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心理健康教育的看法范文

时间:2023-11-03 17:35:13

对心理健康教育的看法

对心理健康教育的看法篇1

一、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定位

许多学者认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笔者认为,这种提法的确涉及到了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目标,但尚不全面,因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是多层面的。首先从宏观上来看,即从社会角度来看,心理健康教育是培养跨世纪高质量人才的重要环节,也是一个民族兴衰成败的关键。有人说过,“我们民族的新一代,若没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强健的身体,就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就没有力量,就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其次从中观上来看,即从教育角度来看,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应与教育目的保持一致,即应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与接班人。最后从微观上来看,即从学生角度来看,它的目标才是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并且着眼于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而不是矫正或治疗。

当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问题有:

(一)在宏观层面,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不明显或不明确

部分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人不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宏观方面的目标,他们一般只认识到了其中观目标与微观目标。正是由于他们没有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这一宏观的社会方面的目标,所以致使心理健康教育局限于纯粹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不能广泛地看到它对一个民族乃至整个社会的价值与意义,这也是当前心理健康教育不能推广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在中观层面,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被应试教育所扭曲

应试教育片面强调升学率,认为学校中的一切工作都应该促进升学率的提高,一切都应该围绕学习成绩,因此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只强调学习心理辅导,多进行学习心理测试、学习方法指导、考前心理调适等。其实中观层面的心理健康教育应是促使实现教育目的,推进素质教育全面实施的。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它既是素质教育的出发点,又是素质教育的归宿。只有认清了这一点,在中观层面,心理健康教育才不至于陷入应试教育的囹圄,才可发挥它应有的作用。

(三)在微观层面,心理健康教育似乎成了心理治疗

有人把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局限于只是对一部分心理有障碍或疾病的学生进行矫正或治疗,而无其他。其实对学生来说,治疗、预防、发展都是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但是究竟谁更重要呢?许多心理学家都呼吁“预防胜于治疗”。这并不是说治疗不重要,而是指要在中小学生心理还未出现障碍之前来教育他,使其心理健康发展,即使之得到有效的预防,而不是等其发生障碍之后再来治疗。否则,心理健康教育就失去了应有的意义。

关于上述问题的解决,笔者拟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第一,要树立心理健康教育的新观念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仅是一种教育活动,更是一种教育观念、教育思想,它甚至被誉为现代学校的重要标志。为此,必须树立这种新观念、新思想,并努力将之贯彻到整个学校教育实践中去。

第二,要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目标的层次性

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有中观与微观目标,而且还具有社会层面的宏观目标。因此,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时,必须要认识到其目标的层次性,高度重视社会层面的宏观目标及价值。

二、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途径

针对这一问题,许多学者都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一般都认为应从各个方面、多种渠道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但在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中究竟开展得如何,存在哪些问题呢?

(一)形式化

虽然学者们在理论上论述了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要求怎样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但是实际的教育工作者们却不都这样认为。他们中的一些人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只是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一种形式,是示范学校、重点学校所推卸不掉的。因此,他们只是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种摆设,根本不开展活动,或者只在教育检查时应付几下,完全是一种形式,而无任何实质内容,更谈不上什么实施途径。

(二)简单化

当前大家已经公认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途径应该是多层次的,但是在实际教育工作中,心理健康教育却并非如此,因而显得简单呆板。首先,有些实际的教育工作者认为,心理健康教育无非是开几个心理健康教育讲座,搞几次心理咨询活动而已,就像素质教育曾被人误认为就是多开展一些活动一样。从而在观念上把心理健康教育简单化,在实践上自然也将其简单化。其次,心理健康教育也没有全面渗透到各门学科的教学中。当前这种单一化途径的主要表现就是举办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因为这种方式既简单又容易操作。教师只需像平时上课一样讲讲就可以,而不需要其他任何东西。还有一种比较常见的途径就是开展心理咨询活动。他们认为,这种活动只需要有一个人坐在心理咨询室里,陪学生聊聊天就可以了,也很容易操作。最后,心理健康教育的单一化还表现在心理健康教育只通过学校这一个渠道来进行,而缺乏社会、家庭的共同参与。

关于对策,笔者认为:

第一,要综合运用多种途径和渠道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实施的途径和渠道很多。其中,全面渗透、开设课程,开展心理咨询与辅导,建立家庭、社会和学校教育的网络等是众多途径中最基本的。必须同时发挥这些途径的综合作用,以增强心理健康教育的合力。

第二,要积极探索、勇于实施

每所中小学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时都要因地制宜,具体问题具体对待,充分发挥本校的特色和优势,积极探索和选择最适合本校情况和体现本校特色的主渠道,大胆实践,不断总结和提高。

三、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队伍

搞好师资队伍的建设,提高广大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是保障心理健康教育正常、顺利开展的重要条件。可以这样说,足够的、合格的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是广泛、深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当前,这一方面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一)数量不够

由于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种新型的教育活动,而当前师范院校又有许多没有设置相应的专业,培养专门的师资,所以,当它刚开始在中小学进行时,专业教师的数量是远远不够的。当前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一般是从别的岗位上抽调的或其他人员兼职的,如校医、团队干部、班主任、生物教师等。美国咨询心理学专家认为,一般250~400名学生配备1名咨询人员最

为合适。而在当前我国,一所学校能够配备1名专业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都不多见。

(二)质量不高

从对当前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调查得知,现在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大多数是半路出家,有的是团队干部兼任,有的是从班主任中抽调的,有的根本不懂心理学知识。另外有一部分心理教师是非师范类心理学专业毕业,虽然他们的心理学知识很丰富,但是他们的教育理论知识以及应用的技能却很缺乏,缺少与学生交流与沟通的能力,因此也很难胜任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对策如下:

第一,要培养专业队伍

在师范院校有关院系设立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培养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这是最根本的一个方法。此举既可以解决心理健康教育师资的数量问题,又可以解决其质量问题。

第二,要加强师资培训

在师范院校设立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只能是一个长远的计划,而不能满足当前心理健康教育实践的迫切需要,因此,加强在职教师的培训也就成了应急之需。具体培训应分为三个层次:一是首先培养一批骨干教师,起到示范作用;二是普遍轮训班主任,增强班主任心理健康意识,提高教育水平;三是对全体教职员工进行心理健康知识讲座。培训中关键的问题是转变教育观念,规范教育行为,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方法。

四、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评估

当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虽然开展得轰轰烈烈,但是评估问题却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许多学校虽然开展了心理健康教育,但是一直没有建立科学的评估体系,甚至没有评估。这方面的问题具体表现在:

(一)无评估或“空白”的评估

这个问题在当前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中普遍存在。虽然教育理论界乃至整个社会都在呼唤素质教育,但真正到了实践中,应试教育还是比比皆是。由于应试教育片面强调升学率,因此学校的领导所抓的也只是升学率。至于心理健康教育,只是作为辅助升学的一种手段。因此,对心理健康教育没有任何评估,所评估的仍然是升学率。

(二)错位的评估

在实践中,虽然绝大多数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没有评估,但也有少数学校有评估。可是究竟评估的目的是什么呢?许多学校领导以及教育行政部门的相关负责人仍然不十分清楚。有的学校领导认为,心理健康教育的评估就是评比。心理健康教育搞得好,就可以提高学校的知名度,可以作为特色吸引学生及家长。这样,学校的生源才会源源不断,学校才能够生存下去。

(三)评估中的具体操作

怎样评估也是一个问题,有的教育行政部门不管学校所处的经济、文化、社会环境的不同,学生发展水平的差异,心理健康教育硬件设施条件的差别等等,一律“公平”对待,一样要求。还有就是评估应该从哪些方面来进行,即评估究竟有哪些主要指标。当前的一些评估基本上太简单化,只对师资队伍建设、心理健康教育效果等很少的几方面,这是不全面的。解决以上问题的策略是:

第一,要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评估的重要性

教育评估作为教育运行机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作用非常重要。当今教育理论界已把它与教育基本理论、教育发展并列为当代教育科研的三大主要领域,可见教育评估的重要性。心理健康教育也不例外,如果没有评估,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将无从获悉,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方向也无从把握,心理健康教育的三层目标将难以实现。只有建立科学的评估制度,心理健康教育才会健康发展,它的目标才会实现。

第二,要认清心理健康教育评估的目的

心理健康教育评估的目的应是指导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科学有效地开展,从而促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水平的提高,而不是强调学校之间的评比,即重在指导,淡化评比。

第三,要建立科学的评估指标

对心理健康教育的看法篇2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意义;特殊性

中图分类号:G40-0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4)07-095-03

心理健康教育是运用心理学和教育学知识,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完善人格,提高学生心理适应能力和自我解决心理问题能力的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在学校教育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心理健康教育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提高成长和发展质量的需要。埃里克森(E.Erikson)的人格发展理论认为,人的心理发展具有阶段性。在个体发展的不同时期,社会不断向个体提出要求,在个体心理与社会要求之间就会出现不平衡现象,这种不平衡往往给个体带来紧张感,埃里克森将社会要求在个体心理中引起的紧张和矛盾称为心理社会危机,这些危机涉及一个积极的选择与一个潜在的消极选择之间的冲突。个体解决每一个危机的方式对其心理的健康成长有深远的影响。青少年学生在生理和心理上都处于发展变化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的最大特点是身体发育迅速,机能增强,心理发展变化大,智力发展快,情绪情感强烈,自我意识增强,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逐步形成。随着生活和学习节奏的加快、社会竞争压力的增大、社会阅历的扩展和思维方式的变化,学生在学习、生活、人际关系等方面都会不同程度地遇到心理失衡的现象,特别需要心理方面的关爱和呵护。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帮助学生找到应对心理失衡方式,促进身心健康,提高成长和发展质量。

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增进学生的生命完整性,促进学生的生命质量和生命价值的意义。心理健康属于生命的精神属性,心理健康状态直接影响个人的生命存在和生命成长。樊富珉认为,广义的心理健康是指一种高效而满意的、持续的心理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人能做出良好的反应,具有生命的活力,且能充分发挥其身心潜能。在《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部小说中,身体残疾的主人公保尔说:“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对于每个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愧;临终之际,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这告诉我们,人的生命是短暂的,我们要在有限的生命中发挥无限的价值,一步步实现自己的梦想。这段话语激励着人们去拼搏,去奋斗,让自己的生命更加灿烂。因此,健康的心理是人精神生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和实现生命意义和价值的内在动力。只有心理健康的人才能实现人生的真正价值,才能体验到人生存的意义;只有心理健康的人,才能保证精神生命的健康,实现人的生命价值。心理健康教育可以把对生命以及对生命意义的认识纳入整个教育活动,增强学生对生命的理解和对生命情感的体验。

心理健康教育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该决定提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是“素质教育”以中央重要文件的方式所做的正式、完整阐述。这也意味着,在世纪之交,我国的教育有了新的变化,即由注重知识传授、注重升学考试、注重分数的应试教育,向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促进学生个性健康发展的素质教育转变。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心理健康教育理应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目前,我国大部分省、市、地区的大中小学都开展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然而,还存在认识不到位、工作不规范的问题。要科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体现心理健康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重要价值,还必须进一步认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特殊性。

一、心理健康教育目标的特殊性

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智育、体育一样,是学校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虽然总的目标都是培养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但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侧重点与其他教育不同。心理健康教育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完善人格为目标,一是注重对学生潜能的开发和心理素质的培养,寻求学生自我的发展;二是注重引导学生认清自己的潜力与特长,确立有价值的生活目标,负起生活的责任,扩展生活方式,使自己健康、有意义、自我满足地生活;三是注重预防各种心理问题产生,对各种适应性问题进行适时的改变,帮助学生学会调适。心理健康教育注重指导学生矫正错误的行为,消除人际交往障碍,使行为符合社会规范,提高人际交往的质量;正确认识自己、接纳自己,化解冲突情绪,确立合适的志向水平,保持心态的和谐。心理健康教育重视学生的主体性,把学生的个性作为整个教育的出发点,认为个性的全面、充分发展是实现人的潜能与价值的基本条件。通过教育增强学生对自我的认识与信心,寻求克服困难的有效方法,最终成为一个有自主自助能力的人。

二、心理健康教育原则与方法的特殊性

心理健康教育是在对人的心理发展规律进行研究的基础上,以系统的心理科学理论为指导进行的教育。其基础理论包括普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变态心理学、临床心理学、咨询心理学、心理测量学、心理卫生学等。这样的理论基础决定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教育原则和教育方法的特殊性。

在教育原则上,心理健康教育坚持“价值中立”的立场,帮助学生认清事实,澄清其价值体系中的矛盾,让他自己做出合理的价值判断。在教育中遵循辨证性原则,引导学生不把生活中的挫折与困难当作问题和危机来看待,而是将它们看作促进个人成长与发展的良好契机,使学生学会辩证地看待个人所面临的困难与挫折,在危机中看到生机,在困境中看到成长。

心理健康教育注重学生心理的发展、调适和矫正。为此,在教育的方法手段上,心理健康教育不是局限于心理卫生知识的传授,而是强调心理的宣泄与疏导,注重倾听与沟通,调动学生的自觉主动精神。通过创设各种模拟的和实际的情景,让学生进行讨论、训练,获得亲身的经历、体验、感受和领悟,培养他们自我认识、自我调控的能力,优化心理素质。在教育中,教师没有任何行政手段,也不是泛泛说教,而是利用集体活动、角色扮演、团体心理辅导、系列讲座等方法,对学生群体进行健康心理意识的培养和价值观的引导。同时,采取严格的保密措施,讲究微妙的谈话技巧,对学生个体进行及时、有效的干预,缓解或消除心理危机。另外,由于心理学理论派别的不同,在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中还有一些不同的方法体系,如行为主义的方法、人本主义的方法、精神分析的方法等。这些方法相互交叉,在不同的情境中有着不同的运用价值。

三、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特殊性

心理健康教育关注的是学生的情感和行为,目的在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完善人格,提高学生心理适应能力和自我解决心理问题的能力。在教育的内容上,与其他教育有明显的不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不是向学生传授系统的知识,讲清楚知识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以及知识的来龙去脉,也不是各项技能的培养,而是需要教育者针对环境对学生的影响以及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进行内容和方法的设计,通过师生、生生的参与和互动,让学生在领悟、感受中,获得情感的体验、行为的训练、心理素质的提高。因此,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具有较强的生成性,需要教育工作者细心观察和全面了解学生,把体现不同地域、不同年龄、不同经历学生心理特点的一些典型问题以及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反映学生关注焦点的一些典型事例作为教育内容,采取积极有效的教育方法,切实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使学生健康成长。

一般来讲,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向学生普及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识,树立心理健康意识,让学生了解心理调适的方法,掌握心理保健常识,帮助学生认识心理异常现象,预防心理障碍。重点是认知发展、学习适应、个性完善、人际和谐、社会适应、情绪稳定、职业适应、心理障碍的预防等方面的教育内容。

四、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角色要求的特殊性

心理健康教育在形式上主要是通过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思想交流与互动,帮助学生排除心理困惑与烦恼,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它既不是思想意识的灌输,也不是简单的是非判断,而是从一种人性化的角度去理解和教育学生。所以,心理健康教育对教师的角色有特殊的要求。

心理健康教育的本质是人际心灵的沟通,它体现的是对学生的尊重、对人性的尊重。在角色定位上,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递者、道德的说教者,而是学生成长的协助者、促进者,是学生真诚的对话者。在师生关系上,教师是学生的“参谋”、朋友,甚至是他的“同伙”,要给予学生支持和信任。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对学生没有否定权,在学生面前不以势压人,不自以为是,不居高临下地训斥学生,不用粗暴的、强制性的手段解决学生的问题,而是放下自己的主观态度,对学生无条件地关怀和接纳,设身处地地感受学生的内心体验,尊重学生的个人价值,对待学生的问题要表现出真诚和关心,要把学生当作可以信赖的人,不论他表现出怎样的情感和态度都予以接纳。要为学生营造一个安全的环境,让他们轻松、自由地探讨自己的内心世界。通过师生之间建立一种平等、真诚、尊重、理解的关系,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促进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所以,尊重学生的人格和自尊心,为学生保守秘密,是心理健康教育者必须遵循的基本道德准则。在心理健康教师的任命上,学校不能有随意性,不能简单地将心理健康教师与教育行政管理人员、德育教师、普通科任教师的角色相混淆。

要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取得应有的效果,教师的素质是关键。心理健康教师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把学生看作独立的个体、发展中的个体,尊重学生的尊严和主体地位,深入研究学生的心理特点,调动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参与意识,帮助学生健康成长。

在理论知识方面,教师要掌握普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等心理学的基础理论知识以及变态心理学、健康心理学、心理测量学、咨询心理学等专业理论知识。在专业技能方面,要掌握倾听、谈话、沟通、同感等心理辅导技术以及团体辅导的操作技能和相关的经验。因此,要建立科学的培养、培训机制,对学校心理健康教师进行专业培养、培训,提高教师素质,以保证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性、规范性和实效性。

要科学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发挥心理健康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作用,还应注意以下要求:第一,在教育中坚持预防与发展相结合。心理健康教育有两方面的目标:一方面,心理健康教育注重对学生潜能的开发和心理素质的培养,寻求学生的发展;另一方面,注重预防各种心理问题产生,对各种适应性问题进行适时的改变,帮助学生学会调适。而心理健康教育的最终目标是追求自我完善,让学生学会用发展、辩证的眼光看待生活、学习中的问题。因此,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仅是针对有心理问题的学生,更重要的是,促进每一个学生心理上的成长。在教育中,要坚持预防与发展相结合,对于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出现的种种问题,不要把它们看作个人心理上的疾患,而是把它们看作个人成长道路中的障碍,要用心理学和教育学的认识方法解决,而不是用医学上的治疗方法解决,应尽可能向学生提供克服心理障碍和压力的建议和自助方法。第二,防止学科化倾向。心理健康教育应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心理体验为重点来开展,而不应将其作为一门学科来进行讲授。评价心理健康教育的标准不是知识掌握的多少、考试分数的高低,而是学生健康情绪的获得、良好行为的形成以及乐观心态的养成。

对心理健康教育的看法篇3

【关键词】 心理健康课 德育课 教师 角色定位

【中图分类号】 G4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962(2012)07(b)-0188-02

1 问题的提出

随着时代的变迁,整个社会对人类健康尤其是心理健康的普遍关注以及当代青少年所呈现出的各种心理障碍、心理问题,使得学校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和重视。在新一轮的中等职业学校教学改革中,心理健康课的开设无疑是德育课程改革顺应时代变迁的一大亮点。大部分中职学校在2006年前后开设了心理健康课,作为一门新开设课程,一些有条件的学校不仅配备了专业的心理健康辅导教师,而且配备了标准的心理咨询室,完善了相关设施,但是由于心理健康课归属于学校德育课,所以更多的学校则是从原来的德育课教师中选择部分人员进行培训进而担任心理健康课的教学。然而在具体教学中,由于学科的差异和经验的不足,传统德育课与心理健康课教学本质上的区别,再加上一些德育课教师长期教学中的思维定势,在实际上课中很难改变已有的教学理念,因而使心理健康课成为传统德育课程的延伸,心理健康课对学生心理问题的辅导成为了单纯的心理知识的灌输,心理健康课也逐渐变成了不受欢迎的“德育课”,心理健康课教学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因此,作为心理健康课教师,尤其是从传统德育课“走”过来的心理健康课教师,认真区分心理健康课与德育课的差异,明确一名心理健康课教师的角色定位,及时做好角色调整,对于上好心理健康课,真正落实心理健康课对学生心理问题的辅导,不“辜负”德育教育对心理健康课的“厚望”有着重要的意义。

2 传统德育课与心理健康课的区别与联系

传统德育课(仅指中职类学校)包括《哲学与人生》、《经济政治与社会》《职业生涯规划》、《职业道德与法律》在内的四门中职德育课程。根据2009年《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程教学大纲》中的文件规定:“心理健康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选修的一门德育课程,课程的主要任务是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和处理成长、学习、生活和求职就业中遇到的心理问题,促进其身心全面和谐发展。”①从文件精神我们可以看出,在目前中职学校教学中,心理健康课的课程定位是一门德育课程。而德育是什么呢?德育是“根据一定社会的思想政治观念、道德行为规范和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地塑造儿童与青少年心灵的教育活动。②如果我们从两者的理论基础、教育目标、方法、原则等方面进行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两者存在着的明显的区别。

(1)理论基础不同。传统德育课以马克思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为理论指导;心理健康课主要以心理学为理论指导。理论基础的区别导致两者教学所包含的内容上的区别,德育内容始终充满着鲜明的阶级性和时代色彩,心理健康教育则没有明显的阶级性和时代性。

(2)教学目标不同。德育工作主要是“把学生放在社会关系层面上去考察和培养”③,按照社会要求的规范去教育学生, 规范个人行为,致力于解决学生的政治方向、思想倾向问题,以塑造个人完善的道德品质为行为目标,其教育核心问题是人生观问题。心理健康教育关注个人合理的心理需求,重在提高个人的价值感和成就感,以塑造个人完善的人格为目标,其教育核心问题是个性的自我完善。

(3)教育原则不同。教学目标的不同决定了教育原则的不同。德育课主要向学生传播社会道德和核心价值观,促使他们选择为社会所认可的、相对统一的道德价值体系。心理健康课多采用引导的方法帮助学生澄清价值观念体系中的矛盾, 由学生自己做出合理的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培养其抉择能力。

(4)教学方法不同。德育的教育方法主要是道德灌输为主,通过谈话、说服、评价、模仿和规范等方式,具有公开性、广泛性等特点。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方法则是会谈、自由讨论、心理测量、角色转换、行为矫正等方法,带有更多主动性的色彩,具有个别性、保密性、教育者倾听等特点,

(5)教学评价不同。德育中多持“教育性”学生观,以社会规范为标准对学生的心灵加以塑造,力图在学生心中树立一种权威和标准,把学生当作道德塑造对象,师生关系上主要体现“教育”与“被教育”的关系,其教学评价标准以“道德人”来衡量。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持“移情性”学生观,把学生看作一个具体的当事人,把教师看作学生的帮助者、倾听者,在师生关系上重视平等、民主、尊重和理解,其教学评价标准以 “健康人”来衡量。

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虽然在本质上存在着明显的区别,但它们之间的联系也是极为密切的,这也是为什么将心理健康课纳入到德育课程的主要原因。这种联系主要表现在:

1)遵循的一些教育规律相同。先进的教育理念,新型的师生关系,坚持教育性,尊重人的价值,重视个性的发展,正面教育为主,学校、家庭、社会的协同开展,都是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所共同遵循的规律。

2)教学对象和“育人”职能相同。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都是学生,基本职能都是“育人”,都是帮助学生解决问题,都是通过认知、情感、意志、行为四个层次进行的,都以培养全面发展的“四有”新人为宗旨。

3)工作方式相互联系。学生的某些思想问题要通过心理教育方式来解决,而学生的某些心理问题也要通过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进行教育才能排除。

4)教育途径相类似。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都要通过课程教学、学科渗透、班主任工作、团队活动、课外实践活动、优化校园环境、家校合作等途径实施。

3 心理健康课教师的角色定位

传统德育课与心理健康课的联系使我们看到了德育课教师上好心理健康课的可能,而两者的区别也让我们看到了德育课教师上好心理健康课的难度。从传统德育课教师到心理健康课教师,教师的角色理念必须进行调整,教师在课堂中的角色必须进行重新定位,否则教师角色的错位会影响心理健康课的教学效果,弱化心理健康课的辅导功能,心理健康课也可能变成了传统说教的“德育课”。

3.1 心理健康课教师应该是课堂活动的“引导者”而不是知识的“灌输者”,这是教师的基本角色定位

心理健康课一个重要的特点是通过课堂团体活动创设情景引起学生情绪情感的共鸣,从而让学生正确认识情绪情感、学会宣泄情绪情感、释放压力、减少痛苦、重获自信和力量的作用。因此,教师在根据教学内容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应该更加注重的是学生思想实际和情绪情感,合理安排课堂活动,通过设计活动引导学生参与课堂体验,在活动的过程中不知不觉的收获体会和感悟,获得属于自己的情绪情感体验。在心理健康课的教学中,虽然每节课都有相应的教学内容认知目标要求,但从实际教学体会中,本人认为应该适当的降低要求或淡化理论的认知,不拘泥于课本的条条框框,对于学生普遍感兴趣或比较有体验的话题,应有适当的时间让学生倾诉和讨论。单纯的理论说教应该尽量避免和杜绝,否则心理健康课成为单纯的心理知识认知课,也同样落入了德育空洞说教课和盲目灌输的俗套,学生从情绪情感上对心理课也就失去参与学习的兴趣与热情,心理健康课也就变成了另一门学生乏味和想睡觉的理论课。换一个角度思考,对于一个掌握了很多心理学知识而内心不健康的人来说,这些心理学知识又有多大的价值和意义呢?

3.2 心理健康课教师应该是学生心灵的“倾听者”而不是“教育者”

在几乎所有的课堂中,教师的角色普遍是以一个教育者的身份而存在,学生以受教育者的身份接受教育者的教育。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与学的矛盾使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不平等的。虽然在心理健康课中依然存在教师与学生的角色区别,但这种不平等关系是可以弱化和改善的,这就要求教师课堂中的角色定位应为学生心灵的倾听者而不是教育者。教师和学生都是人,都是鲜活的生命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格和尊严,每个人的人格都应得到尊重,每个人的个性都应得到张扬。在心理辅导活动中,学生需要与老师心灵的接近,与老师零距离的交流,希望老师能走进他们的生活空间,去感受他们心灵成长过程中的迷惘,去帮助他们分担心灵成长过程中的困惑,这样的辅导活动才能起到真正的实效。因此,心理健康教师的角色应该从教育者转变为辅导者。中职学校的学生普遍是处于十六七岁花季雨季的少男少女,他们敏感、叛逆而又多愁善感,内心渴望成熟又畏惧成熟,外表看似坚强无所畏惧实际内心脆弱很在意别人的眼光。正是由于处在少年与青年的这种矛盾的尴尬境地,内心的冲突与压抑得不到适当的释放而使他们常常感到焦虑和容易冲动性格暴躁。长期以来来自家长、学校教师喋喋不休的教育又使他们对成人的说教极为反感。因此,心理健康课教师要想走进学生的心灵应尽量避免重蹈覆辙,不要以高高在上的教育者身份自居,如果这样,学生一定会将心理课老师拒于千里之外,更不用说会用你袒露心扉了。所以在心理辅导课中,教师应当学会做学生的倾听者,无条件的接纳学生,宽容的对待学生,平静而认真地倾听学生的诉说,即便是听起来似乎很幼稚荒唐的想法,也应该耐心地倾听,做学生忠实的听众。同时,对学生的思想引导也应注意方式和方法,关键是引导学生学会去思考问题,而不是将教师个人的意志强加给学生。在与学生的讨论中,教师可以以自己的人生经历告诉学生如果遇到类似的问题应该怎样处理,通过间接的方式传递对问题的看法,启发学生去思考问题,自己获得经验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学生会更接受教师的意见也会更尊重老师。

3.3 心理健康课教师应该是所有学生心灵的“包容者”而非“批判者”

对于中职生而言,心理健康课老师更应该以一种积极乐观的心态和宽容的态度对待每一位学生。对于大部分选择入读中职学校的学生而言,由于中考的失误或初中阶段学业的反复失败、一些学生由于行为偏差在初中被老师和同学边缘化而导致的强烈自卑感常常使学生不能客观地评价自己,对学业、前途、甚至人生的失望使大部分中职学生对自己缺乏信心、意志消沉,不能正确认识、积极评价自我。因此要上好心理健康课,教师就必须对每一位学生要有积极乐观的信念,要相信每个孩子内心都藏着丰富的资源,教师的任务就是能寻找并激发学生心灵深处的积极能量,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优点和闪光点,通过积极的评价让学生重拾自信。只有做到这一点,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才能没有顾虑地投入到各项心理辅导活动中,乐于向教师吐露心声,不断发掘自身潜力,教师与学生之间才能搭起沟通的桥梁。心理健康课特殊的课程教学和活动形式,为教师成为学生的朋友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在实践教学中发现,当学生对心理课老师产生信任的时候,把内心深处更多的问题和想法向心理课老师袒露的机率远远超过向家长和班主任、好朋友倾诉的机率。

综上所述,传统德育课与心理健康课虽然存在着本质上的区别,但从总的教育目标等方面看两者也有一定的联系。两者的联系让我们看到了德育课教师成为一名合格心理健康课教师的可能,而两者的区别也让我们意识到了从一名传统德育课教师转变成为一名心理健康课教师,不仅在专业知识上必须进行不断的学习和完善,而且必须在教学观念上进行调整,对心理健康课教师的角色必须进行准确定位。准确清晰的角色定位,不仅是上好心理健康课的基础,而且是真正落实心理健康课“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和处理成长、学习、生活和求职就业中遇到的心理问题,促进其身心全面和谐发展。”④任务的根本,更是真正实现德育课课程改革的目标之所在。

参考文献

[1] 洪永胜.角色定位——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基点[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8(12):10~13.

[2] 叶一舵.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关系.广西社会科学[J],2002(2):2102~11.

[3] 王科成,崔建平.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化问题的思考.中小学心理健康教[J]育,2006,(10):4~6.

[4] 陈婷.心理辅导课中的教师角色定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J],2008(18):4~7.

① 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课程教学大纲——心理健康教学大纲. 2009.

② 张大均主编.教育心理学(第一版)[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③ 刘华山主编.学校心理辅导(第1版)[M].安徽人民出版社,2001.

对心理健康教育的看法篇4

与传统心理治疗本质上的区别,彰显出积极心理治疗范式具有独特的专业优势。1.积极化视角。积极心理治疗一改传统心理治疗将人看做疾病载体的人性观,认为,人是具备现实能力解决现实矛盾冲突的、具有心理社会资源的、积极完整的人。在关注来访者冲突的同时,更重视来访者积极向上的现实能力,致力于用积极的视角解释来访者在身体、头脑、情感、精神四个层面表现出的冲突,帮助来访者发现自身积极的人格特质。2.发展性目标。积极心理治疗不以祛除来访者疾病为目标,而是使来访者发现自身能量来解决自身面临的冲突,并学会保持、发展已发现的现实能力,以帮助自己应对今后发展中遇到的冲突,从而成为一个积极健康和谐的人。所以,在积极心理治疗中,来访者解决冲突的能力来源于自身潜在的爱与认知的能力。在咨询过程中,注重对来访者自身力量的激发,有助于治疗效果的保持扩展。积极心理治疗的第五个阶段即扩大目标阶段,在根本上有别于消极心理治疗止步于祛除病症阶段,更能体现出其发展性的目标。3.自助式疗法。在消极心理治疗当中,咨访关系更适合于“医患”关系的称谓,咨询师的研究对象并非来访者,而是来访者的“疾病”,咨询师关注疾病的发展及如何祛除疾病,治疗过程中的主导权在咨询师手中。而在积极心理治疗中,咨询师的研究对象是来访者本人,包括来访者冲突和现实能力在内的完整的人,咨访关系更多地是一种引导与被引导的关系。咨询师借助东方寓言、神话故事来激发来访者想象,从而帮助来访者认识自身矛盾冲突、发现自身的现实能力,掌握治疗过程的主导权,由病人角色转换成为自己的治疗师。4.人本化理念。积极心理治疗继承和发展了人本主义“来访者中心疗法”,咨询师积极倾听来访者的表达,并从来访者的角度来理解来访者的冲突表现,将冲突用积极的、人本化的理念进行解释。强调咨询师与来访者之间的和谐、互信、尊重和支持,尊重来访者在咨询过程中的主导作用,有利于增强来访者在今后应对冲突过程中的信心。5.开放性态度。传统的心理治疗方法,都在一定程度上具有排他性,认为自己的理论与实践方法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否定其他心理治疗理论。例如,经典精神分析理论完全否定行为主义疗法用改变行为的方式来改变个体的心理发展情况。积极心理治疗不是与其他心理治疗方法相并列的方法,而是一种手段,借助这种手段,治疗师可以确定对何种特殊病例使用何种治疗方法以及如何交替使用这些方法,将各传统心理治疗的理论与方法去粗取精而整合于积极心理治疗的范式下,避免了单一疗法的不足。因此,积极心理治疗是方法的方法。[3]积极心理治疗范式所具备的积极、发展、自助、人本、开放的专业优势,使其在教育领域中的应用得到更多的关注,同时,也为反观目前职校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提供了借鉴。

二、消极取向:职校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当前,职校生心理健康教育主要采用传统的心理咨询与治疗方法,其从病症入手的视角会对职校生心理的发展造成一系列不良的影响。目前,职校生心理健康教育在其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亟待解决的一些问题。

(一)消极化评价

在职业教育的传统观念中,职校生更多地被视为升学考试失利的学业不良人群,无论是在传统的知识性教育还是在心理健康教育中,职校生总被教师看成是能力不足的个体:学业不良是因为他们头脑不聪明,同伴关系紧张是因为他们情商太低,找不到工作是因为他们能力太差。一些消极化的标签都被赋予给了职校生,这种消极化的评价决定了心理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对职校生持否定的态度,职校生在某种程度上被当做是能力缺失的个体,而改变的力量来自外在。对职校生的消极化评价容易导致职校生对心理教育的过分依赖,不利于职校生的自主发展。

(二)治疗性目标

当前,职校生心理健康教育出现教育对象个别化的问题,倾向于将工作重点放在个别学生的心理障碍与疾病的治疗上,而忽视了大多数学生心理的发展性需要;止步于解决当下问题,忽略对学生积极人格品质的开发与完善。当职校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指标变成救治多少患有神经症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就失去了它应有的意义。

(三)救助式策略

当前,职校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着一种主体性的错位,心理健康教育的主体是心理教师,而职校生则是被救助对象,被救助对象能否有“起死回生”的变化,依赖于心理教师的“功力”如何,职校生更多地被当做是需要被救助的、没有自助能力的个体,心理教师占据了指挥性与决定性的地位,这种主客位颠倒的模式不利于职校生自身能力的发展,更易造成深层次的无助感,弱化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四)非人本化的态度

在职校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理教育工作者与职校生之间与一般的咨访关系相比,多了一层师生关系,具有了更多的指导与被指导的含义,教师很容易从“好学生”的标准出发来帮助学生,而容易忽视学生真正的需要,不能完全做到“以来访者为中心”。传统心理治疗的消极化视角,也决定了不能对职校生的问题进行积极化、人本化的解读,而更多的是将学生的问题解释成为某种病症的反应。

(五)单一式方法

目前,职校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大多了解某一种理论流派下的方法技术,对职校生多种多样纷繁复杂的问题,不能采取有针对性的治疗手段。但任何一种理论流派都必然有其擅长与不擅长的方面,要用某种理论来解决所有问题是不现实的,对某种理论流派的偏好只会导致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疏漏。职校生心理健康教育所存在的以上问题,促进了职校教育工作者对解决这些问题的思考与探索。如何把积极心理治疗范式的合理思想,有针对性地应用于职校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当中,是当前职校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一个重要课题。

三、走向积极:职校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策略

《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中提出了“以学生为主体”、“面向全体与关注个别差异相结合”、“发展与预防、矫治相结合,立足于发展”、“教师科学辅导和学生的主动参与、家长的配合相结合”等一系列要求。从《纲要》的精神和要求出发,要发挥积极心理治疗范式的优势,实现职校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发展,就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以积极为取向

职校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积极取向是相对于消极取向而言的。这里,积极包含三个方面的意蕴:积极是对前期集中于心理问题研究的病理式心理教育的反动和变革;倡导心理教育要深入系统地研究科学促进人的心理发展,关注人性的积极方面;强调用积极理性的方式对人类存在的心理问题做出适当的解释,并从中获得积极意义。[4]针对职校生相对于普高学生具有更强烈消极自卑心理的特征,以及目前职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消极取向,职校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要真正做到由消极转向积极,就要(1)从宏观上,将着眼于职校生个体病症的消极心理治疗范式,转变为注重个体现实能力开发、面向全体职校生的积极心理范式。改变以往以心理测量、心理诊断、心理治疗为线索的单一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开展预防性心理健康知识讲座、治疗性个体心理咨询、发展性团体心理辅导等多样性心理健康教育活动。(2)从微观上,摒弃错误消极的标签,将职校生看成有现实能力的积极个体。社会上对职校生的消极看法在某种程度上是未经考察的社会偏见,职校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要自觉抵制这种偏见,要能够发现职校生身上的创造力、勇敢、乐观等诸多现实能力,将职校生看成是拥有现实能力来完善个人身心发展的真正意义上的“人”;改变将学生的“问题行为”当做疾病的传统做法,学会给学生的“问题行为”赋予积极含义,如职校生打架行为,表明学生具有伸张正义、敢于表达自己想法的能力,待调节的只是这种能力的水平;帮助职校生认识到现实能力、发展的潜能都来自于其自身,发现自身积极的人格特质,引导职校生适度地使用自身所拥有的现实能力,树立迎接未来各种困境的信心。

(二)以发展为目标

所谓发展就是要不局限于解决问题,要以提高心理素质、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为目标;不限制于个别“问题学生”,以全体职校生心理健康为服务对象;不拘泥于心理教育的单学科限制,调动全学科力量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理念;不止步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技巧,以促进学生人格的不断完善发展为根本。职校生心理健康教育应该是提高学生整体素质和促进个性发展的过程,要真正做到以发展为目标,就要:(1)转变视角,着眼职校生全体和职校生生涯发展全程,全方位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做到既看到职校生个体问题解决的要求,又看到职校生整体发展的需要;既看到职校生阶段性发展的问题,又看到持续性发展的可能。(2)重构心理教育体系,建立以职校生发展为最终目标,以发展性心理教育活动为主,预防性、治疗性心理教育活动为辅的立体式心理教育体系,立足于职校生现有的心理发展水平,不断创建与实现“最近发展区”,推动职校生心理健康水平的立体式稳步发展。(3)开拓多渠道推进职校生心理教育,建立以心理教育课程与活动为主导、全学科渗透为辅助,家庭、学校、社会共同促进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络。

(三)以自助为方法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心理他助———心理互助———心理自助的过程,心理教师的他助是手段,学生互助之间的心理互助为中介,学生有效的心理自助才是真正的目的所在。[5]所谓自助,即是指职校生在心理教育过程中能够积极主动地发挥自身潜能,自主建构积极的心理结构。由于职校生的入学及毕业都与择业就业直接相关,所以,他们更加自觉关注社会现象、经济形势、就业压力、待遇等现实层面的问题,也正因如此,他们对社会、环境、人生等问题有比较深刻的认识,相比普高学生、初中生,他们更多地思考“我是谁,我将来的人生如何”等问题,并对自己的未来有初步的打算与计划。职校生强烈的自主意识决定了他们掌控自己的强烈愿望,相对于救助式为主的传统心理治疗方式,采用自助式疗法的积极心理范式更符合职校生的心理发展特征。要实现职校生心理教育自助式发展,就应做到:(1)要转变职校生依赖于心理教师的传统心理,在授课上,心理教师要改变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模式,通过小组作业、心理剧、辩论赛等多种教学形式,让职校生自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留给学生更多思考与内化的时间,让学生充分认识到个人在心理教育中的主体性;(2)在咨询中,要转变教师帮助职校生解决问题的治疗式模式,咨询师的任务是帮助职校生发现并正确使用自身能力,要让职校生意识到,改变的力量是来自自身而非咨询师;(3)要提升职校生心理自助的水平,在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开展上,采用更丰富的自助式心理教育策略,来替代讲授灌输式的传统活动,如通过自助式的心理调适训练、自助式的心理健康社团、心理健康知识竞赛等多种形式,来提升职校生心理自助的水平。只有让学生学会自助,才真正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四)以人本为理念

积极心理治疗范式继承和发展了人本主义心理学“人性本善”、“以来访者为中心疗法”、“积极的无条件关注”等核心理念。所谓“以人为本”,是指“把人视为自身心理发展与建设的主人,把人的主体性发展作为目的而不是手段,一切从人出发,一切为了人,一切服务于人,一切着眼于人的全面发展”。[6]长久以来,心理健康教育以消极心理治疗范式为主,并且,社会一直以来对职校生的消极态度、职校生群体本身消极自卑的个性特点,都对职校生心理健康教育造成一定程度上的消极影响,使得教育工作者容易在职校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将职校生看成是需要救助的无能力个体,易采用干预式、治疗式的方法,将职校生放在“患者”的位置上,听从自己的“治疗”。这种非人本化的态度,无助于职校生发现自身能力解决自身问题,更容易造成职校生的消极依赖心理。要真正做到继承与发展人本主义理念,就要求:(1)将职校生心理的健康发展作为最根本的目的,一切心理教育工作的开展都只是实现这一根本性目标的手段,真正做到从职校生角度考虑,设计适合于职校生身心发展、能够满足职校生真正需求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避免一切无益于职校生心理健康的“面子工作”;(2)注重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在职校环境内的校本化,重视职校生与普高学生的差异,将职校教育的职业属性等特点融入到心理教育活动中,从有助于促进职校生成长出发;(3)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注意避免社会偏见的不良影响,平等地对待职校生,尊重职校生的主体作用,为他们解决自身问题提供支持,积极倾听职校生的苦恼,并能够换位思考,从职校生的角度对职校生的问题进行积极合理的解释,将人本主义的理念贯穿始终。

(五)以多元为基础

目前,多元化日益成为职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趋势,但是,多元化并不是对各种理论流派呈现一种完全敞开式的接纳态度,也不意味着心理健康教育没有相对稳定的理论基础。一元化与多元化在本质上并不是相互排斥的,而是要求一元化与多元化的融合。职校生心理健康教育要汲取各理论流派的精华,这种一元化与多元化融合的态度更适用于职校生复杂多样的问题。多元化的态度要求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对各个理论流派有深刻的理解,对其技术方法有扎实的掌握;要对职校生各种可能的问题有敏锐的洞察力,能够针对不同的问题采用不同的方法,帮助职校生挖掘自身解决问题的现实能力。这就要求职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不断丰富自身的理论知识,提高理论运用水平,增强“一专多能”意识,善于灵活运用多元化方法。加强和改进职校生心理健康教育,要从治疗转向发展、从救助转向自助、从功利转向人本、从一元转向多元,从根本上由传统消极范式转向积极范式。要实现这些积极转变,更好、更快地促进职校生心理发展,就要职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在实际工作中进一步总结经验,更新观念,科学应用,为职校生全面发展奠定心理和谐的重要基础。

对心理健康教育的看法篇5

关键词:看图对话;健康素养不足;慢性心衰

健康素养是指个人接受、理解并使用健康信息的能力[1]。健康素养不足患者普遍生活质量较低、再入院率高、疾病预后不良,给患者个人与家庭带来沉重的负担[2]。有研究对不同健康素养水平患者血糖控制情况进行分析,认为健康素养干预应考虑人群差异性[3]。看图对话式健康教育是一种图文并茂的互动式教育,其能否提高低健康素养的患者的疾病掌握程度目前尚没有相关报道。本次研究对200例健康素养不足的慢性心衰患者进行为期3个月的干预,证实看图对话式健康教育可以明显提高该组患者对慢性心衰相关知识的掌握水平,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08年~2013年收入我院,依据NYHA诊断标准诊断为心功能不全患者,排除医学相关职业者、存在视觉障碍,无法完成评估者,最终共选择200例患者参与研究。

1.2实施方法 选择4名主管护师作为研究实验人员,均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与工作经验,并经过统一培训,能熟练掌握看图对话互动式健康教育的使用方法。患者住院期间,由实验员对患者进行分组讲解,依据卡片内容确定讨论主题,引导病人主动提出问题。每组8~15人,1次/w,1~1.5h/次,患者出院后,每月1次上述健康教育形式,随访3个月。每次随访免费为两组患者测血压、血糖、做心电图,以促进回访依从性。

1.3慢性心力衰竭相关知识问卷(cronic heart failure related knowledge,CHFRK) 内容包括慢性心衰的表现、饮食相关知识,紧急状况处理3方面内容。为防止干预前后问卷重复使用造成的偏倚,本问卷在干预后进行打乱条目顺序、变换提问方式以及同等难度条目替换等修改方式。经专家评估,一致认为两版问卷难度系数一致,具有可比性。

1.4统计处理 采用SPSS19.0进行资料统计。其中计量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不同健康素养患者人口学特征,见表1。

2.2低健康素养患者干预前后CHFRK得分情况比较,见表2。

3讨论

3.1我国慢性心衰患者的健康素养不足问题比较突出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不同年龄、不同教育水平患者的健康素养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2干预后患者疾病相关信息有明显改善 干预前患者HFRK得分随病程延长,教育水平提高而逐渐改善的趋势,这是因为病程较长的患者已经接受了相关的健康教育,因此在干预前即能体现较高的得分。合并慢性病种数不同的患者,CHFRK得分没有统计学差异,说明对其他慢性病进行的健康教育并不能提高慢性心衰患者的疾病管理能力。

3.3看图对话健康教育的意义 以健康教育为重要组成部分的慢性心衰疾病管理工程,可以使再入院率降低1/2~1/3。本研究把"看图对话"工具与健康教育相结合,对患者进行互动式教育,以图画的形式表达慢性心衰教育的内容,图文并茂,直观形象,以小组讨论的形式让患者参与分享他人的经验,使文化水平不同的患者既听懂又看懂。这种教育方式既满足了患者对教育工具的需求,又符合成人学习特点,因此在不同性别、年龄、教育水平的患者中均得到较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李彩福,李现文,李春玉.朝鲜族老年高血压患者健康素养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2,28(5):1-4.

[2]Berkman ND, Sheridan SL, Donahue KE, et al. Low health literacy and health outcomes: an updated systematic review[J]. Ann Intern Med, 2011,155:97-107.

[3]Tang YH Pang SM Chan MF et al. Health literacy complication awareness and diabetic control in patients with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J].J .Adv Nurs,2008,62:74-83.

对心理健康教育的看法篇6

关键词: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策

一、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概念

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就是根据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运用有关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强调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为主体,以了解学生为基础,根据学生生理发展和心理活动的规律、特点,解决学生发展中的问题,以学生的成长与发展为宗旨。其根本目的在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

二、当前高校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及问题

当前高校随着社会的发展,市场竞争力的加剧,使得学生的课业负担加重,学生在面对繁重的课业问题时,其心理的健康状况也受到了影响。有些学生不仅要在课堂上进行学习,还要接受一些繁重的课外辅导课程,不仅要学习本应学习的知识,还要涉猎其他专业的知识,可以说,我国的现象教育制度的缺陷,给学生造成了极大的心理负担。有些学生不堪重负,出现强迫、情绪不稳、人际关系敏感,严重的还出现自杀等心理想法,学生的这种心理的负面想法,使得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出现偏差,从而影响到学生的行为习惯,令学生极易犯下大错。从上述情况来看,我国目前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已经变得岌岌可危。

具体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心理健康教育意识不强。在高校学生教育实践中由于意识缺乏,鲜有人会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学生素养提高的重要手段,也鲜有人会在解决学生问题时第一时间想到用心理的手段去解决,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只是最后才想到的解决方法。日常工作中,只要学生不出事,基本上意识不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而一旦学生出现各种问题而用常规方法不奏效时,又寄托于心理咨询与辅导,把它看成是能“医治百病”的良方。

2.心里健康标准的混乱。在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出现偏差时,很多的教育工作者只是将其认作是学生青春期的表现,或者是认为学生本身的性格内向而导致的。在教师对学生的心理健康进行评估时,往往会将一些高校学生的规章制度标准和道德的标准归纳到心理健康标准中,这就使得教师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的评判并不全面,也很容易出现错判的情况。另外,同一高校的不同教师,对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评价的标准也不一致,很多高校的教师只是凭借自身的主观意识对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评价。同一个高校的不同教师对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不同看法,说明了教师所持有的心理健康标准不一致,这就也就体现出了我国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标准的混乱性。

3.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学科教学”化现象。目前,承担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教学的一般是班主任和政治教师。由于缺乏专业化师资,也没有定期的教研活动,任课教师得不到切实的指导,往往用传统学科教学模式或主题班会形式来施教,学生在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课堂教学中得不到感悟和体验,缺乏民主、平等的氛围,使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与一般文化学科知识灌输类同,过多强调知识的系统性、教学的完整性,课堂结构的合理性。而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把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上成了学科知识灌输课,学生得不到体验,反而感到乏味。

三、改善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1.加强重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高校要加大宣传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力度,使人们认识到,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都是一个人“健康”不可或缺的因素。 高校心理健康咨询工作要以主动, 热情的心态来进行。 加大各方面的投入,为高校学子营造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氛围, 并形成成熟完善的工作模式。

2.建立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管理体制。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项全新的工作,通过科研的方式在小范围开展工作是可以的,但要在大范围开展,离开学校行政部门的推动是很困难的。高校领导的认识水平和重视程度,决定着有关政策的制定和基本条件的创造,并在此基础上建立有效的管理体制。所谓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管理体制,即高校学生内部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领导制度,主要指校内机构的组建、管理层之间的权限分配等问题。在高校学生内部,管理体制合理与否,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至关重要的,管理体制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来讲应该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之一。

3.要引导学生自我教育。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引导学生自我教育、自我发展,自己在学习与生活中创造快乐与幸福。进行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并不意味着要在高校各种教育活动之外去搞多少新花样。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本身就渗透在高校的所有教育活动中因为学生的心理品质就是从高校教育的各种活动中“塑造”出来的。高校学生教育从事的一切活动者日不可避免地带有心理健康教育的因素,以前可能是不自觉的现在教育者要自觉地把所有教育因素都变成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积极因素。

4.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要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首先要有高素质的教师。搞好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广大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是保障心理健康教育正常、健康开展的重要条件。重视教师素质的提高,就要严格挑选或聘任心理咨询教师。教师作为教育实施的主体,其自身的素质对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起着举足轻重的影响。重视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是真正深入、有效开展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和保障。应对教师广泛开展心理学知识的培训,指导教师运用科学知识调整自己的心态,以旺盛的精力、丰富的情感、健康的情绪、科学的管理、良好的职业道德投入到教育教学工作中,将心理教育与日常生活教育结合起来。为此在制定高校教师培训计划时,应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教师继续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

5.建立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网络,创设健康的学生心理成长环境。一是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将其订入学科教学计划,纳入课表,每周一课时,有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任课。二是班主任(辅导员)和学科教师在制定班主任(辅导员)工作方案和教学计划时,要有明确的心理健康教育目标,根据主题活动和学科的特点,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三是设高校学生心理咨询室,由心理教师在固定时间对有轻、中度心理问题的正常学生进行个别辅导和团体训练;四是办好家长高校学生,家校协同,共架育人桥梁;五是开通心理热线,提高“危机干预”的机智和能力,对学生提供最全方位、最直接、最及时的心理援助;六是加强宣传,使每一位老师、每一个家长都认识到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在学生成长中的价值,让每一个学生都认同心理健康教育。通过以上几个方面的共同努力,形成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网络,给学生一个心理成长的健康环境。

参考文献:

[1]徐露凝,孙丽艳. 独立学院心理健康教育的困境与出路[J].科技创新导报. 2008.

对心理健康教育的看法篇7

文章转载自文秘站网-

公务员心理健康,是公务员素质健全和全面发展的重要标志,也是公务员切实履行职责,取得工作成效的内在品质要求。近年来,我们在公务员队伍建设中,坚持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干部教育培训的一项重要内容,通过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教育,不断增强广大公务员乃至全社会的心理健康意识,对促进公务员素质和能力的全面提升,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与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主要做法是:

一、认真分析现状,不断深化认识文章转载自文秘站网-

心理健康问题是一个普遍的重要的社会问题,也是目前各行各业非常关注的问题。在当今社会中,由于我国目前正处于全面转型时期,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和市场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各种竞争非常激烈,人们的工作、生活节奏普遍加快,各种压力不断加大,由此所产生的心理障碍、心理疾病也逐渐增多。公务员作为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的特殊群体,无疑也面临着如何调整心理平衡和注意心理卫生的客观事实。加强公务员的心理健康教育,推进依法行政和廉洁从政,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水平,构建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首先,从公务员队伍心理健康的状况看,有必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从我国各级各类公务员心理健康情况看,总体是好的,绝大多数公务员表现出坚定执著、乐观自信、沉稳平和、奋发有为等良好的精神状态。但是也要看到,目前确有少数公务员因为心理负担过重而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主要表现为心理焦虑,工作上急功近利;心理失衡,认为贡献大、付出多,但是回报少、社会认可度低;心理恐惧,经常是高度紧张,忧心忡忡;心理麻木,终日无所事事、不思进取;心理阴暗,处心积虑,处处算计,勾心斗角,步步设防;心理狂妄,自认为位高权重,盛气凌人,不可一世;心理困惑,对许多不正常、不正确的社会心态不理解,但是却要被动认可或者接受等。有的人员由于受社会诱惑的冲击,无休止地追求更高的权力、更多的财富,私欲膨胀,导致迷失方向,不能自拔。纵览一些公务员违法违纪案件,我们可以看出,这些人的人生之所以出现“滑坡”,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心理方面的因素引起的。如有的理想、信念发生动摇;有的价值观、人生观发生扭曲,过份地看重名利、权力、金钱;有的攀比心理严重,最后发展到心理失衡而利用职权贪污腐化。这些不健康的心理而导致的不良和违法乱纪行为实际上是可以避免的。

其次,从目前公务员心理健康知识教育的现状看,有必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回顾总结我们以往的干部教育,客观地讲,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比较簿弱的环节。过去我们在干部的教育上往往从政治思想上、工作业务上要求的较多,从心理上教育和疏导的较少。在对待干部健康的问题上,无论单位还是个人,往往是从生理的角度考虑的较多,重视心理方面的较少。因此,在目前公务员队伍中有不少公务员缺乏心理卫生和保健方面的知识,对工作、生活中的一些矛盾“化不开”、“想不通”,消极情绪得不到释放或化解,最终抑郁成疾,对身心造成较大的损害,甚至影响家庭、事业和社会稳定。因此,重视和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已应成为当务之急。

再次,从目前公务员肩负的职责和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作用看,有必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我们党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多种要素相互配合相互统一的系统工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以人的全面发展为基本特征,从社会学角度来说,人们的心理状况对于和谐社会的构建有着重要的影响。保持人们的心理和谐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公务员作为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者,在整体素质上应是全体国民的楷模,其心理健康水平的高低和心理调适能力强弱将对推进全民健心活动的兴起,以及和谐社会的构建与发展将产生极其重要的影响。

二、认真做好准备,不断细化措施

心理健康教育并不是新词,也不是新事,但目前要在全体公务员中开展全面系统地教育培训活动,的确存在一定的困难。一是在思想认识上,存在会不会认同接受的问题。尽管我们知道心理健康问题是每一个人无法回避的事实,但由于人们重视不够,往往从心理健康的角度来研究思考问题较少,感性与理性认识上明显地存在反差;二是教材、师资严重缺乏。目前关于心理学方面的书籍和资料很多,但关于公务员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专门教材和资料较少,在师资力量方面也就更加困难了;三是公务员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目前尚无经验借鉴,一切都得从头开始。因此,要把这项工作抓好抓出成效,必须精心谋划准备,不断细化措施。在具体实践中,坚持做到以下几个明确:

一是明确目标任务。把公务员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全县近期干部教育培训的重要内容,首先在指导思想上必须明确,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公务员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调适能力,促进公务员身心全面和谐发展。要按照党中央提出的大规模培训干部,大幅度提高素质的要求,以公务员法的颁布实施为契机,结合公务员的能力建设和行为规范教育,广泛深入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通过三至五年的努力,力争将心理健康教育在全县公务员中普遍轮训一遍。

二是明确基本要求。首先在培训的内容上,我们坚持从基础抓起,重点突出普及心理健康基本知识,帮助公务员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了解简单的心理调适方法,认识心理异常现象,正确认识和把握自我,以及掌握一定的心理保健常识。其次在培训方式方法上,我们坚持立足于教育和指导,坚持科学性与实践性相结合,坚持统统筹安排与部门教育相结合,坚持把心理健康教育寓于不同层次的公务员教育活动之中。再次在具体实施步骤上,我们坚持先入为主,注重先点后面,先县直后乡镇,先领导后一般,分步实施,层层推进,逐步推开。

三是明确组织领导。为了把这项工作抓紧抓落实,县人事安排一名副

局长主抓此项工作,负责组织编写学习培训的资料和讲课提纲,承担讲授任务,协调落实各部门、各单位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学习安排,县人事局教育培训与对外交流股负责相关的具体工作。三、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注重教育实效

一是注重教育的针对性。在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我们始终坚持从公务员实际出发,针对不同层次、不同年龄、不同单位、不同部门公务员的实际,明确教育的重点和难点,增强教育培训的针对性。如在20__年县纪委、县监察局开展的“廉政轮训”中,由于教育对象主要是领导干部,教师就着重从《提高心理健康水平,营造廉洁从政环境》方面进行了讲解;针对行政服务中心的窗口人员,教师着重从如何调适心理,不断规范行为,争做一名合格窗口服务人员进行了教育引导,极大地满足了培训对象的实际需求。

二是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在公务员的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中,我们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心理健康教育贴近实际、贴近生活,采用科学有效的教育形式和方法开展教育教学,力求避免空洞说教,防止教育理论化、简单化,充分体现教育与实际相结合。在教育的方法上,坚持做到形象直观,充分利用现代化手段,实行多媒体教学,使每一个参训人员都能听得清,看得明,记得下,真正做到学有所得,学有所获。

三是注重教育的实效性。在公务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坚持做到力戒形式主义,不搞一刀切。20__年我们开始在县委党校公务员轮训班中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20__年先后有10多个单位和部门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干部日常教育范畴,县委组织部、县委党校、县行政学校将《公务员心理健康教育》列入了科级干部班、中青干部班、公务员轮训班的必修课。在20__年县纪委、县监察局开展的“廉政轮训”中,将公务员心理健康教育列为了全县党员干部廉政轮训教育的重要内容。由于各级各部门的高度重视和支持,公务员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工作在全县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许多干部职工参加学习后说,“心理健康太重要了”。正如县文明办主任胡晓玲同志所说:“目前,心理疾病的存在已较为普遍,并已构成人类健康和文明社会的极大威胁,我们每个人对此一定要有一个清晰的正确的认识,高度重视心理健康,注重心理调适,真正用‘心’经营健康和我们的事业。”

目前,我县心理健康教育已由县直扩大到乡、村,由机关影响到企事业单位。20__年,全县开展心理健康教育25场次,参加学习听课的干部20__余人,其中公务员800多人次,占现有公务员总人数的60以上,在社会上产生了良好的反响,也得到了上级有关部门的肯定和新闻媒体关注。《中国纪检监察报》、《中国人事报》、《湖北日报》等报刊先后作了报道,宜昌市人事局在《宜昌人事信息》(20__年第7期)介绍了我县开展公务员心理健康教育的情况。

对心理健康教育的看法篇8

心理健康思想政治教育思考

一、引言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竞争日益激烈。大学生在面对更加复杂的社会环境和校园环境时,往往在思想观念上会受到较大的冲击。大学阶段是人生价值观成型的重要时期,就业、学业、经济、情感等多方面的压力逐步增大,如果不加以正确的引导和抒发,极有可能引发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在新的发展形势下,各高校开始更加重视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并且积极探讨二者之间的内在关联,努力找寻将二者进行有机结合的方式方法,从而力争不断提高高校思想政治心理教育的针对性和科学性,切实为广大大学生服务。从各个高校的实际情况来看,开设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已经成为主流,将大学生的素质教育纳入到整个德育工作内容中去已经成为普遍的共识。从实践的角度来看,很多高校将心理健康教育称为心理素质教育,从事该项领域的教育工作者从大学生的心理层面出发,通过多种方式,帮助大学生调节情绪,挖掘心理潜能,从而促进大学生个性的和谐发展、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对改善大学生生活质量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将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作为教育的重点,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可以说,不论是心理健康教育还是思想道德教育,对大学生的成长成才都有着重要的作用,广大教育工作者需要有机地将二者结合起来,使得学生工作的开展更加顺利,从而受到大学生的欢迎。

二、实现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的主要途径

(一)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相结合

从现有的情况来看,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通过开设心理健康教育选修课程和设立心理咨询室来进行。此外,在学生活动方面,开展心理健康宣传月等活动也是大学生较为喜闻乐见的形式。这一系列的举措在实践过程中为大学生提供了不少切实的服务,也帮助大学生解决了不少实际问题。然而,从另一方面来看,目前的心理咨询还是停留在等待学生求助的阶段,如果学生缺少这方面的意识,那么也很难服务到所有有需要的群体。心理健康选修课的开设,由于资源和时间的关系,大多数都是采用大课进行,一般都是80-200人的规模,这样的人数很难实现教师和学生的充分沟通与交流,老师没有时间和精力进行个别辅导,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教学的效果,使得心理健康课程流于形式。针对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来说,作为大学生的必修课程,将在几个学年内分阶段、分专题进行,其中有些内容可以说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息息相关。鉴于此,将《心理健康教育》、《思想道德修养》、《形势与政策》等课程结合起来,邀请不同领域的教师共同进行备课,增强德育课程的效果。另外,学校应尽可能地控制每堂课程的人数,以便课程效果能够得到保证。

(二)实现二者教育理念、方法的高效结合

由于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在教学内容上的差异,进而在教学观念、方法以及基本理念上也存在着一些不同之处。心理健康教育强调个体差异,主要是通过学生心理和生理两方面入手,针对学生的性格特点来进行具有针对性的心理疏导和治理,其目标是达到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效果。思想道德教育的最常用方法是通过对基本原理的剖析,对主要的思想观念进行传授和宣传,让学生逐步接受,可以说,思想政治教育比较强调主观思想,其目的是达到提升大学生思想素质的效果。鉴于此,将两种不同的教育方式进行整合,通过扬长避短,达到教学效果的最大化。首先,教育工作者要转变观念,摒弃过去强压式、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以真诚的态度来达到教育学生的目的。其次,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告诉发展,教师可以将课堂教育与网络教育相结合,丰富课堂形式,提升教学趣味性,改变过去大学生对于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刻板印象,通过专题论坛、网络交流、远程连线等方式来全方位地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充分体现出以人为本的理念。

(三)加强对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教师队伍的建设和培养

不论是心理健康教育还是思想政治教育,要想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离不开一支专业素质过硬、师德高尚的教师队伍。首先,针对目前很多从事高校心理咨询工作的教师都没有接受过相关专业培训的情况,高校必须尽快组建一支素质高、稳定度高的专职教师队伍,以便给予大学生专业的心理咨询辅导,并且加强对其专业能力的持续培训,不断提高其专业水平。其次,要加强对大学生辅导员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人员的培训,及时更新他们的知识体系,保证他们能及时掌握最新的思想政治教育知识和方法,加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最后,高校的心理健康中心应该将工作进行得更加细致,通过对大学生身心发育的深入了解和剖析,阶段性地开设不同专题的心理健康课程以及讲座,帮助大学生更好地树立起道德观念,继而切实服务广大大学生的成长成才。

三、结语

总的来说,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应该将彼此领域中的先进经验和方法进行相互补充,提升二者的教育效果。一方面,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将思想道德教育工作中的大量经验进行运用,促进学生个体心理品质的健康发展。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借鉴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咨询和辅导方法,形成能够实现双向互动的开放型教学方法,从而让教师更加准确地捕捉到学生的心态,继而让工作的开展更加具有针对性。相信,只要将二者成功地结合起来,一定能够让学生取得心理、思想双方面的健康、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董迪.浅析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关系[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3,(3).

[2]梁会兰.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结合的策略选择[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2,(12).

上一篇:戏剧影视文学专业知识范文 下一篇:农产品质量安全应急预案范文