现有的辅导工作仅仅处在表面上,不深入。

心理健康工作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生命线,民办高校是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同公办高校一样肩负着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所以必须针对民办高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实际情况采取有效的策略,来培养全面发展的大学生。

二、民办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创新工作机制的对策

目前,民办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上都是按照普通高校的模式在进行,并且仅仅停留在初级阶段,对于民办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针对性不强,以下是针对民办高校的对策研究:

对于任何性质的学校来说,政策资源将是最大的资源,如果没有政府的支持,民办高校将不会有今天的发展规模,政府出台了系列法规支持民办高校,有1982年的修订的宪法中规定允许社会力量办学;有1987年的《关于社会力量办学的若干规定》,有1993年的《民办高等学校设置暂行规定》,有1997年《社会力量办学条例》,2002年《民办教育促进法》,2004年《民办那教育促进法实施条列》,在这些法规和政策的指导下,民办高等教育也一步一步走向规范化和法规化。关于民办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需要政府的支持和帮助,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改善从业人员待遇低,职称评审无保障的局面。教育部《关于加强普通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中对心理健康教育的经费投入、管理机制、从业人员的编制待遇、职称评审保障机制提出了要求,涉及到人、才、物等方面,尤其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待遇提到重中之重的位置。而心理健康教师的流失主要也是待遇和职称方面无法得到保障。对民办高校来说,现在还没有针对民办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条款,更无法确保教师的质量和心理工作开展的效果。所以必须通过相应的政策完善各种保障机制,才能提高心理工作者的积极性,促进民办高校心理健康的有序发展。

2.改善教师待遇不公局面。在《民办教育促进法》中明确规定民办高校与公办教师享有同等权利,不过,由于对民办高校教师在任职、辞职、免职、处罚条件等方面没有细化,使得民办教师在医保、住房、职称评审等方面不能得到有效解决。

3.加强监督环节的政策落实。民办高校培养的仍是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而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直接影响大学生的成才,教育主管部门应该强化对民办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领导和管理,定期派专员深入各个民办高校了解情况,可以起到督促作用,同时,将民办高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情况作为下阶段各个民办高校招生规模的参考依据,建立评估体系。

4.建立心理健康督导制度和资格认定制度。督导制是由专业人事组成督导小组,定期到各个民办高校现场督导、组织专业研讨制度,当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遇到难以解答的问题的时候,可以与督导组联系,得到指导。

资格认证可以由教育部门规定考试科目,制定考试大纲,具备较高专业理论素养和实际操作的人员才能取得资格,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以此来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的业务水平。

民办高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模式的构建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工作,我们将不断努力,继续探索努力,使工作体系不断完善,为我国民办教育的持续、健康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金劲彪.民办高校政治辅导员职业化建设的若干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08(7).

[2]廖迎春,周爱云,曾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力原因探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5(6).

[3]黄培明.浅谈民办高校的党建工作[J].福州大学至诚学院,2005(1).

[4]卢彩晨,邬大光.中国民办高等教育回顾与前瞻[J].教育发展研究,2007(3B).

[5]张胜利,曾文.浅析教育与公平与我国民办高校的发展[J].当代教育论坛,2007(9).

[6]樊富珉.香港高校心理辅导及其对内地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5(7).

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期待篇3

【中图分类号】 G 479

【文章编号】 1000-9817(2010)08-0981-02

【关键词】 青春期;健康教育;方法;学生保健服务

中小学生青春期性教育是一项难度很大的教育工程,要在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共同努力下来完成。学校在中小学生青春期性教育中应发挥主渠道作用。学校在开展中小学青春期性健康教育中能以育人为本,根据小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和规律,适时适度地向学生提供符合其认识水平的、科学完整与全面的青春期性健康教育;使受教育者摆脱性无知,科学认识性,避免不良性信息的影响,按照社会的性道德规范做人,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

学校青春期性健康教育只有借助多种教育途径,根据不同的教育内容,综合运用恰当的教育方法,才能体现出学校教育的优势与价值。

1 学校青春期性健康教育实施途径

1.1 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途径又分为3个方面:一是专门的青春期性健康教育课程,二是有相关教育内容的学校设置课程,三是学科渗透。

在中小学专设青春期性健康教育课程,可以按照青春期性健康教育的原则科学系统地实施教育内容,实现教育目标,并能较系统地将性健康教育中的知识与方法高效传承。

在中小学课程设置中有科学、生物、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心理健康教育、体育与健康、综合实践活动、思想品德等课程,在这些课程中涉及了动植物的生殖过程、人体生殖系统的解剖生理及胚胎发育知识、青春期的卫生保健知识与方法、遗传知识、异往、责任、法律常识等内容,这些有关青春期性健康教育的内容虽然分散在各个学科,如果各学科教师有学校青春期教育整体性的意识,就会更好地配合学校青春期性健康教育课程,从生理、心理、社会等方面对学生进行性健康知识、能力、态度和价值观等教育。小学科学课程和中学生物课程的一些内容,能够很好地引导儿童少年科学自然地看待性;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思想品德、心理健康教育、体育与健康等课程能引导学生人文地看待性、社会地看待性、自我地看待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学习内容是面向学生完整的生活领域,着眼于完善学生的素质结构,更能够根据学生目前和未来发展的需要,根据不同年龄、不同区域儿童少年智力、生理、心理发展水平,以问题为中心,采取活动的形式在学生中全方位地开展青春期性健康的自我教育和同伴教育,使学生性健康知识与能力同步增长,树立符合中国社会主义的性价值观和性态度,提高学生对不良性信息的识别和抵制能力,学会自我保护,构建健康的生活方式。

学科渗透性健康教育是通过学科课程的教学,将小学生性健康教育的内容与学科课程内容有机结合,从而实现小学性健康教育的目标。这种学科渗透教育包含2个方面内容:一方面将教材外性健康知识与教材内容结合进行渗透;另一方面,挖掘教材固有内容对学生进行性健康教育。语文课程、艺术课程都是学校教育中渗透性健康教育很好的载体,在这两类课程中可以有效渗透男性和女性的性别角色特征、每个成员在家庭社会中应该承担的责任、性审美、健全性人格的自我培养、恋爱、婚姻与家庭的概念等内容,能更好地帮助学生从人文和社会两方面认识性,培养学生的性别角色意识,养成良好的性审美观念,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

总之,课堂教学是青少年接受性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课堂教学的教育效果具有高效性、系统性、层次性、知识性和综合性。学生可通过各科课堂学习,从科学的、人文的、社会的多重角度有机地接受性知识教育。

1.2 学校教育活动 学校教育活动包括班队会、校会、专题讲座、知识竞赛、参观性健康教育展览等。学校性健康教育活动与学校教育活动结合更具有针对性和灵活性,可根据学生在学校出现的与性健康教育有关的突发问题、具有代表性问题及时开展教育活动,如通过班队会对不同年级学生进行适合其年龄和心理特点的异往方法指导,利用校外计生委、派出所、法院、医院等给学生开展专题讲座,通过知识竞赛拓展学生性健康知识。这些学校教育活动能突破课堂教学的时间、内容和形式限制,发挥专业人员的优势,综合利用校内外人力、物力资源,使青春期性健康教育内容易于学生接受和内化。

1.3 学校环境 学校环境包括物质环境、事物环境、人际环境等。学校环境从某些角度可以体现学校文化,学校环境对学生的影响包括显性教育影响和隐性教育影响。在学校物质环境中定期布置一些与性健康教育有关的板报、壁报、宣传栏,提供咨询热线、少男少女信箱、咨询室,开发和建设性健康教育的教学课件、教学图文资料、音像制品等教学资源,图书馆配置青春期性健康教育图书资料等,这些物质产生的影响都是学校物质环境的显性教育影响。显性教育在学校创立了一种文化氛围,有利于使学生摆脱性神秘、性龌龊的不良认识,以科学和人文的态度对待性健康教育。学校物质环境对性健康教育的隐形影响应该受到重视,如学校卫生间每个便池要有隔板和门构成独立空间,进卫生间最好有缓冲区,这样的如厕环境给学生隐私意识,是对学生自我保护的隐性教育。学校教师之间的交往、师生关系是学校人际环境对学生的隐性教育。上述隐性教育可以认为是环境对学生的潜移默化影响,其教育效果不亚于显性教育效果。因此,学校环境中的隐性教育应当引起教育者和教育管理者的重视。

1.4 青春期性健康咨询与行为指导 对每一个孩子来说,青春期的到来并不是一致的,加之个人所处的家庭环境、生活环境、经济条件等的不同,导致个体心理发展水平、道德水平的差异。因此,学校性健康教育中,在普遍开展教育的前提下,应注意个别学生的特殊情况,进行针对性的疏导,可以采取教师与学生面对面的交谈咨询与行为指导。教师既以长者的身份,又以朋友的姿态与学生交谈,取得学生的信任,才会收到良好的效果[1]。青春期性健康咨询与行为指导需要有专业教师来进行,通过咨询与学生讨论遇到的性健康问题,通过行为指导帮助学生运用自己的能力发现、理解和解决性健康问题,帮助学生意识到什么是危害性健康的行为,并采取一定的措施加以纠正。青春期性健康咨询与指导可以采取个别辅导和集体辅导2种方式,集体辅导可以分小组、班级进行,以夏令营形式体现。

2 学校性健康教育的方法

在学校青春期性健康教育过程中要注意丰富学生的学习方式,不仅采用讲授的方法,还要注意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开展讨论、指导阅读、情景模拟表演、角色扮演、游戏、实践体验、小课题研究、拓展训练等活动,使学生在各种学习活动过程中自主获取知识和自我教育,在情感和价值观等方面得到发展,在自我保护与保健、异往能力和方法等方面得到提高。

2.1 讲授 讲授法是知识传递有效快捷的方式,是目前学校性健康教育中最常用、最广泛的方法。讲授法的优点是,面向班级全体学生讲授性的内容,有利于创造严肃、认真的学习氛围;作为一种有组织、有系统的教学安排,便于学生全面系统地把握相关知识,如对不同学段学生进行性健康教育内容中,结合运用现代化教育手段采取讲授法对学生进行生理卫生知识教育是目前被广泛使用的方法。

2.2 讨论 讨论是在一定的主题下进行,伴随学生年龄的增长、生理发育,学生的性心理不断发展,社会活动范围逐渐加大,社会交往不断增多,学生会遇到各种与性有关的问题,适当、适时、适度地选择一些主题,在学生中进行有组织的讨论,易于提高学生对性健康教育内容的认识水平,在自我教育和同伴教育过程中,学生知识与能力、情感与价值观会得到同步提高。

2.3 指导阅读 在目前学校的课程设置条件下,不可能有充足的性健康教育时间,有些内容教师在集体场合与学生探讨会引起学生一定的心理排斥和忌讳,在教师的指导下阅读专门的书刊,可免去许多难堪和尴尬。

2.4 情景模拟表演 有些性健康教育内容可以用模拟表演的形式,如在小学生中开展自我保护教育,教师可以介绍案例或创设特定情景让学生进行情景模拟表演;可以先让学生自己针对具体情境,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法,然后再指出哪些方法不当及其原因,哪些方法正确。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创设情境、介绍案例一定要注意教育对象的年龄特点和他现阶段可能遇到的问题,做到适时、适度。这种方法可以使学生获得处理面临有关性问题上的能力,形成应有的性态度。

2.5 实践体验 实践是认知的重要过程,实践体验有利于学生情感的生成,在中小学生性健康教育过程中,开展一些实践、体验性活动,如学生模拟母亲怀孕状态,体验母亲怀胎过程,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和感恩教育,学生获得的对生命认识和对母爱的理解是自我构建生成的,是讲授所不能及的。角色扮演也是一种体验,可以帮助学生学习解决人际冲突的方法,让学生扮演不同的社会角色,学会站在不同角度分析处理问题,了解他人的需求,体验他人的感受,学会待人接物,从而达到改善交往,提高交往技能的目的[2]。

2.6 游戏 在小学和初中各学段开展不同的游戏,在游戏中进行性健康教育是行之有效的方法。这种从游戏中学习,而不是从书上获得间接经验的学习,从实际活动中获得直接经验的学习,涉及从经验中建构知识,而这种知识一旦在学生头脑中构建起来进入学生拥有的知识网络,会进一步升华,使学生产生特定的意识,从而对学生的行为产生影响。中小学生在游戏中接受性健康教育,是适合学生年龄特点、活泼生动的教育形式,有利于学生正确性态度的形成和好的行为习惯的养成。

学校性健康教育的有效实施,除采取上述途径和方法外,关键在于把中小学青春期性健康教育纳入到学校整体的教育和教学计划中,学校领导和教师要统一对中小学生开展性健康教育的认识,使性健康教育落到实处,将青春期性健康教育教学与青春期性健康服务提供有机结合,以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

3 参考文献

[1] 普丽芬,杨继宏.青春期性健康教育方法探讨.卫生职业教育,2004,22(15):121-122.

[2] 王淑敏.小学生人际交往的技能指导与训练.教学与管理(小学版),2003,7:16-18.

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期待篇4

【关键词】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心理问题

一、引言

在中学,广大的学生正处于身心发育的重要阶段。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应该说都能健康快乐的成长,但也有部分学生存在心理不健康的表现,比如说抑郁、自卑、怯懦、孤僻、敏感等,据有关研究发现31.3%的中学生存在轻度心理问题, 7.0%存在中重度心理问题。这些心理问题不但严重地影响着青少年自身的健康发展,而且也给正常的教育教学工作带来巨大的困扰。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既是考察学校管理效能的重要指标,也是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学生的基础工作,心理健康教育应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在中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必要的也是必须的。

如何在中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便成了当前学校教育工作者亟待解决的问题,但是就目前的情况来看,有些学校根本没有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或者由于对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解错误而开展的方式不对。所以有必要对该问题进行一定的思考并提出一些建设性建议。

二、中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

1.情绪方面

中学生正处在青春期,是由童年到成年的“过渡期”,情绪不稳定,情感既丰富又脆弱。遇到一些刺激就表现为易急躁、易冲动,自我失控,承受挫折的能力比较差,遇到困难容易灰心丧气。

2.行为方面

一方面世界观还不够成熟,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和行为能力等;另一方面又有强烈的自我表现意识,主要表现为好逞强、好与人争斗、做事鲁莽、不顾后果,逆反心理强烈,对父母或老师有较强的抵触情绪。  

3.个性方面

主要表现为任性,自尊心、好奇心特别强,过高估计自己,以自我为中心,看问题片面,总把错误归于别人,爱嫉妒他人。

4.异性交往方面

中学阶段是人生观确立的重要时期,学会和异性交往,在交往中认识异性,是中学生青春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学生逐渐走向成熟的必不可少的环节。

初中生处于青春的萌动期,对异性感兴趣、有爱慕心理,对两性关系意识朦胧。他们渴望与异性交往,但是在同异性相处时又感到害羞不自在,对与异性交往有误解,这说明他们还很不成熟,需要老师和家长的引导。

三、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

1.不是“心理有病”的人才需要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针对青少年心理发展的需要而开展的教育活动,旨在提高和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帮助学生学会如何恰当有效地应对现实生活中所面临的各种压力,使学生更有效更积极地适应社会、适应自身的发展变化,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发展。心理健康是全员性的问题,是每一位学生在成长与发展中都必然会面临的挑战,包括那些学习优秀、在教师和家长看来是“好”孩子的学生,也同样需要心理健康教育,有的时候可能还会更需要,因为,往往由于学习成绩好,这些“好”学生心理发展中不健康的侧面就常常被忽视,得不到重视和及时的帮助。

2.心理健康教育不等于心理咨询

根据各级教育部门的要求,有越来越多的学校开始建立心理咨询室。心理健康教育的能力需要在开展心理咨询的实践中不断总结和提高。然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主要是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而不应仅面对个别学生和家长的特殊需要。心理咨询只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方面,它不应成为全部内容。心理咨询室可以被视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此为依托,应面向全体学生开展广播、刊物等各类心理健康教育的宣传与教育活动。

3.心理健康教育不等于开设心理课

开设心理课的做法很好,但是认为开了心理课就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全部内容就太片面了。诚然,每周固定的课时安排,使心理健康教育在时间上有了保证,并有了稳定的传播知识的途径。但从目前我们所了解到的各学校开课的情况来看,仅仅开设心理课难以保证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首先,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有许多属于非知识性的内容,单单在心理课上是达不到教育目标的。它需要让学生通过活动、实践、训练等亲自体验才能获得,而课堂教学所能提供的活动空间、实践机会是极有限的。其次,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除主题内容外,还包括测验、咨询、班团会活动、野外训练等,而这些内容是无法由心理课来涵盖的。再次,心理课侧重解决一般性、整体性及共性的心理问题,而无法深入地解决特殊的、个别学生的心理问题。所以我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应向学生日常生活中渗透,心理知识的传授应与心理教育活动相结合,对全体学生的心理教育应与对个别学生的心理咨询相结合,心理课程应与心理训练、辅导相结合。总之,心理健康教育不能仅在教室里进行,而更应该走出课堂用各种实践活动来内化所学的心理学知识。

4.心理健康教育不等于德育工作

心理健康教育应该是与德育工作相辅相成的而不能由它来代替。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一种新的角度,使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重新认识和看待自己的学生以及学生出现的一些行为问题,可以有效地帮助学校教师改善师生交往状况。例如,一位学生最初在课上捣乱,可能他就是为了引起老师和同学们的注意,只是他以不恰当的方式表现出来了。如果教师以传统的德育的眼光看待这位学生课上表现出来的捣乱行为,这位学生就会很容易就被纳入到坏孩子的行列。如果教师重视并了解心理健康教育的思想,他就会觉察这位学生行为问题背后的心理需要,更多地给这位学生以积极的关注,这位学生需要关注的心理需求得到满足,就不会在上课的时候以捣乱来引人注意了。可见,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帮助教师以一种更宽松、更接纳和理解的态度来认识和看待学生和学生的行为,不仅注意到行为本身,更注重去发现并合理满足这些行为背后的那些基本的心理需要,不简单地进行是非判断,而是从一种更人性化的角度去理解和教育学生,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

四、在中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建议

前面概括了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些误解。为此我们查阅了许多相关资料并走访了几所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中小学了解情况,主要从学校管理、教师培训、家校协同和学生发展等不同的层面,全方位地、立体地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进行深入思考,得到一些启发,下面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谈几点建议:

1.培养中学生有效调节自己的情绪

青少年学生正处于精力旺盛,充满活力的时期,他们情绪变化强烈,易冲动,不善于用理智来控制自己的情绪,容易感情用事。如果是在正确思想引导下,激情状态能使他们做出对自己和他人成长有益的事;但如果受到不良思想的影响,也可能干出危害他人及社会的事情。因此教会学生调控自己的情绪是增进心理健康的重要途径。

2.加强青春期性心理教育

正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身体和生理上发生巨大变化,尤其是性器官迅速发育并趋于成熟。他们这时会对异性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接近了解异性的要求和愿望,并且在性本能的驱使下,他们逐渐产生性意识,有了性的冲动,心理学上称这一时期为“暴风骤雨的时期”。

中学生对这种迅速成熟带来的巨大生理和心理冲击缺乏一定的心理准备,他们对异性表现出眷恋和向往,但又不知道这是成长中的正常现象,于是可能会产生悔恨、恐惧、自卑等矛盾心理,造成精神紧张,影响身心健康。所以在这一时期加强对中学生的青春期性心理教育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进行性心理教育,即关于性生理和性心理知识学习,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性观念,指导学生认识和掌握与异性交往的知识及技巧,如如何与异性同学交往、早恋心理调适等就至关重要。

3.要注重实践,突出以活动为主的特点

通过学习,我们知道实现心理健康教育更多地依赖于个体在真实情境中的实践操作与体验。因此,心理健康教育不能成为一门说教课,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而应深入生活,在实践中加以训练、巩固。为此,我们倡导注重实践,让学生在“做”中真正受到心理健康教育。通过那些生动、活泼、有趣的活动,使学生体会到心理健康教育来源于生活、实践于生活的基本道理,从而将心理健康教育再一次真正落在实处。

4.学校应与家长、社会一道,共同推进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当孩子进入中学后,家长作为学生成长与发展中的重要他人,同样起着重要作用。家长关于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和观念将直接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

除此之外,各种社会现象、社会舆论、影视文化与传媒等其它社会因素也直接影响着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可见,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仅是学校教育的任务,也是全社会的任务和职责,心理健康教育只有得到全社会的支持和认可,才能得到真正开展。

总之,中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是祖国将来的栋梁之材,是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我们要在保证他们身体健康同时,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建立相互支持、相互理解和信任的良好师生关系的前提,是使中学生健康快乐成长的必由之路。最后我呼吁全社会都动员起来,为了中学生的心理健康而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姜莹,游川,丁辉.北京市中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研究.中国妇幼保健,2008.

[2]王丽敏,吕杰.哈尔滨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心理健康教育对策.中国行为医学科学, 2003.

[3]李燕,龚洁,杨旭.武汉市中学生心理应激因素的初步分析.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00.

[4]陈纪方,梁彦秋等.学生心理健康维护.学校管理心理学,1988.

[5]彭德华等.学校管理心理.学校管理心理学,1992.

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期待篇5

开展好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党和国家教育方针的要求,更是中小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近期,我利用周末休息时间和下基层的间隙,对我市部分中小学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进行了调研。经过对调查数据和信息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发现,目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普遍存在认识不足、内容片面、缺乏支持等一系列问题,需要引起各级教育部门和学校的重视。

一、目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及主要困难

1.对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或者认识不清。首先,学校大多没有或者只有极少量专项经费,不愿意在这方面投入,领导重视不够;其次,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认识不够深刻,教学计划不能很好落实;再次,教学时间不能保证,课时安排不足,没有完整、系统、实用的教材。另外,心理健康教育管理部门混乱,教务处和政教处都参与管理,没有形成齐抓共管的合力,没有形成良好的工作氛围,甚至将心理问题和道德问题混淆起来。这种情况所导致的结果是各校发展状况极不平衡,据调查,我市1031所中小学,只有6.9%的学校开展了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大部分学校尤其是地处偏远、信息闭塞的学校,很少开展相关活动。

2.多数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设情况不够理想。一方面,部分学校教务部门以课程紧为由,没有积极主动地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正式纳入教学管理体系;另一方面,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过于片面,学校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时候,将关注的重点放在了提高学习成绩服务上面,主要集中在帮助学生解决考试焦虑,调整学生的学习心态,提升学生的自信心等方面,缺乏对学生的人格、气质、认知、情绪情感、意志品质等方面的探究。更重要的是学校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出现了德育化和医学化的倾向,存在着成人化、课程化、知识化的教育模式。有不少学校简单生硬地说教,生搬硬套心理学概念,使心理健康教育变成了以传授心理学知识为主的学科教学,甚至要学生背大量的名词解释,有的还规定了不同年级每学期的训练目标和任务,这种做法不但不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反而增加了学生的心理负担。有些学校将心理咨询室与医务室放在一块,让校医做心理咨询工作,使学生错误地认为,只有当心理有疾病时才去心理咨询室,致使有一般心理问题或有发展性咨询要求的学生望而却步,这种医学化的倾向严重阻碍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正常进行。

3.缺乏经费和硬件设施设备。由于没有充足的专项经费,许多学校没有建立心理咨询室,即使有极少数的学校建立了咨询室,但面积严重不足,设施设备简陋,亟待改善。还有个别的学校咨询室是与学校其他管理部门混在一起,并与其他部门共用一部办公电话,这显然是不符合心理咨询工作的基本要求和基本原则的。常见的现象还有心理咨询有名无实,没有专职人员,没有固定经费投入,没有固定值班时间,只有几张办公桌椅。

4.缺乏专业教师,现有心理健康教师的业务素质还有待进一步提高。目前,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出身科班的还很少,大部分都是由团队干部、政治教师或班主任兼任,他们大都没有经过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因而在工作中不能自觉地运用心理科学知识帮助学生。据调查,我市目前共有32名教师获得心理咨询师资格,仅占全市教师总数的0.12%,其他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及辅导工作的均为兼职教师或团队辅导员。

5.在辅导上,偏重于学校,忽视家庭、社会的支持与配合。普遍存在“关起门来搞”的现象,大多数学校还是仅仅局限于上几节课,搞几个所谓的心理健康活动,或者请一些专家教授来开几次讲座,看上去挺重视的,但心理健康教育的真正目的并没有达到。可以断言,脱离了家庭支持、社配合的心理健康教育必然是片面的,是没有多少教育效果的,因为中小学生的大部分时间还是在家庭和社区中度过的。

6.缺乏硬性规章制度和监督检查机制的约束。心理健康教育目前没有制定严格的操作规范,没有相应的管理体系和评价体系,对心理咨询室的建设也缺乏具体的规格和配置要求,对使用的教材和课程设置没有明确规范,没有建立定期检查评价制度,这些都导致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难以落到实处。

二、改进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对策及建议

(一)教育行政层面

1.成立专门组织与领导机构,包括成立专门的研究协会。成立专门机构有利于加强工作指导以及检查督导,确保各项要求得到实施。同时,专门机构可以专心集中力量开展研究工作,把成果进行资源共享,完善交流培训,形成互联网络,建立学生心理健康信息的动态档案管理网络与预警系统。

2.配备专职的心理教师,规范使用教材资料。专业师资缺乏是制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最大障碍,不能仅仅用兼职教师来开展这一工作,要提供编制和经费保障,硬性规定学校必须逐步配备相应数量的专职教师。除此之外,学校使用教材资料需要通过专业审核认可,建议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领域成立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专家组,做好专业内容的把关工作。只有具备了高质量的师资和科学的教材,才能保证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科学性。

3.建章立制,形成科学的工作规范。制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规程,并建立健全考评制度,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纳入学校工作年度考核。目前,各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方法形式多种多样,没有基本参照标准和要求,因此效果难以保障,必须就此专门建立规章制度,从而规范教师设置、课程开设、教材选用、活动开展以及心理咨询室的建设等等,比如对心理咨询室的建设提出明确具体的要求,规格和配置标准要明确,并进行达标评级;又如建立心理健康教育示范校制度等。

4.在市县两级教研机构设立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研员。心理健康教育要能够大面积推行,必须设置专职教研人员,加强教育教学研究和指导,在教研体系中纳入与其他学科同等的地位。由于该学科教学及咨询辅导工作的特殊性,在中小学又有着先天的不足,学校非常需要专家的引领和指导,市县两级教研机构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研员的设置就显得尤为必要。

5.加大培训力度,定期开展各级各类心理健康教师培训。一是面向广大专兼职心理教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骨干教师培训;二是开展国家心理咨询师职业资格培训,对取得心理咨询师证书的教师给予奖励;三是对心理骨干教师和已经获得咨询师证的教师,开展心理辅导与咨询操作实务的提高培训和心理课教学操作培训。培训要注重实效性,坚持理论学习与案例研究、实践结合;培训形式可以是到培训院校集中培训,也可以组织名师送培到校,还可以是围绕某些主题进行专题研讨和交流。

6.加大经费投入,落实相关待遇,完善心理教育设施,稳定师资队伍。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必须有大量的人力物力支持,但在实际操作中因缺乏明确依据,存在心理辅导教师待遇津贴得不到落实,职称评定困难等问题,即使建立了队伍也存在师资队伍不稳定、易流失的隐患,影响心理健康教育的正常开展;而且在心理咨询(辅导)室的软硬件建设等方面,也需要大量的经费支出。因此,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明确教师职称待遇等一系列问题都是非常必要的,需要教育相关部门对经费的来源进行综合协调,并确保专款专用。

(二)学校层面

1.达成共识,形成合力。学校领导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是决定学校心理教育工作成效的关键,是搞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先决条件。全面统筹,多个部门协调合作,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学生思想教育和素质教育系统工程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并进行科学管理,理顺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咨询与其他教育、管理事务工作的关系,搭建一个由主管的校长负责的机构,成员由教务部门、学生工作部门、学生代表、家长代表及教师代表共同组成,在每学期的开学初要制定计划,明确工作任务,定期进行总结。

2.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教育网络。学生至少有一半的时间在学校以外的地方度过,很多的心理问题均来源于家庭和社会,因此单靠学校的力量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效果是很有限的。我们应该在以学校为主的情况下,对家庭教育进行引导,使家长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知识,规范教子行为,在家庭生活中创建健康的家庭氛围,使之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学校还要争取社会力量的支持,充分利用各种社会资源,如医疗机构、少年活动中心等,开展多形式、多渠道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让学生在一个和谐的环境中健康成长。只有学校、家庭、社会三种教育形成合力,才能取得最佳的教育效果。

3.定期检查,建立学生心理档案。本着科学的态度,通过科学的手段和方法,选用信度和效度较高的心理测查量表,以普查为基础定期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学习情况等进行检测,把调查的数据进行分类整理归档,为每个学生建立心理档案,并做好后期的跟服务工作。这可以有效地将可能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及时查找出来,然后针对不同的人群进行不同的教育,有效地减少学生心理障碍的发生率,也可以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在学生中的影响。

4.全员、全方位和多层次、多形式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一是要建立和办好学校的心理咨询室。实践证明,要切实开展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学校必须正式建立一个学生心理辅导室,配备一至两名专职教师。二是在学校中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通过课堂教学向广大学生传授心理健康知识和心理调节方法,帮助学生提高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和养成良好的个性品质;在课堂上经过对某些问题的模拟演练,让学生在体验中得到心灵的启发,获得一些相应的技能。三是要有自己的宣传阵地,学校可以通过开设心理热线、心理信箱,让学生能自由吐露内心的困惑和烦恼,宣泄掉心中的苦闷;通过举办心理健康教育系统讲座等方式,来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也可以开设心理健康知识宣传栏,定期出版有较强可读性的小报或类似刊物,比较系统且生动地向广大学生介绍心理健康知识和心理调适方法,让学生通过阅读书籍,开阔心理空间,主动调节自身问题。

事实证明,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正在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和教师应把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与其他学科教育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全面、持续、坚定地开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让心理健康教育成为学校教育新的亮点,成为学校教书育人的“助推器”。

注:本文为第七届“健康杯”心理健康教育优秀成果评选活动来稿。

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期待篇6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格式塔心理学;生态心理学;积极心理学

中图分类号:G44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2909(2012)04-0140-04

2010—2011年全国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网络调查结果表明,27%的大学生认为自己经常有心理方面的困扰,66%认为自己偶尔有心理方面的困扰,仅有2%表示自己没有心理困扰[1]。这些调查数据意味着中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亟待加强,其中一项重要任务就是改进心理健康教育方法,构建推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发展并显著改善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新模式。

许多高校教育工作者研究构建了一些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提出以建立健全教育机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管理模式,以心理咨询、心理障碍诊断治疗为主的矫正模式,以及完善课程教育和社会活动的学生参与模式,建构这些模式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随着社会人才培养目标转型,面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亟待提升的现实,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必须与时俱进。在此形势下,传统的管理型、诊断型和被动参与型工作模式需要完善和改进,为此,笔者构建了心理健康教育“三个三”工作模式(以下简称模式)。

一、模式构建的理论基础

构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是新形势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而构建一个切实有效的工作模式,必须有坚实的理论根基。

(一)基于格式塔心理学的整合思想

格式塔心理学是一种强调看问题整体结构的整合理念[2],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构建中也应有这种整合理念。整合包括资源的整合和模式实施途径的整合。即联合心理健康教育各项资源,大到一个学校、学院,小到一个班级、同伴,将层次单一的心理测量、心理咨询、心理讲座、心理课程模式整合为一套完备的心理健康教育系统。

(二)基于生态心理学的横纵向交互观念

根据生态心理学内外因互动与平衡理念[3-4],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构建不能仅在高校内进行,而应全面考虑学生的横向发展和纵向成长。横向应贯穿校内外环境,将学校和家庭环境联合;纵向要贯穿学生在校各个时期。通过《大学生挫折心理剖析与极端行为预防》课题研究发现,大学生在学习、人际关系、恋爱、生活、就业以及学校管理等方面易产生挫折感,所以心理健康教育一定要涵盖从家庭教育到校内管理的每个方面,连通入学、学业期间到就业前夕每个阶段。

(三)基于积极心理学的人才培养理念

积极心理学倡导以更加开放、欣赏性的眼光去看待人类潜能、动机和能力,是从治疗疾病、解除痛苦转为帮助他人构建良好心理状态的工作理念[5]。传统的“重心理咨询,轻健康教育” “重障碍性咨询,轻发展性咨询”教育观念将向人才培养教育模式转变。大学是人才培养的摇篮,人才不仅需要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更需要健康素质,即身体和心理健康,这是成才之基本、发展之基础,所以人才培养需要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发掘学生心理潜能,侧重预防性和发展性的工作。

二、模式的主要内容

在格式塔心理学整合思想基础上,通过实施课堂内外相结合的教育方式,整合了“学校、学院、学生”三级教育网络;在生态交互观念基础上,将家庭教育纳入心理健康教育体系,贯穿了“入学、学业、就业”三级教育阶段;在积极心理学构建良好状态基础上,覆盖了预防“黑灰色”培育“白色”的三级教育层面,最终构建了“三个三”工作模式(图1)。

(一)组建三级教育网络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综合性较强、专业要求较高的工作,必须上下形成共识,有关部门紧密配合,才能有效发挥其功能。

1.学校级的教育网络

以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以下简称中心)为主体,通过学校领导和相关部门的配合完善相关制度,联合校外专家和精神科医生,面向新老校区各学生宿舍、学生工作办公室或工作站,以多种形式在广大师生中开展心理保健知识的宣传普及工作。

2.学院级的教育网络

由中心指导学院选拔新任心理辅导教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交流和技能培训。建立和完善心理咨询辅导站,调研学院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了解学生心理健康状况。

3.学生级的教育网络

中心对各学院选拔的学生心理委员进行系统知识培训,使他们在维护自身心理健康同时,充分发挥心理健康信息收集和宣传作用。通过学生心理卫生协会,建立学生朋辈心理服务的成长团体。

(二)贯穿三级教育阶段

1.新生入学时期的教育

在新生报到入学期间,一方面组织心理咨询专家与学生家长座谈,现场接受咨询,解答疑问,争取学生家长对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解、信任和支持;另一方面向新生宣传心理知识,并对其进行心理普查和跟踪筛查。

2.学业期间的教育

学生在校学习阶段,不仅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而且根据学生学习和生活中的困惑开展相应主题的心理健康讲座,如考前焦虑、人际交往等。以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心理健康活动,如向学生推荐有利于心理健康的书籍,放映心理影片,组织健康嘉年华等活动。

3.毕业就业时期的教育

学生毕业前,在中心网站上设置毕业生心理专栏,提供就业心理测试,培训学生面试技能,指导学生适应就业角色。在每年求职高峰期举行“就业心理辅导周”活动,通过座谈会、专家讲座、就业技巧辅导等,帮助毕业生克服就业焦虑,调适求职过程中的负面心理状态。

(三)覆盖三级教育层面

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期待篇7

关键词: 农村 初中 生物教师 心理健康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772(2013)04-003-02

我国从1998年8月13日教育部颁布了《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以来,心理健康教育在我国中小学都有不同程度的开展。但近些年来,心理健康问题在青少年中却重拾升势,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如何在青少年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成为新的热点问题。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提高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成为时代赋予的任务,迫使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要适应新的形势,具有迫切性和重要性。然而“心理健康”课在我国的开展已落后于当前中学生身心的发展,在各级各类学校中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农村中学更是流于形式,部分农村中学在课程设置中虽然有“心理健康”课,但没有教材,没有专业老师,大多让学生自学,作为自习课对待或被其它学科占用,甚至一些学校还没有开设这一课程,只是在教育主管部门检查时,更换一下课程表,根本谈不上开展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在现代生命观、健康观、教育观的要求下,对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给予更高的要求,它不仅要求帮助学生预防和消除心理障碍,而且有目的地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各个方面进行积极的教育和辅导,以促进学生调节心理机能,开发心理潜能,发展健康个性,促使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那么生物老师如何在教育教学中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呢?

一、要明确生物课程标准中有关心理健康知识的诠释及要求。如在生物课程标准中,使每个学生学会健康生活是义务教育阶段培养目标之一,也是生物课程的一项重要任务,因而单列“健康地生活”主题。在生物教科书中“健康地生活”包括“疾病与免疫”和“珍爱生命”两部分内容。其中“珍爱生命”中又分为三节内容,分别是“远离烟酒”、“拒绝”、“关注健康”。我们以“关注健康”为例,谈谈对健康的理解:健康是永恒的话题,是人生的第一财富,长期以来,人们把健康理解为“不生病”,只有在生病时才感觉到健康有了问题,才去寻医求药,其实这种理解是片面的。1990年,世界卫生组织在论述健康时提出,健康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好、道德健康四个方面,这就是健康新概念。这就要求生物老师要科学全面地诠释“健康”的概念,我们评价健康时,不仅要关注躯体健康,更应该关注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等方面,由消极被动地治疗疾病变为积极主动地呵护健康,由治疗躯体性疾病发展到治疗心理性疾病、社会性疾病、道德缺损性疾病等。

二、以教材为主要载体,课堂教学为主要途径,学生的身心发育为契点。1、心理健康教育首先从课堂上开展,课堂是学校进行教育活动的主要场所,课堂教学不仅是科学知识传授的过程,也是学生心理发展的过程,从教材内容看,各科的内容都有很好的心理健康素材,生物教材中讲得更直接更具体。从现行的初中生物教科书中的内容来,涉及到健康或心理健康教育的有好多处,如:“人的生长发育和青春期”,使学生正确认识青春期的生长发育形成健康的性心理,养成良好的青春期卫生习惯。“膳食指南与食品安全”,使学生认识应平衡膳食,合理营养,注意食品安全,保持身体健康。“神经调节”,使学生知道合理用脑,按时睡眠,有助于学习和工作效率的提高,促进身心健康。“珍爱生命”,多方面地介绍烟酒、的危害,它不仅让学生知道吸烟、酗酒、吸毒严重损害人的躯体健康和心理健康,而且使学生知道健康的新概念,这就让老师剖析不健康的心理成因和让学生掌握消除心理健康问题的一些方法提供了良好的载体。生物老师要充分利用教材,运用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健康的生活习惯。2、其次做好学生的青春期教育,因为生物老师有着独特的专业优势,利用课本中的青春期发育章节内容,让学生了解青春期的生理心理特点,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有针对性对学生因此进行青春期思想教育。在工作中做有心人,及时了解和解决学生在青春期间出现的各种困惑。生物老师根据教学的安排,适时地向学生讲解青春期的生理和心理有关知识,让他们正确地对待青春期的各种生理变化,懂得青春期卫生和保健的基本知识,学会用科学的生殖知识解释性生理和性心理现象。处在青春期的青少年,特别关注自己的身体变化,生物老师可因势利导,用科学的态度看待它,使学生在愉快的心境中成长,逐步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确立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3、可协助班主任老师利用班会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辅导或专题讲座。针对校园中比较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面向全体学生开设,联系社会和校园中热门的话题或现象进行讲座,让学生获得一些理性认识和分析,使他们在宽松的愉快的心境下健康地成长。

总之,农村学校生物教师可利用其知识和学科优势,发挥其主动性关心爱护学生,做生活中的有心人,解决农村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一道道心理疑惑,让这些山野村花开的更加绚丽多彩。

参考文献:

《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莫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11第1版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概论》王书荃,华夏出版社,2005年10月第1版

《生物》教材 汪忠,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年12月第7版

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期待篇8

随着社会的进步、教育的发展,整个社会对教育的期望值与日俱增。虽然素质教育推行大江南北已逾数年,但是,由于社会、家长对学生本身要求的日渐提高,教师肩头的压力却日渐沉重。据相关部门的调查,教师有明显心理健康的问题的已经占总人数的一半。如何改善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提高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已经成为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针对这个问题我有以下几点建议:

一、重视教师心理健康防卫

教师这一职业,容易受到一些不容回避问题的困扰,例如学生上课不注意听讲,作业拖拉,学习不努力等,常容易造成心理上产生不良情绪,如果这种不良情绪得不到及时地舒缓,很容易造成心理健康水平的下降。在我们的师德教育读本《警钟长鸣》中,就有很多这样的例子,案例中的很多教师没有爱生之意、疼生之心,不知道该如何处理或是粗暴简单的处理学生不听话、不爱学习等问题,让人感觉有点心理变态。我觉得其实我们现实生活中也或多或少的存在一些这样的问题,老师容易把生活、工作中的不顺心发泄到最无辜的学生身上,在这方面,我觉得学校应当设立专门的心理机构帮助教师梳理情绪,倾吐心声,建立良好自信的心理。我建议在每个学校除设立学生心理咨询室外,还应设立教师心理咨询点,让专业的心理咨询人员定期进行讲座或活动,以提高教师心理健康水平及应对、处理相关事情的能力。

二、增强教师角色转换能力,提高职业心理素质

唯物辩证法认为,外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内因对事物的发展变化起着主要的、决定的作用。引起教师心理不平衡的外部因素复杂多样,但并非每一个教师都因此而存在心理问题,关键在于教师个体的心理调节能力,它是决定教师心理健康与否的核心。

因此,我们要引导教师善待自己,正确认识社会消极现象、挫折情境和环境压力,既不因他人的评价而影响自己的情绪,也不为取悦他人而过分自责或违心行事。我们可通过继续教育的正规教育方式,促使教师认真学习有关心理保健与预防的知识,加强心理健康意识,学会情绪的自我调适,不断修正自己的认知观念,提高自己的角色转换能力,以积极的心态对待遇到的各种困难和挫折,并善于从工作和生活中去体验成功。还要帮助教师懂得正视现实和适者生存的含义,学会让自己去适应新的教育观念、方法和要求,在适应中求发展。建议利用寒暑假组织教师外出旅游观光、访问,使教师释放不良情绪,舒缓身心,增强见识,拓宽生活空间和交往范围,从而提高生活质量。

三、学校要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主动为教师排忧解难

学校的校园氛围主要受学校的三大核心人际关系——领导与教师之间的关系,教师与教师之间的关系、师生关系的影响,而领导与教师之间的关系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因此,首先要求学校管理者要改进领导作风,实行科学管理,加强与教师的感情沟通,努力维护和发展教师的根本利益,致力改善学校的人际关系。第二,学校要为教师提供条件更新知识,完善知识结构。教师只有提高了业务能力,不断进取,才会有心理上的安全感。这可通过选送教师去高一级学校进修学习来实现。第三、学校的政治业务学习、科组活动时间,可用来定期请有名的心理学专家、教授来校开展心理健康讲座,进行有效的教师心理疏导,帮助教师悦纳自我,陶冶情操,从容对待挫折与失败,深刻领会教师工作的真正价值。再者,学校要丰富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图书资料和音像资料,改善教师的工作条件和经济待遇,在物质条件上,实实在在地满足教师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

四、改进现行的师范教育,提高准教师的素质和能力

师范教育是培养教师的摇篮。一直以来我们的师范教育“宽入宽出”,只要文化课达到合格便可走上第一线成为教师。其实,这里面有不少人不适宜当教师。再者,由于教育系统内部存在“重文凭、轻能力”的现象,一些校长盲目攀比形成人才的“高消费”,放松了对引进的高学历教师的要求,加上日前推行的教育人才招聘机制中缺少对教师心理素质的测评,让那些不适宜当教师的人“混”进了教师队伍。

一流的教育需要一流的师资,必须严格把守教师的“进口”关。一方面,师范教育要加强对准教师的全面素质能力培养,尤其是加强对他们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普及心理学理论。另一方面是尽快建立教师心理素质测评机制,精心挑选那些心理健康、人格健全的高素质人才进入教师队伍。再者,教育部门要把心理健康作为教师任职资格的重要条件之一,定期为在职教师进行心理健康测试及培训,每五年进行一次教师资格综合审查,不合格的教师不能再担任第一线的教学工作,另安排其他工作或下岗待业。

五、开展教师层面心理健康教育的培训指导

建议各校将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纳入校本教师培训与师德建设计划中,重点分解为两个部分:一是教师自身心理健康教育常识;二是教师要掌握和学会应用一定的、初步的面向学生与家长的心育知识与技能。尝试以菜单方式,结合各校需求协助提供适当的授课资源。按照《皋兰县中小学教师心理课程实施方案》,根据已有的菜单式培训目录,直接面对基层学校或有效引进专家资源开展专题培训心理健康教育专兼职教师和中小学班主任,使其能够运用高效、无负作用的心理干预技术对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人格问题、学习障碍与潜能开发问题等实施高效干预,立竿见影地解决神经症、学习障碍、人格发展困扰等问题。

上一篇:对半导体的认识范文 下一篇:绿色建筑的概念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